時間:2022-07-26 09:31:06
序論:在您撰寫后現代藝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由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而引起的網絡藝術,標志著在新的文化時代,科學與藝術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網絡藝術的發展和特點的形成與后現代主義存在著重要的關系。本文從后現代主義視角出發,分析和解讀網絡藝術的特點。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網絡藝術 特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迅猛的發展,這一發展帶給人類文化的推動力量是難以估計的。當電影叩響藝術大門的時候,人們并未意識到它將成為21世紀所有人的藝術寵兒,隨后廣播電視藝術的蓬勃發展,使現代聲、光、電技術一舉步入藝苑中心,從而使歷史久遠的傳統藝術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驚奇的是60年代以來迅猛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和80年代以來的網絡藝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挺進人類的藝術領域,使藝術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 后現代主義理論的來源
1966年,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圖里發表《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他肯定了現代建筑對人類居住空間的貢獻,但指出國際主義風格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找到一種全新的、不同于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來滿足社會生活多樣化的需求。[1]
20世紀70年代,英國藝術理論家查爾斯詹克斯最早在設計領域提出后現代主義的概念,出版了《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等著作。
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現代主義運動之后》一書中提出“所謂后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一個新的側面,并非拋棄現代主義,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徑在于探索一條比現代主義運動先驅者們所倡導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徑?!盵2]
羅伯特文圖里、查爾斯詹克斯和羅伯特斯特恩這三位大師的學說構成了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基礎。
2 后現代主義的美學特征
受哲學思潮與社會文化趨勢的帶動,后現代主義有著獨特的美學特征。這些特征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傳統構件的非傳統組合。對傳統的題材采用各種非傳統的工具、技巧進行非傳統的重新組合。二,理性與非理性的互補。三,歷史主義。對傳統的要素實行“戲弄之”的原則。四,俚俗化傾向。通常表達的主題往往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將七個小矮人的形象作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學的特征。藝術理論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在著作《本文的召喚結構》中提出了“召喚結構”的概念。他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
3 網絡藝術所體現出的后現代主義特點
網絡藝術由于其獨特的藝術樣態和傳播手段,呈現出其不同于傳統藝術的后現代主義特點。
3.1 無限重復創造性
網絡藝術作品的題材往往都來源于傳統的題材,但是以新的方式進行重新構思,通過網絡傳播后,具備了被無限次重復創造的可能性,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的“傳統構件的非傳統結合”特點。在傳統藝術中,藝術作品一旦被創造出來,就被永久的固定下來了。但是在網絡藝術中,藝術作品被人們進行各種重新創造,得出一些異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藝術大師杜尚在蒙娜麗莎的臉畫上兩撇胡子,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為《LHOOQ》。
3.2 嬉戲性
網絡藝術的“嬉戲性”的特點主要體現為對被奉為經典題材的戲弄,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的“歷史主義”特點。在網絡上,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藝術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隨心所欲地涂抹和刪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慘世界》、今何在的《悟空傳》,眾多古代文學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網絡文學中被改寫和戲弄。約翰杜卡斯在《藝術哲學新論》中說:“有些美的東西并非是藝術品,而有些東西是藝術品但卻不美。依此看來,無論美與藝術這項活動之間的關系在現實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任何本質的關系?!盵3] 可見在網絡藝術,不美的藝術品越來越多,顯示出當代人的審美范圍不斷擴大的傾向。
3.3 大眾化
在傳統藝術中,精英文化處于主導地位。網絡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為網民提供了自由平臺,網民可以相對自由地暢所欲言。網絡藝術不再是藝術家的專利,一元話語霸權被解構。
網絡藝術的大眾化特點使公眾成為藝術的主體創造者,同時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的俚俗化傾向。創造者考慮到作品要面向大眾,網絡藝術的主題往往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屆韓日世界杯期間,大小網站遍布足球的“酷評”。當中國隊沖擊16強出線未果時,網上出現戲仿任賢齊經典歌曲《心太軟》的球評:“你總是腿太軟,腿太軟,把所有好球都射不進網,頭腦總是簡單,配合太難,不能出線,就別勉強。”
3.4 互動性
互聯網結束了藝術審美的私密空間,卻創造了交互共享的網絡藝術。在作者、作品和欣賞者這個三角形中,欣賞者不再是被動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遜曾說,現代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時間性的模式,而后現代主義則是一種空間性的模式,從時間向空間的轉變使時間的歷史感被擠壓到平面中,導致歷史深度感的消失。[4]這種后現代時空觀的變化在網絡文學中得到鮮明的印證。網絡文學沒有時間的概念,它將時間化為空間,用在線空間改變或延伸時間。網絡文學沒有終止的概念,因為作者失去了終止自己作品的權力,而是把這種權力交給了在線空間的網民。
這種互動性同時還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理論中的“接受美學”特點。接受是讀者的審美經驗創作作品的過程,它發掘出作品中的種種意蘊。創作者通過作品與欣賞者建立起對話關系。網絡藝術的互動性引起讀者的接受審美,引起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總之,網絡藝術所獨特的無限重復創造性、嬉戲性、大眾化和互動性,都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了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可以說,在上述的這些特征中,網絡藝術是后現代主義的必然延伸。從后現代主義的視角去看待網絡藝術,更加有利于認識和分析網絡藝術。
參考文獻:
[1] (美)羅伯特文圖里著;周卜頤譯.《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 (美)羅伯特斯特恩.《現代主義運動之后》,原文見《建筑師》15,第204頁
在21世紀中,美術課程迎來了一種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強調課程中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實踐方法中的幾方面作為課程的主體部分。美術課程資源也并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而是在于一種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中,在發掘美術教育的同時也延展至自然、文化、社會等范疇。而在課程的設置上開始強調實用美術的重要性。以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并成為美術和精神交流的純粹藝術的融合。這樣的課程在安排與排列中體現的素質教育的一方面,我們一次為基礎淘汰了過去單一的以美術知識、美術技能作為教學內容的授課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在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學生學到一生受用的藝術能力,充分的體現美術在情感中的發揮同時加強的學生的自助創新的綜合性與創造探索性。1)基礎美術課程資源的改革也受到影響強調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學科的整合不僅是簡單的除藝術和語文數學等學科,它是將藝術思想和形象思維的方法,為其他學科,反之亦然。后現代藝術是綜合的藝術,美術課程的發展應該是基于多樣性,并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從傳統的學科清晰的集成開發。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綜合的概念取代傳統的主體概念,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逐漸使主體范疇達成全面。有機的將美術和其他學科綜合在一起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技能。2)注重美術學科內容的綜合實用美術是區別于純藝術美術的一門美術形式,二者有著不同的用途和意義,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實用美術盡管和純藝術在創作、技巧、技法、精神方面功能有著很多不同,但都是出自大美術的范疇,有著本質的聯系,他們的社會功能都是為了美化豐富人類生活,他們在藝術學科中承擔的社會組織、認識、教育、審美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說加強實用美術與純藝術美術的綜合有助于達到美術教育的目的。如我國現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不單進行優秀藝術作品的美術鑒賞,還結合所學美術技法進行手工藝品的制作及實用性藝術工藝的創作。
2、對美術教育教學方法的影響
后現代的理論在校園中執行起來會使教學觀念發生一點的轉變,從文本對話這兩個后現代的課程中我們看到了教學的本質是一種互交活動,一種合作學習狀態,再這個教育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語言性溝通與語言性活動,波依爾說“校應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交互作用形成學習共同體”后現代藝術的提出還影響了美術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改變。一方面促使教學方式方法更加靈活多樣。從前只是單一的口耳傳教,到現在的多方式教學,多媒體、教具等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在課堂上通過做游戲、小組討論等方式則豐富了教學方法,使課堂不再單一。在新時代的推動下,教師角色的定義和作用也在悄悄的發生著轉變。從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變為老師引導學生探求,老師也從“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亦師亦友。在后現代藝術的影響下,我國美術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體現出多側面、多層次和多水平的傾向。這一點正也體現了后現代藝術的核心理論多元化。
3、結論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藝術設計;文化精神;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都有其濃厚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反理性主義思潮的后現代主義也同樣有其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在現代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在人們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很容易產生自我價值觀的混亂及精神信仰的危機。這樣在現代主義設計中就出現了厭煩、冷漠、近于模式化的以極簡為宗旨的設計風格,此后,后現代主義設計又在反現代主義的基礎上產生了。
一、后現代主義藝術設計的發展及特征
藝術設計發展到今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體現在社會經濟生活和技術運用上,而且它本身也體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時代觀念的變遷。藝術設計的發展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藝術設計只是為了少數貴族特權階級服務,呈現出傳統的、以手工工藝為主的古典主義設計特征;第二階段,藝術設計以形式簡單,功能性強為其主要宗旨,呈現出工業化的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特征;第三階段,就是現代主義之后的設計階段,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后現代主義”設計階段。
學術界對后現代主義(Post-Moderism)沒有確切的定義,普遍認為它的內涵與外延較難界定。有學者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從20世紀 50年代的美國“反文化運動”開始的,這樣就將“波普”運動看做了后現代主義的起源。[1]后現代主義的設計與后現代主義思潮是緊密相聯的。后現代主義設計不強調功能性,不考慮社會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對設計的影響,而重視裝飾和個性、具有反傳統、漠視理性的特點,表現出對現代主義、平凡主義的一種厭倦。但是,在形式上它仍然是一種現代主義或國際主義的延伸,是在現代主義基礎上所做的再塑造,是一種個性的體現和張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前兩種設計風格的結合或繼續。但是,我們又不能非常絕對地說,這兩種設計風格,哪一個更能代表時代的進步,因兩者有其某種社會功能相同而并存。上世紀90年代后,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后現代主義的設計風起云涌,它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的個性化、多元化的追求。因為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產生,使得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世界顯得更豐富多彩,更加人性化??梢哉f,這是后現代 主義設計的優點。
三、后現代主義藝術設計的文化精神
后代主義建筑、阿基米亞和孟菲斯小組等是眾多的設計流派和思潮中有較大影響的,對建筑設計的高技術思潮的一種引申是藝術設計中的高技術風格。意大利有兩個激進的設計組織,即阿基米亞和孟菲斯小組,他們繼承了“反設計運動”的傳統,反對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強調大眾文化的價值。而后現代主義建筑作為眾多的后現代設計流派之一,它最早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建筑界,它不是廣義上的對后現代文化思潮的指稱,而是指狹義的對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的建筑流派和思想的一種反叛。上面所指出的設計思潮流派在其眾多的先鋒設計師的實踐努力的基礎上,匯聚集成一股強勁的后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潮,體現出了或顯或隱的后現代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
1981年9月在“孟菲斯”舉辦的展覽中,因為展品的功能幾乎被拋到了九霄云外,許多批評家把展品看成是玩笑或惡作劇的挑釁行為。在“孟菲斯”的代表人物埃托?索得薩斯的設計理念中,作品的使用價值和功能似乎已被遺忘了,不是形式追隨功能,而是形式追隨表達。在他的設計作品中,歷史的脈絡,詩性的敘述及文化的底蘊往往比其實際的價值和功能更為重要,這就使得“孟菲斯”設計群體的作品具有了強烈的反現代性、反理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構成了國際規模的后現代文化的重要內容,也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精神內涵。
在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作品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其對歷史脈絡的鐘愛與解構,如后現代建筑理論家詹克斯的《什么是后現代主義》一書中,用“后現代古典主義”來對整個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后現代主義建筑進行命名。因為,后現代主義建筑用特殊的方式對歷史進行了梳理,并對傳統進行了很好的繼承。比如,于1995年博塔設計并完成的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該建筑以紅褐色的色調為主,以傳統的磚石為材料,但是,其鋪砌的手法相當細膩。橫向的線條非常耐看,主立面的完全對稱構成古典傳統建筑所具有的厚重、沉穩風格。博塔認為,這個建筑具有古跡要素又具有現代品格。磚這種自然材料,它能引起人們對大地與火的聯想,體現了人們對遠古時代人類所居住的茅屋的記憶。他雖是個現代人,但是,在他的筆中,我們看到了他對整個建筑的歷史的描述和繪制。[2]上述可見,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人類的歷史沒有走向斷裂,反而歷史更為彌久;在傳統語匯中他找到了新的靈感,其創造的個性也沒有喪失?,F代主義建筑拋棄的文化底蘊在他那又被重新拾起,這正是體現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積極的方面。
在以簡約、怪誕為主要特征的后現代主義設計顯現出了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精神實質:否定和反叛理性主義的世界觀,贊揚和肯定多元性與不確定性。但是,它的手段卻是對歷史的豐富性的一種重新解讀和對歷史詞語的一種重新運用,并在其使用過程中體現出一種拼貼的戲謔與思路的拓展。這些構成了后現代主義設計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們體現著后現代主義設計中的后現代的文化精神。我們冷靜地看待這種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就會發現它是社會進步、科學發展及文化變遷的必然結果。它是人類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悖論、知識狀況時以新的思維方式所做出的一種全新反應。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321.
[2]詹和平.后現代主義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161.
后現代主義的小說作品是一個矛盾邏輯的產物,追求的是真實的虛構和冷漠的抒情。后現代主義小說在矛盾對撞中產生,在矛盾中發展,故意以麻木冷漠的態度,裸地向閱讀者昭示小說作品純屬虛構。而在后現代的詩歌創作中,詩人常常采用反諷的手法,將自己的思想和文化進行含蓄化地表達,欲揚先抑的創作手法對讀者形成了明顯的感覺沖擊力。由此可見,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創作,就是通過矛盾對立的統一結合,打破有形與無形的傳統界限,將其糅合在一起,在矛盾碰撞與火花激蕩中將作者的感情加以宣泄,并將這種感覺和思維模式借助文學的途徑傳遞給讀者,傳遞給世界大眾。他們大聲地向世界宣示,這世界沒有什么可以不用文學手段表達的,文學并非清高地獨立于世,而應該是和人們的現實生活真真切切地聯系在一起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與傳播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文學表達的認識,擴大了文學創作的領域和范疇,創作的形式也有了較大的突破。美國作家馮尼格在其小說作品《絕佳的早餐》中,直接采用圖畫這一畫面感最強的方式,將作品中難以言表的思想內容進行表述,拓展了讀者的思維空間,引發讀者的無限遐想。小說家庫夫在《臨時保姆》中,將小說的要素進行了劃分和打亂,108個獨立的片段單元使得小說的內容更為抽象,卻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片段進行欣賞等等。這就是后現代文學藝術家們創作的手法和技巧,在他們心中,藝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他們將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更為廣泛的闡述和發展。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冷漠孤獨的法國新小說和充滿嘲諷意味的美國黑色幽默小說。
二、后現代文學的發展與消費趨勢分析
西方后現代主義是繼現代主義之后,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社會的現代性影響,主要是西方社會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所形成的產物。其鼎盛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受這一思潮影響,在西方當代文學中又形成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投射詩、具體詩、語言詩等在內的不同文學流派。存在主義最早興起于法國,其后擴展到整個歐美;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最早也是始于法國,繼而漫延到整個西方文學界;“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源于美國;魔幻現實主義則由拉丁美洲開始,繼而影響到整個世界文學;具體詩產生于德語國家和拉美國家,而語言詩則興于美國;元小說的興起地域要廣得多,包括英國、法國、美國以及阿根廷等歐美國家。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這些形成于歐美的西方后現代主義創作思潮很快就影響到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學,并在東西方文學之間形成了相互碰撞、影響和滲透。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是將消費對象逐漸鎖定于文學的附加值上面。這種消費模式雖然并沒有改變文學作品的使用價值,但卻經過包裝加工,大大改變了其內在的價值。人們就是借著此種消費方式,來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認同感,強調自我或社會地位的確認和證明。當今社會,所有的社會消費或者說經濟消費,特別是文學的消費,都有一種欲望性消費的趨勢,追求的是沒有內涵的,膚淺的快餐文化,更強調的是一種身體或精神上的暫時性的獲得和壓力釋放。
三、對后現代主義文學的消費現狀的反思
文學對于人類自身來講何以如此重要?隨著時代的變化,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無論有多少種解釋,文學所具有的基本意識形態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學意義都是無法被抹殺的。文學的后現代性是當代世界各民族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屬于文學共生與發展的產物。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樣,歐美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趨勢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是整個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產生的產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轉性。首先,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后現代文學創作方法的多元性,使世界文學呈現出各個流派多元發展的態勢,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與各國文化的交流。其次,受高科技發展的影響,網絡文學的發展必定是利大于弊。雖然網絡文學是對精英文學的化解,但網絡文學的快捷性和娛樂性可以加快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速度,在當代人快速與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網絡文學對后現代文學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第三,電子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雖然是對紙質圖書市場和印刷業的極大沖擊,但是,圖像式和網絡式的文學作品對于人們的視覺可以產生更加強烈的沖擊力并以更加快捷的傳遞方式傳遞給讀者和觀眾。因此,以圖像和網絡形式出現的后現代文學,新穎的表現形式無疑為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一方面歐美后現代文學消費的產生和發展,對世界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唯有消費才有發展,這是眾所周知的不二定理。消費將原本高處不勝寒的,只屬于貴族階層欣賞的文化,向社會底層的文化素養不高的民眾展開了雙臂。在這里,無論高深還是膚淺,無論庸俗還是高雅,所有的文化、文學內容都被打碎打亂,并重新柔和形成了一種可以被所有階層都欣賞和喜歡的文化形式。同時,歐美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歐美后現代文學的消費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消極的影響。首先、人們對于文學的創作,需要濃厚的文化積累和創作靈感的碰撞,同樣,文學的修養也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累加和積淀。但是隨著消費趨勢的大行其道,直接就導致了文學作品的程式化生產,追求的是快速,以滿足消費者對快餐文化的需求。以迎合大眾,追求庸俗膚淺的商業化過程,對于文學的價值提煉和積淀是非常不利的,偏離了健康、積極的方向。歐美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趨勢對于人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文學讀者來講,進行了消費至上,甚至拜金主義的價值觀輸出,從而攫取了大量社會財富。
四、結語
論文摘要:后現代藝術觀念既影響著世界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深深影響著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無論從美術教育理念、還是從美術教育課程內容設置和結構模式方面,它都對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后現代藝術是在西方藝術界出現的一系列藝術現象。它改變現代藝術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理念,而提倡藝術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把多元化作為核心的后現代藝術觀念一開始就滲透到了西方的美術教育中。在現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其發展趨勢表現為倡導以人為中心,強調美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強調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美術能力,強調美術教育讓學生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材料包括聲、光、電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這些都與后現代主義所呈現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構化等特征是分不開的。在此影響下,西方各國家出現了許多新的課程理念,如90年代初美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力圖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個體的潛能達到全面發展。同時,強調擴展美術學習的領域,把美術與各學科聯系起來,在學習方式上強調主動探究,形成綜合全面的美術教育。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影響下的西方美術教育,也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影響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藝術是人的內部生命的表現,也是人的本能,要培養充分和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開設藝術課程。”在現代全球化與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環境下,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現代藝術觀念也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對美術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
后現代藝術觀念倡導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論,強調文化觀念多元并存,影響著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現在:首先,強調統整的課程觀以達到培養人的綜合藝術能力,強調“以生活技能為本(而非美術制作技巧)代替內容為本的課程,并強調課程的統整”。閉在美術學習中讓學生去了解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并了解這些藝術的生長環境,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怎樣才能學會藝術等。這種多視點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學生自覺地回到藝術的生長環境,從而使藝術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不斷保持下去。另外,美術教育改革強調人文性的學習。21世紀,隨著信息化、數字化年代的到來,理性和感性的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偏離了自然,人們認識到藝術是理性和感性趨于平衡的途徑,因此,在美術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學習被高度重視。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學習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使個人感情和整個人類的情感源泉聯系起來,個人經驗與人類的豐富經驗接通,以促進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所以在課改中“不以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為目的,試圖改變藝術教育中學生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技能的方式,把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還原到一種完整的藝術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識技能滲透到某個人文主題中,讓孩子圍繞該人文主題展開輕松愉快的學習”。閉人文主義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美術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義關愛精神和審美價值感的提升。其次,注重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以達到完美人格的美術教育思想。后現代藝術觀念“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的觀念影響著美術教育觀念,“以人為本”成為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主導思想,美術教育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養人的個性,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國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過的藝術教育”,即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人,把美術教育作為引導兒童發展的工具,從而培養兒童的個性,達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也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促進他們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對美術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改革的影響
“20世紀初以來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讓位于更為復雜的、不可預測的系統和網絡,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成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后現代藝術觀念也影響著我國美術課程內容和結構的變革。2000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基礎教育改革項目,包括普通學校美術課程標準;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04年初,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對“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條例”進行了修訂。其中指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而實施綜合、探索的學習,必須要擴展美術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包括校內資源、校外資源、信息化資源、教師資源,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以提高美術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在課程改革中,把“統整的建構主義”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統整各派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汲取該學說的合理內核,并從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四個方面建構素質教育的理論框架”。
1.強調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后現代藝術是綜合的藝術,現代美術教育已是綜合的教育,美術課程改革也主要以綜合性為原則,從傳統的分科走向綜合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學科觀念,以綜合的學科觀念而代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逐步使學科門類達到綜合?;A美術課程資源的改革同樣受到影響,進人21世紀,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注重美術學科內容的綜合。在課程設置上,強調消除對于實用美術的輕視,將“工藝美術、現代設計”與強調審美的精神功用的“純藝術”結合起來。
3.對“過程”與“技能”的同時并重。在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把美術課程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也并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并拓展至自然、文化、社會等范疇。
4.以素質教育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則主要體現以素質教育為依據,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美術的能力,改變過去以美術知識、技能為內容標準,而充分體現美術的情感性;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讓美術課程和生活、自然緊密聯系起來。
總之,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世界、乃至中國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它的影響下,“學校美術教育更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設計一種更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美術課程成為世界各國美術教育改革的焦點”。
二、揚棄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促進中國美術教育健康發展
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世界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世界各個國家的美術教育改革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樣也推動著我國21世紀美術教育改革前進的步伐。然而,后現代藝術觀念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的一種理念,是西方社會矛盾的產物,而我國的藝術觀念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傳統,美術教育在這兩種文化觀念不斷沖突的情況下,應在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汲取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中合理的部分,推進美術教育改革進程。另一方面,我國是第三世界國家,不管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與西方國家相差甚遠,后現代藝術觀念作為西方的產物,我們應該合理地吸收其優點,找到適應我國美術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以指導美術教育改革。因此,在汲取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的同時,筆者認為,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從合理性方面看,它確實能讓人對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危機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物欲膨脹而導致的人文精神價值的失落等等。后現代主義的批判精神對現代化發展有一定的約束意義。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深刻的矛盾和嚴重的弊病,不僅對于整個人類文明,就是對于當下的社會文明、現代教育,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首先,后現代主義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認為是崇高和高雅的藝術打上了當代商品經濟的印記,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獨立的價值。后現代藝術對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沖擊,導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等,在后現代主義的浸下變得相當模糊、淡化,這就難免導致文化生態的平衡和社會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復制性”導致“快餐文化”的泛濫,使千錘百煉、嘔心瀝血的文化力作和精品的出現,變得幾乎沒有可能,個性、創造力、批判熱情、現實精神都消失殆盡。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 現代性 概念 理論 文化藝術
近讀發表于本刊今年第二期“藝文論壇”的《后現代主義的再認識:概念,理論,文化藝術》(以下簡稱《再認識》)一文,頗有一些感想,特提出與文章作者們商榷,并希望能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這篇文章雖以對“后現代主義的再認識”為中心論題,但它實際上涉及對歐洲近現代文明史、思想史、哲學史、藝術史、社會史等諸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釋。特別是對“現代主義”、“現代性”的理解和解釋。
歐洲的文明史在經歷了以神權為中心的漫長黑暗的中世紀之后。迎來了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在其后三四百年期間,歐洲各國仍處于封建社會階段。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以及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為該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思想基礎,然而就當時法國社會經濟結構而言“第四等級”即市民階層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仍處于弱勢地位。只是從19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才有了大的發展,因此,持唯物史論的大多數歷史學家都以19世紀三十年代作為歐洲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
現代主義作為文化藝術現象。是歐洲從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時期亦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產生的。其思想來源十分復雜,海德格爾當然應該算一個,此外諸如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羅齊、基爾凱郭爾等人的學說也起過較大的影響。在歐洲近現代的文藝史中,現代主義是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之后的一種文藝現象或稱藝術流派。它與政治、經濟、哲學等誠然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畢竟只是文化藝術現象,而不能將其無限擴大到其他各個領域?,F代主義藝術家或稱現代派以法國19世紀下半葉的作家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作為開山鼻祖,其后。英國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等人相繼推出了“意識流”小說,俄國的安德列夫、布洛克則推出了象征派戲劇。而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美術界,以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未來派、野獸派等等名目出現的現代派藝術更蔚然成風。并影響到電影界。以致有法國及其他國家“先鋒派”的登場。現代主義藝術家最大的特點是以“反傳統”自居,他們否定一切傳統規范、規則。追求表現形式上的創新,以至無所不用其極。現代主義藝術的歷史功過,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且不去說它。
我們想要討論的是,《再認識》一文將“現代主義”、“現代性”等概念遠溯到十六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文中作迪卡爾),這確實令人吃驚。笛卡兒所處的時代距歐洲文藝復興末期不久。應該屬于歐洲近代史初期。其時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哲學思潮已十分活躍,像笛卡兒、康德等人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在一定時期內還占有主導地位。然而,不論笛卡兒也好,康德也好,都不可能有“現代主義”或“現代性”的思想及論述。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的某些藝術家可能有過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以之作為現代主義、現代性的“起源”,則未免有失偏頗。
至于對“現代性”的具體解釋,則更使我感到不解?!对僬J識》一文將現代性定義為“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并聲稱,在這面“現代性的大旗”下??梢园选胺▏锩?、美國的獨立宣言、1917年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1911年、1949年的中國的兩次大革命”全都“概括”進去。這里產生了兩個問題。其一是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20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政治革命:其二,對前者即美、法兩國的革命而言,用“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的口號來概括尚可說得過去。但用來概括俄、中兩國的革命卻未必合適。尤其是“個人主義”怎能成為他們實現革命的目標呢?
關于后現代主義的起源問題,《再認識》一文將其歸納為“受中國的影響”而在1968年發生的巴黎大學生群起造反,以改革教育制度為目標的運動,即法國人所稱的“五月風暴”。其實,這場風暴產生的原因要比文章作者們所論述的要復雜深刻得多。中國“”的影響是有一些,然而事物發生變化的規律是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決定性的。而這個內因就是60年代下半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有所激化,歐洲知識界由來已久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此時與“新”思潮匯合成一股強大的潮流。即“新左派”思潮。其影響所及,不僅僅限于那些大學生,而且深入到思想界、文化界、藝術界甚至于普通勞動者階層。緊接在法國“五月風暴”之后發生的意大利有上千萬人參加的學生罷課、工人罷工以至發展到占領某些城市的“抗議”運動,即是突出的事例。在當時學術界出現的各種理論中,有一些如符號學、精神分析學等是屬于學科建設性質,另有一些如“存在主義的”、“結構主義的”、“新弗洛伊德主義的”等“新”學說則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質,其要害在于借之名行反之實。所有這些“新”理論對后現代主義理論和實踐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但畢竟不是后現代主義本身。所謂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一樣,終究是一種文化藝術現象,而不應“包羅萬象”。
《再認識》一文介紹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眾多學者對后現代主義概念的種種說法,這使我們開闊了眼界。但文章作者也指出許多學者說了大半天,結果卻“等于什么也沒有說”。我以為,其原因在于這些學者把后現代的概念無限地加以擴大,不僅擴大到所有各個學術領域,而且還把政治、經濟、工業、農業、社會生活等全都包括在內。后現代對上述諸多領域誠然有千頭萬緒的聯系并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它作為文化藝術現象,并不等于這些領域本身。如我們就不能說“后現代政治”、“后現代經濟”、“后現代哲學”等等。
|文史論文|學英語|范文|論文先生網社區|強力推薦!本站與百度合作新開頻道>>>>論文知道
最新公告:沒有公告
會員登錄--會員注冊--會員中心
|
藝術論文首頁
|
美術論文
|
戲劇論文
|
舞蹈論文
|
音樂論文
|
電影藝術論文
|
電視藝術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您現在的位置:論文先生網>>藝術論文>>電視藝術論文>>正文
開放的演播空間
作者:admin2008-5-2619:13:17
開放的演播空間秦建偉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的中國電視業經過發展,競爭日趨白熱化,電視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不論高度時效性的新聞類節目,還是綜藝娛樂性節目......優秀的制作與精美的包裝,再加及節目主持人充滿智慧的語言都對節目的收視率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需要制片人(導演)主持人(演員)
-
開放的演播空間
秦建偉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的中國電視業經過發展,競爭日趨白熱化,電視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不論高度時效性的新聞類節目,還是綜藝娛樂性節目......優秀的制作與精美的包裝,再加及節目主持人充滿智慧的語言都對節目的收視率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需要制片人(導演)主持人(演員)攝像燈光美術設計音響編輯技術等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整個片子的制作,演播室空間美術設計也是其中人非常重要的一環。
美術創作人員在得到一個演播室空間美術設計的任務時,醞釀最初的想法和形象化的概括,抓住對設計的獨特理解,逐步形成它所塑造的演播空間外部形象的具體想法和意向.意在筆先,避免機械地按照節目規定的空間提供一般化地環境設計,才能提煉與節目有內在聯系的造型因素,使空間成為一種潛在的語言,創造出僅靠人物語言動作無法充分表達的深遂意蘊。
在這里,我暫把演播室空間的設計分為六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假定的空間
假定性系美學概念之一,假定性是一切藝術創作所共具的屬性,空間藝術中以抽象象征虛擬引喻,間接表現藝術的時空感。
演播室的空間也可以是一個假定的空間場景,通過不確定空間的指定性,體現節目風格,例如:鳳凰衛視的“楊瀾工作室”,是一檔以講述歷史長河中種種發人深省的故事、轟動的事件、才子佳人的傳奇,回顧歷史,給人以啟迪的欄目.,整個節目開始攝像機由上自下,由右向左緩緩移動,象征歷史文化的羅馬石柱屹立在運動著的藍天白云下,每一個柱子的中間都有一個電視屏幕,不斷播放著珍貴的歷史資料,主持人從柱子間慢慢走進鏡頭講述一幕幕動人的傳奇故事,這個假定的空間定位在一個變化的歷史長廊中,把一個古老的歷史廢墟景象搬到演播室,在這樣一個時空交錯的環境中,讓觀眾能更好地去了解過去的各種歷史。
二情感空間
不同類型的節目體現出來的感情基調是不相同的,一般節目的開始往往通過一段音樂,幾組畫面,幾行字幕,就可以讓觀眾了解整個節目的風格,環境的設計同樣也從背景到環境空間道具無不體現出某種特定的情感用語。亞洲衛視的[V]頻道,幾乎所有演播室的空間設計,都采用極度夸張的色彩,奇異的道具,再加上主持人新潮的發型及服裝,體現出先鋒音樂的存在空間,在這樣的氣氛中,肯定不會有嚴肅的故事發生。
三交互式的空間
談話式的節目中,演播室的空間設計目的是讓主持人與觀眾在一個開放的空間里迅速溝通,調動情緒,讓更多的觀眾融與節目中進行參與?!皩嵲拰嵳f”欄目,演播室為圓型空間,觀眾嘉賓主持人三者在同一對等空間,攝像分布其中,主持人在觀眾嘉賓中來回穿插,打破了空間的兩面或三面的傳統組成結構.這種開放的空間構架,能更加輕易地調動觀眾的參與情緒,讓主持人有更多的發揮余地。
從這一點來說,演播室空間的美術設計,已不是簡單地獨立出現的,它是通過空間這個媒介與節目結合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搞裝飾裝修的設計人員,在搞電視演播室的空間設計時,為什么顯得有時力不從心了。失敗的設計只能體現在獨立的空間變化,獨立的背景空間,與節目本身相差甚遠。
四空的空間(通用性演播空間)
一些演播室不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場所,關鍵是畫面的整體和清晰,再配置簡單的道具,這種布景也稱為通用性演播,常用中景和近景,全景僅僅起到穿插作用。例如:鳳凰衛視的“鏗鏗三人行”欄目,整個演播室只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幕布,以此體現“人生大舞臺”“幕后休息室”的意象,以再簡單不過的背景突出節目調侃諢諧的風格,是典型的后現代舞臺風格,把三個人物放在一個簡單的中性背景中,人物和人物之間的性格更加突出,這種空的空間設計可以使觀眾喚起某種形象感觸,也就是所謂的形象聯想,形象聯想也就是設計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契機,是塑造形象的基準。
五裝飾性空間
如果是中性節目,不需要表明人物的特定環境,只需要有一個優美的背景來提高畫面的藝術欣賞性,比如:音樂舞蹈節目雜技表演節目就需要在通用性的空間背景基礎上,給予特意的精心設計,這也稱為裝飾性布景。這種裝飾性空間場景,要考慮演員上下場的變化,利用色彩空間的變化,傳統或現代的圖形變化使節目本身更加充實漂亮,甚至可以利用機械裝置增加演播室的空間變化,讓節目更有可看性。
六虛擬空間
電視的發展總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