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7 16:08:25
序論:在您撰寫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命科學史是以生物科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為輪廓,以科學發展歷程中帶有重大轉折作用的課題及事件為主線,用翔實的資料論述科學家的創造性勞動,生動地描述科學家科學探索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作為學生實施科學探究的范例無疑是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關于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內容,如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遺傳物質的發現等。這些科學發現本身就是科學家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幫助學生尋著先人的足跡,在享受科學探究的快樂中受到科學方法的教育。應注意的是,用科學史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要防止將科學探索的過程固定化,應以活潑多樣的形式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孟德爾分離定律的發現過程以教師的簡述為主,而自由組合定律則應以學生討論為主,特別是孟德爾應用正交和反交兩組測交實驗的結果來檢驗假設的合理性,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過知識(包括概念、原理、規律)的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品質
生物學概念是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式,是生物事實的抽象。借助于這種概括、抽象的思維方式,人們找到了復雜的自然世界的簡單規律,建立了假說、模型等抽象的思維方式。
生物科學方法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從諸多事物及其變化中去尋求規律、構建科學概念。科學概念的形成,常用的科學方法策略有以下幾點。
1.建立在豐富的事實基礎上,運用歸納法提煉生成。只有相關的事例越豐富,才有可能抽象、概括,從而形成一種理性的解釋和表述,即概念的初步建立。例如,“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這是一個基于大量觀察,觀察動物、植物、其他生物的身體結構,運用歸納推理得出的一個結論。并不是只有施萊登、施旺分別用顯微鏡觀察植物、動物的結構,還有其他許多學者先后觀察了各種生物材料,才總結出這一科學概念。這樣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必須在觀察植物、動物等多種細胞基礎上,也才有可能建立這一概念。
2.概念教學時要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通過舉例演繹生成。如在學習“頂端優勢”時,可呈現幾個生活現象:園林工人修剪行道樹,對盆栽花卉進行造型等,從分析這些生活現象中獲得對頂端優勢的感性認識。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列舉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諸如“果樹整枝修剪”、“茶樹摘心”、“棉花打頂”等例子,通過這些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3 .概念教學時要重視實驗。觀察和實驗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通過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滲透作用”概念時,教師可先進行滲透裝置的演示實驗:根據觀察滲透裝置中長頸漏斗內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對兩組實驗現象進行比較與分析,引導學生將問題的焦點集中于半透膜兩側的物質分子大小的差異,最后得出滲透作用即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并讓學生設計坐標系,用數學模型(坐標曲線)表示三種運輸方式過程中物質的濃度梯度、氧氣供應量與物質的運輸速度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概念教學中充分“滲透”科學方法,便于生成概念。
三、通過實驗“體驗”科學方法,感受科學探究過程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回憶和解讀生物科學史中的實驗僅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小部分,學生親歷實驗是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新課標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做一做”,把實驗與其他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實驗成為高中生物教學中“教”的手段,也成為“學”的手段,更是學習、認識科學方法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一節,教材重點安排學生做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的實驗,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得出結論,從而切身體會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義。通過實驗使學生充分體會控制變量(理解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假說方法以及用圖像法(繪坐標圖區別酶和無機催化劑催化效果比較等)等科學實驗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利于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
四、通過解題“理解”科學方法,形成“生物思想方法”
“學以致用”,科學方法教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習者的科學探究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落腳點無非是解題和運用能力。近年來的生物高考試題更加重視對學生生物學科素質和能力的考查,如科學態度、意志品質、合作精神、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方法等。以實驗題為例,從實驗設計的角度,挖掘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的合理因素,幫助學生歸納科學方法的基本過程,并加深學生對這些過程的理解,就是十分有效的科學方法指導。
①生物實驗設計的過程就是科學方法理論的應用過程,分析并完成典型的高考生物實驗設計題實際上就是一次科學方法知識的實踐和檢驗。
②高考試題的設計都比較嚴密,尤其是生物實驗的設計有較強的邏輯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縝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③高考導向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以高考試題的形式出現對教師和學生的引導作用非常巨大。
一、積極培養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推動的作用,在教學中首先必須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
1.重視設問,引導思維,調動興趣。實踐表明,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難越多,興趣也就越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設問,如“血糖的調節”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引出,調動他們的興趣。提出的相關問題是:(1)學校召開運動會的時候,同學們為什么常常給運動員買葡萄糖?(2)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這些問題既涉及學習知識又引發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方式多樣,角度不同,發展興趣。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除了經常使用傳統的直觀教學媒體外,各種各樣的網絡教學實踐也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青睞。如《基因工程》這一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將生物學原理、科學方法與技術的發展歷程相結合,使學生樹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科學思維方法,去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善于動腦,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化教學,指導學生瀏覽相應的信息資料,并提出相應的問題。通過學生的瀏覽和分析以及交流,獲得了大量的生物學科信息,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對生物學科的興趣。
3.點撥前沿知識,突出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興趣。
興趣產生于認識和需要??萍记把刂R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知識興趣,如“克隆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生發出許多有趣的提問。如果我們把社會責任適時地加進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興趣。
二、加強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是生物教學中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應當把對學生實事求是品質的培養滲透在生物教學中。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科技資料并匯報交流。如艾滋病病因及預防治療的方法和進展;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癌癥、心臟病等方面的研究和進展等。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的科技創新興趣。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合作意識也是科學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調查媒體對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報道,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初步學會收集和處理生物科學技術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加強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讓學生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近幾十年來,許多科學教育家認為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方式之一,生物學科的探究能力主要體現在觀察、實驗、分析、綜合能力。其中,觀察、實驗不但是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生物科學史 生物科學素養 培養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描述了課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四個基本理念之一,放在第一位描述。生物科學素養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科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對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是很有意義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呢?
一、通過生物科學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
好奇心、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獨立思考、嚴謹態度、合作精神等均是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茖W情感態度、價值觀屬于生物科學素養五大要素中的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茖W情感態度是人們在對科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認識的基礎上養成的科學信念和科學習慣;而科學的價值觀則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科學發現是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無法為一切問題提供所有答案。生物科學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呈現出來的可貴品質和科學態度,是培養學生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很好素材。例如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過程,是一則很好的科學史教育素材。細胞學說的建立者施萊登和施旺關于新細胞怎樣從老細胞中產生的問題的回答是不正確的,這一錯誤是由魏爾肖修正的。魏爾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受益于同時代更多科學家的實驗觀察和材料的正確選擇,也離不開自身勤奮工作,不迷信權威的結果。從細胞的發現與命名到細胞學說的建立及后面對細胞學說的修正完善,整個過程可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家的觀點并不全是真理,還必須通過實踐驗證,科學學說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修正和發展。又如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這部分科學史教學可以簡要地簡述摩爾根的故事。摩爾根最初認為孟德爾遺傳規律是正確的,后來,由于他在自己進行的實驗中沒能取得類似的結果,便對這些定律產生懷疑,明確表示不相信孟德爾的理論,對薩頓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學說更持懷疑態度,說其是主觀臆測,缺少實驗證據。后來他經過認真觀察,選擇果蠅為實驗材料,進行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果蠅雜交實驗,通過實驗,摩爾根和他學生把一個特定基因和一條特定染色體聯系起來。從此,摩爾根成了孟德爾理論的堅定支持者。通過該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摩爾根是一位敢于懷疑、勤奮實踐的人,并學習摩爾根這種可貴的品質。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多引用挖掘,長此以往,就能逐漸培養出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通過生物科學史教學積累科學知識
生物科學知識在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是培養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載體。新人教版必修模塊中的科學史素材有20多處,如與細胞有關的主要是“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索”等;遺傳方面主要有“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等。這些生物科學史的歷史事實,有的是課程的內容要素,有的僅是教學素材。兩者教學要求不同,重點也不一樣。前者的歷史事實既是手段又是目標,學生要能概述其歷程,并由此達成對知識的理解、科學方法的領悟、科學精神的提升。后者的歷史事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是增進學生對結論性知識的理解,促成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無論哪種類型的生物科學史,都或多或少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例如“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建立過程”要求學生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要求學生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則更多――簡要分析薩克斯實驗、恩格爾曼實驗、魯賓-卡門實驗,總結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場所在葉綠體中、產物主要有淀粉、釋放氧氣中的氧來自水、簡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等。這些生物科學史蘊含的知識就是生物科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史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生物科學知識的過程。
三、通過生物科學史教學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能力
科學方法是科學的認識方式,是幫助學生有效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工具??茖W方法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因素。新人教版必修模塊中生物科學史的內容,許多都是按科學發現史的線索編寫的,選取的科學史素材生動再現了科學家們研究相應問題的情境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的科學方法。例如“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這部分內容以分離定律的發現過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孟德爾通過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觀察,提出問題“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導致遺傳性狀在雜種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離呢?”。孟德爾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假說;然后根據假說演繹推理測交實驗的結果,再通過測交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又如“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均運用了模型建構法;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假說的提出運用了類比推理法等。通過生物科學史的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科學能力主要包括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茖W思維有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邏輯思維等;科學實踐能力是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品質和科學意識解決問題的才能和力量,是生物科學素養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對生物科學史的某些經典實驗進行適當處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科學史教學,在介紹恩格爾曼(G.Engelmann)實驗時,演示課件“恩格爾曼實驗”動畫過程,讓學生觀看動畫,結合教材內容思考討論有關問題:(1)恩格爾曼實驗的設計有哪些巧妙之處?(2)恩格爾曼實驗的結論是什么?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學會觀察與思考,并找到答案。又如學習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如果讓你再設計一個實驗驗證摩爾根的推論是正確的,可以怎樣設計?看最多能設計出幾種不同的方案?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討論和設計。各小組派代表介紹本小組的設計方案。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諸多科學能力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已經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和使用生物科學史素材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真正實現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教育價值,需要廣大教師進一步更新觀念,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切實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
[2]陳維.利用生物科學史培養核心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學,2015(1-2):73-74.
一、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
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
生物課程標準中的生物科學素養:
1)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3)科學、技術與社會(S T S )
4)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1.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1)科學態度是人基于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科學的信念和科學習慣。包括: 好奇心、誠實、合作、創造力
(2)科學的世界觀
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
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
科學知識的主體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科學不能為一切問題提供全部答案
(3)愛國主義教育
積極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從而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1)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方式之一。
學校的科學探究活動通常是指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過程而不完全是結果。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
(2)科學思維的方法
科學思維的方法包括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科學的思維習慣不是科學家所特有的,是每個人可以掌握、應該掌握的技能,一個人一旦掌握了這些技能,無論他從事何種職業都可以終生享用。
3.科學、技術與社會(S T S )
對學生進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即教育、教學內容的出發點不僅限于科學知識本身,也強調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的聯系。解決技術問題需要科學知識,而一項新的技術的產生又使科學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來擴展他們的研究。在人們的實踐中,科學提供知識,技術提供應用這些知識的方法,而價值觀念則指導人們如何去對待這
些知識和方法。
科學、技術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社會可以影響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和技術又會影響社會。通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比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中國最貧窮的揮霍者
4.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
操作技能包括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的常用工具和儀器,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課程所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一。學生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整體畫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生物學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了解現代生物學的進展,了解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具有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是知識領域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二、生物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 等人在《美國生物學教師》發表研究報告時,使用了生物學素養這一概念。
1989年,June 在《美國生物教師》發表了題為“生物學素養”的文章:討論了美國公民缺乏科學素養,及生物學課程等問題。
1992年,Gibbs 等人研究了公眾科學素養與高中、高校生物學教科書的關系,指出,這些教科書作者本人科學素養不夠,會直接影響到教科書的質量,并影響了學生。此后又陸續有人發表了關于生物學素養的文章,都使用了生物學素養(biology literacy)這一概念,從不同側面討論生物學素養,但沒有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目的來論述。
1993年,美國BSCS 出版了名為“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對生物學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并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目的。
BSCS 是“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所”的縮寫, BSCS最初是由美國生物科學協會的教育委員會于1958年提出的國家級項目,目的是改革20世紀50年代的靜態課程,在各個方面促進生物教育,使學生通過中學生物課程的學習,在離開高中進入社會時具有生物科學領域所需的基本技能。
BSCS 認為,一個具有生物學素養的學生需要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起碼的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學素養的基本要點。
BSCS 描述的一個有生物學素養的人表現特點:
應能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了解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歷史上生物學概念的發展。
對科學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具有正確的態度,對生物學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個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具備創造性的思維;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上做出個人或社會決策;能夠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問題。
三、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實與反思:
劉海洋傷熊事件
2002年2月23日,清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學生劉海洋為“考證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在北京動物園用硫酸潑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一個月。他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審。
2002年1月29日,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劉海洋用事先準備好的一瓶飲料兌上從學校實驗室偷到宿舍的火堿來到了動物園。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將摻有火堿的飲料倒向正在與游客戲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燒得滿地打滾,嗷嗷亂叫,僥幸逃脫的劉海洋并沒有感到滿足,而是昧著良心又醞釀著下一次罪惡行動。
2月23日中午,劉海洋用一個白色紙袋裝著兩瓶飲料和一個平時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從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瓶硫酸,分別兌進了隨身攜帶的飲料和塑料水杯內,而后乘公共汽車來到了動物園,又一次實施了他殘害動物的罪惡行徑。
劉海洋認為他最喜歡的是生物。比之數理化,比之電機,這是一個與有機的生命最為密切的學科,那么,為什么他反而去傷害生命呢?中學生物課講授的內容,從植物、動物到人,再到DNA 、細胞、遺傳變異等,注重的是知識層面的介紹,缺少的是那種把地球看作所有生命的家園的平等意識,也很少談人類對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責任這回事。雖然最新編訂的生物課本,已經想到要“加強動物與人的關系的內容”,并且重視“滲透思想感情、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墒牵木唧w內容仍然不斷顯露出狹隘的生物觀和對動物的歧視。動物被分成有益和有害的,對人的價值則主要是“有用”。
甚至在初中生物課本里就開始寫上“野鴨肉味佳美,羽毛可以作被褥的填充材料,也可以用來制作各種工藝品”;“蟒和其他大型蛇的皮可用來制作皮革和樂器,很多毒蛇的毒液能夠用來制作藥酒,蛇膽??可以做成中藥材”;而“哈士蟆的輸卵管風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著名的滋補強壯劑”!在這樣的介紹里,連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也不顧了。這的確是一種壓抑不住的潛意識在起作用:生物如果不是為人所用的又有什么價值呢?
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社會對待自然、對待生命有什么樣的認識,有什么樣的氛圍,都會顯現到教育中來。如果說要“分析劉海洋”的話,其實也應該同時分析一下我們的社會對待動物的態度。
一位記者在報道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表述:現行中學生物課本上很輕易地寫道:“取一只活青蛙,剖開它的體腔,看看它的內部構造??”于是,有條件的學校,學生在試驗課上,拿著刀子把一只活青蛙或者小兔子生生地開膛剖肚,看看它的心臟是怎么跳動、怎么通過神經反射而顫抖,直至如何死亡??這種凌遲殺戮般的“實驗”有必要嗎?!
國際動物福利的五個標準
1、免受饑餓的自由;
2、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
3、免受恐懼和不安的自由;
4、免受身體熱度不適的自由;
5、表達所有自然行為的自由。
二)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的調查
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
2、2003年對迷信的調查
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情況
1、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
2003年,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達到1.98%,即1千人有19.6人達標。比2001年1.4%增長了0.6個百分點,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約1.8個百分點。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狀況結束了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出現了局部增長的趨勢。(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借鑒國外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指標體系和調查經驗,逐步開展了有關調查工作。 )
2、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公眾科學素養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對科學知識的基本了解程度;二是對科學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的基本了解程度。
3、外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情況:美國、日本、加拿大、原歐共體成員國等發達國家對進行集科學性、社會性和基礎性為一體的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工作十分重視,經常和定期地對本國公眾科學素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評估,并積累了大量的連續數據,為國家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發展有關決策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0年,美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比例為17%,1992年,歐洲共同體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已經達到5%。
小結:通過上述的調查和了解,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較低,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中學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一個普通公民終身發展所需的生物科學素養。
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應從義務教育階段抓起。生物科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階段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重要階段,又由于生物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課教學是培養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最有效期途徑
四、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
摘要:科學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基礎學科,其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本文通過闡述中學生科學素質及其教育目標,結合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就如何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質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生物教學;素質教育;科學素質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應首先明確科學素質的內涵及其教育目標。科學素質主要指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稟心理特征??茖W素質的發展以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的掌握和積累為基礎。一個人只有在對科學文化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具體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的內化和升華,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學能力和科學觀。此外,影響科學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因素還有興趣、情感、意志和作風等非智力因素。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會嚴重影響一個人所能達的科學知識與能力水平,影響到科學觀的高度。筆者認為,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推動的作用,在教學中首先必須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一是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刨根問底是青少年學習的特點之一。實踐表明,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難越多,興趣也就越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設問,從一個疑點的解決到另一個疑點的出現,步步深入,一環扣一環,從而引發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運用直觀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等。除了經常使用傳統的直觀教學媒體外,網絡教學可引導和組織學生上網查閱有關資料,或采用網絡信息技術,將大量的信息和資源放在相關的網頁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直接興趣。三是點撥前沿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產生于認識和需要??萍记把刂R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知識興趣。如克隆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對學生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如果教師把社會責任適時地加進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和獻身精神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道路可走的。教師要告訴學生生物學家們要經過長期地辛勤勞作,刻苦努力,方能達到目標。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為能得到真實有效的科學數據在巴西的巴伊亞進行為期5年的科學考察。我國的生物學家彭加木為了開發邊疆資源,幾次不畏險阻,到風沙無情、大地險惡的新疆羅布泊地區考察,第四次闖進羅布泊時不幸遇難,為科學而獻身??茖W家就是要有這種追求真理,不怕犧牲的精神,只有思想上的大無畏,才能沖破思想束縛,取得異乎尋常的科研成果。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求學生學習科學家這種不畏艱險的獻身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
近幾十年來,許多科學教育家認為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目前中學生物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學科的探究能力主要體現在觀察、實驗、思維能力。生物科學方法是指揭開生物世界奧秘的各種途徑、手段。在生物科學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觀察法、實驗法、科學思維法等。結合生物教學,指導學生掌握生物科學方法,并靈活運用科學方法。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觀察可分為質的觀察和量的觀察兩種類型,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的實踐環節,是科學研究中獲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員收集事實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學更注重觀察。在教學觀察中,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觀察目的。
(2)選擇適當的觀察對象。
(3)采用適當的觀察手段。
(4)觀察完畢后要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
在生物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看到觀察的對象,還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如由局部到整體,由表及里,從上至下等都是生物學常用的科學觀察法,應盡量以探究性的啟發代替結論性的解釋,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進行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方法。實驗是生物科學中的另一種基本研究方法,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研究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實驗方法的種類也日益增多。涉及中學生物的實驗方法有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定性實驗、對照實驗、模擬實驗等。生物實驗的一般程序為: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驗目的不同,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安排實驗,設計實驗步驟,通過現象觀察并收集資料、數據再進行分析思考,概括或歸納出結論。再次,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示、分析、綜合等,都是生物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在生物觀察實驗、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實事求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應當把對學生實事求是品質的培養滲透到生物教學中。第一,要求學生真實地報告和記錄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在實驗設計時提醒學生選擇的實驗材料要容易獲得,思路要明確,要有對照實驗。實驗完成之后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寫出實驗報告。第二,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學生,如把光合作用發現史、生長素發現史等有關科學家原始經典實驗過程及探究精神的內容貫穿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表現出的人格美。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敢于懷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謙遜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膽的想象,嚴謹的方法和奇妙的靈感等。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合作精神
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是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收集大量的生物科技資料并匯報交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科技創新興趣。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一個課題。強調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自發分成若干個小組,合理分工,齊心協力,做好課題研究工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生物;科學素養;培養
初中生物學新課程的終極理念――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生物課程標準》強調生物科學素養的形成,要在“雙基”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及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以及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養成。針對生物科學素養所包含的幾個層面,結合自己的認識和實踐,對生物教學中提高和發展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途徑和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
生物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基礎,但并非教得越多、越難越好。新標準打破了原有的學科體系,構建起全新的“人與生物圈”課程體系:以生物科學宏觀研究為主線,精選和串聯生物科學重要知識和觀念,不求全面,減少重復,突出“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的重點。認真研究新教材會發現,初中生物教材選取的是初中學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一些基礎的現代化科學知識,以利于以后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生活和進一步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的教學放在中心位置,引導學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礎、學生能接受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擯棄過去那種拼命給學生灌輸全、高、深、難的知識和題海戰術的做法。
二、加強觀察和實驗訓練
觀察和實驗既是學生學好生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強,觀察常常是滿足于新奇的現象,這種出于好奇心的觀察,其目的性、計劃性和自覺性較差。所以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以下途徑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
1.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彩圖、結構圖和示意圖等各結構的名稱、組成、特點和功能等。
2.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儀器。要求弄清楚實驗儀器和各部件的名稱、使用方法與使用條件等。
3.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要求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如由表及里、從整體到局部、從靜到動等)。弄清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及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指導學生做好“學生實驗”。在學生做實驗前,應引導學生弄清實驗目的、正確選擇所需的器材、實驗步驟等。在學生實驗時,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操作,正確使用儀器,仔細觀察和記錄。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2)加強課外實驗和小制作活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和小制作活動,并要求學生對小實驗和小制作的實驗原理和結果進行分析和說明。如葉脈書簽的制作、動物細胞模型的制作等。
三、加強知識的應用訓練
加強知識應用是學生真正學好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強知識應用訓練最重要的方法是把知識、技能的教學和知識應用的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以社會生活為背景,以基礎知識為核心,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知識的應用。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學習生物知識。讓學生將生活體驗同生物知識結合起來,并上升為理性認識。如“生物特征”一節的學習,老師將課前準備好的樹葉、石頭、雞毛、螞蟻、菜豆種子、馬鈴薯等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實物進行分類: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讓學生討論并說出分類原因。這種把學生熟悉的東西做教具,引導學生去認識“生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從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義所在。
2.利用生物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用生物學知識解釋: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的道理?!都t樓夢》中寶玉和寶釵的婚姻是否違反了《婚姻法》?寶玉和黛玉能結婚嗎?
3.結合生物學知識介紹科技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領域十分廣闊,聯系生物學教學的內容也非常廣泛。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和滲透,如結合“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學習介紹“基因世紀”、選擇和培育新品種等知識。
四、加強科學方法的教育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也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工具。在生物教學中學習和應用科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培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習初中生物主要是通過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探究、討論交流、了解現象、取得數據或資料、發掘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得出結論和上升為理論,最后應用知識來說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所以教師要深入領會新教材的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實驗”等活動,按照“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探究―分析與結論―應用與練習”的模式進行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訓練。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一章的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特征,并嘗試著對常見植物、動物進行分類。
五、加強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是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科學態度。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科技資料,培養科學態度,使學生相信科學,熱愛科學。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教師要操作規范,給學生樹立榜樣,學生實驗時,要求學生嚴肅認真,不敷衍了事,在觀察現象記錄結果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切忌弄虛作假等。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劉學廷.新課改呼喚開放的生物學教學[J],生物學雜志,2007年03期
一、積極培養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產生于認識和需要,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推動的作用,在教學中首先必須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
1.重視設問,引導思維,調動興趣。愛動腦筋、好刨根問底是青少年學習的特點之一。
2.方式多樣,角度不同,發展興趣。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對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DVD等。除了經常使用傳統的直觀教學媒體外,各種各樣的網絡教學實踐也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青睞。
3.點撥前沿知識,突出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興趣。
二、加強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是生物教學中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應當把對學生實事求是品質的培養滲透在生物教學中。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科技資料并匯報交流。如艾滋病病因及預防治療的方法和進展;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癌癥、心臟病等方面的研究和進展等。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的科技創新興趣。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讓學生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生物學科的探究能力主要體現在觀察、實驗、分析、綜合能力。其中,觀察、實驗不但是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
1.觀察方法:觀察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的實踐環節,是科學研究中獲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員收集事實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學更注重觀察。在教學觀察中我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明確觀察目的;(2)要選擇適當的觀察對象;(3)要采用適當的觀察手段;(4)觀察完畢后要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例如在觀察細胞有絲分裂時,我讓學生先預習實驗,明確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選擇洋蔥根尖作為經典的實驗材料,觀察染色體的形態變化為什么必須借助顯微鏡觀察,通過對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進行比較和分析,歸納總結出有絲分裂的過程和特點。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了有絲分裂的過程和特點這一重點和難點知識。在教學中,盡量以探究性的啟發代替結論性的解釋,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進行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