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6:31:27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提高認識,加快發展具有現代農業特色農技協
農技協是以技術為紐帶,提高農牧民群眾組織化程度,提前、產中和產后綜合服務,帶領農牧民闖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好形式,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最有效載體。目前自治區各類農技協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和運輸等十幾個行業領域,聯系帶動周邊農戶,但總體來講發展不夠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備現代農業的特色,所以其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因此,要增強發展農技協的緊迫感受,統一思想,提高對農技協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作用的認識,強化各種措施,扶持和促進農技協加快發展,讓各類農技協組織在全區廣大農村牧區遍地開花,實現建一個協會,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目標,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創新,增強農技協的發展活力
農技協在發展之初是以技術為紐帶把分散的農牧民聯結起來,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和形成規模經濟。隨著生產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常規的技術逐步被群眾掌握或技術已過時,有些產業的發展速度會出現趨緩停滯不前,有些農技協因產品過時或技術含量低而失去市場,出現萎縮不前,甚至無法繼續經營而自生自滅。在這種情況下,農技協只有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不斷開發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探索新的種養、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場需求,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才能實現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永葆活力。為此,一是要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產業實際,積極開拓新領域,培育新興產業,擴大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關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斷吸收現代農業要素,加強產品的深加工和開發,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產品最大增值和產業不斷擴張,增強產業在市場的競爭力;三是要強化品牌意識,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打造品牌產品,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在促進農技協向現代農業方面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四是要進一步規范內部運作,實施現代管理和創新,健全服務規范、合理調整利益分配,增強對農牧民的吸引力和帶動力,發揮現代管理效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三、貫徹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增強農技協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技協的誕生和發展,家庭經濟與市場的銜接問題,解決了政府“統”不了,部門“管”不了,單家獨戶“干”不了的產業發展難題,其本身就是對農村經營體制的豐富、發展、完善和創新。但是由于傳統的觀念和某些部門認識不足,農技協的市場主體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確認,阻礙了農技協充分地占有市場,阻礙了農技協與國際規則接軌,也阻礙了農技協的可持續發展?!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2007.7.1)的頻布實施,確立了農技協在市場的主體地位,有力地促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依法辦會,依法經營和健康發展,增大了農技協的發展空間,為農技協向現代農業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許多先進地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看,“企業+合作社+農戶(場)”、“合作社+企業+農戶(場)”等經營模式,正成為農牧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技協向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轉化過渡,是今后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方向。所以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積極引導農技協向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轉化過渡,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促進農技協向現代化農業發展。
四、加強服務,積極營造農技協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黨委、政府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把農技協的建設納入當地農村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財政、農牧業、水利、科技、工商、稅務、民政、金融等涉農部門應提供相關配套優惠政策,將鄉鎮機構改革轉移出的科技培訓、自律協調、市場拓展等職能通過有償委托、項目資助、以獎等方式交由農技協承擔,促進各類農技協快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主管部門要在農技協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中突出抓好指導、組織、協調、服務四項工作。一是指導。為促進農技協健康發展,科協與相關涉農部門對農技協現狀進行調研分析,結合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及時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對農技協發展運作模式進行深入的課題研究,對農技協的發展提出科學合理的指導意見。二是組織。農技協在黨政各部門中到底由誰主管,沒有明確的規定,到目前為止,插手和過問農技協工作的黨政部門有:科協、科技局、農牧業局、民政局、供銷社、工商局、農業綜合開發辦、農業產業化辦等十幾個單位,當農技協發展順利,略有成績時,大家都說是自己部門抓的好,一旦出現問題,需協調解決困難時,十幾個單位都踢皮球,使農技協成為“沒娘的孩子”,無人管理。應盡快明確各級科協作為農技協的主管部門,負責協調農技協組織建設的相關程序。三是協調。農技協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多種問題與困難,主管部門應積極參與農技協的重大活動,及時幫助他們協調政策、技術、金融、工商、稅務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與困難,增強農技協向現代農業發展的信心。四是服務。要加強對農技協理事長和主要業務骨干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業務水平、政策水平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技協骨干隊伍。充分利用開展科技下鄉、科技進村入戶、科技培訓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對全體會員進行認真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把為農技協服務體現在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上,促進農技協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
摘要:當前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喪失了可持續能力,為了能夠使農業繼續良性發展,必須將其納入循環經濟體系,本文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循環經濟;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所以農業要適應社會發展,不斷吸取先進理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續發展問題,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當前的現代農業喪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社會是指以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化社會大生產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二是城市數量增加、規模加大,農業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數以下。在現代社會中發展了現代農業,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了現代農業建設,20世紀60~70年代基本完成?,F代農業被稱為“石油農業”,因為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及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機械化和化學化是現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化學化使種子選育技術先進、使雜交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成為主流、使病蟲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學合成肥料廣泛應用。由此,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了產量不足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當前的現代農業為了提高產量,在增加投入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農業廢棄物的產生。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植物纖維性廢棄物和畜禽糞便兩大類。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稱之為農業污染。當前的現代農業盲目追求產量的發展方式引發危機,農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化肥和農藥大量使用,引起嚴重環境污染;單一種植使生態失衡,引發大規模病蟲害;人工創造的高產品種廣泛取代了各地農畜品種的多樣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滅絕;化肥殘留大,誘發多種疾病,土壤板結,地力衰退,農業對環境污染很大。當前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喪失了可持續能力。
二、循環經濟視角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循環經濟思維充分融入現代農業在自然界中存在一個完整的能量與物質傳遞鏈條:陽光、土壤、空氣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物質與能量傳遞在自然環境系統沒有盡頭,沒有廢止,只有循環往復,并從一個層次發展到另一個層次。
循環經濟參照自然界物質能量循環途徑,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最大程度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和能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減少整個經濟系統及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甚至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廢棄物的低排放。未來,循環經濟思維將充分融入到現代農業之中,物質和資源可以在閉環中流動循環,改變當前的現代農業中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謂兩高一低)為特征的直線經濟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單一品種產量無限增加,從而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2.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產量
原始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主要依靠太陽能以及天然有機物質和礦物質的再利用,除人的勞動外,幾乎沒有補充投入,因而系統生產力極低,綠色植物的光合產物,通過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轉化途徑,最后分解為無機物質和熱能返回到農業環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綠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系統。而當前的現代農業,從種子、肥料、殺蟲劑、運輸、加工、銷售等等幾乎所有的環節都要依賴于外部供給,農業的自然和社會獨立性徹底喪失,變成了一個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依附性、弱質化、需要靠化學品支撐和財政巨額補貼的產業。循環經濟下就要改變這種現狀,變外部供給為內部良性循環,改善土壤、水源等農業環境,融入現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環能力,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形成良性循環。
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不僅僅取決于人類以化學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農業增產,但并非在任何條件下投入越多,農產品產量就越大。不適當地使用化肥會破壞土壤結構;單一種植或飼養,會使農作物或動物,生產多更的病蟲害,會使用大量地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這樣會使有負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還常含有鎘、汞、鉛、鎳等重金屬,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過食物鏈的陸續傳遞和生物濃縮,其濃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質的富集,不但會嚴重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而且有害人體健康。
在循環經濟下,不只是追求單一品種農產品產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種群生態聯系,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使其轉換為其他生物種群可以利用的資源,使其它相關農產品產量也增加,這種一定期間內從農業生態系統所能獲得的生物產量,稱之為系統生產力,它是農業生態系統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功能的最終表現。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不是僅以系統內某個生物種群或某個亞系統的生產力為衡量標準,而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產量來評價。
參考文獻
[1]陸慶光.世界后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若干思考[J].農業展望.2012(5):21~22.
[2]金梭欏.生態學、農業生態學與農業的本質[EB/OL].
關鍵詞:農業;農機;社會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5-43-1
1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現代農業正在不斷調整,其生產方式與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時,由于農村建設及教育事業的推進,許多農村青年走向城鎮,不滿足于在農村種地干活,而留守在農村內的中老年村民由于身體健康、知識水平等因素影響,無法從事大規模糧食種植,許多農村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狀況。因此,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各不相同。同時,隨著近幾年來的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大力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被推廣到了更多的農村地區,其服務范圍也越來越廣,但是,隨之而來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而現代農業越來越偏向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對農機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將難以迅速發展,進而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2農機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統一規劃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因得到了國家的政策支持而發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系統的規劃以及建設經驗,大部分地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沒有形成服務網絡,缺乏統一的組織以及技術服務,導致農機服務體系無法滿足為農民提供完善服務的基礎功能,其經濟效益十分有限,同時,由于缺乏系統規范,對于農機服務的收費問題以及服務問題缺乏標準,導致收費標準各不相同,作業質量高低不一,影響了農機服務體系的發展。
2.2產業化及組織化程度低
由于農機服務組織數量不多,規模不大,覆蓋面極為有限,同時由于其產業化程度低,缺乏為農民全方位服務的能力,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往往只能從事簡單的糧食收獲等作業服務。此外,農機服務體系的組織化的程度低,其管理模式簡單,競爭機制不完善,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2.3服務水平不高
由于我國的農機服務體系的工作人員多為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同時缺乏系統培訓,對農業生產和農機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從業人員的水平不高,無法為農民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導工作,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機服務體系的從業人員要求。
3農機社會化服務問題的對策
3.1建設信息網絡體系
針對農機服務組織缺乏系統規劃而沒有形成服務網絡的問題,農機管理部門應提供資金幫助,使農機組織有一定的資金用來采購電子信息設備,并及時通過互聯網將各地區散亂的農機服務組織聯系起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在網站上有效的技術、市場等信息,為農民提供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
3.2完善現代化服務體系
通過各地區農機服務組織的上下聯動,從最基礎的村級開始向市級、省級跨越,及時建立起完善的聯動機制,由市級或省級單位協調,為縣級農機服務組織提供管理、信息、農機產品及其維修等多種服務,而縣級組織則為基礎地區提品以及專業的技術服務,逐步完善促進農機服務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同時利用市級或省級服務組織的資源以及資金較為豐富的特點,可以及時協調各基礎組織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科學知識的教導等內容,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以及服務水平。
3.3加強市場監管
市場環境是制約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縣級或市級農機服務單位可以設置舉報投訴電話,或是舉報郵箱,讓農民能夠及時反饋或投訴或舉報。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同時加強單位內部的監管力度,規范市場秩序,使得農機市場能夠健康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各部門的支持以及國家資金的投入和政策幫助,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及時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達到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調范,舒云飛,等.加強農村農機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農機科技推廣,2008,(11):28-29.
[2]閏磊.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農機化發展的啟示.現代農業科技,2008,(18):366.
農業現代化的本質也就是科學技術化。未來農業將是以現代科技及其應用技術裝備起來的嶄新產業。農業的發展大體經歷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化農業三個階段。原始農業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賜,傳統農業以經驗為基礎,現代化農業則是依靠科學技術。
一、美國農業發展的教訓
以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以美國為典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越發顯示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危機。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有的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的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的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美國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31億噸。美國衣阿華州的土壤原來十分肥沃,經過長期的現代化農業的運作,損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來說,衣阿華州農民每生產一蒲式耳(每蒲式耳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種植大豆損失表土更多。美國中西部一帶農田的表土,早年深達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沖刷過程中流失。據專家估計,美國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億美元。雖然50多年來,美國一直努力防止土壤沖刷,每年用于這方面的費用高達10億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現代化農業造成土壤破壞的根源沒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標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不論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而過去的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的本地品種。減少遺傳的多樣性,對于農業生產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病蟲害爆發,由于品種的單一可能全軍覆沒。1970年美國玉米葉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產區顆粒無收,就是因為所有種子都是來自一個易感葉枯病的品種。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的食物,是用1噸汽油生產的,如果全世界各國都采用這種能源集約農業生產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來生產食物,全球的石油儲備在15年內就要告罄。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極低。中國、印尼、緬甸等亞洲國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0.05—0.1卡的熱量,可以生產1卡熱量的食物;而美國現代化農業則需0.2—0.5卡的熱量,才能生產1卡熱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國人吃1罐只有270卡熱量的罐頭玉米,是用2800卡熱量生產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例如,美國衣阿華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從1958年至1983年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結果。美國31個州存在著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
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于農業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國農業工人傷亡率僅次于建筑業、采礦業,被列為三大危險行業之一。
(五)美國現代的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美國的肉牛飼養主要集中在13個州,有42000處肉牛育肥場;其中200處最大的肉牛育肥場,集中了美國肉??倲档?0%左右。鑒于高度集中飼養,廄肥處理十分困難,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飼養,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區采水過量,水源日趨枯竭。美國肉牛育肥場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橫跨8個州、世界上一個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供水,現在其中3個州的地下水已開采了一半,如此長期不斷采水,蓄水層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國現代化大規模集中飼養肉牛,不得不用多種化學藥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長。例如,組織代謝類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飼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廣泛地采用。美國全國肉牛育肥場中,95%以上使用各種生長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飼養場用了1500萬磅的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而人類食用了化學藥物生產的肉類,對健康是不利的。
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
產效率
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美國農業現代化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的問題,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對于美國現代化農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經過有關方面多年的探索,認為唯一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逐漸恢復過去以生態系統滲入農業生產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簡稱“Lisa”-“麗莎”)的生產方式。具體內容是:第一,充分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第二,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畜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注意節約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
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綜臺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智力農業“麗莎”的生產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撥出??钭鳛檠芯亢驮囼炠M用;并且在國家農業學術館中,設立“麗莎情報中心”傳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對“麗莎”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人們認識到時代愈進步、科學愈發達,農業生產就愈需要智力來運作。農業未來學家預測,目前太旱、太堿、太瘦、太濕的土地,將來都可以通過特殊先進技術,轉變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經在過去一些無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術栽培柑桔等各種作物,就是明證。
目前我國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國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在綜合發展中突出重點,抓住農業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的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
(二)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醫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的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鹽漬灘涂乃至沼澤荒漠地區,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的空間。中東一些炎熱、干旱、缺水的地區,過去不能生產新鮮的蔬菜,目前已經用水栽法解決了問題。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果采用精細形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創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農業,就一定會吸引青年扎根農村,使農村成為真正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第四,精細形態的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的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牧歌情調。
(三)信息農業方興未艾當代世界正在由工業化時期進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光纖和通信衛星技術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樣,現代信息技術也正在向農業領域滲透,形成信息農業。信息農業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農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
所謂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它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農業信息化又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表現為農業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為基礎到以知識技術和信息控制裝備為基礎的轉變過程。
農業信息化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農業信息技術在其他技術序列中優先發展;(2)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導生產和銷售;(3)信息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并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據某些預測標準,當一個國家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附加值達到或超過農業總產值的50%時,就認為農業實現了信息化。
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的獨立的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計算機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可以及時準確預報病蟲害的發生期和發生量,做到及時防治,既節省農藥,又減少糧食損失。計算機在飼料配制、優化施肥、作物產量預報、漁業捕撈以及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利用遙感技術調查農業資源,預報自然災害
,也有速度
快、效率高的特點。準確的氣象預報也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氣象衛星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將計算機軟件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將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的影響下,我國從80年代以來,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有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部1994年開始籌建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現已初具規模,已有1000多個縣入網。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大多數縣配備了微機用于信息管理。全國已建成了一些大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優化模擬模型、宏觀決策支持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計算機生產管理系統。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災害預測預報與農業估產已取得顯著效果。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麥管理計算機專家決策系統”可使小麥增產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的“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使我國草地的資源管理由過去常規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經3年運行,節約經費1669萬元;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農業專家系統”能指導農民科學育種、栽培、施肥、防治病蟲害、田間管理等,已在二十幾個省市推廣使用,增產糧食13.5億公斤,棉花35萬擔,節肥34萬噸。南京經濟學院研制的“糧食預警預報系統”可顯示我國1959—202
0年期間糧食生產、消費的中長期趨勢,并可提供對產銷缺口進行平衡調整的幾種可選方案。
節約農業資源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是核心內容。農業資源,例如土壤、氣候、植物和水等是廣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斷地變化的自然資源。要想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就必須掌握它們的分布、性質及其利用的變化,并取得現時性資料,這用常規技術是無法實現的。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只有運用包括衛星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空間分析技術、模擬模型技術、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綜合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才有可能及時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現時性的環境資料,并為領導或經營者提供決策咨詢方案,以提高領導農業生產的主動性。據預測,利用全球定位系統、變量播種機和變量施肥機等,重大農業災害的程度會得到較大程度的預防和控制,農民在每畝田的農活用工量可望從目前的10個左右降至1—2個,種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將減少30%—50%,產量卻提高10%—30%,其結果必然是農民在輕松勞作的同時,得到更為豐厚的回報。
(四)生態農業大發展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人口的增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都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認為美國現代化農業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將種植水稻和養畜、養魚結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資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作法十分欣賞,而且提出一個十分有價值的觀點:“唯一能夠生產足夠糧食,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將所有適合耕作的土地,實行雙作和三作?!庇纱丝梢?,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間作、套作、混作、輪作,施用糞肥、廄肥、綠肥,實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細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證了農業長期持續發展的技術,實際上是先進的生產方式,應該作為今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戰略方針。
為了創造一個生態平衡的農業,就必須拋棄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學農藥為代表的農業現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技術方法。當今時代由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工程等學科的飛快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機能已經成為可能。
因此,人們對于利用生物遺傳工程技術的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產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寄予很大希望。
遺傳工程開始了人類首次涉足動植物機體內部的活動,通過改變基因結構,可以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產量更高,并具有內在的抗蟲、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在動物方面,運用遺傳工程,可以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縮短生長期、妊娠期及增進家畜的各種性能。例如,將美洲駝和駱駝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種具有兩者的優點。
遺傳工程還可以根據需要,使農牧產品產生某種特殊的品質(風味、色澤、酸甜度、營養價值等等)。科學家已經預見到,將來可以用遺傳工程技術育成超級瘦肉型的肉豬、帶有鹿肉風味(鹿肉在西方被視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類目前主要糧食只有6種,科學家預見,到2025年,由于遺傳工程的應用,可以增加到37種。這對于
豐富人類食物
的來源,解決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日益減少的嚴峻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五)都市型的工廠化農業日趨成熟自然農業最大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的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21世紀,由于實現工廠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農業生產將擺脫或部分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車間”(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地農業生產。有的人認為,這是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的重要方向。
用現代科技裝備的工廠化農業,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等,其間作物的播種、生長、施肥、灌溉、環控等全過程都實現自動化,稱得上是一個高水準的“種植工廠”。“種植工廠”可以通過對生物和環境的控制,使農業生產中的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在自然或開放的條件下,水、肥、土、熱等很難控制,“種植工廠”則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環境的有關潛能。其次,良好的“工廠環境”為生物潛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使農作物的有機物合成、轉化和儲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狀、味道和顏色良好。此外,“種植工廠”還能夠很大程度地發掘作物生產的時空潛力:一方面,作物可種植時間得以延長,復種指數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擺脫季節的限制,一些農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應;另一方面,對溫度、光照、供水和營養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產空間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術可增加數倍產量。
由于未來人們保健意識的加強,對食物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未來對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須符合“干凈”和“營養”的標準。所謂“干凈”,是指食物不用化肥、農藥生產,不用人工防腐劑、染色劑,不經輻射處理。所謂“營養”,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營養價值,而且不經過長途運輸,必須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鮮度。為了滿足上述一系列的嚴格要求,農產品就必須當地生產、當地消費。
農產品長途運輸不但降低品質,還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氣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農產品長途運輸的包裝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據美國環境保護局資料,從1963年到1971年,美國消費的食物,按重量不過增加2.3%,但是,食物運輸過程的大、小包裝材料,按重量卻增加了33%和39%,這就是增加了長途運輸的結果。
目前美國已經出現所謂“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這種生產形態,就是企業將生產和消費在地區內結合起來,逐漸實現農產品的地區自給。
工廠化農業一般適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圍,所以也有“都市型農業”之稱,因為“智能型農業工廠”不僅包括蔬菜、園藝花卉,還有畜禽、特種水產品生產以及微生物生產。由于都市有發達的信息、交通和完備的基礎設備,加之都市龐大的消費需求,未來的智能型農業工廠必將云集在都市周邊,成為都市經濟的重要支柱。
摘 要:都市現代農業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且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走向。在了解都市現代農業的起源、發展、內涵的基礎上,針對國內外各大城市目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的特點作出簡要概述,提出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新策略。
關鍵詞: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趨勢;戰略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發展的過程中,都市現代農業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1]。都市現代農業在城市非農產業中搶占著部分生存空間,在充分發揮大中城市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和人力資源集中優勢的基礎上,借助高新技術應用功能的多元化、經營的國際化、生產的智能化諸多趨勢,都市現代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現代農業在國內外幾大城市初見發展,其中一些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措施,這將極大地帶動現代都市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 都市現代農業起源與發展
“都市農業”一詞在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學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之提出。二戰后,隨著世界各國相繼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部分國家的農業學者也隨之開展了與都市農業相關的一些研究。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經濟學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農業區域”、“都市農業生產方式”等與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國的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5]將“都市型農業”明確提出;而我國臺灣也較早地將都市現代農業提出,20世紀70年代開始啟動并大力發展[6]。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經濟學家陸續系統研究了都市現代農業,而我國國內關于都市現代農業的學術研究開始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最早將都市農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7]。經過近20年的發展,都市農業已具備一定規模,發展態勢良好。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邁進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上海、北京等直轄市和濟南、杭州等諸多省會城市均已擁有現代化都市所應具備的特征和功能[8]。與此同時,都市現代農業也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農業新要求,并將“十一五”、“十二五”中與農業相關的發展規劃和部署制定出臺[9]。其中,天津很多學者對新階段的都市現代農業做了進一步研究,這對理清都市現代農業的思路與發展對策極為有利。
2 都市現代農業的定義
近年來,各國學者從不同學術角度定義都市現代農業的概念,并不斷完善都市現代農業概念的內涵,主要有: (1)都市現代農業是一個廣義的與地域經濟相關的概念,它包括涵蓋在都市內部的零星小塊狀農田、庭院綠化與城市美化的綠地,也包括城鄉結合地區范圍內的鄰近郊區的農業,還包括那些遠郊乃至大都市經濟圈內的為適應大都市市場需求而發展的農業;(2)都市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與地域經濟相關的概念,隨著科技、經濟、社會進步而分階段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3)都市現代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除動植物外,還可擴展到在產前、產中、產后共三個領域為農業發展提供全部服務的內容總和;(4)都市現代農業是一個集生態、觀光、旅游、休閑、創匯、設施為一體的總概念,可集中反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水平;(5)都市現代農業是城郊農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個農業大系統,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務于大都市,以與城市統籌和諧發展為目標,以農業為基礎,以城市為依托,具備生產、娛樂、生態等多功能性,是知識、科技、資金密集的現代集約型可持續農業,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逐步發展起來 [10-13]。事實上,上述觀點均從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現代農業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進而深刻揭示都市現代農業的內涵。隨后,都市現代農業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統一界定都市現代農業的概念和內涵。
綜合諸多學者的觀點后,筆者認為都市現代農業(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簡稱uma),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大城市的周圍與邊緣地帶或大中城市群間形成、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科學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體,以現代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形式為載體,以高科技農業相關的園藝化、工廠化、設施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規模經營為條件,以城市生態保護、海外出口創匯、市民觀光休閑為特色,最終形成融生產、生活、服務、觀賞、休閑、消費于一體的經濟和生態等多功能并存的、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目標是形成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
3 國內外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現代農業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和東南亞等發達國家[14],隨著社會后工業化發展的趨勢,現代農業要日漸強化提供新鮮優質、綠色安全的農副產品的經濟發展戰略,強化文化、服務及生態環境等多種功能,在世界各國中,以色列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最為顯著突出,而我國都市現代農業在四大直轄市和各大省會均有發展,其中上海、北京、廣州和濟南發展尤為迅速且鮮明特色、創新性強。
3.1 以色列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以色列強調生態環境治理,大力倡導發展特色農業,現已尋覓到一條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在世界各國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我國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上極具前瞻性和指導性,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經驗與教訓?,F將以色列都市現代農業模式重點闡述如下[15]。
3.1.1 經營組織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經營組織模式是以色列農業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員個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歸集體所有,除每月發給每個農民生活津貼、必需品外的剩余積累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三是實行內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財,每2年重新組建管理委員會,以便民主管理內部事務。與此同時,莫沙夫模式也有3點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資源歸國家所有,但家庭個人擁有經營權;二是農戶擁有其他生產資料及收入;三是集體統一提供教育、醫療、文化、產品供銷等服務。
3.1.2 經營模式 農業生產的高度集約化是以色列都市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集中體現。一是土地高度集約化,即土地全部歸國家所有,再由國家分配給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個家庭,土地禁止買賣;二是水資源利用高度集約化,以色列雖三面環海但淡水資源較匱乏,因此,污水處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經處理凈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農業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現代農業發達的節水灌溉系統;三是生產組織高度集約化,主要表現在整個國家的全部農業生產經營施行訂單制生產,既擁有基布茨從生產到銷售的統一組織,又擁有莫沙夫的農戶與公司簽訂銷售合同的組織模式,再將絕大部分的農副產品出口至歐美各國。
3.2 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上海的都市現代農業明顯呈現出以功能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現代科技、物質條件為支撐,以經營規模為條件,集生產、經營、服務于一體,充分發揮經濟、服務與生態等多功能新趨勢,充分體現了復合功能的都市現代農業的新趨勢和特點[16]。其中,上海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生態復合功能作用日趨重要。以水稻的生產模式為例,既能發揮稻米自給功能,同時又充分發揮濕地功能,而農業系統內的其他任何產業都無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現代農業非常重視創新性發展。其中,以生態、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及務農教育為主體的農業游玩項目,包括農業莊園、休閑農莊、主題農園、傳統建筑等,目前已成為保存歷史和傳承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成為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農村民間文化的一種絕佳形式。其中,上海鮮花港是都市農業復合功能的集中體現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北京的都市現代農業主要體現食品生產、生態屏障和服務都市三大功能[17]。隨著都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不斷向郊區擴展,服務功能更為重要,主要體現在:(1)修建農副產品交易批發市場、興建公園及新增綠地等,以便能夠為市民提供更舒適、完善的服務;(2)利用地理優勢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為形式主體服務城市,如觀光果園、垂釣樂園、森林公園、少兒農莊等;(3)“品牌化”服務,如平谷大桃、大興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創意牌,北京都市現代農業未來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熱帶水果如火龍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種植[18]。
此外,北京還重視可持續發展都市現代農業[19]。首先,大力推行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至38%,且80% 以上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以改善生態環境;第二,開發研制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產品,大力倡導生物防治替代農藥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量,進而減少農藥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以便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采取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減少化肥使用量,進而保護土地和水資源;第四,綜合開發農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傳統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廢氣排放量,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3.4 廣州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廣州都市現代農業,已從城郊型農業逐步發展轉變為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高科技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目前,整體正從布局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品牌及物流體系建設、投融資機制等多方面共同推進[20]。主要發展特色在于開創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莊園經濟”,類型主要有:觀光農園,主要以生產、生態功能為主,同時提供農業觀光服務,如森林公園、設施農業基地等;體驗農園,主要以休閑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參與農業勞務活動或租賃耕種一些土地,種植某種農作物,體驗農民的生活,如市民農園、農戶樂園等;科教農園,體現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農業技術學習和青少年教育為主,如農業技術園、高科技農藝觀光園、青少年農科基地等;產品農園,以某種農業資源產品生產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嘗、購買農產品,如花卉園、果園、園藝園等;莊園農園,綜合生產、觀光、休閑、體驗、教育等多種功能,其最大特點是實行社會多渠道、小規模融資,游客可購買莊園內的果林或園地。這種經濟依靠土地的規模經營,通過開發商、投資者、經營者及農民形成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融資渠道多樣化,使普通農村居民投資的可能性增大?!扒f園經濟”目前已經成為廣州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3.5 濟南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山東省是農業和經濟大省,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省會,率先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具備明顯優勢,且在滿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濟南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成效顯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體現在:重質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轉方式、重統籌建機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兩型“農業”為基礎,以農業品牌打造為重點,注重“三品”認證管理,強化科技和文化創意,形成以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特色農業為核心的新模式[21]。
濟南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迅速,目前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主要倡導理念如下:以基地園區建設為重點,走好農業產業區域聚集路子;以農業品牌打造為重點,走好農業高端高質高效的道路;以推廣能力建設為重點,走好農業科技化支撐的道路;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為重點,走好拓展農業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走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將對部分大城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具有一定的指導及借鑒意義。
4 探討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天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要緊緊圍繞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和實現國際現代化大都市目標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綜合優勢,加快農業發展形式轉型,堅持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基礎裝備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新型已培育農民發展農業,著力發展高效、綠色型都市現代農業,整體提高農業經濟、服務和生態功能。這是天津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經濟中心的必然選擇。
4.1 樹立走在全國前列的發展目標
天津處于中國渤海沿線,擁有豐富的人文與社會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基地。同時,天津科技實力強、工業化程度高、城市化進程快,有基礎、有條件依托其綜合優勢在推進都市現代農業中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一圈兩帶”的沿海都市現代農業,即環城經濟圈要重點培育農產品集散功能、整體帶動功能和文化傳播功能;綜合經濟帶要著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現代農業的經濟功能,重點發展精細產品、農副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業生產;濱海經濟帶要積極開拓海洋旅游產業、漁業繁殖產業、海產品加工產業及拓寬海產品市場,使其成為濱海魅力型都市現代農業。
4.2 揚長避短發展可持續綠色生態的都市現代農業
天津的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的水平均在不斷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現代農業具有資金、技術、物質、市場等方面的全面綜合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資源短缺與城市休閑娛樂范圍狹小的困擾,這就決定了天津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綠色生態道路。根據國內外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和天津市的資源條件,可開展海洋資源綜合開發模式、以鄉村自然景觀旅游帶動農業功能拓展的模式、農耕文化體驗和鄉野休閑模式、鄉村文化景觀開發帶動模式、綠化產業模式、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帶動模式;國際市場導向模式,最終得以推動天津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邁迸。通過建設可持續綠色生態農業,這既滿足市民需求,又將進一步展現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的經濟、服
務與生態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農業產業,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
首先,在確保糧食安全生產基礎上繼續優化種植業、養殖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如積極培育農副產品和工業龍頭企業、拓展生態農業旅游作為發展重點。其次,要加快推進制定并完善農副產品地方標準、保障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技術與操作規程要求的進程,推廣生產標準化。再次,施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及流通環節的全流程監控,強化對農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產出和產后加工、包裝實施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此外,還要加速執行農產品生產環境檢驗和產品質量檢測,加強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優質安全農副產品、綠色有機食品等的認證。
4.4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推廣服務體系
響應號召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籌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中介服務組織。隨后,依托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支持“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同時,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倡導各類農業科技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此外,還要逐步強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改革,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有效進村入戶的機制和措施,加強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其中包括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示范推廣、普及農業機械裝備等),加快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努力構筑集農技、農機、農資、農信為一體的村級為農綜合服務體系。
4.5 搭建農業重點項目工作服務平臺
積極將農業政策、資金、技術等資源條件整合起來,搭建農業重點項目工作服務平臺。此平臺需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農委統籌協調、農機中心等相關涉農部門參與。平臺不僅要有農業生產常識、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休閑場所介紹,還要搭建農牧漁產品售賣窗口,以便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或預定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加速農副產品售賣速率。但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分別確定負責人、牽頭單位、參與單位,同時工作任務要分配明確。
目前,農業已經由一個單一生產農副產品的原料性產業,逐步向既提供農副產品又同時具有生態產出,還能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及保存傳統文化遺產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發展。若能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充分發展好天津的都市現代農業,這勢必將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時令適宜的果蔬和糧食等,也將為天津城市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農業經濟地理[m]. 東京: 農文協,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吳同權. 臺灣優勢農業的發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html.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禮縣
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經多年努力,農業發展較為迅速,但目前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農業尚在起步。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有了現代化農業,才有高效益農業,也才能大面積提高農民收入。究竟如何才能發展禮縣現代化農業,值得思考,本文以智力農業、精細農業、信息農業、生態農業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淺地探討,以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1綜合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智力農業
時代愈進步、科學愈發達,農業生產就愈需要智力來運作。農業未來學家預測,目前太旱、太堿、太瘦、太濕的土地,將來都可以通過特殊先進技術,轉變為良田沃野。我縣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縣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在綜合發展中突出重點,抓住農業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的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發
展。
2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匱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杭夹g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的四大密集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在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的空間。第三,如果采用精細形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創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農業,就一定會吸引大批有技術的人才扎根農村,使農村成為真正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第四,精細形態的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的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牧歌情調。
3大力發展信息農業
信息農業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農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所謂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它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農業信息化又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表現為農業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為基礎到以知識技術和信息控制裝備為基礎的轉變過程。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的獨立的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縣農業部門和部分鄉鎮正在建立農業信息中心(站),并配備了微機用于信息管理,將為我縣信息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全面發展生態農業
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我縣長期以來實行的間作、套作、混作、輪作倒茬,施用糞肥、廄肥、綠肥,實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細作等技術都有效地保證了農業的長期持續發展,是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尤其近年來形成并大量用于生產實踐的“豬―沼―果(菜)―糧”四位一體或“畜―沼―糧”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應該作為今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為了創造一個生態平衡的農業,就必須拋棄原有的以大量消耗化肥、化學農藥為代表的農業發展模式,逐步探索和引進應用以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新農業技術。
5促進發展城郊型工廠化農業
自然農業最大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的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21世紀,由于實現工廠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農業生產將擺脫或部分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車間”(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地農業生產。用現代科技裝備的工廠化農業,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措施等,其間作物的播種、生長、施肥、灌溉、環控等全過程都實現自動化,稱得上是一個高水準的“種植工廠”?!胺N植工廠”可以通過對生物和環境的控制,使農業生產中的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在自然或開放的條件下,水、肥、土、熱等很難控制,“種植工廠”則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環境的有關潛能。其次,良好的“工廠環境”為生物潛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使農作物的有機物合成、轉化和儲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狀、味道和顏色良好。此外,“種植工廠”還能夠很大程度地發掘作物生產的時空潛力:一方面,可使作物種植時間得以延長,復種指數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擺脫季節的限制,一些農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應;另一方面,對溫度、光照、供水和營養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產空間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術可增加數倍產量。
[關鍵詞]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 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5-0294-01
進入新世紀以來,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全球性的缺水和干旱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對水資源的需求很高,最近幾年,節水問題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發展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對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居民正常用水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F階段我國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傳統技術和高科技技術相互融合和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確定我國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和發展重點,對于我國現代節水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及確保我國農業用水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和糧食生產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現狀分析
在我國節水經驗不斷積累和實踐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我國節水農業技術創新和研究成果的應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術研究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頸,主要表現為我國現有節水技術還不能為建立一個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體系而提供完善的技術支持,在經驗和數據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缺少對節水農業發展相關的應用技術研究。在節水技術研究和發展過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監督和管理,缺乏規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綜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在我國節水農業系統中,節水設備不能緊跟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步伐,很多設備都比較落后,在使用過程中表現的很不穩定,而且出現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國節水設備的研究還不是很令人滿意,很多節水材料和技術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同時,我國的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對農業節水的信息技術的傳播比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較差,相關的技術人員對節水農業技術不是很重視或者說重視程度不足。
2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2.1 積極利用生物技術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節水能力
現階段,研究比較熱門的節水技術就是對作物自身的接水潛能進行全面的挖掘和開發,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自身就具備了一定的節水能力,因此,在進行生物技技術節水方法研究過程中,應該對作物的自身生物調節作用進行分析,將其應用到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去。在研究過程中應該從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節水技術的同時,還要切實提高農作物的茶涼以及對水分的利用率。最終保證將水是從傳統的濕法生產轉變為高產量、高品質變化的關鍵技術。
2.2 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也就是區別與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在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中研究比較熱門的技術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儲存和利用,對生活污水能進行凈化處理后循環使用,苦水和咸水經常處理之后回收利用,這些技術都已經成為了我國乃至世界各個國家重點研究用于解決農業用水危機的主要研究領域。同時這些節水技術也成為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我們在進行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過程中應該對上述的幾個技術進行充分的研究。
2.3 節水技術研究過程中逐漸融入了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
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以及智能技術等的高新技術逐漸的應用到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這些高新技術與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進行完全的融合和發展,使得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逐漸的進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領域。目前,在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融合高新技術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對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模擬,通過對作物生長周期進行模擬發現作物的節水點在那個階段,然后在作物種植過程中就能根據模擬的節水點采取相應的節水措施;其次,通過利用現代智能技術,對本地區的氣候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節水因素進行實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種就是利用3S循環技術對作物的需求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的監測,對作物生長的蓄水情況進行智能監測,并結合有效地動態信息管理、采集、傳輸和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對需要灌溉的農作物面積進行有效地灌溉處理。
2.4 新材料和設備不斷的應用
在未來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趨勢采用功能齊全,能耗低,環保、經濟節約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術,利用先進的生產和制造技術,不斷促進現代節水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產品的應用性能,保證設備和產品能夠更好為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而服務。
3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建議
3.1 積極宣傳,統一思想,提高認知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水資源缺乏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我國農業發展缺水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資源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還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因此,在節水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我們做好對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宣傳和教育工作,讓社會上每一個成員都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節約用水從自身開始,在社會上還要積極的宣傳和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得以全面實施的思想方面的準備。
3.2 多部門聯合工作提高農業用水的效率
農業生產中節約用水不單單是農業部門的事情,還包括了水利部門、氣象部門、環保部門以及政府宣傳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支持。提高農業用水的效率緊緊依靠一個部門的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對于上述的各個部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建立綜合協調辦公機構,從組織角度出發為部門聯合創建一個必要的條件;其次,按照項目管理的辦法聯合其他部門組織和實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個部門都能參與其中的規劃方案,為保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最后,充分發揮地方各個部門的作用。在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過程中只有保證全面發揮各個部門的積極性,才能保證工作順利的進行下去。
3.3 強化對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現代生物節水是利用和開發生物體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潛力,實現了農業節水的目的,其特點是研究時間長、難度大,應用中投入小而效益高,潛力大而應用前景廣闊。因此,在今后應把現代節水技術的研究,作為農業節水的重點來抓,不斷促進現代的節水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同時針對目前農民,對現代農業節水技術了解的不多,認識不足的現狀,加大示范和推廣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吳普特,馮浩.中國節水農業發展戰略初探[J]. 農業工程學報. 2010(06)
[2]康紹忠,胡笑濤,蔡煥杰,馮紹元. 現代農業與生態節水的理論創新及研究重點[J]. 水利學報. 2014(12)
[3]許迪,龔時宏,高本虎,劉群昌,余根堅. 中國節水灌溉產品質量現狀分析及改善對策[J]. 農業工程學報. 2004(05)
[4]龔時宏,高占義,王曉玲,董雁飛. 全國300個節水重點縣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J].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 2013(04)
[5]許迪,吳普特,梅旭榮,康紹忠,錢蘊璧. 我國節水農業科技創新成效與進展[J]. 農業工程學報.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