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6:31:26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后現代農業;包容性增長;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4-0093-03
“十二五”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深度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以包容性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和重要價值取向,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反思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和現實,我國農業發展既有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必要,又具備了能夠成為我國經濟包容性增長先行者的條件。解決好現代農業高速發展中產生的負外部性問題,實現包容性增長,既是促進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也是深化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涵和應有之義。
一、經濟包容性增長下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
(一)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現代農業以高投入、高產出、機械化為基本特征,以機械化操作、以石油產品為原料的農藥化肥等大量工業物資和能源投入實現農產品產量及利潤最大化。從現實來看,農業現代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及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所需產品的供給問題,但其始終無法解決土壤侵蝕、土壤鹽化等問題,對農田肆意、無規劃的開墾更是使得土地植被破壞、地表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耕地減少等問題日益嚴重。據“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表明: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3.5%,達1.65萬億元(按照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7.16萬億元計算),而目前仍有近1/3的國土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陳雷,2012)。此外,大量使用于農業耕作、施肥、灌溉、收獲、加工以及殺蟲等石油制品還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也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類安全健康問題受到威脅
現代化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通過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用最少的勞動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正是這種不尊重生物發展規律而過于依賴化學肥料作用的耕作方式使得農業生產陷入了“高產低質”的窘境,給人類的安全健康問題帶來了巨大隱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基于大量化學肥料使用生產出來的食物雖然保持甚至優化了其原有的外形,但由于缺乏土壤固有的元素,其生產出來的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已經大大減少,品質有所降低,營養價值與依靠生物化、太陽能化的農業方法生產的食物的營養價值是無法比擬的。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會對人類健康造成難以估量、甚至是毀滅性的危害。通過改造技術生產出來的轉基因食品就已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和擔憂。
(三)農村與城市發展失衡問題凸顯
我們不否認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巨大作用,但由大量機械化使用于農業生產派生出來的一些社會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深思。如大量年輕農村勞動力涌人城市,導致農村成為以婦女、老人和兒童為主體的“空心村”,產生了部分農村土地被荒廢、水利設施無人管理、城市就業壓力大、城市擁擠、交通堵塞、農村子女在城市上學難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和惡化已經越來越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如何發揮農業在擴大就業中的作用以緩解上述問題的惡化應該成為未來時期農業發展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二、后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轉型方向
(一)包容性增長的內涵解析
目前學術界對包容性增長概念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包容性增長是一種包容社會各個方面、層次、角度的平衡、協調的經濟增長模式,它在促進并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能體現人的全面發展,也能體現社會發展的公平和正義原則(陶蕾幅、路日亮,2012)。包容性增長的內涵涵蓋了包容、平等、共享、均衡發展、兼收并蓄等多項內容,它側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機會平等、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方式并重、人們平等參與經濟發展過程并分享其成果、人力資源的優先開發和充分就業的實現。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從實質而言,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建設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實現人類、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國已經把包容性增長列入了“十二五”規劃的內容。
(二)后現代農業是現代農業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途徑
后現代農業是與現代農業比較而言的,它建立在倫理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理論上,追求當前發展需要的滿足和后代實現需要能力的保護,其主要通過加強對知識和太陽能的利用來取代對物質的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環境損失實現最大的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后現代農業的實現必須遵循均等和尊重的規則。一是農村與城市的服務均等化。重點是要提高農村教育和醫療服務水平,由農村承擔起對農村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以解決農村勞動力大量涌人城市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是尊重農業。其一尊重土地的潛力。對土地的開發和利用應以其再生能力為度,對包括土地在內的不可再生資源必須高效利用,生物圈內所產生的廢物量必須限制在生物區域的消解能力范圍之內。其二尊重科學的農業方法。太陽能是農業基本生物化學過程的基礎,通過光合作用將陽光的能轉換成養料的能是農業生產所需能料的基礎,也是最為科學有效的方法。燃料、化肥和殺蟲劑等礦物能對農業生產雖然具有價廉、好用和速效等特點,但其帶來的負面外部性問題所產生的成本遠遠高于其效用??梢姡蟋F代農業的發展目的和價值取向與包容性增長的實質是相一致的,都是立足于現有的資源和基礎,追求人、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后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我國經濟衽會包容性增長中的一個方面,而且還是其重要內容和任務所在。我國經濟社會的包容性增長要求現代農業必須向后現代農業轉型,而發展后現代農業也是我國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途徑,離開后現代農業的支撐我國的包容性增長是不全面的,也是難以實現的。
三、基于包容性增長下的我國后現代農業發展戰略
(一)堅持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并重,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包容性增長目的在于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文明相得益彰,而這落實到農業中就是要在推進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平衡。這是促進農業實現
包容性增長的首要問題,也是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首先,要重新認識土地的潛力。土地是農業發展的根基,其不可再生性和高度稀缺性的特點決定了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必須建立在充分、高效和科學的基礎之上,任何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顧生態環境和人類發展而對土地進行肆意掠奪、開采或者依賴石油制品,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增收的行為都是不可取和難以為繼的。事實上,種植草皮、林木等就是保護土地和生態環境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并非完全將土地用于農作物的耕種。那些認為無人耕種的土地就是浪費,應通過砍伐樹木、破壞植被使土地盡可能用于農作物種植的認知都是違背科學規律的。與此同時。土地的容納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負荷地在土地承載范圍內進行放牧、開采都是對土地資源的破害。第二,用優化的制度安排引導和鼓勵有利于保護環境的農業經營新方式。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生物群體、生態結構和農業自然資源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的程度,任何違背農業生物生長、發育和繁殖規律及破壞其生態環境的生產方式必將給農業發展帶來隱患。后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以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繁殖規律為基礎,發揮政策制度的功能,通過增加產生負外部性的農業生產成本和補償科學管理的農業生產行為的方式保護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平衡的農業經營方式并予以推廣。其一,完善“農用化學品”征稅辦法,提高負外部性生產行為成本。重點是提高化肥、殺蟲劑、劇毒農藥和農用薄膜等產品的稅率,通過提高此類農用化學品的價格促使農業生產者轉向使用對環境不污染或者污染較小的產品。事實上,奧地利、丹麥、芬蘭和瑞典等國家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對農用化肥和殺蟲劑征稅并取得了較好成效。其二,鼓勵和補償有利于保護環境的農業經營方式。一方面,鼓勵農業生產者采用科學的生產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生物種植,除了在科學施肥施藥、病蟲害防治、污染處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予以技術指導外,還應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另一方面,完善生態、綠色農產品的補助政策,理順和拓寬生態、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和保證價格穩定,促進生態、綠色農產品增產增收。
(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發展、擴大就業和民生改善
在包容性增長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戰略的背景下,農業生產的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糧食產品的供給上,還應體現在擴大就業與民生改善的實現上,簡言之,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參與經濟發展的過程并分享其成果。其中關鍵是要通過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實現農業增收與充分就業的相互統一。第一,改變現行的農民組織化方式。的實施,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發揮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其在制約農業產業化、集群化和規?;l展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這是因為分散、無組織的農業生產模式制約了農業產業化、規?;膶崿F,同時也導致了“各自為戰”的農民的話語權在高度組織化、形成價格聯盟甚至操縱市場價格的市場主體面前逐步弱化,農民的切身利益難以保障。另一個事實就是,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不少地區的農田和耕地已經處于無人管理、被荒廢的狀態,農民進城買糧的現象已經不足以為奇,這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來說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盡快改善我國農民組織化分散的局面,在征得農戶同意和土地性質不變的基礎上,由地方政府或者村委牽頭,對所屬土地特別是山地進行統一管理開發利用,根據當地土地資源、資源稟賦、市場導向等進行農業生產,解決后現代農業發展中土地無規劃、資源分散的問題,促進農業產業化、規?;?、特色化的實現和增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保障力。第二,延長農業產業鏈和生態鏈,推進農業規?;吞厣洜I。后現代農業應在立足生態環保的基礎上,以促進農業增收和擴大就業為原則,以動物養殖、植物種植、產品加工為核心,構建以種養業帶動加工及包括休閑農業在內的綜合農業體系和農工貿配套、產加銷完整的產業體系。以集約化、產業化和特色化為導向,優化產業布局,優勢互補,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發展和壯大一批極富特色、競爭力強的農業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培養和發展一批發展潛力大、競爭力強、品牌突出的龍頭企業,增強其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帶動力。第三,后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農村就業和民生改善的因素。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進步是包容性增長的應有之義,也是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要通過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生態農業、能源農業等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發展農業企業,增強農業發展的競爭力,拓寬農業就業渠道,擴容和提升農業就業功能。實際上,休閑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同時會改善農村的生活工作條件,形成一種新的改善農村勞動者生活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力量。
(三)加強農村教育建設,推進農業產業水平提高和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
人的素質的提高、全面自由發展能力的增強以及農村與城市發展的協調性是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內涵。但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一個事實是,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涌入城市,出現了農村“空心村”與城市就業難、城市擁擠和交通堵塞等相對立的矛盾。從表面上看,這是由農業機械化的使用導致農業發展對勞動力需求下降引起的,但更深層次的根源應該是由城市高度發展的教育和醫療水平形成的農村勞動者想參與分享教育、醫療服務成果的驅動力的使然。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農業的發展也根本上離不開人的發展的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事實上,農業產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也是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利用和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如果解決了農村勞動者的受教育、就業問題,增強其就業能力、擴大其就業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及水平,那么很多農村勞動力也將會選擇留在農村,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業發展的勞動力問題,又可以緩解由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帶來的一系列難題?,F實也已經表明,隨著城市就業難、發展機會不平等、房價高企、生活成本高等問題的凸顯,大學畢業生和農村勞動力回家創業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在未來時期,應通過加強農村包括教育培訓在內的社會公共服務建設,發揮人力資本對農業發展的決定作用,在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基礎上,讓農業在促進農村與城市發展協調問題上有更大的作為和空間。在今后的教育發展中要有將城市的部分教育資源向農村分流的思維,雖然要實現這一目標尚存許多困難,需要較長的時間,但現在必須要有這種意識和制度的安排。首先,要考慮的是要在農村大力發展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職業教育,重點加強農村勞動者農業種植、農業管理等方面的學習,提高農業隊伍綜合素質和綜合技能。這就要求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在農村教育中給予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要結合農業發展的實際,強化對農業勞動者的項目指導和培訓。后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一項長遠的戰略部署,對農業生產者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生產經營管理理念、信貸與投資、政策法規等知識都應成為其培訓的內容。需要強調的是,由于農業生產者所從事農業生產的項目具有差異性,因此對其培訓的內容應具有針對性,但不應縮小培訓對象的廣泛性,必須保證更多農業人員得到更多平等的教育機會,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明宇,李麗.后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生態農業[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9-52.
[2]湯勇,竇營,趙阿勇.世界農作制度創新與后現代農業之路[J].世界農業,2010,(7):25-28.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黠@。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l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模化明顯。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模化發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
關鍵詞 現代農業;創新;思路;模式;山東濱州;濱城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來,濱州市濱城區堅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把發展高端高效特色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速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把推廣精細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和生態農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總抓手,著力提高農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图s化水平,使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 濱城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濱城區按照“三化聯動”、“三型并進”“三產疊加”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為主題,積極推進生態高效現代城市農業發展,以“沿黃高效生態農業率先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為總體發展目標,以服務濱州市中心城市發展、建設為原則,在空間布局上,根據地域特點,把全區劃分為“一圈、一帶、四區、一網、一面”五大農業功能區,逐步形成產業結構優化、產品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城鄉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新格局。在都市農業的引領下,加速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了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產業集中度高的龍頭企業集群,龍頭企業帶動或合作社參與助推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目前,全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已發展到1.13萬hm2,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總數達到39個;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5家,其中省級6家,市級27家,指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55家。
2 發展思路
2.1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按照“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城市農業,重點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和城郊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以三河湖有機蔬菜示范園、市西觀光農業園等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不斷推動園區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園區對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制定出臺《濱城區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辦法》,立足現有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分別采用農業娛樂、農業旅游、農業示范園、農家樂4種模式推動城郊型休閑觀光農業加速發展[1-2]。
2.2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加強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充分發掘濱城區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技術研發機構的研發能力,創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暢通創新成果轉化渠道。加快農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的中試熟化。以農業企業為主體,組織實施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項目,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3-4]。
2.3 建設特色農業基地,提高農業產出效益
圍繞區域優勢,著力打造菌菜、優質糧棉等規?;a基地,不斷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以三河湖龍王廟、楊柳雪辛莊、市中趙四勿、梁才小高等為核心示范區,大力發展標準化設施菌菜生產;以楊柳雪、秦皇臺、濱北、三河湖等鄉鎮辦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糧棉生產基地;努力抓好秦皇臺鄉棉花、市中辦事處蔬菜2個專業化鄉鎮,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產量,保證總產量。
2.4 強化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重點圍繞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等,開展多層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訓工作,努力提高全區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增強農民主體科技創新能力。每年都通過農廣校、農函大等平臺,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黃河三角洲大開發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3 創新模式
3.1 產業化生產模式
通過成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進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運作,使農業生產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變為集中、集約、精細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通過產業化生產經營,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對農業產業的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如濱北薛家奶牛協會會員年平均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務模式
為廣泛傳播農業科研成果、農業生產先進技術、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國內外農業發展形勢等農業知識和信息,濱城區通過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等惠民服務活動搭建了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在各鄉鎮辦建立了科普惠農服務站、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機構,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政策咨詢服務。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濱城區堅持“注冊一個商標、打響一個品牌、帶動一項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標,引導全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種養殖戶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通過科學管理形成產業特色,走農業品牌致富道路,在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組織的帶動下,濱城區涌現出了一批特色優質高效農業品牌,有7個蔬菜產品通過美國、日本和歐盟NOP認證,有10個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14個無公害食品通過國家認證,認證總數達到了41個,“GAP”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示范面積達到8 000 hm2,綠色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達到1.8萬hm2。
3.4 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濱城區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綜合配套、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規劃設計南北2條觀光農業經濟帶。在濱州城區南部沿黃河一線,以市西、市中、梁才為重點,規劃了南部沿黃休閑觀光農業經濟帶,挖掘黃河文化資源,重點開發建設市西辦事處“休閑小街”、市中辦事處“黃河生態園”、梁才辦事處張王及小高采摘園等項目。在濱州城區北部,以三河湖、濱北、秦皇臺為重點,規劃北部生態旅游觀光帶,挖掘民俗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濱州雁來紅高科技園、綠洲現代農業科技園、隆達生態莊園以及秦皇臺、三河湖風景區等項目。目前,濱城區已建成觀光休閑農業園區10處,年接待游客逾1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 000萬元以上。
4 參考文獻
[1] 鄭潔.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J].河北農業科技,2010(10):136-137.
[2] 劉振華.關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思考[J].世紀橋,2011(19):63-64.
Abstrac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t energetical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stal urban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s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display its own superiorit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關鍵詞: 濱海新區;現代農業;優勢;制約因素;對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沿海,面積2270Km2,農村行政區域轄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的10個鄉鎮,東麗區6個鄉鎮,津南區1個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
1天津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濱海新區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三位一體、聯動推進的新路子,緊緊圍繞建設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1 漢沽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漢沽茶淀葡萄久負盛名,在大力發展沿海都市型農業的趨勢下,注重自身特色。該區大力扶持休閑觀光農業,現已發展成為集民俗文化旅游、農事體驗等綜合休閑旅游區。水產作為漢沽另一特色農業,也正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2 大港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是大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鎮,有“皇家貢棗”之稱,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此外,大港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框架。
1.3 塘沽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天津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塘沽開工建設,包括現代新農村社區、海河休閑觀光區、高效設施農業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農事活動體驗園、休閑生態垂釣園、果樹采摘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生活辦公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區9個功能區。
2濱海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
2.1 區位優勢突出、資源優勢顯著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臨海地區,依托環渤海,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農業資源優勢顯著,利于農作物生長。除現有耕地外,自然景觀齊全,農漁、觀光資源豐富,生態型、外向型、休閑觀光型農業有著獨特的資源條件。
2.2 產業基礎優勢雄厚近年來,濱海新區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結構不斷優化,效益顯著提高。水產養殖業形成規模,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有利于形成對農業的反哺。加之新區農民較高的收入水平,為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2.3 科技優勢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較高的科研水平,擁有較為完善的貿易、加工、物流企業和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科技開發、成果轉讓、農產品加工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創造了良好有利的發展環境。
2.4 政策環境優越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新區農業在現有政策優先扶持下,還將利用更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強發展活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3制約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3.1 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環境條件約束濱海新區農業用地質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災減災能力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壓縮,受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三廢”污染影響,區域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給沿海漁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
3.2 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濱海新區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業特點不突出。雖然有36家龍頭企業,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產品綜合利用深度不夠,關聯產業不發達。
3.3 城鄉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約束目前,濱海新區農業對農民的收入貢獻率比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1,致使農民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高新技術應用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3.4 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業投入不足。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和體制改革滯后。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農業社會其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現代農業發展。
4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對策與措施
4.1 堅持生態和諧建設節約農業,實現各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重視農業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協調發展,構建適宜城鄉人居的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的新環境,促進新區人與自然的協調。
4.2 堅持高效特色突出優質高效特色,發展主導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實現重點產業和各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龍頭企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建設關聯產業,形成新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優質特色、體現沿海都市特點的高效農業新格局。
4.3 堅持科技領先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運用現代手段,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搶占全國現代化農業科技制高點。
4.4 堅持城鄉統籌、開發開放、服務區域、制度創新發揮濱海新區政治經濟優勢,率先實施城鄉統籌,從根本上改變新區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加快新區農業市場化進程和外向型發展,深化新區農業市場取向改革,激發新區農業創新和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天津濱海新區農業“十一五”發展規劃[R].天津市農業局.2005-08-29.
關鍵詞: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農業推廣
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國家經濟產業的規劃格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智能化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應用,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結構體系逐步優化,農業信息系統信息整合水平高,實現現代農業發展技術化、科學化推進。
1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應用的優勢
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應用,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邁進了新的發展領域。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發展逐步實現一體化管理,農業播種,治理,收獲以及銷售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管理,完善現代農業發展走向新的發展趨勢;其農業智能化經濟發展結構化發展結構的完善,能夠引導現代農業發展與我國現代經濟發展之間建立完善發展領域的對接,從而逐步引導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系統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系統相互適應,推進現代經濟發展結構體系的綜合探索,優化現代經濟發展結構,推進現代經濟發展。
2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農業推廣的應用
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現代農業發展建立信息交流和完善對接,結合現代農業中應用的主要智能化系統結構,對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農業推廣,實施技術分析。
2.1農業信息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系統的綜合應用,是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一體化發展的發展新趨勢。智能化系統應用計算機平臺,建立農業發展的信息智能化發展模式,逐步優化現代農業發展結構的綜合完善新平臺。例如:智能化系統的應用,可以實現現代農業管理中,農業種植、收獲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信息通過智能化平臺的應用,一體化完成,農民通過計算機,手機客戶端能夠及時接收農業發展政策,農產品銷售信息等,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實現智能化系統中多種信息平臺的綜合應用,以云計算系統為例進行分析。云計算在農業信息服務中不僅可以保障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綜合應用,同樣也可以實現現代信息的存儲與計算,云計算依托計算機系統,逐步建立信息服務系統,形成:數據挖掘-數據存儲-數據整合-數據應用,為一體的新型農業信息資源體系,保障現代農業信息資源在實際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種新型智能化信息網絡平臺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推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保障。
2.2網絡服務平臺的開發
我國農業發展在新時期逐步實現農業發展與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綜合對接,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滿足了這一農業發展的細需求,實現網絡服務下平臺的綜合開發,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資源共享平臺下。例如現代農業信息智能化系統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信息資源平臺,手機客戶端平臺兩種形式。農民可以應用智能化信息平臺建立社會金融、農業種植、農業銷售市場信息虛擬化管理,從而逐步優化現代農業信息資源之間的信息整合,為農民提供提供一手的農業發展信息,為農民經濟增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經濟發展信息保障。網絡服務平臺在農業發展中的推廣,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新格局,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時俱進。
2.3農業服務體系的完善
農業服務體系得到完善,源于我國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的構建。一方面,智能化系統在現代整體經濟發展中,逐步實現信息資源的綜合整合,推進現代農業信息資源信息審核與來源的真實性。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智能化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為我國農民的信息平臺信息資源實行輔助鑒定,彌補了現代農村計算機系統應用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建立信息保護系統,可以依舊農民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農業種植開發信息指導,為輔助我國農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引領世界農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中國農業亟需整合現有產業基礎、重塑現代農業文明、優化勞動力資源,立新時代農業發展“天人合一(20版)”之“靈魂”,依托科技創新和金融資本雙核驅動,培育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具有“中國味道”擁有比較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全產業鏈農業,引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世界各國現代農業發展,構建全球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農業新使命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農業發展新使命
多年來,發達國家在占據多重不當優勢情勢下,依托優良的農業資源、先進的科學技術、政府的強力扶持以及國際間長期不對等優待,形成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國際間農業發展通道不暢、上升空間狹窄、話語地位不高的逄,形成“活兒干的不少,錢掙的不多”、“貢獻不少,位置不高”、“即流血又流汗就是說啥都不算”的不公局面。“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農業發展打開了全新的視野,使積蓄已久的中國農業擁有了亟待轉型發展的全球空間。為此,需要避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之短,突破我國農業發展桎梏,緊緊扭住“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實現我國農業大跨度發展。
(一)突破我國農業發展瓶頸,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201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球占有較大比重。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約占世界的1/3,年均農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國面臨著資源剛性約束、水源污染加劇、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農業發展“硬瓶頸”,以及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勞動力結構性失衡, 原有粗放型生產、小農式經營、產業鏈條切割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等“軟約束”。中國農業亟需強化產業融合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加大與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
(二)重構國際農業發展秩序,引領世界農業新格局
世界新興經濟體國家對“美國為霸主、西方為主導”的全球不合理分工體系, 尤其是不平等農產品貿易規則愈發反感;對歐美間意圖通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儀(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IPP),轉嫁金融危機和擊退“歐債危機”頹勢風險、構建利己的新經濟及農產品貿易格局愈發保持警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深化我國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助推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新規則制定中擁有應有話語權,向世界展示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胸懷。
(三)再塑現代農業文明制高點,深化“一帶一路”戰略
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硬實力趨向均衡,軟實力就成為各國角力的重要切點,幾近決定著大國競合的成敗。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整套農業文化體系,是中華文明極為重要的組成,為全球農業發展及人類歷史進步做出了不朽貢獻。今天全球工業化過程中對農業的大面積負效應、貿易全球化過程中對農產品的大面積不平等、現代科技致使糧食高產過程中全球饑民不降反升,“食不飽”、“食不安”群體大幅趨升。面對影響世界發展的這些重大問題,回眸歷史,不難發現由中國農耕文明為核構成的“天人合一(10版)”是人類歷經幾千載顛簸而不衰之根本。此刻,重塑現代農業文明、構建“天人合一(20版)”乘“一帶一路”之勢推動農業發展“返璞歸真”,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
(四)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和品牌建設,加速“中國農業國際化”
農業國際化的核心是農民國際化、戰略國際化及其路徑國際化。我國近年來在農業生產、農業資料、農業技術、農產品市場國際化方面已有長足發展,農林牧漁業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9692億美元。然而,我國農業品牌建設滯后、支持政策不完善等問題突出,農產品出口、農林牧漁業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偏低,與我國將要擔綱的世界發展重大使命與國際地位尚有重大距離?!耙粠б宦贰弊鳛槭澜鐦O為重大的公共品,作為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共同品牌,無疑為中國農業國際化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營造了加速發展的良好氛圍,為創新我國農業品牌建設、完善發展模式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農業發展新趨勢
“一帶一路”作為世界發展與和平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為中國農業發展和世界農業成長提供了嶄新驅動。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當然,中國農業現代化在我國全面現代化發展中的滯后表現仍然凸顯,當下,“補短揚長”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驅動活躍,現代農業發展為營養健康產業與創造財富相契合的戰略新興產業趨勢明顯,營養健康食品產業與綠色養生養老產業儼然已成為我國及全球農業發展的“新寵”。
(一)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加速戰略新興產業生成
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助推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亟需創新打造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智慧化、服務精準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特別是工業40技術的應用,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連接,將食品的營養健康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的環境要素、資源投入、成本核算等充分銜接,實現個性化診斷、訂單分布式標準生產、種養管理、質量安全監控、倉儲物流等全方位的應用,生產制造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戰略新興產業加速生成。
(二)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構成農業發展新動力
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多重目標、多重任務、多重挑戰、多元化發展的農業格局將加速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加速縮短各國的消費差距。特別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以后,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將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r業發展標的。借助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和飲食文化,以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為導向,打造具有“中國味道”的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
(三)農業驅動功能明顯,國際博弈與合作走勢趨強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關切的首要問題之一是農產品安全,農業合作更是各國“命運共同體”的最佳契合點。沿線的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作為糧食出口大國是我國糧食進口多元化的重要區域;沿線國家對我國農業機械、海水養殖、設施農業等產品和技術需求強烈。隨著沿線國家對農業資源、技術、產品、品牌和市場整合加速,農業必將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產業轉移、市場開發、國際資源利用、技術文化輸出、國際合作與對外交往等的重要領域,各國的比較優勢和農業發展能力也將更好發揮,我國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將有效緩解。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農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和中華文明締造傳承的根基。當前,農業仍然還是我國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農業作為我國強國建設中的突出短板,農業國際化戰略實施任重而道遠?!耙粠б宦贰睉鹇源髣菹拢瑧涌熘袊r業科學設計發展路徑,選擇并加快培育優先領域,強化中國農業的戰略地位和引領作用,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及世界農業發展,主動承接歷史賦予中國農業的新使命。
(一)聚力現代農業,拓寬發展空間,引領農業發展
加快培育形成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專、精、特”中小企業為支撐,加大支持農業企業投資、并購、參股、交叉換股等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以專利、標準、技術和裝備的創新集成,將擁有比較優勢的農業企業迅速轉化為市場占領、經營能力強大和生產盈利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全面拓展農業發展空間?,F代農業將全面優化我國農業結構布局,強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質量標準與食品安全保障支撐體系,構建從“田頭”到“心頭”的大農業文化建設體系,大幅推動由“吃糧”到“吃文化”中的“中國內涵”,系統打造食品質量標準與安全控制的中國版,全面體現新一輪世界農業發展中的“中國風情”。
(二)打造“農業+”品牌,培植農業新興產業,構建世界發展新驅動
“互聯網+”浪潮席卷農業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農業+”應運而生。現代農業生產管理運營的精準化和集約化加速,龐大在線消費迅即由互聯網延伸至農業產業全鏈條,形成農業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孕育農業戰略新興產業,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中國農業品牌建設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農業國際化的有效工具,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方陣,“十三五”期間是農業品牌建設的重大機遇期,加快探索農業品牌建設新模式、研究品牌建設新路徑;加強農業品牌基地建設,完善農業品牌培育體系,建立和完善品牌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供給鏈,培植核心優勢凝聚下的支柱產業鏈,加速世界農業發展新驅動, 為農業品牌培育和國際市場開拓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重鑄世界農業協同發展新平臺,建立共同繁榮新秩序
當前,世界農業發展格局發生著深刻變化,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期盼我國農業發揮重大國際作用呼聲鵲起,發達國家也“頻送秋波”;新常態下的我國農業也進入了全面攻堅發展的關鍵期?!皶r至不迎,必受其殃”?!耙粠б宦贰睉鹇郧閯菹碌闹袊r業,面對著千年一遇的機遇與強大的挑戰,加速新平臺建設,凝聚世界新興力量,構建世界農業發展新格局,重塑世界農業發展新秩序;構建分工合理、發展均衡的世界農業新形態,引領世界農業文明永續發展?!邦A則立,不預則廢”,建議:一是在中央“一帶一路”領導小組辦公室增設農業國際合作戰略局,主導建立統一的大農業戰略規劃、國際農業方略實施; 二是“亞投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專項,深化與農業資源豐富國家的合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三是農業部成立“一帶一路”農業國際發展聯盟,發起“一帶一路”農業發展協同基金;四是供銷總社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供銷協同聯盟,發起“一帶一路”國際農資協同基金;五是以我國為主導,建設全球性農業交流中心和國際性農資農機交易中心及全球性農業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