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10:23:30
序論:在您撰寫銀行行業概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用風險 風險管理
一、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
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既是承擔和管理風險同時它也是商業銀行業務不斷創新發展的原動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技能。
第二、作為商業銀行實施經營戰略的手段,極大改變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從業務指導上升到戰略管理,從片面追求利潤轉向實現“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最大化。
第三、良好的風險管理為商業銀行創造附加價值。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降低法律、合規、監管成本。
二、商業銀行風險的種類
(一)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波動而導致商業英航某一頭寸或組合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1.利率、匯率、股價、商品價格及其他金融產品價格的波動。
2.收益曲線的變動
3.市場流動性變動
4.其他市場因素的變動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包括貸款、掉期、期權交易及在結算過程中因交易及在結算過程中因交易對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約承諾而使公司遭受的潛在損失。
1.按時償還本息
2.互換與外匯交易中得結算
3.證券買賣與回購協議
4.其他合約義務
(三)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證劵持有者不能以合理的價格迅速地賣出或者將該工具轉手而導致損失的風險。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統操作不當或缺乏必要的后臺技術支持而引致的財物損失。
1.操作結算風險,主要包括由于定價、交易指令、結算和交易能力等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損失。
2.技術風險,包括由于技術局限或硬件方面的問題,使公司不能有效、準確地搜集、處理和傳輸信息。
3.公司內部失控的風險,例如賬簿和交易記錄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內部會計控制等。
(五)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來自交易一方不能對另一方履行合約的可能性,因不能執行的合約或因合約一方超越法定權限的行為而導致損失的風險。法律風險包括合約潛在的非法性。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現狀
(一)信用風險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金融風險也是最基本的風險即信用風險。廣義的信用風險是指所有涉及客戶違約引起的風險,狹義上的信用風險特指信貸風險,指貸款人能否如約償還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損失。整個社會誠信系統建設的落后和人們有意或無意違背對商業銀行的承諾,特別是政府的行政行為等所造成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構成了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所有風險中最突出的風險。
(二)操作風險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指的是由于商業銀行本身的原因特別是由于管理不善、技術支持系統落后等而誘發的商業銀行職員惡意利用這些漏洞損害商業銀行的利益而帶來的風險,如商業銀行信貸高層人員利用管理環節的不嚴密向貸款人索賄從而將資金貸給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或項目。因此,對于存款人或者是投資者來說是可以通過投資組合的方式來降低甚至于完全消除這種風險
四、改善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改革現有的風險管理組織機構
第一,董事會確定總體的風險管理原則和控制戰略;第二,建立風險管理的組織構架和體系;第三,制定風險管理的一套政策和程序;第四,運用風險管理的技術檢測工具。同時設置審計委員會、風險監視人員、公司最高決策執行委員會等。
(二)改進商業銀行風險管控技術
第一,靈活運用市場風險量化和管理技術。風險的衡量是整個風險管控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商業銀行的各種風險轉移和控制活動都必須以恰當的風險衡量為基礎。運用敏感度分析并結合在險價值綜合分析。
第二,實施采納操作風險的評估和量化技術。對風險進行準確地識別并衡量是有效管理風險的重要前提條件。就操作風險而言,金融機構除了要對經營產品、業務活動、程序和系統的操作風險進行準確評估和計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對自身在操作風險管理方面的缺陷進行評估。而對操作風險的衡量的重點在于對操作風險事件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的大小進行評估。由于相對于市場和信用風險而言,操作風險量化更加困難,金融機構傳統上在操作管理系統中采用較多的是包括控制和風險自我評估法、業務流程分解法和關鍵風險指標法等在內的主觀性較強的風險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的規模分析
1.1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的品種結構
接著按發行主體和國別的分類來分析各家銀行債券投資的品種結構。按發行主體來分類的話,工商銀行在政府債券上的投資比例是23.5%,在中央銀行債券與金融債券上的是57.6%,在其他債券上的是18.9%;中信銀行在政府債券上的投資比例是21.7%,在中央銀行債券與金融債券上的是47%,在其他債券上的是31.3%;中國銀行在政府債券上的投資比例是47.9%,在中央銀行債券與金融債券上的是28.3%,其他債券的是23.8%;興業銀行在政府債券上的投資比例是24.6%,在中央銀行債券與金融債券上的是27.2%,在其他債券上的是48.2%。按國別分類的的話,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信銀行國內與國外的比例分別是是37:1,3.5:1,28:1.由上述可以看出各家商業銀行所投資的債券品種的結構各不相同,其中工商銀行和中信銀行投資最多的為中央銀行債券與金融債券(占比分別為57.6%和47%),中國銀行投資最多的為政府債券,興業銀行投資最多的為其他債券;而對于國外債券的投資方面,只有中國銀行的占比較大,達到了22.2%;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國有銀行比較熱衷于風險較小的債券,而股份制銀行卻更多的愿意投資于收益較大的債券。綜上所述,各家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的品種大體一致,但是在品種結構上卻不盡相同,它們會受到銀行規模、管理及經營風格的影響。
2.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的特點分析
綜上所述,可以將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的特點總結為:第一,商業銀行的債券投資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國有的與股份制的銀行之間在投資量上還是存在著差距,說明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視債券投資對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其規模和地位的優勢,在投資中更具活力。第二,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明朗,商業銀行債券投資占比在近幾年內有所下降,說明了商業銀行更加注重資產的風險管理,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更多的投向于政府、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債券。
二、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的風險分析
債券作為一種有價證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目前商業銀行投資的債券主要集中于政府、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發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信用風險,但是由利率市場化波動所帶來的利率風險和由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購買力風險還是難以避免的。1.債券投資風險的評估方法。在本文進行利率風險分析時,將采用久期并結合收益率曲線變動的方法來研究。
1.1久期
久期是指債券價格對于利率變動的敏感度,如一只債券的久期是3,那么利率每上升1%,則該債券的價格將下降3%,反之亦然。因此,久期的意義在于當利率發生變動時,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使用其對債券的利率風險進行度量。
1.2收益率曲線變動
收益率曲線是指收益率隨著債券期限的不同,其形狀將發生變化的曲線。收益率曲線整體上移,意味著債券利率整體上升,商業銀行在此之前購買的債券就要蒙受價值下跌的損失;而收益率曲線變得更加陡峭,則意味著長期債券價值變化幅度超過短期債券,持有中長期債券為主的商業銀行資產市值就將會面臨大幅縮水。
2.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利率風險的評估及分析
由于我國市場利率波動較大,且銀行的債券資產又是以中期固定利息券為主,因而債券資產價值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較高;加之我國金融市場集中度較高,這就更加重了債券投資的風險。在這里將選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及興業銀行為樣本來進行分析,它們的市場組合久期分別為3.43,2.48,4.52,4.16,而當市場收益率變化20BP時,它們債券的總價值分別下降0.69%,0.50%,0.90%,0.83%,當市場收益率變化60BP時,總價值分別下降2.06%,1.49%,2.71%,2.50%,當市場收益率變化100BP時,總價值分別下降3.43%,2.48%,4.52%,4.16%,當市場利率變化150BP時,總價值分別下降5.15%,3.72%,6.78%,6.24%。我們還知道商業銀行的債券投資主要集中在風險較小債券上,所以在這里也列出了2012年國債和金融債券收益率的變化情況。3年期的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分別變化了23BP和36BP,5年期的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分別變化了17BP和58BP,9年期的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分別變化了10BP和45BP,15年的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分別變化了15BP和37BP,20年的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分別變化了16BP和39BP,30年的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分別變化了11BP和32BP??梢姡瑐找媛实淖兓荚?0BP以下,則這四家上市商業銀行的債券資產潛在暴露的風險損失至少(即當市場收益率變化60BP)應當如下:工商銀行潛在風險損失為81976百萬,中國銀行潛在風險損失為32363百萬,中信銀行潛在風險損失為9208百萬,興業銀行潛在風險損失為6319百萬。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債券投資業務時還應當綜合考慮該業務的風險性質、大小并結合銀行投資業務的戰略定位、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等,選擇合適的風險管理策略和工具,對所面臨的風險進行管理。
三、結語
關鍵詞:商業銀行;組織理論;核心競爭力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01-0104-05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背景
(一)商業銀行經營環境變化與銀行再造
銀行再造從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角度,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提出了一種新的改革思路和發展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技術性和制度性變化。
在新的經濟和金融形勢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和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問題和新挑戰,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對傳統的管理理論、體制、方法和技術進行歷史性變革和創新,以適應新的發展和競爭需要。
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新特點,要求商業銀行從根本上突出面向客戶的市場營銷功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效益。商業銀行經營特點或運行模式的改變,要求組織管理模式也必須相應做出調整或變革。
商業銀行在組織管理模式的設計和變革過程中,如何建立一個新的現代商業銀行組織結構體系,以充分體現市場導向的原則、扁平化的原則和網絡化的原則,就成了當前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銀行再造是現代商業銀行在信息科技時代尋求銀行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實踐探索,其基本的思維要求和目標就是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傳統觀念和工作方式,使人們在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產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帶來組織結構、權利分配、員工技能及管理制度的深刻變化,重塑銀行文化,將銀行經營管理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銀行再造正是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和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這一客觀規律發展變化要求的反映。銀行再造試圖使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發展與組織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反映了商業銀行在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如何適應銀行再造的發展要求,就成了組織管理必須要考慮和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理論上的指導,因而對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問題的研究,也就成了當前理論學術界對于實務研究所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商業銀行經營行為演進與組織管理模式變化
錢德勒(1987)探討了層級結構現代工商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但現代工商企業的組織結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組織結構也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對處在一個社會整體經濟體系中的“專業化的輔企業”(錢德勒語:錢德勒,1987;P38)商業銀行來說,隨著其金融專業化職能的進一步細化和分工的深化演進,商業銀行經營模式不斷發生變化,組織形態也不斷多樣化和發生變動。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變化導致了現代大型聯合工商企業的誕生;商業銀行新經營趨勢也導致了其組織結構形式的變革和組織管理模式的演變。不同的組織管理模式適應不同的經營模式需要,任何由市場和技術發展決定的商業銀行經營行為類型,都對應有運行效率最高的組織管理模式。
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差異背后的原因探討,需要分析商業銀行背后的決定和影響商業銀行運營模式的組織管理模式。不同商業銀行,其經營管理模式通常是不同的,在相同的經營環境和資源影響下,其經營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對不同規模的銀行來說,通常銀行越大越復雜就越不重視關系貸款,這樣大銀行和銀行購并就會減少了小企業貸款(Berger and Gregory,2002)。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從經營方式上看,主要是不同規模商業銀行對關系貸款的重視程度不同造成的。關系借款與傳統借貸的基本差別是交易過程(lend-ing process)的不同,而不是交易技術差異(lendingtechnology)。
關系貸款具有三個關鍵因素:
(1)銀企之間往來的軟信息(即信任關系),這種關系是不可交易的;
(2)信貸官員和企業間的關系密切,經理人員擁有壟斷信息;
(3)問題(由于軟信息的不可交易、不可觀測性)。
而建立在財務報表借款(financial statement lending)、資產抵押貸款(asset-based lending)和信貸評分(credit scoring)基礎之上的交易技術,大部分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如分別在財務比率、抵押率和信用分級之上進行業務行為;關系借款則允許沒有上述良好指標、信息模糊的小企業獲得銀行支持,這種模糊的軟信息(soft information)是通過長期接觸取得的。
因此,大銀行重視硬信息,小銀行則對軟信息重視。關系貸款造成的內部人問題可通過組織結構解決。大銀行對硬信息的重視通常是與大銀行組織結構嚴密、職責明確的組織管理模式相對應的。
(三)問題的研究意義
從理論上講,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問題是介于管理經濟學與金融學之間的邊緣性課題,研究對象既不是一般的組織理論的組織定義和組織設計,也不是微觀銀行學的業務流程再造;而是以組織理論為基礎,通過剖析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的演變和主導因素,揭示其理論內涵,探索其內在規律,從而提出基本設計思想,研究其對金融體制安全與效率及商業銀行以提高組織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現實效應。對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這一課題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西方組織理論作為管理經濟學的一部分,經過發展已逐步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但組織理論在作為特殊的企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應用還處于實踐階段,商業銀行組織管理理論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體現在經驗主義層面上的一般認識。對商業銀行組織管理理論還沒有較為系統的理論概括,缺乏扎實豐富的理論基礎。研究組織理論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并系統地論述商業銀行組織管理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其次,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歷經了長期的演變過程,從全球視角對其演變的誘因及路徑,進而對不同類型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系統地總結其變化規律,對于借鑒西方商業銀行的管理經驗,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再次,商業銀行不論在任何制度環境下都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其體制的效率與安全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和社會公共政策的傳
導效應,剖析其組織管理模式對宏觀經濟政策傳導的影響,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最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業競爭條件趨同的大背景下,通過分析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的效應,提出其目標模式的核心框架,為商業銀行發展尋求組織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對商業銀行自身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對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
(一)不同組織結構類型的比較研究
商業銀行的組織管理,首先表現在其組織制度上?,F代商業銀行最典型的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制和股份有限公司制。但也存在大量的非公司制的商業銀行或類商業銀行機構,這些機構也大量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無限責任制的組織形式,如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儲貸協會(saving & loaning)或私人銀行。無論采用哪種組織形式和規模如何,各種類型商業銀行機構的組織結構一般都包括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這些機構問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權力分配的差異,就構成了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體系,大體上可分為兩種結構類型:科層制和部門制。
科層制組織結構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一層管理一層的組織結構形式,對商業銀行而言,它實行總行、地區總部、城市分行的組織結構設置體系。這種結構具有如下優點:能夠很好地適應現實客戶群體對金融服務的需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客戶資源,從而保證商業銀行可獲得基本的經濟效益;能夠迅速地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提高銀行經營效率,取得最好的收益水平,有利于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部門制組織結構體系,就是在一個大的組織機構內部,分列出不同類型的部門,自成獨立體系的組織框架結構。對商業銀行而言,實行部門制的組織結構,就是按照不同的產品線設立獨立的業務部門,如批發性業務部門、零售業務部門、投資銀行部門等,并且各部門之間獨立存在,自成體系。
朱楓(2003)認為,西方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發展有以下方向發展的趨勢: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的“無限扁平化”和直接銀行服務、矩陣式結構和網絡型組織結構。
(二)組織設計原則的探討
基于國內外銀行競爭力差異,許多國內學者從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競爭力的角度出發,認真審視和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現狀和缺點,并提出了許多改進措施,其中包括對商業銀行組織結構設計原則的探討(劉奎,2000;王宵勇、翟翼,2001;江進,2002;闕方平,1999;王驚奇,2003;彭純,2003)。
江進(2002)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要迎接挑戰,擺脫目前的困境,在重新構建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方面,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任務目標原則、市場決定原則、精干高效原則、提高彈性原則、協調管理成本低于市場交易費用原則,以及隨機制宜原則等。
劉奎(2001)則認為商業銀行在設計組織結構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理念:扁平化原則、團隊作業原則、客戶部門化、基層業務的常規化與復雜業務的集中處理等。
王驚奇(2003)則認為,商業銀行組織機構設置應遵循規模經濟的原則,堅持價格最大化的原則。
彭純(2003)則認為,商業銀行組織架構目標模式設計的基本原則及主要內容是:
以客戶為中心,增強營銷功能,加大營銷;實行專業化和垂直型管理,提升各類機構運行和管理的質量與效率;理順前中后臺關系,突出業務部門的核心地位;合理確定管理鏈長度和管理半徑,使業務拓展和內部管理順暢、協作和均衡運作;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切實形成有效的風險控制;真正以效益目標,實現粗放型增長方式到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建立真正企業化的激勵機制和績效考評體系;突出各類人才,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
(三)有關組織創新的研究
商業銀行組織創新的形式、手段、方向等與各方面的因素有關。
鄖會梅(2003)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研究了商業銀行組織創新的方向等有關問題。信息不對稱是金融市場的一個主要常見特征。商業銀行從事生產信息的活動有助于克服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交易行為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生產性投資,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組織結構對信息在組織系統內部的流通起著決定作用,故而組織創新對于解決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鄖會梅(2003)認為,從當今世界各國商業銀行的實踐來看,銀行業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出聯系互動的關系;信息技術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集中體現在商業銀行的組織創新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對商業銀行在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兩個方面發生影響:使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由高聳轉向扁平;使網絡銀行和契約型銀行(contract banking structure)等新式銀行組織結構得以出現。
(四)有關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演化的研究
1、組織結構演化的原因
運營環境的變化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經營戰略,使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運營環境的變化,造成了商業銀行可資利用的內、外部增長機會(external and internal growth opportunity)的改變,引起銀行設想的戰略進而組織結構的改變。
拉佐和道格拉斯(Lazo and Douglas,1998)認為:外在條件的變化(如監管放松、技術創新、因市場結構改變而來的市場競爭程度的變化以及消費者偏好的改變等),可以引起銀行戰略的改變,促使銀行向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戰略轉變,這種戰略的改變會引起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或組織輪廓(organiza-tional profiles)的變化,從而造成了相同規模銀行的不同的成本結構、地理分布、產品寬度和消費群體寬度。
環境變化是否對銀行戰略、經營、結構變化發生影響,還要依銀行的目標客戶和銀行大小規模有關。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1a)研究了美國銀行業并購發展變化的歷程后認為:監管放松導致并購增多,銀行規模增大,銀行業集中度(壟斷程度)的提高;對銀行設立分支機構和跨州經營的放松,使得美國銀行界并購案大增,但大多發生在本州和本地區內,說明銀行合并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外來銀行收購的危險;1976年-1998年間,隨著美國銀行業市場進出門檻的降低,全美共有11000家銀行以各種形式退出或消亡,同時新設立銀行6000余家,所以同時期銀行數目凈減少5000家。監管放松僅與集中度的增加有關,集中度的上升,引起了人們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擔心,大銀行與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并不構成直接競爭,社區銀行的主要客戶是中小企業。由于彼此之間并不構成直接競爭,社區
銀行等某些金融機構就對環境變化表現得不夠敏感。由于得以保留某一類別的市場細分份額,因而環境變化就不對某些特定銀行的經營戰略、業務規劃和組織結構等發生影響。
2、組織結構演化的動力和途徑
關于組織結構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或應朝哪個方向發展,屬于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演化的動力和途徑問題。該問題同樣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和研究。組織結構變化,毫無疑問是為了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與經營效率相關的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研究,首先與組織的規模有關。由規模經濟的一般原理可知,不同規模的組織對應著不同的效率;不同水平規模的組織,又決定著其內部組織結構的最佳具體形式。
斯旺、喬格和托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卻認為規模并不是商業銀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因而也就自然不會成為引導商業銀行組織演變的力量之一。斯旺、喬格和托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介紹了一種簡單有效的、基于收益生成能力原則的效率變化測量方法,利用該原則可以解釋效率變化和以下變量間的關系:稅前利潤、利息費用、非利息費用、利潤邊界、貸款損失比和資產質量。以上聯系也用于解釋大小商業銀行間贏利能力的差異。利用該方法,對新生銀行(成立時間不超過3年)和老銀行的對比研究表明:
(1)新生銀行規模越大,越容易失敗,但老銀行卻不。
(2)新銀行收益/費用比率的波動性均比老銀行高。
(3)效率的波動性隨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效率提高銀行的效率波動性比效率降低銀行的效率波動性要低,效率提高意味著銀行有高和穩定的收入,所以收益/費用比率的波動性并不是規模的函數,而是時間和效率變化的函數。
(4)新生銀行比老銀行失敗的可能性更高,老銀行更有可能效率下降。
(5)新生銀行的利息負擔高度波動,因為新生銀行不傾向于多元化,所以其利息負擔對經濟條件的變化高度敏感。
(6)對利息負擔比率的波動性而言,效率提高的新生銀行和效率降低的老銀行,比效率降低的新生銀行更少波動性,但比效率提高的老銀行高,所以波動性并不是規模的函數。
(7)不同規模新銀行的利潤邊界(profit margin)隨效率減少呈現較高的波動性,效率提高的老銀行利潤邊界相對穩定。
總之,規模并不是決定銀行利潤產生能力的必要因素。
導致商業銀行規模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通常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隨監管放松而來的金融自由化。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2b)認為,監管放松導致了由并購和清算而來的銀行合并,導致了銀行規模的增大和數目的減少,但新進入減少了銀行數目的減少。
也有的研究認為,市場決定了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演化的方向,監管放松僅是反映了這一市場取向??肆_納和拉何安(Kroszner and Raghuram,1997)研究了美國“G-S”法案前后的美國銀行界組織結構,認為:借貸業務和投資銀行(證券)業務分離,有利于投資銀行證券發行可信度的提高,從而提高發行價格;監管變化并非是分業經營的原因。混業經營機構的發行價格較低,所以部門結構對發行價格有影響是合理的:內部設置的部門比獨立機構間更容易引起潛在沖突,這種擔心使得銀行發行部門對證券說明可信度的下降,所以與獨立機構相比處于劣勢。分業的這種變化是商業銀行對市場關心內部結構可信度的反應。關于機制的銀行對獨立機構董事會控制越多,發行折扣越大,這表明管理控制和獨立性程度可能是部分解釋。只要金融市場是競爭性的和外部性小(如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險制度不存在),銀行就會朝適宜的方向轉化。銀行直接擁有證券部并不比銀行持股公司形式的證券結構更冒險,并具有融資優勢;銀行附屬機構傾向于更具有效率。
三、研究現狀總結和未來研究方向
國內外學者對組織理論的研究較多,也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組織理論體系。其理論發展及集成主要體現在皮尤的《組織理論精粹》,現代組織理論的集大成者主要是達夫特和羅賓斯,前者以《組織理論與設計》全面系統地對組織進行了宏觀考察和理論分析,而后者則以《組織行為學》側重于對組織中的個體、群體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微觀”層面的研究。應該說,無論是古典的、當代的還是現代的組織理論(OT),都是從管理經濟學角度研究適應于所有組織的普遍原則,且大都以一般工商企業作為其主要的研究對象。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模型
一、研究背景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因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主要面臨著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其中以信用風險為主,有數據顯示,約占銀行全部風險的60%。這種風險不只出現在貸款中,也發生在擔保、承兌和證券投資等表內、表外業務中。如果銀行不能及時識別損失的資產,增加核銷呆賬的準備金,并在適當條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的確認,就會面臨嚴重的問題,甚至出現破產。近年來,信用風險模型的研究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和快速的發展。在實證的基礎上對信用風險進行量化,其結果直觀,可比較性強,代表了未來信用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目前,由于數據、系統和人員制約,我國商業銀行還難以對關鍵風險因子進行準確計量,不能準確衡量風險的總體水平和風險分布,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信貸資產的風險評價基本上是銀行自己的主觀判斷,無法做出令外界認可的客觀評價。在金融業日益全球化的形勢下,加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度量模型的研究,縮小與國外同行的差距,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模型和方法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的模型和方法包括兩大類,傳統的和現代的。傳統的度量方法有信貸決策的“6C”法和信用評分模型等。近年來,由于商業銀行貸款利潤持續下降和表外業務風險不斷加大,以及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創新,使得學者將建模技術和分析方法應用到這一領域,在傳統信用評級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風險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等。
(一)“ 6C”法?!?C”法是指由貸款人根據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過去的還款記錄是銀行判斷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據)、能力(capacity)(借款者歸還貸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投資項目前景)、資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經營環境(condition)(所在行業在整個經濟中的經營環境)、事業的連續性(continuity)(借款企業持續經營前景)等六個因素評定其信用程度和綜合還款能力,決定是否最終發放貸款。
(二)信用評分模型。信用評分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Altman’s Z-得分模型,它以公司的財務指標比率來預測違約率。1968年Edward Altman 采用統計學中的判別分析方法,以企業的以下5個財務比率來評估信用風險:a:流動資產/總資產、b:留存收益/總資產、c:息稅前利潤/總資產、d:股票市值/負債賬面總額、e:銷售收入/總資產。
則Z-得分模型為:Z=1.2a+1.4b+3.3c+0.6d+0.999e。如果Z-得分大于3,這家公司違約的可能性不大;當Z-得分介于2.7-3.0時,這家公司的信用處于戒備狀態;當Z-得分介于1.8-2.7,這家公司有一定的違約可能;當Z-得分小于1.8時,這家公司違約的可能性很大。
(三)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最先由J.P.摩根在1997年提出,主要用于貸款和私募基金等非交易資產的風險度量。該模型通過引入信用評級遷移矩陣,獲得信用期末的違約概率和其在期末轉變到任何一種信用評級的概率,并根據相應的折現率進行折現,獲得該信用在當期的價值概率分布,進而計算出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CreditMetrics的實施條件是,具備遷移矩陣,能從發達的債券市場獲取不同評級的債券收益率曲線。
(四)KMV模型。KMV的理論基礎是發展了的期權定價模型,通過股票價格的變化來估測違約概率。首先,它利用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根據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資產價值的波動性、到期時間、無風險借貸利率及負債的賬面價值估計出企業股權的市場價值及其波動性,再根據公司的負債計算出公司的違約實施點(為企業1年以下短期債務的價值加上未清償長期債務價值的一半),然后計算借款人的違約距離,最后根據企業的違約距離與預期違約率之間的對應關系,求出企業的預期違約率。KMV模型的實施條件是,必須具備高度發達的股票市場,股票價格能夠真實反映公司資產的變化;利率市場化,存在無風險利率。
(五)CreditRisk+模型。CreditRisk+模型是瑞士信孚銀行在1997年按照財產保險的設計理念開發的,與住房火災保險類似。在保險公司,投保的不同房屋之間是否被燒毀被看成是相互獨立的,將這種思路用于貸款也是合理的。假定商業銀行有N個不同形式的借款人,每個借款人在時間T違約的概率為P,則所有貸款組合違約數量的期望值為u=NP。因為違約事件之間相互獨立,貸款組合中有n個違約的概率服從以下的泊松分布:。這一關系式與單個借款人的違約損失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由借款人違約而產生的損失概率分布。該模型最大的優點是需要較少的數據,特別適合管理不規范的中小企業,但精度不高。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選擇與建立
現階段,由于我國對歷史數據的積累剛剛起步、資本市場發育尚不成熟,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特點,優先采用“6C” 法和Altman’s Z-得分模型等傳統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強化貸款五級分類管理,提高信貸風險控制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切實降低不良貸款率。針對目前國內企業普遍存在的財務數據滯后且可信度低的狀況,必須加強非財務因素對信用風險影響的度量。
運用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量化和控制信用風險,是金融全球化中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總體趨勢。為此,我國商業銀行應首先積極建立客戶的數據庫系統,為采用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創立信息平臺。其次,我國商業銀行應與有關科研機構一起,結合自身特點,對相關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進行改進,或“量體裁衣”地開發新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度量和控制工作適應金融業日趨競爭激烈的新形勢。第三,我國商業銀行應與高等院校攜手創辦信用管理專業,開設風險管理、資信調查、資信評級等課程,培養信用管理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銀行保險是金融服務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走向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產物。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銀行保險在國際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種迅猛的發展勢頭是由銀行保險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決定的。受國際銀保合作浪潮的影響,我國的銀行保險業也有所起步,銀行保險業務收入占保險業務總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我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程度依然不夠,存在業務形式單一、技術落后、重視程度不夠等諸多阻礙因素。在世界金融業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各種金融資源急需整合。作為資源整合的產物,銀行保險的快速發展無疑可以使銀行和保險公司達到一種“雙贏”的目的。
1銀行保險的含義及現狀分析
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是由銀行(Bank)和保險(Assurance)組成的一個合成詞。狹義上講,銀行保險就是通過銀行或郵局網絡為保險公司銷售其特定的保險產品。即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通過銀行來銷售其保險產品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實現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利益收入的一種金融合作服務方式。廣義上講,銀行保險還包括銀行向自己的客戶和非客戶銷售其保險分公司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向自己的客戶和非客戶銷售銀行產品。銀行保險與一般的商業保險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營銷方式不同:銀行保險利用的是銀行或郵政的龐大網絡以及它們的良好客戶資源和企業形象,而非人工推銷。(2)產品功能不同:銀行保險主要針對銀行特定的客戶或便于銀行以其優勢推銷保單的客戶,而非所有保險客戶。(3)在經營主體上,銀行保險的經營主體除保險公司之外,還有兼營保險業務的銀行、郵政或銀行保險公司等。在我國,自平安保險公司在2000年8月首推出“千禧紅”銀行保險產品后,一些壽險公司也相繼推出了銀行保險產品,如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鴻泰兩全保險(分紅型)”、泰康人壽的“千里馬”、太平洋保險的“紅利來”、新華人壽的“紅雙喜”等。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目前銀行保險業務已日漸成為保險公司繼個人銷售和團體保險后的又一業務支柱,并得到了保險市場的寵愛,同時成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亮點。到現在,已有10家商業銀行與5大保險公司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合作范圍包括:聯合發卡、代銷保險產品、代收保費、代支保險金、保單質押貸款、保險融資業務、資金匯兌劃轉,網絡結算以及客戶信息共享等。銀行通過提供壽險和養老保險產品,不僅可以較低成本獲得壽險產品積聚資金的優勢、分享壽險業長期增長的好處,還可以進入利潤豐厚、具有成長潛力的養老保險市場。
2我國銀行保險存在的問題
(1)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觀念落后,銀行的營業廳內只有很小的位置為銀行保險產品進行宣傳,使消費者認識不足。(2)銀行內部保險人才匱乏,銀行普通員工的文化素質還難以勝任需要相當程度專業性和技術性的銀行保險業務。(3)銀行代售保險的技術含量遠遠高于傳統的保險營銷方式,但創新動力不足。(4)保險公司的產品同質化嚴重,技術水平低下,利潤空間有限,只注重短期競爭而放棄長期持續經營。(5)我國現階段實施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保險無法實現真正的業務融合和利益分配。
(一)從商業銀行管理角度看風險
管理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管理運作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管理不善、判斷失誤等因素造成的風險。一般而言,商業銀行管理風險常見于基層商業銀行負責人法紀觀念淡薄,管理水平低、要求低,檢查監督不力,而產生的管理風險。管理風險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大額支付業務、自制憑證業務、特別轉存業務未按規定審查,個別銀行存在單位交現不及時入賬等。在管理過程中直接導致商業銀行產生管理風險的有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四個因素。
1.組織因素的影響
計劃制定后。商業銀行如何實現目標已經明晰,必須通過嚴密組織才得以完成。為了使人們能為實現目標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須設計和維持一種職務結構,這就是組織管理職能的目的。組織結構要為商業銀行的運行提供基本框架,必須有相應的合適的人員配備,才能有效地運作。要求商業銀行管理人員充分利用本金融企業有限的人力資源,深入了解員工的能力和素質為其安排相應的工作,做到人盡其才,既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又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利用率,保證金融機構的效率。
2.領導因素的影響
對于商業銀行管理風險,領導十分關鍵。領導要指揮、引導、支持和影響銀行員工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努力。在管理風險中,領導的作用體現在兩方面:協調作用和激勵作用。領導者應創造滿足參與銀行員工各種需要的條件和建立激勵機制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善于調動員工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創造力,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
3.控制因素的影響
商業銀行控制是監督銀行的各項活動,保證各項活動按計劃進行,糾正執行中的各種偏差,并在必要時調整計劃。商業銀行的各項活動不但在企業外部面臨著多種不確定的因素,在內部也隨著活動的逐步深入和擴展而發生部分環節與目標偏離的可能性變大,所以要及時調控商業銀行各項活動,使目標能夠最終實現。
(二)從商業銀行操作角度看風險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在協議第644段所給的定義,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該定義不包括策略風險和聲譽風險,但包括法律風險。從該定義可以看出,操作風險損失是指與操作風險事件相聯系,并且按照通用會計準則被反映在銀行財務報表上的財務損失,包括所有與該操作風險事件有聯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機會成本、損失挽回、為避免后續操作風險損失而采取措施所帶來的相關成本。通俗地解釋,操作風險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的諸多風險中的一類,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并列。操作風險在于銀行內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這種失效狀態可能因為失誤、欺詐,未能及時做出反應而導致銀行財務損失,或使銀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損失,如銀行交易員、信貸員、其他工作人員越權或從事職業道德不允許的或風險過高的業務。操作風險的其他方面還包括信息技術系統的重大失效或諸如火災等災難事件。在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員工方面表現為內部欺詐、失職違規、違反用工法律等;內部流程方面表現為內部流程不健全、流程執行失敗、控制和報告不力、文件或合同缺陷、擔保品管理不當、產品服務缺陷、泄密、與客戶糾紛等;系統方面表現為信息科技系統和一般配套設備不完善;外部事件方面表現為外部欺詐、自然災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責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產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針對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環境、運行特點以及內部控制狀況等因素,可以把產生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內部欺詐行為
是指商業銀行內部的有關人員,采用詐騙、盜用資產、違反法律以及內部規章制度等手段進行舞弊,致使商業銀行發生資產損失的行為。在商業銀行中,由于缺乏內部控制或內部控制失效,內部欺詐是產生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應重點進行防范。
2.外部欺詐行為
是指商業銀行外部的人員采用搶劫,偽造憑證或票據進行詐騙,開具空頭支票或使用銀行卡惡意透支,利用計算機盜取他人及銀行貨幣資金,破壞金融行業計算機系統以及采用其他的違法手段使商業銀行資產造成損失的行為。在國內,外部欺詐僅次于內部欺詐是產生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第二大原因,也應重點進行防范。
3.執行、交割及流程管理失誤
指在商業銀行的業務操作過程中,業務及管理人員由于交易數據輸入錯誤,簡潔的管理失誤,不完備的法律文件,未經批準訪問客戶賬戶,合作伙伴的不當操作、以及經濟糾紛等所產生的交易失敗、過程管理出錯、合作失敗等狀況,最終導致商業銀行經濟損失的行為。在國內,這是產生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第三大原因,這是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一個潛在原因,也應加強防范。
4.客戶、產品及商業行為失誤或低效
指由于商業銀行的業務及管理人員,因違約、濫用客戶的秘密信息、進行錯誤的交易、參與洗錢以及銷售未授權的金融產品等,從而產生無法滿足某一顧客的特定需要、產品失效或失誤、商業行為出錯等現象,給銀行或用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統計,國內因客戶、產品及商業行為產生的操作風險,案件數量占比為7.04%,損失金額占比為1.29%;國外案件數量占比為7.17%,損失金額占比為31.14%。因此,樹立客戶至上的觀念,規范金融產品以及商業行為,是控制操作風險產生的一條重要渠道。
(三)從商業銀行服務角度看風險
當前社會各界,無論是百姓、媒體輿論都對銀行業的服務高度關注,這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銀行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相當密切,影響越來越大。當前,銀行業正處于與國際化接軌、業務結構轉型的過程中,而且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企業對于銀行的融資需求、投行業務、貿易結算等各項服務需求不斷提高,居民百姓對于銀行的投資理財、代繳費等服務需求也不斷增加,這勢必要求我國銀行不斷更新服務理念,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對于銀行本身來講,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為社會提供更優質、更周到、更人性化的服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同業競爭所要求的。隨著國內銀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外資戰略合作伙伴,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后,各家銀行普遍重視服務質量的提升。由于服務競爭激烈,服務對象復雜,服務設施不適應形勢要求,產生了許多風險隱患:不法分子利用ATM作案,偷看客戶密碼,掉包換卡;假冒銀行名義張貼公告,竊取客戶資金;營業時間以外的客戶掛失、緊急止付沒有明確操作規程,電話銀行、網上銀行不規范,后臺僅根據客戶一個電話便辦理止付,操作很不規范,容易引起糾紛;理財產品宣傳失當,存在誘導金融消費問題;個別銀行自助設備管理維護不到位,消費者認可度較低;.部分銀行業務程序比較繁瑣,規定不靈活;有的銀行服務收費不公開透明,部分收費不合理;個別銀行窗口服務水平較低,排長隊現象仍然存在,所有這些都有待克服。
二、防范與化解商業銀行風險點的對策與措施
近幾年商業銀行在風險防范意識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要做的工作仍有很多,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要防范和化解商業銀行風險點,就必須認識風險、研究風險、掌握風險發生的規律。要抓住風險點,逐個剖析,搞清原因,采取措施,對癥下藥,把風險之火撲滅在未然之時。
1.商業銀行須增強全面風險控制意識
商業銀行風險往往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商業銀行須增強全面風險控制意識,時刻拉緊風險控制這根弦。要掌握銀行風險點的分布狀態、特征及走向,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點,加強對風險點的前瞻性研究。要知道,內部控制、特別是風險點的控制失靈是導致銀行損失和破產倒閉的重要原因,這不能不引起銀行業的警醒和深思。在國際銀行業嚴峻挑戰的形勢下,加強內部控制、特別是風險點控制已成為商業銀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強化商業銀行的全員法制觀念和內控意識,制訂風險點控制責任制,層層抓好落實,盡可能堵塞各種漏洞和盲點,形成強烈的內控氛圍,把風險系數減少到最低限度。
2.商業銀行須構建完善風險點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只有構建一套科學、全面、系統、高效、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管理體系,才能確保各種風險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確保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全面實現,確保資源效率的提高和各項業務的穩健運行。建立和完善業務規章制度,增強制約機制的認真執行和進一步完善業務規章制度,是強化風險點控制,構建完善風險點管理體系的根本保證。
3.商業銀行須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
商業銀行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和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沒有熟練高超的業務技能是不可能有效防范控制風險隱患的,因此要加強對商業銀行員工的培訓,使其熟悉崗位要求和相關的規章制度,把規章制度要求落到實處,對一些違規行為能夠及時糾正、制止,真正起到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作用。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后臺監督和檢查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檢查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業務素質的、專業的、權威的執規檢查隊伍,對全體員工要進行多崗培訓,鼓勵銀行職員能一人多證,以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和不同業務崗位的需要。
4.商業銀行須落實全員工作責任制
關鍵詞:資金轉移計價;資金調度中心;邊際籌資成本;基準利率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09(2008)07-0063-03
一、資金轉移計價的概念及意義
商業銀行從資金提供部門(如存款)獲得資金,提供給資金使用部門(如貸款或其他投資部門),資金在內部流通過程中,銀行會給各部門資金確定一個合理價格,以便合理體現各部門價值,使資金在內部更加高效運轉。資金轉移定價(FTP)系統就是用于分配凈利息差幅的內部管理定價系統。
內部資金價格應當接近市場利率,從而準確公平地體現各業務單元的價值和績效。通過轉移計價,能評估不同產品的盈利水平,支持對不同部門的績效考核并激勵良好的業績, 為建立成熟、公正的績效衡量及補償系統打下基礎,有效地促進系統內部資金流向和流量結構的優化。轉移計價能隔離業務單元的市場風險,將市場風險都集中到資金管理中心。同時轉移計價支持投資決策時要對資金機會成本進行考慮,并將管理層對資源使用的導向設定通過資金轉移計價的工具對業務單元進行傳導,從而進行更好的產品開發、利率管理和確定具有利潤空間的業務。
二、資金轉移計價模式及范圍
目前比較流行的FTP定價模式是配比籌資定價法(期限匹配法),即根據資金的屬性和期限來確定不同資金的內部價格。該模式更能體現市場價格,按資金屬性定義不同的資金轉移計價方法,能具體反映資金的特點,定價更為精確。該模式需要一個集中的資金調度中心,銀行的資金籌集部門向資金調度中心賣出資金,資金需求部門向資金調度中心買入資金。在這種模式中,所有的資金需求和供給都需要匯集到集中的資金調度中心進行運作,剩余或者不足部分則由資金調度中心向市場進行平衡。
商業銀行所有提供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業務單元(包括資產負債表中的每一項目)都在轉移計價的范圍內。但在實踐中,某一項目是否做為計價單元還要考慮負責資產負債表的某項產品的部門是否需要進行成本和收益的考核,這和負責產品的部門是否是利潤中心有關。同時,還要考慮資金集中模式,如果資金不參加內部轉移,轉移計價就不能實現。
三、資金轉移價格的確定
期限匹配型資金轉移價格由邊際籌資成本、市場買賣利差和分產品的風險溢價三部分組成。其中邊際籌資成本和市場買賣利差體現為FTP收益率曲線??梢允褂勉y行的反映信用風險溢價的市場利率作為邊際籌資成本,也可以使用無風險的利率(如國債)作為基準利率,然后再計算銀行信用風險溢差。通過籌資成本=基準利率+信用風險溢價來確定銀行的籌資成本。分產品的風險首先包括基準利率風險,即當客戶利率與轉移計價利率的基準不一致時,可能由于客戶基準利率和轉移計價基準利率變化幅度不同而導致損益的浮動;由于債券發行和貸款發放的始點不一致,使得信用/流動性風險對于所有產品都可能發生;同時提前還款和到期不提款都會導致現金流與預期不一致而產生風險。由于上述風險的存在,所以轉移計價還要體現分產品的風險溢價。
四、資金轉移價格的計算方法
國際通行的資金轉移計價的方法,按照不同方法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現金流法、非現金流法和資金池法。現在我們以ORACLE的FTP產品為例來介紹一下具體的轉移定價方法。
現金流法,是利用金融工具本身包含的現金流進行轉移利率的計算,包括久期法、現金流加權期限法和零折扣系數法。這3種方法要求金融工具未來具有可預見并且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可用于固定利率貸款和債券,零折扣系數法是比較好的方法。
非現金流法,是指通過確定的FTP曲線及相應期限獲得轉移價格,或通過金融工具本身利率特性獲得轉移價格。非現金流法包括直接期限匹配法、利率代碼差額法和票面利率差額法;直接期限匹配法就是將金融工具時間交易期限和轉移定價曲線(FTP曲線)上的期限進行匹配,直接得出FTP曲線上的利率做為轉移利率,此方法可被用于無分期還款的固定利率貸款或浮動利率貸款。利率代碼差額法,在轉移定價收益曲線特定點固定一個差額,此差額可正可負。此方法是浮動利率產品的標準方法。金融產品的市場基準利率曲線與資金轉移計價曲線不完全一致時,可以使用此方法。票面利率差額法是從帳戶的當前利率中固定一個差額,客戶需要定義利率差額,即轉移計價率=客戶利率+利差。
資金池法,包括移動平均法和償還曲線法。移動平均法即計算在轉移定價收益曲線上所選點的歷史平均值。對于某一類產品,不太可能確定起始日期的收益率。如,將某一期限的過去30天的平均利率作為轉移計價利率。此方法通常用于無固定合同期限和到期日的資產負債表科目,如固定資產、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資金交易產品或儲蓄或活期存款。償還曲線方法根據所選的收益曲線期限的加權百分比計算加權平均利率。如果某一產品的期限不確定,則可以為其設置一個動態的假設。如,活期存款10%的期限為3個月,50%的期限為1年,30%的期限為5年,10%的期限為10年。此方法可用于儲蓄或活期存款,或其他投資、支票帳戶等。
由于相當一部分貸款的提款、還款,都不會簡單地在貸款的最初發放日和最終還款日一次全額發生。如果忽略相關提款與還款的分期因素,就不可能得到準確的實際貸款期限,從而,必然導致資金轉移定價應用中產生較大誤差。 對于多對多的分期提款和分期還款一般采用如下解決方案:第一,先將資金按照先進先出法拆分為多筆金額的一對一的借款。第二,對每一筆借款,根據產品相對應選擇的方法,如零折扣系數法、期限匹配法或Spread from IRC,計算TP。第三,對于遠期的提款,可以采用貸款發放日時的轉移定價曲線上的利率進行計算,即采用逐筆定價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盡可能地規避利率變動的風險。
因為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單獨正確地分配轉移利率。每一種方法都同時適用多種金融工具,一種金融工具也可以選擇多種定價方法。因此選擇方案因從業者而異。每個機構各自的理念不同,目標不同,選擇的資金轉移定價方法也不同。目前很多國內的金融機構希望從相對簡單的方法學起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定價系統的熟悉再逐步深化和修正。
五、資金轉移計價的實施
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在推廣、應用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廣泛和重要。銀行的業務品種多,產品種類多,轉移計價的計算量大,復雜性高,因此,轉移計價系統的實施難度比較大。所以資金轉移定價要有依據,可以選擇成本、市場或經營管理戰略作為資金轉移計價的依據,在整個實施中都要圍繞這個依據。資金轉移計價的政策要具有相對穩定性,定價政策要透明。因為資金轉移計價政策關系到各責任中心的利益,關系到各責任中心的經營管理決策,所有資金轉移定價政策需要合理并且透明化,并且得到行內各責任中心的認可。資金轉移計價還要公平合理。盡量避免因資金轉移價格的不公平導致一些責任中心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責任中心被迫擔負政策上的損失,從而影響各責任主體的積極性。
資金轉移計價是基于銀行各種數據源系統的,具體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哪些數據及什么樣的數據,要依據FTP的定價范圍和定價依據及定價方法。一般數據源包括核心業務系統、總賬系統和外界交易系統。不同的系統數據支持對應各模塊業務單元的定價。一般所需提供數據如下:首先,外界交易系統提供各幣種的市場收益率曲線和基準利率曲線做為FTP曲線。這些市場曲線是定價的基礎,在上述定價方法中的大部分都用到了FTP曲線。其次,核心業務系統提供貸款、存款、債轉股等交易級別的數據,以及資金交易等的余額級別數據;總賬系統提供現金、應收賬款、應付賬款余額級別的數據;財務系統提供固定資產數據,包括固定資產原值、凈值、折舊辦法、殘值;資金交易系統提供資金交易級別及余額級別數據,以便對資金業務進行定價。除上述數據源外,如果銀行還要對其他特殊業務進行定價,那么相應的數據源也要被接入,如對信用卡業務或第三方存管等業務單元的定價。
參考文獻:
[1] 姜建清.銀行全面成本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 赫雛鳳.全面成本管理診斷手冊[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3] 余荔、鄭錫金.談如何在商業銀行實施責任會計[J].中國城市金融,2001,(02).
[4] 周載群、莊毓敏.現代商業銀行財務分析與決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The Brief Account of Fund Transfer Pric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Wang Lihua
(Beijing Yuxin Yicheng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