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09:57:53
序論:在您撰寫漁業產業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漁業與漁業產業鏈分析一般而言,狹義上的漁業僅包括水產品的生產環節,即捕撈和養殖水生動植物。而廣義上的漁業則包括水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整個環節。產業鏈形成于產業集聚理論’,是多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共同利益,并根據特定的業務邏輯關系形成的鏈條樣式的互相鏈接的形態。漁業產業鏈實際上反映的是水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各個環節中的各相關主體的分工協作和利益分享機制陋。從漁業產業鏈所涉及的利益主體來看,漁業產業鏈是以廣義漁業范疇內的各利益主體分工協作為基礎的,從漁民到終端消費者的水產品生產周期中各利益主體的鏈式關系,包括水產品生產資料(例如水產品飼料、捕撈用具)的生產和銷售,水產品的生產、捕撈和銷售,水產品制成品的生產和銷售,終端消費者的購買。目前,漁業產業鏈相關利益主體主要是水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漁民(養殖戶)以及專業養殖基地、漁民中介合作組織以及水產品中間商、水產品銷售商以及水產品加工商、水產品制成品(例如魚罐頭)銷售商和終端消費者。
漁業產業鏈與電子銀行服務模式分析
(一)我國電子銀行服務漁業研究現狀從傳統意義上的漁業金融需求來看,漁業產業鏈相關利益主體其主要的金融服務需求是現金管理、資金匯劃、貸款融資、投資理財等各項服務。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漁業企業通過電子商務模式完成相關交易,很多學者也對漁業電子商務進行了研究。曹寧元認為漁業企業要提高認識,加快漁業電子商務發展眵;王莉認為基于B2B模式的漁業企業電子商務應成為漁業電子商務的主要選擇;管紅波對漁業企業的電子商務B2B和B2C兩種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代文鋒提出了基于漁業企業自身應用的電子商務網站構建模型”;車斌研究了漁業電子商務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針對性建議”;安森東研究了漁業電子商務的4種模式,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各位學者對漁業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從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角度,基于網絡商務提出了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模式,但對從商業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應用人手,切人到漁業產業鏈各環節中的應用模式研究較少。從商業銀行提供的電子銀行服務來看,電子銀行為漁業產業鏈所提供的服務主要是通過電子銀行為漁業產業鏈各相關主體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包括POS支付、轉賬支付、在線支付、手機支付和自助銀行服務等。
(二)漁業產業鏈各利益主體行為分析產業鏈中各利益主體主要是通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完成相應的經濟行為,漁業產業鏈中的各利益主體也不例外。我們不妨以“買方”的角度,從漁業產業鏈的起點和終點來解剖整個產業鏈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首先,漁民(養殖戶和專業養殖基地)從水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購買生產資料。然后,水產品中間商從漁民(養殖戶和專業養殖基地)購買水產品。再次,水產品銷售商和加工企業從中間商購買原始水產品。最后,消費者從加工企業購買制成品。當然,水產品銷售商和加工企業也可以采用“公司+農戶”的協議模式,直接從漁民(養殖戶和專業養殖基地)處購買水產品。漁業的產品生命周期中貫穿了資金流和物流,即“交錢”和“交貨”,包括“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先付款,后收貨”、“貨到付款”等多種方式。
(三)漁業產業鏈下的電子銀行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根據對漁業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的行為分析,基于資金流和物流的運動軌跡,電子銀行可以提供多種金融服務解決方案。一是基于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的全在線服務解決方案。水產品養殖基地通過電子商務B2B方式從水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訂購漁業生產資料,水產品加工商再通過B2B方式從水產品養殖基地購買初始水產品,最后終端消費者通過B2C方式從水產品加工商處購買制成水產品,上述交易均通過在線電子支付方式完成資金交割,并通過線下配送方式完成物資交付。此種方案的優勢是可以實現訂單生產、節省成本、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服務范圍廣、簡便快捷,劣勢是相關廠商須開辦電子商務服務,且先付款后發貨,存在潛在的道德風險。當然,該模式也可以調整為“在線訂購,線下付款”,這種模式相比在線支付模式的優勢是可以實現貨到付款,減少道德風險。二是基于手機支付的上下游綁定支付解決方案,通過“水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養殖戶+31_q2商+終端消費者”的手機支付圈建設實現手機支付的全環節應用(圖1,圖略)。養殖戶通過手機在線發起漁資訂單,水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采用上門送貨方式完成漁資配送,養殖戶收貨時通過手機支付相應貨款。水產品加工商通過上門收購和手機支付的方式完成原始水產品的購買。終端消費者通過手機發起在線訂單,水產品加工商采用上門送貨方式完成產品配送,終端消費者收貨時通過手機支付相應貨款。此種方案的優勢是可以實現訂單生產、節省成本且“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劣勢是相關漁業上下游廠商均局限在相對封閉的手機支付圈,適用面狹窄,相對適用于產業鏈條完整的漁業小城市(城鎮)。對于難以形成全產業鏈手機支付圈的地區,可以僅僅針對“公司+農戶”性質的有明確上下游關系的漁業公司和農戶之間應用手機支付方式,實現貨款結算。三是基于網上銀行和在線支付的訂單融資模式解決方案。水產品加工商通過B2B方式發起訂單,養殖基地以訂單為基礎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訂單融資,并以B2B方式在水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處購買漁資,養殖基地完成水產品生產后將其賣給加工商并歸還銀行貸款,加工商通過在線支付完成相應資金劃轉,最后終端消費者通過B2C方式從水產品加工商處購買制成水產品。此種方案的優勢是實現訂單驅動型生產,通過訂單融資擴大生產規模,減少對養殖基地自有資金的占用,但因涉及訂單融資,銀行對養殖基地和水產品加工商的資質標準要求較高。四是基于自助服務設備的非現金支付結算解決方案。養殖戶在農資提供商處購買生產資料可使用POS支付貨款;中間商(加工商)收購水產品以及養殖戶在市場銷售其水產品均可使用轉賬電話完成資金劃轉。終端消費者在超市、賣場購買水產品制成品可使用POS完成刷卡支付。此種模式的優勢是減少現金攜帶、快捷簡便,劣勢是下訂單和支付貨款同步進行,無法實現訂單生產,并需要部署相關支付設備。由于目前漁業分散經營較為明顯,該方案應用面較廣。雖然本文嘗試提出了4種基于漁業產業鏈的電子銀行金融服務解決方案,但實際上由于各地漁業經營環境的不同,上述4種電子銀行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可根據具體情況,交叉搭配應用,從而更好的發揮電子銀行支持漁業經濟發展的作用。#p#分頁標題#e#
電子銀行服務漁業問題分析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已經歷了十年的“爆發式”發展,但由于我國電子銀行基礎環境和金融生態的相對薄弱,結合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的現實國情,電子銀行服務漁業發展尚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設備建設缺乏。在廣大農村地區,電子銀行設備較少,人民群眾的日常交易還是習慣性的以現金交易為主,這些都制約了電子銀行業務的開展。電子銀行對相關漁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要求,但部分漁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較低,難以實現與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的對接。漁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漁業上下游關聯產業鏈不夠完善n”,流通產業鏈主體多元且分散”,難以形成相對封閉的支付結算環境。其次,我國的國民信用體系建設有待加強。當前,我國國民信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表現在既不能實現實時的事前信用查證,也不能進行事后的信用懲罰,導致網絡違規失信現象屢見不鮮。網上賣假貨或收貨不付款都有違網絡交易規范的行為,將嚴重影響網上交易的發展壯大。第三,物流體系不完善阻礙了在線交易發展。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商品交易都是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結合體,雖然電子銀行能夠較好的解決資金流的問題,但物流的不配套極易形成在線交易的“木桶效應”,影響全部交易過程的完成。最后,漁業產業鏈相關公司和個人對電子銀行的應用與認識不足。一是沒有形成有影響力、成規模的水產品在線交易市場;二是相關廠商并沒有認識到在線交易在降低成本、拓展市場方面的優勢;三是部分漁民的素質相對較低,缺乏現代金融服務理念,對電子銀行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四是物理設備缺乏,電子銀行交易需要計算機、手機或電話支持,部分漁民(養殖戶)缺乏相應設備,不具備使用電子銀行的硬件條件。
結語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摘要:運用偏離份額模型,以全國為參考大區,分析了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份額分量N、競爭力偏離分量P、結構偏離分量D。研究結果表明,藍區海洋漁業仍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穩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撈所占比重依然過大;第二產業比重逐步提高,但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調整空間;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缺乏競爭力。根據上述問題,建議通過堅持“以養為主”方針,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
關鍵詞 :偏離份額模型;產業結構演進;海洋漁業
1產業結構演進理論綜述
1.1海洋產業結構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主要對海洋產業進行了分類,探討研究了海洋漁業、海洋礦砂業、濱海旅游業等具體海洋產業的發展[1]。對捕鯨業與海洋生態旅游業、國際貿易、海洋捕撈等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對海洋礦砂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并對海洋礦砂的開采實行管理[3],認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評估了海洋能源產業[4]。
我國較晚研究海洋產業結構理論,國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召開了海洋經濟座談會,提出了關于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的決定[5]。對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運用“三軸圖”法進行分析,認為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雖然與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6];對我國海洋產業運用多種統計方法進行現狀描述與趨勢分析,研究發現“三、二、一”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7];運用層次-賦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對海洋主導產業的選擇進行了研究[8-9];運用Weaver-Thomas布局優化模型、D-S證據理論對海洋產業發展進行分析,對優化海洋產業布局提出對策建議[10-11]。
1.2偏離份額分析研究綜述
偏離-份額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選定時間范圍和背景區域內,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作為參考,把某個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動分解為三個量,分別是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通過分析三個分量說明該區域產業部門結構是否優化,評價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大小,確定調整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國經濟學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該模型,E·S·鄧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學者進一步進行完善,廣泛應用于研究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等領域;提出了偏離份額分析的空間模型,研究了區域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13]。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偏離-份額分析法,《區域經濟學》較早引入了該方法的使用[14];在《區域分析與規劃》中詳盡闡述了其計算過程[15];對產業發展運用偏離份額分析的傳統模型和空間拓展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其動態變化及演進趨勢[16-17];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地區間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18-19]。
2產業結構演進的偏離份額模型分析
由偏離份額分析法可知,某區域的經濟增長(G)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全國份額分量(N)、結構偏離分量(P)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
份額分量(N):
N=∑y0iR(1-1)
——N代表標準區域平均增長效率,即以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為標準,研究區域各部門所能實現的增長份額;y0i表示該研究區域中第i產業的基期產值;R表示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
結構偏離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區域部門比重與參考區域相應部門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對于參考區域部門該區域部門增長產生的偏差;Ri表示參考區域第i產業的增長率。
競爭力偏離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區域部門以不同于參考區域相應部門增長速度發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區域海洋漁業第i產業的實際增長率。
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為總偏離分量,反映研究區域第i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優勢: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樣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Gr)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地區增長份額(R)、產業結構份額(R*-R)和競爭力份額(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R*表示以參考區域產業增長率為基準該研究區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區增長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區域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則R*-R>0;反之,則R*-R<0;若研究區域競爭力水平高于標準區域水平,則Gr-R*>0;反之,則Gr-R*<0。
相對增長率L、結構效果系數w和區域競爭系數u:
——Y0i、Yti分別為標準區域第i產業基期與末期產值;k0i、kti分別為研究區域第i產業占標準區域相應產業比重。
若L>1,則區域增長快于全國;若w>1,說明該研究區域中增長快、朝陽的部門所占比重大,該研究區域總體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若u>1,說明該研究區域各產業部門具有快速的增長勢頭,競爭能力非常強。
3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演進實證分析
3.1數據來源
根據SSM模型的計算需要,計算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的地區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選擇全國的海洋漁業產業發展作為參考區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2發展數據作為分析的數據來源。本文原始數據來自《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993-2012)。
3.2偏離份額模型的應用——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為例
根據SSM分析法計算需求,山東半島藍區研究區間為20個分時段,每個研究區間為該產業結構每年的變化程度。以上年的產業數據為基期數據,以本年的產業數據為末期數據。
3.2.1各個產業SSM的時間序列分析
3.2.1.1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1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的份額分量在各個時間段中的數值較大,呈現“W”型的變化,以20~130之間為波動幅度。份額分量自2008年開始持續增長,從33.60918516增長到2012年的128.7788761,漲幅達到3倍。表明山東半島藍區作為中國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一次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占比大,所帶來的份額分量也相應比較大。
②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研究的19組數據中,有11組數據的結構偏離分量呈現負值,其余8組數據數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中第一次產業占比太大,遠遠超過第一次產業在全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所占比例。遵守《關于“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漁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撈強度的通知》3,嚴格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總量控制制度,將漁船總捕撈能力控制在與資源相協調的水平。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在0上下波動,2002年以后數據呈現上下波動趨勢,但在2010年后呈現快速發展狀態,說明相對于全國水平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的增長速度比較高,表明山東半島藍區產業競爭力比較強?!熬盼濉敝?,山東半島藍區作為海洋經濟區的重要發展區域,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確立海水養殖業在海洋漁業中的重要地位,產量大幅增長,競爭力有所提升。
3.2.1.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2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二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部門份額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原因是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使水產品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但總體處于增長趨勢,表明本部門屬于全國性的增長部門。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產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樣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結構偏離分量的19組數據中有15組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現“W”型的波動,最小值為-48.57349285,最大值為20.06006077,總體波動范圍不大。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調整空間。銷售市場中水產品精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低,沒有充分發揮水產品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區間相對較多,呈現劇烈波動,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負值。表明第二次產業的相對發展速度比較低,相對于全國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山東水產品出口產品單一,對國際市場變化反應緩慢,出口產品結構有待于改進和優化,而且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漁藥、漁用飼料缺乏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的統一監管,競爭力不強。
3.2.1.3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3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三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部門的份額分量都均大于0,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在一些年份數值低于結構偏離分量。在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三次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發展遲緩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相對于一二次產業處于劣勢地位。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動,從2009年開始大幅下降,說明產業結構處于不合理狀態。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發展不足,各地發展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各地特色,應該加大對第三次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推進休閑漁業發展。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分量整體數據不穩定,波動比較大,全時段共出現了11次負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現快速下降狀態,由正值變為負值。說明第三次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發展速度比較低,沒有形成競爭優勢。
3.2.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整體產業結構分析圖4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產業結構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3.2.2.1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份額分量變化最大,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仍然為正值,說明相對于全國海洋漁業,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要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要求,穩步推進漁業發展各項工作,使山東半島藍區漁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3.2.2.2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偏離分量數據變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組結構偏離分量數據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是在發展海洋漁業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而降低了對于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加工業以及服務業一直發展緩慢。
3.2.2.3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不穩定,19組研究數據中12組為負值,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比較差,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優勢。
依據偏離-份額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增長量:
2415.90億元=2857.25億元+(-301.82億元)+(-139.53億元)
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總量增長了2415.90億元,其中2857.25億元為份額分量增長量,-301.82億元為結構偏離分量增長量,-139.53億元為競爭力偏離分量。結果表明,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由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了-441.35億元的經濟損失,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
利用公式(1-7)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進行計算得出:
w=0.90,u=0.95
結合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數據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總的結構效果和競爭能力進行分析判斷: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w<1、結構偏離分量為-301.82億元,說明相對于1993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區域產業結構效益下降,第一次產業部門所占比重過大,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1、競爭力偏離分量為-441.35億元,說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不足,沒有形成強的競爭力。
3.3結果分析
根據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可知,三次產業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轉變為“39∶32∶29”,結合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結果分析,影響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發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東”戰略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養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遠洋漁業迅速崛起,減輕了近海海域的壓力,但是山東半島藍區在發展海洋漁業過程中過于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2)中央提出的放開水產品價格和放開經營體制的“兩個放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水產品加工的發展,但是主要以低價值凍魚和冰鮮魚類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限制了第二產業的繼續增長;(3)第三次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投資休閑漁業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投資機構只有能夠確保盈利時才會投入資金,尤其是經濟危機后,危機意識更強。
國外在發展海洋漁業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資源,以海洋捕撈業為主導產業,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隨著漁業資源的衰退,國家對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日益提高,頒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撈、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同時采取優惠政策,促進海水養殖業的發展,使海洋漁業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發生調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優質水產品深加工提高檔次,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處于結構演進的“二、一、三”階段;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需求逐漸增多,休閑漁業作為娛樂生活開始發展起來,同時嚴格執行各種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進一步減少捕撈量,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二、三、一”階段;今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業的日益發達,海洋館、漁業博物館、漁業節慶活動等促進休閑漁業發展的活動日益增多,將會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三、二、一”高級階段。
綜上可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由于發展基礎好,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但是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發嚴重,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日益增加,產業結構發展愈加合理,但競爭力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斷下降,處于明顯的不利位置;第三產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開始上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競爭力相對于全國來說很差,產業關聯帶動作用不突出。
4結論與建議
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雖經過了一系列調整,但仍然處于結構演進的起步階段,呈現“一、二、三”的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出發,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應該夯實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基礎,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終達到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今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發展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積極發展遠洋捕撈,控制近海捕撈,通過限定和壓縮海洋捕撈量,實現近海捕撈產量零增長。(2)堅持“以養為主”方針。開拓海水養殖面積,大力推進淺海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改善海水養殖品種,不僅要穩定傳統養殖品種的養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養殖。(3)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提高競爭力。加快水產品內部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海洋漁業第一產業為依托的基礎上,堅持以保鮮?;詈途罴庸榘l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4)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包括漁業技術推廣、質量檢測等體系在內的適合海洋漁業發展需要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且充分利用環渤海的區位優勢,發展海上旅游垂釣、郵輪旅游為內容的休閑漁業,以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良性結合。
參考文獻:
[1]
黃盛.區域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海洋經濟座談會紀要[J].經濟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5(4):71-76
[7]寧凌,胡婷,滕達.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升級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7):67-75
[8]邵桂蘭,楊志坤,于謹凱,等.山東半島藍區海洋優勢產業選擇及戰略定位研究[J].東岳論叢,2012(7):008
[9]李平龍,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及其價值鏈延伸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03-109
[10]于謹凱,于海楠,劉曙光.我國海洋經濟區產業布局模型及評價體系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2):60-67.
[11]孫才志,楊羽頔,鄒瑋.海洋經濟調整優化背景下的環渤海海洋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業,劉再興.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吳繼英,趙喜倉.偏離-份額分析法空間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鍵.空間依賴性與地區工業發展:基于空間偏離-份額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59-64
[18]李國平,周晨,劉源.基于偏離-份額法的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以陜西省11市(區)為例[J].人文雜志,2012(3):53-60
[19]韓國珍.甘肅省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實證分析——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中國海洋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摘要:基于聯合國HS(REV.04)標準,以海關進出口稅則中03章項下的7類魚類產品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國和韓國漁業產業內貿易現狀,并對影響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兩國經濟規模差距增大、人均收入差距增大和貿易伙伴國較高的貿易開放程度是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的主要推動因素,韓國對華漁業直接投資對中國漁業加工業具有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韓漁業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發展。
關鍵詞 :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李晨(1982-),女,經濟學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李華(198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投資與跨國經營。836588042@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0
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有著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及比較發達的海洋漁業產業,隨著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的不斷推進,中韓在海洋漁業方面的貿易往來不斷深化。海洋漁業產業內貿易發展具有改善國際分工、提升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漁業貿易水平等重要作用。研究我國與韓國漁業產業內貿易現狀以及影響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中韓兩國漁業貿易方式,為中韓更好地開展漁業產業內貿易、調整我國國際分工中的角色、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提供重要參考。
1文獻綜述
國內研究主要集中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領域,其中主要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選擇。張宏、從靜(2006)把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規模、產品差異化、國際投資、區域經濟和地理經濟作為中韓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構建模型進行多元回歸,發現中韓經濟規模的差距和規模不經濟是阻礙中韓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因素,而韓國對華投資和中韓區域合作對中韓產業內貿易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趙放,李季(2011)依據SITC 5-8類產品數據,對中日雙邊產業內貿易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不僅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重要影響,中日人均GDP差異,市場規模差距也同樣對中日產業內貿易有重要推動作用[2],白霜(2013)則按照HS編碼分類規則,對中韓貿易前10種商品進行產業內貿易分析, 發現中韓商品的出口和進口結構存在較高的相似性,因而在國際市場存在競爭關系,而中韓產業內貿易更多地依賴于比較優勢,而不是規模經濟和相似需求,因而屬于弱產業內貿易[3];二是針對漁業產品的計量分析。崔茂森(2006)根據TC 指數的變化,胡求光、霍學喜(2007)使用資源稟賦系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競爭優勢指數進行分析均得出了我國漁業產品資源稟賦條件較好,但是競爭力在不同程度地下降。邵桂蘭(2011)使用G-L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對中日水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變化趨勢及各種水產品競爭力進行分析,得出中日水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較低,但產業內貿易指數較為穩定,競爭力方面我國水產品總體處于優勢地位,在大多數水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4]。
國外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內貿易理論的拓展。Christel Elvestad(2009)比較了智利和挪威的自由貿易協定(FTAs)戰略以及鮭魚的市場準入,發現智利相對挪威更為成功,并強調挪威通過FTAs提高市場準入以求更好地與智利競爭。Max Nielsen(2009)又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魚類貿易自由化對國家福利的影響,認為在對可再生資源非最優管理的條件下貿易自由化可能導致過度開采,減少國家福利,并提出應制定合乎實際的管理計劃加以監管;二是產業內貿易數據的實證分析。Kyoji Fukao, Hikari Ishido,KeikoIto(2003)通過采用日本電子機械產業對東亞直接投資的面板數據,進行東亞產業內貿易的形式及其決定因素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東亞垂直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5]。P.Guillotreau(2000)對魚類海產品貿易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運用回歸分析后發現匯率、貿易壁壘和地理距離對魚類海產品出口有較大的影響。
在以上學者的研究中,提出了影響產業內貿易的眾多指標,發展了研究產業內貿易的主流方法,這些成果為深入了解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目前眾多研究中還未有對中國與韓國漁業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做出探究。為此,筆者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韓兩國的漁業產業內貿易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回歸檢驗,分析影響漁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為中國與韓國之間開展漁業產業內貿易提供合理建議。
2研究模型與數據
2.1模型構建
在本文中,運用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衡量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水平[6],其表達如下:
IITi= 1-( Xi-Mi)/( Xi + Mi)
其中,Xi和Mi分別代表漁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IITi的取值范圍為[0,1],IITi值越大說明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IITi= 0時,表示沒有產業內貿易;IITi=1時,表明該產業進口與出口平衡。通常認為當IITi>0.5時,表示此時漁業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反之則表示產業間貿易占主導地位。i表示按照HS編碼標準分類03章中0301到0307的7類漁業產品,其中0301-0305類主要是魚以及以魚為原料加工生產出的產品,0306-0307類主要是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主的漁業產品。
借鑒SWT模型(Sawyer,Sprinkle and Tochkov,2010),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IITi=β0+β1DGDP+β2DPERC+β3NFDIGDP+β4TROPEN +ε(1)
2.2變量說明
現對上述模型中的各變量做如下說明:
(1)經濟規模差距(DGDP)表示韓國與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差距。DGDP數值越大,意味著兩個經濟體規模差距越大,預期的產業內貿易程度越低,所以DGDP變量的回歸系數應為負值。一般來說,兩國經濟規模越接近,產業內貿易比例越高。預計韓國與中國經濟規模差距越大,漁業產業內貿易會越少。此處兩國經濟規模差距測算,首先計算出權重指標:
ω=GDPK/(GDPK+GDPC)(2)
其中,GDPK代表韓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C代表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利用這個權重指標ε再計算出兩國經濟規模差距的指標DGDP[7],公式如下:
(2)人均收入水平差距(DPERC),表示韓國與中國人均收入差距。通常消費者對特定產品的需求和其自身的收入水平呈正相關函數。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特定產品的消費需求更高,從而提高產品需求差異化。人均收入差距被用來作為衡量對產業內不同品質產品需求的變量,如果收入水平相同或者相似,那么這兩個國家的需求模式以及消費偏好就相似,則產業內貿易規模就較大,反之產業內貿易規模較小。在韓國與中國人均收入差距指標計算方法上采用與DGDP相同的方式。
(3)外國直接投資(NFDIGDP),表示韓國外國直接投資(FDI)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外國直接投資實際上就是資本的流動,它繞過了關稅壁壘,實現了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地域性轉移。這是因為被投資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或廉價的勞動力等,節約了生產成本。但從東道國的角度講,提高了就業率,有效地進行了技術轉移,大多數投資者并不愿意將本國的技術引入到所投資的國家,這也跟產品的性質、企業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有關[8]。在漁業中,韓國在中國的漁業投資會替代中國基礎性漁業產品的出口,但同時也會促進中國中間性漁業產品的出口。
(4)貿易開放程度(TROPEN),表示進出口貿易額占GDP比重。TROPEN此處理解為貿易依賴度或對外開放度指標,衡量中國和韓國的經濟開放度。開放程度較高,代表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較深,從預期上來講應該與中國的漁業產業內貿易系數更高。
2.3數據來源
本文中韓漁業貿易數據來自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按照產業分類的四分位數據來計算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數據、外國直接投資凈流量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其余數據來源于ADB KEY INDICATORS數據庫。結合以上數據,開展如下實證研究。
3實證分析
根據報告期HS編碼,03章有7類漁業產品,分別見表1。
3.1G-L指數測算
根據聯合國COMTRADE 數據庫中2001年——2012年數據,首先核算0301---0307項目下,中國與韓國的漁業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見表2。
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數,在0到1之間,指數值越大,代表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一般情況下,當中韓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0.5時,產業內貿易程度較高,此時認為兩國間產業內貿易為主導,當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小于0.5時,則認為兩國間產業間貿易為主導。觀察以上表2的數據可得:中韓間0307項軟體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較高,其他項下很少有產業內貿易。
由于中韓間漁業產業內貿易集中在0307項下,于是以下實證分析采用中韓0307項數據為研究對象,做如下分析。
3.2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檢驗
產業內貿易一般可以細分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這兩個指標可以進一步表明中國與韓國在漁業產業內貿易中的分工格局。其中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是指貿易品質量相似,只是在產品特性或屬性上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消費需求多樣化和產品生產規?;I化而發生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的是貿易品之間通常存在明顯質量差異,它是一種基于產業內國際垂直分工的貿易形式。以下運用區分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廣泛使用的方GHM法[9],其計算公式如下:
GHMi= UVx / UVm(4)
其中GHMi 表示第i種漁業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的產業內貿易結構指數,UVx和UVm分別表示第i 種漁業產品的單位出口價值和單位進口價值,通常分別用貿易產品的單位出口價格Px和單位進口價格Pm為依據來計算。通常認為,如果0.75≤GHMi≤1.25,則第i 種漁產品屬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如果GHMi<0.75 或GHMi>1.25,則第i 種漁產品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根據以上方法,將2001—2011年中韓漁業產品貿易0307項目數據代入公式(4)可得到數據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2008年中國與韓國兩國在漁業0307項存在產業內貿易,而GHM指數均大于1.25,表明中韓兩國漁業產業內貿易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2004年、2011年中韓之間漁業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但此時GHM值也比較大,靠近1.25,表明此時中韓漁業間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漁業產業內貿易。這一結果說明中韓兩國間漁業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存在比較明顯質量差異,在整個中韓兩國漁業產業中,中國處于產業垂直分工的底層,主要負責高能耗,高勞動力消耗的低端魚類產品捕撈及簡單加工,而韓國則主要負責了高層次魚類產品的捕撈和深加工,其魚類產品附加值較高。此外由于中韓兩國間居民收入水平差異所引起的,韓國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自古就大大增強了居民對魚類產品的依賴性,又因韓國消費者收入水平整體較高,于是會偏好高檔漁業產品,而我國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韓國偏低,偏好中低檔漁業產品。
3.4回歸結果及分析
此處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將所得數據依據方程(1)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中日數據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在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中,LDGDP所代表的經濟規模差距和LDPERC所代表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在回歸結果中系數為正,說明兩國隨著經濟規模差距越大,漁業產業內貿易會越大,與預期不符,此處主要是由于中國與韓國的居民消費水平整體來說有較大的差異,我國居民所消費的產品多以低檔或者初級產品為主,而韓國居民則對高端消費品的需求較大,隨著兩國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逐步增大,兩國居民消費出現兩極化,低檔或者初級漁業產品消費集中在了我國,而高檔產品消費主要集中在了韓國。LNFDIGDP外國直接投資系數為正,表示韓國對中國的FDI投資對中韓兩國漁業產業內貿易有促進作用,這說明韓國對中國的漁業領域投資使得一定程度的漁業產品捕撈加工技術和產業從韓國轉移到中國境內,尤其充分利用我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利用我國相對低端的漁業產品進行深加工,使得生產的高附加值產品再次出口到韓國,增加了中韓兩國間漁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值。LTROPEN系數為正并且通過顯著性檢驗,此處與預期相符,一國貿易開放程度越高,則貿易便利性提高,其參與漁業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
4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測算及影響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表明,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HS編碼0307項下的軟體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產品;中韓兩國間漁業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輔以一定程度的產業間貿易;中韓兩國經濟規模差距、中韓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增大和貿易的開放程度的提高將都會促進兩國之間開展漁業產業內貿易;韓國對華的對外直接投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產業內貿易促進效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以促進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第一,加大對漁業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中國現在漁業產品的出口還是以基礎性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為主,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從財政、稅收、法律法規等相關政策上給予漁產品加工企業優惠與輔助,促進我國漁業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生產高附加值的魚類產品,在參與國際貿易中獲得更高的收益。第二,進一步提高中韓的貿易開放程度,努力構建和完善中日韓自貿區,充分利用自貿區帶來的貿易上的政策優惠,盡可能減小中韓漁業貿易上的阻礙,努力提高我國漁業產品質量水平的同時,向韓國爭取合理的進口質量檢驗標準,以提高中韓漁業產業內貿易的便利性。第三,在一定程度上鼓勵韓國對華漁業類投資,帶動國內漁業加工企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在提高中國高檔漁業產品出口的同時,也使得中國漁業加工產業取得迅猛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宏,從靜. 影響中韓產業內貿易發展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03):44-46
[2] 趙放,李季.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中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11(5):47-56
[3] 白霜. 基于HS分類的中日韓產業內貿易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4] 邵桂蘭.中日水產品產業內貿易與競爭力分析[J].東岳論叢,2011(5):151-156
[5] Kyoji Fukao,Hikari Ishido,and Keiko Ito.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1): 12-19
[6] 王三興.基于Probit模型的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差異研究:以中國和東盟產業內貿易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12(2):72-80
[7] Falvey,Rodney E.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1(2): 23-30
[8] 張應武.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互補或替代[J].國際貿易問題,2007(6):87-93
關鍵詞:新疆;農林牧漁業;投入產出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176-03
一、引言
新疆地處中國大西北地區,地緣廣闊,人口相對稀少。新疆具有發展大農林牧漁業的自然環境優勢,但新疆農林牧漁業尤其是特色農林牧漁業尚未形成規模效益,以初級產品為主的新疆農林牧漁業無力支撐新疆農林牧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農林牧漁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人口占新疆人口約70%,而農村少數民族人口更占到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的90%左右,農林牧漁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對促進農林牧漁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加快農林牧漁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新疆農林牧漁業發展戰略定位、優化農林牧漁業格局,尤其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具有重大意義。本文應用投入產出相關理論和常用系數對新疆農林牧漁業的地位和發展特點等指標進行了研究。
二、投入產出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它由美國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其中投入指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如生產過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統內各部門產品的消耗(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產出是指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如生產活動的結果是為本系統各部分生產的產品(物質產品和勞務)。投入產出分析是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實現的,它作為分析的核心工具,體現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的關系。
中國自從1973年第一張投入產出表誕生以來已經陸陸續續編制了九張表。近年來,尤其是1997年來中國每五年編制一張表,最新的表是2007年投入產出表于2010年發表面市。新疆的投入產出表的編制發表也是如此。2002年和2007年全國和新疆的投入產出表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將農林牧漁業劃分為單獨一個部門,位列42部門的第一部門。本文以2007年(2002年投入產出表為輔助)全國和新疆投入產出表對比可以對新疆農林牧漁業進行投入產出分析。
(一)總體分析
2007年新疆農林牧漁業總產出/投入10 634 621.95 萬元占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出(488 930 000 萬元)的2.18%,占當年全疆總產出(81 580 022.96 萬元)的13.04%。從總量看新疆農林牧漁業在全國的份額不算大,但比2002年足足增長了4 877 893.95萬元,增加近1倍,年平均增速高達13.06%,比全國的增長率高出近2個百分點,增長潛力比較大。
(二)產業關聯性分析
由于生產部門在生產過程中的供需關系,所以產業關聯體現在產業部門之間所存在的相互提品、服務等的經濟技術聯系。產業關聯分析體現出部門之間的依存關系,它主要針對各產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產品的供給以及為保證生產所需其他行業部門產品數量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標有:
1.直接消耗系數:aij=i=1,2,……n;j=1,2,……n
xij是j部門產品生產對i部門產品的消耗量,qj指j部門某時間段的總產出。直接消耗系數指j部門生產過程當中消耗i部門產品的消耗量,反映兩部門之間的直接技術經濟聯系,數值越大說明聯系越緊密。
根據2007年新疆投入產出表42部門直接消耗系數表,把國民經濟分成三個行業,第一行業只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行業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并提供物質資料制造的行業,包括一級分類編碼02的煤炭開發和洗選業開始一直到26號的建筑業,第三行業以非物質生產部門穩住的,包括除第一、二產業外其他所有產業。若按三次產業分類,得到農林牧漁業對三次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見表1)。
表1
若按42部門細分,農林牧漁業對表2中的三個產業直接消耗系數最大。
表2
綜合以上兩表,新疆農林牧漁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最大,超過了八成。而對第二產業中紡織業和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的依賴程度尤其大。眾所周知,新疆的第一產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兩個產業的產出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出的九成以上(見新疆135部門投入產出表),而種植業中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又是占絕對比例的,產出的糧食棉花一部分用做食品加工及煙草加工,另一部分就作為紡織業的原材料而使用。畜牧業的產品大多用來食品加工。所以,第一,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特別依賴于本地紡織業和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的發展,往大里說就是依賴于本地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二,農林牧漁業對自身的依賴程度也達到了15%,位列42行業部門第三,同樣不可小視;第三,農林牧漁業對第三產業的依賴主要是交通運輸業和住宿餐飲業,其他十三個行業的依賴程度為零。
以上的數據和分析說明作為新疆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總體上說最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但是就各個部門來說僅對三個部門的依賴程度高,所以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紡織業、食品制造煙草加工業和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業就要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
2.完全消耗系數
完全消耗系數是指某一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需要直接和間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門的產品或服務數量。完全消耗系數揭示了部門之間的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同直接消耗系數分析類似,若按三次產業,新疆農林牧漁業對三次產業直接消耗系數(見表3)。
表3
按42部門產業劃分農林牧漁業對以下行業完全消耗系數排名靠前(見表4)。
表4
由于完全消耗是直接消耗基礎上加上所有間接消耗而成的,所以完全消耗系數要大于直接消耗系數,在排列大小方面也繼承了直接消耗系數的排名。農林牧漁業對第二產業的完全消耗系數仍然最大,由于加上了間接消耗,所以消耗系數大于1。但是自己分析42部門產業消耗排序有變化,對住宿餐飲業完全消耗系數超過了對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數,這一方面說明住宿餐飲業在國民經濟中被其他行業以來的間接效應強,更說明了農林牧漁業對餐飲業的間接消耗遠遠超過了對其的直接消耗。
3.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
中間需求率:di=(i=1,2,…,n)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為保證生產對i部門產品的中間需求量占i部門產品總需求量的比重。中間需求率越高,說明該產業越具有提供中間產品的特性,可以看出其所提供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
中間投入率:tj=(i=1,2,…,n)指j部門中間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根據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新疆農林牧漁業中間使用3 853 691.57 萬元,最終使用6 894 795.77 萬元,分別占總產出的36.24%和64.83%,中間需求率36.24%;中間投入4 347 441.95 萬元,增加值6 287 180萬元,分別占總投入的48.88%和59.12%,中間投入率48.88%。新疆農林牧漁業的中間使用率達到了36.24%,說明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出中有近四成的產品用于中間使用,也就是說農林牧漁業生產總額有四成提供給其他所有部門作為生產而使用。在最終使用中有55.82%銷往其他省份,24.35%銷往國外,僅有兩成的產品被區內居民和政府消費。這說明新疆農林牧漁業產出相對于區內是過剩的,八成產品銷往外地,產出潛力很強。新疆農林牧漁業的增加值率近60%。其中增加的勞動者報酬占總增加值的96.21%,占全行業總勞動報酬的33.13%,也是其他所有行業中勞動報酬綜合最高的。這說明該產業在2007年還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最有效力的行業。
(三)產業波及性分析
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調整的過程中,一個產業部門的變化會引起與其直接關聯部門的變化,然后又引起了這個直接聯系部門的間接聯系部門的變化,以此一直連鎖反應下去,直到這種影響力的消失,這就是產業的波及性。產業波及性主要通過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分析。
1.影響力系數
Tj=(j=1,2,…,n)其中bij是j部門完全消耗系數矩陣的列向量之和,它可以稱j部門的影響力系數。但是對單個影響力系數的分析的經濟學意義并不大,必須與其他行業和社會平均影響力相比較來分析,所以Tj在bij的基礎上除以社會平均影響力系數bij,實現該行業與全社會平均水平的比較。
根據2007年新疆投入產出表,該年新疆農林牧漁業影響力系數為0.95301799,該年全社會平均影響力系數為1.43050287 ,=0.66621187
2.感應度系數
Ei=(i=1,2,…,n)其中為列昂惕夫逆矩陣第i行之和,反映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對i部門的產品的完全需求;是列昂惕夫逆矩陣行和平均值,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1單位最終使用對各部門產品完全需求均值。根據2007新疆投入產出表,農林牧漁的感應度系數Ei=2.479598>1,感應度水平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是其他部門增加最終產品不可缺少的產業,有很強的前向相關性。新疆農林牧漁業為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資料,其他行業的發展要依賴于農林牧漁業充分供給才能實現,所以農林牧漁業可能成為制約新疆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計算分析,可以證明新疆的農林牧漁業及第一產業已經不再是新疆的主導產業,通過刺激其需求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增長已不再有效,但是社會其他各個部門的經濟增長仍然十分依賴于該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從這個社會效用來看,新疆農林牧漁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有積極的作用。該行業生產的產品絕大多數用來提供出口,對增加本區收入有一定的作用。就全國來看,新疆的農林牧漁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例和增長潛力還是很大的,作為基礎性行業能很好的為其他行業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所以在十二五期間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農林牧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鐘契夫,陳錫康,劉起運.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
[2]何其祥.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新疆;農林牧漁業;投入產出
一、引言
新疆地處中國大西北地區,地緣廣闊,人口相對稀少。新疆具有發展大農林牧漁業的自然環境優勢,但新疆農林牧漁業尤其是特色農林牧漁業尚未形成規模效益,以初級產品為主的新疆農林牧漁業無力支撐新疆農林牧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農林牧漁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人口占新疆人口約70%,而農村少數民族人口更占到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的90%左右,農林牧漁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對促進農林牧漁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加快農林牧漁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新疆農林牧漁業發展戰略定位、優化農林牧漁業格局,尤其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具有重大意義。本文應用投入產出相關理論和常用系數對新疆農林牧漁業的地位和發展特點等指標進行了研究。
二、投入產出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它由美國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其中投入指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如生產過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統內各部門產品的消耗(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產出是指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如生產活動的結果是為本系統各部分生產的產品(物質產品和勞務)。投入產出分析是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實現的,它作為分析的核心工具,體現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的關系。
中國自從1973年第一張投入產出表誕生以來已經陸陸續續編制了九張表。近年來,尤其是1997年來中國每五年編制一張表,最新的表是2007年投入產出表于2010年發表面市。新疆的投入產出表的編制發表也是如此。2002年和2007年全國和新疆的投入產出表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將農林牧漁業劃分為單獨一個部門,位列42部門的第一部門。本文以2007年(2002年投入產出表為輔助)全國和新疆投入產出表對比可以對新疆農林牧漁業進行投入產出分析。
(一)總體分析
2007年新疆農林牧漁業總產出/投入10 634 621.95 萬元占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出(488 930 000 萬元)的2.18%,占當年全疆總產出(81 580 022.96 萬元)的13.04%。從總量看新疆農林牧漁業在全國的份額不算大,但比2002年足足增長了4 877 893.95萬元,增加近1倍,年平均增速高達13.06%,比全國的增長率高出近2個百分點,增長潛力比較大。
(二)產業關聯性分析
由于生產部門在生產過程中的供需關系,所以產業關聯體現在產業部門之間所存在的相互提品、服務等的經濟技術聯系。產業關聯分析體現出部門之間的依存關系,它主要針對各產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產品的供給以及為保證生產所需其他行業部門產品數量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標有:
1.直接消耗系數:aij=i=1,2,……n;j=1,2,……n
xij是j部門產品生產對i部門產品的消耗量,qj指j部門某時間段的總產出。直接消耗系數指j部門生產過程當中消耗i部門產品的消耗量,反映兩部門之間的直接技術經濟聯系,數值越大說明聯系越緊密。
根據2007年新疆投入產出表42部門直接消耗系數表,把國民經濟分成三個行業,第一行業只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行業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并提供物質資料制造的行業,包括一級分類編碼02的煤炭開發和洗選業開始一直到26號的建筑業,第三行業以非物質生產部門穩住的,包括除第一、二產業外其他所有產業。若按三次產業分類,得到農林牧漁業對三次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見表1)。
表1
若按42部門細分,農林牧漁業對表2中的三個產業直接消耗系數最大。
表2
綜合以上兩表,新疆農林牧漁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最大,超過了八成。而對第二產業中紡織業和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的依賴程度尤其大。眾所周知,新疆的第一產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兩個產業的產出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出的九成以上(見新疆135部門投入產出表),而種植業中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又是占絕對比例的,產出的糧食棉花一部分用做食品加工及煙草加工,另一部分就作為紡織業的原材料而使用。畜牧業的產品大多用來食品加工。所以,第一,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特別依賴于本地紡織業和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的發展,往大里說就是依賴于本地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二,農林牧漁業對自身的依賴程度也達到了15%,位列42行業部門第三,同樣不可小視;第三,農林牧漁業對第三產業的依賴主要是交通運輸業和住宿餐飲業,其他十三個行業的依賴程度為零。
以上的數據和分析說明作為新疆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總體上說最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但是就各個部門來說僅對三個部門的依賴程度高,所以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紡織業、食品制造煙草加工業和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業就要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
2.完全消耗系數
完全消耗系數是指某一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需要直接和間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門的產品或服務數量。完全消耗系數揭示了部門之間的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同直接消耗系數分析類似,若按三次產業,新疆農林牧漁業對三次產業直接消耗系數(見表3)。
表3
按42部門產業劃分農林牧漁業對以下行業完全消耗系數排名靠前(見表4)。
表4
由于完全消耗是直接消耗基礎上加上所有間接消耗而成的,所以完全消耗系數要大于直接消耗系數,在排列大小方面也繼承了直接消耗系數的排名。農林牧漁業對第二產業的完全消耗系數仍然最大,由于加上了間接消耗,所以消耗系數大于1。但是自己分析42部門產業消耗排序有變化,對住宿餐飲業完全消耗系數超過了對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數,這一方面說明住宿餐飲業在國民經濟中被其他行業以來的間接效應強,更說明了農林牧漁業對餐飲業的間接消耗遠遠超過了對其的直接消耗。
3.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
中間需求率:di=(i=1,2,…,n)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為保證生產對i部門產品的中間需求量占i部門產品總需求量的比重。中間需求率越高,說明該產業越具有提供中間產品的特性,可以看出其所提供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
中間投入率:tj=(i=1,2,…,n)指j部門中間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根據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新疆農林牧漁業中間使用3 853 691.57 萬元,最終使用6 894 795.77 萬元,分別占總產出的36.24%和64.83%,中間需求率36.24%;中間投入4 347 441.95 萬元,增加值6 287 180萬元,分別占總投入的48.88%和59.12%,中間投入率48.88%。新疆農林牧漁業的中間使用率達到了36.24%,說明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出中有近四成的產品用于中間使用,也就是說農林牧漁業生產總額有四成提供給其他所有部門作為生產而使用。在最終使用中有55.82%銷往其他省份,24.35%銷往國外,僅有兩成的產品被區內居民和政府消費。這說明新疆農林牧漁業產出相對于區內是過剩的,八成產品銷往外地,產出潛力很強。新疆農林牧漁業的增加值率近60%。其中增加的勞動者報酬占總增加值的96.21%,占全行業總勞動報酬的33.13%,也是其他所有行業中勞動報酬綜合最高的。這說明該產業在2007年還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最有效力的行業。(三)產業波及性分析
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調整的過程中,一個產業部門的變化會引起與其直接關聯部門的變化,然后又引起了這個直接聯系部門的間接聯系部門的變化,以此一直連鎖反應下去,直到這種影響力的消失,這就是產業的波及性。產業波及性主要通過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分析。
1.影響力系數
tj=(j=1,2,…,n)其中bij是j部門完全消耗系數矩陣的列向量之和,它可以稱j部門的影響力系數。但是對單個影響力系數的分析的經濟學意義并不大,必須與其他行業和社會平均影響力相比較來分析,所以tj在bij的基礎上除以社會平均影響力系數bij,實現該行業與全社會平均水平的比較。
根據2007年新疆投入產出表,該年新疆農林牧漁業影響力系數為0.95301799,該年全社會平均影響力系數為1.43050287 ,=0.66621187 <1 ,說明農林牧漁業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影響力沒有達到國民經濟的平均影響力,后相關程度不高,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弱,要促進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對農林牧漁業進行需求刺激不能很好的對全疆經濟得到有效的增長。為此也能說明農林牧漁業已經不是新疆的主導產業了。
2.感應度系數
ei=(i=1,2,…,n)其中為列昂惕夫逆矩陣第i行之和,反映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對i部門的產品的完全需求;是列昂惕夫逆矩陣行和平均值,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1單位最終使用對各部門產品完全需求均值。根據2007新疆投入產出表,農林牧漁的感應度系數ei=2.479598>1,感應度水平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是其他部門增加最終產品不可缺少的產業,有很強的前向相關性。新疆農林牧漁業為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資料,其他行業的發展要依賴于農林牧漁業充分供給才能實現,所以農林牧漁業可能成為制約新疆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計算分析,可以證明新疆的農林牧漁業及第一產業已經不再是新疆的主導產業,通過刺激其需求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增長已不再有效,但是社會其他各個部門的經濟增長仍然十分依賴于該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從這個社會效用來看,新疆農林牧漁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有積極的作用。該行業生產的產品絕大多數用來提供出口,對增加本區收入有一定的作用。就全國來看,新疆的農林牧漁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例和增長潛力還是很大的,作為基礎性行業能很好的為其他行業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所以在十二五期間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農林牧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鐘契夫,陳錫康,劉起運.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
[2]何其祥.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產業結構;江西;產業優化;主導產業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6-0079-02
1 江西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1.1 江西三次產業結構正處于不斷優化升級的階段
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過程是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向高級過渡,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素質的過程,其表現之一就是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轉變,第一產業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比重則持續上升。從表1可以看出,進入20世紀以來,江西省第一產業在江西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呈現穩步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到2003年已經成為第一大產業。第三產業雖然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仍然較高,達到30%以上,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貢獻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產業結構正處于從低級向高級過渡的優化升級階段。
1.2 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持續下降
從表1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一產業在江西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除2004年有小幅度回升外,整體上保持了下降的趨勢。從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9年的14.5%。且每年下降的幅度基本保持穩定,均在1-2個百分點之間。這符合江西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方向,即“‘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快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建設創新創業江西、綠色生態江西、和諧平安江西,努力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到2009年,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19.0:47.2:33.8調整為13:52:35。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服務業的層次和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2007到2009年,農業生產總值維持了這種穩步下降的趨勢,說明江西農業生產受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影響并不大。
1.3 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并成為第一大產業
從表1可以看出,2001至2008年間,第二產業在江西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已由2001年的36.2%上升到2008年的52.7%,上升幅度達16.5個百分點,且在2003年,第二產業已經超過第三產業,成為江西省第一大產業,三次產業結構的排列次序為二、三、一,改變了前幾年三、二、一這種超社會發展階段的排列次序,說明我省的產業結構開始趨于協調,特別是工業的基礎地位開始確立,使江西可以自豪地說已經摘掉了農業省的帽子,且工業化進程不斷穩步前進。2009年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受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影響。
第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加工產業及外貿產業受到一定影響。但從數據上分析,2009第二產業比2008年僅下降了1.5個百分點,這說明第二產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是有限的,這與江西省外向型經濟所占經濟總量比重不大有關。
江西省“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江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2008.08.10。
資料來源:江西省統計局網站江西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4 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下降,比重漸趨合理化
從表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8年第三產業在江西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
重不斷下降,從2001年的40.6%下降到了2008年的30.9%。長期以來第三產業
在江西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處于過高階段,2001年的甚至超過40%。江西第三
產業這種超社會發展階段的比重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第二產業發展不足是導致
這種超社會發展階段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這說明江西三次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演
進的基礎很不牢靠。而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三產業比重的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
的不斷上升說明江西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走向協調和穩步前進的狀態。截止
2008年第二產業比重為52.7%,第三產業比重為30.9%,比例趨于合理,且接近
江西省“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目標。2009年第三產業有所上升,主要是
受金融危機影響。
2 江西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1 江西產業結構與全國產業結構比較仍有一定差距
從表2可以看出江西的產業結構演變和全國產業結構的演變比較而言,各產業比重的變化規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第一,江西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全國平均下降速度,比重開始接近,但2009年仍高于全國水平3.9個百分點;第二,江西第二產業發展迅猛,發展速度超過全國水平,2009比重超過全國4.4個百分點,但是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因此工業基礎并不牢靠。第三,江西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下降,而全國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
2.2 第一產業發展雖然較快,內部結構也有一定的優化,但距離農業強省還相差較遠
江西第一產業的發展一直較快,在全國確立了農業大省的地位,且第一產業內部農林牧漁業的結構也已比較協調,但江西離農業強省地位還相距較遠。對第一產業的分析不能局限于農林牧漁,還應從產業垂直關系分析農產品與農產品加工的關系。根據統計資料計算,全國規模以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總產值之比,1999、2000、2001年分別是0.77、0.85、0.90,同口徑計算,江西分別是0.31、0.32、0.28,即江西的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及全國水平的40%。所以,江西盡管是農業大省,卻遠沒有成為農業強省。
2.3 江西輕重工業比例欠協調
到2003年,江西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輕工業的企業數為1445家,總產值為373.11億元,而重工業的企業數量為1631家,總產值為815.69億元。輕重工業的企業數比例為1:1.13,總產值之比為1:2.19。而全國的這兩個比例分別為1:0.96和1:1.55,江西的重工業水平遠遠高于全國水平,江西工業結構中重工業有越來越重,輕工業有越來越輕的變化趨勢。這雖然與江西具有的大量礦產資源有關,但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資是分不開的。
3 江西主導產業選擇
3.1 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基礎
3.1.1主導產業的概念和特征
主導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或在工業化不同階段上出現的一些影響全局的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
主導產業的特征是多層次性、綜合性、序列更替性。
3.1.2 主導產業選擇的原則和基準
地區主導產業選擇必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一是發展趨勢原則,表明主導產業的選擇應該符合未來發展規律;二是基礎支撐原則,表明主導產業的選擇應該有利于形成未來的主導產業;三是系統協調的原則,表明主導產業的選擇應該具備擴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品質;四是可持續原則,表明主導產業的選擇應該是生態、環保,符合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
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有很多,表3反應了選擇主導產業的傳統基準。
類型李嘉圖基準赫-俄基準羅斯托基準赫希曼基準錢-魯-塞基準筱原兩基準周式三基準其他基準內容比較優勢基準資源稟賦基準擴散效應基準產業關聯基準經濟發展階段基準收入彈性基準生產率上升基準增長后勁基準短缺替代彈性基準瓶頸基準特色基準高附加值基準高就業基準
依據產業競爭力強度程度要素密集程度產業波及程度產業關聯程度工業化程度市場均衡程度產業創新程度潛力發揮程度產業制約程度產業摩擦產業差異產業貢獻程度產業貢獻程度
資料來源:史忠良.新編產業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0;馬利彪.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研究.2009.06。
3.2 江西省主導產業的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第二產業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但發展迅猛,江西省政府在江西省“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中指出,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因此筆者認為江西省應該堅定不移的實施工業強省的政策,以第二產業為支柱產業,以第二產業的技術革新和迅速發展帶動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以推動整個江西省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在第二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江西省可以選擇食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為本省的主導產業。分析如下:
(1)選擇食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
江西食品工業已有一定基礎,江西的鹵制品,果汁等食品工業在全國聞名;生態環境良好,符合支柱產業選擇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具備了建設有機食品工業的條件,而且有機食品在國內外市場上潛力大。要形成有特色的江西食品工業應該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瞄準市場,發揮獨特資源優勢,重點扶持發展肉禽加工、果蔬加工、米制品加工、綠色森林食品和新型食品輔料等一批優勢產業,力爭在全國形成行業規模優勢;二是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龍頭,通過與發達地區企業的聯合,以資產重組為紐帶,實行大集團戰略,力爭培育幾個在全國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帶動全省食品工業發展的“領頭羊”;三是采取官產學研民媒互動戰略,打破條塊分割,促進地區融合發展,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國很有影響,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名牌產品。
(2)選擇旅游業為主導產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人重
要的消費需求,旅游業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業的發展連帶性大,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前后關聯性,一般來說,旅游業就業每增加一人,可帶動相關產業增加五個就業崗位。因此,發展旅游業對于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擴大就業,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江西省自然條件優越,旅游資源豐富,尤其以紅色旅游資源最為突出,江西省的紅色旅游資源占全國的60%左右,具有發展旅游業的雄厚資源基礎;旅游業生態環保,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業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收入不斷快速增長,發展勢頭強勁。因此選擇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將大大促進江西整體經濟的發展。
江西應發揮自然條件優越,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強化旅游服務體系,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使江西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群眾旅游休閑的“后花園”,使旅游業真正成為帶動整體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參考文獻
[1]王瀚林.關于“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J].兵團建設,2010,(05)
[2]馬利彪.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研究[N]2009,(06)
[3]江西省“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J].江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2008,08,10
[4]史忠良.新編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0)
[5]葉燕.產業轉移與江西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2005,(06)
[6]史煥平.劉子英.江西產業結構分析及支柱產業選擇[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4.(06)
關鍵詞:農業;投入產出分析;產業關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將是未來較長時間內的一項重大任務。本文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技術,發掘《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信息,對我國農業進行產業關聯分析。在國民經濟的關聯互動中分析農業的投入產出特征,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發展的提質增效提供借鑒。
一、投入產出分析方法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作為一種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籍俄裔經濟學家西里?列昂惕夫(W. Leontief)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隨后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得以應用,方法體系不斷發展并在社會經濟各領域拓展了應用范圍。該方法以經濟結構分析見長,研究對象覆蓋不同體量的經濟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各經濟系統內組成部分的投入(流入)與產出(流出)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本文中,將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基本指標,對農業進行產業關聯分析。
本文所指的農業是廣義的農業,與2007年中國42部門投入產出表中的“農林牧漁業”對應,既包括種植業(狹義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還包括農、林、牧、漁服務業(指對農、林、牧、漁業生產活動進行的各種支持活動。下文主要考察農業的投入來源、產出使用去向以及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以期促進其又好又快發展。
二、我國農業的投入來源結構
投入產出表一般分為三個象限,其中用于分析投入來源部分的為第一象限中間投入部分和第三象限初始投入(或稱為增加值部分),二者相加構成了部門的總投入。在200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中,農業的總投入為48893億元,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該數值等于總產出;在第一象限的中間投入為202338262萬元,第三象限的增加值為286591738 萬元。農業的中間投入與總投入之比,即中間投入率為41.38%,該指標反映了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對國民經濟各行業部門的依賴程度。
定量分析投入產出表中42個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需要計算的一個基本指標是直接消耗系數或成為直接投入系數。農業對其他行業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在農業單位總產出中直接投入的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數量,是反映農業和其他部門產業關聯的基礎性數據指標。通過觀察2007年投入產出表,42個部門中只有金屬礦采選業對農業沒有直接投入,其他41個部門均有投入。通過計算直接消耗系數,表1顯示了直接消耗系數大于0.2%的對農業生產投入前16個行業。按大類行業分為農業1個部門,制造業6個部門,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個部門,服務業8個部門。其中居于前5位的是農林牧漁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化學工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批發和零售業等,上述制造行業、服務業及農業自身是目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部門;智力要素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而研究與試驗發展業、教育等對農業提供智力支持的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分別為0.001490、0.000976,可見農業對此類部門的依賴程度仍然偏低。
三、我國農業的產出需求結構
農業總產出的需求去向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從中間需求看,為343 439 679萬元,農業的中間需求(使用)率即中間需求與總產出之比,為70.24%,凸顯了農業的中間需求特性,說明農業對各部門的中間生產過程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最終需求方面,在農業的最終需求中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含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出口分別占80.94%、14.37%、4.69%,表明農業主要用于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農業的對外貿易逆差達16619824萬元,表明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問題十分迫切,農產品結構亟待提升,需要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農業的產出使用去向說明,農業事關國內供給和產業安全,其基礎性地位只可加強,不可削弱。
從產業間的直接消耗看,其他部門對農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即其他單位單位產值中對農業的消耗占比,可以發現其它部門對農業的依存關系,如表2所示。
從行業依賴角度看,有36個部門需要農業作為中間投入,另外的6個部門(含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不需要農業作為中間投入。
直接消耗系數大于1%的13個部門中,包括第二產業7個部門,第三產業5個部門以及農業本身。第二產業以農業為原料來源的傳統制造業為主,包括食品、煙草、紡織、家具、工藝品、造紙等,第三產業以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為主。其中直接消耗系數大于10%的部門為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0.381574)、紡織業(0.143574)、農林牧漁業(0.140657)、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0.120098)、住宿和餐飲業(0.119944)、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0.106290)。
四、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
基于以上投入來源與產出需求的分析,農業與其他部門的產業關聯緊密,體現了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的基本特征。下面采用兩個指標: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進一步定量分析農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的程度。
在投入產出表中,包含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動態均衡關系,在42部門組成的矩陣中,假如有一個向量變動,將引起相關變量的連鎖反應。在第三象限中,如果所有部門的最終使用需求均增加一個單位,由此而使某一部門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即稱為感應度系數。另一方面,如果某一部門的最終產品增加一個單位,勢必到其他相關部門產業波及效應,反映這種效應程度的系數便稱之為影響力系數。為便于比較,我們取1作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平均水平,便可觀察該部門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關聯效應中的高低程度。
通過計算,2007年農業的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分別為1.690 857、0.725 925,表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對農業的需求拉動效應高于社會平均水平,農業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前向關聯效應顯著;但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投入推動效應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農業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后向關聯效應不顯著。從整體看,農業的感應度力系數遠大于其影響力系數,表明該行業受其他部門的需求拉動作用遠大于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國二、三產業的平穩較快發展,勢必對農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結語
通過投入產出分析可知,傳統制造行業、生活服務業及農業自身是目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性行業;而以農業為原料來源的制造業,尤其是輕工業部門是農業中間使用的主要部門。農業的感應度力系數遠大于其影響力系數,表明該行業受其他部門的需求拉動作用遠大于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在國民經濟系統中,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產業提質增效,需要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的協同發展。
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加大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力度,必須加快專業技術、專業管理、專業信息、專業人才等現代高效率、專業化的高端生產要素向農業的聚集。從產業關聯看,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在更高層面上實現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第二、三產業要強化對農業的科技、裝備、人才、智力支撐,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推進互聯網+農業,培育新的經濟形態,實現生產、銷售、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實現固根本、強基礎、增效率的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韓長賦.毫不動搖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J].求是,2010(10).
[2]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中國2007年投入產出表[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