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1:16:03
序論:在您撰寫海洋災害及其防治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天 牛
天牛幼蟲蛀食主干、枝條和根莖,輕則造成木材質量下降,重則樹干風折,甚至全株枯死,喪失利用價值。
1、捕殺成蟲
目前,為害楊樹的天牛主要有2種:一是云斑天牛,其成蟲體黑有光澤,每一鞘翅上有白色細花斑近20個,1年發生l代。成蟲5月下旬出現,5月底至6月初為產卵盛期,二是桑天牛,6-7月成蟲大量發生,有趨光性,夜間成蟲出洞產卵。掌握其產卵期,就可以用木棍敲打樹木,震落成蟲并捕殺。
2、捶擊產卵處
云斑天牛的卵一般多產在離地面2m以內的樹皮上,產卵傷痕圓形、橢圓形或月芽形,產卵處常有泡沫狀或呈濕狀。桑天牛產卵刻槽高度一般在距地面1-6m處,產卵處上部樹皮多被咬成亂麻狀,枝條細的則四周咬成環狀傷痕。掌握產卵及危害特征后,可在巡捕天牛成蟲時,用一小木錘或鐵錘,在產卵傷痕處輕擊數下,即可擊破卵?;驌魵偡醭霾痪玫挠紫x;或用刀把樹皮連卵一齊刮下,刀口深達木質部,刮除后,外涂保護劑t也可用鐵絲鉤殺幼蟲。
3、堵塞蟲孔
天牛幼蟲蛀入木質部后,稍加留意即可發現皮部的蟲孔,下部排糞孔有木屑及糞便排出,上部通氣孔多帶灰色傷流,只要全部堵塞蟲孔,幼蟲就會窒息而死。堵塞蟲孔方法有:一是就地取樹枝,按蟲孔的大小削樁,用小木樁將所有大小蛀孔塞滿塞緊;二是用粘性強的泥土堵孔,分層用木錘頂入塞滿塞緊,三是用布條或棉球沾上揮發性強的農藥塞入蛀孔,后用粘泥封閉蛀孔,效果最好。
4、樹干灌藥
在發現樹枝有新鮮蟲糞排出的地方,在最后1個排糞孔處,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90%敵百蟲1 000倍液或25%溴氯菊酯3 000倍液灌注蟲孔內,處理3d后,繼續檢查1次,如仍有蟲糞排出,再加處理。灌注藥液的工具可用獸用注射器,或用背負式噴霧器,將噴頭取下,噴桿頭上可裝上特別的尖噴頭,打足壓力,將尖頭對準最下一個新鮮排糞孔將藥注入,并在孔中插入一小枝干,以防洞中幼蟲上爬。
5、熏殺幼蟲
毒簽成分;磷化鋅3%、草酸9%、阿拉伯膠粉56%、水32%。將膠水混合成2份(加熱溶化),冷至80℃時,在一份內加入磷化鋅,另一份加入草酸,用竹簽在磷化鋅中蘸藥冷卻陰干后,再蘸草酸膠液,遇水即產生毒氣。
6、樹干涂毒
選擇粘性強的泥土加水拌成泥漿,再加入敵敵畏或辛硫磷藥50倍液。攪拌均勻后涂刷2m以下樹干至基部,可有效阻止天牛咬傷樹皮產卵,并能抑制已產卵的幼蟲孵化。涂刷時間:5月中旬1次,7月中旬1次。
二、楊小舟蛾
楊小舟蛾在1年發生5-6代,以蛹在干基周圍的枯枝落葉和地表土層內越冬,以幼蟲啃食楊樹葉片,可造成大面積楊樹樹葉被食殆盡,嚴重影響楊樹的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樹木死亡。
1、人工滅蛹
4月中旬越冬代成蟲開始羽化、產卵,4月下旬第l代幼蟲開始孵化,5月上中旬為盛期;5月下旬第l代成蟲開始羽化,6月上中旬為盛期t第2代成蟲出現7月上中旬;第3代成蟲出現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成蟲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發生、產卵,孵化為第5代幼蟲,發育早的第5代蛹能羽化發生第6代。在蛹沒有羽化前,將樹干基部周圍地面的雜草和2cm表土層清除,可殺滅蟲蛹,減少蟲蛹基數。
2、樹干注藥
幼蟲孵化前至幼蟲初期,在樹干基部打孔注藥,打孔的個數依據樹干的粗細而定,胸徑20cm以下的打2-3個孔,20-30cm的打3-4個孔,每孔內注藥液6-8m L,藥劑選用內吸性殺蟲劑,如久效磷等。
3、噴霧
在幼樹危害初期,用高壓噴霧器械進行葉面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菊酯類農藥。
此外,可推廣應用抗蟲轉基因楊樹。
三、草履蚧
草履蚧成蟲、若蟲在嫩枝、幼芽等處吸食汁液。影響樹木生長,甚至造成枯死。
1、誘殺雌蟲
草履蚧1年發生1代,以卵在樹干基部附近的土壤中越冬。翌年1月下旬開始孵化。若蟲孵化后,暫時停居在卵囊中,隨著溫度上升,在溫暖的晴天開始出土上樹,以3月上中旬上樹較多。若蟲上樹時間多集中于10-14時,沿樹干爬上嫩枝、幼芽吸食汁液,以4月為害最為嚴重。雌蟲為害至5月下旬開始下樹,鉆入樹干周圍5-7cm深的土內或石塊下,分泌白色絮狀卵囊,將卵產于其中越夏、越冬。在5月雌成蟲下樹人土產卵前,在樹干基部周圍挖環形坑,坑內壓實,并放些土塊,再在上面覆蓋些樹葉,誘殺產卵雌蟲。
2、人工捕殺
用掃帚刷殺雌蟲,或在8-10月挖除土中白色卵囊,或在早春初齡若蟲出土上樹為害前,在樹干基部涂粘蟲膠帶。粘蟲膠可用廢重機油1L,松香150g,另加少許蠟加熱攪拌配成;也可用棉籽油腳或生產脂肪酸剩下的廢料加瀝青熬制成油瀝清粘蟲液。膠環帶以13-17cm寬為宜,涂膠后要定期檢查,除去粘著的草履蚧,并加涂粘蟲膠,以防干涸失效。
3、藥劑防治
草履蚧防治一定要掌握初齡若蟲期,在早春初齡若蟲出土上樹危害時,噴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1周噴1次,連續2次,早春噴藥時,尤其要注意將樹干周圍噴淋透。也可進行樹干注藥:于草履蚧若蟲期,在樹干周圍每隔5cm打1個孔,深達木質部,每孔注入50%久效磷藥液(濃度為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倍液)0.5mL,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要保護利用天敵,尤其是紅緣瓢蟲對草屐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四、黃刺蛾
1、發生特點
又名洋辣子、刺毛蟲、毛八角等,屬鱗翅目刺蛾科,主要危害楊樹葉片,將葉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影響楊樹生長,在全縣各地都有發生。
2、發生規律
黃刺蛾在1年發生2代。5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始見成蟲。第l代幼蟲6月中旬至7月中旬發生,第2代幼蟲8月下旬至9月下旬發生。10月下旬在樹干和枝椏處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散產于葉背-初卵幼蟲群集啃食葉肉,3齡后分散取食,可將葉片吃光。
1、營口市經濟概況
1961年,營口市被開辟成為通商口岸,被人們稱為是“關外上?!毕碛小皷|方貿易總匯”的美譽。作為最早興辦近現代工業的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營口市在我國的紡織工業和冶金石化裝備制造工業都占據著一定的地位。近年來,營口市將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強市為目標,大膽的推進改革并不斷的進行科技創新,旨在推進本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2、創新科技,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2.1發展能源新技術,提高能源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將能源節約技術作為工作的重心進行重點的研究和開發,加大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以及回收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并在其過程中進行優化控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能源結構的優化,為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使得能源的供給能夠更加的多元化。2.1.1能源節約技術。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化現有的工業生產節能技術和工藝,提高鎂質材料、石化等能源的綜合利用率。2.1.2常規能源開發與利用。開展中小型鍋爐低成本污染控制技術和煙氣污染控制技術,開發火電機組先進控制、故障診斷計算機仿真技術,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2.1.3完善自然災害監控預報系統,并加強對自然災害治理方法的研究,在預防自然災害的基礎上,提高城市的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將先進的技術運用于自然災害的預測監控平臺,建立自然災害預警系統和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在高新技術與理論的支撐下實現科學的防汛抗旱,增強與自然災害抗衡的能力。2.2大力開發生態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將資源的持續利用率大幅度的提高,降低廢棄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輕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及生物健康的危害。2.2.1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改革污水治理以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完善對于大氣污染的治理技術以及固態廢棄物的處理技術,加強對廢棄物品重復利用的研究,重點研發特種危險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技術,農村及小城鎮污染綜合防治技術,使全市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2.2建立環境預警體系。開展采樣與分析技術、重點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技術;區域環境質量地面自動監測、預報與預警。技術的研究,開發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及儀器設備,構建環境污染預警體系。2.3發展海洋科技,加速海洋開發重點研究海洋相關技術,合理的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高海洋資源的利用率,提升海洋技術的科技水平,為海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2.3.1海水綜合利用。重點加強對于包括鹽和苦鹵等在內的海水化工產品的研發,探索先進的技術利用先進的設備應用于對海水的淡化,增強日海水淡化的能力。2.3.2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加強對海洋生物資源開發以及利用的研究,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篩選和海水種苗選育繁育技術;研究海洋天然產物活性物質的提取、分離、純化的技術和海洋功能食品的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海洋生物材料、微生物發酵及其天然產物在工業、農業、環保、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技術。2.3.3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重點攻克漁業增養殖生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技術、高效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養殖模式和養殖生態安全技術、安全水產養殖與養殖生物疾病防治體系及綠色漁藥研發技術;發展碳匯漁業、設施漁業、休閑漁業和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開展“營養利用性”海洋水產養殖品種的增養殖,并進行淺海生物資源修復與增殖技術的研究。2.3.4現代海洋運輸與物流數字化技術將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應用于海洋運輸行業和物流行業中,開發決策輔助系統以及能夠保障運輸及物流中船只航行安全的保障系統,大力的生產和研發大型的運輸工具,真正的實現在貨物運輸過程中的無縫隙的中轉以及零距離的旅客換乘。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營口市將借助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這一難得的契機,加強對科技的創新能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帶動整個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對城市的創新改革。合理的調整城市發展的規劃,做到與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良好的對接,爭取做到各產業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建立起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技術發展模式,有效地緩解能源、資源與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壓力。利用科技的創新推動全市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的進步,引領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曦 單位:遼寧營口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關鍵詞 海冰;大風;降溫;暴雪;黃河氣旋
中圖分類號 P7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00-02
進入海洋中的大陸冰川(冰山和冰島)、河冰、湖冰以及咸水冰被統一稱為海冰,其鹽度比海水低2‰~10‰[1]。海冰等海洋主要災害對漁業生產等有巨大的危害[2-3]。如1969年發生的“大冰害”,曾經造成海上石油平臺損壞。強冷空氣是造成暴雪、大風和低溫凍害等冬半年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和海域的災害性天氣的主要原因。2010年1月上旬開始,受持續強冷空氣的影響,渤海灣、萊州灣、黃海北部等山東海域發生海冰災害,山東省因這次海冰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7億元,其中煙臺市損失8.78億元,威海市損失8.96億元[4]。本文通過對2010年1月上旬的持續強冷空氣過程分析,探討造成海冰對強冷空的響應,以期提高社會的防范意識,減少海洋產業的損失。
1 海冰災情分析
自2009年11月下旬開始,遼東灣出現大面積初生冰,時間較常年提前15 d左右;至2010年1月上旬,遼東灣海冰發展迅速,浮冰范圍迅速增加;至1月中旬,受補充冷空氣影響,萊州灣的冰情發展明顯,浮冰范圍從1月9日的29.632 km迅速增加到1月18日的72.228 km,1月22―24日連續維持在85.192 km,為萊州灣40年來最大海冰范圍;遼東灣浮冰范圍從1月31日的96.304 km迅速發展到2月13日的200.016 km,最大單層冰厚達50 cm以上。海冰于2010年1月中下旬達到山東省40年同期最嚴重冰情。
2 天氣形勢分析
2.1 500 hPa高空環流形勢分析
2010年1月上旬的500 hPa高度場上,北半球中高緯以經向環流為主,冷空氣經貝加爾湖東移南下。2日,小股冷空氣經蒙古和東北地區南下,高原低槽東移,帶動低層暖濕氣流向北輸送。3日,河套地區有低渦生成,北方冷空氣和南方暖濕氣流在此交匯,引發黃河氣旋劇烈發展,在東北路徑南下的冷空氣墊上抬升,形成明顯降雪。4日8:00后,東亞大槽移動到日本海地區,來自極地的冷空氣經由貝加爾湖,在高壓前部西北氣流的影響下不斷影響山東半島地區。地面圖上,河套低渦誘發黃河氣旋,經黃河下游影響華北到山東半島的大部分地區。4日8:00,黃河氣旋東移到朝鮮半島地區,冷高壓隨之南下,冷空氣經由貝加爾湖、蒙古東部擴散南下。8日高壓中心位于蒙古東部地區,冷空氣影響結束。
2.2 暴雪過程分析
黃河氣旋引起較強的上升運動和整層的水汽抬升使4日山東半島多處出現暴雪。隨著冷空氣不斷影響,山東半島特有的地方性天氣――冷流降雪天氣不斷出現。5日850 hPa半島降溫至-20~-16 ℃,山東半島多處出現大雪;隨著高空冷空氣主體的不斷東移,山東半島的冷流降雪強度也逐漸減弱。6日850 hPa為-16 ℃,出現中雪;7日回升至 -16~-12 ℃,出現小到中雪;8日回升至-12 ℃,出現小雪,降雪結束。半島最大積雪深度達30 cm以上,50%的臺站最大積雪深度與歷史同期持平,40%的臺站降雪日數與歷史同期持平。
2.3 低溫實況分析
對于這種持續性冷空氣影響引起的溫度下降,一般分為平流降溫和輻射降溫2種。3日8:00至4日8:00,以較強冷平流引起的平流降溫為主。500 hPa高空較強鋒區壓在了華北―山東半島一帶(10緯距,4條等溫線)。4日8:00―20:00,850 hPa西北氣流明顯加強,等高線與等溫線交角在90°左右,溫度平流達到最大值。5日8:00,成山頭ΔT24值達到-13 ℃。4日夜間以后,山東半島南部地區天況轉晴,風力減弱,輻射降溫作用明顯,導致最低氣溫出現在6日早晨,全市氣溫均在-9 ℃以下,內陸地區最低氣溫達-22 ℃。1月上旬平均氣溫達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
2.4 大風分析
由于冷高壓的前方伴有入海氣旋,高壓前部較大的氣壓梯度與地面氣旋疊加,造成風力極值出現在1月4日,黃海南部的崆峒島站最大風力8~9級,陣風10級,陸地6~7級,陣風8級。與之類似的是,1999年11月24日,由于地面冷高壓和入海氣旋的共同作用,渤海出現7級、陣風10級的偏北大風,發生了震驚全國的“11?24”海難事故。4日后冷空氣逐漸擴散南下,地面冷高壓經蒙古到河套擴散南下,地面風向以北到西北風為主。與高空冷平流相對應。5日,海島站最大風力,崆峒島8級,渤海黃海交界處的長山列島自動站為6~7級風,沿海地區均為4~5級風。6日,崆峒島7級風,長山列島為4~5級風。7日,崆峒島7級,長山列島為5~6級風。
3 與1969年海冰災情對比
在1969年春季,渤海發生特大海冰期間,海冰厚度最大達到54 cm,營口海區、遼河口基本上被固定冰全部覆蓋,渤海石油“海一井”(重500T)平臺、“海二井”(重550T)平臺受到重創,塘沽港有58艘客輪受損。造成這次冰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969年冷空氣強度大、頻率高,冬季降雪頻繁,多因素綜合造成1969年大冰害發生。綜合1969年和2002年的海冰災情認為,海冰厚度和范圍都與冷空氣強度、次數及路徑密切相關,海冰的形成與消融與該海區的氣象和水文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5-6]。
4 建議
黃河氣旋和較強冷平流造成的大風、低溫和降雪是造成海冰災害發生并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持續低溫出現后,東北風盛行的天氣形勢下,海冰發生發展的概率較大。冷空氣強度、次數及路徑等因素影響海冰厚度和范圍,氣象條件和水文條件與海冰的形成、消融密切相關。因此,預測有海冰發生時,應周密部署,加強督促檢查,加強巡查監控,及時預警信息,充分利用VTS、AIS、CCTV等監控手段;加強對海冰區域的動態監控,隨時掌握跟蹤冰情變化情況。加強多部門聯系與合作,健全預警機制,密切關注海冰的發展,及時預警信息;嚴格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及時掌握海域海上冰情,研究分析海冰對涉海作業和水運生產可能造成的影響,制訂和完善因海冰影響造成封港、停航和船舶、人員海上被困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同時要合理布置力量,做好隨時應對各類情況的準備。在做好預防工作的基礎上,當災害發生后,對適宜收獲的養殖產品及時收獲,對養殖池塘要防止發生缺氧,同時對漁業設施加固和增加保溫能力,保證養殖品種正常生長,最后要及時對停港漁船進行調度和看管,切實保證漁船安全[7-8]。
5 參考文獻
[1] 李志軍.渤海海冰災害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J].海洋預報,2010(1):8-12.
[2] 陸欽年.我國渤海海域的海冰災害及其防御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1993(4):53-59.
[3] 徐廣遠,鄶明,張恩鵬,等.海參海冰災害防治措施[J].新農業,2013(17):60.
[4] 孫劭,蘇潔,史培軍.2010年渤海海冰災害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1(6):87-93.
[5] 張方儉,費立淑.我國的海冰災害及其防御[J].海洋通報,1994(5):75-83.
[6] 馬桂山,張哲,王曉娟,等.渤黃海冰情分析與對策思考[J].中國海事,2010(11):43-46.
碳金融對我國現代漁業經濟發展支持研究
基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背景的大連市漁港發展對策
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研究
我國黃海海洋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河蟹產業快速發展實證研究——基于“中國河蟹之鄉”江蘇興化永豐鎮的調查
水產科研機構管理人員績效考評體系研究
我國水產加工企業創業歷程及成長動力的扎根理論研究
標準化在促進漁業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實踐
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完善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研究與思考
撬動羅非魚國內銷售市場的幾點思考
網箱魚類排泄物收集碳匯系統與生態效能研究
推進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我國漁業水域突發污染事件分析
我國水產養殖業環境污染防治研究
南非發展淡水養殖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國際海洋生態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風暴潮災害損失和經濟增長的耦合關系研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關系研究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大連水產學院參加中國航海日各種活動
2009年海峽兩岸青年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在臺舉行——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學院師生代表參會
我國漁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出路
現代漁業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環境污染損害責任保險法》之法律構架
我國政策性漁業保險發展探析
我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試論基于社區的漁業管理
從海洋綜合管理的視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基于舟山海域的實證考察
IUU捕撈問題之經濟學透視
漁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常見水產品安全指標在相關標準間的矛盾分析
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SWOT分析及戰略選擇
上海市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現狀和存在問題
水生生物資源增殖的服務功能分析和品種選擇
農產品貿易中價值標準設定與量化的探討——以日本水產品進口情況為案例
海洋災害經濟損失的模糊測定——以風暴潮為例
美國青蛙成蛙健康養殖技術經濟評價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使漁業發展成為國家生態文明的基礎產業
關于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
關于開展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淺談漁業水域污染與漁業養殖生產
工廠化養殖循環水處理系統的建造技術及其市場前景
中國漁業生產:計量經濟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基于需求主體的漁業金融供給路徑探討
稅費在東山縣單拖漁業捕撈能力控制中作用的實證分析
新漁村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化解思路
上海市漁民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關于轉變漁業增長方式促進社會主義新漁區建設的思考
我國遠洋漁業亟待國家重點扶持以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水養殖政策的演變與發展
關于千島湖發展休閑漁業的思考
新疆漁業發展的現狀及展望
中國蝦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
基于比較優勢的中歐貿易產品結構實證分析
中國金槍魚供應鏈物流分析
關鍵詞: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災害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刹捎蒙疃绕骄某绷鹘虒W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梢詫⑤椛鋺Φ挠嬎愎脚c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發展以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慮海洋環境荷載在幅值。時間及方向上的隨機性所導致結構安全的不確定性情況下,對現役海洋工程結構進行健康診斷和評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論;結構健康狀態及損傷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構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結構在多種復雜海洋環境條件下(風、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研究,設計與建造新型抗災工程結構;研究和設計使海洋工程結構物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有足夠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種工程措施。
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風云變幻和災害的可能來臨,發展海洋環境及災害的預報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統,如建立由近海到遠海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預報與預警系統、沿岸防災準備和各類應急處理系統;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進行重點研究,建立數字化的海洋環境信息系統模型與結構;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設施防災減災數字信息系統,將海岸和近海工程與網絡技術人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描述災害成因、發生機理、傳播規律、模擬災害破壞的過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污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涂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海洋經濟 海洋環境 環境保護 海洋災害
前言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 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學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
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可以將輻射應力的計算公式與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污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涂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鑒于黃河三角洲海岸線不斷依退所帶來的國土面積減少、陸上設施受到威脅甚至破壞、對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條件的毀滅性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此外,長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開發、灘涂圍墾和岸灘保護及整治工程對水域影響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也切枰?重點研究的課題??BR>以主要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海岸帶地區以及主要海域的經濟發展為背景,建立一個數字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模擬系統。與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一樣,將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與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針對經濟發展規劃,預測由于發展經濟帶來的海域環境水污染的惡化、海洋自然災害(臺風、巨浪、風暴潮、地震、冰害、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工程建設所引起的海洋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用數字手段統一地加以處理,建立智能化的決策支持系統,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將會是決策部門進行宏觀決策和具體規劃時的一個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災害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刹捎蒙疃绕骄某绷鹘虒W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梢詫⑤椛鋺Φ挠嬎愎脚c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發展以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慮海洋環境荷載在幅值。時間及方向上的隨機性所導致結構安全的不確定性情況下,對現役海洋工程結構進行健康診斷和評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論;結構健康狀態及損傷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構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結構在多種復雜海洋環境條件下(風、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研究,設計與建造新型抗災工程結構;研究和設計使海洋工程結構物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有足夠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種工程措施。
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風云變幻和災害的可能來臨,發展海洋環境及災害的預報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統,如建立由近海到遠海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預報與預警系統、沿岸防災準備和各類應急處理系統;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進行重點研究,建立數字化的海洋環境信息系統模型與結構;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設施防災減災數字信息系統,將海岸和近海工程與網絡技術人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描述災害成因、發生機理、傳播規律、模擬災害破壞的過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污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涂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