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1:16:03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而這兩個學科的關系問題,一直都是國內外學者論爭的對象。上世紀90 年代中期在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界掀起的一場大辯論。大辯論的主題主要涉及:傳播學、傳播教育會不會、要不要完全取代新聞學、新聞教育?傳播學、傳播教育與新聞學、新聞教育的相互關系是什么?新聞學、新聞教育向何處去?這場大辯論的集中表現在1995 年召開的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年會上。在這次大會的“課程改革”分會場上,多次響起了一個共同的聲音:我們要為傳播學的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新聞學、公共關系學和廣告學,培養所有的人才;如果繼續為特定的行業特別是新聞業辦教育,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應當承認,要科學且準確地把握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異同是很難的。但是總結他們的異質性與關聯性對于解決關于這兩個學科關系的迷思很有意義。而新聞學與傳播學,特別是大眾傳播學的異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的異同。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媒介范圍的異同,一方面是媒介內容的異同。在媒介范圍方面,新聞學研究的是新聞媒介,主要是報紙、廣播、電視,也涉及新聞期刊,現今還有互聯網;傳播學研究的主要是大眾傳播媒介,即新聞媒介加上電影、書籍,新聞期刊也擴展為所有不同種類的期刊。在媒介內容方面,如果把大眾傳播媒介的內容概括為新聞、言論、知識、文藝/文娛和廣告等五種主要的信息類型,那么,新聞學研究的是新聞與言論兩塊內容,而且主要是圍繞著新聞與言論之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制、出版等“新聞工作”來進行研究。
(2)研究層面或學理層面的異同。大眾傳播學的研究層面是基于新聞、廣電、公關、廣告之上的一般性傳播規律的整體性層面,因而其學理層面也就比新聞學的學理層面更加抽象,更加一般,也更富有理論的概括性和指導性。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傳播學的應用學科,比如公關、廣告的研究層面或學理層面,又處于大眾傳播學之下與新聞、廣電相類似的層面上。
(3)學術立場或學術取向的異同。新聞學研究與教育一方面注重職業技能的培訓,一方面注重專業理念或專業倫理的培養,也就是注重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灌輸與養成。歸根結底,新聞學具有鮮明人文取向,是人文學科。美國主流傳播學則是為了滿足政治、軍事、企業等不同利益集團的需要而產生的,從一開始就放棄價值理性,承認現行的傳播制度是合理的,只求工具理性,致力于尋找達成更佳傳播效果的方法與策略,從而成為直接服務于不同利益集團的經營管理工具。因此, 美國主流傳播學具有鮮明的行為科學取向,是社會科學。
(4)研究方法的異同。傳統新聞學從來沒有單獨將研究方法作為問題提出來,這表明新聞學缺乏研究方法的自覺。這自然是一種基于科學主義立場所作的判斷。事實上,新聞學主要是運用歸納與演繹這些最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來開展研究,關注的重點是業務操作,即新聞的采、寫、編、評,以及新聞節目的攝影攝像與制作。美國主流傳播學一直強調運用社會調查、心理實驗、內容分析等“科學性”方法來研究傳播效果,通過量化與統計的過程來求得實證性的結論,對傳播實踐作出準確的事實判斷,作為改進傳播活動的依據。
如前面所言,關于新聞學和傳播學這兩個學科的關系曾一度眾說紛紜,現在比較被接受的觀點是:新聞和傳播這兩個學科定位大不相同,但它們之間亟須互補。就我國的情形而言,新聞學與傳播學當下總體看來, 還是合的態勢大于分的趨向。
如果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大趨勢是合,那么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能合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為三大學科之中的兩個,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還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差異:
第一,學科研究目標不同。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目的都是要揭示對象的性質和規律、獲取關于對象的盡可能普遍的知識,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是什么”、“怎么樣”以及“為什么”等問題。與此不同,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獲取關于對象的知識,而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并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從而為人的行為確立某種價值導向,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應如何”的問題。當然,人文學科也要研究物、研究各種事實性存在的性質和規律;但它決不滿足于、決不止于發現對象的性質和規律,而總是要進一步追問如此這般的對象、對象如此這般的性質和規律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人的價值及其實現有何意義。
第二,致思方向不同。對于科學與人文學科在致思方向上的區別,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凱爾特曾作過說明。李凱爾特曾分析過文化科學(大體上相當于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他認為,因為要發現一般規律,所以自然科學在研究對象時總是致力于“抽象化”或“普遍化”,也就是說,它總是致力于把個別事實歸結為某種規律的作用和表現,并把特殊規律提升為一般規律,從而抽象出越來越普遍的規律。因此,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人,人必然被抽象為無差等的“類”。與此不同,文化學科在研究對象時則總是致力于“具體化”或“個別化”,它強調和珍視各種個別的東西、富有個性特色的東西、獨特的東西的價值,并借此來開掘人的生存的豐富意義。文學、史學、哲學的研究都莫不如此,它們都是只有在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價值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
人文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肯定人的價值、探尋人的意義,為人類的經濟與技術行為提供價值規范。發揮人文科學的功能,對于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繁榮發展人文科學。
繁榮發展人文科學有利于促進和諧文化建設。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自然科學的發展可以提供技術支撐,而人文科學的發展可以提供精神動力。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蘊涵著許多有利于和諧文化建設的優秀文化傳統。比如,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德,對于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和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具有借鑒意義;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強調把矛盾保持在非對抗的范圍內,主張通過承認和尊重“不同”以尋求統一,對于培育和諧理念與和諧思維具有借鑒意義;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對于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借鑒意義。因此,通過繁榮發展人文科學,深入挖掘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可以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繁榮發展人文科學有利于保持和諧社會建設的正確方向。人文科學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對于保持和諧社會建設的正確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精神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而成,并隨著時展而不斷豐富。當代人文精神,強調引導科學技術的正向發展,強調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主張尊重科學和理性,但又不迷信科學;注重引導人們求真向善,賦予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科學活動本身以意義和價值;等等。這種人文精神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應當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影響了社會和諧。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一部分就是由于缺乏人文精神所致。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為指導,大力繁榮發展人文科學,積極培育和傳播人文精神,讓自然科學承載更多的人文關懷,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繁榮發展人文科學有利于促進個人心理和諧。社會的和諧離不開個人的心理和諧。促進人的心理和諧,需要通過繁榮發展人文科學來提升人們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包括許多內容,其核心是讓人們“學會做人”,做一個有良知、有智慧、有修養的人。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心理不適正困惑著一些人,進而帶來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問題,對社會和諧造成了不利影響。而人文科學的繁榮發展,可以提升人們的人文素質,促進人們的心理和諧。因此,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應大力繁榮發展人文科學,借助人文科學的智慧,引導人們正確把握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貴州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如何?最近,省社科聯和省統計局在貴州省16~64周歲人口中開展了全省首次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調查。調查采取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和入戶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在9個市(州、地)發放問卷4600份,回收有效問卷4473份。調查結果顯示,貴州公眾普遍具備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但其水平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具體來看,貴州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呈現以下特點:
特點一:
“知”易“行”難
“提高自身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當然很重要,可是太忙了,沒有太多時間讀書學習呀?!闭勂鹛嵘宋纳鐣茖W素養,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李先生無奈地說,自己平時工作、應酬很忙,很少坐下來靜心學習,“即使偶爾有點時間,也在打游戲中打發了”。
調查顯示,貴州公眾普遍認識到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重要性,且具有提高自身素養的愿望,但缺乏相應的積極行動。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對貴州公眾而言可謂是“知”易“行”難。
例如,調查中,對于“即使沒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人們仍然可以生活、工作得很好。”這一觀點,66.6%的受訪者表示反對;對于“是否有必要開展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37.9%的人認為非常有必要,50.5%的人認為有必要,共計88.4%??墒?,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座談會和入戶訪談中,絕大多數人表示幾乎從不去圖書館、博物館、閱覽室等場所學習人文社科知識。
“1997年至1998年是貴陽市圖書館的借書卡辦理高峰期,當時,前來辦理借書卡的市民平均每年達兩萬名左右。此后,借書卡辦理量便開始持續下降。近年來,每年新辦理的借書卡數量維持在1600~1800張之間?!辟F陽市圖書館副館長譚榮說,目前,貴陽市圖書館實際辦理給市民的借書卡有3萬多張,然而,據統計,一年內來圖書館借書三次以上的市民人數為1萬人左右,“只有總數的三分之一”。
貴州省統計局副局長劉帶春認為,調查結果顯示,貴州公眾普遍具有提高自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期望,但缺乏積極提高的行動,“這不僅體現在我們這次調研中所了解到的公眾自主獲取人文社科知識行為缺乏上,而且體現在作為被輸入人文社科知識對象時其接受行為的被動上”。
特點二:重“顯”用,輕“隱”用
如今,走進各大書店,書架的顯著位置大多被炒股、玄幻小說、養生等書籍占據著,而一些經典的人文社科著作則被擠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且乏人問津。
“現在,市場上真正賣得好的書都是比較貼近生活,比較實用的,例如養生、美容、經營管理、股票……”對這一現象,從事圖書批發生意多年的楊老板有自己的理解,“現代人要的就是立竿見影嘛”。
調查顯示,人們對實用性較強的生活、法律和經濟等方面知識興趣濃厚,但對哲學等知識興趣較低。在被問及“公眾最希望獲得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信息”時,53.3%的接受調查者選擇時事熱點問題,生活教育(42.2%),法律知識(42.0%),經濟管理(27.7%),投資理財(25.0%),收藏借鑒(10.8%),其他(4.6%)。對于“你最感興趣的人文社科科普講座”,經濟、法律、教育類講座明顯更受歡迎,選擇道德意識、行為規范等的則寥寥無幾。
2009年世界讀書目前夕,省內一家書店準備組織一次大型講座,然而,主辦者最先想到的卻是辦一場炒股講座,“沒辦法,股票是時下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
劉帶春認為:“這一現象表明,作為‘經濟人’的知識需求相對得到公眾較廣泛的重視,而作為‘生態人’的素養需求相對還不為公眾層面所重視”,“貴州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狀況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p>
“其實,一些看似無用的知識恰恰十分重要,其內在的文化含量給人的滋養是巨大而持久的?!薄吨袊鐣茖W雜志》副總編輯周溯源認為,學習知識不應過于功利化。
特點三:
不平衡與反差性
調查同時表明,貴州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還具有不平衡性與反差性特點。
不平衡性具體表現在: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我省公眾人文素養最高的是城市:為74%,最低的是農村,為61.45%;社會科學素養最高的也是城市,為75.70%,最低的是農村,為55.36%。文化層次上的不平衡。我省不同文化層次的公眾人文社科素養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關系,亦即文化程度越高,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也越高。職業群體間的不平衡。在接受調查的不同職業群體中,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最高的是公務員,回答正確率為79.2%,最低的是農民,回答正確率為52.3%。學科知識的不平衡。在涉及人文社科知識的各學科中,貴州公眾掌握最好的是文學,正確回答率為87.9%;掌握情況較差的是經濟學和哲學,正確回答率為61.0%和58.2%。
反差性主要體現在:區域性反差。調查結果顯示,區域發展水平與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并不一定成絕對正相關關系。例如,在9個市(州、地)中,人文知識掌握較好的是黔東南自治州,回答正確率為88.25%,而黔東南州卻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民族地區的反差。一些民族地區盡管公眾人文社科素養整體水平不高,但一些以少數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所傳承和宣揚的意識和行為中,不乏先進的人文要素。知識素養與行為素養的反差。無論是不同類別的公眾群體還是同一類別的公眾個體,知識素養與行為素養往往存在較大反差。
制約因素不容忽視
專家指出,以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貴州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提升:
人口綜合素質偏低。同全國平均水平和發達地區相比,貴州人口綜合素質偏低。這是制約貴州公眾人文社對素養提升的基礎性因素。在全省總體小康進程監測指標體系的5項指標中,2007年貴州有4項指標超過90%,只有“人口素質”一項的小康實現程度最低,只有57.1%。而農村“人口素質”指標實現程度更低,僅有22.7%。
教育“欠發達、欠開發”。教育的發達與人力資源開發程度,是影響公眾人文社科素養提升最直接的制約因素。以高等教育為例,2007年,盡管全省各種形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學生達25萬人,比2006年增加2.1萬人,增長了9.2%,但貴州高校的毛入學率僅為11.5%,比全國2007年平均毛入學率的23%低115個百分點。
宣傳文化基礎條件薄弱,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宣傳文化系統資金投入不足,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不足且出現斷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欠賬太多成為更突出的問題,短期內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關鍵詞】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整合
哲學在當代的發展,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分野到整合,-是一個內在必然的過程,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是對科學主義霸權的一種回應。
一、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與融合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都來源于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在兩個理念形成的初期,彼此都注重人的主體性,承認理性是人的本質特征和力量源泉,體現了人的價值和尊嚴。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的兩重性逐漸彰顯出來。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也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與資源縮減等等一系列的嚴重社會問題。另外,由于文主義哲學的消弭,致使人文精神滑坡,社-會道德水平下降,人類社會在精神層面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由兩者沖突產生的問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相互對立和沖突的兩大哲學思潮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二、科學社會主義與人文主義兩大思潮整合的前提
2.1“人工自然’的本體論前提
“人工自然”泛指人類所能感知和變革的自然界,包括人類所能認識的自然以及人類所能變革的自然。對自然界的研究不僅要使用科學主義所主張的方法,而且調節文化世界中人與自然關系必須采取人文主義的分析方法。
2.2實踐前提
科學活動是人類實踐活動整體的一部分,它既是我們時代的物質和經濟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動這種生活前進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十世紀的科學是社會化的科學,它所創造的大量物質和非物質事物,逐步成為人類時代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且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技術可能性。文化的統一需要各種傳統的交流和互動,這一切都必須依賴人類科學和社會實踐提供可靠的技術保證。
2.3價值性前提
價值是人的需要與對象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價值的基礎存在于對象中,它的尺度存在于人的需要中?!叭斯ぷ匀弧钡膬r值是人的需求與人工物的性能之間的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的需求是價值的尺度,人工物的性能是價值的載體,當用價值尺度去量度價值載體時,就形成了關于“人工自然”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所以,一旦需求發生變化,對同一載體所作出的價值評價也將隨之變化。
三、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如何整合
3.1尊重科學,承認科學思維的價值
科學思維是人對科學之本質的理解和追求,其實質性要素包括: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尊重科學,承認科學思維的價值,不僅是人文主義發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而且在實踐上也是科學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如果單單依靠實用理性思維,以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把倫理觀念而不是事實當作出發點,必然導致對事實的歪曲,產生出缺乏科學性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我們必須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以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克服經驗主義和實用理l!生思維方式,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我們必須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起來,不能以科學的決定論和因果關系來看待人的思維活動,應該給事物主體留下空間,否則就違背了科學精神。
3.2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統一
自知識體系被劃分為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以來,現代社會一直繼承了這種分工,由于兩種理念的本質不一樣,不同的研究對象、方法和使命,這樣一種知識生產體制最終造成了兩種文化即科學與人文的極端狀態。由于科學技術的霸權,人們單純地強調自然科學知識,知識的豐富內涵出現缺失和偏執。社會的進步需要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需要兩者的支撐才能健康和平衡。只有全面科學地理解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的內涵,才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構建合理的科學知識結構,從而有利于個體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說,社會發展依賴于人的全面發展,依賴于人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3.3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下社會發展的主導理念,提出了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及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工業社會開始,我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人類生活發展的影響,而現在我們已充分的意識到生態環境壓力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雙方是一把雙刃劍。人必須成為科技發展的主人,科學技術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和社會為代價,要以人的長久生存和發展作為根本理念,社會發展有賴于人文觀念的引導和推動。
3.4構建新型倫理規范
人文觀念目的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于充實和凈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個人的道德水準,促進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共享全球知識和技術資源,人類個體必須克服傳統的狹隘保守自私的理念,要與大家共同創新合作和進步。在新型的市場觀念下,政府的宏觀調控的決策行為不能單以經濟行為為主,還需要注重人文行為,因為科技革命必然會給一個國家的性質、政治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響。社會的運轉和哲學思想的發展,都是通過科學技術帶來的經濟價值規律產生作用,而且還需要人文理念的倫理道德規范來維持規范,否則這個社會不僅缺乏道德,而且也是無科技無效率的。
參考文獻:
[1]肖峰,論科學與人文的當代融通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鄭玉君,徐天鐵,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融合前提的思考[J]理論前沿,2000(09).
[3]李俠,試論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斷裂與整合[J]齊魯學刊,2004(05).
世紀謹勤公司是由人大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市場研究與咨詢公司。他整合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資源和專業化的市場管理團隊,以其豐富的數據采集經驗、超強的數據分析與市場解讀能力致力于數據采集、市場調研與企業咨詢及相關高??蒲谐晒D化推廣等業務。世紀謹勤公司的設立是對非科技類產學研結合途徑的一次大膽嘗試和探索。
公司股權社會化,實現高校多種力量的凝結
世紀勤謹公司的股權是相當獨特的。設立之初,股權的構成按照“4+2+4”的原則,即40%的股權由人大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控制,20%的股權分配給相關專業領域有代表性的教師,其余股權則由核心經營管理團隊主要成員持有。股權結構的社會化和多樣化,凝結了學校、專家和管理團隊的力量,形成了一個多方共同實質性參與、責權利明晰的經營實體。
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中國人民大學在市場研究和市場咨詢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保持著學科發展的領先地位。作為人大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人大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和智力資源的基礎上設立世紀謹勤公司,有效發揮了人大品牌優勢。學校社會調查、市場研究等領域的專家,有著豐富的市場研究理論知識.其擁有豐富的具有市場價值的研究成果。經營班子是學校畢業校友組成的創業團隊,由于良好的專業背景和對市場研究發展的認同,他們一起在市場上進行了幾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業績,但是小團隊缺乏品牌和平臺的支持,這使他們有回歸高校,與學科專家合作研究開發的愿望,而他們豐富的管理經驗、營銷能力以及全身心的投入,使他們成為了一支優秀的經營班子。
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搭建成果交流轉化平臺,連貫學科研究人員與經營管理團隊,控股市場研究公司,通過現代法人治理機制,構建公司戰略方向,部署企業發展重大步驟。這種多方優勢的結合,使得世紀謹勤公司具備了以下功能: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科研究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在理論指導實踐的同時,推動了學術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實踐經驗又反過來豐富了教師教學,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科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高校發揮著公正、中立的第三者角色,既不同于政府的行政部門,也不同于純粹性的私人公司。學術專家顧問專業化的操作功底,賦予了世紀謹勤公司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在社會評價體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威信效應。學??毓傻氖袌鲅芯抗就ㄟ^資源挖掘、資源互換、品牌捆綁、戰略聯盟等一系列針對性的手段巧妙地運作了品牌資源,發揮了教授專家的社會影響,促進了產學研的一體化。
“專家顧問+管理團隊”運作模式,搭建產學研的推廣平臺
高??蒲谐晒姸啵@些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閣,就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理工類的科技成果轉化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模式,而人文社科類成果如何轉化為社會利用仍然是一個難題,至今,還沒有任何高校形成清晰的運作模式。作為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堅持在實踐中摸索,希望探索出一條有效人文社會成果轉化的模式。
人大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市場研究公司是從學校走出來,面向社會發展起來的,其運作模式深深地烙上了高校的痕跡。市場研究公司立足于高校,面向市場,發揮連接高校與社會的紐帶作用。以利潤獲取為中心,以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應用為目標,公司通過專家顧問加經營管理團隊的模式,把人文類研究成果與經營推廣團隊以公司運作為平臺有效地粘合在一起,實現學科成果的社會推廣及雙方的互利共贏。
西方國家的著名管理學院一般有學院派和咨詢派。學院派專注于純學術型研究,通過寫研究paper來發展,而咨詢派則通過從事公司的實踐操作來探索管理學的發展規律。以經濟管理著稱的中國人民大學在市場研究領域與社會有著天然的聯系。一方面,學科的發展要求教師,必須“走出去”,到社會中尋找重大的社會問題,研究其發生發展規律、尋求其解決之道;另一方面,市場研究科研成果必須要轉化為社會所用才能實現其價值。而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單純的依靠高校專家學者的個人力量也是行不通的。學??毓傻氖袌鲅芯抗疽劳懈咝1尘?,以公司化運作為機制,建立學術顧問+專業化執行團隊的運作模式,搭建起學術成果轉化的平臺,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地解決了上述難題。
世紀勤謹公司旨在加強社會科研成果的轉化,建立與高校教師的密切聯系,在對外發展過程中,視他們為公司的“腦力庫”或“智力庫”。一方面公司密切關注教師在人文社科領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加快社會推廣力度,促進學術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在對外業務拓展中,以專家學者為顧問,以管理團隊為執行班底,加強對外市場的開拓,實施高校、教師、公司管理人員的緊密結合,大大地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科研創名,企業求利,打造市場研究的“芯片”
高校擁有人才、技術,居于產業鏈的上游;公司掌握資金、市場、管理和服務,是產業鏈的下游。從體制和運作模式上看,兩者是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世紀謹勤公司從市場調查這一著眼點入手,為兩個系統提供交換舞臺,使兩個不同的系統有機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
世紀謹勤公司成立伊始,目標客戶就定位在科研院所、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以及各公司、企業,為他們提供市場調查、研究分析、咨詢診斷等相關服務。對內為高校教師科研服務,為課題研究提供數據支持,通過合作建立聯系;對外以高校智力庫為后盾占據行業制高點,迅速樹立品牌、擴張知名度,做到有予有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當今社會,市場調查、市場研究公司日益增多,競爭非常激烈,行業分化越來越精細。新成立的公司如果定位不準,勢必造成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境況。世紀勤謹公司應從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出發,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立足科研成果轉化,走一條科研創名、企業求利的特色道路。
隨著我國科研工作的規范深入,概念時代已經為數據時代所替代。過去學術界,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就可能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而現在過渡到必須用數據來說話。社會調查、數據整理、研究分析等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單單依靠學生無法完成這些工作,科研調查外包成為趨勢。世紀勤謹公司抓住這一需求,作為專業的調查公司,為高??蒲性核葯C構學者專家提供支撐,做科研數據的挖掘開發。在數據的積累基礎上,世紀勤謹公司進行數據庫的營銷和高校教師人文社會科研成果的推廣;在研究合作的基礎上,世紀勤謹公司與高校專家教授共同申請社會橫向課題研究并自行調查相關權威數據。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體系;綜述
一、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研究現狀
近十年來,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特別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主頁的十個欄目之一“教學改革”內容主要是實踐教學改革,登載了53篇有關實踐教學的文章,但其中僅有5篇反映了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方面的改革舉措與理論進展。查閱知網近五年高職教育論文,輸入“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搜索到的論文加文獻僅有3篇,換句話說,我國理論界在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方面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研究領域非常薄弱。
二、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實踐教學特點
1.教學理念從國外向國內引進
(1)實踐教學模式。學者們重點介紹國外發達國家教學(應用)型、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實訓基地建設的模式,比較典型的有以北美為主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模式和德國的“雙元制”模式,[1]借以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改革有所啟迪。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的王建勛等《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比較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第34期),概括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等國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現狀,能夠較為清楚地了解整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某一環節的代表性特點。學術界對其他國家的職業教育舉措也有零星的介紹,豐富了國外職業教育的范圍和地區。
(2)實踐教學師資。辛治洋《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一文認為師資隊伍是提高職業教育水平的關鍵,德國的職業教育師資要求較高,一般要有博士學位。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中兼職教師的比例很大。美國社區學院、澳大利亞TAFE學院的兼職教師比例基本達到了1∶1。1992年德國職業學院有專職教授245人,承擔了18.7%的教學量;兼職教師數高達5000人,承擔了81.3%的教學量。
(3)法規建設。我國學者特別注意國外教育法規和政策的演變,以及投資渠道和投資體制。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經驗表明:通過法律的形式,約束和規范企業在產學結合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度蚪逃雇泛汀妒澜缏殬I技術教育》編排了這類文章,介紹了整個職業教育包括高職實訓方面的條文,可見修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在內的教育法律勢在必行。
2.規律探討從感性向理性轉移
郭靜[2]認為,人文類高等職業教育校內實訓基地承擔了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任務,其基本功能有“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訓功能,人才培訓功能,技術交流、資源共享功能,生產與技術服務功能共四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朱方來《試論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工業中心的建設》(《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第25期)中談到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基地作用是實踐教學與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考核,職業資格認證與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科技開發、生產和新技術推廣,強調技術開發。
3.研究重心從局部到系統的轉化
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組織管理,以求最佳的效果。劉仕輝在《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思考》中提出,教學時間上實踐教學力求達到總學時的50%左右,教學方法上采用“模塊式教學”(MBS)和邊講邊練。2009年《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發表了李飛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一文,提出建立“雙向受益”的互惠機制,穩固校外實訓基地,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評估體系,設計了“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和“專業實習教學評估評分表”。有關此課題從用人單位等角度研究,本人采取了定量分析和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另文詳細闡釋。調查結果認為,學生對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課程設置滿意度較低,人文和社會科學實踐教學場地有限,專用基地更少,設備和資金投入的力度也小。
參考文獻:
[1]洪 林,王愛軍.國內外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比較[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一)教育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
國內目前的學科分類、文獻分類法或百科全書大多將教育學劃歸到人文社會科學。我國2009年頒布的《學科分類與代碼》也將教育學列入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大陸使用的文獻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五版)雖將教育列入社會科學,但如上文所述,此處的社會科學指“除哲學外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所有內容”,其范疇接近于“人文社會科學”。
(二)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
肖麗認為,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社會化;教育學即育人之學,培養人是教育學的立足點,人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核心問題,教育學是真正的人文之學[9]。張楚廷則從教育的特性、功能與使命、教育學研究什么、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寫些什么、怎樣看待教育的社會性、怎樣看待教育也是社會活動這一事實等五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以人為出發點,又以關于人的哲學為理論基礎,并歸結到人自身的發展,最終歸結出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是經典的、正式的人文科學學科[10,11]。
(三)教育學屬于綜合科學
王洪才認為教育學不能盡數歸屬于人文科學,教育學歸屬于人學并非歸屬于人文科學的充分條件;并在考察了教育學屬性的內在向度(即研究教育活動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價值)、外在向度(即研究教育活動對群體或社會發展的意義)以及教育社會化與教育功利化趨向后,得出教育學是一門綜合科學的論斷[12]。
(四)教育學屬于哲學
筆者并未獲得直接的文獻例證,只是從王洪才[13]的論文中得出此觀點。王教授在文中提到:“就教育學發展而言,我們急需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從而使教育活動擺脫價值混亂的狀態。這也是我國教育學界傾向于把教育學歸入哲學研究范疇的原因,也是中國教育學派誕生的條件。因為只有從哲學角度思考教育,才能為教育行動制定一個明晰的方案”。
(五)教育學屬于獨立學科
李政濤認為應從二元對立的傳統學科分類模式中分離出來,充滿自信地將教育學視為獨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外的第三種科學[14]。王建華則提出教育學要力求超越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像地理學一樣,需要相關學科的加入,綜合相關學科的結論,但教育學本身作為學科仍保持獨立,其學科獨立性不應受相關學科介入的影響[15]。
(六)教育學屬于應用科學
袁曦臨則建議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歸入社會科學,哲學、宗教、歷史、語言學/文學、藝術歸入人文學科,教育學、體育、服務學歸入到應用科學,其目的是為了區分基礎性學科與應用性學科在科研產出、教育目標以及社會效用等方面的顯著差別[16]。以上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學的學科歸屬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促進和加深了學術界對該問題的思考。筆者以為,總體來看,社會科學派以及人文社會科學派仍為主流,二者難分伯仲;綜合科學派似可引領教育學學科的未來,但也有學者認為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無助于人們去分析不同學科的屬性[17];人文學科派則旨在促使教育學研究反思,但難免會讓人產生矯枉過正之嫌[18];哲學學派似乎將教育學類同于教育哲學,有以偏概全之嫌;獨立科學派尚需更具說服力的材料支撐;應用科學派采取了不同的分類方法,規避了爭論,其觀點能否讓學界接受,尚需觀察。
二、筆者觀點
(一)教育學產生于人文學科
要溯及教育學的源流,必須了解該詞的出處及含義。通常認為,教育學(padagogia)一詞在古希臘已出現[19],再往前追溯,則來源于“pedagogo”,指“主人家的侍者”,即領著主人的孩子去上學的人,這部分人后來承擔了對孩子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職責,具有了教育者的含義。而人文學科一詞(thehumanities)源自于拉丁文humanitas,而后者本身是一個更古老的希臘概念“paideia”的羅馬翻版,而“paideia”包含了“人性”與“教化”的雙重意蘊,它不僅指“教育”或“教養”,而且還表示“養育”、“講授”、“矯正”和“品格塑造”等含義,相當于我們今天的“文化”、“教育”的概念,而今天的“教育”(pada-gogy,pedagogics)即源出于此[20]。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教育學”與“人文學科”從概念的起源來看,可以說是密切相關甚至是同源的。但“教育學”與“人文學科”一詞的起源密切相關只能說明人類的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的起源很早且教育內容與人文學科密切相關,我們并不能簡單地做出“教育學產生于人文學科”的判斷。關于教育學的產生,我國2001版的《辭?!芬?632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為教育學學科產生標志,以1806年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發表為獨立學科形成的標志。在《社會科學導論》這一美國大學廣泛使用的社會科學教科書中,作者繪制了一幅名為“知識概覽”的知識歷史軌跡圖譜,如圖1所示。借用此圖與上文,我們可以判斷出,教育思想與教育活動,在“文藝復興”之前是作為“藝術與人文”或更籠統地稱為“哲學”的部分內容的?!拔乃噺团d”期間產生了教育學學科,從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蘊含的精神分析,這時的教育學只能歸屬于人文學科。而赫爾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及其它教育專著,對教育的理論性論述均是將教育學建立在邏輯方法論之上的。也就是說,教育學建立的基礎和準則是在邏輯思維的證明之上,而不是經驗證明之上的。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其方法是理性思辨的,是哲學的[21]。因而也只能歸屬于人文學科。
(二)教育學主要發展于社會科學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教育學隨后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歷了從教育學到教育科學的蛻變之后,教育學的學科屬性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這里筆者借用黃志成教授歸納的教育學的三次分解過程來闡述[22]。如表1所示。上已述及,最初的教育學從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分析,屬人文學科。而教育學的第一次分解主要來自赫爾巴特的弟子對其著作的解讀,并隨之產生了新的獨立的領域———“教學論”,其人文學科性質并未改變。直到第二次分解時,由于實驗教育學派的產生,使教育學產生了明顯的轉向—試圖用科學的方法來關注教育知識[23]??梢哉f,這一時期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并立時期。教育學的第三次分解則更為復雜。一方面,由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發展,其研究成果直接影響到教育學研究的視野、方法論、研究內容或主題等,使教育學研究內容向縱深發展[24]。另一方面,不同學科有關教育的研究如教育哲學、教育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生態學、教育統計學等學科的發展,導致了“EducationSciences”這一復數形式的“教育科學”的產生,從而在形式上成了所有有關教育的學科的總稱。它蘊涵的觀念是:教育科學是大量社會學科,還包括某些自然學科應用于教育領域而形成的,它們絕大多數以教育現象為對象;在方法上博采眾家,其發展以這些學科的發展為前提[25]。因此,可以說,教育學主要發展于社會科學。
(三)教育科學將會走向綜合科學
什么是綜合科學?《社會科學交叉科學學科辭典》中是這樣定義綜合科學的:它是以特定的自然客體或社會運動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各個角度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教育科學現在是否已然成為綜合科學?從其知識體系來看,教育科學中既包含了教育哲學、教育倫理學等人文學科內容,也含有教育生理學、教育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內容,當然還有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法學等更多的社會科學內容,稱為綜合科學也是合理的。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其自然科學的比重還較低,各分支學科之間的聯系也不夠緊密,稱為綜合科學似乎還為時尚早。不過,隨著20世紀90年代學習科學的興起,尤其是認知神經科學的不斷探索與發展,將使得教育科學的綜合性“成色”更為顯著。因此,筆者以為,教育學或許正處于轉型期,終將走向綜合科學。
三、新的知識環境需要不同的視角
(一)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難以完全駁離
誠然,從自然客體到社會形態,再到人的精神文化領域,形成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化過程,形成的自然、社會與人文三大科學類別構成了人類知識圖譜的主體[26]。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已難以完全區分[27]。我們往往很難知道一門社會科學在哪里結束,另一門又從何開始。不僅各門社會科學之間相互關聯,而且社會科學作為一個整體,也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關[28]。另一方面,人文學科需要社會科學理論及研究方法拓展視野與加深認識。在社會科學研究基礎上的人文反思和邏輯總結,比單純的人文思考更有意義,更有利于人文學科向縱深發展。再者,社會科學需要來自人文學科蘊含精神的指引。對于每一學科,人文思想、精神與關懷都是不可或缺的,對其長期良性發展非常重要??颂m就認為,沒有一門學科可被排除在人文學科的方法與技藝的調查研究范圍之外。數學和自然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都有其歷史、語言和文獻以及基本哲學規律,這些可以應用人文學科一般技藝和方法加以討論和分析[29]。張楚廷教授等學者正是基于此,提出了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的論斷。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整個學科的學科屬性均應定義為人文學科。同理,在斥責教育科學的社會科學走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異化作用時,我們不能就此全面否定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及其具體內容。回歸人的教育,也并不意味著其學科屬性應該定義為人文學科,而是說在研究的取向上應以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目標為導引,就如同許多學科也需要哲學的導引,但不能因此將它們全劃為哲學。醫學在許多分類體系中均被定義為自然科學,但其研究對象是人,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人文屬性,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史等。但我們不能說醫學屬于人文學科,因其研究內容的主體部分還是自然科學。從表1亦可見,教育學的人文學科屬性從開始的統領地位逐漸減弱,但從未真正完全離開過。另一方面,教育學學科屬性的“主要成分”為社會科學在當前理論與實踐界已成為主流意識,也是不爭之事實。
(二)學科思維妨礙發展
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盡管我們在認識某些復雜問題時經常對其作降維法等技術處理,以使其主要因素清晰顯現。但如同《21世紀學習的革命》中所描述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復雜的、具體的,可能涵蓋多個學科,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因此,單一的學科思維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有礙創造性和洞察力的發展[30]。以單一學科視角和觀點來看待一門科學,難免產生“管中窺豹”之憾,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學科屬性的界定,一方面,需要看其總體研究趨向;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學科融合與交叉已經成為當今學科發展的常態。
(三)生態學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