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3 10:00:31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社會主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鍵詞]和諧社會:主流文化;科學發展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在我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個民族之間、地區之間的文化聯系和交流日益增多。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技的結合也日益緊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之一。當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主流文化
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分,沒有一個社會能夠例外。主流文化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或能夠在諸多文化中起到主導地位,并能整合和引領其他文化的文化。在當今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就是以為指導,吸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遺產的、具有先進性并體現時代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同時也更加集中、簡潔地表達了我國當今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科學內涵。
二、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
構建和諧社會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使先進文化占據社會文化的主導地位,成為主流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持、道德基礎和文化條件。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突出表現其人本性,先進性和時代性。先進的主流文化是先進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什么樣的文化建設反映了一個政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以先進主流文化為指導。確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文化方向:要發展和諧文化,確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思想基礎。從而確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
三、堅持主流文化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典型特征是我國正面臨著“全球化背景下的轉型”。這一特征使得我國在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現狀上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次序的重建》一書中指出,中國的崛起將“在21世紀初給世界的穩定造成巨大的壓力”,將中華文明看做“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競爭者”。足以說明中華巨大的精神內涵和發展潛力。中國的崛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漢語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工具。貼在巴黎街頭的一則醒目的海報這樣寫著:“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富?!敝袊幕呀涀呦蛉?。然而中國并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完善體系。比如在兒童語言教育方面,所謂的“雙語”教育正在打壓、矮化漢語教育,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教委竟然明令禁止幼兒園推行幼兒識字教學。數典忘祖、破壞民族文化傳承的舉動在復興本土文明、珍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族信念的大潮前,多么愚昧可怕!民族的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理解我們的文字,談不上教育進步,更談不上發揚民族精神!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就需要構建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并堅持其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四、科學發展社會主義主流文化
中國文化的缺失導致西方文化日益侵蝕,我們所經歷的種種困境無不在呼喚中國文化的崛起,中國主流文化的崛起!但如何科學發展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呢?
首先要堅持以為指導核心,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靈魂。只有堅持貫徹指導思想的指導地位,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科學性與先進性。以馬列主義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延續,又是中國化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主導地位的結果。貫徹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文化改革,注重法制、效率、公平,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主旋律。
其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本土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由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積淀而成的。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支撐,而一味地鼓動崇尚“崇洋之風”,那這個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而喪失了靈魂的民族必然會日漸衰亡,走向沒落??倳浽赋?,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再次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占領網絡陣地。網絡社會作為對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延伸,形成了“虛擬世界”中多種文化并融交錯的格局。在網絡文化空間中,從直接涉及社會文化價值層面的高層次的理論論戰到低層次“娛樂至死”的消費文化甚至黃、毒、賭等丑惡社會現象,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通過建立和完善政府網站開展優質的政府公眾信息服務,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組織優秀的傳統文化信息資源上網,把中國博大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文化成果轉制成數字化的包括中文和外文界面的信息文化產品,拓展先進文化信息的輻射空間,提高中華文明在互聯網上的文化地位。
最后要批判的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與本土文化相輔相成。和諧共存。當今文化的全球化發展使我國面臨著文化多元化的挑戰,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必然要驗證其可借鑒性。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可貴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旗幟鮮明地張揚著本民族的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是基于本國的民族精神而形成的,是歷史傳承的,是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總結的。所以。對外來民族文化的借鑒與吸收要經歷一個辯證揚棄和自覺內化的過程。不能不加選擇地生搬硬套,要有選擇地使兩者達到辯證統一,內化為適用于我國實際情況的文化繼承。
經典實用主義以社會科學介入現實問題的解決,從而形成的社會科學哲學思想的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實用主義真理觀:為信仰服務。對一個命題的判斷通常有真假兩種結果,實用主義學者的評判標準不再是“符合論“”融貫論”或是“多余論”等,而是一種某種意義上的一致。這就意味著只需要談話諸方在他們共同的信念下認為某一個理論或某一類思想可以達成一致就可以了。在那之后,實用主義被擱置了很久。但最近,甚至是在更早的時候,它又被恢復了它在美國的地位。其實,這是可想而知的。實用主義這次的回歸不僅保持著經典實用主義的傳統,還帶來了新的內容。實用主義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可以使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這就不難解釋它的生命力。新實用主義的思想主要是以羅蒂為主的后哲學思想。他的思想把許多學科都包容了進來,尤其是文學、政治和道德倫理。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學科有了可以冠以“科學”的合法地位。在很多時候,羅蒂認為文學、政治或是倫理道德比傳統社會科學學科還值得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實用主義,不僅在美國站穩了腳跟,而且在美國的外交手段中,我們可以不斷地看到他們的實用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是一種功利的、利己的,同時還是開拓的、探索的。二是實用主義研究方向:以人為本。實用主義的魅力是當你使用這種方法論時候,你會感到很輕松,很有效。它的研究永遠是一種向上的力量,這應該與它的理論淵源有關。在實用主義哲學中我們永遠都抹不掉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影子。這樣的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或是其他物種都遵循優勝略汰、適者生存的原則,所以我們的研究就會越來越復雜同時也是向上的。在實用主義的思想中,我們同時還能清晰地看到以人為基礎,尤其以人的興趣和情感為出發點的唯意志論的影子。尼采的非理性主義在實用主義中可以找到。
實用主義很注重的是研究某一問題的興趣,以興趣為出發點,便可以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達到有效的目的。同樣來自于唯意志論的觀點,即對人本身的考慮很重視。這點達成共識:“人類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進行思考的生物。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的時候,那些把自然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大部分理論原則便不能使用。”因為,研究人類不能僅僅通過對某一個社會背景下的他們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推而廣之。我們需要在特定的時期、背景、文化中判斷他們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所表達的觀點,而理解這些語言的重點便是語言的環境。因此,對于研究社會科學的學者來說,實用主義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個方法會讓我們在了解我們自己和周圍環境的同時,變得開心、有趣和更有上進心。實用主義方法論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三是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實際且多元。實用主義作為一個哲學學派,他們沒有明確的界限,只是有些觀點屬于實用主義的范疇,尤其體現在對社會科學研究中。許多哲學學派一直以來都信奉自然科學研究框架下的社會科學研究。因為他們認為“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都應該模仿自然科學。其實他們贊同了價值中立原則,認為歷史學家或社會科學家應該不帶有個人感情和價值導向來研究社會現象。”
但無論是實用主義學家皮爾士的科學主義、還是詹姆斯的意識流、還是杜威的工具論都充分地證明了社會科學的研究無法做到價值中立或完全客觀。因為,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類行為、人類的生活習慣或是他們的信仰,都沒有辦法擺脫掉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能夠影響他們的信仰。而生活環境和信仰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種觀點在某種社會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另一種背景下則是無解的。比如,我們常??吹剑阂粋€男孩子在路上看到一個吸引他的女孩子,通常會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看著她的眼睛微笑。而對方也會為自己被關注而感到驕傲。如果換個場景,結果就會大相徑庭。假如剛才的行為我們在美國的黑人區做一次,估計那個男孩子就難逃一劫。因為在那里的社會背景下認為盯著不認識的陌生女孩子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是一種輕微的犯行為。因此,我們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到一種通用的社會行為準則。
在使用實用主義的方法論研究社會科學中,有兩位學者起了重要作用。第一個人是庫恩,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為實用主義這個不能體現嚴格意義上的理論的理論提供了成為科學理論的基礎條件。因為庫恩對那些“反常”的理論提供了自我修正的條件。我們的社會科學理論在不斷地“前進”,但如果僅僅因為他們不符合某種嚴格的邏輯框架就剝奪了他們生存的權利,顯然是不公平的。只有當他們的理論內核真正的“壞掉了”,我們才可以宣判這些理論的不可存在性。而在這里,我們認為的內核不能再使用的標準是:實用主義的理論無法讓我們的問題變得更加容易解決。就像各大學派一直在爭執的主觀與客觀的區別。第二個人是羅蒂,他的種族中心主義為我們研究社會科學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方法。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例子,這樣的現象在社會實際中比比皆是,還有很多奇怪的、我們無法理解的、可能與某種有關的現象。當我們面對這樣一群與我們生活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差很遠的人并與之交往時,又該怎么辦?羅蒂的辦法是以自己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為出發點,與對方溝通。我認為,這個辦法可能不是最快的溝通方式,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我們的信仰和觀念不一定要強加于對方,只需要找到可以達成共識的信仰和觀點即可。找到共同點會對我們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行為和語言有幫助。
這樣的理論和實踐框架更有理由讓我們相信實用主義在研究社會科學的問題上并不在意理論是否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而是否能有效地成為行動的向導、是否能有效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是否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實用主義學家們不在意社會本身是什么樣的、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更關注的是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否是居住在這里的人類想要的,如果不是就聽從內心的呼喚,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改造。他們信奉的是這樣的信仰,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有很多時候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想象力無限而知識有限。”按照實用主義的思想這句話是真的,因為他們還信奉另外一句話,就像皮爾士所說的:“每一個真值的句子都是為某一種信仰服務的。”而在這里,人類的興趣就是他們的想象力的向導,他們在這樣的想象力的條件下探索社會科學,就像經典實用主義哲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實用主義哲學剖析社會科學是需要我們以人類需求為本,以興趣為出發點,以效率為落腳點。在這個問題上羅蒂———新實用主義的代表,延續了實用主義探索社會科學的精神,在新時期展現出他與前輩和同時期社會科學研究的哲學家不同的新特點。
二、新實用主義中的社會科學哲學:為社會科學哲學發展
20世紀中后期,隨著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似乎越來越不能很好地處理實際問題。一種繼承并發揚經典實用主義的新實用主義油然而生。新實用主義繼承了經典實用主義的主要精神,即以人類需求為出發點、以興趣為研究起點、以信仰為真理的判斷標準、以效果為檢驗理論的最終標準。在我們可以找到的參考文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實用主義有它特有的理論觀點。而新實用主義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屬羅蒂。羅蒂的實用主義思想與經典實用主義思想的聯系和區別是清晰可見的,尤其他提出的后現代哲學思想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他的后現代哲學思想不僅顛覆了我們對哲學基礎地位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論給了我們新的視野。所以我們選擇對他的觀點進行說明和解釋,后現代哲學的思想可以基本代表新實用主義的理論特點。后現代哲學思想主要強調語言哲學的重要性。他不太重視經驗對哲學的重要影響,而是注重我們的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像他自己贊同哈貝馬斯那樣:“交談理性代替了主體核心理性”。交談、互動的研究方式,不僅表現出對杜威和詹姆斯的思想的繼承,同時也看到羅蒂把研究重點放到了溝通的語言中來。羅蒂的后現代哲學思想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是個人主義與整體論的完美結合。研究社會科學哲學的學者對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問題并不陌生。尤其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還是整體主義的問題上多少都有分歧。社會學家涂爾干堅決支持方法論整體論。堅持整體論的哲學家必然會忽視個體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而很多經典實用主義哲學家都偏向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非常注重個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忽視整體的作用。但對于社會科學研究,我們需要找到的是社會背景下的社會規律或是較為普遍的特征。但鑒于社會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我們在此討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或是整體論就十分不妥。羅蒂在他的后現代哲學中認為:“把個人的自我創造和社會的團結同等對待,是同等有效的。”[5](P47)在這里我們可以說他把這個問題的界限弱化了,也可以說他把個人主義的研究方法和整體論的研究方法分別做了限制性的解釋,即社會的發展是由個人做的,但個人的才能和價值需要有社會的發展來體現,在不同范圍討論不同的內容。
二是實用主義真理觀的進一步發展。在上文我們已經對實用主義真理觀有所討論。對于一個句子的真值的判斷通常以是否符合某種信念作為標準。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會帶來不同的信念,雖說這個會隨著該地區的人類的不斷認識的變化而變化,但信念還是有較強的穩定性。信念來自于我們對一個事物的習慣性認識或習慣。這種習慣性的行為有時候會帶來一定的惰性,習慣于這樣認識和行為的人不再會為更先進的發展而勞煩。羅蒂在這里指出了他的有所改進的真理觀:真理便是可以指導我們成功的與世界打交道的那些句子所支持的信仰。“成功的”為我們的信仰提出了檢驗性的標準。較以往來說是不同的,按照他的思想我們需要與世界打交道,每個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下的人類是另一處人類需要打交道的對象。打交道時雖然要以自己的信念為出發點,但只有那些可以與對方達成共識的信念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是大哲學的概念。實用主義在研究社會科學時候都很清楚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心理學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但其實這些學科都有較為嚴密的邏輯、嚴謹的思想和他們獨有的名詞及屬性。他們同樣是由被系統化了的、抽象化了的概念和定義組成。比如《社會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心理學原理》這類的書籍,它們包含了作為這一學科共同的、普遍的、較為一致的內容。因此,這些學科知識內容與研究方法不同,但它們同樣來自于理性的總結和概括。它們的研究對象相對穩定。相比較而言文化、藝術、倫理和政治中人的主觀意識參與的較多,對于文化、藝術、倫理和政治的研究理論性更為弱,但地域性和社會背景的限制會更多,這樣的研究更加符合實用主義的精神。當然,羅蒂并不局限于對哲學認識論的擴充,還有對方法論的豐富。他更加欣賞用文學批判的方法來與世界和不同的人類打交道。他認為:“實用主義的復興超過了哲學的界限,還涉及文學的批判、社會政治問題而較少地關注自然科學。”這個思想與羅蒂反基礎主義的思想,在逐步瓦解哲學的基礎地位,從而更加突出人類情感和交流的重要性,最終側重于文化及政治的研究。
四是以語言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羅蒂所強烈支持的交流方式和溝通手段都是為了了解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下的人類生活,從而可以有效地解決發生在那里的社會矛盾,最終促使社會進步、生活幸福。因此,語言在他的研究中是關鍵性的研究對象。這個特點也是新實用主義與經典實用主義標志性的區別。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經典實用主義與新實用主義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最重要的是經驗;后者最重要的是語言。”這與他的反本質主義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羅蒂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實際與應該的區別、本質與現象的區別,最終找到實際和本質,而是忽略此問題,找到對話中我們要表達的意思是否是我們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意思。
如果想了解對方語言中的真正含義,就要了解表達人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對于研究人員而言便是要了解這其中的差異,為我們的語言環境提供這種差異。找到了差異就找到了沖突,找到了沖突就找到了矛盾。當我們解決矛盾之時就是我們達到共識之日。這樣我們即可順理成章地找到對話中的共同點,進行有效的溝通。不難看出,羅蒂的后哲學文化思想其實就是用文化的思想來豐富哲學的內涵。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一定會在保持中心思想不變的情況下豐富并蓬勃發展。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承載著歷史使命比其他哲學學派對社會科學哲學的使命要豐富、多樣并且有效。因為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基調就是為解決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實際問題的。他的檢驗標準并不是理論的嚴謹性和思維的邏輯性,而是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可以采用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用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它是一種工具書,更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它會為我們帶來陽光般的色彩。
三、未來實用主義中的社會科學哲學:為社會科學哲學升華保障
基于對經典的和新的實用主義社會科學特征及其哲學思想的概括總結,筆者認為,作為一種實用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其研究和發展趨勢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實用主義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內容極為豐富。實用主義本來就是一個包含范圍十分廣泛的方法論,用它來研究社會科學不難想到它的范圍會擴大。這里不僅僅體現在研究內容的擴大,還有研究方法的擴大。從研究的學科內容上來說,經典實用主義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局限在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方面。但新實用主義的社會研究已經拓展到文學、倫理學、政治學等方面??梢哉f在以后的研究中還有可能拓展到其他領域。只要社會中存在行為和思想的地方,都會是實用主義方法論下所要研究的社會科學學科。以后的發展趨勢勢必會向著更加注重人的情緒、欲望、夢想等人類特有的方向發展。這與所談的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夢”就是實現民族復興、增強民族自信的夢,這個夢是現實的,是可以實現的,推而廣之,世界的“夢”也會實現的,關鍵要立足于“人”。在對這些學科的觀點上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并行觀點。這些觀點可能是相互交織并保持相對獨立性的。因為這是由社會科學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可能會認定某種理論是正確的,因為它的確為我們的社會問題帶來解決方案;但我們很難說哪個理論是錯誤的,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為那些在其他一些社會背景下無法解決問題的理論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只要它存在,就有生存的權利。”從研究學科的方法論上來說,實用主義的理論淵源非常豐富,這就不難看出它的方法論是開放性的。用實用主義研究社會科學的哲學家們都兼有另外的“身份”,因此,其他的研究方法也為實用主義研究社會科學注入了活力。不僅如此。同樣是由于社會學科的特殊性,筆者不難看到研究各個學科的學者們同樣具有研究他們那個學科領域的方法:比如,教育學方法論、法學方法論、經濟學方法論。自然科學也有這一特點,但是社會學科在這個問題上體現得幾乎是淋漓盡致。
第二“,對話模式”的社會科學哲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是靈活的、豐富的并且是包容性極強的哲學,所研究得出的理論也是開放的。一種“對話模式”的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方法來源于詹姆斯意識流原理,發展于杜威的生物體間的互動理論,在羅蒂這里演變成為較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學批判”模式。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表現形式,什么樣的載體,最終都呈現出一種“行為———反饋”的模式。與其說是一種對話,不如說是一種思想的碰撞,來自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下的思想碰撞。這種碰撞是明顯的、最直接的交流。有了最直接的碰撞,才能有最深刻的解決方式,解決后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會達成最有效的共識。這種共識是有益于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當然,這樣的對話不僅僅體現一種思想的碰撞,還顯示出語言對我們研究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表達方式,我們要通過語言研究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但同樣也是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對于語言的研究還會有較大的困難。在蘇格拉底時期,我們認為“:如果語詞能夠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們就得到完善的語言,然而世界語言卻總是由約定來加以補充。”
洛克對詞語的認識給了我們新的啟示,他認為“:一個詞語的意義不是要表達這個事物本身,而是要表達說話人的觀念”。這樣的描述對我們是有利的,因為對話交流的意義本身就在于要有效溝通,達到基本共識,在有限的范圍內找到社會的基本規律和內在本質。而洛克這樣的解釋與新實用主義的“詞語的意義僅限于對話范圍內”的觀點是一致的。很顯然,這樣的研究方法將會成為我們今后研究社會科學的主要指導思想。“科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秘的詞語。很多非專業人士感覺它離人類生活和日?;顒雍苓h,因為,當我們一提到“科學”一詞時,首先想到的都是難懂、生澀的專業名詞,嚴謹的理論思維和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那些只有為數極少的人才有天賦碰觸到的神秘領域。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按照實用主義的思路分析,首先,很少有人對那些領域感興趣;其次,那些領域的專有名詞當下記得,因為不常用所以隨后就忘記;再次,能夠有嚴謹的邏輯一定不與繁雜的生活打交道。但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便不再讓“科學”神秘,他們會使得“科學”親民化。
“科學”知識本應該為人類生活服務,很多人認為“在大部分的時間里,科學家們通常會把精力放在理論的爭辯中,至于可行性的問題,他們考慮的略微少。”實用主義則不同。他們并不對“現象是否反映本質”的問題爭論、也不為“當一個人說話時候牽動了多少塊肌肉”這樣的問題而煩憂。當他們研究孩子的教育應該著手于他們感興趣話題的時候,就奠定了這樣的基礎:要想使孩子們做出卓有成效的事情,興趣是起點,當他們找到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時,他們自然會為成功找到最有效的路徑,而這個路徑就是“對話”,對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方法論理念把“科學”帶到了生活中,而隨著實用主義方法論在研究社會科學的道路上廣泛運用“,科學”就會俯下身子與他的“子民”親密接觸。綜上所述,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是一個十分有活力的分支學科。它不僅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最有效的“工具”,進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為我們的思想提供養分,讓我們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盡可能多地拓展視野。
四、實用主義社會科學哲學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再也不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有聲戰爭,而是以市場和國民生活水平為主的無聲無息、無硝煙的戰爭。在這個戰爭中所有的國家都在奮力保衛自己的經濟領地并以此為依托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掠奪。這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更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就算沒有戰火,也要知道戰爭其實已經悄然開始。這個現實讓我們明白,在處理與別國之間關系時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我國的經濟基礎,對他國的實力有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生活在本國的百姓對經濟的發展體會最深。因為,經濟的發展會給國民帶來快樂。怎樣能夠使國民生活得快樂,同樣也是實用主義解決社會問題的課題。在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也需要“對話”,但首先我們要站在同一個對話的平臺上。那么,平臺的高低取決于我們的經濟實力。具體而言,涉及到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兩個方面。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那只“看不見的手”對市場自身發展既有約束又有自由,也就是宏觀調控怎樣才能做到不對市場自行發展進行過多干預。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民幸福和快樂。
我們的經濟理論研究也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國富論》還是《經濟學原理》都體現著這一研究目的。而我們的經濟理論指導經濟政策的制定,經濟實踐來完善經濟理論。無論怎樣,經濟理論是一種方法,它告訴我們要切實發展,以國民生活的幸福感為一切理論研究和政策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發展即開放,我們同樣要抱以開放的態度來發展經濟。例如,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從來都是國家嚴控的范疇。但是我們很清楚,多種方法的比較才能為資源開發選擇到價值最大化的方法。這就需要政府抱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私人或團體優秀的經營理念。與此同時,我們深知資源是有限的,重商主義不能完全流入資源領域,這就需要宏觀調控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該行業進行調控。無論用怎樣的方式,我們都要在科學的經濟理論指導下努力發展經濟,國家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保證經濟體系健康快速的運行、其實我們都已經體會到這樣的好處。在這種既有外界壓力,又有內在需求的環境下,深入研究經濟理論更加有必要。
現在的青少年都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中學生的思想領悟和政治素養直接關系日后社會主義事業。而現在部分中學生的政治覺悟和素養還有待提高,在片面追求成績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學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為功名利祿,有的則受多樣化社會思想的影響,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非常崇拜,甚至還有學生誹謗領導干部,流露出對政府和黨的種種不滿[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全國人民行動的思想基礎,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上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然會提高他們的思想領悟和政治素養,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信仰,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他們的愛國熱情,從而使他們的思想道德得到升華。
2.有效融入的策略
2.1確定明確目標在初中政治課中融入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觀念,從而提高他們的價值分析能力和選擇能力,從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3]。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敏銳性和自覺性,認真思考如何將二者有效融合。如在《政治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公民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結合有關國際社會的知識加強他們對改革開放重要性的認識。
2.2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之后,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成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學質量的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豐富又抽象,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上將它們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容易理解是對教師方法選擇的重要考驗。其實政治課上的好多道理都可以結合身邊小事加以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選取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且他們關注的文化或政治現象,作為課堂討論的內容,讓他們自主探究,提煉觀點,同時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和評價。如事件中的打砸行為,其中心焦點是愛國主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明該行為的可行性,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得出結論,從而加強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3.結語
[關鍵詞]社會主義 先進文化 科學內涵
[中圖分類號]D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8-0040-01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準確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內涵呢?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前提,也關系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一、從性質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
“文化”一詞,在我國古代是“文治”和“教化”的總稱。《易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敝傅木褪峭ㄟ^倫理道德來指導人的行動,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統一。與古代相比,今天我們所講的“文化”,其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文化的定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指的就是廣義的文化;而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精神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倫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本文所探討的文化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與政治、經濟相對應的文化建設問題,這里所說的文化是指狹義的文化。對于什么是“先進文化”,人們在認識上有這樣幾種誤區:一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對其趨之若鶩;二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文化趨新,認為什么流行什么就先進;三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厚古薄今;四是有些人把先進文化等同于人們喜歡的文化娛樂活動,認為什么有市場什么就先進。而實際上我們所講“先進文化”,必須具有“社會主義”屬性。從性質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內涵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從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倫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都要為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服務,而不是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否則,不論其貼上任何標簽,都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蘇聯搞所謂的民主社會主義,放棄了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導致思想混亂,最終走向了解體。中外歷史經驗教訓證明,在文化宣傳上如果污蔑甚至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在文化建設上如果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就會失去共同的思想準則,就會導致思想混亂和社會動蕩。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边@是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有力舉措。
二、從歷史方位上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三個面向”的文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蔽幕且粋€不斷發展的歷史范疇,這里的“三個面向”,標明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處的歷史方位?!懊嫦颥F代化”,就要求我們的文化建設要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為社會全面現代化服務,同時也要求文化建設自身也要實現現代化?!懊嫦蚴澜纭?要求我們的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體現時代精神,在廣泛汲取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的突出成就?!懊嫦蛭磥怼?要求我們的文化建設要向前看,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目標,勇于開拓、勇于創新。在文化領域,可謂種類繁多,光是各種文化的定義就有四百多種,如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現象有: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科學文化、藝術文化、宗教文化、倫理文化;本土文化、外來文化、海洋文化、流域文化、山地文化;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企業文化、商業文化、產業文化、行業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媒介文化、廣告文化、出版文化;地域文化、節日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閑文化、影視文化、網絡文化;官德文化、藝德文化、師德文化、武德文化等等,而稱得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須是站在“三個面向”的歷史方位,具有“三個面向”的時代感,否則,不論其多么標榜有文化品味,都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關鍵詞】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整合
哲學在當代的發展,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分野到整合,-是一個內在必然的過程,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是對科學主義霸權的一種回應。
一、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與融合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都來源于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在兩個理念形成的初期,彼此都注重人的主體性,承認理性是人的本質特征和力量源泉,體現了人的價值和尊嚴。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的兩重性逐漸彰顯出來。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也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與資源縮減等等一系列的嚴重社會問題。另外,由于文主義哲學的消弭,致使人文精神滑坡,社-會道德水平下降,人類社會在精神層面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由兩者沖突產生的問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相互對立和沖突的兩大哲學思潮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二、科學社會主義與人文主義兩大思潮整合的前提
2.1“人工自然’的本體論前提
“人工自然”泛指人類所能感知和變革的自然界,包括人類所能認識的自然以及人類所能變革的自然。對自然界的研究不僅要使用科學主義所主張的方法,而且調節文化世界中人與自然關系必須采取人文主義的分析方法。
2.2實踐前提
科學活動是人類實踐活動整體的一部分,它既是我們時代的物質和經濟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動這種生活前進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十世紀的科學是社會化的科學,它所創造的大量物質和非物質事物,逐步成為人類時代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且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技術可能性。文化的統一需要各種傳統的交流和互動,這一切都必須依賴人類科學和社會實踐提供可靠的技術保證。
2.3價值性前提
價值是人的需要與對象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價值的基礎存在于對象中,它的尺度存在于人的需要中?!叭斯ぷ匀弧钡膬r值是人的需求與人工物的性能之間的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的需求是價值的尺度,人工物的性能是價值的載體,當用價值尺度去量度價值載體時,就形成了關于“人工自然”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所以,一旦需求發生變化,對同一載體所作出的價值評價也將隨之變化。
三、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如何整合
3.1尊重科學,承認科學思維的價值
科學思維是人對科學之本質的理解和追求,其實質性要素包括: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尊重科學,承認科學思維的價值,不僅是人文主義發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而且在實踐上也是科學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如果單單依靠實用理性思維,以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把倫理觀念而不是事實當作出發點,必然導致對事實的歪曲,產生出缺乏科學性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我們必須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以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克服經驗主義和實用理l!生思維方式,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我們必須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起來,不能以科學的決定論和因果關系來看待人的思維活動,應該給事物主體留下空間,否則就違背了科學精神。
3.2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統一
自知識體系被劃分為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以來,現代社會一直繼承了這種分工,由于兩種理念的本質不一樣,不同的研究對象、方法和使命,這樣一種知識生產體制最終造成了兩種文化即科學與人文的極端狀態。由于科學技術的霸權,人們單純地強調自然科學知識,知識的豐富內涵出現缺失和偏執。社會的進步需要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需要兩者的支撐才能健康和平衡。只有全面科學地理解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的內涵,才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構建合理的科學知識結構,從而有利于個體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說,社會發展依賴于人的全面發展,依賴于人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3.3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下社會發展的主導理念,提出了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及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工業社會開始,我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人類生活發展的影響,而現在我們已充分的意識到生態環境壓力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雙方是一把雙刃劍。人必須成為科技發展的主人,科學技術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和社會為代價,要以人的長久生存和發展作為根本理念,社會發展有賴于人文觀念的引導和推動。
3.4構建新型倫理規范
人文觀念目的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于充實和凈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個人的道德水準,促進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共享全球知識和技術資源,人類個體必須克服傳統的狹隘保守自私的理念,要與大家共同創新合作和進步。在新型的市場觀念下,政府的宏觀調控的決策行為不能單以經濟行為為主,還需要注重人文行為,因為科技革命必然會給一個國家的性質、政治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響。社會的運轉和哲學思想的發展,都是通過科學技術帶來的經濟價值規律產生作用,而且還需要人文理念的倫理道德規范來維持規范,否則這個社會不僅缺乏道德,而且也是無科技無效率的。
參考文獻:
[1]肖峰,論科學與人文的當代融通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鄭玉君,徐天鐵,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融合前提的思考[J]理論前沿,2000(09).
[3]李俠,試論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斷裂與整合[J]齊魯學刊,2004(05).
關鍵詞: 新聞學 理論體系 公共性
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時常被人質疑,這一問題值得每一位新聞學學者深思。鄭保衛教授扛起保衛新聞學和發展新聞學的大旗,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目標。應該說這個目標比較明確,回答了中國新聞學的特性問題,有助于明確中國新聞學的個性價值和努力方向。新聞學只有充實了自身的內涵,凸顯了自身特色,才能進一步鞏固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就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理論溯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的提出
由于新聞在中國總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新聞學又與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少人發出“新聞無學論”[1]的質疑,甚至一度有人認為新聞學已“走入黃昏”[2]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認為,新聞學并未走入黃昏,而是在不斷邁向輝煌,新聞學學科的基礎扎實,其學科獨立性具有現實和理論依據。鄭保衛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聞學的學科發展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豐富多樣的改革實踐、不斷改善的政治環境、逐步開放的學術氛圍,都為新聞學的發展創造了現實基礎。[3]新聞學的學科創新是宏觀創新理念的要求,是新聞事業內在發展的需要,是新聞工作不斷創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新聞學。[4]鄭保衛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堅持在找準問題、繼承傳統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發展,堅持在理論創新中發展,堅持在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和在馬克思新聞觀的指導下發展新聞學學科。[5]他提出,我國新聞學研究創新與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當是構建一個能夠體現當代最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以適應新世紀新聞事業和新聞學科發展的需要。[6]鄭保衛教授認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要堅持用馬克思新聞觀作指導,并體現兩個特點: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反映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本質;二是要具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7]
鄭保衛教授的觀念為我們探索新聞學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但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應該說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如何明確這一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功能,解決這一體系的貢獻和普世性、闡釋力等問題,規避理論構建中的倫理風險,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理論的時代背景:“去西方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內在上與目前學界認同的推進“去西方化”理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新聞學開始大量引介、吸收西方學術理論,以信息、傳播等概念取代原有宣傳的學術話語,希望借西方話語達到學術研究“去政治化”的目的,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極大解放。經過了20多年的引入,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的不相匹配、“水土不服”現象開始引起學界的討論,新聞學開始反思西方理論的局限,并希望在未來研究中能體現中國的傳播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平衡點。這種“去西方化”理論研究,雖然任重道遠,但目前學界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就是應該找一個基于全球化中國的“去西方化”范式。如同李彬、黃衛星所言,當務之急需要在更加深厚的思想層面和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面重申政治及其意味,新聞傳播學研究不僅在于擺脫技術化、“貧血化”的庸俗路線,而且更在于科學解釋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并為其提供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依托。[8]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研究的視野被進一步擴大,學術研究的諸多禁忌開始被打破,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再次被重新審視,在“再政治化”的過程中學界越來越強調學術研究的公共參與精神。
中國傳播學研究正在經歷著一個學科走上歷史前臺的重大轉折時期,政府或國家的需要發揮著一種引領和重組中國傳播學研究群體的作用。目前,新聞學研究面臨的是一個黃金時期,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并面臨轉型,信息化持續加速新聞需求高漲,媒介技術變革推動公眾公共意識不斷增強。姜飛[9]認為,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面臨的社會形勢和公共需求,同戰后美國對新聞傳播學的需求十分相似。在這個冠之以“轉型”、“信息”、“風險”、“新媒體”等名稱的社會中,傳播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作用空前重要,而黨和政府、企業組織、公眾個人等,對新聞傳播的需求也空前高漲。這個時代是難得的理論創新機遇期,新聞學有必要加強“去西方化”研究,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或許可以成為“去西方化”理論的一個恰當選擇。
三、理論合法性: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和文化書寫
學界中的很多人對但凡牽涉以“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常常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他們認為,理論應該是具有普世性的,能夠接受特殊性或普遍實踐的檢驗,或者理論應該是意識形態中立的,不應有政治傾向。這些人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性,學術不是政治,應該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理論也應該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和適應性。但理論研究作為人的一種思想活動,仍然無法解釋實踐中遇到的全部問題,而且理論也無法回避自身的意識形態。
后現代思潮中,真理已遭到質疑,人文學科遭遇表述危機。人文學科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觀念正在被重新評估,那些曾經想當然地被當做事實,或者被當作范式的有效性基礎的“確定性因素”,成為有問題的東西。[10]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所有建構的真理都是通過排斥和修辭的強有力的“謊言”而變得可能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第一時間知識大全。[11]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不僅僅限于文學界和人類學界,但人類學民族志所作出的反思已經深刻地影響了諸多人文和社會學科。后現代思潮帶來的質疑權威、消解中心、打破權力,給傳統的理論帶來諸多挑戰,這種質疑給所謂的普世理論和客觀真理以巨大打擊,普世理論和絕對中立都是被后現代給解構了的“神話”,他們并不存在。在后現代思潮的挑戰和實驗民族志的啟發下,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反思理論構建中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放棄那種構建普世理論的追求和完全中立的態度。
但是,如果放棄理論的普世性和中立性,理論的合法性依據又從何而來呢?公共人類學的實踐或許對我們有一定啟示意義。公共人類學的主要聲望來自它對世界范圍的某些問題及事件所作出的直接的和實質性的貢獻,它從過去的研究所積累的傳統中吸取智慧并應用于當代。[12]學術研究應該是作者(學者)利用文本(理論)與讀者(公眾)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面對的是具體的公眾,要解決的是理論的普世性與本土性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解決過程中,普世性成為解決“本土問題”的前提和語境,而“本土理論”成為特殊人群面對的特殊問題,并證實或證偽普世理論。我們要發展的新聞學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新聞學學者借助這一理論體系建立同中國公眾的公共關系。以公共精神為基本原則,這符合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和人文精神。
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知識總在一個原點開始旅行,后人會按照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但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走入歧途,誤入困境。這時知識會推崇復古或是返回原點,重新考問,擺脫困境,以便開始新的旅程。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如此,民族志也是如此,當原有的學術傳統難以解決困境中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返回原點。在這個原點,永遠高昂著人性,永遠駐扎著對人的生命的追問,對真理的追問。后現代主義返回了這樣的原點,打破了原來樹立的傳統和權威,但在打破這一切的同時,它仍然在建構。后現代民族志同樣打破了民族志積累起來的權威,但同時它也致力于一種新的秩序。
現在,新聞學的理論構建也急需做這么一項工作:返回原點。返回原點,不是完全“返祖”,而是要回到我們傳統理論無法支撐社會發展、西方理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刻,返回那一時代,梳理最近30多年來學習借鑒西方理論的經驗和不足,以公眾聯系的時代變遷為底色,在總結的基礎上創新,描繪新的理論圖景。這種總結的源泉就是30年來的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四、理論闡釋力: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目前,中國研究成為西方學界的熱門,西方新聞傳播學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很多西方理論無法在中國得到驗證,因此中國研究成為理論驗證的天然“試驗場”。很多西方學者將中國的特性表述為“中國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表達中國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同時,中國學者更喜歡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問題,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怪圈”。我們所要構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就是要解決這種怪現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要在吸收消化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的特殊問題。這種研究很像民族志研究,民族志學者在走入一個村寨做研究時,他首先要了解村寨所處的鄉情、縣情、省情,乃至國情和整個世界。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并不是要把自我封閉起來,排斥西方和全球化,而是要在西方理論和全球化的基礎上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特殊問題。這一理論體系可以對西方理論進行發展或修正,它的創立目的是強化普世理論的有效性,并不是要在西方學術界以外再建立一個理論界,學術理論是不分國界的。這一理論是一個完全的開放系統,它最早借鑒了西方理論,并同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同當前的現實中國保持了密切關系;它大量吸收了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也歡迎西方理論和西方學者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中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影響逐步提升,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現實可能性。這一理論建立在從殖民時代開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全新嘗試和探索實踐基礎之上,建立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影響逐步擴大的基礎之上,這些現代歷史上的嶄新經歷和發展歷史將給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以更強的闡釋力。
我們的態度并不是為了通過中國模式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建立一種真正的“普世理論”。克利福德在《寫文化》一書中用了“部分的真理”一詞,用來說明民族志的真理,也正是這種“有承諾的、不完全的”真理帶來的“一種有力的不完全感”,才能“成為機智表達的源泉”。[13]或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就是要探索這樣一種“部分的真理”,這種部分真理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理論或真理不同,但這種真理面對世界背景中的中國公眾時,可以解釋中國的問題,并與世界交流。
我們所要建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政治密切相關,同時又堅持理論建構的一般原則(普世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堅持服務于公眾和公共事業的一種理論體系。我們應該放下對“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成見,深刻地去思考目前我們理論創新的依據和可能。我們應該捕捉歷史難得的機遇,將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納入世界范疇之中,發揚公共精神,服務于中國的公共事業,擴展學術的公共空間,發揮學者的公共作用。
注釋:
[1]參見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參見郜書鍇:《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2009年第3期。
[3]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4]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6]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7]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8]李彬、黃衛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
[9]姜飛:《中國傳播的三次浪潮——紀念施拉姆訪華30周年暨后施拉姆時代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10]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切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三聯書店,1998年,第23、25頁。
[11]詹姆斯·克利福德:《導言:部分的真理》,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5、36頁。
[12]喬治·E·馬庫斯:《中文版序:〈寫文化〉之后20年的美國人類學》,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4頁。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本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理論上,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命題的基本問題進行哲學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確處理基本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構建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理論構架體系。
2.實踐上,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選擇問題,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當中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3.學科建設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屬于理論二級學科范疇,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有助于豐富理論二級學科建設的內容,從而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二、國內外關于本問題研究的現狀
本課題研究既需要梳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建設和意識形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關于意識形態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
國外學者不僅始終關注意識形態問題,而且也十分關注意識形態的教育問題,主要集中于德育課程理論和德育課程實踐的研究上。對如何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贊?巴里的《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等,基本觀點認為,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論的核心,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灌輸,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而黨的十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也隨之繁榮起來。國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如韓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等等。論文方面數以萬計,如陳力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國外學術維度》、周中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韓振峰的《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途徑》,等等。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質和內容、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經驗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等。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理論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如周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轉向及實現》,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意義、方法、對策以及路徑方面的研究。
(1)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關系研究
做這方面基本問題研究的成果還比較少,其中釗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討,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辯證統一的。[1]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點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薛明珠、陳樹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一文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難點進行了深入地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難度;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層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學方法陳舊、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評價困難。并提出了具體惡實施途徑: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拓展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行多元化評價方法。[2]
陳延斌、周 斌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思考》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圍的弱化;實用主義增強與理想信念弱化交織;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顯現出兩重性的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與環節,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于實現有效融入具有極大的意義。
(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
胡綠葉、何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條路徑選擇:以提升教師素質櫧鸕悖展開理論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為主線,精選教學內;以大學生認知律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以校內外教學資液為載體,拓展教學途徑。邵 銀 、余 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分別從四門思政課特點出發,提出了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問題:“基礎”課重在幫助大學生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結構,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資源;“原理”課教學重在幫助大學生理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南;“綱要”課教學側重于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厚的歷史積淀 ;“概論”課教學重在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屬性,提高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鑒別和選擇能力。陳宗章在《社 會 主 義 核 心 價 值 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一文中設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現路徑:規范化路徑,即合理規范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計劃大綱,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依據,使之成為總體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評估機制;生活化路徑,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體現生活內容,在生活敘事中展開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新常態;社會化路徑,即搭建社會化的教學實踐平臺,展開廣泛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加強大學生面向社會的志愿者活動等。王占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幾條途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從根本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手段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體系,從環境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基本范疇、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展本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鮮有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及局限進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徑和策略等方法論上”的研究,體現出一種急于求成的傾向,而對一些基本的理論維度和文化維度問題缺乏細致的思考和探索。
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條件研究不足,對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缺乏足夠的重視。
4、技術性路徑研究呈現出簡單重復的研究狀態,缺乏可操作性的創新。
5、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誤區的思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