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4:23
序論:在您撰寫東西方文化的區別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文化的概念、層次及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及層次
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包含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和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這個個體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道德等人所創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對群體內人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首先,文化具有群體共性和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層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種長久的歷史積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而它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響全面、深刻而且長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它是群體中人們判斷是非與優劣的標準。[1]
社會文化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行。一個民族的行為,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東西方的價值觀、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
同時,文化的內容是不能遺傳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人們習慣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交往準則、行為規范、價值觀,總是把自身文化作為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其他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從而妨礙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溝通與交往。
研究者們對文化的層次劃分有各種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蔥模型”:表層稱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裝、建筑,語言等,人的肉眼易見,就像洋蔥的皮;中層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種文化里,人們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該文化大多數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層是核心層,即價值觀(Values),指人們所理解和相信的關于真、善、美的觀念,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難理解的部分。[2]
(二)東西文化的差異性
1.價值觀的差異
東西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諸多區別,且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天人合一,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惡的結合體,強調人控制自然;對于時間觀念,中國文化珍惜過去,西方則重視未來;在社會活動,中國文化重視身份,西方文化則重視所作所椋輝諫緇峁叵搗矯媯中國文化講究上下等級觀念,而西方注重個性和個體性。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上文提到東方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表現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就是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和垂直感,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先因后果、從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體再到具體和局部。
西方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較講究理性。西方思維主要表現為習慣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語言表達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總結后列舉,從結果追溯到原因。
二、東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為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兼容并蓄、和諧思想、人本精神、辯證思維等,這些都對建立創新型國家有積極作用。[1]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傳統文化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創業態度;傳統文化崇尚誠信經營,重視構建公平競爭商業準則,對今天創業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豐富了其內涵。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義輕利”、“重士輕商”等思想嚴重影響阻礙了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同時,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挫傷創業動力意志。長期封建歷史條件下,某些價值標準和核心追求帶來的影響是泯滅個性和扼殺創造性,從而形成了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等封建專制意識濃厚的就業觀念,對此我們應該堅決摒棄。
(二)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嚴格的制度、理性決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等等。在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國的文化為例,主要內容有強調創新、創業和主張積極嘗試的文化;容忍缺陷、寬容失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及誠信基礎上的合作創新文化等等。同時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個人財產的保護和利益為上的宗旨,在創業時更加注重利益的獲取而忽視了創業風險,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文化建設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流文化,兩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
表現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化體系下的管理,缺乏規則,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3]兩種思維和管理體系各有優勢,側重的角度不同,他們是互補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東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全球化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創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為融合創造了條件。因為差異導致的互補性產生了融合創新的基礎,而差異越大,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融合的傾向也越大。
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
研究者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文化氛圍之中的。在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文化是各種層次創新體系的靈魂,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和決定力。長期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包含制度建設在內的優良創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1]隨著我國踏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東方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熏陶,作為創新創業群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加強思考,從而為自身創業意識、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啟示
(一)文化傳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問題
文化作為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創業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創業活動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異的創新創業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文化融合的趨勢中,研究者們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巴斯?。?014)指出傳統的中國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中的諸如“尊重權威”、“順從”等思想的影響,與典型的企業家思想價值觀不相契合。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有效的企業創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發現: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中,現代化的思想和理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同時,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化,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關注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沒有與自身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將其內化為行動。
反過來,西方企業在東方文化環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性下的特定文化環境。巴斯?。?014)指出,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必須緊緊圍繞對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聯系和探討。若無對中國消費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國本土企業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是無法被輕易復制的。[5]
張驍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識的創新來源于不同知識的相互碰撞一樣,如果不存在文化差異,文化的融合創新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是文化融合創新的根源及動力。文化沖突的發生同時也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因此為了實現文化創新就必須直面文化沖突現象,正確對待和處理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4]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對創新思想的啟示
1.“取長補短”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途徑
研究者指出一國的創新文化與傳統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在創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大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煉,螺旋上升的原則來逐漸優化我們的創新文化。[1]
對于可取之處應積極借鑒,結合自己的特點加以整合,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從理性思維出發。而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管理則強調人的社會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約束人們的行為,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執行體系,缺乏契約精神。所以若將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加強對人的研究,應該會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傾向和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現尤為顯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制度、理性決策,重程序、重法理。而東方文化中,管理則是以“情”為主,注重發掘人的內在的價值和積極性,對制度管理較松懈,重態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西方企業很注重社會效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穩定,而東方文化下的企業也重視強化競爭機制,強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會使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升。
五、結語
Y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應加強思考,把握好創新文化的關鍵環節,即對不同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和沖突的性質及類型的認識,判斷其發生領域、涉及層面以及造成的影響,從而正確選擇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對策,為自身創業意識、思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條件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吳金希.創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2.
[2]孫洪義.民族文化對國家創新能力影響的元分析[J].創業創新管理國際期刊,2009(10).(3/4),353-360.
[3]張浩.東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南都論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2).
關鍵詞:英漢體態語 跨文化交際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0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94-01
英語和漢語因文化差異而有著巨大的差別,比如英語“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譯為中文的話,絕不可翻譯為“如果可以,我想去某個地方”,因為這句話是英語“上洗手間”的委婉說法,而漢語中表示自謙的話“哪里哪里”也不可以直接翻譯為“where where”,這就是跨文化背景下英漢語言存在的差異性。而在交際中,人實則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溝通的,一種是通過語言行為,另一種是通過身體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肢體語言”,又被稱為體態語。那么東西方文化碰撞下,體態語是否也存在差異性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化差異不僅導致了英漢語的不同,也令體態語存在一些區別。而研究英漢體態語的最大價值即在于可以有效避免人們因這些文化差異性而引發誤會,進一步促進國與國之間情感的互通。
一、體態語的概述
體態語是一種極其特殊的交流手段,是人們通過姿態、手勢、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語言手段來實現表達、交流、說明等目的的方式,起到了輔助語言交流、傳遞準確信息的作用??梢哉f,體態語的使用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甚至早于語言。是人們在長期交際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征符號,其更能真實反映人們內心的想法,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往往更注重語言的功能,繼而忽略了體態語的作用,殊不知體態語甚至可以表達出人們更多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而且更加真實準確,所以很多時候,體態語被用在了心理學研究和犯罪學研究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體態行為或許表達出截然相反的含義,因此,研究英漢體態語的區別,對深入分析探索東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價值。
二、英漢體態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對比
(一)英漢體態語的個性
“英語國家作為一個個體文化群體,強調個性發展,追求個人的發展自由,體態行為比較張揚。中國作為群體化國家,強調族群意識,追求社會的共同發展,體態行為相比顯得低調、含蓄。”[1]英漢國家的體態語在個性表達上差別巨大。
1.姿勢
人的姿態通過身體呈現,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態度等,在英語國家,人們很少下蹲,并認為蹲姿不夠雅觀,而在中國,隨處可以見到呈現蹲姿的人,非常平常。行走時,英語國家的人會抬頭挺胸、大搖大擺,而中國人卻常常將手臂搖擺盡量控制在身體寬度范圍內,感覺非常低調內斂。
2.手勢
手勢可以傳遞很多信息,同時又是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手勢體態語非常豐富。在英語國家,人們用食指向上并往回挑動的手勢喊人過來,而在中國人眼里,這是一種極不禮貌的手勢,代表了挑釁或勾引。
3.目光
英語國家的人在說話時習慣去直視對方的雙眼,并堅持認為這是一種禮貌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凝視別人的雙眼去傾聽別人講話或自己發表言論時,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誠實、負責,如果目光出現閃躲,則意味心虛。而中國人恰恰相反,十分忌諱長時間的直視對方,認為這是一種侮辱、不信任。
4.體觸行為
體觸行為指的是用身體接觸來表達、交流,在問候十分熟識的親近的親友時,英語國家的人習慣用擁抱和親吻臉頰來表現出親密感,而在中國則很少會在公開場合親吻臉頰或擁抱,一般通過握手來表達內心的喜悅和親昵。另一方面,英語國家的人非常抵觸與陌生人靠得太近甚至出現身體接觸,而中國人則認為很正常。
東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下,人的面部表情也能夠體現出內心的喜怒哀樂,“包含了相當多的文化內涵”[2]。學會理解面部表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體態語的功能
1.傳遞情感功能
無論是英語國家還是中國,體態語的功能都是比較一致的,只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仍然存在著一些差異,比如同樣表達出內心的喜悅之情,中國人常?!靶Σ宦洱X”,而西方人卻會開懷大笑。西方人表現出文化的開放性,而中國人表現出文化的內斂性。
2.替代功能
在很多場合,體態語能夠替代話語功能。英漢體態語中大部分的替代功能都比較相似,如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贊美,但是也存在著不同,比如中國人伸出舌頭是替代緩解尷尬的語言,而美國人卻是替代挑釁的語言,所以在交流時應注意和避免。
三、結論
由于西方文化熱情奔放、東方文化含蓄內斂,所以造就了英漢體態語在功能和個性表達上的不同,一旦了解這些區別,就能夠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有效地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尷尬,為東西方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彼此、促進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一、東西方文化的淵源和發展
以中國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文化。東西方文化因為起源不同,所以兩者存在很大的差異,也存在很多的沖突,有著各自的歷史發展邏輯。
1.東方文化的淵源和發展。東方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代表,中華文化在秦以前,百家爭鳴,沒有明確的主流思想,但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主導思想。中華文化共有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是以儒、道、釋為中心,第二層是以法、墨、農、名、兵、縱橫、陰陽為副線,最外層是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體系。在整個東方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儒家思想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是發展中的兩條副線。儒家思想是一種以規則和說理的方式來傳播的思想,而道家是以一種辯證的理論而使人信服的,佛家則是以一種哲學的方式來解釋世界。它們對人生、對事物發展的規律都有自己的解釋理論,對人性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都有自己的角度,尤其是對人生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更是各有不同。有人說,儒學治皮膚之疾,道學治血脈之疾,佛學治骨髓之疾。這里說出了三個層次:儒學盡管提出了許多的治國方略,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但是它的致命的弱點是缺乏嚴密的理論體系;道家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由于過于消極,同時又沒有得到統治者長期的青睞,而沒有在東方的文化中占主體地位;而佛學是一門出家人的學問,它有著一套嚴密的邏輯體系,對于事物發展的規律有一種自圓其說的邏本文由收集整理輯。
2.西方文化的淵源和發展。從歷史進程看,西方文化至少包含著三種傳統,古希臘、羅馬和基督教。古希臘的文化帶有一種和諧的特點,在現實和彼岸、理想和現實之間,它力求達到一種和諧;羅馬文化,則完全是另一個方面,它一頭扎進了功利主義、物欲主義的濁流里;到了中世紀則進入了基督教時代,基督教文化是惟靈主義,它把眼睛盯在天國,導致了人性的異化和中世紀落后的經濟和愚昧的文化。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既有希臘那種對人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那種對功利的向往、對世俗國家的熱愛,同時也有基督教對現實的批判、對理想主義的向往,這樣的融合性的文化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邏輯的。
二、東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沖突
1.價值觀的沖突。東西方文化在價值觀上有著本質的不同。美國學者linell davis(2001)通過調查發現,中美之間在價值觀上存在著五個方面的區別:(1)人性,中國人認為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而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與惡的結合體;(2)人與自然,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則強調人控制自然;(3)時間觀念,中國人珍惜過去,而西方則重視未來;(4)社會活動,中國人重視身份,而西方則重視所作所為;(5)社會關系,中國講究等級,而西方則講究個性。
2.思維模式的沖突。東方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等方面都傾向于求整體、求綜合和知覺上的垂直感。東方人表達時總是由整體到具體再到局部,因而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表達事物總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小到大、由具體到一般進行闡述。西方的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西方人對原罪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為贖罪而不屈不撓地征服自然,天人相分的思想決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改造自然,講究理性。久而久之,使得西方人習慣于分析事物、習慣于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具體表達事物方面,總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態后敘述,先總結后事例,先總體后具體,先結果后原因,先大后小。
3.人際關系造成的社會角色期望的沖突。在不同的文化里,人和人之間交往的行為準則不一樣,于是人際關系以及相互之間信任建立和維持的基礎隨之也不一樣,人際關系的不同造成了社會角色的期望也不同。在中國,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很是模糊和微妙的,往往除了單純的工作關系外還會涵蓋到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等。下屬對上司的期望也很是廣泛,一個稱職的上司要是個比自己強的“專家”??墒窃谖鞣轿幕铮纤緝H僅是個問題的解決者,也就是說“我是老板,可是我不一定要比你強,你也不必期待我會比你強,你只要相信在關鍵的時候我會很好的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站在一種高角度上給予各方面的指導。”他們之間除了工作中的上下級關系外,沒有什么額外的附屬關系。
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
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存在著互補性。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的游戲規則,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就應該逐漸融合創新,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僅滲透到我們的工作中,也將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文化差異既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也將導致東西方管理思想的差異,所以有人說,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環境的一個過程,也是文化的產物。東方習慣以管理家庭的方式來管理企業和國家,而西方則以管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企業和家庭;東方管理重態度、重情理,西方管理重程序、重法理;東方管理情、理、法兼顧,西方管理法、理、情兼顧。它們之間管理思想的不同都是建立在文化不同的基礎上的。
四、東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
東方管理思想在新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不斷地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尤其是日本的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使得歐美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的地位,于是西方不斷的向東方尋求新的管理妙方。被尊為“日本近代工業化之父”的澀澤榮一先生認為,給東方經濟帶來繁榮的“天機”不是別的,正是“論語加算盤”的管理理念。“論語”是傳統東方儒家文化的經典,代表了一種先進的、融合了東西方管理特色的管理理念;而“算盤”則代表了謀取利益的先進手段和方法,在這里,主要是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論語加算盤”中,“論語”是管理活動的靈魂,在管理活動中起到核心作用。這樣,東方管理思想不斷和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交融。西方的管理思想,是一種制度化、規則化管理,已經制約了人的自主性,出現了“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管理,缺乏規則,強調打好基礎,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所以我們發現,東方和西方的管理思想是各有千秋的,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管理規律,他們是互補的,是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施行管理,所以東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1.全球化是東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創新的前提。管理科學作為一門學科建設,是人類知識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勢必帶來各民族管理理念的沖突、交流和融合,東西方管理理念的融合就是全球化條件下的產物。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各種文化相互沖突和融合,在客觀上為東西方管理理念的融合創造了條件。
2.互補性是東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創新的基礎。東西方的管理思想各具特色,外在的表現為一“柔”一“剛”,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的條件和要求,其一,東方儒家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彌補西方科學管理理念的不足,在西方傳統的管理理念中,強調“物”的作用,把“人”與“物”歸為一類,強調管理全過程的標準化、量化,稱為“科學管理”;在東方的管理理念中,注重“人”的積極作用,稱為“人本管理”,兩者可以互相彌補;其二,西方的管理理念促使東方儒家管理理念走向規范化,彌補了東方管理思想中的定量性問題。由此可見,東西方的管理理念的融合,互相補充,互通有無,可以達到“剛柔相濟”的效果。
一、問題的提出及其解決的必要
從“”或“”以來,東西方文化(此處主要指中國與西方歐美之文化)的相互沖擊、碰撞異常激烈。在將近百年的歷史中,東西文化在中國時空領域里各自發展又相互“殘殺”,其間關系難解難分,以致似乎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在消失,西方文化在不健全地突起,致使新時代中國大眾受到了根本文化信仰缺失的嚴重挑戰。
更不幸的是,現在更多地會發現,一些人極端鐘情于西方文化的種種(具體說是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具體的不成系統的構成因素),更喜談一些基督教的神圣,西方種種物質創造的發達,文化哲學的偉大,精神上的高尚等等,并以之為風尚。此時,如果去談一些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往往不自覺地感到一種壓力,好像“中國傳統文化’’已成過去,新時代再談它就顯得古板、守舊,而儼然是一“古董”――這問題就嚴重了!
面對東西方文化的沖撞,我們終究應作何處理方為恰當,方能使中國更好的發展?
有人說,現在中國談西方文化是好現象,中國的不發達就是因為缺乏西方的東西,西方的發達就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優于我們的文化。
當然,此刻我不能絕對地說談西方文化是一種壞現象。現在,中國在某些方面的確比不上西方,物質創造、器械發明不甚發達,精神生活亦有不及某些西方國家之處。但由此就能推究出西方文化就是好的、正確的,東方文化就是劣質的、錯誤的嗎?實際上,文化是無所謂正確與錯誤、沒有孰好孰壞之分的,而只有合宜與否的問題。
在此,我需有意識地讓大家感覺到一種必要性,對于所提問題不能再馬虎拖延,不得不對此問題來一個解決。如果有人說這一問題須后人慢慢解決,須容事態的發展去決定應作何處理――這只能成為一個并不成立的借口而已。對此問題解決的思考,在許久之前就已再容不得馬虎拖延了!
二、人類文化發展的三種狀態與態度
在現在可觀察、預見的范圍內,人類文化的發展可大體歸納為三種狀態,或是三種態度。
第一種為個性的發展、向前的態度之文化。如對大自然的改造、器械的創造發明、利害的計算、個利的注重及相關制度的萌生建立等等,像科學、民主的萌發。此種狀態是西方文化的傾向,其主要偏向對“物”的研究。第二種為具意欲自為調和、持中,尚情尚理精神之文化。如“仁者愛人”、“天地合一”、“孝”“忠”文化、倫理常德等等,以致物質創造發明不甚發達,無所謂科學、民主精神的誕生發展。這是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的傾向,其主要偏向對“人事”(“入世”)的研究。第三種為超脫現世生活而別有所求之文化。這種文化傾向的根本點在于:處理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意圖從根本上取消問題的存在。如“禁欲”思想、“超世”思想,很容易引出宗教,它偏于對“心念”(“出世”)的研究,具有宗教傾向,像印度的傳統文化色彩。
按梁先生的觀點,人類文化本應有這樣一個發展趨勢,即人類文化在第一種狀態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將會過渡到第二種文化發展狀態中,在第二種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類文化會自然偏向對人“心”的研究――此處梁先生不主張所謂的宗教神秘生活――但中國的文化卻是一個“早熟”文化,即在第一種文化沒有好好發展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了第二種文化狀態。這也就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人的個性不夠伸展、器械創造發明不甚發達、社會制度不夠健全的原因。
中國文化是第二種文化狀態,西方文化是第一種文化狀態。也就是說,東西方之所以形成現時代東西方文化、東西方歷史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其根本源動力即在于各自文化的根本之態度方向不同。東西文化的差異遠遠不只在于表象的東西(如有無科學、民主精神),而更在于文化精髓的不同、文化根本精神態度的差異,這才是東西文化、東西歷史發展軌跡之所以不同的癥結所在。
三、問題的回歸及其解決
面對東西文化的沖撞,中國將作何處理,中國文化的發展出路在何方?在未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之前,誰也不能作一個回答。經過以上簡單的介紹及力所能及的閱讀、學習之后,在此我不自量力地堅持一種方法。此方法雖然至少是我此刻贊同的一種方法,但萬萬不敢說此種方法即是解決所提問題的最佳方法。在此,我只是試圖通過這一方法引導朋友們對此問題再作深入思考,而得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此處主張的方法,或是其他更妥善的方法。
我不贊同所謂的全盤“西方化”或是“東方化”。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渾厚文化底蘊的國度,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不間斷、不消失、傳統不更而持續發展的文明區域,成熟而自成一體系的文明深深地浸染了這一國度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的心靈,即使此刻還未感受到已被此文化所深深熏陶的偉大力量。如果試圖清洗中國人的頭腦,全盤接受西方的文化,即所謂的“西方化”,不知怎樣才能對根深蒂固的文化熏染來一個徹底清洗?這種做法除了使中國人喪失根本的人生態度、文化信仰之外,不知還會有什么其他的結果!
對于排斥西方文化的“東方化”,當然亦是不可取的。當今世界千變萬化,科技與民主日益發展進步,世界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中國必須應時代之要求,同國際接軌,這就不得不對中國傳統的做事規則與做事方式提出挑戰,倘若一味的保持方式的傳統,未免也不太合時宜了。
至于所謂的“東西調和”論(受梁先生的影響),我卻是最為反對的。一種文化之所以為一種文化而有別于其他,就是因為此種文化有著一種特別的根本精神態度,區別于他種文化的自我狀態。主張“東西調和”論的人們恰恰沒注意到這個要害。一種文化在骨子里自有一種根本精神根本態度,僅憑感覺或文化的不同表象而要求把不同的根本精神、根本態度調和在一起弄到恰好,怎么能來那一種恰好的調和?有兩種精神態度即為兩種不同之文化,一種文化出路只能涵有一種根本精神態度。所以,在此最為反對的就是“中西調和”的論調。
文化是指人類創造活動和創造成果的總和,有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之說,狹義文化就是指人類物質過程中的所得,而廣義文化就是人類生產過程中留下的所有。中國地處東亞大陸,屬于典型的大陸文化,人民崇拜自然,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傳統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八卦等之中,在古代中國封閉的農業經濟條件下產生了獨特的“養生文化”,崇尚抽象、注重中庸中和的價值理念、看重精神修養,少有競賽意識。而西方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希臘文化,地處希臘半島,屬于海洋性文化,人民常年在海洋上狩獵、貿易、戰爭,“以西方體育為核心的奧林匹克文化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斗爭等觀念指導下產生了以激進性、個體性、開放性、流變性為特征的競技體育文化,崇尚精確、注重規則,有強烈的競賽意識,講求不斷超越,重陽剛、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體美。”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得奧林匹克文化傳入中國之初即與中國傳統文學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與沖突。
二、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體育文學的沖撞
(一)東西方價值觀的不同
中國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通常認為個體是群體的一分子,是群體的一部分,人人應該與群體保持緊密聯系。個人的利益以不破壞群體的利益為前提。但西方文明認為人區別于其它動物的本性是人是一個個具有理智和情感的獨立個體,事事應以個體為先。這種東西價值觀的不同在體育題材電影中有非常好的詮釋。中國百年百部優秀電影代表作《沙鷗》就體現了這種儒學思想。整部電影體現出來的是時代特色,人物的群體特色,基本上沒有體育競技本身的個體性表述,缺乏西方價值觀里的個人動作、技藝和沖突??赡軓暮艽蟮某潭壬蟻碚f,中國的體育電影承載了大多的社會使命,缺乏了真正反映體育本質的東西。相反,西方以展現體育精神的故事影片,強調的是藝術和體育的本質,讓無數觀眾印入腦海,強調的是個體的英雄主義。
(二)東西方哲學基礎的差異
西方體育文化基礎來源于古希臘奧林匹克文化和意大利羅馬體育文化。這些文化都是近代歷史上工業革命的產物。西方當時正處理飛速發展的工業革命時代,哲學理論上由新基督教掌握,強調的是“天人相對”、“天人有別”。崇尚的是個人價值的體現,追求一種競爭意識,不斷超越自己的狀態。反映到體育文化中比較注重個人技術水平的發揮,強調個人戰術和訓練方法,更注重身體機能的訓練。相反,中國傳統哲學強調“陰陽理論”、“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不強調個體,更在意群體利益的表現,強調人與社會、自然的統一。反映到體育文化中,大多數都以贊美以大局觀為重,強調正義和英雄風范。2008年北京奧運會獻禮片,《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整個電影里不是去強調劉長春的個人精湛的技術水平,表達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氣概。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趕世界的意志。
三、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體育文學的交融
隨著社會的不斷往前發展,東西方文化差異越來越小,西方現代文化也逐步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學中來,逐漸交融。也正因為這樣的交融,東西方文化迎來了新的春天。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奧林匹克文化的互補
奧林匹克文化體現自由、平等、博愛的人生價值,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以及互助友愛的人性精神,尤其是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奧林精神就是要通過我們的體育競技表現出人類文明的進步,表達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是競技意識的過程中,突出整體利益,強調協調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東西文化的一座橋梁,是就我國而言,奧林匹克文化成為中國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奧林匹克文化的一種補充。當然反過來,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競爭意識、民主精神、開放態度和科學觀念,同時缺乏培養和發展個性的環境和條件。奧林匹克文化又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很好的補充。
(二)奧運會文化推動中國體育文學的發展
人類通過體育競技,不斷挑戰自我體能、心理、精神的極限,正是人類得以保持蓬勃生命力,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奧林匹克精神的基本理念是讓每個人的精神、肉體和道義得到協調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美的人。文學是反映人類的理論,溝通人的心靈,與奧林匹克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樣的。從這點上來說,奧林匹克無疑會推動體育文學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 東方轉向 歷史合理性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樂黛云先生提出,東方是西方通過“他性”創造的一個“非我”,來發泄不滿和寄托希望。湯因比先生提出了前五百年西方文化引導世界走向物質的統一,后五百年將由東方文化引導世界走向精神的統一。葉舒憲提出了西方思想的全面東方轉向。
可見,近年來東西方文化的關系一直被理論家們放于一個學術重要地位來研究,由之前的絕對西方霸權,絲毫沒有東方的聲音,到東方主義式的東西方文化關系,再到強調用東方文化療救西方現代文化危機,從而將會在未來五百年內引領世界走向精神統一。
其實,對于東西方文化的問題,筆者認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兩種獨立的文化存在,她們都應該有各自獨立的發展模式與發展軌跡。其實,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先進與否,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在遠古文化起源時期,東方和西方都找到她們各自最適合的,即具有歷史合理性的文化模式。
古代東方文明大都屬于河流文明,舉世矚目的四大文明古國,古代中國文明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羅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蘇美爾文明起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這些遠古文明都基于大河沖刷的肥沃平原,而且屬于亞熱帶氣候,夏天濕潤多雨,溫暖,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形成了農耕文明發達的狀況,于是逐漸形成了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提出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而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愛琴海地區的克里特——邁錫尼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暖多雨,夏熱干燥,山多平原少,土地貧瘠,不利于農業發展,僅能生產一些橄欖、葡萄,遠遠無法滿足人類自身需要,所以,只能借助這里發達的航路展開對外貿易、捕魚、海上掠奪。
可見,古希臘無法發展農耕文明,亞細亞生產方式在西方行不通;東方也不能發展海上貿易,產生西方文明。
但是,全球化的今天,這兩條東西方文明的平行線卻有了交叉,有了向彼此靠攏的向心力,即走向融合。筆者認為呈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交通等資源的快速發展,世界已經快速變小,文明內部個體之間的交流加劇,導致兩種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用孟德斯鳩、拉采爾等學者們提出來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也能解釋這一現象。在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這一客觀現實存在上,東西方趨同。無論是東方的北京、孟買,還是西方的倫敦、紐約,它們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叫“城市”,在這個“城市”中,沒有了當海盜與種地的區別,也因為空調、加濕器等現代化科技,縮短了地球緯度熱帶和寒帶的距離,模糊了海洋與內陸的界限。即隨著現代社會的城市化進程,東方和西方有了相似的環境背景因素,所以其文化呈現靠攏趨勢。再加上具有文化言說話語權的學者們大部分生活于城市中,更縮小了視角差異。
近些年,在這兩條平行線彼此靠攏的過程中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如葉舒憲先生所講的“東方轉向”。對于這一問題,筆者認為:
其一,文化或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若去掉外力因素,它原本正常的軌跡就應該是相互靠攏的,然而,“西學東漸”之風似乎刮了很久,從18世紀、19世紀、20世紀,已然變成了大家都適應的自然風。而“東學西漸”隨著東方主義慢慢散開,從“沒有”到“存在”就容易被大家重視。所以在當下社會中顯示出鮮明的所謂“東方轉向”。
其二,即使在當下這種時空維度下,其實東西方文明靠攏趨勢也是雙向的,只是西方轉向已形成一種慣性而易被忽視,但東方社會中西化因素卻普遍而易被忽視,環顧我們四周,有多少人在用iphone?如果說這個太物質,再看看我們每天見面打招呼,有誰還用鞠躬作揖,全都改用握手擁抱,然而,仔細想想,握手擁抱是西方傳統的社交禮儀,而中國文化的傳統禮節應該是幾乎被大家遺忘在古書角落中的鞠躬作揖。
其三,與其說“西方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借助于非西方文化的解毒作用”,筆者認為不如說成“人類現代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要尋求新的文明的解毒作用”。因為一方面,需要尋求幫助的不只是西方文化,還包括現代東方文明,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掀起的尋根文學思潮也看到了這一點,中國、印度、埃及等東方民族文化,現在顯現出來的文化弊端似乎比西方文化危機更甚;另一方面,現在提倡的孔子學說、儒家道理,也非孔孟當時之本意,而是立足于現代社會,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可用之因素,重新整合,形成一種現代新文明方式。其實,新的世紀,新的時代,無論西方向東方傳統借鑒,還是東方向西方現代學習,都需要積極探尋一種在當今后現代社會中具有歷史合理性的新文化,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打著復興傳統的旗幟,發展的是適合新時代社會、思想的新思潮。
關鍵詞:東西方風景油畫;文化差異;表現;融合
我國的風景油畫從很早之前就有發展,并且經過無數藝術家的努力,真正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風景油畫發展之路。特別是在風景油畫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紛紛從中國的思想淵源中尋找出路,不斷學習和研究藝術的真諦,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景油畫民族性特征,表現出他們對油畫的真正熱愛。這時還需要結合西方藝術特點,實現在東西方風景油畫方面的大融合,推動我國在風景油畫方面的造詣。
一、東西方風景油畫的差異表現
(一)地理環境差異
任何文化產物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土地,風景油畫也是如此,它作為人類璀璨文明的產物,在其誕生之時就深受不同地理環境的影響。從世界地圖來看,西方文明古國大多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多數在歐洲大陸、地中海沿線和兩河流域,這些文化的產生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而東方文明大多起源于亞洲,其中以華夏文明最為突出,當然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離不開所處的亞洲地域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特別適合農業發展,為華夏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風景畫的差異成為東西方風景油畫差異的焦點,歐洲的文明源于海洋和陸地,而亞洲文明則是建立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差異造就了東西方風景油畫的文化差異。環境的差異成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本性因素,要想改變這種觀念,需要對東方風景畫的進展進行研究,這樣才能真正篩選出文化傳承中的優勢,真正創造出有意境的中國風景油畫。
(二)文化層面差異
風景畫作為繪畫種類中的一種,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表現,當然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能單獨地歸結于地域的分割不同,要時刻明白是文化的差異導致人類文化發展不同,在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民族性和審美性。這樣不同層次的文化層面直接影響整個風景畫的發展,也造成了東西方風景油畫的差異,中國的傳統風景畫主要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影響,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景畫。文化的差異造就了東西方風景油畫的巨大差別,中國只有結合全球化的影響,對不同的風景油畫加以模仿,不斷練習,才能真正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油畫,并受到世界的認可和喜愛。這時就需要從小做起,開設美術課堂,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結合西方文化的優勢,真正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強國。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傳統風景畫取得較大進步。
二、東方風景畫與西方藝術的融合
(一)西方風景油畫與東方藝術的融合
西方風景畫的產生一直受所在文化的影響,更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伴隨著世界貿易的往來,許多東方藝術開始流入西方國家,對西方風景畫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日本的瓷器大量運往西方國家,并受到熱捧,使得法國的風景畫發生巨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后印象主義繪畫,主要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處理,強烈的線條使整幅畫變得相得益彰,色彩、線條和平面化的運用,使得畫面中的風景與實際風景區別很大,抒發了他們對畫家個人情感的表達。同時,在印象主義的影響下,逐漸出現了表現主義等繪畫特點,這些畫中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在不同的風景畫中,或多或少帶有東方政策。
(二)東方風景油畫與西方藝術的融合
在西方繪畫文化沒有流入中國之時,我國的傳統文化精神也開始衰退,特別是在清王朝末期時,許多文人雅士面對這種現狀和無奈的心情。長此以往,使得中國繪畫的發展停滯不前,我國的傳統風景畫主要是顏料、宣紙和毛筆等硬件信息,而傳統文化在借鑒其他傳統風景畫的同時,還經過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改良和加工,真正用中國繪畫寫實、記錄現實中發生的大事件,以改進傳統繪畫的不足。在20世紀初,西方文化開始涌入中國,特別是西方風景畫的繪畫語言和理念被成功應用到傳統風景畫領域中,使中國傳統風景畫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并產生了許多藝術風格和流派,各類大師對風景畫的熱愛更是在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國現有的傳統風景畫除了具有筆墨意境之外,還添加了幾分真實感,真正做到將西方風景畫中的色彩和布局為自己的創造而服務,不斷提升二者之間的融合。
總之,在充分了解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基礎上,對東西方風景畫產生的地域、文化和發展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們發現,東西方風景油畫產生的主要原因,通過對西方文化差異中的先進部分加以學習和借鑒,讓東西方文化在不斷發展中取長補短,不斷成長,更好地豐富繪畫語言和表現。中國風景油畫更需要不同的歷史藝術家加以學習和努力,進而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油畫風景,創造中國風景油畫的歷史,實現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王蒙.論風景油畫中“光”的探索和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