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4:23
序論:在您撰寫次貸危機的影響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次貸危機;流動性;美元貶值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08)06-0075-03
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給美國金融體系以及全球金融體系都帶來了巨大沖擊,被人們稱為“次貸危機的第四波沖擊”。在此之前,很多人樂觀地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接近結束,但是2008年8月份以來的雷曼兄弟公司危機、美林公司被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困境并被美國政府接管,以及美國政府被迫出手援助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都說明次貸危機遠遠沒有結束,而且正在逐步深化和擴散。此時,我們發現這次金融危機與以往的金融危機存在著重大區別,而且對全球經濟影響很大。因此,本文將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特點和影響進行一個深入的分析。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特點
這場發生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金融中心的次貸危機表現出與以往的金融危機顯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發生在全球最核心的金融市場,從一開始就是全球性的。美國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金融實力在全球都首屈一指,其經濟金融的開放程度也十分高。美國金融市場向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產品,市場容量巨大,美國大型金融機構都是全球化經營,它們的行為對全球金融體系都有一定影響,另外,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梢哉f美國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核心,它一旦發生危機,會迅速波及到其它國家金融市場,本次次貸危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以往發生在其它國家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力和擴散能力都是有限的,一般情況下不能對全球金融體系和經濟構成威脅,例如影響力較強的1997年發生在泰國的金融危機,雖然對東亞以及巴西等國帶來影響,但是其影響是有限的,沒有對歐美等國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構成威脅。本次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則通過金融渠道、貿易渠道、匯率渠道、投資渠道和心理預期等對包括歐洲、日本甚至中國在內的全球多數國家產生強烈沖擊。尤其是次貸危機帶來的美元匯率貶值,直接刺激了石油價格、糧食價格、黃金價格和大宗基礎原材料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漲,給全球造成通貨膨脹、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 第二,危及到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部門。無論從經營實力、經營范圍,還是從市場影響力來說,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都可以說是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機構。此次次貸危機對美國大型投資銀行的打擊是致命的,前五大投資銀行中有三家破產或被收購,兩家面臨經營轉型,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MG搖搖欲墜,花旗等大型商業銀行巨額虧損,還有多家中小銀行倒閉。包括核心金融機構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的虧損和倒閉,表明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也給市場信心帶來極大打擊。
第三,與房地產市場聯系緊密,釋放過程較長。次級抵押貸款源于對于信用程度較低的購房人提供的貸款,金融機構對這種貸款打包后,以此為抵押發行債券,而次貸危機的基本原因也是由于購房人違約,無法還款,住房價格下跌,拍賣作為抵押物的住房也無法收回貸款。因此,次貸危機的發生、發展和蔓延都與美國房地產市場密切相關。只要房地產價格不斷下跌,就會不斷有新的違約者出現,有新的次級債券無法償還,從而對金融資產價格和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帶來打擊,使更多投資者虧損。而房地產的運行周期較長,一旦進入價格下跌的通道,將會持續較長時間,況且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巨大,需要較長時間來釋放風險。這樣就使次貸危機的持續時間與房地產價格變化密切相關,只要房地產價格沒有跌到底,次貸危機就有可能繼續延續。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到2008年9月份為止,規模9倍于次級貸款的優先級貸款的違約率卻在成倍上升。優先級貸款造成的影響將會大大超越次級貸款,美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優先級貸款的數量也是大大高于次級貸款。一些金融機構的二季度財務報表表明,信用風險正在從次貸市場轉向優質貸款市場,主要因為現在美國經濟進入了下滑的周期,原本質量好的貸款現在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第四,小損失引起大災難。次級抵押貸款債券作為一個金融產品,其在抵押貸款債券中所占比重很小,風險高的次級抵押貸款占美國全部住房抵押貸款的比重不超過4%。因此,由于房地產抵押借款人違約帶來的直接損失是很小的,而通過金融機構對次級抵押貸款的多次打包和混合,導致風險向外擴散,最終投資者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資產到底包含多少不良資產,所以,為規避風險不得不拋售持有的債券,造成債券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振蕩,債券價格持續下跌,給相關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帶來遠遠大于次級抵押貸款者違約造成的損失。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此次危機也表現出與以往危機不同的巨大影響,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大宗商品漲價,全球經濟受到沖擊。次貸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對美國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都帶來了嚴重沖擊,人們看淡美國經濟,資本流出美國,美元走軟,而且很可能未來一段時間在振蕩中不斷貶值。由于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絕大多數的國際交易和國際大宗基礎產品都是用美元標價,而美元的貶值就成為以石油、黃金、糧食、礦產品等瘋狂漲價的重要原因。這些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給世界經濟帶來很大沖擊,很多國家因此而形成了進口輸入型和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 第二,資本市場動蕩,給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沖擊,并波及實體經濟。次貸危機引發美國資本市場動蕩,債券價格暴跌,投資者遭受損失,而且危機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傳遞到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出現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暴跌。金融市場低迷導致企業融資更加困難,很多企業取消了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和股票的融資計劃。美國的一些非金融企業因為資金緊張和資金鏈斷裂而倒閉,這些企業倒閉的負面效應向外擴散。
次貸危機不但引發了美國經濟衰退,而且也導致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明顯放緩。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顯現:2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5.24%,對歐盟出口同比僅增長1.15%。國內已經有一些主攻海外市場的企業扛不住壓力而關閉。隨著此次經濟衰退在全球范圍內的逐漸展開,我國的出口經濟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更多企業將關閉,失業率上升。 第三,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市場信心不足。次貸危機爆發以后,各大金融機構看淡后市,信心下
降,行為謹慎,開始收縮信貸,因此而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產生恐慌。盡管美聯儲向金融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但是市場恐慌氣氛依然彌漫。歐洲政治預測研究機構LEAP/E2020研究團隊預測,全球央行網絡一次又一次地無力控制“信貸緊縮”,當代全球金融體系兩根歷史性支柱的動搖(美國經濟衰退和美元衰敗),反映了這個體系內離心力日益增加。
第四,金融機構大批倒閉,失業增加。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美林被收購、美國國際集團公司被政府接管等出乎人們預料的事件接連發生,給美國金融業帶來巨大沖擊。另外,進入2008年以來美國已經有12家商業銀行倒閉,其中包括美國第二大獨立抵押貸款銀行IndyMac。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Poor’s)最新的一份報告稱,未來幾個月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疲軟有可能讓更多的銀行倒閉。金融機構的倒閉浪潮對美國甚至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巨大震動,數以萬計的金融從業人員失業。
第五,次貸危機通過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向全球傳遞風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大多數是采取全球投資組合策略,一旦某一重要市場的資產價格出現波動,會直接影響機構投資者的資產價值,從而不得不進行資產組合調整,由此風險傳遞到其它市場。美國次級債的投資者遍及美國、歐洲、日本和很多新興市場,因此,次級債危機迅速波及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從此次危機中歐洲投資者和日本投資者遭受損失可見一斑。全球投資組合雖然在更廣范圍分散了風險,但是也使得資產價格波動從一個市場迅速傳遞到其它市場。
美國次貸危機給實體經濟帶來的風險主要源于消費縮減,因為美國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費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貸,次貸危機使得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開始緊縮信貸,減少消費放款。另外,投資者資產縮水也會產生負的財富效應。因此,次貸危機將使美國消費縮減和美國經濟衰退。美國與歐洲、日本、英國、加拿大和亞太地區的國家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貿易往來,美國消費縮減和經濟衰退將減少從外部進口商品,從而使得次貸危機的影響傳遞到其它國家和地區。當然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而多數人對這一問題早有預期,因此,心里預期效應可能提前發揮出作用,人們普遍看淡各國經濟,從而造成消費縮減、投資縮減、資本市場不景氣,并且已經出現經濟下滑的跡象。
三、降低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的措施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從多個方面對我國經濟產生沖擊,這種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應該認清形勢,采取有力的措施將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降低到最低。 第一,不能輕視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應該盡量把問題估計的嚴重一些,做好相應的防范準備。例如,前一個時期,由于低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很多出口企業在美國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仍然向其提供信用,結果一段時間之后,一些美國企業破產,造成我國出口企業被牽連,損失嚴重,甚至破產。這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次貸危機缺乏研究,低估了它的危害。
第二,在對外投資和吸引外國資本到我國投資時,都要審慎的對待評級機構的評級。從此次危機中可以看出,評級機構的評級往往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繁榮時期評級都較高,評級機構賺取利潤,危機來臨則大幅下調評級。我國投資者在對外投資時不應過于看重評級,不要被評級所誤導;我國在吸引外資時也應該預料到情況變化時,評級可能會大幅下調,造成資本撤離,必須事前就考慮到這樣一個不利的影響,做到未雨綢繆;
關鍵詞:次貸危機;出口壞賬;貿易保護
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識碼:A
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事件為標志,美國次貸危機于2007年4月爆發,現已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受此影響,我國作為外貿依存度高達60%的開放大國,外貿進出口增長比較困難,出口快速增長態
勢面臨挑戰。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一)出口形勢面臨挑戰
1、全國出口呈現減速跡象。2007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長開始減速,2008年1~9月延續了這種減速趨勢: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19,671億美元,同比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8%,比上年同期增速減少8.1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環比增長下降4個百分點,僅為13.2%。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9月,比上年同期增長7.9%,也明顯低于2007年同期增速,而且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環比增長下降近11個百分點,出口數量僅增長3.5%。
2、對美出口金額大幅下降。2008年1~9月,中國對美出口金額比上年同期增長11.2%,明顯低于全國22.3%的平均增速,也低于2007年同期對美出口增長速度。但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9月比去年同期增長17.8%,遠遠高于全國7.9%的水平。
3、對不同行業出口的影響有所不同。次貸危機使我國外貿出口放緩,對于不同行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出口依存度達30%~80%的紡織品、家具、電子產品、玩具等行業,其業績受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最大。我國是輸美紡織成衣產品的最主要國家之一,占美國同類產品進口的比重在25%左右,紡織出口受次貸危機影響程度最大。調查發現,江浙一帶一些以出口為主的服裝企業的利潤率僅為千分之二左右,而且即使是這樣的價格,訂單數量也只有平時的1/3。江浙地區的部分機電企業同樣遇到外貿訂單銳減的情況,浙江德克瑪液壓制造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2008年的第三季度以后,他們公司的外貿訂單數量較平時減少了百分之六七十。
4、眾多出口企業席卷其中。對我國許多出口企業而言,全球經濟不景氣,出口外部環境惡化已是客觀現實,訂單縮減、生產規模減少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面對的共同問題。譬如,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零售商因為市場疲軟導致服裝和家庭用品銷售下滑,競爭壓力增大,美國零售商在終端市場不但不敢提價,反而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如沃爾瑪比往年早三周就開始提供打折商品。為了轉移壓力,控制成本,美國零售商把壓力直接傳給了數量眾多的服裝和家庭用品類的中國出口企業。對于美國的價格打壓,中國很多出口企業不能忍受,造成了我國出口數量的減少。
(二)進口狀況喜憂參半。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額17,604億美元,2007年達到21,738億美元。而2007年我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總值為3,020.8億美元,其中,從美國進口693.8億美元,美國為我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1、初級產品價格大漲導致我國進口成本上升。隨著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的持續貶值,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水平高漲。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蔓延使得國際游資缺乏投資機會,為回避風險及追求利益,大量游資流向國際商品期貨市場,進一步推動了石油和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
對于外貿企業而言,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進口成本,推動我國進口總體增速的提高。例如,2008年前8個月我國進口初級產品增長70.3%,增幅提高了47.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數量增長有限,而進口價格上漲明顯。例如,進口鐵礦砂均價上漲77.9%、原油均價上漲71.2%、成品油均價上漲91.7%、煤炭均價上漲64.9%、大豆均價上漲79.2%。
2、初級產品價格增速放緩有利于減輕我國進口成本壓力。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主要取決于美元匯率走勢和投機資本的流向。目前,美元進一步貶值引發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因素逐漸消失,部分投機資本減少了商品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從而減緩了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比如,2008年7月初,國際油價創下的每桶147.27美元歷史高位后出現了連續下跌趨勢,跌幅已超過30%。不過,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美國經濟仍不樂觀,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穩定利率的同時,繼續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資金,初級產品價格回落態勢并不穩定。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影響的渠道分析
(一)次貸危機導致我國的外部市場需求不足。導致中國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貸危機所導致的外部市場需求不足,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出口貿易國,中國對美國貿易的依存度不斷上升,其中對美出口依存度上升較快,從2001年的4.10%上升到2006年的7.56%,2007年仍達6.89%,7年平均出口依存度為6.72%,逐步形成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對于外貿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國經濟來說,在內需的替代作用還沒有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如果由美國經濟衰退導致了世界經濟危機,中國很難獨善其身。中金公司的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消費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將導致中國出口增速兩年內累計下降5~6個百分點。
在素有“外貿風向標”之稱的中國第104屆廣交會上,機電、家具、玩具等商品的成交均有所下降,顯示出次貸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沖擊不可避免。
(二)次貸危機引發的人民幣升值影響了我國的進出口。為應對次貸危機,美聯儲不斷降低利率,銀行注入流動性資金,加速了美元的貶值速度,不僅導致大量熱錢流入中國,人民幣升值步伐也明顯加快。在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下,出口產品利潤將被侵蝕,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相當一部分利潤率低、抗風險能力不強的出口主導型企業可能無法生存。次貸危機爆發后,許多曾長期依賴出口、難以迅速轉型升級的外貿企業遭遇了經營上的困難,廣東已有上千家低附加值、低利潤、低技術含量的“三低”外貿企業倒閉;另一方面人民幣加速升值降低了進口成本,對進口增加作用明顯。2008年1~8月一般貿易出口增長26.5%,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5個百分點;進口增長48.5%,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了23.3個百分點。
(三)次貸危機增加了我國的出口壞賬風險。美國企業的銷售、經營狀況均受到次貸危機不同程度的打擊,從而,美國企業的對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變慢、違約率提高,我國企業對美出口業務的收匯安全受到了威脅。同時,受美國次貸危機的波及,美國周邊地區包括歐盟在內的諸多行業、關聯買家的信用風險亦持續上升。
目前,與中國出口企業有合作的美國公司為數不少是只有2~3名員工的企業,抗御風險能力差。浙江金華一家飾品生產企業的老板說,一家美國客戶從2007年10月份開始拖延付款,至今已經累積到32萬美元。上兩個月他去美國,繞了半個地球去要錢,最終還是空手而歸。美國個別大型公司信用也存在問題,比如受美國知名企業S&B公司破產的影響,出口企業福建天成集團現在只能拿回一半左右的拖欠貨款。該集團相關業務部門經理透露,美國次貸危機對外貿依存度高的紡織品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四)次貸危機導致貿易保護措施進一步加強。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為了保護本國產業,美國很可能會對近年來出口增勢迅猛的中國產品進一步設置形式多樣的貿易壁壘,如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這一切都將構成我國食品、機電產品、紡織品和服裝以及玩具鞋類對美出口的障礙,從而造成中方企業的出口受阻、客商訂單減少。另外,新一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貿易問題上傾向于貿易保護政策。奧巴馬曾明確主張對美國民眾實施一些“有意義”的保護措施,阻止就業機會流失海外。
最近,美國又不斷炒作我國寵物食品、水產品、牙膏、輪胎、玩具等產品的安全問題,限制我國有關產品進口,嚴重損害我國產品的國際聲譽和相關出口企業的利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已經從2008年12月1日起,對中國紡織品成衣進行數量監測,為今后對中國產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或反傾銷調查提供數據。
同時,歐盟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經濟衰退過程中,也將通過貿易保護來轉嫁國內危機,這些國家有可能利用
個別中國出口產品的安全問題大做文章,借此打壓中國的商品出口。
三、我國政府及外貿企業的應對措施
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外貿影響巨大,為了使我國外貿企業渡過這個難關,建議采取以下幾項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進出口多元化戰略。次貸危機對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影響較大,但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如印度、俄羅斯、巴西、東盟等地區的經濟仍持續較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2008年前10個月,中國對印度、巴西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39.8%和86.8%。外貿企業可在繼續鞏固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擴大新興市場對外貿產品的需求,緩解出口壓力。
(二)穩定或適度貶值人民幣匯率。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會加大我國國內通脹壓力,加劇流動性泛濫,促使我國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勢必會影響外貿企業的融資,從而影響出口;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下跌,導致了國際石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這對以進出口加工為特點的中國外貿企業的盈利構成極大的壓力。為此,建議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干預外匯市場,結合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態勢,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或在必要時適度貶值人民幣,為中國出口營造良好的匯率環境。
(三)加強出口風險管理。外貿企業應該密切關注中國信保與有關部門的各項風險預警信息,積極尋求專業機構的協助與支持,盡量簽訂書面合同并完善合同條款,盡量改變賒銷的出口方式,收集保存好單證及雙方的往來函電等資料,以備不時之需。為防范風險,企業應小批量、多周期接單,避免遠期大單。
(四)多角度防范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首先,外貿企業要積極有效地適應國際貿易規則,加強自律,運用出口貿易壁壘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及時應對和主動防范境外發起的各類貿易摩擦;其次,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外經貿交涉力度,有效地化解中外貿易中已經或可能出現的糾紛;最后,政府部門應營造良好的市場和體制環境,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從而減少貿易摩擦發生的機會。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尚文濤.美國次級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7.2.
一、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深化的現狀
2008年7月以來,先是美國著名房貸銀行印地麥克銀行因客戶大量取款引發流動性危機而倒閉(6月底該銀行出現支付危機至7月初倒閉的11天時間內,客戶提走了約13億美元)。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倒閉銀行,僅次于1984年破產的美國大陸伊諾伊國民銀行。緊接著,由美國政府支持的兩大按揭信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遭到大量拋售,股價一周內曾跌去五成,一年之內市值損失了八成。7月25日,又有兩家小銀行――內華達州的第一國民銀行和加州的第一傳統銀行宣布破產。至此,今年以來受次貸危機惡化影響美國已有3家銀行倒閉。目前,美國許多銀行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或面臨著倒閉的風險,或出現巨額虧損,甚至美國花旗與美聯銀行等大銀行今年以來也嚴重虧損。據公布的第二季度業績,花旗與美聯銀行虧損額分別達到25億美元(比預期的要少)和88.6億美元。在美國萬家銀行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中,今年第二季度就有近100家銀行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出現不同程度的危機。美國的房屋按揭貸款市場規模高達6.5萬億美元,比美國國債市場要大。目前,次級按揭貸款占房屋按揭貸款市場總規模的12.6%。在次貸風波中,專門放貸給高風險借款者的美國貸款機構一直在違約案上升和按揭者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問題上一籌莫展。而美國次貸危機向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的滲透,導致美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為此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次貸危機已超出了次貸的領域,正不斷向銀行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擴散,美國新一輪次貸危機可能是美國金融領域危機的“前奏”,次貸危機將有可能逐漸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機,并引發新一輪全球性金融動蕩。
由于美國次級抵押貸款被打包成標準化的債券出售給各類金融機構的投資者(主要包括各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一些國家的央行以及基金等金融機構),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的迅速膨脹,美國次貸危機的不斷深化和波及的范圍十分廣泛。次貸危機不僅給美國金融領域帶來巨大變化,而且還在持續不斷地擴展到美國之外有關國家和國際市場,引起全球各主要市場的震蕩,股票市場反應更為強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美國與次貸危機相關的損失已超過2萬億美元,潛在的損失可能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美國GDP的20%以上。盡管目前美國次貸危機的起因是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和市場利率上升,但暴露出的是貸款機構降低信貸標準、忽視風險管理、借款人過度借貸以及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等問題。由于類似的問題在其他信貸市場也始終存在,因此次貸危機引發了人們對其他信貸市場問題的擔憂,造成更多的恐慌。今年以來美國許多銀行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出現的種種困境,反映了美國金融系統長期存在的問題與風險隱患,一旦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有可能釀成全面的金融危機。
從當前美國的金融狀況看,盡管美國政府向市場大量注資,并對有關銀行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機構給予特別融資等救急措施,加之降息預期的存在,暫時也許會緩解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及防止可能出現的全面性金融危機,但由于目前信貸緊縮及金融市場的壓力仍然存在,市場上悲觀氣氛濃厚,受次貸危機深化影響導致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各種危機隱患仍難以排除。再加上國際油糧價格仍相對高企,由此引發的通膨壓力使美國在聯邦基準利率上進退兩難。由于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目前已降到2%,繼續降息刺激經濟的空間已極為有限。因此,美國經濟和金融形勢的諸多不確定性,使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深化帶來的進一步影響能否緩解,在未來的幾個月內依然前景未卜,還沒有足夠的根據可以斷言美國次貸危機已經見底。
近期美國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的進一步釋放,表明美國次貸危機還在不斷深化,沖擊力仍在持續,美國再次面臨著金融領域的風險和經濟的衰退。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經濟衰退和金融動蕩,與美國歷次的經濟大蕭條較為相似。這反映在銀行及金融機構因次貸的巨額損失及房地價格大幅下滑導致違約貸款金額劇增,致使相關金融機構遭受嚴重損失,并造成經濟的持續下滑。同時,國際糧食與原油價格高企形成的通膨壓力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能力及企業投資意愿,加劇了經濟的衰退,使美國面臨著經濟與金融的雙重考驗。
二、美國次貸危機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次級房貸危機是典型的政府鼓勵居民購房,金融機構又將房貸資產證券化而導致的流動性短缺的金融領域危機。但從美國目前的次貸危機看,表象是房地產業泡沫破裂而形成的,深層次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長期失衡,最終通過與房貸相關的金融領域危機的形式爆發出來,其實質是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釋放到金融領域的嚴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向全球擴散以來,其主要焦點集中在更深刻的國際金融市場問題上,包括國際金融市場失衡,甚至國際金融體系變化帶來的失衡等。國際金融市場失衡的概念較為復雜,其中包含諸多金融領域的問題,如國際金融結構的失衡及由此帶來的貨幣和匯率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貿易失衡和通脹等全球經濟問題。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失衡問題在美國次貸危機出現之前就已經十分嚴重,并擴散至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宏觀領域。其根本原因是美國赤字增長和全球貿易不平衡,以及美元貶值、利率差別和投資資金無序流動。無疑,全球金融失衡是與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在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下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經濟的增長和需求的增加使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十分明顯的特征,即在全球范圍內大量資金源源不斷流入房地產行業和礦產、能源等資源行業的實體經濟領域。由于全球流動性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領域的速度和規模達到了一定的甚至是瘋狂的程度,不僅導致了國際金融領域嚴重失衡,也推動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而隨著近年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不斷積累,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長期失衡出現的危機首先從次貸危機反映出來。由于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失衡十分嚴重,不僅次貸危機難以在短期內緩解,還有可能進一步演變成金融領域的全面危機。
由于近年來經濟和需求的增長主要表現在新興經濟體中,西方發達國家總是以此為口實將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歸咎于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但目前國際金融領域的失衡、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和通脹的癥結并非如此。從國際金融體系看,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失衡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差別上,導致全球流動性資金大量流入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經濟規模的擴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部分投資資金,另一方面經濟和需求的增長也在不斷消化“熱錢”的流入,即使存在著泡沫也是經濟和需求增長過程中的泡沫,而不會引發全球性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同時,全球投資資金流入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彌補了這些國家資金的短缺,在一定意義上有益于國際金融領域的平衡,緩解了發達國家長期流動性過剩出現的局面。而發達國家內部之間出現的資金過度流動,不是反映在經濟增長、經濟結構或貿易失衡這些宏觀層面上,而是反映在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領域之間的失衡。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其在發達國家的蔓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發達國家內部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領域間的失衡最為嚴重,所以美國次貸危機首先沖擊的是西方經濟體,而不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因此,顯而易見全球范圍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不是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如果說有一定的關聯,也不應反映在資產價格泡沫的金融領域。從資產價格泡沫形成的角度看,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一些實體經濟行業出現了過快增長,全球流動性資金過度流入實體經濟,使國際金融領域失衡現象進一步惡化,國際資金流動更加無序。同時,美國房產業高速過快發展推動房產價格過快上漲,拉動了與此相關的房貸行業和次貸證券市場的發展,房貸行業和次貸證券市場的膨脹又使金融經濟領域籌借到的資金加速投入房產建筑業,這種逐步升級的循環投資方式形成了資產價格泡沫,最終必然崩潰。與此同時,美國房貸行業和次貸證券市場的膨脹使許多國家和金融機構卷入其中,資產價格泡沫的破裂也必然在全球蔓延,美國次貸危機向亞洲的蔓延,與其說是擴散還不如說是轉嫁危機。
另外,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礦產、能源等資源行業的實體經濟領域的過度投資以及在農產品補貼等問題上的做法,為全球通脹埋下了“伏筆”,并為礦產品、石油和糧食期貨市場上的大肆投機提供了刺激因素。此外,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失衡問題愈演愈烈,特別是次貸危機帶來的美國資產泡沫崩潰和美元貶值在國際貨幣市場進一步演變為貨幣政策和匯率等領域的問題,使國際金融失衡問題更加復雜化。甚至有人預言如果出現新一輪經濟危機將有可能從金融領域開始。
三、美國次貸危機更廣泛的影響
美國的次貸風波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需要對次貸危機的延伸進行新的認識并高度重視。由于目前美國房價暴跌引發的次貸危機仍在不斷加深,不僅使有關從事次貸的銀行危機四伏,而且正逐漸滲入從事次貸以外的住房抵押貸款行業。再加上市場恐慌因素導致投資者從房地產市場抽逃資金,加劇了流動性危機的進一步惡化,由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大量釋放引發的次貸危機有可能向住房抵押貸款繼續延伸,演變成更為廣泛的金融危機,從而加大美國金融市場上的動蕩并向全球擴散風險。
從全球范圍看,本輪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許多地區金融市場造成的巨大影響,可能嚴重削弱投資者對全球資本市場的投資信心,消除對美國經濟和房地產市場恢復的期望,加劇美元的進一步貶值,加重資本市場的恐慌氣氛,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不可避免導致市場動蕩加劇。據統計,目前外國投資者總計持有22%左右已發行的美國政府機構長期債券,規模約1.4萬億美元,其中不乏與美國房貸金融機構有關的債券,中國和日本是此類債券的最大的投資者(其中中國約占外匯儲備的38%,日本約占24%)。如果美國政府為進一步緩解次貸危機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美元貶值“風潮”,從而直接使許多持有巨額美元債券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遭受重大損失。特別是一旦這類債券縮水,中國和日本將首當其沖。從日本的情況看,日本持有的美國機構債券最多的是私有公司和商業銀行債券。近年來由于日本企業貸款需求持續低迷而客戶存款卻繼續增長,日本銀行一直在大舉投資機構證券等海外債券,美國機構債券被認為既安全可靠又能提供高收益率。美國機構債券成為日本私有公司和商業銀行主要的投資渠道,因此日本私有公司和商業銀行受到的影響更嚴重,有可能直接導致日本金融市場的動蕩。而日本的一貫做法是一旦國內出現金融動蕩便從海外抽調資金穩定國內市場,變相向海外其他金融市場轉嫁國內出現的危機,此舉對亞洲地區影響最為廣泛。我國與日本有很大的不同,我國所持的美國機構債券大部分都是以政府以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的,在美國新一輪次貸危機的沖擊中我國也未能幸免(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我國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債券達到3760億美元)。另外,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不僅導致全球信貸市場進一步緊縮,同時也波及到股市地產板塊。由于美國次貸危機震動了整個國際金融領域,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危機將進一步擴大及美國經濟將受到進一步負面影響而紛紛拋股,拉低了與房地產和與房貸相關的金融類股票。據統計,今年以來全球50個主要股市的總市值急劇減少至不足53萬億美元,市值與去年高峰時期相比至少蒸發了10萬億美元,平均跌幅超過了17%。其中股市上房地產類股票多次出現集體跳水,在不到七個月的時間里全球房地產類股票跌幅多則50%以上,少則也在10%以上,在全球各地股市房地產類股票跌幅最大。
當然,盡管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對我國的直接影響并不突出,但間接的影響不可避免。首先,美國新一輪次貸危機意味著外部金融環境更加不確定,特別是由于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債券投資者不愿承擔次貸危機帶來的更多風險,必然要轉嫁危機。其次,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由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不斷升值,再加上未來我國市場增值預期十分明顯,我國就成了次貸危機的“避風港”。特別是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目前國際“熱錢”不但沒有撤出中國的跡象,而且還在不斷涌入。盡管大量資金流入并不一定是壞事,至少使我國金融市場上的流動性資金十分充裕,但由于流入我國金融市場和房地產行業的“熱錢”大部分是投機性質的,在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上會在一個合理的估值區域伺機而動甚至興風作浪,加大了國內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另外,投機性“熱錢”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熱錢“的載體既多樣化又很難監測,其規模和走向難以判斷,增大了我國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因此管理難度也就進一步加大。雖然目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與我國金融機構的關聯度不是太強,但畢竟有一定的牽連,其中包括:
(1)由于我國一些金融機構在不同程度上涉足美國抵押貸款債券,因而損失較大,金融領域面臨著重大風險。據美國官方統計,到2008年5月底我國金融機構持有的美國機構債券高達4333億美元。如果美國經濟得不到有效改善,抵押貸款債券資產市場的估價值繼續下降,不僅全球經濟將陷入嚴重的危機和資產變量的重估,我國金融機構也將面臨著無法挽回的損失。
(2)國家外匯儲備資產安全面臨著威脅。由于我國外匯儲備和外匯資產大部分是美元單位,如果美國次貸危機繼續深化,我國持有的大量美元外匯儲備和美元外匯資產的實際價值將大幅縮水,承擔美國次貸危機繼續深化影響帶來的巨大風險。
(3)人民幣升值和出口下降壓力進一步加大。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惡化的可能以及美國經濟衰退風險的增大,短期內美元弱勢將難以改變,人民幣在美元貶值的驅使下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美國貸危機繼續的深化和美元的不斷貶值,將降低美國居民的投資和消費信心,從而導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降,使我國部分出口企業的生存條件惡化。
(4)宏觀調控難度加大。受美元貶值影響。以美元單位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如糧食、原油和黃金等的價格有可能將進一步上揚,全球性通脹將繼續惡化。通脹風險加大將導致我國宏觀經濟調控難度加深。
(5)股市和資本市場的風險加大。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市場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前景預期悲觀,將有可能導致美國乃至全球股市持續低迷,包括中國股市在內的全球股市風險將不斷增大。如果美國次貸危機繼續演化,可能會使一些投資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境外機構撤回資金,我國資本市場和股市將承受更大的風險。
另外,從金融機構的承受能力看,美國的次級貸款市場僅僅是貸款市場的一個部分,而且主體是多元化的,即使這些金融機構破產,國有資產的損失也不會太大。但我國則不同,許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產行業作為經濟的支柱產業,土地轉讓收入和相關稅收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相當一部分,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執行不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地方政府對高房價負有一定的責任。同時,我國貸款市場的房貸基本上都是由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即使是其他商業銀行,也都是有一定規模的國有資產,因此房地產出現的泡沫也就是國有資產的泡沫。盡管目前美國次級危機對我國房地產和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領域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并不等于類似美國次級危機的隱患不存在,需要加大風險評估力度。美國次級危機的爆發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對其認識不能僅僅關注表面現象。
四、美國次貸危機后的全球范圍調整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股市多次下瀉,國際貨幣市場持續震蕩不定,金融商品價格不斷攀升,一些規模龐大的金融機構或出現巨額虧損或倒閉。美國政府又是注資又是減息和減稅以救市,但仍無濟于事。所有跡象顯示,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經引發了金融領域的危機,受此影響全球也正面臨著嚴重的金融危機。為此,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范圍的調整勢在必行。
美國次貸危機反映的是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及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失衡的現象。長達10多年的實體經濟過熱推高了能源和糧食價格,最終難以承受的通脹壓力必然要通過金融危機的方式表現出來。雖然次貸危機的表象是美國房貸行業和次貸證券市場的泡沫,但緩解次貸危機的不斷惡化最終需要從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之間的失衡進行調整,是全球范圍的調整,調整過程也將是漫長和帶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從深層次看,次貸危機和資產價格泡沫實際上是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兩大領域之間的失衡,與經濟結構的失衡有很大的區別。經濟結構的失衡可以通過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在短期內得到調整,而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失衡的則是兩大經濟間的調整。這在短期內難實現相對平衡。因為在全球化過程中全球經濟失衡更主要的成分是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之間的失衡,這種失衡現象具有全球化的多種因素。
關鍵詞:信用評級;評級機構;次貸危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8)09-0056-04
2008年5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聲稱已開始對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實行調查,以確定這三大評級機構是否在次貸危機期間出現了違背法律和職業規范的行為。很明顯,在危機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投資者和監管部門都將矛頭由原來的銀行體系轉移到信用評級機構上。銀行盲目貸款是整個危機的源頭,但是如果貸款沒有被重復證券化,風險會保留在銀行體系內,這種情況下監管結構能夠使用有效的行政和經濟手段加以控制。正是由于投資銀行和評級機構的介入,風險被引入到資本市場,而且成指數擴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其中扮演了擴大風險的催化劑角色。
根據圖1顯示的危機影響因子和傳遞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危機的基本發展過程:危機發生前期,美國利率低,房價高漲,購房者每月按時付息,整個住房按揭貸款呈現健康繁榮的形勢。貸款銀行認為這樣的形勢將會持續下去,一方面不斷降低按揭貸款者的信用等級,大量的次級貸款人進入銀行,另一方面為了盤活資金,同時減少潛在的風險,將已有的次級按揭貸款打包、加工,變成房產抵押債券(MBS)。信用評級機構將不同風險程度組成的房產抵押貸款進行風險級別評級,形成不同的等級。這些不同風險的等級因為滿足了不同風險投資者的需求。很快就出售了。接著,投資銀行又將低等級進行重組,形成各種類型的CDO,幫助這些CDO出售的機構就是信用評級機構。他們對不同CDO進行評級,提高了其出售能力。
信用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中的主要角色是為以住房按揭資產為基礎的證券化產品提供信用評級,主要的產品有MBS,CDO等。其中,對CDO及其衍生產品的評級使得次貸風險被層層掩蓋,最終導致大量的投資者只看到高評級的證券化產品,而不能發現其基礎資產的風險。一旦虛假繁榮的現象被某些觸動因子如利率、房產價格、就業等破壞,不同機構和投資者的損失將會成倍增加(具體危機過程的參與機構和沖擊見表1)。
截至2008年4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JMF)的報告顯示,信貸危機可能給金融行業造成近1萬億美元的潛在損失。但是,這一損失估計量并沒有反映出次貸危機中實際達到的損失,真實的損失將遠遠超過這一數值。
二、次貸危機中評級機構角色及其評級誤差
根據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果風險只是發生在第一層面,則損失基本能夠被控制在銀行體系內部,也能夠通過市場手段和政府金融手段加以有效控制。但是,從危機發展到現在的情況來看,危機的涉及面已經遠遠超過了銀行體系能夠控制的范圍:危機不斷擴散到不同金融主體和金融市場,從貸款機構到養老基金、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從銀行間貸款市場到股票市場,從美國國內市場到全球金融市場。引起擴散的關鍵原因是投資銀行的證券化產品的開發,而真正促使其成為危機的原因是信用評級機構錯誤評級造成對風險的掩蓋和對投資者的誤導,以及其預警機制的滯后。
根據圖1,我們能夠直觀地發現,在第二層面影響因子和第三層面影響因子中信用評級機構始終以關鍵角色在起作用。它對MBS、CDO以及CDO衍生產品的高評級使得投資者只是看到了證券的收益和安全性,隱藏在基礎資產中的風險被忽略,新證券產品不斷被開發,市場對經過評級的證券產品的吸收能力越來越強,資產價值不斷擴展的同時風險也隨之膨脹。由此可見,在次級房貸的產業鏈中,評級機構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有效地連接了次級按揭貸款和二級市場。這不僅僅是將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證券化產品市場,而且將這些產品的風險級數不斷提高,最終造成了具有相當廣度和深度的金融體系危機。
理論上信用評級是根據資產信用風險形成的,它能夠完全捕捉到資產可能出現的違約概率和違約回收率。如果信用評級是合理的,則次級按揭貸款衍生的金融產品能夠被合理地估計風險,投資者能夠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投資,整個次貸風波中的風險就能夠被理性地控制。但是真實的評級信息并沒有實現理論目的。由于評級中的主觀和客觀因素,評級出現了明顯的偏差,而且評級公司的預警能力也不能有效地表現出來。
根據次貸危機中評級公司的表現以及評級固有的問題,本文將此次危機中的評級誤差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項。
首先,評級的非透明性。信用評級機構的生存法則是依靠信譽來獲得長期收益,所以評級機構原則上不會因為客戶的評級要求而改變評級的公正性。但是由于評級的非透明性,投資者不能有效地辨別評級的公正程度,評級公司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主動造成評級誤差。
評級的非透明性很容易導致評級喪失公正性。評級公正性要求評級機構能夠給投資者提供減少信息不對稱的評級信息,而且這樣的評級獨立于任何利益團體。在評級產業初創階段,評級機構的報告是由投資者支付費用的。20世紀70年代,評級機構的商業模型開始改變,報告開始由證券發行人來支付。評級機構代表了投資者的利益,但是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收入來源是證券發行人,這就造成了潛在的利益沖突,即信用評級機構被認為在證券發行人的壓力下給證券以不公正的評級。這樣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會變得缺少精確性和誠實性,信用評級機構自身面臨了社會信用問題。
偶然的、暫時的非公正評級能夠在短期內被市場吸收,但是如果這種非公正性評級是市場普遍現象,則說明了整個評級體系出現誤差。在次貸危機中,三大評級公司對于證券化資產的評級具有同一的評級結果,而這些結果都具有虛高的嫌疑。短期內由于某種經濟狀況,比如說次貸危機前的房地產繁榮,投資者不能認識評級的誤差。但是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很多隱形化的風險就會成集聚形式暴露。
其次,預警能力的滯后性。根據本FT(Financialtime),當銀行在2006年提出次級按揭貸款存在潛在危機的時候,信用評級機構仍舊持有樂觀的態度,直到2007年8月,信用評級機構才對相關的衍生證券提出降低信用等級。風險預警能力的滯后性是當前各方對評級公司指責的主要方面。
評級機構對市場信息反應的滯后性表現為很多證券在風險已經顯性化的情況下仍舊沒有出現評級的變化。由于各類經濟和行政主體對于評級信息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這種滯后性會傳遞到相關主體的策略上。對于大多數投資者而言,由于自身風險估計能力有限。信用評級是其判斷證券風險的主要依據,投
資者對于評級機構過度依賴。一旦評級公司對于風險的預警出現滯后,投資者就不能及時調整投資策略,風險直接造成損失。同時,監管部門也會因為對評級信息的依賴而滯后監管政策。
預警滯后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評級公司對于市場信息的錯誤估計。在本次次貸危機中,評級公司和其他市場主體一樣對于整個市場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還沒有到達最高點,市場在近期內不會出現下滑。面對這樣的估計來源與市場錯誤信息。評級機構沒能在這些信息中作出正確判斷:二是評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故意推遲評級修正。主要表現為評級公司雖然認識到了已有評級中的誤差和證券實際評級的下降。但是他們認為這樣的問題是短期的,短期內證券風險會自動減小,評級機構沒有必要調整評級,此時評級公司的聲譽不會受到影響。三是預測能力有限。評級機構在判讀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定性分析。比如說在確定各個指標權重時,不同指標的權重分配會受到經驗的影響,而不同的經驗權重會影響到整體評級結果。比如CDO產品。因為其基礎資產都是次級按揭貸款或者證券化產品,這些產品違約風險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如果按照分析其他證券的經驗來確定相關性影響的比重,很可能低估CDO的風險,進而錯誤預計其信用等級的變化。
第三,信用評級技術的缺陷。信用評級機構被指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證券發行人信息不能精確地進行評估。進而造成證券信用風險估計的誤差。證券信用風險估計過程,關鍵的估計因素是違約概率和違約回收率。在次貸危機過程中,評級公司對于違約概率和違約回收率的估計都存在偏差。一方面,高估了違約回收率,認為房地產價格會繼續上升,即使貸款人出現違約,以抵押資產為基礎的資產的違約回收率也會很高。另一方面,認為違約概率會很低,因為高估了借款人的信用評分,同時高估了借款人的違約動機。于是,不斷衍生的證券化產品也具有了較高的違約回收率和較低的違約概率。這兩者結合造成了各個產品信用評級的上升。
第四,證券化產品的復雜性。2000年以前,評級機構主要的證券評級是國家債券、企業債券評級。2000年以后,隨著新的證券化產品(資產抵押債券)評級的出現,評級機構的業務開始擴張。2006年,穆迪評級機構從資產抵押債券評級業務中收入達到8.5億美元,占總收入的44%,而1995年,這一業務收入只有5000萬美元。
次貸危機中凸顯的一個問題是投資銀行創造的CDO以及衍生CDO。由于CDO能夠將基礎資產的風險分成不同等級出售,滿足了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需要,所以近幾年來整個CDO市場發展較快(圖2)。
CDO的存在使得次級按揭貸款借款人和CDO投資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信用鏈過長造成了風險估計的困難。由于評級數學模型運用的困難性,使得評級不能為投資者正確提供風險的估計。
三、我國評級機構的問題和次貸危機中的借鑒
我國信用評級產業發展到現在只有20年,很多評級都不符合現實(比如說企業的評級為3A,而評級才達到2A,這種情況非常清楚地說明了評級的失真),而且政府干擾因素太大。我國信用評級產業中存在的問題沒有爆發出來的主要原因,一是評級產品太少,現有的證券產品本身不具有很強的風險性。二是政府機構的保護,一方面,使得評級機構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使得潛在的問題被隱形化。三是金融市場對信用評級的依賴性不強。比如說資本市場的局限性使得主要的信用渠道來源于銀行體系,而銀行體系本身具有信用評估能力,不需要有信用評級機構的介入。但是隨著信用評級產業的發展,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原有的政府驅動模式存在問題。從各國信用評級產業的發展歷史來看,主要的評級產業以兩種模式形成,即市場驅動式(如美國)和政府驅動式(如中國)。這兩者的區別并沒有那么明顯。例如在美國信用評級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因素一直起著關鍵的作用,無論是從立法上還是監管上,政府部門并沒有讓這一產業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就目前的次貸危機來看,美國以及歐洲對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的批評和審查也說明了政府干涉的存在。我國因為信用評價產業發展較晚,又面臨外資信用評級結構的進入,不得不采取政府驅動式發展。這一模式能夠有效地發展和保護我國本土信用評級機構。但是也會制約它們的競爭動機。
關鍵詞: 次貸危機,實際沖擊,資本市場,進口品價格,輸入型通脹,金融運行
前不久,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部的洪祝平表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經濟衰退將通過貿易、金融和能源、農產品在內的商品市場三個渠道對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金磚四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對中國來說,由于美國是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因此美國經濟衰退、消費疲軟將對中國出口產生影響。但對金融領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沖擊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國金融領域受到沖擊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同樣,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12日在華盛頓參加國際會議時也表示,從目前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比原來預期的要小。其實,這也是許多人的觀點。那么,這次被羅杰斯稱為信貸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領域究竟有何影響?影響有多大?未來趨勢又是如何呢?
一、起初人們對于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判斷普遍比較樂觀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是由美聯儲頻頻降息、商業銀行放松貸款條件、消費者低成本炒房共同引發的,實際上孕育時間至少持續了四五年,不過直到去年上半年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出現財務困難為標志,危機才真正開始顯露。次貸危機發生已經有一年多,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次貸危機已經引起美國經濟金融動蕩,甚至放緩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步伐。
(一)次貸危機不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
但在次貸危機剛發生時,人們對次貸危機的嚴重性認識普遍不足,預期比較樂觀。比如,當初(2007年8月)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由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市場動蕩會使美國經濟增長減緩。但他相信,美國經濟和市場是強健的,足以消化金融市場動蕩造成的損失,從而可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2007年9月)更加樂觀,他表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將在幾個月后結束,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里絲廷·福布斯也對次貸危機的影響表現了較為積極的態度,認為次貸危機如同為美國經濟打開了一個缺口,雖然存在消極影響,但不至于動搖美國經濟的全局。并且近幾年美國企業界整體表現不錯,盈利大幅增加,有助于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
同樣,國內學者譚雅玲(2007年8月)也持有相同的觀點,她認為雖然次貸問題表現得比較嚴重,并且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一個焦點話題。但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是低端客戶的問題,對美國房地產大勢影響有限,不大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或金融出現實質性的改變或動蕩,目前國際市場對它的過度關注更多的是一種炒作,次貸危機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被過度夸大了。
當然,也有學者分析指出了美國次貸危機可能會引起美國房地產業的進一步衰退。因為次貸的違約率上升,抵押房屋被拋售,增加房屋市場供給,降低市場價格,減少新建房屋的投入,房屋市場收入減少帶來的消費市場萎縮,投資和消費減少帶來的總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美國經濟增長下滑,經濟不景氣對進口商品需求下降,使得全球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受到影響,動態均衡的第一個環節可能被打破。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影響有限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由于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ㄆ煦y行經濟學家黃益平也表示,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同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鄭京平8月19日認為,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人民銀行的易綱當時(8月)也認為,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向陽研究員(2007年底)就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從貿易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將會下降6個百分點,所以通過貿易這個渠道毫無疑問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通過金融領域的影響反而沒那么明顯,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的步伐比較慢,所以還沒有分享到當初美國人搞房地產抵押貸款發行的各種各樣的有價債券帶來的好處。至于對中國金融領域的影響,許多人的觀點是影響有限。以中國股市(2007年8月)為例,分析認為由于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的影響并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美國經濟增長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來的最低谷,而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值;美國股市7月以來連續暴跌,而中國股市卻連創新高。
可見,在次貸危機發生后不久的幾個月里,大多數人持有比較樂觀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就更加微弱。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實際沖擊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不過,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于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下跌15%、日經指數(OSA)、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SES跌幅均在20%左右。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已經造成了實質性危害。同樣,在此次浩劫過程中,中國也難幸免,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中國貿易而且對中國金融也已經產生了實質性沖擊。
(一)資本市場受到嚴重沖擊,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一路走高,1月末上證指數只有2786點,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上證指數就突破5000點大關,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點的歷史高位,10月16日達到6124點,再創歷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證指數為3493點,下跌2500多點,跌幅超過40%,是今年以來全球跌幅最大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在本次大調整中,至少有40%與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即至少有1000點跌幅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隨著股指的大幅下挫,滬深股市總市值也急劇縮水。2007年11月5日,隨著中國石油的上市,滬深股市總市值一度達到33.6萬億元,但隨著股指一路下滑,目前兩市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縮水10萬億元,蒸發速度之快為世界罕見。半年來,大陸股指巨幅下挫,一舉推翻了此前有人認為的“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影響并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的觀點,讓社會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中國大陸股市與世界股市關聯度已經達到了60%左右。
(二)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在次貸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采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使中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陸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遠高于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25%,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僅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上漲了4.2%,很多人預計今年的漲幅在10%左右,這樣即使不做任何投資,國際資本只要把錢轉移到中國存進銀行,就能得到穩定的(低風險)高回報(收益10%以上)。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試論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源于美國,是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振蕩引起的風暴。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隨著住房市場的繁榮而興旺起來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
1 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在美國信用是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依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次”是與“高”、“優”相對應的,指信用較低的借款人,從而形成兩個層次的市場。達不到申請優惠貸款條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由于次級貸款的利率高于優惠貸款利率,受利益驅使,放貸機構在放貸時不按規定要求借款人預付定金,不認真核實借款人的收入狀況,次級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就迅速影響抵押貸款市場,繼而向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蔓延。
2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1次貸危機導致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
2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所導致的生產過剩,而虛擬資本經濟的瘋狂擴張是導致本輪經濟周期拐點出現的主要原因。虛擬經濟的瘋狂擴張導致了周期性繁榮頂點的過早到來,虛擬經濟資金鏈的斷裂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
3極易導致全球經濟的隱憂——滯脹
[關鍵詞]次貸;次貸危機;抵押貸款;金融;國際經濟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源于美國,是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振蕩引起的風暴。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隨著住房市場的繁榮而興旺起來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
1 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在美國信用是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依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次”是與“高”、“優”相對應的,指信用較低的借款人,從而形成兩個層次的市場。達不到申請優惠貸款條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由于次級貸款的利率高于優惠貸款利率,受利益驅使,放貸機構在放貸時不按規定要求借款人預付定金,不認真核實借款人的收入狀況,次級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就迅速影響抵押貸款市場,繼而向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蔓延。
2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必然會對世界很多國家產生經濟方面的影響。摩根大通分析師指出,此次全球信貸危機,很可能會在未來10年時間里繼續影響市場,因為美國次貸還貸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次貸損失,只是世界金融體系總體損失的一小部分,次貸危機并未觸底。
2.1次貸危機導致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
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GDP增長。以我國為例,2007年,由于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
2.2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所導致的生產過剩,而虛擬資本經濟的瘋狂擴張是導致本輪經濟周期拐點出現的主要原因。虛擬經濟的瘋狂擴張導致了周期性繁榮頂點的過早到來,虛擬經濟資金鏈的斷裂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