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9 16:31:13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歷史學習筆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自主學習;高中歷史;有效性
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材中有了很大變化,識記性的考點少了,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從而獲得新知識。這也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將結合實踐,談一下認識。
一、興趣是前提,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與學生對學習興趣的高低有著直接的影響。那么,如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教師不可天馬行空,要根據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還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學道具等輔助工具,或者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開辟新航路》這一課為例,這一課的重難點在于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過程,以及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知識點過于久遠,還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授課難度較大。為此,我采用了讀圖分析法、講授法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并且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教學情況,有效地將學生求知欲點燃。比如,在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觀看《大國崛起》第一集:海洋時代。聲光電像的動態介紹,讓學生在興奮喜悅的情緒中,初步了解到葡萄牙、西班牙在當時的航海路線以及所產生的影響。然后,我提問:任何一次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原因,大家想一想,當時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呢?這個開辟的過程有是怎么樣的呢?能否在掛圖中標識出來!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思考探究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在講述歷史知識的時候,與現實聯系起來,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比如,讓學生思考“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口號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辟新航路,有什么內在的相同點。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主動涉獵與之相關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二、內容要適當,達標練習要層次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搞“一言堂”,要鼓勵學生自學,并安排足夠的自學時間。對于自學的內容要挑選,要科學。過難,學生抗拒。過易,學生無味。過多,學生太累。過少,學生太閑。教師可以用“學案”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且以練習題進行檢測。特別要強調一點,練習題要根據教學目標,學情特點進行設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要有新鮮感,多樣性與探究性的特點。
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新儒學的發展過程,以及對后世產生的重大影響。因此學案的設計,思考的問題也是從三個方面入手。(1)漢初的“無為而治”產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具體的措施,取得的效果。(2)“無為”到“有為”的轉變原因?目的?措施是什么?(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者是誰?其歷史地位、身平
(下轉第72頁)
(上接第71頁)
故事以及貢獻是什么?等問題。并且學案中具體的題目形式多樣,即有基礎性的填空選擇題,也有材料分析題,還有課外延伸題。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遇到難題可以相互討論,可以請教老師,從多種途徑去尋找答案。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自主學習環節,通過適當的自學內容,多層次性的題目,實現全班學生自學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方法是關鍵,教師指導積極主動
“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說的就是方法的指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亦是如此。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并且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臺,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與人交流。教師也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并給予有困難的學生幫助。那么,教師如何做一個合格引導者呢?一個合格的引導者,必須是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比如,課前的預習指導、課中的學習指導以及課后復習指導。
以《輝煌燦爛的文學》這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是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重大成就,即《詩經》、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內容,展示我國不同時期的文學形式及成就。課前,我給學生一些學習資料,比如,詩歌產生的原因,《詩經》代表作品等等,讓學生去看,形成一個直接的感覺,并且讓學生結合教材,根據導學案,了解《詩經》、《楚辭》、《漢賦》,屈原、司馬相如等知識點。課上,指導學生結合教材中分析題目。比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個不同階段中唐詩代表人物,作品及特點。課后,指導學生做達標練習題。整個學習環節中,教師參與其中,少給答案,給予方向性的指導。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在探究難題的時候,訓練自己解題的能力,掌握做題的方法。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重視方法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不要擔心學生能力不夠,更不能夠越俎代庖。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對教材進行設計,題目從易到難,內容由淺入深,最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何謂以教材(教輔)為依托的開放式歷史學習筆記?以教材(教輔)為依托的開放式歷史學習筆記與記在專門準備的筆記本上的歷史學習筆記有顯著差別。一是它不是記在專門準備的筆記本上,而是記在歷史教材(教輔)上,它是一種充分利用現成資源的補充式筆記。二是它是一種開放式的、不斷接納式的歷史學習筆記,即筆記可以根據學習需要不斷充實、完善。
那么,這種以教材(教輔)為依托的開放式歷史學習筆記同傳統的歷史學習筆記相比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一、以教材(教輔)為依托,可以使記筆記省時省力而有效
傳統的歷史學習筆記由于脫離了教材(教輔),為保證筆記的完整性和美觀性,需要記筆記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甚至會出現為筆記而筆記的傾向,筆記精美有余而“心”記或“腦”記不足,影響到學生對具體學習內容的探究和理解。以教材(教輔)為依托,學生記筆記時可在歸納和整理教材(教輔)的基礎上完善、補充知識等,從而節省記筆記的時間和精力,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歷史學習的關鍵處,不錯失捕捉課堂有用信息的時機,及時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以教材(教輔)為依托記筆記,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重點、難點、易混和易錯處圈圈、劃劃、點點、標標,歷史學習的質量會有明顯提高。它能把學生的多種感官調動起來,這樣的歷史學習相對有效。這種開放式筆記還將教材(教輔)要點、心得筆記等融匯在一起,學生在翻閱教材(教輔)的同時,省掉了復習時既要參閱教材(教輔)、又要兼顧專門筆記的麻煩。它還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輔)資源并節省紙張,是實現歷史學習綠色化、培養學生綠色環保意識和習慣的一項實實在在的舉措。
二、開放式歷史學習筆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高一歷史 學習困惑 應對策略
一、高一新生歷史學調查反饋
2012年9月,我對本校的高一新生就歷史學習問題做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
1.學生的困惑:①課后學習時間不夠用;②想背書但不知到背哪部分;③做題時只想著查書或參考答案;④很難將歷史知識點歸納起來;⑤材料題不會做; ⑥對老師分析的東西不感興趣,聽課注意力不集中。⑦不知道怎樣記筆記;⑧不知道怎樣學歷史,很迷茫。
2.學生的期望 :①希望老師多詳細解釋名詞概念,發現好多名詞我以前會用,現在好像什么都不會了;②希望老師每一課都嚴格按照教材講課;③老師將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抄寫下來,要求學生背;④提醒學生哪些是重點,將歷史背景、內容、影響抄給學生,否則容易記亂;⑤多講些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課;⑥對完不成任務的學生要嚴懲;⑦多補充些課外知識,我以后學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歷史知識;⑧多講解習題,多講些歷史學習方法。
二、高一新生歷史學習的主要問題與成因
1.時間問題??陀^上講可能是高一歷史教學周課時不足,主觀上講是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時間投入不足,或者是課后自主學習的效率不高。學生將課后的時間基本上用在了數學和英語上,而且長期以來形成了輕視歷史學習的傳統。
2.記憶問題。就歷史教學而言,主要有三方面表現。其一對需要記憶的內容目標不明確,沒有被高度注意的記憶目標,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的。這可能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個體的注意投入不夠。其二是記憶的品質差,常表現為記的慢、忘的快,記不準、易混淆。其三是教師的要求過高,學生負擔過重。
3.理解問題。歷史知識的特點決定高中歷史學習的難度。歷史知識是客觀與主觀的高度統一,也是史料和闡釋的高度統一。歷史都是過去的、無法直接觀察的、客觀的,對歷史的學習只能借助史料進行間接認識;歷史知識通常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主觀認識,是對客觀歷史的描述和闡釋。因此,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是典型的語義記憶,而“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對歷史名詞、概念在頭腦中進行加工,形成意義建構的過程。所以,習慣了初中“了解歷史知識”學習的高一學生在適應高中歷史學習上需要一個過程。
4.學習態度問題。①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不清,學習主動性不夠,強調記憶而忽視學習過程本身;②功利主義思想泛濫。準備學理科的同學將自己“為什么學”、“學什么”定位在開拓視野的層次上,而對“怎么學”也僅僅定位在了解的層面上。
三、應對策略──做好學習筆記
從學生的角度講,我認為目前擺脫困境的最好學習策略是:做好歷史學習筆記。
1.課前預習筆記
課前預習筆記方法、種類很多,如批注、摘錄、提綱、心得等。筆者認為最適合當前高一新生預習歷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閱讀法。即概覽以列出提綱、精讀以解析歷史信息、深思以融會貫通。這種方法是帶著任務和問題去閱讀,按照一定的步驟循序漸進,體現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閱讀過程,符合思維的基本規律,避免了學生課前預習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
預習筆記內容既可以在草稿紙或專門的筆記本上進行,也可以在書上進行;既可以完整、系統的表達,也可以記關鍵詞的方式進行,甚至可以在書上以自己喜歡的點、圈、劃的方式進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學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種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關鍵是學生要帶著閱讀任務也就是歷史問題去閱讀。另外,還要注意幾點細節:①若發現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掌握不牢時,一定要回過頭去把舊課弄懂;②如果高一新生感到無從下手,可以結合學校配套的教輔資料中的“課前預習”問題設計進行,但是切記不能以教輔資料“課前預習”的內容代替自己對教材文本的預習閱讀和歷史解讀;③可以結合教師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各種資源搜集相關資料或者做一些調查,以豐富自己的認識;④未知或不懂的問題一定要記錄下來,向老師、家長、同學或其他人請教。
2.課堂筆記
首先是準備。其一是歷史課前材料的準備,如筆、筆記本、草稿紙等。筆,最好準備雙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專門的歷史筆記本可有可無,但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同學必須要準備一個歷史筆記本,它不僅僅起到質疑和記錄的功能,而且還是課后整理歸納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據。其二是學生思想上的準備。誰都知道主動學習比被動學習的效果好得多,記歷史筆記也一樣。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動記筆記,才能夠抓住自己的學習重點,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為我們學生學習服務的,是我們質疑解惑的基礎,也是建構新的歷史知識結構和經驗的主要材料與情景依托,更是獲取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主要陣地,我們必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點、圈、劃,進行批注、列提綱。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學將教材正文劃得滿滿的,似乎很認真,其實是沒有突出自己學習的重點,在未來的復習中會浪費你的大量時間并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筆記力求簡約。
第三, 處理好在課堂上聽課、讀書、思考、討論與記筆記的關系。記筆記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始終的,但主要是在看清、聽懂、生疑下記錄,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標記或記錄,運用自己能夠明白的文字和符號快速記錄。
3.課后復習筆記
做課后復習筆記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借助老師或其他同學的筆記對比,在對比中辯偽、補充、調整,以補缺補差。最終實現“知識問題化、問題要點化、要點規范化。”②處理好釋惑與生疑的關系?!搬屢伞保冉鉀Q在預習和課堂教學中自己的問題,掌握基礎知識;“生疑”,即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討自己感興趣的問題。;③處理好教材、教輔資料和筆記的關系。教科書主要價值是告訴我們“學什么”,筆記主要價值是告訴我們“掌握了什么”,教輔資料的主要價值是告訴我們“怎么考”,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④要與課后練習結合起來,克服做題的盲目性;⑤注意及時復習。根據自己的情況設計好復習的間隔時間、次數、強度,將課后復習與單元復習相結合,并將復習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向別人請教。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歷史課堂筆記的意義;基本方法
1 前言
歷史筆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記錄的知識體系、歷史規律、心得啟示、方法反思等活動,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積累知識的有效途徑,在高中歷史學習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對于高中生來說,歷史筆記的內容較多,課堂知識容量較大,同時鞏固時間又比較少。因此要實現高中歷史學習的有效化,就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要注意做好課堂筆記并加以利用。歷史筆記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學習思路、抓住學習的重點,就此為以后復習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使我們在學習時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深入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高中歷史課堂筆記的意義
2.1 課堂筆記是對教材的必要補充
岳麓出版社的教材組編的歷史教材是根據國家課程標準來編寫的,考慮到全國大多數高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滿足全國各個地區的特殊情況和特殊要求。各地歷史教師根據應本地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有時候要從其它版本的教科書中汲取“智慧”,有時候要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做出拓展和發揮。
2.2 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
學生學習歷史的時間十分有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作業”,按照常理來說是屬于基本的學習常規。但是,經過大量的師生交談,筆者得知孩子們高考其它科目的作業已經占用了他們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極少數的學有余力且非常喜愛歷史的學生才會抽出時間來做歷史學科的預習、復習工作。而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歷史課堂筆記主要有利于他們集中注意力,盡量不分心。
2.3 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促進大腦開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1 有利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學生學習知識,離不開記憶和理解,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記憶就沒有知識的積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話;即使最淺層次的內容可以不需要記憶就能夠理解的話,那么這種理解也是淺層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徹底的,這種理解很難深入,很難達到較高層次。所以,可以說記[是提供寫作論文的網站,歡迎光臨dylw.net]憶是理解的基石。與此同時,沒有理解就不可能長久記憶,暫時記住了將來也很容易忘掉。課堂筆記恰好具有增強記憶和加深理解的雙重作用。
2.3.2 有利于學生對于歷史抽象概念與規律的理解。高中歷史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如果說小學階段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內容,那么高中階段則更多地要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并運用它。一些難于理解的內容,需要教師有效地運用教學策略,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然而,課堂時間有限,課堂45分鐘內,部分學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時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再現教師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再現學生當時產生困惑的具體細節,有利于課后學生花時間通過各種途徑理解新知識。
2.3.3 利用大腦的可塑性,促使多種知覺式的綜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往往教師沒有要求學生記筆記,學生就難以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進入高中,隨著年齡增長、自主意識和創造意識的增強,學生內心逐漸會產生自我學習的需求,學習生活成為其生命過程的重要成分。
“當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在個體發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樞神經系統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對于大腦的可塑性既是多層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腦的視覺、聽覺、軀體感覺以及運動皮層都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2.4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服務
學習筆記是自學能力的一種體現方式。學習筆記本身又可以分為讀書筆記、會議筆記、課堂筆記等等不同形式。對于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課堂筆記。如果在互聯網門戶搜索引擎中輸入“筆記”,那么將看到很多“大學生抄筆記、復印筆記、買筆記”的消息。這些消息一方面說明很多大學學風不嚴、學生道德素質良莠不齊、教師知識可能已經老化等問題,另一方面則說明這些“抄、復印和買筆記”的學生自學能力存在缺陷,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們的“筆記習慣形成階段”沒有得到良好的指導與培養。因此,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服務。
3 高中歷史課堂筆記的基本方法
高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自始至終細心加耐心的培養、指導與督促。具體而言,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開展工作,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記筆記習慣:
3.1 教師層面
3.1.1 抓好課前的習慣培養。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歷史教師就應抽出一定時間輔導學生做筆記。讓學生先有一個感性認識,以后再通過一、二節課的實踐,學生就可以很快適應教師的授課方式,避免學生漫無目的,不分主次地亂做筆記。
3.1.2 抓好備課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是學生做好筆記的前提。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做好筆記,開展教學雙邊活動,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認真分析、推敲、歸納、整理,形成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的教案,設計好統領知識結構的板書。然后在備課計劃中列出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并用特有的符號、顏色等標出,以便課堂教學時學生能按照這些重點、難點、關鍵問題做好筆記。
3.2 教師指導學生層面
引導學生搜集記筆記的方法與訣竅方面的知識,教師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從報刊、雜志或者互聯網上搜集信息,然后組織大家討論、分析、選擇,制定最適合自己的筆記形式和方法,然[是提供寫作論文的網站,歡迎光臨dylw.net]后進行交流,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夠說出自己筆記的形式與方法。
4 高中學生應用歷史課堂筆記的技巧
記筆記在學習中,尤其在新知識接受和復習中十分重要。記筆記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利用好筆記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如何記好筆記并加以充分運用呢?
第一,聽新課前,先預習老師將要講的內容,看看自己能 否理解和掌握老師要講的知識點,這樣在聽課時,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重點知識上去聽,并記下那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聽課和記筆記。
第二,筆記應在聽課的基礎上,順理成章地記好,而不是只將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照抄下來,因為這不能稱之為筆記。篩選老師講到的要點或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內容時,用短句或一兩個詞迅速記住,這才是最重要的。換言之,筆記不應只局限于老師的板書。
第三,聽課后要及時回顧,課后或回家后要認真整理并補充一下歷史課堂筆記中不完整的部分,以便日后查看筆記時有一個完整的內容。
5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課堂筆記對高中學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新力量,要對高中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所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歷史課堂筆記的確具有創新性和可行之處,但是也相應地面對著歷史科目的難題和挑戰,我國未來高中歷史教學發展還需要學者進一步的探索,要針對高考的題型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顧慧麗.如何做好歷史課堂筆記[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1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對象:我校晉江內坑中學是一所“三級達標”農村高中校,學生生源素質差。此次問卷調查主要是面向高一的6個班,共回收到334份,實際有效卷309份,有效率達92.5%。淘汰的問卷包括:空白卷、未完成作答的殘卷;問卷超出班級人數;各題分數出現嚴重連續循環的問卷;隨意填寫的“高分卷”或“低分卷”等。
2、調查方法和調查內容:主要以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的形式。主要從學習態度、課堂學習、復習、作業、考試等幾方面進行調查。為便于操作,我們將調查范圍以量表的形式劃分為:態度和目標,課堂表現,復習和作業以及測驗與反思四個維度共27道題目。
3、調查中反應的問題:
(1)學習態度和目標方面;第一項常規方面得分最高。其次,歷史筆記,年段平均分是3.46.相對來講,學生的歷史學習筆記情況還好。在歷史學習計劃、時間、課外閱讀,年段的平均分是2.5以下,可見,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學習目標和計劃制定的重要性方面認識還不足,而且90%的同學不得其法也無法堅持按計劃執行。
(2)課堂表現方面;在課堂上,只有42.6%的同學有記筆記;尤其是學生學習機械、被動,主動性、積極性差,能積極、主動回答老師提問的只占據25%,找到適合自己的聽課和學習方法的同學不到20%。
(3)課后復習及作業方面;相當多的同學不能做到及時復習且方法不得當,只有10%的學生復習時注意或懂得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很多同學只有在考試前才復習。
(4)測驗與反思方面;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在作業分發評講后及考后能及時總結得失,而相當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在考后總結時只停留在能訂正錯誤的層面,而沒有注意分析和總結考試中出錯時知識或思維方面的“障礙所在”,甚至是只關心成績,但不分析存在問題,更沒有建立糾錯本。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策因素:初高中歷史教學和教材的脫節。中考的開卷考形式,相當多的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程的學習,更談不上有意識地儲備歷史知識了,而且學生還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進入高中后,很難適應高中新教材歷史模塊專題式的學習,內容多,且抽象,時間跨度大,跳躍性強。
2、學校因素:追求升學率;對老師的評價偏頗;教師課堂缺乏有效性。辦學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揮棒導致學校機制的形變,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等,過于重視學生的分數。學校第二課堂生活單調乏味;對于教師的評價,過于偏重教學成績而忽視教師的整個教學行為。
3、家庭因素。家庭學習環境差也是造成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差的原因之一。例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為影響,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氣氛不良等。
4、學生因素:包括部分學生學習態度差,歷史學習基礎不扎實,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欠缺、缺乏學習的動機、情感上存在障礙、意志薄弱、自我概念消極等。
(三)不良歷史學習習慣的轉化策略及建議
1、重視起始年級的教育,做好初高中歷史課程的銜接。重視起點教育,特別是進校的第一天、第一節課、第一次班會……,注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些現狀,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例中考開卷,高中新教材的編寫。但我們可以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從學生的思想方面,課程設置方面,構建知識體系方面,歷史思維能力方面,學法指導方面,盡快使學生能適應和入門。使學生面對高中歷史學習,能夠有備而學,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的歷史學習習慣。
2、學校加強師資建設、與學生家庭、學生溝通和管理
加強學校與學生家庭、教師、學生的多邊互動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態。例如我校通過成立學生“家長委員會”、家訪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可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更有針對性,也可通過學生家長反映教師教學情況及學校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以便調整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通過對學生各科學習時間的調查,了解各科任老師作業布置的量與質;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更多元化、更向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等。
3、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以豐富、深刻的歷史知識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2)加強師生聯系和感情交流,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應該走近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世界,并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他們以信心與關愛,讓他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注意營造情景化、生活化、問題化、對話化、思維化課堂,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地理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提高的技能和能力。(4)制訂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學習方法指導學法指導。集體指導(學法介紹、名人學法故事)和個別輔導。
4、學生的轉變.轉變學生不良學習習慣,也離不開學生的配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幾個方面要刻意培養,而學生也正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高中歷史的學習,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對于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歷史學習的方法,實際上是指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接收、加工及運用,涉及到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歷史學習技能的運用,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體現。在歷史教學的實際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聽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概念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于整理、復習。
二、閱讀教材的方法
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么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代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三、觀察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筑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并與所學的代字材料聯系起來。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并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
五、運用證據的方法
搜集到的歷史材料,并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
六、探究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于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么”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
七、評價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并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于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八、記憶的方法
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于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九、練習的方法
學習中的練習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干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在歷史教學的實際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是本人從多年的教學探索中總結出的方法:
一、聽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概念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于整理、復習。
二、閱讀教材的方法
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么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三、觀察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筑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并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系起來。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并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
五、運用證據的方法
搜集到的歷史材料,并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
六、探究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于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么”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
七、評價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并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于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八、記憶的方法
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于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九、練習的方法
學習中的練習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干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