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9 10:40:56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保護對人類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最初的人類依賴自然到現在人類破壞自然,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根據歷史背景以及價值觀的不同,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有兩種學說:人類利益中心主義和生態利益中心主義。人類利益中心主義認為自然和人相比,人是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且是自然界唯一的主宰,而自然及存在物不具有內在價值,人類對自然沒有道德關懷的義務?;诖?,人類不斷地征服自然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直至環境問題出現才引起人類的重視。正是這種以人類的利益為中心,肆意地剝奪自然,導致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化,直至人類對人類利益中心主義進行了反思后才有了新的認識,即提出生態利益中心主義。生態利益中心主義以自然為中心,倡導維護生態和諧。它從整體出發,提出新的價值觀—自然觀,消除了人類的中心地位,認為人類應該從整體上對自然環境加以保護,并且人類不能過多的考慮自然對人類的作用,而應肯定自然的內在價值,并以自然的內在價值作為評價標準。雖然較人類利益中心主義而言,生態利益中心主義更加重視自然,但是其過于強調自然的地位,以自然為中心,忽視自然對人類的功用,抹殺了人的社會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因此,目前,可持續發展觀更易于接受,可持續發展是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其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機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筆者認為可持續發展正確地處理了與自然的關系,在堅持公平的理念下,既強調了自然的重要性,呼吁人類尊重自然,又肯定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在人與自然之間做到了平衡。
二、有關環境法立法目的的理論
環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通過制定法律而實現的法的基本價值和發的使命。環境法的目的對于引導人類保護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來學者們對環境法的目的有所爭論,其主要的學說有目的一元論、目的二元論、三層次立法目的觀和目的多元論。目的一元論是在環境遭受破壞,污染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提出,此時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已經收到環境污染的威脅,故而目的一元論提出保護人類健康是環境法唯一且最終目的。由此可見,目的一元論主要強調的是環境法的社會職能,其所追求的是人類健康,自然和諧等非經濟性環境利益。同時,目的一元論是站在生態利益中心主義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雖然生態利益中心主義本質上強調以自然為中心,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其卻起到了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日本就是個典型的例子,1970年日本將環境法的立法目的有“二次論”改為了“一次論”,眾所周知,日本曾經是“環境公害國”,而如今變成了環境優美、污染較少、資源利用率較高的國家,成功地完成了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實現了循環經濟的目標。目的二元論在承認了環境與發展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基礎上提出的,其核心觀點為環境法應以保護人群健康和保障經濟發展為最終目的。較一元論而言,二元論主要強調了環境法的社會保護職能和經濟職能,其主要追求的是人類的健康和經濟的發展。同時,它批判地吸收了“環境優先論”和“經濟優先論”的合理部分,在表面上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兼顧自然和人類的和諧關系,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人類是趨利避害的,當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相沖突的時候,人類往往會選擇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這樣在本質上目的二次論是站在人類利益中心主義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不可取的。三層次立法觀是由王小鋼老師提出,他把環境法的立法目的分為了三個不同的層次,首先,環境法的終極立法目的是維護地球生態利益,促進地球生物圈和諧;其次,環境法的中層立法目的是維護和增進人類共同環境利益,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最后,其直接立法目的為保護環境。由此可見三層次立法觀崇尚生態利益中心主義,兼顧環境和人類的共同利益,但是環境法的目的分為終極立法目的、中層立法目的以及直接立法目的。在實際操作中,環境法的目的以哪一個為準,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為的控制,這難免會使人們選擇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這樣十分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目的多元論是在對“立法目的二元論”進行反思后重構的,其主要的觀點為環境立法應保證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正確處理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目的多元論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我國的環境法立法目的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我國環境立法目的意見并不統一,其中蔡守秋教授認為環境立法的目的應該是保護和改善生活和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壞環境資源,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在保護人體健康的同時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而呂忠梅教授的觀點強調環境法的主要價值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陳泉生教授批評指出現行《環境保護法》只注重當代人的利益,忽視了后代人的利益,故而提出環境立法目的應該為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保我國當代人與后代人能夠過上健康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見,目前,我國主流觀點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目的,同時也強調了保護人類利益的目的。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制定本法?!痹撘幎ㄖ饕ㄈ椚蝿眨海?)合理利用環境與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2)建設一個清潔適宜的環境,保護人民健康;(3)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環境法的立法目的是建立在“人類利益中心主義”的基礎上的目的二元論,其目的的實質并不在于保護環境,而是保護人的權益。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人們果斷地犧牲環境保護,正如,小汽車會造成空氣污染和資源浪費,但是為了GDP的增長和擴大內需,政府不僅沒有對其購買加以限制,反而提倡提前消費,鼓勵大家按揭購車。這都充分地說明了我們國家的環境法目的本質上是為經濟發展尋找借口,美化其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行為。除此之外,從我國環境法的立法目的上看,立法者僅僅看到了我國環境的經濟價值,忽略了環境的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這從根本上,忽略了環境的本質意義。如,《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環境立法中,其目的主要強調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忽視了資源自身的環境功能。綜上所述,我國環境法的立法目的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以人類利益為中心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忽視了人類在地球上與其他自然生物一樣,是平等的主體,缺乏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這在本質上是不可取的。同時,人類追逐利益的腳步太快,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而我們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道路,是不長久的。
四、國外環境法立法目的
韓國于1990年在《環境政策基本法》中對立法目的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并提出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對于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倡導國家、地方、企業和國民要共同努力保護環境,環境保持較利用環境優先。除此之外,還考慮了后代人享受環境恩惠的權利。日本環境法是保護環境和防治公害法律法規的總稱,在日本,環境法也被稱為公害法。正如上文所述,日本于1970年就將環境法的立法目的改為了“一次論”,開始了循環經濟之路,可見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根據日本1993年《環境基本法》第四條的規定,可知,日本在可持續額發展的同時強調環境保全并倡導每個人都公平地分擔環境保全的職責,,可見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加強,同時,環境保全要以充實的科學知識為依據,用科學的手段實現社會經濟等活動對環境的損害最小化。同時,德國于1993年在《環境法典》(總則草案)的目的中明確規定了法律的保護目標,其主要有兩點,一是提高生物圈的生存能力和效率,二是促進其他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強調環境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發展。綜上所述,韓國、日本以及德國在環境法中都提出了環境保護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韓國主要強調了環境保護優先,保障代際公平;日本則注重環境保護的科學性和公民保護環境的職責;而德國主要側重于提高環境資源的效率,這與日本使用科學的手段利用環境有相同之處。
五、針對我國環境法立法的意見
關鍵詞:環境教育學 環境科學 環境保護 自然資源 法律法規 倫理道德
一、環境教育學微妙精深,至關重要
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自然資源如何保護,怎樣使自然資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何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怎樣對已經遭到破壞和污染的環境進行完善的治理,已急需找到解決之法。人類生活的環境江河日下,各種自然災害層出不窮,形形的疾病令人防不勝防,各種各樣的損失觸目驚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必須立即改善,以保障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和諧與經濟的順暢發展。
環境教育由來久矣,幾十年前就呼聲不斷,然而,環境教育由于剛剛起步,仍然停留在簡單的環境保護的概念上,仍然停留環境法制教育的基礎上,仍然以道德約束之。固然,這些不可缺少,但是僅僅停留于此,遠遠不夠,必須是全面整合各個層面的教育,如此,才有希望臻于完善。
環境教育中環保知識是基礎,法律約束是底線,最為重要的,是要始終宣傳環境倫理思想。因為它是各種環境教育知識的綜合,如環境道德教育、環境法制教育、環境保護知識教育不一而足。環境教育益處多多,能夠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改善文化觀念。而且,在素質教育中,環境教育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二、環境教育學創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環境教育學是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發展中的必然產物,也是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今環境問題逐步顯現,日趨嚴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這個問題。
1.分析人類環境的今昔演變,研究其利人與不利人的條件,從而為環境教育學指出研究的方向。
2.徹底研究人在環境中的因果關系以及怎樣協調這種關系,使得人類既能更好地生活,又能促使人類社會環境得以全面協調發展。
3.分析人類社會中,由于人類的存在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全球性變化趨勢,對人類的利弊。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
三、什么是環境科學
近幾十年來,由于社會的發展,環境科學應運而生,其分支較多,具有跨學科的屬性。
1.自然科學方面: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地學和環境物理學等等。
2.技術科學方面:環境工程、環境醫學。
3.社會科學方面,在這方面較多,主要有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倫理學、生態法學、環境政治學等等。
四、環境教育學創立的必然性
素質教育的要求,必然推動了環境教育學的發展。開展環境教育,人的素質隨之增高。人的素質包括諸多方面,比如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水平、身心方面的綜合素質、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素質、環境法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在基本的素質教育中,環境教育必不可少,這關系到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人生活的質量與和諧。人與自然共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而且,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的內容,這是學校教育功能在社會生活的全方位體現,也是一個人自我實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體現。
五、環境教育學的創立是環境教育的深化發展
要想提高全民素質,要想提升國民的道德修養,環境教育不可或缺。具體來說,環境教育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環境科學知識。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三個部分的學科。它提供了綜合、定量和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環境系統。由于大多數環境問題涉及人類活動,因此,經濟、法律和社會科學知識往往也可用于環境科學研究。因此,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
2.環境法律法規知識。這部分主要是環境法律法規方面,研究環境保護政策。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明確環境管理的任務,學習環境保護法,從而增強環保觀念,完善法律意識。
3.環境倫理道德知識。環境倫理學,是一門介于倫理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新興的綜合性科學。人類在生存發展活動中,和環境發生接觸,由于需要,與其對立,造成對環境的破壞。人類的行為造成大量的無可挽回的災害,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環境倫理學,旨在號召全人類自覺地保護自己唯一的生存家園,讓生活環境改善,避免一切的污染,將生態環境做到最完美的改善,對所有的資源做到永續經營、最大的利用,做到最大的節約,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六、環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彼枷霙Q定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環境意識的提高,促進了對環境的保護,對經濟的增強、對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的利益都大有裨益。人類只有增強環境保護觀念,保護地球,人類才能和地球保持和諧共處,人類的生活質量才會有更好的保證,人類才能永遠的生活在藍天白云之下。
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讓每一個人都深深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增強全民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于素質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對于生存環境倫理而言,勢在必行。民族要興旺,祖國欲繁榮,舍此別無出路。我國人均資源極其微薄,如果不合理使用,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要讓每一點資源都充分利用,發揮其價值,要高瞻遠矚,造福子孫。
1.掌握環境教育學的基本理論。我們要樹立生態系統平衡的觀念,以保護全球環境為己任,促進自然的良性發展,保持人類愛護家園的優秀品質,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大事,謹小慎微,慎終如始,關愛地球母親,從點點滴滴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促進環境的改善,日日努力,逐步使得向最佳生存環境邁進。
2.自覺抵制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要從我開始,從身邊做起,抵制不良行為,對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行為耐心規勸,嚴厲譴責,利用法律給予限制和打擊。
關鍵詞:化學教學;學生意識;環境教育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要結合化學教學內容進行,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中學化學畢竟不是環境保護教育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來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譬如,我們在講到二氧化碳的用途時,只講對人們所利用的好處,而很少講對人類不好的。在這個時候,可以對學生講,燃燒和二氧化碳給人類也帶來了不利的一面。由于燃燒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大氣中,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出自然含量。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一樣,能吸收太陽的紅外輻射,而地球表面熱輻射到空間的紅外輻射也能被吸收,阻止能量向空間散失,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溫度逐年升高,造成大氣污染,給人類帶來不利因素,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減少人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關閉一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工廠,對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吸收利用等方法來減少它對大氣污染的程度。我們通過講解和舉例,使學生知道污染的危害性,從而增強中學生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使其成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和宣傳者。
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還要結合化學實驗裝置來對中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在化學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化學實驗裝置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譬如,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可提問學生為什么出氣口還要點燃一盞酒精燈?待學生回答后,可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這是因為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過程中,一部分一氧化碳沒有參加反應,而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從剛剛出氣口排出,而一氧化碳有毒,人吸入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與人體中血液的血紅蛋白結合,生成難離解的血紅蛋白,使它失去了與氧結合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嚴重時,使人窒息死亡,危害人類的健康。所以,出氣口上放一盞酒精燈,可以使沒有參加的一氧化碳燃燒,使其轉化為二氧化碳,減少了對大氣的污染。
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自然資源如何保護,怎樣使自然資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何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怎樣對已經遭到破壞和污染的環境進行完善的治理,已急需找到解決之法。人類生活的環境江河日下,各種自然災害層出不窮,形形的疾病令人防不勝防,各種各樣的損失觸目驚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必須立即改善,以保障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和諧與經濟的順暢發展。
環境教育由來久矣,幾十年前就呼聲不斷,然而,環境教育由于剛剛起步,仍然停留在簡單的環境保護的概念上,仍然停留環境法制教育的基礎上,仍然以道德約束之。固然,這些不可缺少,但是僅僅停留于此,遠遠不夠,必須是全面整合各個層面的教育,如此,才有希望臻于完善。
環境教育中環保知識是基礎,法律約束是底線,最為重要的,是要始終宣傳環境倫理思想。因為它是各種環境教育知識的綜合,如環境道德教育、環境法制教育、環境保護知識教育不一而足。環境教育益處多多,能夠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改善文化觀念。而且,在素質教育中,環境教育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二、環境教育學創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環境教育學是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發展中的必然產物,也是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今環境問題逐步顯現,日趨嚴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這個問題。
1.分析人類環境的今昔演變,研究其利人與不利人的條件,從而為環境教育學指出研究的方向。
2.徹底研究人在環境中的因果關系以及怎樣協調這種關系,使得人類既能更好地生活,又能促使人類社會環境得以全面協調發展。
3.分析人類社會中,由于人類的存在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全球性變化趨勢,對人類的利弊。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
三、什么是環境科學
近幾十年來,由于社會的發展,環境科學應運而生,其分支較多,具有跨學科的屬性。
1.自然科學方面: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地學和環境物理學等等。
2.技術科學方面:環境工程、環境醫學。
3.社會科學方面,在這方面較多,主要有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倫理學、生態法學、環境政治學等等。
四、環境教育學創立的必然性
素質教育的要求,必然推動了環境教育學的發展。開展環境教育,人的素質隨之增高。人的素質包括諸多方面,比如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水平、身心方面的綜合素質、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素質、環境法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在基本的素質教育中,環境教育必不可少,這關系到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人生活的質量與和諧。人與自然共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而且,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的內容,這是學校教育功能在社會生活的全方位體現,也是一個人自我實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體現。
五、環境教育學的創立是環境教育的深化發展
要想提高全民素質,要想提升國民的道德修養,環境教育不可或缺。具體來說,環境教育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環境科學知識。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三個部分的學科。它提供了綜合、定量和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環境系統。由于大多數環境問題涉及人類活動,因此,經濟、法律和社會科學知識往往也可用于環境科學研究。因此,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
2.環境法律法規知識。這部分主要是環境法律法規方面,研究環境保護政策。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明確環境管理的任務,學習環境保護法,從而增強環保觀念,完善法律意識。
3.環境倫理道德知識。環境倫理學,是一門介于倫理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新興的綜合性科學。人類在生存發展活動中,和環境發生接觸,由于需要,與其對立,造成對環境的破壞。人類的行為造成大量的無可挽回的災害,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環境倫理學,旨在號召全人類自覺地保護自己唯一的生存家園,讓生活環境改善,避免一切的污染,將生態環境做到最完美的改善,對所有的資源做到永續經營、最大的利用,做到最大的節約,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六、環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彼枷霙Q定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環境意識的提高,促進了對環境的保護,對經濟的增強、對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的利益都大有裨益。人類只有增強環境保護觀念,保護地球,人類才能和地球保持和諧共處,人類的生活質量才會有更好的保證,人類才能永遠的生活在藍天白云之下。
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讓每一個人都深深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增強全民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于素質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對于生存環境倫理而言,勢在必行。民族要興旺,祖國欲繁榮,舍此別無出路。我國人均資源極其微薄,如果不合理使用,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要讓每一點資源都充分利用,發揮其價值,要高瞻遠矚,造福子孫。
1.掌握環境教育學的基本理論。我們要樹立生態系統平衡的觀念,以保護全球環境為己任,促進自然的良性發展,保持人類愛護家園的優秀品質,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大事,謹小慎微,慎終如始,關愛地球母親,從點點滴滴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促進環境的改善,日日努力,逐步使得向最佳生存環境邁進。
關鍵詞:環境保護;全民意識;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的發展進步,科技文化水平、生產力水平、國民經濟等各方面都獲得極大變化。工業化進程使得環境污染嚴重,人類破壞環境的活動愈加頻繁,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正危機著我們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身處舒適安靜城鎮的多數人,由于未曾親身經歷環境破壞帶來的生存危機,所以大都抱著事不關己的想法,缺乏環保意識。
1 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目前為止,全世界都面臨環境破壞的壓力,到處可見環保的標識、符號、標語及公益廣告等。正處于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資源方面存在不充足的特點,其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威脅。環境保護是一種促進社會進步,改善自然資源,提高人口素質,改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因此,環境保護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前提,保護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可以實現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使人類文明得到延續。
2 樹立全民環保意識
經過調查分析,隨處丟棄垃圾,隨地吐痰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正確處理個人日常生活垃圾。還有很多人在家中會盡量控制自己的吸煙頻率,一旦到公共場所就無法控制自己心理,毫無顧忌地吸煙。環保工作首先是身體力行,明確個人責任。面對他人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要敢于糾正和阻止。要努力樹立全民環保意識,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同一性,為環保積極獻力。要用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每個人,從思想意識上使公民養成愛護環境,保護公物,珍惜自然資源的習慣。
3 采取科學有效措施,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3.1 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
環境保護要從孩子抓起,大人首先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影響他們。要在幼兒園和青少年時期就對孩子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他們往往模仿父母和老師的言行舉止,家長和老師的榜樣力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好示范。因此,在學校應廣泛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利用社會力量,形成社會互動,擴大環保意識的影響,使全民樹立愛護環境和保護自然資源的環保意識。
3.2 建立環保評價體系
環境保護問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乃至全世界的艱巨任務。一個合理而有效的環保評價機制,能夠更好地讓人們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判斷。環境保護的具體實施需要一個完整評價體系的支持和監督,才得以順利開展?,F有的環保評價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這需要進一步的調研分析,落實完善評價制度體系的工作,制定更為詳細、具體且可行性更強的評價標準。
3.3 擴大社會參與度,做好環保激勵
我們要善于借鑒西方國家環保理念與方法,針對社會參與意識薄弱,多數人只把環保作為政府責任,缺乏主人翁意識的現象等進行有效的改善和遏制。我們要進行有效的激勵公民的環保意識,規范獎勵制度,表揚善行善舉,樹立榜樣力量。達到改善薄弱現狀,積極踐行環保行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同時,也要針對那些不良行為進行檢舉和監督。我們要呼吁全社會參與環保行動中來,廣泛宣傳環保對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文的重要影響。讓人們在社會整體環境中形成自我約束力,并在全民監督的道德框架下規范自己的言行。
4 堅自然持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1 環境保護根據科學的環保理論和方法
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各種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環境危機,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維持和發展生態平衡。人類應該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采取各種措施保護自然環境,堅持自然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環境保護要求我們既要保護自然環境,也要對周圍的生活環境加以保護,更要對地球上所有生物進行愛護和保護,遵重它們的生長規律,不破壞它們成長的環境條件。
4.2 環境保護需要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督和治理
只有具備法律依據,才能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懲治。政府應該堅定不移地健全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各地區的環保工作提供法律支持與保障。在制定和健全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的過程,同時要加大對各地區的工業生產部門的生產和排放等,預防和減少生產造成的廢氣、廢水等廢棄物品的環境污染。通過法律的保護和監督,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減少污染,加強環保意識,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持續發展進程。
4.3 加強施工管理,宣傳力度,并合理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和再利用
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環?;顒拥男麄髁Χ?,是實現全民環保的途徑。政府環保管理部門要對各地工業生產單位進行合理監督和管理,減少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與此同時,鼓勵他們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和再次利用。這樣既可以減少污染,還能夠節約自然資源。
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的過程,不斷從自然中索取資源,雖然在社會經濟方面得到了許多輝煌成績,但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生活環境和空氣質量污染嚴重,這些都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影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緊迫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然而,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是重中之重,只有在人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踐行環保行動人人有責,呼吁全社會走進環保浪潮中,才能形成長期有效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甄欣,曾錚.對省級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建設的探討[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10(4).
【關鍵詞】初中生物;環境教育;探討
一、初中生物教學環境教育滲透的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應有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思想和意識。作為教育事業單位更應該引導學生增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注意觀察身邊環境的變化,將環境保護滲透到學生的教育課程中。對此我們可以主要以生物學科為主,利用生物學科本身的優勢所在,普及環境教育相關的文化知識,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意識,共創綠色家園。
1.初中生物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就是以學生問載體,環境為基礎的教育理念。為了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我們要用知識的力量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加大人民對環境保護的知識普及和培養環境保護相關的人才力量,建立以環保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目前環境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人類正面臨環境污染帶來的巨大考驗。環境保護在“九五”計劃之中被明確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環境教育的主要出發點就是圍繞環境科學知識和環境法律法規等進行展開。
2.生物教學與環境教育存在的關系
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家和各大企業尋求能夠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然而其結果卻大多不盡如人意。其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還是各大污染源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夠,還有就是目前治理污染的技術不夠成熟。對此近年來很多教育者提出在生物教育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相關的知識,有利于讓初中生更清楚的了解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以及在其內心產生危機感,培養初中生的環保意識。
3.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思想
生物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人類的一些不良行為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和環境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生物教育內容其目的是讓初中生初步學習環境與生物之間互相影響的關系,以及保持生態平衡的意義所在。對此生物老師要對環境保護這一方面的教育素材進行充分的運用,了解各大違規企業的廢水廢氣排放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教師還要善于舉現實存在的例子,如植被多的地方會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其理論就是植被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影響的,所以要對坡地、沙地實施植樹造林,減少其肥沃土壤的流失;苔蘚植物對環境的敏感度相當高,其可以作為活體空氣污染檢測指示器。白色污染對環境的破壞力巨大,不可降解塑料埋在土壤中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消失,由于其不透水也不透氣嚴重的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只要生存在地球上那么每個人都要接觸和呼吸空氣,空氣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更是巨大,其主要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車、火力發電站、供暖公司等由于燃燒不徹底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對人體的呼吸器官健康構成巨大的威脅,其還會形成酸雨對建筑物造成腐蝕。
二、初中生物滲透教育的基本要求
1.保護環境的緊迫性達成基本共識
以前只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那段時間為了掠奪更多的自然資源,而大量的砍伐樹木、開采礦物、捕殺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以及各大工廠大量的排放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使得生物圈平衡達到破壞。大氣污染主要原因就是污染物的含量遠遠超過正常的空氣濃度,讓人和動物的一些器官發生病變,從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抵抗力差一點的會出現嚴重的疾病。
2.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公共意識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對于保護環境不要只是空喊口號,等到真正面對利益與污染選擇的時候,還有幾個人能夠堅守本心,所以空喊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對國民素質進行改變,增強其保護環境的意識,所以學校制定初中生物滲透教育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從思想向對學生進行教育,達到從小眾到大眾的擴算式教育。
3.利用社會對生物教育的滲透
讓學生參加較多的環境保護類的公益活動,如環境日、植樹節等再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加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給初中生布置一些當地環境監測統計類的課題,讓其對周邊環境變化進行調查研究。還可以讓學生參加公共場所打掃衛生、海邊撿拾垃圾等活動,激發初中生對環境保護愿望與責任感,和發自內心的熱愛環保這一公益活動。
4.規范日常行為
地球是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不能有效改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等待人類的命運將是徹底滅亡,呼吁每一位公民請不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句空話,對于環境保護無小事,我們要從身邊最常見的污染現象入手,如在生活中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垃圾分類處理等都是有效的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
三、結論
總而言之,環境保護工作要求所有人的共同參與,做到全民保護環境的程度。學生作為校園與社會最大的媒介因素其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更是重中之重,學校更要緊抓可持續發展這一理論,也是生物學科對學生教育最重要部分,每一個人都要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明天更好的環境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趙功偉.生態環境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環境教育.2010(12)
[2]葛長龍.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J].生物學教學.2010(07)
【關鍵詞】教學 加強 環保意識
一 前言
中央電視臺曾披露一個真實的鏡頭:“在行人眾多的人行道上,各種廢棄物品扔了一地,旁人視而不見,過了許久,一位中年婦女牽著一小孩子路過時,忽然間小孩轉過身來,把地上的廢棄物品撿起放到旁邊的垃圾筒里……”看到這一畫面,當時我進行了深思,為什么人們就不能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為什么眾多的行人(包括中小學生)就不能像那位可愛的小孩一樣做呢?這雖然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從中透視出一個可悲的事實,作為現代公民的人們,環境意識竟如此淡薄,不禁使我感到,增強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二 當前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也日漸改善,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排放的大量的各種廢棄物品,已構成了當前的環境與社會問題。據有關資料報道,全世界每日新增垃圾469.49萬噸,人均日產垃圾0.81千克,這一驚人數據表明,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危及人類的健康與生存(50年代前后出現的“公害”事件足以說明了這一點)。然而,這種人為環境污染尚未得到妥善解決,世界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仍然在不知不覺中加大油門,繼續破壞生態環境和制造新的環境污染,使污染范圍不斷擴大。
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環境問題的解決依賴于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依賴于環境的給予。怎樣協調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這一矛盾,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我國通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環境還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1994年頒發的《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國二十一世紀人口、環境與資源發展白皮書》,確立了我們21世紀的戰略目標。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也確定了我們2000年及跨世紀的環境保護目標,即到20世紀末,力爭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2010年基本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使我國城鄉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必須依靠廣大的社會群眾,得到所有公民的支持,樹立起正確的環保意識,共同擔負起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責和義務。
三 加強中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途徑
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是每位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1.環保教育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地理本身研究的是地理環境,地理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途徑,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環境的形成、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地觀。針對中學地理教材實踐性很強的特點,教學應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充分發揮地理課的特色,對一些知識內容,可作進一步的現實解釋,以豐富學生的環保意識。比如,對“大氣的垂直分層”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平流層上部氣溫明顯增暖的原因,是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形成的,即為臭氧的作用,使人類免遭太陽紫外線的傷害,保護了人類,以此為引線,向學生介紹一些關于當前由于大氣污染而破壞臭氧層結構的實例,引導學生了解破壞臭氧層會影響人類的安全,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又如,在講《地球上的水》時,可從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水展開來講,水資源是有限的,當前經濟的發展,許多工礦企業排放的大量廢渣、廢水嚴重破壞水體,以及城鎮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對水體進行污染,使很多清水河變成了黑河,造成了許多人畜飲水中毒事件(可舉實例),說明水體污染后對人體帶來的惡果……教育學生保護水資源,防止水體污染是對人類的貢獻??傊诘乩斫虒W中,任何一部分內容都能進行環保教育,都能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念。
2.加強環境宣傳教育
搞好環境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族環境意識是我國一項跨世紀的戰略任務,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宣傳。
普及環保知識,增強環境意識,逐步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風尚,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環境宣傳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
開設環保講座,介紹環保知識,通過對人類破壞生態環境,任意排放有害物質,人口膨脹以及工礦企業布局不合理等帶來的環境問題,確立當今人類的環保任務,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初步培養中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意識觀。
創辦環境保護墻報,以具體生動,通俗易懂且符合中學生閱讀水平的內容為主。通過對一些關于環境污染的社會現象的透視和分析,介紹一些具體污染物、由于環境污染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以及造成對人體的危害和形成各種各樣的地方病等;也可通過各種有關環境污染的圖片,使學生領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開展環境保護競賽
這是一項娛樂性強,參加人數多的項目,一方面可開發智能,另一方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調動學生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第一,知識競賽:可培養學生掌握環境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
第二,行為競賽:可以個人為單位或班級為單位,也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制定出環境保護的規劃和計劃,納入到實際生活中去,以此為目標,來提高每個學生的環境責任感和榮譽感。
4.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社會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利于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與當地環保部門聯系,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存在的環境問題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參加環境保護宣傳,城鎮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公益活動。使學生從無意到有意,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艱巨任務中去。
5.建立各種管理制度,提高中學生環境管理的認識
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是管理不善、資源和能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造成的。建立各種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強學生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認識環境管理的重要性。通過管理,可防止新的污染;通過管理,促進治理;通過管理,能鞏固和發揮治理的效果,從而推動了環境保護。此外,加強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還可通過更多的新穎的教育方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和假期活動來進行。
四 加強環境保護教育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