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8 10:12:23
序論:在您撰寫土地利用規劃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改革
一、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一)土地利用規劃實踐課時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的核心是確定和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而土地利用結構布局的確定和調整主要取決于土地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條件。規劃整理的中間資料和最終成果都需要用圖件來表示。因此,系統的完成一項規劃必須具有獨立收集和分析資料、實地踏勘調繪技能和制圖技能。為培養學生的這些技能除開設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課程外,必須開設一些鍛煉學生實踐技能的課程進行支撐。通過對開設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大學調查結果看,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往往采取集中進行課程設計,時間為一周或兩周。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獨立完成一個鄉或一個縣的土地利用規劃的文本撰寫就不現實,更不用說進行圖件的編繪。導致學生往往在缺乏系統資料整理分析的情況下,主觀的擬訂一個方案,匆匆應付了事,課程設計不能達到預定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內容分析
目前的土地利用規劃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四個部分。而且就每一類型規劃又包含多項內容,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規劃的主要內容又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供需預測、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土地利用分區等內容;按照行政體系劃分,我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又分為全國、省(自治區)、市、縣和鄉五種類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且每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無論是在各項內容或者是每種類型上都與國家政策和地域特點聯系緊密。因此,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內容相當豐富,要求具有較高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組織能力。從各高校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來看,自開設以來,由于課程設計時間短,任務重,資料有限等原因.在設計中往往只取一個鄉或兩個鄉的土地利用規劃資料讓學生練習,而且往往只做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某一項內容,如撰寫土地利用規劃說明或文本。從學生課程設計提交的成果看,主觀性強,規劃方案缺少有力的材料來支撐,甚至有些同學在課程設計中照抄照搬現行或以往的土地利用規劃成果。
(三)土地利用規劃資料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從現狀分析到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大量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文字數據資料、圖件資料,而且資料的現勢性要求很高。大多數高校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所用的資料都是近幾年來承擔的各地土地利用規劃資料,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土地利用情況也已改變。但這些資料都是紙質的材料,資料更新比較困難,使土地利用情況即使變更了,但課程設計用的還是幾年前的資料,導致課程設計中規劃方案的擬訂和實際差別太大,沒有可信性。
(四)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條件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內容大多必須借助計算機來完成。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也在增加,實驗室條件往往不能滿足學生課程設計的要求。很多高校一個學院就只有一個計算機房,也就幾十臺機器。每期實習學生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人。學生上機實習時間比較緊張,也影響到土地利用課程設計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在課程設計中時間的投入。
(五)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的實施分析
大多數高校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自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設置以來,一直采用課程結束后安排一周或兩周時間來完成。但由于時間和實驗條件的限制,盡管每次老師都認真組織,也安排了系統的訓練項目,但由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往往安排在第七學期,在期末時,學生面臨畢業,一些同學忙于找工作,一些忙著考研,而且面臨期末考試,所以很難用心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上。
二、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1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時間短。無論是從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的內容需求看,還是從國內開設有土地利用規劃課程的院校比較來看,多數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偏短。
2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內容單一。多數高校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基本上是選擇做一個或兩個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且往往只完成規劃文本方面的撰寫。而對于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或者是鄉以上的土地利用規劃類型幾乎沒有進行過訓練,課程設計跟不上理論教學的要求。
3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實驗條件差。由于計算機在課程設計中的缺乏,導致學生在使用計算機完成課程設計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的正常實施。
4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時間集中,實施方式簡單。大多數高校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一直采用期末集中進行的方式。這種集中實習的方式在教學上便于組織,但加重了課程設計的任務,由于時間倉促課程設計成果往往比較粗糙。
三、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1 增加課堂實習課時。當前由于缺乏課堂實習,集中實習的時間內很難完成全課程的實習任務,而且理論課時比較長,在理論課時全部結束后進行集中實習,一些內容學生已經忘記,需要重新溫習以前學的知識,這樣也占用了集中實習的時間,如果能針對教學內容。分散進行實習,整個課程結束后再安排集中實習進行總結,不但可以完成大的規劃設計任務,而且能把全書各項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很容易掌握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2 加強現代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中的應用。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內容多,數據量大,讓學生從開始收集資料到把資料整理分析后提出規劃方案,最后完成文本的撰寫和圖件的編繪,依靠教學課時很難完成。但這些又是進行規劃不能缺少的。因此必須建立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資料數據庫,讓任課老師在進行課程設計之前,首先檢查數據庫資料是否夠用,是否已經過時,然后進行補充和更新。這樣能讓學生在短期內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可以節省課程設計時間。
3 改善課程設計的實驗條件,靈活安排課程開設時間。大部分高校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驗條件還不完善,不能保證實踐教學對計算機使用的需求。另外,軟件設施也不夠,目前很少有建立規劃實習信息數據庫的高校,每次實習,老師只能拿出過去的一些舊料讓學生練習,實習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土地利用規劃實驗室和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實習資料信息庫,是保證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效果的技術條件。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模式
土地利用規劃不僅在土地管理領域處于龍頭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對于保障一個地區的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該課程在我國已經開設了50余年,對于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專業而言,《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其核心主干課程之一。其涵蓋了土地、城市規劃、經濟、地理、工程、管理、法律、信息系統、社會人口等多方面內容,具有學科綜合性、知識復雜性、實踐性強等特點。而當前,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1]。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3S技術的快速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的任務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以農業生產為主,發展為當前的以土地持續利用為中心,這對《土地利用規劃》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對目前高校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進行了現狀分析,在此基礎上就課程設置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課程安排等提出優化的建議。
1 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均把“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必修課,但只有部分院校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把它作為必修課程[2]。盡管有些院校的這兩個專業均將《土地利用規劃學》設置為專業主干課,但由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下設的方向不同、專業成立時間不同等原因,但其課時分配、考核學期、教學的重難點等均不同。
1.1 課時安排
土地利用規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實踐工作技能。因此,土地利用規劃的課時安排主要考慮課程講授和實踐教學兩方面。在實踐教學方面,目前大多數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主要通過實驗和課程設計環節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對開設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大學調查結果看,土地利用規劃實踐課程往往采取集中進行課程設計的形式,時間為一周或兩周[3]。 此外,畢業設計也是考察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1.2課程性質
土地利用規劃是一門融合自然、經濟、政治、生態、社會等學科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同時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技術性[4]。從學科性質來看,土地利用規劃屬于邊緣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較大的相關性。該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目前,《土地利用管理學》已經初步形成了理論與實踐并舉、以科研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特色[5]。
1.3 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土地利用規劃課程的實踐性已越來越被廣泛地接受和熟知。其教學任務和內容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需要具備一定的規劃設計能力,而規劃設計能力主要體現在撰寫報告文本、編制圖集和建數據庫3項基本技能上[6]。為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開設此課程的高校都進行了相關的實踐課程的設置,如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其中,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采取的是軟件學習的形式,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上機操作的方式讓學生熟練運用土地信息系統軟件――MAPGIS、MAPINFO、ARCGIS等。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是通過利用已有資料,讓學生分組實踐,完成某地市或者鄉鎮的土地利用的規劃文本撰寫及相關的圖件制作,從而系統的訓練學生做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功,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畢業設計是學生大學期間所學知識和技能綜合輸出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學生畢業論文的編寫和答辯環節,以此來鞏固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規劃技能,系統掌握整個規劃過程,真正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規劃設計能力。
1.4教學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土地資源管理行業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始的傳統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新型的高新技術的管理方式已出現,并逐漸取代傳統的管理方式。這就相應地決定了該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即該行業急需既懂得專業知識,又可以熟練操作計算機并且懂得遙感知識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所以,在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特色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土地利用規劃課程的具體的內容應該包括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內涵、理論和原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GIS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保證措施等方面[7]。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是考察學生掌握規劃技能的關鍵環節,也是該課程的核心內容。其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一種戰略性、全局性的規劃,專項規劃是在總體的框架控制和指導之下,針對土地在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方面的某一專門問題而進行的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是直接對某一地段或者某一土地使用單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設施做出具體安排。
隨著土地資源管理行業的發展變化,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加強了GIS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即在課程中增加了對土地信息系統軟件的學習,并逐漸重視其在整個課程中的作用。
1.5 教學設施
傳統的土地利用規劃課程以教學視頻或幻燈片作為主要的輔助工具,這樣往往不能生動地反映所要講授的事物的特征,從而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將信息技術中的高端技術用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是地理教學發展的必然。目前,開設土地利用規劃課程的高校對該課程教學所需的軟硬件設施已普遍進行了添加和完善,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求。
3.3 實現教學模式產學研一體
土地資源管理行業的迅速發展變化對土地利用規劃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須該課程課堂教育與課后模擬相配合。以培養應用型和創新性人才為目標,科學構建和優化學生的實踐教育體系,盡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因此,要通過土地利用規劃課堂教育與課后模擬相配合,建立基于GIS的課后模擬練習題庫,實行全過程的實踐教育,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后模擬練習實踐中,在實踐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GIS課程作業的模擬練習,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學習和掌握理論和實踐知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及水平。
3.4 更新和完善教學設施
隨著空間科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對數據的精確性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也對于一些新的技術,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土地利用規劃的課程上需要不斷提高GIS技術水平和能力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能夠較快地適應行業和市場的發展需求。此外,國家相關標準和規范變化迅速,我國土地利用戰略和政策的調整且不斷完善,相關的土地規劃課程也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與時俱進。建立土地利用規劃實驗室和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實習資料信息庫,是保證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效果的技術條件。因此,要盡量改善實驗室設備,更新已有的計算機硬件設備,在此基礎上,引進先進的土地利用管理軟件,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英彥.論高校實踐教學目標[J].教育研究,2006(5):46-50.
[2]楊君,林瑜,段建南,等. 農業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沿革特色及學科建設分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8,9(5):78-79,86.
[3]李瑞華,林華,樊良新.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09,(5):121-122.
[4]李月娥,龍專方.《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2012,(36):159-161.
[5]楊小艷,雍新琴,陳龍高.《土地利用規劃學》實踐教學環節建設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Anhui Agri Sci Bull,2007,13(21):119-120.
[6]劉金華,鄭新奇,楊忠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實踐環節教學模式構建.安徽農業科學,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1,39(10):6277-6279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土地利用;科學化
1科學發展觀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及其關系
1.1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強調全面、協調、統籌、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1.2土地規劃的概念
所謂土地規劃,即在了解某一區域土地特性和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對該區域的土地提前進行規劃與安排[1]。土地利用規劃致力于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尋求土地利用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1.3科學發展觀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
土地利用規劃致力于尋求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經濟發展。而科學發展觀則是在科學的基礎上指導經濟社會的快速全面發展,在以下的幾個方面能對土地的利用規劃進行科學指導:(1)科學發展觀引導社會發展,指導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規劃協調、上下級協調及部門協調。這要求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中,加強公眾參與,注重部門協調,保證規劃的銜接性。(2)科學發展觀協調城鄉和區域發展,指導土地利用規劃并協調各區域間用地需求。因而,在規劃土地時要綜合考慮各區域發展需求,合理確定城鄉用地規模。(3)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在規劃土地時,必須考慮到環境因素,在尋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2土地利用規劃中存在的弊端
2.1規劃編制方面
盡管土地利用規劃在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用地需求模糊,科學發展觀缺乏,規劃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規劃的思路落后,難以科學的進行用地預測。分解指標的不合理,導致欠發達地圖的土地富余,而經濟發達的地區土地資源緊缺甚至無地可用,這都是不利于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2)由于缺少專題研究,缺乏科學技術的高效應用,導致土地資源在時間上的不合理安排以及在空間上的不合理分配,拖緩了經濟的發展。(3)規劃的基礎數據尚未嚴格的規范化。①部分基礎數據不真實。②各種分類體系無法銜接的現象仍然存在[2]。③不同部門之間數據還存在著統計路徑上的差異。(4)土地規劃與相關規劃協調性差。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交通水利等專項規劃協調性差,導致實施起來難度較大。(5)缺乏公眾參與,大大降低了規劃在實際操作工程中的可操作性。比如,中心村的位置。在確立中心村位置的過程中,沒有征詢人民的看法,沒有以人民利益為基礎原則選址。在中心村位置確定之后,對農民的風俗習慣、土地產權等因宅基地改變而產生的問題進行研究解決。
2.2規劃實施方面
(1)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嚴重脫節。比如上輪的鄉級規劃編制,過度的重視編制,在確定指標方面投入了80%的精力,卻嚴重的輕視實施評估,僅僅只有20%的精力投入到規劃圖件中;但事實上,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恰恰是圖紙的使用率占80%,反而規劃指標極少用到。缺乏體系化的規劃實施。無法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導致建設用地嚴重超預計,土地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化,影響的周圍的生態環境。(2)相關政策的出臺滯后,使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支撐,最終導致規劃實施的實際情況與預測結果的嚴重不符。比如,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問題。因為相關理論與相應政策的不足,降低了居民點的整理力度,大大延緩了實現規劃目標的進程。(3)過度重視建設,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被眼前的經濟利益所模糊,盲目的擴大用地規模,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極其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土地規劃利用工作科學化的建議
3.1創新規劃編制的方法
(1)規劃修編法制化,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各地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了修編規劃的必要性。在修編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明確修改編制的原則、條件、范圍、審批程序等,保障修編過程的科學化,確保規劃的權威。(2)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的體系。根據規劃的任務和范圍,土地利用規劃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在很多活動中不足以控制土地的利用,在這基礎上,需要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深入規劃,這有利于土地利用規劃指標的落實,同時提高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3)修編的同時,進行土地利用戰略的研究。在土地規劃的修編過程中,需依托于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用地與耕地保護間達到協調。土地利用戰略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①研究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地利用的影響;②研究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對土地利用的需求及其變化方向;③研究在規劃期內土地利用應該達成的戰略目標。(4)優化土地利用的時空布局。基于區域的土地特色和經濟發展狀況,運用科學的規劃理念和先進的技術,研究確定區域的規劃重點,避免規劃的同一性、空想性和不科學性等問題。(5)協調好各部門工作。編制過程中的部門協作是關鍵,這決定了規劃是否切合實際、是否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規劃編制過程中可以從三個方面搞好部門協作:①落實人員,由當地政府選派熟悉情況,業務水平較高、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員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②強化職責,由政府要求各部門提供與土地利用規劃有關的準確的基礎資料,組織編制本部門用地規劃方案,參與相關的規劃論證協調;③加強交流與溝通,規劃技術負責人與各主要用地部門的領導和專業人員進行交流,對其宣傳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掌握部門規劃的思路和用地特點,聽取部門對規劃的意見和要求。(6)重視規劃銜接。著重注意四個方面的銜接:①與部門規劃的銜接,做到總體規劃與部門規劃在基期數據、發展思路、規劃目標、用地指標等方面的基本一致;②與上級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③在土地規劃體系內做好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④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相協調[3]。(7)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公眾參與。以人為本,建立完善的聽證會制度,對土地利用規劃方案進行科學論證。
3.2創新規劃實施政策制度
(1)科學合理劃分土地,確保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的統一。按照規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的數量,允許部分農業土地進行用途轉換。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制訂統一的土地用途管制規則。但是目前該規則并不完備,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探究創新[4]。(2)加強規劃實施的彈性。根據我國實際和綜合國情,我們需要制訂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而所謂的中國特色土地利用規劃,就是因諸多不確定因素而引入的彈性規劃理念。增強規劃彈性能夠從多方面入手:①彈性的規劃管理。比如就獨立工礦項目而言,在項目納入規劃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用地位置的變化及少量用地面積的增減都應視為正當合理的;②允許規劃指標10~20%的變動,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③加強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規劃的彈性;④在有償的前提下,允許鄉鎮之間相互調節用地指標。(3)加強政府對土地管理的力度,嚴格監控規劃的實施過程。政府加強執法,長期監督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對執法不嚴、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等行為嚴肅懲處,對嚴重違規違法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在實施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建立明確的土地規劃實施評價制度。(4)對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的政策制度建設進行完善。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體制,加強中央和省級政府土地管理職能,特別是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控職能。應當完善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的政策制度建設,以確保土地利用規劃能夠更好的實施。(5)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對城鄉建設用地的整理,挖掘建設用地潛力。整理城鄉建設用地對土地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村居民點布局的調整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應該對將建的新區和將拆的舊區進行合理的規劃,對農村居民點進行積極整理,在縮小農村居民點的同時擴大城鎮用地規模,逐漸達成土地利用規劃的目標。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本門課程。上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該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教材建設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編教材,1983年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規劃學》全國統編教材。隨后,面向21世紀土地資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土地科學叢書等都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探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并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建設與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關系等等,部分學校根據自身厚實的專業背景形成了獨特優勢,許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規劃學》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等為我們提供了有利借鑒。但作為地理科學一級學科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不同的背景和知識結構,《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模式。因此,根據培養具有特色的創新型和實踐型的規劃人才的迫切要求,適時優化和組合國土規劃的教學內容,構建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框架,并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資環專業的高效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教學內容改革設計思路
《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研究型教學思路是以培養具有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規劃人才為目標,緊密結合學科研究前沿與課程基礎理論,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重組,探討探究案例式、“親驗式”等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同時結合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研發思維,促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形成;探討“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其結合時機、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規劃設計技能,增強學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教學改革設計思路主要體現在:
第一,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師生互動、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與學生互動為通道,以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第二,突破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學、實訓、創新思維一體化,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規劃人才;
第三,提出“學生進入企業、社會,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進入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培養機制;提出“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實現的時機、途徑與措施。
2 理論教學改革內容的篩選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龐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復的原則進行了各部分內容的精選,明確和突出授課的內容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減少了與其他課程不必要的重復,并增加新知識點,適當拓寬講課內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各專題等內容,介紹新的學術觀點如在土地供需預測課程講述中加強對新方法的運用的論述,加強實踐環節和土地利用規劃知識的綜合運用如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體系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潛力分析專題研究相結合等,開闊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了綜合歸納分析的能力。
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導論: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評價、土地管理的有關概念、內涵等
課堂討論:土地與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國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
第二章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土地評價程序;我國5個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例討論土地評價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規劃的數學基礎:坐標系、投影、標準分幅等內容的講解
作業與討論:請將H-49-84-(45)舊編碼按《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T139 89-92》新標準進行轉化后的編碼,并寫出過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原則:本部分內容安排一次課時間查閱資料,準備課件;然后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理論的課堂講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概念、性質、目標、任務、編制程序
布置作業,準備下次課討論: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演變歷史?現在正在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章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重點與創新:從宏觀層次概述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課堂討論:所在家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講座:計劃請校外或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一個專家給學生做一個次講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預測:基礎數據預測,土地利用現狀、潛力分析,土地供給量預測案例;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土地供給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預測案例;
布置作業并討論:以武漢市或所在家鄉城市為對象,闡述城市建設用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那些途徑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糧食安全法進行耕地需求量預測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土地利用結構概念、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結構、擬定方法結構與布局調整地要求、步驟,土地利用分區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及大綱等講解、展示:實施評價、適宜性評價、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等專題,潛江、鶴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成果
作業與討論:根據各專題研究的需要,以家鄉所在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某一個專題為研究對象,制定一個資料收集清單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點用地規劃:居民點和居民點用地,城鎮化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居民點規模及其預測,居民點布局,村鎮用地規劃
第十章耕地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耕地規劃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編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主要結合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規劃編制的要求講解(整體框架、水資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塊規劃、土方工程量計算與調配、田間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設計與布局、規劃設計預算編制)
課堂討論: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藝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規劃方法與實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GIS、LLIS)、土地利用規劃論證方法,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管理
課堂討論: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對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許多土地利用問題有什么作用?
3 實踐教學改革內容的確定
改革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在實驗課引入研究試驗學術氣氛,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研究方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試驗技能;同時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結合單位GIS等實驗室的條件,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具體操作,其考核結果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報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個實驗報告和相關成果圖件。根據實驗課時的限制,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特點,擬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
實驗一:土地利用規劃基數轉換
熟練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及其編碼,將某某縣土地現狀分類(二調,2009)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過渡期,2005)均轉化到土地規劃基數分類體系中,并借助ArcGIS將一幅分幅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空間數據基數轉換。
實驗二: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預測為基礎,列舉耕地需求量預測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并以某某縣為例,采用糧食安全法預測規劃期間(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礎上,撰寫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提綱。重點掌握借助Excel實現趨勢回歸、灰色預測等方法預測人口、各行業用地需求等。
實驗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控制指標間的關系
學習某某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指標分解的數據表,試提出對某某縣指標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資料清單。
實驗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
以實驗一進行了基數轉化的分幅現狀圖為基礎,結合野外關于基本農田、預留建設用地等調繪成果,以國土資源部最新頒布的《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為依據,借助ArcGIS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幅圖,重點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要求及編繪技巧。
Abstract: Colleges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nhanc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But with the increasing scale of colleges’ area, land-use activities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track and le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 Throug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rvey of the city of Xianlin university, this paper is to know the land-use planning status of university city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關鍵詞: 土地利用;公共設施;布局
Key words: land use;public facilities;layout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1-0251-02
0引言
高等學校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目標的重要保證,在包括用地優惠在內的政策支持下,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取得了歷史性跨越。但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超常規發展高等教育的負面效應正在日益凸顯。就土地利用而言,越來越多的高校用地問題和土地利用規劃問題相繼浮出水面,不僅影響了高教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且成為當前加強和改善土地宏觀調控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因此,深入了解大學城土地利用規劃現狀對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完善配套設施的建設從而為我國教育事業騰飛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調查背景和目的
1.1 仙林大學城簡介仙林新市區位于南京東部,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發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術科研及產業的重要基地,承載著“大學向大學城集中”和“南京主城東擴戰略”的雙重責任。
大學城集中區占地27平方公里,主要發展高等院校和居住、商業、文化娛樂、行政管理、醫療機構等公共設施,規劃建設10-12所高校,在校生人數12-15萬人。新市區中心商務區位于大學集中區的中部,承擔新市區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活動中心以及居住功能,主要服務于高校師生及城市居民。同時,新市區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已開通的十多條公交線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南京地鐵二號線東延線仙林段快速公交,使新市區與南京主城融為一體。
1.2 調查目的為了進一步了解仙林大學城的土地利用現狀,以“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環保意識為規劃理念建立合理的布局結構體系和便捷、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使校園建筑設施的空間布置以及教學、運動、生活三大功能區的布局趨于合理化和科學化,避免土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最大限度的為高校師生服務,使大學城更好地發揮培養人才的功能,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2調查內容及結果分析
2.1 調查概況本次調查針對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的全體師生,就問卷的結構與內容看,力求做到真實性、清晰性和整體性的統一,全面了解仙林大學城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可借鑒之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大學城的功能,為我國今后大學城的建設提供借鑒。
2.2 調查結果分析
2.2.1 南京師范大學整體布局結構和內部建筑位置在被調查者中,95%的同學認為學校的整體布局基本合理,僅有5%表示其布局不盡合理,大多數學生對本校的規劃布局表示認同。而當問到具體的建筑物位置時,25%的同學認為超市和教學樓的位置不合理,10%的認為宿舍樓和體育館的位置不太合理。可見,同學們對與日常學習、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宿舍、超市、教學樓、體育館關注程度較大,這也應成為大學城規劃設計的重要方面。
2.2.2 內部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學校內部教學、運動、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休閑息息相關。對于“學校應當完善的設施”,大多數同學(31%)認為網絡設施的建設還有待改進,其次是食堂(17%)、教學儀器和衛生設施(13%),但對綠化工程、宿舍、超市(6%),消防設施(4%),運動場所和圖書館(2%)比較滿意。還應注意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在最大限度的滿足師生需求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其文化和生態內涵。
2.2.3 大學城周圍配套設施建設自2002年初大學城啟動建設以來,已高標準建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園林景觀綠化,地區水、電、氣等公用設施的主干管的設鋪設,在地區各項建設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建設與地區文化、生態內涵的協調統一。
(1)交通配套設施。仙林新市區與主城核心距離15公里,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對外交通條件一應俱全,而且根據規劃,地鐵2號線和4號線將分別從紫金山南北兩側進入仙林,在仙林新市區南側交匯后,在仙林內部形成環狀軌道交通網,連接新市區各功能分區,并在沿途設十個站點,最大限度地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絕大多數同學(100%)去市區選擇公交車,因此,公交路線的規劃設計情況對大學城師生有重要意義。在回答問卷中“大學城的交通配套設施如何”時,有45%的同學覺得“公交不合理,有時很擁擠”,還有一部分同學(15%)認為“地鐵修好后很便捷”。可見,公交路線設計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2)商業網點。在參與調查的人中,半數以上的(65%)會選擇仙林商鋪,遠多于去市區商鋪的(30%),因此,仙林新市區的商業網點建設也應受到重點關注。在問道對“大學城的商業網點”的看法時,33%的認為“商品的質量、服務等方面不盡如人意”,另外,同學們的意見還集中在“商鋪規模太小”(31%)和“商鋪種類太少”(22%)上,除此之外,藥店的缺少也是值得關注的。
至于“商業網點建設應側重的方面”,書市占到了37%,其次是休閑娛樂和大型超市,分別占到了26%和21%。由此可見,大學城商鋪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高,知識型和休閑娛樂型的商業網點建設需要有所側重。
(3)其它公共設施。另外,我們對其他配套設施和針對特殊人群的公共設施的建設情況也進行了調查。
“對大學城配套設施的不滿”集中于公共交通和醫療衛生方面,分別占37%和35%,再就是商業網點(20%),可見,醫療衛生方面也應是規劃關注的重點。
當問到“您身邊的老人、兒童或者殘疾人使用公共設施時遇到的困難”時,主要集中在“上下公交車不方便”(36%)和“大部分公共設施都有臺階,同時配備輪椅緩坡的很少”(28%),因此,在設計公共設施時,還應注意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設計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2.2.4 仙林大學城各學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資源共享大學城有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文化事業團體,匯集了大批專業人才,文化氛圍濃厚,文化設施完善,因此,實現各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學城的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為此,我們就各高校之間的交流情況進行了調查。
在回答“學校毗鄰而建對構建良好的學術氛圍是否有作用”時,絕大多數同學(95%)持肯定態度;而對于“學校與其他學校在基礎設施資源方面的共享是否緊密”,多數認為“一般”(45%)或“不緊密”(40%),并表示希望實現圖書館(53%)、運動場所(25%)和食堂(19%)的資源共享。另外,當提到“大學城科研以及高新產業區的建設對就業的幫助”時,僅有35%的同學持肯定態度,大多數覺得“對我沒有吸引力”(45%)或“不清楚”(20%),這也體現出今后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應注重與大學城緊密結合,在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其中的高新技術密集型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3建議
在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對仙林大學城土地利用規劃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大學城的規劃應從單純建設房屋的物質規劃,提高到建設整個社區的規劃,使之不僅有可見的優良環境,且有高效、文明、優質的生活(張庭偉,1997)。其次,由于大學城的人群構成比較特殊,規劃應從大學人群的生活、工作、創業、交往等多方面出發,以適應其生活方式,以人為本,用富有情趣的環境設計來陶冶人們的情操,重視公共、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第三,具體規劃時,注意使各種設施的布局集約化,充分保證公共空間的用地;同時政府實行監督,避免形成各自圍墻封閉的學院用地模式,使公共環境最大限度的得到社會共享。只有這樣,大學城的開放性和社會化才得以落實,各個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也能夠實現,整個大學城呈現出高質量的環境形象。第四,除了土地集約利用,還應注重交通系統的規劃。在處理好近、遠期建設空間布局的前提下,建筑不宜過散,以人行和自行車的適宜交通時間距離來布局建筑設施,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在節約能源的同時也降低了交通費用,而且有利于環保。而方便可達的公共服務設施是提高使用效率,獲得良好經濟效益的保障(吳向陽,2003)。最后,規劃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應留有調整發展的余地。充分考慮當地的自身發展,規劃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大學城的建設作為百年大計,不要片面地追求速度,否則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 實踐環節 教學模式 仿真實驗
一、前言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并能夠獨立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后能夠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建設者。當前,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邁入到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方面給我們帶來新的機遇,而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人才的全新要求,要求大學的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必須與時俱進。從課程教學上來說,在傳授基礎性知識的同時,應該注重創新性和適應性能力的培養,并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利用仿真實驗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是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這一改革環節中尤為重要的一個內容。仿真實驗就是創建一個可視化的實驗操作環境,其中每個可視化仿真物體代表一種實驗儀器或設備,通過操作這些虛擬的實驗儀器或設備進行各種復雜的實驗,達到理想實驗的教學要求和目的。基于WEB的仿真實驗實際上就是一種遠程仿真實驗,它作為一種融合仿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全新教學方式,不受時空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
《土地利用規劃》是高校面向土地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科學、測繪等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該課程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具備規劃設計能力,而規劃設計能力主要體現在撰寫規劃報告、編制圖集、構建數據庫3項基本技能上,因此實驗是其教學活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然而在教學中,往往注重規劃文本撰寫知識的傳授,而輕規劃制圖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建庫的訓練,加上抽象的理論概念無法通過實驗平臺加以綜合認識理解,使學生學習上很難提高興趣,這對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和實驗的過程、方法都是很不利的。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在不同的虛擬現實環境條件下對系統進行仿真試驗,可取得因目前實驗條件欠缺和高昂的實驗數據費用直接試驗無法取得的數據和結果,可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實驗教學上這方面的缺憾。為此,作者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就基于仿真實驗平臺設計的《土地利用規劃》實踐環節教學模式的創新談一些思考與認識,也為進一步探索新型的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和教學方法提供思路。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涉及各級精品課程的建設;第二是課程實踐應用數據庫的建設。其中,精品課程建設主要有南京農業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土地利用規劃學”(2010年);華中農業大學省級精品課程――“土地利用規劃學”(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省級精品課程“土地利用規劃”(2006年);河北農業大學省級精品課程――“土地利用規劃”(2005年);南京農業大學的“土地利用規劃制圖”,華中農業大學“土地利用規劃信息數據庫”,中國農業大學“土地利用遙感影像處理與規劃制圖”等網絡課程等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該課程精品系列建設建立了課程支撐網站,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各課題組根據有效地利用科研工作中購買的土地利用遙感影像處理后建立適合教學的數據庫和土地利用遙感影像信息庫,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由于缺乏土地利用規劃遙感影像數據而學生無法充分認識和應用進行專業學習的問題,實現了網絡資源庫共享。本科生可根據學習進度,自主選擇不同區域的土地遙感影像進行規劃建庫和制圖實習,碰到學習難點,可利用互聯網提供的網絡鏈接、導航、搜索,深入鉆研或廣泛閱讀相關知識,將課堂教學的內容通過實習和網絡自學逐步理解與消化,掌握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建庫的方法與規劃制圖技術的應用。綜上所述,不難發現目前關于土地利用規劃的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是集中于網絡課程和專業數據庫的建設方面,而在課程的實踐教學方面目前尚且不足。根據資料收集結果發現,目前專門針對于土地利用規劃程實驗教學改革研究方面,目前尚且只有劉金花,鄭新奇,楊忠學等人進行了課程實踐環節教學模式改革的研討,但主要從實驗課、課程設計、實踐基地、畢業設計4個環節,分析了如何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報告編寫、規劃圖件編制等規劃設計能力,但對于如何開展實施以及操作性未能涉及。
三、課程實踐環節教學中的創新改革認識
仿真實驗就是利用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仿真或虛構某些情境,供學生觀察、操縱、建構影像特征,使他們獲得體驗或有所發現。而該仿真實驗平臺的設計融合了Internet技術、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為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虛擬現實學習之輔助平臺。因此,創新探索基于仿真實驗平臺設計的《土地利用規劃》實踐環節教學模式,可完善“土地利用遙感影像處理與規劃制圖”的動態模擬和仿真效果,較好地解決在土地規劃遙感數據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土地規劃制圖課程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動態模擬實驗和自主學習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
(一)改革思路
針對目前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如重教學(實驗)內容,輕自主學習的環境設計和平臺,缺乏激發學生自主動手能力的培養,提出如下具體改革內容包括:
①改革傳統的課程教學方法,在傳統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增加仿真實驗內容。借助于仿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建構課程教學模擬仿真平臺,設計虛構的實驗情境。大量的模擬、仿真實驗啟發引導式地供學生觀察、操縱模擬實驗,并啟發學生去思考,以使他們獲得體驗或有所發現達到創新思維訓練。
②改革教學手段,在傳統教師單一教學模式下增加設計實時溝通的平臺。以此實時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針對目前的CAI課件的單調性,利用仿真技術實現土地規劃制圖的動態仿真效果,實現規劃實驗的動態模擬和演示,達到在虛擬環境中的真實性、可觀性和可操作性;
③改革傳統固定的教學組織模式,增加自主實驗設計平臺。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避免單一的分組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個性化學習中,充分發揮實驗學習目標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④加強課程實驗方法的訓練和結果的自主論證及論證說明。
(二)具體內容
根據當前教學中實驗與實踐課的流程,在實驗仿真平臺里安排模擬實驗、演示實驗、管理實驗報告,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等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土地遙感圖像處理。模擬實驗平臺設計,即利用ENVI遙感軟件動態模擬土地遙感圖像處理處理的全過程,包括土地影像的幾何校正和增強處理;
②土地規劃數據建庫。在土地遙感圖像處理的基礎上,進行土地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即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建立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的空間矢量數據庫;
③土地規劃制圖技術專題應用。引入空間信息技術,運用MapGIS、ArcGIS、SuperMAP等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進行實驗,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傳統作業方法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從平面的、手工的規劃向立體的、空間的數字規劃發展與應用。
④學生教師交流平臺。包括采用電子郵件、BBS、討論室、教師信箱、問答天地、疑難解答等,充分開展師生之間的交流。
⑤開放的教學環境系統。包括參考文獻、資源、網址、案例的提供等相關內容。
(三)改革效果與目標
①教學模式的轉變。打破原來固定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向動態的、實用的模式轉變;利用網絡模擬教學平臺,實現從“一對多”向“一對一”教學模式的轉變。
②把現有的教學性實踐轉變為探究性實驗。通過增加自主實驗設計平臺,實現新型的互動式和開放型實驗模式。
③把課內實驗轉變為課內外結合的實驗。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和實驗設計平臺,實現課內外實驗相結合的方式和方法。
四、結語
創新探索基于仿真實驗平臺設計的《土地利用規劃》實踐環節教學模式,以此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覺性,其效果遠大于由老師規定讓學生按部就班去完成實驗。利用仿真虛擬平臺,為學生創造條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較多的自主學習和研究的余地。對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研究問題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對提高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開辟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建立一條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渠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新的氛圍和平臺,達到提高教學效果與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湯江龍,李大軍.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2]付梅臣,王金滿,王廣軍,等.“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7,(3):88-92.
[3]張大良,呂浩雪.打造精品課程、提升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3,(9):6-7.
[4]敖登高娃,巴雅爾.《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8(5):99-101.
[5]劉金花,鄭新奇,楊忠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實踐環節教學模式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0):6277-6279.
[6]李瑞華,林華,樊良新,等.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09,(5):121-122.
[7]駱東奇,邱繼勤,羅光蓮.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7-141.
[8]俞曉瑩,黃梅,李秀蓮.基于WEB 的遙感技術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3(4):59-61.
[9]葉漢俠,夏靜芬,林建原,等.化學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5):64-66.
[10]郁舒.我國網絡教學平臺在普通高等學校中的發展與應用[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6,(11):115-118.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措施與建議
作者簡介:馬松梅(1983-),女,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副教授;王玲(1974-),女,江蘇淮陰人,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0-007)、石河子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2-02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6-0084-02
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全面重點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態等多方面,是人類以土地為載體所進行的物資、能量、價值的不斷交流和轉換過程,而土地利用規劃學就是對這些過程活動所做的綜合部署與統籌安排,[2]其目的是使人地活動處于動態平衡中,從而保持人口、資源、生態等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學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科學中起著龍頭作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課程設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實踐環節,通過課程設計的實踐和教學,培養學生認識、分析、研究復雜的土地利用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基本具備土地利用規劃學工作階段所需的調查分析能力、綜合規劃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并且最終培養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相關文本(例:土地的整理與復墾、土地評價)的編制方法。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的任務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以農業生產為主,發展為當前的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為中心,這對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理論和技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現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滯后于社會需求,難以滿足土地利用的技術保障。[3]因此,尤其是目前的課程設計環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地理系的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課程設計的特點、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預期為培養土地領域的創新型人才提供基礎。
一、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
對于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本研究具體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闡述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定合適的、難易程度適中的課程設計題目,做到教學的廣度與深度適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激發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
第二,要注意在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調動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構建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環境。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要能聯系社會發展、經濟、生態、環境等與土地利用問題密切相關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涵蓋的多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引導、演示與學生分組討論等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教學中注意其他相關課程知識的巧妙引入,使學生了解規劃各層次(如總體規劃與上下層次的規劃等)的銜接,了解土地利用規劃相關規范與總體規劃的關系與區別。
第五,以具體案例為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實際調研的方法、步驟等,并能夠在具體案例中充分展示、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第六,根據實際范例,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相關軟件或圖紙制作土地利用規劃圖、空間管制圖等,并能夠獨立負責、完成一個土地利用規劃學專題文本的編制。
二、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分析
1.理論性和綜合性較強,學生感覺困難較大
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完設計專題,通常只介紹設計過程、步驟和方法,而學生要在課后花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查閱、收集數據資料,進行用地結構的空間布局、設計、修改及確定布局方案,完成設計圖及設計圖紙等。這些過程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不僅要熟練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很多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很多如前所述的相關課程知識。此外,還需要了解許多相關的政策與依據等,所以說理論性和綜合性都較強。當需要學生把土地利用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時,學生通常缺少全面綜合把握土地利用各相關要素、相關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通常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2.“真題真做”難以實現
“真題真做”通常缺少現實的支撐平臺(如設計院、設計公司等)及規劃方案評審程序,這樣學生只能在實驗室練習,不能參與調研及資料收集等重要環節,而且缺乏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學習的機會,最終造成對土地利用規劃的總體程序認識不全面。另外,土地利用規劃的選題非常關鍵,選題的大小和內容決定了它是否適合學生有效完成。題目太大,在短時間內學生無法圓滿完成任務,而題目太小又起不到鍛煉的目的。而“真題真做”式的現實選題又很難實現,所以僅僅基于數據資料的課程設計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而且任務安排的不同,還會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3.成績評定不夠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設計綜合性較強,課程設計的工作量較大,學生通常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學生分組協作,共同完成課程設計的內容。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是教師很難客觀地了解團隊里每一位同學的工作量。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有小組內的部分同學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這一方面增加了教師客觀評定成績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
1.加強實踐環節,盡可能實現“真題真做”
理論聯系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加強與相關實踐單位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才能保證學生在圓滿完成任務的同時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關問題,提高編制規劃文本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了更容易實現,可以將土地利用規劃分成若干個專題,使得每組學生的專題內容及側重點各不相同。
2.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方案構思能力、綜合協調能力和成果表達能力等。通過方案構思能力的培養,可以加強學生的調查分析能力。通過綜合協調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可以結合學習的專業知識,客觀準確地制訂出相關的規劃成果圖,并表達自己的規劃意圖。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能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規劃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采用過程評價體系
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中,引入過程評價體系,即注重整個教學過程和課程設計過程的評價,做到評分標準的細化與量化,打分有理有據,從而提高出勤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參考文獻:
[1]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