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6 13:22:01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導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但現實環境中,管理類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實際完成情況卻與期望目標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針對這一問題,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從學生的角度,分析了論文質量難以令人滿意的成因,并提出了對應的解決策略。而在本文中,基于質量功能展開(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和TRIZ理論,試圖從教師的角度,探討如何通過對畢業論文的有效指導,促進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多重能力的培養。
1QFD和TRIZ理論
1.1QFD理論
QFD是由日本學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種質量管理系統。它是通過多層次演繹分析方法,將顧客需求轉化為產品開發設計過程的一系列質量特性,體現了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需求為依據,在開發初期階段就對產品實施全方位保證的指導思想,即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宗旨”來改善“質量追求活動”,從而達到理想的質量要求。QFD理論目前已經成功的推廣應用到建筑行業、軟件產業、服務行業和教育行業。以質量屋為載體,QFD為產品設計提供了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產品開發過程中的所有活動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規范的定義出每一階段活動應該滿足的質量特性和標準。基于這一思想,可以將QFD引入到畢業論文的指導過程中,將學生的培養目標類比為顧客需求,將論文寫作的各個環節類比為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以“滿足培養目標為宗旨”來改善我們“知識運用和能力培養的追求活動”,從而達到理想的論文質量要求和人才培養要求。
1.2TRIZ理論
TRIZ是由前蘇聯著名發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過對全世界約250萬件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的分析研究,歸納總結了各類技術系統發展進化所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沖突的科學原理和法則,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包括突破思維慣性方法、功能資源分析、技術系統進化法則、物-場模型分析、76個標準解、40個發明原理等。TRIZ理論不僅為發明創造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將創新提升到了方法論的高度,揭示了系統進化的一般性客觀規律。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依循TRIZ理論規劃出的規律性的思維方式和系統性的工作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論文的創新質量,還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以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運用
QFD能夠為畢業論文的指導過程提供一個系統性框架,將定性的培養需求轉化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知識運用和能力培養的質量特性,即實現了“需要什么”到“應該做什么”的轉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問題和質量特性之間的必然聯系,并沒有系統的提供如何解決技術和管理問題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決具體的問題,缺乏方法論的指導。為了解決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與其他方法相結合,而TRIZ理論恰好彌補了系統解決方案的問題。它通過規范化處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學的、規律性的進化法則,在畢業論文指導的思想層面,實現“應該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轉化。
2基于QFD和TRIZ的畢業論文指導策略
2.1細化論文指導的能力培養目標
粗略的來看,畢業論文各個主要環節中,論文選題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文獻綜述可以培養學生收集、甄別、篩選、閱讀和消化資料的能力,具體的寫作過程更是考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途徑。但實際上,各個環節對能力的培養是一種交叉螺旋遞進的多層次關系。同時,管理類大學生的畢業論文主要分為知識綜述型、理論研討型和實證應用型三種形式,對能力的需求和培養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根據QFD理論,利用質量屋,準確的識別出不同類型的畢業論文在不同環節應該培養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畢業論文的培養質量規劃矩陣。這樣,一方面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能力培養依據;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參照培養質量規劃矩陣,選擇合適的論文方向。
2.2建立論文選題的知識結構體系
針對具體的論文選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以往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系統的研究,尋求創新性的突破。但在實際的論文研究過程中,學生往往選擇臨渴掘井的方式,當遇到某一具體問題時,才會想到查閱相關的理論資料。這樣分散的、孤立的、臨時的對論文研究所需的知識進行學習和應用,無法保證論文整體的連貫性,也有礙于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因此,借助QFD“在開發初期階段就對產品實施全方位保證”的指導思想,在確定選題后,教師應該協助學生設計論文的知識運用規劃矩陣,準確的識別出論文研究各個階段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及其運用的深度和廣度。圍繞論文選題,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預先進行全面的鞏固復習。
2.3規范論文研究的系統思維方式
管理類大學生畢業論文的一般結構可以總結為“現狀分析—問題歸納—對策建議”,但在實際的論文研究過程中,各部分相互脫節,“通過現狀分析不出所歸納的問題,提出的對策建議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怪相屢見不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形成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因此在指導論文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論中包含的完備性法則、向超系統升遷法則、向微觀系統升遷法則、子系統非一致性進化法則、協調法則等思維方式。顯然,掌握了這些規律,學生就可以在論文研究上,確認研究對象所處現狀,發現其缺陷和問題,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制定其發展戰略和規劃,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對于規范論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論文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4重構論文質量的評價標準
一、存在問題
(一)專利意識不強
專利意識包含專利主體意識、專利保護意識和專利成果轉化意識,是以取得專利獨占權,保護自己勞動成果的法律意識[5-6]。大學生特別是理工類學生,在一定專業基礎上創新創造想法很多。例如,本校光電專業學生采用光電傳感知識進行控制檢測裝置的改進,采用光纖傳感知識進行物理量或化學量的檢測裝置設計,基于LED發明各類應用產品,等等,但少有學生通過申請專利保護自己的發明創造。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知道專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即使知道專利可以保護自己的創造成果,但不了解也不清楚專利相關組織機構、撰寫方法、申請流程等。學校宣傳引導不足,社會環境不重視,在課程、考試及各類考證的重壓下,學生無心關心專利相關信息,對專利一無所知或不感興趣,缺乏專利主體意識。
在指導申請專利的學生中,以大三大四學生為主,其中絕大部分學生申請專利是為了就業時引起招聘人員的關注;或者繼續深造時,給導師留下好的印象。大一大二的學生中申請專利較少,而申請專利這部分學生多數是為了加分評獎。整體評價,絕大部分學生申請專利是為了學業方面利益,很少關心專利技術本身的影響和價值,也不關心是否侵權,怎樣保護,缺乏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意識。
(二)缺乏撰寫專利文件基本知識
自1999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和2004年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來,中國逐漸重視高等教育中引入知識產權教育,但在開設知識產權教育相關課程的高校中,多數偏向法學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律教育。針對理工類學生,部分高校以開設校選修課的形式培養學生相關能力,每年涉及學生人數少。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每年選修專利課程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一左右,在選修專利課程的學生中,認真學習專利相關知識,進行專利文件撰寫實踐的學生更少。因此,有意識將自己的創造想法或成果申請專利的學生幾乎只有想法或成果,沒有將其撰寫成專利文件的能力;或者模仿現已公開的專利文件撰寫,很難達到專利審查的要求。
二、對策
(一)宣傳教育引導
隨著全球資源、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竭力將創新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各國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也越來越復雜,挑戰越來越大。為此,各國逐漸重視知識產權人才教育培養。中國先后于1999年制定“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2004年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2008“國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10年“全國專利事業發展戰略(2011-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專利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教育培養。在國家和社會重視的背景下,學校應圍繞國家知識產權人才戰略進行宣傳和教育引導。
在宣傳層面,每年結合國家知識產權周、知識產權月活動開展粘貼宣傳海報、派發宣傳資料,舉辦專利知識問答競賽、專利寫作競賽、專利講座等普及專利知識,提高專利意識。
在政策層面,制定相關獎勵鼓勵政策,對教師,在晉升、評獎、評優方面,適當優先考慮指導學生專利的教師;對于學生,申請專利給予經費支持,適當給予獎勵,鼓勵學生創新實踐并申請專利,提高學生專利意識。
在教學層面,支持以校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更多專利相關課程,如專利法律、專利實務、專利審查等,惠及更多學生。有條件的專業可以專業選修課形式開設,結合專業進行專利文件撰寫與申請實踐,加強學生專利意識及專利實務能力。
在管理與服務層面,可以設專利管理與轉化部門,對教師和學生專利進行分類管理,并且負責專利成果轉化或轉讓,幫助學生實現專利保護和轉讓相關事務。同時,提供專利咨詢服務,解決學生申請專利過程或專利維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專利申請保護和成果轉化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分類教育指導
1.專業年級組織
學校一般以學校-分院-專業-年級班級為構成形式,年級班級是學校教育組織的基本單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知識結構特點和認知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專利教育指導。例如,對機械類高年級專業,可以引入比較有影響的機械相關專利成果實例;對機械低年級專業,可以引入身邊生活中機械相關用品的改進專利成果實例。以專業年級組織分類指導,可以獲得更多學生認可,引起對發明創造的興趣,提高進行發明創造和專利申請的積極性。
2.專利協會、社團組織
協會、社團是高校中比較常見的團體,加入某個協會社團的學生基本是對所選擇協會社團專業感興趣或擅長該專業,一般目的性和針對性比較強。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很多學院都成立了發明協會、發明家協會等專利協會社團,聘有專業指導教師,定期舉辦講座或培訓,有專門的章程及管理,協會學生成員積極性都較高,會員之間相互幫帶,進行專利實踐,專利申請量及質量都較高,學生相關能力提高也快。以專利協會社團組織進行專利普及和專利指導是比較好的選擇方式。
3.競賽團隊組織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國家及省市每年舉辦各類競賽,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這些競賽每年都會產生大量優秀創新實踐作品,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由于這些競賽的重要性,各高校都比較重視,教師、學生參與度高,圍繞某個競賽主題會形成一個或多個競賽團隊。由于競賽作品一般為科技創新實踐成果,具有較高的新穎性,滿足專利要求,以競賽團隊對象開展專利教育,結合競賽團隊性質,進行專利知識普及及專利相關實務能力培養,往往受到團隊的重視和支持,學生的積極性高。利用這個平臺,能較好的提高學生專利意識和專利申請能力,也可以有效保護競賽團隊的科技創新成果。
4.科研團隊組織
科研是高校主要功能之一,國家每年的科研成果多數來自于各高校??蒲袌F隊作為高??蒲谢窘M織單位,每年論文、專利產出數量和質量都較高,且團隊人員基本都有較強的專利意識。在多數高校特別是國內著名高校,優秀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加入學校相關科研團隊進行科學研究。針對高校中不同科研團隊,開展專利系統教育培訓,對團隊中學生進行專利高層次培養教育,可以實現較高專利人才培養目標。
(三)基于學生個人分層指導
每個學生專利意識、興趣、專利學習能力不一樣,在教育與指導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興趣、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分層教育指導。
第一層次,即基本層次。對于具有專利意識,了解專利基本知識的學生,鼓勵其進行發明創造,并指導其掌握基本專利文件撰寫要求和方法。
第二層次。對于具有良好的創造創新思維,具有一定的專利意識和思維,為了創造創新思維的實現申請專利的學生,通過基本培訓提高其專利文件撰寫能力、基本初步審查能力和申請能力。
第三層次。對于發現并優先考慮個別專利,興趣濃厚,專利學習接收能力強,有意從事專利相關工作,具備良好的創造思維并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級學生,按照專利人方向培養模式,使這些學生具備較強的撰寫專利文件、審查專利、修改專利等實務能力。
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形成金字塔形。指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個人情況進行分層指導,并且采用幫帶的方法,第三層次幫帶第二層次,第二層次幫帶第一層次,逐步整體提高學生專利相關實務能力。
三、結語
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但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學校要意識到這門課不僅僅是傳授就業知識和技能,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它還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度過大學階段,為以后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學校要按照“全程性”的要求,高度重視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要把這門課的建設與實施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條重要途徑,作為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其列入教學計劃,成為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并加以規范化建設。
二、規范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研室的建立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研室是該課程的教學組織,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目前國內高校對于該教研室的所屬有不同劃分,有的歸到招生就業辦公室,有的歸到學生處,還有的歸入德育教學部,其中劃入招生就業辦公室是比較常見和合理的一種歸屬方式。教研室擔負著涉及課程教學在內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實施,為就業指導課提供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進而能夠加快課程的系統化、專業化建設,從而奠定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地位。1.構建全程化、全員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建立要突出體現全程化和全員化的特點,這就要求該課程應從新生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教學活動,不能一蹴而就,忽視“過程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實施過程應該是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過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設置就業指導課,每個階段的教授內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學期、分重點地進行合理規劃與開展[2]。2.規范教學大綱、加強教材建設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程的實施質量。教學大綱是課程進行的主線,教材是課程進行的“劇本”。就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方面的教材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種類繁多,但良莠不齊,在大綱的統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內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認的標桿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這就給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帶來了不少困難。目前,選用一本教材作為主教材,再根據大綱選用幾本輔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較合理的現象。我院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適當地選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編寫了適合自己學校學生類型和教師授課需要的教材。但無論是選用還是編寫教材,都要本著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操作性的原則,用一本有教育性、實用性、指導學習功能的好教材來保證就業指導課的順利進行。3.健全課程管理機制、規范教學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應納入到高校的教學計劃中,這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和檢查機制。一是要保證教學學時和教學條件,促進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規范學;二是要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考試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基礎知識可以采用試卷考試,其他注重實踐的內容可以采用課后作業、實踐報告、課后訪談等形式考核。
三、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我國職業指導課師資隊伍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從教師數量、隊伍結構還是教師素質都需要加快建設。大多數高校的職業指導課教師主要是由就業辦公室、學生工作處的老師、學生輔導員擔任。這些人工作在第一線,了解、熟悉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有具體指導學生就業的經驗,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就業信息,這也是目前多數高校選擇他們承擔教學任務的理由。其次,這支隊伍因為剛剛起步,也存在許多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的系統培訓。由于本課程涉及許多學科知識,因此教師具備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數老師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學、職業指導、科學測評等方面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還要鼓勵教師通過職業指導師資格考試。再次,要鼓勵教師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第三,要讓教師走出去,打破傳統的、封閉的課堂講授模式。因為該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時代性,任課老師要有計劃地到校外進行調研參觀,比如進行畢業生的跟蹤、用人單位的回訪和交流、市場需求調查、企業參觀等。任課教師在調研參觀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使課上得生動、鮮活、有說服力,才能與社會接軌,避免口頭說教,紙上談兵,才能使課程的經驗屬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還要靠教師自身多學習、多鉆研,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要通過自學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是課程的需要,也是教師自我提升的基礎,而這種提升不可能僅僅通過幾次培訓來完成。
四、改進就業指導教學方法和手段
摘要:大學生孤獨感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將團體輔導應用于大學生孤獨感問題的干預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孤獨感問題干預中應用有五個步驟,同時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還應注意一些問題。團體心理輔導的有效應用,對大學生孤獨感的干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進一步解決大學生的其他情緒問題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
當前,在大學生中孤獨感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社會生活適應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大學生孤獨感問題多存在于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方面,而團體心理輔導通過獨特的和有針對性的輔導形式,促使個體在交往和互動中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孤獨感問題的干預和解決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大學生孤獨感問題概述我國一些學者對大學生的孤獨感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指出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時常感到孤獨,并且他們的孤獨感受和孤獨行為表現復雜。
由于大學生性心理的發展和交往需要的增強,其情感孤獨感和社交孤獨感都較強。駱光林等人對大學生產生孤獨感的調查表明:女生經常產生孤獨的比例和男生差不多,但偶爾產生孤獨的比例明顯比男生高;??粕洺.a生孤獨感的比例比本科生和成教生高;學生經常產生孤獨的比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遞增,而二、三年級相差不大;非獨生子女經常產生孤獨感的比例明顯高出獨生子女;學生經常產生孤獨感的比例隨著月消費額的增加而增加,消費水平太高和太低都易產生孤獨感;孤獨感程度高的大學生往往具有神經質或精神質傾向,個性內向而不穩定。大學生的孤獨感問題影響著其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容易形成對他人和自我的消極評價,以致很難與周圍的人建立親密的關系,社會適應能力也相應地下降。孤獨感強烈的大學生,更容易封閉自己的心理,掩蓋自己的真實愿望,在與他人不和諧的交往中,較易形成自卑、退縮心理,使其孤獨感加劇,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對大學生孤獨問題的干預方式很多。改變孤獨情景,轉移注意力;通過接受心理咨詢,進行孤獨疏導;通過認知調節、敏感性訓練、自信訓練、情緒表達訓練等現代人際關系的咨詢與治療方式來對孤獨感進行干預;通過改變人際關系,克服孤獨時的焦慮與悲哀心理以及適時地對他人進行自我表露來正視孤獨體驗,進行自我調節。這些方式對改善大學生的孤獨心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各種方式的側重點不同,在實際實行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多種形式的團體心理輔導,以其獨特的輔導方式,在大學生孤獨感問題干預中的應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團體心理輔導概述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團體成員圍繞某一共同關心的問題,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與人際互動,相互啟發,相互誘導,以形成團體的共識與目標,進而改變成員的觀念、態度行為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
其具體內涵是: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倡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積極關注大學生的自我形象,倡導自我教育理念,營造和諧的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態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共性心理問題,倡導同輩互動教育理念,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健全自身人格。常用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有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行為訓練。高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增強大學生的交往能力,改善和調節大學生孤獨、抑郁、焦慮等一系列情緒,使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從而掌握應對各種情緒問題的有效方式。團體心理輔導為大學生提供安全的情景,促進其自我開放與自我探索,擁有客觀的自我評價和統一的自我意識;促進自我接納,協調自我意識;團體心理輔導中形成的團體,充滿接納和支持的氛圍,促進心理需要的滿足和現實關系的建立;利用團體的“互動性”,提升成員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增強解決問題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思考和間接學習;團體成員的觀點和情感往往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擊力,波及其他成員的內心,引起共鳴,激發思考,學習新的行為模式,促進自我成長;團體心理輔導提供一個類似于真實社會的人際環境,通過一定的活動進行心理訓練和技巧練習,培養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心理技能,并通過團體的反饋而不斷調整,進而擴展到現實生活中,促進心理活動的暴露,提升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孤獨感問題干預中的應用確定團體輔導目標,設計活動主題。
針對孤獨的特點,通過社交技能訓練、角色扮演、共同討論等方式,訓練學生接納自我和彼此接納,使他們掌握交往技能,增加交往信心,并使他們在團體氛圍中通過彼此真誠交流,獲取社會支持特別是情緒支持,學會展示自我和有效地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同時,通過專題講座、共同討論、自我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認清自己孤獨原因,消除認知障礙,減緩孤獨情緒。21形成小組階段。堅持自愿參加的原則招募小組成員??梢酝ㄟ^宣傳,輔導者根據平時咨詢情況建議某些人參加,以及由其他人介紹這三種方式招募成員對象。在所有報名者的基礎上再進行篩選。初次篩選是采用CULA孤獨量表,選出得分較高的人作為咨詢對象。第二次篩選時,可以通過面談法、量表法(反映活動目標的量表)和自我情況報告法理解成員情況,最終確立組員。3.導入階段。正式活動開始前先做準備活動,由輔導者倡議,大家圍成一圈做自由選擇放松運動,接著每個同學隨著做一動作,大家跟著模仿,目的是活躍氣氛,放松情緒,使每個成員在正式活動前有較好的心理適應。然后輔導者向大家介紹本次活動的主題,團體目標,進行步驟,注意事項。結束時可以讓組員回去寫一下參加本次活動的感受以及對今后活動的期望、建議,待下次活動時大家共同分享作業。41實施階段。
(1)通過社交技能訓練使團體成員初步相識并建立互動關系。要求參加者在一起的情境中進行二人介紹、三人介紹、六人介紹,包括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內容包括姓名、所屬、性格特點、個人興趣愛好、家庭情況,以及個人其它有關自我資料。然后討論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的技巧禮儀及如何給人良好第一印象等,最后由主持人分析總結。
(2)通過生命線活動使團體成員深化認識自我、開放自我并接納自我,認識并接納獨特的他人,同時增強對團體的認同和歸屬感,減緩孤獨寂寞等情緒。每個成員根據團體領導者的要求,寫出至少20個以上的自我,如姓名、年齡、家庭、性格、愛好及孤獨、苦悶、理想等,并按照自己的實際出生年月,從過去至現在直到死亡勾畫出自己的生命線,靜靜思考一下過去日子最難忘的三件事及今后最想達到的目標2-3個。然后將這一系列自我與團體其他成員交流,要求任何人都抱著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認識團體內的一個個獨特的人。這種獨特的活動形式和氛圍使成員容易找到被人接納的感覺,從而降低內心的焦慮和對人際關系的敏感,讓自己充滿希望和力量,從而在團體中獲得情感支持力量,感覺自己不再孤獨。
(3)通過自我描述來訴說自己的孤獨感受,運用頭腦風暴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前面的自我認識,進一步提出自己目前最感困惑、最煩惱的問題,甚至一些長期壓抑的感受,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自然的方式向其他成員傾訴。其他成員在傾聽之余提出建議或方法。以此來幫助團體成員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大膽暴露,減輕心理壓力,獲取情緒支持,減緩孤獨情緒,并通過彼此交流學會自然傾訴和善于傾聽的技術,加深對交往中正效應的感受,領悟如何理解、寬容和支持他人,進一步提高交往能力。通過成員自我分析,共同討論和辯論及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團體成員的交往打破了自我封閉的惡性循環,他們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自覺、自愿地交流各自心里的秘密,說出自己內心的困惑,宣泄壓抑的情感;成員在小組中看到他人也會有孤獨,從而擺脫了別人生活得都很快樂,只有自己生活才是最糟糕的錯誤想法,對小組其他成員的幫助也會讓自己感到生活的意義。在彼此的交流中也認識到錯誤的、片面的非理性信念是自己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進而認識孤獨本質,找到原因,尋求應付對策,并通過交流彼此溝通,達成共識,并從他人身上領悟自身問題。最終認清孤獨感產生的原因,轉變認知障礙,建立人際交往合理信念,進而減緩孤獨。
(4)通過角色扮演和共同討論進一步相互接納,樹立自信,學會正確應對孤獨的方式。運用表揚這一活動形式,真誠贊賞他人和大方接受贊賞。請一位成員站或坐在團體中央,其他人輪流說出他的優點和值得欣賞之處(相貌、性格、處事等)。被稱贊成員說出哪些是自己以前覺察的,哪些是不知道的。每個成員到中央戴一次高帽,規則是必須說優點,態度要真誠。參加者要注意體驗被稱贊時的感受如何?怎樣做一個樂于欣賞他人的人?如何對待別人的贊揚與批評?引導學生逐步發現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從而達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團體心理輔導將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經驗的人組合在一起,為每個參與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觀察他人的觀念及情感反應的機會,成員可以相互對比,不斷發表和修正自己的看法,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認同模式和對他人的接納態度。
(5)團體心理輔導通過主題游戲、角色扮演訓練等環節創造一種比日常生活更自由、信任的氣氛,使成員通過彼此真誠的溝通,增強自身的主動交往意識,學會理解、體察別人的心理活動,增加交往自信心等。通過人際關系訓練中的分享、交流,使團體成員整理自己團體活動的感受,形成一些新的自我概念、原則和自我了解,并通過積極了解他人,來增加自己的寬容度,以便更好地接納他人。成員還不斷嘗試將新形成的概念、原則應用到團體以外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從而促使團體成員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通過介紹游戲、討論、角色扮演、頭腦風暴、行為演練等形式來引導學生學會向他人求助,學會贊美和欣賞他人,學會放松訓練、情緒宣泄、目標管理等,從而使大學生掌握應對孤獨情緒的有效方式。51評估與終結階段?;顒咏Y束后對參加者進行心理測驗與問卷調查。運用癥狀自評量表和CULA孤獨量表對小組成員進行再次測試,比較團體心理輔導前后的差異,結合團體成員填寫的問卷反饋情況,對輔導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采用回顧與反省或者計劃與展望的方式安排好結束階段。使團體成員將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關于應對孤獨的體驗和技巧運用到其實際生活當中去,擺脫孤獨感受,和諧人際交往。
20世紀40年代的西方舞蹈家摩斯•康寧漢,主張在跳舞的過程中,以動作為主,臉上無表情。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不需要“神”的表達呢?筆者認為,摩斯•康寧漢強調的是對動作的專注和精準,從動作中表現出一種自信、優雅的情緒,并不意味沒有情緒的傳遞。相比之下,很多中國的民間舞蹈,如各種喜慶的秧歌舞,其情緒的表達就比較外放,更加顯而易見。舞蹈藝術博大精深,舞蹈動作千變萬化,常言道“形走,運氣,入神”。只有不斷去感知這些直觀性的要領,吸取前人的智慧,才能在舞蹈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以啟發性的教學方法為核心
啟發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啟發學生的能動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舞蹈教學不同于普通的說教式教學,要使學生成為兼具舞蹈技藝、創作能力、情感表達、綜合修養等于一身的舞蹈人才,離不開舞蹈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啟發。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件事情充滿興趣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加強。舞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大多數人的學習欲望,但是在長期的專業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難免會枯燥乏味,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因此,舞蹈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鼓勵。首先,可以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中來,利用故事、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手段,進行舞蹈教學,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口頭講述或者動作示范。再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激勵。當學生取得進步時,給予充分的表揚;當學生訓練疲憊或者懈怠時,要給予鼓勵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備受關懷和尊重,從而更加主動地去訓練和學習。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三者并列而行,被我們廣大教師運用到教學中去。但是,很多舞蹈教師往往更加側重于傳道和授業,卻忽視了解惑的重要性,必然會導致很多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使學生“敢問”。沒有輕松的氛圍,學生就會有種種顧慮。比如:“我這個動作為什么總是不規范?老師還沒有發現,但是說出來會不會被批評?”“瑪莎•格雷姆是什么流派呢?這個問題會不會太簡單而遭人嘲笑?”等等。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想問”。比如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曲目自主編排一些舞蹈,并讓他們去總結舞蹈編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
(三)鼓勵學生打破習慣思維定式
習慣思維是一種慣性思維,致使人們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嚴重地阻礙了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突破原有舞蹈思維,敢于另辟蹊徑,運用已掌握的專業舞蹈知識,去創造,去嘗試。我們可以倡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如美術、文學、歷史、心理學等等,從而豐富其想象的空間,擴大其知識面,為突破原有的思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以情感性的思想滲透為手段
“以情動舞,以舞動情”,這是舞蹈圈內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缺乏情感的藝術作品是空洞的,是蒼白無力的,非但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更不可能成為經典。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中就曾經說到:“藝術的任務是在創造意象,但是這種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飽和的。”[3]因此,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用正確的角度去引導,將情感逐漸滲透到學生的舞蹈表演中去。這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手段。
(一)眼睛的情感流露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同的眼神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望眼欲穿是渴望,眉開眼笑是開心,怒目而視是氣憤,瞠目結舌是驚訝等等。眼神的正確運用不但能夠傳達舞蹈表演者的情感,還能夠與他人進行交流。藝術家們在刻畫人物性格和描繪人物特征時,都非常注重用眼神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例如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被世人稱作“神秘的微笑”,畫中的人物眼神極其獨特,無論從正面哪個角度去欣賞,都會感覺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仿佛是活的,會隨著不同的視角而游走,這正是作者的技法精妙之處。舞蹈表演更是如此,有的表演者之所以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就因為他們會運用眼睛跟觀眾交流,表達出一種舞意。因此,教師要去引導學生善于運用眼睛去表達和傳遞內心的真實情感,但是切忌假惺惺地刻意去做面部表情,那樣只會給人以虛假做作的感覺。
(二)姿態的情感表達
姿態的運用包括手勢和身體兩個方面。手勢也即手的動態,通??杀磉_出喜歡、贊成、反對、厭惡等多種想法和態度。身體的運用也能體現出情感的表達,如捧腹大笑代表非常高興,緊縮雙肩就是恐懼,坐立不安表示緊張等等。舉手投足、雙腿起胯、雙手叉腰等一系列身體姿勢都可以用來表達情緒。無論是手勢還是身體的運用,都來源于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感。但是也要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常在編排舞蹈的動作手勢時,會用到一些夸張的手法。
(三)言語的情感宣泄
1.網絡信息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觀。
高校大學生還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和發展時期,其人生價值觀、心理狀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尤其是網絡環境的影響。網絡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信息交流系統,各種思想和文化觀念交匯和融合于其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對我國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大學生傳播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理念,另外,社會上一些歪風邪氣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很大沖擊,使得大學生身處困惑與迷茫之中。如果不及時正確引導他們,一些缺乏正確價值觀、立場不堅定的學生就會形成錯誤、扭曲的道德價值取向[3]。
2.網絡信息淡化大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
網絡改變了以往的人際交往模式,把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與現實人際交往相比,網絡信息交流由于處于一個虛擬的空間,沒有真實性、誠實性,另外,過多的網絡交往會擠壓大量的現實人際交往時間,將直接影響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導致現實人際關系的疏遠。
3.網絡信息弱化大學生道德責任感。
現實社會中傳統的道德、觀念和法律難以對網絡空間的交際行為起到有效地約束和控制,網絡秩序的維護完全靠網民的自覺和自律。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虛擬、寬松的環境若缺乏有效的自制力約束,就容易走向極端,放縱自己的言行,繼而發生違反道德、規范的言行,甚至違紀、違法。
二、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日益普及,網絡給我們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網絡對大學生現實道德評價標準的沖擊。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環境,從客觀上為大學生構建了一個沒有時空限制、無拘無束的“世外桃源”。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中,部分學生很容易失去理性、原則和道德標準,過分追求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解放,喪失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世界,必將削弱大學生思想道德自我評價和約束能力,引起現實社會中道德取向的迷亂[4]。2.網絡對大學生各類社會心理問題的加劇。網絡環境以平等性和交互性著稱,打破和挑戰了現實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權威思想、等級觀念。然而,網絡構建的虛擬空間為大學生逃避現實提供借口和條件,使他們脫離了現實社會,向往世外桃源,疏于人際交往。部分大學生常以網絡虛擬世界中的虛幻滿足感,作為逃避現實的“麻醉劑”。而這種脫離現實的逃避,無異于作繭自縛,把自己裝在一個套子里,使他們根本無法適應、面對現實的問題,很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后果。3.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思想道德的深層次影響。網絡文化是一種獨特的多元文化,其多元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很大,具有兩個顯著特點:(1)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嚴重影響了思想道德修養的開展和效果。當代大學生富有個性,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自我約束力不強,很難以傳統的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2)網絡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學生更能主動綜合、感悟各種信息內容,分析、判斷各種思想、道德和觀念,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去辨識、選擇和認可有關道德價值觀,而不會囿于傳統的思想道德模式。
三、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已經給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鑒于互聯網的日益廣泛應用而帶來的各種問題,必須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端本清源,不斷凈化網絡環境。
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需要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網絡環境的凈化必須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和技術等手段優化網絡環境,嚴格審查網絡信息內容,依靠信息技術加強網絡信息的監控,嚴懲網絡詐騙等犯罪行為。政府有關部門要嚴格管制網絡電影、游戲,在全社會弘揚積極健康的網絡道德行為,為當代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空間。同時,高校網絡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和加強信息網絡監控和管理,對學生生活區按時“限網”、“斷網”,堅決抵制各種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侵蝕。
2.關注網絡熱點,正確引導學生身心發展。
對于網絡環境,人們最擔心的就是網絡信息中一些腐化、墮落的思想和觀念會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對此,必須嚴格把關審查網絡信息內容,杜絕各種思想毒害,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內容給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所帶來的挑戰和復雜性。同時,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對不良網絡信息進行技術過濾。對于“網絡上癮癥”、“網絡虛假戀情”和“網絡孤獨癥”,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及時給予學生有效地心理矯正和幫助。高校要多舉辦座談會、專家講座、知識競賽、網絡創業大賽等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5]。
3.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功能的不斷完善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導致一部分大學生迷戀于網絡空間,不善于或根本不與現實社會接觸和聯系,疏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因而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礙與人格畸變。因此,根據新的形勢發展要求,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通過網上咨詢,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網絡的交互功能恰好可以為這些大學生搭建一個解決羞于雙向溝通和交流的高效平臺,讓大學生在信息和多種選擇方案中學會獨立思考和自我調整以及自我批評和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網絡平臺的便捷性,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道德價值觀念。
4.開拓創新,將網絡道德教育融于思想道德修養之中。
高??筛鶕嶋H情況,把網絡道德教育有機融合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之中,使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網絡道德教育內容豐富多樣,既要使學生掌握網絡意識、網絡規范和網絡行為準則,也要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情感和意志;既有對理論的傳授與探討,也可通過案例分析來剖析和評價具體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還可用一定的反面教材展示,即宣傳和曝光網上不道德行為受到的道德和法律制裁和處罰。
5.齊心協力,努力構建網絡道德教育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這種壓力也慢慢的影響到高校中。隨著種種壓力的增大,在普通大學生中顯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經常在報紙、網絡媒體上出現某某高校一大學生自殺身亡的消息。心理健康是人們健康的一個重要部分[1],而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現今大學生必須去面對的一個重要部分,各種自我、偏激、孤僻、抑郁等現象正在不斷的困擾著普通大學生的生活。體育舞蹈是目前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舞蹈之一,它是一門融體育,音樂,美學,舞蹈為一體,以身體動作舞蹈化為基本內容,以雙人或集體配合練習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娛樂健身型體育運動項目[2]。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有體育舞蹈選修課供普通大學生進行學習,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了這項運動。體育舞蹈作為具有社交功能的體育運動項目,能不能通過練習,起到促進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作用呢?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實驗研究,并對相關結果進行分析,以期為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隨機抽取的200名長江大學二年級學生(其中男生、女生)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體育統計網等文獻資料庫,收集和參閱有關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資料,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2.2.2實驗法
把200名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人。實驗組進行一年的體育舞蹈課程的學習,對照組進行一年的普通體育課程的學習。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3]進行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所等的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計分方法:總分即為90個項目的得分總和。該量表的臨界點是160分,即被試的心理自評量表測試總分超過160分,說明被試者可能存在著某種心理問題??偩?,是問卷90個項目的平均分。如果因子得分超過2分則為認為是陽性,陽性項目總數超過43分,則說明被試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診斷[3]。
2.2.3數理統計法
將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實驗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1所示:表1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試的200名學生中,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總分低于160分的學生為總人數的74%,總分超過160分的學生為26%。其中男生總分超過160分的學生占到受試男生的22.2%,占到受試總體的8%;女生總分超過160分的學生占到受試女生的28.1%,占到受試總體的18%。從這一測試結果來看,普通高校大學生總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狀況不容樂觀,還有一些同學存在著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我們把所分成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總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2所示:我們把實驗前兩組學生所測試的,心理健康自評量表中的各項目因子的平均分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隨機抽取,并分成的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自評結果的總平均分、陽性項目數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表3可以看出,所隨機選取的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其(SCL-90)量表中的十個相關因子的平均分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相當。通過表2、表3可以看出,所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在實驗前處于一個相同的水平,能夠滿足本實驗的需要;同時也從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和各心理健康因子等方面,客觀的反映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進行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水平。
3.2實驗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運用一年的時間,分別對其進行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和普通體育項目鍛煉教學。再對所有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進行相關心理健康指標的測試,其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后,受試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的總分小于160分為186人,占到總人數的93%,多于實驗前的148人。說明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后,這批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這并不能證明這些學生都是經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后的結果,為了驗證到底是由哪種教學訓練進行了影響,我們再對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總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后,通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實驗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的平均分為1.27,小于通過其他體育教學訓練的對照組學生的總體平均1.84,且對兩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其P值<0.05。實驗組的陽性項目數的平均分也低于對照組的平均分,且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也<0.05。這些結果說明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兩組實驗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都具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對照組學生。這也表明,通過一年體育舞蹈教學的訓練,其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幅度要遠遠高于普通體育教學訓練的學生。從表6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中的各分項目因子的得分均值,都要低于對照組的學生,且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六個因子上,同對照組學生相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通過體育舞蹈的教學實驗,在這六個項目因子上,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改善程度要遠遠高于經過普通的體育教學訓練。在實驗前,我們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總體情況、陽性項目總數及各項目因子都不存在顯著差異。我們通過一年的體育舞蹈教學實驗干預后,實驗組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都要高于對照組,同時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六個因子上的得分,也存在顯著差異。這都表明通過體育舞蹈教學能夠提高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普通大學生通過一年教學實驗后,經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實驗組學生所測(SCL-90)的心理健康水平總分、總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都要低于實驗前所測結果。同時這些數據都要低于經過其他體育項目鍛煉的對照組學生,說明體育舞蹈教學與傳統的體育項目教學相比較,更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1.2體育舞蹈教學實驗組學生,實驗后(SCL-90)量表的10個項目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實驗前,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六個因子明顯低于實驗前所測數據,說明經過體育舞蹈的教學,能夠促進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提高普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幫助普通大學生消除焦慮、克服其自卑心理,增強其自信心。4.1.3體育舞蹈是一種有益于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育項目,通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并結合相應的心理引導,能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正確發展。
4.2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