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10:07:29
序論:在您撰寫高一生物教學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精心設計生物教學課題的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動有趣的生物教學課題的導入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與細胞》中的“物質跨膜運輸的事例”教學課題的導入,教師可以從演示實驗入手:在密封一層玻璃紙的長頸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將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時間后,長頸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紗布代替玻璃紙,讓學生仔細觀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將蔗糖溶液換成清水,液面將會怎樣變化呢?
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導人生物教學課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后面的生物演示實驗格外有興趣,同時也真正理解了細胞確實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的原理,這樣使生物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在生動的演示與講解中進行生物課堂教學,就會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 設計好生物課堂提問內容,靈活運用提問方式
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它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和媒介,也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點。生物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提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課堂教學。教師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針對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具有啟發性的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使學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處于不斷的積極思維狀態。這樣的啟發式教學,以主動啟發,步步引入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學生在積極思考中推導出正確的結論,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被提問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問題,以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中,還要避免成績較差的學生因回答不出難題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時鼓勵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產生的“思維火花”,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內在動力。
3 認真設計生物學實驗的教學
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師按照生物教科書上給定的操作程序和藥品種類進行實驗。在高一開設的生物實驗選修課中,教師可以試行改變方法,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實驗技能,自主地設計生物實驗報告,設計實驗操作程序,預見實驗的操作結果。如學生在自制泡菜的實驗中,很多學生過去很少知曉或沒有接觸,在進行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操作程序,使他們感受到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中無法體驗到的生活樂趣。在生物實驗選修課中,實驗專題的選擇多數也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這些生物實驗既能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4 教學設計時應注重生物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生物化學 課堂教學 設計藝術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中發展極為迅速、滲透性較強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邊緣學科,隨著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在臨床醫學中的大量應用,迫切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還要熟悉更多的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那么,作為醫學院校的生物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教好這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呢?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中心環節,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藝術的主體是課堂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的研究應當以課堂教學藝術為其主要對象,課堂教學中的設計藝術是架設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
一、專心探究導入藝術
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后面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作為教師應該重視并抓好課堂中導入這個環節,以促進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導入的關鍵在哪里呢?只有當學生喜歡并重視你所教的內容,他們的狀態才能進入興奮,才能集中精力激發思維并引入學習的課程。因此,導入的關鍵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教師必須首先對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義,拓寬思路,傾注熱情,以感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重視。課堂教學導課的教育功能,表現在激發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中去。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的思維和方向。教師精心設計導課環節,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實踐證明,教師對導課環節重視不重視,是否精心地進行設計,其教學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學導課藝術性的高低,反映著教師審美創造能力所達到的水平。精彩的導課,往往能夠奠定整個課堂教學藝術成功的基調。
二、潛心組織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指教師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的藝術實踐活動。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研究表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同教師表述的清晰度有著顯著的相關,而教師講解得含糊不清則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呈負相關;教學語言藝術的內在邏輯性,可使所表達的內容系統、條理,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論證性;教學語言藝術的動聽程度,決定著教師語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學生的語言接受程度。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手段,它綜合地反映著教師的全部教學素養,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課堂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中相當重要的教學藝術,教師缺乏了語言藝術,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師的悲哀。教師的授課語言首先應規范化,而后講究藝術化。規范化的語言應發音準確、吐字清晰、邏輯性強、不講廢話、不講口頭語;藝術化的語言應新穎活潑,抑揚頓挫,聲音柔美,親切可人、細膩動人、引人入勝。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從學生心理出發,把抽象的內容講得具體形象,把深奧的問題講得淺顯易懂,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大放異彩。
三、慧心巧用教態藝術
課堂教學教態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眼神、體態、儀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學時教師將之恰當配合、靈活運用,便構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態藝術,有時甚至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實踐證明,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教學氣氛的形成和學生的情緒生活。所以教師講課時要注意做到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態度端莊、和藹可親,以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師的教態對教學語言表達起著一定的配合、修飾、補充、加深、評價等的輔助作用,在課堂中以表情姿勢助說話,可以使教師的表情達意更準確、更豐富,更易于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師應注意提高教態藝術水平。一名好的教師總是運用手勢、表情、聲調等手段生動形象明朗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交流不容忽視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非語言交流”。教師備課時不可能把非語言因素自然流露,教師在講課中無論是表情還是姿態,完成這些非語言交流靠的是充沛的工作熱情,靠的是傾注于追求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激情。教師在授課中風趣也罷,喜悅也罷,不是勉強裝出來的,要自然流露,毫無做作之感。教師的這種真情實感的表露非但不怕學生的注視,反而特別希望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非語言藝術會使授課效果錦上添花。
四、精心設計板書藝術
板書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材的分析、概括、歸納、提煉,是教學目的及要求的體現。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人民教師應該也必須寫一手好字,這不僅僅是教師基本功和內在素養的體現,也是贏得學生欽佩的又一法寶。同時板書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把握重點,訓練思路。板書要字跡工整、大方、規范、秀麗,給學生以美感。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普遍使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是師生在課堂上最簡易的、利用視覺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板書藝術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凝煉和濃縮。教學板書要書之有效,就得書之有方,講求構思與設計,做到明確要求,書之有用;抓住重點、書之有據;精選詞語、書之有度;確定形式、書之有格;排列先后、書之有序;留有余地、書之有節。只有這樣,教學板書才能達到科學、精當、醒目、規范、易記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學板書的盲目性、隨意性帶來的低質量、低效率的弊病,并進而登上藝術的殿堂。一個好板書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仿佛一件精致的藝術精品,能磁石般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精心設計板書對課堂教學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一、定義性概念的學習原理
1.定義性概念的解釋
有一些概念如細胞核、葉綠體以及染色體等是有著可被直接觀察的外部特征的,這類概念被稱為具體概念。其本質特征是人們按生物學事物的指認屬性形成的,具有“原型模型”。另一些概念如“細胞分化”、“中心法則”及“反饋調節”等則是抽象的,不能以被指認的方式來體現,而要以定義的方式習得,稱為定義性概念,其本質特征是人們按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屬性形成的,學生習得之后,便能按定義對一些事物進行實際分類。高中生物學所涉及的多數屬于定義性概念。
2.定義性概念的特點
加涅認為,就最簡單的定義而言,至少含一個以上的客體(他稱之為“事物概念”)和一種關系(他稱之為“關系概念”)。例如:在“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催化(關系概念)生物化學反應(事物概念)的一類特殊有機物(事物概念)”定義性概念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上述的基本成分。絕大多數的定義性概念還常需要對其中事物概念的特征增加另外的一些描述。如“種群”的定義,最簡單的可以是“生物(事物概念)繁殖(關系概念)的單位(事物概念)”,若要增加這一定義的適當性,還需增加另一些描述。
若要學習定義性概念,其中所含的子概念必須已為學生先前獲得。由于定義不可能處于一種永遠的循環之中,其中的某些子概念最初必然是在沒有定義的情況下獲得的,即它們是作為具體概念而習得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具體概念是定義性概念的前提。如“有氧呼吸”這一定義性概念的習得,就必須是學生先前獲得了線粒體這樣的具體概念,才能習得有氧呼吸的過程、實質和意義,最終構建成有氧呼吸這一定義性概念。
二、定義性概念的學習條件
定義性概念通常是通過言語信息傳遞給學習者的,這意味著要提示學生回憶新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概念和關系概念,他們才能迅速“掌握”新概念的含義。如“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這一概念的言語表述就是學生獲得這種新概念的適當方法,該定義的表述中有早先習得的概念,如“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提供了一些記憶線索。如果不知道這些子概念的意義,學生顯然不能通過這些言語信息獲得這一概念的定義。因此,定義性概念的習得受相應條件的影響,包括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
1.學生自身的內部條件
學生的記憶中應具有所學定義性概念所含有的子概念,即事物概念和關系概念。如在學習“遺傳學上把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3個相鄰的堿基,叫做一個遺傳密碼子”這一定義性概念時,“mRNA”、“決定”、“氨基酸”、“堿基”等這些子概念是學生基本的必備的前提。當學習一些復雜的定義性概念時,像形容詞和副詞這樣的修飾詞的含義也必須要被學生所了解,如定義性概念“在同一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中的“在同一時間內”、“相互之間”、“各種”等。
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句法規則,以便能對定義性概念的言語信息作出反應。定義性概念既揭示某一概念包含于它的屬概念,又強調與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如“真核細胞”包含在“細胞”這一屬概念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這兩個種概念間的差別是“有無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從而我們可概括出“真核細胞是具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的細胞”這一定義性概念。當然這樣的語言技能一般在早些時候就已學會,但語言技能的這種運用意識仍需要一定程度的培養和訓練。
2.教師創設的外部條件
定義性概念的學習一般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呈現定義。這種言語命題的方式,要求教師維持各子概念的適當次序,促進學生回憶理解語言句法中的涵義。如學習“轉錄”這一定義性概念時,教師應該把其中的“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這些子概念按一定的次序呈現,引導學生回憶理解,最終促使學生形成“轉錄”的定義及意象。
呈現定義性概念的同時,還應呈現相應的正例和反例,且正反例應盡量多變。當所舉的正例與所學的定義性概念較為相似,或反例是表現了關鍵差異時,獲得的學習效果是最佳的。如在學習“原生演替”概念時,我們要列舉海底火山噴發形成新島、冰層融化后演替這樣相似的正例,更要舉出過火后的林地、棄耕后的農田這樣次生裸地上發生的與之有著關鍵性差異的演替,如此,學生對于兩種演替特征回憶區分效果就會更好。
三、定義性概念的教學設計
定義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內在且本質的某種屬性或與其他事物間的某種關系。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大多屬于此類,且常以陳述句給予表述。教學過程中,以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優化認知結構為目標、以知識結構改造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生物學定義性概念,弄清定義陳述的要點,理解關鍵詞,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并通過正反例變式訓練達到靈活運用。
1.呈現定義,理解陳述
定義性概念的呈現,既可言語陳述直接告知,也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呈現定義后,要引導學生理解其關鍵要點,厘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學生就將定義納入到了他們已有的認知,并對接于原有知識,獲得意義。要讓學生理解陳述,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新舊概念的相同之處,如DNA的“復制”、“轉錄”與“翻譯”,三者相同之處是都以一種生物大分子為模板合成另一種生物大分子;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發現新舊概念的不同之處,如DNA復制是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DNA,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而翻譯則是以RNA為模板合成多肽。這樣,既將新舊概念做了有機聯系,又不致混淆。
2.新舊聯系,同化概念
概念同化是概念學習的重要形式,是指在認知結構中原有概念的基礎上內化新概念,是將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低的概念,歸屬到認知結構的相應概念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的意義。例如,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是染色體的種概念,也從屬于同源染色體的概念,因此伴性遺傳與常染色體上基因的遺傳規律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同樣遵循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一對相對性狀遺傳3:1的分離比在伴性遺傳中仍然出現,但與性別相關。這樣通過原有概念對新概念的同化,學生可獲得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記憶。那么,在教授定義性概念前,首先,要引導學生回憶同化新概念的舊有認知;其次,要保證學生頭腦中具有同化和理解這一關鍵特征的子概念,這些常常要以復習提問或是復習題例的形式進行。如基因的本質屬性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其中涉及“遺傳效應”、“DNA”兩個子概念,教師不僅要激起學生回憶上位概念“DNA”,也要通過提問和復習讓學生回憶起構成關鍵特征的“遺傳效應”這一概念。
3.歸納整理,構建圖式
通過概念同化可建立新舊概念間的上下位關系,而有些概念間雖沒有這種關系,但具有共同的關鍵特征(如“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兩個概念都涉及到種群),如果構建成圖式,學生就能厘清相應的定義性概念。如基因的復制與表達涉及許多概念,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上下位關系,要理清它們間的聯系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基因的功能出發,將基因的復制、轉錄、翻譯相聯系;從基因和性狀的分類出發,將顯性基因、顯性性狀、隱性基因、隱性性狀等相聯系,及時用概念圖式表征出來,以精加工策略將新舊知識整合起來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4.變式練習,提供反饋
通過前述三種方式學生只是做到了對概念的理解,而學習的目的是在新的學習情境中如何運用概念,而促進對概念應用的關鍵是變式練習。以技能的形式習得了定義性概念的標志就是學生在變式的情境下,能夠結合概念的關鍵特征對正反例作出恰當判斷。變式練習設計時既要有變化,又要保持關鍵特征不變,也就是說通過變化無關特征,就可形成變式。如呈現“翻譯”定義后,不僅要給學生呈現翻譯的圖解這樣的正例,還要呈現RNA復制這樣的反例,學生對于翻譯概念的理解就可更深入更清晰。變式練習的設計與使用,使學生對定義性概念內涵的理解與應用更加深刻。
以上只是依據加涅的定義性概念學習原理對生物學概念的學習所作的粗略的探討,該原理在高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待我們進行更深入的實踐研究和理性反思,借鑒其他的學習原理并將它們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上將有利于我們為學生提供更優化的學習條件。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學設計;伴性遺傳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說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系,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問題探討”、“資料分析”等內容能培養學生探究的習慣和方法,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
1.2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①概述伴性遺傳的概念和特點。
②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律。
③舉例說明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資料分析,并熟練的書寫紅綠色盲癥不同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從而使學生掌握伴性遺傳的特點,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習和理解伴性遺傳的傳遞規律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②通過 “優生”故事的探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合作精神及優生優育的道德觀。
1.3 教學的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
①使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現象與遺傳基本規律的關系。
②以人的紅綠色盲為例,分析說明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的遺傳原理及特點。
③正確書寫紅綠色盲癥不同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
[解決方法]通過婚配的遺傳圖解,引導學生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
(2)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
[解決方法]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分析、回答。
2. 教學思路的設計 展示紅綠色盲檢查圖,讓學生辨認、識圖,結合課本P33的討論給出伴性遺傳的概念伴性遺傳的實例由紅綠色盲分析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由抗維生素D佝僂病分析伴X顯性遺傳特點伴性遺傳的應用。
3. 教學程序 導入:教師展示紅綠色盲檢查圖,讓學生辨認、識圖,結合課本P33的討論題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一個人的體細胞含有多少染色體呢?——23對,其中22對是常染色體,1對是性染色體,即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人類的許多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如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與上節講的果蠅眼色遺傳相同,他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遺傳方式與性別相聯系,這種遺傳方式叫做伴性遺傳。這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講解的內容。板書:第三節伴性遺傳。
教師簡要指出紅綠色盲對于人類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引出人類紅綠色盲的發現過程。
3.1 人類紅綠色盲癥。
[資料分析]教師展示教材P34中的色盲家系圖,(對人類遺傳病的分析,不可能通過雜交實驗,只能對家系譜圖分析,才能找出規律。)
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別的?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
(2) I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
(3)I代中的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
(4)為什么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癥?
(5)從圖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現為紅綠色盲,對嗎?有沒有其他的情況?讓學生填寫下表:
(6)從表中分析,為什么紅綠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7)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如圖1) 在銀幕上顯示X和Y染色體的對應關系圖。
引導學生分析X染色體和Y染色體在形態上的差別。說明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而在Y染色體上沒有相應的等位基因的原因。指出:由于Y染色體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體上位于非同源區段上的基因Y染色體就沒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段上。
(8)讓同學們通過書寫不同的婚配圖解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紅綠色盲遺傳的特點。
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婚配的遺傳圖解的觀察,探究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并板書到黑板上。
3.2 抗維生素D佝僂病。
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顯性伴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與紅綠色盲不同。教師先介紹其癥狀,再讓學生寫出婚配圖解進行分析。
3.3 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3.4 總結,歸納歸律。
(1)首先確定顯隱性 。
無中生有為隱性,即:雙親無病生出患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隱性基因。
有中生無為顯性,即:雙親有病生出無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顯性基因。
(2)再確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伴Y遺傳的口訣為: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無中生有為隱性,生女患病為常隱。
有中生無為顯性,生女正常為常顯。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則為伴X隱性遺傳。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則為伴X顯性遺傳。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反饋信息,從高中生物“免疫調節”一節內容的整體步驟入手,總結此節內容的教學經驗并進行教學反思,提出改進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化。
關鍵詞:
教學反思;生活實際;教師
“免疫調節”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穩態與環境中的一節,盡管我們的生活中免疫學知識無處不在,而且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但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反饋信息,學生缺少“免疫”相關知識的前知識。同時這一節中知識點相對冗雜、抽象,記憶量很大,大多數知識點都要求學生做到精準記憶,要想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本節知識,無疑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做好本節課的課前準備及教學設計工作,找準并有效突破本堂課的重難點知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以下主要是針對這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和優化。
一、貼近生活,做好課前導入
要想在上課的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并引出本節的重點內容,一個生活化的課前導入無疑是比較好的選擇,此方法不僅能引導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而且能使課堂的生活氣息濃厚。比如,教師先提出問題:老師想問下大家有沒有經歷過發燒感冒不吃藥、不打針就好了的情況?(學生回答說有)老師繼續提問:那有沒有經歷過身體擦傷、破皮、流血后自動結痂然后痊愈的情況?(學生異口同聲說有)那么有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呢?(有的同學回答自己免疫力、抵抗力強,有的學生回答身體有自動恢復的功能等等)那大家想一想他們說得對嗎,免疫力是什么?我們的身體真的有這樣的功能嗎?帶著這些疑問,進入這節課的學習,第二章第四節“免疫調節”(寫板書)。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能夠很好地將一幅生活中常見的畫面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明白免疫現象就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可以吸引學生目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對本堂課所學內容有個大致了解,便于教師后續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知識回顧,銜接新舊知識
在引出新知識之前可以進行相關知識的回顧,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工作,以便學生對新知識更易理解,做到溫故而知新。比如,教師可以說:根據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我們知道當人體受到物理化學等刺激的時候,人體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將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而生命體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隨時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侵入,那么我們人體將通過什么方式來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呢?(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引出課題:機體通過免疫調節來維持內環境的穩態。讓學生將免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方式之一,并與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一起,共同維持機體的穩態,而不是單純介紹免疫學知識,避免了學生存在知識斷層,斷章取義地認為免疫調節在穩態維持中是獨立起作用的,忽視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整體性,同時也降低了理解新知識過程的難度。
三、突破難點,細致講解知識
首先,介紹免疫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使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免疫??梢耘e出人傷口感染和患病毒性感冒時免疫調節的實例,引出免疫細胞,并說出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來源成熟部位及集中分布的場所,然后從器官、細胞、物質三個維度認識免疫系統的組成。其次,教師引導:免疫的功能是識別自己,排除非己,那么免疫系統具有什么功能呢?學生通過預習回答出免疫系統具有防衛功能,由防衛功能可以回想到初中時接觸過人體的三道防線,教師舉例引導:假設某一健康人體周圍有10000個某病原體,幫助學生回憶說出三道防線內容并明晰免疫的具體類型。這樣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框架的能力。再次,學生通過回憶不難發現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保證機體不患病的最終防線,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防線,那么第三道防線是如何起作用?(學生思考)下面學生結合書中示意圖,閱讀書中p37中間的文字,同時思考這樣兩個問題①什么是抗原?②抗原使淋巴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看圖、并回答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可知人體第三道防線的主要作戰部隊是眾多的淋巴細胞,并嘗試概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大體過程及相互關系,進而畫出流程圖,培養學生文字轉變成圖像的能力、識圖析圖和表達能力。然后教師再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引導學生識圖,使學生概述出免疫系統的第二大功能,闡明在免疫系統防衛過強和過弱時出現的各種疾病,并舉例加以說明。在搞清這些重點問題之前,教師一定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做好過渡句和問題串的設計工作,使知識呈現在恰當的時間和合適的位置。
四、滲透情感,升華教學目標
教師可以由關注“免疫調節”眾多的知識點向關注人的發展轉變,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許多知識點里有意地向學生滲透情感因素。比如通過了解免疫調節僅僅是穩態維持的一種方式,意識到生命活動的多樣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相互作用,意識到物質之間的普遍聯系性。通過簡單了解疫苗的原理、器官移植的發展狀況和近些年成為熱點的科技前沿成果———免疫細胞療法對人類作出的卓越貢獻,充分滲透科學、技術與社會(STS)思想,使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認識到免疫學的進步對人類的健康和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五、回顧整節,提出優化建議
盡管教師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重要角色,但也要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設計從而開展教學工作。因為“免疫調節”一節在高中生物中被許多教師認為難度較大,尤其是其中兩個重要的特異性免疫過程講解起來較為抽象,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為更好地實現知識目標,在教學中要著重注意做好引導工作,比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圖和識圖,多用比喻法、圖示法去突破教學中的疑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及敢于質疑的科學思維。此外,憑借在教學實踐中的切身體驗,以下要點需要著重考慮:(1)實施教學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在設計過渡性問題時,要考慮到知識內在的邏輯,循序漸進,不要使新知識呈現的過于突兀。(2)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比如在講解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時,要利用學生在初中時就接觸過的人體三道防線,盡管當時對人體三道防線僅停留在記憶層面,并沒有更深層次研究,但它卻使學生較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高中這一節中人體第三道防線的功能和作用方式。(3)教學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在“免疫調節”這一節中很多知識是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比如免疫學應用中疫苗的使用、器官移植、艾滋病的傳播和預防等。向學生簡單介紹免疫學前沿熱點,比如免疫細胞療法在當今醫學領域卓有成效,充分向學生滲透科學、技術與社會(STS)思想,教學時以便有效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最后,在高中生物“免疫調節”一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找準重難點知識,并且能巧妙運用優質教學法,就能有效突破知識目標,進而實現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有效提升教學效率,降低知識轉移成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楊鑫鑫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侯栗寧,吳志華.教師課堂提問教學行為分析[J].新課程探究,2009,(145).
[2]任守運.用圖示法突破免疫調節教學設計的疑難[J].中學生物教學,2013,(3):44—46.
[3]金久.免疫調節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通報,2011,46(3):24—26.
[4]覃智華.關于高中生物“免疫調節”教學的幾點思考[Z].新課程,2012.
1.問題
現有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分別控制兩對相對性狀。對于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來說,這兩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有幾種情況?
2.策略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線索,而且思維跨度較大,剛拋出來,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最后由小組將交流的結果進行黑板展示。
3.結果
情況一:A、a和B、b這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情況二:A、a和B、b這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其中A和B基因位于一條染色體上,a和b基因位于另一條染色體上;情況三:A、a和B、b這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其中A和b基因位于一條染色體上,a和B基因位于另一條染色體上。具體如圖:
二、雙雜合子自交和測交的分析
1.問題
以上三種情況下,雙雜合子AaBb進行自交和測交結果如何?
2.策略
先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再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最后由六個小組分別進行黑板展示。
3.結果
情況一的自交:由“棋盤法”或“逐對分析法”可得自交后代有9種基因型,基因型的比例為1:1:2:2:4:2:2:1:1;有4種表現型,表現型的比例為9:3:3:1。
情況二的自交:
可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盤法”可得自交后代有3種基因型,AABB:AaBb:aabb=1:2:1;表現型有2種,表現型的比例為3:1。
情況三的自交:
可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盤法”可得自交后代有3種基因型,AAbb∶AaBb∶aaBB=1∶2∶1;有3種表現型,表現型的比例為1∶2∶1。
情況一的測交:由“棋盤法”或“逐對分析法”可得測交后代有4種基因型,基因型的比例為1:1:1:1;有4種表現型,表現型的比例為1∶1∶1∶1。
情況二的測交:
可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盤法”可得測交后代有2種基因型,AaBb∶aabb=1∶1;有2種表現型,表現型的比例為1∶1。
情況三的測交:
可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盤法”可得測交后代有2種基因型,Aabb∶aaBb=1∶1;有2種表現型,表現型的比例為1∶1。
三、雙雜合子自交和測交的啟示
1.問題
觀察學生的展示結果分析,什么情況下雙雜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是9∶3∶3∶1,測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是1∶1∶1∶1?
2.策略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最后口頭展示。
3.結論
由以上不難看出,當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時,雙雜合子進行自交和測交的結果是不同的。只有當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時,其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是9∶3∶3∶1,測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是1∶1∶1∶1。到此,我們趁熱打鐵,追問一個問題:據以上分析可知,如何判斷兩對等位基因是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可引導學生總結出判斷兩對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規律方法。
四、應用實例
例.某種植物的花色由D和d、E和e兩對基因控制。已知該植物的花色與基因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表。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3)紫色 3 白色 如果后代出現3種表現型,且比例為1∶2∶1,說明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如果后代出現紫色和白色兩種表現型,且比例為1∶1,說明雙雜合體植株的D和E基因位于一條染色體上,d和e基因位于另一條染色體上;如果后代只出現紅色一種表現型,說明雙雜合體植株的D和e基因位于一條染色體上,d和E基因位于另一條染色體上。
五、教學反思
關鍵詞:生物課堂 教學 實驗設計
一、 實驗導入基本結構
1.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使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能夠同步進行。并且使學生們能夠迅速地進入到主動學習的狀態當中去,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們提供一些較為新穎的實驗環境,再配合上一些生動的描述或者是對比鮮明的媒體運用。這樣就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們的求知欲望,并且更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增強趣味性的途徑有兩條:一則是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有趣的實驗;二就是設計一些教學實驗的程序,充分運用語言上的獨特藝術魅力,這樣既能激起學生們的感情波動又能引發學生對學習的疑問。
2.想要激發學生們認知的沖突,那就需要有既新奇又生動的實驗現象,當能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時才會使得他們積極地去思索、去學習。但這并不代表學生們就可以趨向于老師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也不一定就能產生認知的沖突。這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正確的組織了,并應該盡快地使同學們認知上的矛盾表現出來,使學生們在思維上產生沖突,并讓學生們對自己能解決問題擁有信心,但在想解決問題時又因為僅憑自己現在所具有的知識還仍然無法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的這種心理矛盾。實驗導入法的應用是在整個生物學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因此在此期間也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并且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把這些素材加以整理后再來導入教學的課堂中,并加以多媒體的演示配以視頻、圖片,會使得課堂更加的生動并增加學習氣氛。例如:課本在講“光合作用”這一內容前,首先講述了歷史上很多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實驗,其中較完整地再現了人類對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但筆者在處理這一教材內容時,首先向學生講述的是范·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因為這是人類最早對植物生長的研究。1648年,比利時的科學家海爾蒙特由于對亞里士多德觀點的懷疑,做了類似的實驗:把一棵重2.5kg的柳樹苗栽種到一個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稱過重量的土壤。以后,他每天只用純凈的雨水澆灌樹苗。為防止灰塵落入,他還專門制作了桶蓋。五年以后,柳樹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卻只減少100g,由此海爾蒙特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體的原料是水分這一觀點。但是當時他卻沒有考慮到空氣的作用,如何解釋這一問題呢?海爾蒙特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體的原料是水”這一論斷。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錯誤的,但當時海爾蒙特為何在設計了如此經典的實驗后又犯下了我們現在看來如此低級的錯誤呢?教師組織學生開始討論他的這一論斷,最終小結得出“海爾蒙特忽略了空氣對柳樹生長的影響”。然后教師再提問:“那又是誰首先想到植物生長與空氣有關的呢?下面讓我們來看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實驗?!?以此導入新課。在教學中導入實驗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種,而同一個課題的導入方法也是有許多的不同方式的。其導入的方法依據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學生實際的情況的不同而改變的。通常在這種情況下都要在章節單元的開始時或是課題內容較平實時的情況下進行,當然了,更可以考慮一下選擇有趣味性的奇特的現象法或者實驗故事導入法;如果該知識點有一定的抽象性,或學生存在比較頑固的錯誤思維定式,這時就需要選擇能激發學生強烈思維沖突的方法與教學,特實驗現象法或暗箱導入法;應用性較強的課題,則應更多地采用聯系實際的實驗導入法。在生物課堂教學當中的導入法,在實驗導入中有著許多的優勢在其中。
二、積極地開展一些課外的活動,并適當地引導學生自主地做一些調查報告
在新課程中更加地強調學生們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我們應該積極地倡導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所以,作為生物老師我們應該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們在學科知識外的實際操作能力。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小課題并用來研究,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去搜索資料,并對這些資料加以整合。上個學期,我指導學生開展了一些比較具有實際意義的實際活動,比如《植物園的植物數量和種類和統計》、《本地區特有動植物物種的調查》、《在校學生與非在校生的近視比例分析》、《公園的植物種類分布情況》、《城市人口浪費水資源的調查情況》等等,雖然這些調查報告顯得有點稚嫩和不夠完善,但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要給每一個學生都有開拓視野的平臺和使得自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讓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真正得以實現了, 并更加注重 “以生為本” 的思想。
三、 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課時, 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
另外,由于新課標生物學的課程的教材容量增大了,并且涵蓋了必修的Ⅰ、Ⅱ、Ⅲ三本教材內容,但由于生物課和所謂的三大主科來講課時安排也是相對的較少,每個星期都只有兩節, 我們的時間不是太夠用,所以也就沒有給學生們進行階段性復習的時間了。而學生們對于生物課方面不太重視并且花費的時間也很少。因此也就導致了學生們學一點忘一點, 對于基礎的知識掌握很是不牢固的現象,最終就變成了成績很不理想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緊緊地抓住課堂上的這40分鐘,因為課堂上的效率是最高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主動權,并在最后的考試中取得一個滿意的成績。因此,我們可以在開新課前的5分鐘或10分鐘對前面所學的基本概念、 原理、 生理過程等加以溫故, 疏通整個知識章節的脈絡結構,從而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效果。而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的教學階段當中,尤其是新教材之中適合采用這種實驗導入到課本當中的內容確實也不少。但是在真正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當中, 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們的不同特點而采用實踐導入、主動學習、課外實踐等不同方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郎爽.淺談中學生物趣味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東盟博覽,2011,(06):56
[2]王士文.淺談如何創設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情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9)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