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4 09:30:44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更新研究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市更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城市更新簡述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原有城市功能結構面臨逐漸衰落的局面,無法適應新的發展,即需要將對整個城市結構的完善、功能的提升有較大影響的區域進行城市更新,促使老城區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重新煥發活力,適宜城市未來發展方向,與城市整體功能提升相協調,以實現城市整體效益最大化。
2 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本文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總結了交通、功能、空間、建筑、景觀幾大方面的城市更新策略,提出具體的更新策略,為城市更新項目提供一些確實可行的理論指導。
(1)交通策略
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脈,隨著城市發展,一個高效的路網可以提高城市運轉效率,承載更高能級的城市發展,通過精心地規劃梳理和調整,提供適合人群到達和離開各個目的地的多種動線。
車行路網——在調整路網結構上采用局部、小規模的更新策略,可節約成本并且不影響原有城市發展肌理。增加支路可降低主干道的交通壓力,支路上可以布置若干停車出入口,減少對主干道的干擾,變小的地塊尺度提供給人更多的交通線路選擇性。
軌道交通——對于城市核心商業、辦公區域等地,軌道交通可以有效加強交通負荷能力,立體化的交通模式有效將交通分流,形成有序的、互不干擾的交通流線。
公交線路——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方式,對于人流集中區域可以采用增加原有線路站點和增加新的公交線路的方式。
步行系統——緊湊的、連續的步行環境有利于人們使用,從家到交通站點、從交通站點到目的地、從目的地到目的地等等都需要一個完整的步行系統,在公共開放空間應有清晰易找的步行路徑。在大型綜合商業之間的空中連廊以及地下步行通道等,均減少了對地面車流人流的干擾。
(2)功能策略
城市的發展往往存在很大的慣性,以致城市用地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往往滯后于城市社會經濟結構和城市功能的變遷,一些城市功能更新策略用來解決城市功能性衰退問題。
產業結構——由于新的發展定位,原有的產業結構可能面臨調整,一般來說,在中心城區,第三產業的比重將不斷加大,公共服務設施需要不斷完善,為人們提供便捷的服務。
功能置換——對于已經不能再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的功能,建議采用功能置換的策略。
混合布局——用地混合功能布局可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如在每個居住社區配備相應的服務設施,可減少人們日常集中前往核心區頻率;商業綜合體模式可以提供給人一站式購物、休閑、娛樂等需要,便捷性大大提高;商住混合可以減少人們通勤距離帶來的交通壓力。
開發強度——較高強度的開發對實現一個充滿人氣和活力的城市非常重要。在城市商業、商務核心區等區域,應設計較高的容積率,提高土地集約型利用,集中布置開敞空間,結合立體化交通,一同發揮核心區的功能。
(3)空間策略
空間形態是城市面貌最直觀的體現,空間更新策略以賦予老城區嶄新又和諧、現代又以人為本的空間為宗旨。
街道界面——
街道界面在人群動線上直接展現城市風貌,獨特的有可識別性的街道界面是城市更新后的重要表現要素。在規劃設計中,應將街道劃分不同類型,再著力打造其特色。
從功能上可將街道劃分為主要街道、地址性街道、邊界性街道、服務性街道、特色街道等。主要街道指項目用地中機動車主要到達并穿越的街道;地址性街道指一般性穿越項目用地的街道;邊界性街道指項目用地的界定和到達的主要道路;服務性街道指主要負責提供機動車、服務出入口的街道;特色街道指具有項目獨特性的街道,如景觀街道。從風貌上可將街道劃分為城市現代形象街道、傳統特色街道、商業特色街道等諸多類型,根據不同項目定位要求進行規劃設計。
天際線——
城市天際線是城市全景的抽象感受,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塑造符合城市身份象征的天際線至關重要。超高層建筑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增強了城市空間感,地標性建筑物更充當了城市特色符號。塔樓的高度不盡相同,從而刻畫出豐富的天際線。不同區域的天際線具有不同的特征:山地城市的天際線可能更加立體,港灣的城市天際線應該更加連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天際線更加傳統、平緩,商業商務核心區的天際線更加夸張。
開放空間——
在城市更新中重新規劃一個公共開放空間網絡,是項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開放空間網絡可以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公共交往環境,分不同層級組成。居住區的開放空間為人提供生活休憩之所,商業核心區的開放空間則需獨特的識別性,給相鄰建筑和街道帶來價值和設施,密集辦公區的開放空間為人們在工作環境中提供休息空間,同時也將生態可持續發展功能結合其中。公共開放空間應當具備的關鍵要素:易達性——在人們生活、工作場所附近;豐富的活動——休憩、聚會、硬質場地等供人靈活使用;舒適的環境——綠樹成蔭、陽光明媚。
地下空間——
通常有地下商業、地下停車庫、軌道交通線路三部分組成,大力開發地下空間是城市核心區發展的共同趨勢。地下商業可以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對地上開發有限高的區域可以著重開發地下空間。地下停車庫的設置可以緩解地面停車壓力,可按不同用地地塊設計獨立的車庫,易于分期、維護和管理。地下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可結合大型綜合商業的地下空間設計商業,步行通道可相互貫通,加強地塊的商業活力。
(4)建筑策略
在城市更新中,建筑的更新可謂是一場重頭戲,因為對已有建筑要進行評級分類,確定出保護建筑、保留建筑、改造建筑以及拆除建筑等,再重新進行規劃布局。
保護策略——對于歷史重要建筑需要采用保護策略,要整體保護而不單單是建筑本身,比如院落、古樹名木、有歷史意義的石碑、牌坊等,把完整的歷史風貌保存下來。
改造策略——對于一些建造年限較長的建筑、品質較好但功能已不合時宜的建筑以及特色建筑等,通常采用改造的策略進行更新。改造手段包括修繕和功能置換。對建筑外觀進行改造,如重新整修和粉刷,增加空調架、遮陽板等構件等;為老建筑改善內部環境,如加固建筑結構,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并加固外墻面,做保溫隔熱層處理,采光、通風條件的改善等等。對于有很多老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比如一些老的工業廠房紛紛外遷,原有廠房則可以適當的改作其他功能,北京的798,上海的紅坊,上海1933老廠坊等等均屬于這樣的改造手段,給原有建筑帶來了新的生命。
(5)景觀策略
在城市更新中,景觀屬于軟性要素,為環境品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一個層層滲透的綠地系統是給城市創造呼吸的重要手段。從集中的大型綠地,到組團內部綠地,加上線性的綠色廊道,共同構建出完整的綠地系統,為城市增添生態活力和社會活力。水系利用是景觀策略中的另一大重頭戲,其具有觀賞、生態、互動等多重作用。水池、噴泉、河流、湖面、噴霧等各種形態優美的水形給人以舒適的感受;開放空間的水景可以透過燈光、色彩和聲效來加強動態感,同時也兼具功能性;濕地公園、活水公園、雨水收集花園等可以為觀賞和保護環境作出雙重貢獻;各種親水活動深受人們特別是兒童的喜愛。
另外,景觀小品的設計應用也會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生命力,景觀小品是街景和開放空間網絡的一個重要文化、教育和娛樂組成部分,在規劃設計中,應結合項目背景考慮,融入當地文化、歷史、教育等多方面內涵,保持高品質、有意義的題材,令小品本身具有展示性和啟發性。它們可以是獨立的作品,或是一個大主題的一部分,遍布在更大的區域或連為一線。交織貫穿中央走廊或社區廣場的藝術步道可成為一個更大功能的一部分,連接整個項目。
3 總結
在老城區城市更新的進程中,還有很多現狀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影響理論與實踐的契合度,根據具體項目情況,也要靈活調整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更新策略。希望筆者提出的策略能為城市更新項目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埃德蒙•N•培根著.城市設計[M].黃富廂、朱琪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關鍵詞】現代城市更新;建筑設計邏輯;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文章對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的定義進行了介紹,對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邏輯研究進行了闡述,通過分析,并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對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中應注意的地方進行了探討。
二、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的定義
建筑設計是城市規劃在空間上的具體落實,建筑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經濟性的主要指標之一,其計算公式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總面積÷建筑用地總面積,應該如何具體落實其城市規劃中的建筑設計,必須解決的是室內空間的使用、美觀、經濟的要求,然而應該遵循其建筑密度的計算公式,在建筑形態的外部形體上,在一定的時代特征風格的前提下,與城市歷史文脈、周圍環境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所以,建筑設計是在一種空間地域上的微觀層次上的建筑規劃,其關注的主要對象是建筑群落的空間特性或建筑單體室內外。
三、建筑設計中的城市邏輯
1.城市節點中的建筑角色
不同的建筑樣式和形態創造了不同的街道景觀,反應不同的生活氣息。如上海的弄堂,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居住形式。弄堂與城市街道的銜接口為過街樓形式,過街樓都設在主弄弄口上部。過街樓面向馬路的一面,作為弄門,有豐富的裝飾和弄名標志。上海老街里還有石庫門建筑,公寓弄堂。
與街道并存、對城市公共空間有重要影響的另一構成元素就是城市廣場。建筑,作為圍合廣場的主要界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城市廣場的空間形態和廣場特色,為廣場的塑造承擔著歷史的文化的含義。當然,隨著城市的發展,現代城市廣場的建設已經擺脫了古代城市廣場的建設模式,已向著廣場建構要素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但是建筑的比例、尺度、圍合程度、建筑組合方式、建筑與周圍環境處理對于廣場空間形態有著重要的意義。
軸線設計是建筑師圍合城市空間、組織城市實體的一種手段。自古至今,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設計途徑,它在城市和建筑設計中始終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德方斯處于巴黎的傳統軸線,即盧浮宮——協和廣場——香榭麗大街——星形廣場軸線的延長線上。為了加強新舊城的聯系,在城市傳統軸線的末端,德方斯巨門以其巨大的體量、純凈的形式、白色立面、觀光電梯、篷狀懸索,以及地下立體交叉網創造了城市軸線的連續性和景觀的通透性。
2.建筑與城市互動
建筑與城市系統之間的相互互動,一方面是城市系統向建筑的滲透,另一方面,建筑的功能與形態向城市系統輻射,成為城市系統的運作環節。前者體現在交通系統、公共空間與建筑功能與空間的互相整合,后者通過城市空間的組織作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對城市系統進行作用。
(1)城市交通系統與建筑的互動
城市交通系統分為公共機動交通、步行交通以及靜態交通,當其與建筑結合時,一方面,增加了建筑主要功能之外的功能作用,激發了建筑內部職能與外部人流的互動;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統的介入,為建筑提供了一個在城市動線上的一個“接口”,使功能上具有一定獨立性和內向性的建筑成為城市網絡中一個能動的環節。
(2)城市公共空間系統與建筑的互動
城市公共空間系統與建筑的互動,可理解為城市中某種空間類型向建筑空間轉換,使城市中具有場所特征的廣場、街道空間出現在建筑內部,形成中庭空間與室內步行街,構建起內部的步行系統和交往空間。室內外公共空間的互通能夠促進城市空間與建筑內部空間的互動,促進高效而有序的城市生活組織。
四、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邏輯研究
1.建筑設計要進行關于市場的邏輯思維和判斷。
我們應該對建筑設計產品的市場細分類型、相關領域和區域內的潮流和競爭、產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綜合效益,客戶群體的接受程度以及開發時序等方面進行收資、分析和判斷。例如我們在接受北京潤澤莊苑某地塊項目設計的前期工作中,首先對市場、產品類型和定位。經濟價值測算等進行了調查研究。進而指導設計師有效利用弧形沿河地段安排從疊拼聯排、洋房、到中段的臺院雅居,再到鄰河大宅的三組不同產品。不同產品類型的組合,既充分滿足容積率的要求、有明顯豐富的規劃布局空間和景觀;既避免了單一產品市場開發的壓力,又通過適當產品比例和價格組合實現較高的銷售總價。
2.建筑設計要針對項目用地的環境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與邏輯判斷。
建筑基地環境條件包括地形、地質、地貌、水文和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們在收集資料、踏勘調查和綜合分析的過程中,要做出判斷:究竟哪些方面的因素是我們可茲利用、可以輔助確定項目定位和營造特色環境、形象的。例如,我們在勘踏天津中北鎮華亭佳園現場時,關注到基地中茂盛的原生樹林,對其適度的保留和利用,發展成為小區中的自然原生綠化景觀。又例如在濟南銀豐花園項目設計中,我們針對復雜的山地地形高差加以利用治理,營造“城郊山地花園”的特色主題,并以此指導后序的規劃、向甲方匯報、規劃報審和施工設計等一系列的工作。相近的例子還有北京東壩單店項目、沈陽深航項目等等。
3.建筑設計中對創作手法要進行邏輯性選擇和運用。
關于建筑創作手法,因設計面廣、流派多、層次深,我們將選取其中的立面風格進行闡述。以居住建筑中的住宅為例,其立面風格的確定往往與甲方領導的喜好、市場的流行趨勢、產品的定位和性質、客戶群體的認知、既有的現狀環境以及規劃管理部門的意見等多方面因素相關。建筑師要結合把握這些因素,選取其中的關鍵因素進行判斷。
五、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中應注意的地方
1.氣候的過渡。進入建筑庭院的氣候可以作為一種資源。庭院中的空氣運動與自然界的不同,除非庭院是外部空間。由于受到庭院周圍垂直立面的約束,庭院中的空氣溫度受到空氣盆積效應的影響呈垂直分布。冬季、空氣溫度由下而上升高,而夏季則相反。這樣,庭院成為建筑與外間氣候之間的緩沖帶,建筑室內空間存極端氣候以外的任何時候都能保持舒適。此外,夏季由于庭院四周的屋檐會形成陰影,陰影會使空氣溫度降低。
2.可調節的的熱緩沖帶。通過調整建筑群的關系和建筑立面的設計產生熱緩沖層。形成室內環境利自然環境之間的緩沖帶。緩沖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極端氣候的不利影響,建筑熱性能也可以隨之得到調控??諝鈱⒓性谕ピ褐校軌驕p弱外部氣流對室內環境的不利影響。空氣溫度和氣流比較穩定,這有利于冬季的熱量儲存。夏季,庭院的熱壓能夠改善自然通風,有利于建筑的被動冷卻。
3.走集約型的設計路線
雖然我國是資源大國,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從而使資源相對貧乏。設計人員應該在滿足使用者的使用與觀賞的需求基礎之上,采用集約型的設計路線。盡可能地減少資源的浪費,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要將建筑物的形式當作可以接納各種設計的容器,不斷地對其形式進行調整,讓其產生更加完善的功能,從而將建筑的功能與美集約在一起。
4.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建筑行業正行于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就需求現代建筑體系應當作為先進生產技術,重復以往西方走過的道路是不明智的,我們應該借鑒他們的設計經驗。設計人員可以學習國外的建筑設計,認識其設計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經驗,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
結束語
現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設計邏輯思維和方法對于建設技術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大,加強建筑設計邏輯思維和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朱唯,袁春學.可持續建筑與設計方法探討[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關鍵詞:土地更新調查 外業調繪 地類調繪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從組織實施到成果檢查驗收,其作業流程包括:準備工作境界、
權屬界線調查地類調繪圖形一體化處理建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成果檢查驗收成果資料整理、歸檔。本文著重于對外業調繪及地類調繪的研究。
1.調查預處理
1.1 大比例尺數據的使用
我市自2008年開始開展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建庫工作,自2009年以后我市土地現狀(變更)調查工作底圖和工作成果圖全部采用計算機制圖的方式,本次調查是以1:2000分幅數據作為外業工作底圖,因現有的市電子數據基本上采用的是城市獨立坐標系,為便于數據疊加分析,在整個數據建庫前期我們都采用城市獨立坐標系進行制圖和數據編輯,利用1:2000標準分幅的圖幅理論面積進行面積平差處理,完成沈陽市1:2000土地利用數據庫的建庫工作,并完成最終的數據建庫和成果上報工作。
1.2 地類圖斑預處理
⑴全市各區現狀地籍的拼接與預處理,地籍信息提取。地籍數據用地類型與土地利用分類數據的轉換,地類合并,數據檢查,及權屬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數據制作。
⑵按沈陽標準分幅進行地類圖斑編號,包括接邊圖斑的處理;從地籍數據中提取已簽合同和發證的地塊圖斑,制作外業調查記錄表。
2.作業方法(內業和外業)
作業方法包括內業初步判讀及外業調繪。
2.1 內業初步判讀
內業初步判讀解譯的基本原則:
⑴準確性:指位置、輪廓、性質、方向要準確;
⑵完整性:一是資料的完整;二是解譯內容要完整,接邊準確,不能出現漏接、性質不同不接;三是主要地物,新增地物不得遺漏;
⑶合理協調性:是指綜合取舍要合理協調。各種地物地貌關系要合理清楚;
⑷統一性:各作業員、作業組要統一標準、統一符號、統一說明注記;
⑸圖斑編號規定:以每幅圖為單位,從左向右,從上往下,采用連續編號,如1號、2號、3號,在編號過程中,圖斑界線未變化,但地類變化,應另行編號。
2.2 外業調繪
2.2.1外業調繪技術路線采用以下技術和流程
⑴采用“由點到面”,先作小區試驗,取得經驗后,全面推開作業。⑵在工作流程中,外業調查與調繪工作同時進行,工序銜接按一定條件作穿插作業。⑶外業數據采集運用閉環系統作業方法,以確保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2.2.2外業準備工作
⑴人員準備
建立外業調查隊伍。設立組長、調查員、檢查員等。在工作前要做好外業工作實施方案的制訂、評審和人員培訓。
⑵資料準備
①土地詳查及歷年變更調查資料:土地利用現狀圖、數字正射影像圖、外業調繪記載手簿、面積量算記載表、境界、權屬界協議書等,該復印的要復印,不需要復印的要從檔案室借來備查,有些是隨時要查的。②其他資料:建設用地審批資料、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資料、農業結構調整資料、行政區域調整資料、制作調查表格。③工具準備:準備計算機、打印機、繪圖儀、軟件系統、全站儀、GPS接收機、鋼尺以及交通工具等。
2.2.3外業調繪技術性要求
⑴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和《省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細則》等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和規范,在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標準、調查內容、調查技術方法和流程的基礎上開展市第二次土地調查;
⑵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詳查、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土地變更調查等土地調查成果和資料,對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進行投影變換與坐標轉換,發揮其在地類預判、界線調查與屬性確定的輔助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資金浪費情況,提高調查的準確性和效率;
⑶采用當前先進、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和數據庫及網絡通訊等技術,通過內業預判、外業調查核實的方式開展土地調查,形成全數字化的調查成果。
2.2.4外業測量方法
更新調查外業測量擬采用以下方法:⑴簡易補測法:比較法(目視法)、截距法、延長線截距法、距離交會法、直角坐標法和間接補測法;⑵平板儀補測法:極坐標法、前方交會法、側方交會法和后方交會法;⑶調繪補測法;⑷儀器補測法。
3.地類調繪
3.1 地類調查的基本方法
⑴在內業資料分析和遙感初步判讀的基礎上,找過變更,明確變更的重點區域和一般區域,制定野外計劃,選好調查路線,實地野外調查。
⑵野外計劃:根據工作量、人員多少、熟練程度,完成時間安排并選好調查路線。
⑶實地調查:①確定站立點。到達調查區域后,首先要確定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站立點一般應選擇在易判讀的明顯地物點上,地勢要高,視野要廣,看得要全,如路的交叉點、河流轉彎處、小的山頂、居民點、明顯地塊處等;②確定工作方向。使調查底圖方向與實地方向一致,從站立點起,以兩個相關地物來比較核對;③判讀描繪各種地類和界線。根據地物特征與現狀,判讀描繪各種變更地類圖斑,進行圖斑編號,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與零星地物的面積,填寫外業記載手簿。
3.2 面狀地類調繪
小于最小上圖面積的地塊應歸入相鄰的地類界內。耕地內常年固定的寬度≥1m的坎、埂、溝渠等應單獨劃定土地類型,寬度<1m時劃入耕地內。坎、埂以坎、埂底邊劃定地類界,溝渠有堤時以溝渠外側坡底邊為界,無堤時以上坎邊線為界,與道路并列的,以道路外側邊為界。耕地內隨農作物生產類型不同而常年改變的田坎、埂、溝渠,即使其寬度≥1m,也仍劃入耕地內。
3.3 線狀地物調繪
線狀地物調繪是指河流、鐵路、管道用地、農村道路、林帶、溝渠和田坎等調繪。調查時,在實地參照影像和依據實地線狀,將線狀地物調繪在工作底圖上。單線線狀地物調繪在線狀地物中心線上;雙線線狀地物,其邊線按現狀、參照影像調繪在工作底圖相應位置。線狀地物寬度大于或等于圖上2mm的,用雙線依比例尺按圖斑調繪和表示;線狀地物寬度小于圖上2mm的,用單線符號半依比例調繪和表示,并須量測其寬度用于面積計算。在實地線狀地物寬度均勻處量測其寬度,精確到0.1m,并在調查底圖對應實地位置打點標記量測點和其寬度值;當線狀地物寬度變化大于20%時,分別量測線狀地物寬度,并在調查底圖實地變化的相應位置,垂直線狀地物繪一短實線,分隔寬度不同的線狀地物。
3.4 零星地物調繪
零星地類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耕地。零星地類原則可不調查。對于小區圖斑破碎地區,也可進行零星地類調查,但只對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實地面積大于100m2(0.15畝)的零星地類進行調查和實地丈量其面積,將面積記載在《土地調查圖斑記錄卡》上,內業面積量算時扣除。
3.5 處理好地類界與權屬界的關系
地類界應包含在權屬界內,不得跨越權屬界,當兩者重合時,只繪權屬界,并加注說明,必須保證最后所建立的地類界圖形數據與權屬界線圖形數據相吻合。
3.6 坡度調查
在進行地類界及土地類型調繪的同時,還應調查面狀地類界范圍內的成片土地坡度,坡度共分為五級,在確定成片土地的坡度級別后,對每一面狀地類界范圍又分為平地、梯田、坡地三類。坡度代碼為兩位數,第一位位坡度級別,第二位為類別,如I1,表示為坡度為I級的平地。坡度代碼與地類類別一并標在圖上。
3.7 變更地物調繪
⑴對遙感成像后拆除的地物,臨時性及圖上不表示的地物,應在原影像上用紅色繪“×”。⑵對成像后的重要新增地物、遙感圖像上影像模糊或被陰影遮蓋的地物應補調在調繪片
上,片內表示不清時,應在調繪面積線外或片后繪出略圖,并標明與明顯地物點的相關尺寸。
如果無明顯地物點定位,則應繪出其形狀,用全站儀測出足夠的定位點坐標,由內業展繪于
圖上。正在施工的工地,應圈定范圍地類界,內注“施工區”。
⑶測區內不允許調繪人員入內的軍事單位、政府機關、保密機構等,外業可不調繪,內業判讀采集成圖,但需加注“軍事管轄區”、“政府機關”等。
4.結束語
本文以某市新一輪土地更新調查為研究背景,研究探討了土地更新調查的思路和技術細節,其中重點分析了土地更新調查中外業調繪和地類調繪的具體實施流程,相信對全國其他地區的土地更新調查有著一定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動態更新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基礎地理信息必須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更新,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圖作為城市基本地形圖,是現代化城市建設、城市規劃和國土利用保護等各行各業進行各種空間應用的基礎,是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數據,需要對其進行動態更新,以保證基礎地理信息的現實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學的更新機制,形成一套合理的更新體系,采用科學合理的更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縮短生產周期,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信息化測繪成果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和推廣,提高測繪部門信息化服務水平。
1 數據更新的原則和標準
由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對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的更新必須有一定的原則和標準。
1.1 數據更新的原則
1.1.1 現勢性原則
對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一定要準確及時地進行更新,以保證基礎數據的現勢性,才能充分發揮出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作用。
1.1.2 精度匹配原則
對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更新應保證其精度要求,在更新過程中要注意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的精度匹配問題,可采用精度較高的空間數據來糾正精度較低的空間數據,保證新、舊地形數據之間的精度匹配。一般可通過一定數量的公共點來實現整個圖面的精度匹配。
1.1.3 一致性原則
在大比例尺地形數據更新時,要保證不同來源數據之間的一致性,同時還涉及坐標系統的一致性等問題。因此,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進行控制,也包括數據質量的控制等內容。
1.1.4 空間信息與屬性信息同步更新原則
由于大比例尺地形數據更新得內容較多,更新時不僅要對圖形數據進行更新,而且要同步地對屬性數據進行更新,保證圖、屬數據同步更新。
1.2 統一標準
國家雖對基礎地形數據的更新及表達等出臺的了多項規范和標準,但各級地方政府會在不違背國家級或上級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和基礎地理信息化建設的特點,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相應的系列技術規定,以加強地方基礎測繪成果資料的管理和應用的適應性,規范基礎地形數據的組織結構和表達形式。無論是何種標準或規定,作為指導數據生產的主要技術依據和標準,均須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對其加以修訂和完善。
2 源數據分析和整理
對源數據的分析是整個動態更新過程的基礎,全面仔細地分析和檢查源數據,充分了解源數據的現勢性、圖形質量、數據幾何精度和屬性精度,是保證基礎地形數據動態更新的現勢性、準確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手段。
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動態更新的源數據,主要為不同時期、不同單位生產的標準分幅圖,根據統一的作業標準,對其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成圖時間、外業采集方式、成圖方法、分層分色、線型表達、文字表達、幾何精度、代碼屬性等要素。并根據分析和檢查的記錄,對源數據進行修改,將其符合統一標準的數據,作為大比例尺地形數據動態更新的基礎用圖。
3 發現機制的建立
為保證基礎地形數據的現勢性和準確性,動態更新變化區域的發現,在去除委托竣工地塊的基礎上,采用內業對比和外業巡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內業對比主要是將更新范圍內的標準分幅圖拼接起來,收集該區域內現勢性較高的其他數據資料,如影響數據,進行疊加對比,將變化的區域圈出來,并做好編號。該方法的局限性就在于,如果更新范圍內收集不到現勢性較高的參考資料,對比工作就無法實現。因此,內業對比的發展是作為發現方法的補充,主要的還是依據外業巡查。
對于外業巡查的發現方式,經實踐對比,將更新范圍依據重要的明顯的自然邊界進行劃分,如主要的道路、河流等。將其劃分成若干子區域,以專人專員分區包干,實行網格化管理。各分區負責人對各自包干的區域負責,將發現的區域已圖標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匯交到指定的人員手中。各分區人員之間還可以做到相互監督。該方法可以保證數據的現勢性、發現的及時性,提高發現效率,便于管理,保證發現機制的科學性。
4 更新內容
對更新范圍內變化的基礎地理信息要素進行更新,主要包括定位基礎、水系、居民地與建(構)筑物、交通、管線、境界與政區、地貌、植被土質等類要素。各類要素包含的主要要素及分層分色如表1所示。
表1 基礎地形要素分類及分層分色表
5 更新流程
按照更新步驟,具體的更新流程如圖1所示。
圖11:500大比例尺地形數據動態更新流程圖
6 數據質量控制
整個數據生產的全過程中,共包括6步各個環節的數據檢查,嚴格控制數據生產的質量。
質檢組外業數據檢查:質檢組對外業采集數據的數學精度、圖面表示等方面進行檢查;
內業數據檢查:內業負責人對質檢組檢查后上交的數據,做進一步的檢查,主要包括各要素的圖面表示方面、是否繪制范圍線、是否生成更新數據等;
質檢組過程檢查:質檢組對內業進行CAD分幅圖編輯后的分幅圖進行過程檢查,主要包括圖面的表示、數據接邊等;
對象化數據檢查:內業數據處理員之間互檢對象化后的數據,主要包括是否構面、擴展屬性是否正確、代碼是否配賦正確等;
對象化數據ARCGIS轉換檢查:通過ARCGIS下面的工具,對對象化檢查后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主要包括拓撲檢查;
數據入庫檢查:對更新到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檢查,主要包括數據的完整性、接邊檢查。
另外根據測繪產品檢查驗收規定,整個項目實施所檢查、院檢查及省質檢站驗收“二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從而進一步控制數據質量。
【關鍵詞】數字化城市管理;基礎地理數據;城管專題數據;建庫方法
引言
“數字城管”是基于3S技術、大型空間數據庫、網絡通訊、地理編碼等信息技術,集成地理空間框架、單元網格、管理部件和事件、地理編碼等多種數據源,將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有機結合的城市綜合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多部門信息共享,協同工作,能夠對城市市政工程設施、市政共用設施、市容環境與環境秩序進行監督管理,實現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確、敏捷、高效,為社會公眾創造和諧、整潔、安全、優美的城市環境[1]。
國家建設部于2005年7月14日了《關于推廣北京市東城區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見》,煙臺市被列為全國首批十個試點城市之一,試點工作地域范圍定為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和開發區。數字化城管第一階段覆蓋面積為77平方公里,后期擴展至六區,覆蓋面積為163平方公里。為配合數字化城管工作,煙臺在芝罘區、萊山區、開發區、福山區、牟平區和高新區六區主要城區范圍內普查確定了約89萬余個部件點位,并逐一記錄形成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將城市管理的問題劃分為事件和部件兩類。事件和部件均細分為若干小類,并針對所有的小類問題逐一確定責任單位、責任人,為城市管理信息平臺提供基礎數據。
1數字城管地理底圖數據
煙臺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地理底圖數據的使用經歷了兩個階段,即數據拷貝和在線調用。煙臺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主要需要街道辦事處、社區、單元網格、建筑物、道路中心線、面狀道路、線狀水系、注記共八層的地理底圖數據。在本系統建立初期,基礎地理底圖數據是通過向測繪主管部門提交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使用申請、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加工制作后,通過拷貝入庫到數字城管系統。在具有完備地圖服務功能的煙臺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后,煙臺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及時利用有利資源,使得其基礎地理底圖采用在線調用煙臺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數據的方式。
2單元網格圖層的繪制
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創建了現代城市管理最基本單元網格劃分的標準,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城市的管理對象定位到萬米單元網格中提供了載體[2]。萬米單元網格劃分以大比例尺基礎地形圖為背景,以現有的行政區劃、街道(鎮)、社區(村)的界線為基礎,根據單元網格的劃分原則進行劃分,原則上以一個社區作為一個單元網格管理單元,如果需要繼續劃分,則綜合考慮地理布局、方便管理、負載均衡等原則,在社區的基礎上細分,并對社區范圍內的單元網格按標準(CJ/T213-2005)進行編碼。單元網格在劃分之后,應盡量保持穩定,不可隨意變更。
煙臺市依據實際情況對普查范圍內的網格進行了劃分,與多數城市不同之處在于在部分郊區網格存在依據某些主要道路延伸的情況,如圖1所示,在此情況下,均以道路雙向邊崖外50米作為網格邊界。
3城市管理部件普查與建庫
通過對管理部件進行普查,使管轄區域內的井蓋、路燈、垃圾箱、綠地等市政公用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市容環境、園林綠化、房屋土地以及其它設施等部件基礎設施全部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為城市管理、維護帶來極大的方便,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績效,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所有部件的空間類型分為點、線和面三種類型表示。城市部件是城市管理的對象,是數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數據,城市管理部件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城市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在部件普查中必須嚴把質量關,確保按照規范要求普查所有部件,并保證數據的規范完整[3]。
煙臺城市部件普查采用主要分外業采集與內業處理兩部分,按照“地毯式”的調查方法,以1:500大比例尺地形圖作為底圖,實地確定部件的平面位置、類別和屬性信息,并將其全部定位到所屬單元網格中。數據建庫即以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基礎,結合煙臺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實際情況,將地理底圖數據和部件等專題數據組織起來。
3.1城市部件分類
依據相關標準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區域內的各項設施,包括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園林綠化類、房屋土地類等市政工程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等6大類96小類。具體為公用設施類包括44小類、道路交通類包括18小類、市容環境類包括14小類、園林綠化類包括10小類、房屋土地類包括4小類、其他設施類包括6小類。
按照煙臺市實際情況,對部件類別進行了擴展,擴展部件類包括環衛取水栓、綠化取水栓、地名牌、門牌、店招店牌等26小類。
3.2部件普查工作流程
按照煙臺市“數字城管”項目建設總體要求,綜合普查時間、工作量、難易程度、人員隊伍等因素制定城管部件普查工作方案,同時確定各普查小組的普查范圍、任務、工期、質量、安全等工作目標。普查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3.3數據處理與建庫
3.3.1建庫原則
①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標準化原則:統一各類信息的分類編碼、數據交換格式、數據內容與組織形式。
②數據共享原則:各行政職能部門互通互聯、資源共享、信息互補。
③可擴展性:空間數據庫及管理系統的功能具有可持續維護和發展能力。
④先進性原則:充分利用GIS 、GPS、數據庫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
實用性原則:在滿足當前工作需要為前提,科學論證、有序推進、分步實施。
3.3.2部件數據建庫流程
外業的調查結果主要有圖形數據和相關的文本資料(如調查表),在轉換成入庫數據之前需要做以下幾項工作:
①圖形數據的分層及格式轉換:將現有CAD格式的測繪數據依據部件類型分層提取并轉換成ArcGIS格式;
②文本資料的匯總以及錄入:將調查表匯總錄入,按一定格式整理成電子表格的形式;
③圖形與屬性的關聯:通過為部件分配的唯一的流水號將圖形和屬性進行關聯,從而形成完整的GIS數據;
④萬米網格的掛接:采用空間匹配技術依據部件的空間位置來掛接所在單元網格屬性。
4.基礎地理數據和部件數據的更新機制
煙臺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自建立來已開展了數次針對基礎地理數據和部件專題數據的更新工作。目前該系統中基礎數據采用在線調用煙臺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中基礎數據的方式,實現了數據的共享與及時更新。在城管部件數據普查與建庫工作完成后,還需要建立城管部件動態更新維護機制,使部件的相關數據得以動態更新,保障系統運行的有效性和實時性。目前煙臺采取在采集區域內,通過從相關部門獲取城市設施更新工程信息并結合城管監督員更新上報案件信息的方式,獲取轄區內的城市部件變化情況,形成部件更新信息表,再由部件外業普查單位按照信息表的內容,實地普查新增的城市部件并進行更新。
5結束語
“網格化城市管理系統”實現了城市管理空間細化和管理對象的精確定位,實現了精確、高效、全時段、全方位覆蓋的城市管理。城市部件數據普查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數字城管部件和事件處理的準確性、高效性,因此必須提高城市部件數據普查質量,全面掌握城市部件的分布和現狀情況,建立部件更新機制,為數字化城市管理提供高效的基礎數據。
參考文獻:
[1] 施志梅. 數字城管基礎數據普查與建庫方法研究[J]. 大壩與安全,2009,(增刊):31-34
[2] 朱彤. 網格化城市管理技術與方法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09,(30):4-5
[3] 涂強,徐偉. 做好城市部件普查是數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J].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0,(3):102-104
關鍵詞:城市更新;公眾參與;GIS;城市規劃
一、 城市更新發展背景
深圳成立3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市空間快速擴張,在這種復合型的快速發展背后,面臨著比其它大城市更為嚴重的空間資源“難以為繼”的嚴峻挑戰。根據《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為彌補深圳市建設用地的不足,未來將采用城市更新的辦法來增加建設用地,并成為深圳空間資源供應的主要來源。另外,隨著市場經濟制度和民主法制的不斷完善,政府、市場和公眾等多元利益主體利益訴求日趨分化,需要有新的方式對社會利益進行再分配??梢?,無論從經濟發展或是社會和諧的角度來看,城市更新都可能對深圳的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2009年底,深圳市政府公布并出臺了《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系統、全面規范了包括綜合整治、功能改變、拆除重建在內的城市更新活動,并與2009年12月份開始實施。《辦法》實施一年來,僅政府列入城市更新計劃的項目就將近200個,深圳市內的各類舊區紛紛開展了規模宏大的改造建設。
二、城市更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辦法》實施一年來,在舊區的更新改造過程中,由于城市的功能和結構具有保持穩定的趨勢和以及惰性,各種各樣在城市發展中積累起來的矛盾和問題仍不斷地以各種形式重復出現。
1. 對城市整體功能結構缺乏整體考慮,出現城市布局新的紊亂
《辦法》雖然確定了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分類更新的政策框架,但在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主要依據原有土地性質和權屬來確定更新項目的用地范圍,這樣就使原有相對完整的區域被分為舊村、舊工業區等零散的空間來實施城市更新。而深圳市多年來城市空間快速擴張,各類用地的分布是犬牙交錯的狀態,相互之間有分隔和滲透,各類型舊區的空間范圍并不能清晰地界定。這也導致深圳許多亟待更新的地區,由于土地權屬不清和土地利用狀況復雜而難以開展城市更新工作。其次,城市更新單元的范圍一般是在法定圖則中劃定,但法定圖則僅對較小區域內的規劃建設進行控制,這就容易產生零散的更新項目。這些更新項目往往以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無法全面顧及公眾利益、城市整體功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對城市更新對象進行全面的整合,這依靠法定圖則辦不到的。即使法定圖則可能清晰劃分空間范圍,由于城市更新理論研究不成系統,無法通過統一的規劃研究整合,仍會造成更新改造后,城市整體功能不完善,產生新的布局紊亂。
2. 重經濟利益,輕生態和空間環境品質的整體理性
城市更新涉及多元利益主體,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開發商與拆遷居民,它們三者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但是成功的城市更新必須依靠三者的合力。居民的要求是保護他們的租金收益。房地產商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為保住利潤,只能千方百計通過加高建筑,加大密度,增加拆遷率等手段來提高容積率,或者想方設法降低拆遷成本,對生態環境和城市整體形象漠不關心。而政府希望避免財政壓力,對征用權的使用就有極大偏好。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由于拆遷成本高,開發時過度強調高密度和高強調開發,不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整體空間環境品質的提升,帶來新的城市環境惡化,形成新的城市問題。
3. 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規劃實施有一定阻力
目前,深圳市城市更新改造中公眾參與機制仍需進一步的完善。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部門、企業和廣大居民,普遍缺乏城市更新公眾參與的理念,對公眾參與的目標、價值觀、行動機制缺乏正確的認識,整個社會還未形成公眾參與的積極氛圍。城市更新有關的政府部門和企業缺乏對公眾參與的宣傳,許多應釋放的咨訊未及時,相關非政府組織、社區和居民往往由于不能及時得到相關資訊,無法真正有效地參與到城市更新中。這導致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居民利益訴求不能有效的反饋給相關部門,在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來各個方面的阻力,給城市更新的實施帶來較大的影響。
4. 缺乏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難以實現舊城更新的和諧發展
城市更新改造中,在經濟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引導下,將舊區中原來的工業、居住用地大量地置換為辦公、商業和高檔住宅用地,從而導致城市舊區中大量社區解體,傳統的社區居住文化圈被打破。為追求高額利潤,在舊區中新建住宅大多數是高檔商品房,價格昂貴,因此租金也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原有租戶只能被迫搬遷到較遠的區域,隨之而來的產生了就業難、交通難、上學難、購物難一系列問題,從而導致舊區居民不配合政府的改造活動,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5. 城市更新制度建設仍需完善
《辦法》雖然對城市更新的管理制度進行了完善,使制度管理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城市更新制度建設仍存在缺乏統籌與引導,包括對管理機制、相關政策和整合規劃的統籌,以及對市場需求和公眾需求的引導。制度建設的不足導致公眾對城市更新的目標和價值觀缺乏認識,難以實現對政府行為的社會監督。另一方面,對城市更新認識的不足使得市場和利益相關者既缺乏對城市更新過程和結果的合理預期,同時還普遍地存在投機心理。政府為平衡各方的利益,投入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多,但得到的社會認同卻始終不足。不對城市更新制度進一步的完善,這種矛盾仍然會繼續存在。
這些問題暴露出城市更新理論未能有效地指導規劃實踐。因此必須科學、合理的拓展城市更新規劃理論,更清楚的認識高速城市化下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演變的內在機制,并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因地制宜選擇科學的更新改造模式,制定更高效的城市更新策略,實現快速變化中的舊區結構轉型,促進城市更新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對這一系列問題的進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對策研究
1. 加強城市更新規劃理論研究
隨著深圳市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規模的擴張,可供使用的城市建設用地有限,舊區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深圳市高速城市化過程中影響因素的錯綜復雜,需要我們使用城市形態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等理論,強調有機更新,結合深圳市實際情況,對高速城市發展條件下舊區空間結構形態發展演變的內在機制及相關規律展開研究,真正把握當前城市更新的實質。主要研究方向應包括舊區功能改變和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分析,舊區功能改變和空間結構轉變的優勢與適應度評價,城市更新過程中的約束條件和矛盾分析,以及舊區功能、結構變化的特征及趨勢分析等。
2. 加強城市更新的政策研究
從城市整體的角度看,城市更新可視為城市用地的空間存量調整,是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城市用地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用地空間存量調整在性質、規模、形態、時序等方面的協調和平衡,往往由于缺乏整體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使它們之間的關系常被割裂,從而影響到城市功能的整體發揮。目前,深圳市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應加強城市更新中集中與分散的整合機制、舊區功能和機構與城市整體的協調機制,加強城市更新宏觀政策與調控機制的研究,并從政策、空間、經濟、管理、景觀等層面提出措施和建議。
3. 加強城市更新中GIS技術應用研究
當前,深圳城市更新改造規模與速度空前且矛盾眾多,使得城市更新規劃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變得相當復雜和繁瑣,而在實際的規劃管理中,需要對動態變化中的多方案綜合評價和論證,缺乏必要的數據支持,往往使得城市更新主觀隨意性大,甚至會造成規劃決策的失誤。GIS的發展為現在的規劃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當前城市更新現狀數據的處理必須借助GIS技術手段,并研究動態的時空模型為城市更新規劃決策提供依據。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基于GIS技術的數據處理和決策模型,為城市更新決策提供多源的、動態的、海量的數據以及綜合分析的模型,將能較好的充實完善現有的城市更新規劃技術和方法。
4. 改革城市規劃管理,適應更新管理
隨著未來改造用地逐步成為深圳主要的用地供應來源,城市更新將逐步成為城市規劃管理的首要內容。需要對現有城市規劃體系和相關標準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要在現行規劃體制的基礎上,納入城市更新規劃管理的目標和需求。如在城市發展策略中提出全市城市更新的總體策略,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全市城市更新的目標和實施措施,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全市城市更新規劃研究;在統一、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分區域提出城市更新規劃指引,確定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時序和具體目標;法定圖則不但要明確城市更新單元的范圍,還要對城市更新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提出強制性的控制要求。只有利用法定圖則將涉及公共利益的因素從市場博弈中抽離出來,才能使得下一層次的城市更新單元的詳細規劃具備全面面向市場實施的條件。通過上述調整,也有利于理順城市更新規劃委托編制的關系,使城市更新主體特別是開發商能夠主持或參與到城市更新項目實施層面的規劃當中。因此,隨著未來城市更新的全面鋪開,城市規劃行業從標準規范、技術方法、管理體制乃至規劃師的思想素質方面都需要有所革新,特別是要改變傳統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為多元利益主體的目標需求以及合理的市場博弈留有足夠的彈性空間。
四、結語
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城市的快速發展使深圳較早的面臨著城市更新帶來的全新挑戰。城市更新在中國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而在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會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影響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在城市更新與建設中注重改善城市的功能和結構,發掘城市的內涵和價值,激發城市更新的活力,保持城市的個性、靈魂和理念,不斷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把深圳建設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城市。
參考文獻:
[1]陳湛.昆明城市更新與發展規劃思路的探索.建筑設計管理.2009 (11).
[2]呂曉蓓.趙若焱對深圳市城市更新制度建設的幾點思考.城市規劃.2009(4).
[3]陽建強.高速城市化期的城市更新研究.城市住宅.2008(07).
[4] 黃金.深圳城市更新研究歷程及發展方向探討[D].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關鍵詞:城市更新規劃;規劃體系;定位;影響
對于空間資源相對貧乏的中國城市,城市更新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城市更新同時也是城市重新選擇城市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珍貴機遇。加之城市更新密切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和城市戰略資源,因此將持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1 應運而生的城市更新專項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雖然考慮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數量與性質,但沒有考慮構成城市的各系統內部的或外部的有機聯系,從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的跨度過大。按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城市專項規劃可分為三類,即總體規劃所附屬的專項規劃、完善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和指導城市開發的專項規劃。加強專項規劃,一是從技術角度對總體規劃進行細化與深化,更重要的是從管理角度將城市功能分解成為若干密切相關的系統進行專項研究,以確保城市活動的有機性與多樣性。基于城市中大量存在的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面臨著急切的改造需求,同時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內在聯系,而總體規劃層面缺乏相應的專項規劃,缺乏系統研究。在如今的城市規劃體系的情況下,進行城市更新專項計劃顯得尤為重要了。
2 嚴格講城市更新規劃的規劃體系定位
在我國,多數城市的城市更新行為都含有自己獨特的城市規劃與指導,但是明確的制度和政策在城市更新規劃的法定規劃體系中的定位依然鮮有耳聞。在城市更新問題中,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詳情的全面性依然會被忽略,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具體的改造方面尤為突出?,F如今我國的城市更新規劃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城市更新概念規劃由政府主導;由市場主導的單個開發項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城市更新規劃。前者的運動式更新改造范圍遍布舊城區基于政法的意志,但是市場運作的真實性往往被忽略,從而失去了可操作性,政府的改造意愿或許會被提前泄露,從而市場成本被變相提高。就后者來說,市場和政府的對峙的手段往往于此,容積率尤為突出。但是由于對上層規劃的控制和指引略有匱乏,保護公共利益的底線對政府來說不方便尋查。而且上層規劃對地區整體空間研究的依據相對缺乏,依然會針對某個項目去改造,這樣僅僅通過個案來進行的專項規劃是缺乏科學性的。
3 城市更新規劃與現行規劃體系的銜接
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主要是建立在對新增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基礎上。隨著我國大城市建設用地資源日趨飽和,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城市更新可能取代新增建設用地而成為規劃管理工作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對現行城市規劃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以適應城市更新規劃管理需求。但城市規劃體系調整的目的并非要游離于現行規劃體系以外設立一套新的獨立的城市規劃體系,而是應在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基礎上,對應相關的規劃層次,采用補充、調整和“鑲嵌”的方法納入城市更新對城市規劃的管理要求,使城市更新規劃與法定規劃(特別是控制性詳細規劃)能夠積極主動地相互對接。結合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初步建議從以下幾個規劃層次中納入或對接城市更新規劃管理的內容。
3.1 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應加強對全市城市更新的區域及其更新方向、總體規模作出初步規定。
3.2 近期建設規劃
近期建設規劃應對規劃期內實施城市更新的^域及其更新后的功能定位,實施更新的時序,為城市更新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作出必要的規定。
3.3 控制性詳細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也應成為與城市更新規劃管理對接的重要平臺??刂菩栽敿氁巹澋目刂谱饔迷谟?,可以將城市更新中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進行必要區分,將理應由政府控制的公共利益因素從可以交由市場運作的博弈因素中抽離出來,并通過控規這一重要的規劃控制手段予以強力保護??刂菩栽敿氁巹潙獎澏ǔ鞘懈碌膶嵤┓秶?,確定其中涉及的城市更新項目的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配套設施安排、容積率的控制范圍、景觀生態和文物保護要求、保障性住房的供應量、城市設計控制要素、拆遷居民安置策略,以及捆綁改造計劃等等。
3.4 城市更新修建性詳細規劃
城市更新項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應全面面向更新規劃實施的要求,最大程度地納入相關利益群體的訴求,保留市場運作的彈性空間。在一般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城市更新規劃需要重點增加土地市場的經濟核算,拆遷安置的具體安排等應對更新的特殊內容。同時還需要增加相關利益方談判和博弈的程序。
3.5 綜合整治(改善)規劃
隨著物權的逐步清晰,特別是未來《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拆遷補償條例》的出臺,未來“漸進式”、“針對性”和“小尺度”的環境綜合整治也可能逐步取代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方式。城市綜合整治規劃,要求對建設條件、現狀權屬以及各方目標的充分尊重和全面把握,要求根據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需要來確定更新改造的方法和內容,需要更加傾向于人的視角的空間思考,和更加精細化的微觀空間技術。
4 結語
在新時展的背景下,我中國的城市建設更需要注重對已建成區的改造更新,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區構建,實現社區的更新與發展。同時,以社區為主導的漸進式更新還需要經過政府與社區的協作,加強公眾參與,以實現改善城市空間,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從而促進鄰里和諧的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