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03:20:10
序論:在您撰寫茶文化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葉發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獨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產,歷史悠久,馨香四溢,為明清貢品,聲名遠播。桐城雖然文化氣息濃厚,但卻沒有將這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桐城小花茶葉相聯系,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小花茶的營銷停止不前。本文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營銷中的植入問題,明確其現狀與不足,通過實證分析為桐城小花及我國其他各個地區的土特產營銷提出建議。
二、地域文化與土特產營銷理論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備地域性、豐富性、穩定性三個基本特征。從本質上來講,不管是哪種每種文化的特點跟其地域性相關,由于每種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響范圍和其地域性特點。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獨有的或者是獨創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獨特性并且與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們在該地域生產、生活、勞作,以及社會歷史環境的演變中不斷積累而成的。不管是歷史古跡、地方文化傳說,還是當地風俗、思維習慣、道德傳統和價值觀等,無一不滲透著濃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豐富性體現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樣性、層次性和整體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時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經過交流與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夠更高效的地解決當地文化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地域文化的層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級形成多種地域文化系統,按照等級層次由高到低進行細分,地域文化的種類由少到多,層次分得越細,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體。地域文化整體性是地域文化的豐富性的另一種表現,許多當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響著當地社會整體的發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鮮明的文化單元,其有比較完整的體系。
2.地域文化與當地特產營銷理論分析
當地土特產市場的發展需要當地地域文化作為動力,既要具備土特產自身的商品效應,又要通過土特產將當地地域文化傳承下去,因此,在土特產品外披上地域文化這件外衣對當地土特產市場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土特產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當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產的相關資料,例如民俗風俗、古老傳說和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等等。產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須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展現出來。產品展現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為基礎的。同時,產品包裝在設計的過程中,所貫穿的設計思路也是以土特產產地的地域文化為基礎,包裝能展現當地的歷史,民俗風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產大多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民族文化氣息濃郁。如果在包裝設計方面能恰當地運用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顯土特產的特色,還可以體現出包裝的文化價值。
地域傳統文化豐富多樣,土特產包裝的設計可以從中選取各種各樣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國的傳統元素一般分為“形”“意”“神”三個方面:“形”是指形狀、結構、色彩;“意”指這些形狀、結構、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當地文化的內涵。土特產包裝設計中融入地域傳統文化元素,可以達到引起消費者注意,激發消費者消費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對土特產營銷的影響
(1)特產產地文化對土特產營銷的影響
特產文化,將美食特產與地域文化聯系起來,利用民眾唯特產是寶的心理,展示其獨特誘人之處,故而消費者趨之若鶩。特產市場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來越大。特產在銷售的過程中,其提高特產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讓消費者認可,使得該類特產在同類的產品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特產文化的核心是特產,突破點是文化。挖掘特產自身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將其所蘊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論、區域文化、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文化場館及文化產業等相關信息充分挖掘。對于充分發揮特產資源優勢,樹立地區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銷售地消費文化對土特產營銷的影響
地方特產營銷離不開當地消費文化,地方特產區域的選擇是營銷的首要考慮,需要考慮其有關系的文化面,是否有沖突。文化的不同決定了當地百姓對該產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費能力也是其當地消費能力的組成部分,因此土特產在營銷的過程中,合理的定位對土特產營銷十分重要,不僅如此,土特產營銷時還要考慮其潛在的消費對象。
三、桐城小花營銷的現狀分析
2014年桐城現有茶園總面積4.45萬畝,根據調查顯示,今年桐城采摘園面積約4.05萬畝,與去年相比增長4.7%,農戶茶葉總產值達1.5億元,茶業產業鏈上總產值將超2.9億元。目前,桐城的茶葉多是當地消費,城市區居民茶葉消費人數最多,達到90%以上,山區農戶茶葉消費人數為60%以上,郊區農戶茶葉消費人數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龍頭生產企業少而弱,整體生產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現有的小花茶葉生產企業中,雖然數量眾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規模的龍頭企業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葉生產加工廠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僅加工工藝不夠規范、品質得不到保證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規模企業的一半。不僅如此,小規模的小花茶葉加工廠其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低,沒有能夠延長茶葉生產的產業鏈。這樣往往會出現產業產能低下的情況,茶葉的高額利潤被其他公司所獲取。
2.缺少有影響力的大品牌,品牌資源整合不夠
同時,小規模的企業眾多必然導致小花茶葉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品牌,加之對外宣傳力度的不夠,這些種種原因必然導致小花茶葉的知名度不夠,很難做到“走出去”,對外的市場沒有得到很好的開辟。如果不加對外宣傳力度,提升品牌質量,小花茶葉的銷量很難有質的突破。
3.對外宣傳不夠,缺乏營銷力度
桐城市雖然在茶葉資源和茶葉品質等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由于過去的封閉環境以及當今的對外宣傳力度不夠,這就造成了生產的茶葉大部分是在市內自產自銷。不僅是宣傳力度不夠,桐城市的市場銷售體系也不夠健全,很容易導致銷售混亂的情況發生。部分廠家仍然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舊觀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動“走出去”開拓市場,從全國各大銷售市場來看,很少能在常見的人口流動性強的場所見到桐城市茶葉的宣傳廣告和銷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葉的發展還在局限于市內銷售,不有所動作的話,其發展令人堪憂。
五、桐城小花文化營銷的建議
1.發展經營體系,完善營銷網絡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專業的茶葉批發市場,構建網絡電子商務平臺,方便各地客商與游客的商貿洽談與選購;在各中心城市,可設立桐城市茶葉的品牌專營店和展示廳;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人流較大的站點,通過媒體廣告和海報等方式加強宣傳,并設立不同層次的專柜,構建銷售網絡;鑒于超市的巨大輻射力,應積極推動茶產品進入超市設立專柜,以滿足不同層面的消費需求;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即將成型的便利交通網,打入全國各主要茶葉批發市場,提高桐城市茶葉的知名度,完善銷售網絡。由于旅游已成為桐城市的朝陽產業,可結合旅游的發展進行茶葉宣傳與銷售,如建立品茶園,發展采茶游等,讓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認可桐城市茶葉。
2.積極弘揚桐城的茶文化
龍井、普洱、鐵觀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為賦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費者喜愛。鐵觀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龍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馬幫文化,是茶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餅、茶掛飾等傳統茶。其獨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開拓桐城小花的過程中必須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將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銷量也會有相應的提高。將“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風范進行現代化釋義―禮讓的君子。因此,當地政府在進行茶文化推廣的過程中不應當僅僅只是唱白話,如:領導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加強管理等等。作為公眾都關注的部門,當地政府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君子風范,讓大眾看到一個君子風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裝設計
茶葉發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單獨供人飲用那么簡單,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人們之間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許多愛茶人士都會相互贈送茶葉來表達彼此之間的友誼,贈送親朋好友固然包裝是很重要的,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擁有獨特有意義的包裝。
利用現代設計手段,演繹桐城小花包裝,并不是簡單的將傳統元素進行組合,而是給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義,把它變的時尚而又不失當地傳統文化特性。人們都會喜歡一些有創意的設計,將傳統進行創新,桐城小花包裝設計才會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裝,工藝簡單,沒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裝上應改革創新工藝、引進現代技術,使產品重煥光芒,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
參考文獻:
[1]池宗憲.普洱茶[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業文化營銷策略研究論文題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78-80.
[3]陳琛.地域性文化與旅游紀念品設計及包裝策略探討[J].包裝工程,2010.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偏愛茶,如西方咖啡、牛奶等工業時代后才出現的產品不同,茶自古以來便在華夏民族中受到歡迎。茶葉看似簡單,但不同的茶品出不同的口味,龍井、普洱、鐵觀音、苦丁,就像人生的百態,各不相同,因此歷代詩人、詞人獨獨偏好茶,并將人生比作茶,需嘗盡一番苦澀方得最后的甘甜。如唐朝白居易曾作詩:“琴里知聞惟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到吾今無返還?”普通的茶葉被歷代的有志之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因此推動了茶葉的發展與生產。我國不同的茶葉生產地都舉辦了多次的茶會、茶展覽會,如上海、福建等地,若沒有自古以來的茶文化的伴隨,不可能出現多次的茶展覽盛會,更不可能看到茶葉在當前中國,甚至世界受到廣泛的歡迎與喜愛。許多商家都及時把握了茶文化促進茶葉發展的商機,在展覽會上,與許多外國的公司簽訂協議與合同,將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通過茶經濟作為載體,推向了世界,這不僅僅是向世界傳遞我國優秀的的經濟產品,更為重要的,是讓世界認識到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大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2茶文化促進相關消費的實現
茶文化的魅力不僅僅在于不同品種的茶葉可以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情感,還在于給現代高速和忙碌的社會提供一個停留的地點,一方寧靜的天地。在我國古代,茶館酒肆布滿城市的大小街道,為人們提供一個休息、聊天的場所。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為了追求更舒適與優渥的生活,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與勞碌,茶館逐漸失去了其作用,很少有人歇下腳來看看自己的人生。近些年來,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造成了許多的不良后果,越來越多的人倡導停下來,休息下,正視自己的生活。這就給了茶館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在我國重慶,茶館一直是老年人的最佳去處,而現在,隨著人們對生活看法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學會了找一方安靜的天地,細細品茶,感悟人生。因此近些年來我國茶館的數量逐漸上升,茶文化再一次重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與此同時,一同發展的還有我國的傳統茶藝。茶藝作為藝術欣賞的一種,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茶藝在我國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被人們忽視,因此,茶館的復興也給茶藝的發展帶來了一線生機。我國當前許多城市的茶館都有相關的茶藝表演,通過茶文化的傳播,向新一代的青少年傳遞著我國傳統、古老的文化。
3茶文化推動品牌的產生
中國人愛茶,不僅與傳統的茶文化有關,也與當代社會對茶的精心包裝有關。茶本是作為一種十分普通的商業經濟產品推向市場,但由于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與名人渲染,茶就被賦予了更高更深的精神價值,所象征的對象也具有了一定的獨特性。商人在對茶進行包裝與生產時,重視茶的品牌,通過有效的品牌效應,使得茶被人們所熟知。并通過不同的分類標準,如茶水的色澤、口感、茶葉的新鮮、烘焙時間等,對茶進行了品種和等級的分類。如西湖龍井、安徽黃山毛峰,都是十分出名的茶葉,而黃山毛峰甚至在一度以50克8.5萬的價格對外銷售,不得不承認品牌的效應使得茶經濟獲得了巨大的收益。此外,還有些愛茶者偏愛去具有文化底蘊的特殊地點進行品茶,如上海湖心亭茶樓,湖心亭茶樓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當前是許多愛茶者進行品茶的地方,其每年的收入達到幾千萬元。這也是商家利用與茶文化有關的地點進行的品牌宣傳與品牌效應,并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收益。
4茶文化推動中國茶經濟走向世界
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就是那些經典文學,其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文學既能夠展現不同國家及民族的文化形態,也能夠反映出形形的社會生活,當然,文學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再現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這種差異在文學發展中也體現較深入和廣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也是中西方文學的融合與發展。所以對于中西方文學的研究與解析,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解析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中許多的思想內容都受到了西方文學的影響,無論是文學的表現形式,還是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內容,都是雙方所需要的,但是就中國文學發展來看,并非完全借鑒西方文學的特點,而是在此基礎之上更突出中國文化的思想及價值觀,這也形成中國文學的特點。比如在價值觀念方面,對于國家及社會的關注度是中國作家的社會擔當,這也是他們必須關注和聚焦的范疇,所以,只有通過文學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感受,這種內心感受及價值體現與西方文學的價值觀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一種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價值體現。中國作家在借鑒西方文學觀念的同時,也恰當地融入了中國所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念,從而使中國文學體現出一種中西相融的獨特魅力。再比如在審美價值方面,中西方文化所倡導的精神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鴿子的審美的標準與需求,一些作家為了能夠使自己的作品更貼近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要求,對于審美價值融入更多的民族特性,這樣的文學不僅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同時更與本民族的特性相貼近,更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這也是中國文學所展現出的獨特之處。
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手法,其中寓言就是一種,通過對中西方寓言故事的分析與解析,讓我們的讀者在閱讀和理解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內涵與價值,從中找到中西文學的相似與差異所在,為二者共同發展提供依據。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也是中國文學的最早來源。中國先奏時期的文學書籍《山海經》,匯集了我國古代大量的神話故事,其中涉及宗教、民俗的也數不勝數,對現代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比如《夸父逐日》這則神話故事,描述的上古時期神人夸父追趕太陽的故事,在追趕太陽的過程中,他被灼熱的太陽烤死在路上。這則神話故事是通過一種擬人的描法來表達人類一種堅持不懈、努力爭取的精神,既然是神話故事,就融入了故事創作者豐富的想象,故事當然也會揭示人們關注的問題。雖然人們這個故事存在這樣那樣的認識和理解,但它所揭示的意義和目的是讓人們認識世界,這個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淡然最值得讓人稱道的是,故事的創作者就是在表達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期望。再比如《精衛填海》,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游泳時淹死了,但是他的靈魂卻化成了一只精衛鳥,離開了家人的女娃當然對大海是痛恨無比,他發誓一定要填平可惡的大海,于是,這只小鳥開始了她艱難的復仇行動,她每天都從西山上叼來小石頭和小樹枝,并且將它們扔進東海,雖然故事中并未實現她最初的愿望,但卻表達了一種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精神。這兩則神話故事描寫的都是人類與自然相抗爭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經》這部書籍當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值得我們去閱讀,尤其是神話中人類積極爭取,對美好生活充滿期望的思想。隨著文學的發展與進步,《詩經》的出現使人類的倫理道德有了更多的體現,人類對于倫理道德的關注與思考也越來越多起來。在《詩經》中有許多的文學內容都強調了讓人明晰的成分,或揭示或批評,這也使文學作品中對于人類社會所經歷的苦難之處真實地揭示出來,使文學發展帶上了深刻的責任與思考,成為一個時展的展現與思考。
我國的大量神話故事中,多數體現出了以物言志的方式,通過這種內隱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情感,這種情緒在許多的神話故事中都有廣泛應用。比如《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精衛填?!返鹊?,也表達了人們內心的苦悶。雖然這些神話故事所體現的是一種堅持不懈、勇于抗爭,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思想認識上的偏激,其表達出來的結果往往失敗,所以當這種努力經歷一系列變化之后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自然會引起人們內心的苦悶,這也是中國人對于審美價值的一種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傳統的審美價值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人類對自然間的關系不再有太多的關心,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社會的需要而發生著改變,交流和溝通成為工具,將人們之間變的緊密,在長期的賈汪和溝通中,人們彼此得到了信任,于是這種關系也開始和諧,人們之間的情感也變得更加豐富而深刻起來,這種人倫道德觀念也變得清晰而深厚起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多以后,自然也會出現不和諧的一面,尤其是在中國史官文化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相互迫害的情況時有發生,早先形成的和諧深厚的人倫情感開始變得更加現實起來,由于人們對于物質的占有與欲望越來越強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開始變得令人苦悶,人與自然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變化,都使一種苦悶的情緒開始漫延起來。中國文學正是將這種苦悶的情緒以最真實的筆觸展現出來,也使中國文學呈現出別樣的審美價值觀念,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西方文學的最早來源是古希臘神話。這些神話故事通常以詩的形式展現人類起源及發展歷程。使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及矛盾沖突形象地展現出來。《神譜》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臘詩集,不僅保存最為完整,同時具有豐富的內容,其中詩集中有關于宙斯神族的介紹、有宇宙與世界如何形成。古希臘的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它們對于個體的神極為崇拜,對于自然界的事物并不崇拜,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在。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包括了各種愛情親情友情,它們之間也有沖突矛盾。在神譜中曾經記載道,在世界之初,烏拉諾斯與該亞女神由于相愛有了愛的結晶,這個孩子確實一個巨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矛盾不斷,導致小兒子對父親的不滿,于是,乘著父親不注意,便用鐮刀割掉了他的陽物,并且把父親的男根丟進了大海,在男根落入到海中的那一刻,激起的泡沫化成了維納斯。從這些神話故事中我們就看到了西方最原始的歷史文化,他們的民族是怎樣的一個民族,在西方國家的原始的民族形成中,她們往往是年輕的一代會不斷屠殺那些老年人,這種殺戮往往是一個家族之間的殺戮,家族之間的氛圍就顯得血腥和殘暴。從這些神話就看出了西方國家最原始的社會形態。沒有正義就是當時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體現,掠奪與殺戮就是人類存在的形式。由此可見,西方文學是通過揭示人類發展的奧秘來不斷釋放他們所認同的價值思想,這也正是西方價值觀所在。西方歷史文化之所以與東方文化有特別大的差異,其根源正是人類為了繼續生存下去,而不得不與困難相較量,向自然界掠奪,在這種掠奪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化,尤其在面臨自然與人倫的矛盾時,為了生存,人倫也遭到踐踏,人們之間的情感備受傷害。盡管現實殘酷,但這種現狀卻仍沒有改變,人們對于現實的渴望與目標只會一味地向前,盡管情感受到傷害,也會為此而痛苦,但卻不得不如此,這種堅持不懈的決心為歷史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
西方文學盡管在價值觀方面有其獨特的地方,但是,西方文學也在某種程度上不斷覺醒,很多創作作品是會帶有對歷史的及人倫的批判。比如在美狄亞取得金羊毛的故事中,作者描寫了善良的美狄亞被貪婪的丈夫拋棄,作品用很多描寫對美狄亞的丈夫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她的父親及兄弟進行了道德批判??梢姡诠畔ED的神話故事中,仍然可以看到對于人倫批判的影子。這也是西方文學所特有的一種價值觀體現。他們認為任何邪惡情的發生與出現都帶有歷史合理性,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施害者都僅僅只是一個偶然,所以二者并無歷史的必然關系。這也是西方文學的一種獨特的創作形式。
中國文學在創作中,也借鑒了西方文學的一些特點,但這些特點也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融合。中國文學在這樣的融合之下所呈現出的是只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中國文學通過相對的思想借鑒下,不僅使自己的文學表現出一種創新特點,同時也與西方文學有著較大差異,這也使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及審美觀等方面都產生了差異。西方文學認為文學是一種人類所共有的文化形式,是一種代表不同民族與歷史的產物。西方文學帶有極深刻的哲學思想,是對于世界范圍內的探索。而中國文學所代表的是一種本民族的文化展現,具有特定的歷史特性和對于社會的批判。無論中國文學有著怎樣的思想內涵與價值體現,但是作家對于文學都帶有一種美好的期望,他們所表達的是一種對現實社會的揭示與批判,是一種對于文學的思想情感的抒發。
1.1生態有機觀光茶園建設
苗王城現有生態有機觀光茶園面積達一萬余畝,是貴州省重點高效原生態有機茶葉種植基地及保護基地,茶區內已建成茶海觀景樓、茶館茶樓、茶文化長廊等旅游功能性主體設施和水、電、路、通訊、餐飲、交通等旅游配套設施。
1.2茶葉品牌建設
目前,已建成的當地茶葉品牌有:“苗王城牌”苗王頂芽、苗王神茶、苗王雪茶、苗王油茶;“苗茶”系列苗王劍、苗鄉春;“玉瀑牌”松桃翠芽、梵凈山銀針、梵凈山碧螺春;“凈山牌”凈山翠芽、凈山翠葉;“梵羽牌”梵凈翠芽、梵凈云霧等。在全國名優茶評比中,獲“中茶杯”一等獎3個,“國飲杯”一等獎3個,“恒天杯”金、銀獎各一個。
1.3茶文化的挖掘
在茶文化內涵建設上著重挖掘苗家茶道,成立了苗鄉春苗家茶藝表演隊、盛世茶藝表演隊、梵凈山茶藝表演隊等,松桃苗茶文化的挖掘尚處于初始階段,任重而道遠。
2.苗王城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茶文化旅游業起步較晚
相對全國而言,苗王城茶文化旅游開發尚處于初始階段,雖有一定成效,但建設期尚短,旅游宣傳推介力度弱,缺乏特色旅游路線,本土名牌茶葉產品較少,與市場需求脫節。
2.2茶葉生產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茶區只建成茶葉初制加工廠,只能進行茶葉初加工,無法進行茶葉精深加工,茶葉附加值較低,精制茶及茶葉深加工產品研發較少,茶葉生產科技含量總體不高。茶區缺少茶葉交易市場,茶葉產品銷路少,旅游消費帶動力較低。
2.3品牌推介意識薄弱
苗王茶葉缺乏大市場、大品牌意識,缺少名牌產品,難以形成集團品牌效應,市場管理混亂,產品定價不一,茶葉企業品牌意識淡薄,茶文化旅游缺乏宣傳、營銷,旅游景點鮮為人知。
2.4景區交通發展滯后
苗王城距銅仁機場10公里,距銅仁火車站25公里,距鳳凰古城39公里,距梵凈山110公里,目前尚未開通高速,根本不能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城區經濟較落后,與經濟發達地區距離較遠,極大限度地制約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3.對策和建議
3.1加強苗王茶品牌塑造及宣傳力度,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苗王城是中國西部苗王城影視拍攝基地,可通過拍攝影視廣告、大型影視劇,利用媒體公共資源開展電視傳媒宣傳;搭建網絡宣傳平臺,建立苗王城茶文化旅游門戶網站;在景區、市區長期開展“一周一評一展”茶文化宣傳活動,發動全民飲茶,宣傳茶葉知識,展現苗王茶的獨特品質及文化魅力,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2開展茶鄉生態產品及茶文化旅游紀念品的研發
投資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茶館及茶道養生體驗中心,研發當地的茶鄉生態產品、茶葉土特產品、茶具和文化紀念品等,建立苗茶文化博物館,集茶史、茶俗、茶事、展覽、學術交流于一體,突出苗茶民俗茶禮文化與苗文化,吸引國內外游客。
3.3不斷挖掘苗茶文化內涵,深入探析苗茶文化精髓
苗族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神秘,不斷挖掘苗茶文化內涵,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技藝、茶道和茶具等,深入探析苗族傳統的茶禮、茶歌、茶舞、茶情、茶俗、茶事等文化精髓,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藝表演人才,把苗茶文化和苗族民俗融入茶藝表演中,讓游客更多地了解苗王茶葉。
3.4實行規?;芾?,提高茶葉的產出率及科技含量
一唐代茶文化興盛的社會歷史條件
唐代茶文化興盛是對歷史上茶文化吸收和發展的結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終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發展、科舉制度的完善、唐詩的繁榮、貢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導等因素。
1、佛教的大發展和推動佛教的大發展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機。而佛教中的禪宗興盛直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廣泛流行;茶禪互動,相互吸收和促進,茶文化得以產生。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飲茶》云: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泰山靈巖寺降魔師大興禪教就是這個時代的反映。晚間不食不睡,甚為難熬。為求功德圓滿,修身養心,禪宗功夫坐禪就需要腦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與坐禪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禪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謝僧寄茶》中說:“空門少年初志堅,摘芳為藥除睡眠”,可見茶葉與禪的結合有其客觀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熱衷于以茶助禪,以茶助功,民間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風因此不脛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種茶、采茶、制茶、飲茶,許多名茶產于名剎,許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舉制度的促進唐代用嚴格的科舉考試來選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場,以示關懷,所謂“金鑾故例,翰林當直學士,春晚困,則日賜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宮詞》):“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這種科舉制度中最高規格的考試,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賜茶的人每不感到無比自豪,其轟動效應也更大。這說明科學制度中賜茶的普遍性。
3、唐詩繁榮的影響文人作詩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要求作者頭腦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詩興,發文思,所以吟詩與飲茶有機結合起來。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些人還把飲茶與吟詩有機聯系起來,這種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詩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同時對茶樹生態環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和貿易等都有涉獵,內容豐富,詞句優美,從側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據不完全統計,唐代茶詩有391首,作者113人,這與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見的茶詩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4、封建政府的倡導主要表現為以朝廷為首的各級官府提倡飲茶,主張以茶代酒,貢茶、賜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間搜刮名茶貢飲。唐代貢茶有2種,一是選擇各地所產名優茶進貢,二是在茶源豐富,茶質優良,環境優美的地區設立貢茶院造茶進貢。豐富的貢茶,既滿足了朝廷飲用需求,又可進行各類賜茶。唐代皇上向各級賜茶已成為示寵的象征。妃嬪、內侍、公主、學人、舉子、軍人、官吏、王公貴族等都成為賜茶的對象。得到皇帝賜茶的王公貴族更是感激涕零,視為殊榮,誓死圖報?;实廴绱酥匾暡?,茶就被作為一種禮儀用于和親以及固邊強國之事上。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葉?!墩惕b附錄》云:“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與吐蕃及回紇的茶馬貿易,既有禮遇周邊少數民族,以茶惠及邊民的內容,也有強國固邊的深層次考慮。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現
1、茶文化形成的基礎十分厚實,飲茶非常普及。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結果。從地域上看,唐代飲茶風習第一次成了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比屋之飲”。尤其是北方,本來“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飲風大盛,為此北方許多地方“多開店鋪,煎茶賣之”,這種“始臼中地”的飲茶風俗,很快與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的標志。從飲茶所屬人員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飲茶,軍人飲茶,甚至“田間之問,嗜好尤切”。飲茶沒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為一切人的嗜好。從作用來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謂“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人們對茶“溺之甚”,簡直達到“窮日盡夜”的程度。沒有飲茶的大普及,不會有唐代茶文化的發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梢?,唐代茶事是一門藝術,對茶葉的外形、色澤、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飲茶環境和方式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他們追求的是茶葉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術,飲茶要美,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現了包括茶學專著在內的一大批茶文獻、茶文學。《茶經》面世標志著茶學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虞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義從不同的側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學界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大批詩人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數百首茶詩。這些茶詩或嘔歌飲茶的美妙,或表達賜茶贈茶后的喜悅心情,或寄托對茶德的思考,凡此種種,都表達了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詩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學著作的大量出現,為茶抹上了濃濃的文化韻味。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茶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簫翼賺蘭亭圖》是世界最早的茶畫,畫中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閻立本另繪有《斗茶圖》,形象地表現了唐代的飲茶風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圖》大約是當時宮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現。張瑩的《明皇和樂圖》是一幅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佚名的《宮樂圖》描繪宮廷婦女集體飲茶的場面。這些畫對烹茶、飲茶具體細節與場面描繪得比較具體、細膩。此外,雜著中也大量出現茶的內容。可見茶學家、詩人、文學家、畫家、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拿起自己的筆為茶文化的繁榮而辛勤耕耘。
4、飲茶儀規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飲茶發展,有所規則,是從唐代開始的,這主要體現在《茶經·六之飲》中?!胺蛘漉r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除了普通飲茶儀規外,唐代已經形成宮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僧侶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飲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規則。茶道的創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過程歸納為3個層次。盧仝又在《走筆謝孟涑議寄新茶》中生動描繪了飲茶的7個層次。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一文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疬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對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總結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茶文化思想,揉合當時思想界的精華,創造了完整的茶藝形式,使單純的飲茶活動一變而為精神的活動。人們在制茶、煮茶、飲茶的過程中,深刻理會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內含。這既是一種物質享受,又是一種精神追求,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給唐代不同人們提供了開展茶文化的樂土,也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奠基作用極大地影響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這種影響,甚至直至今天仍無法完全擺脫。
我國現有的茶園景觀尚處于發展中水平,僅有幾例成功成熟的案例。茶園景觀發展包括茶園本身和景觀設計2方面。
1.1茶園本身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茶園常見形式為采摘茶園、生態茶園、科技示范性茶園和多元綜合茶園。根據景觀規劃設計內容,從全園主題風格、茶山生態環境、各功能分區、內外部交通、水體設計、建筑設計、植物配置、飼養動物、背景音樂的設計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園。
主要進行多樣化優良品種茶樹以及多種鄉土植物搭配種植,以及飼養動物,體現農家氣息。缺點:環境設施不完善、建筑形態和材料使用上簡陋粗糙、建筑風格盲目跟風,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間雜亂沒有主題,使茶園印象大打折扣,整個茶園缺乏點睛之筆,主題思想不明確。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兒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態茶園。
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園居于自然風景區內,滿足了人們懷抱大自然的內心需求,是最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樂趣的茶園。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兒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園。
以茶生產、制作演示,茶文化歷史展示為主,并兼旅游觀光功能的茶園。整體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齡段影響。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進行室內科普教育,失去田園風貌的展示,讓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參與性的游樂項目少,休閑空間缺失,大面積幾何形溫室造型和規則的道路破壞了茶園自然的鄉村氣息,失去茶園清新幽靜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兒童、青年團隊。
1.1.4多元綜合茶園。
是集合生產、制作、科普、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茶園。茶園景觀效果好,最受游客歡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齡段限制。
1.2景觀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1)立意缺乏創意,在茶園前期規劃中沒有做好基礎背景調查,缺少地方文化內涵的挖掘,文化景觀底蘊不足。構思毫無新意,照搬照抄的現象泛濫,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形態僅是空軀殼。
(2)南北地區茶園風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嚴重。
(3)園內茶建筑、構筑物的體量大小,風格基調,材料選用都沒有深入考究。
(4)對內外部交通流線設計不人性化,應該考慮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觀。道路鋪裝的材料選擇不恰當、不細致,不僅影響視覺美感,而且導致景觀格局和茶園整體風格失去完整統一。
(5)大多數茶園不注重入口景觀的設計,入口景觀是一個景區的直接展示窗口,體現了整個景區的文化氛圍和主題?,F存在問題,有的與主題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濫用與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觀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別的茶園入口;更有甚者沒有設計入口景觀,入口秩序雜亂,形象極差,人流車流、車輛停放、買賣商貿等毫無章法。這些都是沒有意識到入口景觀對整個園區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所導致的。
(6)綜合旅游服務設施缺乏,旅游環境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為的環境污染破壞,應當提高全民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公共服務設施的意識。
2結語
城鎮化是指第二、三產業在城市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農村普及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城鎮化水平衡量的是城市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中的主導作用程度。很多學者從人口、土地、經濟、生活條件、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等方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進行了評價:李愛軍等運用人口、經濟、社會和居住環境因素因子所構成的綜合指數對江蘇省無錫市和泰州市城市化水平進行了測度。歐名豪等從經濟、空間、人口以及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方面構建了反映城市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對江蘇省13個市的城市化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歐向軍等從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觀城市化四個方面構建了區域城市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1991—2005年江蘇省城市化水平進行綜合分析。陳明星等從人口、經濟、社會、土地四個方面構建了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熵值法對1981—2006年的中國城市化水平進行了綜合測度。烏敦和李百歲運用復合指標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聚類分析法對內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異進行了定量分析。薛俊菲等將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和空間城市化復合成綜合城市化水平,對中國城市2007年的綜合城市化水平進行測度,并借助ArcGIS分析了中國市域城市化格局。陳文峰等構建了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多決策TOPSIS法和熵權法對河南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王禮剛運用主成分和聚類分析法,對貴州各地市城市化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李長亮采用多種方法對中國各省、市、區的城市化水平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城鎮人口指標法可以較準確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而非農業人口指標法和土地利用指標法的測算結果較差,復合指標法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針對某個具體的區域、省份或是代表性的城市,從整個國家的角度對省域城鎮化水平的評價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復合指數法被廣泛采用,但對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及指標的權重尚未達成共識,采用不同指標和不同權重得出的評價結果也各不相同。此外,從空間計量經濟的角度研究中國省域城鎮化水平分布特征的成果還比較匱乏。鑒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巨大潛力以及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本文將對中國省域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運用空間計量經濟方法對中國省域鎮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集聚特征進行分析,探尋中國城鎮化發展空間布局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2中國省域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
2.1指標體系的構建
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從城鎮化的內涵出發,選擇人口城鎮化、經濟鎮市化、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條件城鎮化、生活環境城鎮化5個方面的20個指標,構建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2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熵權法對各個指標賦予權重。當評價對象在某一指標上的值相差較大時,熵值較小,說明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較大,該指標就應被賦予較高的權重,反之應被賦予較小的權重;當被評價對象在某一指標上的取值完全相同時,熵值最大,這時該指標未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可從評價指標體系中去除。需要說明的是,熵權是在給定評價對象集后各種評價指標值的情況下,各指標在競爭意義上的激烈程度;從信息的角度,它只代表某項指標所提供信息的多寡,并不代表某項指標的重要程度。
2.3評價結果
利用綜合評價模型分析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得到2011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城鎮化水平的各項指標排名和綜合評價指數排名。根據中國省域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繪制四分位圖。城鎮化水平處于第Ⅰ梯度即城鎮化水平最高的省區包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山東、北京、廣東和江蘇;處于第Ⅱ梯度即城鎮化水平較高的省區包括山西、重慶、新疆、湖北、江西、陜西、福建和遼寧;處于第Ⅲ梯度的省區包括廣西、黑龍江、四川、湖南、內蒙古、青海、寧夏和安徽;處于第Ⅳ梯度即城鎮化水平最低的省包括貴州、、甘肅、云南、吉林、海南和河南。
3中國省域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特征
3.1全局空間自相關性分析
本文利用空間計量經濟學中的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對中國省域城鎮化發展水平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全局空間自相性分析,探索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集聚特征。常用的度量全局空間自相關的指標是Moran指數,反映的是空間鄰接或者空間臨近的區域單元屬性值的相似程度。
3.2局部空間自相關性分析
由于全局空間自相關性分析很難發現存在于不同區域之間的空間關聯模式,因此需要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性分析。Anselin提出了局部Maran指數或LISA指標來檢驗每個區域與其周邊區域之間的空間差異程度,其結果呈現的形式主要有Moran散點圖和LISA集聚圖。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天津、江蘇、浙江和福建4個省(市)城鎮化水平呈高—高集聚特征顯著,說明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安徽和海南作為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省份被其他城鎮化水平較高的省區所包圍,低—高集聚特征顯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青海、四川、云南,以及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貴州作為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省份被其他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省區所包圍,低—低集聚特征顯著,說明西南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新疆作為城鎮化水平較高的省區被其他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省區所包圍,高—低集聚特征顯著。
4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研究發現,綜合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區)分別是江蘇、廣東、北京、浙江、上海、河北和天津,綜合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省(區)分別是貴州、、甘肅、云南、吉林、海南和河南。中國省域綜合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出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其中天津、江蘇、浙江和福建4個省區城鎮化水平的高—高集聚特征顯著,青海、四川、云南和貴州4個省區低—低集聚特征顯著。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結合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空間布局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建議??s小區域城鎮化水平差異,實現均衡發展。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城鎮化水平集聚特征顯著,區域差異較大。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江蘇、浙江、上海)、北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和河北);城鎮化水平發展較低的省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貴州和云南)、西北地區(和甘肅)。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空間集聚所產生的規模效應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除了空間集聚特征外,中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還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綜合城鎮化水平得分最高的江蘇省(0.6784)和得分最低的貴州省(0.2105)差距非常大。在短期內會因“馬太效應”的存在,使區域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歐美發達國產業鏈條的跨區域延伸等促進區域旅游的有機融合。對武漢城市圈內因旅游產業整合之需,而出讓土地的社區,建立失地社區就業支撐體系,失地社區社會保障體系等。前者包括征地農轉非人員自謀職業優惠政策、企業吸納農轉非人員的優惠政策、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政策;后者的具體方式有“土地換社保”、三個一點社保資金籌集模式(政府出一點、被征地的集體經濟組織補一點、個人繳一點)等。⑥建立多類型的旅游生態補償。一方面,開征旅游生態環境補償稅,其目的是通過稅收體現“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通過強化納稅人的行為,引導旅游企業等放棄掠奪式的開發旅游景區或旅游資源。另一方面,結合武漢城市圈總體方案所提出的發行水專項債券以及圈域生態環境保護基金的設立,設立旅游生態專項債券、發行彩票等用于武漢城市圈旅游產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為整合的可持續提供資金支持。
5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