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7 10:41:10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職業課程規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標準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業模式與就業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畢業生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對激烈的競爭,積極主動地尋找工作。新形勢下,面對嚴峻的就業挑戰,大學生該何去何從?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如何拓寬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正確而有效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概況及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概況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大學及今后的職業發展所做出的計劃,它具有鮮明的個體性特征,主要通過對自我客觀立體的探索、對職業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據科學有效的決策方法,對未來做出合理的規劃。隨著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就業模式與就業形勢的變化,目前,教育部已經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各級各類高校正在積極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研究。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全面開設,對于學校、社會及大學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就業率,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滿足高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對于大學生而言,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其就業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規劃意識的提高及其長遠的職業發展。
1.提高自我認知,增強自我規劃意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自我認知為切入點,其首要內容就是進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及職業價值觀,正確認識自身的特性和潛在優勢,了解全面而立體的自我,能夠對自身進行正確而全面的定位,從而減少擇業時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業過程中的誤區。此外,職業規劃引導學生對職業世界進行探索,了解職業的內涵、就業形勢及影響就業的環境因素,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選擇方向,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建立危機感,增強主動性,增強自我規劃的意識。
2.提高就業技能,增強社會競爭力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紙上談兵,更不只是理論的灌輸,而是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提高。通過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習,大學生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對自我有較清晰的認識,也能夠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決策的技能以及求職技能等,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及就業信心。此外,有效的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職業,有利于其結合自身特點對知識、技能、素質的學習和提高,并能充分發掘自身潛能,鍛煉各方面能力,從而增強社會競爭力。
3.有利于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新的職業不斷出現,人們的擇業觀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慮到職業的發展前景、人崗匹配及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正是注重大學生個體特性,以一種長遠發展的眼光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進而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最大化。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師匱乏,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依靠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來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規劃指導老師由輔導員或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擔任,雖然他們對學生工作和學生就業比較熟悉,但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相關的理論儲備與專業性技能不夠。其次,由于這些老師平時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加之人員變動較為頻繁等,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該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于老師跨學科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個體咨詢,對于老師的溝通、表達、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師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建設不完善、缺乏科學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人發展的一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理應涵蓋整個大學階段,實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實上,很多高校受現實條件的制約,一方面課時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學性,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規劃教育體系。特別是針對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系統性、連貫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課程設置及實施過程當中并沒有體現出來。這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效果大大弱化,學生在上這門課程時往往很有想法,可能會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與未來,但隨著課程的結束,這種積極的影響也日趨減弱,很多學生的職業規劃仍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付諸行動,更難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學生個體存在較大差異,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決定了大學生職業規劃講求個性化的指導,而目前職業規劃課程以相同的內容面向所有學生,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這也是導致目前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學內容、方法有待改進
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雖然目前的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內容大多貼近學生實際,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論脫離現實,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特別是有些老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得學生興趣不高,參與性不強。在教學方法上,雖然大部分老師都能夠綜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經驗分享、課堂活動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陳舊、缺乏針對性、為了活動而活動等問題,此外,還有些老師過于偏重自身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忽略了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培訓力度,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伍,是搞好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鑒于當前建立完全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仍有很大困難,應當從加大培訓力度,完善當前師資隊伍入手。只有選拔和培養一支具有較扎實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和熟練掌握職業測評工具運用,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隊伍,才能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良性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另一方面,通過相關的政策傾斜或考核獎勵,鼓勵任課教師加強自身學習,鉆研專業知識,提升自我技能。此外,還可以探索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聘請校內外相關專家學者或成功的企業家來講座授課。
(二)建立職業規劃輔導長效機制,課堂普及教育與課后個體咨詢相結合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規劃輔導的長效機制,這種長效機制不僅體現在時間跨度上要涵蓋大學四年,也包括內容范圍上的廣度與寬度,也就是說,職業規劃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或課后咨詢輔導,也應該滲透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在適當增加課時的同時,分層次、分步驟、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大學四年全過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只有通過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統的引導,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規劃職業,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當然,由于大學四年學生不同階段的任務目標不同,相應的規劃輔導內容也應有所差別,針對學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階段的任務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目標細分,進而提高規劃的實效性。
對于學生個體化差異的問題,可嘗試將課堂上的普及教育與課下個體咨詢、專題活動相結合。由于課堂上面對的是所有同學,教學內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點,無法對個性化的學生做出針對性的輔導,另一方面,由于課時較少,也難以取得良好的規劃效果,而普及教育與咨詢輔導相結合可以有效破解這一難題。通過建立職業規劃咨詢室,配備專業的職業規劃老師來進行個體咨詢,幫助學生更加清楚地認清自己,主動思考,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從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職業規劃。
(三)注重實效,優化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
職業規劃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興趣、進行職業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和進行職業規劃的自我責任感。首先,教學內容上一定要“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前社會熱點來引入知識的講解。其次,充分發揮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選擇上,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另一方面要比較新穎、典型,可以是學生的師兄師姐親身體會,甚至是老師自身的經驗教訓,這樣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也更具有可比性與借鑒性。第三,教學形式上盡可能輔以游戲、提問互動、討論分享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注重實踐,在實踐中檢測與完善職業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參與性很強的課程,其課程特點決定了該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增強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但是,僅僅有課堂上的參與和實踐還遠遠不夠,大學生還應當投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完善職業規劃。高校可以組織一些專題活動,如心理測試、生涯人物訪談、職業規劃技能大賽等,此外,可邀請校外專業人士進行簡歷撰寫指導、模擬求職等等。鼓勵學生在制定個人規劃之后,勇于尋求機會實踐或專業實習,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檢測自己的規劃是否符合實際需要,個人能力是否勝任工作等,從而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職業目標規劃。
參考文獻: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初探.廖國聲.理論研究,2012,3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內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導刊,2010(中)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自青春期以來到退休期,對一生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會等目標所做的妥善安排及計劃,用以追求理想之人生。具體來講,就是個體在充分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愿景,興趣,能力及價值觀等內部因素,結合當前社會的經濟環境,行業環境,職業和組織環境等外部因素,進行合理決策,從而確定個人的生涯發展方向,目標和發展路線,并采取有效行動及合理調整來達成目標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而言,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在認真分析當前環境形勢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對將來從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計劃安排,特別是對大學四年學習計劃的合理安排。
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各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相結合,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相結合,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以明確學生今后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為重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意識,職業素質,創業能力,職業道德等多方面具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將各階段的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而形成的系統完善的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一 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課程,實施分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根據生涯發展理論的特點,我們把大學階段分為探索期、準備期、強化期和實踐期。
(一)探索期:大學一年級。經過緊張的高考,跨進大學的校門,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大一新生往往會感到迷茫和徘徊。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和目標。職業生涯規劃就應該從這時候開始,幫助學生快速完成從高中學習模式向大學學習模式的轉變。
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為:
1課程介紹。如專業、必修、選修課程介紹;與專業相對應的領域介紹;職業素質要求與培養等。
2導入職業規劃理念。側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
3自我評價的方法。如個人對自身能力,性格特征,興趣的認識;人才素質測評在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正確選擇職業方向。
4依據方向制定“學習計劃”,包括實施過程中的評估與調整。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初步制定好個人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并告知大學生在大學4年的學習與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規劃。
(二)準備期:大學二年級。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同學們已經能夠適應大學生活,遇到各種問題也能較為輕松的應付。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既要正確認識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大學二年級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為:
1“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大學發展與人生職業設計”等此類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幫助學生自我定位,展望未來職業發展前景。此類課程重點講授職業發展階段理論、人職匹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等
2開設“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科技創業”等課程,此類課程主要是針對有自主創業意向的學生。課程重點講授創業概論、商業機會、公司創建、市場營銷、競爭分析、企業戰略、創業融資、創業計劃等內容。
3職業技能的培訓。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去單位實習,在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第二學年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在大學學習期間實習、兼職或創業需要應用的知識,尤其是與用人單位交往方面的知識。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職業潛能和興趣,從而進一步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
(三)強化期:大學三年級。經過兩年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大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所學的課程已形成初步清晰的認識。進入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往往徘徊在考研、留學、或準備求職的十字路口,此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是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初步正確的選擇或決策。
第三學年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生可結合個人職業目標進行選擇,幫助學生合理進行職業定位,以實現畢業時順利就業或考研,并為今后個人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
(四)實踐期:大學四年級。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好就業服務。指導學生掌握求職方法,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就業。
大學四年級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為:
1“就業技巧”、“就業政策”宣講、“面試技巧”、“就業程序與權益保護”、“進入職場”等課程,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2就業壓力的心理調整,幫助畢業生緩解壓力。
3求職技能拓展,主要是體驗式課程,通過模擬面試,模擬招聘等,對求職技能進行全方位訓練。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研究課題,對大學生規劃未來發展、衡量自我、實現人生目標有著深遠影響。而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認清自我價值,使大學生能夠規劃出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我價值。本文就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進行簡單論述。
關鍵詞:
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改革
我國每年高校大學生都會面對就業問題,而獨立學院的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現象更為嚴峻。研究獨立學院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改革的就業趨勢,并解析其中的問題和缺點,研究其改革對大學生未來就業、提高能力、轉變思想觀點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改革的意義
(一)獨立學院改革是就業發展的必經之路。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高達749萬,比2014年727萬增加了22萬,創下歷史新高,各高校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據相關教育法明文規定:高校有義務為其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和實習企業,使學生找到自身存在的特性,將其特性與專業相結合,盡快可以找到一條與自己職業規劃相符合的崗位,為社會作出貢獻。但據目前形勢分析,大學生就業率低和企業招人難的現象尤為突出,所以,獨立學院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改革具有教育性意義。
(二)獨立學院改革是就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獨立學院的學生相比于母體學校學生來說,他們志向高遠,但文化課基礎水平薄弱,意志力差;有堅強的自立認識,但自我控制能力差;個性張揚,但缺乏自信心。因此獨立學院的學生不僅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更要重視學生的自身性格特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改革,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自己的社會價值,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自身潛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獨立學院改革是獨立學院政治教育的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能夠幫助學生思想政治理念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自身發展,使學生對自己的價值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定位,充分掌握社會環境的變化,合理進行職業規劃,適當調節知識結構使之與新時代的發展相吻合,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師資團隊沒有專業能力技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綜合性較高的特點,其需要教師的專業能力技巧較高,專業程度涉及范圍廣。根據我國就業形勢的發展,社會上對大學生個人能力的要求較高,這對教師專業知識、社會經驗、邏輯思維等提出了挑戰,實質上,獨立學院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由專項的部門來做,而事實上,大多院校只是由院級或系級導員來做,使之沒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更缺少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使得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力有限,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策略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團隊的創建。職業生涯規劃中一個技能型強、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教師團隊是職業規劃中的主體力量。獨立學院需要根據自身院校的辦學特點,從社會上召集大批人才,并使其成為重點發展對象,增強技能培訓,鞏固專業知識,為其師資團隊的創建提供有力條件,在培訓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如自主學習,課題研究或咨詢專業人士等,以此增強教師專業技能,通過專業人士的點評,或參與競賽的方式,教師增強課堂積極性,使教師在擅長的方面無限地發揮其潛力;通過教師不同的能力特點,可以將教師劃分在不同的小組學習,通過一起探討、分析、研究,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教師進行手把手的教學,讓教師在每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道路上起到輔助作用。
(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度。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獨立學院應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對其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建立一個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符合的教育制度。在內容上,根據當前形勢,由教師為主體,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導向,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盡快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形式上,打破傳統形勢的課堂教學,通過社會調查、研究報告、名人事跡等不同形式,提供給學生多元化的實踐機會。獨立學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與社會上的相關企業合作,提供給學生一個就業的平臺,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在實踐中讓學生對社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能夠幫助學生規劃出屬于自己正確的人生職業目標,這成為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使之在職業規劃教學里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可以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通過觀看相關視頻等進行言傳身教,使大學生對專業技能與職業規劃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就業觀念的認識,不僅要有理論知識的影響,更需要學生的實踐體驗,最后,獨立學院可以通過招聘會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職業。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建議
(一)進行社會調研,培養職業目標。近些年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獨立學院相繼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建設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那么要構建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首要任務就是根據獨立學院的發展形勢,以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生成長為落腳點,展開調研活動,以培養學生成才的觀念,將大學生的課堂理論知識轉變成在實踐中應用,以此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熱情,找到屬于自己在社會中的就業崗位,以此培養大學生在心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改革效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沖擊,更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從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被動學習,導致教學改革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所以,各院校需要創新教學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點,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創新,使職業生涯這門課程更具有實踐性。發展應用性教學,使學生通過應用性教學從中能夠有所收獲,而這種收獲便于學生改變自身的不足。
(三)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在原來理論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教學時間,完善教學內容,重視實踐教育環節,以職業生涯計劃為題進行競賽,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通過競賽評價、就業調查、模擬考試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專項研究,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與自身職業規劃相結合,進行調研活動,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特點,制定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
四、結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項系統的過程,需要學院相關部門的配合,實現共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改革的成功與否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想意識。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各學院已經被普及,那么我們就要把握住機會,制定出一條符合自身院校的改革計劃,盡快完成職業生涯的改革,目前,這項工作成為了新時期下獨立學院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鐘淑萍.優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2
[2]劉慧瑩,林井祥.談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3]方華軍.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4]肖舒勻,莊麗.談獨立學院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新校園,2016,3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
職業生涯規劃是由美國著名的職業心理學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在職業生涯規劃這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等慢慢地形成較為明晰的與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隨著一個人對自己越來越了解,這個人就會越來越明顯地形成一個占主要地位的職業錯。目前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常常具有多樣性和不穩定性,有時候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如待遇、地域、職業聲望、傳統觀念等。這正反映了大學生在職業錯的探索與定位環節上的薄弱。不論是選擇職業還是更換職業,大學生在職業規劃上的信念和原則應當是始終如一的。只有這樣,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過程才是連貫的、有效的。在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既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就業的新途徑,也是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的新課題。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目標
隨著大學生的逐年增多,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變得尤其必要。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是高校對學生進行人生導航的必然。南通大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以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理論為基礎,貫穿職業生涯理論,旨在加強對大學生職業觀念、擇業心理、個人職業特征評價等方面的輔導,以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形式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宣教式職業輔導,可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但是其教學方式的單一及對學生自身需求與能力的忽視,易流于形式,已不合時宜。南通大學教師在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吸收了心理教育中團體輔導的形式,以活動體驗結合知識啟發總結的方式,讓學生廣泛參與、積極體驗,并從中獲得感悟,掌握知識,并能學以致用。
三、課程的實施方案
課程目標:通過團體輔導形式,引導學生認識職業自我,了解職業世界,學習、掌握生涯規劃的方法和手段,自我探索職業錯,并為未來的職業自我實現打下基礎。課程用時:32學時,每周3課時,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適應的教學人數:每班60人以內為宜。課程方案分如下四個階段實施:
(一)第一階段:導向與暖身
1、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基本知識。目的與要求:幫助團體成員了解職業生涯團體輔導的基本知識和具體要求,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投入到學習、活動和體驗之中。具體活動:自我介紹、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基本知識講解。
2、相互認識、建立家庭。目的與要求:營造生動活潑的團體活動氛圍,促進成員在以后的活動中自如地展示自我,積極地關注他人。建立小組,促進小組成員相識,營造安全的小組心理氛圍,促成小組凝聚力的初步形成。具體活動:輕松拍打(熱身活動)、馬蘭花開、心有千千結、親人大團圓(結成小組)、心靈連線、我有一個家(建立小組)、團體輔導宣誓活動、握手告別(結束活動)。
(二)第二階段:職業自我認識
1、自我關注。目的與要求:在形成小組凝聚力的基礎上,促進成員開始關注自我(包括自己的生涯發展),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人。具體活動:抓與逃(熱身活動)、捧打薄情郎、自制名片、美好家園、我是一個獨特的人、組員心聲(結束活動)。
2、自我認識。目的與要求:促成小組凝聚力的加深和小組成員較為充分的自我認識。具體活動:創新接力(熱身活動)、我的職業夢想、我的過去與現在、我的家庭與影響、擁抱(結束活動)。
3、職業自我認識。目的與要求:通過電腦心理測試,使成員對職業自我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測試項目:氣質測試、艾森克人格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
4、進行深入職業自我分析。目的與要求:結合心理測試,進行深入的職業自我心理分析,并與小組成員進行分享與交流,從小組成員中獲取一定的自我信息。并進行喜歡的生活方式、職業能力評估,職業自我綜合分析(含氣質、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具體活動:假如我有一百萬(熱身活動)、無價之寶(價值觀探索)、我喜歡的生活方式、職業能力評估、職業自我綜合分析(氣質、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分享與交流、群抱(結束活動)。
(三)第三階段:職業認識
1、職業實地采訪與信息收集。目的與要求:通過對將來可能從事的相關職業的實地調查訪問,收集職業信息,加深對職業世界的認識程度。具體活動:征集相關職業、確定職業實地采訪計劃、小組職業實地采訪、小組職業采訪報告寫作。
2、職業風采展現。目的與要求:各小組通過自己的創意活動,進行職業實地采訪報告的匯報與交流,以展現多種職業風采,形成資源共享局面,促進全體成員對職業世界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認識。具體活動:注意力輔導(熱身活動)、猜職業、小組職業風采展現、職業風采展現評獎、我可能的職業選擇、我的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布置課外作業)、小組群抱及告別(結束活動)。
(四)第四階段:生涯規劃
1、職業生涯規劃。目的與要求:結合職業自我分析和職業認識,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掌握生涯規劃和生涯抉擇的方法。具體活動:小小動物園(熱身活動)、分享我的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生涯方格練習、生涯抉擇平衡單練習、總結與討論、團隊群抱(結束活動)。
2、笑迎未來。目的與要求:引導成員共同解決生涯規劃中遺留下來的問題,糾正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中的錯誤理念,讓學生自己探討生涯困惑并評價職業生涯團體輔導的總體狀況,在良好的情境與氛圍中結束課程。具體活動:生涯困惑秘籍(熱身活動)、實話實說(生涯困惑集體探討)、誓言執行情況反饋、把心留住(結束活動)。
四、課程評價方式
1、起始評價。起始評價即在課程實施前進行的評價,可以用調查問卷、個別訪談、座談會或教育心理測量等形式進行。內容應包含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程度(如興趣、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目標的清晰度(有沒有目標,長期目標或短期目標等)、對專業的了解程度及興趣、對學習的專業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有無了解及了解程度、對生涯規劃有無了解等等。起始評價所得的資料可做來課程設計的參考,也可作為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依據。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前,教師精心設計了大學生生涯調查問卷,含16道選擇題,內容涉及自我認識、個人未來五年計劃、所讀專業與自身興趣、對于生涯規劃的了解程度、找到工作的信心等方面。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整理分析,制定教學方案。如,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僅限于對職業名稱的知曉,對該職業具體是做什么、需要哪些能力卻不知道,因此在教學方案別安排學生做調研,通過親身探索真正了解職業;同時,很多同學自我認識模糊,不了解自我,教師即在教學方案中安排各種心理測試、游戲活動等幫助學生在體驗中了解自己。
2、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即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實施評價,在課程進行時及時收集教學活動信息,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饋,記錄課堂氣氛和學生反響,并即時調整教學,以適應學生需求。如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的價值觀并不清晰,而且進入大學后對事物的看法發生改變而無所適從的情況,在課程別安排了價值觀澄清的內容。
3、終結評價。終結評價即在課程結束時進行課程效果的評估,可以重做起始時的調查問卷或量表,將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同時進行個別訪談、學生滿意度調查等。并以此作為改進課程和實施下一步職業輔導的參考,對于學生仍疑惑的比較集中的問題,也可再次以講座或其他形式予以澄清。課程實踐發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對于學生了解職業規劃、提高自我認識有很大幫助,同時也使得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更加客觀、清晰。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
在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求職與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職業的選擇和對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對個人事業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對個人職業發展起著定向、引導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群體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背景下,在大學生中普及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顯得尤為重要。
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確立成長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學生一入學就開始的,并貫穿于大學四年。生涯規劃從短期目標來看主要指學業規劃,從長期目標來看主要指職業規劃。具體到高校,生涯規劃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及學業和未來的職業作出合理的規劃,還要區別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為學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務。2007年國家教育部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以此為基本要求,從大學生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和拓展就業出路六個方面著手,側重校園化、社會化教育、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從國內高校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1],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大學生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大多會面臨著這樣的困惑,不知道規劃什么,如何規劃,甚至對自己所學專業畢業后能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知之甚少。因此,做好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應該從拓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和指導學生正確把握職業規劃的原則問題兩方面入手,讓大學生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以減少職業選擇時的迷茫和困惑。
一、拓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
1、 專業思想教育
對大學新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第一步就要解決新生對大學里“學什么”、“為什么學”的疑問,即開展專業思想教育,很多學生待到畢業時被問及所學專業該從事什么工作時還一臉的茫然,這顯然是專業思想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對大一新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對大學生四年的學習及整個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通過專業情況教育,使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歷史淵源、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清楚本專業的課程安排和具體要求,方便學生調配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其次,通過本專業學生就業形式、優秀畢業生發展狀況等情況的介紹,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促使新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專業學習中去。再次,要講授一些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如將來畢業后的職業發展前景等,讓學生具有初步的職業認知,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對自己的發展更有目標和思想準備。
2、 目標教育
對大學生的目標教育分為短期階段目標教育和長期職業目標教育,短期階段目標主要指的是對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生進行適時地目標教育,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明確每一學年的學習目標,學校設置的大學四年培養計劃、目標和課程設置每年都有差別,所以每個年級的規劃也不盡相同。
大一是試探期,新生應盡快熟悉適應新環境、新學習和生活方式,有選擇性地參加學生會和社團活動,融入集體中,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熟悉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開始接觸、進行職業規劃、樹立職業意識。大二是定向期,學生應該全面分析自身特點,明確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確定合適的定位,通過職業實踐活動,對職業環境和職位進行探索,從而發現自己適合從事的工作類型,通過參加社會活動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大三是沖刺期,學生應該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和生活,學會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多參加與專業和目標職業、職位相關的社會實踐,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在不斷地實踐中深化對自己的認識,有意識地進行能力、職業素養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大四是分化期,畢業生應該在就業或者考研之間做出選擇,準備就業的同學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收集信息,了解就業政策、學習就業相關的技巧和方法,調整好心態,以開朗而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挑戰。
四年的短期階段目標成就了長期的職業目標,為長期的職業目標奠定了基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初步確立學業目標和職業方向,還要教育他們制定的職業目標和規劃要有彈性,密切關注職業的發展變化,學會收集、分析影響生涯規劃的信息,及時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2]。
3、實踐教育
通過專業和職業針對性強的參觀、考察乃至實踐,使大學生了解目標職業的特點、自己應具備的資格和能力條件、也進一步明確自己今后的重點努力方向。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資源積極建設社會實踐和教學實習基地,將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和擇業就業有機會結合起來,建立長效的實踐鍛煉平臺,讓學生深入社會,體驗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職業,達到對外部環境更為全面、客觀的認知。這應成為學校今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成立各類實習基地,學生可以通過實地實習接觸到真實的職業環境,促進對職業的認知。二是組織一定規模的有明確目標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暑期“三下鄉”活動、進行校友訪談、企業訪談,生涯人物訪談等職業體驗活動,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社會實踐意識。這些形式各異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在熟悉社會環境和職業環境的同時,也進一步修正其職業定位,有助于職業生涯目標的實現。
社會實踐活動,
二、明確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原則
職業咨詢之父帕森斯在《選擇職業》一書中提到選擇職業的兩條原則,第一條是自我認知,第二條是職業認知。大學生只有在充分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后再去選擇職業,才能選對職業,職業生涯才不會走彎路。根據帕森斯提出的原則,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可以考慮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職業規劃與學業規劃相結合的原則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是求職計劃,而是包含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系統的教育,是為未來的職業做必要的準備。大學生必須明確未來的職業目標,學習時才能有的放矢。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職業知識和技能的時期,是提高個人素質的關鍵期,所以,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重點規劃學業規劃,并努力實踐[3]。
2、興趣愛好與所學專業相結合的原則[4]
大學期間學習,主要是專業知識學習。相對于中學,大學期間的學習時間寬松,自主性強,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拓展自己的知識空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學生在設計職業生涯時務必考慮自己的個性特點,珍惜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3、 挑戰性與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
目標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是奮斗的動力,行動的方向,必須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的境界或標準,不可平庸,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起到激發自己潛能的作用。當然,職業生涯規劃重在執行,規劃時,也不可好高騖遠,應該從個人的實際出發,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制定,具有可行性。為保證可執行,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應清晰、明確,有主干目標和分支目標,實施步驟直截了當。目標和措施要有彈性或緩沖性,以便遇到環境變化時,可以適時調整。
4、 社會需求與利益收效相結合的原則
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要分析社會發展與社會需求狀況,選擇一些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才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當然,職業對每一個人而言,依然是一種謀生手段,在謀取個人福利的同時,也創造了社會財富,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要考慮自己預期收益,這種預期收益要求能實現自己幸福的最大化,也就是使利益最大化。
目標是行動的指南,大學生只有進行了合理規劃,確立一定的目標以后,才能逐步培養和完善其學業和職業意識,從而進一步鍛煉其學業和職業能力,并最終提升其綜合競爭力。只有清楚得認識到學生的困惑,有針對性幫助他們,才能從根本上指導他們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才不會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流于形式。因此,拓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和指導學生正確把握職業規劃原則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進一步深化基本前提,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孟國忠,蔣理;創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
2、 唐海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入學教育 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DING Zhen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in the school of problems from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eaching staff, four aspect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propos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entranc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獨立學院是近十年來新出現的一類民辦高等學校,他們承擔著近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任務。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有利于獨立學院人才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數量和質量,促進獨立學院的持續發展。
目前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教學普遍存在著管理機構不明、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活動單一、學校和學生認識度不夠、咨詢系統缺乏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優化對策:
1 教學方式
1.1 新生入學教育
在軍訓之后可設立“新生入學教育周”,是為了讓大一新生適應新環境、了解本專業、認識新同學和老師的一周。新生入學教育是向新生介紹所學專業,使其了解今后的就業前景,引導其合理規劃大學生活的好機會。新生對大學生活充滿著無限的憧憬,這時培養其職業規劃意識,事半功倍。入學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找高年級的學生代表召開經驗交流座談會;以講座的形式,由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介紹今后的學習內容、就業方向、發展前景等;帶領新生參觀實驗室、成果展等。
1.2 職業生涯規劃探索
學生想了解所學專業,也在努力適應相對自由的學習方式,有著對新環境和對未來職業方向的困惑。在大一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可使用專業的測評軟件和六島游戲等非正式評估手段,指引學生對興趣、能力、價值觀等的自我探索;可通過職業探索,了解今后可能的職業和要求;學習正確決策和調整決策的方法,做出初步決策,進行任務分解,來逐步完成對最終決策的實現。①老師可推薦相關評估的書籍,也可自制課堂講授時所用的測評小冊子。
1.3 分析就業形勢,了解就業政策
開展就業指導課程一般在專業課教學結束前。此時學生已充分了解了所學專業,要對畢業后的去向作出決策。教學方式可以多樣化,可對社會就業環境進行分析,指導學生做就業前的準備,如簡歷的撰寫、面試技巧等;也可以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相關就業政策,如大學生村官政策、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補助政策等;還可模擬面試現場進行實踐練習。
1.4 幫助學生適應職場環境
很多畢業生在正式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之前,會猶豫和不安。猶豫的是簽訂了這家企業后,會不會有更好的企業出現;不安的是進了企業能不能做好第一份工作。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進入社會的信心,引導學生養成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和穩步求發展的職業習慣。②
2 實踐方式
2.1 課堂體驗
學習職業規劃的目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并熟練掌握職業規劃的方法,以便今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正確決策。學生在課堂上除了學習理論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課堂開展的實踐活動中,深刻體驗,得到感悟。比如進行自我價值觀探索時,可組織課堂價值觀拍賣會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取舍時會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也許會糾結,也許不痛不癢,但只要是從內心出發,最后的結果一定是最真實最接近心靈的答案。
2.2 校內的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
除了在課堂上設計的體驗式教學,學校還應該多安排校內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在與同學們的分工合作中能感受到堅持和妥協的心境、團隊合作和孤軍作戰的區別,以及成功的不易和收獲的快樂等。企業需要的團隊精神、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等素質,都會在其中慢慢積累、沉淀,形成習慣。采取怎樣的態度去選擇和參與實踐活動,將決定離你的職業目標是靠近還是遠離,將對未來職業決策、行動產生影響。
2.3 咨詢服務系統
咨詢服務是職業規劃課程中不可或缺的實踐活動,學校要從經費、師資、保障等各方面保證咨詢服務系統的運行。課堂教學是一個老師引導多個學生體驗,其他實踐活動也是學生自己體驗,而咨詢服務則是一對一地提供幫助。它很好地保護了當事人的心態,使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咨詢服務中。但對提供咨詢服務的教師要求較高。
2.4 校企合作的校外社會實踐平臺
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充分利用學校各方面的社會資源, 如教學中的專業實習環節、寒暑假的參觀學習、社會實踐等, 讓學生進入企業,體驗各種各樣的職業。為保證學生的安全,學校要在審查企業資質方面嚴格把關;增加校企合作,將一批專業對口的、愿意接納我校一定數量畢業生實習和工作的企業發展為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每年安排部分畢業生到企業集中實習,跟進和指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過程,并幫助表現優秀的畢業生與企業協商留在企業工作。③
此外,也可邀請企業名人、畢業校友到學校舉辦講座與學生交流;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性的職業探索活動等。
有了這樣的實踐平臺,加強了學校和企業、學生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和企業對彼此有所了解,讓學生覺得就業并不可怕,也能通過實踐活動發現自身的不足,在畢業前完善自己,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
3 師資隊伍建設
3.1 成立專門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中心
如何體現校方對該課程的重視,第一步就是要成立專門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中心,這對其師資隊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前該課程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成立了指導中心后,它才真正找到了家,教師隊伍才會穩定。除此之外,還要新進1~2名職業規劃教學方向的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專職教師,便于該課程的教學管理。
3.2 培養一批穩定的、具有專業資質的職業規劃教師隊伍
要打造一支專業化的職業規劃師資隊伍,除重新招聘外,還可在原有教師中選拔一批有工作經驗和知識背景、樂于助人的教師。對于獨立學院而言,后者可能更容易實現。要做一名合格的職業規劃教師,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可以通過校內培訓、省職業規劃師的培訓、全球規劃師的培訓,來彌補在職業規劃理論知識方面的不足;通過學習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知識來增強綜合教學實力,在職業規劃咨詢和課程設計方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本校教師要有就業的危機感,樹立學習新知識的決心。要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和學歷,關注社會就業環境的變化,了解學生的困惑,學習該教學領域中的新課題。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經驗,用創新的思維去深入研究職業規劃學科,實現教師的個人成長,也能幫助學生成長。
3.3 組建學術團隊共同發展
以一己之力來發展獨立學院的職業規劃課程,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教師一起組建成學術團隊,完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體系。要組建學術團隊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要有學科帶頭人。目前獨立學院該課程缺少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學科帶頭人。他要在教育上相當有經驗,能指導和組織教師們開展這一學科的學術研究,并取得成果。(2)要有對該學科有熱情的青年教師。職業規劃教育是一門新學科,需要真正對其有興趣的教師來發展。青年教師更有創新意識,與新學科可能會碰撞出新的火花。(3)有一批穩定的、能擔任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師。從獨立學院職業規劃教學老師的年齡層次上分析,以60歲以上的老年教師和30歲左右的青年教師居多。從職稱層次上來看,雖然少數教師已獲得中級職稱,但少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中年教師和中級以上職稱教師的缺乏,導致教師隊伍不太穩定,流失率高。要培養出一批穩定的中流砥柱教師,就要提高待遇,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建立傳幫帶的學術團隊,使教師有歸屬感。
3.4 充分發揮輔導員的引導作用
目前獨立學院該課程的教師絕大多數是輔導員。為了使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在就業擇業時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輔導員就要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④
(1)引導學生增強職業規劃意識。輔導員要讓學生明白職業規劃對自身成長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使學生學會從職業規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2)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在簽訂協議和今后工作中養成誠信、堅持不懈、穩定踏實等習慣,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以及對職業發展造成的影響,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⑤
4 質量評估體系
4.1 短期質量評估體系
對能看到短期效果的如課堂教學、咨詢服務、個人輔導和社會實踐等環節進行評估時,可設計一系列滿意度調查表來評估。其中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評價是難點,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意識到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都與其今后的職業規劃相關。這需要在參加活動之前,對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目的的動員宣講,讓他們帶著積極、飽滿的職業規劃意識去參加活動?;顒咏Y束后再進行評估,就更有針對性,了解學生是否提高了用人單位需要的知識素養和能力,或是否學到了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決策和規劃的方法。
4.2 長期質量評估體系
對長期效果的評估,需要跟蹤到學生畢業后1~2年,這要求在學生畢業后一段時間內仍與之保持聯系。可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調查和企業回訪等形式,了解到學生在接受職業規劃教學之后,進入社會后的職業生涯發展狀況、面臨的困惑以及對今后職業規劃的建議。一方面了解該課程的影響范圍和時長,另一方面也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便于學校在職業規劃教學方面加以調整。
基金項目:2011-2013年度湖北省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與實踐體系整體優化研究》(課題編號:2011A042)
注釋
① 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② 李燕,李松林.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7(12).
③ 王保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建設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169-170.
[論文摘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我國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相關理論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在各大企業引起廣泛的重視。近年來,由于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高校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始大力推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師資隊伍專業素質薄弱;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策略。
一、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沒有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模糊設置,必然導致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毫無計劃性。目前,多數大專院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大多是“時隱時現”,界定不明確,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質認知嚴重不足,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漫不經心、毫無計劃性。只有對這門課程做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例如屬于全校性選修課,還是必修課,或是限選課等;學生修完該門課程后可以得到幾個學分;學時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學生和老師才會對該門課程的性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上起課來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財經大學就是采用必修課程的形式來開設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生涯規劃與“三生教育”》課程,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職業發展與創業》課程,每周2學時,屬于必修課,1學分。據筆者的調查,修完課程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受益匪淺。
二、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
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來源于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管理領域,且大多沒有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教學經驗,熟悉學生情況,但專業化程度較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對社會上企業的用人情況及人員發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僅停留在做職業測評和講解就業政策等較低的層面上。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必要的教學組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研室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同時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使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等專業知識,經過經常性的專業培訓,通過職業指導師從業資格考試,具備職業指導相應年限的工作經驗。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不僅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有專門研究,而且應與學生的對口單位有緊密的聯系,了解這些行業對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員發展道路。因此,學校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的培訓制度,讓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到校外進行考察、學習,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指導水平。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聘請校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員兼任該課程的教師,甚至參與教材的編寫,以此提高課程的適用性。據筆者對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如果學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主要的內容應包括哪些方面”這個問題上,49.7%的學生選擇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仿真。由此可見,該門課程內容的適用性是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看重的。
三、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以及授課方式等,很少考慮到“本土”學生的實際特性以及專業特色。如目前我國使用的測評工具很多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很多測評脫離我國的實際,導致測評結果的科學性被懷疑,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感覺到與自己的實際特點不相符。
職業測評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應以測評建設為首要切入點。職業測評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手段,對人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我國大多數測評體系來源于國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與我國大學生個性特點相匹配的測評體系,對于個體的“自我”測評正好是職業教育的首要步驟,因此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測評體系建設,對于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四、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
許多院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不合理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專業差別,授課時各個年級與各個專業的學生“一鍋端”,脫離實踐談理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自我、專業、職業的模糊認識問題,亦無從談起對職業人生的合理規劃。
大學一年級: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把就業指導與國防教育、入學教育、專業介紹相結合,側重專業感知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奮斗目標。許多新生進入高校后對自己的專業與未來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從入學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結合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等個人特質,初步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其次,由相關教師開設系列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大學生活、大學環境及人際環境。第三,向新生介紹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以及相應的工作領域及其發展方向。
大學二、三年級:培養和提高職業所需的基本素養與修養,使大學生熟悉自己的專業與行業的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對職業的熟悉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該行業性質特點及其發展前景的掌握,使規劃者對職業具有宏觀的認識;二是了解行業內各種職能的分工及其發展道路,使規劃者對職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細致化,助其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此外還有對職業操守、人際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等職業交際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規劃者全方位地了解職業的特點,做到既懂“做事”,也會“做人”。這樣,規劃者結合對自身及職業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規劃出日后的職業發展道路。
大學四年級:輔導相關求職技巧。面臨找工作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年應結合前三年的職業規劃,加強求職技巧的訓練。就業指導老師應對畢業生開展簡歷制作、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現場應變能力測試等相關講座,幫助學生成功就業。
五、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相關理論是新近引入的理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方面的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它是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必由之路。職業規劃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的基礎建設、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選擇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和案例集、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同時,探索現代化的授課方法,設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輔助教育平臺,提供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實施的優勢資源,包括發展和強化職業指導機構、設置信息化和網絡化互動平臺、配置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員、引進科學的職業心理測試工具。
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課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切實地了解自己、職業以及社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求職、工作經驗。這種教學目的決定了該課程的考核需要開創靈活、實用的方式,并爭取使考核具有實踐意義。切忌成為背概念式的測量考核,偏離了課程的實用意義,也增添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參考文獻
[1] 李舒怡.高等院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