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5 10:56:12
序論:在您撰寫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康復期;精神??;認知心理治療;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多種心理問題,會對患者的康復產生嚴重的影響,能夠減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對于患者的認知療法是臨床康復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患者錯誤認知和觀念進行改變,使不良情緒與行為得到糾正,能夠使患者正常的進行各種心理活動,最終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筆者現將康復期精神病患者認知心理治療的護理觀察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收治的康復期精神病患者90例進行分析討論,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在23-59歲,平均年齡為35.18±2.39歲。此組患者的精神癥狀緩解或已經消失,自知力已經恢復或部分已經恢復,病情處于穩定狀態,但還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狀態。其中:雙向情感障礙患者23例,精神分裂癥患者47例,神經癥患者18例,應激性精神障礙患者2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一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為對照組,另一組患者實施認知心理治療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精神癥狀、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社會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工作能力、學習情況等進行收集總結。
1.2.1 治療階段 將進行治療的康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認知心理治療及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此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進行認知心理治療方法。每周進行認知心理治療1次,每次治療時間為40-60min。對于此組患者進行護理觀察3個月。
1.2.2 認知心理治療方法 由我科有資歷的心理咨詢醫師開展認知心理治療。
1.2.2.1 準備治療階段 收集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資料,其主要包括誘發精神病的社會心理因素、家庭社會背景、人際環境關系、婚姻戀愛史、性格復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靜的房間內并由咨詢師與患者進行有關心理治療的交談與交流。注意對患者求診的目的要耐心傾聽,并鼓勵患者對自己內心存在的問題進行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對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問題要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釋,幫助患者能夠找出問題所在,對患者的錯誤認識進行糾正,并對患者所提出的問題給予有效的解決的方法。
1.2.2.2 鞏固治療階段 對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進行反復的認知治療訓練。尤其是針對病情反復的精神病患者,應耐心細致的進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對錯誤認知及時進行糾正,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進行鍛煉,以鞏固認知心理治療的療效。
1.3 效果評定 對于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分別由心理醫生用SGL-90[3]進行檢測治療結果,該評定表共有90個條目,其中主要分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度、強迫、焦慮、抑郁、敵對、偏執、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癥狀因子,每一項主要按5級評分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證明心理癥狀越明顯。問卷由心理醫生監督發下并同意回收。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統計分析使用SPSS11.3軟件包完成,P
2 結 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不同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GL-90評分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各個項目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
3 討 論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發病時,由于受精神癥狀和自我缺乏認知力的影響,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進入康復期后,患者的精神癥狀逐漸的消失或者緩解,自知能力能夠恢復,因此,在對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應適時認知心理治療方法,并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干預這對臨床康復治療有重大的意義。從以上報道可以證明,對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心理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期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認知力,對日后生活質量以及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雅坤.認知行為療法在疼痛治療中的運用現狀及展望[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0,91(3):120.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76
慢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則為高血壓, 此疾病發病因素包含心理社會和自身因素兩個方面。長時間的壓抑、憤怒、緊張、焦慮等情志屬于引發高血壓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時, 此也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提升, 人們生活質量和方式也有所改變, 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造成老年高血壓疾病發病率日益上升, 隨之引發各并發癥也較多, 較為常見的則為老年高血壓伴糖尿病, 病程時間長, 需長時間接受治療, 結果造成怪癖、固執等個性化差異, 逐漸加深懷疑、悲觀、焦慮等負面情緒[1, 2], 治療療效受到影響。為此, 本研究將250例患者納入到討論中分組研討, 旨在研討心理干預治療老年高血壓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癥狀和藥物降壓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壓伴糖尿病患者, 按入院順序分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125例。對照組男70例, 女55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64.2±14.2)歲, 平均舒張壓(82.3±5.8)mm Hg(1 mm Hg=
0.133 kPa), 平均收縮壓(153.4±7.2)mm Hg;研究組男68例, 女57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64.5±14.4)歲, 平均舒張壓(83.4±5.5)mm Hg, 平均收縮壓(153.2±7.1)mm 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藥物治療(揚子江藥業集團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0371), 口服50 mg/d。研究組則在藥物治療基礎上, 每日給予1次心理干預, 其內容包含:測量患者血壓狀況, 讓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關知識, 了解疾病病程狀況(終身性疾?。?, 但堅持接受治療, 可較好控制疾病, 協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 糾正錯誤認識, 協助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規律作息、低鹽飲食、戒酒戒煙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靜房間中, 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勢, 將注意力集中, 閉目養神, 均勻呼吸, 按雙腳、下肢、軀干、上肢、面部等部位, 保持8 s左右, 讓患者體會到肌肉緊張感, 再放松15 s, 感受到放松感, 進而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每次持續30 min。
1. 3 觀察指標[3, 4] 患者治療1個月后, 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狀況, 同時需記錄治療4周后患者血壓控制狀況, 對比討論所得數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SDS、S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SDS評分:治療前, 研究組(51.8±10.3)分和對照組(51.6±10.5)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血壓比較 對比治療4周后, 兩組動態血壓情況, 研究組最小舒張壓、最小收縮壓、最大舒張壓、最大收縮壓分別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 Hg;對照組以上指標分別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療后研究組最小舒張壓、最小收縮壓、最大舒張壓、最大收縮壓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1(c)-126-01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疾病譜和求醫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于升學、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再加上獨生子女及單親家庭等諸多因素影響,各類精神疾病患病率與日俱增。目前,僅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精神發育遲滯與老年癡呆癥的患病率就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1%,如此大的數字令人觸目驚心,但這么龐大的患病群體中,僅有5%~10%的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療,有90%終身不入院治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性效應,嚴重者可危害社會并傷及無辜。造成這種局面,筆者認為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
1 相關因素
1.1 主觀因素
由于公眾衛生常識匱乏,對精神疾病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錯誤地認為患上精神疾病會被人取笑,遭到歧視,受到孤立,從而不愿公開,不敢就醫。
1.2 自知力
大多數精神患者否認自己有病,而拒絕就醫,等到病情嚴重造成自傷、他傷或危害社會等嚴重后果才被強制就醫。
1.3 客觀因素
疾病反復發作,治療時間長,無力支付巨額醫療費用是影響精神疾病患者就醫的又一因素。針對上述原因,我們認為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解決各類精神疾病罹患者的就醫問題,減輕家庭負擔,減少社會危害,有助于康復者重返社會。
2 預防對策
2.1 廣泛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
廣泛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讓市民從認識上上一層次;醫療服務機構應針對需求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心理減壓門診、兒童心理門診、以滿足不同主訴患者的醫療需求;設立各種流派的心理治療室、神經癥病房,成癮科包括戒酒、戒毒與網絡成癮治療病房及門診。設立上述各種門診、病房及治療室的目的是:①讓患者及家屬明白此類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消除心理顧慮,引導積極正確就醫;②對已經出現問題者及時疏導,給予心理減壓和干預,阻止病情發展;③可以滿足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分診就醫,而不是盲目無助。
2.2 定期普查
醫療衛生部門尤其是精神疾病權威機構應該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轄區進行普查篩選,發現有心理或精神方面問題的人,及時安排治療,杜絕因心理精神問題引發的各類惡性事件。
2.3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隊
目前由各類心理醫師、心理治療師組成的衛生隊伍人員不足,不能滿足上述治療群體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該針對精神衛生工作與疾病譜和求醫方式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一問題,改革完善醫療制度,合理精神衛生與心理工作者的結構布局,改變僵化的服務模式,擴大服務范圍,開展相關的新???、新療法,抓好新從業醫護人員培訓,為新型的醫療事業發展服務。
2.4 完善醫療服務
過去一段時間內受醫療服務市場化路子的影響,公共衛生與精神衛生的問題已成為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且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是政府的責任。據此我們認為應該改革完善醫療服務的方向與政策,呼吁政府加大對精神疾病防治的投入,讓他們能夠接受正規治療。
2.5 營造和諧環境
調查顯示,人際關系好的人孤獨感低,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和諧環境,加強交流和溝通,可以有效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性和親融性,減少沖突,以免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減少患病。對住院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心理治療,要求家長參與,還可以借助社會愛心人士力量,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深層次的人性化服務,以緩解長期住院與家庭社會分離帶來的壓力和影響,轉移注意力,提高戰勝疾病和重返社會的適應能力,有利于康復患者重返社會。
1關于醫生的人文精神
我國知名的醫學家黃家駟認為,人的疾病與健康,不僅會受到物質條件和物質環境的支配,更會受到人的精神狀態、經濟條件以及社會制度的影響。所以,醫學又是一門與社會科學息息相關的學科。而于光遠先生也認為,可否將臨床看作是很多自然過程里,特殊的自然過程,雖然臨床并非純天然的自然過程,但是,臨床是一個社會自然過程,臨床如果離開了社會,便會不復存在。并且,臨床與開礦不同,臨床屬于兩重意義的一種自然過程。對于臨床來說,疾病具有很強的社會原因。由此可見,醫學不僅具有很強的自然科學性,還兼備人文社會科學屬性?,F如今,伴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其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一模式的轉變賦予了醫學更加濃烈的人文性,醫生在使用技術開展疾病治療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社會文化因素所具有的作用進行充分考慮。與此同時,醫生對于病人以及醫生對于自己角色的情感認同,對于病人交流方式、病人診斷、病人手術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人為本已經成為醫學人文性重要的要求,在醫學實踐的過程中,將主體人作用充分發揮,能夠有效防止技術毫無限制的擴張。在醫學實踐的過程中,十分尊重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將技術作為輔助。醫生的發展和醫生價值體現已經成為當今醫學必然經過的道路,如果我們忽略了對于患者的激勵、支持、關注,醫學就無法體現出其真、善、美、德,便會淪為失去人性的醫療活動。正因如此,我們必須要注重對醫生開展人文精神的培養活動,使醫生可以更加關心、關懷、幫助患者,營造出良好的就醫環境,為實現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精神病學人文精神培養的現狀
從我國精神病學內容角度出發,我國的精神病學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和關注,即便在短暫又寶貴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以知識的講授為主導,內容以重型精神障礙的治療、觀察、診斷作為主導,多數醫生在結束學習生涯以后,并不會選擇在精神科工作,重型精神疾病在綜合醫院也很少見,綜合醫院中常見的精神患者往往存在較輕的身心疾病、情緒障礙,還有些少年和兒童存在輕微的行為障礙等等。因此,我國的精神病學實際內容和實際情況,與我國臨床實際脫離,使醫生會產生精神病人無法醫治等誤區,進而使其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學科產生嚴重的偏見。在精神病學領域中,其內容缺少精神病醫學史、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知識,即便是在醫生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講授這些知識的時候,往往會粗略帶過,甚至會避而不談。同時,缺乏精神病學的相關實踐,只對精神疾病檢查、診斷、癥狀采集重視,忽略了建立醫生和患者關系的技巧,沒有對精神疾病發病原因進行探討,更沒有明確其社會因素。這樣的傳統醫生培養方法并不利于對醫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生物、心理、社會這樣的醫學模式相脫離。
3精神病學臨床運用中醫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對策
3.1加強訓練醫患溝通技巧
當前形勢下,國內的精神病學臨床運用過程中,大多數都僅僅安排醫學開展見習活動,而沒有安排相應的實習活動。因此,應為醫生安排綜合醫院精神科或精神專科醫院的短期實習活動,這是開展實踐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和渠道。開展精神病學臨床實踐和學習,不僅是為了使醫生能夠對理論中的重型精神障礙進行了解和掌握,還要訓練醫生,使其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掌握與精神疾病患者溝通的技巧,對其開展有效的精神檢查,采集其病史,對癥狀進行確定,對醫生的這些基本技能進行訓練。在醫生開展實習的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機會與不同患者相接觸,與患者面對面地進行訪談技能的訓練,使醫生可以對精神病學進行全面、有效的認識,同時彌補了精神病學臨床運用中內容不全面的缺陷。在業余時間中,鼓勵醫生以小組作為單位,開展訪談技能的學習和練習。此外,還要改革醫生的考核方式,在醫生實習的過程中,對醫生面對真實患者的溝通技能進行考核,考核其對精神障礙處理、判斷、識別以及發現的能力。
3.2豐富精神病學臨床運用的內容
在精神病學的臨床運用過程中,往往不會為醫學單獨開設心理治療以及心理咨詢相關的實踐,而是將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訓練融入到醫生心理學學習或者精神病學學習之中。在臨床各科運用的過程中,軀體的疾病往往可以引發心理反應,軀體疾病也可以造成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產生,甚至會與精神疾病共病。這個時候,醫生不僅要對軀體病變進行積極的治療,還要幫助患者恢復其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不管是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還是其心理功能的恢復,均會對軀體疾病恢復產生重要、積極、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掌握基礎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技巧,學習基礎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理論,能夠提升醫生人文精神關懷的實踐能力。要求必須要根據專業來增加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運用,使醫學可以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詢技術,例如:安慰技術、暗示技術、承諾技術、引導技術、傾聽技術、架構技術、反映技術、接納技術以及開場技術等,還包括促進變化的技術和策略。醫生還要初步了解專業性心理治療的技術和理論,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技術和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等。這些理論和技術均可以使醫生在自身臨床工作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得以運用,增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增強了患者的依從性,進而保證了患者的安全,體現了醫生的人文關懷。
3.3增強精神病學史運用
通過對精神病學歷史進行運用,醫學可以對精神病學的發展進程進行掌握。不管是中世紀之前對于精神病人的隔離和虐待,還是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以后,法國醫生開展的精神病革新運動,醫生都可以進行了解和學習。對現代精神醫學中對遺傳、環境、心理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解,對精神疾病患者在歷史中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公平待遇進行了解。激發醫生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心理,增強醫生的社會責任感。了解在精神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人文關懷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醫生對精神病學課程重要性進行充分認識。通過為醫生介紹相應的人物,使醫生加深對精神病學的理解,提升醫生人格整體境界,培養其人文精神。
4結語
精神科醫生在醫療領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長期以來,他們為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千萬個家庭的幸福與安寧辛勤工作,他們比一般人面對更多負面情緒,但他們的努力不遜于其它任何科室的醫生。
為什么選擇精神科?
答其實一開始分配到了一個國家級研究單位,自己放棄了。因為對精神科臨床治療很感興趣,自愿來到了精神??漆t院工作。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醫生選擇精神科的原因。
問社會上會對精神科存在偏見嗎?
答精神科醫生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也不高,社會上很多人對精神病人的偏見會轉移到醫生身上。
在參加同學聚會時,常常還會被問,與心理異常的人接觸,自己會不會受影響。當然,這兩年情況改善了許多,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大眾對精神疾病逐漸了解。十幾歲的女生也會自己跑到門診部,說,“大夫,我抑郁了?!?/p>
問面對病人,精神科醫生是不是很危險?
答這個風險是相對的,它不比在街上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高。所謂的風險也只比內科的風險高一點, 仍然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危險性是存在的,有時候病人的攻擊是致命性的,所以醫生的壓力還是挺高的。進入精神科時,會有專門的安全教育。
一個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能夠做到通過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覺到病人的變化,判斷其是否有攻擊性,做到事先預防。在我們醫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較文弱,但都能很專業地從事和喜歡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詢科的區別
問精神科和心理咨詢科的區別是在治療疾病的程度上嗎?
答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各有所長。心理醫生擅長心理治療,對輕型的包括焦慮癥,強迫癥,癔癥等神經癥型疾病的心理治療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對重型疾病的診斷和用藥治療的經驗不如輕型疾病積累的多。國內部分心理醫生未受過精神科臨床培訓,所以無法診斷和治療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醫生主要是用藥物治療重型疾病和輕型疾病,對重型疾病和輕型疾病的診斷和藥物治療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若未經過系統的培訓,對輕型疾病的心理治療的經驗不如心理醫生。因此,對重型疾病和輕型疾病的診斷和藥物治療要以精神科醫生的意見為主,對輕型疾病的心理治療要以心理醫生的意見為主。要確定精神疾病的診斷要先找精神科醫生。
問病人會對精神科抱有偏見,而優先選擇心理咨詢科嗎?
答當前環境下,大部分病人沒到很嚴重或病情發作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先去心理咨詢或者去綜合醫院看綜合科。對精神科還是有偏見,認為大部分精神疾病還是由于心理因素導致的。
事實上,心理咨詢師沒有診斷疾病資格,如果懷疑有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找精神科醫生確定病情,診斷出來是重型精神疾病還是輕型疾病,看它適不適合心理治療,如果適合心理治療的情況下,再去找心理醫生?;颊咝枰羞@個觀念。除非心理咨詢師本身是醫生。
問有的人說,心理咨詢師靠說,精神科醫生靠藥,這樣的說法準確嗎?
答心理咨詢師靠說不全面,因為不是簡單說的問題,它還有好多治療的理念和系統方法。如果從不用藥的角度來說還是對的。
精神科醫生只用藥,也不太準確,精神科醫生不單是用藥物治療,其實是一個綜合的治療過程。在面對重型精神病患者時,肯定是以藥物治療為主,但一些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法精神科醫生也會去利用,國內很多精神科醫生本身就受過很好的心理治療的訓練,本身也可以做心理治療。
藥物的副作用大嗎?
答一些傳統的觀念認為精神疾病藥物的副作用很大,這是一個誤區。比較老的精神藥物副作用確實比較大,但是現在的藥物發展越來越先進,副反應已經很小了,再加上醫生合理用藥的話,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副作用。出現副反應的機率并不比內科用藥更大。此外,副反應在用藥一段時間后會逐漸耐受和消失。
問簡單介紹一下精神科的治療過程。
答首先是明確診斷,這很重要。精神科的醫生不能靠依靠設備、儀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腦,根據精神科的基本理論,通過和病人進行專業的交流去發現患者是否有精神癥狀,再歸納出來的癥狀群。這個過程專業上叫做精神檢查。就相當于內科的物理檢查。其后醫生根據診斷標準作出疾病診斷。這個過程一般需要半個小時,疑難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療上會分為重型疾病和輕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療方式,包括電擊療法,只能做配合治療,不做常規治療。主要是通過一個短暫的電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這個過程一般是安全的;對待輕型疾病,例如輕度焦慮癥、抑郁癥等一般是藥物治療合并心理治療;純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療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護理
問您對精神病患者在醫院還是在家治療是怎樣建議的?
答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大部分家屬都傾向于先呆在家里觀察,尤其是對于年輕患者來說,除非病人已經嚴重到控制不住,傷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嚴重暴力行為的時候才會選擇住院。
我們會根據疾病的不同情況、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建議。一種情況是病人癥狀比較重時,有傷害行為時,另一種情況是病人病情比較復雜,需要在醫院進行治療,調整藥物等,因為這樣的情況放在家里會有一定的風險性。比較輕的情況下,門診治療和家庭治療都可以的話,我們會建議在家治療,因為醫院床位有限,家庭環境好,對病人康復要更有利一些。
問家人在護理精神病患者時,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樹立科學的治療觀念。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精神疾病是一種“病”,不僅僅是很多人所認為的心理問題,或者一個思想病。因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大腦本身的生物基礎出現異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支配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所以親友一定要知道他們確實患病了,有了這種觀念,家人就不會過分地責備、埋怨他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們是生物學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醫生提供藥物治療才能痊愈,而不能僅僅通過心理治療,家人的勸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對于需要用藥物干預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醫囑按時用藥,這是家庭護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長期用藥才能穩定病情,如果因為停藥使得病情復發、加重的話會增加治療難度。
第三,加強對病人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病人由于患病或者用藥,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不規律,需要家人幫助,并且糾正他們的作息規律。
【關鍵詞】 精神病恢復期;心理治療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數也較前增多,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已經不是問題,治愈率也較前增高,但精神病的復發率也高,特別是在恢復期精神病的復發率更為明顯,所以控制恢復期的復發是治療精神疾病的不開缺少的環節。
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學因素大致是遺傳、環境、感染、軀體疾病等致病因素導致的大腦神經發生紊亂,但其共同的臨床特點都為心理行為和情緒異常。
心理治療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運用專業的心理學技術,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溝通,達到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或者是行為障礙的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環境,增強患者對環境的適應力,最終實現康復目的過程。心理干預治療貫穿了整個精神疾病的治療過程。精神病恢復期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療的介入,有研究顯示,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焦慮癥發生率為35.0%,抑郁癥狀發生率為46.6%[1]??刂拼祟惏Y狀的發生,是恢復期治療的重要任務。
精神患者在正規治療2周~2個月后,患者的精神癥狀逐漸減輕,甚至消除,各種認知能力開始逐漸恢復正常,這時,他們逐漸回歸社會,參與現實。但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又開始困擾著他們,固有的認知模式使他們內心矛盾重重,各種心理反應不斷出現。這時,如果只用藥物維持治療,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恢復,將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復發。因此,在精神病恢復期的治療不但要繼續服藥物鞏固治療外,還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的恢復,應將生物治療轉變為以心理治療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并成為精神病恢復期的主要治療手段[2]。
本研究從31例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心理治療的案例入手,具體分析精神病恢復期心理治療的過程,形成對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治療策略以及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是選取主要在吉林市精神病院、吉林市中醫院神經科等醫院接收的精神病恢復期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為接受半年以上心理治療的精神病恢復期患者,這些患者中有32人是出院后主動選擇心理治療,全部案例皆獲得了家庭的積極配合。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在16~35歲之間,病因表現上,精神分裂癥4例,情感22例,心因性精神障礙9例,平均病程(2.9±5)年。這些康復期患者中,大專以上5例,學生24例,其他6例。恢復期標準主要依據南京精神科學術會議擬定的療效評定標準,即精神癥狀基本消除,病情穩定,排除因精神疾病本身所致的一些情緒因素,已具備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
1.2 方法
1.2.1 面談法 與精神病恢復期的患者、家屬及精神科醫生進行了標準化訪談,了解患者的主要發病病因、病程、治療經歷,尤其是這些患者在恢復期的主要壓力和問題以及目前的社會適應狀況、生活質量和情緒反應狀態。
1.2.2 臨床總結 對每個患者的治療狀況、具體應用方法及成效表現進行具體的臨床總結。
1.2.3 統計和評估 采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對35例病例進行測評,并與全國常模成人組進行對比,分析這組案例在接受了心理治療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結果
2.1 通過訪談發現,精神病患者在恢復期后,其認知功能得到恢復,但其在現實當中仍有很多矛盾和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認為自己病情好轉,對繼續服用藥物持懷疑的態度;第二,對因藥物引起的副反應的擔心,害怕長期的服藥;第三,既想參加社會現實,又擔心自己能力不足,社會適應性低、無生存能力,無法面對現實的殘酷;害怕面對過去的環境和熟人,又害怕孤獨寂寞。擔心社會和家庭的接納度;同時,表現為強烈的自卑、焦慮、抑郁甚至一定程度的敵對。
2.2 研究發現,心理醫生在進行心理治療時,主要關注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技術的培養、情緒的調整和訓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幾乎所有的成功的康復案例都有家庭的積極配合和參與。其方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小組干預治療:主要利用集體的形式和氛圍來改變個體的不良認知模式。②情緒調整訓練:利用放松療法、脫敏療法、情緒疏導等行為主義療法進行情緒訓練,使患者面對情緒不穩時能夠積極求助或者自助,避免情緒的失控。③社會交往技能訓練:采用團體心理訓練、心理劇等方法,通過真實情景演練,加強對群體關系的積極理解,進一步的嘗試如何尋求支持,如何與他人交談、合作,掌握常用的社會交往策略并能有效應用,從而樹立信心和勇氣,敢于面對困境并能有效化解。④家庭心理治療:即通過改善家庭環境和人際關系來進行的心理治療。改進家庭心理功能,實現對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全面心理保健。
2.3 數據分析結果 經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顯示:各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與全國常模比較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恢復狀況良好,其抑郁、焦慮、恐懼、敵對4項的因子分與成人心理健康的全國常模比較接近,心理健康水平達到了全國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水平,說明這些患者已經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治療療效顯著。
3 討論
研究表明,心理治療對精神病恢復期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且效果是顯著的。這些案例說明心理治療對防止精神病復發是有效的[3]。家庭在精神病恢復期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訪談和心理治療結果發現,在本項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家庭成員都很支持,積極參與配合心理醫生的安排,甚至學習治療方法,充當心理治療師的角色。研究中還發現,精神病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社會的歧視,使精神病恢復期的患者承擔社會角色和義務的愿望受阻,心理壓力增大,極易導致精神病的復發。藥物治療仍然是精神病康復期必要的治療手段。
此外,在本研究的樣本中,青年期人數略多,而青年人具有青春期發育引發的情感激烈等特點,發病時間較短,復發次數較少,配合有效地心理干預治療后,效果更加明顯。
參 考 文 獻
[1] 李秀珍,閆淑玲,宋淑玲. 精神病患者康復期的心理分析和護理.牡丹江醫學院院報,1997,18(4):6465.
【關鍵詞】 精神疾??;社區;康復干預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社區干預采取的各項康復措施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減輕或緩解精神癥狀,防止功能衰退,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環境,使其心理與社會功能獲得顯著進步[1]。本文就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區康復進展綜述如下。
1 社會技能訓練的基本策略[2]
社會技能訓練的基本策略是與人類的學習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過矯正錯誤的假設和消極的動機來建立正性期待。通過聯合使用各種信息傳遞的教學方法及對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異性行為予以鼓勵的辦法而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并稱之為觀察性學習。對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夠接近靶行為的適宜行為要予以陽性強化。通過家庭作業及在現實生活中練習的方式,不斷使習得的技能能夠從一種環境向另一種環境轉化或應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態表現或教會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減少或消除其不適當的行為。患者的良好行為如能在其生活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經常的鼓勵,也就是說其恰當的行為在自然生存環境中受到了陽性強化,那么這一行為就將會長期保持[3]。
1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社會和獨立生活技能訓練程式
對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其對抗精神病藥物的不依從性,不僅僅是態度的問題,而通常是缺乏處置疾病和藥物技能的體現。由UCLA的精神分裂癥和精神康復臨床研究中心所設計的社會和獨立生活技能訓練程式,恰恰是將精神分裂癥患者處置疾病和藥物的能力與社會技能訓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好的結構性和計劃性,能部分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學習中所存在的癥狀和認知障礙,其結果的可行性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得到了驗證[4]。此程式講授的主要內容是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和缺陷。因為這些需求和缺陷往往是患者成功地處置其疾病的主要障礙。例如患者將會學到藥物的自我處置、處置癥狀及練習一些人際交往及在社區中生活所必須的技能等等。此程式所設計的訓練活動主要是通過習得的行為來代償患者的認知和學習障礙,如通過錄像進行反復學習和實踐、行為表演、實際練習等。為達到在臨床實踐和科研中的高度可重復性,此程式對每一步驟所需技能均予以詳細描述。通過這些描述,臨床實踐者無論其教育背景及經歷如何,均可以準確無誤地使用,從而保證了訓練的質量和一致性。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的程式包括:藥物自我處置程式、癥狀處置程式、娛樂消遣程式、基本交談技巧程式、服飾和個人衛生程式及重返社區程式等。每一程式均是結構化的課程,包含一本訓練者手冊,主要講述訓練者在課堂上應該說和做的內容;一本患者手冊包括很多表格和檢查表,此外還有一盤錄像帶,向患者展示所要學習的技能。盡管每一程式的內容不同,但大致均分為4~8個技巧部分,且每個技巧部分的講授過程都是連續的。
12 社會技能訓練的有效性
現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了技能訓練的有效性。Wallace等[5]對200名來自州立醫院或生活在社區的精神疾病患者(90%的患者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進行了程式化的技能訓練,受試者入組前的功能及狀態差異極大,如州立醫院的患者往往要比社區中能夠半獨立生活的患者更具有攻擊性,癥狀更豐富。但隨機化分組后的研究發現,程式化訓練組的患者其習得的知識和技能與對照組相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這種差異與患者的不同來源無關。此外還有一點值得說明,上述結論均是由一些僅僅接受過很少量專業訓練和監督的精神衛生工作者所做出的。Eckman等[6]將41例男性精神分裂癥門診患者分為兩組,進行2次·w-1的藥物或癥狀處置程式訓練和相同頻率的支持性集體心理治療,共訓練6 w。結果顯示,藥物處置程式訓練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90%,而接受支持性集體心理治療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60%。癥狀處置程式的患者情況基本相似。接受程式化訓練的患者,其習得技能與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無論初始癥狀如何,接受訓練的患者在治療后的評估中表現出色。此外,Wallace和Eckman[7]等的研究還證實,接受程式化訓練的患者,其在課堂內外的注意力和反應性均增強。與醫生的交流明顯改善,患者的藥物依從性提高,抱怨減少。由此可見,在代償認知和癥狀缺損所致的學習障礙方面,程式化過程十分有效。
2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心理干預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作用越來越被重視。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屬為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使患者增進健康知識,改變他們的異常行為,使其行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8]。程鳳棲[9]報道,實施健康教育比不實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精神病復發率減少1502%。
21 促進患者自知力的恢復
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從性差和復發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癥急性期自知力缺乏者為970%,慢性期為893%[10]。病情復發多為缺乏自知力,否認自己有病,而使依從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內心十分痛苦、害怕、焦慮、憂郁是比較突出的現實問題。因此,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應加強對疾病的認知控制,即向他們傳授正確的醫學知識,提高對疾病的認識能力和某些精神癥狀的批判及分析能力,從而強化自知力;適時采用認知心理治療[11]:即結合病情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監測。在病情緩解前,讓患者思考現在與過去有無區別,有何區別;在緩解后讓患者思考現在和癥狀緩解前有何區別,引導患者認識疾病,恢復自知力,提高治療依從性。
22 健康心理指導[12]
在開展健康教育的同時應加強健康心理指導。指導患者如何培養良好個性,如何進行人際交往,如何掌握情緒的釋放與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對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正確自我調整心態,增強自我平衡意識,從而達到鞏固療效、避免復發、早日回歸社會的目的。
3 實施醫護小組工作制
由于精神疾病致病因素的多元性,決定了治療方法多樣性。王志英等[13]對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小組工作制,將醫生、護士、心理治療師、工娛治療人員組織在一起,針對患者的問題各自發揮專業特長,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問題討論1次·2 w,并對如何解決問題達成共識。在病情發展的急性期、治療期、院內功能恢復期、院外鞏固療效及生活功能恢復期、回歸社會能力期分別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法[14]。研究證明:小組工作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療效、滿意度、院內生活功能和社會功能,提高患者家屬的應對能力,有利于院外康復,是一種能提供高質量、低成本和良好醫患關系的服務[15]。
4 家庭干預[16]
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會需要家庭的幫助和支持,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方面。國內12個地區協作資料調查發現,在影響精神病患者預后康復的主要因素中以家庭照顧占首位。家庭干預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屬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機干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研究表明,通過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同步健康教育,比僅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進康復[17]。
41 家庭成員在整個干預過程中的作用
家庭干預注重疾病對家庭系統的影響,家庭成員在整個干預過程中起著主要的支持性作用。干預措施同藥物治療及其他康復手段一樣,只是整個干預的一個組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存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易受傷害性,其中來自于家庭成員的情緒氣氛和行為表現對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課題當屬家庭成員的情感表達(EE)研究,發現高EE家庭比低EE家庭的年復發率明顯要高。家庭干預從降低家庭成員的EE著手,以各種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從而預防復發、恢復社會功能、減輕家庭負擔以及提高整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因此家庭干預也是一種家庭治療?,F代家庭干預的實施內容主要有:疾病及治療知識教育;訓練、改善患者的社交技能;訓練、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員的應對能力及化解問題的能力。其中對家庭成員的心理教育是干預措施的核心部分。我國自1990年開始在各地陸續開展此項研究工作,張明園等人經過2 a的隨訪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具有長期的有效性,主要在于減少復發、提高藥物維持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家庭照料者的負荷能力以及減輕家庭的照料負擔。
42 家庭治療
(1)治療前,要評估患者及其家庭之間的各種病理關系,即個人的癥狀與其家庭之間的相互關系。(2)治療初期,治療者要與家人密切結合,建立良好關系,使自己能被家人接受,并共同查清問題及其積極、主動、有效的處理方法。應注重家人的多方參與和表達各自不同的看法,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引導家庭成員滿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維持家庭內的平衡。(3)治療中,要注重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問題,促進家庭成員主動著手改正存在的問題。治療者既要了解家庭內問題發生的過程,但又不能過于追究往事,以免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充分調整家庭系統的失衡狀態。(4)治療結束階段,應使家庭成員能自行審查、改進家庭行為和習慣,并維持已經糾正的行為。在家庭治療中要善于運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種心理資源,妥善解決家庭成員的各種問題。
5 藝術療法
藝術療法是以藝術活動為中介的一字非語性的心理治療,通過藝術讓患者產生自由聯想來穩定和調節情感,消除負性情緒治愈精神疾?。?8] 。1992 年Prinzhorn 發表《瘋者藝術》,1956 年Fakab 提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繪畫特點,均對精神疾病和藝術間的關系作了探討。1969 年美國成立藝術療法協會把藝術和治療疾病結合在一起。
6 音樂心理學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療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首屆音樂治療學術會議。會上由民主選舉正式成立了《中國音樂治療學會》,15 a來在這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2002年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的成立,標志著音樂心理學在新老幾代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了。在廣州白云精神康復醫院院長周用桓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音樂心理學研究室》已開展工作。《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1989)中將音樂心理學定義為,用心理學的方法及理論研究音樂與人的各種心理現象,并找出其規律的科學。它與心理學及音樂學有關,涉及聲學、生理學、美學、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有許多空白領域等待進一步探索。
7 結語
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中,藥物治療起關鍵的作用;社區康復干預是改善患者的社會心理環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重新回歸社會的重要康復措施。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防治與康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29~34
[2]Lehman AF1Steinwachs DM.Patterns of usual care for schizophrenia: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Schizophrenia Pailont Outcomes Research Team( PORT) Client Survey[J].Schizophr Bull,1998,24(3):11
[3]陳圣霞,魏春香,石金琴重返社區技能訓練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15):10
[4]Young AS,Sullivan G,Burnarn MA,et alMeassuring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J].Arch Gen Psychiatry,1998,55(6):611
[5]Crow TJ ,MacMillan J F ,Johnstone EC II.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prophylactic neuroleptic treatment[J].Br J Psychiatry,1985,148(7):120
[6]Robinson D ,Woemer MG,Alvir JMJ ,et al. Predictors of relapse following response from a first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9):241
[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1[J] Am J Psychiatry,1997,154
[8]McGrath J,Chapple B,Wright MActapsychiatr Scand , 2001,103:181
[9]程鳳棲精神科護士職業滿意度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8):588
[10]Gold JM,Harvey PD .Cognifive deficits in schigophernia[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3,16(8):295
[11]Hyde TM,Nawroz S , Goldberg TE ,et al Is there cognifive decline in schigophren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Br J psychiarty,2004,16(4):495
[12]Morice R, Delahunty A, Froontai. Executive impairments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Bull,1996,22(5):125
[13]王志英慎獨精神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1):87
[14]錢志梅,田傳英社區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9):2063
[15]秀梅社區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3):96
[16]邱傳謙,曾昭祥,李志成醫生實施家庭干預對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半年隨訪評估[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75
[17]江建慧,張明秀,楊漢清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環境與復發[J]中國臨床康復,2004,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