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3 10:44:27
序論:在您撰寫社區信息化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社區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為社區管理和服務提供現代化手段,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角度來看,社區信息化應該是“政府搭臺,各方唱戲”,政府主導搭建基礎信息平臺,相關部門、組織以及社區居民在平臺上開展工作,提高社區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成為一個多方互動的平臺。
一是提高社區管理工作效率。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黨政部門的許多工作內容已經深入到社區,社區工作人員承擔了許多復雜、繁瑣且重復性強的工作,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統一的社區信息數據庫,一次錄入、及時更新、長期利用,才能減輕社區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落實“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便民利民措施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社區的人居環境、生活保障、醫療衛生、休閑娛樂、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社區服務的種類及手段日趨多樣化。對各種社區服務信息進行整合和利用,逐步減少服務信息的不透明性和不對稱性。
三是政府部門共享社區信息資源。社區是個小社會,社區居委會主任是“居大媽”。許多政府部門工作都落到基層社區,需要社區的基礎數據。建立全市社區的共享網絡平臺和數據庫,是有效整合基層社會的管理和服務的必要手段,是政府部門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的必經之路。
四是有利于社區居民參與社會管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信息化已成為居民參與社會事務,關注社會的一個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上網、電子郵件、短信、網絡論壇等方式來彼此溝通,互通有無,關心身邊的事。現在不少地方已發展出了社區居民網上論壇,很多當面不好交流的事情,通過網絡來表明意見;還有的社區,已探索在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時通過網絡投票的方式。通過社區信息化,居民之間也可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從而拓展了社區居民的參與渠道,成為新興的參與方式。
二、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內容
社區信息化本著“統一標準、整合資源、共享信息、注重應用”的建設思路,主要包括三項內容:
一是網絡平臺建設。將全市街道、社區居委會、村委會以及政府相關部門作為集團用戶與電信公司合作,利用電信現有網絡資源,實施聯網工程,全市建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社區虛擬專網,同時利用統一出口訪問互聯網,形成市、區縣、街道、社區四級網絡。為擴大網絡的應用范圍,市級中心點與市政務外網聯通,有條件的區縣形成分中心并與所在區縣政務外網聯通,所有社區即可以連到區縣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子網。整個網絡建設完成后,既可以形成一個社區管理共享平臺,又可以形成社區工作人員信息查詢、服務平臺,為深入社區工作的各政府部門提供一個共享網絡平臺。
二是管理平臺建設。管理平臺包括社區信息管理軟件和綜合業務應用平臺兩部分,社區信息管理軟件可以使全市所有社區在統一數據標準、統一管理方式的平臺上進行日常辦公,收集整理所在社區的基礎性數據,是社區管理的日常工作平臺,也是社區數據收集的入口。系統借助社區專網,使所有社區均能提供收集完整的基礎數據,數據在本地加密存儲并自動上傳到中心節點。綜合業務應用平臺是社區信息管理的門戶,是政府各部門科學決策、指導工作的共享信息平臺。平臺可以根據各部門不同的統計、查詢、分析需求開發和整合相應的應用模塊,市、區(縣)、街道各部門可通過授權共享信息資源,同時各部門也可以通過此平臺與社區信息管理軟件聯系,形成社區管理、信息、業務的互動。
三是服務平臺建設。為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水平,目前主要依托網站開通社區服務網,整合分散在各部委辦局網站上的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等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較全面的信息服務。下一步將在區縣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市級呼叫中心、視頻教育等服務平臺,設立社區法律援助、社區家政服務、社區文化教育以及社區衛生醫療服務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專欄,形成信息與物流有效互動,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的綜合服務平臺。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社區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現行的模式,在其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組織機構問題。社區信息化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涉及許多部門和組織,只靠民政一家來推動,往往力不從心,在網絡及軟件的建設中,各家都想搞一個獨立系統,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國家信息化建設辦公室既然已經把社區信息化作為一項戰略目標,是否可以從上至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建設機構,協調各方意見,統一建設思想。
二是標準問題。標準問題既涉及到數據標準,又涉及到管理與服務標準。數據標準包括數據采集的基本要素、數據的來源、數據采集的方法及要求等,標準統一有利于各地系統間的融合貫通;管理與服務的標準包括社區管理與服務的范圍、內容、深入的程度以及如何將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等問題。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的指導意見,使社區信息化做到標準化、程序化、規范化。
三是資金問題。社區信息化是一項社會基礎性工程,資金的投入量將非常大,現在各地建設的資金渠道多種多樣,但主要還是政府在支撐,國家對建設資金的渠道來源應該出臺指導性意見,建設資金應有誰來承擔,如何引入社會資源,如何監管和利用已有資源,使社區信息化建立在可靠的資金保障的基礎上。
關鍵詞: 社區信息化 問題 管理 對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commun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es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mmunity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mmun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easibility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Keywords: community information problem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社區信息化逐步成為城市信息資源開發和有效利用的核心。為了順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我國政府也積極推行社區信息化建設。為明確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各項相關任務,國家和各地區都先后出臺相關的政策。2006年印發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明確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九項戰略重點,其中第四項就是推進社會信息化,具體內容之一是推進社區信息化,推進社區信息化的內容包括:“整合各類信息系統和資源,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臺,加強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區服務” 。
我國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我國對社區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偏低,社區建設工作凸顯摸索階段的特征,自然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促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分析建設社區信息化知識并研究完善社區信息化的對策具有現實意義。
二、社區信息化概論
2.1相關概念界定
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邏輯思維的最基本單元和形式就是對概念的理解。正確的認清社區信息化概念有利于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
(1)社區
社區,是指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的行政區域。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人民安居養息之處,建設和諧社區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著,本文中的社區,是地域界限限定為與行政區劃的界限重合,并以街道轄區作為城市的社區單位,是指由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所管轄的區域。
(2)社區信息化
社區信息化就是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社區范圍內搭建互動的網絡平臺,建立管理渠道和服務途徑。以數字社區為目標,是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和為市民提供服務的窗口,社區信息化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務更加優質,最終使社區居民滿意,進而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社區信息化的內容則主要分為管理和服務。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社區居民自我管理。服務包括政府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社會商業服務和居民自我服務等。社區信息化是電子政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交匯融合點,為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融通發展提供合作基地。
2.2社區信息化的理論依據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方向和目標,是一種客觀上的規劃,人們之所以需要理論是因為可以站在比較高的角度上指導社區信息化的建設,可以避免走彎路,避免在建設中迷失方向。理論催生了社區信息化,社區信息化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理論做依據。
(1)新公共管理論
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國家興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對社區信息化的產生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公共管理主張“采用先進技術減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政府應該關心公共部門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應該主動、靈活、低成本地對外界情況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做出有效的反應[3]。西方國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效益的重視推進了我國社區信息化的建設進程。社區信息化建設,不僅是一個技術引進的過程,也是一種管理理念的變革,上到政府,下到社區的每個居民,都需要主動地變革,以適應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需求。這勢必要求政府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自己,進行再造和變革,追求更理性、更貼近社區居民的價值目標,如效益、產出、科學等。
(2)后發優勢論
20世紀60年代,著名經濟史學家格申克龍創立后發優勢理論。中心觀點是:“初始條件相對落后程度越大,發展速度就越快。” 在后發優勢論的基礎上,伯里茲等提出蛙跳理論。他們認為,“后發優勢和選擇性政策干預,可以更好地把握新技術的發展機會,進而可以趕上,甚至可能超過發達國/地區”。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可以充分借鑒已有的發展經驗,進行技術的模仿和創新;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選擇合適的發展道路。
早在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就提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2006年7月,全國社區信息化建設論壇在浙召開。竇玉沛副部長提出,要通過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推動和促進社會信息化、社區建設和民政信息化的發展,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保障社區信息化健康快速發展。論壇的主題是:“構筑信息平臺,提升社區服務,建設和諧社區” 。中國的社會信息化包括社區信息化有著獨特的后發優勢,我們可以直接使用世界先進技術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快的發展。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正確選擇。
三、完善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居民對社區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高,社區管理的內容也越來越復雜和繁重,對社區服務與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社區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為了推進信息化建設,根據本地實際以及其它地方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更新傳統思想觀念
要實現社區信息化,思想觀念要先行。建設社區信息化,不是居委會、基層政府工作電子化,而是代表社區居民,借助政府信息系統,構建政府、企業與社區居民的公眾信息互動平臺。建設好這個平臺,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不是建功立業的虛架子。這個平臺應該是匯聚居民信息的基礎,是連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橋梁,是社區居民反映訴求、消除矛盾、參與治理的通道。陳舊的思想觀念只會阻礙社區信息化的發展。
3.2整合系統結構資源
從一些經濟發達城市社區信息系統范例可以看出,社區信息化系統的最終應用領域,包括社區政務信息化、社區管理信息化和社區服務信息化3個方面,社區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就是集成這3個方面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雙向互動、信息共享、內容管理以及信息系統。社區信息化系統,明顯缺乏政務信息化、社區管理信息化中小區信息化內容不健全、家庭信息化內容缺失。要充實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內容。達到標準社區信息化系統。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跨機構的、一體化的、支持前臺(即門戶網站,Portal)和后臺(包括內部管理信息系統、電子辦公系統、數據庫、安全平臺和業務平臺以及決策支持系統等)無縫集成的綜合系統。然后要求該系統不僅能滿足實時的個性化雙向信息交流要求,填補信息孤島缺陷,而且能夠實現資源計劃管理支持科學決策,最后要能體現以服務對象為核心開展協同事務管理。
3.3改革資金投資結構
社區信息化的初級階段,投資主體都是政府。但是隨著社區信息化內容的充實,數據庫的擴大,工作量不斷增加,人員和投資需求也日益膨脹。當社區信息化發展到以應用和信息服務為主的階段時,就應該適應發展的要求,改革資金投資結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開發多層次、多樣化服務,引入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溶入社會資金,繼續發展多樣化的社區信息服務。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的“互補共贏的五元投資結構”值得借鑒,即在政府投入方面組合五個渠道來源:一是區財政主渠道投入;二是申請國債支持;三是上級政府補貼;四是跨區間政府合作投資;五是街道辦事處自籌資金。社區信息化是一項基礎性工程,涉及大量的軟硬件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量相當大,數據錄入、系統整合等信息技術十分繁瑣,費時費力,一批能拼能干的信息技術精英的工作也需要工資的維持。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多方參與投資,從而確保社區信息化建設在可靠的資金保障下順利運行。
3.4加強人力資源建設
人才是實施社區信息化建設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推進社區信息化向縱深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區信息化建設也是一項前沿的事業,要求有一批經過專業培訓和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專業人才隊伍,開展積極有效的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各種特殊服務上的多樣化需求,處理最新問題。因此,要采取各種辦法加大人才培養力度。(1) 要積極引進、留住社區信息化建設高級專門人才。(2)健全信息化人才培訓體系,對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和社區信息化從業人員實行信息化資格認證制度,通過技能培訓,提高人員素質。(3)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優秀信息化人才志愿隊伍,服務于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通過社區的各類教育培訓使社區居民能夠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化工具,為社區信息化更好地開展打下基礎。
小結
社區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沒有現行的固定模式,社區信息化建設目前處在摸索和實踐中,這不僅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廣,而且需要企業的支持,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只有多方配合,合力發展,才能互利共贏,實現各類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信息化的優越性。社區信息化發展已經進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政策引路,專家借助社會力量共同研究、探索發展之路的新階段??梢灶A見,隨著社區建設的逐步完善,今后的社區信息化將承載更多的服務功能,更加貼近居民生活,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在功能上更加便捷。作為一種實用便捷的技術手段,信息化對于開展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實現網絡環境下的社區居民自治作用非常明顯,社區信息化也必將成為實現社區自治和落實城市基層民主的一個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 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EB/OL]。
[2] 唐望生.深入推進社區信息化努力提高社區服務水平[J]信息化建設, 2006,(09) 。
當前社區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社區服務信息系統與社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大部分。
所謂社區服務信息系統,就是一個通過互聯網和電話網相互構成的外部網絡系統,他的服務對象是全市市民、外來投資商和旅游者,將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20__0多類便民服務項目及慈善捐贈、助殘救困、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務進行有機組合和有效管理。該系統由社區便民服務網站、市民求助熱線和智能呼叫系統組成。它的作業流程概括起來有兩點:一.市民通過登陸服務網站或撥打求助熱線電話要求提供服務后,接線部將其輸入到值班終端頁面上,進行登記分類,如屬工作、生產等公共管理類信息交執行部協調市、區相關職能部門處理,限時跟蹤回復;二.如屬生活服務類信息本著“就近、便利、快捷”原則,直接與相關加盟企業、個人聯系,安排其上門服務,并進行服務質量、服務價格、服務態度跟蹤監督,電話回訪用戶。系統通過加盟認證培訓,建立行業管理標準,統一服務流程、統一質量評比考核等方式,提高服務滿意度,鑄造服務品牌,以此打造政府的公益性、權威性、誠信性品牌。
而社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則是一個以社區空間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礎信息為基礎,通過與城市電子政務專網、數字城管專網連接兼容的單獨內網平臺,使用對象為市、區級機關部門、街辦、社區居委會管理人員。系統突出“以人為本、資源共享、管理創新”的理念,通過歸納、梳理與基層社區日常管理相關的辦公事務,將涉及基層社會治安、社區勞動保障、文化建設、環境保護、衛生防疫、社區組織、社區財務、社區黨建等日常事務十多大類三千多個基礎數據項建庫分類存儲,實現社區日常管理系統化、網絡化、自動化,減輕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重復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同時能夠根據權限設置調用公安、民政、計生、環保、教育、房產等部門的社區業務管理信息,定期生成固定報表和統計分析報表,形成實時、在線、共享的新、準、實的數據信息,供各級領導統計分析和決策使用。
所以,社區信息化工作作為數字化城市管理的延伸,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項工作由一、二個部門去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單純從技術角度上看,實現社區信息化系統相關功能沒有多大的困難,難的是如何在今后的運行過程中保證社區綜
合管理信息系統的精確度和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靈活性。這就一定要依靠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來保證,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基礎數據資料的采集和維護工作。對此,提出下幾點建議性看法和觀點,以供社區信息化建設者參考。1、領導干部的重視是一個社區信息化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發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條件。社區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平臺是一個新興的、新建的事物,這就意味著實施一定要與地方各級政府、街道、居委會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必須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配合抓、職能部門具體抓的工作體系機制,齊抓共管,共同推進,向前發展。一方面將社區建設和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融入到社區,服務到社區,落實到社區,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社會現狀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科學、規范、有序、高效的社區信息化管理服務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社區信息化工作與社區建設同步發展,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各社區街辦應把社區信息化工作作為社區示范建設和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納入到社區綜合管理和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并將社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更新維護和使用情況納入社區建設總體工作進行考評,任務分工到人,責任落實到人。
2、大力搞好宣傳是社區信息化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思想基礎。社區信息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與市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工作變革和生活變革,它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關心、關注與支持。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和社區的板報、宣傳欄等傳統媒體進行形式多樣的深入宣傳,在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識的同時,使人們了解社區信息化發展將給居民生活帶來的便利,讓社區信息化的建設者和消費者都能充分認識到社區信息化發展內在的巨大潛力和光明的發展前景,自覺地從思想觀念、管理方式、工作機制等方面適應社區信息化的發展要求。
3、職能部門的參與支持是社區信息化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有力支撐和強大動力。一個社區的信息化項目僅社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就涉及基層社會治安、社區勞動、文化建設、環境保護、衛生防疫、社區組織、社區財務、社區黨建等日常事務的三千多個基礎數據項,這么多的基礎數據項除了要求各基層社區居委會發揮主體作用,在落實專人整理現有書面臺帳資料的同時,組織人員在規定的時限內逐一上門入戶采集外,還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按照時限要求,毫無保留地將現有的基礎資料提供出來,以積極的姿態全方位支持和諧社區建設。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我區社區工作的現狀和發展需要,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整合各方資源,逐步建成集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和居民自治為一體的社區共享平臺,實現社區事務管理和社區服務信息化。
二、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目標
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起連接區、街道、社區的社區信息系統,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提供保障和支撐。到年底,實現街道、社區100%聯網、100%建有門戶網站,構建一體化的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和居民自治信息共享平臺,基本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服務、便民利民”的社區信息化發展格局。
(二)主要任務
1、建立社區管理信息平臺
圍繞社區業務和居民需求,結合社區管理服務內涵,統一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數據庫,建成涵蓋公安、民政、保障、衛生、計生、司法等8條線的社區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連接,全面支撐社區管理工作。
2、建立社區服務信息平臺
利用市“12343民生萬事通”五大平臺(呼叫平臺、網絡平臺、短信平臺、傳媒資訊、服務大廳),積極整合社會各類服務資源,免費為市民和服務單位提供對接服務,形成便利快捷、精準高效的民生服務網絡體系。服務范圍包括社會福利、民生服務、家庭服務、培訓服務、維修服務、養老服務、醫療服務、物業管理、法律服務、社區導購、房屋租售、人才招聘等諸多方面。
3、建立社區服務門戶網站
建設統一的社區門戶網站,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一網式服務。網站主要包括社區簡介、社會新聞、社區新聞、社區黨建、社區教育、社區文化、居務公開、政策法規、志愿者服務、電子商務、互動交流、辦事指南、通知公告等內容。社區管理信息平臺和社區服務信息平臺以社區門戶網站為依托,互聯互通,形成三位一體的社區信息化體系。
三、實施步驟
我區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統籌規劃、系統開發階段(年2月1日-3月31日)。研究區社區信息化建設方案,聘請專業團隊研發社區綜合信息平臺系統軟件,完成系統功能單體測試和整體性測試,開始進行社區信息數據采集工作。
(二)系統安裝、協同應用階段(年4月1日-4月30日)。完成社區綜合信息平臺系統硬件、軟件安裝工作,加強對管理人員、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推進社區管理信息平臺試運行,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
(三)完善提升、總結驗收階段(年5月1日-10月31日)。根據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試運行情況,對系統軟件進行完善提升,組織有關部門與開發公司進行聯合驗收,總結社區信息化建設經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分管副區長為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的社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社區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協調。各相關部門、街道在社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加強溝通,密切配合,精心組織,共同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
(1)電子政務在治理理論的層面上要求政府與社會力量通過有序、互動的信息系統實現高效的社會管理。多元主體參與下的社區信息化將是提供社區服務的更好的平臺,同時能幫助政府提高管理效率,節約政府管理開支,同時社區信息化系統將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并能在政府、社區和公眾之間提供有效互動的平臺。
(2)社區信息化從技術和管理層面看,包括某一特定范圍內的基礎設施與功能設施的全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社區信息化的內容一般分為管理和服務。管理包括政府管理、社區居民自我組織和管理。服務包括政府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社會商業服務和居民自我服務等。通過社區信息平臺建設,加強社區和上級政府的對話,消除沖突,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與效率,促進行政組織與公眾關系的改善。在全新的管理和服務模式下,科技成為一種制約或引導人們行動的結構程序。伴隨著非正式溝通范圍的不斷擴大、溝通渠道的多樣化,電子政務的全新理念必將逐漸深入社區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
2現階段社區信息化實施路徑
一種社區發展模式的選擇,實質上是社區內民眾生活方式的選擇。社區的信息化建設就是為社區公眾創造一個文明、和諧、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因此社區信息化的本質是社區治理方式的轉變,是以目前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契機,深化改革和社區治理理念的創新。我國現階段社區信息化建設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更新觀念。社區信息化建設要“以人為本”。目前,社區居民的需求有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存的需要,包括社會保障、勞動就業、衛生保健等,這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個層次是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是在現有生活水平基礎上所做的改善型服務;第三個層次是對群眾自治組織管理的需要,它滿足民眾政治參與、經濟參與和文化參與的需求。針對以上3個層次,社區信息化建設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服務方式的轉換,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一個全方位的、先進的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平臺,使居民可以高效獲取服務;其次是服務內容的轉換,建立對不同群體的服務組織流程。
(2)引入商業營銷理念。營銷理念看重組織和受眾間的溝通,需要將組織所要表達的信息有效、準確地傳達給受眾。因此在社區信息化建設中可以適當運用廣告所采用的媒體為載體,直觀地宣傳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使人們充分感知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為自己的生活所帶來的便捷,進而在思想方面去主動適應社區信息化發展的要求。這也要求社區管理部門做好社區信息化的效益宣傳:社區信息化建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長遠來看,能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效率水平,增強政府運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社區信息化建設所帶來的信息資源的發展、共享和價值體現了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管理體制的轉變。目前,社區管理主要是從過去的靜態信息管理發展為動態的社區管理與服務信息管理。管理信息和管理制度的創新是建立和諧社區、現代化城市的基本要求。建立社區信息管理系統,突出黨政部門的領導主體地位,各級地方政府加強落實,充分調動基層群眾組織的參與積極性,完善社區信息化的標準設計。
(一)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的社區人員中,社區管理人員為40人,占4.2%;社區工作人員為54人,占5.7%;社區居民為860人,占90.1%。其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有329人,占34.5%;年齡在20~30歲的49人,占5.1%;年齡在30~40歲的268人,占28.1%;年齡在40~50歲的120人,占12.6%;年齡在50歲以上的188人,占19.7%。
(二)家庭信息化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在有效樣本的860戶居民家中均擁有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或兩者兼有。其中,僅擁有1臺臺式電腦的家庭為52戶,占6%;擁有1臺臺式電腦和一臺筆記本電腦的家庭為423戶,占49.2%;擁有1臺臺式電腦和2臺筆記本電腦的家庭為354戶,占41.2%;擁有3臺筆記本電腦的家庭為31戶,占3.6%。在被調查的居民中,電腦使用覆蓋率達到86.2%。其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使用者占38%;年齡在20~50歲的使用者占52.6%;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使用者占9.4%。調查居民中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占67.1%,且品牌集中在華為、三星、HTC、蘋果等。調查結果還顯示,居民平時上網除了工作之外,主要集中交友聊天、網上購物、觀看電影、閱讀小說、瀏覽新聞、檢索資料并下載等方面。
(三)居民信息化需求
在被調查的人群中,85%的居民愿意接受信息化技術的免費培訓;5.8%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主要原因為沒有時間參加及生活中沒有需要;9.2%的居民表示無所謂。在有培訓意愿的人群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占69.2%,且內容主要集中在電腦維護、辦公軟件應用、信息檢索、圖像處理與制作、物聯網技術等方面;年齡在20~50歲人群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機的常用軟件、網站及功能介紹、淘寶開店的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年齡在50歲以上老年人的需求集中體現在如何上網、交友聊天等。調查結果還顯示,居民對常用家用電器的維修保養需求比較迫切,如電水壺、電飯煲、微波爐、兒童電動玩具的維修等。
(四)社區信息化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除了德興社區擁有信息化平臺外,其管轄的7個封閉式小區、3個半封閉式小區、4個松散型小區均無信息化平臺。在被調查的社區管理人員和一般工作人員中,認為德興社區信息化平臺模塊不完整的占75.3%;認為內容不充實、原因為不能實時更新的占99.1%,具體體現為有的模塊下的內容較陳舊,個別模塊下尚無內容。調查結果還顯示,居民獲得信息的渠道,從社區網獲得信息的僅為12.3%,更多的是從社區公告欄獲得信息,占54.8%,居民聊天為17.6%,報紙為15.3%。96.7%的居民認為平臺未能正常運行,體現在不能在平臺上實時了解社區動態、一些便民工作不能在平臺進行、未能通過社區平臺學習相關信息化知識等。德興社區雖然已經基本建成社區信息化網絡平臺,但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居民對社區信息化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還是有限的,社區信息化平臺功能仍需完善,使用的普及水平還亟待提高。調查結果同時表明,導致社區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要為以下五點: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激勵機制;社區編制不足,無專人管理信息化平臺;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資金缺乏;不了解居民的具體需求;信息化建設宣傳力度不夠。
(五)社區信息化需求
調查顯示,77.7%的調查對象認為社區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普遍表示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力度,并在以下方面有較大需求:一是上級部門加大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二是引入企業力量,運作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三是建立相關激勵機制;四是增設信息化平臺專職維護管理人員;五是安排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六是開設相關信息化技術培訓,引導居民使用信息化平臺。綜合調查結果表明,居民對社區信息化建設比較關心,有效問卷率達到86.7%。家庭電腦擁有覆蓋率達到100%,使用覆蓋率為86.2%,智能手機使用人群占67.1%。青少年對信息化培訓意愿比較強烈,重點體現在電腦維修、計算機常用軟件使用技巧及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中年人的需求重點為智能手機功能及軟件介紹、淘寶開店;老年人的需求體現在如何上網和交友聊天。同時,居民提出了對家庭常用電器的維修和保養的知識介紹和現場服務的迫切需求。調查結果也反映了社區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資金、人員、技術等問題。
二、基于區校協作,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對策———以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在構建科技和諧社區要求下,應主動服務,對接需求,從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開展社區信息化建設。
(一)建立“青少年電子思維驛站”,形成品牌特色
參與本次調查的人群中,青少年占34.5%,主要集中為中小學生,在校主修語數外課程,同時也學習信息技術基礎課程。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信息技術培訓的意愿比較強烈,希望能對電腦常見故障進行分析并處理,對PPT制作技巧、圖像處理等也表現出濃厚興趣。高校中擁有一批高素質、技能型的優秀學生資源,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社區合作建立“青少年電子思維驛站”,定期為社區的青少年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和學業指導。一方面,通過不同年齡學生間的交流,可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在傳輸知識的同時培養社區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提高高校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踐行服務社會的宗旨。
(二)開展信息技術普及教育,拓寬社區服務領域
目前,社區的服務領域不寬,項目不多,開展扶貧濟困、就業服務相對較多,社區的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的不夠多;服務對象不廣,面向老年人、弱勢群體的服務比較多,面向一般居民的服務比較少。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一般居民對信息化技術方面的普及教育也頗感興趣。大部分人已使用智能手機,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對于Android、蘋果操作系統下的常用軟件了解程度不夠,常用軟件下載及信息獲取網站不熟悉;還有一些居民有網上開店的想法,但不知操作流程和方法,急需此方面的輔導。充分發揮高校充足的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針對社區普通群體,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和服務,具體內容包括智能手機常用軟件介紹、智能手機使用技巧輔導;Android、蘋果操作系統基礎知識介紹、淘寶開店指導、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信息檢索方法、辦公軟件應用、電腦常見故障分析及解決等)、消費電子產品維護保養服務等。通過各類培訓和服務,有效提高社區居民的信息技術水平,解決居民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在提高社區信息化建設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服務對象、拓寬了服務領域、提升了服務水平,也能激發社區居民參與各類活動的積極性,提升社區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科技創新成果進社區,引導居民創新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潛在能力、提高創新實踐能力,高校會舉辦各類科技競賽、創新大賽,其間會涌現出各類優秀作品。向社區居民展示大學生創新大賽優秀作品,如關于物聯網技術應用(太陽能等新能源采集與傳輸技術展示、智能家居)、自動化控制技術運用(節能路燈控制、汽車智能車窗控制)、廣告設計與會展等。一方面,展示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讓社區居民對高校及學生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提高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習興趣,進一步激勵他們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為科技和諧社區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配合德興社區科技和諧社區的整體建設計劃,針對廣大社區群體,進行“大學生創新項目社區精品展”活動,通過項目演示、現場介紹等方式開展活動,具體展示項目有三維光立方(可隨音樂節奏閃動的燈)、汽車智能天窗的設計與實現、人性化的智能飲水機、靈動節能路燈、數控雕刻機的制作、自動吸塵黑板擦設計、基于WEB的遠程控制系統(智能家居)、快速鑒別真假紅酒的試紙制作、吉祥物設計與旅游產品開發、簡易家庭智能用電管理系統等。
(四)搭建科技信息化平臺,實現社區服務網絡化
當前,政府行政部門在社區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平臺化的工作網絡不完善甚至缺乏、未配備信息化管理專門人員、資金投入不夠的不足??衫酶咝5募夹g優勢和人員優勢,發揮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特色,協助社區開展信息化建設,完善信息化平臺。在原有平臺基礎上,根據區校協作特色,開發“青少年電子思維驛站”特色模塊,用以展示各類活動風采;學習園地模塊主要包含信息技術知識普及、學習交流和輔導內容,由高校師生提供學習資源和在線輔導;將高校師生的創新成果同步更新至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模塊下,彰顯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特色人才資源庫模塊,利用社區人才資源,傳承婁東文化,形成“江南絲竹、書法、婁東畫派”等婁東文化的特色社區。整合搭建社區科技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為社區居民之間、居民和街道政府部門之間、社區與高校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信息高速公路。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根據德興社區實際情況,結合調研獲取的居民和社區需求,整合搭建社區信息化平臺。
(五)穩定多元資源,實行社區服務長效性
關鍵詞:社區;信息化建設;重要性
1 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背景和必要性
1.1 進行社區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化進程逐步加快,我國城鄉基層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區信息化工作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重大的挑戰。一方面,財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各級政府對社區發展高度重視,為社區信息化系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政府職能轉變,大量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向社區轉移,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日趨個性化、多元化,開展社區信息化建設已勢在必行。
1.2 進行社區信息化建設符合各類群體的訴求
首先,社區居民希望通過社區信息化建設帶來多項便利,包括通過社區信息化平臺享受社區便民利民及商業服務;進一步擴大社區事務參與和監督等。其次,社區組織和工作人員希望通過社區信息化建設更好地服務居民,推進社區建設,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后,社區內的企業和商家希望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其產品和服務進行銷售和推廣。
2 社區信息化建設的構想
2.1 社區便民熱線建設
設立便民熱線,全面提升社區與居民的信息溝通效率。居民隨時撥打都可以自動或人工轉接到各個社區有關辦事機構的辦公電話,或者社區物業、醫療、飲食、購物等服務機構的電話上,實現社區服務"一號通"。此外,社區還可以利用社區總機服務隨時以語音或文字短信向所有社區居民的住宅電話、移動電話發送防火防盜、防災抗災、社會保障、衛生防疫等重要事務通告,從根本上解決社區事務無法全面、及時、準確通知到所有居民的難題。
2.2 社區信息服務網建設
通過對各類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建設社區信息服務網,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信息交互服務。第一,整合和組織社區服務事項,向社區居民提供就業、社保、計生、民政、衛生、司法等信息的和查詢服務。第二,為社區居民提供轄區內餐飲、娛樂、購物等服務信息的和搜索服務,覆蓋吃、住、行、游、購、娛、健等涉及居民日常消費的各個方面。第三,為社區居民提供社區信息、社區電子商務服務、電子閱覽、遠程教育等方面的服務。第四,實現通信業務代辦、水電煤氣等費用的網上繳納功能。
2.3 社區便民服務終端建設
建設便民服務終端。根據社區規模,在社區內安裝一定數量的便民服務終端,實現快捷高效政府部門服務和社會治理的重要信息,并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務。便民服務終端需具備三方面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包括政府信息、社區信息、物業服務信息以及電子報刊等。二是公共信息查詢功能:包括地理位置查詢、公交線路查詢、電話查詢等。三是便民服務功能:提供預約掛號、話費充值、水電煤氣費用交納等服務。
2.4 利用信息化技術加強社區安防保障
一是建設社區監控系統,加強對社區內樓宇、商鋪的日常安全監控,有效防范和打擊犯罪行為。二是建設社區報警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即時發出警報,分為周界防范報警系統和家庭報警系統。周界防范報警系統用來防范翻圍墻和周邊進入社區的非法入侵者;家庭報警系統用來防范竊賊入室盜竊或發生煤氣泄漏、火災、老人急病等緊急事件。
3 有關社區信息化工作的幾方面建議
3.1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
社區信息化建設不能局限于某一家單位或某一項業務的范疇,而應是各部門在業務協同的基調上推動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創新。為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在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上下功夫。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組織領導體系,確定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對重點方向和項目作出安排,并積極組織制定相關的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實現統籌規劃,有序開展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
3.2 堅持惠民為民的服務理念
社區信息化工作覆蓋面廣泛繁雜,很多工作重復交叉,難以梳理和量化,致使很多社區工作機構疲于應對,卻得不到居民的認可。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新思維、新手段的引入來逐步解決和完善。因此,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要體現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要求,要有利于促進政務公開、減少行政審批、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利于方便人民群眾辦事、構建和諧社會。有關部門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堅持以服務為中心,需求應用為導向,形成政府與居民的良性互動。
3.3 加強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在社區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利用,充分利用、整合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現有的信息及網絡資源,調動企業以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推進,避免重復建設。此外,還應統一使用較成熟的軟件,實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將最鮮活、與群眾需求最緊密的數據實現規范采集和共享。并將這些信息經過分析和提煉后,提供給相關的決策和管理部門,構建更具實效的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體系,進而便于有關部門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3.4 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
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在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結合實際情況,推廣適合社區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社區居民和企業商家積極參與和體驗,然后逐步擴大社區社區信息化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