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0 10:35:38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技術的優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集思廣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集體備課可以集思廣益,讓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傳統的教師備課是自己獨立思考,個人完成上課前的準備工作,難以學習他人的長處,并且在遇到教學疑問時,處理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而集體備課就很好地解決了種種困難,教相同內容的老師在一起探討、學習,可以更好地向大家請教,有了教學困難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比如在七年級學習完《一元一次方程》這章時,我們的集體備課進行總結.我的學生在解方程去括號時,如果括號前面有負號,很容易做錯.我向大家請教,看大家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大家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說出來,并且針對學生的錯誤說出具體的做法,讓我從中受益不淺,在總復習重新復習這個知識點時,我讓學生去括號之前先確定符號,先寫出去括號后的每一項的符號,再寫出各項內容,學生很快就更正了錯誤.
二、資源共享,有效凝聚集體智慧
過去的“閉門造車”和 “孤軍奮戰”的備課形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備課博采眾長,發揮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作用,從而帶動青年教師的專業迅速成長.同時,通過資源共享,分工合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學水平、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等.比如在學習八年級《四邊形性質探索》這一章時,有老師發現書本上的解題格式很不規范,同一道解答題目中既用了“ ”符號,又用“”符號,在“”符號上面還寫了理論根據。有許多年青老師有困惑:到底要求學生怎樣寫幾何題的解題過程呢?按書本的寫法到底是否規范?我們在集體備課時探討了這些問題,每個組員都積極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對比以前人教版幾何題目的解題格式的,有老師說看到數學雜志上對幾何解題格式的要求的,也有經驗豐富的老師說出中考和高考對幾何解題書寫格式的要求……大家都激烈討論,綜合集體的力量,我們規范了解幾何題目的格式要求:在同一道幾何題目中“ ”符號和“?圯”符號不能混合使用,要么用“ ”符號,要么用“?圯”符號,用“ ”符號時可以在末尾用括號注明根據,用“?圯”符號時就不用寫理論依據了.這樣大家共同攻克難題,發揮集體的力量,事半功倍.
三、拓寬思路,可以力求教學創新
傳統的備課范圍僅僅局限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通過集體備課可以想辦法在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智慧、教師精煉準確的數學語言等進行拓寬,在教學的反思、教學環節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讀等方面有所擴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討數學教學知識的深度、廣度,擴寬教學知識面.在學習九年級《一元二次方程》時,我們遇到了教學疑問:根與系數的關系和根的判別式這兩個知識點該怎樣處理?大家都根據中考要求,對比人教版的內容,說出了自己的觀點,積極討論了“是否需要補充這兩個教學內容?應該如何補充?難易程度怎樣把握?”等問題.經過討論,我們認為應該補充這兩個知識點,大家精選了幾個例題,確定了教學的難易程度.通過這次集體備課,我才知道原來這兩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這樣處理,學到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多媒體 英語教學 優點 需要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也成為了當今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我國教育部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的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理地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課堂環境,而這種新的課堂環境既能夠滿足教學的多種需要,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 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點
1、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處于教學過程中的絕對中心地位,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比較單一。這種呆板傳播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師生倍受折磨,教學過程也只是完成了“授業”的任務,根本談不上“傳道”的目的,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充當被動的語言知識的接受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創造性,達不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緩慢。和傳統模式相比較,多媒體技術在形式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課堂教學使教材圖、文、聲、像并茂,使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有機的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和諧的信號刺激,讓學生從多角度輕松愉快的接受學習信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師的授課內容變得新穎而充實,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2、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們學習同一份材料,運用視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習的效果要遠比只是聽或只是看的學習效果好的多。多媒體課件教學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和活動視頻等諸多方面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表現綜合的統一到生動的教學過程當中,創造出教學情境,將本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成了一個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的世界,給學生的聽覺、視覺帶來強大的沖擊力,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授課內容理解能力。
3、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教師的重復性勞動,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當前所使用的教材不但配有錄音帶,還配有多媒體光盤,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我們可以積極的利用這些有利提條件;還可以集體備課,成果共享,每人主備一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補充課件的內容,然后經過集體討論修改最后定稿。如:在為學生講評作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來標記謬誤,使學生加深印象。在導入部分加入多種形式的音像材料如歌曲、電影片段、人物介紹等,將一些社會、人文、歷史等背景知識表現出來,由于形象直觀,生動活潑,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每位教師也可以有自身的特點,適當補充具備自己特色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和探索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水平。教師需學會通過電腦對文字、表格、圖象、聲音等進行處理;還要學會使用相關的工具(如PowerPoint ,Photoshop ,Flash等)以及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等,從而大大加強了教師的創新精神。
二、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能夠大大地優化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個辨證的過程,在多媒體的開發與應用過程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1、多媒體技術只能輔助英語教學,不能反客為主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是教學中為解決某一教學任務而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只能起輔助作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及時的給予提示幫助,學生的信心就會大大增加,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一些教師將多媒體的作用過度夸大,認為多媒體是無所不能的,在實際教學中,無處不應用多媒體。如果過多的追求多媒體,甚至把整堂課都設計成多媒體課件,教師在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時,只專注于操作電腦、演示課件,一堂課下來幾乎不用黑板和粉筆,勢必會減少師生之間的交流;而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過多的被吸引到多媒體課件上,這樣不僅不能增強教學效果,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在多媒體課件的畫面和聲音上,其結果是喧賓奪主,沖淡了主題,不利于學生看清問題的本質。成為教學的干擾源。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不應該也絕對不會妨礙傳統教學手段的應用?,F代的信息技術手段應該說是對原有教學手段的加強,而不是替代。
2、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注意選材,科學設計
制作多媒體課件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往往比較零散,不成系統,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積累一些包括文本、視圖、音像等多方面的教學資源,儲存起來,以備教學時使用。選材時還要注意選擇那些與實際教學內容相關,感覺直觀,易于學生理解的信息。
要想制作出科學合理的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先考慮到設計的內容和設計的對象,然后再考慮如何進行設計,確定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主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讓學生認知學習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多媒體課件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主題是語言的學習,學生需要大量的口語、聽力等方面的練習,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從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原則,利用多媒體把信息準確無誤、簡單易懂地傳遞給學生。因此,教師在制作英語多媒體課件時應該把解決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放到首位,追求多媒體課件的內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美。在多媒體這種新的教學技術支持下,必須要有新的教學觀念,這樣才能夠使多媒體技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良好工具。
參考文獻:
[1]朱寶銀.多媒體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J].職教論壇,2003,(2).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27-01
隨著電子信息化的發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逐漸普及,高效的課堂教學也有了全新的技術支撐和保障。豐富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數學課堂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練習效率。長期以來,數學課本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教材,一直被作為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來源.教學內容被固定于紙上,而能夠聯系生活實際的,充滿生機活力和時代特征的數學教學素材和內容很難在教材中體現出來,這也難怪一些同學將它當作枯燥無味的代名詞。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言,學習數學時感到難懂的主要原因是脫離實際。因此,把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作為數學學習的載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是生活。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教材內容的限制,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數學課堂從此走出嚴冬,走進了五彩繽紛的春天。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理解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于陶冶情操,強化審美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汁算機為基礎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進一步把電視所具有視聽合一功能與汁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機交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感官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獲得內驅動力.從而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主動地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這一優勢,精心設計出既緊扣教材與生活,又美輪美奐有助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意識的優秀課件。
二、創設情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結果,學生一旦產生了興趣,便會積極主動的投入,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開始。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困難。它以動態、直觀形象地再現了客觀事物,充分的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長期的注意力,使之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有利于人機互動,復習鞏固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所以.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發展為智力的一種活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這一環節有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中時常聽到有些教師對學生這樣說:”這么一點的練習都不愛做.你實在是太懶了!”其實學生不愛做練習題是有原因的.由于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許多抽象的知識,往往難于直接感知.用學生的話說就是枯燥、乏味、傷腦筋。這樣的習題感興趣呢?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到來不僅為我們數學課堂提供生動形象的
一、認真梳理內容、仔細分析學情是有效復習的基礎
復習課要針對知識系統中某一子系統,在一節課內以再現、整理、歸納、訓練等方法再次組織學生學習。由于內容多而雜,要將知識做到有效地溝通,并能在復習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與能力。首先教師要對復習內容有較系統的認識,此外,還要對學生有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有可能引導學生進一步理清知識結構。
(一)把握知識體系
把握知識體系就要求教師對復雜的知識能有一個清晰、簡潔的歸納,知道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
例如,在復習“數與代數應用問題”時,不能只停留在將煩瑣的各種類型應用問題的羅列再現,應該立足于數量關系的意義理解,注重各類問題解題策略之間的內聯與溝通;應該立足于數量關系的結構變換,注重把散亂、孤立的多個應用問題給以結構演變,凝聚成若干個簡要的結構模型,幫助學生構建“簡結構,多題量”的應用問題認知體系。例如三步復合應用題,如果基于數量復合關系的基本結構進行類型識別,可以歸結為四組數量關系的基本結構:“和”的結構,以“兩積之和”作為基本結構,帶“兩商之和”;“差”的結構,以“兩商之差”為基本結構,帶“兩積之差”;“商相等”結構,即歸一問題(正比例關系);“積相等”結構,即歸總問題(反比例關系)。每組基本結構可以作出相應的擴縮變換、情節變換、可逆變換等演變。
以“簡結構,多題型”的梳理方式幫助學生理清復合應用題關系結構的演變及類型、簡單問題之間的凝聚,充分體現結構的涵蓋力,也為學生復習時提供了簡潔的路徑,提高了復習效率。
(二)分析學生學情
復習課是在新授課與練習課之后進行的。學生在不同時期對學習落實的程度會受不同教學方式的影響,它的差異性較新授課與練習課更為突出。
因此,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也尤為重要。了解學情從何著手?筆者覺得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關注。
1.關注課前的前測
為了使復習能更好地達到對癥下藥、查漏補缺的目的,教師在復習前應盡量創造條件做一些課前的前測。比如在復習“量的計量”時,課前先對學生進行一次前測:發現學生的錯誤大多集中在“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轉換,以及復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特別是碰到“5小時45分=( )小時=( )分”的連等形式,學生的錯誤率更高。因此,教師在組織這節課的復習時,在引導學生完整地梳理各計量單位和它們之間的進率之后,重點組織學生質疑“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以及容易錯的復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上。
2.關注階段性評價
如在一次測試中了解到的情況:
①8×40×0.25×1.25
②0.76++1.24+
③3.8÷(1-0.96)×0.06
④(1.75--)×
⑤×-÷
⑥ (×+÷5)× 35
⑦÷[1-(-)×]
發現學生在算④⑤⑥三題時錯誤率特高,原因是將這七道能簡便計算與不能簡便計算的題放在一起,①②兩題可以簡便計算,學生自然進行簡便計算;第③題不能簡便計算,學生誤以為下面都不能簡便計算了,于是就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因此錯誤率極高。從這組題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進行自主簡便計算的意識極差,所以在復習階段就注意將按一般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和根據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算式混合在一起,使學生進一步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并提高簡便計算的意識。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平常的作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存在問題的情況,在復習時更有針對性地組織復習。
二、精心設計復習素材是有效復習的保障
有效的復習材料,要具有現實的、開放的、有意義的、有思考價值的、有利于梳理的特點。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復習素材呢?
(一)以點帶面,加強整合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統構成的,而系統的構成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然而數學知識之間更是有著緊密聯系的整體結構。因此,教師在進行任何部分知識的復習時,要站在整體的視角下,引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分析、比較把知識串聯在一起,達到復習一點懂得一片、理解一片貫通一面的目的。
比如,在復習六年級下冊“分數問題”時,就可以把前面的“倍數問題”與后面的“比的問題”連在一起。使學生溝通“倍數”“分數”和“比”這三者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題組訓練,比較梳理
所謂題組訓練,是指圍繞某一訓練目標或知識點,精選一組有代表性、系統性的問題(習題),將知識、方法、技能融合其中,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去感知題組內在的規律,發現題組蘊含的知識和方法,達到培養能力和思維發展的目的。例如,在復習百分數乘除應用題時,可以呈現以下題組。
題組1:
一個農場種小麥160公頃,種玉米的面積是小麥的62.5%,種玉米多少公頃?
一個農場種小麥160公頃,種棉花的面積比小麥多10%,種棉花多少公頃?
一個農場種小麥160公頃,種大麥的面積比小麥少20%,種大麥多少公頃?
學生列式:160×62.5%,160×(1+10%),160×(1-20%),然后進行比較。
題組2:
一個水泥廠第一季度生產水泥1800噸,剛好是第二季度生產數量的80%,第二季度生產水泥多少噸?
一個水泥廠第一季度生產水泥1800噸,比第三季度少生產20%,第三季度生產水泥多少噸?
一個水泥廠第一季度生產水泥1800噸,比第四季度多生產20%,第四季度生產水泥多少噸?
學生列式解答:1800÷80%;1800÷(1-20%);1800÷(1+20%)。
學生通過這兩組題的練習,對百分數的乘、除法應用題作了較好的比較與梳理。
(三)變換訓練,貫通聯系
變換條件或問題的聯想訓練,在應用題的復習時是經常采用的方式,它有利于學生在復習時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在復習“有關分數綜合運用”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原題的改編達到溝通。
教師先出示一道簡單的分數應用題: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全程有300千米,這輛車已行了全程的,問這輛車已行了多少千米?
學生馬上回答是180千米,接著教師提出:改變第二個條件的說法,但所求的問題不變(還是已行了180千米)??凑l編得越多越好。
學生先獨立改編,再經小組交流,反饋摘錄學生改編之后的幾種情況:
生1:這輛車已行了全程的60%,列式為:300×60%。
生2:這輛車行了一段路后,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列式為:300×(1-)。
生3:這輛車已行的路程與剩下的路程的比是3∶2,列式為:300÷(3 + 2)×3。
生4:這輛車已行的路程與全程的比是3∶5,列式為:300÷5×3。
生5:這輛車已行的路程是剩下路程的1.5倍,列式為:300÷(1 + 1.5)×1.5。
生6:這輛車行了一段路后,剩下的路是已行路程的,列式為:300÷(1 + )。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把以上這6道題的第一個條件與問題作了交換,又得出了新的6道題,再讓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后交流,并進行質疑。
像以上從一道簡單的分數應用題開始改編,使學生在聯想變換和解答中對題型結構的變化以及對“分數”“比”“倍數”等問題在解題方法上得到了梳理和溝通。
三、靈活把握復習方法是有效復習的關鍵
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率,關鍵是靈活把握復習方法。而復習方法的把握應從學生角度思考,看學生的復習積極性是否得到真正調動,看學生是否真正經歷了自主梳理過程。自主梳理一般有課前的自主梳理和課中的自主梳理。
(一)課前梳理
課前自主梳理大致有以下幾種:
1.布置復習提綱
即在復習課之前給學生幾個問題作為復習提綱。復習提綱要簡潔、有概括性,能勾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又能讓學生發現自己以前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
例如,在復習“因數、倍數”之前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這樣的復習提綱:
(1)仔細閱讀(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2~26頁,第79~94頁。并記錄:
① 什么叫因數與倍數?
② 2、3、5這幾個數的倍數的特征是怎樣的?
③ 什么叫質數和合數?
④ 什么叫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⑤什么叫互質數?
(2)請你針對45和9這兩個數,并根據以上每一個問題,各說一句話。
2.布置預查式的題目
在復習之前設計幾道綜合性稍強、涵蓋性較廣的練習讓學生先練。通過練習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錯誤所在,為復習找到真實的起點。
例如,在“復習組合圖形面積”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計算下面各圖的周長與面積(單位:厘米)。
3.提供預習性的記錄單或表格
顧名思義即課前利用記錄單與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先進行自主梳理。
例如“比和比的應用”的復習課,可讓學生在課外邊復習邊填寫下列表格:
什么叫作比?寫一個具體例子說明。 求比值與化簡比有什么區別?請舉例說明。 舉一個比的應用的實際問題,并解答。 學習這部分知識,你碰到哪一道題有困難?
以上的三種課前梳理方式,都是在教師提供的復習提綱、預測性練習和復習要求的提示下進行的自主回憶梳理。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梳理的能力,又為教師的復習找到了真實的起點,而且能大大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二)課中梳理
所謂課中梳理,就是在課堂中組織學生梳理。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自主梳理,一定要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或素材進行梳理。梳理的形式是多樣的,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提出問題,引領梳理
課內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梳理。形式與課前梳理布置復習提綱相似,只是梳理的時間放在課內,而且這里的問題一般都會在課堂中得以解決。
例如對“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 一課的復習,通過這節課的復習教師要搞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 學過哪些基本圖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憶,揭示出七個基本圖形)
② 這些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③ 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怎樣得到的?
④ 在計算這些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時要注意什么?
第②個問題估計學生能很快地寫出計算公式。
第③個問題學生可能有些遺忘,教師可以呈現原教材文本,幫助學生回憶,使學生能夠再次復習轉化思想。還可以設計一組一條底邊和高相等,一條底邊在變化的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讓學生在計算這些基本圖形的面積后,感悟到計算方法的聯系。
第④個問題讓學生再次質疑計算中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在觀察圖形時關于底、高對應等問題。還可以增加一些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如可以畫多少個面積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可以畫多少個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或梯形?
2.以練代綱,引領梳理
設計幾組有代表性的題目,通過練習評講達到復習的功能。例如,在復習六年級“簡便計算”時可以這樣以練代綱引領復習。
先來做第一組的5道題,你覺得怎么算方便就怎么算,然后再做第二組題目。
第一組 第二組
① +++ ①+×+
②(+-)×4.5 ②(+-)×3.5
③ 2.5×1.25×0.8×400 ③2.5×1.25+0.8×400
④ 6.5-- ④6.5+-
⑤ 4.5÷2.5÷44.5+2.5÷4
這里教師先讓學生做左邊的5道計算題,目的是讓學生梳理出運算定律,并知道這組題都可以直接運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接著通過改變各題的運算符號或數據(見第二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從中獲得了怎樣計算不容易犯錯的經驗;進而引出結論:做題時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選擇方法。這樣既夯實了基礎又重視了學習習慣的培養。
接著出示第三組的3道題:
(20.8-12.49-7.51)÷2.5×40
(20.8-12.49+7.51)÷2.5÷40
(20.8-12.49-7.51)÷2.5÷40
通過題組的練習比較, 能讓學生明確在計算中有時是題目中某一部分能簡便;
最后出示第四組題目(如下),得出轉化后能簡便的結論。
9.8÷+2.2×0.75
9.8÷(4-)+(+)×0.75
因此在運用運算定律簡便計算時一定要合理、靈活。
通過以上四個環節教師的引領點撥,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自主梳理了簡便計算的四個層次,從整體上進一步掌握了簡便計算的技能。
(三)采用提問與自主梳理相結合
在學生自主梳理的同時,為了讓復習更具有效性,教師可以進行有目的的提問,通過問題的引領達到復習的目的。
例如,復習人教版四年級“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總復習第96頁) 。
1.課件演示,以教師提問對答的形式,復習直線、射線、線段。并提出這三種線的聯系與區別,形成表格。
2.課件呈現小學階段學過的一些基本圖形(如上圖),并向學生提問:哪些圖形是由直線構成的?哪些圖形是由射線構成的?哪些圖形是由線段構成的?并據此進行分類。
①由直線構成的圖形切入,以問答的方式復習垂直、平行。
②由射線構成的圖形切入,以問答的方式復習角的有關知識(角的分類、角的性質)。
③由線段構成的圖形切入,以問答的方式復習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包括四邊形的分類)。
要:數學的學習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習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增強邏輯推理能力。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深地體會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本文就中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從教師的行為藝術、教法、教材提煉、學生活動,習題設計,多媒體輔助教學六個方面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談加點體會。
關鍵詞:行為藝術;教學方法;習題設計;提煉規律;數學活動;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1-258-01
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基本素養對學生學好數學起著決定性的因素,為此,我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探索反思,認識到教師是引導者,高超的教學技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對知識探求的欲望,是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促進有效課堂發展,其次我認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會談幾點見解。
一、用愛的眼神去傳遞知識
教學作為一種交流藝術,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作為老師在上課時必須用愛的眼神關注你的每一位聽眾,充滿感彩的課堂不但能消除學生的疲勞,而且能激發創造力所以只有用自身的行為,情感,意志等去感染學生,用慈愛的眼神去約束每一位學生,在他們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近,可信的形象,達到師生關系,感情的融洽,才能在課堂上做到一呼百應,協調默契。
二、明確教學目標,靈活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
(1)在上概念課這種類型時,我習慣于采用先有身邊或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出發,盡量給學生提供可嘗試或感受的直觀情景,引出所學的書本知識,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之后我適時命名并讓學生自己嘗試歸納出定義,從而得出原汁原味的結論,最后師生一起應用知識點解決相關問題。如在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為引入概念,我就本班級三個學生的體重問題借助蹺蹺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兩幅畫面,使學生從身邊事例中歸納總結出數學知識,也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積極性。
(2)在上習題課這種類型時,我主要采用學生先獨立思考,后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點撥,最后學生動手做,教師個別指正,并規范要求的這種模式。如在上應用題這種習題課時,我往往會花很長時間讓學生獨立審題并思考,再將一些想法或困惑與同伴交流,這時絕大部分學生已經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了,之后老師只需要將重點部分再稍加點撥,學生就基本上可以動筆去書寫解題過程了。在教學中我發現長期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不但可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且可以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增強其邏輯推理能力,通過與人合作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深挖教材,提煉出有規律性,比較實用的東西
如在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一課時,我先給出四個函數解析式,K,b都是正的,k,b都是負的,k負b正,k正b負,讓學生在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他們的圖像,之后引導他們觀察圖像并思考,每條直線經過的象限是什么?得出初步的規律后我再進行知識的拓展,隨便給出一次函數的解析式,讓學生猜想它們經過的象限,隨后再去畫圖驗證,經歷了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模式之后,我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了便于記憶的規律,++123,--234,-+124,+-134,用這一規律解決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圖像問題不僅快而且準確率很高。
四、合理分配時間,用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思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地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如在學習《菱形的性質》一課時,在引入菱形的定義后,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用折紙的方法得到了一個菱形,再以問題串的形式由淺入深,引導他們借助手中的菱形紙片猜想得出它的特殊性質,最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證明猜想,從而得出了菱形的特殊性質,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五、練習題的設計要有梯度,難易適中,具有針對性
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課時,再給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定義之后,為了檢測學對概念的掌握程度,我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比一比看說反應快(找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其中第一個考察一次,,第四五個考察構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幾個式子必須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關鍵詞]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是小學教學階段中重要的教學科目之一。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教學的變革,傳統教學課堂模式已經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綜合性、開放性、高效性的優化教學課堂。就目前的教育狀況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參與、合作以及實踐,筆者認為,為了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課堂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優化。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就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開端。根據對學情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小學生年齡小,接觸的知識面較淺,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如何把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吸引到數學知識上去,是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多媒體在教學課堂中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眾所周知,多媒體可以用來展示各種各樣的媒介,如圖片、視l、幻燈片等等。對于小學生來說,利用多媒體教學比教師口述教學更能夠吸引其注意力。
我在開展《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時,為了使學生詳細理解梯形的性質,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的方式來和學生共同探討驗證。我點擊課件你,呈現出三個梯形。通過驗證,發現梯形的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緊接著用電腦驗證后兩個,繼續點擊課件你,呈現出第二個梯形的驗證,我指著屏幕上的圖形問到:這是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呢?學生紛紛回答不平行,很明顯,無需再對第二個梯形進行驗證。繼續點擊課件呈現出第三個梯形的驗證,還是先進行一組對邊平行的驗證,繼而對另一組進行驗證,當不太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用工具驗證一下。在多媒體課件的展示下,我與學生一起驗證了三個梯形的對邊是否平行,結果得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梯形的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此時我向學生進行提問:現在誰能說說什么是梯形?大家表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在大家說出答案后我點擊課件,在屏幕上呈現出梯形的定義: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在課件上呈現出:你真棒!
二、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一座橋梁,它聯系著數學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而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指的是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知識運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構建數學模型意識,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著手。在向小學生進行《位置和方向》教學時,我首先帶領學生在校園內進行觀察,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只參觀前院四周的情況,介紹時注意使用正確的方位詞。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小學生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并不是很清楚,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的指導: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與東相對的就是西,剩下的兩個方向則為南北。通過對校園的觀察,學生簡單的認識了位置和方向的概念。隨后,我帶領學生回到教室,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出一張沒有完成的學校的平面圖,引導學生將“文化墻、教學樓、辦公樓、幼兒園樓”及它們的方向填在操場四周并把這張平面圖完成。同學們在繪制地圖時,有的同學把“東”畫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畫在了上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我引導學生將參考方向和畫圖標準進行統一,根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教學時用到的簡化地圖,也要講方向統一的標清楚。這樣一來,學生對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就更加清晰了。在生活中,也學會了如何辨認方向。
三、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得到啟發,進而主動思考探究,提高數學水平。利用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方式。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讓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產生更多的想法和觀點。
為了使小學生思考百分數的應用知識,我在課堂上利用一個亮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知道水有哪幾種形態?學生回答:液態、固態、氣態。水結成冰形態變了,體積會變嗎?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看法,在經過短暫的討論后,我向同學們展示出課件,讓學生明白水結成冰后體積會增加。當學生明白這一道理后,我緊接著出示了相關的信息: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后,冰的體積約為50立方厘米,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你想提出什么有關百分數的問題?經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之后,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基本如下:(1)冰的體積是原來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2)原來水的體積是冰的體積的百分之幾?(3)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約增加了百分之幾?(4)原來水的體積比冰的體積約減少了百分之幾?讓學生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深入了解百分數的應用。在教學中,亮點資源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現象,或者學生不經意間的數學問題等等,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放大,開展相應的教學,激活學生的資源。
一、創設情境,活躍思維精彩的課堂開頭
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因此,創設一個學生學習情境,不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學生由“好奇”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盡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興趣
當前,在中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的現象,這種不協調現象的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這種現象呢?我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同學們總以為是復習課,心理上產生一種輕視的意識。鑒于此,我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關”,即“概念關”、“法則關”、“運算關”,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討論的方式,找出每個“關口”的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里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強調分兩步走,即先定符號再定絕對值等等。討論完畢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處于“聽得懂,做得來”的狀態。其效果遠比單純的教師歸納講述要好得多。鼓勵學生合作交流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要變革,由原來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轉向班級授課制、小組合作學習多種教學的自制形式。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借助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三、開展數學課外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又將生活原型通過歸納濃縮成經典的理論,最終又還原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的學科。因此,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就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的例題和應用中,必須到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去體驗和應用,去真正感受知識的價值發生、發展的原因和過程。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感受身邊的數學,到社會中去觀察實踐,這樣才能達到一種讓他們主動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效果,促進數學的教學。比如在了解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立體圖形的認識中,教師與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這些模型,反復把玩和拆拼,真正將圖形記憶到腦海深處。在數據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布置學生調查諸如《學生睡眠時間調查》、《我班學生家庭人均收入》等,讓學生走向社會、了解和關注社會的經濟、衛生、交通、資源、文化等內容,使得“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在于學生本身的學習”。將數學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完善地結合,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以及特長,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題和活動,這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存在或運用上數學知識,如城市建筑、機械生產、商業運作、建設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說,數學在整個大干世界里,其應用最廣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結合新課標,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生動活潑的社會活動,與學生一起帶著學習工具,踏入社會,走進社區,讓學生把課本知識運用到社會實際生活中去,進行實地操作(編排,記錄,計算)觀察分析和總結,真切體驗數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意義,體會知識與社會經歷所帶來的趣味性和成就感。這對學生以后融入社會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也促進了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對知識更加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