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9 10:09:51
序論:在您撰寫地質災害防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區的地質環境較差,人類工程活動是引發地質災害的直接原因。一是開采煤炭資源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且兩種災害相伴而生,具有重復性和群發性,主要分布在的村、齊家的村、的村;二是采石和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主要分布在鄉等地,主要沿公路延線分布。全區共有地質災害點53個、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45個(見附件1其中地面塌陷總計11處地裂縫計8處(6處、齊家2處)崩塌災害點總計34處。
二、地質災害威脅的對象和范圍
區內崩塌面規模以21110m-27150m居多,最大規模為301750m不穩定斜坡以陡崖形式居多,坡角大于60度的共有29處。不穩定斜坡中,修路切坡18處、采石挖砂15處、自然斜坡1處。崩塌的控制面主要為節理裂隙面,可能失穩因素是降雨、卸荷、開挖坡角、凍脹,多發生在6-9月份的降雨過程中或稍稍滯后,少數發生在春季。崩塌主要危害對象是公路、鄉路、行人、車輛、村寨以及游人。
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是區的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也是區單位面積損失最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區有4個采煤塌陷區,采煤塌陷區位于鎮村內,面積4.76平方公里,包括溝、溝等地,由煤礦一井和煤礦開采形成。區內塌陷地質災害點4處、地裂縫6處。塌陷區地面較平緩,大多為耕地,部分為林地,以形成10個圓形塌陷坑,與其伴生的地裂縫有6條。八面采煤塌陷區位于街道辦事處八面村,面積2.38平方公里,包括屯等,由八面石煤礦西井和北井開采形成的耕地較多,有部分林地,區內塌陷點3處,形成3個長條積水坑。采煤塌陷區,位于街道辦事處街屯,面積2.21平方公里,由煤礦和街煤礦開采造成的該區地面平緩,均為耕地,現已形成2個長條積水坑。采煤塌陷區,位于鎮村內,面積6.60平方公里,包括前煤礦開采造成的該區地面平緩,均為耕地及村屯,現已形成2個長條積水坑,與其伴生的地裂縫有2條。地面塌陷及地裂縫主要危害礦井、民房及行人的安全,同時對部分耕地造成一定的破壞。
區還有一種地質災害就是水土流失較嚴重,主要分布于槽地及低山丘陵區,諸河沿岸,形成因素主要是挖砂取土,開荒種地,過度放牧,破壞植被導致的水土流失,其危害主要是淤積河道、水庫,耕地質量下降,破壞生態環境。
三、重點防范期
區屬中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月,區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及時進入重點防范工作狀態,認真履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地質災害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關系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區政府決定成立市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區政府主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區國土資源、安監、建設、環保、財政、交通、水利、民政等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分管負責人為成員,各成員單位的負責人要親自參與,指導地質災害工作監測、預防工作,從思想引起高度重視,人員、資金、設備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為預防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國土資源分局,辦公室主任由區國土資源分局主管副局長兼任。
(二)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堅持“群測群防、群專結合”方針,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的各成員單位要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災基本知識、法規的宣傳普及和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防災知識水平,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各鄉鎮(街道)及相關部門工作考核的目標之一。
(三)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政策法規,切實落實預防措施。
1.根據《報告》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
A.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A1地面塌陷高易發亞區。
A2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
B.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B1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亞區。
C.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C1崩塌地質災害低易發亞區
D.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廣布于區內中部槽地及河谷平原。
2.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從事各類生產和建設活動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誘發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有暴雨和水位異常現象時,禁止采礦、伐木采石、削坡取土、抽取地下水,煤礦在大雨以上天氣時應采取停產措施,防止大雨沖垮井口,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各鄉鎮街道要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段)設立警示標志。
4.有地質災害點分布的各鄉鎮(街道)要落實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責任,填寫責任表,明確鄉鎮(街道)村責任人,群測人(監測人)及聯系方式,各采礦權人及相關單位要無條件地接受監測,群測人(監測人)每月監測一次,汛期加密監測,并做好記錄(存檔)有異常時在第一時間內向區政府及區國土資源分局匯報。由國土資源分局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各鄉鎮(街道)由鄉鎮(街道)與村兩級填寫此卡,并及時向區政府及區國土資源分局備案。監測人可根據需要設定人數,各鄉鎮(街道)村級監測網絡發生變化時要及時與區國土資源分局溝通。
5.進一步規范礦山開采行為。采礦權人要依法有序開采,定期向國土資源部門報告開采情況,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要提出防治計劃和采取相應措施,并報國土資源部門備案。
6.對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啟動《市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7.做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全區自然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區政府統一領導下,由區國土資源分局牽頭進行。對由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對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的由責任單位負責竣工驗收,區國土資源部門參加。承擔專項治理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的單位要具有資質。治理之前要做好預防,如對于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做護坡,對崩塌危險路段設立警示標志;采石場可按安全要求階梯式開采,控制開采面坡度;煤礦對于地面塌陷尚未穩定且受損嚴重的民房應拆遷新建(避讓措施)對于塌陷穩定,受損程度較輕的可采取定期加固維護等措施加以防治。
五、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責任人
一組建群測群防網絡,建立防災責任制。由區國土資源分局具體實施建立區、鄉鎮(街道)村及監測人員的培訓計劃和重要隱患點的巡回檢查計劃,并組織群測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對重要隱患點做好應急調查、應急監測、應急避讓和搶險救災工作等,各鄉鎮(街道)要按照區國土資源部門的有關要求上報有關資料,保證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工作的順利進行。鄉鎮(街道)級(二級網)負責本鄉鎮(街道)行政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定期巡查、險情上報和搶險救災工作,逐點落實包括監測、預報、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
村級監測網(三級網)負責逐點落實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對地質災害實施長期監測,并做好監測記錄,出現災情或有險情預兆時及時上報,組織村民實施防治措施,制訂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路線,實行自救工作等。威脅公路、通訊、水利設施的地質災害危險體設施的主管部門及采礦權人也要參與監測工作。區級預警由區國土資源分局在電視上預警公告,并電話通知二、三級監測網,村級預警要采用廣播和上門通知等形式進行。
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汛期是區內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多發期,為及時掌握地質災害的發展變化情況,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汛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實行24小時值班。區地質災害防治值班辦公室設在區國土資源分局負責全區地質災害災情的匯總、上報及上級部門重要指示的傳達、落實。各鄉鎮(街道)值班辦公室設在本級政府內,負責本鄉鎮(街道)地質災害災情的匯總、上報及上級部門重要指示的傳達、落實。有條件的村也應設立值班辦公室,如不能設立,也要保障信息暢通。經監測,有重大災情發生時,區政府立即啟動防災應急預案。
三加強地質災害報告制度。地質災害報告制度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的重要制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的單位和個人(包括二、三級監測網絡)應當立即向區政府及區國土資源分局報告,區國土資源分局應做好地質災害的速報、月報工作,對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災情和隱患進行速報。發生地質災害時,要及時上報區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區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災情進一步擴大。對隱瞞、謊報地質災害災情或因未及時上報導致災害損失增大的將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35號)有關規定對肇事者進行處罰,并追究領導者和具體責任人的責任。
六、附則
(一)重點防范時段
我鎮今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時段為:5-7月的梅汛期和8-9月的臺汛期。由于梅汛期集中降雨易引發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暴雨天氣極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根據我鎮地質環境特點,當出現每小時雨量大于30毫米的強降雨時及雨止后的一段時間內(根據山體高差不同約3-48小時)和出現連續3天中到大雨及較長時間陰雨天氣時,需重點防范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除了梅汛和臺汛期之外,我鎮每年冬季的雨雪冰凍期,也易引發地質災害。這是因為一方面冰凍和融化使巖土體熱脹冷縮,易引起開裂形成崩塌;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融化后,水滲入巖土體內容易引起滑坡。因此,處于山區的單位和個人應注意防范雨雪冰凍引發的地質災害。
(二)重點防治區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隆⒈浪鸀暮Ω咧幸装l區主要為我鎮的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塘埠村、奇鶴村、彭公村、西安寺村、長命村、里窯社區、楊梅塢社區為滑坡和崩塌高發區。
2、重要交通干線及山區公路沿線。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有104國道04省道。104國道彭公村路段和04省道塘埠村路段存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需要重點防范。山區公路主要指鄉級和村級公路,因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公路等級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隱患較多,需要重點防范。
3、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山區群眾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大多數缺乏應有的支護,在長時間降雨或強降雨時易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而且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重點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周邊、河道兩側、風景區、電力等已建或在建基礎設施。有關單位應根據各自的職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加強重點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報鎮政府和國土資源局。
5、其它建設工程。主要是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礦山企業、廢棄礦山和在建工業項目等。各所在地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落實專人,加強監管,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
主要防治任務
(一)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預警與監測
要逐步深化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不斷提升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水平和準確率。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加強與瓶窯鎮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的聯系,及時獲取地質災害氣象實時預警信息,開展地質災害氣象實時預警工作。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完善地質災害巡查和監測臺賬。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群測群防責任人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二)加快地質災害隱患治理步伐
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應協調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嚴格管理,確保治理任務的完成。對于小流域泥石流隱患溝谷,應加強監測,并根據其易發長度和危害性大小排出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計劃,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或減輕其危害。對自然因素引發的新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落實監測責任人,并盡快進行治理。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應按計劃做好治理資金的籌措,確保治理任務完成。
(三)加強新農村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管
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在進行村鎮規劃,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躲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確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建設的,必須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進行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村莊規劃時,必須依法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
近年來,受臺風暴雨,雨雪冰凍及人類活動影響,不少山坡和坡腳出現了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的全面調查,充分收集已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采用遙感譯和現場調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要通過調查,查明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和人群聚集地。對經調查確定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逐一明確監測方法,制定防災避險預案,提出防治措施,排出治理計劃,盡快治理。
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和工程建設安全,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避險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創建“平安瓶窯”、“和諧瓶窯”的主要內容。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層層落實責任,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巡查
汛期來臨前,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要組織有關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交通沿線的檢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可行的防范意識和防災減災措施。汛期來臨時,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要加強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和鄉村公路的巡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凡是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尤其是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應當設立地質災害預警員,負責當地地質災害檢查防范工作。國土資源部門在汛期前應對各地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三)認真執行地質災害“三同時”制度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19次會議精神,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意見的緊急通知》(明電〔2008〕31號)和全國防范地質災害電視電話會的要求,切實加強當前強降雨地區及受地震余波影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縣政府同意,現就加強近期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加強地災隱患排查,查明災情險情。一是目前已進入主汛期,據氣象部門預測預報,9月9日我縣強降雨達到104.6毫米,至9月底還將有幾次強降雨。各街鎮鄉應對轄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拉網式”排查,“做到排查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對已納入群測群防監測點的,要落實具體的責任人和監測人,并定期進行監測,做好監測記錄。二是迅速開展地震余波和強降雨后新的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監測工作,發現情況應立即報告縣政府和縣國土房管局,并及時疏散受直接威脅的群眾,設立警示牌、警戒線,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卡。縣國土房管局接到速報后,要立即派地質災害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到現場作應急調查處理。三是經縣國土房管局確認的“首期”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各街鎮鄉人民政府(辦事處)要抓緊做好迎接驗收工作,若已處理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生事故,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并按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政策規定進行處理。
二、加強災情會商,密切關注災情。各街鎮鄉國土房管所要積極主動,按照《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與各相關責任單位聯系,搞好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工作,掌握未來余震信息和氣象降雨信息,密切關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展趨勢和變化,落實監測、預報、預警工作。
降水趨勢預測。根據市氣象局天氣預測,年我市主汛期(4-6月)降水量約為1000mm左右,較常年(多年均值為853.3mm略偏多,由于雨量時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對集中期,局部地區有洪澇與內澇發生。
地質災害趨勢預測。綜合氣象部門降水趨勢預測以及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形成機制進行分析,預測年我市汛期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及危害將略高于常年。集中降雨時段,當連續降水達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時,將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當連續降水達到200毫米或短時間(1日或數小時)降水150毫米以上時,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將大量發生。主汛期(4-6月)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
二、主要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地質災害防災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依照市政府下達的年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的要求,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制,重點防御鄉鎮要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領導機構,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要落實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部門,要在同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依照統一部署、分工負責的要求,與各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堅持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和值班制度
及時發現并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新發生或新發現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區域、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城鎮、學校、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要工程等進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要及時組織專家調查,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落實防災措施。同時,及時向受威脅的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治“明白卡”增強他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重點防御區域,重點防范期內,遇有災害性天氣或較強降水時,市、縣兩級國土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堅持通訊疏通,及時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動態變化情況,及時妥善處置突發性險情或災害。
(三)堅持災情速報及應急調查制度
要健全完善市、縣、鄉(鎮)村(或礦山企業)和重點危險點的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要堅持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各地各有關單位對出現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隱患,須在4小時內,向市、縣二級國土資源部門和上級政府演講。市、縣兩級國土部門在接到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隱患演講后,要及時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調查,提出相關防災措施,必要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連續集中降雨達80毫米時,要果斷撤離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
(四)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及危害性等有關情況,年已將市鎮村石塘等22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列為市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進行監測和預防。各縣(市、區)要加強地質災害實地調查,編制外地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對市、縣二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要切實落實防災責任單位和監測人員。對一些可能誘發和加重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要及時制止、糾正,同時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對已經發生并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責任單位負責治理。
要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組、監測員五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重點防御區域和隱患點,由所在鄉(鎮)政府負責日常監測工作。各級國土、氣象、水利、交通等部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災減災預警系統平臺,及時向社會災害性天氣及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為防災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重點培訓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國土資源所長、鄉村干部和監測人員,要組織全市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宣傳培訓。增強地質災害監測基本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板報、宣傳手冊、培訓班等廣泛宣傳,增強廣大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把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范;治理
引言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它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了適宜的居住環境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也在制造著各種各樣無情的地質災害。目前,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類工程,使地質環境不斷發生劇烈變化,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已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工程活動的加劇,決定了人類所面對災害事件概率的增加。
一、地質災害的影響及分析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強等特點,地質災害特征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與地質作用有關且造成的人員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的發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的發生或多或少地伴隨著一些前兆,掌握這些前兆對有效地預防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意義。
(1)滑坡發生的前兆
滑坡發生的前兆有:泉水復活、土體上隆、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坍塌和松弛、變形發生突變、裂縫急劇擴張、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2)地面塌陷的前兆
地面塌陷的前兆有: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冒氣泡、植物變態、動物驚恐等。在地面塌陷的同時或地面塌陷之后往往會產生地裂縫。
(3)泥石流的識別
泥石流實質上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它的識別特征是: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二、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1、地質災害治理的意義
在人類對地質損傷和地質災害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造成地質損傷的因素的經常性控制以減少災害發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質損傷減少到不致發生地質災害的程度,這個過程叫災害治理。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在實際治理工作中就應該采取措施避免這種損失或者把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對地質損傷的認識是微乎其微,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又往往局限于天災人禍的范圍之內――視之為“洪水猛獸”,表現為在地質災害面前的束手無策,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更是處于自發的狀態。直到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人逐漸占據主導的位置,人類對地質災害治理才賦予了自覺的內容。
2、 滑坡的治理
滑坡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由于它經常中斷交通,堵塞河道、摧毀廠礦、破壞村莊和農田、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近二十年來,特別是“國際減災十年活動”開展以來,國際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災害空前活躍,各項研究進一步擴展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礎上向輕型化、小型化方向發展?;卤浪l生多為5~8月份的雨季或臺風暴雨季節。
滑坡災害實例證明,短時間對淺含水層的過量補給,在巖層陡峭地區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據滑坡災害的成因、成災情況,結合防治工程客觀條件及經濟因素,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引、排水工程,是治理滑坡中首先應考慮的措施,包括地下和地表引、排水工程,其中地下排水有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等類型。
(2)減重和反壓工程 ,減重和反壓工程師經濟有效的防治滑坡措施,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對厚度大的主滑坡和牽引段滑面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顯,但對其合理應用則需先行準確判定主滑、牽引和抗滑段落,在前者部位減重,在后者部位反壓。
(3)地層的固化、改良,通過壓堿、壓化學物質,壓漿等方法可以達到固化地層、提高滑帶土的強度、增加自身抗滑力的目的,遇到深層裂縫,用壓漿技術可充填裂縫。
(4)壓腳加載工程,在工程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通過在坡腳加載方法達到錨固目的
(5)支撐工程,為防止滑體或巖坡滑動,在探明滑動面的深度、基巖巖情地前提下,常采用一些支撐工程。支撐工程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主要技術措施有錨桿+噴射砼、錨索、擋土墻、錨索抗滑栓、錨索+地梁(或框架梁)等等,輔助措施有梁間的CAP、\CW等防護技術。
3、泥石流的治理
泥石流是我國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它常發生在山區小溪溝,是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泥石流引起形成過程復雜,爆發突然、來勢兇猛、歷時短暫、破壞力大、因而成為山區經濟建設的一大災害。據不安全統計,全國山區鐵路沿線已發現泥石流1010處。從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出發,分析泥石流物質成分、來源入手,調查其流域環境、流態、形成規律,用鉆探勘察了地下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含水層深度、厚度、浸燭基準面變化、基巖性質等),探明泥石流形成機制,進行礫石、砂、水的分類、排隊,提出了以此為基礎的治理工程技術措施――擋、導、儲、護措施,施工擋壩順序為(自下而上): (基礎注漿)網結+打基樁封堵壩(中間加水泥板墻,下留排水孔道)+排水(用溝孔排水,實現砂、石、水分治)+基樁頂端加水泥蓋板(補強壩體)+石加載+生物治理(種速生多根樹、草)
4、崩塌的治理
崩塌是一種極為普遍和直觀的地質災害現象。陡峻邊坡崩塌主要受控于節理裂隙和結構面的組合,其活躍程度取決于卸荷裂隙的擴張與擴展。崩塌防治的理論依據就是加固已經形成的危巖體,阻止危巖體脫落,并且阻止或減緩卸荷裂隙的擴張和卸荷裂隙區的擴展,保持邊坡的相對穩定性。我們對崩塌的防治總是有目的的,因此必須對形成邊坡崩塌的具體條件,如巖石結構面和各類節理裂隙面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并分析崩塌的形成機制和擴展趨勢,再結合具 體防治目的,才能有針對性地對邊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列舉幾類常用的防治方法。
(1)錨固與掛網噴護
在裂隙較為密集的卸荷裂隙區和危巖區,在清除部分危巖體的基礎上,用錨桿加揀網噴護錨固危巖體,以達到減緩卸荷裂隙的產生和卸荷裂隙的擴展,以及加固已經形成的危巖體的目的。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適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設計加固工程時,要充分考慮邊坡巖體的結構與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擴展特征。將卸荷裂隙擴展的牽引帶作為重點加固區布置鏤圈工程。牽引區加固后可以阻止或減緩擴展區卸荷裂隙的擴張以及卸荷裂隙區的擴展。
(2)支撐加固
對較完整的懸挑危巖體可以采用支撐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巖體的穩定性。這是臨時性的防治。
(3)遮擋避讓
對直接加固困難,或加固成本裔的高陡危巖邊坡,可以采用遮擋避設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這是針對如鐵路和公路等線路工程經過峽谷區,采用的對邊夾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三、結束語
根據“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在開展地質環境專項調查及巖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基礎上,采取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以及主動防護與被動防護相結合的綜合流治理方案,可有效防治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 王芳太,黃云龍. 淺談地質災害控制因素與安全對策[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1,8(4)
[2] 地質環境管理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問答[J].湖北地礦,2001,15(3)
[3] 張衛東.淺議地質環境及其管理[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2,15(3):31-36
地質災害是危害社會穩定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自然災害,具有危害性大、破壞性強、難預測等特點。當前,地質災害的種類多樣化,其中最為主要的地質災害有:火山、地震、山體滑坡、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崩塌等,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而且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如圖1所示,是我國2008年至2014年間,因崩塌滑坡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玉樹地震,表明我國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每年因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圖12008年至2014年間,我國因崩塌滑坡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縱觀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有著顯著的特點:
1)地質災害的誘因是多方面,其發生、發展及治理,主要隨著人類活動、地理環境利用等的開展而出現。也就是說,人類在礦產開發、森林利用、大型水庫建設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對自然環境形成了一定影響,這也是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
2)地質災害防治具有地域性、公益性等特點。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所面臨的地質災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如,在我國南方,雨水季節,則特別需要防范山體滑坡、洪澇等地質災害;而在我國西南方,是地震較為活躍的地帶,地震防治工作是重點。
3)地質災害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生命財產安全。并且表現為:估損難、續發性強等特點,這也就強調狠抓落實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重要性。
2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必要性
在改革開放深化推進的背景下,構建和諧穩定的發展大環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全前行的重要支撐。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大、影響面廣,且難于防治。如何在自然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大能力范圍內防治地質災害,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地質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首先,地質災害爆發具有突發性、持續性,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較大影響。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人類活動與自然作用的結果,人類日益頻繁的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形成了較大影響。為更好地維護自然環境,穩步推進文明社會進程,應狠抓落實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將各方工作落到實處,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除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多達300-600億元,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防范工作顯然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表現出顯著的必要性。其次,地質災害可預報、可監測,這也就強調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當前,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在地質災害防范上,已取得了諸多的科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但是,地質災害防治關乎一個國家、地區的穩定發展,關系到人民百姓的生產財產安全,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逐步強化并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體制,強化地質災害預測及應急處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質災害對社會發展、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的威脅。
3地質災害有效防范的工作策略
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強調工作穩步推進,扎實開展,全面落實各方工作。在筆者看來,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重點,在于進一步強化政府的主導地位,在法制上、監管上和制度上,全面深化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確保工作落到實處,維護社會穩定發展。那么,具體而言,地質災害有效防范的工作構建,應切實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3.1進一步夯實政府的主導地位,強化職能部門的防治效力
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大、防治難度大,這都強調防范工作思的推進,應強化政府為主導下的工作開展。首先,明確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在防范工作中做到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切勿出現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工作現狀;其次,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到各級政府的工作序列之中,明確工作的重要性。對于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應做到“統籌規劃、統一組織”,無論是在人員配置,還是在資金支持方面,應做到應保盡保,并建立地方主要領導直接領導制度,確保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有效開展。
3.2推進法制建設,強化監督管理力度
當前,我國地質災害防范工作處于被動狀態,這很大原因在于法制建設進程緩慢,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特別是在依法治災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據。因此,在深化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之下,我國要積極推進法制建設工作,通過完備的法律依據,強化監督管理力度。在地質災害監管方面,應做到統一部署、責任到人的工作模式,對地質災害易發地區要進行信息監測,做到監測全天候、責任不落空。
3.3逐步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保險制度,推行分級管理模式
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強調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保險制度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當前,我國在制度建設方面,應強化制度在預災、保災、補災和監災等方面的功能。首先,為配合當前的制度建設需求,應建立各種制度和措施,確保制度的有效實行;其次,要在科學合理的原則之下,對地質災害進行“等級”劃分,并推行分級管理模式,確地質災害保險保制度執行的有效性。
4結論
各鎮、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責任體系,切實加強領導,落實鎮、村防治責任,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要嚴陣以待,全力以赴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指導,一旦發生突發災情、險情,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指導、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工作。要重點檢查南部山區的各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化情況,加強地質狀況監測,認真分析判斷其發展趨勢,提出合理建議,確保群眾安全。
二、進一步加強汛期排查巡查
各鎮、各有關部門對人群密集區開展經常性險情巡回檢查,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可能構成威脅的隱患點要全部納入監測預警范圍,落實監測責任人;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要加強各項防災措施的檢查落實,查找薄弱環節,落實應急預案,重點檢查規定出現險情征兆時的預警信號、受威脅群眾的撤離路線和臨時避險場所的落實情況,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范圍,設立警戒警示標志標線。發現險情,應果斷實施臨時避險,撤離相關人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進一步加強汛期預警預報和監測工作
各鎮和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前期地質災害排查結果,加強溝通聯絡和信息共享,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掌握雨情、水情信息,分析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根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告知所在村組、監測責任人和受威脅的群眾。特別要根據氣象預警預報判斷發生險情災情可能性大和較大時,加強值班,加密監測,做好防范避險工作??h上將在汛期內不定期對預警預報和監測工作進行檢查或電話抽查。
四、進一步加強汛期群測群防工作
各鎮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人員隊伍。要為群測群防人員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給予適當的經費補貼,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夯實監測責任。同時,加強對群測群防人員和受威脅群眾的防災避災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