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9 10:09:49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課程培訓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由《建筑技藝》雜志社主辦、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周燕珉教授團隊主講的“養老建筑規劃設計培訓班”于2015年7月31日~8月1日在北京新北緯飯店成功舉行。15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師、地產商和投資商參加了此次學習。此次養老培訓分別從養老項目的開發模式、老年客戶的需求分析、社區及機構養老項目的設計實例、老城區養老體系建設與發展趨勢、養老服務設施的綠色策略和養老建筑的設計經驗等方面對中國養老建筑的設計和現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講解。
7月31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周燕珉教授進行了題為《養老項目的開發模式與老年客群需求分析》的報告。她介紹了我國老齡化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并對養老地產市場需求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了養老項目客群區位匹配關系和適老社區設計和規劃的控制要點。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研發部主任林婧怡博士針對最新老年建筑設計規范及標準圖集進行了解讀。她介紹了目前國內老年建筑設計中無障礙和消防疏散要求的理解誤區及其原因,并對最新的養老規范的強制性條文和重點內容進行了解讀,結合調研實例和具體設計對國家建筑標準圖集《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進行了詳解。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設計總監唐大霧博士從“策劃一設計一市場”的角度結合大量實際設計案例和項目,對養老建筑進行了系統的解讀和分析。并對我國養老細分市場的現狀進行了介紹,將社區養老按照社區和城市層級進行了分類和解析。按“誰來打”、“往哪打”、“如何打”三步完成養老建筑設計,并結合大量項目實例對如何做好這三步進行論證和結合分析。
8月1日上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程曉青副教授主要以老城區內的養老建筑設計為例,介紹了此類特殊地區中養老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趨勢。她分析了老城區內養老體系基礎的優勢和困境,提出了該區域內老年建筑設計的理念,分別就適老化改造、小型多功能養老照料中心、小型多功能綜合養老院等不同性質和規模的老年建筑設計進行了案例分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后、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賈敏以“養老服務設施的綠色策略及方法”為題,闡釋了“綠色養老設施”的概念,指出養老設施中節能、節水等方面的常見錯誤理解和設計,總結了養老設施中遮陽及節能窗、太陽能熱水器、空調制冷及新風系統、地暖系統、自然通風五大關鍵節能技術的應用。
8月1日下午,周燕珉教授用大量的設計案例分享了養老建筑的設計經驗。針對八種不同類型的養老建筑,周教授對其性質進行了差異化分析,并總結了八種養老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的差異性。周教授提出關愛老年群體是每位建筑師的責任,未來居住空間要全面應對老齡型社會的需求,并且需要人性化與精細化的設計。最后,主辦方還設置了答疑環節,參加培訓的學員踴躍提問,周燕珉教授對于每個問題都給予了耐心和專業的解答。
會議期間,主辦方還進行了有獎問卷調查,共收到120多份有效問卷,無論是對主講內容還是組織工作,學員都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并對今后的培訓形式和關心內容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應用文;培訓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90
1 建筑施工人員應用文培訓現狀
應用文主要用于正式場合進行活動與商務溝通,是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慣用的一種文體,也是建筑施工人員必備的一種基礎知識。在許多建筑施工單位中,應用文寫作都是作為基本的培訓課程設立,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施工人員的基本寫作能力,但是,許多施工人員并不太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們都知道,理論結合實踐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A知識是其他工作開展的基石,只有基礎穩固,才能有更長久的發展。因此,我們為建筑工人開展應用文培訓這項課程。目的在于讓每一位建筑施工人員都能夠在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中雙豐收,兩方面都出色。原先的應用文寫作通常采用講授的形式,老師負責傳授知識,參與培訓的人員聽取老師所講內容進行學習。這是一種單方面的授課形式,缺乏有效互動與溝通能夠。培訓人員不能夠掌握參與培訓的學生們實際學習程度,培訓結果不能夠被有效掌握。建筑類以實踐為主,當理論與實踐脫離,那么培訓的意義就為零。因此,建筑類的培訓一定要加深培訓人員與參與培訓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提高兩方的有效溝通。讓被培訓的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為他們解決他們自身存在的、急需提高的地方。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課程更加高效進行。老師在課堂中主要扮演引導人的角色,盡量做到教與學同時進行。
2 應用文培訓對于建筑施工人員的重要意義
對于建筑施工人員來說,他們的寫作能力非常重要。提升他們在應用文方面的能力,也是當今社會對建筑領域工作人員的要求,同時也是從業人員自身素質提升的手段之一。在過去的建筑培訓課程中,老師與學生普遍對此課程不重視,認為這門課程的存在沒有實際意義,很多建筑施工人員的寫作能力非常薄弱?,F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建筑類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他們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就成了他們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在建筑施工單位開設應用文培訓課程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認為,不管從事什么工作的工作人員,都應當具備一定的應用文寫作能力。不僅僅是簡單的書寫內容,從格式到內容,都需要有專業素養。應用文的書寫偏向于正式報告,在格式及各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性。每一位施工人員都應當具有書寫此種類型應用文的能力。在建筑工程中,會遇到很多場景需要撰寫非常多的計劃、規章、合同、招投標書等文書,而建筑施工人員應用文培訓課程就是將寫作與建筑實質相結合。
3 建筑施工人員應用文培訓課程教學具體要求
3.1 教學目標應側重于可操作性
培訓是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指導,讓學員嘗試完成與工作相關的應用文,授課者應協助培訓者完成應用文的寫作,餅隨時指出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改進措施。在教授應用文寫作的課程當中,老師應當在課程開始之初找準教學最終的目的,認準培訓所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在課程當中,讓建筑人員能夠在培訓過程中,真正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3.2 教學內容應側重于實用性
應用文應具有實用性,真實性,規范性和實效性等特點,應用文的寫作有嚴格的規范要求,同時因為應用文寫作的特點和作用,它的實用性不言而喻,工作中不免要書寫各種計劃,總結,報告,通知,請示等。通過應用文培訓,可以為建筑施工人員今后的職場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應用文是各類企業單位和個人在工作及生活中處理各種事務所使用文體的統稱。應用文種類繁多,其自身實用性與針對性較強。另外,建筑施工人員由于工作繁忙,每一位建筑工人能夠參與教學的時間非常并不多,那么培訓老師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員們帶來什么,讓他們掌握哪些有效信息,在建筑施工工作開展過程中能夠切實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去,每一次的學習能夠讓建筑工人們有哪些提升,這都需要老師在課程之初做好充分的考量。培訓的老師要換位思考,作為一名建筑工人,真正所需的知識是哪些,讓教學與實際有效結合起來,提高培訓效率。在課堂中,老師可以預先創設一定的場景,從場景入手,引起學生們參與的興趣。舉一個例子來說,在講解如何撰寫計劃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先提問學生們,學生時代都寫過什么樣的計劃,用來做什么,最終計劃完成的怎么樣,完成后有什么樣的思考與總結。用這些學生們經歷過的事件去回憶,作為課堂開頭的引子,引起學生們的共鳴,一起去思考。通過一起回憶,帶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勾起學生的回憶,與學生產生親密互動。另外,老師可以讓學生學習例文,用例出格式及樣板展示。但是學生會按部就班地將例文視為模板。按照例文位置填充自己所寫的內容。這樣的形式寫出的文章不能夠深入反映問題,只是浮于表面的書寫和認識。因此,在例文的講解過程中,老師需要為學生深入剖析例文的各部分內容,展示關鍵要素。從全局理順例文的邏輯,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例文書寫的要求。在告知學生文章都需要由哪些關鍵部分組成,也要讓學生認識到文章該如何書寫,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分析與研究。用之前所說的讓學生們回憶自己原先都做過哪些計劃,寫一份“計劃”舉例,可以選擇某某公司某一年的建筑施工計劃,用這樣的文章做例文。從文章整體入手,分析文章架構、格式、語言,以及各部分細致內容。將文章分為幾個主要部分,讓學生能夠有清晰的認識。在文章的分析過程中,更加便于學生對各項內容的掌握。每篇例文的講解,要讓學生從邏輯上認知文章,理順文章邏輯,明確文章重要的各個要素,依次展開。通過學習例文,能夠看到自身寫作需要提升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3.3 教學評價應側重于診斷性
應用文主旨集中明確,材料多樣真實,結構合理嚴謹,語言準確簡明。寫好應用文,首先要熟悉方針政策,要了解業務熟悉情況。再者要善于借鑒勤于實踐,選材要切題,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以往建筑施工人員對建筑教學內容掌握程度不同,參與課程培訓的建筑施工人員應當在開展培訓前,進行一次應用文檢測。通過檢測,明確不同施工人員已有建筑施工知識的不同水平。借助檢測,對每一位參與培訓的建筑工人他們所掌握的應用文相關知識與寫作能力做出充分了解。在了解不同施工人員的不同應用文寫作能力之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階段性培訓與指導。根據檢測的不同結果,對課程安排做相應調整,有針對性的完成培訓,提升培訓的效率與應用結果。另外,因為建筑工人參與教學時間的特殊性,他們不能像在校大學生那樣全天候參與培訓,往往只能夠在一天的部分時間內參與學習。所以,這對培訓的整體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已經開展的培訓應當做出階段性評價。也可以通過讓參與培訓的建筑工人填寫反饋信息,通過類似問卷及測試卷的方式,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及薄弱環節,方便下次培訓針對薄弱之處進行再次補充教學。為了進一步掌握培訓進程,了解培訓效果,教學人員應當制定有效反饋方式,了解培訓內容掌握情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直觀了解到建筑施工人員參與培訓的課程與應用文教學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分。施工人員培訓課程所具備的特殊性決定著課程制定及檢測方式與普通課程不同。建筑應用文課程的培訓在重點培訓領域、培訓方式以及反饋方式等方面,要充分結合參與培訓人員自身的特點及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更好的提升建筑人員的培訓效果,切提升他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韋志國.實踐技能訓練應用寫作[M].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02).
隨著裝飾行業的發展,人們對于裝飾工藝要求的日益提高,裝飾施工人員能力的培養成為具有必要性的工作。建筑裝飾施工人員只有進行一定的知識體系培訓才能更好的完成裝飾工作,但若培訓體系不夠完善且課程開設不合理就會造成施工人員在裝飾工程中出現不專業等問題,為保證裝飾施工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就應該開設一個合理完善的課程培訓體系。
建筑裝飾施工農民崗前培訓課程體系建立的現狀及原因
關于建筑裝飾施工農民工的崗前培訓課程一直以來都是各裝修公司重要發展問題。尤其是近些年來,建筑裝飾行業的崗前培訓課程意志較落后于其他行業的崗前課程培訓體系,即使在國家政府部門相繼出臺關于建筑行業的培訓政策,其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建筑裝修行業主管等相關部門對農民工的崗前培訓意識,但卻不能將其落實到實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關于針對國家政府出臺的相關持證上崗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行的貫徹落實;第二,由于對農民工進行的培訓經費主要來自與國家相關部門的撥款或者地區財政部門等,由此造成下發資金較少且爭取難度大,最終導致培訓經費短缺;第三,由于經濟市場制度體系緣故,培訓機構并不能與用工市場產生較大的聯系,造成培訓單位與受訓人之間產生極大的脫節現象。以上現象充分表現了建筑裝飾施工的崗前培訓機構就業渠道并不暢通,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職業技能的培訓發展。
此外,在建筑裝飾施工農民崗前培訓課程沒有得到相應的實施,追其根本存在以下三個原因:其一,對于相應的培訓機構,因沒有系統化的實用性的建筑裝飾培訓教材,造成培訓體系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頭痛醫腳現象嚴重,造成實際得出的培訓效果較差;因沒有規范正規化的施工技能實訓場所,造成教學設備培訓質量不夠好,還有就是進行培訓的專業指導人員力量的組成更是個大問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對于具有較強技能的培訓師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很難將具有較高水平的培訓教師吸引到培訓機構中。其二,對于進行建筑裝飾的農民工自身而言,由于建筑市場的準入制度并沒有按國家相關政策要求,使其雖然在作業崗位沒有經過嚴格培訓但依然可以就業,導致農民工人員對于培訓機構的認可度不夠,且不愿接受專業技能的培訓課程。
建筑裝飾施工農民崗前培訓課程體系建立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對于培訓人員專業技能的培養
因為建筑裝飾培訓課程的意義在于使接受培訓的人員最終具有其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專業素質,因此,專業技能的培養就是培訓課程進行的主要服務對象。建筑裝飾施工人員在進行建筑裝飾作業時需要具有相應的規范化流程,這就需要建筑裝飾施工人員不僅具有專業的技能技術,還需要其具有的設計應從專業校對出發,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培養出具備專業素質的裝飾施工人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裝飾施工的合理性,更可以保障裝飾裝修作業的質量。
2.進行合理的實踐課程作業
建筑裝飾施工員在進行設計課程培訓時一定要注意實踐作業進行的重要性,只有在實踐作業進行中才能使培訓學員更好的掌握技能的培訓知識,并且在實踐作業中可以讓培訓學員掌握一定的經驗,這樣對于以后其實際工作中具有較為積極重要的意義。在實踐作業進行中,培訓學院不僅可以更好的了解裝飾裝修材料的使用,施工過程中涉及水電的問題,及對于施工現場的要求。只有這樣培訓人員在真正進入工作崗位時才能避免失誤的發生,從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3.熟練的掌握建筑裝飾的基礎性技能
建筑裝飾施工人員只有具備良好的基礎技能,才能正確的做到材料施工使用、施工流程規范以及正確的操作技能,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建筑裝飾施工的質量,滿足人們對于建筑裝飾的要求。作為一個合格的裝飾施工者當遇到施工過程中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應具有一定良好的、靈活的處理方式,對于崗前基礎技能知識的重點培訓也是為防止在施工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時,施工人員出現手足無措的現象發生。
建筑裝飾施工農民崗前培訓課程體系建立的必要性
隨著國內建筑裝飾行業的飛速發展,建筑裝飾施工人員不斷增加,知識人員就業情況出現問題。但是更多的施工者由于實踐經驗欠缺,技能掌握不到位,造成施工問題過多,施工糾紛嚴重等情況。而在建筑裝飾行業中占有主體勞動了的農民工,多數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勞動技能低,而發展迅速的建筑裝飾行業中,對于技能要求卻很高,因此對于農民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此,加強農民工的培訓便成為必要性發展體系形成。另外,由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也可以看出,針對農民工崗前培訓體系的建立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城市產業工人的轉型,農民工若還停滯于較低的文化水平中,就會給城市產業工人的轉型形成障礙,因此,加強裝飾技能培訓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亟待解決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適應現代建筑裝飾行業的迅速發展,只有加強其行業中主題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才能實現其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并進行更為快速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好的效益。
關鍵詞:建筑業;繼續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當前全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房地產的新開工面積增速下滑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建筑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我國建筑業企業越來越意識到高素質人才的不足,面臨著現有職工不能盡快適應現代企業生產要求的困惑。培育學習型企業是使企業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是構建學習型企業的要素。通過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課程居于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活動的核心地位,課程開發的質量對繼續教育活動的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
1現狀分析
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從產生到現在,在國家人設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門重視之下,經過長期的探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遺補缺、更新知識或者拓寬知識面,使得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科學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等不斷提高。經過長期發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現已形成比較穩定的課程結構體系。目前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課程設置形式,一是參照普通高校的傾向比較突出,二是按模塊講授的方式,即以社會需求為依據開設課程,內容來自社會實踐,強調社會功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稱之為“模塊式教學”,采用后者的比較普遍。目前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
有些課程理論性太強,講解起來枯燥,而且難度、深度過大,不易理解。因為參與學習的人員基本來自社會生產的第一線,他們擁有十分豐富的社會經驗,因此課程開設一定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另外,由于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隊伍的擴大,鑒于培訓硬件和師資的不足,有些培訓機構只設定一套課程,專業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繼續教育對象的單位性質、專業差異以及職稱的層次,比如土建類和安裝類,初、中級和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時未做區分。
1.2專業面不廣
專業技術人員對本專業之外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這些極大限制了技術人員的專業面,加之新工藝、新技術以及計算機輔助的崛起使專業技術人員面對行業的發展和變化難以適應,目前課程設置比較缺乏這類反映建筑業發展要求的、前沿性的專題課程。
1.3重技術,輕管理
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應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開發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業專業課程設置主要以工程技術為主,但是存在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層次不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弱,技術創新能力差,所以管理類課程需求在不斷加大。
1.4系統性不強
建筑行業目前擁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術又懂得管理、經濟、法律的人才嚴重短缺,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人員短缺,技術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塊式教學”存在學習單元較零碎,知識不系統等缺陷,缺乏系統性。
2課程設置原則
針對目前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課程設置應當滿足以下原則:
2.1前沿性
課程設置應體現前沿性。課程設置應當反映出當前建筑業的熱點問題、行業改革的發展方向。同時還有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推廣應用,新的規范標準的宣貫等。
2.2實用性
課程設置應有實用性,與高校的學歷教育有所區別。專業課程內容應當緊密聯系實際。將理論內容和實踐結合,能有效解決實際中的矛盾和問題。
2.3針對性
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來說,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課程設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條件。根據繼續教育的對象,靈活的設置課程,使教育對象不斷的拾遺補缺,完善知識。因為接受繼續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大都需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因為課程設置要針對成年人身心特點,使之較容易接受所學課程,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補什么。
2.4系統性
考慮到繼續教育對象的整體知識結構,課程設置應當處理好原有知識和補缺知識、傳統知識和現代知識,基礎知識和專業實踐知識等之間的關系,立足于整體,使繼續教育培訓對象的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化。
3陜西省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實踐
筆者依照課程設置原則,并結合建筑業發展的新要求、建筑企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專業技術人員自身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對陜西省二十一家從事建筑施工、裝飾、監理、造價咨詢等企業的做了問卷調研。調研的對象主要是項目經理及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通過需求分析,課程設置可分為行業發展趨勢類課程、工程管理類課程和工程技術類課程。
3.1反映行業發展趨勢,前沿類的課程
繼續教育制度目的就是專業知識的更新,因此課程設置應體現前沿性,應當反映當前建筑業的熱點問題、行業改革和發展方向。反映建筑業發展趨勢、建筑業前沿的課程有:
(1)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當前建筑企業面臨著“市場疲軟、政策收緊、管理欠賬”三座大山下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數據和感受已經說明,行業衰退已成事實,行業處于一個舊業態轉向新業態的中間態時期。如何以比較高的層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業的發展、建筑業如何變革,如何在這場改革浪潮中找到發展機會,都是建筑業企業和從業人員首要關注的問題。
(2)建筑產業現代化。建筑產業現代化以及建筑工業化、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這些方面是國家目前力推鼓勵扶持行業,符合產業發展的政策,是建筑業轉型升級和綠色建筑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一直以來房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質量、性能、安全、效益、節能、環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根本途徑,更是解決當前建筑業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力和技術工人短缺以及改善農民工生產、生活條件的必然選擇。這種課程很受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青睞。
(3)BIM技術發展與應用。BIM是近年來在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領域出現的新技術,發展潮流已勢不可擋,在國內,隨著建筑業對信息化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家科研投入不斷增多及大力推動和基于BIM技術的軟件開發商宣傳下,相關機構和各個部門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和應用BIM技術。但是目前對BIM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各研究機構對BIM技術的研究相對分散,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各企業單位也只是將BIM技術應用到某一個或某幾個建設項目的部分建設過程中,還不能在建筑設計、施工管理及運營等整個生命周期連續應用BIM技術。目前BIM技術的課程主要集中在社會培訓上,針對目前情況,在繼續教育中加入相應課程,通過總結科研機構對BIM技術的研究和建筑行業對BIM技術的應用現狀,提出推廣使用BIM技術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為BIM技術在我國繼續推進和更深入的應用提供重要的途徑。另外課程可將BIM和智能建筑相結合,BIM和建筑工業化的銜接也勢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這樣BIM技術應用會更加豐富。
3.2工程管理類課程
通過調研分析,目前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對管理類課程需求較大,已有超越技術類課程的趨勢,原因是,一方面隨著專業技術人員社會經驗的積累和專業技能的提升,有的開始逐步進入管理崗位。另一方面管理類課程在學歷教育階段偏重理論學習,專業技術人員在實踐中已具備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繼續教育過程中亟需進一步加強。通過調研問卷的整理,這方面課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風險管理、工程招投標及合同管理、項目精細化管理、職業風險防范等。這類課程也符合建筑企業(集團)的發展需求以及企業對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的內容主要以項目管理實務為主,輔助一定的理論知識。
3.3工程技術類課程
技術類課程設置也應結合行業的發展和培訓對象的需求。對于初級職稱和部分中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側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術性課程,如測量新技術、安全技術規程、BIM軟件應用等基礎操作性課程。針對部分中級職稱及高級職稱人員,一般對基礎性的知識培訓缺陷不大,通過調研問卷整理分析,課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業十項新技術(2010)、綠色施工技術、高層/超高層建筑施工技術、深基坑支護技術、大跨空間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新材料等。同時,由于目前超高層建筑已經成為行業發展、區域性競爭的大趨勢,全國范圍,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設地標性建筑,未來數年內將成為超高層的時期,專業技術人員需要掌握鋼結構與混凝土結合施工的知識,可設置鋼結構與混凝土施工相結合的課程。
關鍵詞:存在方式 生成性教學 人本主義
引言
筆者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接受傳統教育,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聽課。在校期間,如果努力記住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和課本上的知識,一般在考試中都能取得好成績。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的做法,都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自身所受的應試教育到擔負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存在著極大的轉型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筆者在2006年下半年參加了浙江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班,并修了一門以人為本的課程――英語教學論。在我看來,這是生成性教學的一個實例,這使我的教學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何謂生成性教學
美國的伊利莎白?瓊斯教授和約翰?尼莫教授合著有《生成課程》一書,在書中,他們認為,生成性課程的核心乃是帶有特殊背景的教師與處于一定情境中的具有個性的學生對他們面臨的問題進行共同商討而確定課程的生成過程。[1]建構主義教學觀也認為:“課程是通過參與者的行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種預先設定的課程。”[2]目前國內對生成性教學實踐層面的研究多以小學課堂為研究對象,且多是對單節課的研究,較少觸及整門課程的教學理念。[3][4]本文以教育碩士師資培訓的一門課為實例,以課堂錄音為數據來源,講述這門課的教師存在方式的獨特及其教學效果,對今后的師資培訓的方式有一定的影響。
二、生成性教學實例
(一)英語教學論課程
英語教學論是一門面向教育碩士的師資培訓課程,以期讓他們掌握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尤其是教科研上的進步。一般的上課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洋洋灑灑講授中外各門各派英語教學法、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生忙于記筆記、背筆記,為寫論文拼拼湊湊。但幸運的是,我的老師走了一條新路,她改變了她在課堂中的存在方式。我們英語教學論的老師姓李,我們就稱她為李老師。
(二)教學理念和課堂存在方式
李老師堅持一個教學原則:不要刻意去教學生知識,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她推崇的教師在課堂中的存在方式是“真正的教育者也必然是被教育者”。[5]她說:
如果你沒從學生身上學到東西,說明你沒把學生激活起來。你把學生當成receiver(接受者),你是一個authoritative figure(權威人士),你總是讓學生接受你的東西,所以你怎么能學到東西呢?最后教師就枯竭了。
(課堂錄音2006年10月23日)
在她的課堂上,桌子每次都被重新排成U型,而她總是坐在學生中,參與學生的討論,為學生的精彩發言而嘖嘖稱贊,她總是說在學生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向學生學習的態度是促成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
她是教教學論的,她必須得把她的教學理念傳授給我們。但她不想說教,而且希望我們也不說教。她說:“你用telling(說教)讓學生改變、讓教師改變是做不到的。只有你的being影響他們,就是要show(展示),盡量不要tell?!保ㄔ谶@里being就是教師的存在)
那么,她自己的being是怎樣的呢?又是怎樣影響學生們的呢?在第三節課中,學生D在口頭展示中提到中國對文化遺產保護不力的問題,提到中“破四舊”,她插話了,以下是這部分內容的錄音轉寫:
D(在講臺上):“破四舊”,把他們認為是亂七八糟的東西都破壞掉,其實這些都是精華。這些都是文物,要是留下來,有多好。
李老師(坐在學生的位置上):這兒我插一句,現在舊城改造也是這樣。
D:中國文化底蘊太深厚了,東西太多了,是不是不珍惜啊。人家國外的話,一點歷史他們就拼命地保護。
李:我們主要沒反思,當場沒反思。比如說,××地方有一座六百多年的寺廟,那時舊城改造,要造廣場,把它用炸藥炸掉,第一次沒炸掉,第二次才炸掉,炸掉以后,報紙(報道)出來了,這是馬后炮。
(課堂錄音2006年10月9日)
這時她的存在方式是學生中的一員,和學生一起平等地討論著這個話題。學生的發言激活了她的生活體驗,她忍不住要插話了。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再是個全知全能的“神”,不再是至高無上的、不能冒犯的絕對權威,她和學生都是這門課的資源。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學生的知識來源是多渠道的,課本、生活實踐、網絡資源、報刊雜志都對學生有教育意義,而教師的個人化實踐知識更是學生寶貴的知識來源。
(三)催化生成的語言――實現課堂動態生成的途徑
她上課很少長篇大論地講,而是注意聆聽學生的發言,然后進行回應,在回應中不是旁征博引,引用教育大家的話,就是援引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是在座學生的實際經驗,聽來十分享受。
李:其實,教學工作是一種有靈魂的東西,它是有激情的。課程就是活生生的人,做孔夫子。很多老師都想做孔夫子,包括我們在座的人。剛才從F講的故事中就知道,她非常想做一個孔夫子。還有那天那個Y同學,她很想做孔夫子,她就是Einstein這句話,教給學生imagination(想象力),要比教給他們知識有用的多。她相信這一點,她就這么教了,她也很想做孔夫子,對吧?
(課堂錄音2006年10月23日)
這段話是在第五次課講的,那時她就已經發現了學生的內心。這段話不僅鼓舞著F和Y,也促進了大家的學習。善于利用實際、利用身邊的活生生的教學資源的教師總能讓學生覺得如沐春風。所以,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就要善于觀察,善于聯系實際。
有一節課,在講到轉變時,她更是發揮了她驚人的記憶力,一下列出十幾個學員的發言內容:
李:現在到了激活每個人的時候了。F那個故事,那個高中生已經非常渺茫了(F的學生因生病而萬念俱灰,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她是怎么改變他的,她用什么東西在改變他。三個小偷的故事(有一節課,三個學員分別講了自己如何處理班上學生偷錢的故事),那些學員怎樣改變那些“小偷”的。
(課堂錄音2006年 11月 20日)
在這之后,她又提了十幾個學員的名字以及他們的轉化,她關注著大家的轉化,并激勵著大家的轉化,當她聽到學員們的故事而深有同感的時候,她說自己因激動而“毛孔都張開了”。[5]
新課程就是需要這種類型的教師,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而又把教學目標融合在教學任務中,并且不著痕跡地推動教學目標的實施。這段話,總結了學員們在這之前的學習成績,但更重要的是讓學員們自己總結自己的轉變,以領悟教師應該朝著什么方向轉變,也就是實現她自己的教學目標―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班上,有一天,學員WJ在眉飛色舞地做著課堂展示,但他的觀點中有些讓人不能茍同,李老師沒有打斷他的發言,在他發言后進行了這樣的回應:
李:還有對WJ的echo(回應)……有些話我想問你,你提到“神動”,就是讓學生成為你WJ,那么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也覺得是對的,“一個好的老師就是怎樣讓學生成為他自己”。不是說你不對,你也有你的道理,你的價值觀、教育觀,你也是對的。你在講的時候引發了我很多思考,你講得非常好的。一個老師怎樣讓學生成為他自己,一個學生沒有了自己,人云亦云。要讓他成為他自己,首先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教育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成為他自己,首先要激活他內心的世界。
(課堂錄音200611月20日)
讓所有學生都成為跟教師一樣的人這種觀點是與李老師的教師要向學生學習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的,但WJ上課發言較少,而大家也覺得他屬于還沒有被激活的學員,那怎么把問題說清楚而又不傷害他的積極性呢?李老師在肯定他發言的作用時,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她那么有說服力的發言中,學員們自有評判了???羅杰斯認為教師能否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互動時的態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幾條態度特征就是真誠、關注和同感。[6]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李老師關注學生上課的發言,真誠地評價學生,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四)生成性資源――“為什么滿堂灌了,學生成績反而好?”
開放的課堂是新教學理念,教師預設了教學目標,而不是具體的教學步驟,在課堂中根據具體情況,師生互動產生了新的教學資源,這是生成性教學的理念。[1]
學員中有一人(WY)是本地的,她一邊教書,一邊還來上課。用她的話來說:“……其實沒什么時間去備課?;旧仙险n時間一到就拎著一本書跑到教室里去了。到的時候我就說:‘同學們,我們的課已經比別人上慢了,啊,你們不要講話,聽我講啊?!彼龥]時間批作業,就利用上課時間講。這樣處理教材的時間少了,學生操練的時間也少了,然而學生的平均分反而提高了,排名第一。這使她百思不解,感到痛苦了。她的問題一提出,學員們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認為是她個人的魅力所致,有的認為學生們體諒教師邊讀邊教的辛苦,自發學習,有的甚至出言驚人:滿堂灌是好的?。?]這個討論持續到第二天,有個學員講了一個故事,使在座的人頗感信服。
F:我覺得我要用一個比喻來告訴WY:蝴蝶破蛹而出。蝴蝶從蛹里出來,很漂亮,很美麗。人們很羨慕,很欣賞它們。但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是蝴蝶在蛹里時,中途把它拿出來,因為(按正常情況)它在出來之前,要經過漫長的、痛苦的歷程??茖W家為了減少它的痛苦,就自己(人為地)打一個洞,讓它出來。它確實也變成了一只非常美麗的蝴蝶,但是馬上就死了。所以,我覺得,滿堂灌不一定不好,但是你現在學生考試考得很好,我倒覺得跟這個蝴蝶很像,就是這個成績是短暫的?!詫W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都可以出成績,一個是永久的,一個是短暫的……”
(課堂錄音200612月4日)
(五)學習效果
1.學生的課堂展示
英語教學論的課程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在前期是教育碩士們的個人經驗的陳述和讀后感。個人經驗總是結合在讀后感中一起展示給學員,又激起大家的陣陣回應,氣氛熱烈。課程的后期轉入介紹國內外教學理論。學員們先后展示了自己所研究的專題:1.教學反思,2.教育敘事,3.教師轉變,4.教師知識,5.教師身份認同,6.學習共同體,7.情感教學,8.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9.后現代主義者利奧塔。
當學員們聆聽這樣的課堂展示時,幾乎都喊:“太震撼了!”這些平時和自己朝夕共處的同學原來有著這么深厚的理論素養,震撼之余大家都抓緊看書,以期輪到自己的時候也不落人后。因此,課堂展示總是理論有深度,而又聯系個人實踐,展示之后,總是當場引起回應。學員們自發進行討論,所學的知識一旦與大家的實際情景聯系起來,引發的思考就不限于課堂了。
2.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能感
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員普遍對這門課有興趣,并且感覺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了較好的了解,并且自覺閱讀了許多有關教師發展的理論書籍。在一次對學員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能感調查中,發現學員對這門課興趣很高,以下句子被學員認為“經常如此”:
1)這門課很有趣。
2)這門課是所有課中最有趣的。
3)這門課使我對教學感興趣。
以下句子被學生認為介于“有時如此”和“經常如此”之間:
4)這門課我學得很好。
5)我做了口頭報告很有成就感。(口頭報告指課堂中學生分專題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6)我懂得了很多關于英語教學的理論。
7)我相信我能把這門課的知識運用于我以后的教學實踐。
在采訪中,許多學員表示學這門課很快樂,DU是這樣說的:“……置身于這樣的一個集體中,我感到自己很光榮,因為每每想到我的同學這么棒,對我也有很大的促進,我思想上轉變了很多,……我很喜歡這個學習的過程。”[5]另有學員表示這門課提高了他們的數據敏感度,拉動了他們的思維寬度。總而言之,這門課在學員們心中是成功的,是有益于他們的教學實踐的。
結語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就是知識的權威,學生的知識來源。這種高高在上的存在方式使師生缺少溝通,而在新課程理念中,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已有的舊經驗,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而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體驗、共同感悟、共同成長,這種存在方式就是“真正的教育者也必然是被教育者”。正如李老師多次對我們講的一樣,不要刻意去教學生知識,要讓學生去發現。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 Rogers說:“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東西,相對的,都是無用的,對于他的行為極少,或者根本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并化為己有的知識……教的結果不是毫無意義就是可能有害。”[7]李老師正是從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她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其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她的課堂教學過程開放性與生成性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協作交流意識。
參考文獻:
[1]羅祖兵.生成性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實踐訴求.[EB/OL].省略,2006-08.
[2][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30.
[3]張所濱.莫讓生成性資源悄悄流失[J].江蘇教育,2006,(3).
[4]封淑一.把握小學英語教學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EB/OL].省略,2006-03.
[5]黃愛鳳.英語教學論[R].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
課程計劃吸收了世界上關于課程設置以人為本,強調學生主體發展思想的精華。
從一定意義上說,過去的教材是目中無人的教材,沒有把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和理論依據加以設計。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注意了這個問題,如新的語文教材不僅注重在語言知識方面選取精華,而且融入了怎樣做人、做事,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因素。
在知識體系本身的確立上,沒有按學科主義那樣強調知識的系統與完整,而是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選取最有用的知識,抓取知識的骨干,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如國家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將知識點本身分為兩大目標: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技能領域。這與傳統的教材不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知識本身的功能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借助于知識,搭起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橋梁,注意挖掘知識點本身對學生各方面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及終身發展的功能。
吸收其他國家注重人的培養的經驗,在個性、潛能開發的同時,強調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師應該能夠著眼于社會的大舞臺去選擇教育資源,并將這些資源有機地組合起來。著眼于培養目標和培養任務,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小天地里,按新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培養,就會開辟出教學的新天地。
一、在這樣的課程理念指導下,課程改革具有如下的發展趨勢:
1.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平等地對待教育對象——學生。學生既是扶持、幫助、指導的對象,同時又是研究、開發的對象。教師不應居高臨下,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F在學生的信息源、知識面很廣,教師必須還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自覺性。這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新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按受外界信息的速度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成人給予學生相應的扶持和幫助,還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趨勢。
2.強調知識教育重新定位的問題。
過去強調“雙基”,只滿足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滿足于學生會的程度?,F在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并且要求其能夠理解和運用,并且能將所學的知識與其他知識有機地、系統地聯系起來。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不一定要具備完整的知識,但是要注重將知識聯系起來、綜合起來。這種方式的訓練和習慣的養成,慢慢形成定勢,學生就會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要將知識當成一種載體、一個橋梁、一種工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的課程改革中,一定不要停留在知識的簡單傳授上。
3.課程改革綜合化,注意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的綜合化、系列化。
國外提倡在小學階段自然科學要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但不強調分科、分方面,而是將知識綜合運用于情境中,強調學生動腦、動手,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
4.課程改革的發展強調課程類型的多樣化,除必修課外,還要有選修課、活動課,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才能培養學生的個性。
哈爾濱市的幾所實驗小學,正在探索小班額授課制:每班20人左右,根據學生的水平設置課程,打破年級的界限,學生達到一定的級別,就可以進入更高一級,這是很好的嘗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地有條件的都應積極試點,不要有空白。如果小學的改革從制度層面上不突破學制和年級、班級授課制的局限,不突破大班額授課的局限,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培養很難落實。每個地市應選擇2-3所學校試點,積累一點經驗。這方面的經驗對下一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5.注重學科課程中人文知識、科學知識的結合和滲透。
教師今后的學習,包括教師自身知識的更新都要注意這一點。教語文的教師,只懂一些漢字和語言寫作方面的知識,對從科普著作中選擇的文章的內容一無所知,就無法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無法繪聲繪色地將教材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態度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體驗。因此,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結合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必須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
6.注重強調人文精神、道德的培養。
過去也強調注重思想教育,但是教師在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常常生拉硬套,不能有機結合,很多時候是受教材的局限?,F在不論是語文、數學,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要求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去感知、去體驗。教師體驗得不深,怎能指導到位呢?希望各位教師把握好課程改革的趨勢,處理好教材的有關內容。
二、對各地組織教師培訓工作的幾點意見
1.在教師培訓的過程中,首先要培訓基本的理論。
沒有觀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共識,很難達到課程改革的目的。所以要使教師清楚課程要改革什么,為什么改,改革的主要原則是什么。不能只局限于培訓教材和大綱,然后上示范課。
2.在培訓中,注意以課題牽動為切入點。
前段時間,教師的科研工作出現很多誤區,視科研為高不可攀。什么是課題?課題就是落實新課程計劃中要解決的問題、不懂的問題。教師一邊教學,一邊提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立足于課堂教學的實踐,立足于學校,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教研員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教師承擔的課題與個人研究方向提出具體要求,實施規劃,去推進。即教研員要把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搜集起來,確定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制訂成課題項目綱要并下發,使教師根據自身的優勢進行研究。使課題覆蓋課程改革的全方位,綜合起來就對課程改革有了整體、系統、全面的認識。國家級骨干教師的培訓就是先投課題,然后根據課題的價值決定是否立項、是否支持、是否提供條件。同此必須以課題牽動為切入點、為手段,使改革深入。當然在培訓過程中也不排除觀摩、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實踐。這方面的工作應防止照搬照抄。應淡化和克服形式主義,發揮每一個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聽課教師應把握模式建立的依據,上示范課的教師應該清楚如何根據新的培養目標上好這節課,使其他教師學到對實質,而不是簡單地學習模式。教研員必須創造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新的教研模式,必要時可以進行研討,這方面很多工作有待于進一步落實。
3.強調課程改革要以校長培訓為主,要給校長壓擔子。
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一支好隊伍:沒有好校長,就造就不出骨干教師。
校長有膽識、有辦法、有策略,才能帶出一支好的教師隊伍。各地都該有這樣的思想,給校長壓擔子,對校長在校本培訓上給予明確的指導和幫助。
4.關于怎樣培訓。
廣大教師不要失去課程改革的機遇。要認真學習,向自己的教學實踐學習,注重經驗的總結和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構建自己的教學模式,創造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絕大多數從教師成長起來的專家型的教師都必然走的一條路。骨干教師要抓住課程改革的機遇,承擔起相應的課題,帶著問題向書本學習,不但用心學,還要善于學,學以致用,終身不忘。要通過培訓達到以下3個目的:
(1)通過培訓把整個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主要原則弄清楚。
(2)就學科課程而言,要明確新的課程改革有哪些新的變化、新的要求,怎樣處理好這些新的問題。
校本培訓是新課改背景下師資培訓的一種新形式,它立足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在對教師的現狀與潛力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把教師培訓和教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滿足學校發展需要,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作為一種學校行為,這是一種靈活而持久、經濟有效的在職繼續教育形式,它更加關注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更能激發教師參與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課程改革以來,實踐一再證明,要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培訓必須以技能改變訓練為基礎,進行全面系統的新技能訓練。而這種訓練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訓。校本培訓的最大特點在于研訓一體,有效地將培訓與教研結合在一起,在教學研究中達到培訓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近年來,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訓模式,我們對傳統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進一步整合了培訓、教學、教研,架構了一個更加符合新課程背景下適合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一體化的校本研訓模式——主題教研校本培訓模式。
第一步,提出問題,確定主題。
開學初,在學校教研室的統一安排與部署下,在分管學科領導的指導與參與下,學科教研組長搜集一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煉出校本研訓的幾個基本“主題”?!皢栴}”來源于教學一線,來源于教師實際,學科教研組由此提煉出“主題”,提高了研究的針對性,利于教師接受并主動投入。在分管領導指導下,學科教研組長在認真“提煉主題”的基礎上,精心構思,并按照“學習-備課-課例與研討-總結”的步驟,依次設計出具體的行動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確,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檢查,為校本教研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步,深入學習,交流研討。
在分管領導指導下,教研組長具體負責,在學科校本研訓規定時間,組織學科教師深入學習,提出中心問題;再由提前學習的學科教研組長或教學骨干進行引領式解讀,并進行交流研討等,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主動有效建構新理論,學習新方法。
“主題化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是校本研訓的基礎,保證了校本研訓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確任務,達成共識。
確立了研訓主題,每一個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承擔一個或幾個小問題,查找有關資料,教研時進行交流。接下來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學科教師集體將理論主動運用于實踐的基礎平臺,是理性智慧向實踐智慧主動轉換的基礎橋梁。
第四步,課堂實踐,印證預設。
教學的過程就是研訓主題研究的過程。教師要思考怎樣把自己的設想變為課堂教學的現實,并通過課堂教學對預設進行驗證。教師在這個階段特別要加強材料積累,如典型案例、教學實錄等,為總結提供真實有力的論據。“課例觀摩與研討”是校本研訓的中心環節,它是理性中的實踐,是實踐中的思辨。它能促進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實現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學能力的深層次提升。在分管領導指導、參與下,學科教研組長與組員認真總結主題系列研究活動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進行學習培訓,努力促進學科教師將研究成果化為自覺行動。
第五步,深化研討,總結反思。
主題研訓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反思、不斷改進、逐步提高的過程,一個研訓主題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哪些方面達到了預想,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設計下一階段的研訓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