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16:11:58
序論:在您撰寫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字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數字故事;拓展課;小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4-0015-04
一、引言
數字故事是故事的數字化表達,是指使用信息技術將故事視覺化,以更形象、更生動、更直觀的數字形式呈獻出來的一種新的講故事的方式,主要區別于傳統故事形式。
針對數字故事本身的特點,本文將其與各個學科相結合,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感悟等項融合,主要致力學生對數字故事的制作和創新應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同時借助于故事的數字化、視覺化表達,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氛圍和環境里進行視覺化的表達,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一個個情節,采用形象的數字化表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自主能動地積極思考和發問,學習知識的能力。讓數字故事與課程整合更加生動自然、更有效,讓數字故事成為生活中視覺化表達的一部分。
二、“數字故事拓展課”開設背景
上海市某小學是電子書包項目試點學校之一?;趯π畔⒓夹g重要意義的認識和實踐教育創新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迫切需要,十余年來,她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探索的路上。隨著電子書包項目的逐步推進,麗英小學開始關注拓展型課程,追求新的突破。為了運用信息技術在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上實現新的突破,充分依托數字化環境開發拓展型課程創造屬于學生們自己的課堂,學校啟動了拓展型課程領域的重構和再設計。如何依托數字化課程環境,實現教育教學的整體改革,成為學校思考的新命題。
數字故事協會在2002年,對數字故事有這樣的定義:一個古老的講故事藝術的現代化表達。麗英小學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把 “數字故事拓展課”定為18個拓展型科目之一。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考慮:
(1)培養學生學會講故事
(2)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
(3)視覺化思維的培養
所謂的視覺化思維是指視覺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象語言進行思考的能力,運用圖形語言及繪畫媒體對所見與所思進行描述的能力。所以數字故事的制作過程就是視覺化思維形成的過程。
(4)數字故事與語文作文的整合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小學生心理個性特征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字故事所具有的故事性、藝術性、創造性等特征,使學生經歷了整個故事的發生、體驗、感受和創作的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5)信息素養的培養
數字故事的創作要用到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比如:如何得到一張精美合適的圖片,如何剪輯音樂,如何收集字體等一系列的信息工具和資源。數字故事的制作,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是必然的。
三、“數字故事拓展課”具體實現
“數字故事拓展課”項目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啟動,通過制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具體的教學過程,來對本項目進行實施。本文講述的是筆者教授的五年級數字故事拓展班,一共有20位學生參與,每周五進行一個小時的學習、交流和分享。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學生具有制作數字故事的基礎知識,熟悉制作數字故事的基本過程。
(2) 學生能在原有的故事范本中,進行創編、模仿、制作,用簡單的技巧豐富故事內容。
(3)通過數字故事的鑒賞,培養學生對色彩、音樂、圖片的鑒賞能力。
(4)學生會在生活的情節和體會中尋找寫作材料,經過構思、寫作和修改形成一個2-3分鐘的精彩的文本故事。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顛倒課堂”、微信公眾平臺、愛班網絡平臺,采用課堂交流、互動、分享的教學過程達到課堂內容的講授。
(2) 掌握圖片、音樂的搜集方式,以及常用的處理技巧,進而掌握制作數字故事的步驟。
(3) 課堂教學中,采取分組協作的教學形式,小組分工完成教學任務。
(4) 通過模仿、鑒賞、講述、創作數字故事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對數字故事的形成過程有完整的理解并能夠進行完整的創作式操作性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提高學生對故事、圖片、音樂等事物的美的鑒賞力。
(2) 開發了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協作能力。
(3) 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形成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多元智能。
(二)教學策略
本項目的實施策略是結合教師、學生和家長三位一體的全面開展。
教師方面:通過接觸和了解,參與項目的老師對數字故事還停留在知道的層面,所以對教師的數字故事制作的指導和教授是由作者團隊完成的,雙方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學生方面:主要進行兩個方面的教授,一是教授數字故事的制作技巧,最后是以數字故事呈現成果。二是學生在數字故事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故事的腳本寫作和數字故事的制作,把故事用視覺化的數字故事來表達。課下老師通過建立qq群,愛班網等,用線上的方式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百度云盤等多種方式進行數字故事微課程的發送,使學生能夠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有效的學習和分享。
家長方面:考慮到孩子的學習或創作如果有家長的參與,更加能增強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希望能邀請家長參與,筆者建立了微信公眾平臺、qq群,方便家長之間和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聯系,并設想把優秀的作品上傳在qq群共享,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學習單,讓更多地家長去分享和學習,家長也可以參與學生作品的點評。針對家長作者團隊還錄制了數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微課程,在“微型家長培訓班(百度云盤)”上供家長學習提升。
(三)教學方法
根據選題的內容,每節課都會有一個3-5分鐘的ppt技術小技巧的教授,然后針對每個小技巧,會有一個相對應的課外小練習,這樣學生可以對每個技巧能夠熟練的掌握,在大作品的制作過程就會得心應手,最后針對大的作品會教授一些ppt設計的方法和原則,按照這樣的流程螺旋上升,每節課的上課方式都不盡相同,內容也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歷,數字化講故事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個人學習體驗,讓學生有感所發,有話所說。
(四)具體過程
數字故事拓展課實施的整個過程,都是采用顛倒課堂的方式,但是這里所謂的顛倒的課堂,是經過了“本土化的改良”,筆者將其稱之為“呼喚自主學習的課堂”,又為“三個三分之一”,也就是:老師講、師生互動和學生活動各占一節課的三分之一。同時我們還采用可汗學院的方式把整個學習活動分為課前、課中、課后,通過先學后教,問題引領、合作互動和自適應評價的理念進行項目的實施。
那么針對一個學期14周的數字故事拓展課的具體實施方案(參見下表),筆者詳細的設計和策劃了在接下來的13次課中,通過13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數字故事拓展課的實踐。
四、最后成果
本次項目最后成果是以數字故事的形式呈現的,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題材和故事進行數字故事的創作,也可以對散文、電影、歌曲等進行改編,可以獨自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最后把作品在網絡平臺,讓其老師、家長、同學評價,也可以自評。匯集所有的評價,最終選出本次項目的冠軍、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和最佳表現獎,以此來鼓勵學生。
五、教學效果
數字故事拓展課使原本不相識的孩子,因為共同喜歡的課程走在了一起,從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變成好朋友。在為期的14周里,每個周五,筆者都會和孩子們在一起共度他們的數字故事之旅,看著孩子們一天的快樂成長,這是最值得紀念的事情。孩子們從對數字故事的驚嘆和羨慕,到看到自己創作的作品,經歷課堂上即興創作、非語言活動等過程,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數字故事背后的故事。記得曾經黎老師說過一句話“數字故事給人們帶來的最大的收獲,其實并不是數字故事本身,應該是數字故事背后的故事”。通過學生的數字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屬于學生自己的故事,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最讓筆者感動的是五年級一班學生王悅在她的一次課后感悟中這樣寫到:當你走在麗英小學,如果你聽到從三樓傳來的音樂,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是在上音樂課,你肯定想不到我們是在學習數字故事,這個課堂讓我難以忘懷,不僅讓我發揮了自己的才藝,更加發揮了想象力,我情不自禁的感慨,原來上課可以這么有趣和快樂,在數字故事課堂上同學們可以即興創作,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還有一位學生的家長也通過新浪微博給筆者留言,告訴筆者她女兒特別喜歡數字故事拓展課,希望能多教給學生一些東西。
在項目接近尾聲的時候,筆者又做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數字故事課前后學生、老師和家長狀態的變化。
從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對數字故事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接觸到數字故事這種新形式之后,學生都想制作屬于自己的數字故事。數字故事給學生直觀感受,令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學生經常在下課后對課堂上的故事進行回味,并和身邊的人復述,或者和同學討論。這個過程,教師會輔導、幫助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使學生提高更快。從以下數據中可以看出(參見圖5),學生更愿意和身邊的人分享故事,增強其表達能力。
六、總結和展望
教學要始終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讓學生學會自己如何利用現代化的手段獲取所需的知識。而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如何正確的討論和交流,如何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究任務,如何安全地完成一項任務等等。
至于其他,我們應該更相信孩子學習的潛能。數字故事是一種簡單易學的方式,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對象。所以,應該探究把數字故事開發成一個“數字故事拓展課”課程體系,使其他學科也融去其中,這樣學生會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數字化的學習才能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陳靜嫻.數字化故事敘述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4).
[2]國際數字故事中心網站[DB/OL]. http:// 2012,2.
[3]教師數字故事資源[DB/OL]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2012,2.
[4]黎加厚.教育敘事的可視化,數字故事的新發展[EB/OL].
[5]周潔. 數字故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3).
[6]李頌.數字故事 一種新學習和表達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師的故事大賽”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1(3):44-46.
關鍵詞 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 滲透的數學教育活動 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CG610 文獻標識碼:A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Ability
TANG Dan
(Zhuji Huansha Children's Education Group,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compu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children's mathematical "move"? So that children get a " understanding" to learn key math skills and abilities? With a problem, I own reality, aimed at working with peers on how to better do math teaching, study and exchange views.
Key words specializ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chool education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幼兒階段作為幼兒積極獲得基本概念和學習基本技能的關鍵期,決定了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意識的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更是將數學教育活動轉化為促進幼兒發展的主要途徑。所以,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平常工作中,除了要不斷領悟、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和滲透的數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學,同時要積極的啟發、引導家長,尋求他們的配合,共同激發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自然、愉快的數學教學,努力讓幼兒的思維“動”起來,讓幼兒的小手“動”起來,讓家園的合作“動”起來。積極支持、引導孩子在游戲、生活中學習并應用基本數學概念,輕松地獲得 “理解地”學習關鍵的數學技能和能力,在快樂、自由、滿足的氛圍中構建新知識。
1 獨具配方――組織“靈動”的數學活動
1.1 靈活設計環節,激發幼兒自主探究
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作為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主要活動形式和途徑,要求教師首先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兒,把幼兒當做活動的主體。讓幼兒嘗試在先,教師指導在后,理解和支持每個幼兒的探索愿望和行為,鼓勵、激發幼兒按自己的邏輯與方式進行探索活動。例如:在中班下學期《編車牌號》活動中,筆者沒有按常規的教育方法,直接示范教幼兒怎樣編。而是一開始先請幼兒說說生活中的數字,聯系自己的認知經驗思考回答,在充分激發他們興趣的同時,引出問題。熊媽媽的孩子遇到了困難,想用1、2、3三個數字進行編號,要求每個號碼中,都必須用到這三個數字,且不能重復。然后組織幼兒按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嘗試提出解決辦法。在觀察幼兒交流過程中,對幼兒之間出現的不同意見,沒有急于告訴幼兒誰對誰錯,而是鼓勵幼兒自己獨立進行思考,大膽提出意見,小組得出結論。接著組織幼兒對小組的操作情況進行展示,集體分析、討論,引導幼兒通過比較,驗證,自然的發現數字的排列方法,掌握排列規律,解決問題。最后又通過用4、5、6三個數字幫熊爸爸的汽車編車牌號的環節,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知識,讓剛學的數排列概念得到再次的應用和落實。通過本次活動的有序開展 ,不僅讓幼兒在討論過程中分享了彼此之間的經驗,而且使幼兒在輕松、游戲的學習氛圍中順利完成教育目標。另外針對每次活動中發現部分幼兒由于個性、能力、環境等各項因素的關系,造成出現不積極參與活動的幼兒,我就采用開火車、小組競答的方式,積極地創設機會每個幼兒。在自然的氛圍中,慢慢培養幼兒的參與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活動讓被動的幼兒逐漸變得主動起來。一段時間后,就不時有家長來反映,說孩子活潑、主動了好多。
1.2 設置多解問題,培養幼兒發散思維
數學能力是指是否善于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顒又凶層變簩栴}進行多解,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積極性。在數學活動前,每次都根據本班兒童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內容收集、設計一些非常性問題。例:“給我說說……”、“你對……有什么看法”、“你發現了什么”等開始的一些問題。因為這些“發散性問題”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答案,而是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創造、猜測和實驗的機會,讓孩子逐步感悟到多種類型的問題解決策略。長此以往,相信以后幼兒遇事就不會只用一種方式處理,而變得擁有靈活、變通的態度和能力。例如:在中班上學期的“小動物住哪里”活動中,沒有按常規設計一些問題。如“小貓住第幾層” “小狗住第幾層” “小羊住第幾層”,而是設計了一些讓幼兒了解、觀察小動物互相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如“小豬的樓上是誰”、“它住第幾層”、“二層樓第三間住的是誰”、“它的對面是誰”,盡量做到避免只有“是”“否”兩個答案的提問。通過嘗試用多角度的問題,啟發幼兒去發現小動物之間的聯系,靈活的思考問題,加深幼兒對空間、方位概念的認知能力。再如在“分蘋果”活動中,打破傳統的數組成的學習僅限于兩個數的組合這一不成文的規律,而是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用多種方法湊成一個數,當發現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及時進行表揚、鼓勵,激發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性。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操作,獲得理解和建立數及組成的概念。
1.3 利用標記卡,培養幼兒獨立學習能力
數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會碰到由于幼兒不識字,導致操作練習無法獨立進行的情況。對此,如果教師一一進行示范、講解的話,一方面不利于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思考習慣,另外一方面也會造成由于幼兒能力的差異、人數相對較多等實際原因使活動場面出現混亂的情況,怎么辦?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幼兒對標記的認識、設計比較感興趣,而且易接受,操作起來得心應手。那么何不試試用標記來替代操作材料中的文字,解決不識字的難題?于是在自由時間,我開始有意識的對幼兒進行了一些認識、理解、設計標記、標記卡的活動,為運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2 無孔不入――滲透“活動”的數學教學
2.1 利用區角游戲,對幼兒進行數學知識滲透
蘇聯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游戲對于幼兒是學習,是勞動,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幼兒的生活離不開游戲,游戲作為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使幼兒擺脫枯燥、抽象的數量概念,讓幼兒得以在歡愉、有趣的氛圍中參與、體驗、感受和學習初步的數學知識,而且,作為課堂活動的延伸,讓幼兒的知識得到了很好的落實。鑒于此,注重對區角環境的創設、材料的投放、內容的設置等細節。在保證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方式和伙伴的同時,讓每個幼兒的小手動起來,使孩子在一個具有相對開放、自由、自立的環境中按自己的學習方式、速度實踐、操作、發現、解決問題。
2.2 日常生活環節中的數學知識滲透
從一個特殊的視角看,直觀的物質世界的萬物,都是由一定的“數”、按一定的形和序構成的。幼兒有關的數概念和基本技能大部分來自自然和非正式活動,它們的獲得離不開其生活的背景與環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機的將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概念滲透于各個環節中。
(1)室內活動,例:
A、充分利用晨間談話、活動等待的時間,統計小朋友的缺、出勤情況;說說今天是怎樣來園的;及組織幼兒玩“聽鈴聲按要求回答”;小組集體順數、倒數;開火車單獨接著數等小游戲,培養幼兒對數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力。
B、利用室內走廊、主題墻、盥洗室等環境,布置有關時間、空間、分類、守恒、排序等與數學內容相關的立體畫面,并在旁邊的擱架上放置一些相應的操作材料。讓環境教學變單一為多樣,變平面為立體,變視覺刺激為多種刺激。例:通過杯子上的數字標簽、衣筐上的序號、走廊上的1~10格子圖、小朋友生日表等,培養幼兒對數學的感知能力。
(2)室外活動,例:
A、外出前,盡可能按不同要求讓幼兒進行排隊,如:按高矮、性別、座位前后順序等來排隊;再如,在上下樓梯時,組織幼兒一邊走、一邊數數樓梯的數量。讓按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及數數等數概念和技能,在幼兒的生活中得到運用、實踐。
B、散步時,可有機、靈活的讓幼兒觀察小花園中的樹木有幾株?有哪些不同的種類?各有多少?誰最多?誰最少?小道上有些什么圖形?由哪些形狀組合而成?等等問題。在認識、復習數、量、形知識的同時,使幼兒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體驗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引發他們探索、學習數學的興趣。
3 相輔相成――構建“互動”的數學環境
首先,針對家長對孩子的數學學習非常關注,但存在相對缺乏幼兒教育知識的特點,通過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講座、組織親子活動、家園聯系欄宣傳、利用家校通平臺請個別家長談談自己的教育經驗等方法,讓家長明白幼兒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幼兒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全方位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例:針對大班幼兒,我們就組織家長參加由小學教師主講的“讓孩子快快樂樂上小學”專題講座,不僅讓家長了解孩子即將面臨的小學生活,而且讓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準備,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關鍵期。
其次,根據最近學習的數學知識以及孩子的掌握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明白孩子最近學了什么數學內容?在家里如何引導孩子對該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家庭中切實可行的各類教育活動、建議等。
實踐證明,滲透的、整合的數學活動充斥在幼兒生活、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幼兒思維的特殊性――感性、具體;認識到只有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教育活動,才能使幼兒真正體會到數學與自然、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具體的教學中只有靈活運用、相互融入,讓幼兒的數學“動”起來,才能更好完成數學教育任務;認識到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種機會,讓幼兒多看、多動、多說、多問、多表現、多思考,才能讓幼兒自然、充分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才能為幼兒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瑾.學前幼兒數學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根據幼兒發展水平,進行數學教育
相關部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孩子在4歲前后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征等突然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 錯過了數學敏感期,有的人會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孩子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數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 有些家長,他們非常重視孩子數學知識的學習,然而,由于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許多幼兒家庭的數學教育中,有的家長每天會出許多數學計算題,讓孩子進行反復的運算練習;有的家長盲目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對比;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期望過高,當孩子在數學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就責怪孩子……這樣非但不能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熱情,反而會使他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長和教師學習數學.
中國有句俗語“拔苗助長”,用到這里,就是指有些家長不顧自己孩子的年齡特點而進行數學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歲半,剛上幼兒園小班,可父母卻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 如孩子不會,就又打又罵,責怪自己的孩子沒出息. 其實在小班上學期,幼兒園根本就不開設單獨的計算課. 對孩子們的數學啟蒙,是貫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戲中的. 家長求勝心切,這樣做,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對數學反感、厭惡、棄學. 了解孩子認知發展水平,有助于家長開展幼兒數學啟蒙教育. 以“數的概念”和“邏輯關系的概念”為例:幼兒年齡不同,其能力發展就不相同. 2歲的孩子會判別數的多和少. 3歲的孩子會從1數到5,并且知道大小、順序,可以用實物表示1到5;會做簡單的分類和單純的序列游戲. 而5歲的孩子則會從1數到10以上,并且知道順序,可以用實物表示1到10;會明確的分類并說出原因;可以做較復雜的序列游戲. 7歲的孩子就會從1數到20以上,并且知道順序,也會用實物表示,還會做10以內的合成分解;會按照實物的特征做精細的分類并說明原因,會完成較復雜的序列游戲. 由此可見,幼兒知識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兒的年齡成正比的.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循序漸進,順其自然,如同上臺階總得從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腳跨越兩步、三步,不小心就會摔跟頭.
二、結合幼兒生活,進行數學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目標和內容要求中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意義”. 可見,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是一條有效的教學途徑.
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數概念發展水平,家長就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生活適當地進行數學教育. 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而數學內容的抽象性,是通過對生活內容提煉后最終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 如果所學的新知識能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的話,那么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過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孩子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生活處處有數學. 通過日常生活“數學化”,讓孩子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 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又增進了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數學是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長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導孩子從生活中走進數學,使枯燥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
總之,只要做個有心人,生活中到處有數學的內容. 家長貼近孩子生活開展數學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一體,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能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教育走出單純傳授枯燥知識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進行數學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兒數學活動中,是數學活動的載體,是幼兒賴以思維的物質基礎. 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 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息息相關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產生. 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的學習行為. 所以操作材料的選擇,應盡量選擇貼近孩子生活實際的數學學習材料. 如家里常見的物品,如:水果、積木、茶杯、紙牌、筷子等. 這些日常用品,隨處可見,隨時可用. 而且對孩子來說很熟悉、親切,能引起孩子學習分類、計數、排序等的興趣. 家長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時間,與孩子一起學數學,吃飯、分水果、玩積木、打紙牌、逛超市、菜場……生活即教育、處處有數學.
四、運用多種活動形式,進行數學教育
關鍵詞:培養 興趣 數學
數學源于實踐,與人類社會的文明同時起步又隨著生產實踐、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人類的一切生活、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數學。但是數學又是比較枯燥、單調的,數學中的數量、時間、空間等知識,是幼兒難以理解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常聽見教師在感慨:數學活動真不好組織,孩子們總是不感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前提,幼兒有了對數學的興趣,才會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因此,興趣在數學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在開展數學生活課程中,我嘗試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在一日活動中萌發興趣
生活處處有數學。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正處于數字化的時代,對我們人類來說,數學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做個有心人,以靈活、豐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那么怎樣在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數學?我常常以十分驚奇的口吻告訴幼兒:瞧,電視機的遙控器上怎么有這么多數字?時鐘上也有許多數字,電話也是由許多數字構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數字呢?這些數字有什么用處呢?幼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尋找著、發現著,紛紛交流著:我發現鞋子上也有數字,是告訴我們這雙鞋子有多大;針筒上也有數字,是告訴我們刻度的;書上好有數字,是告訴我們書的頁碼……帶孩子觀賞生活中的各種房子,并引導幼兒說說誰能看得出這些房子上有哪些什么圖形?在幼兒的活動也到處有數學:如幼兒吃點心時,引導幼兒說“桶里有許多的點心,我拿了一塊點心”以感知1和許多的關系;幼兒上下樓梯時,引導幼兒邊走邊數梯子的數量, 正數一次,再倒數一次看看,一樣嗎?多有趣呀!
二、在各種游戲中,培養幼兒學數學的興趣。
在游戲中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蘇聯教育家普魯斯卡婭說:“游戲對于幼兒是學習,是勞動,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寓數學教育活動于游戲之中,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讓幼兒鞏固認識10 以內的數量,我們可以和幼兒一起玩音樂游戲《找朋友》,這樣,胸前標簽是數字10 的幼兒就去找標簽是實物圖片 10個蜜蜂或點卡是10的幼兒做朋友。寓教于樂,真正體現了教師和孩子是“玩”“數學”而非”“ 教”數學,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將一些數學知識巧妙合理的融于充滿情趣的游戲中,孩子們會學得更主動,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三、在體驗中激發興趣
《綱要》指出,應讓幼兒“…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教師可通過創設相應的環境,讓幼兒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的生活。因此,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及手段:如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鐘》《揪尾巴》等,讓幼兒練習數數、比較誰揪的尾巴最多,如果不懂得數數就體驗不到比賽的樂趣;在角色游戲(超市)中的買賣游戲,讓幼兒通過買賣、找錢進一步理解數的組成關系、復習加減運算;在結構游戲玩沙、玩水中,幼兒用不同形狀、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裝水裝沙,通過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體驗了其中的樂趣;在“過生日”的活動中,引導幼兒等分蛋糕、等分蘋果等食品,并把等分好的食品與同伴分享,每人一份,需要怎么分呢?在這活動中幼兒體驗到了等分的作用、建立了一一對應的關系……這些活動因有了數學而變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兒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體驗到數、形、量在活動中的樂趣。
四、在運用中培養興趣
《綱要》指出,要讓幼兒“…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數學活動或游戲中,教師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讓幼兒互相影響、啟發、交流,運用已有的數學方法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例:在《買圖書》的數學活動,通過讓幼兒拿票乘車(兩張車票上的數字合起來必須為10)──買圖書(10元可以買幾本書?)──分享,在活動中幼兒必須運用到10以內加減的數學知識,如車票應湊齊10才能上車,而買圖書時應買價格是10元或10元以下的。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表現得十分充分;在認識人民幣的活動中,通過開設專賣店(1元、2元、5元的專賣店),讓幼兒帶上10元錢到超市購物,讓幼兒在購物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數學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運用中使活動變得生動而有趣,從而擺脫了數學枯燥、單調、抽象的現象,在運用中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關于寫數字的教法,大多數教師采用示范和訂正兩種方法。學生寫前教師示范,并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逐行書寫效仿,然后教師批改。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很有局限性。教師示范時,由于兒童對字形的結構和筆畫的部位感知不正確,寫出的數字不規范,甚至有錯誤。如,“1”和“7”寫得分不清,甚至有把“7”寫反的情況,“3”和“5”何時拐彎不明確,“8”書寫不規范等。還有的書寫過大,超出了格子;有的書寫過小,不滿半個格子,很顯然,這都與兒童空間知覺,特別是方位知覺發展的不夠完善有關。
雖說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描紅數字本,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整體呈現,學生只能看出數字是從哪里起筆,哪里落筆,脫離描紅本后,孩子只對數字起筆、落筆的位置有一定了解,每個數字必須經過的關鍵位置卻不能正確把握。所以經過大量的、重復的、機械的描紅練習后,脫離描紅本,學生規范的數字書寫依然存在問題。而且學生數字書寫是一個持續練習的過程,回家后需要練習,而家長缺乏正確的指導方法,往往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學生數字寫出來仍不夠規范,達不到書寫要求。
明白了學生存在的問題,針對如何指導孩子寫好數字,我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在實踐中,我發現其實每個數字書寫時都要經過一些關鍵點,如果這些關鍵點的位置學生清楚了,對書寫規范、美觀的數字必然有幫助。起初我教學時只注意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因此在書寫時,我給每個學生的生字本上寫出幾個字頭,讓學生模仿練習。在實踐中,我感覺到,這樣做既加重了我的負擔,學生練習成效也不明顯。于是,我又進行了改進,設計出標有數字關鍵點的《數字描點練字卡》(如下圖),每個數字都標有數字書寫關鍵點,幫助學生掌握書寫數字的正確方法,讓每個學生復印后進行數字書寫練習。這樣既能讓學生對數字書寫進行規范的練習,又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還便于家長的輔導,最終達到每個學生都能輕松寫出規范數字的目的。
■
處處留心皆研究。關于數字書寫的研究,既縮短了學生寫好數字的時間,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又體現了嚴肅嚴格的基本訓練,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良好學習習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趣味;游戲中學數學;活動中學數學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幼兒來說,學數學算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
小班幼兒由于其年齡和生理心理特點,尤其喜歡游戲和運動,而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和運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就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運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根據這一設定,在組織小班數學活動時,筆者就著手進行數學知識與游戲運動相結合的實驗。結果表明:讓幼兒在游戲、運動中學數學比單純的數學集體活動和操作活動效果要好。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在游戲中學數學
教育家說:“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在數學活動中,我總是采用游戲的形式,千方百計地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
日常生活活動在小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占了很大比例,從家長的心理需要考慮,他們也希望老師更多地關注幼兒的生活護理而不是學習,所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就是小班數學老師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據此,我們設計了一些游戲,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如吃點心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其他更多東西,我就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子“變魔術”,一開始是大的,一會兒變成方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橢圓形,慢慢地就變小了。這樣,在“吃餅”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和不講衛生的現象出現。
如何教幼兒學數學呢?絕大多數幼兒對玩具、食品、游戲等很感興趣,但注意力不會持續太久。比如在教孩子認讀數字時,可以用棋子、餅干、糖塊、葡萄玩具等作教具,寓教于樂,循序漸進,一次教一個數字,解釋數字的形狀,幫助孩子記憶。通過舉例,幫助孩子理解;當教到5以后,也可以用錢幣(硬幣、紙鈔)作教具,孩子們都喜歡做動手操作,做游戲。教師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進行數學的學習。如許多孩子喜歡將東西弄倒,也喜歡拿物體拍水。我們可以將這兩個動作融合在互動游戲中。玩水時,你可以將三個玩具動物或人物卡通在水池邊一字排開。然后,你數它們的個數,并依次將它們推入水池。當一個卡通潛入水中時,和你的孩子一起做減法:“一個潛水后,還剩兩個。”第二次做該游戲時,你可以向小孩兒指出誰是第一,誰是第二,誰是第三,并增加個數。這些游戲將增加小孩兒在數字、數數、數量、序數排列和減法方面的經驗。
另外,結合幼兒感興趣的特例設計數學游戲。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不能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對于枯燥的數學更是愛不起來,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一次,組織幼兒看魔術表演,我發現在整個過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觀看。這說明,小班幼兒不是不能相對時間長一點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視內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兒的內容和形式就能讓幼兒保持長時間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設計出新穎的活動來。受這一生活特例的啟發,在幫助幼兒進行數學知識復習時,我就采用了“變魔術”的方法,比如:將大小物體排排隊時進行復習,我故意用夸張的動作將各種圖片藏到背后,嘴里說:“一、二、三,變、變、變!”小朋友都睜大眼睛靜觀到底變出什么來,注意力高度集中,練習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活動中學數學
小朋友對游戲非常感興趣,有的游戲是百玩不厭。根據這一特點,在進行小班數學教學的時候,我創設娃娃家的環境,讓小朋友以角色的身份給生活用品進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笤帚和畚箕等,小朋友在游戲中進行匹配玩得非常開心,同時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于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
三、在操作中學習數學
幼兒在操作中認知得比較快,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新《綱要》在科學部分特別提出一點要求,即“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國內外眾多的研究也表明:幼兒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擺弄,才能逐步體驗抽象的數概念。教師如何在幼兒的數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幼兒動手操作材料時,能引起其思維的積極探索活動。因此,數學活動應盡量地從幼兒操作開始,活動的整個過程亦應以幼兒操作為主,在教師明確語言的啟發引導下,讓幼兒通過操作,自己開動腦筋探索知識并獲得經驗,然后教師在幼兒操作探索的基礎上,再引導討論操作的結果,達到幫助整理經驗、明確概念的目的。
幼兒在教師準備的足夠的、有層次性的、多樣性的操作材料中會反復練習。幼兒在剛剛學會某個技能,或者剛剛領會某個概念時,會自發地產生反復練習的需要,找到問題,并想好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學習四等分,只給幼兒提供兩張紙就不夠數量了,而最少需要提供8~10張大小、顏色不一的紙張,讓幼兒自己探索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剪開后再進行拼合。同一類活動的材料要有實物、圖片、符號三種層次,以此引導幼兒從動作——形象——符號邏輯思維的逐步發展。因為幼兒掌握數概念的過程是由外部動作“內化”為思維活動的。它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動作表征階段:要為幼兒提供能動手操作的實物,如花片、豆子、紐扣、小棍、啤酒瓶蓋、石子等。第二階段是形象表征階段:要為幼兒提供實物圖片或原點圖片,如幼兒《計算》用書配套提供的實物圖片和圓點圖片。第三階段是符號表征階段:要為幼兒提供數字符號,即數字卡片。
讓寶寶指出形狀
寶寶學到的數學基礎知識是指出物體的形狀,做個小的游戲,讓寶寶指出物體的形狀;也可以和寶寶一起來數數,簡單又有趣的數字游戲就是借用手指或腳趾從1數到10,爸爸媽媽也可以唱數數的歌謠給寶寶聽。
教寶寶學會比較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具體的表現就是比較。比如說告訴寶寶,媽媽比爸爸低,媽媽比寶寶高,西瓜比橘子大,4顆糖比3顆糖多等。
教寶寶學會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