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6 10:33:48
序論:在您撰寫脊柱術后康復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臨床資料
本組共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齡8~20歲,平均年齡12 歲。脊柱右側凸出15例,左側凸出10例,嚴重畸形伴活動障礙11例,術前原發側彎角度Cobs角30°~70°平均45°,術后平均身高增長5.5 cm Cobs 角 25°~35°,入院后完善各項檢查,行釘棒系統矯形內固定加植骨融合術。住院3~5周,無并發癥發生,拆線后行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
2護理要點
2.1心理護理患者因脊柱側彎畸形長期帶來的不適,所以對治療要求迫切加之顧慮手術治療能否消除側彎畸形。因此,徘徊于樂觀與恐懼之間。對此,作為醫護人員應該盡量減輕患者的思想顧慮,熱情接待患者,并向他們介紹醫學上新技術、新方法及手術成功的病例,使其增強對手術的信心與信賴,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2術前準備
2.2.1完善術前檢查除了脊柱方面的檢查外必須認真完成心肺功能各種檢查,包括憋氣試驗,進行全面系統特殊輔助檢查,胸部X線片、心電圖、常規血液系統及藥物過敏試驗、交叉配血以備手術中輸血。
2.2.2術前肺功能訓練及其他準備脊柱側彎常導致肺功能不同程度降低,因此,術前1周護士應指導患者深呼吸;吹氣球等肺部訓練3~4次/d,20~30 min/次,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同時要求患者進行手術臥位姿勢,床上大小便,肢體主動活動訓練,為矯正手術做好充分準備。并注意提高患者術后機體抗感染能力,在飲食上應加強營養,多補充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等食物。
2.3術后康復護理
2.3.1術后患者的搬運及生命體征的觀察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應正確、謹慎搬運到床上,由3~4人協作,動作要求協調一致,保持脊柱水平位不得扭轉,以防斷棒或拔釘,全身麻醉未清醒者,頭應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出現嗆咳窒息,持續心電監測、低流量吸氧,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監測血氧飽和度。
2.3.2脊髓神經功能觀察由于手術創傷大,難度較高,易損傷脊髓神經,當患者麻醉消退后要密切觀察雙下肢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反射功能,要指導患者主動行足趾和踝關節伸屈活動,若出現肢體感覺減退或障礙,應考慮是否因過度矯正或切口內血腫形成,應立即報告醫師,并采取相應緊急措施。
2.3.3各種管道護理術后嚴密觀察各種引流管是否在位通暢,切口引流者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及顏色。一般術后放置引流管48~72 h,48 h或72 h后引流量小于50 ml時可拔管。若引流量在48~72 h后仍不減少,應考慮有無內出血或腦脊液外漏。根據病情可保留導尿管2~3 d后拔除,以減少泌尿系感染的發生。使用便盆應先讓患者側臥,將一軟枕墊于背部,再放置便盆,保持脊柱的水平位,以免產生斷棒。
2.3.4翻身護理術后平臥4 h,并給予墊海綿墊,以壓迫止血,翻身時采用軸型滾動式操作。有肋骨切除者禁止側臥。手術矯正剃刀背畸形術中行肋骨成形還有可能損傷胸膜,應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防止翻身造成氣胸。
2.3.5觀察敷料外觀注意觀察切口滲血情況是防止術后并發癥的重要環節。由于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切口滲血嚴重者應及時通知醫師,查明原因并更換敷料。保持敷料外觀干燥,必要時給予加壓包扎,以利壓迫止血。
2.3.6石膏固定護理與觀察術后2周拆線后即可行石膏背心固定。囑患者在飲食上應少量多餐避免消化不良,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石膏綜合征。如出現上述癥狀,應檢查石膏固定是否過緊,若有血壓、脈搏、呼吸、尿量、面色等變化,應立即報告醫師并對癥處理。
2.3.7出院指導指導患者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四肢活動,同時配合做擴胸運動、深呼吸、吹氣球等呼吸功能鍛煉,出院后6個月內不要做上身前屈動作及上肢提拉重物,避免身體負重及加重脊柱活動度,并定期來院檢查。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術后護理與康復指導方法。方法: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78 例,固定術后對其進行系統規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結果:本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復位滿意。經24~60周的隨訪,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術后恢復優良率達91%。結論:三柱固定是一種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術后科學有效的護理及康復指導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固定;術后護理;康復指導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單位:430030武漢市同濟醫科大學附屬普愛醫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關節內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其導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對骨折的分型比較困難,又容易引起膝關節的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其處理充滿了挑戰[1]。傳統多采用前外側和前內側手術入路,然而這種技術有時不適用于多平面關節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側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難以暴露復位固定,導致臨床并發癥增加而影響療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論模型來定義脛骨平臺骨折,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78例,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術后進行系統規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并隨訪24~60周,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齡19~77歲,平均41.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8例,高處墜落傷12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傷l例。閉合性骨折73例,開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規X線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據“三柱骨折”的概念分類,意味著在脛骨近端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至少發現一片分離的骨塊(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傷: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損傷25例,交叉韌帶損傷12例,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傷后行急診手術5例,5例患者由于傷勢嚴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術治療,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術治療。
1.2治療方法初步處理包括石膏固定、遠端骨的骨牽引或在術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據X線片和CT結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種“三柱”概念進行分型[3],從俯面觀上看,將脛骨平臺劃分為三個區域,定義為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根據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療計劃,進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術小組在實施全身麻醉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若累及后柱損傷,即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聯合前外側入路?;颊呤中g中處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臥位,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處理后柱骨折。當需要實行脛骨平臺的前外側入路手術時患者改為半側臥位,患肢小腿旋轉以利于手術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聯合入路,30例患者僅采用后側入路或前側入路。
2術后護理
2.1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2.1.1生命體征的觀察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術后24 h持續床邊心電監護和低流量吸氧,對各項體征細致觀察,真實記錄,如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師,術后如有體溫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理,確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觀察與護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但嚴禁肢體外旋;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因聯合入路在小腿上有兩個切口,后側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側,敷料壓在腿下,容易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注意,若滲液、滲血較多時,應立即更換敷料;嚴密觀察患肢遠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腫脹程度等情況,并與健側比較,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觀察與護理若放置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特別是聯合切口有2個引流管時,應在引流管上貼上標簽,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疊。認真觀察引出液的顏色和量,并分別做好記錄,若術后4 h內引出液總量超過600 ml應立即報告醫師,給予處理。
2.1.4疼痛的觀察與護理觀察疼痛的性質,以判斷患者是切口疼痛還是腫脹引起的疼痛,復雜脛骨平臺因創傷程度重、手術復雜、切口大且有兩處,術后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續冰敷可以減輕腫脹引起的疼痛,對于腫脹后石膏過緊者還應將石膏切開松解,持續麻醉泵和睡前使用雙氯芬酸鈉塞肛可以減輕切口的疼痛。
2.2心理護理患者積極的態度對其康復至關重要,手術回病房后,管床護士應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顧慮,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護士還要細致觀察、耐心講解,并對其進行示范指導,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患者能配合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肢功能的康復。
2.3飲食護理術后6 h內禁食水,24 h內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豆、奶及過甜類食品,防止脹氣,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指導其進優質蛋白質、富含維生素、鈣、低鹽易消化食物,如乳類、蛋類、蔬菜、水果等,并囑其多喝水,可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壓病患者每天鹽攝入量應不超過2 g,糖尿病患者應關注并控制其總攝入量。
2.4康復指導
2.4.1康復方案遵循盡早、安全、有效的原則盡早原則:術前進行康復指導,發放康復知識宣傳冊;術后盡早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安全原則:早期需要佩戴膝關節鉸鏈支具,循序漸進地增加關節活動度,在進行關節活動時注意嚴格控制腫脹,必要時使用冰敷。有效原則:術后應該有系統的康復評定以判斷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關節活動度的獲取與維持、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康復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要點。
2.4.2具體康復方案術后清醒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泵運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無滲血滲液,1周后佩戴膝關節鉸鏈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墊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間CPM每天行關節活動度訓練,0°~45°范圍內,術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繼續在膝關節鉸鏈支具的固定下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4周到達90度[6]。術后4~6周,繼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活動訓練;復診時指導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轉移,不負重。術后8~12周,拍片復查,如果骨折線周圍已形成較多骨痂,即可少許負重,但患者下地活動還是需借助助行器[7]。術后12~16周 ,逐步增加負重, 慢慢減少對助行器的依賴,特別要注意走路的步態盡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導(1)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院康復訓練計劃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告知其繼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但必須遵循早活動晚負重原則。(2)告知佩戴膝關節支具固定的時間和注意事項。(3)告知復查時間,并囑患者要根據復查情況決定是否能完全負重。
3結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復位滿意,3例患者術后切口滲液,經換藥等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經24~60周的隨訪,術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用Rasmussen評分法評定治療效果,優38例,良33例,可7例。
4討論
恢復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是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術對多平面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側柱的骨折加強后側柱固定,結合一種新的手術(漂?。┑暮髠热肼泛颓巴鈧嚷摵先肼芬源娼浀涞碾p側(內側和外側)入路來處理這種骨折可以給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康復的基礎,但良好的手術效果更離不開科學有效地護理。護士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給予心理和飲食護理,并在正確的康復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訓練,為術后盡早的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貴林, 榮國威, 吳新寶.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羅從風,楊光,等.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3):254-259.
[3]張巍,羅從風.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趨勢[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4):217-220.
[4]羅寶風,林麗芳.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2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4):52-53.
[5]黃云英,金先躍,梁劍敏.關節鏡及C臂X線機雙向監測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45-4147.
[6]孫科兒,王海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動靜平衡康復訓練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2):81-82.
[7]許紅璐,陳燕,楊秀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10,13(2):145-146.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1例,男2例,女9例,年齡5~46歲,平均17歲。其中先天性脊柱側8例,特發性脊柱側彎1例,神經肌肉型2例。
2 護理
再分術前術后護理,要針對主要項目寫細寫透徹,措施越詳細越好,還要結合本組患者寫實施后的效果。
2.1 心理護理 患有脊柱側彎的患者多為青少年,因背部的畸形會產生自卑心理。當得知自己的畸形可以矯正時,他們對手術既充滿期待,又對手術充滿了顧慮。因此醫護人員必須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術前應該做的準備工作,以及術后的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減少其焦慮,以良好的心態去配合手術,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2 肺功能評估 脊柱畸形造成了患者胸腔容積的改變,從而影響了心肺功能,因此術前進行肺功能評估對手術是否成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術前應該進行肺功能檢測及血氣分析。指導患兒做深呼吸訓練及吹氣球及爬樓梯練習,以增強肺活動量,改善肺功能[3]。
2.3 神經功能評估 術前了解患者雙下肢感覺運動情況,方便術前和術后進行對比。
2.4 喚醒試驗練習 在患者熟睡時將其叫醒,讓其活動足趾,以便術中及術后能及時發現脊髓有無損傷,以減少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
2.5 脊柱柔韌度練習 指導患者早晚左、右各側彎20次,其目的是增加脊柱的柔韌度,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
2.6 常規準備 ①術區備皮,上端椎固定到T5以上時應進行頸部和頭部備皮。②備血。③完善術前各項術前檢查,如心電、胸透等。④告知患者術前8 h禁食水。⑤術前做抗生素過敏試驗,如試驗結果為陰性,手術前一天和術前2 h靜脈滴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⑥練習床上排便。
2.7 壓瘡的預防 由于該手術較大,時間較長,而且需要俯臥位,所以顏面部極易壓壞,所以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前,我們先在顏面部貼上美皮康,以預防面部壓瘡。同時要注意術中更換面部。本組有5例病例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面部壓瘡,但術后經過精心的護理,5 d左右均痊愈。
3 術后護理
3.1 生命體征的監測 當患者術后返回ICU時,立即給與吸氧及心電監護,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由于脊柱畸形影響了胸腔容積的改變,再加上全麻手術插管,更加影響了患者的呼吸功能,所以要鼓勵患者深呼吸和進行有效的咳嗽,以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本組病例中有3名患者術后3~5 d體溫>38.5℃,一周以內均恢復正常,無感染的發生。但是如果體溫恢復正常后再出現發熱,則要警惕感染的發生,同時要注意有無貧血。在術后第二天采血化驗血常規和血離子,以便能及時發現患者是否存在貧血及離子紊亂。在術后早期,尤其是第一個24 h內,還要警惕惡性高熱的發生。
3.2 護理 術后平臥6 h后,可每2 h給患者軸線翻身一次,注意翻身時應保持脊柱水平,避免脊柱扭曲造成脊髓損傷或內固定器械的脫位。翻身時要注意觀察患者肩胛部及骶尾部的皮膚狀況。本組病例中有一名患者因害怕疼痛不敢翻身而出現骶尾部壓紅現象,針對該情況,我們一方面做好心理安慰外,另一方面使用了美皮康加上定時翻身,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骶尾部的壓紅沒有繼續加重,于一周內消失。
3.3 切口引流管的護理 應保持切口引流管的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本組切口引流通暢,引流量為50~250 ml1。我們提倡的是盡早拔管,該組病例中有7名患者術后三天切口引流量小于50ml給予拔管,其余4名患者由于引流量略多,于術后第四天拔除引流管,但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切口感染。
3.4 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 本組有兩名患者術中胸膜破裂,術中給予縫合修補胸膜,未留胸腔閉式引流。對于胸腔閉式引流患者,要注意觀察水柱的波動情況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每天更換引流一次,記錄引流量,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待肺部膨脹良好拔除引流管。
3.5 消化系統護理 本組中有8例出現胃腸道癥狀,我們采取的措施是:術后第二天采血化驗離子,以便及時發現是否有離子紊亂,當發現鉀離子低時,給予補充鉀離子。同時告知患者禁食水2~3 d,給予補液治療,指導患者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以促進胃腸蠕動。通過以上對癥處理后,所以患者癥狀均消失。
4 康復指導
術后第2天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舒縮運動及直腿抬高練習。根據不同的術式,大部分患者于術后第2天佩帶支具坐起,胸廓成形術患者可適當推遲佩帶支具坐起時間,一般于疼痛緩解后佩帶支具坐起,離床活動,活動時避免做軀體側屈、扭轉、彎腰等動作。活動強度要循序漸進,避免疲勞。第一次坐起要小心頭暈。告知患者佩帶支具6個月以上,使患者腰背部肌肉適合新的姿勢狀態。要保持正確的走路姿勢,搬重物時要減少身體負重;抬物品或撿東西時,盡量保持腰背部平直,以下蹲彎曲膝部代替腰部。
3 小結
完善的術前準備能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而術后精心的護理及健康指導則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本組11例患者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無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葉啟彬,李世英,邱貴興.脊柱外科學新手術.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1:284-285.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1-0165-02
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即腦血管意外)經治療后遺留下來的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癥狀的總稱。穴位注射療法又稱“水針”,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既具有對腧穴的機械刺激作用,還增加了藥物的化學作用?,F將穴位注射護理技術在中風后遺癥康復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1穴位注射的適應癥
中風后遺留很多后遺癥,最常見的是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即偏癱。偏癱患者不僅生活不能自理,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偏癱是穴位注射的最主要適應癥。有報道表明使用紅花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給中風偏癱患者患側肩髃、曲池、合谷、環跳、足三里穴進行穴位注射,并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能起到明顯改善作用。此外,便秘也是中風患者經常遇到的腸道問題。當腸道里的污濁排泄不順暢時,分解的氨大量積累后容易被血液吸收,進而危害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的還能影響大腦功能的恢復。可以用通過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以刺激經穴局部,增強患者的胃腸蠕動,以產生便意。再者,足內翻是諸多后遺癥其中之一,是患者在步行中步態異常穩定性差的主要原因,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取患者陽陵泉、外丘處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同時仍需結合康復訓練以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除此之外,呃逆、關節疼痛、四肢拘攣、肢體感覺障礙、尿失禁等癥狀,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的療法,通過針刺的機械作用、藥物的藥理作用和穴位傳導作用三者的有機結合,注射后可對人體產生強烈的刺激從而使肢體或臟腑恢復正常的形態和功能。
2穴位注射的介入時間
對于中風后的病人來說,康復訓練介入得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在醫學領域發達的國家,中風后的早期康復治療護理已經成為共識。而我國在對中風后患者的治療與護理當中,過去一直認為腦卒中患者早期時應臥床靜養,特別是腦出血的患者,因擔心其過早進行康復護理訓練會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早期時以治療和常規護理為主,輕視了康復護理和訓練。而實踐證明中風后早期開始的康復護理訓練引起再出血的機會很小,同時在超早期(急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24~48h內)使用穴位注射療法,對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注射藥物的選用
中風的發生,風、火、痰是其主因。痰瘀阻滯脈絡而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久則患肢枯瘦,麻木不仁,因此穴位注射所選用的藥物多為活血消瘀行氣之類。如可以使用香丹注射液、紅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進行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亦常用于臨床,其不僅有利于腦卒中后病灶局部神經細胞的修復,而且有利于周圍神經的功能維持。燈盞細辛注射液則可以降低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粘度的含量,改善血液高粘滯狀態。丹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中風后并發肩手綜合征的患者,可選用丹參注射液在肩髃、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諸穴進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疏經通絡的作用,明顯改善患者疼痛、水腫、運動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中風時間較長以后,多出現肢體拘攣,以血不榮筋,痰瘀阻絡為主。治療當以養血榮筋為主,少佐活血通絡藥。此時應首選復方當歸注射液,當歸養血為主,少佐川芎、紅花活血。另有研究證明,甲鈷胺穴位注射(內源性的輔酶B12)不僅有利于中風后偏側感覺障礙患者的感覺功能恢復,而且對提高運動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4注射穴位的選取
穴位選擇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在患肢辨證取穴,也可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患肢陽性反應點進行取穴。半身不遂的患者,在上肢常選取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等穴進行穴位注射,下肢常用環跳、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豐隆、三陰交、丘墟、解溪等穴。中風患者多為肝腎虧虛、髓海不足之體,加之病后腎陽不足,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膀胱,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尿失禁,可取關元、氣海、中極、腎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陰交穴進行穴位注射。中風急性期可見呃逆癥狀,可取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和中降逆。中風后肢體感覺障礙的患者,取患側三陰交、血海穴,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養血活血通絡,共達改善肢體功能障礙的目的。
5穴位注射的常規方法及療程
進行穴位注射時,穴位常規消毒,在嚴格無菌操作下,護士取用5號針頭,也可使用5.5~6號針頭,注射時進針適當深度,可在穴位內提插,增強刺激,待有酸、麻、脹、重、痛針感后,回抽無血后,再緩慢注入適量藥液。出針后用無菌棉球按壓針孔數秒,以防出血及藥液外溢,影響療效。每天注射1次,一般lO次為1個療程。
6穴位注射的常規護理
在穴位注射前應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態度誠摯熱情,關心同情患者的疾苦,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與穴位注射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消除患者各種顧慮,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協助患者擺好,冬季注意保暖,根據穴位分布位置采用指量取穴法選準穴位。嚴格無菌操作,注射手法要輕,邊注射邊觀察患者的面色,避免患者因緊張而出現暈針現象。注射完畢,用于棉球按壓針眼,不可著水,以防感染。注射后讓患者臥床休息,室內保持安靜整潔,溫度適宜,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魚雞蛋瘦肉等食物,忌辛辣油膩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7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項
進行穴位注射,應注意以下幾項: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穴位注射后局部通常有較明顯的酸脹感,隨后局部或更大范圍有輕度不適感,一般1日后消失;注意注射藥物是有效期、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必須先做皮試;一般注射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還應注意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老人、體弱、敏感者,藥液劑量應酌減。
8小結
方法:對12例脊柱骨折伴隨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全面的醫學護理、生活護理及心理護理,同時采取適當的康復鍛煉,密切關注患者并發癥及病情惡化情況,對所有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
結果:1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未出現并發癥及病情惡化現象,病情均有好轉。對本次康復護理效果比較滿意和滿意患者12例,滿意度100%。
結論:采取科學、全面的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升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效果,有效遏制并發癥,值得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脊柱骨折脊髓損傷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3-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患者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42.2±3.8)歲;患者頸椎損傷2例,胸椎損傷4例,腰椎損傷6例;患者脊柱骨折原因高處墜落3例,車禍5例,重物壓傷4例。所有患者均經相應檢驗證明病情屬實,且均給予正規手術治療。
1.2康復護理方法。常規醫學護理:對泌尿系統紊亂的患者,由專門的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導尿,并引導患者家屬了解導尿原理、學習導尿方法,規范化地為患者導尿,及時排盡膀胱內尿液,以保護患者膀胱健康,人工導尿管導尿視患者術后具體情況持續15天左右。對肌張力開始恢復的患者,以每3h一次的頻率定時為患者開放使用膀胱引流,以將患者膀胱縮漲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颊邔蚬馨纬龊?,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按壓以促進患者自行排尿,逐漸開始鍛煉患者膀胱及泌尿系統的恢復和適應。對術后患者進行全面的肺部護理,預防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尤其對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減弱及呼吸分泌物無法排除的患者,要密切關注患者呼吸道情況,為患者定時翻身、扣背,幫助患者及時咳痰,對于呼吸道分泌物嚴重不能排除的患者,遵醫囑給予相應的祛痰藥物調理。
日常康復護理:患者術后會不同程度上出現消化功能減弱及胃腸功能紊亂現象,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增加高蛋白、高纖維含量食物在日常飲食中的比例,適當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對于出現便秘的患者,醫護人員根據患者便秘情況給予相應的飲食結構調整,必要時采取相應的藥物輔助以緩解便秘情況。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共同協調控制患者日常飲食配比及飲食攝入量,適當增加患者水的日常攝入量,保證患者飲食衛生安全,保持飲食規律。由于患者術后長時間臥床,醫護人員相應加強對患者的皮膚護理,盡量采用透氣性強的床褥和被子,隨時保持患者床褥及被子的清潔干爽,護理人員定時為患者進行嚴格的皮膚清潔護理,視天氣炎熱和潮濕情況定時為患者翻身,尤其注意在翻身時保持患者脊柱穩定。另外,醫護人員充分認識到患者日常護理的重要性,患者術后平臥硬板床5h,幫助患者有效減少出血量,在日常護理如翻身、搬動、進水進食等時候隨時注意避免對患者脊柱的壓迫、拉伸和扭曲,隨時保持患者脊柱平直,以免加重病情[1]。
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應明確患者術后行動不便、皮膚知覺喪失的狀況,共同關注患者安全問題,禁止患者自行挪動和起臥,嚴防患者在進食、護理、鍛煉過程中燙傷、碰傷和摔傷,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情緒狀況,對情緒不穩定的患者應嚴防患者自傷和自殺行為[2]。
功能鍛煉:根據患者不同的身體狀況及不同的康復護理階段,鼓勵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以輔助康復治療與常規護理。護理人員耐心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及方法,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專業為患者進行四肢及肢體關節為主的按摩,促進患者肢體及全身血液循環的同時,有效預防患者并發癥及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攣縮等現象的出現[3]。
心理護理:患者脊髓損傷后大多出現嚴重肢體癱瘓和疼痛現象,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造成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時,對患者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打擊[4]。很多患者在病痛和心理壓力的雙重折磨下極易出現情緒失控甚至自傷現象。護理人員在深入了解和體諒患者病情與心情的同時,對患者始終抱以深刻的同理心,從言行和日常護理上充分尊重患者,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和愿望,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盡量答應患者要求,耐心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整個治療和護理過程及技術情況,介紹之前治療成功的患者案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的最佳治療效果具體解釋和講解,幫助患者建立康復治療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醫生及護理人員用藥、進行日常護理及功能鍛煉,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接受每一項護理和康復工作。
2討論
脊柱骨折是臨床常見創傷之一,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后的嚴重并發癥。脊柱骨折并發脊髓損傷患者大多出現嚴重肢體癱瘓和疼痛現象,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造成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時,對患者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打擊,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甚至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針對脊柱骨折并發脊髓損傷病情的特殊性及嚴重程度,在手術后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全面性康復護理方案,從患者常規醫學護理、心理護理、功能鍛煉及日??祻妥o理等方面實施全面的術后康復護理,幫助患者建立康復治療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醫生及護理人員用藥、進行日常護理及功能鍛煉,盡可能地預防康復過程中并發癥的產生。本次采取全面康復護理的12例患者,無一例并發癥產生,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轉,證明全面性的康復護理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米長愛.家庭訪視護理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08(20):1789-1791
[2]鄧曙華.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的術后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6):110-111
關鍵詞:脊柱骨折;脊髓損傷;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4-105-01
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后的嚴重并發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脊髓節段損傷平面以下感覺與運動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括約肌麻痹,大小便失禁等。臨床上加強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方法進行分析,探討其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7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3歲到65歲之間,平均年齡37.2歲?;颊叩氖軅蛑饕ㄜ嚨溨聜?、重物壓傷、高處墜傷等,其中腰椎損傷36例,胸椎損傷18例,頸椎損傷16例,對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后均進行康復護理。
1.2康復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 脊柱損傷的患者多為意外致傷,傷病來的突然,因此易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波動,大多數患者還會出現悲觀甚至絕望的消極情緒,并充滿了極大的思想包袱,這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的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深入細致的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并觀察患者的言行,從患者的具體情況出發,通過安慰、勸導、鼓勵等方法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并培養患者的自信心,并使患者了解到通過合理的醫療和技術措施,患者是完全有可能康復的,增加他們積極接受并配合治療的信心,同時對其家屬也應進行相應的康復知識指導,配合護士做好康復護理工作,并且家屬的支持也是患者巨大的心理動力,共促患者康復。
1.2.2護理 恰當、正確的護理是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護理的重要方面,若或姿勢不當會加重患者的脊髓損傷?;颊咝g后應平臥硬床板4~6h,壓迫切口進行止血;加強對患者平常翻身的護理,對上肢功能損傷嚴重,且完全依靠護理人員進行被動更換時,護理人員一定要確保脊柱縱軸保持水平一致,避免造成扭曲、旋轉和脫位;床上的姿勢也必須保持適當的即良肢位,避免造成關節痙攣;頸脊髓損傷的患者移位時,需要先固定頭部,并使頭部隨著軀干一同滾動,防止造成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停止。
1.2.3并發癥的護理
1.2.3.1呼吸系統的護理 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導致壓瘡以及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肺部疾病。對于壓瘡的護理,首先應減輕患者身體部位的壓力,及時變換,需每隔2h對患者翻身一次,翻身動作要輕柔;對于骨突出部位的患者,為減輕突出部位受到的壓力,可將按摩氣墊放置在骨突出的部位以減輕壓力,并對患者的骨突出的部位進行適當的按摩;對于肺部感染的護理要對患者采取適當的保暖措施,以免著涼誘發呼吸道感染,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的鍛煉,有效咳嗽的方法是指導患者深吸氣,并在呼氣2/3時咳嗽,反復練習,并且每2h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1次,以協助患者排痰。
1.2.3.2泌尿系統的護理 為防止泌尿系統的并發癥,術后應盡早的留置尿流管1~2周,并保證每4~6h排尿一次,若尿液較多可縮短排尿的間隔時間。術后加強對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復訓練,以達到自行排尿的目的,特別是對于神經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礙的患者,更應及早的進行膀胱功能的恢復訓練;在拔出尿管之前應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并囑患者每天的飲水總量應該達到2000ml左右;護士還應加強對患者膀胱的觀察,膀胱充盈時,可采用擠壓的方法訓練患者的反射性排尿。
1.2.3.3消化系統的護理 保證患者飲食方面營養的供給,要有足量的維生素的攝入,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合理控制飲食結構,忌暴飲暴食。若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便秘、腸梗阻、腸脹氣等情況,可應用干擾電療法進行緩解。
1.2.3.4深靜脈血栓的預防 圍術期期間注意抬高患者的下肢,經常協助患者更換,以利血液的回流,對出現腫脹的患者,可應用彈力襪或彈力繃帶消除腫脹。
1.2.4功能恢復訓練 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功能的恢復訓練,護士可根據患者脊髓的損傷程度,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早期的康復訓練計劃對于預防關節痙攣、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颊叩脑缙诠δ苠憻挘梢圆扇”粍雍椭鲃酉嘟Y合的方法。每天進行下肢關節的被動活動,對于踝關節的鍛煉可行背屈、內收、外展等活動,膝關節可行伸屈活動,髖關節可行抬腿和內收外展的活動;主動鍛煉可指導患者利用啞鈴等簡單器械在床上進行上肢的鍛煉;座位練習可進行脫、穿褲子、襪子、鞋子的活動。在患者不進行活動鍛煉是可囑咐患者家屬對患者下肢進行肌肉按摩,按摩的手法要適度并循序漸進。
2結果
通過對本組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70例患者的積極康復護理,67例患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占95.7%;36例患者建立了自主膀胱,占51.4%;18例患者可拄拐行走,占25.7%;15例患者可自坐、翻身病完成輪椅的轉換,占21.4%,所有患者的生活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討論
脊柱骨折是臨床上的常見創傷,并且多于意外創傷所致,而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后的嚴重并發癥,嚴重者會造成肢體癱瘓并喪失生活能力,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的患者術后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至關重要,康復護理一般包括心理護理、護理、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的護理以及進行早期功能的恢復鍛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對患者術后進行全面的康復護理。在本組的資料中,經過護理人員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95%以上的患者提高了自理生活的能力,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孟麗娜.脊髓損傷病人的康復護理[J].中外醫療,2009,45(6):61-62.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護理;療效分析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程,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逐年增高,有統計結果顯示其占慢性腰腿痛疾患的86.55%[1]。目前治療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很多需手術治療,但要獲得良好的預后仍需配合合理的康復訓練。有研究表明患者術后的生活行為方式及不良習慣很可能導致最終治療的失敗,因此以康復訓練為基礎的護理計劃的正確合理實施可有效的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預后,我院自2007年1月~2014年2月對經后路椎板減壓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行分階段康復護理計劃,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經后路椎板減壓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齡50~86歲,平均67.5歲,根據術后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66例行常規骨科護理,54例行分階段康復護理,病變節段:常規護理組腰3/4節段10例;腰4/5 20例;腰5/骶1節段17例,兩節段以上8例,分階段康復護理組依次為8;24;17;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神經根性癥狀,兩組術前一般情況具可比性(P
1.2方法
1.2.1常規骨科護理組 ①:術后去枕平臥硬板床6h,之后可與家屬幫助下軸向翻身,勿扭轉腰部,可進食少量流食;②切口處理:術后次日換藥1次,查看切口有無滲血,觀察切口并更換敷料,如敷料無明顯滲出,則每2~3d換藥1次,觀察切口情況,每日記錄引流管引流量,顏色等,及時發現并處理隱性腦脊液漏,如切口引流連續2d少于50ml給予拔出引流管;③監測病情:術后次日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及自覺癥狀情況,如癥狀未明顯緩解則通知醫師排除神經根水腫刺激,給予激素及甘露醇等對癥處理,如根性癥狀進行性加重,必要時需手術探查,因此術后病情觀察十分重要的;④下床活動及預防并發癥:切口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腰圍保護下緩慢下床,臥床期間給予松開腰圍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長收縮,屈伸膝關節、踝關節等預防下肢靜脈血栓,鼓勵患者深呼吸,預防呼吸系統感染。
1.2.2分階段康復護理組
1.2.2.1術后早期(1~3d) 主要目的為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家屬協助下行踝關節背伸、跖屈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雙下肢血栓形成;術后24h平臥位等長伸膝,足背伸5s, 放松, 再跖屈5s, 放松, 重復5次。進行2次/d, 每次每側下肢從5次開始, 逐漸增加每日次數和每次數量, 以患者感覺下肢肌肉稍疲勞為宜[2]。根據患者體力逐步開始行膝關節主動屈伸、蹬足等練習,主被動直腿抬高防止術后神經根粘連。鼓勵患者深呼吸預防肺部并發癥。
1.2.2.2術后中期(3~14d) 主要目的是下床及腰背肌功能訓練。術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復查X線片后即可于腰圍保護下下床,首先坐起,無自覺不適再站起,于家屬幫助下緩慢室內行走,第一天下床控制在10~20步,如無癥狀加重,可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后7d,進行加強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鍛煉,使腰背肌強壯有力, 增強腰椎穩定性,糾正腰部不良姿勢,治療和防止肌肉萎縮, 預防復發[3]。方法:采用俯臥位墊高腹部使腰椎屈曲, 然后抬起上身或下肢至水平位練習、仰臥位抬頭抬肩練習及"飛燕點水式"和"拱橋式"腰背腹肌練習[4]。
1.2.2.3術后晚期 (14d~6個月) 出院后電話隨訪,并指導患者繼續進行腰背肌功能訓練3個月,每次練習到腰背肌有酸脹感即可,下床活動時必須佩戴腰圍,避免負重,大幅度扭腰動作,防止摔倒等等,術后3個月可去除腰圍,繼續進行腰背肌功能訓練,復查X線片植骨融合后即可進行部分負重練習及增加腰椎活動度的練習,術后6個月進行綜合性練習,包括游泳、騎車等,做好電話隨訪工作,如練習過程中出現腰背部酸痛,休息后可緩解,則適當減少活動量,如出現腰腿痛及下肢麻木等及時就醫。
1.3療效評定 根據MacNab標準評價術后療效,具體評價標準:①優:腰腿痛消失,下肢感覺運動正常,活動無受限;②良:偶有輕微腰腿痛,但不影響工作和生活;③可:腰腿痛較術前減輕,偶爾使用止痛藥;④差:手術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需長期使用止痛劑。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隨訪6~12個月,平均9.6個月,常規護理組1例出現術后尿潴留,給予導尿間斷排放練習,給予熱敷等措施后癥狀消失。兩組均未出現褥瘡、肺部感染及雙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終末隨訪結束時,殘余腰痛及根性癥狀分級護理組4例,常規護理組1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突出椎間盤組織,擴大椎管充分減壓,進而接觸神經組織的受壓狀況,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手術效果不僅與手術技術本身有關,更在于術后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很多脊柱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由于破壞了椎體的穩定結構,術中應用內固定維持脊柱的穩定,術后如果過早負重,應力集中于釘-棒系統,可能導致斷釘、斷棒,直接導致手術的失敗。而一味的擔心害怕手術失敗而不進行任何鍛煉而導致腰背肌萎縮、腰椎功能下降,臨近椎間盤繼發性病變,腰腿痛反復最終也導致治療的失敗。因此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固然至關重要,但循序漸進的腰背肌、腰椎活動鍛煉是促進治療成功的關鍵環節。
有研究表明,康復訓練,特別是腰背肌的功能鍛煉能促進脊柱功能恢復,有助于預防腰背肌的萎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局部水腫,對局部疼痛控制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干擾痛覺的傳導,促進腰椎功能改善及神經功能恢復,晚期可改善脊柱的整體穩定性。雖然一般常規的康復護理涉及到一些康復訓練措施,但大多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間,是為了促進術后短期內保持良好的器質性狀態,很少從長遠功能恢復考慮。分節段康復護理計劃按照患者術后早、中、晚面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的給予相應的護理康復措施,涵蓋了住院期間、出院康復。早期主要為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兼顧腰背肌的功能訓練,中晚期開始循序漸進的整體綜合性的康復計劃,目的性更強,再加上出院后護理人員的電話指導,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提高了康復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年患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保守治療容易導致病情反復,有很多需手術治療。雖然良好的手術技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但是如何能讓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有效的功能鍛煉是最終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分階段康復護理計劃能有效的加快恢復進程,增加患者的依從性,最終改善預后,且程序也較為簡單、易懂,是值得推廣進行的。
參考文獻:
[1]陳君,林岳軍,李澤兵.腰痛患者發病特征的分析[J].中國康復,2001,1:26-28.
[2]王燕,孫宏慧.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癥術后功能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3,8: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