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28
序論:在您撰寫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發生癥狀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造成危害,具體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不同類型,其中以葉瘟、節瘟、穗頸瘟危害最為嚴重。苗瘟:由種子帶菌造成,常發生于3葉前。受害后,苗基部變灰黑,上部變褐,若田間濕度較大,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瘟:根據病斑可分為4種類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白點型。慢性型病斑邊緣褐色帶有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綠色小斑擴大為梭形斑,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白點型病斑在嫩葉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一般不產生孢子。節瘟:水稻抽穗后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繞節擴展,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穗頸部初現褐色小點,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風雨傳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進行再侵染。其在適溫高濕,有雨、霧、露的氣候條件下利于發病,菌絲生長適溫26~28℃,孢子形成的適宜相對濕度在90%以上,生長適溫25~28℃,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8h。溫度適宜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
3 發病原因
3.1 施肥不當
水稻生產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過多,造成葉片過嫩,水稻發棵猛,封行早,稻苗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發稻瘟病。
3.2 播期過晚
東北部地區,若水稻播期推遲,則容易遇上平均氣溫20℃左右,多霧、天陰或陰雨連綿的天氣,容易導致稻瘟病的發生與流行。
3.3 種植品種不當
不同水稻品種,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況下粳稻比秈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種,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當
稻田長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區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這3種情況下,水稻根部吸收養分的能力降低,葉組織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1 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2~3個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品種。選用無公害水稻品種,要把握4個原則,即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和品質性。對這些原則要進行綜合考慮,不可僅追求產量。
4.2 無病田留種,處理病稻草,消滅菌源,稻草處理
水稻收獲后,應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須經過10~15d高溫處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發病嚴重的稻草應燒毀。
4.3 種子處理
做到浸種選藥正確,徹底浸種消毒,可殺死種子上所帶病菌。可用10%浸種靈乳油5000~6000倍液浸種5d左右,10mL可浸種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鮮胺乳油1袋(10mL)兌水40~50kg配成藥液,浸種60kg,視溫度浸5~7d,每天攪動1~2次,一浸到底。
4.4 加強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規律,加強肥水管理是預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據水稻品種特性、地力水平科學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不能偏施氮肥,應增施硅肥。水稻生長過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較弱的3個險期落黃。適度排水曬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發,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黃;使莖葉老健,增強抗病能力。
4.5 化學藥劑防治
遵循“重在預防,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的原則。主要按3個步驟進行:第1步早期預防。7月1日開始,在水稻拔節期,注意觀察天氣情況,如果陰天或下雨天連續2d以上,應馬上施藥預防稻葉瘟。預防用藥有三環唑、咪鮮胺或其復配劑,視天氣情況連續預防2~3次,每5~7d噴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發生,具體用量遵從植保人員的指導或按說明書嚴格使用。第2步及時用藥。在病害發生初期,及時用藥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擴散全田造成流行。選用的藥劑有稻瘟靈、富士一號、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等,不可漏噴。第3步看田施藥。如果葉瘟和穗瘟發生已經很嚴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時,可根據水稻所處生育期采取2種解決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葉片有20%保持綠色,這時要繼續施藥以控制病害擴散,而且必須先用強氧化劑先滅菌,然后用富士一號等進行后期保護。二是稻穗已經達到完全成熟,粒皮黃色,稻粒干硬,這種情況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為即使不防治也不會進行再侵染和擴展。
一、水稻稻瘟病發病癥狀
1、稻頸瘟:最初在稻頸上產生褐色小點,擴展后使稻穗頸成段變成褐色或黑褐色。發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發病晚的可使水稻癟粒增多。穗部枝梗、穗軸受害后,會變成褐色或灰白色,并使其上的小穗不結實。
2、節瘟:多在抽穗后發生,最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逐漸環繞節擴展,最終使整個稻節變黑腐爛,干燥時稻株病部易折斷。
3、防治方法
一般以種子處理為主,藥劑用2.5%或10%的適樂時、25%的施保克、80%的強氯精、10%的浸種靈等,浸種后要充分洗凈再催芽。一般在栽移時,用25%的阿米西達懸浮劑、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劑、40%的富士一號乳油、75%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25%的施??巳橛偷?,可有效的抑制葉瘟的發病,防治穗頸瘟和枝梗瘟應在破口始期和齊穗期各用藥一次,以40%的富士一號乳油、75%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為最佳。對生長嫩綠、肥多貪青的田塊,在灌漿時再用藥一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特別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時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藥,兌水量必須充足,以確保藥液能在葉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時間,在栽培控制上,要施足基肥,根據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過量、過遲施用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水分管理要濕、干間歇進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濕濕為主。分蘗后期適時擱田,促進稻株健壯生長,增強稻株抗病能力。
二、水稻惡苗病發病癥狀
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種子帶菌是引起苗期發病的主因,重病種子往往不能發芽,或萌發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輕病的種子長出的病苗往往徒長,比健株高1/3,植株細弱,葉片和葉鞘變窄而長,全株呈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個月左右出現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常彎曲露出葉鞘之外,下部幾個莖節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剝開病莖,有時可見節的上下組織呈褐色,莖上有暗褐色條斑,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體,莖稈逐漸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輕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長滿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
1、發病條件
帶菌種子和病稻草是該病發生的初侵染源。脫谷時,由于脫谷機空隙小,轉數過快,可增加種子受傷幾率,如播種這類受傷種子比未受傷的種子發病重。脫粒時與病種子混收,也會使健種子帶菌。土溫30~50℃時易發病,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較水育秧發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發展;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發病重;一般秈稻較粳稻發病重;糯稻發病輕;晚稻發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時,缺水受旱,發生龜裂,易使幼苗根部受傷,或拔苗時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傷,這類幼苗插秧后發病重。藥劑浸種不徹底的病種子比浸種消毒徹底的種子發病重。
2、防治方法
2.1減少受傷。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損傷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濕潤,以防損傷秧苗根部;脫谷時要注意脫谷機間隙不宜過小,轉速不宜過快,以免種子穎殼受傷,以減輕病情。2.2種子處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種,15~20℃時浸3d,25℃浸2d,水層要高出種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爾馬林浸悶種3h,氣溫高于20℃用悶種法,低于20℃用浸種法。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100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種50kg;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3d,翻種子2~3次/d;或用輝豐百克2mL對水5~6L,浸稻種3~5kg浸72h;或用35%惡霉靈膠懸劑200~250倍液浸種,種子量與藥液比為1∶1.5~2.0,溫度16~18℃浸種3~5d,早晚各攪拌1次,浸種后帶藥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凈種靈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浸種24h;或用25%施??巳橛??000倍液浸種72h;也可用80%強氯精300倍液浸種,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種,防效98%。必要時可在秧田噴灑95%綠亨1號(惡霉靈)精品4?000倍液。
關鍵詞:水稻;稻瘟?。惶攸c;防治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7月上旬溫度適宜時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氣流傳播到水稻葉片上引起發病。在病斑上發生大量的灰綠色霉層就病菌,靠風、雨再傳染到其他葉片、節、穗頸上造成持續發病。水稻不同品種間抗病性差異較大,種植感病品種、插秧密度過大、施用氮肥過多過晚發病重,若7月中、下旬陰雨連綿,雨日多,形成低溫、高濕,光照少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
1 稻瘟病的分類及發病特點
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以節瘟、穗頸瘟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
1.1 苗瘟
水稻苗期發病,由于黑龍江省水稻苗期氣溫偏低,不適宜發生稻瘟病,因此目前尚未發現苗瘟。
1.2 葉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發生。在田間常見的有急性型與慢性型病斑。①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圓形,褪綠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綠色霉層。②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轉化而來,病斑多為梭形、紡錘形,一般為褐色,中間灰白色,最外層為黃色暈圈,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霉層。
1.3 節瘟
多發生于劍葉下第1~2個節上,節部變黑色,病節干縮,凹陷,使稻株折斷而倒伏,影響結實,形成白穗。
1.4 穗頸瘟
發生于頸部。病斑初為暗褐色小點,以后擴展形成黑褐色條斑,輕者影響結實、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2 防治方法
稻瘟病是以氣流傳播為主的病害。防治應以選用抗病品種與藥劑防治為主。
2.1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或耐病品種 各地可根據當地生育期選擇適宜的抗病品種,抗病品種種植多年也會喪失品種抗病性,最好不要種植單一品種,可以用2~3個抗病品種搭配種植或輪換種植。
2.2 加強田間水肥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要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合理淺灌,分蘗末期進行排水曬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淺灌,有助于水稻生長發育與提高抗病性。
2.3 田間調查與防治時期 一般在7月初,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種的高肥田、水口、糞堆底子、生長茂盛的地塊進行調查。觀察水稻底葉有無葉瘟出現,若病斑較多時應立即進行藥劑防治。近幾年黑龍江省大多數年份表現為葉瘟輕,穗頸瘟重。目前大多數農民只防葉瘟,不防穗頸瘟。不發生葉瘟或葉瘟不重不等于不發生穗頸瘟。防治葉瘟在發病初期打藥一次,嚴重時隔7 d再打一次。預防穗頸瘟在始穗期、齊穗期各噴一次藥,能起到預防作用。2005年節瘟、穗頸瘟明顯重于葉瘟。若在田間已發現節瘟、穗頸瘟癥狀后才打藥防治為時已晚;應在病菌侵入前進行預防。因此在雖未發生葉瘟但種植的是感病品種的地塊、生長茂盛的地塊應在抽穗始期和齊穗期各打一次藥預防穗頸瘟。
2.4 藥劑防治
2.4.1 富士一號 富士一號是日本農藥公司生產的產品,是目前預防和治療稻瘟病的最好藥劑。每公頃用40%富士一號1.5升對水噴霧,要在早10點之前下午3點之后打藥,避開水稻開花期。
2.4.2 稻瘟靈 稻瘟靈與富士一號是有效成份相同的藥劑。每公頃用40%稻瘟靈1.5 L對水噴霧。
2.4.3 咪鮮胺 咪鮮胺是一種廣譜性殺菌劑,對水稻惡苗病、稻瘟病、葉鞘腐敗病、稈腐菌核病都有明顯的防治效果。黑龍江省最早使用咪鮮胺(施???、使百克、浸寶)是從防治水稻惡苗病開始。近幾年連續多年使用咪鮮胺防治水稻稻瘟病,其預防與治療效果顯著。
咪鮮胺防治葉瘟時期在7月上、中旬,葉瘟發生初期用藥,每公頃用25%咪鮮胺(施??恕⑹拱倏?、浸寶)0.75~0.9 L對水噴霧或45%咪鮮胺(使百克2號)0.42~0.5 L對水噴霧,一般隔一周再噴一次。要預防穗頸瘟在水稻始穗期、齊穗期各噴一次預防效果明顯。用藥量防葉瘟。
2.4.4 加收熱必 加收熱必是日本北興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防治稻瘟病藥劑,該藥劑是由具有預防作用的熱必斯和治療作用的加收米兩種藥劑混配制成。熱必斯在稻體表面形成保護層防止稻瘟病菌的侵入,加收米則內吸滲透到水稻體內殺死已侵入的稻瘟病菌,因此加收熱必對稻瘟病具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關鍵詞:稻瘟??;苗瘟;谷粒瘟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0-20-1
1 發現病情癥狀判斷
1.1 苗瘟
發生在三葉前,但在吉林省很少發病,主要發病原因由種子帶菌所致,未對種子殺菌處理的發病幾率較大,病苗底部灰黑色枯死。三葉期后,病苗出現葉片病斑呈短紡錘形、菱形和不規則形,灰綠色或褐色。濕度較大時,病斑上產生青灰色、灰黑色霉層、嚴重時葉片枯死。
1.2 葉瘟
在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由于氣候條件和品種抗病性不同,發病程度也不盡相同,但分蘗盛期發病較多,危害也重。病斑形態分四種:
(1)急性型。在感病品種上,病斑為暗綠色圓形、橢圓形、菱形和不規則形,綠豆那么大和針頭那么大小,水漬狀、暗綠色背面密生灰綠色霉層,此類病斑蔓延迅速,為大發生的先兆。
(2)白點型。發生感病的品種嫩葉發病后,產生近圓形小斑、白色圓形或氣候條件有利發展時,可轉為急性型病斑。
(3)褐點型。發病植株的病斑褐色,針頭那么大,多產生在氣候干燥、抗病品種和稻株下部葉片上,若在適溫、高濕條件下,可轉為慢性型病斑。
(4)慢性型。植株病斑外層為黃色暈圈,內環紅褐色,中間為灰白色,呈菱形或紡錘形,病斑兩端有縱長褐線。在高溫下,病斑背面產生青灰色霉狀物,這種病斑惡化較慢。
1.3 穗莖瘟
初形成褐色小點,病情逐漸嚴重使穗莖部變褐,可造成白枯穗。發病晚的植株造成空秕谷,枝梗和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穗莖瘟對水稻產量影響非常大。
1.4 節瘟
俗稱葉枕病,在整個生育期的抽穗期結束后開始發生在稻株下部節位上。初期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漸繞節蔓延,發病病部逐漸變黑,輕輕一碰易折斷或自然折斷。葉枕病發生在葉片基部的葉環、葉舌、葉耳,剛剛發病時病斑呈灰綠色,后逐漸呈灰白色或褐色,出現氣候異常多雨、潮濕時長出灰綠色霉層絨狀,可引起病整個葉片死亡和穗莖瘟。
1.5 谷粒瘟
發病時期在抽穗后,發生部位為稻谷粒的內外潁上,形成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斑,可使稻谷谷粒逐漸變黑,護潁嚴重受害后變褐色,在成熟后會使種子帶菌。
2 發病條件及防治措施
2.1 發病條件
播種帶菌的種子可引起苗瘟,在整個生育期間出現高溫、高濕、微風、有雨、有霧、露水大的條件下利于發病,病菌在寄生中攝取足夠的養分,快速繁殖,產生病斑,逐漸蔓延,以病斑為中心向四周傳播,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逐步擴展蔓延。
2.2 防治措施
2.2.1 科學施肥 切勿盲目追求經驗,學習現代農業知識,一般重施、偏施氮肥的稻田發病重,引起晚熟、籽粒不飽滿、無效分蘗增多、穗底部空癟率增多,稻株貪青徒長,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底肥增施硅肥,增施磷鉀肥則以追施選用專用追肥為主(最好選擇含鉀和中微量元素的追肥),硫銨和尿素為輔的配施原則,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2.2 灌溉管理方法 長期深放水、放冷水,會造成土壤缺氧,會有利于稻瘟病發生機率。當溫度大于30℃,小于15℃時,病害受抑制。吉林省在水稻抽穗期,遇到低溫20℃以下,并兼有陰雨天氣或天氣出現霧天,易流行穗莖瘟。分蘗期和抽穗期易感染稻瘟病,可以說生長期發病低,生殖生長發病機率高。在吉林省種植單一品種面積過大也易發病。
2.2.3 選擇國審和吉審的新品種 選用新審定高抗病品種。近年來新審定的品種有:吉粳808、吉粳510、通粳888、長白25、白粳1、白稻8、吉農大505、吉農大809、吉農大603、吉粳509、吉粳807、通科17、通科18、通科19、通稻3等系列最新審定品種。
在田間插秧時采用29.97cm×13.32~19.98cm(行、株距)方式進行栽植,采用群體增產的模式進行栽植,少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底肥及增施硅肥,施用追肥選擇含鉀的追施肥,根據苗的長勢情況進行補肥,灌水應掌握不灌冷水,如是井水最好在曬水池停留24小時后再排出進行灌溉,返青和分蘗灌水是有講究的、返青要進行田間漫灌,分蘗要灌花打水就是腳窩有水方式,待后期應淺水原則,良好的管理也是降低稻瘟病發生的方法。
進行種子處理。放在陽光下曬種,曬2~3天,打破種子休眠,或用殺菌劑進行種子表面處理,市場銷售較好的有火龍神、大力士拌種王等產品,你可以廣泛選擇。
[關鍵詞] 水稻稻瘟病 發病原因 綜合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1-0099-01
近年來,興國縣充分發揮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好等優勢,大力發展水稻種植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該縣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始終將水稻種植產業作為強村富民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為更好地科學培植產業,實現農戶增收,興國縣每年都會組織專家開展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縣鄉村三級干部定期到農戶家里走訪,調查水稻種植及收成情況,切實了解登記農戶的反映及需求。隨著地區水稻種植產業不斷發展,水稻稻瘟病呈現高發趨勢,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
1 水稻稻瘟病發病原因分析
1.1 田間真菌數量較多
田間真菌數量的多少是引起稻瘟病發病和傳播的主要因素。水稻稻瘟病初期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帶病種子和稻草,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由于整地深度不佳,或者不整地直接種植,導致田間每年都會發生水稻稻瘟病,連續多年種植使得田間致病菌數量不斷蓄積,為第二年稻瘟病爆積累了大量的細菌源。分生孢子借助風雨重復侵染水稻,使得田間水稻稻瘟病呈現中重度發生現象。
1.2 水稻品種問題
水稻品種對稻瘟病抗病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水稻稻瘟病發病的嚴重程度。長時間、大面積的種植單一化的水稻品種,導致品種性能逐漸退化,抗病形成逐漸喪失,稻瘟病病原菌的適應能力不斷加強,導致稻瘟病病害呈現流行加重的趨勢。不同水稻品種和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能存在的巨大的差異性。一般情況下,雜交水稻的抗病性能要優于常規水稻,秈稻的抗病性能更強于粳稻。水稻生長到3葉期、分蘗旺盛期和抽穗期最容易感染水稻稻瘟病。
1.3 氣候環境因素
氣候條件和水稻稻瘟病發生的輕重有著密切的聯系,田間種植密度加大,通風透光能力較差,雨水過多,田間排灌能力不強,日照時數較少,溫度過高,相對濕度過大都是導致水稻稻瘟病發病的主要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溫度在24~28度之間,田間相對濕度維持在90%以上,水稻表面有超過6~10小時水膜最容易誘發水稻稻瘟病出現。在水稻分蘗期和抽穗期,雨水較多,低溫寡照都有利于水稻稻瘟病的發生。
1.4 栽培管理不科學
水稻種植過程中,冷田、常規種植田發病率要遠遠直播栽培田。田間氮肥施入量過多,缺少磷肥、鉀肥和有機肥,導致水稻徒長,莖干組織細弱,分蘗期延長,無效分蘗增加會導致田間水稻稻瘟病發病率大大提升。防治時期選擇不合理,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間,也是導致水稻稻瘟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水稻稻瘟病發病癥狀分析
首先,水稻葉瘟病。葉瘟病主要發生在水稻3葉期到抽穗期。以水稻秧苗分蘗到拔節期發病率最高。主要分為了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和褐點型。其中慢性性是葉瘟病常年的類型,患病初期在葉子上產生褐色或者暗綠色水漬小斑點,隨后逐漸擴展成為梭型大病斑,外層邊緣呈現黃褐色,內側為褐色,中央部位呈現灰白色。在葉子背面會產生灰色霉菌層。急性型通常為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呈現圓形或者橢圓形,在葉子正面和反面都會產生白色霉菌層。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現是田間稻瘟病大范圍流行的征兆。白點型和褐點型主要在葉子上產生白色圓形小斑點或者褐色小斑點,主要位于葉脈之間;其次,穗頸瘟。穗頸瘟主要發生在穗頸部,病斑初期呈現水漬狀淺褐色小斑點,隨后病斑進一步擴展呈現褐色或者墨綠色,當田間濕度較大時,會產生灰色霉菌層,輕者影響到水稻結實和千粒重,重者會形成白穗導致絕收。
3 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治措施分析
3.1 x擇優質抗病品種,做好預測預報工作
要選擇優質高產。抗病的水稻品種,同時水稻種植過程中盡量不要長時間種植單一品種,應該科學水稻品種搭配,常規水稻和雜交水稻搭配種植。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田間病害預測預報工作,相關部門應該切實落實好田間發病檢測工作,做好水稻生育期定期防治工作。強化病蟲害監測,提高測報的準確率,為科學防治水稻稻瘟病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3.2 加強栽培管理工作
在播種前要做好種子消毒工作,可以選擇使用菌線清、多菌靈按照使用比例科學藥劑拌種,做好苗期稻瘟病防治工作。同時,還要科學處理好稻草,降低田間病菌的數量,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規律科學灌溉,同時還要做少科學施肥工作??刂坪玫适┤肓?,增施有機肥、磷肥和鉀肥,確保水稻正常生長,提高水稻產量。
3.3 做好藥物防治工作
首先,對于葉瘟病發病初期使用20%三環唑(克瘟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間隔5~7天使用一次,連續噴灑2-3次;其次,對于水稻穗頸瘟在發病初期可以選擇使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40%富士1號1000倍液,或用2%春雷霉素水劑150倍液,或用25%使百克(咪鮮胺)乳油,每畝用量100毫升噴霧,隔5~7天使用一次,連續噴灑2-3次。
參考文獻
[1] 齊龍,馬旭,梁柏,張穩成,傅榮富,譚永. 稻瘟病監測預測方法研究現狀及流行風險評估體系構建初探[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33)
關鍵詞 稻瘟病;危害癥狀;發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119-02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糧食生產消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適應全球人口的增長,國際水稻研究所預計,到2020年水稻產量需在目前基礎上再增加1/3[1]。我國稻區遼闊,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龍江,東至臺灣,西達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其主要稻區分布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并以秈稻為主,而在此以北,則以粳稻為主。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種植。
稻瘟?。╮ice blast)與紋枯病、白葉枯病并稱為水稻三大病害,又名稻熱病,俗稱火燒病、叩頭瘟、掐頸瘟、吊頭瘟等,由灰色大角間座殼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無性世代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廣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地區和國家,其發生歷史悠久,危害嚴重,世界上種植水稻的國家幾乎都有記錄,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減產10%~20%,嚴重發生時則達到40%~50%[2]。據研究統計,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產量損失達11%~30%,損失糧食高達1.57億t[3]。在東南亞、日本、韓國、印度和我國,稻瘟病發生尤為嚴重。我國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年)一書中對稻瘟病便有記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稻瘟病的年發生面積平均在380萬hm2以上,年損失稻谷達數億千克[4]。近年來,隨著水稻品種種植的單一化、集中化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的影響,稻瘟病的危害愈來愈重,在西南、長江中游和東北等幾大水稻種植區,年發病面積達330萬~570萬hm2,造成水稻嚴重減產,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巨大隱患[5]。
1 稻瘟病危害癥狀
稻瘟病的發生具有危害時間長、癥狀多樣化和侵染部位多等特點,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發生。稻瘟病的診斷要點是病斑具明顯褐色邊緣,中央灰白色,遇潮濕條件,病部生灰綠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根據發生部位及時期的不同,可將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葉枕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其中最為常見、危害最大的為葉瘟及穗頸瘟。
1.1 葉瘟
葉瘟通常發生于水稻三葉期后,有4種癥狀類型:白點型、急性型、慢性型和褐點型,其分類根據是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及天氣條件。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紡錘形,最外層黃色,內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壞死線。
1.2 穗頸瘟
發生于穗頸、穗軸上,危害輕重與感病遲早密切相關,發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發病遲的則谷粒不充實。
2 病原
2.1 病原菌形態
病原菌有性態為灰色大角間座殼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無性態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Sacc.)。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為主。菌絲內生,透明、無色、絲狀,分子孢子梗單生或3~5根束生,不分枝,具隔膜,基部淡褐色,向上色淡,頂端陸續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頂端膝狀彎曲,孢子痕可見。分生孢子梨形,透明無色。孢子萌發時兩端可產生芽管,頂端形成附著胞,產生侵染絲侵入寄主組織。
2.2 病原生物學
病菌對低溫和干熱有較強的抵抗力,菌絲生長溫度為8~37 ℃,發育適溫26~28 ℃;分生孢子在10~35 ℃范圍內均可形成,以25~28 ℃為最適溫度。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對濕度在93%以上,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相對濕度在90%以上,且有水滴和氧氣存在時孢子可良好萌發;病菌對碳源要求以蔗糖、葡萄糖為主[6]。
2.3 病原菌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組成極其復雜,其群體結構常因水稻品種更換而發生變化。根據菌株在品種上致病力不同,采用不同水稻品種作為鑒別寄主將菌株分為不同的生理小種或類型。1979年,我國確定了四豐43、關東51、麗江新團黑谷、特特普、合江18、珍龍13、農363 7個鑒別品種,并將稻瘟病菌劃分成8個種群,即ZA~ZH群128個生理小種;1981年,在我國北方稻區,ZD、ZE和ZF群小種的數量明顯上升;南方稻區,ZA、ZB和ZC群小種數量上升較快,特別是ZB群小種,稻瘟病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可能是由于推廣不同抗病基因品種導致出現及增殖與該品種相對應的致病小種,進而占據優勢。
3 發病因素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的方式感染稻株,萌發侵入寄主,繼而向鄰近細胞蔓延擴展,最終形成中心病株。
3.1 品種抗性
水稻品種對稻瘟病菌的抗性差異極大,這與稻株的組織結構、形態及生理生化有關。一般情況下,水稻葉片窄而挺、株型緊湊的品種被侵染的機會減少[7]。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或常年種植單一品種可導致品種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發病。
3.2 氣象因子
影響稻瘟病流行的氣象因素主要有溫度、濕度、降雨、光照、風等。溫度主要影響水稻和病菌的生長發育,濕度主要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兩者相互關聯。氣溫在20~30 ℃,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利于病菌生長繁殖,造成病害流行;光照不足,稻株組織柔弱,水稻抗病性降低;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傳播,但晴天風力大,易使空氣干燥,會抑制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
3.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響水稻抗病性,也可通過影響田間小氣候而影響病菌的生長發育。插秧密度過大,易造成田間封行過早、通風透光差、田間濕度大,加速病菌傳播,水稻易發?。幻つ吭黾拥适┯昧?,使水稻植株生長過嫩,降低其抗病性;管理粗放,長期灌深水,排水不良,雜草叢生,致使病害發生蔓延。
4 綜合防治措施
4.1 選用抗性品種
作為防治稻瘟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選用抗病品種的防治方法同時也符合人類對綠色食物的要求。目前,沈陽市生產上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有遼星系列、沈農9903、沈農9816等。但是,即使種植抗病品種,也要進行合理的品種搭配,避免大面積連片種植,以延長品種的抗病性。
4.2 栽培措施
4.2.1 消滅菌源,減少初次侵染。消滅初侵染源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徑。水稻播種前,選用75%三環唑2 000倍液浸種24 h,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稻草必須腐熟入田;用塑料薄膜覆蓋存放在戶外的病稻草,以保證病菌孢子不隨風傳播;禁止用病稻草催芽、捆秧及蓋房搭棚。
4.2.2 合理密植,科學肥水管理。根據田塊肥力狀況,合理安排種植密度。提倡科學配施氮肥、鉀肥、磷肥,增加硅肥的施用;水分管理方面應淺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促蘗,足蘗曬田,抽穗揚花期保證供水,齊穗后以濕為主,避免長期深灌和缺水干旱,實行干干濕濕排灌。
4.3 化學防治
秧苗移栽前,噴灑75%三環唑1 500倍液,以預防葉瘟發生。緩苗后做好預測預報,及時用藥防治,可用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1 500 mL/hm2或2%春雷霉素1 500~2 250 mL/hm2對水均勻噴霧。水稻破口期、齊穗期注意預防節瘟和穗頸瘟,可用40%稻瘟靈乳油1 500 mL/hm2或40%稻瘟靈乳油900~1 050 mL/hm2+25%咪酰胺乳油900~1 500 mL/hm2對水噴霧。
5 參考文獻
[1] 任鄄勝,肖培村,陳勇,等.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學,2008,15(1):19-23.
[2] 李永賓.水稻稻瘟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147-150.
[3] 肖淑英,朱榮,施丁壽,等.水稻抗稻瘟病的研究進展[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2(6):72-75.
[4] 孫國昌,杜新法,陶榮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和21世紀研究展望[J].植物病理學報,1998,28(4):289-292.
[5] 李婷,王建龍.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2,26(6):713-718.
關鍵詞水稻稻瘟病;種類;癥狀;發生規律;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安徽金寨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發展快,危害重,損失大,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都會發生,根據受害時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其中以穗頸瘟對產量影響最大。金寨縣屬于丘野山區,受地勢環境影響,近幾年稻瘟病發生比較嚴重,農民損失較大,通過幾年實踐觀察及試驗,將山區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1病害種類及癥狀
(1)苗瘟。主要發生于育苗期葉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時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綠色霉層。
(2)葉瘟。一般于分蘗期以后發生,由于品種和氣候條件不同而有4種形式,除褐點型(抗病品種上產生)、白點型(感病品種嫩葉上產生)外,在田間常見的有急性型與慢性型病斑。
(3)節瘟。多發生于劍葉節下第1~2個節上,初為黑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病斑可環繞節的一部分或全部,使節部變黑色,后期病節干縮、凹陷,使稻株折斷而倒伏,影響結實、灌漿,以致形成白穗。
(4)穗頸瘟。發生于穗頸部、穗軸上,病斑初為暗褐色小點,以后上下擴大形成環狀黑褐色條斑,并上下擴展,輕者影響結實、灌漿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結實。
(5)枝梗瘟。多發生于枝梗上,初為水漬狀暗褐色斑點,后漸作環狀和上下擴展,變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時籽粒不飽滿造成秕谷,影響產量。
(6)谷粒瘟。發生于穎殼或護穎上,初為褐色小點,后擴大成褐色不規則病斑,有時使整個谷粒變為褐色、暗灰色而成為秕谷。
2病害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在病稻草上或病種子上越冬[2]。除病種子在旱育秧條件下有可能發生苗瘟外,若溫濕度適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水稻上,傳播距離10~1 000 m或更遠,遇到適宜溫濕條件時很快萌發,直接穿透表皮侵染葉片,引起初次侵染,使葉瘟發生,再經氣流傳播引起再侵染,使葉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而引起穗頸瘟、節瘟、谷粒瘟發生。
(1)第1次侵染。寒地稻作區由于早春溫度低,在苗床上很少發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來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當氣溫上升到15 ℃、濕度又適合時,就能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孢子經過風雨傳播引起稻苗發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濕和11~26 ℃條件下,飛散速度較快,雨天對孢子飛散量影響較大,有利于病害傳播。
(3)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葉中央部位,12 mm×15 mm面積上可分別著落220、117、33、8個孢子,越是底部,葉片越多。
3發病條件
(1)品種抗性。不同品種間的抗性有明顯差異[3],當前生產上所用抗病品種多屬于垂直抗性品種,其抗性因生理小種組成只能保持一定時期抗性,一旦劣勢小種變為優勢小種,某些品種則喪失抗性,而使病害發生。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樣,一般以分蘗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節期比較抗病。就葉片而言,開始展葉40%至完全展葉后2 d最易感病,5 d后抗病性增強,13 d后很少感病。穗頸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 d后抗病性逐漸增加。
(2)菌源數量。如病種多,又未進行浸種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進行銷毀或處理不徹底,越冬菌源多,初次侵染菌源數量多,在具備發病條件下發病重,反之就少。寒地稻作區初次侵染主要來自病稻草、殘茬及雜草等其他寄主。
(3)氣候條件。溫度、濕度、光照、生理分化是稻瘟病病原菌發生的4個必要條件,溫度、濕度、光照、云量和雨、風是稻瘟病發病的幾個關鍵氣候條件。如分蘗期雨日較多,形成高濕、低溫、寡照的環境,可以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利于葉瘟發生。抽穗期前后仍為連雨天氣,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對病原菌孢子的產生、孢子萌發侵染有利,其中,高濕有利于病菌孢子萌發與侵染,而低溫、寡照條件使穗頸瘟、節瘟、谷粒瘟發生常常較重。
(4)稻田管理。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種類、用量和時期,特別是氮肥用量和時期對發病輕重影響很大;二是灌排水,經常冷水灌、深水灌等,會降低水稻抗病力,發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間郁蔽,風和日光透性差,葉片上長時間存在水滴,易發生葉瘟;四是播種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強。
4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擇抗病品種及無病種子田,減少種子帶菌量;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減氮增施鉀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消滅池埂及四周雜草,減少病菌來源。
(2)化學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環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靈1 500 mL/hm2,對水150~225 L/hm2莖葉噴霧。葉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對水225~300 L/hm2莖葉噴霧。穗頸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齊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艷可濕性粉劑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對水225~300 L/hm2莖葉噴霧。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時)必須防治稻瘟病時噴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關重要。
(3)注意事項。一是噴液量要充足,保證噴霧均勻一致。二是搶(趁)晴噴藥,水稻葉瘟、穗頸瘟發生時節正值雨季,降雨日數多,影響正常噴藥,為及時噴藥防病,應根據天氣狀況,抓緊時機搶晴天(5 h內不降雨)噴藥。三是根據多年稻瘟病防治經驗,節瘟發生重,在防治葉瘟、穗頸瘟時對稻株所有節部亦應噴到藥[4]。不論穗頸瘟、葉瘟、節瘟均應做到及早防及時治,并做到噴霧均勻,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5參考文獻
[1] 王國君.信陽地區稻瘟病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7):183.
[2] 劉海龍,王慶印,李春琪,等.寒地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20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