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23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2-86 -03
創業板在我國創業板特指深圳創業板,其地位僅次于主板。它是為短期內不能在主板上市的新興企業提供融資平臺和成長空間的場所。創業板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中地位也不容小覷。創業板和主板市場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上市門檻、信息披露、監管制度、交易者條件、投資風險等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幫助處于新興企業快速成長,為小企業提供融資平臺,為建設資本市場添磚加瓦。我國創業板的定位很明晰,科技含量高、成長性高、商業模式新等。
一、創業板市場的基本特征
由于創業板市場的獨特性,其具有以下幾項特征。
(一)上市標準相對寬松
證券交易出于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考慮,會嚴格規定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雖然新興成長性企業發展前景很被看好,但在起步階段也很難達到主板市場的上市標準。創業板市場因為對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贏利能力等規定較松,從而把那些無法在主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吸引到創業板上市。從交易類型來看,主要是以不能在主板登記上市的證券和定期還本付息的債券為主。從發展趨勢來看,交易種類日益增長。
(二)交易機制靈活
創業板市場的交易基本是券商與券商、投資者與券商雙方之間的直接交易。價格方面,一般交易之間都是按凈價基礎來確定,不收傭金。交易額方面,零數交易和大額交易都可以,并沒有數量單位的限制。市場參與者方面也沒有限制,機構和個人都可以。良好的流動性才能保證創業板市場發揮其功能,而新興企業的小盤股便常會遇到流動性不強的問題。
(三)產業構成以新興行業為主
創業板市場以新興高科技公司為主,其現代化的交易、低門檻和較好的服務,都讓高科技公司認為創業板市場是上市交易所的不二之選。
(四)投資者構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
創業板市場的高風險決定了該市場的主要投資者為機構投資者,而不是向所有投資者開放。個人投資者主要通過其他途徑間接參與市場,最終創業板市場中投資者市場便呈現出投資機構化的傾向。
二、創業板企業的財務風險
(一)創業板企業的風險概況
創業板企業風險包括來自市場的風險和來自創業板本身的風險。類似于主板市場存在的諸如:上市公司經營風險、誠信風險、盲目投資風險、股票大幅波動風險、市場炒作風險、中介機構不盡職引發的公司質量風險等,這些創業板市場都會存在;另外,創業板本身也存在風險:由于創業板市場上上市公司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大多仍處于創業成長期,發展并不成熟,所以相對于主板的風險,創業板的風險會較高。例如:
1.公司經營上的風險,由于創業板公司規模比較小,更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和沖擊;
2.技術上存在的風險,創業板企業雖然有著較強的種種創新能力,但不能避免會遇到技術失敗或被其他企業技術替代的糟糕情況,更嚴重的是可能出現核心技術人員流失等問題;
3.規范運作方面的風險,創業板市場中不乏很多民營企業或者家族企業,這類企業中獨大的現象很常見,較易出現運作方面的風險;
4.股價波動的風險,創業板上市公司因為普遍股本較小,股價就很容易縱,就會引發股價波動的風險;
5.創業板企業估值的風險,創業板因為出現了很多新的經營模式甚至新行業類型,但市場上卻沒有相應的評估體系,這就可能導致對創業板企業估值不準確,所以此類估值也存在著較大風險。
(二)創業板企業的財務風險
在經歷十年的長跑與沖刺之后,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終于迎來了第一批二十八家企業的掛牌上市,自此創業板交易正式開始,此舉成為創業階段的企業尋求融資的快捷途徑。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創業板一方面被人民賦予高期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場及各機構對創業板上市公司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評估方法,所以評估模型各不相同。與此同時,2009年6月我國實施了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按照新規采取競價方式購買新股,競價搶購,價高者得。
創業板開盤之初,各家機構競投使得首批股票的發行價越來越高,導致創業板發行出現了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的三高現象。具體情況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公司上市發行的平均市盈率為56.7倍,28家創業板公司實際募資資金合計154.79億元,而預計募集資金僅為約70.78億元,實際比預計超募84億元,超募比例高達119%。原因是發行價上升,直接導致市盈率和超募比例的上升。所以市場的風險顯而易見。
此外,創業板企業自身的投資風險、經營風險、流動性風險及再融資風險都會給自身的財務管理帶來風險。
(三)與其他板塊風險的比較
創業板是高科技、高成長企業的搖籃,也是低門檻、高風險但同時監管嚴格的股票市場。
根據證監會提出的管理辦法,主板和創業板即滬深股票市場主要有三大區別。第一是財務指標要求低。創業板對擬上市企業的財務指標要求是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而主板要求最近3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億元。創業板要求擬上市企業連續2年贏利,總額不低于1000萬元;而主板要求連續3年贏利,總額不低于3000萬元。不難看出創業板門檻比主板要低不少,但是風險控制要求方面,卻比某些海外創業板要高。三是對投資人要求高。管理辦法中提到,創業板市場應當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建立投資者準入制度,并且向投資者充分完全的提示風險。雖然相關細則還未出臺,但預計創業板市場某些方面將會比主板更加嚴格,比如投資者資金要求和漲跌停板限制等方面。
整體來看,雖然某些風險可控,但創業板風險仍比主板風險高出很多。
三、創業板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
創業板公司在經過三高發行后,投資者便開始擔憂起風險來。首批發行企業市盈率和超募比例都出現了驚人的高值,這必然會加大企業日后的經營活動或投資的風險。
針對財務風險,提出如下應對策略:
(一)應對投資風險的策略
投資風險是指企業所投資的項目沒有收到預期效益,繼而影響企業盈利水平和償債能力的風險。企業投資風險有以下幾種情形:
1.投資項目未能按期投產或是雖已投產但虧損,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2.投資項目不虧損但盈利低,利潤率甚至低于銀行存款利息率。
3.雖然沒有出現上述兩種情況,但仍然低于企業目前的資金利潤率。
創業板公司上市發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籌集資金,實現公司創新和發展的目標為規避風險,謹慎科學的決策如何使用募集資金尤其是巨額募集資金,是極為重要的。上市企業應制定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實施有效的投資管理,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切忌主觀臆斷,需盡量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在決策執行的階段,當發現投資項目的盈利能力可能會與預期背道而馳時,或者出現超預期的長時間的虧損,以及投資與回報難以匹配時,應該適時終止執行,充分考慮不利因素帶來的不利程度,及時制定應對方案。
此外,超募資金如何使用才能提高投資回報的問題也值得深思。在決策投資方向方面,需堅持發展主業,這不只是證券監管部門對募集資金用途的規定,更是創業板公司對自身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深圳證券交易所要求創業板公司在六個月內明確超募資金用途,作出使用規劃,并要追蹤監管超募資金。因此,為合理高效的使用這筆資金,創業板企業應在提升創新能力等核心競爭方面加大投資力度,配合科學有效的決策和執行能力,企業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投資風險。
(二)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策略
補充流動資金往往是創業板企業在募集資金的重要用途之一,這更加突顯了企業加強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性。企業流動風險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企業最大可能的減少壞賬損失,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現金和庫存量都在合理的范圍內,同時加速資產周轉,實現企業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應對再籌資風險的策略
不斷地資金流的支持才能使創業板公司發展壯大,僅僅一次的上市發行并不能滿足企業對資金流的需求,企業日后還可以通過類似方法來籌集到資金。我們文中所討論的是創業板公司首次發行后再融資的風險應對,如果企業沒有能將首筆募集資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沒有將其發揮最大效用,股東對實際收益不滿意,這肯定會對企業日后的籌資活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企業不能為了追求大而全就亂投資,而應該立足于發展主業。應該通過企業自身挖掘和技術改革,研發新產品新技術等方式實現長遠發展;再用過新設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收購兼并等方式擴張自己,使超募資金的用途得以真正發揮出來,在企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投資者不僅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還能使企業在債權人和投資者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為企業今后的再融資提供便利條件。
(四)應對經營風險的策略
經營風險是指由于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動、經營方式的改變或者是經營決策的失誤等所產生的風險。其他因素固定時,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與企業未來的經營收益成正比,穩定的需求帶來穩定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經營風險才越小。因此企業應該先深入調研市場,根據產品在市場中的適銷程度,來決定是否要大力生產該種產品。有些企業對單一客戶的依賴性過強,這類企業更應該認真看待募集資金投向的問題,認真考慮通過投資運營新項目是否能過規避或者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管理者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是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還是經營風險。此外,創業板中有很多企業屬于民營或者家族企業,這類企業內部容易出現獨大現象,所以更要完善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決策機制,確保企業規范高效的運轉,才能規避運作方面的風險,進而規避企業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
(五)應對收益分配風險的策略
創業板公司在經過三高發行后,加上二級市場的爆炒,首日收盤的市盈率便超過100倍,最高的更是達到200多倍,這看似利好無數,但面對現實,上市公司本身和理性投資者并不對虛高的價格有所期待,因此,創業板公司更加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股利政策,避免因為不當的收益分配給企業的后續經營管理帶來不利影響。應對收益分配風險的策略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1.合理發放盈余,過度發放或者以現金形式發放盈余,都會對企業的流動資金和償債能力產生不利影響;2.投資者的積極性會因為企業受益過度留存而打消,股價不漲反跌,同時對企業日后的籌資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企業的投資報酬率長期是呈逐漸下降趨勢的,因為企業規模擴大市場競爭激烈,當企業的投資報酬率不能滿足股東期望時,他們的積極性便會被打消,又因為對未來收益如何不能確定,股東會更加重視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利益,這種情況下,股東會因為企業不分配或者少分配收益而更加不滿,這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身的科學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才能更好地規避企業收益分配帶來的風險問題。
四、關于創業板的進一步思考
創業板企業的三高發行并不是市場和投資者們所期待的,對這個問題,必須從制度層面對此作出規范。
首先,可以讓更多符合條件的新興的、高成長型的企業在創業板上市,使供應量增加,滿足市場需求;其次,通過建立合理的統一的估值體系來降低創業板企業的估值風險,使投資者通過合法渠道獲得目標企業的評估價值,促進理性投資;最后應出臺針對超募資金該如何使用的制度,對超募資金的使用用途作出安排。
關鍵詞:勞務派遣;財務風險;存在原因;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9-0-02
從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后,勞務派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幾乎成了很多企業主流的用工方式。所謂勞務派遣,是指勞務派遣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再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將勞動者派遣至用工單位從事生產勞動的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形式的出現,對于企業人力資源配置靈活性的提升以及人力資源管理成本的降低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勞務派遣供需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用工單位對勞務派遣的需求就是為了進行“風險轉嫁”,這一新型的用工形式究竟為何會背離了派遣業發展的宗旨,對勞務派遣機構的運營帶來哪些風險呢?本文結合勞務派遣機構的實際經營,從財務管理的視角陸續展開對財務風險的探討。
一、當前勞務派遣機構面臨的財務風險
(一)資金運營過程引發的財務風險
按照派遣協議的約定,勞務派遣機構承擔著派遣員工的工資發放、社保繳存等義務,各項資金的安全性、準確性和給付的及時性等均可成為財務管理中的風險因素。其中首先防范的就是應收賬款所引致的風險。根據上海市人社保障部門的統計:派遣公司不同程度均存在墊付,資金墊付比例高達15%-35%。大量的應收賬款增加了派遣機構資金成本和壞賬風險,導致企業的財務危機。其次,派遣工資的計發和社保代收代繳具有范圍廣、金額大、標準不一、流速快等特點,操作過程中難免出現差錯,資金支付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二)稅收政策引發的涉稅風險
首先在營業稅方面,根據財稅[2003]16號文件規定,派遣公司差額征稅的收入扣除項目里只包括工資和四險一金,三費(福利、工會及培訓)在計算營業稅時也不應作為收入的抵減項。各地區稅務分局對稅收政策理解差異,所享受的稅收政策不盡相同,操作不當就有可能會存在濫用差額征稅、虛增扣除金額等的逃稅嫌疑。
其次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派遣員工服務于各行各業,工資薪金水平不盡相同,很難滿足稅務機關規定按照的合理發放水平進行稅前扣除;同時用工單位沒有工資基數,不能合法列支三費(福利、教育及工會費)的支出。因此,這些矛盾應引起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關注,出臺新的文件加以明確。目前情況下,用工單位規避風險的辦法是合同中約定由勞務派遣公司發放,勞務派遣公司開勞務費發票給用工單位在稅前扣除。此操作無法律依據,并且勞務派遣機構可能會承擔三費超標的所得稅涉稅風險。
最后在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方面,部分用工單位直接支付的福利、加班費等,勞務派遣人員適用“工資、薪金所得”還是“勞務報酬所得”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呢?個人所得稅與勞務派遣單位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代扣代繳不一致,出現同一個勞務派遣用工在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時,納稅所得項目不一致的矛盾。
(三)稽核審計帶來的財務風險
日常派遣員工的勞動報酬、社保經費由派遣機構代為支付,這種操作模式本身存在諸多隱患:首先,用工單位為少列成本,如未按勞動條例規定如實繳納社保費,這部分風險轉嫁給與派遣員工簽訂合同的派遣機構;其次,派遣機構無法保證派遣費用支出的真實性。勞務派遣這一特殊用工形式帶來的政策盲目,無疑給某些企業進行暗箱違規操作有了鉆空子的機會。如何監管派遣成本的真實性,怎樣維護派遣員工個人利益,這些都是政府管理部門進一步需要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四)連帶責任引起的財務風險
連帶責任是指各個責任人對外不分份額,不分次序,根據權利人的請求承擔責任?!秳趧雍贤ā逢P于勞務派遣機構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中,雇主責任規定條款模糊,不利于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和勞務派遣業的發展。一旦用工單位與員工發生勞動糾紛或工傷賠償事件,最終往往由派遣單位出面解決承擔主要賠償義務。
二、財務風險存在的原因
(一)法律規章不健全,政府政策缺位
目前我國尚未頒布規范勞務派遣的專門法規,現有的勞動法對勞務派遣的規定存在的不足之處有:只對派遣機構的組織形式和注冊資本進行了規范,不足以保護派遣勞動者的權益;連帶雇主責任規定不詳細,派遣機構不僅承擔對派遣勞動者支付報酬、繳納社保的義務,而且發生勞動糾紛,也得由派遣機構承擔。其次關于勞務派遣的稅收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尚需細化。
(二)經營不規范,派遣機構缺乏行業標準流程
由于派遣企業的經營本身帶有規?;统掷m性,業務特征決定了業務流程是風險的棲息地,派遣企業的內部控制流程設計決定著服務效率和擴展能力高低,還決定著派遣企業承受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從服務協議執行前的風險評估、合同管理,服務執行期間的財務管理、具體業務操作,到服務終止后員工遺留問題,上述工作流程設計是否規范,最終都會影響到派遣企業資金的非正常損失。
三、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
(一)完善內部管理機制
1.建立客戶風險評估體系,為后續的服務執行提供保證。評估內容包括資金支付能力和企業管理理念,沒有穩健的資金作為后盾,員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勞動爭議等法律風險將不斷滋生;管理理念包括運營特征、企業文化等,對那些投機型、信用差、管理混亂、發展前景不好的,不宜提供人才派遣。
2.加強業務合同的管理
勞務派遣單位應與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合作協議,協議除應當具備《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法定條款外,雙方還應就勞務派遣服務的終止條件、遺留問題解決方式及劃分進行約定,避免因人員遺留問題造成勞動糾紛而產生財務風險。為派遣企業的資金運營管理提供風險屏障,從源頭杜絕隱患產生。
3.樹立風險保障意識
通過保險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具體包括:按勞務派遣協議規定,及時足額為派遣人員辦理各類社會保險;提倡派遣人員自己購買意外傷害、疾病治療保障等補充商業保險;派遣機構和用人單位應積極溝通和協調,為所有派遣員工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規避由于工傷事故以及人身意外傷害造成或有賠償的財務風險,特別是高危操作的特殊工種人員。
4.加強財務管理力度
勞務派遣企業的財務管理應以財務制度為核心,以資金管理為中心,以信息平臺為依托,建立監督制約機制,有效實行內部風險控制。堅持以收定支的原則,嚴格執行墊付資金的授權審批制度;其次應收賬款建立明細科目,專人催收,保證資金及時足額收回;最后執行對賬制度,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用工單位加強日常管理的信息交換,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往來資金和社保繳存情況的核對。
(二)健全派遣法律制度
勞務派遣雖然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但已在我國顯示出促進就業的重要作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更主要的還是法律規章不健全造成的勞務派遣缺乏規范、發展缺乏保障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健全我國勞務派遣法律制度:
其一,實行設立行政許可制度,建立派遣機構的管理機構。派遣機構設立前必須經過行政許可,并逐步加強工會、雇主組織和派遣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對勞務派遣的監管能力,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
其二,備用金制度。建議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由政府對備用金的數額及繳納、管理辦法進行規定:用工單位和派遣機構分別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由第三方進行資金托管,避免資本自由支配而流動,此項舉措對用工單位拖欠款和派遣公司偷逃資金的行為都能加以約束。
其三,明確雇主責任。派遣機構不應一律承擔連帶責任,原則上按派遣人員是否處于控制來區分彼此責任范圍。法律對勞動派遣的規范,應當以派遣員工與用人單位的關系為重點,用工單位的雇主責任應當重于派遣機構的雇主責任。這種選擇有利于避免用工單位的風險轉移,降低勞動派遣的社會風險。
[關鍵詞]國有企業 財務風險 現狀問題 應對策略
在國有企業的發展中,隨著經濟競爭的不斷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卻普遍降低,財務風險問題的順利解決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已經是時代的必然趨勢。如何從企業內部防范企業財務風險,使企業財務狀況按照預期的財務目標轉化,這就要從公司治理和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設置上著手,構建有利于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控制系統。按照有效的控制系統對財務風險進行連續的監控與防范,保證企業的健康、穩定、長久發展。
一、 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的現狀
企業內部產生的財務風險,多是由于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導致的,在企業面臨的全部財務風險中占很大比例,并且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亦不可低估,務必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1.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水平比較低,缺乏完善的內控監督體制。一些國有企業僅僅建立了經營成本內控制度,卻沒有對其進行嚴格監督,這就間接導致了會計內控制度難以落實到位,再加上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這都導致了內控制度難以發揮真正作用。國有企業內部的監督工作是由審計機構得以實施的,但是一些企業的審計部門僅僅對會計的財務工作加以監督,忽視了其他管理部門與行政部門監督工作,這對于整個內控制度的作用的發揮具有一定的阻礙和制約作用。會計人員的內控意識薄弱,預算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低。一些國有企業尚未形成強烈的內控制度意識,企業法人沒有針對這項制度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于內控工作缺乏較強的監督力度,使企業內部尚未形成健全的內控制度體系,也有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對于企業內控制度不甚了解,誤認為企業的內控制度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率。
2.資金的使用成本比較高,經濟效益卻很低。根據資產負債表可以把財務狀況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流動資產的購置大部分由流動負債籌集,小部分由長期負債籌集;固定資產由長期自有資金和大部分長期負債籌集,也就是流動負債全部用來籌集流動資產,自有資本全部用來籌措固定資產,這是正常的資本結構型。二類是資產負債表中累計結余是紅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資本被虧損吃掉,從而總資本中自有資本比重下降,說明出現財務危機。三類是虧損侵蝕了全部自有資本,而且也吃掉了負債部分,這種情況屬于資不抵債,必須采取措施。一般來說,要想提高企業的效益,就要不斷降低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目前我國很多的國有企業的負債總額非常高,所以企業生產運營的成本只升不降,導致企業的虧損率提高,償債能力降低,財務風險逐年攀升。
二、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應對策略
為了提高國有企業抵抗財務風險的能力,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著手解決:
1.可以通過實施風險導向的會計內部控制方式,增強內部的監督與管理力度。國有企業實施風險導向的會計內部控制首先仔細確認企業想要實現什么樣的會計目標,進而對實現這一目標各個具體環節進行風險評估,接著就要按照某種標準找到企業會計內部審計的重點,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整理出有效的風險控制建議規劃,然后經過后一階段的具體審計,對風險控制的程度和效果進行科學的測試與評價。企業在實施風險導向會計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在計劃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制定出企業的會計年計劃方案,計劃工作準備得越充分,具體的審計工作執行的效果就越明顯。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企業所存在的各種風險,判斷企業的發展方向,充分掌握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的最終成效,了解企業近期的經營活動和企業管理的變化,尤其是要掌握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的復雜程序。
2.對企業存量的資金進行必要的優化,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首先是要增強資金管理的風險意識,在企業日常經營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資金使用的時間觀與價值觀,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增大資金的利用率,爭取在比較短的生產運營周期中,完成負債資金的增值任務。有些國有企業的負債程度更高,如果不能及時償還到期的債務,會給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重重阻力,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會進一步演化為財務危機。所以企業在面對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的財務風險的時候,最好進行及時的分析與監測,更有效地預防財務危機的生成。
其次是要防范財務風險,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產生財務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財務風險處理不當,財務風險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條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尤其必要。
最后是要不斷拓寬國有企業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貨款回收的速度,為企業的資金積累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諸如企業自身的信譽問題,市場的實際需求,客戶的滿意程度等,要布置靈活的銷售策略,在最短的時間內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并快速將所有貨款收回。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對財務的有效管理,提高企業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是促進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為此要提高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水平,完善的內控監督體制,并提高對企業存量資金的管理水平,增強風險管理的意識,與此同時要不斷擴大企業的銷售渠道,增強資金的流動與周轉速度,為企業規模的擴大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智鋒.論國有企業負債經營的財務風險及其應對策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2)
【關鍵詞】 病患陪護; 勞務推介; 民事糾紛; 財務風險
一、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的產生背景及主要問題
(一)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的產生背景
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是近年順應我國老齡化社會發展、依托住院患者數量和需求、以專門向住院患者推介專職臨床生活護理和家庭陪護人員為主要業務的新興企業。這類企業能夠充分緩解患者及家屬需求多元化與我國現存護理人員配置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
我國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質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和優質化發展趨勢。但是,生活和工作壓力、環境污染以及職業病等因素,導致住院病人數量明顯增多,其中需專人陪護的病患比例也在不斷提高?;颊呒凹覍賹Σ』寂阕o服務既有需要,又有條件承擔。因此,推介業務方興未艾,具備較強的有效需求支撐。
(二)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的主要問題
1.從業人員構成問題
在我國,陪護行業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80%以上為外地農民工,文化程度和專業素養不足、個人素質和職業道德良莠不齊、與企業不存在勞動關系、日常管理難度高,是誘發企業經營管理風險、加劇財務風險上升的重要因素。
2.經營管理規范問題
現階段,由于此行業產生時間不久,缺乏行業規范引導和管理經驗累積,致使企業經營形式多樣、賬務處理方式多變,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風險控制不力,易引發企業的財務危機。
3.民事糾紛多發問題
目前,民事糾紛多發是這類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企業管理不規范、部門監管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容易引發民事糾紛進而引發財務風險,并且其后果和成本是難以預見和測算的。
諸多問題導致的相同結果,即引發企業的財務風險上升、經營狀況惡化。因而,關注并有效規避財務風險是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財務風險是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的主要風險
當前我國陪護業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在缺乏投資主體和融資渠道下,企業的經營運轉資金完全依靠收入的實現,收支平衡是企業能夠持續經營的保證,因此財務風險通常居于首要地位。
在引發企業財務風險的諸多因素中,后果最嚴重、影響最惡劣、事發最突然的當屬民事糾紛引發的資金風險。
(一)由民事糾紛引發的收入減少風險
資金是企業的命脈。由民事糾紛引發的收入風險,可能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嚴重影響企業經營性現金流量,直接引發企業的財務危機,動搖企業持續經營的根本。
(二)由民事糾紛引發的支出擴大風險
面對日益嚴峻的賠付形勢,以及民事訴訟較長時期性的影響,企業的財務收支在短時期內大幅度波動,會加重企業的資金負擔,對于這些小規模企業甚至會影響其正常運轉,直接瀕臨破產。
以一家集體所有制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為例,2008年至2010年,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如表1:
其中,2010年發生一筆39萬余元賠償款于當年5月執行完畢,自患者提訟至法院判決執行完成,歷時半年有余。判決執行完畢當期期末,企業銀行存款余額僅為17萬余元,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財務風險驟增。
(三)民事糾紛引發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1.風險意識淡薄,事前控制缺失
企業在推介行為發生之前,缺乏有效合同明確各方責任與義務,未表明企業自身第三方身份的地位與義務,一旦雇傭方與被雇傭方產生民事糾紛,企業往往被作為陪護服務的主體與賠償主體提訟,進而引發財務風險。
2.賬務處理不當,事中控制薄弱
企業收入來源主要是按陪護員勞務價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的推介服務費。在賬務處理和結算方式上,企業通常作法是將預收患者的陪護員勞務費和企業的推介服務費全部納入營業收入進行核算,按月以工資形式結算陪護員勞務費,計入營業成本。
(1)患方預付陪護費時,企業賬務處理為:
借:現金或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推介費收入
――陪護費收入
(2)按月結算陪護員勞務費時,企業賬務處理為:
借:主營業務成本――陪護費收入
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上述賬務處理和結算方式導致雇傭方認定陪護服務的全部費用均為企業收入,造成視企業為陪護服務的實施主體、陪護員為企業員工的誤解,一旦雇傭方與被雇傭方產生民事糾紛,企業收入尚不確定,但是在賬面上已全部確認為收入,處理方式明顯不當,并且企業也因此被作為陪護服務的主體與賠償主體提訟,從而引發財務風險。
3.風險控制不力,事后控制匱乏
因陪護服務滿意度主觀性較高,加之從業人員能力與素質的局限性影響,企業在推介服務行為發生之后,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和預警機制,一旦產生民事糾紛,不能保證資金安全,甚至引發財務收支在較長時期內不能達到平衡,嚴重威脅企業的生存能力。
三、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防范化解財務風險的對策
防范化解此類企業的風險(包括財務風險),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管單位、企業自身的多方參與,共同解決。但是現階段,由于新興產業的經營形式多樣,短期內形成明確細化的規劃和政策也不現實,為規避企業的財務風險,尤其是民事糾紛引發的財務風險,企業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即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優化內部控制流程,加強內部控制力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風險防范機制。
(一)訂立三方合同(事前控制)
合同或協議的訂立,能促使企業形成有效和完善的防護性機制,使企業防患于未然,避免因民事糾紛引發的法律責任。
1.居間服務合同
本合同應由甲方(居間人),即病患陪護服務推介企業,與乙方(委托人),即陪護從業人員雙方共同簽訂。甲乙雙方應在合同中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如:甲方為乙方報告需求信息并提供媒介服務,由乙方支付報酬;乙方委托甲方收取陪護費用并向甲方交納服務費用,并按甲方要求參加甲方組織的培訓等。
居間合同旨在向接受陪護服務的一方明確甲方在推介服務過程中的第三方身份,與乙方非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由此規避由于陪護服務雇傭方與被雇傭方發生勞務糾紛時甲方即企業的連帶賠償責任。
2.委托收款協議
本協議是在簽訂居間服務合同的前提下訂立,應由委托人(即陪護從業人員)與受托人(即企業)雙方共同簽訂。本協議應包含以下兩項內容:
(1)委托事項:委托人委托受托人代收接受陪護服務的一方應支付給委托人的陪護費。
(2)委托期限:與本協議雙方簽訂的居間服務合同起止時間相一致。
本協議旨在進一步明確委托人與受托人非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規避企業的連帶賠償責任。
3.住院陪護合同
本合同應由陪護服務推介企業為合同的甲方(接受陪護服務的患方),與乙方(陪護從業人員)簽訂。合同內容應明確甲方與乙方在陪護服務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以及陪護費收費標準、結算方式和因本合同所引起爭議的解決方式等。
本合同旨在明確陪護服務的責任主體,規避因身份誤解而導致企業作為賠償主體而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優化結算方式(事中控制)
企業的事前控制,已充分表明企業作為中介的第三方身份與地位,與此相應,在賬務處理上也需要改進和優化結算方式,以預收保證金的形式實行陪護費預付款制。
企業財務賬面應在“預收賬款”科目下設“預收保證金”二級明細科目,將住院陪護合同中乙方委托企業收取和結算的應由甲方支付的陪護費全部納入該科目進行核算。
1.患方預付陪護費時,企業賬務處理為:
借:現金或銀行存款
貸:預收賬款――預收保證金
2.陪護服務終止,結算陪護員勞務費及企業推介服務費時:
借:預收賬款――預收保證金
貸:主營業務收入――推介費收入
現金(陪護費)
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3.發生預付款退款時,企業賬務處理為:
借:預收賬款――預收保證金
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企業按上述結算方式及流程進行賬務處理,可以充分發揮中介服務第三方的作用,即形成陪護費在企業的第三方資金托管作用。既可以防止患方在不滿意陪護服務情況下資金的損失,又可以避免陪護方服務完成后不能得到回報的風險,進而可以防范因患方和陪護方雙方發生糾紛時企業收入不確定的風險。
(三)計提風險基金(事后控制)
企業支出不確定的風險,可以通過計提風險基金來規避,加固企業的自我防護機制,保證資金安全。企業可以借鑒新《醫院會計制度》“醫療風險基金”的作用和計提方法,即在預算資金內留存一定數額的資金專款專用,以加強資金管理,防范財務收支風險。
1.企業按當期收入額的一定比例提取風險基金時:
借:經營費用――風險基金
貸:其他應付款――風險基金
累計提取的風險基金達到企業測算的最高限額時,不再計提。
2.實際發生陪護糾紛賠償或民事訴訟賠償時:
借:其他應付款――風險基金
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所提取的風險基金的最高限額不足支付時,按照超出部分的金額補提,借記“經營費用”科目,貸記“其他應付款”科目(風險基金)。
我國“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指出病患陪護服務是國家鼓勵發展家庭服務業的重點之一,并且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推動經濟增長、安置農村閑散勞動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不斷出臺各項“小微”企業的財稅優惠政策,“風險基金”的作用在企業的落實,需要國家財稅政策的支持與扶持。建議從政策層面明確企業“風險基金”的作用、計提比例和核算方法,以推動我國服務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小方,李武平.住院患者對專職陪護需求的調查[J].現代護理,2004(1).
[2] 蔣艾伶.護理糾紛投訴原因分析與對策[J].華夏醫學,2005(5).
[3] 江平.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 高立法,虞旭清.企業經營風險管理實務[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5] 楊小舟,等.貨幣資金風險管理[J].財務與會計,2009(6).
[6] 王靈蕙.芻議企業內部會計控制[J].財會研究,2006(9).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風險控制
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于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我國實體經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我國企業面臨多方面的財務風險。同時,金融危機也暴露出我國企業自身在產品、投資策略、公司結構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因此,雖然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已經逐漸消退,但我國企業仍應以此為戒,居安思危,從內部制度到外部策略上進行綜合的管理和規劃,以便更好的抓住市場機遇,抵御外部風險,實現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分析
我國進入世貿組織以后,企業廣泛的參與到世界經濟中,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影響,其財務風險來源不斷增多,風險等級也不斷提高。而隨著市場經濟下,商品流動性和行業依賴程度的加強,一旦遭遇金融危機,就會在多方面受到影響。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大量中小企業破產
在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我國企業的盈利水平主要受產量和價格的影響。在經濟相對平穩的時期,產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產量則受到企業生產技術、銷售體系和市場需求等要素的綜合影響。因此,一旦發生金融危機,產品價格下降,就會直接導致我國企業的盈利減少。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2008年,我國有些企業當年的盈利較2007年下降了31.3%,在廣東沿海等地,很多中小企業因此破產。
(二)企業面臨融資困難
由于近年來我國整體經濟環境良好,吸引了大量國外企業入華投資,企業資金的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海外投資。這部分投資為我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得很多企業長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了全球經濟的不景氣,部分海外基于對后勢的悲觀預期,紛紛從華撤資,這就使得企業陷入資金困境,特別是已經開工建設的項目,一旦撤資,項目則難以繼續下去,最終導致前期投入成本都難以回收,而由于經濟形勢的惡化,企業很難通過其他方式獲得資金。在金融危機下各大銀行通常都會采取縮緊銀根的策略,嚴格控制貸款規模,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我國不少企業因此破產倒閉。
二、我國企業財務風險應對策略
(一)調整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出了我國企業在融資、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很多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制度缺陷。據此,我國企業應吸取教訓,不斷調整和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要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實踐表明,公司制能夠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從而有效利用企業內外部各類資源,對于迅速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分散投資風險、提高資本運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國企業由于受到舊有體制影響,在結構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國家和企業自身應共同努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其次,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先進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確保企業內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有效分離,從而在企業內部建立一種全新的委托關系,這種新型關系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促進各項管理制度和體系的進一步建立和優化,發揮企業管理體系的最大效能。我國企業應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規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從企業內外部選取最為恰當最有才能的人士充實到公司架構中,以便確保整個體系的協調運轉,實現各個部分直接的有效制衡,最終全面提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體系,全面降低企業成本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低成本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而在金融危機之下,低成本則直接影響到企業能否生存下去。前文我們提到過,金融危機影響下,由于企業原材料成本投入巨大,一旦產品銷售出現問題,價格很可能低于成本,從而使企業面臨虧損,陷入經營窘境。針對這種情況,我國企業要提高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必須加強對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企業要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流程優化、工藝改進等措施不斷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企業始終在業內保持顯著的成本競爭優勢。加強成本管理主要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目標成本管理體系,根據企業各項業務和流程的具體特點,建立明確的成本管理目標。通過建立明確的目標成本管理系統來不斷提高企業效率,降低各環節的成本。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降低成本。由于我國企業是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會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國企業要加大科技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來提高開發效率,降低成本。第三,要提高企業內部人員的工作效率。人力資源成本也是企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最大限度的限制人力方面的開支,降低人力成本。具體的可以通過企業機構合并重組和人員精簡等手段來實現。
(三)建立系統的風險控制和防范機制
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根本上來講取決于這個企業的綜合管理能力。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能否生存下來的關鍵在于其風險管理能力如何,風險管理控制體系是否有效。2008年金融危機中,很多企業破產倒閉,一個最本質的原因就是它們缺乏一套系統的風險控制體系,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其難以及時有效的對自身經營活動進行調整,從而陷入經營困境。因此,我國企業要抵御金融危機的影響,必須建立起適合行業特點的高效效率的風險管理系統。完備的風險控制和防范系統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這個系統要對企業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監督,無論是哪個環境出現了問題,系統都能及時準確的將問題反饋到有關部門和負責人員;第二,這個系統應對行業的內外部風險因素進行高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當某一風險因素發生變化的時候,都能及時的作出反應,從源頭上遏制風險擴散。第三,這個系統要在企業內外部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應急處理體系,一旦風險發生,可以及時的聯系相關負責人和在外部尋求相關支持,以便將風險從容化解,避免風險蔓延到企業內部,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生存。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專業領域的技術創新
我國企業具有技術密集的特點,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因此,要從容應對金融危機、有效防范金融危機,企業必須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支持企業的持續發展。
我國企業的技術密集型特點決定了其在研發領域和技術領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相對與激烈的市場環境和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國企業在科技領域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未來我國企業必須加大科技投入,要適當的提高企業用于技術攻關和項目開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比例,將研發資金集中于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
(五)建立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目前,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還缺乏體系優勢,科技創新資源相對較為分散,從而難以充分其資源優勢。針對這一現狀,我國企業有必要對核心技術優勢進行重新整合,根據技術涉及的領域、種類、層次對其進行重新劃分。具體的可以在科技攻關方面建立專門的課題研究組,在勘探和開發領域組建涵蓋多學科涉及多種技術和人才的項目組,以便充分利用企業現有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提高企業整體科技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姝.金融危機中我國企業的應對策略[J].管理觀察,2009(12)
[2]宋昌英.金融危機下應對財務風險措施研究[J].中國經貿,2010(24)
關鍵詞:企業風險 風險管理 財務風險
1 什么是企業風險和企業風險管理
企業風險是指由于企業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企業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企業的實際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甚至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企業風險管理是對企業內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分析、評價,并適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方法進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綜合處理風險,以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
依照風險的內容和來源,《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將企業風險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等。
2 什么是財務風險
隨著經濟技術的迅速發展,財務管理系統作為企業風險預警器的作用愈來愈顯示出其重要性,所謂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管理者對財務風險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風險,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3 財務風險的基本類型和形成的原因
企業的財務風險來源多樣,主要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存貨管理風險、流動風險等。幾類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幾個方面:
3.1 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跟不上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主要有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企業的發展,這種變化對于企業來講或許是機會那么就推動企業的發展;或許也是威脅,那么就牽制企業的進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的生存法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則被淘汰,企業也是如此。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應該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快速作出調整,如果不能快速適應,那么帶給企業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更確切的說都將會是威脅?,F在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存在著很多問題:財務機構設置缺乏合理性、財務管理基礎工作達不到完善要求、專業人員的水平有限等。我國很多企業容易產生企業財務風險,究其根源主要是財務管理系統還不完善,缺乏預見性。一旦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因為系統的不完善性導致反應滯后,來不及找到并實行合理的措施來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財務風險。
3.2 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認識不足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普遍缺乏風險意識,主觀的認為之所以會產生財務風險就只是因為沒有對資金有一個合理的管理。但在現實工作中,企業風險的產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只要企業正常運作,一旦觸及但資金的運作,比如經營活動、財務活動等,很可能會產生財務風險。
3.3 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產生財務風險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當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存在著一種陋習,往往不是根據企業的現實具體情況作出合理的決策,而是根據經驗決策或是直接憑主觀決策,這樣以來決策失誤的情況會頻繁的發生,就產生了企業財務風險。
3.4 資本結構不合理企業的資本結構一般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正常的資本結構類型,也就是用流動負債來購置流動資產,用自有資本來購置固定資產。第二類是資產負債表中累計結余出現了紅字,表明自有資本減少,其在總資本中的比重下降,說明出現財務危機。第三類是自有資本全部被虧掉,而且負債也被虧掉了一部分,這種情況屬于資不抵債,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這種情況的出現。
4 財務風險的應對措施
根據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企業應該結合自身存在的風險制定出能快速應對這些風險的財務管理系統,采用正確的風險管理辦法,有效快速的應對企業風險,使企業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推動自身的健康發展。
4.1 以指標分析為基礎,確立完善財務預警系統擁有一個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是企業獲得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財務管理系統中,財務預警系統是第一道防護,在整個系統中必不可少。在財務預警系統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等指標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償債能力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則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0%,在投資報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越多,同時財務風險越大。資產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兩個指標是企業財務評價的兩大部分。
從長遠看,良好的獲利能力既能推動企業的發展,也能有效的控制財務風險。盈利能力越強,企業的對外籌資能力和清償債務的能力才能越強。相關指標有總資產凈現率、銷售凈現率等。雖然上述指標可以預測財務危機,但從根本上講,企業發生風險是由于舉債導致的,一個全部用自有資本從事經營的企業只有經營風險而沒有財務風險。因此,要權衡舉債經營的財務風險來確定債務比率,應將負債經營資產收益率與債務資本成本率進行對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證本息到期歸還,實現財務杠桿收益。同時還要考慮債務清償能力和債務資本在各項目之間配置的合理程度。
4.2 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策略企業在建立了財務管理系統尤其是擁有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后,對于一些風險信號要及時分析,比如產品積壓、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及時制定相應的策略,回避風險,控制風險,分散風險,將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其中控制風險策略有可分成兩種,一種是預防性控制,另一種是抑制性控制。前者是指要預防損失的的實際發生,就是要預測可能要發生的損失,提前做好防范;后者是在已造成損失的情況下,盡量降低損失程度。
4.3 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企業要發展壯大需要的一個不可少的過程就是籌資活動。但如果不合理的使用、管理籌資資金則很容易產生籌資風險。企業籌集資金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企業所有者投資,另一個是借入資金。所有者投資全部是自有資本,并不存在還本付息問題,優點就是能夠自由支配,長期使用,其風險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確定性上。而對于借入資金,企業在取得財務杠桿利益時,采取負債經營而借入資金,那么企業將來有沒有足夠償債的能力,以及企業的收益情況都是不確定的。因此,在使用籌集資金投資時,企業要盡量避免或是降低投資風險,要敢于投資但不冒然投資,追求收益性、風險性、穩健性的最佳組合。
資金回收是企業財務活動中重中之重。而資金回收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是應收賬款。應收賬款使企業產生利潤,但實際上企業資金并沒有增加,再加上企業未實現的利稅開支還需要用有限的流動資金來墊付,這樣就加速了現金的流出。因此,企業要合理調整應收賬款比例,加快回收應收賬款。可以從幾個方面下手:建立穩定的信用政策,確定客戶的資信等級,評估企業自身的償債能力等。
合理分配收益是完成企業財務循環的最后一個過程,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企業要合理分配收益,防止收益分配上遭遇風險。如果企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需要購置大量資產來促進企業的擴張,這種情況下,稅后利潤應大部分留用;如果企業平穩發展,利潤率很高,最好的處理辦法是拿出一部分收益作為分紅或股息派發。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控制因素的作用,使實際財務收益與目標財務收益發生背離,因而蒙受經濟損失。企業的財務風險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收益分配風險等內容,其中籌資風險是由于籌資過程和環境的復雜性以及籌資運用效果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投資風險是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由于投資環境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而使實際投資利潤率小于預計投資利潤率的風險??梢哉f,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幾乎都是在風險和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的,離開了風險因素,也就無法正確評價企業報酬的高低。
我國企業集團發展至今,已經達到經濟規?;⒔洜I多元化、管理復雜化的階段,也因為此,風險有呈擴大化趨勢。在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我國企業既可能踏上鮮花與黃金鋪成的七彩路,也可能墜入黑暗的市場陷阱與沼澤中,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最佳軌道,構建有利于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系統,是每個企業都面臨的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二、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
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不同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一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企業之外,但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難以準確預見和無法改變的。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例如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上漲,使運輸企業增加了營運成本,減少了利潤,無法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財務管理的環境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外部環境變化可能為企業帶來某種機會,也可能使企業面臨某種威脅。財務管理系統如果不能適應復雜而多變的外部環境,必然會給企業理財帶來困難。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外部環境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應滯后,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二是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資金比例過高。在我國,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中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關系。由于籌資決策失誤等原因,我國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負債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30%以上。資金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三是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順是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二)主觀原因
一是風險意識淡薄。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顯然,風險意識的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財務決策缺乏嚴肅性。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過程中,有的企業由于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面、不真實以及決策者個人素質不高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決策失誤使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為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三是企業賒銷比重大,應收賬款缺乏控制。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市場已逐步由賣方市場轉變成為買方市場,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滯銷現象。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大量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三角債在當時一度成為企業的通病。一方面由于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不夠,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相當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另一方面資產長期被債務人無償占用,嚴重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四是企業存貨庫存結構不合理,存貨周轉率不高。目前我國企業流動資產中,存貨所占比重相對較大,且很多表現為超儲積壓存貨、存貨流動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業大量資金,另一方面企業必須為保管這些存貨支付大量的保管費用,導致企業費用上升,利潤下降。長期庫存存貨,企業還要承擔市價下跌所產生的存貨跌價損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損失,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對策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企業要敢于冒風險。風險與收益同在,風險越大,收益也就越大,高風險必然帶來高收益。企業不敢于冒風險,那可能會失去很多契機,因為風險的存在,也會給企業帶來獲取高額利潤的機會。但同時,企業一定要學會控制風險,增加抵御風險的能力。針對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控制財務風險:
(一)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
企業冒險總會存在風險,企業不能為了持續的追求高利潤,不計后果,大肆投資舉債,增加財務負擔,利潤多少不是衡量一企業強與弱的唯一標準。過度負債不僅會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中斷、阻塞、資金周轉發生困難,不能按時償債,企業將面臨喪失信譽,負責賠償的風險,甚至導致破產。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額利潤。應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發展的各種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脅的風險,要樹立強烈的風險意識來控制風險。
(二)選擇最有利的資本結構
企業必須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對企業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以最低資金成本,最小風險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資收益,在風險和利益之間尋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場環境中,采取進取型策略,并對可能的風險有充分的估計和準備,可以適當多借入資金;在不利的環境中,應謹慎從事,耐心等待有利時機的轉化,以此組織調整資本結構,并做到胸有成竹,機動靈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
(三)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
在綜合考慮資金成本、財務風險、信息傳遞等各種因素,企業應選擇以下投資順序來控制財務風險,使企業財務風險降到最低。首先,企業籌資應選擇內部積累,這種方式籌資難度小,風險小,保密性好,能為企業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業從外部籌資,應首選發行一般公司債券,其次是發行股票,因為普通股票發行成本高于債務發行成本,外部籌資最后的選擇是向銀行借款,把還本付息的財務壓力降到最低程度。
(四)采取適宜的借款策略
企業在借入資金時,不應將其作為一種簡單的財務實踐,應慎重考慮。雖然有時借款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有時可以改善現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應明確在多變的企業環境中借款的預期收益。預期收益無法確定,企業就無借款的充分理由,企業必須知道何時應該借款,何時不應借款,只有這樣,才會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不致因盲目借款而導致財務失敗。
(五)保持盈利能力
如果盈利不能滿足企業資金需要,企業就要靠減少現金余額,出售短期金融資產,或借入更多的債務等手段來彌補資金缺口,增加企業財務風險。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資金,減少債務,才能控制企業財務風險。
(六)保持資金的高度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