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22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旅游管理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瓦岱勒的辦學特點
1.頒發雙學位,靈活而開放的學制
瓦岱勒的專業課程包括本科階段以及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學習,而完成兩個階段的學共需要五年的時間,但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將來的發展需要進行靈活的選擇。第一個周期是本科階段,在第三年的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在獲得瓦岱勒國際酒店管理學士學位(BAC+3)以及歐洲酒店管理學士學位兩種學位之后進入職業生涯。這一文憑相當于國內的本科學歷,證明了學生擁有扎實的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的豐富經驗。擁有這個文憑的學生的就業職位一般是質量和經營監管者等。
第二個周期,即研究生階段。瓦岱勒畢業生在經過這段一至二年的學習之后,將獲得瓦岱勒工商管理碩士MBA:國際酒店管理碩士學位以及國際旅游和酒店管理碩士學位,并考慮成為人力資源總監、財務總監、市場總監。此外,瓦岱勒還會接收擁有至少大學二年級水平的其他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要參加準備課程(預科,一般為期一年),以獲得酒店和旅游管理領域的基礎知識,然后才能進入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2.雙語教學,逐步發展的跨文化招生模式
每年,1200多名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在瓦岱勒國際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接受培訓。瓦岱勒在美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瑞士等在內的十幾個國家均設有校區。在校學生中,法國和歐盟學生比例約60%,其余為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學院為國際學生開設英語教學的學士、碩士學位課程,并配有免費法語課程,1994年,瓦岱勒法國波爾多校區成立并開始招收國際學生。2016年英國倫敦校區開始向國際學生敞開大門。
二、瓦岱勒的教育特色
1.以實踐強化理論,設置有針對性的綜合課程
瓦岱勒國際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以當今酒店行業的人才需求和市場對酒店員工素養的要求為依據制定相應的課程計劃和培訓方式,其辦學特色是:為學生提供基于基礎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在VATEL的課程設置中,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的時間安排嚴格遵守1∶1的比例。從第一年開始,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會到學院對外擁有的四星級酒店里進行實際操作訓練,為豐富自己的職業經驗做準備。一學期的校內學習結束后,所有學生均會到世界各地的酒店進行一個學期的酒店實習,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他們進入職業生涯打下基礎。
2.實行多元化的校企合作
瓦岱勒國際酒店管理學院是許多國際行業組織的成員,學院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酒店集團之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每年這些酒店集團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瓦岱勒的課程安排:專業人士進行授課、講座,向學生講解實際操作案例,他們讓瓦岱勒的學生參加論壇、學術討論會,并引導學生進行教學討論。通過這些頻繁的交流,學生從一入學就可接觸到真實的職業環境。同時,這樣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還為瓦岱勒學生提供了在知名酒店完成帶薪實習的機會。這樣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且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事實證明,如此緊密的校企合作模式為瓦岱勒培養了大部分具有職業能力的優秀畢業生:超過兩萬九千名畢業生在世界各地的頂級酒店與旅游管理機構工作。在各領域工作的畢業生也為學校構成了強大的人際網絡,為年輕的畢業生和尋求職業的校友提供幫助。
三、借鑒與啟示
1.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不同國家的教學傳統、行業現狀、歷史文化等存在差異,其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也不盡相同。比如有瑞士洛桑和法國瓦岱勒的“校店合一,工學結合”模式、美國的康奈爾的能力導向性模式和加拿大的與行業聯合的培養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都特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教學的核心理念是“所有理論知識必需通過實踐操作來驗證”。旅游業和酒店業均屬于服務行業,實操能力和服務經驗在這些行業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學歷不高的酒店人,憑著經驗的積累,做到了酒店的高層。因此,在學生的求學階段我們就要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盡早接觸到真實的就業環境,為其畢業后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2.優化課程設置,建立匹配健全的師資隊伍
瓦岱勒的課程設置嚴格遵守實踐和理論為1∶1的比例。例如,第一周為理論周,學生在教室學習理論課程,第二周則為實踐周,學生會被分配到瓦岱勒對外經營的酒店各個部門進行一周的實習,學習各個崗位的實操技能。如此循環,交替進行。而教師的構成又為這一課程設置體系服務。瓦岱勒的老師有全職教師、兼職教師、行業教師三種類型,前兩類教師具有碩士或者以上文憑,擁有豐富的業界背景,且必須通過嚴格的教師入職考核,后一類教師不要求有很高的學歷,但是其酒店工作的經驗比前兩類更豐富。由此可見,瓦岱勒的師資隊伍也是遵守實踐和理論比為1∶1的構成比例。我國可以在有條件的高?;蚵殬I院校增大實踐課程的設置比例,另聘請行業專家加入到我們的師資隊伍之中,以更加匹配課程設置上的變化。
3.加強校企合作,打造與專業崗位接軌的實訓項目
瓦岱勒在業內的合作伙伴有雅高、最佳西方、卡爾森、希爾頓全球、凱悅、洲際等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團。這些酒店均與瓦岱勒保持著緊密的合作發展關系,每個學期都為瓦岱勒的學生提供各種酒店崗位的帶薪實習機會,讓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夠接觸酒店行業真實的就業環境。這種緊密合作的實訓項目,一方面減少了學生自己外出尋找實習的時間,為他們在校專心學習提供了保證,真正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無縫對接;一方面保證了合作的酒店企業有穩定的實習生源,有利于酒店行業根據本身需要親自培養所需人才。因此,加強校企合作,打造與專業崗位接軌的實訓項目,有利于實現真正的雙贏局面。
中國旅游人才培養30年來,旅游高等院校、旅游專業學生及人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目前,中國旅游高等院校810所,在校生84萬,專業教師3.8萬人。雖然數量上有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無法滿足旅游業的發展需求,與此同時,旅游院校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旅游相關工作的只占30%,出現了高校培養旅游人才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錯位的狀況。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培養體系與市場脫節。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方面不是以市場為導向,而是“因人設課”。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學科起步較晚,很多授課教師是從地理教育、規劃設計、中文等專業轉型而來,在設置課程體系時,由于缺乏專業的旅游管理教師隊伍,課程往往會根據現有的師資隊伍來設置課程,導致了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二是高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缺乏。我國旅游高等院校一段時間以來一味追求學術、科研,導致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忽視,而旅游高等教育相關專業人才恰恰是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餐飲服務等方向的培養,必須重視實踐技能的提升,很多學生進入就業崗位無從入手,導致喪失了對自我的認知和自信,跳槽現象頻繁。三是雙能型師資隊伍的缺乏。要實現對學生應用型技能的培養,必須有一支雙能型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在建設時,需要有一定的企業工作經驗、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或者企業掛職經歷。 二、中國高等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背景分析
1.國際旅游人才的緊缺是推動高校國際合作辦學的助推器
隨著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旅游業對GDP的直接貢獻達到2.8%,旅游經濟總量占全球GDP的9%,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到9900萬,占全球就業總數的3.4%,間接就業人數比重則高達9%,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旅游業在創匯、帶動就業方面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1]。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國際旅游人力資源需求。但是,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的供給方面,與中國旅游國際化的發展現狀不相適應。對于國際上優質的教育資源,我們應當根據需求加強國際間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國外旅游院校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有助于旅游人才質的飛躍,適應現代國際旅游業的需求。
2. 現有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呼喚新的辦學模式
現行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辦學合作現狀發現主要以單向交流為主,還停留在境內合作模式,利用自身資源開展教育合作模式主要類型有:一是全面移植型,將國外大學的教學模式移植到境內的大學,包括教學計劃、大綱、教材、教學方法等,培養適應國際旅游市場需求的人才。二是組合合作型,通過互認對方所開設的課程獲得的學分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學體系,實行境內境外共同學習的方式,比較普遍的有“3+1”“2+2”“1+3”形式。三是交流合作型,境內境外互派教師進行講學,優秀學生也可以境外學習[2]。從以上三種模式不難看出重點還是以引進和模仿為主,在學生的培養上還很難達到國際市場的需求,在質量上也很難保證。 三、“四位一體”多元化國際合作模式的探索
黃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旅游管理型人才為目標,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探索全新“四位一體”多元化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具體是指:“四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培養、保障體系,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其最終的目的是服務于“一體”――即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培養目標,一切國際交流活動都必須以就業能力的培養為中心,這是國際化合作辦學的總方向和總原則。
1. 多元化的視角和理念
國際合作辦學模式不能僅局限于資金、設備的引進,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模式引進,這樣才能夠達到真正改革的目的,才能夠培養符合中國旅游發展的人才?;谶@樣的目的,黃山學院對現有的國際合作辦學進行改革,建立符合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的“四位一體”合作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為: 整合優勢力量,與企業需求接軌,促進旅游教育的改革。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結合人力資源開發理念,和國外先進理念結合設計出符合中國旅游業發展的辦學模式,不斷縮小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將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與國際先進理念結合,轉化為符合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教育模式。
2. 多元化的培養模式
黃山學院現有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包括:VATEL中法酒店管理專業、中韓酒店管理專業、旅游管理專業、酒店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根據現有的六個旅游管理類專業培養模式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采用適合學生發展的自主選擇的多元化的辦學培養模式,主要有:
一是分段聯合培養模式。深化旅游管理專業傳統的合作模式,如黃山學院中韓酒店管理專業與韓國的“2+2”分段聯合培養模式,即2年在黃山學院完成,2年在韓國的大學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從2007年至今黃山學院已經形成成熟的分段聯合培養,并且把分段式的培養爭取延伸到旅游管理類其他專業,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普通專業、會展經濟與管理等專業,培養模式多樣化,建立專業大平臺,讓旅游管理類相關學科群也可以選修“2+2”國際合作班級的相關課程,實習和實踐可以根據中外雙方的溝通靈活安排時間。
二是建立創新型的中法合作大平臺。黃山學院與中法VATEL國際酒店與旅游管理商學院合作“4+0”的辦學模式,主要針對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該項目學制4年,實行學年學分制管理。主要教學活動均在黃山學院完成,即“4+0”模式。合作雙方教學專家共同進行制定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撰寫教學大綱,并對教學及辦學效果進行監督與評估。學生在四年學習中必須完成40多門課程,中方負責安排課程的50%,外方主要負責50%的專業課程,由VATEL國際酒店與旅游管理商學院派遣外籍老師與黃山學院認證教師共同進行全英文授課。達到畢業要求的學生可以同時獲得中國和法國教育部門認可的學位證書。黃山學院的中法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宏觀管理的優勢、企業的實踐檢驗優勢、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以黃山學院旅游學院為合作基地,共同培養出更加適應旅游現代化發展需求的國際型人才,共同創立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相結合的旅游國際辦學大平臺。
三是以點帶面,開拓一對多常態化合作。以黃山學院中韓“2+2”的合作以及中法VATEL酒店與旅游管理商學院合作項目為試點,開拓更為廣闊的合作辦學的國家和院校,如已經有了初步合作的臺灣實踐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德國施特拉爾松德應用科技大學,開始進行常態化的合作,在師生的實踐交流合作、學生短期實習項目的互換、教師科研教學的學習等方面進行常態化的合作。
3. 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建設模式
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應該通過對市場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市場,通過對畢業生的市場跟蹤調查,根據國際旅游發展形勢的變化、旅游人才需求的變化設置課程,同時建立一套旅游人才評估體系,這樣設置的課程才能夠真正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黃山學院旅游管理類的中韓酒店管理專業、中法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
一是注重實踐環節,更新教學計劃。國外大學歷來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2],黃山學院中法酒店管理專業中外合作以項目開展為契機,培養模式力爭和國際接軌,其中實踐環節占整個教學環節的60%,黃山學院中韓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實踐環節占整個教學環節的50%。因此在教學計劃中加大實踐環節的設置,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研究問題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已經學過的知識給學生布置課題,結合專業特色完成報告或到旅游相關企業實習和專業見習[3],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
同時教學計劃的制定過程是根據學生反饋、市場反饋、合作方反饋,不斷修訂完善的動態過程。中韓酒店管理專業至今已經有5屆畢業生,在教學計劃的實施中,通過對市場需求的調查、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將教學計劃與不斷變化的旅游市場需求相對接,根據市場的反饋,對教學計劃已經進行3次調整,并且保證能適度超前的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二是整合相關課程,做好課程銜接。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課程結構設置,整合課程方面主要是淘汰一批舊課程和新設一批新課程,以使教學內容和市場接軌,如黃山學院中韓酒店管理專業原有的“西方經濟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統計學”整合為課程“旅游經濟學”。黃山學院中法酒店管理專業經過與法國VATEL酒店管理商學院的共同協商、溝通和論證,經過30余次專業課程對接,在整合更新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編制了中法酒店管理專業所有課程的教學大綱,設計了以“外語能力和實踐能力”雙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為了有效完成課程銜接,課程設置必須明確核心課程和可替代課程,核心課程在前兩年完成。
三是增設全英文教學課程,踐行參與式教學方式。黃山學院從2007年與國外合作開辦旅游管理類專業以來,核心專業課程從雙語教學到全英文教學的進階式過度。從早期的分段式中韓培養的專業核心課程50%的雙語教學課程設置,到中法酒店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100%采用全英文教授專業課的方式,給學生創造國際化交流的情境。
在全英文教學中,廣泛采用目前國際上普遍倡導的參與式教學方法。黃山學院國際合作交流的專業教師,提倡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如黃山學院中法酒店管理專業“服務禮儀”、“管理學概論”、“餐飲管理”課程,主要應用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可以歸納為: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辯論等。
四是借鑒先進理念,引進英文原版教材。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材,擴大國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一些專業核心課程直接引進原版外文教材,如“旅游學”、“管理學”、“飯店管理”等課程,使英語教學貫穿始終,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營造濃厚的語言和宏觀視角的學習環境,擬加快課程體系的國際化程度[3]。例如:Introduction to Tourism Marketing書中每章各節均有Introduction、Summary、Student self review questions、Student exercise等小標題能夠給學生提供全面易懂的教學內容,在授課的過程中學??梢赃x用現行國際通用的教材,這樣可以避免內容的重復[4]。
4. 多元化的師資培養模式
一是請進來的培養模式。黃山學院旅游管理類專業通過已經建立合作的法國、韓國等國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師,與本國的旅游相關專業老師進行課程對接,邀請他們進行講座、授課。通過講學、示范課、觀摩課、教學法講座、教學經驗交流等形式,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二是走出去模式。黃山學院派遣教師赴韓國、臺灣地區等合作的高校進行授課,學習他們的先進教學理念,并且派遣教師到相關合作辦學的高校進行認證類課程的學習,如分批派遣專業教師到法國VATEL學院進行教學資格認證的學習,雙語教學和全英文教學的教師必須持證上崗,保障教學質量。
三是互融式模式。教師通過國內外的研討會、論壇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際化教學內容的培訓和探討,學習、使用旅游管理類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庫,如學會使用國際先進的慕課平臺;對于黃山學院的中法酒店管理專業合作項目境內外老師共同研究所教學的課程內容,雙方教師共同探討中外旅游業的差異,提出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對于老師同樣可以提高授課水平。
四是實踐能力的培養。選送教學骨干到國際著名酒店掛職培訓,如和萬豪酒店管理集團合作,每年派遣教師,赴美國及國內的萬豪酒店掛職。聘用國內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從國內外企業請來的客座教授擔任20%比例專業課程的教學,同時還利用合作
優勢,與企業合作編寫教材,充分發揮企業實踐經驗豐富、教師理論基礎扎實的特點。
5. 多元化的國際合作保障模式
一是教學管理的保障。旅游管理高等院校要不斷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教學經驗,同時管理經驗也應當得到提升,在初期的建設中要不斷借鑒國外的先進教學管理經驗,通過學習和引薦完善包括學籍管理等教學體制改革,如對國際合作聯合培養的學生將過去的試卷考核模式改為命題討論式、指閱書目寫報告、調查研究報告等多種考試方式。
二是國際化辦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保障。黃山學院從旅游教育的特點出發,可以建立中法雙方旅游教育與管理機構,高校、企業各方參加的理事會,理事會對辦學模式、課程體系、師資培養、保障體系進行研究和審議。
參考文獻:
[1] 蔣艷霞. 世界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N]. 中國旅游報,2013-11-08.
[2] 趙彬,李鴿翎,洪蔚超.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以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為例[J]. 現代物業(中旬刊),2011(5):32-35.
[3] 朱國興,胡善風,汪小飛.旅游管理“頂崗式”實習模式研究――以黃山學院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0(12):42-47.
調查中大多數的學生明確表示從事“旅游管理”或任何可能的管理工作,只有極少數學生決定徹底改行。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意向偏差剖析
1.旅游業的行規使大學生難以直接進入管理崗位。學生們把“個人發展空間”放在就業影響因素的第一位,反映大學生們在與社會的逐漸磨合過程中,日趨理性,但又與旅游行業眾多部門的通行原則相矛盾。例如飯店業的通行原則就是要求管理人員要從服務員做起,飯店管理人員需要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也需要有從事飯店工作的經歷。要做好飯店管理者,必須要有基層服務員和部門經理的經驗,否則,很難管好飯店。在國外,飯店經理和經理這一類中高級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 年的一線服務經歷。而中國飯店一線服務人員的勞動強度大,收入平和社會地位都較低。正是這些原因,大大局限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飯店的個人發展的空間,造成了目前我國飯店中高素質、高學歷管理人員缺乏的局面。
2.預期收人與實際工資相差較遠。由于大學生過高的自我判斷,導致整體預期收入水平偏高。在一個高的人力資本投資預期的前提條件下,現實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卻不斷下降,這必將導致“就業難”現象的發生。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大學生成為普通勞動者,而許多大學生還沒有認清現實狀況,礙于面子不肯選擇低薪部門。
3.學生就業的地區差異。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的調查表明,畢業生的就業地區選擇預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選在北京求職和工作。排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畢業生首選就業地區為北京的比例也高達69%,首選去中、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僅有2%。由于預期與現實的差異非常明顯,從而造成一種嚴重的后果:到北京和上海的畢業生人數遠遠超出實際需求,而中西部地區招收大學畢業生卻異常困難。
4.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旅游行業就業前景缺乏信心。旅游市場是當今世界上持續快速增長最為顯著的市場之一。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國際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國際旅游目的地。那時,中國的旅游產業規模將是現在的6倍。而我國目前的旅游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用“饑渴”來形容,尤其是具有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和開拓能力的中、高級管理人才極其缺乏。以上海為例,現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業中,中、高級管理崗位就有1000 多個。而由于受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卻無法確定是否會選擇旅游專業。
從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偏差
看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
(一)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現狀
在中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旅游教育正全面擴張。據我國國家旅游局的統計,截至到2002年底,全國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113所,其中高等院校407所。2002年旅游院校在校生總計為417,022人,其中高等院校157,409人。
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可分為四個層次:大專,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目前約占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60%;本科,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目前約占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35%;碩士,約占4%;博士,約占1%。我國旅游高等教育已是具有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目前這個體系正處于數量擴張階段,今后將應向質量提高方向發展。
(二)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發展的障礙因素
1.旅游高等教育體制老化。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仍然延續傳統的教育體制,學校主要依據學生的分數來選拔學生,在大學教育中,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輕視了對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導致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學生畢業后不能立刻適應旅游工作。
2.旅游高等教育辦學方向不明確。許多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沒有明確的專業定位,在培養何種類型人才方面,目標不清,導致學生就業后很難適應旅游行業相關崗位的需要。
3.旅游高等教育教學內容陳舊。一是因為師資水平有限。目前高等旅游專業教師主要來自歷史地理專業、外語專業和旅游專業。他們在業務結構、業務水平方面都有較大欠缺,實踐經驗較為缺乏。二是教材內容更新較慢。盡管許多院校都編寫了自己的教材,但實際情況是編大于寫,理論大于實踐,繼承大于創新。
4.旅游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定位不清,導致課程中基礎性、理論性課程比例大,實踐性課程和實習少。由此學生熟悉實際工作就需要更多的時間,這也影響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評價和工作崗位的喜好。
5.旅游高等教育中學生意愿較低。在這次調查中,有2/3的學生首選的不是旅游專業,而這2/3.當中,又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是因為在高考志愿時填寫的“服從分配”而被錄入。他們在入學前對旅游專業沒有認識,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各個方面都沒有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理解這個專業,那么,畢業后改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改革旅游高等教育的對策
1.改革旅游高等教育體系。旅游專業有著較高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更適合于職業技術類型的教育。從目前畢業生分配的情況看,職業技術類的中專、大專要比普通教育的本科生更受旅游企業歡迎。但是,從發展的總體趨向看,高等旅游教育必然占據旅游人才需求的主體地位,因此,應該改革現有旅游高等教育體系,建設起高職大專、高職本科、研究生階段教育相互銜接的旅游職業教育體系;鼓勵和實施旅游高等教育辦學的多元化;建立旅游高等院校中的行業顧問(指導)委員會,從行業的角度指導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加強旅游管理專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和形象;加強與旅游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加強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建設旅游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實現產、學、研的一體化。
2.努力提高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一是細化旅游高等教育的專業方向。目前,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旅行社管理、飯店管理、旅游規劃、餐飲管理等專業。今后,我國旅游高等教育應根據旅游業發展的需要興辦新的專業。目前,市場上旅游策劃、會展旅游、線路設計等類人才已經表現出強烈的需求,因此專業細化將是一個趨勢。各院校要根據自身的實力來設置適應時代要求的專業,做到實用性、超前性和結構的合理性。二是改進教材內容,提高教材質量。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新的教材應注重理論的超前性,管理方法的實踐性、范圍的國際性。三是優化旅游高等教育的師資隊伍,拓寬師資來源。從企業等實際工作部門中聘用教師,為學生開設各類講座或實際操作訓練;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從國外聘請師資;增派訪問學者,吸引留學生回國,加強教師科研成果的應用,增加教師的實踐閱歷,創造條件使教師深入旅游企業,通過實際工作增加實際管理經驗。
3.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大實踐教學課時數的比例。美國著名的康奈爾大學旅館管理學院在課程設置、學時分配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的教育理念,校內就設有實習酒店,充分滿足學生動手實踐的需要。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教學強調實踐教學,邊教邊做,理論與實踐各占一半。在實踐教學手段上,可請專業的管理人員到學校來進行培訓或給學生授課,同時組織學生到模擬實踐基地或賓館、酒店、旅行社去參觀學習。
中國旅游資源豐富,隨著國家的富強程度日益提高,旅游業發展增速迅猛,已成為我國的新興產業,市場前景潛力無限。世界旅游中心已經在向中國轉移,旅游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培養高質量的旅游人才是當前旅游管理專業的當務之急。與時俱進,根據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變化,推進旅游管理課程體系建設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當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學科發展現狀
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入境旅游和國際旅游開始起步,需要大量具備外語溝通能力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一些外國語系開始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當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水準和當時的境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對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往往要求相關人員具備管理、營銷、規劃策劃以及財務處理能力。辦學單位的類別也增多,歷史文化學院、環境規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等院系分別依托自己的專業優勢,紛紛開展旅游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發展,從我國旅游教育的層次結構看,我國已經形成了由碩士、本科、專科和職高組成的高低搭配,規模和結構基本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生層次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已經非常普遍。
二、當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各旅游相關院校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在旅游學科建設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也開始注重旅游管理專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旅游專業教育在教師隊伍建設、培養目標規劃、課程體系調整以及畢業生質量等方面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一)培養目標不清晰,服務技能和管理技能實習課較少,培養的學生質量不高。目前許多旅游院校對市場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沒有進行具體周祥的調研,直接導致培養目標定位不準,模糊,按照慣性開展教學工作。在課程體系中,通常設置一定的服務技術實訓課鍛煉學生的服務技能,以達到畢業能上崗的效果,滿足旅游企業的用人需求,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具體的實習過程中,旅游企業往往要求學生頂崗實習,利用廉價學生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實習也較長時間(通常在半年至一年),且在實習崗位多安排在一線服務崗位,而且,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大幅下降,直接影響后續招生,影響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些教學單位制定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計劃的專業特色非常淡化,容易被其他專業畢業生替代。
(二)課程體系不合理,課程體系設計科學性欠佳。主要體現在:開設課程與旅游管理實務聯系不強,課程開設對先修課和后繼課的邏輯順序關系考慮不足,造成學生理解困難,使教學喪失了應有的科學性、合理性。部分院校的旅游專業由于開設時間短、師資力量薄弱等原因,側重于歷史、文學、語言或地理等能借助外來資源的課程,對能和旅游業的經濟屬性和市場需求關聯度高的課程開設不足。
(三)課程內容出現大量重復。通識基礎理論課和旅游學專業課的授課內容都涉及管理學類、經濟學類和旅游學類課程,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旅游學科課程深度不夠,對于實用的調研需要的數理統計類課程用力不到位。學生感覺什么都學,但是具體到用的時候,對調研回來的數據卻無從下手進行后期處理分析,工作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目前旅游管理專業畢業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給人一種“吹起來海闊天空,干起來無所適從”的感覺,有的畢業生分配到單位以后,對工作不太適應,抱怨學校沒有能提供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此,則我們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有挫敗感是必然的。
(四)旅游管理專業“實戰派”師資力量缺乏,專業教師嚴重不足。既有人員很多是從臨近學科轉行而來,往往自身沒有經過旅游管理專業培訓,對旅游管理專業的認識層次不一,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自己的經驗套用于旅游專業,一些新近畢業的年輕教師實踐教學經驗則更少。
(五)旅游院校與業界交流合作層次和深度不夠。旅游院校擔負著為地方旅游業發展培養人才的任務,一般來說,旅游院校都能做到開門辦學,和行業都有一定接觸,但是往往這些企業合作并不緊密,缺乏長期性和經常性,這樣會導致從事旅游教學的人員對實際情況了解不到位,即便是在教學與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也很難真正得到企業實務界的認可,很難獲得企業實務界的支持,遑論影響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有關決策了。
三、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培養目標,強力推進教學內容與實際市場需求的對接。實現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旅游業就業市場亟需的各種專門人才,能勝任相關旅游企事業單位、旅游行政管理以及旅游教學科研工作。
(二)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建設,處理好專業課、服務技能課與實習課之間的關系。認真考慮職業崗位要求,正確處理與實踐的關系,強化實踐教學的思想。專業課和服務技能課考慮減少課堂講授,通過實踐調查和實習來滿足教學效果要求。提高學生的調研、財務、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實務能力,在實習前集中時間通過短期培訓服務技能,不達標的學生在實習中反思、補課即可。增強人才培養的彈性,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培養方案,允許導師在制度許可的范圍內進行機動處理。
(三)加強旅游管理教學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雙管齊下,聘請和引進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員和旅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到學校兼職或者專職教學,對現有師資形成倒逼態勢,為新進青年教師創造到旅游企業兼職、掛職、交流、進修等機會,讓他們深入到旅游實踐的第一線,親密接觸旅游業的最新發展態勢,提升提高師資水準的效率。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案例和現場教學方式的大量應用。
(四)積極創建相對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旅游行業非常強調實務,所以,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建設來說,創建適用的能保持長期穩定協作關系的設施條件完善、管理水準較高、培訓能力較強的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形成“校企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對提升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的益處不嚴自明,也有利于相關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作為承擔旅游人才任務的專門機構,相關旅游院校應以旅游業對從業人員的市場需求出發,大力解放思想,開放辦學,拋棄虛假繁榮姿態,強化與旅游企業深化溝通與合作,積極爭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積極參與到我國旅游業大發展的大循環中來,才能在開放中受益,在開放中增強自身實力,在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旅游管理;研究熱點;主題;方法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2
調查發現,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們休閑、娛樂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僅能夠緩解人們工作的壓力,還可以增長見識,學習各地的藝術文化,了解風土人情。近年來,我國的旅游呈“井噴式”發展,各地區名勝古跡的人流量持續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人們視野的開闊,對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項目開始擴展,旅游線路、熱點區域等都必須要做出重新的規劃。本文結合最新的數據資料,對旅游工作重新開展研究,展現旅游的新面貌,促進學科的發展與演變。
1 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熱點的演化
我國的旅游業正呈現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資源多樣化,旅游模式創新化的良性發展模式,而與之相關的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熱點,也是隨之變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業形式,到研究旅游資源,再到研究鄉村旅游,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的研究熱點也在求新,求變,不斷與時俱進。
1.1 旅游業的形式
目前,我國旅游管理學科面臨的最大變化就是形式的演變,從以往的單個城市的旅行不斷延伸為多樣的旅游形式。
其一,區域旅游。區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過地區資源和優勢特點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相鄰地區還可以組成聯合,溝通合作,謀求最佳發展。如,杭州烏鎮、哈爾濱黑龍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會展旅游。會展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模式,其將旅游與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促進旅游業結構調整的新契機。各類會展的舉辦,為地區旅游開拓了商機,強調了品牌戰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國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帶動了上海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旅游管理學科研究重點向此傾斜。
1.2 注重旅游資源開發
眾所周知,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地大物博,各地區都有自身的特點項目,旅游行業的發展自然離不開資源的開發,如何協調各地區風貌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政府關注的焦點。對此,開發者要重視減少資源浪費,整合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結構,用優勢項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的熱點。
1.3 發展鄉村旅游業
鄉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補充,也是當下熱點旅游的新去處,人們厭倦了鋼筋水泥,對質樸的鄉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堅持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保持農村的“本土化”特點,開發優質鄉村旅游資源,用新農村發展的思想開發旅游,對行業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這也是當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2 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主題演化
要研究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主題的演化,就可以對旅游管理的主題演化進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從年份和關鍵詞方面進行研究。因此,筆者根據年份出現詞匯量次數不低于30次的詞匯,做出了詳細的匯總,如表1所示。
從表1中,不難看出,我國旅游管理學科主題出現頻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資源,這一詞匯貫穿始終,而后是旅游業和旅游開發。另外,主題詞匯的演變也使概念維度發生了變化,理論基礎從抽象詞匯變為了具體詞匯,整個旅游行業和專家學者,不僅對詞匯有了新的認識,對其出現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與此同時,主題詞之間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詞匯相互交叉,內涵不斷延伸。
3 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謂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學科走勢、數據資料、未來發展等情況的對策,對一門專業學科而言,掌握正確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識更為有效和關鍵。
從數據顯示和信息總結方面而言,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的方法呈現出以下的特點,即因子分析、層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廣泛應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研究方法開始得到關注與應用。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旅游管理學科受管理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的影響,研究方法也出現了巨大的改變,以結構方程模型和數據包攬為主要辦法的研究形式開始進入旅游管理學科,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學科研究方法朝著更復雜和高級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在實際對旅游管理學科進行研究方法的確認中,必須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動態化的狀況和百姓需求,從多個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學的旅游管理學科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轉變,也體現了我國在該領域的不斷完善,并在經歷了最初的摸索后,開始逐漸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研究體系,對研究方法的開發與實證研究應用的結合也更加緊密。
4 結 語
作為我國百姓娛樂、休閑、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不僅能夠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還能夠完善整個市場經濟,樹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現如今,旅游管理學科已成為了很多高校必設的專業,本文以科學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學科的研究熱點、研究主題及方法的演化,總結了旅游專業的發展規律規律,以期進一步提高我國旅游管理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科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娟娟,宗乾進,袁勤儉,等.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熱點、主題及方法演化[J].經濟地理,2013(1).
[2]黃國陽.我國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熱點、主題及方法演化[J].旅游縱覽,2015(6).
教育部高教司政經法管處處長吳燕在會上作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建設定位及其展望》的主題報告。國務院工商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教授,教指委委員、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院長田里教授,教指委旅游組組長、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教授分別作了《論旅游管理專業的工商管理學科屬性與建設》、《全國旅游管理專業學位點建設及其發展》、《“十一五”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建設學科發展規劃》的專題報告。
會上,各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博士點的主要負責人也交流了對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經驗,探討了各自在旅游管理專業學位點建設中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基本目標和思路。主要觀點有:
田里(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認為,旅游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是,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成為工商管理學科中的溫冷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太強調自身的行業特征,而妨礙了學科建設的發展和專業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學科始終沒有擺脫旅游產業附庸的地位:除了旅游規劃具有一定專業技術含量外,其他研究成果幾乎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科班旅游專業畢業生沒有成為旅游行業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業的管理骨干仍然可由其他途徑進入或者替換;旅游管理專業培養通識教育與專業技能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寬口徑、厚基礎的高等教育要求,與實踐操作技能的行業需求,一直都困擾著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介紹了旅游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等。
黃福才(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認為,目前國內博士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位論文的開創性和原創性方面有待提高,與實踐的結合有待加強;某些研究方向課時不足,學生文獻前沿沉淀不夠;部分學生外語和數學基礎較弱,影響了其對前沿動態的了解和科研的深度;平均培養期限4年左右,時間相對偏少。建議: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高導師素質;擴大國內外學術交流;注重培養跟蹤研究前沿的能力和提高原創性和開創性;將有條件的博士生送到發達國家一流高?;驒C構去學習;培養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
馬耀峰(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導)認為,旅游管理博士點的發展定位應依托自身相對優勢母學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學科基礎等資源,作好頂層設計,作大項目,有效提高自身學科競爭力;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形成研究特色。
何建民(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導)對中美旅游管理博士培育的起點(如入學要求與入學指導教師組的組成)、培育的內容與方式、培育的目標等進行比較,分析了不同點的原因與結果,為我國旅游管理博士生培育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高峻(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導)介紹了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介紹了近年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的經驗與思路:多學科團隊作戰,注重凝聚力和戰斗力;以國際合作推進科研水平提升;注重官產學研結合,提高為旅游產業發展的貢獻度;注重旅游研究的科技應用等。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學科建設的“四個一”目標是:一批學術成果、一支學術隊伍、一個學科集成平臺、一種產學研運行機制等。
項目教學的概念最早見于美國教育家凱茲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項目教學法》,是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直接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項目教學在國外研究和應用很廣泛,近年在中國職業教育領域也得到推廣。其中工科類專業研究和應用較多,在管理類專業實施項目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則較少。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系(以下簡稱“旅游系”)從2008年開始實施項目教學改革,目標是通過在旅游管理類專業選擇相關主干課程進行項目教學實驗,探索管理類專業實施項目教學的經驗。
一、項目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本流程
1.旅游職業工作崗位分析。項目教學的內容來自一線崗位工作任務,所以明確專業所培養人才的職業崗位定位是實施項目教學的前提。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備良好旅游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能在旅行社、飯店及其他相關旅游企業從事服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畢業生能勝任旅行社導游、外聯、計調,旅游飯店前廳、客房、餐廳、酒吧等部門的服務與管理工作。
2.旅游職業工作崗位能力分析。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的培養。專業能力一般是指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方法能力包含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革新創造能力和獨立制訂計劃的能力等。社會能力則包含了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究竟應具備什么職業能力,我們進行了專項調查。以酒店職業崗位能力為例,調查酒店十余家,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117份,回收率達到97.5%。接受調查的酒店員工大部分來自酒店的一線部門,在前臺、餐廳和客房工作的員工的比例占調查對象的92.8%。從結果分析可知,被調查的酒店員工普遍認為以下職業能力在酒店服務崗位上非常重要:(1)計算機操作的能力;(2)創新能力;(3)察言觀色和分析賓客心理的能力;(4)良好的紀律意識;(5)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英語會話的能力;(6)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承受工作壓力的能力;(7)良好的服務意識與協作能力;(8)應變能力。不同的崗位員工對這些能力要求的選擇排序不同,如酒店前廳對語言表達能力、英語會話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酒店客房對良好的紀律意識、承受工作壓力的能力要求較高。
3.旅游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工作任務分析是項目教學的難點之一。教學項目設計是建立在對工作任務準確的分析之上的,而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實際情況很復雜,不同企業的生產和工作過程存在較大差異,工作任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眾多不同的企業,要用統一的工作任務來覆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般只能根據不同企業的生產和工作過程,概括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基本工作任務,以此作為項目設計的基礎。我們對原有的專業課程進行了項目課程建設的相關研究和探索,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基礎,根據旅游專業畢業生所面向的職業群,展開了對旅行社導游、計調、門市銷售、外聯崗位,酒店前廳、客房、餐廳、酒水、康樂、收銀等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形成了各自領域的工作任務模塊和工作任務分析表,為項目課程內容選擇、組織奠定了基礎。
4.基于實用性的教學項目設計。(1)項目教學目標設計。包括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項目課程能力目標設計包含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根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崗位特點,特別要求培養以人為對象的專業能力,包括人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2)項目教學內容設計。項目教學內容以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工作任務是項目課程的核心要素,要參照企業任務書描述項目課程中的工作任務,構建項目課程內容。項目教學中的項目必須與企業的具體生產實際相結合,學生通過項目的實施,能基本掌握勝任企業工作任務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體驗企業生產和工作過程,提升對職業工作的感悟,增強對企業生產、管理工作的認識。項目既要貼近企業工作任務,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又要貼近學生和學校實際,具有可行性。(3)項目教學過程設計。按照明確項目任務―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的步驟設計教學過程。(4)項目教學方法設計。重點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方式,如小組合作收集信息、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成果匯報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組織、協調、咨詢角色。(5)項目教學評價設計。重點體現能力本位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和成果評價相結合。
5.項目教學實施。項目教學在實施中會面臨許多問題,諸如實施方式、實施環境、成果形式、實施項目教學時機、項目教學組織形式等,上述問題的方案選擇受到專業類別、課程性質、知識類型、學習階段、項目難度等因素的影響。(1)工科與管理類專業項目教學的實施方式、項目成果形式存在差異。第一,項目成果。工科項目教學成果一般是一件具體的產品,管理類課程項目教學成果一般呈現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思想。第二,實施方式。工科項目教學實施方式一般以實踐操作完成,管理類課程項目教學實施方式一般以研究討論方式完成。第三,實施環境。工科項目教學一般在真實生產環境或仿真生產環境中進行,管理類課程項目教學一般在教室或仿真環境下完成。(2)高職職業素質課、職業崗位能力課程與實際工作崗位聯系緊密度不同,項目教學開展時機、開展數量存在差異。第一,開展項目教學時機。職業能力課與實際工作崗位聯系緊密,項目教學基本可以貫穿整個教學中。職業素質課一般在知識的綜合運用階段實施項目教學的效果比較好。第二,開展項目教學的數量。職業能力課可以大量開展項目教學,職業素質課理論教學比重更大,開展項目教學數量相對較少。(3)不同知識類型運用項目教學存在差異,陳述性知識適用于傳統教學,程序性知識則較適合以活動教學形式進行的項目教學。(4)不同學習階段項目教學的適應性不同,新知識習得階段適合傳統教學,知識鞏固和知識運用遷移階段可以普遍采用項目教學。(5)項目難度和復雜程度不同,項目教學可以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對于單純針對某一新知識的簡單項目,以學生獨立完成較合適;對于涉及知識面較廣、難度較大的復雜項目,則應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完成。
轉貼于
二、高職旅游管理類專業實施項目教學的效果測量
從2008年9月以來,旅游系先后以“旅行社經營管理”“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餐飲服務與管理”“飯店管理概論”“旅游市場營銷”等為教改課程,選擇2007級、2008級旅游管理專業,進行傳統教學與項目教學的比較試驗。每門實驗課程實驗結束,及時總結實施項目教學的策略,并對教學效果進行測量。
1.學生對項目教學認可度。在各門實驗課程項目教學基本完成后,2010年11月我們向旅游管理專業、旅游英語專業、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發放了傳統教學與項目教學認可度的問卷調查表。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項目教學的認可度遠遠高出傳統教學(見表1)。
2.學生職業能力提高。項目教學以工作任務為依據建構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環境以真實工作情境為支撐,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效果明顯好于之前,突出反映在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2008年開展項目教學以前,旅游系學生沒有獲得過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2008年獲省部級獎勵2項,2009年獲國家級獎勵6項,省部級獎勵2項,2010年獲國家級獎勵4項,省部級獎勵4項,2011年獲國家級獎勵4項,省部級獎勵7項。
3.教師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變化。2008年12月和2010年11月我們對旅游管理、旅游英語等專業學生進行了實施項目教學前后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教師對職業素質課和職業能力課的教學在教改后都得到了良好的改進,教改前后在教學理念和處理方式的變化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