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15
序論:在您撰寫預算會計的核算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這樣,既違背了會計的客觀性原則,又因賬上無法提供全面的會計信息,使得在填報會計報表時因需對賬上數字進行一一甄別、分析計算而增加了難度,難免造成賬表不一的現象。
筆者經過對《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總預算會計制度等進行深入研究,并參照有關法規和其他行業會計的原則,在對此類會計業務做了充分調研后,提出以下商榷意見,以供業內人員參考。
一、鄉鎮與街道辦事處,的總預算會計核算方法應有所不同
根據《預算法》第二條:“國家實行一級政府一級預算,設立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五級預算”的規定,鄉鎮作為一級政府應設立一級預算。并根據《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等各級財政部門的總預算會計”的規定,鄉鎮政府財政部門應設立總預算會計,對本級財政預算收支進行獨立核算。
根據上述《預算法》第二條及《預算法實施條例》第二條:“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機關,根據本級政府授權進行預算管理活動,但不作為一級預算”的規定,街道辦事處屬區政府派出機構,非一級政府,它代表區政府執行政府各項行政職能。因此,街道辦事處不能作為一級預算,而須將其財政收支納入區本級預算,接受區人大的管理、監督。
按以上所述,街道辦事處即相當于區政府的本級部門。并且,依據《總預算會計制度》第二條的規定,街道辦事處未包含在該制度的適用范圍。因此,似乎應將街道辦事處視為區政府的一個行政部門來處理相關預算繳撥款和預算收支會計業務。但是,由于街道辦事處本身具有他有別于一般政府行政部門的獨特性質,其行政管理模式特點上更近似于鄉鎮政府,在實際操作中也難于將其歸入《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適用范疇。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踐工作中,為調動街道辦事處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其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動性。各區政府在制定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時,通常也將街道辦事處視同鄉鎮政府,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劃定其一定的財政收支管理權限。
根據以上所述,筆者認為,由于街道辦事處在與區級財政辦理上下級財政決算和鄉鎮政、府財政的近似性,其總預算會計還是應參照《總預算會計制度》來執行。但根據《預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街道辦事處又不得作為一級預算。因此,區、街兩級總預算會計在核算相關會計業務時,應采取與鄉鎮政府總預算會計核算方法既相近、又有區別的核算方法。
二、有關鄉鎮財政(未設立國庫)的總預算會計核算方法
《預算法實施條例》第四十條提倡已具備條件的鄉鎮一級財政設立國庫。但我國目前情況,大多數鄉鎮均尚未具備條件設立國庫。因而采取的辦法是,各地區根據當地財政管理體制,將應屬鄉鎮的財政收入通過稅務所或財政所收繳后盡數納入區國庫,待年終上下級結算時再予區分、確認。因此,對縣區級財政總預算會計而言,其年度中日常會計核算所體現的收入是所屬全轄區的財政收入,而支出則是區本級的財政支出,鄉鎮財政總預算會計賬中體現卻只有財政支出,而沒有財政收入。因此,尚需對上下級之間有關往來辦理年終決算。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有的縣區級財政總預算會計在處理業務時,未將根據當地財政管理體制應屬鄉鎮的各項財政收入進行一一沖轉,而是采取在年終結轉預算結余時,直接沖轉預算結余的方式,或通過補助支出科目來體現鄉鎮的預算收入,導致賬上數字脫離客觀真實。根據《總預算會計制度》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補助支出是本級財政按財政體制規定或因專項需要補助給下級財政的款項及其他轉移支付的支出”的規定,筆者認為,補助支出科目應用來核算各項轉移支付資金的結算,將其同時用于核算鄉鎮一般預算收入的結算易造成會計事項的交錯、混淆。此外,這種核算方法也不利于縣區級總預算會計參預并監控縣區與鄉鎮的上下級結算過程。
三、街道辦事處的相關總預算會計核算方法
街道辦事處的總預算會計與鄉鎮政府的總預算會計,在核算方法有些近似,但也有明顯區別。
1、預算收人的確認:街道辦事處年度中將各項預算收入收繳納入區級國庫,因這些預算收入應屆區本級財政收入,區級財政總預算會計按常規直接確認為本級預算收入即可,不需另行會計處理。這一點與鄉鎮財政的相關總預算會計核算方法有著根本的區別。
2、財政支出資金的調度和預算支出的確認:①縣區級財政總預算會計平時根據街道辦事處年度預算列支財政撥款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一般預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辦
貸:國庫存款
該筆業務,街道辦事處總預算會計則列:
借:其他財政存款
貸:與上級往來
以上作法,會導致年度平時縣區級財政與街道辦事處的往來款不相符,需等年終結算后方能一致。但此作法有利于縣區級財政總預算會計賬真實體觀本級預算支出執行的序時進度情況。
有另一種核算方式值得推敲,它采取與處理鄉鎮的日常支出需要類似辦法,年度平時通過往來款來調度資金,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與下級往來――x x街道辦
貸:國庫存款
街道辦事處總預算會計亦列:
借:其他財政存款
貸:與上級往來
待年終區與街道辦事處辦理決算后,區級財政再根據決算情況將街道辦事處的預算支出決算數字予以列支,作以下會計分錄:
借:一般預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辦
貸:與下級往來――x x街道辦
這種核算方法可使上下級之間的往來款保持相符,但筆者認為,這種方法違背了《預算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及《總預算會計制度》第十一條:“總預算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政收支執行情況和結果?!?、第十二條:“總預算會計信息,應當符合預算法的要求,……”的規定。因為街道辦事處不作為一級預算,其預算納入區本級的預算,因此在區財政根據街道辦事處年度預算撥款時就應該確認為預算支出,才符合會計客觀性的一般原則。
②街道辦事處平時根據年度預算列支財政撥款時,則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一般預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
、貸:其他財政存款 ,
③如街道辦事處需要調入區級資金時,區級財政應列:
借:與下級往來――x x街道辦
貸:國庫存款
街道辦事處應列:
借:其他財政存款
貸:與上級往來
④如果有市級專項補助或其他轉移支付時,區財政應列:
借:補助支出――x x x x(專項補助)――x x街道辦
貸:國庫存款街道辦事處總預算會計應列
借:其他財政存款
貸:與上級往來
3、年終決算:街道辦事處總預算會計在辦理年終財政決算時,應依據實際決算情況分別作出會計處理。
①將劃人本街道辦事處管轄權限的預算收入從往來款中沖轉:
借:與上級往來
貸:一般預算收入――X x X x(收入科目)
②其他結算事項:
借:與上級往來
貸:補助收入――X x x x(專項補助)
借:上解支出
貸:與上級往來
③而區級財政總預算會計則只需對街道辦事處上解收人作以下分錄:
借:與下級往來――x x街道辦
貸:上解收入――x X街道辦
[關鍵詞]中國國情環境會計制度構想
環境會計(Envl ronm entalAccounting)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環境會計已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課題。我國自2001年1月成立了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對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進行了研究。與目前發達國家會計學界在環境會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比,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相對滯后,尤其是在實務方面,尚缺乏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制度對企業環境會計行為進行規范。
環境會計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一門專業會計。環境會計核算各會計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為貨幣進行計量。但環境會計貨幣計量單位的貨幣含義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
一、環境會計的核算模式
1.根據自然資源損耗,對資源進行計價核算反映企業生產經營自然資源消耗過程中給環境造成的損失。一是自然資源消耗。主要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自然資源超定額消耗的部分。這些可計量或估量的自然資源可按歷史成本直接計價。值得一提的是,水、土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的損耗也應列入核算范圍之內。二是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
2.環境保護所支付的費用是指為采取環境治理措施而發生的各項支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三廢”的處理、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關注社會工作生活環境的各項支出。(2)環保有力的企業建立環保組織,對環境會計進行宣傳和對員工環保培訓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定期開展環保方面的講座,收集綠色信息費用。除此之外,還包括植樹造林,美化生活和工作環境費用。(3)環保不力的企業還會發生大量治污和訴訟費用。(4)對于生產制造企業,有開發廢物再利用、節能維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所以有研發或引進環保技術的費用。
3.環境保護取得的收益指企業從環境治理和保護中所取得的收益,即取得的隱性和顯性收入,對這部分收益進行會計核算不僅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環保支出的效益情況,而且有利于鼓勵與鞭策企業進一步改善環保工作。其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1)國家對環保有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進行物質或精神的獎勵。(2)其它企業賠償的污染損失。(3)企業環保取得成效,減少污染,投資者愿意選擇該企業投資,消費者樂意消費該企業產品,其它企業愿意與該企業合作。(4)雖然環保技術研發費用很高,但研發出的環保技術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不可估量。(5)積極參與多種環?;顒?,大力支持環保事業,編印綠色宣傳資料等各種方法傳遞綠色信息,樹立企業和產品良好綠色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這無疑為企業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從而為企業帶來一系列顯性或隱性的收益。這五項收益中的顯性收益可按歷史成本計價,隱性收益可根據適當測算估計計價。
4.環保效益主要核算企業由于依靠有效環境保護所獲得的凈收益,它綜合反映企業依靠環境保護獲得超額效益的一種能力。其計算公式為“環保效益=環保收益一自然資源損耗一環保費用”。
二、環境會計的劃分和會計處理
1.環境成本會計劃分。
(1)環境預防成本。即用于維護環境現狀或防止出現污染和破壞而發生的環境支出,主要包括環保設備儀器的購置、環境監測等所發生的費用。
(2)資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單位個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耗費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實際上就是將資源產品生產所耗用的自然資源以貨幣形式加以表現及量化的過程。
(3)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對已經發生的污染和破壞進行清理和治理而發生的支出。
,
(4)環境補償成本。即對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進行補償而發生的支出,如企業由于排放廢棄物而對其他企業或個人造成損害所支付的賠款、罰款等。
(5)環境機會成本。主要包括資源閑置成本、資源濫用成本。
2.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
(1)資本化處理。企業為預防環境污染和破壞而購置或建造的固定資產可按收益期分別予以處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無形資產的支出,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在建工程”、“銀行存款”:計提折舊時,將當期的預防性支出列入“環境預防費用”、
“環境治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環境支出作為遞延資產分期攤銷,借記“環境預防費用”、“環境治理費用”,貸記“長期待攤費用一環境支出”。
(2)計入當期成本法。①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污染治理費,處理時可借記“環境治理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會計科目:②對于企業因環保問題所支付的罰款、賠款以及其它損失,處理時可借記“環境營業外支出”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③對于企業為開發設計環保工藝、支付環境監測等所發生的當期費用,借記“環境預防費用”、
“環境治理費用”,貸記“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
編制預算不是會計核算的方法。
會計核算的內容包括: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資本、基金的增減。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會計核算方法主要是指設置會計科目及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幾種方法。會計核算方法構成會計循環過程。
會計核算方法,是指會計對企、事業,行政單位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反映和監督所采用的方法。
(來源:文章屋網 )
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及貫徹實施后,財政部又陸續出臺了準則講解、應用指南、解釋公告等,不斷完善準則體系。但是綜合梳理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后,不難發現整個準則體系在會計計量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值得改進之處。由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是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比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準則在會計計量方面也存在類似問題。為此,經過多年討論,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于2013年7月了新的概念框架討論稿。從計量角度講,討論稿厘清了計量目標、計量基礎以及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等許多基本概念,對完善我國會計準則計量相關內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擬從分析我國現行準則會計計量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2013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新的概念框架計量討論稿,借鑒國際經驗,提出改進我國會計計量的建議。
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會計計量規范存在的問題
回顧我國的會計準則、解釋公告、準則講解和應用指南之后,發現我國會計計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計量目標不明確
目標指導具體規定。以概念框架為例,美國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概念框架均以財務報告目標為起點,目標進而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以及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同樣,計量目標是會計計量的基礎概念,是解決會計計量問題的關鍵起點。
在討論計量目標之前,首先需要明確財務報告目標。財務報告目標存在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之爭。受托責任觀指財務報告應反映管理者對交托的資源的保管責任或受托責任的實施成果,以便所有者能夠對管理者的受托責任進行評估;決策有用觀指財務報告應提供關于主體的財務信息,這些財務信息對于現有和潛在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授信人做出向主體提供資源的決策是有用的。在資本市場較為發達的情況下,企業股權分散,投資者實際上為委托人,需要根據管理層提供的信息對受托人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進行評價,從而決定繼續維持受托關系還是更換受托人,即決定繼續投資還是退出投資,因此決策有用觀包含受托責任觀。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與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概念框架都將決策有用觀作為財務報告目標的關鍵詞。
決策有用觀下報表的主要使用者為投資者和債權人。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需求存在矛盾。投資者希望采用市場價值方式對主體進行計量,這樣更能夠反映其投資價值;債權人則期望采用歷史成本對主體進行計量,從而以最穩妥的方式反映該主體的償債能力,提高債權人的保障系數。我國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還包括政府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由于國有企業產權屬于全體人民,政府和公眾需要對企業擁有知情權,政府需要企業提供相應的信息滿足監管要求。不同報表使用者的需求存在差異,所以概念框架應明確計量目標,確定報告的主要使用者的優先順序,并確定對資產和負債計量的要點。
但是我國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中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都未提及會計計量目標,這就容易導致無法厘清應當采用何種計量基礎,并在什么情況下采用何種計量基礎。
(二)具體準則中的計量基礎缺乏在基本準則中的理論依據
該問題是目前我國會計計量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基本準則中僅規定了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現值、重置成本和可變現凈值這五種計量基礎,但在具體準則中應用到的計量基礎遠遠不只這五種,比如對持有至到期投資進行后續計量時采用了攤余成本法,對無形資產初始計量時采用公允價值加上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對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進行計量時采用名義價值1元作為成本,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對融資租入資產初始確認的金額為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的較低者,對存貨進行后續計量時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的方法……上述列舉的計量基礎均在具體準則中得到應用,但卻無法在基本準則中找到理論依據。
此外基本準則也未說明何時采用何種計量基礎,這就導致具體準則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差異。以現值為例,在不同情況下,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時使用的折現率大不相同:當采用帶有融資性質的長期應付款支付固定資產時,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為長期應付款的現值,折現過程中采用的折現率為反映當前市場貨幣時間價值和延期付款債務特定風險的利率,實質上是供貨企業的必要報酬率;在計算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時,采用的利率為當前市場利率;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在計算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過程中采用的是租賃合同承租人的內含利率;在資產減值準則中計算資產減值準備時中采用的折現率為企業在購置或者投資資產時所要求的必要報酬率,通常以該資產的市場利率作為依據。還比如對于公允價值這種計量基礎,現行準則中規定資產在后續計量中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有: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等,但為何這幾類資產可以選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而固定資產或者無形資產必須采用成本模式?以固定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為例,企業持有的目的都是通過資產的消耗來獲取未來經濟利益,但是固定資產必須采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計量,生物資產在存在活躍交易市場并能合理對公允價值進行估計時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準則體系中并沒有解釋為何在估算現值時采用不同的折現率以及為何公允價值在不同準則之間運用不一致。
(三)資產和負債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標準不一致
計量分為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兩部分。初始計量過程中,現行準則體系規定根據資產和負債取得的方式確定入賬價值。對于后續計量,我國基本準則未對何時應用何種計量基礎做出具體規范。例如若軟件技術開發公司開發軟件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出售,但由于專利技術屬于無形資產,即使能夠獲得公允價值也只能采用成 本法進行后續計量;而對于同樣是用于出售的投資性房地產,如果公允價值可以獲得,現行準則允許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專利技術和投資性房地產持有目的相同但在后續計量方法卻并不一致。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基礎時越來越多的考慮企業商業模式的影響。最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 9)中規定主體應該根據商業模式和合同現金流流入的方式確定金融工具的后續計量基礎采用攤余成本或是公允價值。該準則未對商業模式做出明確的定義,但列舉了大量商業模式案例。商業模式即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根據商業模式確定企業的后續計量基礎使得主體提供的財務報告信息更相關。而我國準則在確定后續計量基礎過程中完全未考慮商業模式的因素。
(四)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指引有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逐漸無法滿足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要求,新的會計準則越來越多的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為指導公允價值的應用,FASB和IASB分別于2006年6月、2011年5月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明晰了公允價值的定義、計量層級、估值技術等基本問題。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投資者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加,公允價值在計量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006年新準則出臺后,公允價值被廣泛引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允價值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公允價值不易從公開市場上獲得。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不高,很多資產無法在市場上獲得公開的報價,導致盡管準則允許某些資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仍然鮮有企業愿意采用。例如我國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允許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但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有883家,共有2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占比為3.06%,比例較低;其二,存在某些企業利用公允價值計量操縱利潤的現象。例如根據福建水泥的公開披露,2009年其將持有的興業銀行股票劃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報告期的上半年以均價27.642元/股賣出興業銀行股票423萬股,扣除交易稅費后實際獲得收益11181.075萬元,獲得投資收益11181.075萬元,后又多次進行買賣興業股票的操作。通過金融資產的交易公司在2009年扭虧為盈。這個案例充分表明市場價值的波動可能導致持有大量金融資產的企業利潤波動異常,不利于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
2014年1月28日,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加以明晰,明確公允價值屬于退出價格(exit price),要站在市場參與者角度(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participant)而非主體角度(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ity)進行估計,同時加強了對公允價值相關信息的披露。該準則在2014年7月1日正式開始執行?!豆蕛r值準則應用指南》也即將,進一步增加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指導。至此我國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指引基本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但準則實施后公允價值的計量質量仍然有待觀察。
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概念框架討論稿中計量部分介紹
2013年7月IASB了概念框架其余部分討論稿,預計在2015年新的概念框架定稿。新的討論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計量的概念和應用加以明確:
(一)討論稿明確了計量目標
討論稿說明計量目標由財務報告目標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共同決定。財務報告目標為:“提供報告主體的財務信息,而且所提供信息應有助于現有或潛在的投資者、貸款人和其他債權人做出是否向主體提供資源的決策。這要求報告主體提供關于主體的經濟資源、要求權信息,以及主體運用資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財務報告目標決定了計量目標為:提供有助于如實反映所有關于主體的經濟資源、要求權的信息以及主體管理層運用資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
為實現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必須具有一定的有用基礎,這種有用基礎被稱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兩個基本特征為相關性和如實反映。相關性指會計信息應該與投資者的決策相關。僅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或者僅使用現行市場價格計量基礎都無法提供與決策最相關的信息,所以財務報表不能采用單一的計量基礎。相關性還決定了資產的計量基礎應反映其如何為主體帶來未來現金流量,負債的計量基礎應反映主體未來如何清算或履行義務。由于信息的不確定性,如實反映并不要求主體完全無誤的反映信息,但要避免在記錄信息過程中出現會計不匹配。
增進的質量特征對計量目標的影響包括:可理解性要求主體不輕易改變所采用的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只有當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資產和負債影響現金流量方式發生變化時才做出調整。可比性要求對同一交易事項采用盡可能少的計量基礎。成本效益約束要求采用某一計量基礎帶來的收益要大于其成本。
(二)討論稿將現有計量基礎進行梳理后分為三大類
討論稿將準則中存在的多種計量基礎進行梳理,把所有計量基礎分為三大類,使得具體準則中應用到的計量基礎基本都能從概念框架中找到理論依據。這三類分別是:(1)以成本為基礎的計量,包括以現行成本為基礎的計量如剝奪價值和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如攤余成本、在初始成本基礎上進行攤銷、折舊和減值等;(2)現行市場價格(包括公允價值),該類還包括公允價值減去銷售成本或者公允價值加上交易費用等計量方式;(3)其他基于現金流量的計量,即當成本或現行市場價格不能提供充分相關的信息,或者被計量單位沒有發生成本或取得收益,或者獲取現行市場價格成本過高時,主體應采用的計量方法。此類方法主要包括采用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應收租賃款和租賃債務的減值處理、非金融資產的減值以及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養老金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計量等。
(三)討論稿區分了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
討論稿規定資產或負債初始入賬金額依取得資產或負債的方式分別確定。在等價交換中,交易雙方既不屬于關聯方交易,也沒有面臨財務困境,資產和負債按支付或取得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在不等價交換中,當交易雙方為關聯方或者交易一方處于財務困境時,如果初始計量采用支付對價 的公允價值,那么后續計量過程中可能產生非交易損益,因此這種情況下根據交易性質確定入賬金額;如果該交易屬于與權益投資者之間的交易,則在權益中確認公允價值的差額;如果交易中存在隱含交易部分并可以被識別(如提供額外服務等),則在報表中確認隱含交易金額;如果交易一方因處于財務困境低價出售資產,交易另一方應該在交易發生時確認收益或損失;如果支付的對價為主體自身權益工具,則采用交易對方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該權益工具。
在非交換交易中(政府補助或者法律訴訟等),如果資產和負債的初始計量金額為零,那么后續計量將發生不必要的變化,所以此類資產和負債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應該保持一致。內部構建的資產亦是如此。
(四)討論稿區分資產和負債的后續計量
根據計量目標,資產應該根據其為主體提供現金流量方式,即按照持有資產的意圖來選擇后續計量方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5種情況:
1.為使用而持有的資產。這種情況包括為生產、購買、銷售以及辦公而持有的資產。這些資產應該采用以成本為基礎的方法進行后續計量,原因如下:首先成本法應用較為簡單,其次以成本為基礎的折舊和減值處理方式能夠反映資產獲取現金流的方式及其變化,最后主體持有資產的目的是為了使用,所以現行市場價格對報表使用者來說并不相關。討論稿著重說明了為何對意圖出售的存貨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第一,因為出售存貨過程中賣方需要積極的尋找信用條件符合要求的買方;第二,重復發生的銷售信息有助于估計未來銷售存貨產生的現金流量,過去的銷售收入、銷售成本信息具有預測價值,而現行市場價格不能提供類似信息;第三,很難確定存貨的市場價格,因為銷售存貨過程中會發生大量交易成本。
2.為出售而持有的資產。持有該類資產獲取現金流的方式為出售,所以現行脫手價格(exit price)更相關,如某些金融資產和標準化合約的遠期合同。對于某些正在修建或者已經修建完成的投資性房地產,其具有獨特性,現行市場價格不易獲得,但因持有該類資產的目的是為了出售,歷史信息并不相關,所以仍然采用現行市場價格(一般采用估值技術確定)進行計量。
3.為獲取現金流持有的資產。這類資產包括借款、債券和其他應收款等金融資產。有效利率和可收回性是影響該類資產經濟價值的兩項重要因素。以成本為基礎的計量能夠提供有效信息,所以采用以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方式。但是對于那些現金流波動較大的資產、特別是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如套期保值產品,以成本為基礎的計量可能出現會計不匹配,此時應該采用公允價值或者以現金流為基礎的計量。
4.為他人使用而持有的資產。這類資產主要指固定資產、知識產權、收取過路費的權利等,持有該類資產獲取現金流的主要方式為收取使用權租金。該類資產產生的現金流既來源于現有合同現金流又來源于未來合同現金流,現行市場價格反映了資產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獲取現金流的能力,因此采用現行市場價格計量;當無法獲得現行市場價格時,采用基于現金流的方法計量。
5.無法確定使用用途的資產。有些情況下主體很難確定資產具體使用用途,這時可以根據當前的活動(商業模式)、計劃、戰略來評估資產最可能實現的方式。這種方法可能導致對相似或相同資產的處理不一致。另外一種處理方法是按照資產最佳使用用途計量。最佳使用用途與資產的實際使用用途可能不同,但按照資產的最佳用途計量能夠保證主體對相似或相同資產采用同種計量方式。討論稿給出的另外一種選擇是在主要財務報表中采用一種方法,在報表附注中披露另外一種方法,或者在資產負債表中采用一種方法在損益表中采用另一種方法,二者之間的差額在其他綜合收益表中反映。
討論稿將負債分為沒有明確合同條款和存在明確合同條款兩類,前者主要指來源于訴訟或者因違反法律規定而承擔的義務,該類負債無法獲得成本和現行市場價格信息,因此采用基于現金流的方法進行后續計量;后者指來源于合同、法規或監管的負債,這類負債結算金額確定或者計算結算金額的方法固定。討論稿根據結算方式列示三種計量方法。第一,以現金或者以其他資產結算。大部分負債以此種方式結算,因為負債并不能輕易轉移,所以采用成本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采用現行市場價格;第二,對于能夠轉移的負債,采用現行市場價格;第三對于以提供服務或支付第三方提供服務方式償還的負債,如果提供的服務為循環發生的,則采用成本法(因為過去信息有助于預測未來信息),如果支付第三方提供服務,則現行市場價格更相關。此外合同條款明確,但現金流流出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負債采用基于現金流的方法計量。
(五)討論稿說明在應用其他基于現金流量的計量計算現值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在基于現金流量估計資產或負債的金額時需要考慮現金流量的時間和金額、不確定性、承擔現金流量不確定性的風險補償以及非流動性等其他因素。在計量特別是后續計量過程中討論稿提出需要考慮是站在主體角度還是市場參與者角度進行計量。某些情況下如對固定資產進行減值測試時,應該站在主體角度,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如估算意圖銷售的產品價值時則站在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在估計某些負債的現行市場價格時討論稿提出需要考慮主體自身的信用風險,因為主體的信用風險可能會影響主體未來清償負債的金額,這也符合計量目標中對負債計量的要求,即負債應該反映進行結算時需要償還的金額。
(六)對IASB概念框架討論稿計量部分的評論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現行概念框架計量部分內容較為單薄,僅僅說明了什么是計量,并對四種計量基礎(分別是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實現價值(結算價值)、以及現值)進行定義,對具體準則制定的指導作用有限。
新的概念框架計量討論稿內容更為豐滿,厘清了會計計量中部分基礎概念,明確了計量目標,將所有計量基礎分為三大類,就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以及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分別進行了討論,能夠較好的發揮指引具體準則制定的作用。但是討論稿中計量部分仍有改進空間。首先,討論稿中存在多處規定過于模糊。例如當對不能確定用用途的資產進行計量時,討論稿提出的處理方法包括:按照資產的最佳用途進行計量、按照資產最可能用途計量、在資產負債表和綜合收益表中采用不同計 量方法。這種模糊性為制定準則提供了過多的選擇空間,不利于不同報表之間的可比性。其次,雖然全部計量基礎分為三大類,但是未對這些常用計量基礎的概念和定義加以明晰。比如在其他基于現金流量的計量中提到了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沒有說明可變現凈值的定義以及應用前提。筆者認為對于這些經常用到的計量基礎,可以更加詳細的解釋說明,使得前后概念框架能夠順利銜接。第三,對于公允價值和現行市場價格的應用應該更加審慎。討論稿中多處用到現行市場價格(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特別是對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中,不論是否可以獲得公允價值信息,均不采用成本方式計量。討論稿給出的解釋是投資性房地產是為了出售獲取現金流。但是投資性房地產如果不能獲取公允價值信息,而運用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估算方法誤差很大,需要大量主觀判斷,這時如果強制采用現行市場價格計量方式,并不能保證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也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有用信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致力于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所以準則應該具有普適性,考慮到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審慎使用現行市場價格。
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概念框架討論稿對我國會計計量的啟示
(一)完善基本準則中計量的基本概念,明確計量目標
IASB在最新的概念框架討論稿中已經明確了會計計量目標這一會計計量最基本問題:會計計量目標為實現財務報告目標,提供能夠滿足投資者決策的信息。
我國基本準則中對財務會計報告目標的表述為: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投資人和債權人均需要預測主體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不確定性,以便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和借款決策。同時,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進行,改革紅利的釋放,對國有企業績效的評價也將越來越市場化,所以滿足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信息一般也能夠滿足政府和社會公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如果按照IASB概念框架討論稿的表述,資產的計量基礎反映其如何為主體帶來未來現金流量,負債的計量基礎反映主體未來如何清算或履行義務,則據此編制的財務報告能夠更好的反映企業現金流量的變化,符合財務報告目標,能夠滿足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IASB的經驗值得借鑒。
(二)在基本準則中對計量基礎進行系統歸納總結,使其更具指導意義
IASB概念框架討論稿將所有的計量基礎分為三大類,分別為以成本為基礎的計量;以現行市場價值為基礎的計量以及其他根據現金流量為基礎的計量。雖然在具體表述上討論稿未對這三大類計量基礎進行明確的定義,但分類方法值得借鑒。如前文所述,基本準則中論述的會計計量基礎僅有五種,但在實務中運用的遠遠不止這五種,比如使用價值,成本與市價孰低、重估價等。若要對每個計量基礎都進行定義難度較大,首先無法窮盡所有計量基礎,其次主體經濟事項過于復雜,無法列舉出每種計量基礎的應用前提,因此像IASB討論稿將計量基礎在概念框架中分大類、再在具體準則中對應用的計量基礎進行具體定義分析的方法比較切實可行。
該方法的難點在于如何對各大類計量基礎按照定標準進行定義總結,使其能夠更有效的指導具體準則的應用。IASB討論稿為我國會計實踐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模板。
(三)區分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確定初始計量基礎和后續計量基礎的應用前提
IASB概念框架討論稿對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進行了區分。對于等價交易,不論取得方式如何,資產或負債的入賬價值均為取得時候的公允價值;對于非等價交易,要在初始計量中確認非等價部分。初始計量標準得到規范。
對于后續計量,討論稿根據資產帶來現金流的方式不同,這與上述討論的計量目標相一致:資產應該反映其帶來現金流量的方式。這與最新修改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在邏輯上保持了一致性。IFRS 9規定在確定金融工具后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還是攤余成本計量時需要首先對金融工具進行商業模式測試和合同現金流流入方式。按照資產帶來現金流流入方式的計量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最具有決策相關性的信息,有助于投資者對主體的現金流量進行預測。
當然不可否認,該方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利于不同企業之間的可比性。因為對于同一資產,不同主體的使用目的不同可能導致計量金額不同,不利于財務報表的可比性。同時該方法存在管理層操縱的可能性,也不利于審計證據的獲取。
我國可以對計量基礎的應用前提進行有選擇性的借鑒,不過多的引入公允價值以及有可能會被管理層意圖操縱的條款。
(四)加強對公允價值應用的指引
雖然我國已經公允價值準則,與國際以及美國準則基本趨同,《公允價值準則應用指南》也在即,但是對資產和負債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在世界會計實務界范圍內仍屬難題。尤其是在我國市場化程度不夠高,不易獲得資產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即使能夠獲得市場報價,市場報價可能也無法反映資產的真實內在價值且波動性較大,而采用估值技術時需要估計的主觀因素過多,也可能與實際公允價值相背離。
關鍵詞:企業;會計集中核算;方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0-0-01
所謂會計集中核算,主要構建統一的會計核算中心,在保持原有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和自的前提下,將企業的內部會計機構及相應會計崗位撤銷,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處理各項會計核算工作,落實會計監督職能。經大量實踐經驗表明,企業通過推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可有效提高資金流動效率,合理規避企業會計風險,提高管理質量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企業會計集中核算的方法與路徑,對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一、加強對會計集中核算的重視程度
通過推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可有效強化企業的資金管理與會計管理效率,發揮企業資金利用的最大價值,也可從源頭杜絕腐敗行為,消滅企業內部的不正之風。首先,企業實行核算管理,必須加強宣傳工作,確保各部門意識到會計集中核算的重要意義,了解會計集中核算的職能,配合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不斷增強會計集中核算的認知能力,積極學習國家的財經制度、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等,將會計集中核算視為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再次,企業嚴格遵循會計集中核算制度開展工作,強化日常管理,確保各環節的穩定運行。
二、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
企業若想順利實現會計集中核算目標,離不開內部控制制度的支持與約束作用。無論是認定損失、確定公允價值還是相關會計信息的披露,都需要構建一個完善、有力、公正的內部控制體系;對于企業財務會計的內部控制系統來說,除了貫徹落實會計準則以外,還需要進一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杜絕會計信息造假行為。這就要求企業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與核算意識,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會計集中核算過程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當企業獲得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就可以指導會計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實現盈利目標。
三、強化預算管理的落實
若想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的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構建一個完善、與實際相符的發展標準,對預算支出科目進行優化,做好預算的編制工作;結合企業發展實際情況,采取提前編制預算的方法,適當延長預算編制的時間,提高預算編制的精細化、完整化,深入到企業發展的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及各個環節;對于預算單位的各項財務支出來說,必須嚴格遵循規定和標準,將相應的科目列入到預算中,嚴格審核并批準,要求各個部門按照預算要求開展工作,提高開源節流意識;同時,還應對預算編制、預算審批及預算執行等整個過程進行控制與管理,采取追蹤問責模式,形成全員預算管理意識,為會計核算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環境。
四、保障會計核算中心的運行效率
通過保障會計核算中心的運行效率,為各項會計職能的落實奠定基礎。這也是實現企業會計集中核算目標的關鍵。首先,會計集中核算遵循《會計法》的相關規定,采取不相容會計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將會計責任制度落實到位,確保不同的會計崗位之間實現相互制約;其次,了解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有針對性地落實會計監督職能;作為會計集中核算中心,必須加強和企業各個部門的溝通與聯系,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與理解;如果被核算的部門存在違法亂紀行為,需要及時上報領導;再次,提高會計集中核算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與職業道德水平,只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才能夠在工作中堅守原則,杜絕違規操作行為。
五、發揮監督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企業內部提出審計策略,構建完善的監督體系,通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提高組織機構的合理性、嚴謹性,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與管理;其次,發揮外部監督的保障作用,包括審計、稅務、財政及工商等行政部門,以及證券、保險、銀行等部門也具備依法檢查的權力;如果發現存在違反制度、違反法律的現象則嚴懲不貸,杜絕同類事項的反復發生,熄滅違法亂紀的不正之風;再次,組織、完善注冊會計師隊伍,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這就需要會計事務所加強重視,實現規范化建設,更好地提高會計集中核算的質量水平,有效規避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落實法律責任;最后,優化社會范圍內的會計信息環境同樣重要,在公平、公正的會計信息市場中,才能更好地滿足會計需求者的多元化要求,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由上可見,會計集中核算已經在企業成功運用,可有效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通過整合人力、財力、物力,加強監督與控制手段,協助企業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發揮約束與管理作用,促進企業資金的優化流動、落實預算管理任務,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建英.企業會計集中核算的實踐探索[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2]趙淑玲.企業實施會計集中核算應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
[3]張睿.我國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9).
[4]賓正良.論企業會計集中核算后的財務監管[J].經濟研究導刊,2008(18).
關鍵詞:保險公司 會計集中核算 會計監督
一、前言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保險公司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規避市場風險,保險公司勢必要摒棄以前分散、粗放的管理方式,朝著集約型、精細化管理的方向發展,會計集中核算制度也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即在保證各個下設分支機構財務自和資金所有權、支配權相對不變的條件下,由會計集中核算中心統一開設銀行賬戶,負責管理資金結算、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工作,并且按月向各個分支結構提供會計信息,最終實現規范會計工作,提高資金使用率的目的。
二、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的原因和特點
保險公司傳統的會計管理模式即各級分支機構均設立隸屬于自身管理的財務部門并且使用獨立的銀行賬戶和會計賬簿,由各級分支機構作作為獨立的會計主體行使財務管理和核算職能。各級機構定期向上匯報本級以及下轄機構的財務狀況以及會計報表,層層匯總得到全公司的總財務報表。這種財會合一的管理模式雖然方便各級機構管理本級業務以及資金運行,但是難以保證會計工作的透明性、財務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以及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企業的上市發展。另一方面,會計核算涵蓋了諸多工作,比如保費批量扣款、費用審核、稅費申報、分支機構需求上報、銀行賬戶日常管理、資產及物品的調撥管理、各類單據的發放等,三級機構市屬中心的工作更為瑣碎,還要包括理財分析講座等。總之,保險業務紛繁復雜,保險公司各級財務管理人員工作量大,工作內容多,人手不足,很難全面的顧及到核算工作。隨著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和國務院“小金庫”的排查工作,國家對于保險公司核算的要求更加嚴格,推行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勢在必行。雖然各個保險公司采用的會計集中核算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具備如下特點:由會計核算中心管理原始會計憑證或掃描件,完成賬務后統一裝訂保存;區域內業務費用收付統一管理、調度、結算;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上報月度、季度、年度報表決算報表,經相關機構復核后歸檔;
三、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的措施與要點
(一)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的實現
按照集中程度來分,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的實現途徑的主要有兩種,一是會計集中核算中心隸屬于總公司,采用統一開戶,分機構核算的全國大集中管理方式,平安保險公司即采用這種會計核算方式。各地分公司將業務和費用事項原始單據掃描后可借助ERP系統發送至會計集中核算中心,進行交叉驗證后復核生成憑證,會計核算人員據此進行賬務處理和資金審核撥付;二是會計集中核算中心隸屬于省級分公司,負責該省各分支機構具體的費用核算工作,各級機構保留審批資金的權利,由總公司會計部門承擔監督和業務指導的工作。兩種方法各有側重,保險公司需要根據所占的市場份額和企業規模決定會計集中核算的具體實施方案。實際上,在保險公司推行會計集中核算的過程中,一些保險公司進行全面賬務處理,一些保險公司上收費用審批,付款由分支機構完成,還有一些公司將公司資金、單證、稅務全部上收統一處理。不同公司的集中核算目標不同,也因此選擇了不同的集中核算模式與制度,但由于保險公司人員流動性比較高,涉及的流動資金數目大,建立規范且符合實際的會計集中核算流程十分重要。
(二)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的優勢和不足
1、增加了會計工作的透明性,提高了效率
由于會計集中核算中心與保險公司各個分支結構互相獨立,分支機構的財務審批權與核算中心的會計監督實現了分離,核算人員能夠更好的執行公司的財務規定,依法嚴格核查各機構的收支項目,在很大程度約束了分支機構的財務管理工作,減少了預算外支出、風險事項支出現象。另一方面,各分支機構的財務人員不必再進行會計憑證處理,核算復核、付款和實效追蹤等工作,可以更專注于財務分析,專項投資比分析等與公司經營發展相關的專業業務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為分支機構提供優質的財務管理服務。
2、增加了會計工作的規范性,降低了風險
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大部分分支機構的銀行賬戶,由核算中心統一開戶進行會計核算和費用審核,縮短了管理鏈條,減少了資金沉淀,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由總公司或省級分公司負責管理資金的審核與匯付,統一保存被核機構的會計資料,更好的保證了資金的使用安全和會計憑證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可以統一會計核算口徑,規范業務處理流程,通過專門的核算人員進行具體費用審核,與分支機構財務進行交叉驗證,降低了會計核算的差錯率。
3、會計核算工作與財務管理脫節
開展會計集中核算后,由核算中心承擔會計監督職責,但會計主體、預算主體仍然是各分支機構,所以分支機構與會計集中核算中心間往往存在著職責不清的現象,再加上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分離后,核算人員與機構財務人員溝通大大減少,很容易發生矛盾,甚至造成管理盲區。另一方面,核算人員要負責多家機構的會計核算,由于不了解機構的經營狀況和業務細節,無法保證經濟事項與原始單據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只能從形式上判斷,增加了會計監督工作的難度。
(三)保險公司實施會計集中核算的實施要點
1、建立健全會計集中核算業務流程
推行會計集中核算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會計集中核算體系,確定會計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范圍與職能以及與各個分支機構的協調機制,建立流水化的核算業務流程,切實保證會計集中核算中心能夠成分發揮會計監督作用,提供優質高效的會計核算服務。
2、提高會計核算人員專業素養
會計集中核算對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為實現會計集中核算,保險公司應該著力培養以下幾類人才:分支機構雖然可以取消會計職位,但是應該設立專門的業務錄入員,錄入人員應能夠編制基本的會計憑證,維護會計系統,并承擔簡單的稅務和資產業務工作;會計集中核算中心的核算人員需負責會計系統的管理,具有扎實的會計知識和核算經驗,能夠處理各種會計業務,生成匯總會計報表,負責公允值價值的確認,對重大事項進行干預和控制。
3、加強對行業規范的學習
保險公司會計集中核算中心主要工作包括:保費收入、計提準備金、投資收益、費用計提等。針對新的會計準則,核算人員應該明確保險合同的界定、保險合同的劃分、保險混合合同的分拆、保費收入的確認和新型保險產品的核算,核算人員還需厘清《企業會計準則第25 號―――原保險合同》、《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 2 號》、《關于保險業實施有關事項的通知 》、2009 年修訂的《保險法》、2009《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的規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等法律文件中關于會計核算的差異,如保單現金價值自動墊繳保費、壽險與非壽險的劃分等問題的規則變化。表1即為《企業會計準則第25 號―――原保險合同》與《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的規定》中關于保險混合合同分拆規定差別。除此之外,核算中心人員可以在機構費用報銷前或利用保險公司省級會議培訓的機會加強與機構財務的溝通和指導,增加各方的了解和配合,以提高核算工作的效率。
4、加強內部審計與控制
各級分支機構作為會計主體要和會計核算中心一起對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和管理,加強內部控制,嚴格限制超預算的行為。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保險公司應該特別重視合規性審計與全面性審計,加大力度處理違法亂紀問題,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四、結束語
會計集中核算作為公司預算管理和內部控制的重要途徑,是會計行業的重要改革,已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隨著保險公司規模的增加和國家對保險行業各項要求的提高,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的騰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企業發展也越來越快,各類企業如雨后春筍一般飛速發展,同時,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也在不斷的加劇,為了更好的滿足企業的經濟效益,各企業也都在其會計成本核算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是,目前企業會計成本核算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期待我們進一步的解決。本文就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意義、出現的問題以及其解決方法進行討論,以期對企業相關的管理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
企業會計;會計成本核算;問題;方法
隨著經濟的騰飛和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企業不得不在其成本方面進行更合理的控制與核算。加強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能夠有效的提高企業的成本預算,同時能夠保障企業經濟的正常運轉,還能夠降低企業的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加強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對企業的正常發展與運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重要意義
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對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企業會計成本是在企業運營中,所產生的包括各類原料、工資、租金等的一切成本。對企業會計成本進行統計和計算就是對企業會計成本的核算,同理,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就是對企業經營和生產中的所有成本進行的統計和計算。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結果形成對企業運營和生產的反饋,因此,做好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對企業的發展和規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管理人員對企業的成本與經濟效益尤為重視,同時,企業的成本與經濟效益也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數據。更好的對企業會計成本核算,不僅能夠及時讓企業管理人員對企業的發展進行更好的把控,同時,也能更好的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在企業得到了更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鍛煉和提高了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二、企業會計成本核算中出現的問題
1.企業會計成本核算不夠科學合理
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其沒有做到科學合理的核算,在會計成本核算的內容上不能滿足科學合理的設計與計量,從而導致了企業經營資源配置不當、經濟或資源優勢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就是說,僅僅有企業會計成本核算是不夠,而且企業還應當做到讓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在內容上更完整和合理,才能更好的發揮成本核算的作用,以適應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在內容上不夠科學合理,一般包括對信息收集不夠全面,預判不夠準確,缺乏人工歸集處理,人工費不精確,技術成本未能完全進行核算等問題。
2.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意識不足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管理人員可謂是至關重要,在對公司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企業會計成本核算所出現的第二個關鍵問題就是,企業管理人員對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意識不足,認為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在實際的生產運營中并沒有多大的作用。管理人員忽視了會計成本核算的積極作用,從而增加了企業成本方面的損失。
3.少數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在少數企業中,由于一些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從而導致了其不能更有效的進行會計成本核算工作,往往也會在工作當中出現許多的問題:成本核算不全面、會計行為不規范和嚴謹、出于一己私利私自修改數據等。同時,由于企業會計相關從業人員對會計成本核算的忽視,從而導致企業相關會計從業人員不能夠更嚴謹的審核和履行職責,特別是企業會計人員對成本核算的審核和監督不力,從而導致企業資金的使用不當,成本支出過大等不良情況,影響了企業的穩定快速發展。
4.企業會計成本核算方法存在問題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所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快,而相對于這樣一種飛速發展的形勢,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卻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很多企業仍然沿用比較傳統的會計管理模式,其核算方法往往相對比較落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的會計成本核算的具體操作方法不規范,從而導致核算數據結果不能真實的反應實際情況,影響了企業對未來市場的規劃和戰略部署。
三、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問題的解決方法與對策研究
1.不斷完善會計成本核算的內容與制度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一個企業,沒有制度,就一定不能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因此,在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問題上,企業應當不斷地完善會計成本核算的內容與制度,把所有應該納入核算的內容都納入進去,并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企業出現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問題。
2.提高企業核算的意識
提高企業的管理人員的核算意識是提高企業核算意識的關鍵,只有企業管理人員意識到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才能夠加強會計成本核算,細化與完善管理和核算制度,提高核算精準度,促進企業更有效的開展成本核算工作。
3.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人才的素質是影響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企業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那么就一定要提高企業員工的專業素養。同理,在企業會計成本核算方面,也應當尤為重視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只有企業相關會計成本核算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過關,并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的提高其自身的專業水平,能夠更全面的考慮各項運營成本,做到無遺漏、不浪費。相關從業人員,應當不斷的積極學習,以期能夠應對各種復雜的成本核算。只有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效率和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
4.加強審核檢察與監督
在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的同時,還應當加強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檢察與監督,提升管理水平,加強管理力度。企業會計審核部門應當嚴格把關,對于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控制等進行重點審查,這樣就能不斷提高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管理效果。企業個人或者某些部門在申請使用資金的時候,企業會計審核部門應當充分做好資金的審核,并要求其提供詳細的書面申請材料以及資金的詳細使用情況說明,根據目前市場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而詳細的核算,對于能夠通過嚴格審核后的符合條件的資金申請,才能通過批復。只有加強對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監督與審核,才能更有效的去完成核算工作,同時,也為企業避免了不必要的資金財政的支出,為提升企業效益、加強管理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5.優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會計管理方式
不斷優化企業會計成本核算方法,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企業長足發展。一方面,對于部分采用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的企業,應當積極通過改革優化成本核算方法,并結合企業當前的發展情況和特點,立足企業個環節流程的運營,采用更加有效和有針對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只有適合企業本身的核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對于一般企業,可以適當的采用定額法、分布法、以及品種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并結合自身具體的發展情況進行合理的成本核算,從而提高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綜合水平,促進企業的發展和效益的提升。不斷完善企業會計管理方式,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企業長足發展。企業管理人員應當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以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同時,企業管理人員還應當保障企業成本核算的可持續性,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企業還應當不斷加強自己的技術創新,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先進的技術還能不斷節約成本,增創收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使企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四、結語
總而言之,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企業會計成本核算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諸如企業會計成本核算不夠科學合理、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意識不足、少數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企業會計成本核算方法存在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企業應當根據自身具體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對策,可以通過不斷完善會計成本核算的內容與制度、提高企業核算的意識、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審核檢察與監督、優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會計管理方式等方法和對策來解決出現的問題,并促進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效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推動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萬玲.淺談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OL].全球商業經典,2015(08).
[2]梅玉茹.企業會計成本的核算與控制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1).
[3]孫立道.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中的現實問題及完善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4]林霖.企業標準審查:企業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企業標準審查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標準化,2010(06).
[5]曹蘇鐵.試論現行財務會計與報表的缺陷及改進———從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缺陷談起[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6]李福香.試論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現狀及改善措施[J].會計師,2014(03).
[7]郭一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逆向物流的會計成本核算與控制研究[J].物流技術,2013(23).
[8]王昆瓊.事業單位會計成本核算中的問題及加強對策[J].中國外資,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