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11
序論:在您撰寫啟蒙文學的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啟蒙文學是指盛行于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是保守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價值觀之間的一次巨大的沖撞。啟蒙文學的特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教誨性;2、具有民主性,提出為第三等級的文學地位而斗爭;3、注重運用人民的語言和人民樂于接受的文學形式。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啟蒙運動直接促成啟蒙文學的產生
啟蒙運動的核心內涵是理性主義,理性的基本內涵是通過人們的推理和邏輯思維進行對事物的認知。理性主義認為應當通過人們的推理和邏輯思維進行對事物的認識。理性主義產生的歷史根源是歐洲在從中世紀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當中,從事工商業的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壯大。商品經濟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處于受壓制的地位;商業活動受到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嚴重限制的現實狀況,使得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改變自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被壓制的地位;資產階級反抗封建王權的需要形成了啟蒙運動產生的階級、社會基礎。啟蒙運動的主導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識分子。他們成為啟蒙運動主導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歐洲逐步異化并偏離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紀天主教神學。中世紀的天主教會由于受到世俗貴族勢力的滲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啟蒙運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直接促成了啟蒙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二)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使得啟蒙文學帶有思想政治傾向
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進行激烈的斗爭的年代。因此啟蒙文學從產生開始就帶有十分明顯的思想傾向性并同政治理論主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眾多啟蒙思想家通過文學形式宣傳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張,這給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藝術帶來了鮮明的政論性特征。為資本主義制度鳴鑼開道,向封建制度本身進行猛烈攻擊是啟蒙運動時期文學藝術的重要時代使命和歷史特征。
二、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對文學的影響
(一)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促成以思想主張為主流的啟蒙文學
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藝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頓等人的推動下,對世界的認識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對上帝進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這些大膽的思想主張為啟蒙運動和啟蒙文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一時間,倡導懷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為了文學創作的主流。在文學作品當中,將普通的個人作為直接的描寫對象并號召人們進行個性化的發展和生活,成為當時的啟蒙作家普遍反映出來的思想主張。
(二)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使得文學成為政治理論載體
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形式在當時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中,通過作家本身的思想觀點和文字描寫顯現出鮮明的政論性特征。這一時間內,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擔起了啟蒙作家的功能。盧梭、洛克、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將理性主義哲學思想應用于社會政治領域形成了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這些政治理論主要通過當時的文學形式表達出來。
1.形成以民主思想為主的文學
盧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盧梭通過文學形式折射了他的這些主張?!稇曰阡洝贰缎聬勐寰_絲》是他的兩篇著名的文學作品。《懺悔錄》與以往的啟蒙主義文學作品不同的是,該書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質、感情和性格特點。盧梭在《懺悔錄》中以誠懇直率的態度完整地記述了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內心動態的各個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會契約論》,將這些文學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張集中總結和反映了出來。在政治主張中,他主要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國家和社會的形成是個體為滿足自身利益而進行的理性選擇所形成的總體。國家中每一個個體的目的是通過集體的存在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谶@樣的分析,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當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沒有任何一個公民在國家當中應當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夠奴役其他人的權利。當國家不能保證自身利益時,個體可以選擇離開國家。國家政治權利的形成是公民為實現個人利益將公共權力提交給一些具有決策能力的管理者的過程的結果。由于公民推舉政府的初衷是實現個人利益,因此公共權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職責和義務。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學體現
啟蒙運動中的重要思想主張是自由平等思想。這一思想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作品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在政治思想理論當中英國政治學家洛克旗幟鮮明地主張自由的觀點。洛克以基督教神學作為依據,提出“天賦人權”的主張。天賦人權中主要包括的權利有追求個人幸福權、生命權和財產權。洛克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人類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應當是向上帝贖罪,上帝賦予人們自由意志。人應當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們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傷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關于國家應當保障個人利益的觀點也包括個人追求合法權利的觀點,因此也蘊涵一定的行為的自由主張。在基督教神學的視野下,人類具有原罪,人的生命過程都是向上帝贖罪的過程,因此人的本質是相同的,人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這一神學觀點也為平等觀念奠定了基礎。在理性主義得以廣泛傳播的背景下,這一觀念也逐漸被人們發掘出來。
3.法治思想和分權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學
啟蒙文學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樣身兼文學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鳩。孟德斯鳩是法制和分權制衡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當中,他通過小說的形式將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漸描述開來。在《論法的精神》當中,孟德斯鳩提出了社會政治的基礎應當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鳩的主要觀點當中,社會同自然界一樣具有相應的規律,上帝在創造世界與規律之后就讓世界按照規律進行運轉,而人類社會應當具有的規律就是社會的法律,社會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運轉。在基督教神學當中,由于人類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們在面臨一定的特殊環境時就會產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組成人員同樣也有可能違背公共利益而以權謀私,因此應當進行分權制衡以對政府進行約束和監督來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啟蒙運動對歐美當今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啟蒙運動直接促成啟蒙文學的產生
啟蒙運動的核心內涵是理性主義,理性的基本內涵是通過人們的推理和邏輯思維進行對事物的認知。理性主義認為應當通過人們的推理和邏輯思維進行對事物的認識。理性主義產生的歷史根源是歐洲在從中世紀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當中,從事工商業的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壯大。商品經濟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處于受壓制的地位;商業活動受到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嚴重限制的現實狀況,使得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改變自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被壓制的地位;資產階級反抗封建王權的需要形成了啟蒙運動產生的階級、社會基礎。啟蒙運動的主導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識分子。他們成為啟蒙運動主導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歐洲逐步異化并偏離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紀天主教神學。中世紀的天主教會由于受到世俗貴族勢力的滲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啟蒙運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直接促成了啟蒙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二)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使得啟蒙文學帶有思想政治傾向
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進行激烈的斗爭的年代。因此啟蒙文學從產生開始就帶有十分明顯的思想傾向性并同政治理論主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眾多啟蒙思想家通過文學形式宣傳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張,這給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藝術帶來了鮮明的政論性特征。為資本主義制度鳴鑼開道,向封建制度本身進行猛烈攻擊是啟蒙運動時期文學藝術的重要時代使命和歷史特征。
二、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對文學的影響
(一)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促成以思想主張為主流的啟蒙文學
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藝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頓等人的推動下,對世界的認識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對上帝進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這些大膽的思想主張為啟蒙運動和啟蒙文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一時間,倡導懷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為了文學創作的主流。在文學作品當中,將普通的個人作為直接的描寫對象并號召人們進行個性化的發展和生活,成為當時的啟蒙作家普遍反映出來的思想主張。
(二)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使得文學成為政治理論載體
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形式在當時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中,通過作家本身的思想觀點和文字描寫顯現出鮮明的政論性特征。這一時間內,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擔起了啟蒙作家的功能。盧梭、洛克、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將理性主義哲學思想應用于社會政治領域形成了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這些政治理論主要通過當時的文學形式表達出來。
1.形成以民主思想為主的文學
盧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盧梭通過文學形式折射了他的這些主張。《懺悔錄》《新愛洛綺絲》是他的兩篇著名的文學作品?!稇曰阡洝放c以往的啟蒙主義文學作品不同的是,該書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質、感情和性格特點。盧梭在《懺悔錄》中以誠懇直率的態度完整地記述了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內心動態的各個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會契約論》,將這些文學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張集中總結和反映了出來。在政治主張中,他主要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國家和社會的形成是個體為滿足自身利益而進行的理性選擇所形成的總體。國家中每一個個體的目的是通過集體的存在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谶@樣的分析,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當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沒有任何一個公民在國家當中應當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夠奴役其他人的權利。當國家不能保證自身利益時,個體可以選擇離開國家。國家政治權利的形成是公民為實現個人利益將公共權力提交給一些具有決策能力的管理者的過程的結果。由于公民推舉政府的初衷是實現個人利益,因此公共權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職責和義務。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學體現
啟蒙運動中的重要思想主張是自由平等思想。這一思想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作品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在政治思想理論當中英國政治學家洛克旗幟鮮明地主張自由的觀點。洛克以基督教神學作為依據,提出“天賦人權”的主張。天賦人權中主要包括的權利有追求個人幸福權、生命權和財產權。洛克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人類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應當是向上帝贖罪,上帝賦予人們自由意志。人應當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們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傷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關于國家應當保障個人利益的觀點也包括個人追求合法權利的觀點,因此也蘊涵一定的行為的自由主張。在基督教神學的視野下,人類具有原罪,人的生命過程都是向上帝贖罪的過程,因此人的本質是相同的,人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這一神學觀點也為平等觀念奠定了基礎。在理性主義得以廣泛傳播的背景下,這一觀念也逐漸被人們發掘出來。
3.法治思想和分權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學
啟蒙文學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樣身兼文學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鳩。孟德斯鳩是法制和分權制衡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當中,他通過小說的形式將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漸描述開來。在《論法的精神》當中,孟德斯鳩提出了社會政治的基礎應當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鳩的主要觀點當中,社會同自然界一樣具有相應的規律,上帝在創造世界與規律之后就讓世界按照規律進行運轉,而人類社會應當具有的規律就是社會的法律,社會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運轉。在基督教神學當中,由于人類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們在面臨一定的特殊環境時就會產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組成人員同樣也有可能違背公共利益而以權謀私,因此應當進行分權制衡以對政府進行約束和監督來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啟蒙運動對歐美當今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促進西方現代文化的獨立思考精神
理性精神強調人們按照自己的思考對事物進行推理以進行對現實事物的認識。進行理性思考的過程當中,人們應當具有充分懷疑的精神,敢于突破舊有傳統進行創新,鼓勵人們大膽懷疑。這種思想主張促成了西方現代文化中的獨立思考精神的產生。西方現代文化中強調的獨立見解的思想觀念來源于理性精神,并在西方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下,人們被鼓勵進行大膽的創新和開拓,勇于懷疑權威,挑戰權威,使歐美思想文化層面充滿了進行自由交流、大膽創新的氛圍。
(二)西方文學中人本主義的產生
人本主義是在啟蒙思想當中占有重要成分的觀念。理性精神本身要求人們按照自己的思考推理和認知事物。在人們的認識過程當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應當被充分調動和運用。人作為思考主體的價值和尊嚴應當被廣泛認可尊重。在現代歐美文化中,這種產生于人本主義和理性精神的觀念已經廣泛推廣?,F代歐美社會強調的人道主義、人權等觀念就是在啟蒙運動的人本主義傾向的影響下發展而來的。目前,在歐美各國,人道精神已經被廣泛認可并對社會各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死刑的廢除、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的廣泛建立和發揮作用都是人本主義的重要表現。
(三)西方文學中個人價值的體現
由于理性精神和人本主義精神建立的重要基礎是人個體能動性的發揮,因此個人的價值和作用在現代歐美文化中被廣泛肯定,獨立人格也因此在現代西方文化思想中被廣泛肯定。個體的獨立性是人們進行理性精神指導下的獨立思考的重要條件。獨立思考的意義和價值需要個體的獨立作為實現條件。在社會生活當中,民主的政治環境也為個體實現價值和尊嚴提供良好的現實保證。
(四)選舉文化的產生
在歐美社會當中,強調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的政治思想氛圍是思想文化重要的特征。經過大革命和歐洲的廣泛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歐洲現代社會已經基本形成了民主政治制度。代議制民主所產生的選舉文化,已經成為歐美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歐洲現代社會當中,人民實現政治訴求的方式已經逐漸多元化并得到充分的拓寬。人們通過具有法律保證的參政渠道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見解,也更加促進了歐美文化中的其他諸如重視法制和契約等特征。
另外,經過啟蒙運動建立起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也為歐美文化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市場經濟模式中強調的公平交易和誠信精神廣泛存在于歐美文化生活當中。誠實守信的社會公共道德標準在西方社會當中正占據著越來越主要的位置。但歐美各國由于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異性。現代歐美文化可以被概括為西歐文化、南歐文化和東歐文化等基本形態。由于啟蒙運動長期以英國和法國為核心,因此法國和英國等國具有的理性精神更加明顯。南歐文化具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傾向,更加重視家庭的作用,法治精神弱于西歐國家。東歐國家相對其他國家比較缺乏民主精神。
四、結語
歐美社會生活的形態深刻地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思想主張在歐洲現代社會當中已經基本變成現實,啟蒙精神的思想內核已經成為西方各國的重要精神特質和內涵,對西方社會發展前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廣林,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的思想啟蒙[J].學海,2011(01).
關鍵詞:后現代文化思潮;新寫實小說;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0-0029-01
后現代文化思潮興起于20世紀的西方,并對西方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后現代思潮是建立在對現代文明的反叛和反思基礎之上的,它是對當代西方所呈現的一種無主體,無信仰狀態的一種總體描述。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后現代文化思潮逐步的被引入中國,同時也對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盡管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和話語抗拒這種外來文化思潮,但不管怎樣其在中國的思想界和文化界還是產生了一系列的深遠的影響,關于后現代在在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界也掀起了一場論戰。本文主要從后現代這樣一種語境出發,探討后現代文化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中新寫實小說的影響。
后現代從總體上承接現代性的一些特征,但在形式上及表現上則力圖超越并反叛現代性。利奧塔認為現代性以其卓越的,宏大的敘事方式為其最大的特征,而后現代的特征是宏大敘事的消解。其在《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一書中,利奧塔提出了關于后現代社會消解了宏大敘事的觀點。其認為那種以啟蒙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話語已經在后現代遭遇了消解。這種文化的轉向在文學上的表現是傳統文學的那種啟蒙性話語方式逐漸的消解,文學從那種敘說重大歷史事件和觀念的傳統關注面開始轉向到日常生活的敘說。
以魯迅所開創的現代文學是有著傳統的啟蒙姿態,其主要目的是關注人生和國民性,其具有的啟蒙性和價值關懷向度對20世紀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隨著后現代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這種文學的啟蒙性開始遭到了解構,傳統的價值關懷和敘述宏大題材的文學樣式開始受到了挑戰,并從深層次上開始解構。
新寫實小說家將其目光轉向到日常生活之中,他們回避那些宏大的歷史主題,而沉迷于一種個人化的,私人化的日常寫作。如池莉的《煩惱人生》就是寫一個工人家庭從早到晚的瑣碎生活?!恫徽剱矍椤穼懸粋€醫生的平常的家庭生活。而方方的《風景》則采取一種零度化的視覺敘說一個下層家庭的世遷。這種消解宏大觀念的私語化的寫作方式呈現了后現代的那種平面化的,拒絕意義和價值的整體文化傾向。詹姆遜在其《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后現代給人一種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覺?!边@種無深度所導向的是一種平面化的后現代景象,文本作為一種語言的游戲而存在著,那種宏大的敘事場景逐漸的被消解。
新寫實小說的另一個向度是作者感情的零度化,這與現代作家的那種啟蒙話語是相悖的。作家不再承擔啟蒙的責任,而主要呈現一種絕對零度的話語方式。這是對傳統作家的那種介入文本的方式和態度的拒絕,是對傳統作家的那種人文關懷的消解和反抗,使得這些作家不再是以一種啟蒙者的姿態作用于讀者和文本之上。作家拒絕啟蒙話語,而呈現一種絕對的零度寫作的狀態,這在方方的《風景》表現明顯。作者以一個第三人的敘事角度來述說這個家庭的變遷。文中的“我”是一個死去的小妹,她冷眼旁觀著這個家庭的變遷。
新寫實小說逃避崇高,不再構建民族神話和寓言,將一切置于日常生活之中,這是對傳統的那種啟蒙文學話語的一種解構和抗拒,它包含著對傳統的那種敘事方式的懷疑和反叛。池莉的《不談愛情》,已經拋棄了傳統的那種營造愛情的氛圍,將一切置于家庭的瑣碎之中,那種傳統的宏大愛情話語在這里遭到了消解。這種改變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社會的這種拒絕崇高的總體價值取向。
新寫實小說同時對歷史開始了懷疑,那種傳統的宏大的歷史觀念開始遭到了解構。歷史從那種神壇走下來了,開始與生活具有了同一向度。在他們看來以往的歷史是值得懷疑的,歷史的發展不是邏輯的呈現而是充滿了偶然和變異。如劉震云的《故鄉天下黃花》即是從不同的角度開始對過去的事件進行重新的解析。
后現代所呈現出的這種宏大敘事觀念的消解,作用于文學上就是一種對日常生活的重新書寫,并將歷史和神話重新建構而呈現出一種日常生活的場景。文學從現代性的那種啟蒙話語到后現代的這種話語權的消解,反映了后現代進程中人們對自我和歷史的重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文明開始在人類面前展現其本來的面目,已不再是一種朦朧的場景。那種宏大敘事觀念開始遭到了消解,人類從更深的意義上認識了自我。隨著后現代的轉向,一種從邊緣到中心的改革開始出現。許多處在邊緣地帶的話語權重新開始建構,在文學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后殖民主義文學的興起和女性文學的繁榮。
參考文獻:
一、四川重慶“抗戰”時期的中心地位的確立
“五四”時期,川籍作家有的出國留學,有的在國內到處奔波,對四川的文學期刊關注不夠,四川文學期刊影響不廣。北京、上海作為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五四”的啟蒙思想輻射到其它中小城市,四川的報業作出了回應,而四川期刊文學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深廣度卻大為遜色。
抗戰時期四川為什么會出現文學期刊繁榮乃至一時成了全國文藝的中心?梳理起來,就會發現一個鮮活的事實,因戰爭原因,大城市北平、上海紛紛成為日本軍攻擊的重要城市,大批文藝工作者逼迫離開,來到四川重慶,期刊也被迫遷往重慶。于是,重慶的文藝雜志如雨后春筍般地迅速增長起來。如:《文藝月報》、《文藝先鋒》、《文藝陣地》、《文藝青年》、《文學》、《文學月報》等。四川重慶成為臨時的文化中心。隨著作家遷徙,文藝組織、刊物、高校也同時從上海、北京兩地向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遷移。標志重慶在40年代開始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中心。
二、現代四川期刊在抗戰文學與時代潮流中漫游
抗戰以后的重慶,文學期刊的啟蒙被救亡的主題壓倒。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戲劇、報告文學皆進行抗日的宣傳。還對抗戰文藝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整個抗戰文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1.自由寬松的獨特審美。時期,形成了獨特的“渝派文學”特質?!啊迮晌膶W’正由于其生存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顯示出與前兩個十年所不同的審美取向和風格特征。作家自身經歷著凄慘苦難的生活,往往對筆下人物的不幸遭遇注入無限的悲憫?!阶屓送感臎?,作品也盡顯‘悲涼’的美學風格。對人的現實生存的關注,作品所體現出的悲憫人道情懷和悲涼美學風格,正是渝派文學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創作風格”。集中展示了中國20世紀文學的實績和成就。作家們滿懷深沉真摯的愛,以文人的自由,去表現認定的獨特的審美選擇。在作品中捕捉并傳達那些最感人心靈的悲憤情緒,構成底蘊深厚的抗戰文藝,成為當時文化的載體和民族心理探析的杰作。
2.“救亡”與“啟蒙”是時代主題?!拔逅摹睍r期,文學啟蒙的目的“重在國民性的改造,從而最后改變中國的政局和社會面貌,這恰好說明它仍未脫離‘以天下為己任’的憤世憂國的文化傳統;相反,倒是在更深刻的悖論中顯現了文學啟蒙中現代化主題的內在復雜性和現代性”?!拔逅摹蔽膶W革命乃至抗戰爆發前的各種文學思潮,著重強調的是文學與社會改造的密切聯系,文學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想啟蒙作用。尤其關注個人生存的“危機”,文學啟蒙的對象集中于下層社會,把喚起大多數下層人民的覺醒作為文學的基本任務。依然保持著改造國民靈魂的內涵。而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作為國統區的重慶,因期刊紛紛遷至此,再加之大批作家流亡到此,故四川期刊文學發生了重要變革,肩負起民族救亡和民眾啟蒙的雙重使命。當時的一些文學期刊形式多樣,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文學想驚醒沉睡的國人的巨大沖擊力。文章的標題,常直奔主題,作者想通過血和淚的書寫,參軍抗戰的精神謳歌,傳達出一種不屈的中國魂。這些文字以通俗化的語言對抗戰進行了宣傳,起到了啟蒙和民族救亡的雙重使命??箲鹞幕c現代啟蒙文化構成了四川期刊文學的空間,這是中國“救亡”與“啟蒙”大時代主題的映現。重慶抗戰文學的重要成就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把救亡與啟蒙結合在一起,繼承“五四”傳統,發揚光大。
3.抗戰情結的抒寫。現代四川期刊因表現抗戰文學而獨樹一幟,呈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作家們努力開掘的抗戰人物和故事所蘊藏的思想內涵,向讀者傳達一種感奮的力量,其愛國的情結引發共鳴,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社會的根本精神和文化風貌,從而獲得獨立的美學品格。有關、有關民族精神的題材就構成了現代四川期刊抗戰文學的主要部分。
現代四川期刊與抗戰文學情結,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最輝煌的一頁,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實現了特定歷史時期四川期刊文學審美創造價值,高揚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
[本論文是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啟蒙、救亡與民族關系――現代四川文學與期刊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07Sd1103)。]
參考文獻:
[1]司馬長:《中國新文學史》(下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3。
[2]李 怡:《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
關鍵詞: 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本質特征
中圖分類號:I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4)04-0088-05
近十年來,現代文學的現代性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重點和熱點之一,這一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依然有深入探索的學術空間,例如,如何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本質特征?為此,本文從中國現代文學的特性及其整體結構上,對這一重要學術命題發表一些見解,以求拋磚引玉。
一、“被現代”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為
“自覺現代”的文學 學界有一種共識,即現代文明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和發展關系特別密切,中國現代社會確認的現代文明,便是所謂的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又是現代化的成果?,F代化是指對傳統社會的根本變革,包括發達的市場經濟和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應的文化變革,以變革確立了圍繞中心的統一、秩序、規范的理性價值體系?,F代化是社會學概念,作為現代化本質的現代性則是一個哲學性的概念,它指一種不同于古典時代的新的生活方式。根據哈貝馬斯的看法,歐洲的現代性發生于中世紀宗教和形而上學的舊有世界觀的崩潰,是一個M.韋伯所謂“理性化”的過程――以天賦而自足的理性為普遍依據和價值準則。
現代性在世界的傳播形成了以西方為中心的統一世界史,這是一個由西方和非西方相對的二元對立和等級高下的世界:西方/非西方,先進/落后,文明/野蠻,科學/迷信,理性/愚昧。西方向貧窮、落后的國家和民族輸入的現代性,除了能夠促使這些國家進行社會變革和文明進化,也使這些國家被歸入了西方世界全球稱霸的統一世界史進程中,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落后國家不得不承受欺凌和屈辱的“被現代”的歷史。
盡管與現代文明相關聯的現代性,是20世紀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學所必需的,但中國現代社會救亡壓倒一切,使得中國在引入西方現代文明或曰現代性的時候,又努力堅持本民族的獨立性,在抗拒為奴的現代性訴求中,既堅持走向世界,又抗拒西方視野的話語霸權?,F代性的存在是與中國現代社會本身的存在性質緊密關聯的,現代性在中國現代社會的存在既是客觀的,又是復雜的、矛盾的,正如現代性的本質特征一樣,具有悖謬性。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與西方現代性的觀念體系密切相關。作為五四延伸的五四文學革命,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對啟蒙理性的張揚,對個性解放的倡導以及激進的反傳統態度,都是西方現代性精神在中國文學語境中的具體實踐。
中國近現代社會“被現代性”的文明進程中,中國人始終在承受著中心失落和民族日趨衰敗的劇痛,救亡與復興是中國現代社會引入和發展現代性的宗旨所在。贏得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獨立,使民族重新崛起,便成為那個時代中國社會最迫切的需要,也是有理想追求的知識分子深藏于內心的愛國愛民的情結。重造民族性,重建民族輝煌,重新編織民族美好的夢想,促使中國現代社會將西化的“被現代性”轉變為自覺的本土現代性。于是,在現代文學發展歷程中,有的作家高張科學理性的旗幟,以文學創作實現救亡和啟蒙的社會變革宗旨,以理性的精神理想重造民族強盛的夢想,例如文學研究會作家、左翼作家等;有的作家是以純粹的西方現代性人文理念,在自我的心靈世界,構想生命的自由、尊嚴、本色、超然、灑脫,在文學情境中表現美的獨立、自足、理想色調,如前期創造社作家、巴金、九葉派詩人等;有的作家懷想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古樸和詩意美,在中西文化和審美意境的對照中,重塑美善的中國民族性,例如,京派作家,其中沈從文小說的情境多為原始狀態的自然純樸的人生,其作品中沒有現代文明對人性的異化,人們依照生命的自然本性,呈現出坦然、自在、自由、自主的生命活力,這些作品表明沈從文觀照現代性的特別視角;還有的作家則在現代文明浸染下的城市風情中,體驗和感受市井文化的現代韻味,例如作家老舍,他的小說通過描繪舊中國兒女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在京味民俗文化的內蘊中體會現代性在中國世俗生活中存在的價值意義;20世紀30年代的新感覺派小說是對現代都市欲望風情的直覺呈現,將人的潛意識中的情念,迷離恍惚地體驗著,作品具有明顯的頹廢傾向。
個人主體性和建構現代民族國家體制的社會變革,都應屬于現代性的先鋒姿態,叛逆性的先鋒姿態,是現代性的重要表現形式,這種現象在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語境的形成和嬗變中,長期存在著,陳思和提出:“現代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仍然會不斷遭遇新的叛逆,這種叛逆性不是來自傳統的保守立場,而是來自更激進,同時也是邊緣化的先鋒立場;不是來自某種集團勢力的反對,而是更具有個人色彩的獨特立行的反叛?!盵1]對于中國現代文學而言,這種激進的個人主體性,其文學表現形式之一,便是個人主義文學書寫。個人主體自由的傾向,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語境中,并未形成獨立的語式,它時常順應民族和國家的救亡和復興的宏大敘事模式,個人主體性的反思、叛逆、批判性都融入到了民族的救亡和振興中,以及探尋廣大民眾生命完善途徑的宏大敘事中。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現代社會中現代性的存在受到明顯抑制,現代性的影響越來越衰弱,但是,現代性依然在中國20世紀30~40年代生存、發展、變化著。一方面,現代性更加本土化了,另一方面,現代性精神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深入到人的深層意識中。
總而言之,由“被現代”發展為“自覺現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本質特征之一,這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存在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二、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本土化特征
1895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顛覆了物種不變論和神創論,明確提出了遺傳與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等進化論觀點,19世紀末進化論傳入中國,以后,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和科技、經濟的發達,讓中國人的天朝帝國心態徹底喪失,痛苦地承受著中國落后、保守的事實,進化論觀點才讓中國人真正明白中國落后的根源,那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觀念的僵化和保守,實際上,天要變,道更要變,唯有不斷變革和發展,中國才能不落后,才能救亡和復興,進化論還使中國人獲得了復興的信心和激情,達爾文進化論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進化論成為中國現代社會對現代性的最直觀的、最單純的認識,這也形成了中國對現代性的基本態度:由改變了對傳統的迷信,進而發展為要改變傳統以實現社會變革,進而要徹底反叛傳統實現現代性的文明進化,因此,“發展”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確立的最樸素、最基本形態的現代性價值觀,“發展”也便成了中國本土現代性確立的價值依據。
引薦西方現代性是西學東漸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依照西方現代性模式造出一個完全西化的中國現代性,即使倡導唯新是舉和全面西化的五四時期,作為中國的先知先覺者的有識之士,依然是根據中國民族危機的癥結所在,確立現代性啟蒙的宗旨,而且是依據中國歷史積淀和現實存在的客觀性,確定中國文明進化(即現代性發展)的途徑和方式。
卡林內斯庫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強調了啟蒙現代性是資產階級的現代性,他強調的是工具理性和歷史理性,他提出,技術等物質層面會在日漸增長的過程中給人的精神帶來壓迫,形成困境,于是,便產生了反資產階級的另一種現代性,也就是:“將導致先鋒派產生的現代性,自其浪漫派開端即傾向于激進的反資產階級的態度。”[2](P48)這另一種現代性便是“審美現代性”,啟蒙現代性與反省、反思、批判現代性的審美現代性,二者共生共存,且各呈完整體系,這是西方現代性發展的特色。中國語境現代性的發生和嬗變,則表現為全面的啟蒙現代性和殘缺的審美現代性,啟蒙現代性更廣泛和深入地在中國現代社會中發揮著影響力,這是中國本土特色現代性的主要特征。中國本土現代性還有一條明顯的發展脈絡,是精英知識分子的個人主體性向廣大社會民眾的普遍社會性的轉化。
五四前后,新文化界和新文學陣營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普遍具有偏激的意識,這是有歷史必然性的,因為徹底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腐朽和落后,便要極力摒棄之,為了徹底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就需要如魯迅所言“別求新聲于異邦”,異邦的新聲最先進,也是最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病根的,自然是西方現代性文化,于是,西方現代性文化便以其純正的、完全的面目出現在中國現代社會,結果促使了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當然,在五四時期,這種轉型只是具有了雛形。
西方現代性的理性啟蒙是實現人的解放的途徑,其標志是自覺為人的自由意識的充分實現,即個人主體性的完全確立。中國現代性語境確立的人的個性價值,則是指向社會人生價值的個體生命欲求的表現,中國現代社會現代性的發生和發展,是以國家和民族的救亡和國民精神的救贖為宗旨的,在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下,西方現代性強調的個人主體自由的生命欲望被壓抑了。于是,推崇個人生命的獨立、尊嚴、自由創造性的話語形式,便具有了某種先鋒姿態。具有先鋒姿態的作家受到的西方先鋒性思潮的影響,常不是來自于先鋒理論中,而是受到尼采等西方文化哲人的“超人”意識和歌德等人的“狂飆情調”以及惠特曼等人的“狂野”自由意志的感染。
在中國現代性語境中,先鋒姿態的文學觀和創作傾向,有特別的存在形式,例如表現出主觀浪漫和唯美主義藝術風情的創造社前期的文藝理想和創作實踐,這些作家將個人的生命自由視作人生追求和藝術追求的原動力,他們推崇的生命獨立尊嚴、個人靈魂的天才創造力以及藝術審美的純正,都呈現出現代性的先鋒姿態。在中國現代社會救亡壓倒一切的主流話語中,啟蒙服從救亡,人的解放是以社會整體的文明化為根據的,此種社會生態環境下,審美現代性堅持的純粹個人的主體自由,成為游離于社會主流話語的先鋒姿態的話語形態,這種文學傾向在新詩創作方面表現得更明顯。20世紀30年代,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梁宗岱以及一批圍繞于“現代”雜志的詩人,都具有現代主義的先鋒性創作傾向。到了40年代,則有“九葉詩派”的主觀審美理想的創作,這些具有審美現代性的詩歌藝術,具有主觀玄想、心靈象征、創作意識自由的先鋒特色。
中國現代性語境中,審美現代性沒有獲得足夠的自由生長空間,主要原因是其與中國現實社會的生存環境不協調,審美現代性只能以別樣風情展現著先鋒姿態。作為西方審美現代性根基的唯美主義和藝術自律觀,反思和批判現代化對人的自由的制約。在中國現代社會,個人主體絕對自由的西方式的審美現代性被擠壓到特殊時空環境下的特殊人群中,例如,20世紀20年代的創造社,象征主義詩人李金發,30年代的海派文學家,他們的藝術話語是殘缺的和扭曲變形的,超強的社會功利性擠壓了中國現代社會中作家的審美心理追求,作家普遍具有對審美現代性避而遠之的心理傾向,提倡純粹審美的追求,則使一些作家有忘卻世間苦難和民族危亡的負罪感,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在大敵當前、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中國作家對審美現代性的背離更是普遍的現象,特別是抗戰初期,對“與抗戰無關論”的批判尤其突出了救亡圖存的社會功利理性。這時期某些偏離社會功利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先鋒姿態的文學家,他們倡導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精神的審美理論,如周作人提倡“獨立”的藝術美,朱光潛重視文藝的審美特性,梁實秋提倡基于普遍人性的審美觀,梁宗岱提倡“純詩”,此外,某些海派文藝如“新感覺派”一味沉湎直覺心理體驗的寫作實踐。這些先鋒作家的創作傾向多元化地表現了主觀個性特色,某些創作具有人道主義人生價值確認,還有的則是對藝術女神的癡迷,以及在純粹自我的心理感受中追尋奇異的審美情境。
總而言之,形成本土現代性,是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又一本質特征,這體現出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存在的特殊性和變異性。
三、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多元化語式
中國語境的現代性存在著多元化的話語形態,也體現著發展中不斷完善的屬性。五四時期,從事現代和文學革命的知識分子,真誠地從事現代性思想啟蒙,卻成效甚少,黑暗和專制的社會生態環境以及愚昧、麻木、奴性的國民病態心理素質,使從事現代性啟蒙的知識分子的主體理性承受了沉重的打擊,他們個人主體性的精神追求――對民主和自由的推崇,促使他們以現代性人文理念啟發和喚醒民眾,讓他們擺脫“為奴”的心理狀態,知識分子想象著憑文化及文學之力拯救國家,救贖國民精神,然而這卻被證明是烏托邦式的精神幻想。20世紀30年代,作為文化精英特別是新文學家的知識分子,面對社會矛盾沖突更加尖銳、社會貧富差距更巨大的社會現實,強烈感受著社會底層廣大民眾的艱難生活處境和非人道的慘狀,形成了將個人主體理性融入社會道德中的心理愿望,此外,五四時期產生的主體精神迷失,也促使他們尋求別樣的救贖國民精神和拯救國家衰落的動力源,特別是經歷了大革命的失敗,使得一些原先癡迷文學藝術精神救贖力量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自己理想的崇高而實際力量的微弱,例如創造社的作家,郁達夫在1924年初寫給郭沫若、成仿吾的信中聲稱:“我覺得藝術并沒有十分可以推崇的地方”。[3](P12)郭沫若則干脆表示與藝術的決裂:“什么叫藝術,什么叫文學,什么叫名譽,什么叫事業喲!這些鍍金的套狗圈,我是什么都不要了,我不要丟了我的人性做個什么藝術家。”[4](P312)當知識分子認識到了社會革命對于改變中國黑暗、貧窮、混亂社會狀況的實際作用時,他們便又身處精神的迷惘中,宣揚大眾文藝創作時,他們發現了中國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在于社會中最廣泛的底層民眾,此時民眾的覺醒在于自身,民眾的優良品質也在于自身,五四時期高居于民眾之上的啟蒙者,如今成了需要迎合大眾的“大眾化者”,他們的個人主體性迷失于社會最廣大群體的階級意識中。
“五四”時期的“救亡”/“啟蒙”的雙重思想正是現代性的“個人主體”/“民族國家”觀念的表征。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個人主體的生命是自由的,但卻不是個人意識的完全獨立和放縱。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的本土特征及其多元化語式,既體現為對中國傳統文學及對現代性的雙重反思和批判,還體現為現代性的地域性書寫。五四時期,中西方社會鮮明的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中國與西方之間巨大的落差,這不僅體現在社會存在方面,還體現為國民的心理傾向,于是,全盤西化和全面反傳統,便成為中國開始全面現代性變革的激越姿態,這種偏激意識的變體是唯新是舉,這是在進化論社會生態背景下的現代性領悟,由維新是舉進一步發展為全盤西化。但是,中國現代社會以及現代文學領域,卻沒有真正認同和實踐西方式的現代性人文理念,當時社會采取單一的直線式思維方式,將傳統的腐敗看成一無是處,必須徹底摒棄,對西方現代文明又完全推崇,結果造成“傳統”與“現代”、“舊”與“新”的對立,所謂“新舊主義不能相容,更甚于水火,冰炭至不能相入也?!薄芭f者不根本打破,則新者絕對不能發生;新者不能排除登凈,則舊者亦終不能保存?!盵5]這也正是現代性本身的特征。后期,現代文化和新文學的提倡者,淡化了原先的激情,也逐漸認識到觀念的偏激,更何況他們以理想主義的偏激態度倡導的現代新文化和新文學,在當時中國社會現實中的存在,卻如浮萍和輕煙一樣浮泛,社會的黑暗、腐敗,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和勢力強大,也促使新文化界人士和新文學家反思現代性在中國生存的途徑和方式,同時反思現代性之于中國的實際意義,于是,便有了針對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特征的本土現代性的探尋。至于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地域性書寫,其存在的原因正如學者妥建清所言:“不同于西方現代性注重時間的進步意義,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主要表現出空間性特點。此種空間性特征突出表現在中國現代文學書寫的地域性方面。”[6]
中國現代社會的現代性存在于諸多結構性矛盾關系中,最核心的矛盾是“傳統――現代”的二元對立模式。中國現代社會一直處于對“現代”的“文明進化”的理性價值追求中?!皞鹘y――現代”的二元對立狀況,長期存在于中國現代社會的進程中。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現代社會的改造,始終面對著中國傳統秩序和觀念的強大阻礙,中國現代文學家的啟蒙和救贖的功效便陷入這種困境中。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學的存在境況即是如此,對此,陳思和分析道:“當時大部分中國還處于古老秩序下的超穩定結構中,新型的經濟城市所形成的海派文化與處于緩慢變革中的古老中國的整體文化環境之間,構成了特定意義下的一種緊張關系,我把這種關系稱之為叛逆性?!盵1]在中國現代性語境中,海派文化及其影響下的海派文學,表露出全然的西方現代性面孔,在藝術形態上呈現令人難以親近的變態和奇異的特征。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傳統――現代”二元對立的構成因素存在著復雜多樣性,在五四時期,中國社會對強盛的西方及其現代性充滿了奇異幻想,在“傳統――現代”的二元對立態勢中,價值取向決然地傾向于現代,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都市上海、北平、天津、武漢等地,發達的商業和冷酷的機器工業,以其瘋狂力量扭曲了人性,現代社會的畸形、病態發展,使中國知識分子感到痛心和迷惑,于是,傳統的溫情又逐漸復活。京派作家大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他們的性情也多為溫文爾雅的傳統士紳情調,然而,他們之中又大都有留洋經歷,對西方現代文化頗為熟識,于是便有了在文化品性方面熔鑄古今、學貫中西的包容并蓄。顯然,在中國現代性文學語境中,“傳統――現代”的二元對立不是絕對的,而是對立中有交織,側重一方面兼顧他者,周作人和沈從文就更偏重中國民族性的審美情境,京派作家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重詁和重建中國的民族文化品性。
此外,“被現代性”不僅是近代中國社會也是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必然抉擇,這形成了中國現代社會的現代性語境的顯和隱兩種形態的二元對立,很明顯,為了徹底告別腐朽、保守僵死的封建傳統,中國現代社會選擇了西方的現代性,而且在五四時期采取了唯新是舉和全盤西化的極端立場,便形成了現代性與中國傳統性的二元對立,這也正是現代性本身的特征。在潛隱層面,中國被迫接受的現代性,其異質文化特征,在中國本土的環境中,不斷被改造,這就造成了西式現代性與中國本土性的持久對立,最終形成中國本土化的現代性及其多元化語式。
總而言之,存在多元化語式是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另一本質特征,這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存在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參考文獻][1]陳思和.復雜的叛逆性――現代海派文學的特點[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郁達夫.北國的微音――寄給郭沫若與仿吾[J].創造周報,1924.
[4]郭沫若.十字架[J].創造周報,1924.
[5]汪淑.新舊問題[J].青年雜志,1915.
[6]妥建清.中國文學自身現代性的追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3).
The Essence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UANG Jian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備受人們關注,主要是發現理解人和人性,不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義,還具有不同的風格,為讀者提供豐富閱讀體驗。但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處于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因此同其他國家和時代關于蠻性書寫書籍之間具有顯著差異性。筆者通過梳理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來尋找蠻性同啟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中國現代文學蠻性題材美學價值發展。
關鍵詞:
中國;現代文學;蠻性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蠻性”書寫備受人們關注,基于作家的經歷、創作思想和思想資源各不相同,同時,加上環境和文學語境的不斷變化,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內涵復雜多樣,不僅是對啟蒙和救亡的訴求及焦慮,還承載著作家對人和社會的烏托邦理想,為作家們提供特殊的現代性審美價值及體驗,并且能進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層次心理狀況。
1、中國現代文學“蠻性”書寫的類型及特點
1.1植根鄉土—書寫“蠻性”之美在中國新文學開始時,鄉土農村就出現蠻性這一特征,作家對故鄉和農村的風俗習慣用批判的眼光進行審視,并揭示和批判農村的蠻荒愚昧及落后。早在鄉土文學第一個十年時期就出現了“蠻性”書寫作品,但數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鄉土小說較為相似。研究顯示,值得人們關注的是“蠻性”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其中,東北和西南為兩個濃墨重彩的版塊。不管作家是東北的還是西南的,其筆下的地域不僅為故事的發生地,同時,還為作品提供復雜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讀性。且作家能通過特定地域,讓人們認識蠻性和人性理論,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將“蠻性”的生存及生命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1.2觸碰心靈—對個體解放的意義研究顯示,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不僅是表現中國農村邊遠地區的野蠻生存狀況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還希望通過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來窺探人性及心靈深處的隱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內涵,觀照人生存困境的詩性和質詢人為解放自身的途徑方法。說到蠻性的這個特點,很多作家便會提高先生的《雷雨》,該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蠻性”書寫的最高成就。事實上,先生的創作也很好地將關于現代文學“蠻性”書寫的事實折射出來,該事實為“蠻性”書寫的大量出現同當時政治文化之間具有直接關系,在發展中受到政治、傳統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其中影響較為嚴重的為政治、地域文化,其對大多數作品藝術風貌和思想水準起到決定作用。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較高的作品,試圖超于潮流,他們不僅辨析整合倫理,不依賴于抒寫特定地域風情,同時,還用一定方法碰觸人性深處,尋找“蠻性”的無限可能,最終擺脫概念束縛。
1.3轉向革命—“蠻性”的升華及純化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部分作家的眼光便轉向鄉土中國的蠻荒,在人們生存的蠻荒中具有一定的力量之美,但沒有人能明確這股力量的來龍去脈。直至20年代中后期,人們發現蠻性同鄉土聯系暫時被分割?!靶U性”為一種讓人們在受到迫害或是不公時自發發出的殊死反抗力量,該種力量已經被納入到革命視野中,具有明確的合法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變革和階級革命。
2、中國現代文學“蠻性”書寫的價值
2.1連通“啟蒙”與“救亡”兩大主題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特點為啟蒙和救亡雙重變奏,換言之,啟蒙和救亡二者一會相互促動,一會又相互壓倒。同時,啟蒙和救亡還相互交纏滲透,出現了像“蠻性”書寫這樣的鈕結點。通過上文所述,便會發現“蠻性”作為一種書寫題材,不僅是啟蒙者借用的“辟人荒”和“立人”途徑,同時,還是救亡者號召“革命”及“反帝”的方式。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不僅指明對感情和人性國民性的思考,同時還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將“蠻性”書寫放在鈕結點上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蠻性的價值。
2.2新的審美品格極端體驗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不僅限于思想內涵上“,蠻性”作為一種寫作題材,在現代文學發展后兩個十年中,該種題材承載的啟蒙和救亡內容有限,鈕結點為主要貢獻價值。在促成審美風格多樣化上,“蠻性”書寫具有一定的成就和價值,并且該種成就及價值是其他題材作品難以替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蠻性”書寫逐漸深沉博大凝厚,呈現出攝人心魄的“極端體驗”之美以及雄健壯闊的“力之美”。
3、總結
“蠻性”在中國現代文學上作為一種創作題材,并不是只有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只是當時中國環境較為特殊,因此,關于“蠻性”創作風貌較為獨特。不管是啟蒙訴求還是救亡迫切需求,作家均將眼光轉向“蠻性”,逐漸深入認識“蠻性”,并探索和嘗試表現內容及方式,為創作提供多樣化新質,代表中國現代文學“蠻性”書寫成就。
參考文獻:
[1]章敏.典妻習俗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J].湖南社會科學,2014(1):199-202.
[2]黃曉艷.上?!袊F代文學史書寫中的地位[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