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07
序論:在您撰寫幼兒教育語文課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幼兒文學課程的定位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師范院校的幼兒文學課程都大同小異:從任教者角度來看,大多由中文專業的教師來承擔教學;從課程內容來看,大多從文學的視野來構建文體論、創作論、鑒賞論等幾個板塊。雖然教材也結合一些審美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但總體而言仍在這些文學范疇之內;從教學形式上看,以知識的傳授與鑒賞分析、創作改編能力的培養為主。由于幼兒文學課程主要由中文專業的教師來承擔教學任務,這就使得這門課程基本上沿襲了中文專業的兒童文學課程模式。這種模式對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者更對路一些,但對教育專業的學習者則不適合,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
近些年,課程改革昭示我們課程必須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來定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今后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幼兒文學課程應該把“幼兒文學”與促進“幼兒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定位在這一點上,幼兒文學這門課程才能真正找準自己在幼兒師范教育體系中的位置,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而精準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學”視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學習者要始終以“幼兒文學和幼兒發展”為主線,以幼兒文學的文本和幼兒發展的規律為情境脈絡,從多樣的幼兒文學作品中去吸取豐富的學習“給養”,教師、學生、學習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互動關系,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從而把幼兒文學作品演化為實用的教師技能。
二、幼兒文學課程的實施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尚處于很幼稚的階段,缺乏知識和生活經驗,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自控能力較差,這些都決定了學前教育只是啟蒙教育,它要求幼兒教師是通曉人文、自然知識,在音、體、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長的綜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現在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應改變自己在課堂中單純的講解者身份,變身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積極合作、主動探索、發現幼兒文學的文體規律,從而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對作品的誦讀、剖析,讓學生領悟幼兒文學創作和鑒賞的范式;給學生自主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多種服務,使他們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再把實踐結果反饋到理論中進行檢測,從而更好地消化理論知識,同時創作出貼近生活、質量較高的好作品。這樣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回到理論的過程,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學效果。
2.作品與技能相結合
現在很多幼兒文學的教材在編寫時,都是以嬰幼兒文學和嬰幼兒心理學理論知識為基礎,由基本理論學習到作品閱讀欣賞,再到嬰幼兒文學作品的創作和改編。它們以理論基礎為指導,以作品鑒賞為基礎,以寫作訓練為提升,三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這門專業基礎課的特色。
對教材中大量的幼兒文學作品,教師應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鑒賞和運用。在指導學生鑒賞作品時,教師不能單純地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去分析情節、語言、寫作技巧等,而應該從實用出發,讓學生學會吟誦、講述、編排、表演。比如幼兒童話和幼兒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兒喜歡的、能接受的語氣、語調,借助一些肢體語言,聲情并茂地講述5~10則;教師推薦一些經典的、受幼兒喜歡的繪本,讓學生閱讀并講述出來,在學生已有的美術基礎上創編繪本;讓學生創作和改編幼兒戲劇,以小組、班級為單位,進行不同規模的表演。通過這樣的技能訓練,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幼兒文學的興趣,在學會鑒賞、創編的同時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加強了幼兒文學課程的實用性,鍛煉了學生音樂、舞蹈、美術、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訓練和實用相結合
首先,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必要的組織和指導,讓學生帶著明確的訓練目的和要求完成訓練,教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要進行檢查。
其次,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的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幼兒園教學法、音樂、美術、舞蹈等相關知識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把訓練和實用結合起來。比如利用學生到幼兒園進行周見習、月實習的機會,讓學生觀察幼兒的語言運用方法和習慣,進行作品的創作和改編,在幼兒園帶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請幼兒聽、賞、觀、看,然后再不斷對作品進行修改,從而高質量地完成訓練任務。
自信,表現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狀態。具有了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才會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朝著目標努力。幫幼兒樹立自信心,就要培養他們的進取心,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人的行為在得到鼓勵和贊賞之后,重現的可能性會增加數倍。例如,教師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贝朔N說法與“你問的是什么問題,這么怪”的口吻比較起來,肯定是前一種說法會使幼兒更情愿地去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不是去挑刺兒,而是指出其做得對、做得好的方面,對幼兒有重要的意義。幼兒對自己的評價正處于由他向自評的過渡階段,教師的鼓勵和贊賞會使幼兒對自己充滿自信,有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進而培養幼兒的堅強意志,只有這樣才可能最終獲得成功。例如,班上有一個極其頑皮,搗蛋的孩子,他是一個單親家庭,爸爸違法住進了監獄,媽媽為了維持這個家庭,撇家舍業出去勞務,照顧孩子的重擔就順其自然地落在了孩子的爺爺、奶奶身上,可是二位老人年歲已大,照顧的精力就力不從心了,孩子就頑皮、任性,做一些大家極其反感的事情出來。如往女同學身上吐臟水,拿臟手抹教室的墻壁,驚嚇女生等,同學們都不喜歡他,這就更滋長這位孩子囂張的氣焰,為所欲為,想干啥就干啥。可以說是有一種自暴自棄的感覺。面對這樣的孩子,就應該在他們的思想觀念方面進行捕捉,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來增強幼兒的自信,使其具有堅強的意志,改掉惡習,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認識到往女同學身上吐臟水,拿臟手抹教室的墻壁,驚嚇女生等習慣是不對的,這樣做的后果怎樣。因為幼兒的本性不壞,是家庭鑄就了他的惡習,增強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二、在實際行為方面為幼兒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
幼兒無論能力強弱,都渴望通過展示自己獲得他人的承認。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機會,使他們的各種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得到發展。例如,科學實驗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此,教師首先用故事、謎語、設問等各種形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積極性,對實驗活動進行必要的講解。演示對幼兒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或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他們感興趣、需要鞏固的部分,讓幼兒盡可能毫無拘束地自由探索。在幼兒親自動手實驗,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情境、進行比賽、運用游戲等方法,引導幼兒主動、大膽地實驗。通過“給磁鐵找朋友”“沉與浮”等實驗活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非常的高,由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了成功的喜悅和探索的樂趣,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在情感體驗方面讓幼兒有成功的感受
幼兒的個體差異非常大,要使他們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必須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形式、方法,在照顧到全體的基礎上,考慮每個幼兒“最近發展區”,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是來自教師和與他人的比較,是發自內心的。例如,在“空氣在哪里”的活動中,先引導幼兒玩氣球、救生圈等充氣玩具,發現空氣的存在。然后讓他們用塑料袋抓空氣,幼兒興致勃勃地跑來跑去,都抓到了滿滿一塑料袋空氣,高興地說:“老師,到處都是空氣?!蔽覇査麄?“我們人體里有空氣嗎?粉筆里有空氣嗎?木頭呢……”幼兒帶著疑問去做實驗,用塑管向水中吹,把粉筆、木頭等物品放到水中,發現有氣泡溢出或沒有氣泡溢出。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驗證自己的認識,使每個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為幼兒創造科教環境
我們對幼兒進行的科學教育,并不只停留在有計劃、有組織、正規的科學教育活動中,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創造一個學知識、愛科學、動手動腦的環境,鼓勵幼兒自發地去探索。我園活動室的墻壁,都是用幼兒自己搜集的貝殼、海星、海螺等組合成的,有美妙的海洋世界,有蠶的生長過程,有南極的企鵝,有北極的熊……在自然角將幼兒親自捕捉的蝴蝶、螞蚱等制成標本,并有計劃地投放一些實驗器材,供幼兒操作,使幼兒有興趣去觀察、思考、實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感受其中的樂趣并得到成功的體驗。
五、結語
一、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文學課程的定位
如何對學前教育專業中幼兒文學課程定位,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在這一培養體系及其相應的課程設置中,幼兒文學課程占有怎樣的地位;該課程與其他課程存在怎樣的關系。幼兒文學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地位由幼兒文學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決定。首先,幼兒文學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忽視幼兒文學的幼兒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進行情感教育、開發幼兒智能的過程中,幼兒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情感凈化力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進行幼兒文學教育,可以避免對嬰幼兒進行簡單的訓誡和枯燥的說教,幫助他們開啟智慧之門,學會感受各種形態的美,在情緒和意志方面進行訓練和提高。其次,幼兒文學教育是健全幼兒人格的素質教育。幼兒文學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類,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強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靈為之激蕩,直接影響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參與塑造人生。它對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幼兒影響至為深遠。幼兒文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兒尚未識字或者識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輔助和引領才能走進幼兒文學的世界。盡管家長也是幼兒文學的傳播者,但這種傳播是自發性、隨機性、無序性的活動。只要有幼兒教育存在,幼兒文學的傳授主要還是依靠幼兒教師。幼兒教師文學素質的高低、傳播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幼兒文學傳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為培養幼兒教育師資的學前教育專業,應當對幼兒文學課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盡管幼兒文學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兒,但是在那片“秋空霽月一樣澄明”“晶球寶玉一樣瑩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愛的永恒主題面前,成人也一樣會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經說過:“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我也得給他們寫點東西,讓他們想想?!笨梢哉f,兒童文學包括幼兒文學也會促進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發展。幼兒文學課程與學前教育專業其他課程之間關系極為密切。幼兒文學中包含許多教育兒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兒的某些心理特點,學習幼兒文學能夠更好地理解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心理學中的基本原理。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學習也對學生的鑒賞、創作實踐影響巨大。幼兒文學與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教師口語兩門課程關系更為密切。幼兒園語言教育中,文學作品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幼兒文學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具備系統的有關幼兒文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其挑選、鑒賞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為幼兒園文學作品教學打下基礎。當前幼兒園語言教育開始趨向文學化,這對幼兒教師的文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實踐會讓學生對幼兒接受文學的特點有更清晰的認識,在作品文學魅力的展現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教師口語課程語言表達技巧的學習也會提高學生傳遞幼兒文學作品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兒文學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拓寬專業視野,促進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的理解兒童,熱愛兒童,提高作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質。
二、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文學課程設置構想
(一)課程目標
幼兒文學課程教學目標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課程的宏觀教學目標。要確定本課程的微觀教學目標,首先要弄清楚幼兒文學素養的內涵。對部分任教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文學課程的教師進行訪談,訪談主要著重以下幾個問題:本課程實施的目標及確立這一目標的依據;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教學中如何促成學生幼兒文學素養的養成;等等。調查發現,教師們一致認同“培養學生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這一目標,并認為確立這一目標是為了學生日后在幼兒園從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一問題上,答案紛紜。有的認為是對幼兒文學的興趣態度;也有的認為是能寫出不同體裁的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還有人認為了解了幼兒文學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因而,在“如何促成學生良好幼兒文學素養的養成”上,有重視閱讀經驗積累的,有重視寫作能力培養的,也有重視理論知識講授的,等等。如果教師不清楚幼兒文學素養的內涵,那么,提高學生的幼兒文學素養就成為一句空話。幼兒園文學教育的實施過程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幼兒文學素養的具體構成。首先,教師要選擇合適的作品。盡管如今幼兒讀物種類繁多,幼兒文學作品市場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齊,幼兒園并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學閱讀教材。
要從眾多的作品中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適合幼兒審美需求的、為幼兒所理解和喜歡的優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選擇者具有豐富的閱讀幼兒文學的經驗和對幼兒文學審美特點、文體特點、接受主體的特性等知識的全面認識和理解。接下來,教師要對作品進行細細的品評。該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構思、有趣的情節、動人的情感還是優美的句子、歡快的節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讓幼兒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誦的快樂、語言能力的培養還是知識的教育、想象的豐富、審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讓孩子感動,自己先感動。教師對作品的態度和情感,體驗作品的廣度和深度,都將影響文學作品傳遞的質量。當然,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思考:幼兒可能會重點關注或喜歡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會讓他們產生疑惑?作品是適合集體欣賞、親子共讀還是自主閱讀?一旦發現作品某些地方不適合幼兒欣賞或不方便進行教學,教師往往要有能力進行改編。然后,我們才能考慮用什么樣的方式將作品傳遞給幼兒。創設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現?設計什么導入語、提問語、過渡語、結束語?開展哪些相關活動?等等。理想的幼兒園文學教學既要彰顯其文學性,也要突出其兒童性,前者指向詩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樂、有趣、游戲精神。[2]
這需要施教者具備如下素養:熱愛幼兒文學的基本情感和態度,對幼兒文學的全面認識和理解,豐富的閱讀幼兒文學的經驗,鑒賞、表現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創編的能力,組織幼兒文學閱讀活動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這其中,幼兒文學作品的表現技巧主要由教師口語課程訓練,而組織活動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課程來訓練。綜上所述,幼兒文學課程的微觀目標就是:通過幼兒文學基本理論、各文體特點和作品的學習以及鑒賞、誦讀、表演、創作、見習等實踐,激發學生熱愛幼兒文學的情感,提高對幼兒文學的認識和理解,豐富閱讀幼兒文學的經驗,培養鑒賞、表現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創編的能力,為幼兒園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內容
課程的內容設置主要應依據教學目標,但也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水平。我們先來看看調查情況。我們在本校發放問卷90份,在北京幼兒師范學校、福州兒童發展職業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各發放問卷20份。四校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6份。從調查結果看,大多數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比例高達94.5%(138人),喜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開拓視野、能更好地認識幼兒等方面。89.7%(131人)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應該是理論加實踐課型。在回答“希望怎樣學習這門課程”時,52.7%(77人)的同學都提到了希望通過實踐(表演、創作、見習等)來鞏固這門課程的學習。在具體的學習內容上,超過90%(132人)的學生喜歡童話和圖畫故事,認為它們富有幻想色彩、直觀形象、貼近幼兒的心理;不喜歡的文體則不太統一。95.9%(140人)的學生認為幼兒文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是有意義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學生“有興趣”學習幼兒文學文學史,還有18.5%(27人)的學生則覺得幼兒文學文學史“沒必要學”。在本課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數學生愿意選擇作品進行鑒賞分析或者選擇某種文體進行創作,有10%(15人)的學生愿意選擇專題做小論文。調查發現,學生閱讀面較窄,而且希望教師介紹某個作品的同時也能告訴他們如何在幼兒園運用這一作品組織活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水平,我們將本課程的內容大致分為三大模塊:理論講授模塊———主要講授幼兒文學的本質(幼兒文學與幼兒心理的關系、幼兒文學的特點等),幼兒文學與幼兒發展的關系,幼兒接受文學的特點及幼兒文學傳遞的特點,中外幼兒文學發展簡史,幼兒文學各文體的特點及相關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鑒賞,幼兒文學各文體的創作要領等。課內實踐模塊———主要包括三部分:兒歌、幼兒詩、幼兒散文的誦讀,童話故事的講述,幼兒戲劇的表演等直觀演繹部分;作品鑒賞實踐操作部分;片斷創作實踐部分。課內實踐與理論講授同步進行,其中作品鑒賞實踐操作部分是重點。課外延伸模塊———這一模塊主要是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彌補課內實踐課時不足而設置,主要包括:幼兒文學閱讀及創作活動,與教師口語課程有緊密聯系的幼兒文學作品讀誦講演類比賽活動及社區推廣活動,與幼兒語言設計活動課程有緊密聯系的幼兒園幼兒文學作品教學觀摩見習活動等。
(三)課程教學
課程內容只有經過有效的組織也即具體的教學才能達成課程目標的實現。幼兒文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應立足于學生實際,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做到:
1.理論講授時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幼兒文學基本理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來源于幼兒文學作品和幼兒教育實際。在講授幼兒文學的特點、功能、接受等理論時,要結合具體幼兒文學作品和幼兒教育實際,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實際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大學生完全有能力歸納出正確的理論。而這種主動參與理論構建的過程無形間培養了學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極有利于學生以后的長足發展。
2.作品鑒賞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好的文學作品首先給人帶來的是強烈的情感沖擊,文學課的教學,也應當先讓學生體會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之美。[4]幼兒文學作品以真善美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讀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師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讓學生體驗的方法。學生通過文學作品進行情感體驗,加深對藝術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兒童、熱愛兒童,情感世界更為細膩、深沉、豐富。[5]345
3.實踐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幼兒文學課程必須迎合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保持課程自身文學性特點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引導學生鑒賞作品時,要教給學生不同文體作品鑒賞的方法和技巧。在鑒賞實踐中,可安排個人獨立鑒賞,也可安排小組合作鑒賞,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課外的閱讀更是可以采取更靈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閱讀一個作家的作品,整理相關的作品創作背景、作品評價等;選擇一個作品進行深度閱讀,并制作成精美的課件,課前和大家分享;鼓勵學生帶著喜歡的作品去幼兒園或社區進行閱讀推廣;等等。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化課程;教育特色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幼兒教育的關注越來越高,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走向學校的第一個階段?,F如今我國的幼兒園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和提升,幼兒園的學習條件和教育手段也在不斷的進步改革,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幼兒園的教育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幼兒教師專業素養較低、教育方法單一等。這些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園應該結合幼兒教育現狀,對教育模式進行創新改革。我園的幼兒教育是以我園特色以及游戲化課程為主,以下就詳細分析如何以我園特色以及游戲化課程來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一、利用兒歌教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幼兒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他們對于新鮮的事物都會十分好奇,并且尤其喜歡模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幼兒很喜歡模仿教師的教學行為舉止、幼兒也很喜歡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我園就針對幼兒的這一特點,利用兒歌教學來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我們都知道很多兒歌中都具有大量的文明禮儀知識,而幼兒對動聽活潑的音樂又非常感興趣,所以通過學習兒歌,讓幼兒了解其中的文明禮儀,幼兒也會模仿其中的文明行為,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以下就具體分析如何利用兒歌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案例一:好寶寶歌見了老師問聲好,見了同伴問聲早。公共車上讓座位,過馬路時幫老小。學會心虛懂禮貌,人人夸我好寶寶。這是一首幼兒兒歌,在歌詞中可以明顯看出兒歌的意義就是引導幼兒學會做一名好寶寶,要懂禮貌、要文明、要樂于助人等,兒歌就是教師最直觀形象的教材,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兒歌,來對幼兒進行引導教育。在幼兒園中很多幼兒見到老師和家長都不會禮貌的問候,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懂得要和同學互幫互助。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幼兒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對于良好的習慣并沒有認知,而好寶寶歌就可以非常形象的讓幼兒認識到什么叫懂禮貌、什么叫樂于助人。因此,教師在進行好寶寶歌教學時,要對每一句歌詞進行詳細的分析,對于歌詞中表現的文明行為習慣,要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真實體驗如何做一個好寶寶。教師兒歌教學完成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要經常組織學生演唱兒歌,使得兒歌中的文明禮儀知識在幼兒的心中得到鞏固。
二、通過游戲化課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教育相比少年教育而言,要更加靈活,如果一味的對幼兒說教,那么教育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教學方法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其原因是因為幼兒的性格非常好動活潑,而游戲又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所以通過將游戲與課堂結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心理、思維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會得到發展。以下是游戲化課程的具體案例分析。案例二:幼兒園的游戲化課程不應該僅限于幼兒園內,可以嘗試走出幼兒園,組織幼兒進行戶外游戲,戶外游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也可以使幼兒感受到童趣?,F如今城市中大部分幼兒都很少進行戶外活動,缺乏應有的童趣,也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應該重視幼兒的全面培養,比如幼兒園可以組織學生到大棚中采摘草莓西瓜等,幼兒在采摘的過程中,不僅直觀的認識到了各種果蔬是如何生長的,也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等。在幼兒采摘過程中,教師要詳細的為幼兒講解農民伯伯的辛苦,要引導幼兒明白粒粒皆辛苦。案例三:除了采摘活動,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在課堂中進行手工制作小游戲,比如剪紙、折紙、編織等,手工制作可以有效的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也能提高幼兒的自主動手能力。對于一些比較難的手工制作,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制作,小組的形式也可以培養幼兒的團結友愛意識。
三、結束語
幼兒園的幼兒教育主要任務就是促進幼兒身心獲得健康成長,為進入小學階段做好準備。對于幼兒而言,在幼兒園獲得了良好的培養和教育,也能為日后生活、學習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園對于幼兒教育十分重視,在教育模式上也積極創新改革,我園利用兒歌教學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通過游戲化課堂促進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偠灾?,以我園特色以及游戲化課程為主幼兒教育,有效的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果,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宋麗 單位:盱眙縣維橋鄉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尹倩.淺談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J].才智,2015,35:101.
[2]范曉麗.淺析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亞太教育,2016,10:11.
1.課堂活動體驗“虛化”,淡化語文知識。課堂氣氛活躍,一會音樂欣賞,一會書畫展示;又是課本劇,又是多媒體。花樣翻新,眼花繚亂,表面上學生的主動性增強了,可課后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學生茫然。課堂成了“滿堂問”,學生的身心似乎達到了愉悅,但語文本身的內容卻未被重視。
2.膚淺化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雖然專業和精良,從配音到動畫設計讓學生流連忘返,但是,課件效果淡化了課堂的主題,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現在的“滿堂放”,眼花繚亂的場面讓人覺得好看,但缺少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變成簡單的人機對話模式:花樣繁多的圖片――教師的整體感悟――肢解文本的賞析――文本某點的延伸。
3.教學中自覺反思的意識不強。部分教師沒有通過課后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理念。
針對這些現象,我認真研讀語文新課程理論,探尋新課改中高中語文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倡導語文教師上出有自己個性特色的語文課。在學習了《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后,我獲得幾點感悟。
一、“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核心理念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所以我在課堂上進行了賞識教育?!澳銈冋f的都有道理”……我時刻擔心在不經意中打擊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學中我常常為婉轉的評價語絞盡腦汁,生怕枯燥的表揚使學生乏味,學生閱讀時想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大聲讀,小聲讀,自由閱讀都可以。對少數學生偏激的思維,在思維碰撞中出現的觀點差異,我均會有意識地向正確方向引導,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度。但一味地尊重與賞識容易助長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教師只有恰到好處地懲戒和批評,藝術地點撥,才能使學生茅塞頓開,使師生關系得到改善。掌握好賞識與懲戒的尺度,就能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弘揚人性的理念。
二、重視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也就是要求“實”和“活”
“實”是指知識的落實程度。《新課標》中要求“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知識是學習理解母語,掌握祖國語言的必備工具,作為新課標的三大板塊之一,“知識與能力”的重要性是不應該淡化廢棄的。語文知識的內容很多,如“常用字”、“常用詞”、“名言名句”、“文學常識”、“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語法知識放到具體實在的語言環境中,在“情境效應”的影響下,讓學生輕松又牢固地掌握它;人文類知識要尊重學生個性,良性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去熏陶感染。
除了“實”外,語文課堂還要“活”。強調與學生互動,上課時,我們必須忘掉標準,忘掉已預設好的課件,要按課程及文本內容的需要隨機應變,順勢而成。教師在心中要裝有學生,要重視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生互動,對一些有深度的問題,給一定時間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寫一段不長的感悟。比如:學了《勸學》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要學生回憶有關學習的名言,課后收集部分名言相互交流,還要求學生自己寫一則勸勉學習的“名言”;鑒賞時可以讓學生以相似的話題進行仿寫。學生思維在向縱深發展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生思維交流的高峰時,教師要把自己對文本的思考提供給學生共賞。
三、重視課堂學習中的廣度、深度
一堂真實的課是要避免做秀。語文課,很容易走進做秀的泥潭。課堂上熱熱鬧鬧,師生互動,聲、影齊聚;聽講學生愉悅非凡,聽課教師激情澎湃。教師可下課問問學生:這堂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學生除了高興外,就說不出什么了。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真實的學生,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也許超出你的預設,也許滯后于你的預設,真實的課堂就應該及時調整教學,而不能死抱著教案一成不變,把學生的疑問置之不顧,照著課前設計的軌道走下去,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命的靈性的。我的每一節課里,都可以聽到學生如小麥“拔節”的聲音,那是教學中最美的聲音。真實的課堂不能成為精彩結果的呈現、優秀學生的表演。課堂中,少數好學生成了演員,而大部分學生被剝奪了思維與展現、交流的機會而成了觀眾,這樣的課堂就失去了生成的機會,也失去了生命的魅力。因此,我的語文教學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應該真實展現學生的學習結果,讓所有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
重視教學中拓展的廣度。我們應認真貫徹《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弘揚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依據新課標的理念精神,在課堂上重視教學的廣度,引導學生擴大視野,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擴大知識面,有意識地進行知識面的拓展。課后拓展延伸,就要根植于文本,在探究文本的同時,教師選擇與文本有關的內容來引導學生擴大視野,從而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如《荷塘月色》補充“荷、月”的有關名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熱愛古代文化的興趣……“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教師應著眼學生,考慮如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讀透文本,根據文本特點選擇是否拓展以及拓展材料,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都有收獲。
四、學會積累案例的做法
教師不僅要學習教學案例,而且要撰寫教學案例。通過研究大量的實際問題,我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都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案例事實,二是案例分析。在撰寫教學案例時,我都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對教育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過電影”般地把自己的教育觀念行為再現,用科學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復的分析。這樣就使教育過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都由模糊變得清晰。我對某些教育問題往往認識得比較深刻,解決得比較恰當,能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教師從教學案例的線索引申開去,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發現某些教育規律,特別是解決某些教育問題的規律,從而產生某些創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五、搞好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新課標要求中學生就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短篇小說欣賞、經典電影作品欣賞、唐宋散文選讀、《論語》選讀、唐詩宋詞鑒賞、《紅樓夢》選讀等進行選擇學習,將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搭配選用。我們要將實用文體寫作、說話藝術或語言文字滲透在今后的全部教學過程中。
1.1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在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需要對幼兒的實際特點進行全面了解,并且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相關要求進行充分把握,進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促進幼兒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梢?,正確的兒童觀是非常重要的,幼兒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才能夠從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強化教育效果,有助于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1.2充分理解教育過程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教師需要對教育過程進行充分理解。所謂的教育過程主要指教師通過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教育,使幼兒在行為方面和思想方面得到提高,使幼兒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幼兒教師只有充分理解教育的過程,才能夠在實際的幼兒教育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不斷改變幼兒的思想和行為,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為幼兒思想發展打好基礎。
1.3教師綜合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教師的素質決定了幼兒教育的質量,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很多教師認為對幼兒主要進行知識教學,教師只要具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由于教師除了要對幼兒進行知識的教育之外,還需要對幼兒進行思想引導,糾正幼兒的錯誤行為。教師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較高職業道德素質,幼兒年齡小,無法進行自我表達,如果教師不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就將影響到幼兒的良好發展。
2.幼兒教育模式分析
近年來,幼兒園教育呈小學化,重知識灌輸、技能訓練,輕主體意識、學習興趣,幼兒整日圍著教師轉,對教師的話唯命是從,機械地記誦不感興趣的東西,是被動的沮喪的學習者。教師是知識的傳聲筒,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上課是基本活動,“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做,幼兒看”、“教師指示,幼兒做”,完全忽視幼兒自我學習的愿望。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嚴重束縛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體現。
2.1設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課程目標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確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課程目標。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其主要是為了達到怎樣的目的。教師主要設定幾個課堂目標:幼兒應該在幼兒園學習中,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數學技能、書寫能力、藝術技能和社會技能等。通過對幼兒進行有效的課程教育,實現有效的課程教育,使幼兒打好基礎,有助于幼兒的良好發展。
2.2設定合理的課程內容
教師需要設定合理的課程內容,由于針對幼兒教育的教材非常少,無法使教師進行充分教學,幼兒無法全面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因此,教師應該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內容至少應該包括對學生進行空間、形狀、數字和時間的教學,教學生識字,教學生書寫,教學生學習音樂、舞蹈、體育,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使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等等。教師通過合理設定課程內容,能夠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全面,學生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能力也會顯著提高,這樣才能夠真正對幼兒進行有效的課程教育。
2.3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課程教育方法
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并且很多幼兒對教師教授的內容不感興趣,影響幼兒教育效果。教師需要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課程教育方法,如游戲教育法、合作學習教育法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能夠參與學習,這樣,幼兒才能顯著提高學習效率,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運用正確的課程評價方法
課程評價是幼兒教育課程模式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一些教師忽略了對課程的有效評價,影響了幼兒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運用正確的課程評價方法,通過對自身教學情況的評價,對幼兒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及時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另外,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鼓勵性的語言,多用贊美性的語言,有效提高幼兒學習的自信心,使幼兒在課堂學習中能夠積極配合教師,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促進幼兒的學習進步。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的教育學,是19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有狄爾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學在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師生關系以及教育學性質等方面都給人以許多的啟發。文化教育學派注重從歷史文化和生命闡釋入手研究教育。狄爾泰作為文化教育學先驅,正是他將哲學的研究重點從外部世界轉移到內部世界,把哲學研究變成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探索,成為與自然科學界限分明的“生命哲學”或“精神哲學”,在其著作《關于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中解決了文化教育學的本體論問題,從而使文化教育學的產生成為可能。被稱為教育文化大師的斯普郎格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務就是傳遞文化,體驗文化價值,并培養能創造文化價值的人格。在《教育與文化》一書中他提出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是解決文化危機的唯一方法。與斯普郎格同期的另一位文化教育學家利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本民族特性的本質、精神力量的構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李特的“文化課程”理論,將社會、經濟、歷史、文學等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人文精神的文化課程,張揚一種新的精神教養觀: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民族意識,以真正的文化價值引導和激發學生的精神力量,使教育成為真正的“靈魂塑造”。
教育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關系。對于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文化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第一,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因此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第二,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第三,因為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爾巴特純粹的概念思辨來進行,也不能依靠實驗教育學的數量的統計來進行,而必須采用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的方法亦即理解與解釋的方法進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歷史的客觀文化向個體的主觀文化的轉變并將個體的主觀世界引導向博大的客觀文化世界,從而培養完整的人格。第五,培養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徑就是“陶冶”與“喚醒”,發揮教師和學生個體兩方面的積極作用,建構和諧的對話的師生關系。由此可見,教育就是文化化人,教育就是文化傳承,教育就是民族精神涵養。文化是教育生命之根,教育是文化傳承之脈。教育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己任,文化則通過教育得以傳承和創新,從而推動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二、幼兒園課程與文化
文化的內涵是極其豐富和復雜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括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學術、思想、風俗、習慣、制度等。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動,它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傳遞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它在社會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地選擇、組織和提供的綜合性的、有益的經驗。從文化學的角度看,課程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文化是課程的源泉,文化對課程具有制約作用,它要求課程既不能無視特定社會文化的制約作用,又不能機械地模擬和重復社會文化。因此,在幼兒園課程中必然體現文化的要求,以實現文化與課程的創新、整合和開放性發展。
從文化學的角度分析幼兒園課程要從傳統性,體驗性,綜合性,發展性,開放性入手。第一,課程內容應選擇文化遺產中大量的方法論知識,其有助于兒童能獨立地從事學習、生活和創造,以應對現實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挑戰。第二,課程內容應是人類文化遺產中最具廣泛性、適應性、遷移性的內容,是人類最精粹的文化要素。第三,課程應有一定的難度,讓兒童學會發現、體驗和理解,體現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階梯。第四,課程要體現文化的綜合性,通過學科的整合,使整個知識體系融會貫通。第五,文化是發展的,知識也是日新月異的,課程隨著文化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也應不斷嬗變。第六,課程應有助于兒童了解各個社會文化系統的優勢和缺陷,用開放的眼光和胸懷對待不同的社會文化系統。
南京師范大學學前課程專家虞永平教授認為,人類必須從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挑選出最優秀的部分,同時也是與個體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構成一個“文本”(在不同的群體、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成人和兒童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開放的文化體系),這便是我們的課程。如果這些需要塑造的個體是幼兒,那相應的課程便是幼兒園課程。從文化的角度上審視幼兒園課程,那么它應該是最優秀的人類文化,體現的是人類或者是特定群體的文化積累,而不只是個人即刻的首遇的經驗,它應該是適應幼兒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幼兒園課程要求反映文化傳統,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依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背離本民族的文化特質,不能脫離本民族的語言傳遞文化和知識,不能拋開民族文化的時代烙印傳承文化的氣質和風格。
三、民族文化教育與幼兒園課程
民族文化是特定一個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民族文化傳統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的凝結,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精神生活習性和符號系統,是一個民族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晶。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悠久、獨特、深厚的主流文化,又有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寶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孕育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它有著西方文化沒有的特色和優點,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力量之所在,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光照中華,澤被東亞,歷久彌新。文化共根和文化認同是民族意識形成的基礎,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等文化心理,著民族心靈,對民族的凝聚起著永恒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也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個民族得以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精神維系,不僅能振奮民族精神,而且還有增強與維護民族團結的作用。它作為現代化追求中流浪者的一種心靈港灣和精神家園,不但能夠給他們提供歸依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而且能滿足其社會成員的文化歸屬感和穩定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對外來文化與商業文化的沖擊,使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傳承產生一種憂思與緊迫感。在世界各地,春節的舞龍、舞獅、秧歌等游行成為華裔向后代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讓身處異國文化氛圍中的華夏子孫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世界各地的華裔心懷歸根情結竭力以多種方式向子孫傳承中國民族文化,培養華裔子孫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民族文化教育的漠視。幼兒園課程中的民族文化缺失讓我們深感民族危機踅伏。基于對“文化斷代危險性”的憂思,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得以傳承和弘揚,不致面臨被湮沒和扭曲的命運,作為人生基礎教育的幼兒園必須肩負起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
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和重要途徑。實施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傳承、弘揚中華多姿多彩的優秀民族文化,讓兒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將民族之根深植人心,培養民族意識,涵養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條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實施民族文化教育,使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浸潤并受益于中國獨有的文化情懷,無論對于人的個體成長、群體塑造、社會發展,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