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2:26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心理輔導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爺爺、奶奶或親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語、性格孤僻、內向等的心理情緒問題,這嚴重影響其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據統計:25.1%的“留守兒童”對兒童的集體活動沒有興趣;18.2%的“留守兒童”不愿參加集體活動;12.3%的“留守兒童”不合群,人際關系較差;常常表現為獨來獨往、性格內向孤僻;近半數的“留守兒童”只有別人叫才去參加集體活動。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緒低迷、困擾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離開父母的關愛,從小缺乏管理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變得沉默、內向、不開朗,表現為情緒低迷,困擾重重,焦慮不安,厭世反感,抑郁寡言。據調查分析發現,21.5%的“留守兒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現為一說父母就焦慮、悲傷、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習慣了,對父母失去所謂的母愛和父愛的親密關系,表現為無所謂,滿不在乎。還有少數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嚴格,而表現的不愿跟父親和母親生活。但是,總的來說,調查發現79.2%“留守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迷、困擾、焦慮不安,厭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礙。
3.在學習上疏于管理
據調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兒童”生活疼愛與監管方面比較重視;而嚴格要求上就顯得慣著、遷就,導致“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兒童”學習意識淡薄,貪玩懶散,紀律性不強,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積極不高,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
1.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檔案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檔案包括留守兒童的個人喜好、身體狀況、家庭經濟條件狀況;“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成績、學習習慣、品德行為習慣、性格特點等。這樣才能及時把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使心理輔導教育工作針對性強,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強家校聯系,密切配合
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如:組織家長會,舉辦親子活動,組織有關專題講座,請專家現身說法;密切與家長聯系,拓寬除電話以外的溝通渠道,增加溝通頻率,提高溝通效果。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優化教育環境,及時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不讓一個留守兒童掉隊。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增進父母與子女的感情。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
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增設心理健康活動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心理健康活動課要在注重知識性的基礎上,增加趣味性,調到留守兒童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開展游戲活動,創設氛圍,突出現場效果,進行角色扮演,開展討論等方式來增加心理健康活動課趣味性。此外,增設心理健康活動室,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心理咨詢電話、心理咨詢網絡平臺、心理健康專欄等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經常化。
4.創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相結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對“留守兒童”表現的共性問題,要召開專題會,有效面對他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進行解答和疏導。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需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疏導和解決。在工作方法上,對存在問題嚴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個老師共同幫扶的辦法;對礙于情面,自尊心特別強的學生,要采用一對一的疏導和管理;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對學生設身處地的去做同學的疏導工作。總之,個別輔導與集體引導相結合,疏導要及時,要有耐心,幫助學生徹底解除心理障礙。
5.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關鍵詞】兒童特殊教育 心理輔導方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246-01
前言
特殊兒童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過程屬于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其在社會發展中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要高于一般兒童。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問題對于兒童今后的成長發展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對兒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輔導方式及策略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兒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輔導方式
1.1 兒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輔導方式
大多數的特殊兒童在其接受特殊教育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業成績不理想及人際交往能力偏差問題。針對此種狀況,對兒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輔導方式具體為采用專注、傾聽、反應、引導以及探究等方式。這些心理輔導方式均較為傳統但其最終效果依舊無法忽視。專注以及傾聽等心理輔導方式所具有的效果最為明顯。大多數的特殊兒童在其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大問題。因此,大部分的特殊兒童并沒有許多關心特別好的朋友,在生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自然無法對人傾訴。久而久之,大量的負面情緒積壓于心,一旦處理方式存在失誤,則極有可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敵意,致使人際交往的效果越發消極。針對此種狀況,兒童心理輔導教師首先應加強與特殊兒童之間的溝通交流,熟悉了解到其所希望進行人際交往的人員類型,盡量尋找一些與之相關的人員與特殊兒童進行交流。如此一來,兒童較為容易將自己的心扉敞開,將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一一傾訴給心理輔導專員,由此將心理輔導方式的整體效果達到最佳。
1.2 行為糾正療法
在對特殊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對其進行相應科學的行為糾正療法。首先應幫助兒童將其心理問題存在的根源進行找出,促使其真正認識到造成自身人際交往狀況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態度問題,并不能將過錯完完全全推給身邊的同學。對于一些存在爭執的問題也不能以惡制惡,而是采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及行為去面對問題,從而科學的解決問題。另外還應讓兒童真正明白的是,如果想要得到一個優良的集體環境,應積極地為之努力。只有通過將自身的行為進行科學正確的糾正,才能夠為自己的學習創設一個和諧良好的環境。
2.兒童特殊教育的科學策略
2.1 為兒童提供合適的心理宣泄場所
學校需建設可供特殊兒童心理宣泄的場所 特教學校的校園環境除了滿足特殊兒童日常的需求之外,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給特殊兒童建立一個可供宣泄情緒的場所[1]。與普通兒童相比,特殊兒童無法像其一般進行不良、負面情緒的發泄,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略帶藝術性的發泄方式。如視力存在障礙的特殊兒童可引導其應用吹拉彈唱等音樂活動進行負面情緒的宣泄;而聾童則可通過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來將自身的負面情緒進行科學排解。不良及負面情緒的長期積壓而無法宣泄會使得兒童內心產生郁結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發展而言會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這些負面情緒同時爆發于特定類的場合,則極易產生一種的人格,在對兒童的成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更加會對社會的安定發展形成阻礙。因此,在兒童的特殊教育實施過程中,可以對學校的自身條件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設置出一些專屬類的教師,為其配備相關設施,引導學生將自身的不良負面情緒進行完整的宣泄。
2.2 借助相關福利機構平臺及專業團隊
對境外相對成熟的兒童特殊教育相關做法進行豐富經驗的吸收及借鑒,將福利機構作為一個廣闊的平臺,將其對于兒童特殊教育的作用進行最大化的發揮。從構建規范機構的多重障礙兒童教育康復體系統、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等入手,積極進行特殊教育實踐,為推動特殊教育的頂層設計,完善我國內地特殊教育法規貢獻一份力量[2]。
另外還應積極選擇一些業內較為知名的教育學者及社會工作者,將多方面的社會力量進行集聚處理,組合成一個專業性的特殊教育團隊。之后再和不同種類的特殊教育相關機構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合作,構建起一個大型的特殊教育相關網絡,為社會中的相關兒童提供相應科學的特殊教育,并為其提供相關的咨詢及安置服務。
3.結語
當今社會中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針對社會中存在的一種特殊社會群體而設的。這些特殊兒童或多或少的在身體或心理上與其他普通兒童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針對其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著較強的特殊性。對兒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輔導方式及策略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對于加強其有效性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參考文獻:
一、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
繪畫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是以大腦兩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的。
1.大腦偏側化理論。神經生理學家Sperry 的裂腦實驗證實, 左半球同抽象思維、象征性關系以及對細節的邏輯分析有關, 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 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 具有空間鑒別能力。這說明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心理學家Ley認為“ 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開右半球的鎖”。因此,繪畫療法認為,右半球所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能影響、治療情緒機能障礙。
2.投射理論。繪畫治療的基礎是投射。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為心理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語言的象征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因此, 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把人內心的情感、情緒感受、潛意識、動機等通過繪畫的形式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以直接的、形象的特點呈現出來,更加便于分析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探索自我。
二、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個性發展、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是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心理現狀,使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突出。
1.小學生心理狀態剖析。由于社會的發展與開放,小學生的生理發育比過去提前許多,相對生理的發育,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常常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及心境體驗等。生活中有的學生,家庭親子關系不親、與老師關系疏遠;現代家庭居住的高樓環境,又缺少玩伴和朋友,當出現心理創傷或有異常情緒及行為表現時,或由于害羞,或由于自尊心太強,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父母和心理老師傾訴。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2.繪畫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對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而借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釋放調節疏導兒童的心理作用。一筆一畫乃至顏色的選擇,可以將孩子內心深處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焦慮、喜悅、憤怒、愿望等在繪畫作品中投射出來,而隱藏或被壓抑的心理情緒也就自然釋放出來。繪畫的語言豐富,內容清晰。由于圖畫所傳遞的信息遠比語言豐富,表現力更強等優勢,繪畫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審視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的旅程。繪畫療法的優勢,也體現在它的日常性、靈活性、可操作性。擁有一只畫筆,隨心所欲,便能獲得瞬間心靈的寧靜,宣泄壓抑的情感。
三、繪畫療法在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
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主要有三方面:
1.繪畫療法在處理兒童情緒障礙方面的作用。以語言為媒介實施現代心理治療并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蘭格認為“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在經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早在20世紀2 0年代弗洛伊德就提出,繪畫可以治療心靈創傷。繪畫對于調整人的狀態、釋放人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緊張、憂郁、瘋狂、散漫、疲憊、自卑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繪畫療法在提高兒童自我概念方面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但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難免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于兒童繪畫治療的研究發現,繪畫治療能提高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進其和諧人格的構建。
小學生如果從小懂得關照自我的情緒意識,學會一些關照自我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為此,我們特意安排了一節心理輔導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學生――假如童年時“你”正常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許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壓抑(特別是受傷或憤怒的感覺),雖然形體長大了,但“你”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這就是“你”自己的“內在小孩”?!白约骸本蜁е@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一起長大。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呢?學會關照自己的“內在小孩”呢?我先請每個學生在放松冪想后“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學生們邊畫邊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孤獨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一個人在深深的樹林中,自己一個人,很孤獨;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憤怒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因為受到了冤枉,很憤怒;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膽小害怕受委曲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常受其他人的批評,膽子非常小等等。
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幫助學生在畫畫中感悟和覺察到了自己的確是需要關照了,為學習關照自己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關照自己的方法:看著畫,跟自己對話――和自己的“內在小孩”說說話,了解一下自己的“內在小孩”:
喜歡什么?喜歡什么?害怕什么?有什么感覺?需要什么?我怎么才能讓你感到安全?我怎樣才能讓你開心?
讓每位學生和身邊的的伙伴分享一下這種感覺,兩人一組,相互交流。
通過“看看、說說、感悟、覺察……”使學生學習了關照自己“內在小孩”的方法??梢姡美L畫技術,在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我,關注自身成長方面確實有獨到的作用。
3.繪畫療法在促進兒童社交技能方面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B-0006-0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民進城務工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絕大部分把孩子留給老人看護,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帶來很多的不利因素。
一、留守兒童的在校表現
第一類是沉默寡言。這類學生不合群,平時不與同學說笑,顯得很沉悶。他們的情感容易陷入憂郁、沮喪、悲觀和苦悶狀態,缺乏活力。因為父母不在家,他們有苦惱沒有地方訴,有喜悅無法與父母共享。所以這類學生的內心十分渴望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第二類是不安心在校學習。有的學生父母在柳州市打工,有的在柳江縣城打工,與學校距離比較近,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就到了。這類學生在課堂上有時容易走神,心思總飛到父母身邊,尤其一到星期五就更不安心學習了。星期五最后一節課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學生把行李包已放在課桌下面了。下午上體育課時。有些學生就把行李包放在操場邊,以便下課后能盡快回到父母身邊。
第三類是大手大腳地花錢,缺乏節儉意識。留守兒童的父母總想多給些錢來彌補缺失的愛,有的孩子平時零花錢總有幾十上百元。這些孩子有了錢,平時課間就買很多零食,有時也請同學吃,到星期五身上沒錢了,就去向別的同學借,有的干脆餓著肚子等放學。這樣一來,他們很難安心聽課,對學習影響很大,對自己的健康成長也很不利。
第四類是玩性大,喜歡上街玩。這類學生身上有錢,在學校玩覺得不過癮。就千方百計地上街花費。學校領導、班主任查夜,他們就等查夜后爬圍墻出去。學生上街的次數多了,就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經常與“朋友們”浪跡網吧、游戲廳、桌球室,玩至深夜不愿回學校,雙休日不愿回家。這類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更甚者,因為流連網吧而交上損友,逐漸墮落。
二、對留守兒童的輔導方法
在班級工作中,針對以上的現象,我采取了以下的輔導策略和相應的措施。
沉默寡言的學生缺少親情、溫情和愉快的心境,父母、老師及同學的關心愛護是醫治他們心靈的良藥。所以,我經常家訪,要求他們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多打電話給孩子,和他們聊聊天,談談心,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也要求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潑冷水,而是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親人的支持、鼓勵是出于對自己的愛,讓親情溫暖孩子的心,讓他們的孤獨感逐漸消失,敞開心靈去感受生活。
我常常和他們談心,引導他們理解父母:父母外出打工,都是為了他們好,從而讓他們學會感恩父母。
在生活上,我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如,經常了解他們伙食情況;冬天天氣寒冷,我及時詢問他們是否有御寒衣服;如果學生生病,及時送他們去醫院……讓他們享受到親情的溫暖,感受到學校生活的快樂。
對于不安心學習的留守兒童,我采取了這樣的教育方法:1.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能力,要求他們的監護人,在雙休日里多安排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洗衣服、買菜、做飯等,從而消除他們對父母依賴的思想。2.經常用“樹大分權,仔大分家”的俗語開導他們,讓他們懂得孩子大了與父母分離是常事,不要整天想著跟父母生活。初中學習任務重,一味想跟父母生活,勢必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星期五最后一節課是我的課,我盡量上得輕松活潑,讓課堂收攏他們歸家之心。3.禁止學生把行李包帶到教室、帶到操場上課,在班里經常強調此種現象的負面影響,如影響別的同學安心學習等。
對于大手大腳,沒有計劃用錢的留守兒童,我采取這樣的教育方法:1.經常與他們父母、監護人聯系,讓他們懂得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不利;2.經常給學生講述有關名人勤儉節約的故事,讓他們意識到生活節儉對自己的成長有利,讓他們養成有計劃用錢的習慣。
對于玩性大,經常出校去玩的留守兒童,我這樣做:1.切斷他們去玩的資金來源。告訴他們的父母和監護人,給夠他們日常生活開銷就行了。同時告訴全班學生,不能借錢給愛出去玩的同學,如午睡、晚上,發現他們不在宿舍。馬上告訴老師。交代各科任老師,發現他們不在教室上課,馬上告訴班主任。2.切斷他們與校外人員的聯系、交往。在班會課,邀請政治老師給他們進行法制教育,讓他們知法、懂法。3.在課外活動,動員他們參加一些有益文體活動,以便收攏他們的玩心。
關鍵詞 頭孢呋辛鈉 頭孢哌酮 下呼吸道感染
材料和方法
2006年3月~2006年8月收治兒童下呼吸道感染2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00例,男127例,女73例。新生兒7例,1個月~3歲嬰幼兒106例,3~14歲兒童87例。病例選擇: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
治療方法:①實驗組:頭孢呋辛鈉注射劑750mg/支,按60mg/(kg?日)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每日2次。②對照組:頭孢哌酮注射劑1.0g/支,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每日2次。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抗菌藥物。
不良反應監測:用藥前后均需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衛生部 “抗菌藥物臨床指導原則”,按四級評定。①痊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原學4項指標均恢復正常。②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4項中1項未完全恢復正常。③進步:用藥后病情有好轉,但不明顯。④無效:用藥72小時后病情無進步或加重者。以痊愈與顯效合計有效率。
結 果
臨床評價與細菌學評價:頭孢呋辛與頭孢哌酮對照組病種分布相似,治愈率分別為74%、60%,統計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353)。說明頭孢呋辛組治療下呼吸道感染顯著優于頭孢哌酮組;有效率分別為97%、95%。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1)。頭孢呋辛與頭孢哌酮兩組細菌轉歸比較:兩組細菌陽性率均為100%,病例細菌陰轉率分別為96%、92%,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1)。
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產生β-內酰胺酶鑒定結果:對臨床分離的171株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進行了β-內酰胺酶鑒定,分離到β-內酰胺酶產酶菌115株,總產酶率67.3%,其中頭孢呋辛組產酶率70.4%,頭孢哌酮產酶率64.4%。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3961)。
不良反應評價:對兩組病例進行不良反應監測,入選214例中,因細菌陰性、合用其他抗生素等原因淘汰者外,最后共獲得200例可觀察病例。頭孢呋辛組1例因用藥2天出現全身紅色丘疹而被迫停藥,考慮與用藥有關,2例出現少量皮疹,未影響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2.80%。頭孢哌酮組有3例因出現全身皮疹被迫停藥,1例用藥過程中出現黑變,可能與用藥有關。不良反應發生率3.73%。
討 論
不論是院內下呼吸道感染,還是社區獲得性下呼吸道感染,陰性桿菌和產酶菌感染所占的比例均越來越高。
對于不能明確為何種病原菌感染的呼吸道疾病,選用抗菌譜較廣的抗生素較為合適。對于長期應用多種抗生素,陰性桿菌或多種細菌感染尤其是產酶菌混合感染的機會增大,也以選用廣譜抗生素為宜[1]。
頭孢呋辛鈉為半合成的第二代頭孢菌素,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對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能有效地滲透感染部位等特點[2,3],對各類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療效。這主要是因為頭孢呋辛抗菌活性強,對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且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如蛋白結合率低,游離血藥濃度高,體內分布廣泛,易進入組織體液中等。
通過以上對照實驗表明,頭孢呋辛對臨床分離的產酶菌高度穩定,明顯優于頭孢哌酮,敏感菌株的清除率與頭孢哌酮相似,顯示出了痊愈率高、不良反應較小的優點。
綜上所述,在目前一代和三代頭孢菌素應用較多的情況下,選用二代頭孢呋辛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療效更為適合。
參考文獻
1 黃怡,等.醫院內外下呼吸道感染的對比研究及232例次分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1,13:342.
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發育和行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響了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從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來說,發現、了解智障兒童中出現的心理、行為異常并給予及時、相應的干預,有利于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筆者在從事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中,嘗試對有心理問題的智障兒童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總結、概括出了對智障兒童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的策略,并提出了為智障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有針對性的建議,為從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實踐參考依據。
一、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智障兒童心理與正常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規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們智能上的不足,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與人格特征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一定的差別。伴隨著生理的缺陷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行為、情緒和人格問題等方面。由于智障兒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問題在共性的基礎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只對他們進行團體性的心理輔導,只會解決共性的問題,而個體的實質性問題并不能很好地解決,甚至會變本加厲,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針對智障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化輔導,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出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從而更有效地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霾。所以,智障兒童比正常兒童更迫切地需要個別心理輔導,它對于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策略
經過一年多以來的心理輔導實踐,根據輔讀學校學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別于普通學校的心理輔導策略,即“低起點、高支持、個別化”的策略。
1.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目標設定的“低起點”。該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目標上的要求是將“小步走好”的目標與“適度提高”的目標有機結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需要分解目標,目標的坡度不應太大,每個階段目標的要求不應定位太高,實現過程不能圖快,而要扎實?!斑m度提高”是指根據智障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適度、及時地將心理輔導目標指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目標不能停留在一個層次上。矯治性心理輔導是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突出的任務,而往往容易忽視對他們發展性心理輔導的需要與可能。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目標的設定不能只停留在矯治性心理輔導目標的層次上,而應重視他們的發展性心理輔導目標。
2.智障兒童心理輔導實施過程的“多元支持”。該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積極營造一個多元因子融合的、寬松、民主平等的環境,來支持智障兒童健康發展。智障兒童心理發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兒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視的。
3.智障兒童心理輔導方法的“個別化”。
首先,建立學生心理輔導檔案。具體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個智障兒童的具體情況,要對每個智障兒童的身體狀況、接受教育情況、家庭背景等進行調查分析,哪些兒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兒童有特殊困難需要照顧,也應該了解每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將以上材料進行整理并形成學生心理輔導檔案。
其次,制訂針對性的個別心理輔導計劃。在操作上應注意:第一,在確定輔導目標時,對同一年級的學生既要有共同目標,又要照顧個別差異。第二,在選擇輔導方法時,切忌局限于普遍適用的方法,要選擇或創造能被不同對象所接受的輔導措施。第三,在實施個別輔導時,要根據兒童所處的身心健康狀況條件,捕捉輔導時機,隨時調整輔導的進程和輔導次數。
積極心理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國城市化速度加快,農村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到城市打工,由于條件限制,將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鄉由其他親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學生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因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容易出現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為,嚴重的甚至出現犯罪行為。因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中小學也對留守兒童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顯著,留守兒童的許多心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當前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思想,過分地關注和渲染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給留守兒童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誘發了留守兒童消極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聯想,忽略了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健康兒童的事實,忽略了留守兒童身上的積極因素和積極潛能,阻礙留守兒童的積極評價。所以對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改革刻不容緩。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視野出發,分析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潛在的、實際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優秀品質,如果能夠挖掘出來,個體就擁有強大的力量解決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人生得到完滿發展,個體就能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側重從下列三個方面來研究個體自身的積極潛能和力量:第一,主觀層面,研究人的主觀體驗,包括希望、滿足、樂觀、安寧和幸福等,其中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是研究的重點,是指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第二,個體層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質,尤其關注有關積極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質,如智慧、勇氣、仁慈、感激等24種積極心理品質,并試圖探討能夠幫助人擁有這些積極心理品質的途徑和方法。第三,群體層面,研究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社會系統、家庭系統和學校系統,探討個體如何利用這些積極組織促進自己積極品質的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比較消極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這種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與工作范圍變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對那些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其他的留守兒童就沒有關注到。而且對于這些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也僅僅是幫助克服心理問題,而沒有對他們進行發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兒童中應該能發揮的更大作用。
2.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比較片面
傳統主流心理學把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和處理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認為沒有心理問題的個體就是健康的個體。在這種消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內容也是片面而消極的,只注重給留守兒童介紹他們群體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的癥狀,并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種缺點、弱勢以及心理問題,分析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掌握心理問題預防和治療的技術和方法。這種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錯誤認知,以為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存在心理問題,對號入座,錯誤地給自己貼上存在某種心理問題的標簽,產生消沉痛苦的情緒感受。即使在心理輔導教師的幫助下,解決了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也只學會了如何避免和克服這種不良心理狀態,不會主動挖掘和利用自己擁有的積極的潛能、積極的力量去促進自己完美地發展,實現幸福人生。
3.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講授法傳授給留守兒童有關心理問題的知識。這種講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兒童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效果不佳;(2)教師只是單向地向留守兒童傳授知識,沒有能夠從留守兒童那里得到及時的反饋,不能夠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3)師生之間或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很少,不利于他們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團隊合作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4.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完善的評價體系能起到導向、監督、檢查、調解、激勵的作用,從積極心理學視野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非常不完善,體現在:(1)評價的指標消極。學校通常根據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的多少來衡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輔導教師通過測驗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少就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評價的主體單一。通常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評價工作僅僅由心理輔導教師負責,家長或其他的教師沒有參與其中。
5.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農村中小學中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師、校醫等兼任,幾乎都不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德育思維方式的影響,做出許多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和規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師通過參加培訓或自學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但對于積極心理學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幾乎不可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樹立積極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積極心理學認為,僅僅關注和解決個體身上的缺陷和問題是不能產生持續有效的預防效果的,應該通過發現和發掘人人自身都擁有的積極心理潛能、利用個體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來有效地預防和戰勝心理問題,使個體成為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調適者和促進者。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樹立積極的目標不僅要幫助個別留守兒童消除心理問題,更要培養全體留守兒童積極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這樣的目標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相吻合,才能為留守兒童獲得學業成功與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一樣,不僅需要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更需要學會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積極潛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問題的咨詢和治療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發現和挖掘留守兒童身上的積極力量。這些積極力量包括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體驗等。
(1)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實現積極預防
個體擁有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如誠實、樂觀、自尊、勇氣、智慧、希望等,是戰勝心理問題強大的力量,發掘和利用它們,個體就擁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應該把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較高的問卷測量留守兒童擁有的起到內驅力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美德,如引導他們利用樂觀品質戰勝憂傷和自卑。針對那些留守兒童身上沒有的積極品質和美德,可以采用縱向研究了解這些品質形成的過程和途徑,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干預,幫助留守兒童塑造這些品質。
(2)增加留守兒童積極情緒體驗,提供充足能量
美國心理學家弗瑞德克森認為,積極情緒體驗能夠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夠讓個體思維的創造性更活躍、認知更全面、反應更準確。所以,增加積極情緒體驗也應該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增加留守兒童積極的情緒體驗?首先是家長要多關心孩子、表揚孩子。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觀察孩子,但他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關注和了解孩子行為舉止和心理變化,經常和孩子溝通和交流,關心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在身邊,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與認可,增加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其次是教師要善于發現留守兒童的閃光點,創造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教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用欣賞的眼光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和贊美的語言,為孩子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尊重、鼓勵中增加自信、樂觀等積極情緒體驗。教師還可以創造某些情境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增加積極情緒體驗。
3.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
僅僅依靠講授法這種單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積極情緒的體驗,無法滿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豐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突出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不知不覺地體驗積極情緒,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種積極心理品質。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心理輔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從留守兒童生活中選取某些典型場景,讓留守兒童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兒童某種情緒和態度體驗,促進留守兒童積極心理機能發展的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教師和留守兒童之間雙向交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而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留守兒童之間是互動的,在合作完成某種任務的過程中,他們的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等積極因素得到培養。除了情境教學法外,心理輔導教師還可以采用辯論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團體心理輔導法等多樣化的方法進行教學。
4.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
積極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來保證其教育目標能夠有效實現。因此,我們要破除病理學的評價和干預方式,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體系,通過積極、客觀、科學的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全面評價。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1)增加積極指標來評價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許多心理學者認為,個體心理健康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消極的、負面因素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積極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們不能像傳統心理學一樣只采用心理問題減少來衡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擁有多少積極心理品質、體驗多少積極情緒等作為評價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例如,采用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的意志品質、積極的自我、積極的人際關系等積極的、正面的指標,來檢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否實現,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留守兒童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2)評價的主體多元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果僅僅由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這樣的單一主體進行評價可能會導致評價結果不科學,所以應該讓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實際監護人、心理輔導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同學和留守兒童個人都應該參與評價。多元化的主體進行的綜合評價應該會更科學。
5.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只有掌握專業心理學知識、具備專業心理咨詢和輔導能力的教師才能夠勝任。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關鍵條件。所以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1)各學??梢酝ㄟ^招聘引進、特崗計劃等方式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2)創造機會讓在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出去參加培訓,學習積極心理學等先進理念。(3)鼓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專業素養。
――――――――
參考文獻
[1] 孟麗娟,胡云斗,王同軍.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教學與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