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2:15
序論:在您撰寫林地規劃與土地規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土地整治規劃;復墾力度;水土流失;效益分析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 F30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97-2
0 引言
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評價作為土地整治規劃的重要內容,其通過科學的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和評價來評價土地整治在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當然,這也是土地整治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了實施和開展耕地保護以及節約用地的相關制度,應該結合城鄉的發展,對城鄉的建設用地結構給予優化,推進田、水、路、林、村一體化的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需把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有機結合,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通過定性和定量的評價,合理的對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進行相應的效益分析和評價,關于土地整治在未來全球氣候變化下,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程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確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富土地整理的理論。
1 研究區土地整治規劃概況
吉林省土地面積約在1874萬公頃,是世界聞名的黑土帶,其中,黑土面積在110萬公頃左右,可耕地面積在83.2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十五,在糧食產量方面,黑土區生產的糧食約占吉林省的一半還多。吉林省土地整體規劃在結構上表現為以農用地為主體,布局上表現為區域差異顯著,按照2008年的土地利用調查知道,吉林省農用地約1639.3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耕地553.4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在全國排第9位,林地、園地、牧草地越在1100萬公頃,其他農用地45.59萬公頃,建設用地總面積約106.5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5%,交通運輸、居民地、工礦用地以及水利設施等約占100萬公頃,還有一些是沒有用的土地約在165萬公頃,總面積約占全國的2%,基本農田占全國的4.4%左右,人均耕地3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2 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
在開展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過程中,需要根據《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的相關內容進行效益分析,十三五規劃還在制定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結合土地整治規劃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三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具體的規劃效益分析與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1 土地整治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整體的資金投入,包括勞動投入,充分考慮到整體規劃后是否有利于提高糧食產能、是否有利于增加農民純收入,是否盤活建設用地存量,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并且促進該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2.2 土地整治的社會效益分析
首先,土地整治的社會效益表現在保護耕地方面,土地整治對保護耕地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增加耕地面積、增加人均耕地面積、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保護基本農田等,從而增強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這樣有利于保障吉林省的糧食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土地整治對社會效益表現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土地整治的目的在于將有效的空間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加大土地利用的整體效益,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和林地總量的平衡,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提高效率和優化布局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最后,土地整治對社會效益表現在促進新農村建設方面,通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通過并村并鎮、撤村撤鎮以及舊村改造等來加大農村土地的建設和開發,從而在根本上保障新農村建設不輕易損失浪費土地,加快吉林省新農村建設。
2.3 土地整治的生態效益分析
當前,土地整治的生態效益評價內容主要表現在耕地質量和環境質量兩個方面,其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進行有機物的合成和生產、氣候的調節、土壤肥力的更新與維持、環境的凈化與治理。在土地整治規劃期間,吉林省通過耕地質量的提高,加大廢棄土地面積復墾力度,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綠色植被的覆蓋率,有效保護吉林省中部黑土帶的生態環境,對破壞的土地生態格局進行恢復,從而在根本上改善吉林省整體的生態環境。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整治規劃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僅可以增加農村的可耕地面積,通過興修農田水利和道路,提高農村的整體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民生活環境質量,并且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本文因限于研究范圍,沒有相關的文獻及經驗可供參考,也沒有對相關的指標體系和模型方法進行科學有效的系統性介紹和分析,需要通過本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黃輝玲,吳次芳,張守忠.黑龍江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與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2,06:240-246.
[2] 黎誠,緱武龍,吳茗華,胡月明,張偉,賈正雷,楊志才.廣東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評價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4:8320-8322.
[3] 王媛,李貽學.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效益評價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06:1833-1835.
[4] 于躍,張延軍,宋廣偉,郭久艷,劉琛.土地整治規劃綜合效益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4,23:70-74.
第一條 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未經市、區(縣)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自行建設的各類房屋,在1995年及其以前已經市、區(縣)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檢查處理交暫時保留使用的,均屬本規定所稱“臨時房屋”。臨時房屋如發生有向外地來京人員租賃行為的,均適用于本規定。
第二條 凡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在城市街巷、道路、城市廣場、公共綠地以及在風景游覽區、文物保護區等重要地區進行建設的各類違法房屋;嚴重影響城市規劃、工程建設、公用設施、市政管線、文物古跡、傳統文化街區、公園、城市綠化、市容觀瞻、城市環境、河湖管理、城市交通、消防安全、測量標志和群眾正常生活的違法房屋,一律予以拆除,不準出租、轉讓、買賣。
第三條 凡在1996年及其以后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進行建設的違法房屋,一律依法從嚴處理,堅決拆除,不準出租、轉讓、買賣。
第四條 1995年及其以前已經市、區(縣)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檢查處理并暫時保留的“臨時房屋”,在使用期內,需要臨時向外地來京人員出租的,須經房管部門對該臨時房屋進行勘查、核定出租房屋的面積、用途和結構安全與準租人數等。經審查,符合條件的,可由房管部門辦理《臨時房屋租賃許可證》手續,租賃期限為一年。
第五條 凡1995年及以前未經市、區(縣)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檢查處理的違法建設,一律不準向外地來京人員辦理租賃手續。如需出租的,則必須先經市、區(縣)城市規劃行政主和部門對該違法建設進行檢查處理,在對其作出暫時保留使用的處理決定后,方可按上述第四條規定辦理臨時房屋租賃手續。
第六條 凡臨時出租的“臨時房屋”,均須按臨時建筑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有關規定,收取臨時建筑費和臨時占地費。
第七條 對擅自出租、轉讓、買賣的違法建設房屋的單位、個人,一經發現即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從重處罰,除補交臨時建筑費和臨時占地費外,還要限期拆除。情節嚴重者,給予通報批評、公開曝光,沒收非法所得,直至追究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第八條 凡按上述規定要求準許租賃的臨時房屋,不予辦理房地權屬登記,如遇國家建設或城市規劃需要時,一律無條件自行拆除。
第九條 對準許出租的“臨時房屋”的管理,按照《北京市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管理規定》和《北京市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治安管理規定》執行。
第十條 本規定在執行中的具體問題,有關房屋出租的由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負責解釋;有關違法建設的由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負責解釋。
新區財政局、規劃建設局、社會發展局、各街道辦事處、國有林場:
為規范**新區造林綠化土地流轉行為,維護流轉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造林綠化產業快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的意見》等相關規定,結合新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造林綠化土地流轉程序
(一)根據新區造林綠化總體安排,由新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擬定年度造林綠化土地流轉計劃,提請新區工管委研究議定后確定造林綠化流轉土地目標任務,任務分解至各相關責任單位落實執行。
(二)各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的土地流轉工作,包括土地流轉宣傳發動、前期摸底調查、面積核實及合同簽訂等項工作。同時負責委托第三方測繪機構對流轉土地進行實地測量制圖,明確流轉土地權屬、座落、四至及流轉面積等相關信息。
(三)流轉土地用地單位確定后,由新區林業主管部門、各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用地單位及前期委托的第三方測繪機構共同組成流轉土地交接小組,各方對流轉地塊座落、邊界及面積確認無誤后,由新區林業主管部門分別同各街道辦事處及用地單位簽訂流轉土地合同。
(四)各街道辦事處應建立造林綠化土地流轉工作臺賬,對土地流轉合同及有關文件、文本、資料等進行歸檔并妥善保管,同時分別報送紙質和電子流轉臺賬檔案至財政和林業主管部門進行備案。
二、造林綠化土地流轉資金撥付與管理
(一)造林綠化土地流轉用地單位為社會力量的土地流轉費用,按照土地流轉合同約定、流轉面積及補助政策,社會力量于每年3月1日前將當年應付土地流轉費用一次性足額繳付至林業主管部門,由林業主管部門統一撥付至相關街道辦事處。
(二)當年新增流轉土地所需資金由各街道辦事處根據造林綠化任務,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確定資金額度后,于當年3月1日前向林業主管部門提出預撥資金申請,林業主管部門確認后上報財政部門,由財政部門提出資金使用意見并及時將土地流轉預撥資金足額撥付到位。
各街道辦事處當年新增造林綠化土地流轉工作完成后,應及時將流轉土地測繪數據和流轉臺賬報送至林業主管部門,由林業主管部門組織相關單位對造林綠化流轉土地面積、是否交付使用等信息進行核實確認。各街道辦事處根據確認后的土地流轉面積上報土地流轉資金申請,在前期預撥土地流轉資金的基礎上實行多退少補。
(三)往年造林綠化流轉土地所需資金,各街道辦事處于每年10月底前將次年所需資金額度上報林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審核匯總并根據財政部門要求上報資金需求申請,由財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將造林綠化土地流轉資金納入林業主管部門年度財政預算管理。
(四)根據財政部門資金使用統一安排,林業主管部門及時將資金使用計劃上報財政部門審核,經財政部門審核后按時將年度土地流轉資金撥付各街道辦事處。此后,由各街道辦事處負責將土地流轉資金撥付至相關村委會及農戶,確保資金??顚S?。
三、造林綠化驗收及獎補資金撥付管理
(一)造林工程完成后,各街道辦負責統計轄區范圍內的當年新造林數據并于6月30日前上報新區林業部門,新區林業部門于8月30日以前組織完成造林綜合核查工作,由街道辦將造林核查數據分發至各村進行公示,如有異議統一匯總并予以更正。
(二)按照《**新區造林綠化工作獎補的意見》確定的獎補政策,根據造林核查結果,對驗收合格的造林主體給予獎補。所需獎補資金優先使用上級造林綠化專項資金,不足部分由新區林業部門提出資金申請,財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撥付。
【關鍵詞】土地規劃;合理性;問題;措施
1 引言
土地規劃作為我國土地利用的前提,對我國各項生產活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我國現階段,按照土地的用途可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等類土地,這些土地類型的合理規劃對于社會生產建設,居民生活休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及人們各種生活的需要,如何進行合理的土地規劃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因此,對于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對于社會土地規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用地類型規劃不合理
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必須將各部分的土地類型平衡規劃,滿足企業生產需要,同時要滿足居民生活的需求。盡管我國土地規劃整體上還比較令人滿意,但是,不否認的是在很多地區其用地類型的規劃并不合理。這種情況幾種體現在很多以工業為主的城市,大多通過壓縮居民生活用地以及耕地、林地等社會必須土地類型,壓縮產生的空余土地用于工業生產。工業生產用地增加導致居民生活空間的減小,并且由于工業生產的增加導致一些列的自然和社會問題出現。由于房地產業的發展,在很多城市中,房地產建筑行業占有了大多的耕地、林地等,對于利益的追求導致耕地逐漸減少,森林面積下降,壓縮了人們生活的空間,使得人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由于對利益的追求,導致盲目的進行土地規劃。
2.2 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不合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逐漸成為我國鄉鎮發展的趨勢。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鄉結合部土地是城鄉發展的重要土地資源,如何合理的規劃和使用這部分土地資源對于城市和鄉村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鄉結合部屬于管理范圍較為模糊的地區,因此,在土地規劃和利用方面都存在著突出的問題,比較明顯的就是土地規劃的混亂。由于大多數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比較活躍,因此政府在對這部分土地資源的規劃也比較隨意,大多數應用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買賣市場,有些地方為了生產需要,將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規劃在這部分土地上。這樣規劃的結果會造成居民生活安全問題受到威脅,城鄉結合部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發展、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環境各方面發展的不協調。
2.3 土地規劃與現實不協調
在我國的土地規劃大多數是經過實地測量和考察之后進行的階段性用地規劃,時間性的問題會導致土地規劃與現實用地的不協調。土地規劃僅僅是對規劃之前用地的發展進行的初步、整體的計劃,但是,在實際的土地使用過程中由于一些突發性用地問題,導致計劃和實際的匹配。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用地突發性問題比較突出,例如大多數城市中心,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會經常對一些用地進行改造,將大型商業用地改為居民生活用地,或將居民生活用地發展成為工業用地等等。由于事情的突發性,會打亂原有的土地規劃,導致整體用地較為雜亂。同時,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在很多農村當中,房屋建造用地增加,在土地規劃中對于一段時間建筑用地的規劃是有限的,但是實際生活中,這些問題是隨時改變的,導致了土地規劃的實時改變。
3 土地規劃存在問題的對策
3.1 綜合考察,合理規劃用地類型
土地類型規劃的不合理大多是由于對于區域內土地考察不準確造成的。土地規劃考察不準確會使土地規劃方向不明確,規劃時隨意性增加。特別是對于以工業為主城市土地規劃,如果土地規劃比較隨意,會很大程度上壓縮居民生活的空間,導致很多社會不和諧因素產生。土地之間的協調利用是保證社會各項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前提,在我國《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都明確規定城鄉建設用地應注意土地之間的協調,因此,在土地規劃之前,對于規劃范圍內以及周邊用地情況要進行詳細的考察,認真規劃。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土地規劃并不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合理判斷,并且考慮規劃的適用性,不能出現像在居民中心規劃工業用地這樣的情況。
3.2 突破城鄉二元制制度,完善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
前面已經提到過,城鄉結合部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土地規劃方面會比較隨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員流動較大,同時,城鄉結合部二元制比較突出,這種情況增加了城鄉結合部土地規劃的難度。二元制是指城鄉結合部區域會綜合了城市的大工業生產以及農村的小農業生產,這樣的情況,對于土地規劃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戰,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即要考慮城市的工業生產用地,同樣不能忽略農村的耕地規劃。因此,在土地規劃中,要達到對城鄉結合部土地合理規劃的目的,必須加快城鄉結合部城市化或者專門的農村化特征,突破現有的城鄉二元制制度。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要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規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特點,不能強制的改變土地利用類型,對人們生活方式產生不好的影響。
3.3 著眼長遠發展考慮,針對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規劃
土地規劃與實際之間的不協調是我國土地規劃中存在的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由于經濟發展過快,甚至有些地方用地的規模已經超越現在土地規劃十幾年的時間。這樣的問題使得土地規劃在社會生產發展中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相反還會制約經濟的發展。所以,怎樣解決土地規劃和實際用地直接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目前來看,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在規劃時能夠聯系實際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來進行合理的長時間的整體規劃,同時,在土地規劃實施的過程中根據使用的需要,進行合理的調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的規劃調整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所必須的情況進行調整,并且是嚴格控制的,而不是隨意的實施。
4 結語
由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經濟利益的追逐,使得在土地規劃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正常的社會生產以及人們的生活,甚至有些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因此,文中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列的建議,其實,很多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由于社會生產的需要,更多的是由于人為的因素產生的。因此,要改變土地規劃中的一些列問題,必須加強管理和宣傳,讓每一個人參與到土地規劃當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空間吻合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P208;F30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3-0315-01
土地利用規劃實際上就是利用科學方法,增強土地與使用群體的關聯性,從而推動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規劃實施評價的服務群體就是土地規劃本身,因而其發展及延伸前提需要建立在土地規劃基礎上,反之它也能夠為土地規劃提供理論指導,通過對評價結果的科學性研究,就能實現對總規劃項目的優化調整,因此,土地規劃的實施評價也可以看成是推進土地規劃實施項目的前提條件。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能夠對規劃環節的各項數據進行精準衡量,進而實現對總體規劃的管理及掌控。
1 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評價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推進流程是,在土地規劃過程中采取相應有效的方法,對規劃項目中的重點問題進行細化考量,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土地空間的最大化利用,從而形成對全局的數據分析及質量掌控,因此也可以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是對規劃流程項目中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的理論性工作。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其應用主體主要是實施結果評價、效益評價及效力評價。土地規劃實施結果評價就是對其推進項目中的細化內容進行分析比對,并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實現對目標完成情況的判定。
從當前形勢來看,我國對土地規劃的研究仍舊處于發展及進步階段,這就使得研究主體相對較少,并且在領域內的研究重點都大多停留在了發展問題上,而土地規劃研究的頻率及涉及范圍卻相對弱化、縮小。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我國所開展的土地規劃研究中對缺少對制度的研究,通常情況下,技術的研究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并且,我國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并不多,雖然研究項目不斷開展及開發,但是中間環節卻沒有相對獨立的內容限制。在研究主體中大多是方案形成前期與過程中的量化關系為核心,這就使得整體性評價相對缺失,系統評價有待完善。
2 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
對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進行評價,通常采用的評價方法有四種,其中包括:德爾菲法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層次分析法。在實際評價中,只運用一種評價方法是不能實現權重評定,達不到評價標準。而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評價是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當年的評價,評價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間性和過程性。在對規劃執行過程中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是對土地利用空間的變化與前期目標的吻合性進行評價,而規劃執行結果的吻合性評價是指對土地目前的利用情況與規劃進行對比評價,是一種宏觀性的考察方案。
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是指對土地變化地類的數量和空間變化進行吻合程度考察,要求在總量和空間位置上都符合規劃目標,才能屬于空間吻合。該種評價標準對規劃實施的速度不進行評價,只考察實施結果的總體用地狀況是否滿足規劃方案。但是,由于評價角度不同,最終的土地總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的評價結果也不相同。如在規劃方案中曾將一塊地規劃作耕地,但是實際實施時,這塊地被用作園地,那么這塊用地在評價時就不符合空間吻合性。但是,基于功能性考慮,兩種用地模式都屬于農業用地,從這個層面考慮又屬于空間吻合,因此,在進行實際空間吻合評價時,需要對土地的地類圖斑、功能區、區域性三個層面進行全面的分析。
在進行土地規劃空間性評價時,需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將土地的空間狀況勘測出來,因此,采用的是GIS空間疊加技術。此技術可以將現實土地狀況與規劃中的土地狀況進行疊加對比,實現對比效果,進而直觀的了解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性評價。GIS空間疊加技術可以對用地規模和用地范圍是實際情況反映出來,分析用地吻合度差的原因,進行整改,從而提升年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空間吻合情況,實現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度評價。
3 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應用探究
以某一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為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該地區屬于城市發展中階段,城市啟動了很多土地施工項目,防止土地在建設過程中發生耕地資源大量被破壞,建筑用地面積擴充過快的現象發生,對土地規劃執行過程進行一定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對該地區的土地資源數據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數量為45000,包括旱地、水田、村落、道路、河水等多種用地,但土地的分部較分散,利用分散化較嚴重。將土地根據農用地和建筑用地進行整體的數量統計發現,農用地面積為99654.32hm2,建筑用地面積為41235.14hm2,土地總面積為187502.63hm2。耕地是r用地的主要應用方式,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5.36%,而在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占總建設用地的92.36%。對當前該地區的用地狀況與前一年的土地狀況通過軟件進行對比,比較中發現在地類出現的變化主要是農用地改變成其他用地,從斑塊層面上看是將耕地轉為村民居住點的面積最多,其次的是城鎮建設用地,如道路的修建等。對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執行過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
對空間吻合度小于1的地類圖斑進行分析,產生此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中進行的臨時用地調整,這種情況在進行整體用地空間吻合性評價時,評價結果與規劃方案中的結果是吻合的。第二個原因,可能出現了違法用地的現象,土地利用沒有合法的用地手續,沒有符合規劃方案的要求,如有發現應嚴肅處理,要求對已用地進行整改調理,實現土地現狀與規劃目標統一。對執行結果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程度差距很大,耕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大,為0.95左右,而林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小,數值為0。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初步階段,實施效果與規劃目標差距很大,特別是林地、農民居住點等,在后期的土地規劃實施中應加強規劃管理,逐步提高土地規劃的空間吻合程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1 引言
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對于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 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3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3.1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 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 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 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 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4 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4.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4.2.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4.2.2 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5 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
5.2 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5.4 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6 規劃效益分析
6.1 社會與經濟效益
土地規劃平整有利于促進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可以充分吸引農村閑散勞力參與土地開發整理,帶動建筑、建材、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道路及灌排經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進一步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滿足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需要,實現耕地保護的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的統一; 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搞好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也有利于農作物布局的調整,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6.2 生態效益
土地規劃實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防止旱澇災害影響,減少水分蒸發和水土流失,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钠麻_發以后,耕地質量得到提高,土壤結構得到改良,可以相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輕化學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環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護林帶不僅可以有效固結土壤,而且長年落葉成肥,還可以相應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開發整理,可以形成樹成蔭、田成梯、路通達的良好的生態區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1.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2.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2.1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3.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3.1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3.2.2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4.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水平梯田原則上要求田塊標準100m×17.5m,梯地田坎層差在1.5m。格田內部相對高差不超過±10cm。規劃旱地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設一埂坎,埂坎頂寬30cm,高30-50cm,田塊長150-200m,寬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溝埂采取挖溝筑埂,埂在上、溝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節約投資的原則下,保持水土、盡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還應該符合農作物耕種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采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采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灌溉輸水工程實行自流灌溉,通過各級渠道將水引自田間。排水工程有截洪溝、排水溝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溝道為承接系統,結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溝,實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農民出行、便于田間作業與田間管理,設計田間道路工程。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4.4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4.5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總之,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