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03:28:02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數學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數控編程課在施教的過程中,特別適合理論教學、實訓教學、現場教學、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可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根據不同章節的特點以及學生所需達到的專項能力的要求,把實訓、現場教學等實踐性教學環節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并讓學生親手操作,強化實踐與應用。學校要放權給老師,基本理論與技能操作由老師靈活安排,同一理論和實踐教學由一位教師主講,在教室(或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述本課題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給出圖樣進行編程,在仿真室模擬操作,學生不但可以在安全方式下熟練掌握數控機床各鍵的功能和機床的操作方法,而且對于對刀方法和程序的走刀軌跡得以更清晰的理解。當仿真模擬成功后,帶領學生上數控機床上進行實際操作加工,讓學生直接認識和操作數控機床。這樣就使理論知識更好的向實踐應用轉化,并結合實訓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結合學生的作品歸納總結。在實操過程中,老師在講授操作知識的同時,還要適時穿插一些其它相關科目的知識,使學生在無意中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復習了已學過的知識。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和想象力。遇到問題先思考,然后再給予指導。從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到數控機床操作,再到一個精美的作品的產生,一條完整的教學鏈中,使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實操能力,既復習了已學過的知識,又使多學科的知識得到了融合。同時也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快樂。當學生拿到自己獨立完成的心怡的作品時,內心的喜悅是可想而知的。在相互的比較中還能找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從而促使自己進一步學習。
2發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
當今是科技知識日與更新的時代,現在的學生聰明、睿智,總是存在著極強的好奇心,他們渴望了解各種知識,在思維中會提出很多的疑問。而數控專業又恰恰是集數控、機械、電工、電子、計算機、液壓氣壓、傳感器等多學科的知識于一體而又相互交叉的專業,單純的數控理論知識和數控機床的操作知識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渴求的,這就要求雙師型教師知識面要寬泛,不但應具有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知識,還要通曉相關專業和行業的知識、技術、技能,并能將它們相互滲透、融合和轉化。老師只有具備了這些知識,你的課才更專業、更生動、更形象、更有趣,你的課才能講活,才能吸引學生,才能使學生信服你,學生學習的欲望才能被激發。
3激發學生的求知積極性
1、根據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圍繞核心目標,討論初步提出數學
課程改革的方案按照“重實用、輕理論”的原則,結合多年的數學實際教學經驗。首先,明確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然后,根據教學新思路,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為目標,初步提出數學課程改革新方案。
2、對各專業進行調研,明確各專業所需要的數學具體需要
通過調研,了解我校各專業的基本情況及各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要。圍繞實用性,夠用性對教學改革方案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補充。
3、確定各專業公共需要的模塊
根據我校各專業對數學教學的需要,先將各專業公共需要的模塊制定下來。通過調研,數學教學中函數模塊、三角函數模塊、解析幾何模塊是各專業都需要運用的知識。先由個人負責選材編寫模塊內容,然后再匯總研究,進行補充和刪減內容。
4、根據專業需要,制定針對不同專業的數學教學
由于這部分內容與專業知識相關,需要與各專業教師協作。首先有各專業選取本專業的數學知識模塊,然手結合專業實際問題,設計編排,盡可能的科學合理地把專業相關的知識融入數學教學中去。這樣既確保為專業服務性,又合理有效的增強數學教學的實用性。而且進一步促進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交流。
二、數學課程改革的效果和存在問題的改進措施
1、中職生生源的復雜性,出現了知識面斷層
中職生生源復雜,學生數學知識基礎也參差不齊,存在知識斷層問題,決定先從集合的概念開始學起,集合這章內容較為簡單易學,從而彌補學生知識斷層問題。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對接下來的函數模塊、不等式模塊等數學知識做好鋪墊。
2、數學課程改革教材的匯編
數學課程改革教材的匯編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公共數學,將各專業共同涉及的數學知識匯編成第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我校公共數學知識包括函數、三角函數和解析幾何這三大模塊。第二部分稱為專業篇數學,根據各專業的需要,補充和提高專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更好的服務于專業課的學習。
3、數學課程改革教材的教學
一、知識產生的背景對教學的重要性
知識與經驗背景是學習的起點。從生活實際出發,從現實情境中歸納數學規律,能夠充分利用遷移效應進行觸類旁通,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充分遵循數學思維的規律,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人類及自然的關系,增進學習數學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數學知識學習的目的。一方面,數學知識必須結合實際生活,才具有實際的意義,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數學知識必須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利用好知識背景,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數學學習的知識產生背景不僅包括學生的生產生活經驗,也包括學生已有的數學基礎知識,這都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對原有知識繼續歸納引導,同時提供新的知識鋪墊,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學的效益。
二、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改革存在的問題
首先,很多教師在吸取新教學手法過程中,忽視情境的引導與鋪墊。尤其是“預習—交流—展示—訓練”模式,從預習案——預習——交流——訓練。整個過程多半給學生,但知識背景的闡釋、情境的營造、知識過程的嚴密推導等被一些老師放棄,使知識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質量。
其次,多媒體的使用導致一些老師用畫面的切換代替傳統板書的推演。教學成為學生與多媒體的互動,師生互動減少,學生的生活與知識背景難以參與到教學過程。其實,傳統板書在數學的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棄板書就是放棄教師對過程的推演,放棄師生互動過程的時空上的統一性與和諧性。
再次,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度強調,教師在課堂中不敢發揮必要作用。數學課堂需要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效度作為保障,表面上的熱鬧無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單純的學生組織化學習難以把思維引向深入,隱形的知識形成過程被淡化,不利于學習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
所以,在改革課堂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入認識數學學科的特點,合理地發揮教師在引導作用,營造教學情境、科學引領學生思維,在生活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社會的關系。
三、利用知識背景提高教學效益的途徑
1.注重數學教學情境的營造
情境的創設能夠使數學課堂更加貼近社會生活與學生的實際,使學習過程更加有意義、有現實性與趣味性。而情境激發的重要原則就是結合學生的知識狀況與生活實際??梢酝ㄟ^這樣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利用學生原有的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來創設情境。這是數學課堂中經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說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展與升華。這樣的情境創設既有利于舊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
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過程中,可以通過對一元一次方程組的復習來為新知識奠基,創設這樣的情境:(1)請舉例說明一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步驟有哪一些?這些步驟中含有哪些數學思想與方法?(2)請你嘗試一下,運用這種數學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組轉換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題,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討論協作。
再如: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學生提出:“圓與圓的位置關系記不清楚?!弊プ∵@一問題,讓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樣記憶的?”學生有的說按圓心距的大小來記憶;也有的說按公切線的條數來記憶。一位同學給出了一幅圖(圖1)。圖中r1、r2表示兩圓半徑(r1>r2),d表示兩圓圓心距,當d落在紅顏色部位時兩圓內含,當d落在r1-r2上時兩圓內切,當d落在綠顏色部位時兩圓相交,當d落在r1+r2上時兩圓外切,當d落在r1+r2右邊部位時兩圓外離。
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思考中通過知識的遷移過程,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其次,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的知識與故事、問題等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如對于“已知兩個同心圓的半徑,求圓環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如果將問題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學生能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長1米的繩子給地球加個圈,在地球與繩子之間會存在縫隙,這個縫隙能夠放進去一個蘋果嗎?縫隙的面積能夠有多大?”這樣的問題能夠既符合學生的經驗基礎,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積極的學習狀態。
再次,可以利用舊知識的片面性進行教學的切入。例如:在學習有理數計算的過程中,提供學生小學學過的知識:“某日最高氣溫為15度,夜晚最低氣溫下降了20度,請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溫度?!蓖ㄟ^這樣的知識陷阱,引出學生的疑難問題,引入到新知識的教學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同時,教科書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編者用心選擇的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素材把學生引入到教學的情境之中。如“實數的估算”中,書上設計了一個估算活動——公園有多寬,這個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關聯系題,我們可以將這些練習全部用公園多寬這個情境串聯起來,蘇建公園的寬度、花壇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識與生產生活結合
首先,在數學的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各種生活素材。如:在學習幾何初步的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觀察身旁事物的形體特征,提供各種教具與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儲蓄的調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計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問題教學后,選擇生活中富有挑戰性的折扣問題,設計一個符合學生特點的實踐活動課;又如:“我是一名采購員活動”,讓學生通過選擇、計算、策劃與設計等環節,選擇一個最佳的采購方案等。這樣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實現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識與現實生活經驗的聯系來創設生活情境,學習新知識。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規律,學習新課內容。這種方法直觀、實用、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的能力,對于知識的應用也非常有幫助。
例如:在“統計圖的選擇”的教學中,可以先播放一段錄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農民工調查等新聞欄目等),從中間抽取出幾個統計圖(如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現統計圖等),引入對單只統計圖的分析與選擇。
再如:在“從不同方向看”的幾何教學中,呈現學校建筑群的照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感受從不同的方向看會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從而引入教學內容等。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追求,為新知識做好鋪墊。
再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中,采用了這樣的方式:朗讀“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的動畫。提問:把太陽看作圓,海平面看作直線,這里一共出現了幾種位置關系?學生馬上提出:“應該有兩種,一種是在海平面下,一種是在海平面上”“還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間那一種”“太陽在海平面下怎么算”“這不跟太陽在海平面上一樣的嗎?”
3.注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布魯納說:“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任何新知識的產生都是建立在學生舊知識以及經驗的基礎之上而提升出來的。數學思維從具體向抽象過度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已有經驗與生活背景,從中發掘出走向抽象規律的路徑,才能夠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通過聯想、推理、綜合與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識。缺乏知識形成過程的數學教學,或者知識形成過程不到位的教學都是不完整的,知識是散亂的,是知識的堆積。
首先,要激發學生體驗參與的積極性。數學課堂要在學生的思維中重建知識的形成過程,就需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只有學生的思維高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才能夠得到激發調動,教學才能夠在學生這些舊知識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只有學生的思維高度參與,才能夠讓學生在教師主導演練或者學生自主推演過程中,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經歷與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在“條形統計圖和折現統計圖”的教學中,這個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過的內容,只不過情境比小學復雜一些。在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自己去獨立探究,讓學生重新感知統計圖的畫法與要求,在獨立思考與互相合作中,通過動腦、動手,通過畫圖、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過程,研究出兩種統計圖的畫法。
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推演與指導,但是如果學生能夠完成的工作應該盡力讓學生去完成,因為親自動手的工作與聽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去探究。例如:在“定義與命題(1)”中,設計如下問題:
(1)什么是定義?為什么要下定義?理解定義的關鍵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2)什么是命題?理解命題的關鍵在哪里?請舉例。
(3)命題的結構是什么?本節課還學了命題的哪些知識?
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先自學理解,再進行辯論發言,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理解定義與命題的含義。
其次,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知識的形成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給學生去獨立思考并消化這些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要試圖找熱鬧、快節奏,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很多獨立思維的火花早早就會熄滅,很多合作活動會草草收場。所以,教師要有深層思維的意識,要精挑細選一些問題,讓問題具有開放性、應用性與隱蔽性,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中,其中判斷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是學生都有疑惑,抓住這個機會讓有疑惑的學生代表上臺親手折疊圖形,并展示給學生看,這樣就能夠較好地澄清疑惑問題。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要寬容。知識形成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知識不斷重構的過程,有疑惑、有彎路,只有經過了這些以后,知識才能夠更加牢固透徹。所以,不要怕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大膽思考、大膽發言,在錯誤與糾正中厘清概念與原理。
最后,要重視方法的指導。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尋找教學的起點,即熱衷研究學生對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基礎,讓學生的這個基礎上開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通過情感的激發、主動性的發掘、思維問題的解決,不斷歸納規律,形成知識,構建知識結構。同時,從方法上進行思維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積極思考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如:在“證明(2)”中,面對立體的思路分析:如何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對于1800?可以這樣設置問題:
(1)回顧以前用過的實驗的方法驗證,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證明此結論?怎樣才能夠得到1800?怎樣把這個三角形湊成一個平角呢?應該添加什么樣的輔助線呢?
(3)解決問題后可以提出,要證明1800?除了剛才的方法,還有新的方法嗎?
這樣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教師的方法指導循循善誘,在知識構架中實現了方法的指導。
4.注重利用實際背景還原現實模型
數學知識的背景知識與經驗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新知識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與手段。在新知識的形成以及構建學習結束以后,如果我們把這些歸納出來的抽象數學知識重新放回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就能夠使得知識得到應用,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這就是我們要通過生活背景還原數學模型的目的。
現在,數學知識在日常中的應用日趨多樣化。因為數學的概念、命題本身就是現實模型的抽象,它必對應著某種現實模型,但其應用性卻往往隱藏在現實情景背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創造機會,揭示數學知識與生活原型的思維牽連與內在聯系,發掘現實情景背后的數學。
例如: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在學習了解應用題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創設商場營業柜臺,讓兩名同學分別扮演營業員和學生:
學生:阿姨,我買一盒餅干和一袋牛奶(遞上10元錢)
營業員:本來你用10元錢買一盒餅干是有多的,但要再買一袋牛奶就不夠了!今天我給你買的餅干打9折,找你8角錢。(注:一盒餅干的標價是整數元。)
這樣,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形式來提供相關信息。這樣的應用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時代性,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也只有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教學活動 人文素養 培養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許多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恐懼感。談到數學,部分學生心情沉重,覺得數學學科的學習內容過于枯燥,難度較大。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都會選擇將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教學目的的單一,使得學生學習壓力很大,無法在輕松的氛圍下進行數學學習,也無法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緒。將人文素養教學內容融入數學中,會使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有利于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下面筆者就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談談看法。
1.加強和諧課堂氛圍構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課堂氛圍對于課堂教學質量有重要的影響。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會使學生覺得有存在感。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化追求被教師尊重與肯定,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師生互動,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懂得尊重與被尊重,享受分享的快樂。
比如在講解《生活中的變量關系》時,教師可以先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將生活中的變量關系進行呈現,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生活性與實在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用水量與水費的關系,發現上樓與身體能量消耗之間的變量關系。在師生互動活動中,學生的諸多觀點被教師吸納,思維得到發展,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2.利用課堂導入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課堂導入階段的有效教學,能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思維啟發與引導,讓學生從中產生數學學習的自豪感,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高中數學中的許多內容與定理,都是由數學專家研究與發現的。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了解一些相關的數學故事,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之不易,體會到探究數學知識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有關于幾何的知識前,教師可以從學生了解的勾股定理談起,為學生講解數學總結勾股定理的過程,之后將教學重點進行呈現。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進行新知識的引出,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使學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了解了我國數學家的故事之后,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被激發,人文素質大幅度提高。
3.開展合理的探究學習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會使學生認識到探究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勇于進取。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比如在講解《空間直角坐標系》時,由于剛剛接觸這個知識,學生很難找到繪制空間直角坐標系的正確切入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立體圖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空間直接坐標系的建立。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生互相幫助,共同解決數學難題,不僅降低了高中數學的學習難度,還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更豐富,有利于高中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快速提高。
4.利用科學的評價手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用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與付出,可以讓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隙ㄋ?,是一種重要的品質,教師肯定學生,學生了解被肯定的欣喜,就會樂于在生活與學習中發現其他人的閃光點。人文素養的提高包括方方面面,所以教師要習慣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
如在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對那些表現積極、勇于發言的學生進行肯定,利用言語肯定他們的學習行為。對于那些表現不積極的學生,教師需要利用眼神或者言語進行激勵,像“你們要加油哦,不要落后”這樣的話都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心理得到滿足,也會讓學生學會激勵身邊的人。
5.結語
高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開展有效的人文教育活動,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鑒于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偏見”,將人文素質培養內容融入到數學教學中,會使數學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有利于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筆者從不同的方面對高中數學教育過程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高中數學教師明確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參考文獻:
1.1以現有的先進資源來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
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更新下,一系列先進的教學成果展現在教育者面前,通過實踐證明教學改革下全新的教學方極具科學性,值得借鑒與推廣,因此,基于現有的優勢教學資源能夠為信息資源整合的實現奠定基礎。加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資源日益豐富化,并能夠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的資源基礎。在此過程中,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需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要確保這一教學資源的引入適合專業教學需求,同時也要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1.2構建信息資源庫
要想實現對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資源庫,而從當前高校信息資源庫建設的現狀看,由于重視程度不足致使信息庫建設資金投入等受限,信息化教學還停留在視頻教學等初級階段。而實現信息資源整合不僅要求要建立完善的教研資源庫,同時還需要針對學習資源進行高度的整合,進而才能確保信息資源在教學中得到高效利用。
2電工電子專業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作用與基礎
2.1實現二者整合的作用
當前,實現中職院校電工電子專業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教改下該專業教學的必然發展方向,同時也是落實教學目標與提升人才質量的基礎。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該專業教學中,能夠以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實現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落實,即通過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來確保學生實現對專業知識的自由構建。與此同時,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活動的開展突破了時間、地點等條件的束縛,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以信息技術為媒介能夠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提供基礎,強化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能夠以EAD技術將仿真軟件應用到教學中,同時,基于當前中職院校學生的實際特點,可以進一步實現Protel軟件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確保教學模式的有效更新。
2.2實現二者整合的基礎
要想確保信息技術與電工電子專業課程的有效整合,首要基礎條件是具備相應的信息化軟硬件基礎設施,同時需要具備專業能力素質高的師資隊伍,確保該專業的教師能夠具備信息化教育的理念,能夠基于信息化技術下運用全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此外,在實現二者整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每一階段教學成果的總結來制定相應的改進與實施計劃,進而才能夠確?;谛畔⒓夹g下的專業教學能夠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3實現信息技術與中職電工電子專業課程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
3.1更新教學理念,積極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
在中職院校電工電子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想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以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確保專業學生的能力素質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實際要求,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積極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進而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在素質教學下,需要打破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比如:將多媒體教學設備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將電工電子專業課程內容以“圖+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能夠實現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進而使學生帶著興趣走進知識,為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3.2因材施教,實現教學課程與內容的合理設置
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講,其本身的知識基礎差,缺乏主動性,自身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加上電工電子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論性相對較強,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也就無法具備相應的能力。與此同時,這一專業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與高職院校的教材內容相近,而中職生與高職生本身的知識基礎是不同的,一概而論的教學內容定然不符合中職生的實際狀況與需求。同時,相應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缺少實踐課程內容。因此,在實施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整合的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學生的實際特點需求為切入點,并要實現課程的合理設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鞏固理論知識,并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滿足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實際要求。
3.3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
信息素養是當今時展對人才素質的必然要求。實現信息技術與電工電子專業課程相結合,要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加以創新,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來切實提高人才的綜合能力素質。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來確保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逐漸融入到信息技術下的教學范圍中。再如:為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來實現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是要確保案例要具備可操作性,這樣學生才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實現自身的進步與成長。此外,教師還應該以信息技術為媒介來構建仿真模擬實驗,將知識立體化、形象化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在調動學生主觀積極性的基礎上,確保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信息化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4總結
【關鍵詞】中職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當前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人才更是如此。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職業院校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學時量較少。隨著各個中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專業課時卻逐漸的縮減了,導致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實操水平更是無法跟上教學要求。授課方式單一。教師在傳授專業理論課時,大部分還是以口頭講授法為主,對于一些知識表達過于抽象、蒼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偶爾會出現部分問題難以理解的情況,使其感到單調、乏味,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教學效率越來越低,使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理論教學與實操教學相脫離。在教學過程中,實操部分的內容安排與理論教學內容相脫節,實操時未曾很好的應用到理論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致使學生在實操過程中感受不到理論知識的存在,無法體會到書本上的知識在實操中的充分應用,降低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于以上幾點問題,我們要在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加大關注力度,盡量避免其在日后的教學中出現或盡量減小其影響。下面就對如何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理實一體化教學
1.教學形式理實一體化。將學校教學環境設計為工廠形式,設立理實一體化的教室,使教室環境貼近生產車間。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參照實物進行理解,也可同時進行實際操作。要達到教學形式方面的理實一體化要求,學校需要統一組建理實一體化專業教室,同時還需要根據課程內容需求采購配備專業設備器材等,營造出與車間生產相類似的氛圍。日常教學中也要實行理實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實施以“項目教學”為導向的實踐操作教學模式。參照企業的生產過程來進行教學環節的設定,把專業性教學放入模擬生產的情境中進行,在生產實習工廠中進行機電專業的理論性教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實際企業生產的環境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兩年,即四個學期。這期間,學生必須要完成基礎性課程學習、專業性課程學習、機電課程設計以及機電技能實訓操作?;A性課程和專業性課程相互結合著學習,可以充分的使用項目教學及模擬環境的方式進行實操練習。
2.教學內容理實一體化。(1)編寫全新的教學大綱。在重新編寫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教學大綱時,編者應該將機電專業性課程中內容相近相似的課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課程整體感比較強的教學大綱。在新的教學大綱中,應當突出強調機電專業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同時還要依據工廠的實際崗位需求情況來制定專業性課程的具體排布。(2)編寫全新的教學計劃。學生所在學校需要將合作企業的技術專家及其主要負責人請入學校,與其共同編寫適合未來指定崗位的的全新教學計劃。新的教學計劃必須要充分的滿足企業崗位的需求,切實的推進校企一體化進程,即教師與師傅一體化、學生與徒弟一體化、教室與車間一體化、教具與工具一體化、作業與產品一體化等。3.教學評價理實一體化。在教學形式理實一體化的情況下,學校方面應該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全面改變傳統的單純的考試考核方式。單純的考試考核方式最終的成績高低是無法對學生的水平進行全面的評估評價的,這樣使學生在走向職業崗位后對自身的評價不夠準確具體,領學生對自身缺少一個有效的定位,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原因是傳統的考試考核方法無法做到全方位的反映出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對實際操作技巧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學評價的體系應該是全面的、動態的,應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著變化的。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
1.校企合作模式。學校在學生培養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專業性課程設置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這樣可以更好的貼近社會,貼近實際,同市場進行有效結合,這樣能夠充分發揮出學校的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教育優勢,為合作企業提供充足的產品研發場地,達到教學與生產雙向合理化結合的目的。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為主導,盡量在實際操作的教學模式下學習新的知識。應用以實踐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分解完整的學習過程為一個個具體的實際項目,重新編寫出相適應的教學方案,參照教學方案來設計新的教學思路,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2.訂單式培養。學校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大中型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特定方向性的培養技術型人才。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簽定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訂單,使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方向與企業及其項目的建設相互結合,同時按照企業的要求設立相關課程,制定招生計劃、學制及教學計劃。根據不同企業對于不同技術崗位所需專業知識的特定要求,同時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專家兩方面一起擬定專業教學大綱,確定專業課程內容設置,選定適合的教材,制定實操訓練內容,還要對專業課程設定進行實時動態管理,以達到企業最新的要求。為達到企業實際生產與專業性教學零距離對接的目的,學??梢宰寵C電技術專業的在校學生進行輪流上崗實習,充分利用當前學?,F有的設備材料資源,讓學生參與到產品的實際加工生產中去,使其實操練習和生產實踐對接,實現實操教學和實際生產之間的“無縫”接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更進一步的加強學生的實際生產適應能力。
作者:周霖 單位: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
參考文獻:
[1]張宏,曹偉.淺談電工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J].科技信息,2008,(10).
[關鍵詞]數字文學 文學理論 文本 超文本小說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3-0048-02
文本(text)原指編織之意,引入文學理論中是指文學書寫符號的織體(fabric)。20世紀前的傳統文論用得更多的是“作品”而不是“文本”,文本被引入文學理論帶有濃厚的“以文為本”的意味,但是很多時候在強調文本的獨立性的同時也阻斷了文本與生活情境的連續性,造成了對文本這個概念的僵化理解。
作為20世紀西方文論的重要轉折,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強調用科學實證方法研究詩歌,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認為要切斷詩歌和作者以及讀者的聯系,把注意力放到詩歌自身的文本結構上才能實現科學的研究。茨?托多羅夫說:“形式主義者認為,不能根據作家生平、也不能根據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分析來解釋一部作品?!盵1]這意味著文本的封閉性和獨立性正是對它的科學研究的保證。新批評派也有類似的主張,即注重對文本自身進行研究。維姆薩特和比爾茲利合寫的兩篇文章《意圖謬見》和《感受謬見》,最能體現這種以文本為中心的批評方法。所謂“意圖謬見”,即他們認為文學研究要拋開作者的意圖,宣稱“就衡量一部文學作品成功與否來說,作者的構思或意圖既不是一個適用的標準,也不是一個理想的標準”[2];“感受謬見”是指要進一步把讀者對文本的感受駁斥為一種謬見,感受謬見在于將詩和詩的結果相混淆,也就是混淆了詩是什么和它所產生的效果。通過對意圖謬見和感受謬見的批評,維姆薩特和比爾茲利切斷了文學文本和作者以及讀者的聯系,也就使文學批評集中在對文本自身的詞語、語義、句法、結構等的研究上。結構主義文論將這種以文本為中心的思想又往前推進了一步,結構主義文論更傾向于尋找文本各種因素下隱藏的深層關系。比如,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在各個民族和國家不同的神話表面之下隱含著一些相同的關系和結構,因此他主張“對每個神話分別進行分析,把故事分解成盡可能短的句子”,[3]然后通過橫豎排列尋找其中的二元關系。這種結構主義神話學暗示了相同的結構關系和意義可以表現為不同的文本組織,但反過來也可以說不同的文本組織其實都具有相同的或者固定的意義和結構關系,而不管文本的具體語境和歷史如何。
羅蘭?巴特為后結構主義文本觀打開了大門,代表了當代西方文論在文本上的新看法。在《從作品到文本》一文中,巴特從7個方面列舉了文本和作品的區別:(1)文本應不再被視為一種確定的客體;(2)文本不能理解為等級系統中的一個部分或類型的簡單分割;(3)文本常常是指所指的無限延遲,文本是一種延宕;(4)文本是復數,它能夠獲得意義的復合;(5)作品是在一個確定的過程中把握到的,它要受外部世界(如種族、歷史)、作品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對作者的認定來決定作品,文本卻不需要這些關系的擔保;(6)作品一般是作為閱讀的消費對象,而文本要求讀者主動地合作,不僅是閱讀,還是寫作;(7)文本的閱讀是享樂和愉悅。[4]巴特的文本觀打破了那種視文本為符號的固定織體的觀念,與列維-斯特勞斯尋找不同文本背后相同的結構和意義不同,羅蘭?巴特把文本視為“可寫”的,也就是說文本在與作者脫離后就成為邀請讀者參與其自身建構的存在,文本不再是具有確定意義的封閉實體,而成為開放的語言游戲的場所。在后來的《戀人絮語》中,巴特強調了“情境”在文本中的重要性,他說情境從詞源上看是東跑西顛的動作,應該從體操或舞蹈的角度去把握,而不是對靜止對象的凝神觀照。當人們在稍縱即逝的語流中辨認過去曾經閱讀過、聽說過或感受過的某種東西時,種種情境便會顯現出來。在這里我們看到,與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派和結構主義竭力把文本和現實情境分離不同,文本在巴特這里又開始和現實情境相結合,但是和20世紀之前的傳統文論強調文本是反映情境的固定織體不同,文本在巴特那里是情境化的嬉戲,它盡力追逐情境化的戲劇場景,就像腦海中倏忽閃現的情景那樣漫流四射。
我國現今的文學理論教材使用的文學文本這個概念,主要采納的是西方傳統文論和20世紀前期文論關于文本的界定,即把文本視為語言符號系統的固定織體,而文本的開放性和情境化的特征則大多被忽視了。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文學理論教程需要一個可以對之進行分析的穩定對象,羅蘭?巴特提出的開放的文本觀雖然誘人,但是過于強調動態性的特征而很難成為分析的對象。
現今數字文學的出現為這種開放性文本觀的教學提供了條件:一方面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CD-ROM、U盤等為基礎的硬件載體為文本分析提供了穩定的對象;另一方面,通過這些載體傳達的超文本小說、互動文學、多媒體文學等新的文學類型又為教學雙方體驗開放性文本提供了條件。比如超文本(Hypertext),指的是運用超鏈接將不同文本塊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邁克爾?喬伊斯1987年創作的《下午,一個故事》通常被視為第一本超文本小說,這部超文本小說由539個段落和951個鏈接構成,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在早晨去工作途中目睹一場車禍的故事。但是這部超文本小說并不是按照傳統小說那樣安排好固定情節結構等待讀者去閱讀,而是把小說分成了539個段落并在這些段落之間提供了951個超鏈接,讀者可以自行選擇不同的鏈接進行閱讀,從而形成自己的閱讀順序和段落的組合。這就好比把小說分成一副牌,每一次把牌打亂之后閱讀,每次看到的故事也就不相同。
超鏈接的運用,使超文本小說的文本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文本結構的非序列性。泰德?尼爾森對“超文本”有個著名的論斷,他說:“關于‘超文本’,我指的是非序列性的寫作――文本相互交叉并允許讀者自由選擇,最好是在交互性的屏幕上進行閱讀。根據一般的構想,這是一系列通過鏈接而聯系在一起的文本塊,這些鏈接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路徑。”[5]在超文本小說中,所謂非序列性也就是說事件之間并不遵循時間的順序,每次閱讀都可能帶來不同的秩序??梢姵谋拘≌f實現的是真正文本結構上的開放性,而不僅僅是傳統文學的那種想象上的空白點。
二是讀者閱讀的參與性。任何文學活動都缺少不了讀者的參與,這是在接受美學出現以后就成為幾乎常識的文學原理。但正如上文提到,在接受美學那里讀者的參與大多是以想象性地填補空白為特點的,并沒有改變文學文本自身的結構。超文本小說除了想象性的參與,讀者甚至可以改變文本自身的結構。在超文本文學中,“讀者成了作者”是廣為人知的觀點,由于讀者參與了文本自身結構的構成,使得傳統文學中作者和讀者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開始模糊,讀者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作者的角色,他不僅閱讀文本,也重組文本,改變文本。
三是作者寫作的高技術化。伴隨著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等高科技的出現,高技術化是貫穿數字文學活動整個過程的突出特點。在數字化技術如此發達的年代,技術已經不僅僅像在傳統文學中那樣被視為一種寫作工具了,而是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合作者。有學者提出賽博格作者(cyborg author)這個名詞來描述這種人機協作的新型作者。人機結合為新型的表達和文學交流開辟了可能性,隨著越來越多的作者通過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進行文學創作,文學活動中的人機協作現象將會成為今后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我們看到在這個例子中,文本不再是凝固的織體狀態,而是被不斷地打斷又在閱讀中不斷地形成新的結構,文本結構的形成是要依賴于現實情境的――讀者的選擇。如果我們能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運用這種超文本小說的例子,那么傳統的文本概念將會改觀,并促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度參與和共同創造。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被分析的對象,而是在師生交流情境中不斷被打破和不斷重組的開放性文本。繼續發掘數字文學在教學中的潛力和價值,是高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值得關注的重要方向。
[ 參 考 文 獻 ]
[1] 茨?托多羅夫編選.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 維姆薩特,比爾茲利.意圖謬見[C].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著,陸曉禾、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