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2:02
序論:在您撰寫神經外科手術入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圍手術期;效果
伴隨近年來腔內泌尿外科技術的發展,臨床上多采用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下盞結石,而該手術方案的關鍵是選擇適當的穿刺通道[1]。臨床治療常用的穿刺通道時腎中、腎下盞入路,但入路呈銳角時,會導致難以較好地觀察腎小盞結石,而腎上盞平行于腎縱軸,其視野較為開闊,更易清除腎下盞結石,但易損傷胸膜和肺。本文針對已選定的92例行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于圍術期護理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分析護理的臨床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腎結石患者9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7例,年齡5-77歲,平均年齡(45.30±11.63)歲;患病部位:左側結石30例,右側結石2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12例,腎盂結石10例,多發結石7例,復雜腎下盞結石6例,腎上盞結石7例。
1.2納入標準
患者均明確診斷為腎結石,且均經過B超等檢查明確結石位置。
1.3護理方法
患者均行腎上盞入路經皮腎取石術治療,在手術治療圍術期護理中所有患者予以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護理:術前護理: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重視患者的心理感受,于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其中包括宣傳腎結石及其手術的相關知識、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和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等,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心理障礙疏導,鼓勵患者建立手術治療的信心。術中護理:注意患者的呼吸情況以及手肘和腹部是否受壓,并定時對患者進行血氣分析;予以乳酸林格液,并與補液時加入人工膠體;手術初試階段啟用空氣加熱器,維持手術室30℃的室溫。術后護理:對患者予以腎造瘺管護理,嚴密觀察患者術后尿液的顏色、尿量和尿中雜質,并予以呋喃西林沖洗;對患者予以術后并發癥護理。
1.4觀察指標
采用抑郁量表(SDS)、焦慮量表(SAS)評定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狀況,有抑郁癥狀為SDS標準分≥50分,有焦慮癥狀為SAS標準分≥50分;觀察檢測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其術后并發癥包括并發胸膜損傷、出血、術后發熱、尿外滲、術后疼痛等。
1.5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
2. 結果
2.1護理前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比較
護理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比較(x±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
2.2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護理后患者并發胸膜損傷3例(3.26%),出血1例(1.09%),術后發熱1例(1.09%),尿外滲2例(2.17%),術后疼痛2例(2.17%),且經過精心的心理護理和對癥處理之后,患者均恢復良好。
3.討論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并占據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首位[2]。腎結石其實是腎臟內部形成了微小且堅硬的沉淀,其主要成分是礦物鹽和鹽酸鹽,該病的病因較為復雜,且會對泌尿道的任何部位造成損傷[3]。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腎結石患者92例,患者均行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并于圍術期護理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分析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模式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主要分析護理前后患者的SAS、SDS評分情況得出:予以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護理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顯著降低,這表明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模式可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由于患者缺乏對該病的認識和了解,且伴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患者容易形成恐懼、抑郁、暴躁等負面情緒。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重視疏導患者的心理,鼓勵患者建立手術治療信心,維護患者良好的心態,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進而達到實現治療最佳效果的目的;通過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與宣傳,可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進一步分析護理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可知:護理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腎結石患者予以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后易發生并發胸膜損傷、出血、術后發熱、尿外滲以及術后疼痛等術后并發癥,對患者予以良好的術前、術中以及術后護理,通過在圍術期護理予以營養支持、心理疏導以及術后進食和合理功能訓練,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減少對患者器官的損害,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4-5]。關于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在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圍手術期疾病治療中的深入價值,需要以后臨床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在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圍手術期護理中利用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董春琴,傅文珍等.快速康復外科手術理念在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7):2012-2013.
[2]王淑雯,孫紅玲.237例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02):110-111.
[3]劉永達,鐘惟德.腎上盞入路經皮腎鏡取石術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33(06):409-412.
【關鍵詞】 神經外科手術; 導航技術; CT血管造影; 技術應用; 價值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1-0057-02
doi:11.14033/ki.cfmr.2016.11.032
在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中,常規影像技術,比如DSA、MRI和CT等,由于無法完整顯示顱內病灶與周圍血管、骨質及腦組織關系,其應用的價值受到一定限制[1]。術前,醫生對病灶和毗鄰結構之間的立體解剖關系進行詳細掌握,且術中實時定位病變,可為外科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指導[2]。本研究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36例為研究對象,探討CT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經CT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行神經外科手術18例患者為觀察組,包括腦動靜脈畸形3例、膠質瘤5例、腦膜瘤9例、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1例,患者平均年齡(42.4±2.4)歲。選取同期行CT血管造影患者18例為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43.2±2.5)歲,腦膜瘤10例、膠質瘤4例、腦動靜脈瘤3例、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1例。兩組患者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血管造影檢查 在CT血管造影檢查中,36例患者均使用Philips Briliance16排螺旋CT掃描儀和工作站。其中,CT掃描時間以Bolus自動跟蹤技術為依據來確定,一般耗時16~20 s,矩陣512×512像元,重建間隔0.4 mm,層厚0.8 mm,覆蓋長度鞍膈下3~5 cm,直至鞍膈上6~8 cm。以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l為非離子造影劑,1.5~2 ml/kg[3]。成像重建方法使用VR、MIP及SSD等技術[4]?;颊呓汣T血管造影檢查,均無過敏反應,無心肺肝臟并發癥。
1.2.2 CT血管造影與導航技術 將在CT血管造影中獲取的圖像輸入Brian-lab系統中,在3Dslier軟件的幫助下,與血管組織、病灶組織與功能腦組織進行配準,使用偽彩對其進行處理,之后再進行三維重建[5]。本研究的患者,手術過程中兩種技術均結合成功,術中注冊均成功。
患者病灶直徑最短為2.5 cm,最大直徑為12 cm,平均(4.6±2.4)cm。其中,CT血管造影可清晰、完整顯示頸內動脈系1~3級、腦底動脈環與椎動脈系1~2級血管結構。18例患者中,13例患者可顯示出4級結構的頸內動脈,病灶內供血動脈的顯示結果為滿意,且能將靜脈竇、顱內淺表靜脈和深部回流靜脈清晰的顯示出來。12例患者顯示出血管移位,2例患者顯示出動脈被侵犯包繞、4例患者可顯示出靜脈竇遭受侵襲。
1.2.3 技術應用 在Brian-lab導航系統上,按照患者病灶實際位置與受侵襲范圍,神經外科手術操作者對三維圖像進行旋轉或者模擬定位,并在對顱骨進行測量和切除之后,對最佳手術入路進行模擬,并形成完整的計劃用于進行手術。在完成注冊導航之后,可對術中的手術切口和骨窗設計進行指導,可對手術病灶的切除進行定位。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觀察組腦膜瘤病變與切除情況
CTA顯示腦膜瘤病變,腫瘤表現出明顯的強化染色,瘤周血管的推移情況異常清晰,但是頸外供血動脈卻不能被清晰的顯示出來。本研究中18例患者,4例表現為瘤內鈣化、4例表現為侵襲顱骨、3例表現為顱前窩底腦膜瘤,均采用額底入路,SimpsonⅡ級切除;3例橋小腦角區腦膜瘤的手術入路為枕下乙狀竇后,也采用的為SimpsonⅡ級切除;近功能區、矢狀竇1/3處腦膜瘤3例,手術入路為額定,采用的為SimpsonⅠ級切除。
2.2 1例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切除情況
患者的病灶直徑是12 cm,通過檢查,腫瘤能夠被清晰的顯示出來,并且通過顳淺動脈進行供血,由于患者的顱骨受到普遍破壞,因此采取手術全切除方式。術后,患者恢復情況良好。
2.3 觀察組腦動靜脈畸形情況
CTA供血動脈、畸形血管團與引流靜脈顯示非常清晰,行鏡下全部切除。
2.4 觀察組膠質瘤切除情況
本研究中5例膠質瘤患者進行腫瘤鏡下全切手術。其中,3例患者島葉低級別膠質瘤瘤體強化不顯著,且另外2例患者顯示額顳葉膠質母細胞瘤瘤體顯示滿意,且周圍血管檢查顯示完整、良好。
2.5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神經外科的所有手術中,早期CTA的應用范圍是顱內動脈瘤手術,并且能夠對腦血管疾病進行準確的評估。該技術的優點為,能夠對腦血管的立體形態進行有效的描述,患者易接受,且無創、迅速,操作簡便,檢查費用相對較低。本研究中的CTA使用的是三維影像重建技術,包括VR、SSD與MIP技術,可為術前評估、臨床診斷與手術入路的選擇提供準確資料[6]。其中,SSD重建圖像經過設置可產生表面影,從而立體、形象顯示顱底骨結構、周圍血管立體形象等,但是難以顯示病變內部結構。而MIP重建圖像,能夠反映組織CT值,并可準確顯示供瘤血管、腫瘤與包埋血管間的立體關系,經旋轉圖像與變換投影角度,可獲得感興趣立體圖像。
本研究患者的神經外科手術,均采用CTA結合神經導航技術相結合,在Brian-lab導航系統上,重建顱骨、血管與病灶,均行三維重建,然后涂以偽彩,旋轉、切割與測量圖像等工作均可完成,手術操作者能對多種手術入路進行模擬。在注冊導航后,可對切口和骨窗進行設計,可對需要切除的病灶進行定位,可對受到擠壓發生偏離的重壓血管進行保護。在侵襲顱內重要血管病變、顱內腫瘤、腦血管畸形與功能區病灶中,均可使用CTA結合神經導航技術。該技術的優點:
(1)腫瘤和顱底骨結構的關系較為明確,能為手術入路的設計提供可靠依據;(2)在手術中,能夠在導航指導下,將腫瘤切除,同時對血管進行有效保護;(3)能夠有效地將功能區的腦組織避開,來對病灶切除進行指導;(4)能夠清晰顯示腦動靜脈的畸形供血動脈、血管巢和引流靜脈,對手術進行有效指導[7-8]。
本研究觀察組18例患者,均采用CT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手術中,CT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的應用效果良好,可清晰顯示病變周圍結構、病灶大小等,用以指導手術,提高手術安全性與成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勁松,陳爽,毛穎,等.3D-CT/3D-CTA在神經外科領域的應用研究[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1,6(4):222-226.
[2]劉衛東,錢忠心,梁玉敏,等.神經導航中一些應用技術的比較研究[J].上海醫學,2013,26(10):732-733.
[3]丁勇,錢忠心,葉樹銘,等.B超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初步應用[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6(3):149-150.
[4]丁勇,劉衛東,錢忠心,等.CT血管造影在顱內破裂動脈瘤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5):343-346.
[5]陳銜城,吳勁松,陳爽,等.3D-CTA、MRA 和 DSA 對腦動靜脈畸形成像的對照性研究[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15(4):193-197.
[6]丁勇,錢忠心,劉衛東,等.CT血管造影結合導航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23(6):250-252.
[7]吳東東,卜博,陳曉雷,等.融合MRI與CT圖像的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底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醫學院學報,2015,24(5):411-414.
遼寧省撫順市第三醫院神經外科,遼寧撫順 113004
[摘要] 目的 評價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神經外科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50例應用顯微手術治療神經外科腫瘤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對手術前后的患者生活質量估計分級后,運用χ2檢驗得出χ2為5.23,治療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者癥狀均得到改善;無手術后顱內出血,手術死亡患者,隨訪期內腫瘤復發率<5%。 結論 顯微外科手術技術已成為目前治療神經外科瘤的一種有效方式。
[
關鍵詞 ] 腦腫瘤;顯微外科; 腦血管造影術; 臨床體會
[中圖分類號] R5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043-03
[作者簡介] 朱?。?971-),男,遼寧撫順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腫瘤疾病診療工作。
目前,由于顯微外科手術技術以及腦血管造影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傳統手術治療術程長,腫瘤切除不徹底易復發,術后易發生顱內出血等缺陷,得到有效的改善,由于神經外科腫瘤常受到侵及,腫瘤全切的難度很大,進行積極的手術治療,顯示了良好的療效,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神經外科腫瘤的有效方法[1]。收集了2009年8月—2013年12月間該院收治的50例神經外科腫瘤病人,進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神經外科確診為腦腫瘤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據癥狀,查體體征以及輔助檢查確診為腦腫瘤,符合我國神經外科腫瘤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41.5±3.1)歲,病程1~3月,平均病程(1.5±0.5)月。所有患者均未見其他嚴重疾病。
1.2癥狀及體征
顱內腫瘤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主要癥狀亦存在差異,主因頭痛伴惡心,嘔吐入院的有12例,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2例,累及椎體外系出現病理征陽性的有7例,顱內高壓體征10例,首發癥狀為劇灶性神經癥狀的5例,肢端出現異常肥大,性功能障礙,或出現肢體功能嚴重障礙,甚至偏癱,偏盲等臨床癥狀。
1.3影象學資料
所有病人均經顱腦CT或MRI檢查而獲得診斷,其中29例行全腦血管造影,腫瘤供血動脈顯影良好。神經系統腫瘤在顱腦CT掃描表現為顱內占位性病變;增強掃描上顯示腫瘤出現不同程度強化。行顱腦MRI檢查43例,在注射Od—DTPA后掃描在Tl—Wi上,腦腫瘤呈顯著的均勻強化,腫瘤周邊環繞均勻不一的腦水腫帶。行全腦血管造影者29例,造影術中顯示,腫瘤供血動脈顯影良好,侵及動靜脈情況,完善術前手術資料。
1.4手術方式
該研究病例術前大部分通過腦血管造影,明確腫瘤血供,術中均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將腫瘤切除,部分病例術前應用腦血管造影,對腫瘤供血動脈較好的顯影,所有研究病例均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根據患者的腫瘤位置的不同,對患者的手術和入路,進行選擇和設計,手術主要采取,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根據一些特殊腫瘤采取特殊,如通過枕下正中入路的患者,取坐位。擺好后,將患者頭部于頭架上固定,使頸部向前屈曲,使入路點充分暴露,方便手術操作。主要的神經外科手術入路,例如經冠狀、經翼點以及擴大翼點入路、顱頸交界處、頸后、后正中、旁正中、腰椎等手術入路,整個手術實行實時導航。手術在全身麻醉下實施,經口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對巨大腫瘤,在術中將血壓控制在低水平,適當的采用大皮瓣和大骨瓣[3],開顱后,放射狀剪開硬腦膜,將無菌腦棉覆蓋與正常腦組織周圍以保護腦組織,對于手術操作空間小的病例,可應用腦動脈瘤夾閉術,在顯微鏡下將相關腦池夾閉,緩慢將腦脊液釋放,以獲得手術空間,便于分離腫瘤基底部,如果瘤體部位,同相關的腦功能區位置過于靠近,則順著瘤體邊緣分離,最小程度損傷腦功能區; 如果瘤置同腦功能區相距較遠,則可切除范圍可擴大為腫瘤周圍的水腫帶,盡可能將之完全切除[4]。將硬膜反射狀切開后,通過手術顯微鏡將腦膜瘤與正常矢狀竇分離并切除[5];對于巨大的腫瘤,首先使用雙極電凝將腫瘤的部分基底離斷,使瘤體的供血動脈斷流,后先用單級電刀切除2/3的瘤體,使得瘤體顯著縮小,便于將腫瘤的包膜分離,最后將巨大腦腫瘤完全切除。在切除的過程中,應同時注意對腫瘤周圍的血管進行止血,腫瘤切除術后,應使用0.9%的生理鹽水將腫瘤切除后的殘腔徹底進行清除,可覆蓋可吸收的止血紗布,防止術后殘腔發生滲血,在顯微鏡下檢查有無潛在出血點,確認無誤后連續縫合硬腦膜,留置皮下引流管,用可吸收縫線連續縫合帽狀腱膜,全層縫合頭皮后關閉顱腔,酒精消毒切口,無菌紗布包扎。將切除的腦腫瘤妥善處理后,及時送至病理活檢。對于顯微手術過程中的止血,是神經外科手術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外科手術顯微鏡的有效放大以及照明下,能夠較好的顯示出血的小靜脈及小動脈,對于一些流徑較小的小靜脈出發生血,或一些小量出血,可使用腦棉輕輕壓迫出血點,對于出血量增多,小動脈或者大的靜脈出血,可使用雙極電凝止血,注意將功率調到最小,以防止腦組織受損,在切除腫瘤時,應最大程度地防止對重要神經與動脈的不必要損傷,避免手術過程中強行剝離引發的損傷。
1.5統計方法
該研究主要采用 spss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及率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手術分級
該研究通過比較手術前、后的影像學資料以及查閱顯微手術記錄,以明確腦腫瘤切除的情況。50例腫瘤患者,運用病人生活質量估計分級對腦腫瘤切除術前以及術后進行分級 ,來判斷腦腫瘤的預后情況。Ⅰ級 正常工作與學習 ,Ⅱ級 生活自理,Ⅲ級 生活需要照顧,Ⅳ級植物生存在。50例腦腫瘤切除術前評分,Ⅰ級24例(48%),Ⅱ級20例子(40%),Ⅲ級5(10%),Ⅳ級 1例(1%)。手術時間131~481 min,平均(291±25.1)min,共切除53枚腫瘤。
2.2輔助檢查
術后相關檢查結果顯示,其中腦膜瘤30枚,膠質瘤11枚,垂體腺瘤4枚,神經鞘瘤2 枚,血管母細胞瘤3枚,膽脂瘤 2 枚,畸胎瘤1枚,蛛網膜囊腫 3 枚。術后頭顱CT顯示顱內殘留血量平均為(3±0.8)mL,低于傳統手術殘留血量(11±1.9)mL[6]。
2.3術后并發癥
術后患者癥狀均得到改善,無手術后顱內出血,無顱內感染及手術死亡患者。術后患者發生暫時肢體肌力下降 8 例,經積極康復治療,肌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恢復,1例發生腫瘤對側肢體運動障礙。
2.4隨訪
術后隨訪1~3年,平均(14±3)個月,該組患者術后無失訪,50例經過顯微外科手術的患者術后成活率為100%,所有患者癥狀均得到改善,無隨訪期內死亡病例。
2.5統計結果分析
患者治療前后的指標經進行χ2檢驗得出結果,χ2為5.23,P=0.023,即治療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在傳統的神經外科腫瘤切除手術中,對于位于顱腦深部的腫瘤病變,傳統的無影燈等照明設備的照明亮度較差,對于一些腫瘤周圍的重要結構時常顯影不清楚,極大地影響手術切除的效果。而隨著神經外科顯微手術的快速發展,可通過根據腫瘤的位置對顯微鏡的角度進行相應的調整,采取最佳的方位,使得對于腫瘤的照明更加充分,根據手術需要改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使得組織的解剖結構,尤其是瘤體周圍的血管和操作區周圍的重要神經顯露得更加清楚,具有立體感,便于徹底止血。顯微鏡下切除神經系統腫瘤,術前行DSA或腦血管造影的目的是,明確瘤體供血動脈的具體情況,為術中切除腫瘤,防止術中顱內大出血,便于術中應用手術顯微鏡徹底止血的重要手段[7]。神經系統較為常見的腦膜瘤為例,腦膜瘤通過癥狀,體格檢查及顱腦CT或MRI,確診并不存在困難。手術難點在于腦膜瘤是否不同程度地侵及矢狀竇及重要的皮質回流靜脈(橋靜脈)。由于顯微外科手術技術及腦血管造影技術的發展,以及腫瘤切除后立體定向放療和新型化療藥物的應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神經系統腫瘤的療效。
3.1手術入路與骨瓣的設計
顯微手術入路和骨瓣設計根據腦腫瘤的位置、瘤體大小、血供、是否存在顱外的靜脈返流的代償情況而定 。顱腦CT及MRI檢查顯示,腫瘤偏向一側,供血血管不特別豐富,采用靠近靠中線一側的骨瓣。對于神經系統的巨大腫瘤,則骨瓣切口超過矢狀線,使瘤體周圍的正常組織充分暴露,既能離斷供血動脈,又可避免在病灶血管區內操作。術前造影發現有同時向顱外靜脈代償回流的情況(通過導靜脈或板障靜脈),要小心設定手術入路與骨瓣,評估該靜脈回流途徑對療效的影響程度,盡量不阻斷該靜脈引流途徑,力爭將影響手術療效的不利因素減少到最小[8]。
3.2術前應用腦血管造影術的意義
神經系統瘤的供血血管豐富,引流靜脈和靜脈竇常受到侵及,增加手術難度。在術前通過腦血管造影顯示瘤體的供血動脈、瘤周回流靜脈和引流靜脈的代償情況是手術的關鍵。對于巨大的神經系統瘤或血供豐富的腫瘤,可考慮在顯微手術前行彈簧圈動脈栓塞,以阻斷瘤體供血動脈。該研究中有3例行術前使用彈簧圈栓塞治療,栓塞后2 d內行顯微外科手術,有效地防止手術中顱內大出血。
3.3顯微技術特點
神經系統腫瘤切除時,對腫瘤的供血動脈的保護應特別注意,可有效防止術中大出血。以神經系統常見的腦膜瘤為例,打開骨瓣后應先用雙極電凝主要供血動脈主干,沿腫瘤外緣,放射狀剪開硬腦膜,止血徹底。手術顯微鏡的應用,應通過其優良的照明及放大,有效地將腫瘤表面和硬腦膜的粘連分離,在顯微鏡下,順著正常腦組織和瘤體包膜及蛛網膜間隙慢慢分離瘤體,由淺入深地將腫瘤周圍剝離,并逐一電凝、切斷血供,術野清晰,嚴格止血,最后將腫瘤附于腦組織基底部切斷,將腫瘤完整摘除[9]。顯微技術的應用使神經系統腫瘤的全切除率明顯提高,該組 50例中患者治療前后的分級經χ2檢驗,結果χ2為5.23,治療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經顯微手術切除腦腫瘤后,其術后癥狀與術前相比,有明顯改善,證明了顯微外科手術對患者預后的有效性。并且手術成功率達到了百分之百,減少了顯微手術后神經系統腫瘤的復發機會,50例顯微外科手術中,無術后顱內大出血,甚至引發腦疝的病例,通過術后復查顱腦CT,計算出術后顱內殘留血量平均為(3±0.8)mL,明顯低于有關傳統腦腫瘤手術的文獻報道中的顱內殘留血量(11±1.9)mL[6]。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開顱手術切除腦腫瘤,顯微手術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在顯微鏡放大倍數及強照明下,對一些微小的血管出血顯示更加清晰,并且在顯微鏡下進行止血,以及腫瘤切除更加精細,避免誤傷正常腦組織,使得患者的癥狀改善更為明顯,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綜上所述,顯微外科手術技術已成為目前治療神經外科瘤的一種有效方式,應當廣泛推廣,成為神經外科腫瘤手術的主流。
[
參考文獻]
[1]Fabi A, Felici A, Metro G, et al. Brain metastases from solid tumors: disease outcome according to type of treatment and therapeutic resources of the treating center[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1,30:10
[2]廖可立,王漢東,史繼新,等.丘腦腫瘤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1):641-643.
[3]宋毓鴻,高進喜,鄭兆聰,等.騎跨型鐮旁腦膜瘤的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6):267.
[4]孔鋒,張秋航,魏宇魁,等.內鏡經鼻巖尖手術中序貫性組合式解剖標志的確立[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9):416-419.
[5]王鵬,焦保華.腦膠質瘤病人的預后多因素生存分析與相關性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8(6):417-421.
[6]劉善賢,張慶華,張莉,等.神經導航系統在顱腦深部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 山東醫藥,2012(26):49-50.
[7]陳凌,陳立華,張秋航,等.神經外科顯微操作及解剖培訓教學訓練方法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0):1595-1597.
[8]何海勇,李文勝,王輝,等.個體化三維數字模型在內鏡顳下鎖孔入路巖斜區解剖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2(19).
關鍵詞:基層醫院;顯微;神經外科;現狀;研究
顯微神經外科一詞早在19世紀就被學者們引用了,20世紀50~60年代后期,在世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發展得情況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基層醫院的整體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基層醫院的手術理念、手術顯微鏡和手術器械、顯微神經解剖學的不斷發展,在發展中神經外科受益最多。[1]以應用手術顯微鏡為標志的顯微神經外科學,成為近代神經外科發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將神經外科學帶進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國醫院的顯微神經外科學成立以來,在我國基層醫院中得到快速的普遍的發展,在基層醫院的實際應用和研究,使得我國顯微神經外科的醫療水平得到整體提高。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才逐漸為神經外科醫生重視和不斷發展。以應用手術顯微鏡為標志的顯微神經外科學,成為近代神經外科發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將神經外科學帶進了一個嶄新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神經外科領域普及了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我國基層醫院顯微神經外科40年來取得很到的進步,臨床上的經驗得到了大量的試驗和積累,并且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提高,本文主要是從我國基層醫院發展的現狀進行回顧和展望顯微神經外科的發展[2]。
1 我國基層醫院現階段顯微神經外科學開展內涵與理念
1.1顯微神經外科學的內涵 顯微神經外科主要是在手術中采用顯微鏡技術,但是,不是所有手術采用了顯微鏡的神經外科手術就是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顯微神經外科的主要概念界定,是以近代影像學為診斷作為理論和技術支撐的,醫療器械與顯微手術相匹配的手術設備,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器械為保證的,以顱內病灶為中心的手術,顯微神經外科不僅是技術,更是理念的更新。顯微神經外科強調以病灶為中心手術,盡可能減少腦組織損傷,學者提出利用顱內自然的解剖間隙和經腦外到達病灶部位、處理病變,降低手術創傷,成為了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基本概念。
1.2基層醫院主要采用以病灶性為中心手術,減少腦組織損傷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進步就是把以往神經外科"腦葉范圍手術",推向"病灶性手術"水平,新的手術理念可以降低手術術后干擾腦組織,這一先進的手術技術在我國基層醫院中逐漸開展。例如,翼點入路、經巖骨入路以及額眶顴入路,這些具有代表性顯微手術入路的共同特點是,棲牲部分顱底骨結構獲得手術空間,經過腦外抵達病灶,盡量減少對腦的牽拉和損傷。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學者提出利用顱內自然的解剖間隙和經腦外到達病灶部位,處理病變,降低手術創傷,成為了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基本概念。
1.3手術顯微鏡下基層醫院不斷進步及其帶來的手術操作模式的改變 神經外科是由外科逐漸演變過來的,經典神經外科時期,基層醫院手術需要幾名醫師協同才能夠完成,手術中重要的是幾名醫生默契的合作?,F階段基層醫院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中,大量的引用了顯微手術器械,改變以往多名醫生參與手術的情況,譬如:自動腦牽開器,代替了助手牽拉腦壓板;顯微鏡的光線代替了帶燈腦壓板等,在整個手術中基本關鍵的技術,基本上都是一名醫師在操作。另一方面,在我國現階段基層醫院中,要以減少手術損傷,縮小手術野,醫院的手術室空間有限不能容納過多的手術器械操作,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加強醫師的技能培訓,在培訓中要加強術者本人的手、眼配合,左、右手的動作的協調。通常,右利手的醫師,固定用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操作處理病灶。右手最常用的器械是雙極電燒鑷。在顯微手術中,要求手術者不要始終的盯著目鏡,要學會利用余光和手的本體覺去交換手術器械。在手術中主治醫師要盡量利用自己的本體感覺來完成一些手術動作,例如:手術者固定使用右足踩雙極電凝或顱鉆的腳閘,左足踏超聲吸引器踏板。為盡量少的干擾腦組織,減少頻繁的更換器械,還應該充分發揮器械作用,如吸引器可用于做牽開器,雙極電凝鑷除了可持夾棉條、明膠海綿外,可以用作分離血管、神經的剝離子。
2 我國基層醫院顯微神經外科知識和技術現狀與展望
2.1顯微神經解剖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神經外科手術在顯微鏡下,解剖組織被放大幾倍或十幾倍,為了適應顯微手術的需要,20世紀70年代以后,神經外科在發達國家,開始一些列顯微神經解剖的研究,為基層醫院臨床提供了有效的顯微神經解剖資料。顯微神經解剖包括腦(神經、血管)和顱底兩個部分,其中,腦的顯微神經解剖以腦動脈為線索顱底顯微解剖分為鞍區、橋小腦區和抖坡區。經過長時間的試驗與科研,世界上顯微神經外科,最基本的腦顯微解剖研究工作都得到實證,為基層醫院開展顯微神經外科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目前基層醫院的顯微手術的培訓,不光是顯微神經解剖研究和培訓,要學會利用顯微手術技術平臺進行手術操作,平時多試驗手術入路和試用各種新手術器械,最近幾年來,神經內鏡的內鏡解剖圖譜,在我國基層醫院中進行普及和推廣。
2.2顯微神經外科的器械設備在基層醫院的推廣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完成高質量的醫療水平,在基層醫院必須進行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設備的質量改善與完成,如果在基層醫院中顯微神經外科的設備配備不齊全、設備的質量不能給與保障,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質量與效果。以手術顯微鏡為核心的一系列顯微手術器械(材),如高速顱鉆、可控手術床與頭架、自動腦牽開器、超聲吸引器、雙極電凝、止血紗布等應用,解決了困惑神經外科手術的照明、手術空間狹小和有別于其他外科的止血問題。
2.3在基層醫院中開展顯微手術器械訓練 其實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器械使用還是比較復雜的,如果在基層醫院中,沒有經過特殊培訓,在使用時候就可能造成一定危險性發生,例如,高速顱鉆,對這一項目操作不當,開顱時銑刀使用不當,可能將硬腦膜切破,磨除內聽道會傷及聽神經,磨除前床突,更有損傷海綿竇和頸內動脈的危險。安裝頭架的部位或方法不妥,可能會造成硬腦膜外血腫。所以,基層醫院醫師在使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設備前,要進行資格培訓,需要經過培訓才能進行手術操作。顯微神經外科在我國基層醫院中普及和提高,有助于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顱內動脈瘤; 血管內介入; 顯微手術; 可行性
doi:10.14033/ki.cfmr.2017.3.0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3-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ery.Th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treatment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bleeding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B,an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Microsurgery; Fea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999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顱內動脈瘤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所有腦血管意外中,其發生率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及腦血栓。顱內動脈瘤死亡率、致殘率高,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因此需采用有效方法進行治療。血管內介入療法與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過對比,探討了兩者臨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組。納入標準:符合疾病診斷標準[1];無手術禁忌證;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X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病歷資料不全者。A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31~75歲,平均(56.02±3.21)歲。B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33~76歲,平均(55.72±3.1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A組行血管內介入療法,患者全麻后,經右股動脈穿刺,將5F導管鞘置入,同Y型閥側壁的高壓槍連接管及加壓輸液袋連接,持續灌注生理鹽水,將微導管送入動脈瘤內,并選擇適合微彈簧予以釋放、解脫,直至動脈瘤閉塞,造影觀察效果滿意后撤出導管,將導管鞘留置。術后6 h將導管鞘拔除,充分止血,制動24 h。
B組行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全麻后取標準翼點入路,在顯微鏡觀察下,對側裂池進行解剖,將視交叉池打開,緩慢釋放腦脊液使顱內壓力降低,動脈瘤充分顯露后,采用適合動脈瘤夾將瘤頸夾閉,并充分止血,同時選擇含有罌粟堿棉片將被分離的動脈瘤覆蓋5 min,瘤頸寬大者可通過電凝鑷夾持瘤頸電灼后再進行夾閉,最后關閉顱腔。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藥物。
1.3 觀察指標
以紗布稱重法測量術中出血量,記錄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觀察治療效果,植物生存:患者僅有生命體征;重度殘疾:患者意識清醒,無法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輕度殘疾:可獨立生活,但無法正常工作;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工作[2]。同時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9.0軟件對所有數據實施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A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B組,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A、B組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率分別為60.47%、81.40%,B組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0.624,P
2.3 兩組安全性對比
A、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98%、18.60%,A組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053,P
3 討論
顱內動脈瘤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因素,危險性高,需在早期進行有效治療。有學者指出,患者確診后,應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根治,防止出現大出血[3-4],目前臨床中應用較廣方法為介入手術治療與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具有術野良好,可對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血腫進行有效清除等優點,治療效果顯著,患者復發率低。但有學者指出,開顱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患者術后恢復較慢,且腦組織暴露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5-6]。介入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復較快等優勢,但有報道發現,該治療方法無法對巨大動脈瘤以及血腫造成的占位效應進行解除,且其治療費用相對較高,患者術后易復發[7-8]。
本研究對兩組患者分別實施以上兩種治療方法,結果顯示,A組(血管內介入療法)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及術后住院時間較短,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患者(P
綜上所述,血管內介入療法與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在顱內動脈瘤治療中均有其優缺點,應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Steiner T,Juvela S,Unterberg A,et al.歐洲卒中組織顱內動脈瘤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處理指南[J].吳政政,李政,陳蓓蕾,等譯.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3,21(6):401-417.
[2]趙寶帥.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8):1332-1333.
[3]湯蕩,龍江.顱內動脈瘤手術方法的選擇及展望[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1):61-62,67.
[4]秦尚振,馬廉亭,徐國政,等.顱內動脈瘤治療十年回顧(附1372例治療及隨訪)[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17(1):1-4.
[5]郭金滿,胡火軍,王雄偉,等.顯微外科夾閉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8):1600-1601.
[6]李經輝,孫濤,余化霖,等.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51例[J].廣東醫學,2011,32(18):2424-2426.
[7]廉英明.顯微手術夾閉聯合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402-1403.
[8]蔡菁,孫愛剛,楊桂侖,等.介入療法治療顱內血流相關性動脈瘤126例[J].山東醫藥,2013,53(43):50-51.
[9]夏熙雙,牛光明,張鵬遠,等.顯微外科手術在顱內動脈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4):362-364.
關鍵詞:巖斜區腦膜瘤 顯微外科
巖斜區腦膜瘤是指發生在顱底巖骨及斜坡區,累及巖上、巖下竇之間的巖骨斜坡裂的腦膜瘤[1],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顯微外科切除巖斜區腦膜瘤13例,現報告手術經驗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3例病例中,男患者5例,女患者8例;年齡27~56歲,平均40.8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8年。
1.2 臨床癥狀和體征
頭痛、眩暈8例;復視3例,共濟失調4例,面麻、聽力下降2例,對側肢體無力3例,眼底水腫5例,后組顱神經受損8例。
1.3 影像學檢查
全部病例均行MRI檢查,MRI可以提供有效的術前評估及預后分析。本組腫瘤直徑最小為2cm ,最大為6cm,中型腫瘤2例,大型腫瘤7例,巨大型4例。6例術前行全腦血管造影(DSA)檢查對腫瘤血供進行判斷。
1.4 手術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證實;根據腫瘤生長的方式,結合MRI及DSA決定手術入路。其中傳統經乙狀竇前入路6例,經乙狀竇后入路5例,顳下經小腦幕入路2例。
2 結果
2.1 腫瘤切除情況 術后MR復查證實腫瘤全切除8例(61.5%),次全切除3例(23%),大部分切除2例(15%)。無死亡病例。13例患者中有4例出現新的神經功能障礙。暫時性腦脊液漏3例。
2.2 隨訪:10例患者獲隨訪,3例失訪。隨訪時間6個月—4年。顱神經損害4例中有2例恢復功能。3例腫瘤大部分切除及1例次全切除的患者行術后γ-刀治療。隨訪期間無腫瘤復發。
3 討論
巖斜區腦膜瘤發病率較低,病史較長,一般在出現癥狀時腫瘤體積已經很大[2]。隨著技術的改善,手術入路的改良,手術全切率有所提高到,Couldwell[3]總結報告109例患者,腫瘤全切率為69%,嚴重并發癥為30%,死亡率為3.7%。
巖斜腦膜瘤以手術為首選的治療方法,經乙狀竇前入路是經典手術入路,其優點是能提供到達巖尖、中上斜坡區的最短手術路徑和寬闊的視野,特別適用于累及中上斜坡的病變,其對于腦干腹側的暴露有很大的優勢。缺點是巖骨表面的解剖標志變動大,過多磨除巖骨容易造成面聽神經的的損傷,增加腦脊液漏的幾率。手術時間相對較長且對正常神經、血管損傷機會多。經乙狀竇后入路優點在于可以充分地顯露橋腦小腦角區、同側中下巖斜區域,適合中下巖斜區腫瘤切除,有操作簡單、并發癥少、手術時間相對短的優點,目前對此入路的應用報道逐漸增多[4]。顳下經小腦幕入路操作簡單,損傷小,可用于瘤體較小,且腫瘤向小腦幕上發展的巖斜區腦膜瘤。如何盡可能切除腫瘤,減少并發癥,一直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難題。本世紀初已經有學者提出大部分或次全切除的觀點,以減少手術的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5]。
巖斜區腦膜瘤顯微手術的常見并發癥:新增顱神經損害;顳葉水腫;腦脊液漏;皮下積液等。少見的嚴重并發癥:術后昏迷、偏癱,為術中損傷基底動脈及其分支血管和腦干組織所致。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提高手術技巧,運用超聲吸引結合顯微技術,應用術中電生理監測可減少并發癥。對于巖斜區腦膜瘤的治療可考慮以手術切除為首選,放療(伽瑪刀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
參考文獻
[1]Tedeschi H,Rhoton AL,Lateral approaches to the petroclival region. Surg Neural,1994,41:180-216
[2]馮東俠,Oliver De Witte, 應用改良的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外科手術切除大型巖斜區腦膜瘤[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4):308-309
[3]Couldwell WT,Fukushinma T,Gianntta S,et al.Petroclival meningiomas;surgical experience in 109 cases[J].J Neurosurg,1996,84:20-28
[4]Goel A, Muzumdar D. Conventional posterior fossa approach for surgery on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a report on an experience with 28 cases[J].Surg Neurol , 2004 , 62(4 ): 332 - 338.Neurochir,2002,84(Suppl):71-76
關鍵詞微創手術神經外科無框架腦立體定向微孔入路
20世紀20年代微創神經外科中的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與微骨孔入路手術逐漸被神經外采用,其精準的病灶定位和手術入路選擇,手術中實時導航,減少患者身體功能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改變了傳統的開顱手術與椎管手術模式。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進行微創手術患者260例,對應用價值分析,現在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進行微創手術患者260例,男165例,女95例,年齡12~50歲,平均38歲。其中開顱手術240例,脊髓手術20例。手術方式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120例,微骨孔入路手術98例,微骨孔入路加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42例。240例開顱手術顱內占位病變100例,其中腦膜瘤33例,膠質瘤29例,垂體腺瘤8例,神經鞘瘤6例,顱咽管瘤5例,血管網織細胞瘤3例,轉移瘤3例,其他15例;動脈瘤88例,動靜脈畸形30例,海馬浮血管瘤22例。除了動脈瘤外,152例病灶處于大腦凸面69例,大腦深部30例,腦室內15例,丘腦底節區20例,小腦10例,腦干8例。腫塊直徑05~30cm。
方法:260例進行微創手術患者,其中采用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120例,微骨孔入路手術98例,微骨孔入路加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42例。手術中實行實時導航,安裝定位標記,進行頭皮、脊髓、腦室、血管和病變等結構三位重建,用探針在患者頭皮上探出病變區域投影,設計切口,盡量縮小切口面積,并且同時選用微骨孔入路42例。運用微骨孔入路手術方法,對患者術前進行麻醉,進行翼點入路和縱裂入路進行前循環動脈瘤切除,頭向病變時對側轉35°;鞍區腫瘤則采用眉弓切口,眶上入路,頭頂下垂后伸10°,利用額葉底面離開顱底,減少術中對腦組織的牽拉。手術中對患者進行經脈慢輸液羅氏芬25g、地塞米松20mg,運用175%桿菌肽生理鹽水沖洗術野。
結果
120例病灶和重要解刨結構定位準確,病灶定位誤差均15cm之內,尋找病變成功率100%。有3例病灶切除后發生腦漂移病變,包含1例囊性膠質瘤,2例側腦室室管膜瘤。術中囊液與脊髓液流失后使腦皮質坍塌,導致病變部分與導航監測不吻合,隨即轉移為常規手術進行腫瘤切除。
100例顱內病變完全切除89例(89%),14例脊髓病變完全切除(100%)。術后1周內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測,動靜脈畸形完全切除29例,1例術后出現腦血管造影檢測存留物。88例動脈瘤閉夾成功。本文中,患者術后腫塊和神經損害功能分別為2例和18例。
討論
目前醫學界微創手術在神經外科要求要減少手術給患者精神組織減少身體功能損傷,最大滿意程度的完全切除病灶,以便取得最好的療效結果,其中神經實時導航技術與微骨孔入路是目前微創手術的最基本保證。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主治醫療人員實施合理適當的手術入路,打破傳統的開顱手術模式,利用大腦中的溝與裂間隙部分進行非功能區的最短入路路徑進行無框架腦立體定向的微創手術,敏捷避免給大腦神經組織因盲目探測帶來的損傷,可以準確完全切除腦部深層的病灶。同時,結合微骨孔入路手術,使微創手術在神經外科正的運用攀上了高峰,不但縮小的開顱手術范圍、減少了腦組織的在外暴露于干擾,而且還大大降低了腦組織的損傷,減少了術后顱內的并發癥的癥狀,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有效性。更有縮短了開顱手術的時間,減少了患者術中出血狀況,使患者可以盡快康復出院。
綜上所述,雖然微創手術也相應存在不完美的缺陷,但是微創手術對腦和脊髓外科,尤其對切除腦深部病灶很有幫助,可以準確發現病灶,保護正常神經組織,改變了傳統神經外科手術模式,值得在臨床推廣實踐。
參考文獻
1吳云,陳隆益,龍鴻川,羅安志,張宗銀,黃志敏.神經外科微創技術的臨床應用.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0).
2劉窗溪,王曲.神經外科手術過程中的神經血管保護.貴州醫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