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9:19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學
1、理論與實踐
實踐是人類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是對人類自身社會歷史活動本質的一種概括。實踐,又稱為“社會實踐”,是人類有目的的進行社會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與人本身的一切實際活動。實踐的基本形式是生產活動、科學實驗和處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一系列實際活動。生產生活是最為基本的實踐活動,其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個層次,實踐是人的感性的物質活動;第二個層次,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第三個層次,實踐是主觀存在客觀的有目的的活動。在實踐與理論的關系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對實踐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同時,理論必須受到實踐的檢驗才能證明理論,看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并伴隨實踐的發展而進行自身的發展;實踐是理論的歸宿點和出發點,實踐對理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是比較復雜的,如果把理論與實踐過于簡單化,就會出現兩種傾向性的錯誤:一種是片面的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另一種片面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只有把理論與實踐充分的結合起來,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改變世界。
2、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
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地方經濟建設,隨著全國GDP的增長,逐漸搞活了市場經濟,并且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沒有政府的統一規劃和資源調配,很難整合學校和其他社會結構的力量。
從學校層面上來看,“重視智力教育、輕視德志教育”仍然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國有部分普通高校只重視升學率、就業率,對學生在道德方面的培養卻遠遠不夠,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在我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認識是前提,領導是關鍵”。實踐證明,沒有領導重視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難取得進步的。
從家庭層面上來看,受我國高校擴招的影響,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形勢的嚴峻,高校的學生們希望在有限的教育資源面前利用各種機會增加自己進入社會的砝碼。增加自己的“硬件”條件,相對而言,對自己思想道德素質這類“軟件”就不是很重視。
綜上所示,可以看出,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對道德實踐活動還是不夠重視,這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二、我國普通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操作層面
1、教學中的理論指導
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有效的理論指導,沒有理論指導就會使教學思路產生盲目性。從調查結果中來看,“您認為教學活動需要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作為指導么?”53.01%的學生認為“有必要”,25.3%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只有21.69%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從調查顯示,說明了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希望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理論指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多少理論指導?同樣做了相應的調查,“您參見的社會活動中,有思想政治課理論作為指導的有多少?”有30.12%的學生表示有理論指導,有36.04%的學生認為有沒有理論指導不是很清楚,有33.84%的學生認為沒有理論指導,從調查顯示,說明了大多數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還沒有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指導。
2、傳統的教學和考核評價方式與教學的發展
長期以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平臺”,將學生作為客觀的存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不能有效的體現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
從教師問卷調查中能夠了解到,目前我國普通高校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論筆試”的占30.95%,在實際考核中,理論與實踐的比重為“10:1”的占18.82%,而“實踐不占份額”的占25.88%,從這些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仍然有1/3的學校采用傳統的教學和考核評價方式,明顯的阻礙了教學的發展道路。
三、我國普通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制度層面
1、教學組織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思想政治課教學環節的組織管理問題一直都在制約著思想政治課教學持續發展,由于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還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操作流程,也沒有被納入正規的教學體系中,所以,教育部也沒有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方面做出詳細的制度規定,這就導致了各個高校對待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態度不同。
由于教學管理組織的松散,主觀隨意性比較大,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就會出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狀況,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規范。有些普通高校和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過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走形式、搞過場,能應付應付,應付不了就對付,從而導致了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梢姡狈λ枷胝谓虒W組織管理制度,能夠嚴重的影響到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2、教學經費落實
教育經費的問題,能夠決定教學的開展是否順利,如果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經費難以解決,就會給教師的積極性帶來一定的負面應影響,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對學生不利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學經費要嚴格的按照規定和計劃進行有效的落實,并將教學經費制度化,才能提升教師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更好的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
四、我國普通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戰略層面
1、教學的學科體系建設
我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學科體系建設是統領教學發展的“龍頭”,是教學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開展的重要保證,是教學向縱深發方向發展的堅強后盾。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科學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還處于起步階段,教學成果的研究、人才的培養還相對滯后。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較為模糊的認識,對自身的任務規劃還不是足夠的清楚。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教育,以及對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個人素質進行教育。思想政治課的目標是以思想政治理論為出發點,對教學的內容、手段、形式進行整體調控的過程。思政教學的目標可分為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并根據高校不同年級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立具體的教學任務。教學方案和教學手段,充分的發揮出我國普通高校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和中介功能,讓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條不紊的開展。
2、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因素,對于教學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并達到預期的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對于我國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能否提高起到關鍵作用;對于我國教育事業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及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方針能否實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能夠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師資隊伍,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健康發展能夠起到領帶性的作用。然而,在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教師隊伍中,存在著數量不高、質量不高、素質不高的綜合現象,教師隊伍需要進一步優化。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一部分教師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識結構的限制,不能夠滿足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學的需要,因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項學科,它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廣泛的理解,多樣的愛好,對現實要具有超強的分析、辨別、判斷能力,并具有現代的教育理念,能夠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
五、總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進一步的加強和改進思政教學,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前形勢下必然要進行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兆華,張艷君.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3).
[2]王美榮,張耀榮. 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效性的探索[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04).
[3]李忠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分析及措施[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01)
[4]鐘潔生.加強高校思政課大班化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1).
關鍵詞:民辦高校;“概論”課;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046-02
一、調查設計
學生對課程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以怎樣的心態去認識和學習這門課程,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接受這門課程所倡導的價值理念。
為剖析教學情況,了解學生思想特點,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本課題組經過研究討論,編制了《思想政治教學部“概論”課教學效果調查問卷》,以青島工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開放性和定向性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從學生對“概論”①課的認知、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教師要求等五個方面展開調查。青島工學院的“概論”課一般安排在大二階段,因此本次調查對象為商學院、機電學院、建工學院、信息學院、外語學院等六個院系的大二學生,采取無記名隨機方式,受調查樣本的全面性和典型性較為突出。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6份,有效率97.2%。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對“概論”課的認可度不高。民辦高校學生對“概論”課所發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礎理論教育的雙重作用認識模糊。調查結果表明:六成以上大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比較低。在“你認為“概論”課有何重要意義”的問題上,高達71.2%的大學生選擇“宣傳黨和國家的理論、方針、政策”,說明學生對思政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知,但認識不足,不知道其對專業課學習所起的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的作用,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概論”課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沒有什么用處,與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就業前途沒有多大關系。大學生對“概論”課的認可度不高,缺乏學習的動力,也就出現了課堂上睡覺、玩手機、打瞌睡、看課外書等現象。
2.教學內容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契合度不高。民辦高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這一特點也正好符合民辦高校大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征。他們更多地對專業實踐內容感興趣,而對純理論的課程內容興趣不高。另外,大學生在學習上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更愿意關注如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只有將大學生需求、注意力和興趣與課程內容密切結合,才能為他們所接受。走訪中大多學生反映教材過于偏重理論,內容枯燥與現實結合不足等問題,會使學生在一拿到教材時就先入為主,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制約著“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3.教學方式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契合度不高。黑格爾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知識范圍內一切真正科學知識的靈魂”??茖W的教學方法,對于實現課程的教育目標事半功倍?!?0后”大學生偏重于直觀化的認知,喜歡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真實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填鴨式”不切實際的灌輸傳授方式持否定態度。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76.1%)希望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能與實踐相結合,增加一些社會實踐的內容。雖然我們大多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但大多流為共同灌輸,即使有部分老師采用“熱點追蹤”、“新聞播報”之類教學手段,但不注重挖掘“熱點”背后的深刻問題,僅限于“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學生長此以往,新鮮感淡化,失去興趣,流于形式。有84.1%的學生認為“教師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如研討式教學”能“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學生希望在教學形式上多采用互動式和研討式,將教材內容與社會“熱點”、學生關注“焦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4.考核方式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荚囎鳛榻虒W的重要一項內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從一定意義上說,怎樣考試就怎樣學習,考試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重要影響。以青島工學院為例,“概論”課的考試方法采用平時(30%)與期末考(70%)相結合的辦法。平時成績的評定,大部分教師也僅側重于到課率上,對于到課、聽課的效果卻很少關注,這也就導致部分學生雖然人在課堂上,但是開小差、玩手機等情況屢見不鮮。期末考采用的是閉卷考試,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學生平時上課不注意聽,只要期末復習時突擊幾天就能及格,學生走出考場忘得精光。調查顯示,31.7%的學生認為“成績考核評價方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70.6%的學生傾向于以平時(40%)與期末(60%)相結合的形式作為檢查學習效果的方式。這說明學生不喜歡“一紙試卷”定終身,更希望考核方式多側重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
5.教師素養參差不齊,觀念有待轉變。思政課教師身肩黨的理論政策的宣傳之責,其自身素質要求較高。實際上,當前我國高校整個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素養參差不齊。
在走訪調查中獲知,目前民辦高校的大多數專職思政課教師相對年輕,知識更新比較快,但不乏一部分教師是“半路出家”,從教前所學專業與如今所教專業并不一致,因此吃不透理論,達不到融會貫通的效果,也顯示不出課程的特點和學科的吸引力。很多思政課教師畢業后直接當教師,沒有社會實踐的經歷,實踐教學中也往往會出現理論和實際相脫節的情況。從調查數據來看,88%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為人師表,方法恰當,很受歡迎”,這說明大部分學生認可目前教師的教學水平,但他們更喜歡幽默風趣,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的朋友型和知識型兼容的教師。這對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方式”、“語言風格”、“互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互動能力”上,是我們思政課教師當前的軟肋。
三、路徑探索
1.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效果?!皹I精于勤”。一個稱職出色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首先要把基本理論及相關知識弄懂弄通,真正吃透和把握好教材。此外,思政課的亮點在于它的與時俱進,在于它能不斷地解釋和指導現實,因此教師對知識的掌握也需要不斷地更新,要有敏感的信息意識,可以定期參加各種培訓,緊密圍繞大學生關心的重大事件,及時回應思政課教育實踐中不斷涌現出的新問題,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教學是一門藝術,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思政課教師除了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還要不斷地鉆研授課藝術,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實現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進和創新。
2.深入學生實際,整合教學內容。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變革的時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現出矛盾的多元方向。思政課教師除了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定期參加各種培訓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還要經常與大學生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最關注的“熱點”,用的觀點因材施教,體學生之情,思學生之想,解學生之惑,將現實社會中的先進典型、反腐成果、現實案例等與思政課緊密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剖析,解答學生的疑難困惑,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QQ群、微博或者學院的論壇等渠道,與學生互動、溝通,與學生親近,讓學生愿意交心,與學生做到“亦師亦友”,從而為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3.創新教學模式,實施多樣化教學。教學模式與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如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的頭號難題。青島工學院的“概論”課教師在此方面已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初有成效。如采取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上講臺講課、進行新聞播報等教學形式;開設辯論課、專題討論課等形式,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及學習成效不是用一張試卷就能反映出來的,應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考察。如青島工學院的“概論”課教師在此問題上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運用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適當加大平時考核的比例和考核的多樣性,如平時考察包括出勤、課堂討論及作業等;期末考以開卷或者閉卷形式、社會實踐形式以及自評與他評形式等,主要檢查基本理論的掌握、運用和理解方面。初步形成一個由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共存,知識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兼顧的考核系統。
注:
①文中“概論”為《思想概論》簡稱。
參考文獻:
[1]白立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調查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2]張永光,李建權.論教師在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9).
[3]白琳.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幾個問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關鍵詞:思政課程 高校 改革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作為對我國大學生進行思政培養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其實效性作為評價思政課程教學的目的和最終歸宿。高校思政課程肩負著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同時也為大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積極促進作用。但就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實效性來看并不樂觀,其中存在較大的缺陷,因此改革我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1.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現狀
筆者作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師,通過對自己平時教學情況以及將與業界同行進行交流中所得之的情況進行總結,針對目前思政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如下幾條總結:
1.1課堂教學質量差
目前高校思政課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均是通過傳統的口頭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整堂課程均是教師在臺上講,即使是一些條件較好的高等院校,有充分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但教師也是將PPT打開,整堂課還是自己在講,PPT始終是哪一張,貌似是作為背景資料展示,可見高校許多思政教師不愿進行改革,思維老套,跟不上時代進步,這樣的枯燥無味課堂教學模式完全不能適應目前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此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聊天等等。
1.2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程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四門必修課程組成。雖然這四門必修課程雖然在在內容比較齊全,但總體而言顯得比較繁雜,尤其是對于一些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要較好的掌握這四門課程的學習是相當有困難的,特別是《基本原理概論》。由于難度大,內容廣,因此讓很多學生都不能較好掌握這幾門課程,從而引起學生對這幾門課程的反感,因此逃課率較高。
1.3實踐知識極端欠缺
雖然思政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程,但由于其教學實效性能深刻影響人各項品質的形成,因此其又存在較強的實踐性,只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這點。這也是目前思政課成注意是課堂教學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各高校思政課程均是安排課堂教學,基本不會涉及到實踐,課堂絕大部分都是采取教師灌輸式的教學,因此課堂難免會枯燥無味,學生也會因此而厭煩這門課程,從而導致思政課成為高校逃課率最高、學生睡覺率最高的課程。
1.4整體對思政課程不夠重視
目前高校對思政課程的不重視主要體現在學生、教師和學校三個方面。首先在學生層面,對于考研的學生可能要好點,因為他們這門課程會影響到他們能否繼續深造,但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努力也只是體現在對理論知識的重視上;而那些不考研的學生則對這門課程較為放松,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學分,當教師不點名時,則能逃就逃。在教師層面,由于思政課程作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因此思政教師也是全校最忙碌的老師且每個班級所講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因此教師每章知識都要在不同班級重復,這樣一來教師也會產生疲倦,且重復次數越多越沒動力,貌似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以求解脫的感覺。最后在學校層面而言,基本所有學校在思政課程的宣傳上做的很多,在表面上看的確貌似是很重視思政課的教學質量,但在落實到教學上時,學校卻表現的不夠積極,在思政課上也不肯下大投入,給人一種感覺是學校將主要功夫放在思政課程的宣傳上,可能這也是學校的政治需要。
2.提高我國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學體系
由于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多且較為深奧,但課時安排較少,因此必會造成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或者是即使完成,但完成質量是可想而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在教學體系上進一步完善,要圍繞國家制定的目標和要求并狠下功夫,充分了解現在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并在此基礎上來展開教學。在完善新體系時,首先要突出觀念性,由于絕大多數學生軍費與政治相關的專業,因此在理論知識的安排上要盡可能的少,更多是貼近實際,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2創新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與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現在很難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力,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學生選擇思政課逃課,因為老師講的乏味,上課如同備受煎熬,這樣的課程上著既是浪費學生的時間也是浪費學校的教學資源,毫無效果,筆者曾經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超過 60%的學生在思政課上大部分時間是在玩手機。因此有必要讓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或者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
2.3創新考核機制
創新考核機制不僅包括對學生的考核機制進行創新,也包括對教師考核機制進行創新。對學生的考核機制上,應該改變傳統那套以分數和到課率為評價體系,而應該以學生的思想品質表現為指標;對教師來說,其評價體系應該交給學生,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參與教學,因此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最直觀的的感受,且最具有發言權。
3.結語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高校思政課程作為提升學生內在品質的主要途徑,因此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團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針對目前高校思政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只有通過改革來進行彌補,因此要求高校領導層具有改革的決策魄力,來提高思政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燕爽.關于高校思政課若干問題的思考[J].探索與爭鳴,2010,8:41-43.
[2]趙光軍,董武清.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巢湖學院學報,2009,11(4):124-128.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狀況
傳統觀念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理論性強、說教性強的課程。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在上這門課程時往往力不從心,如果授課內容過于理論性、專業性,學生覺得枯燥,課堂氣氛沉悶;假如一味迎合學生的口味,講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案例、故事和史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育人的目標又很難實現。下面,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簡單分析。
一、大學生受西方工具理性主義思潮影響,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自西方的工具理性主義思潮讓大學生變得浮躁、功利,他們認為理論過時了,很多高校大學生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忙于考證和英語等級考試,而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部分想繼續深造的大學生除非要考研,他們才會買一些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輔導書,應付全國統一的政治科考試。因此,高校大學生普遍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過于空洞,理論性、說教性太強,其內容對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有好處,但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沒有什么實際用處。
二、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課時少,經費投入不夠
很多高校熱衷開設市場所需的緊缺專業,一來市場需求量大,報讀熱門專業的學生多,生源就是財源,生源好了對高校創收非常有益;二來報讀熱門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容易找工作,可以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就業好了,招生自然也跟著旺,從而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理論性和說教性很強,產生不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很多高校對該課程不重視,經費投入不夠,甚至挪用上級主管單位撥付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的專門經費,壓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時數,這嚴重挫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積極性。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
就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而言,思政課的教學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注重理論講授,而缺乏生動的事例,學生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有的老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故意講一些低俗的調子,迎合學生口味,講授的內容與教材相差萬里,很難達到育人目的。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表面上誰都能上,但是真要把這門課上好,難度還是很大的,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但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教師都不愿沉心于學術鉆研,部分教師不認真備課,教學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不重視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特提出以下對策:
一、通過教育和引導,改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片面認識
針對當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片面認識的狀況,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對在校大學生加強教育和引導,以為指導思想,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通過主旋律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通過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例如:組織大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博物館、參社區服務志愿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調研,組織大學生走訪工廠、農村、考察家鄉或學校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
按照和教育部的要求,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年來,很多高校開始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有的高校以團隊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有的高校采取課堂互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高校應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專項經費,這樣有利于調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拓展高校大學生的社會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做法是:在大學生中提倡閱讀經典文獻;立足社會實踐,用發展的理論武裝和教育大學生;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去打動學生,用“情”感人,以“理”服人;用心備課,改善教學方式、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個不斷改進、改善的過程,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大學生的思想現狀相結合,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目的。
關鍵詞: 高職院校學生 思政課厭學 現狀 成因 對策
“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是高校思政課努力追求的效果,其中,學生喜愛是關鍵要素。然而,在高職院校,就課程而言是必修課,在某些學生心里卻不太重視。這種情況影響了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因此,必須有力地糾正某些學生思政課厭學之風,才有可能實現思政課讓學生受益的目標。
一、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的現狀
某些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厭學,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的厭學,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課的重要性。這種情緒反映的是一種高職學生對思政課“先入為主”的主觀、片面的認識問題,也是一種高職學生對思政課“欲拔不能”的、負面情感問題,更是某些高職學生對思政課“聽之任之”的慣性、持續的意志問題。
(二)思想逃課。
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在課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課上,由于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管理相對較為嚴格,所以公開逃課的現象幾乎很少發生。這里的逃課是指某些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的思想逃課,即人到心不到,甚至眼、耳、口、腦都不到的現象。
(三)行為應付。
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最終反映在學生對思政課的應付行為上,如果拋開學生在課堂上的思想逃課行為,學生對思政課的應付行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活動應付,學生對思政課安排的課堂活動,往往以少數幾個“積極分子”的主動參與。二是作業應付,對于完成思政課的作業可謂是自有招數,一部分網上下載,一部分抄襲別人,一部分自我亂造,不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腳踏實地地高質量地完成;三是考試應付,某些高職學生仍抱“60分萬歲”的心態和“臨時磨槍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的成因
(一)起點低,認識缺位。
起點低,是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的歷史原因。一方面,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課,而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客觀上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政課往往淪為“豆芽課”,從學校到老師再到學生,形成一種輕視、忽略的態度。因此,學生一直以來接受的思政課是缺乏活力與生機的,長期的“審美疲勞”,導致某些高職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已經厭學思政課,到了高職階段,這種厭學之風因為沒有升學壓力而達到了頂點。另一方面,某些高職學生一般在高中階段學習水平較低,往往在學習能力、學習風氣、學習喜好和學習習慣上是欠缺于本科學生的。尤其,對于思政課,他們的知識儲備十分欠缺,而大學思政課是全國材,既有理論性,又有深度,很多內容對于高職學生來講比較有難度。
認識缺位,是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的現實原因。在問卷調查中,某些高職學生在課程認識上普遍呈現出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相較本科學生,某些高職學生更重視專業課的學習,以及要考級的公共課,比如計算機、英語等。因為,一方面,他們認為自身的就業壓力可能比本科生大,更應該把專業學好,另一方面,他們還認為思政課對就業起不到多少作用?;谀承└呗殞W生如此主觀、片面、膚淺的對思政課的認識,厭學就自然生發。
(二)高職院校不重視,建設缺位。
思政課在某些高職院校中,不被重視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提高思政課對高職學生的吸引力是無作為的。主要從兩個層面說,一是,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學校專業學科的發展,對于公共學科并非同等對待,尤其對于思政課,就學校層面也是一種“說起來重視,做起來輕視”。二是,高職院校中專業課教師對思政課的偏見,影響到思政課在學校中的發展,因為專業教育是高職院校的強勢群體。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是從早期的中職學校升格而來的,不少專業課教師簡單地把大學生思政課等同于中小學思政課,他們從思想、語言和行為上擠占思政課,使之始終較為弱勢。
由于種種原因,思政課在一些高職院校不被重視,自然使得對思政課的相關建設缺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客觀限制了思政課對學生吸引力的潛力挖掘。具體而言:一是,部門建設欠缺。雖然各高職院校應要求設立了獨立的思政部二級機構,但相配套的經費保障很多學校并沒有落實,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課專項經費往往沒用于此;二是隊伍建設欠缺。一則師資隊伍弱小,教學任務繁重,難獲得外出學習、培訓、考察等機會,教學水平的提升空間小;二則人才引進乏力,學校往往以輔導員、行政人員乃至外聘教師的大量兼課替代對思政課新人的招納。三是課程建設欠缺。由于前兩者的欠缺,導致一些高職院校在思政課領域沒有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和學科帶頭人,更難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課精品課程,往往照搬別人或者得過且過。
(三)一些高職教師有倦怠,教學缺位。
高職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倦怠具有內外兩重原因。從內因來看,一些高職思政課教師缺少作為教師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學思政課教師比,他們沒有升學率對他們教學成果的客觀評價;和本科思政課教師比,他們感受不到同為高校教師的尊嚴和待遇。從外因來看,高職院校普遍的呈現出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無論是對教師的評價還是職稱評定都把科研成績放在了第一位,但是高職思想課教師與同校的專業課教師比,在科研項目、科研成績上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因此,當科研上難以突出而教學上又得不到學校的認同,高職思想課教師的職業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缺位具有主客觀因素。客觀上,目前,高職院校由于受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沒有像本科院校一樣實現“選課制”,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能通過學生的自由選擇真正體現。同時,師生比的嚴重不足,導致教師不得不上更多的課,出現“上好上不好一個樣,上多上少卻大不一樣”的局面。因此,高職思政課教師往往注重了量,卻難提高質。主觀因素,由于評價機制、薪酬機制、激勵機制等原因的限制,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于教學改革、教法創新缺乏積極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課教師的自我認同感較低,對課程的認識度并不高,對學生的了解也不深入,使得教學沒有實現育人的目的。
三、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的對策
(一)學校強化——德育為先,整頓學風。
學生厭學從根本上講是學風問題,但學生的學風問題不單單是學生方面的,從學校層面涉及校風,從班級層面涉及班風。筆者認為,只有校風班風正學風才能正。因此,要端正高職學生思政課的學風,必須首要從端正校風班風入手,由校及班及個體,真正做到從理念到行動的“德育為先,立德樹人”。
要做到這些,根本的是高職院校要真正重視思政課,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幫助思政課提高在師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學校要始終在全新師生中貫徹和強化“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發動全員參與,把教師的師德師風和學生的學德學風建設放在首位。第二,學校要堅持把“德”放在學生評價體系中的首位,在評優評干、畢業推薦、入黨、實習等各個環節中要構建學生的“德”的科學評價機制,以遏制學生中“重才輕德”的思想。第三,學校要不斷夯實思政課在學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陣地的地位,消除學校中存在的各種對思政學科的歧視和偏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思政課與其他必修課的同等重要性。第四,學校要督促各院、系部進行學生學風建設,以長效性的正學風、促學習的機制扭轉高職學生在思政課上的各種不良風氣和行為。
(二)教師細化——以生為本,激發興趣。
學生厭學反映了學生的課程情感狀況,但學生的課程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筆者認為,要讓學生不厭學首先要讓學生從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愛這門課程,而這不是課程自身能達到的,必須通過任課教師進行積極而有效的培養。因此,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從高職學生情感的細膩處入手,把以生為本落實到實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改變學生厭學的現狀。
第一,職學生群體,因材施教。高職學生的構成參差不齊,文科理科也不一樣,甚至不同專業背景下的學生也差別很大。這就要求高職思政課教師細分學生類型,深入到任課的各個班級了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實際需求,在教學中多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實際為切入點。比如,主動兼任一個班級的輔導員,就能在學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觸和了解學生;比如,筆者所在學校以女學生居多,女生的感性認識偏強,情感更豐富一些,所以在教學上多以案例入手、進行情景模擬更能激發她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細化自身教案課件,精細施教。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課件的優良與否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吸引力,因此,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在課件的細化和美化上加強備課。一是課件形式要新穎,注意簡潔。既要有自己獨特的課件風格,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樣,避免“以一敵十”、一勞永逸的做法。二是課件內容要生動,力求豐富。不能簡單地進行材料的堆砌,要十分注意在適合的位置采用最適合的材料闡釋教材內容。三是課件講解要活潑,善于啟發。要改變“灌講”的粗放,善于在“設問—歸納推理—質疑—總結”諸環節中進行精細的“互論”。
(三)教學優化——踐行為主,增強互動。
學生厭學反映了教師的育人手段欠缺,思政課教師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論教學上而是欠缺在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上?!爸卟蝗绾弥?,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思政課教學無論形式和內容怎么創新,都最終歸結在理論如何與實際進行有機結合。因此,思政課教學的優化,應積極圍繞理論有效聯系實際展開。
第一,優化教學路徑,“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白叱鋈ァ保侵缸尭呗殞W生在課外、在校外、在書本之外能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隱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內的學生活動中,增強學生思政課相關內容的設置,如辯論賽、讀書會等,最近的“中國夢”活動中就可以考查學生的思政課知識學習情況。二是在校外的實踐活動中,安排參觀體驗、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小論文撰寫等多形式的學生踐行項目,使學生在“做中學”,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利用思政課組織大一學生參觀“歌樂山烈士陵園”,使他們親身見到了“江姐”的獄中生活,效果遠比書本和教師介紹來得直接和深入心靈?!耙M來”,是指讓一些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學生楷模、先進人物進思想課堂,增強對學生進行顯性思想教育。通過這些對學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物,面對面地與學生交流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內心體會,對學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最美鄉村醫生”周月華,是筆者學校早年畢業生,雖然她的事例思政課教師早已進課堂、進教材,但要進學生頭腦遠不及邀請她到學校做的一場“杰出校友”報告會。
第二,優化教學模式,變“單向灌輸”為“雙向推動”。所謂教學的“雙向推動”,是指思政課上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互動,從而推動教與學的良性相長,實現雙向受益。這種師生的“雙向推動”形式是多樣的,有討論式、活動式、問答式、情景式等,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進行選取和創新。總之,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知。比如,筆者講愛國主義時,在愛祖國的大好山河時,設計了“介紹自己的家鄉”這一活動,由于學生以川渝兩地的居多,所以課堂以川渝之外的學生介紹為主,而筆者也給他們介紹了重慶。學生積極性很高,也使得“愛祖國的大好山河”這一內容更為具體和親切。這就是典型的“雙向推動”,學生介紹、老師也介紹;學生介紹時老師想知要提問,老師介紹時學生也好奇也要提問;學生和老師都會反思家鄉可不可愛,祖國可不可愛?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學生“知之,好之,樂之”。
改變某些高職學生思政課厭學現狀是一個長期任務,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黃堅.內引外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2.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課 教學 實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16-01
1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現狀
總的來看,經過不斷改革,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普遍存在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導致一些學生不愛學,一些教師不認真教。其具體表現在:(1)絕大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缺乏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思政課沒用,學好專業課才是硬道理。(2)絕大多數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素質不高,體現在日常行為上,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是常態,課上睡覺、玩手機、吃東西屢見不鮮。(3)從政治課教師角度看,由于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同時,政治課教師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學生的回應和認可,使教師產生懈怠心理,上課積極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
2 影響高職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思想和觀念陳舊落后
許多高職院校重專業課輕思政課,導致一些思政課教師缺乏壓力感和動力源,對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改革較少關注和研究,許多教師仍固守傳統教育觀念,如“以教師、教材、學科為中心”的觀念、重知識輕能力和素質的觀念、重教師主體輕學生獨立性、創造性和個性的觀念大量存在,觀念決定著教育教學,進而決定人才的培養模式,最終導致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培養出的人才是:考試能力強,創造能力弱;眼高手低,素質差。對此,學校和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2 重知識傳授,輕學生品德的培養
一些思政教師將思政課混同于其它人文學科,教師習慣于邏輯推理和演繹,從概念入手,經過分析、綜合,最后得出基本理論觀點。并強調學生對概念、原理、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就知識而知識,就理論而理論,不去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掌握學生思想變化的脈搏,忽視了學生人格的養成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使思政課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3 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在思政課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方法大量存在,絕大多數教師仍是課堂的主宰者,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老師轉,學生就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容器,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活動。其弊端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講授占用的時間過多,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時間太少;二是教師控制課堂過多,學生參與的太少,課堂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成了課堂上的“木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嚴重受挫,對學習索然無味。
2.4 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脫節
許多思政課教師把認知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全部,不僅教師投入的情感活動少,而且對學生的情感也采取漠視的態度,只研究教材內容、重點難點,而不去研究學生的認知興趣、情緒、態度以及精神世界,教學活動中只強調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及獨特的情感體驗,無形中喪失了教學活動的動力和資源。
2.5 重課堂講授,輕實踐教學
思政課的最大特點是實踐性,其教學活動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實踐教學活動牽涉更多的精力,同時涉及資金、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只局限于課內的實踐教學環節,社會實踐教學搞得較少或流于形式,這也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3 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對策
3.1 更新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就是強調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根本。它要求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把學生看做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和豐富個性的人,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對于學生的不當言行,要耐心引導,不要全盤否定,要多用“拇指”教育,少用“食指”教育。其次,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領域真正實現教學是為了學生、教學必須依靠學生,讓學生從中體會作為主體的尊嚴感和幸福感。
3.2 教學內容緊貼社會和學生實際
思政課的教材內容與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相比具有相對滯后性,思政課教師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方面要聯系當前的實際;另一方面要聯系學生思想實際,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具體表現為:認知方式感性化;意識個性化;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多樣化。
3.3 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當前高職思政課教學普遍存在著學生參與率低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將參與式、研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廣泛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探討、發現、體驗、深化和運用知識的全過程,從而調動他們參與思政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3.4 強化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性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及對社會的認識,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應根據自身特點,將課內實踐與校內實踐有機結合,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訓、學生寒暑假的校外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到工礦企業、鄉村學校、社區街道參觀考察、調查,讓他們接觸鮮活的事和人,有效彌補了課堂理論教學空洞抽象的不足,最終實現“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育人目的。
3.5 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要達到互融共鳴
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作為認識活動的兩個方面,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人們在認知過程中,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入,認知的積極性、主動性越高,因此,教師情感和學生情感的融合對教學實效性至關重要。教師情感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教與學是個雙邊活動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積極情感活動,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和愛戴,對其所授的觀點、理論及表達的教育目的認同、接納,課堂氣氛愉快、學生思維活躍;若教師情感消極,學生對教師不認可,師生關系不良,課堂氣氛緊張,死板,學生會感覺如坐針氈,就想逃避,因此,教師在給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及體驗,情真理切,情理結合、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魯建明.淺談如何提高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2007(5):154-155.
關鍵詞:民辦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教學藝術水平;基本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校發展迅速,逐漸成為一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作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民辦高校的快速發展中,自然應該起到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從目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狀況中我們感覺到,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何從高校思政課基本教學規律出發,結合我國民辦高校及其大學生思想特點,開辟一條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思政課教學改革之路,將是一項極具意思但卻很漫長的過程。本文僅從教學藝術角度出發,談談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對于改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的重大意義。
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
(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優勢
由于民辦高校在辦學理念、辦學方式、管理運營機制上有許多不同于公辦高校的地方,同時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也有著一些自己的特點,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到了民辦高校的教學,其中的一些因素造就了民辦高校的教學優勢。首先,靈活的用人機制,師資隊伍多元化。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具有靈活的用人自。一方面,在教師的聘用方面,可以不拘泥于學歷、工作年限、工作經歷等條件,選聘高學歷的年輕教師;另一方面,可以適度使用兼職教師。民辦高校往往利用社會閑散的優質教育資源,即公辦院校或其他機構的離退休人員,聘任其中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骨干教師。在師資隊伍管理方面,民辦高校對任課教師嚴格的考核制度,使他們創新意識也比較強。其次,教學方式機動、靈活,努力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較之于公辦高校而言,學生對民辦高校的意義更為重要,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因此,在民辦高校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學、學生管理及后勤管理,都是切切實實地圍繞著學生來展開的。其中,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就可以少一些刻板的枯燥,多一些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這些都可以較好地滿足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初的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再次,教學目標選擇多樣,內容設置自主性大。由于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文化基礎差異較大,許多民辦高校分層次教學的做法,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這樣做不但可以杜絕魚龍混雜,教學效果不好的局面,同時也能夠適應學生的學生特點以及以后的發展需求。如此看來,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民辦高校的特殊體制所造就的教學優勢,創新出自己的教學特色。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近些年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運行情況看,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比較明顯的問題有:
1.大班型授課方式,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民辦高校思政課,目前大部分都采取大班型上課,即若干個專業或班級合到一起,臨時構成一個思政課的授課班型,其規模大多在100――149人左右。合成大班上課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思政課課時多,教師少,實質上的原因是院校出于節省教學成本的考慮。大班上課管理困難,學生出勤率低,難以保證有效的師生溝通與交流,有的學生基本上沒有師生互動,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2.課堂教學中的填鴨式教學,學生主體性地位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師過多重視外部影響,即一味的理論講述,單向灌輸、強制注入等簡單的做法,而忽視教育對象的內在接受和認同,導致學生“學而不思”,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師生關系上,缺乏民主平等、雙向交流的師生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所營造的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在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作為實踐主體的身份。
3.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教學藝術水平低,不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在很多民辦高校,一方面學校對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投入的比較少,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授課任務,沒有精力和時間致力于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有效的高水平的教學藝術。最為重要的是,民辦高校對專業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因此,在一些民辦高校思政課主打的教學方式是“一張嘴、一個本、一支筆”的單一教學方式,毫無教學藝術可言。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板書,學生筆記,單一的講授方式仍然占據著主流。這種教學方式中信息輸出是單向的而不是多元的、立體的,使思維異?;钴S的大學生感到味同嚼蠟,很難產生共鳴,形成課堂的親合力。
4.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實踐環節落實不到位。目前民辦高校由于大多將學校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以越來越重視實踐課時,專業課的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重達到1:1。然而在思政課教學中,由于教師授課量極大,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加之思政教師一般隸屬于專門的部門,課堂之外與學生見面、交流的機會很少。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出于學生安全的考慮,一般不會安排走向社會的實踐活動,這種種情況的限制,使得思政課程的實踐環節無法實施,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得不到培養。
5.學習素質相對較低,自信心相對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應該說民辦高校學生與公辦高校學生智力因素相差無幾,但由于政策因素,進入到民辦高校學習的學生均比同層次公辦院校降低1~2個批次,這在客觀上造成民辦高校學生的總體素質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學習素質上的差異,即:學習習慣、學習目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精神等方面的差異。與此同時,學生高考分數一般較低,其自卑感很強。從客觀上看,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公辦高校一統天下的局面,民辦高校發展才20多年的歷史,加上民辦高校在自我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致使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辦學水平、政策環境等各方面與公辦高校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就容易造成民辦高校學生在進入校園后感覺“低人一等”、“矮人一頭”、“臉上無光”。從主觀上看,民辦高校學生存在著各種不健康的心態,如無奈失意、混文憑、向父母交差等等,這些心態的存在不僅加劇了自信心的不足,還將會對其今后的成才產生不良影響。其具體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混文憑現象不少、考試不及格率偏高、遲到曠課現象屢禁不絕等等,由此,導致了學生總體素質較低,整體學風較差。
上述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狀,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從實際出發,努力思考和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出一條改善這種狀況的途徑。
二、提高教學藝術水平是是改善目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的基本途徑
如何解決相關問題,改善上述狀況,應該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思考與實踐過程,然而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從民辦高校的教學實際出發,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藝術,即以較高的教學藝術水平,改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境,從而逐漸解決上述問題。
(一)通過提高思政課教學藝術水平,陶冶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情操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需要教學藝術,高水平的教學藝術可以使學生在美的教學意境中得到藝術和真理的陶冶,可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亦是如此。由于學科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論性和抽象性比較明顯,那么在民辦高校的學生入學時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前提下,如果教師一味的以呆板的理性與抽象去面對學生,自然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相反如果通過提高教學藝術水平,以藝術的審美性和非理性,就可以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充斥著美和情感的氣息,形成生動活潑、情景交融的課堂氣氛。在這種氣氛中,民辦高校大學生即便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惑或學習上的問題,在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就有可能放棄其它雜念,有興趣接受教學內容,并形成愉悅的情感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如果長期在美的教學情境中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就會走出陰暗的心境,開始認識美、認同美、接受美并主動追求美。毫無疑問,高超的教學藝術能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美展露無遺,能使學生認識到真理的魅力,從而真正認同、接受教學內容,并內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結構,以此來指導外在行為。這種間接的方式具有極強的滲透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 通過提高思政教學藝術水平,喚起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要使思政課真正進入民辦高校大學生的頭腦, 除了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外,關鍵還要培養他們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而提高思政課教學藝術水平,就是能夠以輕松、愉悅的方式,寓教于樂,激發其學習情趣,促進其樂學,豐富其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這也是思政課教學藝術發揮作用的最直接和最具體的體現。正如現代藝術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的德國學者格羅塞所說:“我們所謂審美的或藝術的活動,在它的過程中或直接結果中,有著一種情感因素――藝術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币粓錾鷦佣挥薪逃饬x的電影,可以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主動掏錢不惜休息去觀看,而一場空洞無物而又枯燥無味的大會卻免不了有人打瞌睡。一堂高水平的思政課會使學生在輕松、悅人的氛圍中感受教師的用心良苦,進而反省和提煉自己,而同樣內容的一節課如果以板起面孔、以大道理生硬灌輸方式進行的話,不但起不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目前民辦高校教學中,為什么許多學生認為思政課的理論晦澀、抽象、枯燥乏味,離現實太遙遠,因而在課堂上經常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甚至逃課?很明顯與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及其應用,應該有很大的關系。
( 三) 通過提高思政教學藝術水平,促使教師形成職業認同感,從而更加熱愛高校思政課教育事業
增加教師工作樂趣,具有促使教師形成職業認同感的功能。教師探索和運用教學藝術的過程,既是一個促使自我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迸發激情和智慧的過程。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良好的教學效果,說到底是教師對自我的認同,是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這能有效樹立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強化職業認同,從而更加熱愛并堅定投身教育事業的信念,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真正體會到“教師是陽光底下最崇高的職業”
三、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要求
教育部社科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藝術水平,教師隊伍如果不行,教材再好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藝術水平適應了民辦高校教育發展的要求,是解決目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問題,改善其現狀的重要途徑。然而,真正掌握和運用較高的藝術水平,還需要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做出很大的努力。一方面,一種行之多年教學模式要發生改變必定要有一段艱難探索的過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從客觀上講目前民辦高校教師的隊伍狀況與公辦高校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諸多方面還需要民辦教師做更大的努力才能滿足教學形勢的發展需要。為此本文認為,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提高到可以有效改善當前民辦高校教學現狀的程度,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還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一)必須改變教學理念
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一般由公辦院校退休教師和新畢業不久的本科或研究生所組成,其教學理念和方法基本上都是承襲了公辦院校多年來一直沿用的傳統。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根本,教學的中心工作就是以教師主體進行灌輸知識的活動。認為當前學生的科學文化思想素質低、認識低,需要引導,需要灌輸,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種政策性、原則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更是要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以教材為內容,以“培養……,塑造……” 等為主要教學范式而進行教學活動。在這里,突出了教師的中心作用,學生被當做客體,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要想做到教學過程中講究教學藝術,強調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極其重要性,就必須首先在教師思想中在打破舊的思維定勢,完成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轉變?!耙詫W生為本”的理念要求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動摸清學生的思想脈搏,面對學科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出發,從學生角度(心理、思維習慣等)去思考教學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出適應于學生并受學生歡迎的教學藝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二)必須提高基本的道德素質和理論素養
教師是教學藝術創新的主體,提高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道德素質和理論素養是提高教學藝術水平的基本前提和基礎。第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學生思想相對復雜一些,民辦高校的校園環境也有其特殊性,所以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非常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夠在所采用的各種教學藝術表達中站穩立場,從而避免只顧學生興趣,不顧原則立場的事情發生,也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才能做到富有愛心,熱愛學生、熱愛真理。第二,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儲備。實踐證明,當代思政課教師只有具有豐富的理論素養,善于運用強大的邏輯力量,自覺地運用教育教學規律,才能創新出高水平的教學藝術形式,才能適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特點,使學生感到信服,愿意接受教師所傳導的內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我們,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約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