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9:13
序論:在您撰寫集體經濟的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加強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的監督管理,有利于村級集體三資的有效管理,合理分配管理三資,促進增值、增收,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推進農村基層廉政建設,加快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步伐。因此,創新規范“三資”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手段。為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要從制度上規范財務資金管理。村(社區)投資公司要嚴格按照《晉江市村(社區)集體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制定財務管理的相關規定,引導實行財務報賬制,由鎮(街道)財會服務中心統一核算,接受市、鎮(街道)業務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除此之外,要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要通過大會研究表決,確保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強民主監督,切實發揮監督委員會的作用。為了促進集體資產良性循環,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和增空間,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做好集體經濟收入的合理分配。
公司年度分紅要嚴格按照集體股份比例及時轉入村(社區)集體賬戶,由村(社區)相關部門對集體資產進行合理管理分配。下一年度發展建設資金再由村(社區)集體按實際需求撥付。對于市、鎮(街道)財政下撥的村(社區)集體創收項目獎補資金,歸村(社區)集體所有,嚴禁以股份比例分紅形式支付給參與投資集體創收項目的企業或個人,違者按侵占集體資產論處。為了充分利用資源,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要依法制定集體土地征用費分配方案,規范分配程序及分配額。集體土地被征用所獲得的土地、青苗等貨幣補償收入,除國家規定分配給農(居)民外,必須提取30%以上作為集體積累資金,用于發展集體經濟和公益事業,不得平分到戶,分光吃凈。同時,要健全村級財會服務制度,嚴格村級工程招投標管理,加強村級財務審計監督,加大審計整改力度。規范集體資源,促進集體經濟穩定發展。
2政策激勵,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職能部門抓好實施,制定“扶、讓、返、獎”等激勵政策,充分調動各級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建立集體經濟專項扶持資金,采取補助、貼息或者獎勵等方法給予集體經濟發展大力扶持。晉江市財政專門設立一千萬元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專項資金,保障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問題,大力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應該安排一定的貸款扶持,實施貸款貼息優惠政策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對于一些小型項目,可以下放到村管理,由村自行經營管理,帶動村里集體經濟發展。利稅返還,對于引進的外來資金,用于有關資源的開發,要將資源補償費全額返還給村里。對于基層組織的服務企業實行的稅收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返還。激勵獎賞,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的領導班子進行績效考核,對于集體經濟前三強的村及領導干部進行獎勵,使得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債務化解、集體積累值的增加掛鉤,形成內部激勵。
3結語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 問題 對策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一)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于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整情況來看,村干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由村里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里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干部素質不夠高
盡管目前鄉村干部的素質,盡管在年齡、學歷、觀念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有了明顯提高,但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是有一些差距。在思想素質方面,由于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一些開拓進取精神,過多強調客觀原因;在文化素質方面,部分村干部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以及所處環境的影響,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了解,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導致村集體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關心不夠,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同時認為村干部換屆頻繁,工作做得好壞一個樣,這些錯誤認識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體經濟發展不僅缺乏總體規劃,而且有關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數據也模糊不清,給政策制定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比較混亂、集體經濟發展缺乏規范等問題。當前,農民群眾迫切希望政府給予土地使用、啟動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落后的,因資產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難,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村級集體企業,因建在集體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沒有產權,面臨隨時拆遷的窘境,對今后的發展感到很困惑。
(三)村干部考評獎懲機制需要完善
在村干部的考評中,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還沒有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給大部分村干部造成“發不發展集體經濟都無所謂”、“集體經濟發展的好不好與我沒關系”的誤導。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養老保險沒有解決,使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沒盼頭,政治上沒奔頭,造成工作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開拓創新的意識不強。
三、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
(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關鍵是要有一個事業心強,有經濟頭腦,有經營能力的村組織。要建強班子,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一是提高村干部素質。首先是選好村委主任、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把年紀輕、懂科技、頭腦活、有號召力、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落后而又缺乏人才的地方,認為不能光用內選方式,還須通過下派途徑,如招聘大學生任村官或由縣、鄉(鎮)抽調專業人員幫扶。二是加強村干部培訓。必須以黨校為基地,采取函授、短訓班等形式,對農村干部輪訓。三是提升村干部待遇。公務員實行陽光工資后,村干部的待遇顯得普遍較低,并且離任后,社會保障不健全,從而導致一些村干部缺乏干勁。
(二)用足政策,扶持服務
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辦法,大力發展適合本村實際的效益農業和特色產業,采取資金傾斜,政策扶持,積極協調貸款等辦法。切實加大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入包片駐村扶貧幫困工作之中,建立結對幫扶責任制,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共同幫扶經濟薄弱村,幫助理思路、找信息、求技術、跑貸款、上項目,為集體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還可以選派優秀的組工干部,長期駐扎鄉鎮,發揮其熟悉組織工作,創業經驗豐富的特點,幫助各鄉鎮發展壯大本級集體經濟;同時,嚴格禁止各種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行為,切實減輕村級集體負擔。
(三)要進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獎懲激勵機制
一是要建立發展鄉村集體經濟工作領導責任制。做到指標細化、量化、層層簽定科學合理的工作目標責任書,工效掛鉤,動態管理。對于村集體經濟連續幾年沒有任何起色的,視情況對村干部予以調整或免職。二是增加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并對村干部的工資進行改革,推選以基本工資、獎勵工資為主的機構工資制。村干部的獎勵工資按當年的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的比例提成,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加大提成比例,予以重獎。三是在市財力許可的情況下,為在職村干部購買養老保險,對特別優秀的村干部,可以考慮進入鄉鎮領導班子,解決好村干部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四)發展集體經濟要重視法制與制度建設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年來,農村鄉鎮一級,尤其是城鎮化進程比較快的鄉鎮,發現貪污腐化現象也逐漸升溫,一些農村鄉鎮領導官僚作風、家長制作風重新抬頭。因此,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加強法制和制度建設。首先要依法加強村級財務制度,有效管理集體資產,建立規范的村級財務運行和村務公開制度,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其次要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最后,還要建立民主管理機制。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村集體經濟;會計監督
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既有深遠意義又有現實意義,不僅關系到我國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且,就當前全球金融動蕩形勢來說,還擔當著我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任?!叭r”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的監督,是一項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性工作。
一、當前農村會計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一)村集體賬務不規范
調查發現,當前農村財務基礎整體水平還不高,一些村(社)干部沒有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財務會計制度,不重視開支的一些必要手續:
1、原始憑證不合法。出現白條白單,既沒有負責人審批,也沒有會計人員審核和證明人證明,僅有經手人簽名就可以開支,有的大宗開支無明細,一張證明單據接待費就幾萬元。
2、資金管理混亂。部分村(社)將收到款項采取部分入賬,另一部分存入“小金庫”,公款私存,出現報結賬不及時,現金賬出現赤字。
3、年終沒有結賬。有的村社由于負債運作,開支單據報銷不了,越積越多,進賬跨越年度,違反了會計處理的一般原則要求。
4、會計科目運用不正確,設置不規范。一些會計人員仍然沿襲賬制改革前的記賬方法。
5、賬簿設置不合理。有的村總賬、明細賬不分,現金賬、存款賬混記,無法準確反映庫存現金的實存數,個別經濟條件較差的村甚至正式的會計賬簿都沒有,致使村里集體資產長期核算不清,出現了一些賬目漏記、資產流失的問題。
6、部分村(社)財務年年進行清理,但年年理不清。有的應收款沒建明細賬,沒及時按規定結轉沖銷長年呆賬,從而虛增了資產的總值。有的長期投資款項沒法收回,資金沉淀,造成集體財務動作困難,損害了集體利益。
(二)財務管理透明度不高
大部份的村(社)普遍存在財務管理透明度不高,一些地方財務公開內容過于專業化或流于形式,公開的質量和效果較差。有相當部分村(社)的財務公開僅公布資產負債表及收益表,馬虎應付,沒有對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通俗、專項、詳細的公布。財務收支只列出數目,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沒有公布細項,群眾難以看得明白。集體資產管理不完善,許多村(社)都制訂了不少集體資管理的規章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致使規章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部分村(社)沒有建立資產賬,缺乏對資產的清查,出現了有賬無物或有物無賬,賬物不符的情況,造成了集體資產流失。
(三)財會隊伍整體素質較低
當前,農村大多數財會人員大都是村兩委指定的,沒有經過正式的業務培訓,有的業務上只能做到“記記賬、打打算盤”,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會計法的要求,不能及時發現村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不能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有不少村在會計人員的使用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會計跟著村干部走,更換比較頻繁,造成村財務工作專業性和連續性差,出現了“斷頭賬”和“年年培訓村會計、年年有新會計要培訓”的現象。
(四)對村集體會計監管不到位
鎮級農經管理部門人員調換頻繁,隊伍不穩定,部分農經人員缺乏相關業務知識,指導、監管工作乏力。機構改革后,有關鄉鎮、街道都設了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專門配備了編制。但目前有不少鄉鎮、街道的經管部門,不是人員編制被其他部門占用,就是人員與其他部門混崗使用,真正專門從事經管工作的人寥寥無幾,有的只有經管站長一個人,嚴重影響了對農村財務的監督管理,造成農村集體資產審計、檢查工作質量不高,農村經濟合同鑒證管理不能開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服務體系不能建立。農經部門權威性不夠,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在一些地方未能全面開展。村(社)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在一些地方沒有成立或名存實亡,無法發揮民主監督的應有作用。
二、加強農村會計監督的措施
(一)加強農村經管隊伍建設
要切實強化街道經管隊伍建設,嚴格按照機構改革“定編、定員、定崗”的原則,盡快配齊人員,健全隊伍,以保障農村經管工作的需要;要不斷加強對街道經管人員的財會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增強其審計監督能力,同時要注意搞好職業道德教育和管理,特別是實行農村財務“雙代管”以后,要防止因街道經管人員發生經濟違紀問題,而引發村級干群矛盾升級,影響農村社會穩定;要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在搞好對農村財務監督管理的同時,加強業務指導,幫助分析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為村經濟決策提供依據。要大力加強對農村財會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廣大農經人員、鄉鎮財政部門相關人員和農村財會人員全面準確地掌握新辦法的內容、要點和技術操作要求,切實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還要抓好對農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的業務培訓。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村財會隊伍和具有一定監督水平的民主理財隊伍,為全面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村財會工作提供人員保障。
積極探索和借鑒實行會計委托(選聘)或制的實踐經驗,開展會計制試點,實行“村賬鎮管”,堵塞財務管理的漏洞。切實建立一支穩定的、具備較高業務素質的、嚴格按財務制度辦事的農村財務管理隊伍。要完善農村會計的選拔任用機制,實行農村會計持證上崗制度,嚴格按照農業部、財政部出臺的《農村會計執業資格管理辦法》的要求,對現行的農村會計進行資格認證,優勝劣汰,促進農村財會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要建立農村會計任用審批制度,凡農村會計的任用、調換都要經過鄉鎮、街道或上級部門批準,以穩定農村財會隊伍,保持農村會計工作的連續性;要加強對農村會計的監督,建立農村會計崗位責任制,完善考核辦法,獎優罰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二)完善農村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
做好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檔案保管工作。各村(社)要認真貫徹新會計制度,結合當地實際制訂本單位財務管理制度。要從資金籌集、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對外投資、經營收支、收益分配、財務報表、財務檔案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要認真規范村(社)統一使用農村專用票據工作,做到每一筆開支都要符合制度,每一投資項目都能較好地發揮效益。建立村集體資金管理制度,堅持賬款分離,從嚴控制村級非生產性開支,除招商引資外,村級原則上不出現其他招待費。建立村集體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加強對村級集體資產的管理,確保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集體資產的購建、出讓、抵押,要按照村級重大事務決策的程序討論決定。嚴格制訂和執行預算計劃,年終做好決算的制度,并將情況上墻公布,接受群眾監督。民主理財監督小組要履行好職責,嚴把審核關,實事求是,對集體的財務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財務制度的經濟行為要堅決予以抵制。
(三)加強農村的民主理財監督制度
財務公開是農村民主管理工作的一項基本制度,是保證社員群眾直接行使民利,促進基層的廉政建設的重要手段。各村(社)要發揮民主理財監督小組職能,增強財務公開透明度,提高財務公開質量。做到公開內容規范、民主監督規范。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公布集體財務。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進行專項化細致的公開,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決策權;享有預決算初審權、財務開支監督權和對不合理開支否決權,對財務收支的原始憑證及有關資料、實物進行逐單、逐項審核、簽字;未經民主理財監督機構審核蓋章或成員共同簽字的財務公布表不得上墻公布。發揮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在稅費改革中的職能,各區(縣)每年要在轄區內組織一至二次村級財務公開工作檢查,每年要組織一次以上的村級財務公開工作的抽查督查,村級財務公開制度進一步完善。
(四)強化農村的審計監督制度
開展對農農村的審計,是強化村(社)財務管理監督,是提高村(社)財務管理和財務公開的質量,堵塞經濟漏洞,預防和遏制腐敗的有效手段。當前,應做好一些村(社)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和離任審計,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進行專項審計,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公布。
1、規范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統籌、住院報銷核算、監督管理。為確保該項資金能??顚S?,農經站利用每月審計,監督檢查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的運行。
2、加強基建工程專項審計。基建工程是否按規定程序進行,是否完善手續是村民關心的熱點問題。物業建設的基建工程必須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完善手續,重點檢查是否按中標價及招標說明書的規定簽訂合同和是否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從而及時、準確地核算工程成本。
3、加強對會議制度監督檢查,防止借會議之名,造成貪污浪費現象。
4、加強對各村、組集體物業產權的確權及辦證工作,確保農村集體財產免受侵犯。在審計模式上應改進原來鄉鎮審計“各自為戰”的模式,適應快速發展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需要,實行“雙重領導,以縣(審計局)為主”的管理體制后,探索出實施鄉鎮審計模式,如采取集中審計模式、交叉審計模式。
一、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現實意義同時存在的問題
1.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不愿搞?!斑@一屆干滿,下一屆還不知道能不能選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數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當前大多數村集體經濟困難,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難情緒,不愿放開手腳工作,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無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職數為5-7名,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上級層層安排的事務性工作上,對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三是沒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夠開闊,對于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思路,沒有點子,沒有辦法,不知何從入手。
2.是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導致集體資金使用不當。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監督,有少部分集體經濟收入較高的村委會不把資金合理用在發展集體經濟上,而是用在吃喝玩樂上,致使集體經濟無從發展。
3.村干部素質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思路不清,辦法不多。對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還理解的不夠透徹,對市場經濟知識、現代農業知識還學習的不夠深入,對本村的優勢還把握的不夠全面,無法根據本村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發展集體經濟對策;二是視野不開闊。 “等、靠、要、熬”思想嚴重,沒有真正立足本村實際從內部挖潛,帶動群眾闖市場的意識不強,在把農業產品轉化為商品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用心不夠,用力不多;三是私心較重。少數村干部考慮自身利益的多,考慮集體利益的少,四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個別村干部目光短淺,為了自身政績,為了享一時之樂,將集體資產一包幾年,形成了“前人花錢、后人還帳”的惡性循環。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體經濟發展不僅缺乏總體規劃,而且有關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數據也模糊不清,給政策制定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比較混亂、集體經濟發展缺乏規范指導等問題。當前,農民群眾迫切希望政府給予土地使用、啟動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落后的,因資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難;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村級集體企業,因建在集體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沒有產權,面臨隨時拆遷的窘境,對今后的發展感到很困惑。
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途徑和保障措施
1.選好村級領導班子。一是通過普選的原則,選出大家認可的,有能力、有本事、會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針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的村,駐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一定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壯大村集體經濟,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找幾個好項目,用土地或房屋進行入股,既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又增加了集體收入。
2.積極探索發展村級經濟的各種途徑
從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看,發展集體經濟的途徑很多,關鍵是要拓寬發展思路,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走各具特色的強村富民之路。充分利用稅費改革中國家賦予農村的有利政策,突出各自的比較優勢,大力推進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帶領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就村級而言,一是遠離城鎮的村,可發展農業產生資料服務組織,經營農業生產資料、種子、化肥、農藥等。二是沿交通要道及近城、近鎮的村,可發展餐館娛樂,建筑建材、交通運輸等服務實體。三是農業有特色且具有一定規模的村,可圍繞特色產品,發展農業中介組織,實行“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四是鼓勵有一定文化的農村青年外出打工,開闊眼界,學習技術,增長知識,增加收入,動員引導這些農民回村發展,利用其所學的技術、管理經濟和所獲的資金來為集體經濟發展作貢獻。如創辦或承包集體企業,承包荒山、荒地、林地、水面等。五是充分利用現有的閑置資產,采取出售、租賃、承包、開發等多種形式,使閑置資產變活產生效益。
3.要加強村級資金管理,著力完善資產保障制度
關鍵詞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形式;途徑
長久以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一直是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據統計,2006年,霞浦縣296個村中,當年有收益的村82個,當年無收益的村達214個,在有集體經營收益的48個村中,集體收益5萬元以下的村27個,集體收益5~10萬元的村15個,而集體收益10萬元以上的村只有6個。因此,可以看出,集體經濟薄弱村在霞浦縣農村中占有較大比重。為了搞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必須從解決以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按照啟動內部活力與優化發展環境相結合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有效的實現形式和途徑。
1建設好村黨支部班子,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首先必須把村黨支部班子建設好。一是確立新的用人標準。選拔任用經濟薄弱村干部,要把是否具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強烈事業心、責任感和過硬本領作為重要標準,決不能因村的經濟總量不大而降低對干部的要求。對那些創業精神強、有膽識、有魄力的人,要不拘一格,大膽選拔,放手使用,為他們施展抱負和才干提供廣闊的舞臺;對那些有事業心、工作勤懇,但因歷史問題多、集體債務包袱重而造成信心不足的干部,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工作,重點在幫助“換腦筋、樹信心、增本領”上下功夫,激勵他們振作精神,輕裝前進;對少數事業心差、缺乏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能力的村干部,要克服論資排輩、平衡照顧和姑息遷就的思想,果斷地將他們調出班子。二是完善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按照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要求,完善農村干部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把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村級負債的化解等目標作為重點內容,納入村“兩委”班子及成員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獎懲,與個人的政治、經濟待遇掛鉤,形成“發展集體經濟光榮、發展集體經濟有功”的良好政策和輿論導向,激勵干部奮發創業。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干部任期制,對經濟薄弱村的支部班子成員,只要基本素質好,有實干精神,在其任期內一般不要做大的調整,以保持工作的連續性。三是強化教育培訓。要按照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要求,實施好農村黨員干部“素質工程”,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本領。
2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因地制宜選準發展路子
一是發展模式與目標要切合實際。各村情況千差萬別,發展集體經濟不應該、也不可能搞成一個模式,而應該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切不可急于求成,脫離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自身條件。在項目的選擇上,做到揚長避短,只要能增加集體收入,適宜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適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不搞“一刀切”;在規模的確定上,不能一味地貪大,搞“大呼隆”;在發展速度上,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二是要拓寬思路,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要適應農村經濟成分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新情況,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梢园l展以集體資產入股、合作經營為主要特點的股份合作經濟。集體可以以資源、場地、資金等方式入股,也可以對原有的集體工副業項目進行股份制改造,增強集體經濟活力。三是多種形式搞好資產運營。根據不同類型資產的特點,按照“資源性資產抓開發、經營性資產抓增值、非經營性資產抓保值、福利性資產抓保護”的基本思路,搞好現有資產的運營,不斷提高集體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梢酝ㄟ^開發“四荒”,拍賣使用權,村集體土地入股、租賃等形式,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搞以地生財、資源開發增收;通過建立集體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對集體的廠房、倉庫、房屋、小型水利設施等進行租賃或承包經營,盤活資產;通過興辦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成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服務實體,開展中介服務,興辦科技示范園區,搞服務創收??梢試@土地開發、農產品加工、村辦企業改造等,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借外力拉動集體經濟發展。四是堅持發展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相統一。民營經濟的發展,可以活躍一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民營經濟提供的稅收,是鄉村集體收入的基本來源之一。要把民營經濟視為村級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又堅定不移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把富民和強村緊密結合起來,使其相互促進。
3落實配套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啟動發展的活力
目前,不論從資金、技術、財政、稅收、人才等具體政策的“傾斜度”看,從宏觀政策的系統配套程度看,還是從落實政策的力度看,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迫切要求相比,都還有不小的差距。必須抓住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政策,為集體經濟發展創造積極條件。如在資金方面,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完善貸款政策和辦法,盡量滿足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合理需求;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利用各項扶貧資金和貼息貸款積極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稅收方面,用足用活國家在農產品種、養、加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區分不同情況,對村級集體項目實行稅收減征、免征、緩征、抵扣、分成。在土地政策方面,鼓勵村集體參與土地整理、村莊改造和整治,增加有效土地面積;允許以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興辦合作企業。在人才技術方面,各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部門和單位,要加強聯合與協作,從課題研究、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技術推廣、成果轉讓、信息中介服務等方面,優先扶持集體經濟的發展;在落實鼓勵和扶持政策的同時,對那些集體經濟特別薄弱、尤其是集體“空殼”和債務包袱沉重的村,應根據幫扶難度大小,分別列入縣、鄉鎮重點管理范圍,落實責任單位,進行集中攻堅,分期分批改變經濟薄弱的狀況。一是部門單位一對一包扶,“以輸血促造血”。在幫助選準路子的基礎上,積極提供物資、資金、技術、信息等幫助。形成幫扶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強大合力。二是強村一對一“聯姻”,以強帶弱促發展。鼓勵和提倡班子戰斗力強、經濟基礎好的強村與集體經濟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利用強村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聯合興辦效益農業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來料加工,幫助弱村加快集體經濟發展步伐。
4強化管理機制創新,確保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主要應抓好兩點:一是創新領導體制。要根據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現狀和村班子素質狀況,幫助村班子建立適合本村實際的經濟工作領導體制,重點解決好目前普遍存在的決策盲目、責權不清、缺乏約束等問題,確保集體經濟項目按市場化要求運作,實現責、權、利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內在活力。一些經濟強村在改革村級經濟建設領導體制上進行的探索比較早,值得經濟薄弱村借鑒。二是規范財務管理機制。要針對村級財務管理中的薄弱環節,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規范財務管理,加強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不斷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確保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對集體資產,無論是土地、果園等資源,農機、水利設施等固定資產,還是企業實體,凡是不再由集體直接經營的,都要合理確定集體與承包、租賃者之間的分配關系,加強承包、租賃合同的動態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和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集體原有的積累和新形成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應建立健全使用、租賃和折舊制度,保證不斷增值。對借改革之機侵吞集體資產的,要堅決追回;對貪污、浪費、挪用集體資產的,要依法嚴懲,落實好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對集體經營項目實行招投標制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5逐步化解村級不良債務,切實減輕村級集體負擔
[關鍵詞] 村級集體 經濟 發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的物質基礎。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后的新形勢,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研究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磐安縣村級集體經濟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磐安縣有19個鄉鎮, 369個農村經濟合作社,6.32萬農戶,18.32萬農業人口,土地總面積118.5萬畝。其中耕地10.12萬畝、林地104.66畝、水面0.22萬畝。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4838元,比2008年4508元增7.32%。據縣農經統計年報,2009年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998萬元,比2008年的3735萬元減19.73%。集體經濟收入50-100萬元的村24個,40-50萬元的村8個,30-40萬元的村8個,20-30萬元的村37個,10-20萬元的村70個,5-10萬元的村73個,1-5萬元的村83個,1萬元以下的村54個。經調查,集體經濟收支大體持平,能夠基本維護正常運轉的村261個,占村級組織總數的70.73%;收入低于正常支出需要,不能維持正常運轉的村108個,占村級組織總數的29.27%。從枯燥的數字中可以看出,磐安縣村級集體經濟存在著以下幾個特點:一總量偏小,定力不強;二分布不均;三是增速不快。
二、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1.發展意識不濃。對發展村經集體經濟認識不足:一是“過時”論。認為現在發展個私經濟的熱潮高于發展集體經濟;二是“畏難”論。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發展集體經濟辦法不多。三是“無用”論。認為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比例較小,無關于農村經濟發展大局。此外,一些貧困村還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發展意識不強。
2.基礎條件薄弱。全縣大部分集體經濟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交通不便、技術落后。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對集體資產搞“一刀切”,造成原有集體資產流失,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已成為“無米之炊”。此外,部分農戶長期拖欠鄉村統籌款,村為了完成任務,拿村集體經濟收入墊付,有的村甚至辦貸款交賬,導致村集體背上債務包袱。
3.外部扶持不夠。一方面上級機關部門聯村幫扶力度不夠。另一方面鄉鎮機關精力沒有集中投入應履行的職能不到位,對村經集體經濟的考核監管形成了虛設。
4.干部能力不強。許多村干部素質上差距大,對發展農村經濟思路不清、辦法不多;有的村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別有目的,想從中撈取好處,謀取個人利益;不少村黨支部書記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小富即安”思想,沒有長遠的發展計劃等等,這些已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障礙。
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與對策
1.領導班子是關鍵,政策引導是根本。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班子最為重要,關鍵是支書。要建立村支部書記級別化管理制度,定期進行評定考核,結果由縣委組織部審批公布,表現優秀的村部書記,可享受副鎮級待遇,在身份不變的前提下,還可提拔;對于當年獲得縣級以上“榮譽稱號的,給予級別獎勵;對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被上級部門納入重點管理的,延緩晉級或減級,各種待遇也相應遞減或終止。
認真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和“多予小取放活”的方針,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策引導,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要積極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資源和資金投入等形式參與土地整理、村莊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允許村級組織依法以集體所有與其他投資者共同舉辦企業,獲得土地使用收益。在個體私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村,允許村集體依法利用集體土地建造相對集中具有特色的生活小區、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和公寓等,從中獲取土地經營收益。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發展農村產業、促進產業聚集實行鼓勵政策,縣里應拿出一定農發資金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或重點支持“空殼村”發展村集體經費,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2.創新增收是前提,強化管理是保證。對集體的 “四荒”等各種農業資源,通過土地整理由村集體采取統一經營、專業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開發增加集體收入。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山區開發、小流域治理、經濟林建設中,實行集體開發或集體農戶共同開發建設 ,采取租賃、承包、分戶管理,按比例分成收益的方式增加集體收入。
健全村級各項規章制度,加強村各類集體資產的管理。加強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實行嚴格的“村籌資籌勞一事一議”,把村級經濟發展與管理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村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制度,規范完善村級財務委托制,探索建立規范化的農村財務審計操作辦法,提高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水平。
3.沖破傳統觀念束縛,找準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大部分鄉村基層干部認識比較到位,但也有極少數村干部認識不夠一致。有些村干部雖然認識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好處,但不能沖破舊觀念束縛而立即投入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工作中去。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路子有許多,關鍵要找準當地優勢。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改進和完善管理辦法,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與農民利益的關系,找準增加村級集體收入與增加農民收入的結合點。要把強村與富民統一起來,保護和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村級集體面向農戶的專業化服務,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前提,才會受到群眾支持。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市場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37-04
引言
從宏觀經濟發展層面看,出口、投資、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2008年金融危機揭示了一個道理:出口是一種有效的經濟增長方式,但一國經濟增長不能對出口形成依賴、受制于外國市場,并且產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從投入產出的角度論看,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種“中間需求”,而不是最終需求,如果過分把投資當作經濟發展的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勢必導致投資需求過多、信貸擴張,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進而助推通貨膨脹。消費創造的需求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內生性的良性循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長久之路。因此,經濟增長需求的順序應由出口、投資、消費調整為消費、投資和出口,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把消費當作提高經濟增長的第一需求,有兩個基本渠道:一是擴大內需,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消費需求,二是提高農民收入,到2009年末全國農民占總人口比重53.4%,而且恩格爾系數較高,需求潛力巨大,農村發展落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
因此,提高農民收入,完善和發展農村市場經濟,深化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一、深化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的結構性分析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農村經濟取得了新的發展。但農村經濟現狀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農民增收仍然是農村經濟面臨的最大難題,農民收入較低,離開土地涌入城市,成為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如果在廣大的農村能夠提供一個發揮農民人力資本的環境,農民是不需要大規模離開土地的。影響農民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國城鄉經濟指標分析(見下頁表1、表2)(資料至2009年末)。
從下頁表1、表2資料分析可以看出,(1)第一產業和農村就業人口比重較大,鄉鎮企業和農村個私企業的就業比重相對不足,還有較大空間;(2)農村居民純收入較低,農村居民消費與人口比重相比形成極大反差,62%的人口分享24%的消費,消費需求潛力極大。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僅靠轉移農村勞動力一條腿是不夠的,農民越來越多地進入城市,這種現象在歐洲國家發展過程中也都出現類似問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基本保證一定數量的勞動力要素,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如果從農業中抽取勞動力過快,而二、三產業還未強大到足以吸收這些勞動力,并且是較低的工資水平,農業和農村經濟就可能要出問題。所以,不能簡單地鼓勵和刺激農民離開土地遷往城市,來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而是讓農民自愿地留在土地上,留在農村,發展農村經濟。
二、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發展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不斷深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一)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發展,是現階段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社會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深入決定的
農村集體經濟是以農村資產、土地、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為紐帶,以產權為核心,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而建立,具有組織農民、增加收入、配置資源、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農村集體經濟必須依附于一個載體即組織形式,其發展變化和處于的市場環境直接關系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集體合作經營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認識到傳統小農經濟已不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這一現實,單靠家庭和個人根本無法適應市場、解決生產技術更新、集中人力物力擴大生產經營和銷售等問題,農民開始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F階段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社會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深入,決定了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發展和完善。
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現代農業經營的主體,是整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形態深刻變革的重要載體,是農村經濟發展、政治進步、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力量。城鄉一體化發展,不管是城市到農村、農村到城市的單項發展,還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雙向互動發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都是一個根本的動力。
(二)生產要素的產權制度改革,是加快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發展的關鍵
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農村公共產品以及其他資源要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土地、資源、勞動力、流暢的資本投入、先進的技術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要素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和制度設計條件下,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科學技術和基層組織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土地、資源等產權制度的不穩定制約了農民對土地的態度、長期投資和資源利用效率。
明晰的產權內容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財產分配面向明確的所有者,所有權具有充分的排他性;二是財產所有者獲得資產增值和剩余收益;三是所有者擁有和控制資產使用、結構調整、處分、銷售和出租的權利。這三個特征中的任何一個條件不能滿足,就可以判定產權是模糊的。
現價段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界定不清晰,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資產利益矛盾重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和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制約著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發展。
(三)制度創新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現價段制度創新和市場化進程從市場規模構建轉為市場秩序的完善和深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明晰的產權是一切市場主體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樣描述:當商品和市場統一在一起時,就必須建立在產權私有的基礎之上。只有產權明晰的市場參與者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內部治理結構才能建立并有效發揮作用,所有權和經營管理關系才能真正理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不是生產力已經準備好才形成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制度創新就是強調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通過制度創新激活生產力的發展。
針對生產要素產權歸屬制約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的瓶頸問題,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推進,用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來刺激、調動和釋放農村經濟的生產力發展,逐漸強大農村經濟的經濟總量和質量,從結構上達到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發展必須建立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
從市場主體和市場參與者的角度看,商品、市場和交換關系,要求重建農村集體經濟的個人所有制,探討、尋找使生產要素效率最大化的產權制度。土地等主要生產要素的產權改革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經濟、深化集體經濟市場化程度的當務之舉。從目前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現狀看,存在著分散、閑置、非流動性、效率低的特點,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等資源的產權制度決定的。因此對土地等資源的產權制度改革主要是土地產權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和調整。
(一)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
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一方面,土地作為農村經濟主要生產要素的流動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土地流動的保障。相對集中的土地等資源經營,是農村集體經濟籌集資金的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樣分析:小塊土地所有制發展局限條件主要來自稅收的壓力、生產資料的昂貴及信用制度的缺失。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其原因就是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融資難。通過農村土地流動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和走集體經濟發展道路,可以增加生產經營融資。農村土地流動受制于農民土地權益和國家土地產權制度,農民的土地權益受到損害,必然影響土地流動規模;國家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指向使土地相對集中,實現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土地流動、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和實現國家政策意愿的保障。
因此,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和加快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農村土地利益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在聯系
生產的社會性和市場化的社會分工,決定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然性。
農民的土地等資源收益是在個人產權保障基礎上,農民擁有生產性投資獲利的機會,是農民自發創新最重要的動力,取決于制度允許的經濟自由度以及努力和報酬的相關度。穩定的收益將激勵農民一方面投資于農業基礎建設;另一方面走合作共贏的集體經濟發展道路,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生產經營在市場中的利益損失和抗風險能力。
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農村、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股份制和依靠外來公司的問題。關于股份制,馬克思這樣描述:一個獲得了拿別人的財產去冒險的權利,而又不負責任。農村經濟在市場經濟程度還不是較完善和深化的條件下搞股份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發展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關于外來公司,從利益關系看,他們與農民的利益關系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外來公司往往希望得到土地和相關資源后,不用雇用那么多人,甚至降低工資,不顧及環境保護,掠奪式開發。農村集體經濟從利益機制上解決這些問題,保障農民的權益。
(三)在個人產權制度保障下的農村集體經濟向市場化發展
農民自覺追逐經濟利益的行動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原動力,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政府制度創新能力影響著制度變遷的路徑和進程。目前農村集體經濟較為弱小,盈利能力較低,政府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服務的支持,降低經營風險,擴大農民的經濟自由權和生產的贏利空間。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合適定位農村集體經濟。合理確定稅收減免政策,切實減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稅賦負擔。明確劃分各層級政府之間以及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之間公共產品供給責任和鄉村自主治理;加強公共財政建設,有效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深化體制改革,規范政府行為,建立有效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農村的土地、山林、房屋、設施、其他自然性資源和歷史經營積累起來的經營性資產,在產權制度改革后重建個人所有,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市場化配置資源為核心,以法律法規為基礎,保障農民利益為原則,發展農村經濟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形成集約化的集體經濟進行市場化經營。這種方式的形成和持續,政府起著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 薛繼亮,李錄堂.政府主導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研究——基于社會服務功能視角[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