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9:02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工程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林業生態工程的主要實施對象是人工林的生態經濟系統,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則的生態系統,和天然森林生態系統有一定差異,它屬于經營集約,投入的勞動較對,還與一些食用菌種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處理差異很大。而生態工程,主要實踐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的。其產生是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的,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是信息論以及系統論等現代化的生態學和基礎理論發展所產生的一種理論,它會受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社會問題所影響。
2生態經濟的概念
它會受到社會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并會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通過這種人工的生態經濟系統能使林業生態工程中的使用價值以及價值都能得以體現。在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會有一些生態功能的商品機制以及生態機制,這兩者都是人類勞動所產生的,也是生產社會中的實用價值,生態機制產生的價值,這種載體為生態價值;而商品機制所產生的價值,這種載體為商品價值。人工林所產生的自然環境、資源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都是在林業生態工程價值當中的,其中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價值量都是由勞動時間來決定的,生態系統價值在組建的過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機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態經濟系統都有所不同,在定義其價值量的時候還是要依據林區的實際情況來定,主要還是根據勞動時間來定,并不是社會所需的平均勞動時間。人工林的生態經濟系統價值以及使用價值是由林業生態工程來來體現的,這不光表現在自然環境和資源上,還會表現在自然的環境和價值中,也直接體現在生態經濟系統上。其中,使用價值一般都表現在林產品和林木等一些產品上,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價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以及防風沙等實用的使用價值,是企業生態產品不能替代的。而林業生態工程在實施的時候,林產品的生態能力和產出價值都是要耗費人工勞動的,這樣才能形成林業生態工程特有的生態經濟效益。在這其中不光有經濟效益產生,還會有一定的生態規律,這也能產生經濟效益,但其要經過一定的生產過程。
3生態經濟的原則
3.1整體性原則
在整個林業生態系統中,其設計對象和規劃對象都是人工林業生態經濟系統。我們首先應考慮的是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之間的整體協調性,并促進其長期和短期效益的統一性原則。通常的情況下,生態效益都是產生經濟效益的基礎,如果這兩者之間有矛盾,要從各個兩面入手,并考慮林地的具體情況,再重新調配投入的程度,使資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調整林種的種植結構,使營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適應性原則
受到我國固有土地面積和氣候因素的影響,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林業生態體制比較完善,生態經濟發展也比較快。但是各地氣候差異比較大,在林業生產實踐的過程中,相繼出現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林業生態模式和類型,依據地理形貌劃分主要有山區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類型;依據林種劃分主要有經濟林、用材林、特種林以及防護林等類型;還有很多類型,這里不一一例舉。林業生態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當地林區的情況,看適合什么樣的林種,以選取相應的種植類型,要是在沿海地區修建防護林,地域屬于亞熱帶或者暖溫帶氣候,自然植被的分屬就應該是落葉林區,而在東北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楓樹、紅松、以及樺樹等種類,南方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馬尾松、冷杉等種類的樹種。林區的條件主要是選擇種植樹種的因素,不光要考慮到氣候的情況,還要考慮到水分和肥力的情況,不能片面去選擇樹種種植類型。
3.3層次性原則
林業生態工程是一個多層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體系,從橫向角度看,可包括農戶林、林場、農田林、區域以及國家各個網絡層次,有小到“庭院經營型”林業生態工程,大至諸如“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從縱向角度看,其層次結構是復雜的。因而應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案,產生各種層次水平的生態經濟效益。
3.4動態性原則
基于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環境建設工程來保證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促使系統生產力不斷提高,從而林業生態工程能加速或緩和人工林生態系統的演替,使生態經濟效益逐步得到再現。同時,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對實施林業生態工程的系統進行動態跟蹤調整。
3.5最優性原則
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下,考慮影響人工林生態經濟系統的氣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態因子和經濟投入、經濟管理以及經濟政策等經濟因素,調控、設計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系統,從而使生物生產力最高,產生最佳生態經濟效益。3.6實用性原則林業生態工程的設計和實施與自然森林生態系統的經營管理具較大差異。在設計實施之前,人類就注重實用性,確定了明確的社會經濟目標,進行人工干預,使產生的生態效益遵循自然法則,經濟效益具有社會實用性。林業生態工程又是一項社會性工程,它的一切技術方案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在我國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建設防護林工程,采用國家、集體、個人共同集資造林方法,運用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結合,林片、網、帶相配置,適地適樹的多種林木相并重,防護與生態經濟效益相統一。因此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注重實用性原則。實用性還表現在靈活經營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長周期長,人類對自然森林生態系統在大范圍短期調控比較困難,實施短、平、快的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發展人工的豐產林、速生林等,都是這種實用性原則的反映。
林業生態工程的主要實施對象是人工林的生態經濟系統,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則的生態系統,和天然森林生態系統有一定差異,它屬于經營集約,投入的勞動較對,還與一些食用菌種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處理差異很大。而生態工程,主要實踐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的。其產生是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的,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是信息論以及系統論等現代化的生態學和基礎理論發展所產生的一種理論,它會受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社會問題所影響。
2生態經濟的概念
它會受到社會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并會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通過這種人工的生態經濟系統能使林業生態工程中的使用價值以及價值都能得以體現。在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會有一些生態功能的商品機制以及生態機制,這兩者都是人類勞動所產生的,也是生產社會中的實用價值,生態機制產生的價值,這種載體為生態價值;而商品機制所產生的價值,這種載體為商品價值。人工林所產生的自然環境、資源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都是在林業生態工程價值當中的,其中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價值量都是由勞動時間來決定的,生態系統價值在組建的過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機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態經濟系統都有所不同,在定義其價值量的時候還是要依據林區的實際情況來定,主要還是根據勞動時間來定,并不是社會所需的平均勞動時間。人工林的生態經濟系統價值以及使用價值是由林業生態工程來來體現的,這不光表現在自然環境和資源上,還會表現在自然的環境和價值中,也直接體現在生態經濟系統上。其中,使用價值一般都表現在林產品和林木等一些產品上,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價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以及防風沙等實用的使用價值,是企業生態產品不能替代的。而林業生態工程在實施的時候,林產品的生態能力和產出價值都是要耗費人工勞動的,這樣才能形成林業生態工程特有的生態經濟效益。在這其中不光有經濟效益產生,還會有一定的生態規律,這也能產生經濟效益,但其要經過一定的生產過程。
3生態經濟的原則
3.1整體性原則
在整個林業生態系統中,其設計對象和規劃對象都是人工林業生態經濟系統。我們首先應考慮的是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之間的整體協調性,并促進其長期和短期效益的統一性原則。通常的情況下,生態效益都是產生經濟效益的基礎,如果這兩者之間有矛盾,要從各個兩面入手,并考慮林地的具體情況,再重新調配投入的程度,使資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調整林種的種植結構,使營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適應性原則
受到我國固有土地面積和氣候因素的影響,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林業生態體制比較完善,生態經濟發展也比較快。但是各地氣候差異比較大,在林業生產實踐的過程中,相繼出現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林業生態模式和類型,依據地理形貌劃分主要有山區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類型;依據林種劃分主要有經濟林、用材林、特種林以及防護林等類型;還有很多類型,這里不一一例舉。林業生態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當地林區的情況,看適合什么樣的林種,以選取相應的種植類型,要是在沿海地區修建防護林,地域屬于亞熱帶或者暖溫帶氣候,自然植被的分屬就應該是落葉林區,而在東北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楓樹、紅松、以及樺樹等種類,南方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馬尾松、冷杉等種類的樹種。林區的條件主要是選擇種植樹種的因素,不光要考慮到氣候的情況,還要考慮到水分和肥力的情況,不能片面去選擇樹種種植類型。
3.3層次性原則
林業生態工程是一個多層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體系,從橫向角度看,可包括農戶林、林場、農田林、區域以及國家各個網絡層次,有小到“庭院經營型”林業生態工程,大至諸如“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從縱向角度看,其層次結構是復雜的。因而應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案,產生各種層次水平的生態經濟效益。
3.4動態性原則
基于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環境建設工程來保證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促使系統生產力不斷提高,從而林業生態工程能加速或緩和人工林生態系統的演替,使生態經濟效益逐步得到再現。同時,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對實施林業生態工程的系統進行動態跟蹤調整。
3.5最優性原則
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下,考慮影響人工林生態經濟系統的氣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態因子和經濟投入、經濟管理以及經濟政策等經濟因素,調控、設計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系統,從而使生物生產力最高,產生最佳生態經濟效益。3.6實用性原則林業生態工程的設計和實施與自然森林生態系統的經營管理具較大差異。在設計實施之前,人類就注重實用性,確定了明確的社會經濟目標,進行人工干預,使產生的生態效益遵循自然法則,經濟效益具有社會實用性。林業生態工程又是一項社會性工程,它的一切技術方案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在我國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建設防護林工程,采用國家、集體、個人共同集資造林方法,運用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結合,林片、網、帶相配置,適地適樹的多種林木相并重,防護與生態經濟效益相統一。因此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注重實用性原則。實用性還表現在靈活經營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長周期長,人類對自然森林生態系統在大范圍短期調控比較困難,實施短、平、快的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發展人工的豐產林、速生林等,都是這種實用性原則的反映。
4結束語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概念;設計原則
0.前言
水利工程作為一項綜合性工程,其修建主要目的是為了開發使用水資源及消除水害。根據服務對象將水利工程進行劃分,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目的有防洪、農田、水力、港口與航道、排水與供水、環境及海圖圍墾等工程,即集發電、灌溉、供水和防洪為一體綜合工程項目。修建水利工程需對魚道、水閘、渡槽、渠道、堤、壩、進水口和溢洪道等建筑物進行修建來實現既定目標,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存在諸多不利影響,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設計水利工程時務必要統籌兼顧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平衡,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導向,引進生態水利工程概念,探究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1.生態水利工程的概念
隨著生態環境被人們日益重視,生態學概念已被逐步引用到各行各業。生態水利工程作為一門正在發展探索新學科,它是在水利工程學科基礎上發展,主要探究的是水利工程建設在合理利用水資源和滿足人們各類需求前提下,統籌兼顧生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并以結合生態學理論、原理和技術方法來確保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和諧共存。[1]生態水利工程大體包括四個內容:(1)生態水利工程在開發水利途中,要首先考慮生態系統,以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為導向,將水利工程結合到當地生態系統里,將水利工程看作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2)由于傳統水利工程在建設途中,會嚴重影響著當地生態環境,基于此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在進行時,要防止建設途中對生態環境的相關影響;(3)在生態水利工程施工完畢并投入運行后,要按照當地生態規律調節控制水資源,避免強制性打破原有生態規律現象發生,這要求生態水利工程運行不僅要滿足實際情況,還需綜合考慮當地的生態規律以及水利資源的調配方法;(4)在選擇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地址時,要將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大小放在首要地位,選址選在對生態系統有著較小影響作用的地方,如此一來就可減少建設途中和今后生態水利工程在運行時對生態系統影響程度。
2.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
2.1安全、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作為綜合性、復雜性工程,治理河流時,要在符合水文學、工程學規律基礎上,確保工程建設耐久、安全和穩定。建設生態水利工程要以設計規范為標準,嚴格遵守,保證工程能抵抗侵蝕、冰凍、干旱、洪水等災害。[2]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設計時,要以河流斷面為設計依據,并統籌兼顧河流泥沙沖刷能力和運輸能力,探索河流變化中規律特征,確保生態水利工程耐久和持續性。因無法事前把握生態演替過程,工程設計具備風險性,故而設計要遵守風險最小、利益最大設計原理,利用經濟工具分析生態水利工程,以檢測和評估生態系統為基礎,結合河流生態體系自復能力,設計投入最少,產出最大技術方法。
2.2河流環境多元化原則
河流中存在不同類型植物與動物,只有保障河流環境多元化才能確保生物維持多樣化。生態環境多樣化不僅包含河流形狀,還包括土壤情況。河流的生態系統主要由氣、水相結合,具備縱向滲透性和橫向生物多樣性,而水陸與水氣間密切關系組成了生態環境系統,因河流系統的異質性,使得水文脈沖、水質、水深、水溫、流速和流量處在不斷變化中。[3]又因河床材料的異質性,使得生態環境具備多樣性特點,進而河流周圍生物群落在朝著多樣化方向不斷發展。而科學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擴大了水利工程建設規模,大規模河流治理工程,導致河流走向了渠道化、非連續化、單一化發展道路,生物群落種類在日益減少,河流生態系統在逐步退化。基于這種情況,生態水利工程要將生物維持多樣化看作設計原則,并在設計途中,保護河流原有多樣化物種和生態環境,降低河流渠道化、非連續性特征,確保生物群落生存環境良好。
2.3生態系統修復原則
河流在與周圍鄉村、城市、森林、田地構成生態系統的同時,自身也為河流生態體系?;谶@種背景,河流是生物生存重要場所,河流生態系統不僅包括生物系統和水文系統,還包含人造工程設施系統等。河流始發地到終點站所有地帶地下水和地表水構成了水文系統,水文系統與生物系統一起構成河流自然生態系統。此外,人類活動和人類工程設施會對水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一旦水域生態體系遭到危害,就需整合性探究各類影響因素,在充分利用河流自身修復能力、整個水域修復能力基礎上,清晰掌握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特點,根據要素間共同作用來歸納河流系統綜合修復方案。
2.4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力主要表現在適應生態發展上,即為適應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選擇中存活物種,尋找能促進其生存的能源條件和生存環境。根據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力,自然界在選擇適應生態發展物種基礎上,構建合適生態體系。對此,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要有效控制河流,結合生態理念,以自然觀念為導向,促進河流其自我修復力的充分發揮,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并根據建設地址實際狀況,參照河流自然、美學價值來制定設計方案。具體設計中,要以大尺度景觀作為基礎,避免短時期、小尺度景觀,大尺度對河流自我修復有著重要影響,而小尺度景觀對河流自我修復不利。[4]景觀整體性要求著眼于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掌握不同生態體系各要素間作用,來提出整體性、綜合性修復河流生態系統設計方案。
2.5反饋調整原則
設計生態水利工程雖在結構上與河流生態系統相統一來確保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但具體執行中,卻不可一味按照既定目標來執行,要根據自身特性來不斷發展。河流生態在修復中難免會遭受人類干擾,對此可采取監控技術,監控生態變量,促進生態走向良好發展方向。因生態、社會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不確定,且生態系統不僅會受到自然系統影響,還會受到人類系統影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發生轉變成為了必然,要求采取反饋調整方法,按照既定流程來設計。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中監測要貫穿始終,成為工作開展基礎,并按照完整歷史數據和監測資料來有效評價,追蹤河流生態結構與功能,預測發展方向。評價中可采取參數比較方法,可通過比較河流初期狀況,或其他條件類似生態水利工程,來得出評價結果。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生態理念被融入到了各行各業。由于傳統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放在了人類生活便利上,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對此,生態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成為了必然,它轉變了傳統水利工程設計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融入了生態學原理,講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并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導向,制定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參考文獻】
[1]賈振周,崔方方,王宇英,楊冰.淺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J].中國科技財富,2011,(24):71-71.
[2]武慶玲,劉春秀.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初探[J].輕工設計,2011,(06):123-123.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規劃工作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生態城市”是 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16 屆會議上”關于人類聚居地的生態綜合研究”中提出的。1987 年, 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雅尼茨基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城市模式, 那就是以生態學的原理建立一種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 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城市化程度的明顯增長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的不斷推進, 造成城市居民與自然日漸分離, 特別是在城市無節制的膨脹和人工設施高容量的聚集建設, 所產生的城市生態問題, 已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因此,加強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改進工作的研究勢在必行。
1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改進的認識
生態城市理念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有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設計也不同于傳統的城市規劃只考慮城市各組成要素及其關系, 也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環境規劃中, 而是將生態學思想和原理滲透于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各個方面。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 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 。體現在城市具體的發展目標上就是既要達到城市與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系統之間的和諧, 不斷提高城市運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會經濟目標、滿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斷提高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還要形成有利于人類自身發展的運行機制, 建設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這就要求城市眾多子系統之間保持高度的協調以求城市發展的健康穩定與可持續性。
2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改進工作的原則
生態城市的結構在城市總體布局層面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結構、河湖水系結構, 還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綠地系統結構等, 以形成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生態景觀格局。
生態系統規劃必須建立在摸清城市自然本底系統狀況的基礎上, 對自然環境的適宜性及城市的開發容量作出正確的分析與評價, 保證城市生態支持系統主構架的連續性, 形成城市生態體系。這種連續性、系統性對自然生態系統發揮生態效能具有決定性意義, 也是城市生態設計的基礎。把生態學用在城市設計上,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1) 生態系統可以承受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壓力,但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因此, 人類應與大自然合作, 不應以大自然為敵。
(2) 某些生態環境對人類活動特別敏感,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危。應把自然價值觀帶到城市設計上, 強調分析大自然為城市發展提供的機會和限制條件。
現代城市規劃除了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產業結構等因素外, 用地大小、地形地貌、山脈、河流、氣候、水文及工程地質等自然要素的制約因素在城市總體布局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改進工作的措施
城市規劃設計改進工作,主要側重于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空間布局和整體形態設計的改進等方面。具體改進措施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1) 構筑城市――區域一體的生態大環境措施
生態城市理念是以城市經濟學和城市生態學的理論作為指導,通過協調城市建設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使之和諧一致,在此基礎上完善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布局,形成城市――區域一體的生態大環境。在城市規劃中曾經甚至現在仍殘留有經濟發展至上的思想,由此只重視經濟建設,漠視生態建設,結果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惡果,因此要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發展,就需要充分平衡與協調城市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中的各種因素,并在規劃的全過程中加強多學科、多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共同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通過優化規劃方案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促進城市良性健康地發展。城市規劃工作最核心的問題即土地使用,基于生態城市理念,應當從更大范圍內的城市―― 區域生態系統出發,強化城市內部生態結構與區域生態格局網絡的銜接,包括濕地空間與區域濕地空間的聯通、水域特征的保存與延續、生態廊道的構建、以及城市防洪防暴和大氣流動的生態流的控制等。
基于我國人多地少的特殊國情,必須在保證環境品質的前提下,堅持集約、高效地使用土地資源,進行適度有序的高強度開發,形成緊湊的城市布局。合理確定組團布局,依據步行和非機動車的出行距離,采用組團式布局,通過生態廊道界定組團邊界;強化公交引導,依托大運量公交系統引導土地開發,沿交通站點周圍適當提高開發強度;倡導混合使用,充分利用現有地形,綜合考慮土地使用、交通組織,通過平面和豎向的合理設計,減少土方挖填,實現高效的土地使用,創造豐富的城市景觀。
( 2) 建構城市開敞空間系統,倡導空間節能思想實現永續發展措施
城市開敞空間是在城市的建筑實體以外存在的開敞空間體, 是人類社會與自然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 它包括自然風景、河流、森林、山體等的自然空間及城市的廣場、道路、庭院等的自然與非自然空間。城市開敞空間的系統性構筑, 有利于城市的生態環境系統、城市景觀系統、城市防災系統等一系列城市子系統的綜合協調,
空間節能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理念,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可以實現建筑節能,如優化選址、朝向和布局以利節能,盡量減少體型系數以降低熱損耗,圍護結構采用保溫隔熱材料以減少熱傳導等。其次,采用節能照明系統、雨水收集系統、智能建筑系統都可以顯著節能。再次,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源熱泵技術等也是節能的有效措施。保護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態資源,如濕地、湖泊、河流等,更是實現生態節能理念的重要舉措。通過空間規劃的控制作用,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形成城市風廊、生態廊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 3) 建構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措施
城市的園林綠地是城市自然環境的重要構成要素, 城市綠地系統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本底系統的組成部分。城市綠地系統的空間布局, 應重視城市生態格局薄弱和缺失環節的彌補與重構, 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綠地廊道的貫通性, 不能把綠地作為城市實體布局之后的填空部分。
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近些年,一些建筑設計師和工程師已經認識到了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逐漸的將綠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設計中。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將植物與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僅有助于擴展建筑景觀,還能同時為建筑物降溫,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利影響。在水文方面的優勢則表現為,能夠有效的鎖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圍的植物還能夠有效的改善周圍空氣質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綠化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城市規劃質量的考核指標,并在城市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績的綠色容積,即綜合綠化面積,已經成為有關部門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就目前來看,城市綠色容積率的確定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首先,可以根據設計師的對整個城市規劃所期望的綠化效果來確定;其次,也可以根據地塊預設的綠化功能的比例來確定;再次,可以根據地塊未來發展方向的綠地面積指數來確定。在城市綠地系統的空間布局中, 以城市生態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為原則, 把街道綠地、公共綠地、單位綠地及大小公園、郊區林帶和區域大范圍的自然山水等相互結合、相互滲透, 充分發揮綠色生物系統的生態功能, 通過合理的城市綠地的系統規劃,保障城市生態機制的良性運作, 優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促進城市和自然的和諧與共存, 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性能。
(4)科學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措施
從根本上講,生態城市理論的出現,源于對傳統粗放型城市發展模式的批判,以及對新的、良好的甚至是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的一種期待。
①加快城市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城市節能減排。對于城市工業結構升級,要分類指導??沙掷m發展水平較高的資源型城市,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好資源、加工類產業的調整和轉型工作。相對綜合型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應考慮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調整、改造傳統產業。經濟基礎相對較弱的資源性城市,可根據城市發展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處于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可以采用優勢延伸模式,重點發展加工業主導產業;依托條件好的資源型城市,宜采用優勢組合模式等。
②以低碳生態化為目標,實施城市工業空間轉移和布局優化。城市內部,大城市工業可在城市功能分區規劃下進行合理的布局調整,可以進行三要素(研發、制造、銷售)分離布局;中小城市優化工業空間發展,可在城市某一區域重點建設工業集中區,按當地比較優勢確立主導產業。城市群之間的工業空間轉移和優化升級要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確保整體最優。東、中、西部城市之間的工業空間轉移,要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建設低碳生態型城市的發展目標,可建立一種技術轉移為主導的結合地域優勢的工業空間轉移模式。
③以循環經濟模式引導城市工業發展,為城鎮化預留空間。要通過市場和企業的力量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構建清潔、循環的生態工業體系,政府要從多個角度提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實施。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構建生態工業體系,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結語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自然基礎,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態環境,這是生態城市規劃的重點。通過對生態城市理念的認識,做好生態城市規劃改進的工作,將生態城市的思想、理念充分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的實踐中,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的生態化與低碳化的發展進程,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尤其是在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更應該將生態和環境因素同規劃方案的制定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優化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張玉霞.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0(09).
1.1貫徹實施了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關于該灌溉工程而言,生態理念充分尊重了灌溉工程所在的區域的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并堅持了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和二者和諧為本的原則,可以有效地處理好農田灌溉以及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口和資源和環境以及經濟協調發展。
1.2可以充分地發揮景觀和人文等多個積極因素的作用
對于該工程而言,把生態理念引入工程設計當中就意味著在設計當中不單單要重視工程的防水防洪以及抗旱排澇的實用功能,還應當綜合考慮國家的建設和經濟還有社會等的效益,從而滿足了以生態要求為基點來設計合理的灌溉工程,從而實現社會的建設發展以及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和諧統一。最后的施工所建出來的工程在如此的設計理念之下不僅僅有良好的抗洪排澇功能,還可以和工程周圍的環境相融,使得工程具有景觀以及娛樂功能,給兩岸增加風景美。
1.3遵照“因地制宜”的科學理念
我國因為疆土廣闊,所以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經濟和社會條件,灌溉工程的生態理念從一定程度上講還可以為“因地制宜,適當超前”的堅持起到了正面且積極的作用。作用體現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在這項工程當中盡力進行就地取材并且隨風就俗,從而讓這項灌溉工程整治的標準在和地方經濟相迎和的條件下達到審美的要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部分之一就是農田水利節水灌溉,這也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以及服務,所以節水灌溉工程也要求一定的超前性,也就是按照生態原則把起點以及標準進行適當的提高,然后依照經濟狀況以及發展水平進行分期實施。
1.4堅持了我國的保護以及修復生態環境原則
現今,我們國家不斷地在提倡生態環保,節水灌溉工程設計當中對于生態理念的應用,為我國生態環保政策的實行起到積極作用,其綜合功能不會因此而被破壞,這不但滿足了生態環境建設要求,而且全面和持久地保證了工程效益的發揮。
2設計的標準
在設計時有許多的變量是應當考慮進去的,比如,伴隨季節變化的河流徑流量以及種植農田的面積和農作物的種類等,因此灌溉的用水量也是不確定的,即不同年份的來水量以及用水量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個灌溉設計的標準作為依據是農田的灌溉工程建設規模所必要的,這也可以保證設計方案足夠科學。灌溉設計的標準要以灌區的很多因素作為依照,進一步的綜合考慮加以確定。表示灌溉水源對灌溉用水的保證的程度則是灌溉設計的標準。設計標準的高低也就代表著灌溉用水的保證程度的高低。所以,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灌溉工程規模的大小。灌溉設計的標準一般來講有:灌溉設計保證率還有抗旱的天數。
2.1灌溉設計保證率
某個灌溉工程在長期的試用期間,灌溉用水所得到滿足的年數占據總年數的百分數就是灌溉設計保證率。其用符號“P”表示。P=70%,代表的就是某一工程在百年當中有70年可以滿足全灌區的灌溉用水要求,其剩下的30年無法完全保證,存在缺水的現象。P=70%即為其灌溉設計保證率。所以,在進行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設計時,設計的一方應根據工程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去確定灌溉工程的規模的大小,尤其是當地水源的現實情況以及作物種的種類。水源缺乏的地區以及以旱作物較多的地區,其灌溉設計保證率取50%~80%;水源豐富的地區以及以水稻較多的地區,取70%~95%。
2.2抗旱的天數
以灌溉設施,例如塘壩等供水能力作為依照,以連續無雨的境況下,可以滿足作物對水的要求的天數為基準就是所謂的抗旱天數。打個比方說,灌溉設施可滿足持續80天的作物灌溉需水量,那么這個該設施的灌溉設計標準就是抗旱80天??购禃r間應該規定成當地主要的作物對水的要求較為迫切的灌溉時期。這個天數的確定,應按不同的地區的實際狀況加以確定,做到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3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的設計中生態理念的應用
3.1在河流治理導線設計的應用
在設計傳統灌溉工程河流治理導線的過程中,應當重點考慮的是該工程的防洪和排澇作用,不重視工程的環保生態性,會使得自然河流中的淺灘和急流還有主流和支流等等的格局被改得面目全非。倘若只從工程造價還有工程量上分析,這么做好像無關緊要,不僅能夠達到縮短工程周期的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但它對生態環境卻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首先,在被廢棄的原有河道的附近,動植物的生活的環境會急速變差,惡劣的影響也會波及農田的灌溉;其次,環境也會因為新開的河道而被一定程度地破壞,嚴重的會發生水土流失。所以,維持工程所在的區域的生態功能是要盡力去做的,節水灌溉工程的過程要盡最大努力去保持河流既有狀態以及周邊的環境,局部的調整如果是必要的話,充分地論證也應進行。
3.2河岸灘地在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的應用
因為河岸灘地有經年和有明水以及地下水位高的這些特點,所以在它的整治過程當中就要充分地利用起河岸灘可以緩洪滯蓄等方面的優勢,從而使其在防護植物中優先選擇耐水淹的植物。經由這些年許多實踐表明,倘若仍盲目采用之前的漿砌片石護坡來防護河岸灘地的話,就會因水流的沖刷還有凍脹等原因,使得這些護坡防護需進行經常性的維護,不然坍塌可能就會發生。而相對那些使用天然的蘆葦這樣的耐水淹植物用來防護河岸灘地,就會因為這些防護植物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而免去相應的修復等的環節。
3.3堤岸結構設計當中的應用
河道的骨架以及保證防洪安全的關鍵就是堤岸結構。以往的河流堤岸結構使用的是土料筑堤,之后為了達到防護的目的常在它的迎水面加一道漿砌片石護坡抑或是干砌片石護坡,借此來把水流控制于堤岸當中的河槽中。經由對自然仿生原理的融合以及伴隨著生態理念的應用,以草皮這樣的喬灌木來結合的生態堤岸也慢慢得以推廣。不可置否的是,對這樣的生態堤岸植物所進行的選擇也應當是科學和合理的,應該從對其氣候還有水土條件的相適應性還有耐旱耐澇的生命力和防護植物自身的經濟性等多方面進行充分考慮。
3.4在灌溉渠系設計當中的應用
對灌溉渠系進行規劃的時候,應當將其和國土整治,還有山水、田地、樹林、路這些規劃進行密切的結合,還應考慮別的用水部門的需要,使其實現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之間完美結合。要充分地利用地形等條件的原則,灌溉渠應該布置于高處,和它布置于相對應的排水溝道的低處,使得自流灌溉以及排水各自獨立的兩套系統分開。對于局部的高地或者洼地,可以分別采用小片提渠等此類措施處理,不用為了顧及局部所以對全局造成影響。與此同時,要在渠道線路的布置上將經濟因素考慮進去,渠線的布置可以盡可能地直、順還有整齊,使交叉建筑物減少,對良田以及民房被占的情況加以避免。在對渠道進行布置的時候,要盡最大可能對深挖方和高填方以及難工險段加以避免。對山丘區地形的渠道所開展的設計要盡最大可能避免靠近沿河和溪進行布置,用來防止被山洪所沖毀。
4結束語
關鍵詞:生態系統;排水系統;城市污水;治理
中圖分類號:TU99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6-0117-03
1 序言
某市城市水系環境的破壞和水質的惡化與作為旅游城市的定位極不協調。2006年某市的決策者通過考察,決定引進德國漢諾威水協的治污理念對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治理。隨后德國漢諾威水協對某市的管網、水文、氣候、地理、人口、人們生活習慣進行了詳細的普查,并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針對某市的情況制定了水敏性城市發展和可持續性水資源利用框架,設計了對結合管網模擬的機埠改造及配套的人工生態濕地的治污工程綜合治理方案,且已陸續開始施工建設,部分工程已經接近尾聲,筆者通過對某機埠改造和人工生態濕地配套建設,領略到德國漢諾威水協針對城市治污理念一些特點。
2 通過對現有管網進行普查和建立水力/水文數學模型模擬后,對現有機埠的運行方式的改變及對調蓄池的改造,實現了截污和對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進行預處理
2.1 機埠現狀及改造前后的運行情況:目前接近完工的機埠改造工程機埠總匯水面積為415hm2,城市硬化徑流面積為290hm2,機埠有兩個進水口,一個9712m2的調蓄池,非降雨期來水量平均約0.5m3/S,原機埠的總抽排能力為12.6m3/S,調蓄池的水排向一條長17.3km的城市水系,由于某市的雨、污排水管道存在錯接、漏接現象,形成雨污合流現象,由于雨、污水未有效的分離,兩個進入機埠污水口CoD濃度最高僅296mg/L和154mg/L,最低時還只有93mg兒和53mg/L,所以送往污水處理廠的污水COD濃度過低造成污水處理廠負荷過重,有時機埠在應急時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了城市水系,且隨著城市的發展該水系已經逐漸成為某市城市中心的水系,近年來由于沿岸機埠排污形成了水體惡臭、水生植物消失、棲息動物絕跡的臭水溝,與某市旅游城市的定位極不協調,在短時間內解決雨、污排水管道錯接、漏接短期難以實現,針對雨、污合流及水系污染的實際情況,漢諾威水協提出了終端治污的理念,即改造現有的排水機埠和調蓄沉淀池,對來水進行預處理,然后對預處理的水進行分流。首先將原敞開式調蓄池改造成為兩個調蓄池,一個為封閉式,一個為敞開式。在非降雨情況下,不明污水在封閉式調蓄池內沉淀、隔離污染物,然后將COD濃度較高的污水直接送往污水處理廠,溢流后COD濃度較低的污水通過人工生態濕地進行生態處理后再排向城市水系,在降雨情況下,從沉淀池溢流的未水進入敞開式調蓄池,再通過排洪渠排入水系內,這種根據來水水質和水量進行區別對待的處理方式,最大限度的解決了雨、污水合流的問題,城市管網中的來水不再是只經過簡單的沉淀就直接排入城市水系,同時因送往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濃度提高、水量減少而使污水處理效益更佳,且這種終端治污的方式也為很多老城區未雨污分離的城市提供了一個示范。
2.1.1 機埠改造前后平面布置對比(圖1、圖2)
2.1.2 排水機埠改造前后運行流程對比(圖3、圖4)
2.2 調蓄池和泵房改造后的運行原理
此次設計將原來全部敞開的調蓄池分封閉式和敞開式兩個調蓄池,來水首先進入封閉式調蓄池,在非降雨期,來水的COD濃度平均約為140mg/L,在進水渠初步沉淀,通過閘門和水位標高的控制,新建的非降雨期泵房以300L/S送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這時抽往污水處理廠的都是來水沉淀下來的污水,上層COD濃度較低的污水通過底板較高的閘門進入封閉式調蓄池沉淀池,封閉式調蓄池沉淀池分為A、B池,來水首先到達A池,在A池沉淀且達到一定水位后通過設置在A池上部三根設有滲水孔的滲透管溢流到B池,(滲透管起到隔離漂浮物及控制水位的作用)再次進行沉淀調蓄,(通過實踐證明污水在沉淀池沉淀一小時污水的COD濃度可以減少20%),然后以每兩天一次,每次3000m3的頻率通過非降雨期泵房抽向人工生態濕地進行生態處理過濾,最后排入城市水系,當B池及人工生態濕地全部注滿后,如水位繼續上漲,沉淀后的污水通過設置在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開式調蓄池,然后通過降雨期泵房排向人工生態濕地及城市水系,溢流堰能夠阻隔污水中的漂浮物及雜物。在小雨時,未水混雜著雨水,COD濃度較低,水位持續上升后開啟進水渠通往B池的兩個閘門,水流在A、B池沉淀后通過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開式調蓄池。如果在暴雨期,水位上漲過快,在進水渠還設置了一道45m長的溢流堰,污水通過溢流堰溢流至敞開式調蓄池,保證了封閉式調蓄池的安全,這時來水的COD濃度已經很低了,在敞開式調蓄池蓄滿后可直接通過排洪渠排入城市水系。降雨結束后,為了清理A、B池廊道內沉淀下來的污泥及雜物,在清空A、B池后,通過設置在A、B池尾端溢流區的沖洗水收集池蓄滿的水,開啟沖洗門產生一股很強的水浪將封閉式調蓄池沉淀池廊道內淤積物及雜物沖往非降雨期泵房,經過自動格柵隔離較大的沉淀物和漂浮物后抽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封閉式調蓄池內產生的臭氣則由生態處理裝置進行凈化后再排出。圖5、圖6是調蓄池示意圖。
3 通過配套人工生態濕地的建設,對預處理后的污水實現生態凈化
此次把人工生態濕地建設在原有的河道上,分為六個分區,為垂直潛流式人工生態濕地,面積約為8300m2,改造后泵房把經過調蓄池沉淀、雜物隔離的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通過管道輸送到人工生態濕地的配水渠,配水渠采用溢流的方式把來水集中、均勻的一次性分配到每個分區(配水渠的作用是均勻的分配污水,且在進水口設置了消力裝置,避免損傷人工生態濕地內的水生植物),在人工生態濕地的池床上層由一米厚過濾砂組成過濾層,過濾砂下面則是根據不同級配鋪設卵石層,以防過濾砂滲入卵石層內的帶孔過濾水收集管網,所選的過濾砂必須按照級配鋪設,其含鈣量、孔隙率、陽離子含量都有明確規定,達不到要求則需進行相應的調配,如含鈣量達不到要求則需鋪設石灰石等措施,在過濾砂上根據特定的間隔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附、攔截懸浮物。同時其發達的根系能使過濾砂內產生空隙,補給氧氣,避免產生厭氧環境,使過濾砂發臭板結。將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類似于沼澤的濕地上。當以富營養化為主的污水流過一定長寬比及底面有坡度的生態濾池時,經石英砂填料床過濾,污水可以在床體的過濾砂縫隙中曲折流動,或在床體表面流動,最后通過收集管網排向城市水系,污水的BOD5(生物5日需氧量)去除率為85%,SS(固體懸浮物)去除率為87%,T-P去除率為85%,氨氮去除率為54%,污水中的無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有機物也很大限度的被濕地蘆葦吸收,且水生植物根際的多種微生物活動,增加了濕地基質的透水性,與周圍環境的原生動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種小環境,通過氧的傳遞,更加增強了凈化廢水的能力。生態濕地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對有機污染物有較強的降解能力,因此更適用于處理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一類。生態濾池可分別處理廢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與可溶性物質。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構造中的過濾砂層被沉淀、過濾、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而可溶性有機物則可直接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每天向生態濕地輸送3000m3污水,可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全部排向城市水系,出水COD可以達到約30mg/L至40mg/L。人工生態濕地放空后通過水生植物根系重新補氧,然后再次注水使用。當城市水系水位連續三天高出人工生態濕地水位而無法排出時,配水渠還設置了緊急排空裝置,通過開啟閘門,人工生態濕地的水可以經過一根輸送管回流到敞開式調蓄池,再通過水泵排出。人工生態濕地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
4 通過對河床斷面結構的改造及對已經破壞了的河道生態系統進行修復,達到進一步凈化水質的作用
原有河道堤岸較陡,駁岸風光帶建設在堤岸的外面,采用剛性護坡的方式進行護坡,對河床生態系統有較大的破壞,河道內淤泥較多,河道內的沉水植物已經消失。德國漢諾威水協通過這次改造把堤岸后移,這樣一來,緩坡式柔性河岸同時也成為了駁岸風光帶,解決了市民休閑的時候無法親水的問題,同時也增大河床的調蓄容積,發揮防洪功效,河岸浸水區鋪設椰棕植物墊及椰棕植物輥進行護坡,防止波浪沖刷堤岸,同時在河灘和植物墊上栽種水生植物,河道內進行清淤后栽種沉水植物,還在水上安裝若干人工浮游島,上面栽種浮水植物,通過這些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不同的水生植物對水體中各種污染物有吸收、富集效果,達到進一步凈化水質的作用。河道堤岸改造前后斷面對比示意圖如圖8、圖9。
5 通過駁岸景觀與凈水系統的一體化的建設,做到了既留住了雨水又凈化了初期雨水,同時也美化和改善了環境
通過水系駁岸風光帶建設,在景區建設大量的草地式洼地,表面上看起來與一般草地無異,但實際上暗藏玄機,這些洼地具有蓄水和凈水功能,景區的雨水通過洼地下層的卵石層過濾后由滲透管收集后才允許排往河道內,同時也能保證洼地內水生植物的水分,且和景觀融為一體,這種方式還可以擴展到整個城市建設,在城市道路綠化帶、居民小區綠化帶等區域廣泛的建設帶有蓄水和凈化功能的洼地、溝渠,對城市道路及硬化地區產生徑流所含的硫及重金屬有很好的吸收和凈化作用,且能對雨水進行調蓄,減少城市水系因暴雨所帶來的壓力。這些洼地、溝渠的建設除具有調蓄功能外,儲存下來的水還可以回收利用,如澆花、洗車等,而且在干旱少雨季節通過蒸發有利于緩解當地的氣候炎熱和無水的問題,這也就是漢諾威水協提出的“水敏性城市”即“海綿城市”的理念。(圖10)
關鍵詞: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政策;認知;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是林業工作的重點,是當前林業建設的現實性任務?,F代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離不開政策的引導,也缺少不了各方面的理解和認同,應該在制度上、認知上、政策上形成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基礎,更有效地應用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理論,在有序、規范、科學的環境中促進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和發展。
1 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概念
當前的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概念還只是一個共識,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本文根據林業工作和實際理解將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定義為:利用工程學、林學、生態學、控制理論、系統論原理等相關知識和理論,以林業資源為中心,建立一套植物、動物、社會相互協調、相互匹配的系統,使工程建設更好地發揮出資源儲備、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總體目標,達到林業、生態、經濟的共同發展。新時期進行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是林業實踐科學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環保、生態、發展觀念的進一步深入,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會有進一步的進步和發展。
2 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產生背景
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生態和林業資源出現了嚴重下滑的局面,人們過度主攻經濟效益,加大了向自然、向林業的索取力度和頻率,這會直接導致林業資源的迅速下降,出現了林業生態和系統崩潰的風險,因此,必須在新時期加強和協調林業生產的速度和進程,形成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共同保護和開發。在這個大背景下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概念在林業研究部門被提出,并通過實踐進行了驗證,成為當前現代化林業建設的主力工程?,F代生態林業工程已經告別了傳統僵化的封育和保持模式,講求從動態和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對水土資源、林業資源、草原資源、地質資源的全面開發,形成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態勢,達到促進林業發展的目標[1]。
3 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
3.1 加強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政策指引
應該從領導和政策的層面上加強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制定現代生態林業的政策時應該兼顧各方面利益,從集體和個人共同獲益的角度出發打造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在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重點工程中要平衡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保護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樣的政策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才能為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當前應該將政策的引導作用和規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生態保護、環境改良、生態防護等工作中進行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整合,通過農林工程建設、災害生態恢復、防護林建設等具體的工程達到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價值和作用的體現[2]。
3.2 保護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各主體經濟利益
在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到個人、集體和國家的經濟利益,要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各方進行利益上有效的調整,在此基礎上保持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積極態度和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層面上要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做出政策、財稅上的傾斜,加大和加快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力度和質量。要給予投資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民間資金以幫扶和支持,為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擴寬融資渠道,形成社會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更深層次的支持。
3.3 建立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正確認知
傳統林業工程和林業工作只關心單一的目標與結果的關系,目的也僅僅在于林業經濟效益的取得,不少人認為林業就是木頭,認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樹,農用防護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網,這種傳統意識嚴重限制了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在這些地區的開展[3]。落后的林業觀念使得林業的概念被劃分得越來越細,一些工程的開展得不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比如,在一些地區為了提高對空氣污染的修復、林下空間的利用、種間特性的利用等,種植一些林下的灌木、園林樹木、中草藥等,很多地方的群眾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實惠,都是擺設,沒什么實際用處,因此,失去了示范作用和說服力。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更關注和經營技術,關心木本植物的種間和種內關系以及林分的結構功能、物流與能量流等方面的深層次相互關系,力主在加強宣傳力度,培養人民群眾的現代林業意識的基礎上,使人們可以正確區分傳統林業與現代林業,形成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支撐,進而實現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綜合價值[4]。
3.4 完善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相關法律制度
規范化和法制化是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基礎,是確?,F代生態林業工程質量的出發點,也是現代生態林業工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級政府需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及時完善和補充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實踐操作中,各級政府可以把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開展力度、開展情況、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納入領導的工作業績考核中來,對于由于領導方式、能力、態度等問題導致的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工作開展不力,甚至造成工期延誤的,要給予相應的懲罰;而對于能積極履行職責,能夠認真協調組織好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保障工程順利開展的要給與適當的獎勵,真正形成以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為中心的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推進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深化和提高[5]。
4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林業要利用現代生態林業工程開展和建設的時機形成對發展的進一步支撐,應該從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概念的理解出發,了解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產生背景,在制度上、認知上、政策上和經濟上,形成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進一步支撐,以利于林業形成有機、協調、科學的體系,在維護生態、經濟和社會3種效益的同時,促進林業整體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