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8:55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四條基本原則是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和一貫性原則 。
會計核算也稱會計反映,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反映。它主要是指對會計主體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會計工作中記賬、算賬、報賬的總稱。合理地組織會計核算形式是做好會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對于保證會計工作質量,提高會計工作效率,正確、及時地編制會計報表,滿足相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會計核算;基本前提;原則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13-0080-02
會計的基本前提是財務會計基本假設或會計假設,它是組織財務會計工作必要的前提條件,若離開這些條件,就不能有效地開展會計工作。也無法構建財務會計的理論體系。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是從具體的會計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是為了確保會計核算資料的實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與貨幣計量等內容。企業為實現會計目的,確保會計信息質量,要明確會計的一般原則。即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則和要求,這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業會計核算人員,必須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則要以會計核算工作支持企業的運行和發展。
1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1)會計主體。開展會計工作必須明確會計主體,明確會計人員的立足點,解決為誰記賬、算賬、報賬等問題。會計主體獨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會計反映的一個特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而不是企業所有者的財務活動。明確會計主體要求會計人員認識到,他們從事的會計工作是特定主體的會計工作,而不是其他會計主體或企業所有者的會計工作。
會計主體的規模沒有統一的標準,它可能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獨立的法律個體;也可以是不進行獨立核算的內部單位,從財務會計的角度看,會計主體是一個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特別是需要單獨反映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編制獨立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實體。
(2)持續經營。持續經營是會計主體的企業,它的經營活動要按既定目標持續進行下去,在企業正常的經營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擔的債務也要如期償還。財務會計的一系列方法是以會計主體持續經營為條件的。只有在持續經營的條件下,企業的資產才能按歷史成本計價,固定資產才能按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若企業不具備持續經營的條件,如已經或即將停業,進行清算,則需要處理全部資產,清理全部債權債務。會計處理要采用清算基礎。
(3)會計期間。持續經營的企業不能等到結束其經營活動時才進行結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為定期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向相關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劃分會計期間,把持續不斷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較短的經營期間。會計期間一般為一年,即會計年度。
把會計年度的起止點定在企業經營活動的淡季一般比較適宜,由于在企業營業活動的淡季,各項會計要素的變化較小,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尤其是對計算確定本會計年度的盈虧比較有利。還因淡季的經濟業務較少,會計人員能有較為充足的時間辦理年度結算業務,有利于及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但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各個行業的企業的所謂淡季并不明顯,這樣的劃分也存在著弊端。
因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 規定,以日歷年度作為企業的會計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會計年度。企業為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滿足各方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可把會計年度劃分為更短的期間,如季度和月份。
(4)貨幣計量。企業會計提供信息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企業的經營活動各不一樣、非常復雜。企業會計要綜合反映各種經營活動,這就要求統一計量尺度。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貨幣最適合充當這種統一的計量尺度。以貨幣為計量尺度,為會計計量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為簡化會計計量,方便會計信息利用,在幣值變動較小的條件下,通常不考慮幣值變動。但是,因普遍性的較高的通貨膨脹給企業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對會計核算怎樣反映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出現了通貨膨脹會計。這是按物價指數或現時成本數據,把傳統歷史成本會計進行調整,考慮消除物價上漲因素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或改變某些傳統會計原則,真實科學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會計方法。
進行會計核算,還要確定記賬本位幣,在企業的經營業務涉及多種貨幣的環境下,需確定某一種貨幣為記賬本位幣;涉及非記賬本位幣的業務,需要采用某種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登記入賬。按照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規定,境內企業要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
2 會計核算的幾項原則
(1)會計核算要客觀實在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記錄和財務會計報告要真實、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觀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會計核算要以企業實際產生的經營業務為依據,反映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真實性和可靠性是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
(2)會計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則。為比較不同的投資機會,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以評估各個企業不同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所以,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則,對同種經營業務,要采用同一會計程序和方法。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要盡可能減少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余地;同時,企業應嚴格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選擇會計政策。
(3)核算要堅持一貫性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隨意變更。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僅要通過閱讀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會計報告,把握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還要比較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會計報告,明確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化狀況和趨勢。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一定遵循一貫性原則。
企業所采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經不符合客觀性與相關性原則要求時,企業就不能繼續采用,出臺新的會計政策。
(4)相關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會計信息要滿足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性要求,是人們能利用會計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經濟控制的要求,相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要求,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要求。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對企業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經濟杠桿進行宏觀調控。與之相適應,國家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要也出現了變化,隨著企業籌資渠道的多元化,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也在增強,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僅僅是國家,而擴大到其他投資者、各種債權人等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群體。隨著企業自的擴大,會計信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現在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企業會計信息在符合國家宏觀調控要求的同時,還應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時性原則。此原則主要是及時記錄與及時報告:及時記錄要求對企業的經濟業務及時地進行會計處理,本期的經濟業務要在本期內處理;及時報告是將會計資料及時傳送出去,把財務會計報告及時報出,財務會計報告要在會計期間結束后規定的日期內呈報給應報單位或個人。及時記錄與及時報告緊密聯系。及時記錄是及時報告的前提;而及時報告是會計信息時效性的重要保證。所以,企業會計要把及時記錄與及時報告有機統一起來。
(6)權責發生制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會計主體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各項業務,凡符合收入確認標準的本期收入,不論款項有沒有收到,都要作為本期收入處理;不符合收入確認標準的款項,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為本期收入處理。權責發生制所反映的經營成果與現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應用在需要計算盈虧的會計主體中。采用權責發生制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權責發生制反映,有時企業雖然有較高的銷售利潤率,但現金流動性差,也可能遇到資金周轉困難。在企業工作中,可能不嚴格采用權責發生制或者收付實現制,一般企業是以權責發生制為主,輔之以收付實現制。
(7)配比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企業的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要按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正確配比,以便正確計算各個會計期間的盈虧。按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之間的不同聯系方式。一是按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企業的某些營業收入項目與營業費用項目之間在經濟上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這些營業收入是因一定的營業費用耗費而出現的,這些營業費用是為取得這些營業收入而發生的,凡是這種存在因果關系的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項目之間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某些營業費用項目雖然不存在與營業收入項目之間的因果關系,但要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營業收入相配比。
(8)謹慎性原則。即穩健性原則,它是在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條件下進行預計時,采取不造成高估資產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損害企業的財務實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持盲目樂觀的態度。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不預計收入,但預計可能出現的損失;對企業期末資產的估價寧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則。這一原則是在保證全面完整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條件下,按一項會計核算內容是否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決定對其進行核算的精確程度,及是不是在會計報表上單獨反映:凡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較大影響的業務和項目,要作為會計核算和報告的重點;對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可以采用簡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會計報表上詳列。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在較大程度上是對會計信息的效用與加工會計信息的成本的考慮。若將企業復雜的經濟活動,都詳細記錄與報告,不但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加工成本,還可能使使用者無法有針對性地選擇會計信息,反而對正確的經濟決策不利。
參考文獻:
[1]杜娟.試談會計的基本原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4).
企業是微觀經濟的主體,其財務會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從這個角度出發,在一般原則對企業會計核算起規范作用的同時,也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具體應用于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則,是指會計部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所產成的效益應當超過提供這些信息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總和。從其屬性上講,成本效益原則應屬于會計核算原則的修訂性原則。
一、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構成成本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生產的“產品”,也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會計人員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運用紙、筆、算盤、計算機等勞動手段,作用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消耗這一勞動對象,生產出成本會計信息,同時,將成本會計信息傳遞給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稅務部門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會計信息也存在成本問題。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具體包括:
(1)處理和提供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從企業經濟業務的發生到成本會計信息的形成,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數據收集、匯總、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過程,勢必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處理會計信息的成本包括會計人員的工資、必要的辦公用品、計算機硬件及財務軟件、賬簿費用等。尤其是當提供一些較為復雜或精度要求較高的成本信息時,其處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對外提供報表時,因為報表中也包含的成本會計信息,故財務報告的審計費用也應按一定的比例累計入成本會計信息成本。處理和提供成本會計信息成本的特點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計量的。
(2)傳遞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成本會計信息在被會計人員“生產”出來以后,要到達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經過信息傳遞這一過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財務報告中的成本信息,經過人工送達或財務軟件傳遞等方到達財務報告編報者手中,期間產生人工費用或軟件攤銷費用。
(3)訴訟成本。在因為企業提供財務報告、納稅申報等活動中,因為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誤導投資或偷逃稅款而受到投資人、債權人或政府稅務部門,而花費的巨大的訴訟費、立案費、律師費等。
(4)競爭和談判劣勢。對外披露的報告中包含過多的成本會計信息,將會使競爭對手了解企業的商業機密,采取不利于企業的行為,削弱企業產生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如果銷售商制度本企業的產品成本,在談判時便可能將價格壓得很低,使企業在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
(5)管理和業績評價的機會成本。為管理目的應用的成本數據(供內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報送的財務報告中的成本數據,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認會計原則,管理人員完全可以自由決定,按自己意圖來解釋成本信息。因為這種解釋成本信息的決策,帶有主觀任意性,按一種方式解釋而放棄另外的解釋方式就產生了管理的機會成本。用于業績評價的會計成本信息,是將已經發生的成本與預算的成本相比較,鑒別與所制定的計劃成本、利潤、現金流量和其他財務目標所以發生差異的原因,從而促使經理人員采取措施,變更他們的行動或調整他們的目標和計劃。在制訂的成本計劃不實或核算過程中成本分配的方法的影響,可能導致對經理人員評價的偏頗,會打消部門經理的積極性,造成業績評價的機會成本。
(6)其他成本。在信息時代,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幾種外,還包括成本信息系統開發所花費的代價及系統使用人員的培訓費用、系統維護費用;對新會計制度頒布后會計人員的培訓費用等。
二、成本會計信息的效益構成本文所指的成本會計信息是可靠的、不帶偏見的、不加粉飾的、有助于決策的信息,不考慮其成本相對于收益是否過高,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有效成本會計信息,決策人員才能更好地評價一個企業發展前景、有關成本會計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設定的條件下,只要影響利潤變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變動而發生變化,降低成本始終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兩種方式實現:第一,是在既定的經濟規模、技術條件、質量標準條件下,通過降低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合理的組織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這種意義上的成本降低屬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內容。第二,是改變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是企業可資利用的經濟資源的性質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方式。這些資源包括勞動資料的技術性能、勞動對象的質量標準、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產品的技術標準、產品工藝過程的復雜程度、企業規模的大小、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的職能分工、企業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企業外部協作關系等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的性質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方式構成了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是影響成本的深層次因素。在特定的條件下,當成本降低到這些條件許可的極限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產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術條件和材料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有一個最低標準,當實際消耗接近這一標準時,進一步的努力也難以使材料成本進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條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進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變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如通過采用新的技術設備、新的工藝過程、新的產品設計、新的材料等,使影響成本的結構性因素得到改善,為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來難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所有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實現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為前提的。
(2)增加企業的利潤。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但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戰略意義的議題是如何通過增加成本以獲取其他的競爭利益。當成本變動與其他相關因素的變動相互關聯時,如何在成本降低與生產經營需要之間做出權衡取舍,是成本管理無法回避的困難選擇。單純以成本的高低為標準容易形成誤區。成本的變動往往與諸方面的因素相關聯,成本管理不能僅僅只著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質量、價格、銷量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支持企業為維系質量、調整價格、擴大市場份額等對成本的需要,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
(3)為企業戰略提供支持。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往往要采取諸多的戰略措施,這些戰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要通過強化成本管理不遺余力地降低成本。戰略的選擇與實施是企業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業為取得競爭優勢所進行的戰略選擇,要配合企業為實施各種戰略對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業戰略許可的范圍內,在實施企業戰略的過程中引導企業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資源限制條件下,通過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經濟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達到節約增產的目的,也是成本會計信息的重要應用。這一原理對于存在瓶頸環節的企業同樣具有參考價值。當企業的薄弱環節成為制約企業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頸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成本管理過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企業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償性特征,通過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節約受限制資源或瓶頸資源,使受限制資源的邊際收益最大化,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出水平。
三、以上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分析的啟示如下:
第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金融工具的頻繁使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無論是企業的外部信息需求者還是企業的管理當局對成本會計信息的需求加強。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來評價企業的發展潛力和評估公司的價值,管理當局需要成本信息來進行決策和對各部門進行業績評價。隨著科技的進步,管理方法的創新,會計學科的發展,會計工作人員將有可能提供更多,具體,更全面的成本會計信息。在這種對成本會計信息需求增強,供給能力也增強的情況下,會計人員提供多少或多高質量的成本會計信息就必須遵守成本效益原則。
第二,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大部分是難以計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難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在選擇成本會計信息提供內容時,可以根據具體的環境對成本會計信息可能產生的成本和效益進行職業判斷,在成本和效益之間進行權衡,以得出“適量”的成本會計信息。
第三,成本會計信息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就成本會計信息的處理和提供來講,隨著信息技術的采用,會計信息的處理比傳統手工會計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參考文獻:
[1]陳勝群:《企業成本管理戰略》,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版。
[2]夏寬云:《戰略成本管理》,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版。
關鍵詞:會計核算;財務預算;財務部門;企業經濟效益
財務預算的企業財務部門的重要內容,但是從目前企業的財務預算來看,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本文認為,充分發揮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在財務預算中的指導功能,有利于彌補這一短板,并進而提高財務預算的效率和水平,有效推動企業資本的合理配置和流動,大大防范各種財務風險,有效提高企業抵御各種金融動蕩帶來的不利因素,從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財務管理保障。
一、何謂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是會計工作遵循的主要方針。對于財務預算來說,主要是發揮核算的指導價值。那么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是怎么來的呢?他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文認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是在發揮其核算職能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具有一套完整體系的原則,同時這些原則對于深化會計核算工作已經形成了很好地反饋和調節機制,并且成為了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重要依據。具體來說,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大致可以劃分出三種:一種是質量原則,即通常認為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它包含:客觀性、明確性、相關性以及及時性、內在重于形式等原則。這些原則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監督和指導的重要作用,對于體現企業近一時期的財務收支狀況、經營管理以及現金分配流量控制等是重要的參考。第二種是確認性和計算性的基本原則,它包括諸如配比性、歷史性以及收益支出與資本支出標準等,這類原則主要是記錄企業會計工作的方法;第三種是用于彌補以上兩種不足的慣性原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計核算的三類原則并不是嚴格區分,而是相互配合,互相結合,在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中發揮積極地作用。
二、財務預算在財務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財務工作在企業中的地位日益顯著,而財務預算又是財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就如何發揮好財務的預算功能,將是企業未來競爭的重要內容。那么財務預算它有哪些功能呢?一般來說,財務預算主要是企業的財務部門對企業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發展做周密的資金使用預測和安排。之所以它的地位日益重要,是因為,它的核算和預測是否精準,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這并不是危言聳聽,進一步來說,財務預算如果出現偏差或者和現實嚴重不符,對于企業的經濟發展來說,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這主要表現在:在段時期內企業出現資金鏈的斷裂,難以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規避這些企業財務核算中的潛在風險呢?本文認為有必要發揮會計核算的相關功能,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會計和財務是不分家的,只要兩家合理配合,取長補短,就能使財務預算的準確性和公信力大大增強,為企業的經濟發展和資金安全保駕護航。
三、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在財務預算中的運用的意義
從傳統的財務預算的缺陷來看,在現代財務預算中引入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有助于提高企業財務運行效率,增強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為企業財務預算提供充足的知識儲備,在實際的財務預算中添加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在有效測算和監督上的職能;二是在財務預算中運用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提高預算的準確性和質量;三是在財務預算中提高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與之相互結合的功能。具體來說:第一,提高認識,充分了解財務預算工作的重要性,而會計核算基本原則的運用有助于促進對財務預算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財務預算的專業性要求。在實際的編制預算的過程中,不僅是財務人員的工作,也是一個需要多部門密切配合的、十分復雜的工作。在預算剛開始的時候,財務人員要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并整合利用。第二,運用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有利于提高財務預算的精準性和質量。上文已經指出,財務預算在財務部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隨著企業之間競爭的日益加大,這項工作更是被企業越來越重視。但是傳統的財務預算由于手段老套、方法落后,對于企業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的指導意義不大。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預算編制人員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觀念比較落后,更內在的原因是企業的各個部門過于獨立,難以融為一體,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全面第對企業的財務進行預算,也因而很難成為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了進一步提高財務預算的準確性和質量,在其中引入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就能大大降低傳統財務預算的短板,提高資金管理和使用的質量。第三,在財務預算中引入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對于提高會計和預算工作之間相互監督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就目前企業的財務工作來說,很多時候是把財務和會計放在一個部門中的,除了資源和信息共享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實現雙方面的相互監督,提高企業財務工作的效率,避免出現財務預算中出現信息滯后、不夠明晰或是配比失衡等問題,提高財務預算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牛臣英.年度財務預算對企業運營管理的影響分析[J].時代金融.2015(11)
[2]黃朝陽.關于企業財務預算管理中創新方法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02)
[3]涂強.淺析企業財務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5(03)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務預算作為企業財務部門的一個重要職能的作用開始凸顯出來。但是,傳統的管理觀念使得財務預算成為表面工程,難以發揮其對資金的配置和流動管理的作用。相比之下,會計工作不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中的發展都更為深遠,并有著自己越來越完善的體制和原則。因此,如果能將會計的方法和發展理念運用到企業的財務預算上,必將在深化財務預算水平的同時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本文就會計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核算中的基本原則對財務預算的指導作用加以闡述和論證。
關鍵詞:
核算;會計;基本原則;預算;財務
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我們的GDP總額在不斷的追趕著發達國家的腳步。但發展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們軟實力的不足,只求速度,不求質量,這一點在企業的發展中體現的尤為明顯。作為企業財務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預算體制不夠完善,難以發揮拉動企業效益,防范財務風險。而與預算關系最為密切的也莫過于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要做的是深度挖掘影響基本原則對財務預算的指導價值。在這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會計核算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
一、會計核算基本原則的內容
會計的兩大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在財務預算方面而言,核算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核算職能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對合理的完善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已經深化為會計核算工作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會計核算基本原則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衡量會計質量的一般原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具體包括:客觀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明晰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及時性原則、相關性原則、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會計信息往往反映著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重要內容,它們的真實和準確決定著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第二類是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包括: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配比性原則。這些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工作選取適合的方法對經濟活動加以記錄。最后一類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也就是慣性原則。在現實的應用中,會計核算的這幾類基本原則并沒有非常明確地界限,它們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共同在為企業的財務狀況服務著。
二、企業財務預算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通俗的說,財務預算工作就是企業的財務人員根據其他部門提供的項目策劃,對將來某一個特定期間的資金流量和去向做出統籌的預測和安排。一些大型項目預算的準確與否甚至關乎著整個企業的經濟命脈,一旦與實際產生較大差異,很有可能使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難以存續。因此,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財務預算對企業的影響。作為職能相近的兩個部門,財務和會計的工作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預算工作以成本費用、營業收入、現金流量為重點,這些科目的記錄中也充分體現著會計核算的各項原則。實際上會計的這些基本原則對財務預算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對財務預算的指導價值
1.為企業的預算管理提供知識上的支撐。很多人認為編制預算只是財務人員的工作,事實并非如此,預算的編制是一個需要不同部門密切溝通、較為復雜的工作。在編制初期,財務人員需要收集相關的項目數據加以分析整合,作為自己編制預算的依據。預算編制完成以后,其審核與管理對專業要求也非常高。在這整個過程中,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擔當著指揮者的角色。首先,財務人員要保證收集到的一些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項目運營期間的信息要符合會計核算信息的相關性和重要性原則,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對企業來說,員工效率的提高為企業節約了人力成本支出。此外,財務人員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有關會計信息的記賬和核算方法,雖然會計核算原則規定了會計工作要遵循歷史成本和權責發生制原則,但個別企業會根據具體業務做相應調整,而這些方法的選取有可能影響到預算的準確性。
2.提高財務預算的準確性,保證預算的質量。財務預算實際上是財務部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很多企業的預算不夠精準,對資金使用的指導作用不大。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預算編制人員自身水平和觀念的限制,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企業的各個部門過于獨立,難以融為一體,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務預算的片面性,也因而很難成為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相比之下,會計的工作性質更為簡單直觀,會計人員需要記錄企業每一項經濟活動,也就不得不去和各個部門打交道去獲取及時信息,這一點可能是財務預算人員難以做到的。因此,會計人員自身對核算基本原則的遵守也是對提高預算工作質量的指導和幫助。除了企業的部門以外,預算人員也要從外部獲取一些信息。要保證信息的準確,就需要借助會計的核算基本原則,從謹慎及時的角度出發,去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當然,預算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不要片面追求數據的真實,要考慮是否真正切合實際,是否為項目的有效信息,也就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如果預算編制人員對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有了深入的了解,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預算的準確性。
3.有利于強化會計和預算工作的的相互監督職能。財務和會計雖為兩個不同的科目,但對很多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還是有著相通之處的,一些小型企業也把這兩項工作放在同一個部門里,所以會計和財務的信息與數據通用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也就從本質上決定了各自的工作內容不僅是記賬、預算,還要同時兼任監督對方工作的職責。具體點說,會計發展歷程中總結出的十三項基本原則貫穿了財務預算的整個過程,包括招投標階段對中標信息的質量審核,其是否符合會計核算的重要性、相關性原則,材料和人工成本是否反映出市場的即時水平,這都是會計的工作原則對財務預算起的監督作用。反過來說,財務預算中出現信息滯后、不夠明晰或是配比失衡等問題也給會計核算提出了建議,說明現有的原則不能夠完全適應本企業的發展,需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和改進。
4.促進企業最終實現財務創造收益的目標。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最大程度上為企業創造利潤,而預算作為財務管理最重要的職能也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F代企業在編制預算的過程中,要想保證資金結構的科學合理、財務風險的最小化,就要最大程度上地發揮資本的作用,能夠合理的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在整個過程中,會計核算基本原則中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的規定無疑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并帶領企業奔向財務創造收益的目標。在具體實踐中,要實現預算工作的一體化鏈式管理就需要財務部門積極為企業尋求拓寬自身投融資渠道的方法,密切關注政府、銀行等資金供給者的動態,做到在平時收集相關性信息,從源頭上降低財務風險;其次,在項目的設計階段,根據有關財務數據進行項目的可行性分析,以確保資金能運用在高收益項目上,這實際上也是在不斷的對企業的資本結構進行優化。
四、結語
財務預算是企業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好的預算能使企業的資金流向更加系統和規范化,從而向企業的決策者提供相對準確的信息來更好對下一階段進行規劃,合理利用資金。但要發揮出這些功能,一定少不了會計核算基本原則的指導和配合,這兩方面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共同促使企業實現財務創造收益的目標。因此,對于預算編制人員來說,自身的專業知識固然是編制預算的基礎和核心,但同時如果能對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有深入的把握,能夠自然而然的將其融入預算編制的過程,必將大大提高財務預算為企業帶來的收益。
參考文獻:
[1]張國瑞.做好會計核算工作的策略探討[J].時代金融,2013(09).
摘 要 為了規范國內會計行業管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國于2002年12月在總結國內會計工作經驗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了《企業會計制度》。自《企業會計制度》實施以來,我國的會計行業日漸成熟,越來越顯示出新會計制度的優點。究竟新的會計制度和舊的會計制度在基本原則方面有什么不同呢?本文通過新舊會計制度的比較,談一談會計制度基本原則的發展。
關鍵詞 會計制度 基本原則 完善
新的會計制度自2002年12月29日,截至2004年,徹底廢除舊的會計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新舊制度相比,在基本原則方面新制度顯得更加完善。對新舊會計制度的基本原則進行比較分析,深刻領會基本原則發展背后的精神實質,以便更好地做好會計工作。
一、新提出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把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會計人員在這個原則要求下,就要進行專業的分析和判斷,充分尊重經濟實質,保證會計核算信息與客觀上的經濟事實相一致。雖然經濟多元化了,表現形式也相對復雜了很多,但是,我們在進行會計核算的時候,其信息實質上是反映經濟事實,不是反映這種現象代表的經濟形式,我們會計事務中涉及的權益法、合并會計報表就是例證,也就是母公司在子公司擁有的權益資本雖沒有超過半數,但是,母公司通過其他方式對子公司或者被投資的經濟實體實施控制時,被控制的企業也被納人合并會計報表的范圍。
二、謹慎性原則進一步加強
在原來的會計制度中,對于謹慎性原則的要求是這樣的:會計核算應遵循謹慎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然而,在新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中的規定是: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秘密準備。兩者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在新的會計制度中,規定的更加具體和細致。體現在具體會計核算中就是對或有事項中的負債進行確認,計提各種資產減值準備,不得濫用謹慎性原則。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計提各種財產減值準備。主要是做好計提存貨、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以及應收款項的壞賬、長期投資和其他資產減值方面的準備。二是謹慎對待或有負債情況。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別關注并及時反映或有負債的相關情況,《企業會計制度》中專門針對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三是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了調整,可以使用加速折舊的方法進行計算。四是根據物價上漲情況,可以在發出庫存貨物計價時采用后進先出法。我們實行謹慎原則,是要對不確定的因素做出合理的、科學的估計,在估算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保證既不要忽視一些因素對資產的影響,也要做到不多計資產或者收益,對企業的負債情況和費用情況也要如實計提,不能少計。在具體工作中,絕不能濫用謹慎原則,要有效地防止以謹慎性原則為名,任意計提各種準備。
三、重新修正了歷史成本原則
新的會計制度中是這樣規定的:“各項資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本制度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边@樣把對各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明確地提出來,其本質上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進一步完善,因此可以運用“成本與市價孰低原則”對企業的資產或者收益進行計價。企業的工會制度中僅僅對計提應收帳款的壞帳準備做出了一些規定,企業的股東大會制度對收款壞帳、短期投、長期投資減值等方面做了相應的規定。新的會計制度對歷史成本原則進行了重新修正,也是目前會計工作的客觀情況的必然要求,是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狀況,為企業的更好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數據信息保障。我們知道,當企業的一項資本發生減值,發生減值的部分就不能給投資者或者企業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從這方面來看,這部分資產已經不能算作資產了,因此,應該及時的計提減值準備。這是謹慎性原則以及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要求,是準確、客觀放映經濟狀況的實際要求。
四、相關性原則進一步完善
原來的會計制度中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毙碌钠髽I會計制度就這一問題的規定是:“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边@樣的規定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體現了提供企業會計信息的真正目標是為決策服務的,也就是提供的信息要對決策有用,不是滿足某個方面的要求,其需要是更加廣泛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也是包括多個方面的,不僅是企業的管理者,也包括與企業相關的單位或者個人,政府部門、投資者、企業職工、社會公眾都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因此,要求我們在進行會計信息采集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全面,盡量使所提供的數據能夠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
五、進一步強調重要性原則
新的會計制度強調重要性原則,規定:“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遵循重要性原則的要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和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痹诤芏鄷媽崉罩卸歼\用到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要求每個企業確定自己的重要事項,進行核算和披露,而對重要事項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也給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結束語
會計制度中,基本原則是指導各項工作的重要規范,在新的會計制度中,對原來的基本原則進行修改、補充和加強,是為了更加適應當前的經濟狀況。我們只有充分把握了會計制度中基本原則的實質,才能把會計工作做得更好,從而為企業發展和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馮義秀.企業會計制度導讀.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7.8.
1林場會計核算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國有林場會計的核算體系只對林業會計核算中最為主要的部分做了規定,但是從細微的角度來說也給林場的會計人員留下了很多的問題,特別是會計核算的基本框架結構。而筆者分析認為這部分恰恰是林業這個特殊行業會計核算的最為核心內容,從長遠來看它會制約林業企業貫徹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另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的一些國有林業部門雖然實施了林木資產和林價的會計核算,但在會計遇到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后,也都紛紛退出了核算,執行的卻是比較傳統的核算方式,久而久之會給林場的會計核算帶來技術的滯后和經濟財產的損失,如果長期使用這種較落后的核算方式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核算生產方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2 林場會計核算的最基本原則及流程
2.1原則方面。經過近年來的工作體會,筆者逐步理清了林場會計核算的最基本原則。這個最基本原則是會計核算上的指導思想和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筆者分析,可把這個原則分為三大類:一大類是衡量會計質量的;二大類是確認和計量的;三大類是起修正作用的。這三個原則是互為互補的。
而它的特征性具體表現在客觀性上和相關性上??陀^性表現在它的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方面,我們一般要切實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筆者認為它是對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而它的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方面具體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2.2流程方面。說到林場會計核算的流程,筆者以圖為例具體呈現如圖1所示。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要把各項經濟業務進行分類,再通過記賬憑證和記賬匯總的方式分門別類,最后總賬,再到會計報表。
3林場會計核算的具體措施
下面筆者將對林場會計核算的措施做一闡述論證。
3.1要健全會計核算的內容。
一般來說,林場會計核算的內容包含林木資產、林區野生動植物資產等的核算。其中對林木資產的核算,應從核算新造林開始,逐步將林木資產納人會計核算體系。除此之外,還要對森林資源的經營收入和支出核算。經營收入的核算要在“主營業務收入”科目下增加“環境收益”二級會計科目,核算育林收入、環保獎勵和環保損害補償收入等。而支出得核算,我們要在“主營業務成本”科目下增加“環境成本”二級會計科目,核算環境支出成本、自然資源消耗成本、環境破壞成本等。
3.2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我們從圖所2示中,可以看到由資金投入到貨幣資金,再到儲備資金等,最后匯總到資金分配與退出。這是我們會計在核算中要遵循的核算前提條件。
3.3國有資產評估的核算。這是對那些改為事業單位后的林場來說的,要對它的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按照事業單位相關規定辦法進行管理。各單位要對現有資產進行清理、登記、評估、核資,在此基礎上分類管理。對非經營性資產,嚴格按照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規定管理。
3.4做好外部監督檢查。這主要是采用專項檢查或財務收支審計等方式進行監督檢查。我們要對林場新發生的業務作為重點檢查對象。同時還要對會計報表、財務收支等進行檢查,被檢查林場應積極配合,對發現的錯誤和不足,及時進行整改。
3.5確定核算模式。現在一般采取的是收付實現制,有的也可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適度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加強成本控制,體現業務活動運營效果,實現計劃、預算、控制和報告的一體化。以權責發生制作為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基礎,這樣可以兼顧國家撥付事業費的管理仍采用事業單位財務準則進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