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39:10
序論:在您撰寫健康服務與管理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圖書館;心理健康
圖書館作為院校教育職能機構之一,在履行基本職能的同時,可以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調動各項因素,加強對學員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學員的心理素質,培養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優秀軍事人才。
1 圖書館在學員心理健康服務中的優勢
1.1有利于學員健康心理的培養
相關心理研究表明,視覺信息能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情緒和行為。所以,圖書館應以整潔優美的館容、自然的通風采光、整齊有序的圖書、親切文明的行為,營造寧靜雅致、充滿文化氣息的人文環境,使學員在圖書館優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消除負面情緒,進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及健康水平。
1.2有利于學員精神世界的充實
知識是生成能力的基礎。圖書館應指導學員從讀書中獲得廣博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指導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常識,了解人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進而提高其心理素質,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
2 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途徑與方法
2.1配合學校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活動
圖書館可利用展覽廳、閱覽室等設施,配合院校有關部門舉辦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講座、專題書展、讀書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圖書館可以與學校心理服務人員進行交流,閱讀學員心理測驗結果分析報告,了解學員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第二課堂”的作用,有針對性地為學員開展服務。對心理抑郁、缺乏足夠自信心的學員,圖書館可以通過組織專題讀書活動,讓他們交流讀書心得,培養他們的樂群性,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2.2強化館員素質,發揮其引導作用
2.2.1以淵博的知識育人。圖書管理員首先要求自身的知識面要廣,而且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以書育人”的作用。館員必須要勤奮好學,把所讀的內容理解透徹,有自己的見解,成為學員的良師益友。針對不同學員的心理、文學層次、閱讀動機以及興趣愛好進行仔細分析,并為其提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從而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熱情。
2.2.2以模范行動影響人。作為圖書管理員,一定要愛崗敬業、謙虛文雅、心胸坦蕩、樂于助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學員學習的表率跟楷模。因此,作為院校系統中一員的圖書管理員,應處處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中主動熱情地服務讀者,不能把個人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去;端正服務態度,真正把讀者當“上帝”。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通過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影響、引導學員;循循善誘,并有意識地向他們推薦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圖書,讓他們真正把圖書館當成“充電”,調節心理的理想場所,自覺地來接受教育。
2.2.3以積極的心態助人。館員要牢固樹立“讀者至上,服務育人”的服務理念,以謙虛謹慎的作風、平易近人的態度,引導學員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在引導的過程中了解學員的心理狀態,坦誠地與他們開展討論,在友好的氣氛中加以正確的引導。由于學員不是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強制教育的感覺,因此,對圖書館館員的友好引導,他們容易接受。
2.3利用網絡為學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圖書館應利用校園網建立圖書館心理服務網站,為學員排憂解難。
2.3.1開展網上薦書活動。圖書館可根據學員的不同心理實際,向他們推薦相關的期刊書籍,如,因學業上的憂慮和戀愛產生的心理困惑,可推薦《軍人心理健康》、《心理醫生》等有關心理方面的書籍;因人際關系的苦惱引起的心理失衡,可推薦《心理調節》、《人性的弱點》等,讓他們從書中找到醫治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
2.3.2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服務。學員可在圖書館網站上將自己要咨詢的問題以公開或匿名的方式提出來。圖書館挑選那些既具備心理學和計算機網絡知識,又熱愛此項工作的館員,及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對不能解答的問題作好記錄,求助有關專家集中解答,這種網絡咨詢可使更多的學員從中受益。
2.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閱覽室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逼鋵?,書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特別是對一個人的精神鼓舞和支持作用。當很多人處于困境時,能夠尋求各種支持,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最方便、最有效的精神動力,就是書。在遭遇困境時,書可以一直激勵你,教會你如何看待和分析問題,如何擺脫和走出困境;還可以轉移你的注意力,調節和減緩緊張情緒。
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資源,并及時對現有館藏進行資源調配,把有利于解讀學員心理問題的報刊、圖書,如《心理醫生》《卡耐基的成功之路》等集中在一起,建立名副其實的“心理健康教育閱覽室”,讓學員在閱讀中獲得問題解決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裴霖青.淺議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雙語學習(學習版),2007,(05).
【摘要】圖書館是收集、整理和保存圖書、各種文獻資料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利用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及良好的服務培養和引導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此達到每一個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圖書資料閱讀心理之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閱讀心理 圖書館
一、圖書館的發展概況與職能
所謂圖書館就是收集、整理和保存圖書、各種文獻資料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也是非常重要的宣傳和教育基地。圖書館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當時的位于伊拉克境內和敘利亞東北部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有保存泥板文獻的圖書館。18~19世紀,西方的國家圖書館開始出現并獲得較大發展,19世紀中葉出現了由政府舉辦的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圖書館。20世紀,圖書館的類型和數量不斷增多,向社會開放的范圍不斷擴大,提供的服務更趨多樣化。因此,為便于圖書館統計和圖書館界的交流,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于1966年開始制訂并于1974年由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了《國際圖書館統計標準》,將圖書館分為國家圖書館、高等學校圖書館、其他主要的非專門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等六種類型。
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就是保存文獻資料和提供這些文獻資料的使用;其次是社會教育職能;第三是傳遞科學情報和開發智力資源的職能。圖書館的業務工作是由很多相互聯系的工作環節組成。一般包括文獻的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務4個部分?。文獻收集是整個圖書館工作的基礎。文獻整理包括文獻的分類、主題標引、著錄和目錄組織等內容。文獻典藏主要包括書庫劃分、圖書排列、館藏清點和文獻保護等。圖書館服務工作是一項開發利用圖書館資源的工作。它包括發展讀者、讀者研究、文獻流通和推廣服務、館藏報道、閱讀輔導、參考咨詢和文獻檢索、讀者教育等。
就現代大學生而言,筆者認為學生在校期間首先要學會利用圖書館幫助自己學好和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其次通過圖書館這個信息知識的海洋來鞏固和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達到不斷補充和更新知識的目的,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大學生要利用好圖書館,第一、要通過入館教育和文獻檢索課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學習和掌握圖書館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如了解圖書的分類方法、圖書館的規章制度,使用計算機、各種檢索工具書進行文獻檢索等;第二、要了解和多接觸圖書館,并通過圖書期刊的借、閱與圖書^館員的交往中領悟圖書館的職能和作用;第三、要明確入學的目的,有自己培養自己的意識,在種類繁多的紙制、電子圖書資料或各種報刊雜志中收集與自己學業、生活有關的信息知識,而且認真研讀、篩選保存學以至用。大學生若能夠做到以上三個方面就要有正常的閱讀心理,正常的閱讀心理取決于良好的心理健康,但是也離不開專業教師、圖書館館員不厭其煩的正確引導。使大學生們真正領悟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的內在涵義。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
1、健康新概念的提出
所謂健康:傳統的健康概念認為,就是一個人沒有毛病。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類醫學模式的發展,又經過大量的醫學實踐表明:很多疾病都不是純生物學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緊張的社會壓力所致。我國的醫學專家預測,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日益增強,精神障礙在我國疾病總的排名中以躍居首位。因此,傳統的健康概念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必須賦予新的內涵。1998年聯合國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概念進行了新的解釋。(如圖一)
(圖一)
2、心理健康的標準
(1)、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
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國內外有關專家進行過種種的闡述,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而曼(Mittelman)提出過10條被認為是最為經典的標準:①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估計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④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⑥善于從經驗中學習;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能適度地宣泄情緒和控制情緒;⑨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⑵、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黃希庭、馬建清教授根據我國大學生這一 特殊群體的年齡、心理和社會角色特征,提出了八條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智力正常:是能夠勝任學習任務、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最需要的心理保證,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
②情緒健康:主要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
③意志健全:是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并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④人格完整:主要標準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⑤自我評價正確:是對自己的優點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對自己的缺點不回避,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善于正確的“自我接納”。
⑥人際關系和諧:A 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的朋友;B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C 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于取長補短;D 寬以待人,樂于助人;E 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的交往態度;F交往動機端正。
⑦適應能力強:就是在認清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逃避現實,更不妄自尊大、一意孤行,與社會需要背道而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圖書館;服務
心理健康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也是他們獲取事業成功的堅實基礎。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良好的文化氛圍、整潔優美的閱覽環境、現代化的設備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被公認為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圖書館應主動利用其優勢,積極思考相應對策,創新服務,充分發揮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1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種競爭的加劇,人們面臨著焦慮、抑郁、悲觀等各種心
理上的困擾。正如一位聯合國專家斷言:"從現在到 21 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大學生就業自主化和社會競爭環境的復雜化,使大學生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面臨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并造成了諸多的心理問題。據2010~2011年度大學生雜志社、中國大學生網聯合開展的大學生心健康狀況網絡調查結果顯示,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 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由此可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2 發揮資源優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美國精神病專家高爾特指出: "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病人治療的'藥物'"。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也都能從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中找到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閱讀需求和閱讀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杜穗[1]、岳修志[2]等對國內高校圖書館讀者閱讀現狀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數字閱讀正逐漸成為主流閱讀模式,對圖書館首當其沖的影響就是到館讀者人數的迅速下降。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高校圖書館應在豐富館藏、美化環境的基礎上,發揮圖書館的館藏、環境、網絡技術等優勢,創新服務,吸引大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創建特色數據庫 首先,廣泛了解集中學校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包括圖書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等能夠搜集到的所有相關資源),建立學校資源目錄庫;其次,借助因特網、校園網等共享資源,組織開發、加工整理、并按照一定的結構序列化;第三,對本館的現實物理館藏和虛擬館藏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資源進行深加工,創建具有獨特使用價值、符合心理咨詢特色和要求的數據庫。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以方便大學生檢索、查詢和瀏覽有關心理健康的書籍、案例、視頻講座等,充分滿足有心理咨詢要求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為心理健康網絡教育提供專業的文獻信息保障。
2.2培養專業心理健康咨詢館員 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為保障圖書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圖書館可以通過選拔知識較豐富、心理素質水平較高的館員,并對其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心理學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或者引進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人才或具有心理學、教育學專業領域的碩士、博士,并送出去進修圖書情報專業,造就出一支專業的圖書館心理健康咨詢館員隊伍,使圖書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化、制度化。
2.3發揮網絡優勢 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網絡來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優點: ①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②教育具有隱密性,可以使那些不愿吐露姓名或具有難以啟齒的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得到及時的咨詢指導。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圖書館網站上開辟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廣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網絡心理測試等,讓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彌補不足。另外,欄目內容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大學生的不同需求,并且以活潑的頁面和豐富的內容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設立心理健康虛擬咨詢臺,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咨詢人員,利用計算機網絡可提供的綜合信息服務功能,向現實身份和虛擬身份的來訪者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信息互動過程[3]。網絡心理咨詢可以是指導型心理咨詢,也可以是自助式心理咨詢,能為求助者提供平等、自由、放松和安全的教育環境,及時糾正求助者的認知偏差,緩減求助者的苦惱和壓力,克服其情緒障礙。圖書館網絡心理咨詢通過網絡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知識傳授,通過營造積極的心理環境來熏陶大學生,圖書館的優秀文化資源可以內化為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2.4開展豐富的圖書館文化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 圖書館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技術、環境和人員優勢,不定期地組織多種形式的讀者報告會、研討會與專題講座、征文比賽、書評、音樂佳片欣賞、智力競賽、美術作品展覽,或者邀請專家、學者做專題報告和學術講座,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美的教育,陶冶情操,享受高雅藝術,增長見識。通過文化活動的開展,既可以展現大學生的才華,增強學生發展的自信心,又可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使他們感到生活的快樂,獲得心理上的愉悅和放松,這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3 結語
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高校圖書館應肩負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充分發揮館藏、網絡資源優勢,主動探討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模式,積極配合學校有關部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出更多有真才實學、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岳修志.當代大學生閱讀問卷調查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4):81-85.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運用
現階段,我國高校普遍實施國家出臺的關于大學生體質的相關健康標準,重視加強大學生的體育鍛煉,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實施標準的過程中,高校普遍著手于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對于增強學生體魄、完善高校體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高校嚴重忽視后續服務管理工作的開展,無法保障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質量與效果。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現狀
1、忽視大學生體質健康后續服務工作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相應地出臺關于體質健康的標準,鼓勵大學生積極地參與至體育鍛煉活動中,從而增強大學生的體魄,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然而,在全面實施標準的過程中,高校雖然重視開展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另一方面是上報測試數據的整理工作,嚴重忽視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后續服務管理工作,導致國家制定的標準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
2、體質測試網站有待于完善
現階段,體質測試網站不提供查詢的服務,導致學生既無法查詢自己的體質測試成績,也無法對比近幾年來的體質測試成績。因此,學生無法對比自身的體質測試的成績,更無法了解自身的體質健康變化狀況。即使學生通過測試網站查看自身的體質健康測試的成績,然而網站并不能夠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應地給予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3、缺乏對體質弱勢群體的干預與管理
我國出臺相關的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體質健康水平,按理來說高校應當主要面向于體質弱勢的大學生群體,針對于體質弱勢群體身體狀況,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干預,從而促使其發生改變。然而,在全面實施標準的過程中,高校將工作重點放在體質健康測試工作方面,缺乏對體質弱勢群體進行有效的干預,背離健康標準以提高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1、搭建網絡服務平臺
當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管理主要按照以下幾個基本步驟進行,分別是:首先,開展對于大學生的體制健康測試;其次,全面評估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再次,給予大學生體質健康指導與咨詢;最后,加強對大學體質健康的干預,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健康管理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然而,隨著高等院校的持續擴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涌入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難度。為此,加快網絡服務平臺的搭建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后續服務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實現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四個步驟的統一,促使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信息的、教育以及管理等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進而推動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理念的實現。
2、開展提升體制健康的工程
高校在全面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的服務工作過程中,應當重視與體育教學以及陽光體育等活動的有機結合,充分地整合以及利用高校目前的各項體育資源,從多個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從整體上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逐步建立起系統化以及科學化的大學生體質健康后續的服務管理模式。
3、加強對弱勢體質群體的干預
加強對弱勢體質群體的干預,在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的后續服務管理中屬于重要內容。因此,基于網絡服務平臺,主要需要干預弱勢體質群體以下四個方面內容,分別是:首先,通過網絡平臺的應用,面向于體質弱勢學生,開展關于體質健康的教育活動,除此之外,通過開設健康知識講座以及選修課等活動,全面提升弱勢體質大學生的健康水平;
其次,針對于弱勢體質的大學生,為其提供必要的咨詢與指導,不僅如此,高??梢愿鶕髮W生的實際狀況,加快相關軟件的開發,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運動的干預;
最后,適當地調整公共體育的服務方向,充分地發揮出體育教師在干預體質弱勢大學生方面的作用。
三、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的構建措施
1、加強體育課堂的干涉力度
現階段,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進一步地深化,越來越重視體育教學課堂的作用,既有利于健康標準的實施,又可以促進增強大學生的體魄。與此同時,高校應當重視適當地對公共服務方向進行調整,由當前的技能型的體育課堂教學轉變為重視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體育教學。除此之外,高校應重視發揮出體育教師的作用,加強對弱勢體質學生的干預,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指導與訓練,重點地關注與幫扶體質弱勢的大學生。
2、完善高校的體育基礎設施
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將近一半的學生由于學校缺乏場地設施,而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因此,高校應加大對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有效地彌補場地欠缺的問題。除此之外,高校應重視適當地增強室外的體育場地與設施,滿足大學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的場地與設施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應重視加強對體育設施的保護,既可以充分地利用好場地設施資源,又可以延長體育場地的使用時間,讓大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段參加各項體育鍛煉活動,創造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條件。
四、結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我國大學生的體制健康水平呈下滑趨勢,我國先后出臺健康標準的目標是鼓勵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大學生的體魄,從而改善學生的健康體質水平,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通過構建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充分地整合與利用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資源,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小安,朱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與運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08).
開放教育旨在促進個體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支持是開放教育的重要內容。本研究運用《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和《社會支持量表》,對上海開放大學系統587名在校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需求處于中間水平,并不強烈(M=2.58),在年齡、婚姻、戶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較弱(M=34.87),在性別、年齡、婚姻、戶籍、工作年限、經濟收入等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性正相關(r=0.199,P=
【關鍵詞】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社會支持;開放大學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問題提出
開放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任,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優秀“當班人”。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的校園式封閉教育而言的,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育思想的開放、教育對象的開放、入學條件的開放、學籍管理的開放、教育時空的開放、教育內容的開放、教育媒體的開放和選修專業的開放等,旨在促進每一位學習者充分而全面的發展[1]。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學校的學生,他們承擔著工作、家庭、學習等多方面壓力。研究顯示,開放教育學生存在年齡跨度大、背景差異大、心理壓力大、工學矛盾突出、學習的堅持性不夠等現象[2],對心理健康服務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就是建立在對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礎上所迸發出的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途徑、人員等的需要,這并非是對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評價,而是為將要達到的心理健康目標進行評定和規劃[3]。
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支持,包括來自各種人群或組織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與幫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個體社會技能、工作績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著顯著正相關[5],良好的社會支持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際溝通、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對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6]。
根據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現有研究,可以推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必然存在一定關聯。目前,學者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學習支持等開展了一定數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學者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以及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本研究擬建立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虛無假設,通過標準化量表,在上海開放大學在校生中隨機取樣,通過差異顯著性檢驗、回歸分析等方式推斷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以此豐富開放教育的理論研究,為開放教育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二、方法與工具
(一)被試樣本
在上海開放大學在校生中隨機發放問卷620份,回收有效問卷587份(回收率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齡24.93歲,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7]和社會支持量表(SSRS)[8]。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共有37題,包括需求服務意愿、公眾服務需求、親緣服務需求、需求服務途徑、需求服務內容和需求影響因素6個維度。量表采用Likert5點法記分,按照“毫無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較需要”“非常需要”的強度進行排列。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79,分半系數為0.892。各維度的系數在0.874-0.969之間,分半系數在0.795-0.927之間,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社會支持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量表的總分是10個條目計分之和,其中客觀支持是第2、6、7項之和,主觀支持是第1、3、4、5項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項之和。量表的重測一致性為0.92,各條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間,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
(三)施測過程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堂進行問卷施測。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在授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協助下,由被試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填寫。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數據類型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以及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處理,顯著性水平取α=0.05(雙側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分析
1. 總體服務需求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總體需求平均分為2.58,處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個維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間,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務內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眾需求服務(2.21±0.98),具體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開放教育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強烈,處于中間水平;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內容占據重要地位,如職業發展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家庭關系問題等,其需求的表達具有明顯的實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各維度中,公眾需求服務尚未引起開放教育學生的認同。
表1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體情況(N=587)
[維度\&均值\&標準差\&排序\&需求服務內容\&2.91\&1.06\&1\&需求影響因素\&2.84\&1.15\&2\&需求服務途徑\&2.57\&0.98\&3\&親緣服務需求\&2.45\&1.02\&4\&需求服務意識\&2.23\&0.91\&5\&公眾服務需求\&2.21\&0.98\&6\&]
進一步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各維度進行差異檢驗,結果發現,在需求服務意識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有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對于專業的服務需求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認為身邊的親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這可能與量表作答時的社會贊許性有關,從側面反映開放教育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眾服務需求方面,開放教育學生更多傾向于向私人健康專家(2.30±1.18)以及專職教師(2.27±1.67)進行求助,而對于醫生、精神衛生專家等與醫院相關的人員需求較低。與公眾服務需求相比,開放教育學生更愿意找具有親緣關系的人員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但是,消極處理又是開放教育學生對待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方式,他們在遇到心理困惑時,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發展(2.39±1.26)是最常見的方式。對于父母家人,開放教育學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態度,并不希望他們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與服務,這可能與中國內斂的家庭文化以及傳統的父母觀有一定關聯。
在需求服務內容上,開放教育學生認為人際關系(3.16±1.26)是他們最迫切需要提供輔導與支持的問題,而職業與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較為強烈。有學者在對沿海大中城市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調研時,也發現個人情緒、人際關系等問題是社區居民最為關心的問題[9]。由于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人在職學生,因此職業發展問題也是這一群體較為關心的內容。
在需求服務途徑方面,開放教育學生最愿意通過書籍(2.74±1.17)來獲取心理健康服務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談,網絡服務也受到開放教育學生較高的青睞;而傳統的電話、書信等方式,已經不再成為其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方式,這一點在開放教育學生以外的學生群體中也有所體現[10]。
在需求影響因素方面,費用問題(2.90±1.29)是開放教育學生尋求心理健康服務首要考慮的問題,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響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因素,而個人的觀念意識,并不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實用性與實際性是影響開放教育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因素,這點與學者對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調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會學變量差異檢驗
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戶籍、工作年限、經濟收入等方面的檢驗,發現在各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總需求在服務需求意識、服務內容、服務途徑以及影響因素上,均呈現顯著增長(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體的總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無子女的群體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體得分位居第三,選擇其他選項的總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現顯著性差異(F=8.735,P=0.00
在戶籍方面,不同戶籍的學生在總體需求上呈現顯著差異(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學生在總體服務需求、需求服務意識、公共服務需求、需求服務內容、需求服務途徑、需求影響因素上均存在顯著差異(F=2.561,P=0.000
(二)社會支持現狀分析
1. 社會支持總體情況
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平均分為34.87。其中,客觀支持平均分為6.18,主觀支持平均分為21.57,對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為7.13,具體如表2所示。與已有學者的調查相比[15],開放教育學生相較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社會支持相對較弱。
表2 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情況(N=587)
[維度\&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總分\&12\&61\&34.87\&8.629\&客觀支持\&1\&18\&6.18\&3.504\&主觀支持\&8\&35\&21.57\&5.499\&對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會支持在各個因素上的差異
對開放教育學生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戶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發現在各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性別方面,開放教育學生的女性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組,其中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達到顯著性差異(t=-2.617,P=0.009
在年齡方面,不同年齡段的開放教育學生在社會支持的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22.368,P=0.000
在婚姻狀態方面,不同婚姻狀態的開放教育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顯著性差異(F=28.551,P=0.000
在戶籍方面,非上海農村戶籍與上海戶籍在客觀支持與對支持的利用度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試群體在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15.250,P=0.000
在經濟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試群體在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與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相關關系
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心理健康服務總體需求與總體社會支持相關系數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回歸模型
對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為因變量,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分=69.012+0.698[×]社會支持總分。
進一步細化社會支持各維度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回歸模型,刪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達到顯性的主觀支持維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分=72.499+1.117[×]客觀支持+2.025[×]對支持的利用度。
四、對策與建議
為開放教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支持,可以統一劃入學生支持服務的范疇。為此,學校需要在部門建立、工作開展、途徑拓展、隊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為,提升學生支持服務工作的品質。
(一)設置相關部門,重視內在需求
無論是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還是社會支持需求,都是學生內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學習需求,又與學生的學習、成長密切相關。調查發現,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為明顯,且社會支持現狀并不樂觀,學校需要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建立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如設立學生支持服務中心、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等機構,專門服務于學生各類需求。這些專門的服務機構,需要在充分了解開放教育學生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做好研究調查,聽取學生心聲,關注學生思想,不斷健全相關部門的職責與功能,將學生的需求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努力創造雙贏共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豐富工作內容,關注各類群體
一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屬于大學生群體,有著與普通高校學生相似的需求,如學習、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職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普通高校學生有所區別,如增加了職業發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開放教育領域的學生服務大都集中在入學報名、招生咨詢等功能上,忽略了對學生非學習性的支持,如技術支持、就業輔導等[23]。開放教育學生不僅關注職業發展,還關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設、親子關系等主題。除了這些普遍性的服務內容以外,學校還需關注特殊群體,如前文調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學生、非上海農村戶籍學生、18-23歲的學生,等等,應針對特定群體開展特色服務工作,深化工作內容,注重支持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創新工作載體,拓展服務渠道
學生支持服務的載體,除了學校提供的各類正式渠道以外,還需重視學生非正式自治組織,如社團、協會、興趣小組等。非正式群體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觀點為基礎,以情感為紐帶,除了完成工作和學習的任務,還有交友、娛樂等各種功能,幫助成員獲得某種需要,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較高的行為一致性[24]。這些非正式自治組織較正式組織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會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務目標。因此,學校應當鼓勵并提倡學生自治組織的建設,鼓勵志愿者團隊的建設,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幫助不同班級、院系的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心理上的關照以及資源上的共享。此外,調查也發現,開放教育學生較為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求各項服務。因此,開放教育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技術手段,開展網絡支持服務,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及時互動,提高服務效率。
(四)建立師資隊伍,提升工作質量
開展學生支持服務工作,師資隊伍成為各項政策措施貫徹的重要抓手。鑒于此,開放教育應該重視學生支持服務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專、兼、聘等多種方式,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的開放教育學生支持服務工作隊伍。對于專職教師應給予教學、科研、資格認定、職稱評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為他們提供發展的空間與平臺。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專、兼職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
綜上所述,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學生支持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開放教育應開展各項舉措,整合各方資源,發動各方力量,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環境,為每一個學生的夢想綻放提供機會。
[參考文獻]
[1] 全德. 關于開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張幼芳. 遠程開放教育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J]. 中國遠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黃希庭,鄭涌,羅鳴春,蘇丹,陳本友.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5、198.
[4] 林初銳,李永鑫,胡瑜. 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學,2004,(5):1116-1119.
[5] 王雁飛. 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的編制[J]. 中國遠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曉陽. 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0.
[9] 劉影,張靈聰. 中國沿海大中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調查[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6):88-91.
[10] 羅鳴春.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分析[D]. 重慶:西南大學,2010:53.
[11] 江榮光,李鳳蘭. 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5):81-88.
[12] 李彩娜,鄒泓,段冬梅. 幼兒母親育兒壓力的特點及其與婚姻質量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蘇曉馨. 社會支持/壓力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上海外來人口與本市居民的比較[J]. 人口與發展,2011,17(6):2-9.
[14] 鄭先如. 職業倦怠研究在我國的回顧與思考[J]. 龍巖學院學報,2005,(4):123-125.
[15] 劉陳陵. 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02:38.
[16] 施建鋒,馬劍虹. 社會支持研究有關問題探討[J]. 人類工效學,2003,(1):58-61.
[17] 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樹茁,楊緒松,悅中山,靳小怡. 農民工社會支持網絡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7-76.
[19] 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8-9.
[20] 和紅,智欣. 新生代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狀況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蘭. 貧困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研究[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1):33-42、118.
[22] 黃希庭,鄭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3.
[23] 靳會峰. 遠程教育學生支持服務的學生滿意度測評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4):93-98.
[24] 樂國安. 社會心理學教程[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
[關鍵詞] 大學生閱讀療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一、對閱讀療法的認識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分析
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一詞源與希臘語,由“圖書”和“治療”合成,閱讀療法也叫圖書療法,是進行心理治療和調節的有效手段之一,1961年被收入韋氏新國際詞典,其定義如下:一是用有選擇的讀物輔助醫學和精神病學的治療,二是通過有指導的閱讀幫助解決個人問題。具體概括閱讀療法就是以文獻為載體,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幫助他人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據有關資料顯示,當前我國普通人群中心理障礙發生率在20%左右,而大學生作為一個年輕的特殊群體,存在嚴重心理障礙并導致心理疾病的學生占總數的0.8%~2.0%,這一群體的心理問題不是學校能解決的,需要進入醫院進行正規的醫學治療,25%~30%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或輕度的心理障礙,這是學校需要關注的一類人群,也是容易走上極端的一類人群,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學習與生活的壓力、情感困惑和危機、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后遺癥、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就業壓力等。
二、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優越性
心理咨詢尤其是對大學生的咨詢,越來越強調其預防和發展的功能,閱讀療法就是集預防和發展的功能。閱讀療法就是集預防、治療和發展多功能于一身的心理治療方法,高校圖書館以它清新優美的環境、豐富的文獻資源及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化氛圍,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優美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豐富的文獻知識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優質的服務和有針對性的導讀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
1.資源優勢
高校圖書館擁有品種豐富、門類齊全的藏書。能從各個方面充實武裝學生的頭腦,為開展閱讀療法提供了豐富的藥源,同時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批受過專門訓練的圖書管理人員,他們能熟練地按要求對圖書進行分類,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并形成體系,在閱讀療法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從中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及解決方法,可以安慰心靈,激發斗志,培養健全的性格,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
2.環境優勢
人離不開環境,心理研究表明:視覺信息能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情緒和行為。高校圖書館干凈、整潔、優雅舒適,學習氣氛濃厚,充滿人文氣氛,這種氛圍就像一位默默無聞而有風范的老師,陶冶學生的情操,放松讀者的心情,化解讀者的情緒,同時還會提高讀者創新思維的效率,使讀者能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去面對各種挑戰。
3.易接受性
閱讀是大學生不可缺少的日?;顒?圖書館是公共場所。保密性強,免費提供圖書,使用經濟、簡便及時,大學生文化層次較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強,一般常見的心理問題都能從書中找到成因和解決辦法,另外,閱讀療法集治療和閱讀于一身,具有“有病治病,無病養心,以防為主,防治并舉”的獨特療效,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增長知識,改善氣質,彌補精神缺欠,提高心理素質。
三、在大學生中開展閱讀治療的策略
1.加強閱讀療法的宣傳和教育
讓學生了解閱讀療法的原理、作用和基本常識,正確認識閱讀療法的功能,培養學生自覺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源預防和調試心理狀態,使之終身受益。
2.成立閱讀療法研究機構
為更好地發揮閱讀療法的功能,閱讀療法研究小組成員必須包括醫生、專業圖書管理員和學生。圖書管理員要做好閱讀療法的宣傳,管理好有關圖書,與輔導員、學生處保持密切聯系,制定有針對性的閱讀書目,學生會協助圖書館做好宣傳組織工作,及時定期反應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在圖書館和學生之間起到橋梁作用,心理醫生負責工作的總體指導和心理衛生知識的培訓工作。
3.精心構建圖書館濃厚的文化氛圍
圖書館不僅是信息傳播地,更是人類文化的集散地,它擁有古今中外燦爛的文化產品,被譽為人類的知識寶庫,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圖書館是文化氛圍最濃的場所,所以圖書館一定要加強內外環境的治理,這樣有利于吸引讀者,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啟迪思想、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激發求知欲,廣泛吸取精神食糧,完善知識結構。
4.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讀者輔導活動
現代高校圖書館不能停留在坐等讀者上門的傳統服務模式,應想辦法吸引讀者到圖書館來,以充分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讀者輔導活動。比如,在新生中開展用戶教育,讓新生盡快了解圖書館的館舍布局、藏書情況、借閱規則以及圖書館的各項規章制度、各種文獻的特點等,使新生盡快熟悉圖書館,更好地利用圖書館;定期舉辦微機檢索培訓提高讀者的文獻檢索能力,主動為大學生的專業實習、網頁制作,各種大賽、論文寫作等提高參考咨詢服務,利用網絡優勢大力開發各種特色數據庫,構建文明健康的網上文化等。
5.培訓專職的閱讀療法工作人員
閱讀療法可以說是介于圖書讀者服務和心理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它的成功與否與圖書館工作人員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一定要掌握讀者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教育學以及心理治療等方面的知識,還要了解各種讀物的治療作用,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的心理患者開具不同的讀物治療處方,做到對癥下藥。其次,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技巧和親和力,態度要和藹可親,能較快地獲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戒備心理。樂于交流,從而發現患者的病根,盡快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閱讀療法是進行心理治療和調節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它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閱讀療法指導人員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訓練,影響閱讀治療的效果,由于閱讀療法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相應的標準、操作規范和評價體系,因此還要對它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讓閱讀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大均.關于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保障系統研究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7,(2).
目前,健康教育多限于住院教育,出院后繼續教育不夠,缺乏督導. 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差,隨著社會經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對健康保健知識需求逐漸增加,但是醫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脫節的現象?高血壓是一種跟生活方式密切的疾病,飲食不合理?缺乏鍛煉?吸煙?精神緊張?缺乏依從性…… 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響血壓的控制?所以護理延伸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改變老年人的不良行為,形成無縫隙護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1 不尊醫行為原因
(一)?知識缺乏:
1.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對病情特性認識不清,不了解高血壓,患者治療除藥物注射外,還需依靠藥物口服的支持,且需長期或終生服藥,有些患者在無監測血壓的情況下,自覺血壓下降或癥狀好轉時私自停藥或隨意增減藥量或改變服藥間隔,特別是部分自覺癥狀輕或無自覺癥狀者,不重視口服藥物治療?
2.不知道血壓測量方法及血壓正常值,有些患者缺乏血壓監測知識,不愿堅持監測血壓?
3.老年人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而出現誤服?多服?漏服?
4.藥物的不良反應:高血壓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由于害怕藥物的不良反應,如腳面浮腫?干咳?低血壓導致的頭痛等,而自行減量或停藥,結果造成血壓反跳,病情反復無常?藥物不良反應使患者終止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越明顯,非依從性越突出,由于患者不了解藥物不良反應,對于某些不良反應引起的癥狀不知所措,要么停藥,要么擅自用其他藥物處理,使得高血壓的治療受到影響?有研究證實,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早期中斷治療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系?
(二)?老年人的特殊性:1.記憶力減退?認知?分辨能力差;2.經濟原因?老年人經濟收入減少,無法支持藥品費用;3.是親屬對其關心不夠,不能及時督促老人按時服藥?
(三)?病人的心理因素:其一,患者的焦慮心情,因某些癥狀暫時不能緩解而表現急躁,要求醫生頻繁用藥,或拒絕原有治療方案而多出求醫,頻繁改換不同藥物?其二,盲目崇拜貴重藥品?認為藥品越貴效果越好,對醫生的處方持懷疑態度,要求自己滿意的藥物?其三,偏執心理,發生在多次患病者身上,固執的認為上次患病某種藥的效果好,這次也一定要同樣使用某藥?另外異物人員服務態度差?技術水平低,使病人對其不信任導致服藥依從性降低?
(四)?求醫的條件:求醫的條件也影響依從性?求醫的路程遠,行動不方便,擔心給家庭添加麻煩等因素常限制患者的求醫行為,從而難以保證有良好的依從性?
(五)?社會?家庭的支持:病人親屬對其依從性影響很大,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與家庭支持呈正相關?
(六)?對服藥規則不理解,患者對服某種降壓藥從小計量逐步到大計量或改服某種降壓藥時需要逐步減小計量,當血壓降至正常時仍需堅持服用維持劑量等不理解,在媒體廣告的影響下,存在擅自亂用藥等不正規服藥現象?擔心藥物不良反應,由于治療方案復雜?長久,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及藥物毒付作用對身體造成損害?
2 延伸護理服務對策:
2.1?建好護患關系:和諧的護患關系是提高病人依從性的重要因素.提高醫護人員業務素質和業務質量,加強與病人溝通對促進病人的依從性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要明確高血壓病的護理目的,不是單純的降低血壓,而要者眼于護理一個高血壓病人.合作性護患關系的建立,不僅有利于護理活動的開展,更重要的是為病人具備良好的服藥依從性提供保障?國外研究也表明,醫護人員尊重?體諒?理解病人,病人信任醫護人員,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服藥依從性?
2.2簡化治療方案:由于高血壓病的治療是長期的,甚至終身的過程?復雜的治療方案,病人常常難以堅持?應提倡選擇不良反應低?廉價?長效的控釋片劑,有利于提高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對老年病人的治療方案盡量作到簡單?易懂,所用的藥物品種和次數盡量減少,用藥時間盡量一致,是老年人能正確理解和執行醫囑,是促進依從性的提高?
2.3促進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對家屬予專業知識的咨詢和教育,盡可能改變增加家人?親戚朋友對患者關心?體貼和理解,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支持除經濟和物資等有形的支持直接影響病人的治療依從性外,還使病人相信其被關心愛護和有價值的,從而幫助病人克服因高血壓折磨而產生治療依從性差的懈怠情緒?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對良好的遵醫所獲得的良好效果起正反饋效應,對幫助病人按醫囑用藥有著積極的作用?
2.4 加強督導:幾乎所有的研究表明,有助于依從性的措施一旦撤除,病人的依從性就很快降至未干預前的水平?因此每次就診時,加強檢驗病人的服藥依從性很重要?預約隨訪?醫患聯絡的方式可提醒和督促病人提高其服藥依從性?
2.5 護理人員積極把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制訂可行的健康教育措施?如通過電視,廣播,宣傳考核,派發健康小冊子或健康處方,開健康教育講座等形式向高血壓患者講授高血壓疾病原因?病程?用藥的療程及藥物不良反應,特別強調長期規律綜合治療(藥物?飲食?運動?心理),定期監測血壓的意義,提高患者在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從而提高服藥的依從性?
2.6根據病人家庭經濟狀況,合理選藥?可根據病人家庭經濟狀況可選用價低療效肯定的降壓藥物,從而提高服藥依從性?
2.7處理藥物不良反應?向病人講解用藥后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及臨床表現,讓病人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從而保證不中斷用藥?研究表明,每日用藥一次的人群其服藥的依從性91.4%,每日用藥兩次者的依從性87.1%,每日多次服藥的依從性83.2%?依從性隨著服藥次數的增加而降低,對于記憶力減退,服藥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可減少用藥頻率可提高服藥的依從性,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
2.8 飲食指導
指導病人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飲食,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限制鈉鹽的攝入,每日食鹽攝入量低于5 g~6 g以下?低膽固醇飲食,以進食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少吃動物脂肪,對肥胖者應限制總熱量,控制飲食,使其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內?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體內轉化成脂肪,促進動脈硬化?戒煙少酒,因煙酒過多引起心肌梗死,少食咖啡?濃茶?刺激性飲料,忌暴飲暴食?宜食含鉀高的食物,如黃豆?番茄?芹菜等,以及各種綠葉蔬菜?水果,如香蕉?橘子?芹菜?西紅柿?蘋果等?宜多食優質蛋白和維生素食物,如魚?牛奶?瘦肉等?多食含鈣食物,美國醫學專家認為高血壓病人,每天堅持攝入高鈣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顯降壓效果,含鈣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醬?蝦皮等?
2.9 用藥指導 ①按時按量長期用藥:耐心?細致地為病人講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和長期治療的必要性?指導病人必須按時按量長期用藥,忘記服藥或根據自我感覺血壓高低增減藥量,可導致血壓波動,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受到損害,引起并發癥?突然停藥可發生停藥后綜合征,即出現血壓迅速升高和心悸?多汗?煩躁等癥狀?②藥物的選擇:輕度高血壓病人使用降壓藥時應從單一的小劑量開始;中?重度高血壓應選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聯合用藥,可增加藥效減少不良反應?③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的表現為乏力?頭暈?心悸?出汗?惡心等?尤其對聯合用藥?服首劑藥物或增加藥量的病人給予特別提示?預防方法是:避免長時間站立,尤其在服藥后最初幾小時,改變姿勢,特別是從臥位?坐位起立時,動作要緩慢?服藥時間可選在平靜休息時,服藥后繼續休息一段時間再活動?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當發生直立性低血壓時,應取頭低足高位,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
2.10適量運動體力活動及保持標準體重是獨立的降壓因素,具有鞏固藥物降壓效果的作用?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不但能增強體質,還能達到減肥和維持正常體重的目的?可選擇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跑步?登山等,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3.體會:護理延伸服務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療后的恢復期中得到持續的健康指導,目的是讓患者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從心里接受遵醫行為,從而促進康復,生活能 力 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提升.進一步降低了致殘率和致死率,顯著改了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