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39:04
序論:在您撰寫國歌音樂教學反思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材上的第一課欣賞內容中就有《大中國》這首歌曲,課外流行歌曲是教材的有益補充和提高,對音樂教學有一定促進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大中國歌曲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音樂大中國歌曲教學反思范文一在中班打擊樂活動開展的基礎上,本學年打擊樂活動的有效開展作為我們大班組的研究課題,在前期研討和實施方案制定后,我們的實踐活動已經開始如期進行。
與十月主題相結合,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選擇了音樂《大中國》作為打擊樂活動的素材,其節奏鮮明歡快,結構完整,段落清晰,民族味濃厚,歌詞朗朗上口、有激情,能很快抓住幼兒興趣。
在第一課時,我主要給孩子們欣賞音樂,讓孩子們在舞蹈中感受音樂節奏的歡快;讓孩子們在節奏譜中認識節奏型的規律;讓孩子們在分聲部拍節奏活動中清晰節奏表演的分工。這些都為第二課時順利進行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第一課時的成敗直接影響活動的最終效果。
音樂活動是忌諱教師的長篇大論,教師不要用太多的話語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浪費孩子傾聽音樂或者表演的時間。我的第二課時是向園內教師開放的觀摩課,所以活動開始我開門見山,讓孩子們以特殊的方式歡迎客人老師,直接進入復習拍節奏環節(站著加上身體動作拍節奏),立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很興奮地為老師們表演。
接下來,引導孩子們提取節奏型,和我的節奏譜配對,加深孩子們對節奏的印象,更進一步梳理節奏順序。在引導孩子配器這一環節我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給予適當指導,比如這一節奏為什么能配鈴鼓,這在中班已經有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再次強調加深印象。孩子們在我的指揮下 很有激情的敲打著樂器,比在中班時表現的更從容更自律。
重難點我放在拍鈴鼓的那一重拍上,引導幼兒一定要認真傾聽音樂,找準重拍拍下去,因為這一段都是弱起拍,幼兒容易在那里誤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總是在弱拍時低頭,在重拍上抬頭敲鈴鼓,動作的夸張加上表情的引導以提醒幼兒注意力集中,重視這一拍的準確性,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讓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我嘗試著在這一活動中大膽邀請小朋友來擔任小指揮,我在旁邊引導著小指揮,有時我會適時的退到旁邊,把舞臺交給她一個人,這個小朋友非常認真的模仿著我的動作,在我的幫助下順利地指揮了一個打擊樂活動,得到老師們的掌聲鼓勵。我想在今后的活動中,在這個小指揮的榜樣和我的鼓勵下一定會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嘗試做小指揮。
最后,為了提高幼兒興趣,改變我們之前慣有的打擊樂活動結構,我邀請部分孩子們表演舞蹈,其他孩子伴奏,讓我們再以特殊的方式歡送客人老師們,將普通的結束活動變成一場別開生面的歡送會,整個活動設計首尾呼應,增加了活動的完整性。
在我的活動中我很清楚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讓幼兒互換樂器,原因是孩子們的座位是孩子們自由選擇的,完全尊重他們自己的意愿選擇坐在他們自己喜歡的樂器旁。我整個環節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每進一層都加深了一點難度,似乎根本沒有時間請幼兒互換,但是在以后的延伸活動中我會讓那個幼兒互換樂器打擊。針對這一點,我想是不是我的內容安排多了,還是自身根本就怕換亂了,這將是我后面迫切需要思考的。
我將會利用我組對打擊樂課題研究的機會,跟老師們共同學習相關知識,相互探討相關問題,并相互觀摩學習,將與教師門共同努力,力爭將我園打擊樂活動的開展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音樂大中國歌曲教學反思范文二我發現了這樣的現象:當教學生課本上的內容和學唱課本上的歌曲,學生總不能認真上課,甚至有的學生表現出非常厭煩的神情;而當我偶爾唱些流行歌曲時,學生則表現出極度的熱情,在音樂課上不認真唱歌的學生也來湊熱鬧。這種情況下,我便想把課外流行歌曲引入課堂教學。恰巧,我們音樂教材上的第一課欣賞內容中就有《大中國》這首歌曲,我認為,課外流行歌曲是教材的有益補充和提高,對音樂教學有一定促進作用。
1、有些流行歌曲可以形象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音樂教學可以形象地利用歌曲形象地進行思想教育。在音樂課上,我讓學生聆聽《大中國》,學生很多都會演唱了,于是就跟著音樂唱了起來。之后我問他們這首歌曲重主要是歌唱什么的?學生很快就答出是歌唱我們偉大祖國的。我便乘機開導他們:“看來我們歌唱祖國的歌曲也不一定都是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啊,剛才這首不就很好聽嗎?”從課后的學生議論來看,效果好于以往的音樂課。
2、課外流行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一點不假。如果沒有興趣,不管干什么也無論怎樣去干,也得不到預期效果。教材上的歌曲雖動聽,但總唱難免會有些厭煩;而流行歌曲則以其新鮮的感覺吸引人,使學生能積極且精神飽滿地去學習,如果在這個狀態下講授一些重點內容和知識,復習一些常用的理論是能事半功倍的。在學生音樂鑒賞力還不高時,可以利用一些流行歌曲進行欣賞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當學生欣賞能力有所提高了,能以飽滿的熱情參與了,再欣賞教材中的重點曲目,這樣形象地進行欣賞教學,學生就會穩步提高欣賞能力了。
3、流行歌曲可以拓寬知識面,也可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進行培養。
教材上的內容雖比較全面,但對于音樂這一大的范疇來講,其范圍過于狹小,適當地引入一些流行歌曲教學,可拓寬知識面,拓寬學生視野。引入一些流行歌曲進行教學也是音樂教學的必然趨勢。如果死抓住教材不放,那些接受能力快的學生就容易被束縛住,發揮不出他們能發揮的水平,也發展不到他們應該發展的程度,那么,對于教者來說也就會有誤人子弟之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給學生加入一些課外內容,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引入流行歌曲進行教學有著多種的益處,會給我們的音樂教學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家不妨一試。
音樂大中國歌曲教學反思范文三《綱要》指出:“音樂具有開放性、寬容性和自主性。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結合主題《我是中國娃》,我們選了一個音樂活動《大中國》,目的是欣賞體驗作品氣勢雄壯,音域寬廣的特點,學習用多種手段表達、表現作品所展示的內容。
考慮到此前孩子們對這首歌曲還是很熟悉的,所以活動時我做了調整:開始部分請幼兒傾聽樂曲,說說聽完后的感受,因為曲子的特點比較鮮明,孩子的表達也很有想法,有的說“我覺得很陽光”,有的說“我覺得很用力的”還有的說“我想來跳舞”。有了第一次的感受后,在第二次欣賞中我給孩子交代了一個要求“聽第二遍的時候,每人學一句自己覺得最好聽的歌詞”。有了這樣的要求后,孩子都帶著問題來欣賞第二遍,所以在學唱一句環節時,孩子基本上把第一段的歌詞給記憶了下來,通過跟他來學一學的形式,孩子們學的很開心。有些句子因為比較成人化,孩子在學唱中有些困難,特別是對于“經過那個多少那個風吹和雨打”歌詞的理解,我就用孩子們的語言給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釋:因為我們祖國有許多的寶物,外國的人想來搶走我們祖國的寶物,所以他們來打我們,經過戰爭,我們中國人終于把這些外國人趕出去了。孩子們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詞,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種自豪、開心的感覺。最后,請幼兒欣賞音樂,自由舞動起來,一些孩子還能合作表演,效果較好!
一、音樂教育的觀念更新與基礎理論研究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34篇,主要涉及音樂審美、音樂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在音樂研究中的應用、多元智能理論與音樂教育實踐等問題。尹愛青《解放、創造、發展?生命質量提升的本質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一文認為,審美活動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徑,通過音樂審美教育的方式尋求人的審美發展、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任愷《基于“相冊”的動力學習范式與藝術學習中元認知的形成》探求了藝術學習中“學習主體――‘相冊’――學習客體”的新學習范式。該專題的論文還有楊立梅《以大藝術教育觀建設基礎教育中的“藝術學科”》、郭瑋《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BennettReimer與David J.Elliott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比較》、張媛《淺談音樂教育與青少年EQ的培養――從青少年心理問題看音樂教學》、鄭斌《激發初中生音樂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策略實驗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學對中小學音樂綜合課的啟示》、黃麗《試論我國推進創造性主題音樂教育的幾個維度》等。
二、音樂教育的文化與歷史研究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14篇,主要涉及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文化傳承及中國音樂教育歷史研究等問題。謝嘉幸《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中國大陸學校民族音樂傳承》一文通過“傳統文化”、“現代教育”與“后現代傳媒”三個概念,透視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中國大陸學校民族音樂傳承問題。文中指出要解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問題,唯有將文化與教育兩方面統一于學校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紅《文化守望與全球視野――論黃自〈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一文通過對黃自《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的分析,闡述了該教材中蘊含的全球化概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守望姿態的完美結合。這一專題的論文還有馬東風《中國原始音樂教育的意識與形態》、林琳《哈爾濱早期俄僑音樂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國近代教會學校音樂教育之影響管窺》、羅琴《中美音樂課程標準比較――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張斐《文化傳承與認同中的音樂教育》、郭潔《論文化與人類發展和音樂教育的關系》、李紅蕾《“母語”的回歸――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趙昕《在國際交流中直面中國大陸音樂教育問題――音樂教育研究問題的國際論壇交鋒》等。
三、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27篇,涉及基礎音樂教育、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等問題。金亞文《我國基礎教育音樂教學大綱的發展回顧》一文通過回顧基礎教育音樂教學大綱的發展歷程,得出啟示:在縱向上思考,是對歷史經驗的繼承與革新;從橫向上梳理,是對國外經驗的參考和借鑒。李冠蓮《有關中學音樂欣賞課教學預設與生成的辯證思考》從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現行音樂教學中出現的某些偏頗,探求導向有效生成的種種途徑。本專題論文還有方楠《走進網絡社會的高等音樂教育》、孫梅《網絡音樂資源的缺陷與教育對策》、劉琨《走了這么久,你變了沒有――新課改背景下城鄉基礎音樂教育發展之比較》、黃文翠《“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彰顯――義務教育音樂教材兩個不同版本的取樣分析及比較研究》、鈕小靜《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陳棟《國樂飄香飄香國樂――論高師民族樂器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費鄧洪、費茸《我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不可忽視的內容――音樂的數學性》、許冰《論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在社區音樂教育中的開發利用》、梁莉《淺談音樂課程綜合理念的本質與實踐模式》等。
四、音樂教學實踐研究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42篇,是所有參會論文中數量最多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音樂教學實踐的研究始終是最受音樂教育工作者們所關注的研究課題。郁正民《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音樂課目標教學實驗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一文依據教學論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立足國內眾多的實踐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體現目標教學本質特征的、具有多種應變能力的結構因素和結構方式,組成最一般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作為音樂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基本結構形式。陳雅先《略論視唱練耳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一文通過對視唱練耳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考查,使音樂基礎課教學工作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決策依賴的是哪一些心理學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決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問題。本專題論文還有鄭莉《創造是音樂的生命,音樂促進我們創造――簡論音樂教育與創造能力培養的關系》、陳玉丹《在〈音樂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發展學生音樂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樂教師教育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27篇,主要針對我國音樂教師的培養模式、課程教學、中外音樂教師培養比較等展開探討。周世斌《我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現狀之虞――從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引發的思考》一文以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先驅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為借鑒,提出“素質教育的實施,決不意味著精英教育從教育舞臺的退出。兩種教育模式必將是互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國家教育發達、人才輩出所需之堅實金字塔”的觀點。代百生《德國的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模式及其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對德國音樂教育專業的三種形式――普通學校音樂教師教育、專門音樂教師教育以及音樂教育學理論專業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可資借鑒的方式與方法。本專題論文還有蔡世賢《音樂教師教育的重要構件――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迎《蘇格拉底“助產術”對我國音樂學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啟示》、尹愛青、金順愛《“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高師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王昌奎《試論高?!翠撉傥墨I與教法〉課程的性質與教學模式設計》、孫強《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李飛飛《從課程對比看音樂教師的培養》、高偉《高師鋼琴教學內涵的二維闡釋――一種基于音樂審美文化與文化傳承理念的解讀》、呂志芳《對音樂學專業應屆碩士研究生學習方法的幾點思考》、張小鷗《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參加第27屆國際音樂教育大會有感》等。
六、音樂教育研究方法與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9篇。其中,涉及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論文3篇,涉及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發展趨勢的論文6篇。馬達《行動研究與音樂教師專業發展》論述了行動研究的內涵、特點和實施步驟,并根據音樂教育的特點,闡述了行動研究對音樂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鄭衛新《從方法論角度探討我國音樂教育學研究》通過對我國部分音樂教育研究文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闡述了音樂教育研究必須注重方法論的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本專題的論文還有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對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學解釋學思考》、馮潔《馬來西亞第27屆ISME大會的創造性教學教育觀――對創造性教育論文及實踐的評述》、吳珍《從〈2020視野〉展望美國音樂教育價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對話中的傳統音樂――15屆國際學校音樂教育和教師教育研討會初探》、王麗莉《色彩斑斕的民族音樂教育――印度音樂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會還安排了三場重要的學術報告,這三場專題報告分別是:來自美國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樂教育的全球展望與評價》,美國紐約大學音樂表演藝術系主任、著名的實踐哲學的倡導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實踐的音樂教育》,香港教育學院體藝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術與本土化教學:音樂教育實踐與研究的新趨勢》。三位國際音樂教育界專家的到來使會議具有了國際性的對話色彩。
在大會專門設置的workshop的教學實踐研究會場中,許卓婭、李妲娜、楊立梅、鄭莉、余丹紅等分別就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學、綜合藝術課堂教學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等課題作了精彩的現場教學示范。
音樂教育學是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一門年輕的新學科,1990年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學學會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樂教育學者的帶領下,平均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性音樂教育學科研討會,這些研討會有力地促進了音樂教育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出現了一大批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2004年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吸納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學會為團體會員,同年8月兩個學會第一次在大連聯合舉辦全國音樂教育學科研討會,本次長春會議是兩個學會第二次的合作。從本次研討會收到的論文來看,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較前幾屆研討會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寬了研究領域,運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從新的視角看問題,特別是在音樂教育文化、音樂教學實踐、音樂教師教育等研究領域出現了一批較高質量的論文。近年舉辦全國性音樂教育學科研討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關注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發展動態,本次會議邀請國外音樂教育專家介紹當前國際音樂教育發展情況,使與會者獲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會還有一個特點,即來自全國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共70余人參與了會議。研討會為研究生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會議期間召開了研究生座談會,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導師參加了座談會。與會師生就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學習方法及研究生培養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次大會還評選出第三屆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
從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長春會議的召開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
當《義勇軍進行曲》突然奏響的時候,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驚喜,現場的觀眾多少有點措手不及,但隨即而來的就是一種發自心底的震撼和感動。帶給觀眾這份感動的是來自委內瑞拉的“神奇小子”杜達梅爾和他棒下的西
蒙?玻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12月11日和12日,這支170人的超龐大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與北京觀眾見面。
管弦版“國歌”別具魅力
演出開始前,每一位進入音樂廳的觀眾都被舞臺上的景象嚇了一跳,平時看起來非常寬敞的舞臺此時卻擁擠不堪,密密麻麻的椅子和譜架塞滿了臺上的每個角落。樂手們足足花了好幾分鐘才全部落座,舞臺上黑壓壓的一大片頗為壯觀。一頭爆炸卷發的杜達梅爾小心翼翼地從狹窄的空隙中側身而過登上指揮臺,當人們還在為眼前的情景嘖嘖稱奇時,杜達梅爾手臂一揮,《義勇軍進行曲》開頭那嘹亮的小號已然響起,于是出現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與平時聽到的管樂版國歌不同,加入了弦樂的國歌給人感覺音色更加飽滿,層次更加豐富。170人的龐大樂團氣勢雄渾,莊嚴肅穆之余增加了幾分溫暖和包容,具有一種別樣的魅力。一位跑音樂的女記者表示,平時看過這
么多演出,聽過無數次國歌,但是這一次當國歌奏響的那一瞬間,真的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改變21世紀音樂史的人
當晚除了演奏中、委兩國國歌之外,音樂會的正式曲目包括拉威爾《達芙尼與克羅埃》第二組曲、卡斯特拉諾斯的《帕卡依里瓜的圣十字架》交響組曲以及觀眾熟悉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這群年輕人充分展現了他們的音樂才華,27歲的杜達梅爾和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樂團為這三部風格不同的作品注入了更加豐富的色彩。杜達梅爾像一位繪畫大師,他手中的指揮棒像一支畫筆,隨著樂曲的起伏上下飛舞,描繪出一幅五彩斑斕畫卷。
出生于1981年的古斯塔夫?杜達梅爾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才華橫溢的青年指揮家之一,無數的溢美之詞都曾用在他的身上,而看過他現場的音樂會后,就會覺得這次贊美都不過分。西蒙?拉特盛贊杜達梅爾“是我遇到的最令人驚訝的天才指揮家”,巴倫波伊姆興奮地說:“他的指揮是那樣的超凡,是我近些年聽到的最棒的演奏”,而洛杉磯愛樂樂團的行政總監博達更是將杜達梅爾稱為是“改寫21世紀音樂歷史的人”。
“魔幻兵團”引發教育反思
西蒙?玻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由委內瑞拉指揮家何塞?安東尼奧?阿布萊烏創建,以委內瑞拉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爾的名字命名,樂手年齡在12-26歲之間,因其出色的藝術水準和傳奇的經歷被稱做“魔幻兵團”。
本學期,我校音樂教研組將以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區教研室、學校和教導處的工作計劃要點,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大力加強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提高全組教師群體專業化水平為目標,從創新思路、注重實效入手,努力在創新教學,創新學習方面取得新突破!以此來不斷促進每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全面、高效地提高我校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認真領悟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重點和難點,用好、用活教材。
2、認真落實教研組工作計劃,切實按照學校要求按時進行教研活動,不走過場,保證上好本教研組的每一節單元研究課。
3、以有效教學為核心,立足課堂,加強本教研組教師之間的交流與研討,反思與總結,扎實有效的進行課堂教學與校本課程研究。
4、積極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和學習,精心設計好每月的優質課,完善本教研組電子備課資源庫。
5、用心練習音樂專業基本功,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專業化素質,為我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6、共同參與,強化磨、聽、評課活動。
7、開展音樂特色活動,做好學校藝術工作。
8、切實加強“師帶徒”工作,縮短青年教師成長周期。
三、工作重點
1、全組培訓和學習多媒體課件制作和運用技能。
2、積極準備參加全區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及教材通識活動。
3、及時撰寫博文,更新教師博客,實現教研組網上教研,創建學習型教研組。
4、開展“唱響三歌”(國歌、隊歌、校歌)系列活動。
5、開展中高年級豎笛、口風琴吹奏比賽。
6、為配合學校創建“禮儀特色學校”,打造儒雅公民,營造書香校園,開展“禮儀兒歌我能唱”、“唐詩歌曲大家唱”活動,評選校園禮儀小歌手。
7、制訂我校 “慶六一文藝演出”排練演出籌備工作計劃,并按計劃認真落實實施。
8、全組教師積極撰寫論文、隨筆和反思等文章,踴躍投稿發表。
9、繼續搞好區級課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學、樂學的研究》的工作。
四、主要工作
二月份
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三月份
1、初步建立學校音樂特長生檔案,并且按照聲樂、器樂、舞蹈進行分類,從而形成我校音樂人才庫。
2、落實教學常規,精心備課,上課,認真進行教學反思。
3、做好“器樂進課堂”的普及教學工作。
4、開展“唱響三歌”(國歌、隊歌、校歌)系列活動。
5、開展教研組“人人一堂公開課”活動,并且組織組員進行同學科和跨學科之間的聽、評課活動。
四月份
1、繼續落實教學常規,精心備課,上課,認真進行教學反思。
2、重溫新課標,學習新理念,鉆研探索有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方法。(業務學習)
3、繼續開展師徒互聽、評課活動。
4、繼續開展“唱響三歌”活動。
5、積極準備參加全區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及教材通識活動。
6、做好西寧市少兒聲樂、器樂、舞蹈比賽報名工作。
五月份
1、繼續落實教學常規,精心備課,上課,認真進行教學反思。
2、組織本組成員進行音樂教材分析,領會教材的結構體系及單元教學要求。
3、開展集體備課活動。
4、繼續開展“唱響三歌”活動。
5、開展中高年級豎笛、口風琴吹奏比賽。
6、開展“禮儀兒歌我能唱”、“唐詩歌曲大家唱”活動,評選校園禮儀小歌手。
7、做好“慶六一文藝演出”籌備及排練演出工作。
六月份
1、開展“慶六一”文藝演出活動。
2、繼續落實教學常規,精心備課,上課,認真進行教學反思。
3、《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學、樂學的研究》課題研討活動。
一、以樂感人,激感
日常中,有的人總把品德教育當作一項“政治任務”而加以漠視,生硬說教顯得蒼白無力,沒有領會學生的情感,沒有觸動學生的心靈,根本無法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當我們為某些學生在升旗儀式上的隨意說笑感到失望,當我們聽到學生在唱國歌時那松散無力的聲音而感到無奈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教育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持之以恒把德育貫穿于教學之中,激起學生的滿腔熱情學習,找到學生內心的共鳴,感動他們。比如:《國歌》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樂曲,它雄壯、高昂、振奮人心,以鮮明的節奏和號角式的音調催人奮進,塑造了中國人民威武不屈,為爭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奮戰的音樂形象。過去它曾激勵無數中華兒女、愛國志士奔赴抗日前線;而今,又以新的姿態與活力鼓舞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革和建設……“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雙雙被壓在廢墟下仍緊握筆的拳頭,那些為給災區獻血而排成長隊的隊伍;“小伙伴,挺??!”的橫幅以及在廢墟下孩子們齊聲高唱《國歌》的事跡;讓學生充分感受殘疾運動員金晶的愛國之心及頑強的意志;北京奧運會升旗儀式那一刻國歌響徹鳥巢時的震撼;運動健兒奮力拼搏的精神……在教學中,我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國歌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結合每周一升旗儀式,當國歌響起來,學生們仰望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高舉那稚嫩的小手,顯得那么莊嚴肅穆,民族自信心和時代責任感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通過優秀音樂作品學習,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加他們的民族文化底蘊,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驕傲,鼓勵他們為民族的振興和國家富強而努力學習!
二、以曲動人,美化心靈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它以樂曲的旋律、歌詞的語言、演唱的情感來陶冶情操和凈化人的心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領略音樂寶庫中的大量音樂財富,讓美好的旋律在孩子們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2008年8月8日是舉世矚目的日子,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此驕傲和自豪。雖然那個激動人心的八月已經過去,但國歌響徹鳥巢的震撼、奧運健兒奮力拼搏的精神仍是孩子們生活中關注的話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仍然激勵著孩子們不斷進步。以“五環旗奧運會”為主題,課堂上我安排了學唱歌曲《我和你》、《小小足球賽》以及聽賞樂曲《運動員進行曲》三個教學內容。通過學唱、聽賞和音樂技能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樹立鍛煉身體、強健體魄、報效祖國的意識。如:歌曲《我和你》是第29屆奧運會主題曲,言簡意賅卻觸動了人們心靈深處渴望溫馨、友善和友情的情感,表達了21世紀人類共同的“和諧”與“和平”的奧運理念。教學中我從兩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學理念和諧美
課堂情境的創設包括兩個部分,一為“情”,二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環境、場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樂教學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師創設一種融聽、視、感、觸為一體的環境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角色。營造和諧的教學情境能夠給人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如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課時,可以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以情為紐帶,以情激情,以情傳情。在教唱時不僅教學生會唱、唱好,而且對國歌的作者、創作背景,及國歌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做介紹,啟發學生思考唱起國歌時聯想到了什么?同時要求學生注意歌曲中的音樂知識,如休止符、附點音符、三連音、力度記號、進行曲速度等。讓學生在激越的歌詞雄壯的旋律所表現的音樂藝術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使他們懂得“國歌”是祖國的象征,民族的心聲。可以讓學生回想一年級學過的《國旗,國旗真美麗》,啟發學生重新編排動作,載歌載舞,以動激情,這樣恰到好處地抓住了愛國主義教育這個結合點,加深學生對“國歌”的認識,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學生對國旗崇敬、熱愛的心情油然而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口琴吹奏國歌的前奏,使學生在自己演奏的樂曲中體會三個三連音所塑造的矯健、雄壯的藝術形象,這種通過“聽聽,唱唱,跳跳,奏奏”使學生理解作品的藝術形象及思想內涵,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做法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音樂特有的功能。
二、注重師生情感交流――教學氛圍和諧美
師生情感的和諧交流、教學氛圍民主和諧會促進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師生關系的和諧會幫助教師樹立尊重生命價值的學生觀,探索師生互動發展的學習觀,確立不斷發展的課程觀和重視教育的過程評價觀。
教師與學生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就要求音樂教師要有一顆童心,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彈、唱、跑、跳,要用學生易于接受的兒童化語言,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其次,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優美的語言、鼓舞的話語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為完成音樂教學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用心創設多元整合――教學方法和諧美
在音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元整合,拓展音樂教學空間,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營造一個開放、和諧、創新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設計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的多元化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開放思維、自主表現和創新表演的時間和空間。如:教學《春天在哪里》,可以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創作“四季”歌曲,配有優美的朗誦、可愛的肢體動作、口技模擬鳥語等,展示多元藝術所具有的綜合美,既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又豐富了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創新表現力。也可發揮“整合”的思路進行設計:以聽―看―想―談―做―演,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示對春天的感受。有唱、有跳、有寫、有畫……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這樣將詩、音、畫“整合”在一起,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歌曲和相關知識,更使他們在體驗、參與、實踐中獲得了美的享受。
演繹與互訪
2016年3月,由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音樂學院聯合主辦的“攜彼岸音律,譜國音華章”中美歌劇交流活動,在兩國兩校先后舉行。該活動通過互相演繹兩國的經典歌劇來進行學術交流,為歌劇藝術的教學及創新提供有益借鑒。
3月10、11日晚以及12日上午,中美歌劇交流演出在國家大劇院和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相繼上演。中美雙方共同演繹了中外歌劇中的經典作品,中國歌劇部分采用的是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金湘教授的代表作,這是第一部叩開西方歌劇宮殿大門的東方歌劇,也是中國音樂學院面向世界樂壇所亮出的一張名片。外國劇目部分由密歇根州立大學提供,采用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創作美國本土歌劇片段集萃,分別出自《西區故事》《坎迪德》《大溪地風云》《在城鎮》等四部音樂劇。伯恩斯坦是20世紀音樂家中最獨特的風云人物之一,不同于我們教學中經常引用流行音樂領域的經典愛情歌曲,它更具有美國聲樂特色。
中美兩國的藝術家合作,不僅凸顯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作品處理的差異性,更能體現不同文化藝術背景下作品詮釋的各具特色。在演出中,美國藝術家用中文演唱了《原野》,兩國歌者的藝術家聯袂完成了主人公“金子”與“仇虎”之間的對話。這不僅是一場中、美雙方高校的交流演出活動,更是中美兩國音樂文化差異的交流與對話。
3月18日,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師生一行20人赴美國進行回訪演出,經過緊張的彩排、合樂之后,23至27日中美藝術家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聯袂演出了四場歌劇。在每天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們傾心聽唱,熱情鼓掌,完全沉浸在中美歌劇的情感世界里。當演員們謝幕時高舉雙手齊喊“友誼與和平”的時候,更是把這次文化藝術交流的意義拓展到了社會層面。
二、中美音樂文化的深度體驗與表達
近代以來,中外音樂交流是在一種不平等的態勢下展開的,主要是西方音樂輸入中國,而中國音樂影響西方的事例并不多見,少數走出去的中國音樂也主要是常規演出,很難被西方人所真正理解。尤其歌劇是一種源于西方的音樂體裁,劇目也多以西方經典劇目為主,例如《茶花女》《卡門》《圖蘭朵》《托斯卡》等。而此次歌劇交流活動,最大的亮點是打破了常規的表演模式,外國人用中文演唱中國歌劇,通過親自演繹中國音樂來了解中國文化,這在中國歌劇史上堪稱首例,
在國內的演出中,美方演員采用中文演唱歌劇《原野》,并通過中美雙方演員聯合演繹,讓這部歌劇更能體現出雙方的深入交流與對話。在中國歌劇的演繹中,出現了中國的“仇虎”與美國的“金子”之間或美國的“仇虎”與中國的“金子”之間的合作演出。當美國的“仇虎”用中文道白說到:“再黑的夜也有亮的時候,再長的路也有到頭的時候”,立刻引發場下觀眾雷鳴般的學聲!美國女高音飾演的“金子”也格外動人,她的中文咬字和美聲唱法結合的水融,字正腔圓,聲聲動情,句句入心,臺上臺下形成共鳴,情深之處時許多觀眾不禁潸然淚下!歌劇《原野》的第一任導演、金湘教授的夫人李稻川女士對這部歌劇作品再熟悉不過,但她仍被這位“美國的”金子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們懂了我們的音樂!她是我所聽過的最好的‘金子’。”外國學生演繹中國歌劇,不僅對我國經典歌劇于國外傳播起到了推廣作用,同時也拓展了中國歌劇教學與歌劇表演的發展空間與維度,為中國歌劇于世界的展演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途徑。
對于中方學生來說,與西方藝術家共同演繹外國的經典音樂作品也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這樣的交流融合,無論在語言、表演、演唱及情感表達上都與同種文化背景下合作的歌劇是截然不同的。伯恩斯坦的音樂劇用英語演唱,誕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與西方友人的同臺演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這些作品原汁原味的魅力,達到充分學習了解外國音樂、努力創造自身音樂文化的目的。中美師生一起互動,通過語言互助、角色體驗、劇目排練等多種方式的交流與學習,讓雙方師生對對方的歌劇演繹和角色定位方面都受益匪淺,形成了一次理論認知與實踐演練高度結合的學術交流。此舉是中國歌劇教學的一次創新。
除劇目、演員交流外,本次活動在樂隊、指揮等方面都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做到了真正的、全面的交流。樂隊方面,國內部分的樂隊伴奏由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愛樂樂團擔任,美國部分的演出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音樂學院樂隊擔任。指揮方面,中國音樂學院楊又青教授應邀赴美擔任美方樂隊指揮,美方樂隊指揮來華擔任中方的樂隊指揮,通過樂隊指揮的互相交流,為中美雙方管弦樂隊提供一次接觸不同指揮的交流機會。
三、交流的反思
此次中外歌劇交流活動,對于大家教學、研究的啟發很大,也引發了我們的一些思考:
1.歌劇可以打破國界的限制,成為人類深層交流的語言。這次交流活動讓從事藝術教育和理論研究者看到,所謂民族化并非僅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而是更深層次上的體驗與感受。美國師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很好地把握中國語言和音樂,深刻演繹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感情。他們用歐洲美聲唱法演唱的中文唱段,讓觀眾完全沉浸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里,美聲唱法充沛的表現力使得中國語言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泄。這不僅是美聲與中國語言完美結合的魅力,更體現出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記憶與認同!對西方藝術家來說這完全是在唱一部中國歌劇,對中國人來說,聽到了全新的音響,深感中國語言和音樂的另一種可能性。這樣的藝術效果和這份感動難道不也是民族的嗎?由此可見,民族文化的事象與情感并非僅限于形式上的,而是靈魂深處的建構與認同!
2.歌劇教學應立足于實踐,擺脫“教與演”脫節的狀況。在美國交流期間,我們訪問了密歇根州立大學音樂學院,聆聽了他們的聲樂大師課、巴洛克音樂風格課以及學生的歌劇排練課,看到富有激情與想象的學生們的課堂與實踐。我們也在思考我們的歌劇教學內容、課堂形式、教學理念……畢竟,歌劇教學一直都是當前國內聲樂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然而,我們的歌劇教學特別是歌劇的實踐教學上一直都存在“教與演”的脫節狀況,即便是有些學生具備相當的音樂基礎知識和一定的演唱能力,但由于缺乏舞臺實踐和集體合作的能力,也很難得到全面發展。今后我們的歌劇教學應立足于舞臺實踐,擺脫“教與演”脫節的狀況。
3.歌劇教學要增強完整意識。眾所周知,在我國高校的歌劇聲樂教學中,歌劇演唱通常以單首宣敘調、詠嘆調等形式來呈現,學生缺少歌劇的完整意識,這對于學習歌劇表演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遺憾的。在這次交流中,學生從不同劇目、語言,角色置換及樂隊合作中對自己提出挑戰,發現自身專業中所存弱點,挖掘其他演員身上的閃光點,提高了自身的歌劇表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