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38:58
序論:在您撰寫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中職學生;人文教育;人文課程體系
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要求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基本原則,把立德樹人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來抓,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把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然而,長期以來,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中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一直未予以足夠重視。如何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整合,促進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滲透以形成學生相對穩定的品質結構,培養高素質、高修養的技能型人才,這是構建中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1]。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一種人性教育,就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方式,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使其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它不是僅僅教給學生一些人文知識,而是促進人文學科中內含的價值向個體身心的內化,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中職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分析
我國中職學生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屬于“專才教育”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職業教育模式的轉變,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許多弊端,主要是忽視學生能力培養和人文素質教育。概括起來,目前我國中職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 教育觀念落后,辦學定位模糊
許多中職學校還存在著重專業輕人文;重“人力”教育,輕“人”的教育;重職業培訓,輕“人格”教育;偏重就業要求,忽視職后發展的現象。普遍認為中等職業教育要有較系統的專業知識;培養過硬的操作技術是務實,搞人文教育是務虛;熱衷于以學生的專業考試成績和就業率來衡量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等。還沒有真正樹立現代教育觀,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2 人文素質課程偏少
據統計,我國中職學校人文素質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并且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占的課時多, 而文學、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明顯不足,應用性專業人文課程開設較少等,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的內容和特色[ 2]。以致職業道德教育功能有限。
3 課程體系缺乏相關性,實用性不強
人文素質課程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非常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課程的理論性、邏輯性很強,但課程間的交叉融合考慮較少,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相關性,實用性不強。
4 教學評價及教學方法欠科學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我國人文素質課程的評價方法雖經多方改革,在教育評價手段上,仍然是重視認知領域目標測試,忽視情感領域、精神領域目標的評價。衡量學生的人文素質,還單純以思想政治為主,以分數定高低。評價形式雖創造了多種形式,但仍以筆試為主,分為考查和考試,開卷和閉卷兩種形式,這種評價方式與我們的教學強調理論體系宗旨密不可分,但是也存在許多弊端,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評價重共性、輕個性;重書本,輕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普遍采用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灌輸為主,教師主要為專業教師。
5 教師隊伍水平偏低
從事專業教學的老師,由于我國長期過窄和過于專門化的教育,這部分教師缺少人文學科知識的熏陶,課堂講授中,講專業知識多,講心理社會知識少,不能把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
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策略
1 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應以學生職業基本能力為軸心,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主線構建,課程體系應體現中等教育學制短、教學容量大、實踐性強和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特點,并借鑒國外教育的優點,突出人文基礎知識傳授和人文素質培養。
2 做好人文素質基本能力與對應課程體系的建設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對接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科學構建好人文素質基本能力與對應課程體系、合理選用內容,形成自身特色,以婁底市衛生學校護理專業人文素質基本能力與對應課程體系為例,對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構建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上述課程體系安排改變了傳統中等護理教育的課程結構,人文素質課程體系除保證政治類課程開出以外,還加大社會和人文知識比例,增加基本人文知識覆蓋面,滿足中等護理學生的需要,以培養學生整體護理觀。
3 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
在應對現代職場對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的新要求,突出體現在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核心能力等幾個方面[ 3],我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崗位能力要求,組織一批有經驗的職業素質教育教師,創新編寫與結合職業素質教育和班會教育模式相適應的教材。既要體現專業服務和靈活辦學的特點,又要打破傳統的按照技術學科編寫教材的模式,開發應用與專業工作相一致,與實際需求相適應的綜合性和案例性課程和教材,并及時調整設置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的需要開發符合實際的地方和校本教材,完善和豐富教材形態??刹捎煤诵恼n程的設置模式,將部分人文課程作為核心課程建設,強化人文教育。
4 改革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
采用授課、訪談、調查、網上教學、專題講座、學術活動、角色扮演、展評等教學方法,形成自學―問題―引導―討論―實踐等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通過課堂―社區―圖書館―網絡―醫院―社會,形成教學實踐體系,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途徑。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是多方面的,應根據不同層面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形成筆試―口試―小討論―專題報告―論文等多種評價方式。
5 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培養實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應多渠道、全方位進行,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中,特別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挖掘人文教育因素,發揮人文教育功能。專業教育是中職教育存在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職業教育既要以專業教育為其存在的前提,又必須以素質教育的理念為指導,以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來實現人文教育與護理教育的相互滲透。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既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貫穿于專業課教學的始終,又要通過專業課教學,將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其中,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以達到訓練出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陶冶健康的職業情感的目的[ 4]。
6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等隱性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教育不僅靠以課程教育為本的教學因素,也要配合校園環境、辦學理念和校風校貌等隱性教育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教學因素和非教學因素的和諧發展,才有利于形教育的良好氛圍。隱性課程蘊含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如校園環境、教師人格、師生關系、藝術活動、學術講座、社會實踐等,它具有廣泛的滲透性、潛在的影響力和無意識的教育價值[ 5]。只有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資源和內容,綜合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各種因素和力量,形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才能使教育的人文價值得到應有的發揮和釋放。
參考文獻:
[1 ] 唐志鵬.中專教育與人文素養 [ J ] .中國輕工教育,2001(4).
[2 ] 李秋萍,楊支蘭.國內外護理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現狀對比及發展趨勢 [ J ] .中華護理教育,2006(3):132―134.
[3 ] 熊慧群.淺論中職校人文素養校本課程的開發 [ J ] .中國電力教育,2008(11).
[關鍵詞]:系統優化 任務驅動 課程模塊
中國分類號:C41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中職學校辦學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入,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不斷加強。但是,目前一些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同普通教育模式趨同,課程設置與社會實際脫節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積極探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以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應以專業建設為依托,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結構應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學過程應體現工學交替的職業教育特點。課程體系建設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系統優化原則。教育有其自身規律,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開發,在強調市場需求導向的同時,必須考慮學校專業結構的優化以及自身實踐實訓條件,能否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第二、實踐性原則。實踐性課程是職業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為了發展學生的實踐技能,專業課程的設置要充分體現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素質,并且能體現可操作性。第三、實用性原則。課程要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職業潛能,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開發應注重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保課程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實用價值。
二、課程設計思路分析
課程體系開發設計首先應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明確課程目標;結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課程新技術的發展確定課程內容,以及職業教育課程觀、教學觀、能力觀,以問題關聯教學為導向來組織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以完整的項目或任務為載體,完成課程的實施;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考察和評價,來完成對課程的考核。課程設計思路,課程應該對接崗位職業能力,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
二、課程體系框架結構分析
目前中職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模式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重視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的教學,技能實訓和頂崗實習教學環節比較薄弱。根據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和職業學校課程設置的管理體制,結合市場調研和崗位分析情況,科學設計職業教育課程框架體系(如圖),根據崗位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圍繞文化基礎課程模塊、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專業技能模塊等三個模塊進行課程建設。第一、文化基礎課程模塊服務于職業生涯發展。文化底蘊與修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不竭源泉。第二、職業教育必須服務于學生就業,強調技能培訓,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訓實習兩個模塊是專業課程開發的重點和突破口,需要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針對工作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科學設計和開發專業課程體系。第三、實踐實訓教學的組織和實施。以工作崗位任務為驅動,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培養職業技能為本位,重新設計和研發教學環節和內容,建立完善的實施和管理細則。
三、課程體系建設的現實路徑探索
課程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載體。中職學校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或開發適合本校的課程體系。第一、采取多種途徑,開發課程資源。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行業、企業的現實需求,依托學校專業建設,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的課程資源,尤其應注重爭取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課程體系開發,整合跨界專家資源,優化課程開發團隊結構,或者引進優質專業課程資源,學習借鑒再創新。開發校本教材,建立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第二、“理實交融”的課程實施模式建議。工學交替課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的內容進行整合,以學生為中心來實施教學。在教學中應積極改革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和綜合使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做合一”。第三、完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尤其應注重技能考核。將考核評價重點放在考核學生的能力與素質上,一是考核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性學習和在實踐中學習的狀況;二是考核學生利用本課程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筆試和實踐操作等方式進行。注重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競賽相結合,實現課程考核評價的多元化、全程化、自主化。
【參考文獻】
【1】杜連森:談析“職業帶”理論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啟示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J】2013.15(旬刊)
【2】葉瀾主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小學;學校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課程體系建設工作的推進,農村小學的課程體系建設工作引起了學校管理的重視,在學校若干的管理問題中,課程體系建設工作自然是最為重要的管理問題。結合近一年多來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活動,本文試就農村小學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談以下五點實踐要求。
一、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應基于學校課程育人現狀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和瓶頸,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與要求,涉及學校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需要學校干部教師的積極參與,并認真分析學校的課程育人現狀。通過對部分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校情分析,我們認為學校課程育人現狀,主要應從三個大的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學校依托課程的實施,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與教育質量的情況分析,綜合而言就是學校的辦學水平或是辦學實力的分析;二是學校課程開設的門類或區分的學習領域,其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密切聯系程度的分析;三是學校對于課程育人效果的評價手段與評價效果的情況分析。一般來講,對學校的課程育人現狀進行校情分析,可以結合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課程開設、質量評價四個方面進行。開展課程體系建設的校情分析或課程育人現狀分析,是農村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可以說是一種素材的收集與心理的準備工作。
二、農村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價值取向應放到社會實踐能力上
近年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已有的培養舉措更多側重于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等來進行,而很少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去探求實踐能力的培養路徑。現行的農村小學開設的課程,在價值取向上不是以應用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的課程,而主要或僅僅只是從知識掌握和認知發展的角度去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的課程。為此,農村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價值取向我們主張應放到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上,以此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農村小學課程體系建設需要突出校本課程建設管理
新課程改革提出三級課程體系,深化課程改革又對優化國家課程,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學習的課程有新的要求。而作為其中的校本課程,可以說是新課程改革最靈活、最具有學校特色與資源開發性的課程。校本課程基于學校、基于教師、基于學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校課程體系最富有生命力的課程建設。事實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農村學校教師而言,是一個提高課程建設能力,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推動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學校管理者或校長,如何調動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如何通過校本課程建設充實與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正是課程體系建設管理的關鍵性問題。目前,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能力不高,校本課程的形式化、運動化現象較為嚴重,湊數量,無質量,所開出的課程往往效果欠佳,能真正給學生有所收獲的并不多見。加強管理,完善制度,開展培訓,確定校本課程標準,組織研討,分階段組織實施,廣泛征求完善意見,評價效果等,是管理者實在的工作內容。
四、提高學校教師課程建設力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
新課程本身是一種學習型和開放型的課程,是以與校長、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合作、探究為基礎,并要求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正在開展的課程,它改變了傳統課程編制強調“三中心”(以學科、知識和書本為中心)的做法,從社會和科技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等角度來組織材料和精選內容,為學生提供廣博的科學知識背景和動手實踐的機會與條件。教師成為了課程的建設者、課程的改變者、課程的實施者和課程的評價者,教師作用的發揮,成為了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動力與最大的資源。在農村學校,如果有幾位有教育改革熱情,有一定個性特長的教師,則課程建設的落實,特別是教師課程建設作用的發揮就會很具有示范引領性,就會讓學校呈現出課程體系建設的最大資源開發性。許多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方案中,都將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實踐問題放到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師必須成為課程研究者、課程計劃者及反省的實踐者。現在流行的課程行動研究,就是教師的一種自我反省式探究研究,教師作為課程的實踐者個別地或合作地、系統地批判性的與反思性實踐,不斷提高課程建設的專業知識與各方面的能力。課程行動研究具有三個基本的特征:為課程行動而研究。對課程行動的研究,在課程行動中研究,農村小學課程改革要取得實效,最有效的方式是組織教師開展課程行動研究,有效提高課程建設能力。
【關鍵詞】課程體系;建設;校長;作用
對于校長在深化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作用,有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教育改革呼喚校長最佳作用發揮”。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深對于校長在學校深化課程改革,推進學校課程體系的作用認識。
一、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校長有強烈的感召作用
小學在深化課程改革時過程中,校長作為學校的法人代表,代表政府承擔管理學校的全部責任,是學校課程建設與課程體系建設的學習者、研究者、領導者和行動者,對于全體干部教師參與課程體系建設,首先就是用強烈的改革感召力去影響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有課改感召力的校長認為:在深化課程改革過程中,校長需要將學校辦成“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教育原創性的高成就的學?!?,校長擁有了課程改革的感召力,就會讓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向往課改、投身課改。事實表明,一個有人格魅力感照作用的校長,就能凝聚教職員工向著共同的目標奮進,使全體教職員工團結友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所以,提高校長的課改感召力是深化課程改革的第一需要。校長要提高課程改革的感召力,一是要接受深化課程改革的諸多新理念,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以觀念為先導,引領新課程。二是要認清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落實好自己的改革責任,率先垂范走進課程體系建設,積極進取開創性的工作。如校長通過以“學”促“研”,以“研”促“學”,走進課程體系建設,成為“新課改”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就很有必要。
二、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校長有決策指導的作用
校長是一校之魂,是學校工作的決策者和指揮者。校長的教育理念、工作態度、工作水平,直接決定著整個學校的發展水平。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其中需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好校本課程資源,需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課程體系。學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教師、校長、家長、學生、社會人士、課程專家等廣泛的參與,更需要校長充分發揮其決策指導的作用。
三、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校長有重要的領導作用
校長在深化課程改革中是領導者和管理者,對本校深化課程體系建設有規劃、組織、管理、指導的職責,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領導作用。
1.校長有課程體系建設的規劃作用。校長是要職能要求校長對本校課改實驗工作、課程開發和管理工作進行科學規劃,確定長遠的改革思路和具體的工作目標。新一輪課程改革,不只是學科教學改革,而是教育教學的整體改革,不只是簡單地調整課程、更新教材,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校長明確課改目標,把握課改方向,組織人員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提出的深化課程改革的“五個統籌”任務,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情況,認真研究規劃本校的課程體系建設,既要制定兩年、三年或更長一段時期內的建設目標,又要制定具體的工作目標和相應的工作策略、保障措施,使課程體系建設有明確的目標與清晰的思路。
2.校長有課程體系建設的管理作用。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基礎教育的一項中心工作,手校長要親自抓、親自管,更要重點抓、重點管。校長對課程體系建設工作的管理,一是組織,也就是以自己的權力和威信,以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動員、指揮和組織全體教師積極投身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創新;校長要根據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規劃,確定各處室、各位教師在建設中的工作職責,使每位行政人員和教師都有明確的工作目標,都能承擔一定的責任,都能在推進課程改革和教育創新的過程中得到提高。二是協調,也就是及時做好課程體系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協調工作,對學科教學、課程開發、課程培訓等進行時間、設施、師資的調配等,妥然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態度、績效要及時評價,激發和維持廣大教師投身課程體系建設的主動性、創造性。
3.校長有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作用。校長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者,還應該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者。校長對教師課程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一是指導教師正確領悟課程育人精神,正確把握課程建設方向,幫助教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統攝具體的課程建設思考和實踐工作。二是要為教師建設新課程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導。課程建設的設計與實施,不僅是觀念問題,更有許多方法問題、技術問題,需要校長主動給予幫助和指導。
1.課題界定
學校課程是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規劃與開發、實施與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與研究、改革與實踐,從而取得經驗,形成特色。
"國家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決定了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途徑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性。"統一的國家標準"與不同群體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又決定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必要性。新一輪課程改革所頒布的"課程標準"本身所具有的"剛性與彈性的結合",又給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國家課程校本化"不僅必要,而且可行。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對這些活動提出"課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規范來提高活動實施的有效性"。隨著一個個"活動課"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活動課"自然會逐步"課程化"。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標,校訓精神,教師職業標準,這些都可以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因為學生生活在這個校園中,受這樣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
2.1研究思路。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過理論研討深入學校課程體系的內涵;(2)尋找學校課程體系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3)找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最佳結合點;(4)探尋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優化策略,卓有成效地開展研究;(5)在探索與實踐的同時,形成經驗、理論,并使之物化為論文、報告等研究成果;(6)將研究成果初步轉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實踐,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
2.2研究方法。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結合,借助考察、專題報告會、座談會以及理論研討班、講座、經驗交流會等各種研究平臺,借助教師QQ群、信息平臺等最新的教育技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動研究法:課題研究注重"問題-方案-行動-反思"四個環節。針對問題制定方案,通過反思,發現新問題,制定新方案,開展新行動,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研究。(2)個案研究法:對學校課程體系建設進行案例研究,仔細分析其優勢與不足、特色與成效,追蹤其適應和發展情況,分析總結相關經驗。(3)實驗法:通過對新課程開設實驗,發現優勢,尋找瓶頸,不斷總結,不斷創新。(4)文獻法:對國內外有關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有關政策、法規文件及相關的研究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可借鑒的經驗。(5)要素分析法:對本課題所涉及的教材、教師、學生、教學組織和學生家長等要素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研究機制。
2.3技術路線。(1)組建研究團隊: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研究小組,抽調各部門精干人員為組成成員,發揮各自的特長,形成強勁的研究力。(2)收集相關資料:成員分工合作,收集各項相關資料。(3)組織學習交流:進行校內校外、縣內縣外、省內省外交流,獲取經驗。(4)分類實施研究:利用專業特長分學科分模塊進行研究梳理,找出關鍵,掌握規律。(5)編制管理文本:學術秘書定期收集匯總相關材料,予以分類編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結題報告:在充分實驗、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的基礎上,撰寫結題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
3.組織實施
3.1實施步驟。本項研究周期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體安排為:
3.1.1準備階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問題,通過討論,形成課題;
(2)撰寫實施方案,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課題;
(3)成立課題組,開題論證。
3.1.2實施階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計劃進行課題實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和數據;
(3)做好階段總結。
3.1.3總結階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對照實施方案,統計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結論,并予以科學解釋;
(2)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3)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結題鑒定。
3.2實施過程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o理專業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230-01
1.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目前主要采用傳統的學科本位三段式課程教學模式,職業教育課程沒有完全面向崗位需求。而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來看,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己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的特色,職業課程設置完全面向崗位需要,作出職業分析后方才進行科學設置。德國采取了“雙元制”,其課程與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英國通過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使課程內容與工作要求的結合達到了較高水平。我國推行的國家護士資格考試制度近年來雖見成效,但由于以理論考試為主,缺少實踐技能的考評環節,難免會出現理論與臨床工作脫節的現象。
2.目前國內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2.1護理教學模式落后,課程設置不合理
當前,中職衛校護理專業采用“三段式”的教學模式,這種相對落后的教學模式導致了基礎與臨床的分割,理論與實際操作應用脫軌較嚴重[1]。在這種模式下產生了兩種效應:一是理論課程趨于集中,基礎知識過于抽象,加大了學生理論學習的難度,形成了學生難學、教師難教,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2];另一方面把學習過程分成了學校和臨床兩個斷層,理論課和實踐課間隔時間過長,導致學生在上實踐課時無法學以致用,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分離。
2.2教學體系不完整,缺乏實踐教學
中等職業衛校一般都沒有自己的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因此專業實踐課的教學見習無法開展,專業任課教師與臨床醫師缺少交流,教學內容與臨床工作有脫節現象,教學內容滯后,跟不上臨床更新的步伐[3],由于未經過臨床見習,學生缺乏臨床與病人初步接觸的機會,進而影響臨床實習效果。
2.3實訓場地、儀器設備嚴重不足
中等職業衛校臨床護理教學雖有相應的實驗室,但實驗場地面積不夠,設備過于簡陋且數量不足,環境上不能給學生真實工作情境,訓練一般使用模擬人,缺乏醫患溝通,實驗室僅在上課時間開放,學生訓練時間嚴重不足。
2.4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指導教師經驗缺乏
教學師資隊伍包括學校的專業教師及實習醫院的臨床帶教老師。雖然多數專業課教師都取得了相應的“資格證書”,但中職衛校師資力量少,教學任務重,去臨床實踐的名額有限,大多數專業課教師缺少臨床護理工作經歷,實踐工作經驗缺乏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4]。
當學生步入臨床實習時,臨床帶教老師常因醫院護理工作量大,常常忙于日常護理工作,忽略了理論講解和操作示范[5]。此外,大多數醫院目前都同時與好多家醫科類大學院校簽訂實習生協議,中職衛校學生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常常是看得多,實際操作少,失去了好多鍛煉機會[6]。
3.建設符合中職衛生學校課程體系的對策
3.1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護理專業是一門具有特殊執業要求的技術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設置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臨床課相配套的實驗與示教與模擬實訓,護理基本操作強化訓練、比賽,與專業相結合的社會實踐,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等活動。
3.2 變“學科本位”為“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塊課程體系
“崗位能力本位”的課程理念,即首先把崗位工作過程解析對應到行動領域,再把行動領域轉換成為相應的學習領域,最后按照認知規律的要求,形成一個個的課程模塊。每個模塊均有各自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標準,既可以是文化課與專業課的綜合,也可以是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的綜合,這就淡化了傳統的學科分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3.3建立護理實驗中心,加大開放力度
實踐教學條件的改善是實踐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證,因此應加大對實驗室設備的投入,建立臨床實訓中心,配備專門的護理操作演示系統,建立模擬病房,培養一批標準化病人,學生在面對真人護理的同時,進一步培養了愛心、耐心、責任心,學會與病人溝通的技巧,提高了與不同病人接觸的能力,為他們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臨床提供了幫助。實驗室實行高效的管理制度,本著“寧可用壞,不要放壞”的原則,全天候對學生開放,并派專人管理,配備值班教師現場指導,增加學生操作的機會。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師水平
由于現代護理學發展很快,護理知識不斷更新,專業教師原來的專業知識遠遠不能滿足現有教學的需要,這就需要專業教師在掌握豐富的護理學基礎理論的同時,不斷拓寬自身的專業知識層次結構,把握當今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先進技術。
4.結語
中職衛生學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最終目標,課程體系的改革及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初步總結了當前中職衛校護理課程體系設置的情況,通過對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疏理和反思,有針對性的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期從課程構建的角度來為提高護理教學質量,探索一條新路子。
參考文獻:
[1]陳小英.新世紀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師資培訓班會議紀要[J].護理雜志,2000,17?。?): 56.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3]羅隆生.淺議護理專業的實踐性教學[J].社區醫學雜志,2007,5?。?) : 53.
[4]王艷華,陸萍靜.高等護理教育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教育,2008,14(1):106.
[5]鄧衛紅,宮葉琴,朱海晶.影響臨床護理教學質量的原因及對策[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4,25(l):71.
[6].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6):477.
關鍵詞:中等體育學校;物理;課程體系;建設;探究
一、對物理教材組織順序的探索
“課程”不僅要有“課”,還要有“程”。所謂“程”就是一種過程、一種程序,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更要重視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有實踐研究表明,對于相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次序教學,竟然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傳統的物理教學一般都是根據所研究的現象來安排教材順序,沒有根據物理學深層次的本質進行安排,而筆者認為這種結構的安排是不夠合理、不夠科學的。首先,從研究對象的物質形態方面來講,我們可以把物理學的教學內容分為粒子、場、波三大部分,有抽象的也有具體的,而從研究方法上來講,主要有質點、微觀粒子、場、波、剛體以及熱力學系統等,而就其線度來看,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如果從運動形式方面上來看,可以把物理學教學內容分為平動、轉動、波動、振動、隨機運動等,雖然這些運動的復雜程度不一,但是每一種運動都有其一定特點,也有其相應的研究方法。如果從闡述的物理規律分,則可以為分為演繹規律和統計規律兩大類,對于中等體育的學生來說,可能更容易接受演繹規律。想要使中等體育學校的物理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教材組織順序是教師必須要做的工作。
二、科學設置實驗教學環節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物理實驗是物理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學生不僅能夠親密接觸一些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增強思維的嚴密性,還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一些實驗技巧,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對學生學習物理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很多學校和教師都有一種“重理論”而“輕實驗”的思想,他們認為實驗在整個教學中只是一個陪襯的作用,或者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所以物理的實驗教學一直不容樂觀,要么學校投入的經費太少,沒有完善的實驗設施或是單獨的實驗室;要么教師認為實驗過于浪費時間,沒有給同學們實驗的機會;再或者教師把一切都準備好,只欠同學們“按步驟行事”的這個“東風”,認為這樣可以加快實驗的速度。在這些教學過程中,要么學生沒有實驗的條件或機會,要么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的步驟去做一些簡單的驗證實驗,導致實驗教學的效果不佳,起不到實驗應起的作用。作為中等體育學校的物理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實驗教學中的不足,讓學校和教師們都能夠對物理實驗持高度重視的態度,給學生配備完善的儀器設施,配備單獨的實驗室,給學生足夠的實驗機會和實驗空間,讓學生在實驗中體會理論的來源,驗證理論的真偽,也在實驗中感受科學、感受成功,讓學生用實驗鞏固理論知識,也用實驗促進學生對理論的進一步學習。
三、科學的課程設計
建設優秀的、完善的物理課程體系,需要有科學的、合理的課程設計作為前提保障,所以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應該多花點心思在課程設計上,讓課堂上的物理教學有一條完善的教學線條,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認為,課程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課程設計的目的。
有了明確的目的才能有明確的前進方向,才會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不走或少走彎路。(2)課程內容的選擇。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從來不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到哪就講到哪,跳躍性很強,讓學生總是摸不著頭腦,把握不住學習的方向和邊界。所以教師在課前就應該對課程內容進行一定的篩選,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教學的難度、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加清晰。(3)課程計劃的安排。課程計劃的安排一般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接受教學內容,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
物理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是為人類發展所服務的學科,也是一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科。因為物理學科包含了嚴密的邏輯思維、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的研究能力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維和能力。所以我們中等體育學校不是學物理專業的,但是物理學科所包含的眾多思維和能力都是社會需要的,是學生們立足社會需要學習的,因此建設一套合理的物理課程體系實屬必需。
參考文獻:
[1]邢杰,趙長春,樊振軍,等.大學物理課程體系的改革[J].中國科技信息,2010(23).
[2]徐明達,于佳麗.論建立開放的高職高專大學物理課程體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5).
[3]斯坎得爾·吾斯曼.提高大學物理雙語教學質量初探[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