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38:55
序論:在您撰寫音樂教育的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音樂教育對人的情緒情感的激發
音樂是用聲音表情達意的一門藝術。優美的音樂能夠滋潤和撫慰人的心靈,激烈的音樂能夠使煩惡的情緒得到宣泄,并且保持平和的心態。音樂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帶給人最直接的影響,產生強烈、深刻的情感體驗。這種流動著的聽覺藝術可不受時空的限制,直視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它通過聲音的媒介表達情感,通過引起欣賞者的情緒反應,對人的情緒起調節、激發的作用。在人的心理方面,音樂以其豐富多彩、富有創造性的聲響結構體系給人以美的享受、滋潤、陶冶和聯想。優美的音樂使人能夠以審美的姿態感悟人類的生活本質,從現實生活中獲得超越功利的情感體驗。經常聆聽音樂,能夠潛移默化地促使人的精神境界高雅,心情振奮。
二、音樂教育對人的智力發展的促進
在科學實踐過程中人們得出結論,認為音樂教育能促進人的智力發展。腦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左腦主管人體的右半部,是數理中樞,善于以推理為特征的抽象思維,與此相適應,右手與推理、秩序、數學、法律、道德等理性形態相關;右腦主管人體的左半部,是情感中樞,善于以想象為特征的直覺思維,左手與情感、想象、審美、幽默、藝術相關。邏輯(理性)思維和形象(非理性)思維的素質和能力是一切偉大發明和創造的基石,音樂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思維和能力兩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它可促使左右腦的協調發展,突破單項思維,從而喚起和激發人的想象和靈感。由于人體生理結構的緣故,形成以右手為優勢手的生產勞動,促進左腦進化為優勢腦,加上以往教育的缺欠,助長了左右腦及其思維發展的不平衡。實驗證明,右腦的信息容量(人格、欲望、情感、趣味、氣質、性格、圖像、音響等)是左腦的100萬倍,對于創造或發明來說,右腦的直覺思維作用決不遜于左腦的抽象思維。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創作、表演等都是具有實踐性的左、右手并用的活動,并無優勢手與劣勢手之分,左、右腦對話,開發直覺思維和抽象思維;音樂欣賞作為一種情感對話,也首先是旋律的高低明暗、強弱長短、音樂的情緒、音樂的形象和風格訴諸于右腦的運動,進而與左腦協調,從初步感知、情感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促進左右腦協調發展,開發大腦潛能。音樂教育對發展人的感知、注意、記憶、聯想、想象、創新等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效能。視唱練耳、聲樂學習、動作模仿能使學生的聽覺、視覺感知能力、記憶力、反應能力等感性認識更加敏銳、協調,從而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想象是創造的先導,是科學發明之母。音樂的旋律、節拍、節奏、調式調性、和聲等音樂語言所描繪的音樂形象通常帶有模糊性和非具象性,這為豐富學生想象、發展形象思維、激活靈感、促進創新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聲樂的演唱、器樂的演奏等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如依曲填詞、依詞譜曲、舞蹈創編等都需要通過感知和體驗上升到理性并反饋出來,動用多向思維,協調多種感官和神經系統才能創造出美的聲音、旋律、動作,在創作和表演的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理解力,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音樂教育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通過審美來實現的。審美包括健康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審美準則和敏銳的辨美能力,是培養學生疾惡揚善追求真理,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修養的要點,沒有這種修養人的感情對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東西會無動于衷。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審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舒伯特的《搖籃曲》學生會唱只是第一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感受歌曲的情。靜謐的夜晚,媽媽在柔和的燈光下輕輕地搖著搖籃,口中輕聲地哼著搖籃曲,臉上充滿溫馨愛意,把美好的祝愿帶給寶貝。教師在學生感受到這種溫柔安靜的情緒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要求學生,為了更好地表達出這種情緒,歌唱的氣息必須平穩、柔和、連貫,聲音位置統一,音色要柔和。然后再啟發學生認識到這種氣氛與音樂中使用四四拍子以及旋律中音程跳動之間的對應關系。學生不僅學會如何挖掘歌曲中的美,還能知道不同美是如何被表現的,知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通過寓教于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音樂教育對社會教育價值的拓展
音樂作品本身包含豐富的社會倫理思想,能夠在審美和欣賞之中將思想和文化內涵傳遞給欣賞者,給人以啟迪。音樂作品通過特殊的表現形式,使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社會倫理教育更具特色和功效。欣賞著在潛移默化和愉悅的欣賞中自覺地接受社會倫理的教化和社會文明的啟悟。華彥鈞的《二泉映月》采用單一形式的變奏曲式,深刻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憤懣,反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沉重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同時寄托了作者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以號召性的音調和果敢的節奏,概括出人民群眾負于典型意義的、吶喊等語調特點,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英勇抗爭的革命精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頑強不屈的戰斗意志,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歌聲中受到陶冶,在歌聲中聆聽到民族的心聲,將自己的一生獻給這個偉大的民族。音樂表達著對祖國、民族、家鄉和生活的熱愛,對人世間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對一切假、惡、丑的憤懣、排斥與鞭撻,還不斷地豐富、創造著進步的文化,不斷地建設、推動著健康向上的社會倫理,不斷地改變、塑造著人的心智和心靈。
總之,音樂教育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所以,在實現我國科教興國、以人為本、培養新型人才的宏偉目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和深入探索音樂教育對于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人文感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功能論 游戲說 文化的祛魅 音樂教育 以美育代宗教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體制的日漸成熟與完善,明確音樂教育應當采取怎樣一個教學目標與方法,以及實現怎樣的社會意義,這些都是有責任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共同思考的理論問題,這不僅是音樂教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問題,也應被視為音樂教育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主要命題。音樂教育應具備怎樣的功能?基于這些功能結合當下音樂教育的理論思潮與教學實踐,從而得出音樂教育的終極意義與其要實現的目標。當然這個問題應該是多層次、多維度的,人生的、社會的、藝術的多層次的音樂教育意義與目標有待于我們認識并實踐。因此,以音樂功能論為綱,可以促進我們展開對于音樂教育發展的思考。
從東西方對于音樂功能的觀念來看,大體上可分為三個主要的功能,即宣教功能、精神功能與情感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這三個主要功能決定著音樂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美學理想。
從音樂史發展的角度回溯音樂功能觀,其宣教功能是我們首先要進行理論探討的。任何藝術都具有基本的實用功能,如美術在其產生的最初階段主要用于“象形”,是對對象在視覺層面上的記錄;而舞蹈則主要和巫術儀式具有某種內在一致性,“巫”與“舞”從詞源學的角度上看,本就是一個字。對于音樂而言,音樂的早期功能是巫術與教化,而且這兩大功能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是人類文化理性化進程的結果。從藝術起源于巫術的觀念來看,藝術早期的功能均與巫術儀式相關,如洞窟壁畫和原始樂舞都是巫術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人與自然的重要渠道,然而隨著人類社會文明形態的演進與發展,巫術與原始宗教的儀式必然由一個“非理性”的巫覡文化向一個更加理性化、秩序化的道德文化方向進行拓展,亦即馬克思·韋伯談到的“文化的祛魅”。從西周開始,中國禮樂文化勃興,中國音樂的文化形態也從巫術儀式的附屬物成為道德宣揚的主體內容,并在西周成為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中華文明的全面成熟與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在文化領域最為莊重與嚴肅的體現。應該講“禮樂文明”源于商以前的巫覡文明,并加以理性化的結果,在對待音樂藝術的問題上,保證巫術儀式中音樂的表現性并賦予其道德教化的文化特性,從此音樂與道德宣教就結合在了一起,《尚書·虞書·舜典》中說:“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音樂的感性、和諧特質成為人性教育的最佳途徑。
而到了春秋時代,孔子尤其重視音樂的道德教育功能。《論語·泰伯》中說:“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背浞终J識到了文化(包括音樂)對于完善的人格養成的重要作用,而“樂”為“六藝”之一,其重要性被儒家思想一再強調,如《論語·先進》中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然而,對于音樂風格的品鑒,孔子也與道德品格進行了有機的關聯,《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而對于音樂風格的批評方面,孔子認為“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應該說孔子的思想也影響到了后來儒家學者看待音樂教育的觀念,《荀子·樂論》中說:“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之足以辯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p>
這種將音樂與道德宣教相結合的思想發展到了公孫尼子的《樂記》那里,應該說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樂記》不僅強調了音樂與道德之間的互動關系,而且為這種關系找到了一個美學范疇加以描述,那就是“和”。也就是說只有達到“和”的標準的音樂才是合手“天道”的,才是樂理的象征,“大樂與天地同和”。應該講《樂記》很好地實現了音樂表現理論與教化理論的結合,是中國古典音樂美學成熟的重要標志。“凡樂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p>
實事求是地講,在魏晉南北朝之前,中國古典音樂理論以道德宣教為其主要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音樂美學理論與當時的視覺藝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我們再將視角轉移到音樂藝術的精神功能,所謂精神功能即音樂藝術所能實現的音樂喚醒人類心靈,使人達到至善至美的永恒境界,亦即海德格爾提到的“精神的棲居”。藝術使人達到心靈自由,胸無纖塵的審美境界,這點在音樂藝術中也不例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老子·第十一章》曾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從這段文字中不難得出道家“法天貴真”的理論,強調心靈與審美無條件的絕對自由,“物物而不物于物”,具體到音樂藝術領域來說,至妙至神的審美境界不是通過刺激聽覺器官而實現,與之相反,只有能與心靈與人生相契合的音樂,能喚起人類心底對于自由與人生的理解,才能達到音樂藝術審美理想的最高境界,而莊子提出了“天籟”說,“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在天籟、地籟、人籟三個層次的音樂中,莊子認為天籟接近自然,最為抽象,也最能深入人類心靈從而帶來靈魂的超脫與解放,即“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也就是黑格爾提到的“行而上的慰藉”。由此可觀,中國美學典籍中十分注重音樂的精神功能,由音樂欣賞的過程轉化為自由心靈的獲取是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最終目的與要求。
在西方音樂理論界,類似的觀點同樣存在。在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看來,藝術的起源在于自由的無功利的游戲。席勒在其《審美教育書簡》中分析了藝術產生的經歷:“由需要的強制和自然的嚴肅性經過盈余的強制和自然的游戲,才能轉變到審美的游戲?!?“這種游戲出發,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形成的嘗試終躍到審美的游戲?!?“不滿足于把審美的盈余納入必然的事物,自由的游戲沖動終于完全掙脫了需要的枷鎖,從而美本身成為人所追求的對象?!毕照J為人性是分裂的,這種分裂在人身上存在著兩種沖動,即形式沖動和理性沖動。前者的對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對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則,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是理性的人。人要從自然人走向理性的人,中間必須要有一座橋梁,這就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使人恢復健康、賦予人以心靈美,充當人性的教師,它喚起人身上的第三種沖動——游戲沖動,這使得感性和理性、物質與形式等對立都結合起來,從而克服人的分裂狀態。對于音樂藝術席勒指出:“正如形式逐漸地由外部深入到他的住宅、家具、服裝,后來開始掌握人本身那樣,形式起初改變人的外部,然后改變人的內部。喜悅的無規則跳躍成為舞蹈,無定形的手勢成了優美而和諧的手勢語言,情感產生的混雜音響發展到服從節奏而變成歌曲?!币蚨囆g就從審美游戲中的審美外觀的自由形式中逐漸擺脫了需要的強制,超越了物質的束縛,由自然的必然走向自由的表現,最終就獨立地生成了。這實際上是從審美游戲的角度進一步肯定了藝術的人類主體性、自由創造性、超功利性、獨立自主性等審美特質,進而與藝術的“自由表現”的審美本質相對應起來,而且,在藝術的這個生成過程中,自由形式的巨大作用也得到了突出強調。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席勒認為藝術就起源于一般的“游戲”,而應該說,席勒認為藝術生成于審美游戲中自由形式的創造,或者說,藝術生成于創造自由形式以表現人性自由的審美游戲沖動之中。
然而藝術美學界對于藝術與自由的關系討論不僅僅限于此,20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融匯中西方藝術哲學的精髓,在《林中路》中,海德格爾提出了“人,詩意的棲居”,即只有領悟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真理,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自由,同時代的法國存在主義藝術美學家讓·保羅·薩特也提出“審美是對人的自由的肯定,藝術作品是自由的召喚”。
藝術的功能問題,除了以上談到的兩點,第三點我們也有必要進行討論,那就是藝術的情感宣泄功能。音樂是抽象的抒情藝術,音樂的旋律美往往與人類的情感達成一種“異質同構”。20世紀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其著作《藝術》中提出了“一件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繼之他又補充道:“有意味的形式是對某種特殊實現的之感情的表現”。那么,具體而言,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根據克萊夫·貝爾的出發點是視覺藝術品所引發的審美情感,他說:“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感情的親切感受,喚起這種情感的物品,我們稱之為藝術品。大凡反應敏捷的人都會同意,由藝術品喚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其實這些觀點已很明白地透露出了克萊夫·貝爾的觀點,即藝術品的形式因素與人類情感之間的同構關系,從藝術美學發展的文脈歷程來分析,這種觀點多少受當時風靡美學界的阿恩海姆的“格式心理學”的影響,而克萊夫·貝爾只是在阿恩海姆的基礎上將同構理論中的美的形式因素落實在了藝術形式的層面上而已。而20世紀著名的符號學美學家蘇珊·朗格也對藝術與情感的關系做了更深層次的探索與研究,她最大的貢獻在于給藝術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這個命題是極具開創性意義的。蘇珊·格朗認為,藝術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表現性是一切藝術的共同特征,所謂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就是說藝術是對人類情感本質的反映,而這種反映是以人類符號出現的,而在20世紀抽象主義藝術大行其道,從實踐的方面印證了藝術形式與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
而在中國傳統藝術美學中,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藝術功能論的重要觀點即“詩言志”也就是講藝術的重要功能是抒發主觀意志,而在魏晉南北朝時,鐘嶸在《詩品》中首先提出“詩緣情而綺靡”,這一提法是突破性的,昭示了中國藝術由“言志”轉向了情感的抒發與表現。而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說:“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敝苯訉⒅袊糯缹W的兩個范疇“情與志”做了等同化的解釋。同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暢神”論,王微在《敘畫》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美學觀點,這些觀點共同構成了南北朝美學的脈絡,豐富了中國古代藝術美學的精神和文化建構。而在音樂理論方面,嵇康在其音樂美學名著《聲無哀樂論》中認為,音樂是自然的產物,本身并不包含哀樂的情感,即“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系于聲音”。這樣的命題初看似乎是在講聲音與情感關系的割裂與疏離,然而如果我們詳加考察就會發現,嵇康不是認為兩者毫無關系,而是認為,音樂雖不直接與哀樂相關,卻是存在于人的內心的,“夫哀心藏于苦心內,遇和聲而后發”,而從這個角度看,聲音與情感是有著直接的溝通渠道與內在聯系的。嵇康提出“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感。然而哀樂之情均也。今用均之情,而發萬殊之聲,斯夫音聲之無常哉?”可以看出他認識到了主體的本身。哀樂在欣賞音樂時所起的作用,即審美中主體本身的情感作用。而到了近代,魯迅先生提出了“吭唷吭唷派”,這種肇端于勞動中情感宣泄的聲音傳達便可以定為早期的音樂表達,這種藝術的特質在現今的“信天游”粗獷、豪爽的樂音中還能看到文化的遺存。先生在其藝術功能的省思上,突出表現在美感教育,他的“以美育代宗教”學說對中國藝術教育的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藝術表達的主旨是抒感,音樂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實現著“樂教”的意義。
音樂藝術的宣教功能、精神功能與情感功能是進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徑,是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契機。從音樂教育的基本精神與內涵上看,貫徹音樂教育本質在于實現人的多元化發展及均衡發展,又可以實現社會和諧與穩定,具有多重的社會與教育意義。應該說,我國的音樂教育的開展尚不完善,各地區的發展也不均衡,在不少中小學以及高校中逐漸被邊緣化,這種現象是值得警惕與反思的。一個和諧繁榮的社會需要信仰與偉大人格的力量,缺失信仰與理想的民族在當下快速變化的文化景觀下是十分容易迷失的,只有樹立我們的追求與理想,社會的發展才能找到方向和驅動力。音樂教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以精神的方式引領我們,而且彌合了在迷失的社會中人性的分裂。偉大的音樂可振奮一個民族,如《義勇軍進行曲》與《馬賽曲》,同時也可以使我們清醒意識到我們的歷史責任,因此音樂教育的意義是多元性的。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肩負歷史責任的,通過我們對于音樂教育的社會意義與精神意義的比較與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音樂教育在當今樹立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和引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從而實現社會精神的不斷豐富與發展,加速和諧社會的創建。
參考文獻:
①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那么,音樂為什么能夠表現人類心情最內在的東西呢?
尼古拉?哈爾特曼是這樣解釋的:第一,音樂的世界與心情的世界都是非空間性與非物體性的,二者都處于流動狀態與變化過程中,都在興奮與安靜、緊張與解決的對立運動中發展。與視覺藝術相比,作為聲音藝術的音樂能夠把感情的各種各樣的形態最直接地表現出來。第二,音樂中聲音的各種要素比視覺要素具有更強的情緒內涵。比方人的聲音就具有豐富的情緒性表現,音樂采用這種情緒性的要素,并用旋律、和聲、樂器音色等有意識地加以強調并增強這種情緒性,可見音樂的音響“素材”實際上已經成為情感表現的基礎。
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動力性的過程,這正是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梁??梢赃@樣理解,感情和音樂都在時間的過程中進行,都具有一種非物體的性質,雖然與視覺的固定性無關,但都內含有動力性的運動性。而賦予這種最單純的旋律樂恩以生氣的,除了力的運動,還有一種一時性的感情沖動,也會隨著力的運動的發展而賦予它生氣。這表明,音樂的音響具備了與心理狀態相融合的可能性。
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樂論《樂記》早就清晰地揭示出人的情感體驗與音樂音響形態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樂記?樂本篇》中具體論述了某種情感會導致什么樣的音響表現形式:“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音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這也正如黑格爾所說:“在聲音和情感的內在本質上,存在著遠近不同的對應關系”,它們在運動形態上都存在著高低的起伏、節奏的張弛、力度的強弱、色彩的濃淡等。這就是說,音樂以類比或比擬的方式,為多方面地、細致入微地模擬和刻畫人的情感活動提供各種可能性。
這就是說,音樂表現人類豐富的情緒、情感是有章可循的,作曲家是依據一定的章法和規律來表現和傳達人類最豐富的情緒、情感的,音樂作品在情感性質上有它一定的確定性,人們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應該與作品的情感性質基本一致。雖然不同的人可能對同一首樂曲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但并不是每一種反應都是合理的,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確理解音樂的能力。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的那樣,對于非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無濟于事。顯然,欣賞音樂的美,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需要具備一個“音樂的耳朵”。那么,怎樣才能培養“音樂的耳朵”呢?怎樣才能正確感受、體驗、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的情緒、情感呢?
一方面,必須培養學生對音樂形式美的感知、把握、想象、理解能力,必須幫助學生有能力從聽覺上感知音樂的旋律、節奏、結構、音色等各種表情手段的表情作用,掌握音樂的形式美。正如哲學家笛卡爾在其《音樂入門》中指出:“種種不同的心情狀態對應于種種不同的節拍,例如緩慢節拍產生疲憊、悲傷、恐懼、傲慢等情感;快節拍則產生相反的效果如歡樂等活潑的情感。”噓然,音樂內在的情感是通過音樂的形式來表現的?!耙魳返囊粽{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以及加速、抑制、極度興奮、平緩和微妙的激發、夢的消失等形式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這種一致不是單純的喜悅與悲哀,而是二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強度、簡潔和永恒流動中的一致。這是一種感覺樣式或是邏輯形式。音樂的樣式正是用純粹的、精確的聲音和寂靜組成的相同形式。音樂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闭驗槿绱?,音樂的各種形式要素:旋律、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和聲等,被賦予各種不同的情緒特性,并用來表現人的情感。例如,在從莫扎特到19世紀的西歐音樂中,大調通常給人以明朗、肯定、堅實、積極、新鮮等印象;而小調則給人以暗淡、柔和、憂傷等感覺。 但另一方面,音樂是充滿感情的藝術,情感是最真實的,容不得半點虛偽。誠如《樂記》所言:“為樂不可以為偽。”只有源于心靈,才能進入心靈。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育工作中必須調動自己心靈深處的、真實的、誠懇的、深入的、有效的情感體驗和與音樂的共鳴,使音樂教育成為溝通師生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成為心與心的交流。
例如,“愛”是藝術永恒的主題,也是很多音樂課的主題。那么,作為一個教師,怎樣才能深刻地感受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愛”的情感,并且把這種“愛”的情感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準確、更細膩、更豐富地感受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喚醒自己內心關于“愛”的情感和體驗。
什么是愛?
當我們決定和孩子們一起在藝術中、在音樂中分享“愛”這一至高無上的情感時,我們首先需要問自己:我是否懂得愛?我是否正經歷著愛與被愛?
這種愛與被愛的情感是否使我們與表達人類深刻情感的永恒的藝術品之間產生一種更加直接、更加親密、更加難以割舍的不解關系?優秀的藝術作品宣泄、釋放、更升華了我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真實、平凡而又高貴的情感,同時,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教會了我們怎樣更優雅、更細膩、更準確、更深刻、更富于詩意和激情地去品味、去感受、去表達我們個人在每一個瑣碎而又平常、普通的日子里所遭遇的愛與被愛的情感。
只有當我們空曠的心靈被愛所充滿的時候,藝術才會成為我們人類高貴的精神世界中須臾不可或缺的真正需要。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只有當高貴空靈的藝術作品在我們的心靈世界中占據著和生存、溫飽與發展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更真切、更敏銳、更用心地享受到愛與被愛帶給我們的快樂和力量!
是啊!我們從小讓孩子學會在藝術中,在音樂中感受愛、體驗愛、表達愛,不正是為了將這愛所帶來的快樂與力量支撐他們的整個人生嗎?這種捫心自問的內省過程無論是對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與效果,還是對教師自身情感生活與精神品質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寶貴的,對于以情感陶冶和審美體驗為宗旨的音樂教育來說,這一過程尤其必不可少。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這樣說,這是從教育觀念的轉變落實到教師教育行為的第一步,也是最本質、最內在的一步。
讓我們回顧一下在過去的傳統教育觀念里,教師是怎么做的。過去,當我們教師確定了一個教材――音樂作品之后,很少或幾乎從不做這種自我的內省或反思??偸且簧蟻砭脱刂霸鯓咏獭边@一思路去備課、去思考,甚至經常出于對“教育意義”的追求去拔高主題意義,努力想著怎樣教育孩子通過自己這一次或兩次的教學活動立竿見影地做出外顯的“愛”的好行為。這種對“愛”的外在行為結果的追求往往更甚于引導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愛”這一人類至高無上的情感帶給他們自身的那種來自內心深處的、自然的、無拘無束的快樂與力量。換句話說,這樣的教育總是徒有其表、舍本逐末,而不能深入人心的。因為它不是發自教師個人內心的靈魂深處,那又怎么能達到孩子的內心深處,真正內化為他刻骨銘心、永世不忘的精神財富,再進而外化為他由衷的、慎獨的、表里如一的“愛”的好行為呢?在這樣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在這樣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完全省略了教師自身的情感體驗與情感投入,完全忽略了教師個體最獨特的感悟、理解與思考,教師所能做的最擅長的工作就是將音樂作品分解成知識和技能的方方面面,教師的工作夸張一點說就像是一個解剖尸體的外科醫生那樣,將好好的、完整的一個藝術作品大卸八塊,將充滿了人文精神與情感內涵的,需要由人的整個心靈去呼應的藝術作品肢解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就好像把一個活生生的人分解得只剩下各種器官,而不見了他活著的時候所充滿的精、氣、神、靈。
關鍵詞: 音樂美育思想 現代音樂教育 借鑒意義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151-01
1 的音樂美育思想
(1868――1940)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我國近代倡導并組織實施“美育”的先驅者。的教育思想是在借鑒西方進步思想成果與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成果相結合起來,將它與我國社會現實的需要相連接。1912年,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以中國古代禮樂思想為例,指出“禮為德育,而樂為美育”,聯系中國當時的音樂教育現實,更明確表述“唱歌,美育也”,[1]明確的把音樂和美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將美育作為中華民國的教育方針從此被確定下來。在關于美育問題的論著中,著重主要是闡述美育的陶養感情的作用,在美育的實施中,是積極主張學習,在汲取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要保持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的特性。由此他提出:“所望后之留學者,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所同化。學業修畢,更遍游數邦,以盡吸收其優點,且發達我特性也。”[2]也指出,在保持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學習吸收外國文化的優點,保持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的特性。不僅對于留洋學習室如此,對于國內從事音樂教育以及各項文化、教育建設也同樣如此。
2 音樂美育
音樂教育是以音響為素材,通過聽覺訴說感情的藝術是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是一種藝術教育,屬于美育的范疇。美育則是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方面,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2.1 音樂美育的陶養感情的作用
在現代教育體制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精神。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審美性,音樂是能夠直接抒發人的情感世界,能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有力的撥動人的心弦。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當今,人們的精神世界卻顯現的蒼白,要通過培養人們的超越精神,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提高人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的美育對于社會的文明的進步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2.2 音樂美育能夠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
從藝術給人的精神影響的作用出發,提出藝術可以激發人的創造精神的論點。創新不僅是當今社會的永恒追求,也是當今素質教育的目標的重點之一。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把自己成功的經驗一部分歸結為音樂,他說“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音樂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蛘哒f,正因為我收到了這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3]人們在平時音樂活動中能夠借助于歌詞給自己聯想,音樂史人類用感情活動創造的藝術,是用心里、生理活動所改造的藝術,所以音樂美育能夠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
3 音樂美育的實施
對于實施美育的實施方法,包括了家庭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
3.1 家庭音樂教育是美育的起點
家庭音樂美育是家庭美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美育的主要對象是幼兒和兒童,亦稱為兒童美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嚴重影響著孩子,每個父母都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家長要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追求高雅的藝術享受,讓孩子學習一些樂器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還審美情趣,通過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從小就心里就有了欣賞美的能力,具有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心靈,從而為孩子將來在學校的學習打下了智力與創造力的基礎。
3.2 音樂美育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的
學校是每一個人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并且學校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化建設人才。學校音樂美育是音樂美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學校音樂教育能夠系統的、循序漸進地傳授審美知識和培養審美能力。也是在學校美育實踐中收效最為顯著的一個方面。先生曾經說“美育的基礎,利在學?!盵4]所規范的普通音樂美育是與體育、智育、德育并舉的,即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諧的精神,學校要對音樂美育課有充分的學時保證,將音樂美育正?;?、制度化、規范化。隨著現代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硬件的加強,教師將與符合學生心理的音樂材料準備充分。在學校教育中要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的同時,使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相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3.3 音樂的美育通過社會音樂來延續
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接受更多的也是社會教育,社會音樂美育作為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音樂美育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水平,對于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的提升也有著重大的意義。在當今社會中音樂無處不在,自古以來音樂就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人們在參與社會各項活動的時置身于音樂,不僅能夠愉悅身心,而且還能得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的發展。例如社區中的合唱、合奏、文藝演出都能夠感受群體的和諧的氛圍。各種形式的演唱會和演奏會都是充滿感情的世界,人們分享著這種情感體驗和享受其中,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先生的音樂美育思想促進了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對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我們要在繼承先生的音樂美育思想的優秀傳統上,積極吸收國外音樂教育的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論,更好的為建設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目標!
參考文獻
[1] 余宇姿,張媛.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關鍵詞:音樂教育;幼兒;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5-0222-01
音樂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產生和發展的,音樂的價值效應在過去是不可磨滅的。今天在學校教育中,教學大綱將音樂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進行學習,教給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這既是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順應時展的要求。尤其是對幼兒進行音樂教學,可以促進幼兒智力的開發,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熱愛音樂的感情,通過音樂的學習,也陶冶了孩子的情操,還能塑造兒童活潑的個性。因此,加強和促進幼兒音樂的教育,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每個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音樂教育可以使幼兒體驗快樂,培養學習興趣
音樂是一門娛樂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包含各種娛樂內涵,因而,加強對幼兒的音樂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學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快樂感??梢哉f,音樂是和人的生命最為密切的一種形式,嬰幼兒對音樂具有一種本能的反應。豐富的音響、鮮明的節奏、動聽的音調會使他們情趣激動、表情愉快。音樂在時間沖動、運動的形態,不斷地產生新的變化,其音響對感官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特別是音樂的節奏,間接地影響到血液循環、呼吸甚至是內分泌,和人的生理更有密切關系。讓幼兒體驗快樂,應該是音樂帶給幼兒的第一份珍貴的禮物?!芭囵B興趣”不僅僅是對音樂的興趣,更是指由此引發的對世間一切的興趣。因而,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是最早刺激幼兒興趣和陶冶幼兒情操的基本環節,這種音樂的教學,可以使幼兒充分感受音樂的快樂感,從而培養其學習的興趣。
二、音樂教育可以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
幼兒學習音樂不需要先認識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感知覺。對于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別能力,對音樂形成的感知,都會提高幼兒的敏銳性選擇性和對音樂的整體感受性。音樂的學習不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還會引起全身器官的反應。伴隨著律動、舞蹈、樂器進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動,要求幼兒的耳、眼、腦、四肢的協調作用,可以培養幼兒的敏銳感覺,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音樂藝術和其它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樂中最重要的樂音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高低與時值的長短、音樂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和空間的關系等等,對于培養幼兒的直覺、分析、想象和創造等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探索和表演、動手實踐,使他們有機會獨創、實驗自己的藝術想象。幼兒哼唱或是拍擊出一個旋律或節奏的片段,或者表演了什么動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復,但這是可貴的創造性活動,是幼兒嘗試對自己感知了的東西進行變化和重新組合。這些創造性的活動沒有對錯之分,也不會給幼兒造成挫折感,這個嘗試過程能夠使他們體驗到發現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表達自己的獨創性與個性,豐富自身經驗,是教育中最有價值和意義的部分。音樂教育應該重視創造過程對幼兒的影響,以及審美經驗帶給幼兒的感受和體驗,而不是硬追求成品,強調個性和創造潛能的開發,應該是藝術教育對人的發展最有價值的貢獻。
三、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促進人際交往
藝術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開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們得到更多的心與心的溝通。音樂內在的節拍、節奏、合奏中聲部的安排、律動,舞蹈中的動作安排音樂游戲規則等等,都使幼兒在一種愉悅的形式中,養成自愿遵守規則的習慣,培養了自律、自我激勵,也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幼兒體驗到集體創造的快樂,學習與他人非語言的交流,默契合作,學會理解、接納和欣賞他人,有利于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如,在合唱團中,每一位幼兒都要合作演唱,這種演唱的分工,也是團體協作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在長期的團體表演中,幼兒之間學會了相互幫助,相互理解,團結互助,從而有利于幼兒合作精神的培養。從小就注重培養幼兒在團隊中的協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發展。
四、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音樂教育能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促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才能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這種社會性品質包括積極健康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意志品質,良好的性格品質。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幼兒才可能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考,獨立的交往,獨立面對困難,在生活中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論文摘要: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審美的能力。故重視音樂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復合型、寬口徑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
一、音樂教育的特殊意義
(一)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感知音樂作品,在音樂教育中,通過演唱、演奏、欣賞等形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豐富多彩 的教學形式、內容,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感知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使情感得 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如此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 自然與真實。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貝多芬曾說 :“音樂應當使人的精神爆發出火花”。瓦格納也言之:“音樂用理想的紐帶把人類結合在一起 ”
(二)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真、善、美的現代人
音樂教育所制定的 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 ,通過音樂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國現階段音樂教學目標明確規定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 ,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p>
(三)音樂的功能是音樂教育的前提
音樂的功能主要感慨為三個層面:物理、生理、心理。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是自然的物理現象;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生理上都會受音樂的影響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作用是雙重性的,使音樂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平衡和諧發展 。音樂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這是音樂自身的美所決定的?!耙魳访朗且环N獨特 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 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 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是我們感到美的愉快”。
二 、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教育最終 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造性才 能的人 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維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腦所分別具有的優勢功能。在過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維是低級的思維活動 ,抽象思維是高級的思維活動的片面觀點的影響,人們對形象思維的研究不夠客觀,認為形象思維活動只局限在幼兒階段,從小學階段就忽略了形象思維的訓練。其實音樂課程主要是開發右腦功能的學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藝術,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是培養聽力的重要手段,有較強的聽覺能力對提高直覺能力有很大幫助,可以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長期不懈的訓練就可 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我們通過在音樂教學中的形象思維訓練 ,可大大提高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
三、如何運用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樂教學。21世紀的人才觀,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學校音樂教學的審美教育是我 國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質教育 的需要 ,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為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音樂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是由它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獨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學科所不能 比擬 的。為了使美育落實到實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樹立以育人為 目的,加強審美教育,才能保證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在音樂教育中突出審美教育呢?筆認為可以試從 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著手:
(一)加強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直接的程,音樂的審美要從學會欣賞、評價一首作品始,了解歌 (樂)曲所體現的審美特征。在教的歌 (樂)曲教材中,既要有古今中外名家名,又要有 中西方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作。類之齊全 、內容之豐富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極好教材。同時利用教材 的刻意安排,充分發欣賞課的作用。這樣,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挖掘美育素材 ,要對蘊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概括和提煉,增強審美教育的效果。如:對音樂的速度,可 以讓學生參與律動一起去感受樂線條的起伏,對于節奏的訓練方法上可讓學使用打擊樂,去感受和領悟,培養內心的節奏等。通過系統的訓練既可開闊學生的審美領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美認識和分辨 ,加深對音樂美的理解。
(二)重視美感訓練
音樂課屬于美育范疇。我們既要使學生具有的意識、美的觀念 ,又必須具備美的方法和技術 ,也就是說既要注重對美的感受力、判斷力、美的知識和能力的訓練 一個有藝術修養的學生,必須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文化底蘊,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故從一定意義上說 ,音樂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都必須貫穿對美感的訓練 。具體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音樂想象、音樂認知能力等。學生充分理解感受多種美的類別和特征,引導他們將各自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貫穿到練習之中進行應用獲得藝術表現的愉悅和。
(三)營造審美氛圍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增強育的效益 ,還 應當積極創造條件 ,努力營造藝術氛圍。如:組織一些在聲樂、鋼琴、器樂等表演上有特長的學生上臺進行表演 ,給大家提供觀摩學習的平臺,從而鍛煉和培養學生的 自信心及與人合作的精神。教師也可選些 CD、VCD音響資料給學生播放 ,其 目的是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評價能力。同時,還可在音樂教室開辟音樂教學園地、張貼中外著名音樂家的肖像等等。久而久之學生長期處于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對鞏 固和提 高學生的興趣和審美能力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
(四)審美教育最終得以落實的關鍵在于教師
教師的自身素質、知識結構、藝術修養以及專業視野等等,都是貫穿審美教育的先決條件。 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要求教師樹立 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能以主人翁 的姿態 ,認真鉆研教材 、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案、組織教學觀摩等。
四、音樂教育在當今的素質教
育中起著奠基作用,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復合型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旌。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意義;情感教育;審美能力
進入21世紀,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礎教育越來越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過程中,音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作為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關鍵節點,高中音樂教育更是廣泛受到關注。本文分析了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與諸位同仁探討。
一、高中音樂教育有助于滲透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情感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顯示出它所具有的獨特功能。”開展高中音樂教育,對于情感教育目標的滲透具有現實意義。以花城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為例,每一首選入教材的音樂作品,無一不蘊含著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兜厍蛑琛纷寣W生感悟到不僅人類擁有生命,大自然同樣擁有生命,我們應當珍愛生命,保護自然;《感恩的心》讓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我們應當懷著感恩的心擁抱父母、擁抱同學、擁抱社會;《沃爾塔瓦河》讓學生感受到捷克人民不畏、勇敢戰斗直至勝利的精神,鼓舞著他們的斗志。凡此種種,在高中音樂教材中還有很多體現,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進行贅述。高中新課程教學改革尤為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統一,音樂教育對于滲透情感教育具有促進作用,有助于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努力挖掘音樂作品背后蘊含的情感教育元素,于不知不覺間滲透情感教育目標,推動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全面進行。
二、高中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審美能力
音樂課程標準在內容標準中指出:“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實施美育教學的基本途徑,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啟迪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它所蘊含的美感能量是多方面的,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韻美、曲調美、形式美、伴奏美等等。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標和不同教育方法,音樂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審美能力。例如:鑒賞《趕擺路上》音樂作品,從不同角度出發,學生可以領略不同的藝術之美。從立意美角度而言,反映了改革開放后傣族人民無限歡樂、幸福的生活之美;從情感美角度而言,表現了少數民族人民勤勞善良、樂觀向上的情感之美;從音律美角度而言,旋律以“5612”構成,節奏靈活多變,代表了我國民間音調的特色之美;從曲調美角度而言,作品選自合唱組曲《云南風情》,具有傣族民族風味之美;從形式美角度而言,體現了女生三聲部合唱形式之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高中音樂擦亮了學生發現美的眼睛,教師應當發揮音樂作品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高學生發現美的意識,讓他們成為具有獨到審美趣味的小小音樂家。
三、高中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培養是教育的永恒課題。無論是企事業單位招聘人才還是新課程教學改革,都非常關注人才創新能力高低問題,這已經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核心競爭力。教育實踐證明:高中音樂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大有裨益,音樂創作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對創新思維的發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上學期教學結束之后,考慮到學生已經接受了一學期的音樂教育,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因此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假期作業:6人一組,任選形式,為學校新編一首校歌。相比較于留幾張試卷,這種作業形式更加靈活,更符合學生的口味,同時也避免了互相抄襲情況的出現。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運用創新創造能力,開闊思路,思考用什么樣的音樂形式、音樂手段表現校園,這不僅加深了對課上所學音樂知識的認識,同時提高了用音樂創造美的能力,體現了學習致用的教學理念。本學期入學伊始,當請學生自由展示創作成果時,他們一個個都興致高漲。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促使教學改革工作者愈發關注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縱觀高中音樂教育現狀,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于,音樂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即便學校開設了音樂課程,最終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視、不配合,影響了教育質量。如何轉變當前高中音樂教育的不利局面,全面發揮音樂對于人才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依舊有待全體音樂教師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王慧玲.淺談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7(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