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38:53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應對老齡化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社會保障 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險
一、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特點的研究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六普”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我國大陸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因此,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自有的特點。我國論者們一致認為:(1)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以較快的速度持續增長,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2)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出現“未富先老”的現象。(3)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影響了我國各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與城市相比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影響的研究
國內學者一般從養老負擔、基金供給、基金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分析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
許多學者一致認同:(1)人口老齡化弱化了家庭養老功能,導致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伴隨著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我國贍養比不斷上升。特別是實行計劃生育后,我國家庭結構模式大多呈現“4-2-1”型,這意味著:一方面,養老保險交費人數減少且交費額下降;另一方面,領取養老保險的人數增加且養老支出金額上升,這給養老保險的償付能力帶來了沉重的壓力。(2)老齡化導致退休壽命增加,制度給付年限延長,養老保險金供給不足,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運行”。林義指出,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現實壓力,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居民的社保繳費能力有限,企業經濟組織的持續繳費能力下降,各類社保補貼及緩繳項目增多,給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資金平衡帶來很大壓力。(3)人口老齡化凸顯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社保統籌層次太低,投資渠道太窄,轉換基金籌集模式以及如何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成為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
在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特點以及其對養老保險影響之后,大多數論者提出了應對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優化與制度頂層設計,重視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戰略構想及有效實施。通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逐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養老保障水平,讓老年人口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第二,建立完善新型的多元化養老模式,將政府養老發展為全民養老。我國應該建立“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尤其要重視構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首先要加強宣傳,使居家養老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政府要加大政策、資金上的扶持,引入社會資金,以保證資金的穩定性;最后,面對當前農村居家養老發展并不完善的現實,應明確各方面主體所承擔的責任,責任主體包括政府、家庭、集體及專業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機構。
第三,在養老保險基金方面,首先,要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資金保證機制;其次,切實做實個人賬戶,完善統賬結合模式,合理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有效實現保值增值;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政府監督管理體制,加強養老基金的統籌監管。
第四,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發揮老年資源優勢。實行彈性退休能使退休養老保障更具靈活性,既能減輕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又能適應老年人心理狀態的調整。
此外,學者李珍還注意到養老金的性別差異,她提出,當務之急是提高女干部、女職工的退休年齡,使其與男性一致,統一全國的退休年齡,在此基礎上再穩步提高整體退休年齡。另外,15 年的資格年限要求太寬松,需要整體考慮逐步提高。對于靈活就業等確有困難的群體,可通過失業保險等措施幫助繳費。
第五,增加和完善老年人社會救助,落實好低保人群的救助政策和措施。
四、總結與評述
上述分析可見,國內學者就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影響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趨勢、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大部分學者就這三個方面達成了共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
(一)關于研究方法
通過對近四年(2011-2014年)文獻的查看,可以發現:
第一,理論分析多,相關實證研究少。
第二,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通過查看外文資料,外國關于養老保險的研究大多包含詳細的數據表格和各類調查,并且通過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得出最終結論;但是我國的文獻中,統計數據比較簡單,主要包含老年人口數量,基金支出結構等,很少構建數據結構模型,缺乏對統計資料的深入分析。
第三,研究的實用性差,研究所得的對策比較籠統,缺乏針對不同地區具體情況的相應措施。
(二)關于研究內容
第一,調查研究多集中于沿海發達地區及城市,而有關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研究明顯少于前者。
第二,在養老金方面,重視養老金最優化管理問題。具體側重研究最優化最低保障、最優化投資組合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國際視野下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歷史發展進程,遵循普適的社會保障規律和投資規律,真正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三,在養老機構方面,注重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研究。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養老機構無法應對老齡化市場的需求,需要大力改善民辦養老機構的經營和服務模式,實現養老服務的產業化,最終實現公辦與民辦養老機構的共贏與互補。
總之,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會隨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而日益深遠,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為老年人穩筑起養老的安全網,最終實現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萬.基于“六普”數據的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淺析[J].學術探討,2012.
[2]林義,林熙.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政策思路[J].群言,2013,(7).
[3]高雋.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影響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
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惡化,已經成為了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而且據David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都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屆時人口老齡化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1]。國際上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就意味著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9年全世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7.5%,而發達國家地區該比例為15.8%[2]。發達國家老齡化程度要快于發展中國家。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是法國,1864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就達到了7%。到目前為止,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從7%到14%用時最短的國家是日本,只用了24年;老齡化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日本,2007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了21%,2013年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86萬,占總人口的25%(見表1)。從表1中也可以看出,雖然我國老齡化相對于發達國家來的晚,但是速度非???。這也是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重視的原因。目前國內關于老齡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一般來說,人均GDP越高的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往往也越高[4],但是隨著20世紀末我國老齡化的到來(鄔滄萍教授1986年在《漫談人口老化》一書中提出了“未富先老”),也就拉開了關于“未富先老”的討論,這次大討論的出現在2006—2007之間由人口研究編輯部舉辦的二期(姜向群,2006;杜鵬,2007)[5][6]和光明日報出版的一期(鄔滄萍,李建民,穆光宗,2007)[7]專欄,在這以后主要側重于定量實證分析與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的關系(胡鞍鋼等,2012)[8],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王志寶等,2013)[9]以及國際比較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米紅,周偉,2009)[10];2.老齡化與養老保障、社會保險。一方面是對我國老齡化趨勢和特點分析,得出面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養老社會保險體制創新勢在必得(田雪原,2014)[11],另一方面是對我國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本身進行分析,與西方國家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對比,如希臘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失敗和加拿大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成功,最終發現問題、提出改革思路(鄭秉文,2013)[12];3.老齡化與產業結構。除了分析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產業結構的轉變(陳衛民,施美程,2013)[13]以外,主要是研究老齡化對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影響,老齡化的到來影響勞動力市場,而勞動力的供需結構的變化就要求把勞動力數量轉變為勞動力質量,積極發展老齡產業,特別是老年服務業,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對物質文化的需要(陳敦賢,2002)[14]。同時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主要以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消費的影響為主,大多都認為老齡化是消費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毛中根等,2013)[15],但是隨著我國社保制度的不斷完善,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會慢慢得到提高;4.老齡化的應對策略。對應對老齡化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本,因為日本老齡化速度快、程度嚴重,與我國老齡化進程相似,所以應對老齡化的經驗也就變的愈發的重要,無論是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還是少子老齡化帶來的人口壓力,都會給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啟示[16]。當然也有些學者從發達國家老年市場的發展狀況、政府和市場經營者在開發老年市場、發展老年產業的一些做法,得出對我國開發老年市場,刺激國內需求的啟示(李通屏,2000)[17]。對于老齡化應對之策還是需要重新認識老齡問題,從應對之術到應對之道術俱進的轉變,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把握人口應對之道(黨俊武,2012)[18]。本文旨在研究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與服務業之間的關系,得出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我國之后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有效的借鑒。而在這方面國內文獻還比較少。
二、各國人口老齡化與服務業發展對比分析
早在17世紀,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對不同產業供求關系及各產業從業者的收入進行了比較,認為農業、林業、水產業為代表的采集業的生產是按勞動生產率遞減法則進行的,而工業和大部分服務業的生產是按照遞增的法則進行。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農業所占的產出份額和勞動份額遲早會下降,而工業和服務業所占的份額會逐漸上升,勞動人口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是一種自然的選擇過程,并認為收入的差距會使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流動,從而集中于收入高的部門。后來克拉克進一步論證了配第的觀點。他指出,隨著經濟增長,相對于農業就業人數而言,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在增加;但相對于服務業就業人數而言,制造業就業人數卻是在下降;也就是隨著人均GDP的不斷增加,勞動力會從農林牧副漁等第一產業向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轉移,而等到工業化完成后,勞動力又會從第二產業向服務業(第三產業)轉移。這種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之間轉移的發生,是因為經濟增長過程中各產業之間相對收入差異造成的,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提出了經濟發展與服務業之間的關系,而恰好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發展之間也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死亡率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原動力,特別是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況且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中,無論是死亡率下降還是生育率下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著人口老齡化的惡化。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PGDP)高的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高[4]10-19。因此,鑒于就業人員流動、產值變化、人口老齡化都與經濟發展存在這樣一種關系,下面就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抽取截止到2013年總人口超過500萬的國家(除個別國家數據缺失以外)進行分析。服務業就業人數(SE)、服務業產值(SP)與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AP)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具體如圖1和圖2。從圖中可以得出三個結論:1.發展中國家都集中在左下角,特別是被圈區域內;而發達國家散布在右上角區域。2.就中國而言,無論是服務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還是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比較落后,甚至落后于埃及和泰國。因此,繼續產業升級很有必要,更好的進行產業間轉換,去積極的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壓力。3.服務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和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與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呈正相關關系,但是由于簡單地回歸不能使它高度吻合(R2=0.419、0.5107),因此下面要針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更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得出確切的結論。
三、主要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與服務業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本文中國內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國外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網站(如無特別說明)。主要是研究人口老齡化與服務業發展的關系,選取1980—2013年OECD中主要的10個國家①。首先選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衡量老齡化的指標(AP);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作為衡量服務業發展的經濟指標(SP);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表示服務業吸引就業的能力(SE);因為服務業大多都在城市里,城市化是影響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U);人均GDP(PGDP)和最終消費率(FCR)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對人均GDP取對數。因此模型如下:SP=α1+β1AP+β2SE+β3U+β4lnPGDP+β5FCR+εSE=α1+β1AP+β2SP+β3U+β4lnPGDP+β5FCR+ε其中,α1為常數項,ε為誤差項。
(二)面板單位根檢驗
首先對單位根進行檢驗以判斷變量之間的平穩性,然后觀察變量數據形成的特點,看是否可以對模型進行估計。并且為了進一步提高結論的可信度、增強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所以在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時,分別采用了LLC、IPS、ADF-FisherCH和PP-FisherCH的四中檢驗方法,檢驗的結果見表2。觀察結果可以看得出,同質面板(LLC)和異質面板(IPS、ADF-FisherCH和PP-FisherCH)檢驗方法都顯示數據在差分處理后平穩。而且模型中數據是在一階差分后平穩的,因此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三)面板協整檢驗及長期均衡分析
其次,對一階單整序列的各變量進行面板協整檢驗。而面板協整檢驗是由Pedroni在1999年提出的,是基于Engle&Granger二步法的面板數據檢驗方法,以回歸殘差為基礎,通過七個統計量來檢驗面板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檢驗的原假設為面板變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面板協整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從中可以看出,當含時間趨勢項時,GroupPP-Statistic和GroupADF-Statistic2個統計量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協整關系);當不含截距項或時間趨勢項時,PanelADF-Statistic、PanelPP-Statistic、GroupADF-Statistic3個統計量分別都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得出原假設是不存在面板協整關系的。進一步由于ADF-Statistic統計量的概率值是0.0013,它表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所以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的結論得到了Kao檢驗進一步的證實。結果顯示存在協整關系后,接下來運用Engle和Granger兩步法估計長期均衡方程(即協整方程)。采用截面固定效應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在表4中。估計(1)和估計(2)的DW值為1.852437和2.139226,它表明模型的殘差項不存在自相關。而從調整后的R2和F統計量,又可以看出模型整體擬合效果相當好,也保證了模型結果的可信性。然后繼續對模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判斷單位根情況。從表5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在四種檢驗方法下,置信概率都為0.0000,表示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存在面板單位根),因此得出殘差的原序列是平穩的。整個模型檢驗都表明變量之間是存在協整關系的,因此進一步以表4中的數據為基礎進行長期均衡分析得到:兩個估計式的結果都顯示:人口老齡化無論是對服務業就業人數還是服務業產值都存在顯著的正效應,兩者的影響彈性分別為0.455210和0.356393,表示人口老齡化每增加1個百分點,對服務業就業人數將提高0.455210個百分點,對服務業產值將提高0.356393個百分點。而服務業就業人數與服務業產值相互之間也存在著正相關關系(0.402772和0.465736),這與現實生活中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非常貼近,也符合發達國家現實情況(如第二部分分析的那樣);人均GDP對服務業的影響占據著主導地位,也驗證了經濟越發展,服務業越興旺;最終消費率也對服務業有很好的影響,特別是對服務業產值(0.957035),這些也正迎合了當下兩大主題“擴大內需”和“調結構”。模型中唯一對服務業產生負效應的因素是城市化,這可能取決于文中所取的國家是OECD中的1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城市化大都處于停滯狀態,甚至很多都在進行逆城市化,所以城市化對服務業的影響顯的相當小(-0.256236和-0.091134)。面板協整分析表明,人口老齡化對服務業長期均衡關系是存在的,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兩者之間短期效應,以此來補充長期靜態模型的不足。但是考慮到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人口結構變化過程,每年增加的比例都比較小,因此短期效果可能不明顯,甚至可能出現錯誤或與現實不符,在此不在分析短期波動的影響。
四、結論啟示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聚類分析;分層抽樣
維也納世界老齡問題大會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就是“老年型國家或地區”。人口老齡化在19世紀中期最先出現在發達地區,這是該地區生產力發展,公共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出生率下降,實現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我國在2000年的時候,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達到了7%,自此之后,該比值一直高于7%,截止2014年年末,中國65歲及以上老人已經達到1.13億,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10.06%。預計到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老齡化率將達到25%(CaiandWang,2005),而65歲及以上人口老齡化率將達到14%,未來20-40年將成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階段(張文范,2002)。
人口老齡化是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變化過程,是伴隨著人口轉變而發生的一種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人口現象。造成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與出生率的下降,但是人口老齡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聚類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對集中的記錄進行分類,由聚類分析工具根據一定的規則,合理地進行分組或聚類,并用顯式或隱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類別。聚類的目標是將數據聚集成類,使得類間的相似性最小,而類內的相似性盡可能大。這與抽樣技術中以使得組內差異小、組間差異大進行分層的原則是一致的。
本文首先利用1995-2014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撫養比數據做趨勢圖
圖1
圖22014年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
由圖1可以看出,1995年-2014年我國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1995年到2010年從17.12%下降到11.9%,就2010年之后稍微上漲一點點,這于國家放開計劃生育政策有關系,但是總體來講,出生率較之前還是很低;而同時人口死亡率的變化比較平緩,但是還是在上升,這于中國這些年的經濟的崛起有關,國家發展迅速,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從而使得人均壽命延長;而且也看到老年撫養比也是一直上升的,幅度也比較大,從1995年的9.2%上漲到13.7%,這也表示中國老年化程度的加深。
由圖2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是31個省份中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為5.49%,重慶位居31個省份的第一位,老年人口比高達14.12%,從數據來看,2014年未進入老齡化,而重慶已經遠遠超出了7%的標準,可見,中國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分析這種差異程度及趨勢,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是有著現實意義的。
中國31個省份由于區位、資源條件及歷史基礎等方面的原因,經濟的發展有快有慢,同樣,老齡化程度也是存在顯著差異。
本文嘗試采用聚類方法中的系統聚類法,選取2014年中國31個省份的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撫養比及各省份GDP占全國的比重,運用SPSS軟件,對各省份進行聚類分析。
因為數據量綱不同將影響聚類分析的結果,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進行無量綱處理之后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因為指標類型中有“極大型”、“極小型”、“居中型”和“區間型”指標。通過聚類圖可將全國31個省份分成5類,具體如表1
由于本文采用的抽樣方法為分層隨機抽樣,即每層中的抽樣都獨立地按照簡單隨機抽樣進行,設總體均值的簡單估計為^st,對于分層隨機抽樣
^st=∑Lh=1Whh=1N∑Lh=1Nhh
V(^st)=∑Lh=1W2h1-fhnhs2h
通過上述公式,得出下列結果:
^st=9.50%
V(^st)=0.00000176
該種方法計算出的結果與利用國家公布的數據:2014年年末總人口136782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136782萬人,得出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10.06%,兩者相差0.56%。
如果直接將31個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數據直接地進行簡單的算術平均,即
^==1n∑ni=1yi
V()=1n-1∑ni=1(yi-)2
則結果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比重為9.56%,這樣計算的方差為0.00039。可以看出,兩種方法得出的均值比較接近,但是分層抽樣的方差明顯小很多。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將聚類分析與分層抽樣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抽樣的估計效率,這對于一些大型調查,例如全國型調查,可以在節省成本的同時提高估計的精度。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除了最后一類老年人口比重為6.78%之外,其余四類都高于7%,最高一類竟達到14.6%;另外,受各地區經濟差異影響,我國31個省市間的老齡化化程度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這就要求國家的政策制定者要考慮到這些差異,從而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資源,促使國家更和諧地發展??傮w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老齡化程度問題越嚴重;沿海地區,老齡化問題比非沿海地區老齡化問題嚴重;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老齡化程度越低。
一、當前中國老齡社會危機的特點
(一)人口總量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壓力并存。聯合國新標準的定義中指出,一個地區只要65歲老人占總人口比重的7%,就可以視這個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中國在2014年的人口普查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0.1%,超過10%。由此可看出,中國已經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這樣的老齡危機若不得到有效控制也將愈演愈烈。人口總量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壓力并存這樣的危機而產生的雙重壓力是中國老齡化社會獨有的特征,它也不可避免的成為我國未來需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國情。因為這兩種壓力在同一時間同時存在,所以想要通過提高生育率來應對危機可改善的空間相對較小。
(二)老齡化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未富先老”嚴重。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同時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在我國政府和人民的不斷努力下,我國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綜合國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也由此而產生,即我國目前人均壽命的增加高于發達國家同期增長水平,據預測,2025年之前,高齡老年人口將保持年均增長100萬人。①未變富先變老的趨勢愈演愈烈,也成為了我國老齡危機與發達國家老齡危機的一大區別。
二、中國老齡社會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失衡的人口戰略及政策。從理論上說,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正確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或者說人口(年齡)結構的壓力成為緩解人口規模壓力的代價。②從1980年開始,我國的生育率就成迅速下降的趨勢,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當時來說是符合時展的需求的,也是緩解我國龐大的人口壓力的一個好方法,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年齡結構開始從底部老齡化。生育率水平逐年降低,我國老齡化的危機也開始在世界面前凸顯,政府開始重視這個危機。從本質上說,中國老齡社會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政策長期影響下形成的,人口戰略的失衡已不符合當代人口年齡結構的發展,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老齡化危機,就要從人口戰略和政策上著手,徹底改變老年人越來越多而年輕勞動力不足的現象。
(二)我國政府養老服務職能存在缺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社會化養老方面的差別并不是簡單的不相干的事情,這實際上反映了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作為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的必然產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的替代傳統養老方式的發展及其實踐的過程。③我國當前處于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代際關系迅速變化,政府所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也隨之而改變。每個人都希望老年生活能夠得以保障,可是在我國政府養老服務職能上還是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責任界定不清,我們現在的社會養老制度改革,引入了政府、用人單位和職工三方來承擔,這樣的模式并無問題也是符合時展趨勢的,但是在責任劃分的比重方面,仍未受到重視,界定不清三方誰的責任應占主要地位,這就削弱了各方參與養老保障的積極性。還有,政府在養老保障方面的覆蓋面太小,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在養老保障方面的政策以及落實程度都是有極大保障也廣泛受到群眾監督,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或農村地區,養老保障的輻射力就無法得到覆蓋。
三、政府在老齡社會危機中的作用
積極應對老齡社會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老齡社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在可預見的未來,老齡社會是不可逆的,也是未來人類發展長時段的社會常態。④
(一)矯正人口戰略,實行適度老齡化。人口發展戰略――在穩定現行的生育率政策的同時,重視人口老齡化高峰前各個階段的人口問題。⑤在制定人口戰略上,人口總量的變化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都需要被重點考慮,生育率也是要穩定在一定數值內。我國現如今實行開放二胎的政策,這在解決我國生育率低的一個有效的方法,這對于老齡危機也是相當重要的。在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變的前提下,日趨靈活的人口政策有助于緩解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而“適度老齡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有學者認為中國老齡化危機的根本是少子化。分析這個概念,其實不無合理之處。80年代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限制了一批青年夫婦想要二胎的愿望,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發生巨大改變,特別是在一些沿海發達城市,“丁克家庭”(DINKS)也越來越多,他們崇尚自由,不愿養育小孩,這使得中國的年輕人口越來越少,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未來的年輕人口會更加少。所以,實行適度老齡化是政府需要考慮的一個選擇。
(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引入市場機制。在我國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時,政府起著主導作用。多年來,政府切實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設置了相關的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利,盡力使他們能安度晚年,但是,僅僅依靠政府個體的力量是不夠的,無論是在資金上還是在人力物力上仍有所欠缺。養老不僅是要在物質上能有所保證,更重要的是,在服務上也要同步跟進。而養老服務要如何進行,政府需在這方面加大功夫,政府投入和市場機制二者相結合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政府在養老服務上的投入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興建養老院等機構來保障老人老有所靠,還有如配備相關的人員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等等。但是,政府從本質上講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其覆蓋面和參與度仍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形成由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共同管理的模式。市場的靈活性和競爭性決定了市場有更廣闊的空間來發展養老服務,競爭性也使得養老服務的模式更多樣化,更能進一步緊靠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上,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引入市場機制是一種良好的發展模式。
(三)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保證老齡人口生活。中國的老齡化是在我們尚未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按照規律和現在情況的發展它會經歷加速升上和高速增長的情況,但是現如今老齡人口無論是在醫療保障還是在其他方面的保障上還是有所欠缺的,比如衛生資源的配置存在不合理之處,醫療環境和醫療費用對于他們來說仍是一個大難題。老年人各種生理機能減退,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增加,且易患慢性疾病。⑥對于老年人來說,在社會保障的范疇內,醫療保障對于他們這個特殊的年齡段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如今,在醫療保障方面,老年人看病仍需要自己支付大部分現金,這對于一些退休工資微薄或者沒有固定退休金的人來說簡直就是難上加難。政府要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就要逐步建立一個針對老年人需求的保障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政府在建立和完善體系方面需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資金并對其進行嚴格的合理的分配,在這個體系中,積極鼓勵民間組織加入,建立起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養老的模式,不斷增強政府投入的責任。比如在醫療保障上,改革社會醫療保險支付制度、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完善老年人救助制度等等。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也在增強政府責任方面發揮極大作用。
(四)建立適應老齡社會發展的長遠文化戰略。通過加強老年文化建設來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他們能夠在物質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礎上生活得更加愉快和充滿意義。所以,首先在倡導建立老年文化的氛圍上,政府要加大力度,形成全社會一致的共識,創造濃厚的氛圍,建設和發展老年文化;其次,在老年文化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老年人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尚需進一步提高;再者,覆蓋面要更加廣泛,城市的老年文化建設固然是比較齊全的,但是不應忽略農村地區的老年文化建設,不難發現,在我國很多偏遠山區,老年文化建設仍然十分匱乏,諸如此類的情況政府應給予更多重視,這樣才能全方位的保障各個地區老蔫文化的建設。
政府作用發揮的有效與否關系到老齡社會危機能否得到緩解,政府樹立應對老齡危機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決定了政府將采取何種措施來應對危機。理想老齡社會是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⑦政府在應對老齡危機的同時,更要積極大力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將這些方面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的正確的應對老齡危機。(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注解:
① 葉紫.2013年老齡人口將達2.02億,未富先老日益凸顯.[EB/OL]http://qd.sohu.com/20130228/n367422552.shtml
② 黨俊武.中國應對老齡社會的戰略思路[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75頁
③ 姜向群.養老轉變論:建立以個人為責任主體的政府幫助的社會化養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7.7 第59頁
④ 黨俊武.應對老齡社會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重要戰略議程[J].老齡科學研究.2015.1 第5頁
⑤ 姚冬琴.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將面臨銀發貧困狀態[N].中國經濟周刊 2015,2
[關鍵詞] 老齡化;社區衛生服務;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c)-149-02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根據全國老齡辦最新消息,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14 657萬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且老齡化增長速度快,年均增長率達3.2%,幾近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翱粘怖先恕北壤@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獨;養老保障尚有較大差距[1]。世界各國從成年型到老年型社會的過度一般需50~8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上述情況說明,應對老齡化問題形勢嚴峻,做好養老服務工作任務緊迫 [2]。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是: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平衡。為此,對我市人口老齡化狀況及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走訪調查和分析。
1調查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漯河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包括雙龍、沙北、干河陳、郾城區、天橋、翟莊和萬祥街等七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涉及人口35.27萬,其中60歲以上人數30 307萬,慢性病人9 224人。并對漯河市社區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
1.2調查方法
走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健康檔案逐項統計。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調查結果
見表1,表2。
2.2結果分析
2.2.1漯河市共有4個區,9個社區服務中心,城區人口46.8萬。本次調查涉及7個,調查總人數為35.27萬,建檔達19 096戶,其中60歲以上老人數30 307人,占被調查人數的8.6%,慢性病患病人數9 224人,占被調查老年人數的30.4%。由于各個社區發展不平衡,入戶調查正在進行中,社區高危人群和5種慢性病的發病率占建檔戶人數比例也各不相同。
2.2.2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是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又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影響。主要表現有:人口老齡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會保障的費用大幅增加,需要政府財政做出相應安排;人口老齡化使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老年人的醫療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對社區照料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和參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老年消費的特殊性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代際關系出現許多值得重視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影響應引起高度重視,研究和采取相應對策,防患于未然。正如同志指出的:“老齡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要予以重視。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老齡工作的領導,切實做好這項工作”。同志也強調:“人口老齡化給家庭結構和社會生活帶來新的變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全國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認識,并積極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p>
2.2.3解決好我國健康老齡化問題的主題思路是: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合理規劃社區藍圖,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詢、生活照料、醫療保健、護理和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并為老年人學習、文體、康樂、交往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逐步建成適合城鄉不同特點、多層次、多功能、多項目的社區老年人服務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安老、養老服務體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把低齡和健康老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加入創造社會財富的行列,減少需要養護的人口,將老年人重新融入創造價值的生活主流,開發老年人人才資源。要在關懷老年人健康前提下,量才發揮,量力而行,使“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相結合。為社會、為國家繼續奉獻光和熱,創造更大的財富。
2.2.5實現健康老齡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節省醫藥衛生資源,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老齡化緊逼中國社會[N].河南日報,2007-12-18.
[2]王睿.關于社區養老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93-94.
你需要知道這些情況:
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亞洲結構性投資主題》中,UBS專門選取了一個主題,叫“老齡化的亞洲”,指出亞洲的國家和地區正在加速“老齡化”。在未來25年內,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將進入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之列,老齡化的速度料將快于法國、西班牙、美國、英國和俄羅斯,而中國老齡化的速度,僅次于這個前者。
在過去的50年中,全球各國及地區的勞動人口所占比例均上升,我們并沒有真正遇到“老齡化”帶來的種種困難,因此關于老齡化的研究及應對,從未真正受到過檢驗。但2008 年起,發達國家嬰兒潮中出生的第一批人到了退休的年齡,開始享受退休金和醫保。從現在起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在這之前一直停留在理論上的老齡化問題將不再只困擾日本,而成為各國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2008年之后的10~20 年,發達經濟體人口迅速老齡化將產生深遠的經濟、社會、家庭及政治影響,或許會令我們措手不及 。瑞銀的報告指出,嚴格從經濟角度來說,主要問題包括:總撫養率大幅上升,將給持穩或不斷減少勞動人口帶來越來越重的經濟和扶養負擔;老齡相關支出激增將給個人儲蓄和財政赤字帶來較大壓力;老齡化相關的勞動力市場變化可能會引起勞動力和熟練工緊缺,進而導致收入分配從利潤流向薪資,恐將帶來通脹壓力。
亞洲在老去,在21世紀騰飛的中國也不得不直面人口老齡化問題。
在養老制度、壽險結構仍不完善,青年勞動力日益減少的大背景下,UBS的研究報告《亞洲結構性投資主題》似乎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方向”――面對走向老齡化的國家,你可以是走向老去的一員也可以是一個主題投資者。
George Magnus,此份報告的作者之一,UBS的高級經濟學家,他將與《錢經》(MT)的讀者分享他對“中年人如何應對20~25年后的養老壓力” 和我國老齡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MT: 在報告中提到,“在大約25年后,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程度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程度,并‘即將’面對老齡化社會更為嚴峻的挑戰”,能否更詳細的指出,“老齡化”的現象及其影響?
勞動人口下降和老齡人口大幅度增加的兩個現象的出現,表明老齡人口依賴勞動人口的程度出現了很明顯的上升,經濟增長的速度在下降?,F在看來,似乎沒有什么必要來擔心這種趨勢,但投資者最終面臨股市長期投資回報率下降的風險。面對撫養壓力加劇的狀況,不論是國家還是個體,都更加擔憂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來應對。從長期來看,這種趨勢將會引發利率增長,從而增加更多的必要存款。
即使這些情況不會很快在中國出現,人口結構的改變已經開始影響到與中國制造業相關的廉價勞動力和女性勞動力供給。這種勞動力供應緊張的狀態有助于提高中國工資水平,但也會加劇通貨膨脹。高通貨膨脹自然會妨礙經濟發展,在中期,很可能引發信貸政策緊縮。所以即使在短期內,從利率和證券的變化中也能看到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
MT: 在就業率達到84%的情況下,已經開始放緩的人口出生率使中國不得不直面國內廉價勞動力緊缺的問題?,F有勞動力增長的快速放緩必將導致從2015年起,中國勞動人口的絕對數量下降的情況出現?,F在中國的消費者日趨接近中年(中值約為34)。在勞動力不足情況下,現在的中年人群如何應對20、25年后的養老壓力?
總的來說,中國的銀行存款與總收入的比例一定會有所下降。現階段,銀行存款占總收入的47%-50%。由于全球經濟秩序的問題,中國的銀行存款比率比國際正常水平高出約6%。但是,在未來的10年內,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影響中國的銀行儲蓄,并造成7-10%左右的下降。預計幾年后,銀行存款將下降到僅占GDP的30%-35%。這種比例降低并不意味著中國公民變窮,恰恰相反,這種下降趨勢將隨著國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發生。
但是,除非政府把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推廣并在全國普及,否則就預示著公民將會把更多的收入結余投資于儲蓄產品,這些儲蓄產品正是他們退休之后的養老依托。因此,從現在開始,中年公民應該逐漸地把退休金,養老金,保健和人身保險作為投資的重點。當然,個人投資養老投資的數額應當與國家投資數額成反比。但是,國家將會投入用于發展公共養老和衛生保健的數額,由于過大債務量,而顯得非常不確定。
MT: 報告中指出,亞洲(除日本)的壽險和企業年金滲透率均處于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中年人群在制定養老計劃時應該秉承那些原則?養老投資主題對中國的中年投資者有何指導意義?
中國的中年人群需要知曉的一點就是在公共福利和國家保險不健全的國家,他們面臨著潛在的嚴重供養不足問題。像許多人口總數下降或者人口增長率低的國家一樣,中國丁克和獨生子女家庭中,來自于子女的養老支持是有限的。這一點在占中國人口比重很大的農村人口家庭中尤其明顯。如同家庭收入一樣,中國的城鄉年輕人口總數差距已經形成并在逐漸擴大。也就是說,農村人口要比城市人口面臨更為嚴重的養老保障問題。盡管如此,城市人口也要注意采取措施以確保自己在五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擁有足夠的養老保障。
UBS 亞洲研究中心提出的九大投資主題在中國都是奏效的。中國已經超過韓國和日本,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對健康的需求,其他儲蓄類產品和人壽保險的需求一定會不斷增加。反映人口年齡構成變化的消費傾向變化是必然會發生的,隨著社會主體人口年齡進入中老年,旅游業將會迎來快速增長階段。最重要的是,長期的能源和資源的基礎設施對投資者來說都是不可忽略的投資方向,這里面既有人口因素,也有氣候變化的原因。這兩種現象當然不是沒有關聯的。
MT: 您所指的“中國的第二次人口紅利”是基于什么樣的數據?它將在何時出現?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計量經濟學;檢驗
一、人口老齡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齡化的含義
人口老齡化是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而年長人口數量增加,導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過程。
人口老齡化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老年人口數量絕對或相對增長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的過程;二是在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的比例達到一定指標。
(二)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影響
1.社會負擔加重
老年人口負擔系數是從經濟方面反映人口老齡化社會影響的指標之一,表明社會每一百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都屬于非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非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增加、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相對減少,這就使得老年人口負擔系數的分子增加而同時分母減少,從而社會老年人口負擔系數大大增加。
2.社會保障體系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需要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不能滿足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在社會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與仍舊不夠發達的社會經濟生活現狀相互矛盾。
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使供養父母生活的子女數量減少,獨生子女供養雙方老人的壓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齡增加的同時,子女的年齡也在相應提高,這就導致低齡老人供養高齡老人的局面越來越廣泛。
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體需要有人照顧也需要足夠的醫療資源,這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極大的負擔。呼吁社會養老系統給予更大的支持和幫助,彌補家庭養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特點
隨著計劃生育導致的生育率持續下降和人口平均壽命預測值的增長,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持續加劇并且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2005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個百分點,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達到了91%,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就有9個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與此同時15-64歲的人口比重2006年為720%,2011年底持平為744%。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兩個五年期間的對比,老年人口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都明顯加快,同時老年人口增量占總人口增量的比重變化明顯,2010-2011年總人口增長644萬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萬人,占總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數,增長率又增加了十個百分點,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2.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距明顯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達到11億,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我國的農村未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老齡趨勢。
3.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
我國最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社會來臨的更加早,我國的老齡化不同于發達國家,發達的社會經濟帶來了強大的社會物質承受力,從而給這些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充足的時間??梢哉f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屬于“先富后老”。
4.我國各地區人口老齡化水平差異明顯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較多,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是如此,2011年底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國各地區明顯不同:重慶和四川比重最高,重慶124%、四川12%;遼寧、江蘇、安徽、山東、湖南和湖北、天津、廣西、貴州比重約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龍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陜西、甘肅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約為7%-8%;、新疆、寧夏、內蒙古、廣東、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為4%-6%。
以北京、浙江、江蘇為代表的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老年人的比重相對較高;、新疆和內蒙古等較為偏遠落后經濟水平發展較慢的地區老年人口的比例較低;另外上海市曾經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齡化程度近年來略有回落。全國各個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差異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除了主要影響因素:經濟發展狀況,還包括不同地區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因素的實證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各地區都要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如何緩解人口老齡化緊迫趨勢、如何應對好人口老齡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目前最緊迫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經過之前的分析我們發現人口老齡化與諸多社會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響著未來人口的平均壽命、老年人口和總人口的數量,為了弄清楚這些因素在影響人口老齡化發展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我們參考《中國統計年鑒2012》中的數據利用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分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提供指導依據。
本文選取3個指標:老年人口撫養比、自然增長率和出生率,作為解釋變量來解釋老年人口比重(65歲及以上)。
(一)參數估計
為分析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變動的規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對數回歸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軟件,生成對數變量的數據,即LNY、LNX2、LNX3對數數據,接著估計模型參數,做LNY對LNX2、LNX3、X1的回歸,模型估計的結果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檢驗和修正
模型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年老年人口撫養比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說來老年人口比重將升高0068087%;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長1%,老年人口比重會降低0338216%;當年出生率每增長1%,老年人口比重會增長0322106%,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基本一致。
接下來對模型進行檢驗,首先我們進行統計檢驗中的擬合優度檢驗(R2檢驗),可決系數R2=0975011,R(-)2=0970326,這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很好,即解釋變量老年人口撫養比(X1)、人口自然增長率(X2)和出生率(X3)對被解釋變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絕大部分變動做出了解釋。
F=7362181 >Fα(3,17)=320,結果說明回歸方程顯著,也就是說模型中選取的解釋變量確實對Y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參數對應的t統計量分別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絕對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說當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各解釋變量分別對被解釋變量不全都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線性或自相關性的影響。
修正嚴重多重性影響后的回歸結果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從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檢驗可知在α=005自由度為5條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較計算的χ2 統計量和臨界值,因為R2 =557
自相關檢驗,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參考DW統計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老年人口撫養比(X1)每上漲一個百分點,平均說來人口老齡化比重升高0087843%;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長1%,人口老齡化比重會降低0136654%,說明人口老齡化比重與人口自然增長率和老年人口撫養比有著顯著的相關性,這為我國制定和調整人口政策、明確政府工作方向來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帶來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一)堅持發展經濟、增強社會物質承受力
堅定不移發展經濟是我國各項基本國策圍繞的中心點,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方法,如果經濟水平發展迅速,老年人群體目前收入來源較少的情況就能緩解,如果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能夠滿足不斷發展壯大的老年人群體的需要,那么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將無法保證,所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高經濟實力,是迎接未來更加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最根本解決方法。通過貫徹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強改革開放的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增加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爭取在人口老齡化全面來臨之前形成強大的社會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