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8 22:31:55
序論:在您撰寫法學學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
摘要: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的實質是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之間的范式對話,環境法與民法二者之間在內容上存在著很大的沖突,其原因在于民法所采取的是個人主義范式理論,而環境法所采取的是整體主義范式理論,因此二者之間自然就會存在著差異性。由于當前環境問題的突出,致使法學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實現法學與民法學的對話尤為重要,與此同時環境法學與民法學自身的范式危機也是構成當前實現二者對話必要性的深層因素?;诖?,本文首先闡述了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產生的動因,然后對民法學與環境法學對話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民法學與環境法學對話的目的與功能,再次對民法學與環境法學對話的內容與現狀進行了探討,最后為實現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與重構提出對策,即以“公序良俗原則”為整合與重構二者之路。
關鍵詞:環境法學;民法學;范式整合;個人主義范式;整體主義范式
中圖分類號:D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5-000-03
前言:當前,環境法與民法之間的互動性成為了法學研究界所關注的一大焦點,民法學關注此問題的原因在于當前“綠色”民法典的呼聲日益高漲,而環境法關注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當前很多關于環境法的基本問題都與此研究相關,而關于存在爭議性強的問題通過法學的分析,也會歸結到這一互動研究上。盡管當前關于此議題的探究已經上升到理論層次,但是還是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全面的挖掘其所具有的深層意義,從而為二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出一個系統的框架,并為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在范圍上分界線的確定奠定基礎。
一、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產生的動因
(一)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
當前,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相關學術界一直為探索解決途徑而努力,加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面對日益復雜的環境問題,促使跨學術研究更加的活躍。因此,基于社會這股強大的政治氛圍與理論氛圍,環境法與民法之間對話得以實現。
(二)民法典立法的推波助瀾
隨著民法典立法進程的推進,民法學界為了進一步捋清環境問題對民法學的影響,因而需要與環境法學之間建立對話,以順應對民法典立法這一項重任所帶來的挑戰。在民法的立法中,關于物權法的制定涉及到了自然資源方面的立法問題,關于侵權行為的相關法律的制定又涉及到環境侵權救濟的問題,因此,民法必然會尋求與環境法實現對話的途徑。
(三)環境法學探索者的推波助瀾
針對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需找到有效的法律解決途徑成為環境法學者當前所面臨的一大挑戰,而民法中的相關內容正符合了環境法學者的需求,因而構建二者之間的對話,也成為了環境法學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環境法以解決環境問題為先導,因而突破傳統的束縛,實現跨專業研究,而民法又是集諸多部門法于一身的法學理論“儲備庫”,順利成章的成為環境法學者尋求溝通的對象。
二、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一)環境法與民法對話的可能性
1.二者同屬中國的法律系
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共存于中國現行的法律體系內,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中國法律體系的構成,其立法的本質屬性、目的以及意義等在大體上所呈現出的共性特征,因此,環境法學與民法學之間是以共性為基礎的,因此,實現民法學與環境法學的對話,只是基于學科設置不同而進行的分領域研究。
2.二者的歷史淵源
二者的歷史淵源表現在環境問題最開始的解決途徑:在我國尚未出臺環境法時,關于環境的相關法律問題都是通過民法來解決的。因此,從根本上講,環境法學與民法學有著內在的關系,從某種層面上講,環境法學是民法學的繼承者與進化者。而這種關聯性就為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民法學與環境法學之間也存在著沖突,其區別與獨特屬性使其構成了不同的法律學科,這在當前的法學研究學科的劃分中也已經給予判定。因此,在環境法學與民法學探討共同理論問題時,需要給予明確的界分。
3.二者之間的沖突的實質是選擇
針對民法學與環境法學之間的沖突問題,其根源并不屬于正確與否的判定,而僅僅是在二者中的選擇問題。構建二者之間的對話的根本在于集合二者的力量以更好的解決當前社會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困難與挑戰,從而在完善各自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環境問題。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所面對的是民法與環境法,解決時所面臨的是選擇誰的問題,是到底以何種法律手段來確定解決問題方案的抉擇。
(二)環境法與民法對話的必要性
二者實現對話的必要性總體來講是為了更好的應對當前“挑戰與危機”,其挑戰是來自當前社會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而其危機則是來自于民法學危機與環境法學危機。對于其所應對的挑戰是實現二者對話的根本動因,而關于二者所存在的危機的本質為理論研究范式危機。
1.理論范式概念
所謂的范式指的是:由從事某一特定學科研的學者們在這一領域內所達成的共識以及基本觀點,是一個學科的共同體在研究準則、概念體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約定[1]。當前,在國內學術界對于范式的應用非常廣泛,因而其內涵已經遠遠的超出最初庫恩所賦予的定義,具體來講,當前范式所指的是涉及到一個學術共同體時,學者們所構建的共有知識假設、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價值標準,還包括了人們理解世界的知識體系。
2.環境法學范式危機
理論范式概念的誕生來衡量我國法學理論學科,能夠充分的反映出當前其尚未建立屬于自身的理論研究范式,這就證明了環境法學范式危機的存在。之所以說當前中國環境法學尚未構建自身的理論研究模式,可從以下實例找到原因:蔡守秋教授提出“調整論”在環境法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對整個中國的法學界的影響也非常大。此理論的提出就充分的證明了中國環境法學尚未形成理論范式體系。但是,并不能因為中國環境法學尚未建立自身的理論范式,就片面的認為中國的環境法學就是弱勢學科,事實上,范式危機存在于當前中國各法律學科中。3.民法學范式危機
中國的民法是繼承于大陸法系司法制度的成果,而大陸法系的民法制度又是以個人主觀觀念為基礎建立的,在20世紀的私法公法化的呼聲中,此觀念的危機凸顯,因而,民法由此開展了一系列的修正工作,在其完善的過程中又不斷的承受著來自各新法律部門的挑戰,進而危機四伏。中國民法在繼承大陸民法制度的同時,也相應的繼承成了大陸民法的理論體系,而這種民法法律體系的繼承,使其陷入被動的地位。因此,如果用理論范式來恒定我國的民法學,在當今的改革階段,顯然其所承擔使命的完成任重而道遠。但是,不能因為當前我國的民法體系的不規范,就認為其要將其作為全部任務與使命,全身心的致力于此,這并不屬于我國民法學的主要任務。因此,作為我國法律全局性的范式危機,只能說明我國的法律還過于“年輕”,只要一定的時間其必將能夠茁壯成長。
4.范式的整合
實踐作為理論存在的根本,是理論得以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動力因素。因此,不管對范式危機承認與否,都應該使理論還原于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并通過實踐來使其“羽翼豐滿”,只有直接的應對社會真實問題的挑戰,才能促使理論體系的日趨成熟。環境問題當前就是社會中的一大問題與挑戰,正是因為環境問題的存在才成就了環境法學的誕生,而同樣是因為環境問題的日趨加劇,致使法學“綠化革命”的出現,這就充分的顯現出傳統的范式理論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而全新的理論范式正在發展過程中。因此,構建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是理論打破重重危機并構建全新范式理論的最好方式。實現二者之間的對話,能夠使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各自的觀念、立場等問題進行明確的界定,從而實現二者理論重構的目標,也就是實現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與重構。
三、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目的與功能
(一)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目的
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目的在于:使二者能夠明確界定自身的觀念、價值等,從而實現民法學與環境法學各自的理論范式的整合與重構。
(二)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功能
民法學與環境法學對話的功能為:拓展雙方的視野、轉換雙方當前的傳統思維模式、更新雙方的方法、實現各自價值的重構。在二者對話的過程中,各自將原有秉持己見的思想意識進行轉變,從而更新自身甚是問題的立場與角度,協調二者之間的對話,進而以對話互動的形式來促進各自的發展與完善。也就是在對話中,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實現了換位思考,通過轉變自身原有思維來實現對原有未知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從而也就形成了環境問題上的理論范式重構。此外,在實現對話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實現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各自觀念、立場以及價值等的重新認識與界定,從而在協調二者之間關系的過程中,也就實現了對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
四、環境法學與民法學對話的內容與現狀
(一)環境法學――以民法力量實現對環境問題的解決
環境法的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根源是民法,在最初的環境法學中,其所用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法律依據便是民法以及刑法,因此,民法對環境法的重要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當環境法面臨著某些環境難題時,以環境法的思維方式很難尋找到解決的途徑,而轉換到民法上,很多時候會“另有一番天地”,這就是民法學對環境學的影響。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因此,促使環境法也具備了相應的行政法特點,因此,其在表現上通常以禁止性的規定或者強制性的規范為主,從而使自身局限于其中,因此,“行政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立法模式成為當前中國乃至全世界環境法立法界的共同呼聲。而其中關于引進市場機制的觀念,就是在環境法制度的制定上將民法的思維理念引入,以借助民法學的個人主義理論來實現環境法學理論范式的重構。
(二)民法學――環境問題給民法以及民法學理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環境問題給民法學所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其理論上的個人主義,而在民法典制制定過程中,“綠色民法典”的呼聲致使此挑戰也成為了民法發展的機遇。因此,當前加強二者之間的對話,能夠推進民法典制定以及民法學理論構建的進程。當前,民法學理論已經踏上了重構之路,只是尚需時間來實現深入研究與匯總。比如民法中關于物權法與合同法的理論:當前,在民法中關于物權法領域,如何實現物權法理論的生態化,成為了當前民法學者所關注的焦點。由于物權的社會化,致使將公法的支配與公法的義務融于物權概念中,從而展現了當前物權對社會群體利益的充分重視。因而,如果以此為思維意識出發點,就有學者提出了將環境保護融于物權理論中,從而構建生態物權;也有學者在研究農林牧副漁權的基礎上,提出準物權理論的構建思想。在合同法領域中,同樣存在著將合同法生態化的思想理論,即所謂的“環境合同”。
五、實現環境法學與民法學范式整合的途徑――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在當前民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的功能在于修正并限制“私法自治原則”。當前關于公共安全秩序原則,相關學者對其進行了總結,大致分為十種,其中關于“危害國家工序的行為”的原則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概念解釋。事實上,這一原則的實質便是個人主義理論范式接受整體主義范式觀念修正的鏈接,因此,環境法與民法的關系也在此“公序良俗”原則中得以體現。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民法學理論也自覺的承擔起社會化、生態化的重任,結合自身理論框架的實際,最大程度的來實現對社會化與生態化的理論實踐。而當社會化與生態化在民法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出現民法無法再調整現象,因此,這也是環境法學產生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環境法等法學理論從誕生起便以社會法自居,其所注重的是強調對社會的公益性。基于此,民法與此類“社會法”之間不但在理論上、還在實際規范性上存在許多必然的關聯性,而且其在調整的過程中在內容上也呈現出一定的承接關系,也正是基于這一意義,民法學者梅格庫斯提出了經濟法、勞動法與傳統的商法等是一樣的,都是“特別司法”。先忽視此種斷論的正確與否,其觀點已經表明了所謂的“社會法”―環境法,在內容的調整上與民法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與承接關系。事實上,將“公序良俗原則”作為民法與“社會法”的內容調解分工上的分界,可以將其視為當前法律體系的一種新的思路。
六、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民法學與環境法學的整合進行了研究研究探討,從而為二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出一個系統的框架,并為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在范圍上分界線的確定奠定基礎。通過對民法學與環境法學對話的產生動因、可行性與必要性、目的與功能、內容與現狀的探討,提出以“公序良俗原則”為整合與重構。
參考文獻:
[1]陳新夏.康德的目的論與“人類中心主義”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01):52-56.
[2]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環境法律與政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3]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通過整理發現,法學學術論文問題意識中的“問題”主要包括:理論上的問題和實務上的問題。
(1)理論上的問題
民法理論上的“問題”,是指民法理論研究中的宏觀問題、中觀問題和微觀問題。
問題不論大小,只要是問題就行。例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民法理論中,還沒有債的保全制度,理論上也很少有討論。這就是理論研究上的問題,是我國民法理論的殘缺問題。
(2)實務上的問題
法律實務是指需要法律知識處理的或者與法律相關的事務,在實務中發現問題也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 “觸電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雖然是有關觸電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但它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出臺之前,發揮了重要作用,把人身損害賠償的基本規則都寫進去了。后來,“觸電損害賠償責任司法解釋”由于與《侵權責任法》以及“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部分內容相沖突,被最高人民法院廢止了。事實上,“觸電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有的內容確實與《侵權責任法》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內容有沖突,但是,也有不沖突并且特別有實用價值的部分。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把這個司法解釋全部廢止了,就將其別重要的、目前仍然有實用價值的規定也一起廢止了。比如關于高壓電的標準,司法解釋規定為一萬伏;關于觸電損害賠償責任人,規定以電力設施產權人為確定標準;該解釋還規定了對電力部門的特殊免責事由。這些都是觸電損害賠償責任必須適用的規則。這些規定被廢止之后,司法實踐中就沒有規則指導法律適用了。而《侵權責任法》第73條只是把高壓電觸電損害賠償責任規定在“高壓”之中一點而過,并沒有規定具體規則。例如,盜竊供電設施,造成自己損害,司法解釋規定“受害人盜竊電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為而引起觸電事故”,免除電力部門的賠償責任。但是,《侵權責任法》第73條規定,只有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才為免責事由,因而即使盜電致害自己,法院也會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判決電力部門承擔責任,只是減輕責任而已。這樣適用法律是不公平的。
一、激勵情感,目標引學。
心理學告訴我們滿足人們對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教師對學生“暗含期待”,學生在感情上就會受到鼓舞,對教師產生“好感”和“信賴”,增強自尊、自信、有效地激發學生情緒和學習動機。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激勵學生情感,一方面增加“感情投資”,理解、尊重、親近、關心學生,寓教于情,用真誠和熱情撥動學生心弦,使其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樂聽愛學,“親其師而信其道”。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心靈深處存在著使節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不斷為他們樹立學習目標,提供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使他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的不斷滿足中增強學習信心,激勵學習興趣,享受獲得的歡樂。
二、更新教法,實行導學。
蘇聯學者雅各得欽說:重要的是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威到沒有思想負擔,大膽地、無拘無束地討論問題。民主、平等、活潑、愉快是創造之芽萌發的溫床,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搖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良好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廣博的知識感染學生,而且要用民主、平等、多樣而富有鼓勵性的教法對學生“誘、啟、導”,促使學生效法、悟道、解惑。
三、開展活動,評比促學。
學生對開展活動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進行多種形式的活動,如:搶答比賽、知識競賽、腦筋急轉彎、數學家的故事、優秀墻報等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人人準備,個個參加,寓教于評,以比促學,造成你追我趕,比學趕超局勢,促使學生“鼓足干勁,力爭上游?!?/p>
四、參與實踐,應用練學。
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數學教學中,有效地創設情境教學,能夠激發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夠促使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有效情境的創設還能使學生在疑惑中去探索相關的知識,在探索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發現,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在設置情境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出合適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被調動起來,他們的思維也會不斷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當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心態被完全調動起來了,數學課堂的教學也將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來。
二、實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數學知識也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總結,同樣對于生活也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重視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并且將這些素材有效地引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也能不斷地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能不斷地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生活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從最簡單的物體個數到基本的運算,再到方位的學習等,數學知識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以及實踐能力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且還能夠更好地指導他們去學習。這樣一來,通過生活元素的不斷引入,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1.合理地使用數學教材,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
教材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源泉,教材同樣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中,主要包括基本的運算、基礎幾何和簡單的方程式的運算等。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地結合教學的大綱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能夠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重組和整理等,充分地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相關的教學內容,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此來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
2.指導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作者:張嚴 單位:北京衛生學校培訓中心
要求藥學繼續教育的內容要有多層次性、廣泛性,難易程度要有區別,便于不同層次的人學習,參加藥學繼續教育的人員一般都是在職的成年人員,意味著容易使學習與工作在時間上產生沖突,學習者居住地分布很廣,短時間內集中起來很難。同時考慮到參加繼續教育的人數很大,如果集中進行繼續教育的話,占用的教育資源會非常多,這樣就大大增加繼續教育的成本。有文獻報道指出傳統的課堂教學使得受教育者提出許多意見:比如時間沖突導致不能參加學習或者不能參加全部學習;授課內容與所從事的工作相差太遠,沒有興趣學習;課堂環境及授課條件太差,沒有辦法集中精力聽課等等[4]。就以上的問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接受教育者為什么會對繼續教育產生如此大的意見,追其原因是傳統的課堂授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藥學繼續教育的需要。因此隨著執業藥師制度的逐步完善,執業藥師的隊伍還會迅速增加,如果再沿用傳統的繼續教育方法,執業藥師繼續教育的矛盾會更加突出,繼續教育的效果會更差。那么為了解決這種矛盾,可以采用計算機遠程教育模式。
實現藥學遠程繼續教育也具有技術上的可行性,只要建立一個網站,搭建一個藥學繼續教育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進行一系列的課程培訓以及相應的課程考核。而目前藥學遠程繼續教育勢在必行。第一,遠程繼續教育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首先我們清楚繼續教育所面對的學生是社會所有成員,而藥學繼續教育同樣涵蓋了中專、大專、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藥學人員。中等專業學歷或者相當于中專畢業的藥學人員已經滿足不了當前飛速發展的醫院藥學。這部分人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進行藥學繼續教育,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當前藥學的發展。另外在職稱上有藥師、主管藥師、副主任藥師、主任藥師等,知識水平也存在一定差異,也需要通過繼續教育來彌補差異共同提高。因此醫院藥學繼續教育是全員的教育和提高的問題,無論是高級,中級或初級藥學人員,都需要接受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繼續教育。而遠程教育可以整合各種層次優質的教育資源,以豐富的資源,個性化的學習材料設計和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和多媒體技術,打破時空的局限,使全球的學習資源共享,較好地適應了學習者個人隨處流動和到互聯網上學習的需求。第二,藥學遠程繼續教育可以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教育活動特別是學歷教育活動是有標準的,達不到標準的教育活動就構不成學歷教育,質量無法保證。因此建議藥學遠程教育采用網上遠程教育與集中考試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最佳。網上遠程教育是指建立一個藥學繼續教育網上系統,學生可以通過這個系統根據自身教育背景、工作需求選擇相應的課程進行學習,同時可以通過在線自測系統檢測自己學習效果等等。努力將遠程藥學繼續教育建立成為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系統。同時完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材料、考試、評分標準的教學管理,以及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支持服務、系統運作等一體化的運行機制,從而有效保證終身學習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質量。第三,藥學遠程教育可以滿足學員隨時隨地學習。傳統的集中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員的學習活動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不管你喜歡與否,也不管你的接受程度如何,教學活動都必須進行。遠程繼續教育能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全體社會成員要學習,就不可能都到校園內來學習,必須把教學資源通過各種方式送到他們的身邊。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遠程繼續教育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播媒介,尤其是通過延伸到基層的辦學網絡把教育資源輸送到千家萬戶,這樣才能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使他們能時時可學、處處可學,學習更加方便、更加靈活。任何人只要有學習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學習資料。同時,遠程繼續教育通過反饋的信息,還能使學習者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不斷修訂學習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進度,幫助學習者培養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這不僅滿足了學習者學習個別化和個性化的愿望,也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真正得以確立,使學習過程達到整體的最優化。藥學工作者在經過遠程化的繼續教育后,其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只有在實際的工作中才能考量和體現出來[5]。因此,對藥學工作者采用網上遠程教育后,最好再相應建立評價體系。最終使藥學繼續教育能夠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其一,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范圍內根據特定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知識,系統性強,亦可引發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于中高年級,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統性較強的內容。
其次,只有實現有關教法的優化組合,才能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驗告訴我們,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依靠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學方法上的‘百寶箱’。”美國的富蘭克爾也說:“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币虼耍唵畏穸骋环N方法或把某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實際的。
再次,應注意選擇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機統一。選擇教學方法,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在教學的動態發展中得以平衡,最終使預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相一致。為此,就應充分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怎樣才能學得更好。也就是說,應按照學生學習的一般程序來選擇或設計教學方法,切忌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的做法。
教學方法選擇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學論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值得我們借鑒。按其基本精神,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個步驟:(1)明確選擇標準;(2)盡可能廣泛地提供有關的考慮方法,便于教師考慮和選擇;(3)對各種供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各種比較。
參考上面的說法,我們認為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可分兩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學綱、分析教材,確定目標。由于教學方法始終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因此,要選擇好教學方法,就必須首先了解大綱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
第二步:選擇教法、綜合比較,確定方案。選擇教法既可直接考慮采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也可采取將有關基本的教學方法加以有機組合的辦法。特別是后者,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絕大多數教師所采用,應作重點考慮。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一節課中教材知識呈現的先后順序,分階段來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
下面,以“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說明教法選擇的做法和步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關于平行四邊形概念教學的具體要求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由的紅領章引入,通過度量引出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2)解釋說明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一特征;(3)通過教具演示和插圖等說明平行四邊形具有可變性這一性質,并舉例說明它在實際中的應用;(4)分別介紹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5)用韋恩圖說明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及其特征。為此,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及其在實際中的簡單應用,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從屬關系;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結合教學進行熱愛和端正學習目的的教育。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學認為“由于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觀念在包攝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學習的知識,因而新知識與舊知識所構成的這種類屬關系又可稱為下位關系,這種學習便稱為下位學習。”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再去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屬于下位學習了。下位學習所學知識“具有足夠的穩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學習的意義,”即新知識能夠較順利地納入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學生學習了數學思想、方法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內容。
第二,有利于記憶。布魯納認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薄皩W習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證記憶的喪失不是全部喪失,而遺留下來的東西將使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構思起來。高明的理論不僅是現在用以理解現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憶那個現象的工具?!庇纱丝梢?,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學科的“一般原理”,在數學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無怪乎有人認為,對于中學生“不管他們將來從事什么業務工作,唯有深深地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生?!?/p>
第三,學習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布魯納認為,“這種類型的遷移應該是教育過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觀念來不斷擴大和加深知識?!辈懿藕步淌谝舱J為,“如果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觀念,對于新學習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鞏固的和清晰的知識才能實現遷移。”美國心理學家賈德通過實驗證明,“學習遷移的發生應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學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類比,才能遷移到具體的類似學習中?!睂W生學習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實現學習遷移,特別是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從而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習質量和數學能力。
二、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層次
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稱為表層知識,另一個稱為深層知識。表層知識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層知識主要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表層知識是深層知識的基礎,是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材中明確給出的以及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知識。學生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層知識后,才能進一步的學習和領悟相關的深層知識。深層知識蘊含于表層知識之中,是數學的精髓,它支撐和統帥著表層知識。教師必須在講授表層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相關的深層知識,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深層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表層知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從而使數學教學超脫“題?!敝?,使其更富有朝氣和創造性。那種只重視講授表層知識,而不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不完備的教學,它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的知識水平永遠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難以提高;反之,如果單純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層知識的教學,就會使教學流于形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也難以領略到深層知識的真諦。因此,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應與整個表層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逐步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三、中學數學中的主要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思想是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想法,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由于中學生認知能力和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限制,只能將部分重要的數學思想落實到數學教學過程中,而對有些數學思想不宜要求過高。我們認為,在中學數學中應予以重視的數學思想主要有三個:集合思想、化歸思想和對應思想。其理由是:
(1)這三個思想幾乎包攝了全部中學數學內容;
(2)符合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及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易于被他們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這些思想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機會比較多;
(4)掌握這些思想可以為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打下較好的基礎。
此外,符號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極限思想等在中學數學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體現,應依據具體情況在教學中予以滲透。數學方法是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這些策略與人們的數學知識,經驗以及數學思想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從有利于中學數學教學出發,本著數量不宜過多原則,我們認為目前應予以重視的數學方法有:數學模型法、數形結合法、變換法、函數法和類分法等。一般講,中學數學中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活動是在數學思想指導下,運用數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數學技能操作來完成的。
四、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模式
數學表層知識與深層知識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的辯證統一性。基于上述認識,我們給出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一個教學模式:操作——掌握——領悟對此模式作如下說明:
(1)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要求教師較好地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教學目的;
(2)“操作”是指表層知識教學,即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安僮鳌笔菙祵W思想、方法教學的基礎;
(3)“掌握”是指在表層知識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表層知識的掌握。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數學表層知識,是學生能夠接受相關深層知識的前提;
(4)“領悟”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掌握的有關表層知識的認識深化,即對蘊于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體會;
(5)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是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往往是幾種數學思想、方法交織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具體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突出滲透與明確一種數學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摘要】教師必須在講授表層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相關的深層知識,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深層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表層知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從而使數學教學超脫“題?!敝?,使其更富有朝氣和創造性。
【關鍵詞】數學思想教學方法探討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