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5:07
序論:在您撰寫高效生態農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庫區重慶段位于長江上游下段,幅員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占全部庫區面積的84%,涉及21個區縣,1725.74萬人,農業人口占庫區總人口的74.67%。區內環境壓力大,生態脆弱。
1、自然因素影響,農業生態環境差異明顯。*庫區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平壩河谷占庫區總面積的4.3%,山地、丘陵分別占到了總面積的74%和21.7%;庫區屬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較好,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的穩產增收;庫區物種資源豐富,具有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群落、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特征。
2、人為因素造成,農業生態環境趨于惡化。庫區森林覆蓋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現在的17%左右,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難以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調節氣候的作用,由于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優質草山草坡面積減少,禿山裸巖顯著增加,一些地域的生態小氣候發生了惡性變化;庫區水土流失面積55.95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1.57億噸,大量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威脅著水庫的安全運行,而且造成庫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庫區伏旱頻率高達80%-90%,是著名的伏旱區,又是暴雨區,經常遭受洪水、山洪襲擊,山地災害嚴重,山崩、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
3、受*工程的影響,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庫區農村坡耕地占80%,人均耕地0.78畝(詳查為1.25畝),*工程的興建,使集中在河谷平壩的良田沃土大多被淹沒,剩余土地多匱乏貧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工程建設,移民后靠安置建房、修路、墾地將加劇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水庫蓄水淹沒,將使庫區局部氣候發生變化,冬天極端氣溫上升,夏天極端氣溫下降,濕度加大,將導致庫區農作物病、蟲危害加重。
我國加入WTO,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山地、坡地多,地塊小、零亂,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有一定的障礙,決定了只有生態能夠構筑*庫區農業的比較優勢;確保未來*水庫的長期安全運行,要求庫區農業必須走生態農業的道路。種種因素表明,優質、高效生態農業是*庫區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只有立足市場,依靠科技,推廣應用高效的、綠色的、無污染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大力*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生態產業和產品,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才是*庫區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思路
發展*庫區高效生態農業要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生態農業體系,把糧食生產和多經生產、發展種植與牧副漁業、發展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協調、循環、再生”,最終形成生態上和經濟上的良性循環,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以培植生態系統的新增長點為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是多生產要素的有效結合,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水、林、土、肥”,因此,應將“興水、造林、建設‘三高’農田、改土培肥”放在生態農業建設的突出位置上。通過興修、整補重點水利工程及干支渠配套,在重點河段修建河堤及沉沙壩,形成“防洪、防澇、防旱”工程體系,建立起集中連片的三高農業示范區。在不斷完善林區工程的同時,以提高河道綠林、家田林網、庭院經濟為主攻目標,加強林木品種結構調整,提高林木覆蓋率。盡量多種綠肥,實施秸稈還田,普遍推廣配方施肥工程,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2、以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續利用為中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續利用是生態農業建設的立足點,庫區生態農業應合理組織和調整產業結構,營造以本地資源為主,低能耗、低物耗、*放型的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模式,充分發揮區位生態優勢,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適度規模生產基地和布局結構。高山(高地、山頂、山脊)耕地面積比重小、坡陡土薄肥力差,水土流失嚴重,必須實施保護性*發,以生態林營建或者生態林(草)保護性利用為主,形成林、畜為主的山坡生態工程區,配套*發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生態工程;低山(山腰、山坡)耕地面積大,自然條件好,但大于25度的旱地面積大,應以林果、農林復合為主,體現對山地環境穩定性維持和退化生態恢復與重建,形成高效農田生態工程區;山腳堆積扇、平壩、臺地稻田及水田面積大,應做好生態保護性耕作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形成以糧食、漁業、特種經濟作物為主的綜合*發立體生態工程區。
3、以工程項目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圍繞國家實施的“豐收計劃”、“沃土計劃”、農業綜合*發、長江生態林、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等項目,走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道路。建立以國家投入為啟動,農民投入為主體的投入機制,全面推進農田生態工程、庭院生態工程、“四沿”生態林建設工程和農用物資農科教一體化工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建設一批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生態農業的重點示范工程,把*庫區建設成為西部內陸一個生態產業密集帶和可持續發展示范區。
4、推廣生態農業模式,突出“四化”。一是區域化,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不同的土地、土壤、自然、氣候、人才、技術條件,按照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有目標、有步驟地*發區域特色,形成規模、形成基地,邁向產業化。二是規模化,克服小農業和單項經營思想,擺脫短期行為和掠奪式經營,走規模經營、綜合協調的新路子,形成一批優質高產、特色顯著的農產品基地。三是立體化,利用生物相輔相成的原理,形成多種模式的地面混種、空中混長、水下混養,達到生物間相互協調、相得益彰的生態效果。四是恢復化,主要是*發河堤,形成綠色長廊,退耕還林,退廢還林,清淤治污。
三、*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分析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有相應的產業支撐,根據*庫區生態特點,應大力培植六大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一批商品率、創匯率、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產品,形成高效生態產業鏈。
1、林果業。以柑桔為主的林果業是*庫區的優勢產業,長江柑桔帶是世界上最適合柑桔生長的地區之一,這里特殊的氣候和潔凈的環境,為發展柑桔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已有美國的施格蘭公司、北京的匯源果汁等名牌企業入駐*庫區,發展果汁型的柑桔產業。目前*庫區柑桔的畝產量只有1500公斤左右,如果采用好的種苗和技術,畝產量可達到4000公斤,再進行深加工增值后,效益可呈幾何級數增長,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2、林業。*庫區山地資源多,雨量充沛,適合木、竹生長,*庫區和重慶在傳統上是我國木材的生產區之一,結合退還林還草和長江中上游生態防護林工程的實施,發展速豐生產林和竹業為主的林產品及加工業,既是保護*生態的要求,又是庫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3、草食畜牧業。*庫區山高坡陡,草場廣布,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引導下,將有更多的坡耕地被用來種草種樹,這里降雨充沛、氣候濕潤,多數牧草能四季生長,發展草食畜牧業的條件良好,應積極發展以牛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及奶產品、肉食品加工業,形成草畜生態養殖模式。目前像云陽縣引進的四川“南江黃羊”,每年有數十萬只遠下南粵,創造的效益達幾百萬元;奉節縣引進的波爾山羊皮材肉質兩佳,產品供不應求,成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當家產業。
4、藥業。*庫區廣闊的山場資源和特殊的自然條件,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適宜黃山藥、盾葉薯蕷、黃連、黨參、羊霍、獨活、白術、半夏等藥材,香桂、香樟、直桿藍桉、互葉白千層等香料及各種菌類的種植和生長,有利于發展以優質中藥材為主的藥材、香料、菌類種植業及加工業。
5、生態觀光旅游業。*庫區谷幽峽深、風光旖旎,自然景觀甲于天下,文化積淀名聞四海,是我國潛力巨大的旅游富礦,以長江*為主線串起的鄂西神龍架、湘西張家界,將形成十字形的大*旅游圈。*水庫蓄水后,高峽出平湖,處處見島嶼,將呈現出一幅全新的峽江風光,未來的*旅游將是庫區農村移民致富的新產業。
6、漁業。*水庫蓄水后,將形成162萬畝的河道型湖面,扣除江河航道、城鎮周圍和其它不宜利用的水域,還有60萬畝水面可發展為水產養殖場所。蓄水后江水流速減緩,發展水產養殖的條件十分優越。*水庫蓄水后,漁業可安置2.36萬個勞動力,約合4.5萬個移民,是*庫區移民致富的可靠途徑之一。
四、*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
高效生態農業是*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切實有效推進*庫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應著重實施六大戰略。
1、科教興農戰略。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實驗性、先進性和示范性,需要科技進步來引導。要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密切聯系,注重引進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成果,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高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要注意人口質量與勞動者生產、生活技能的提高,建立一定的培訓基地和特種種植業、養殖業的專業技術協會,吸收、運用先進農業技術,提高技術運用的水平和能力。通過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形成*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的科技支撐。
2、結構調整戰略。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實現傳統糧豬型結構向農林牧漁復合型結構的轉變,建立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新型結構??傮w思路是規模調大、檔次調高、市場調外、區域調專、品種調優、產業調新、機制調活、效益調好。糧油結構調整應“穩水稻玉米,減小麥薯類,增油料雜糧,重品質效益”。畜牧業結構調整應大力發展草食性、節糧型畜禽業,主要是大力發展肉用牛羊、積極發展肉用禽兔,提高畜產品品質(無規定疫病、達到國家和出口衛生檢疫檢驗標準)。多經結構調整應大力發展特色產品、綠色產品和出口創匯產品。柑桔、甜柿、龍眼、桂花、辛夷、黃柏、橄欖、杜仲、佛手、木姜子、香椿、厚樸、油桐、楠竹、水竹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均高的物種,是庫區的特產,同時也是與生態環境保護及建設相結合的項目,值得發展。馬鈴薯、紅苕、玉米不利于生態建設、生產價值低,應減少種植。
3、農業產業化戰略。發展“公司制”和“合作制”,培育龍頭企業,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走公司加農戶的產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向導,大搞訂單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在推進產業化過程中,注重生物間、生態與環境間,產業鏈間、區域間、農場與市場間的組合效應,利用庫區同樣的生態環境和大致相同的生物鏈,建立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調整解決溫飽為主的糧豬型農業結構成為為人類提供營養、保健、美化食品、天然醫藥品和日化品的林草結合、農林結合、林畜結合、混交林、混播牧草的生物多樣化生態型農業,減少單一模式,形成協調的生物鏈和更良好的生態系統。
4、城鎮化戰略。城鎮化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庫區必須盡快制定出臺加快城鎮化的政策措施,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打破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推動農村人口、非農產業向城鎮集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通過減少農民來來提高農民收入,降低農業生態環境壓力;通過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得依賴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這也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基礎。不同地方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具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只有在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因此,要想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合理開發當地資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資源進行合理適度的開發,避免過度,并注重環境保護。
2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如果農產品銷路不暢,那么現代高效農業的生產經濟效益將難以實現。因此,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時候,應該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并根據市場的需求,確定產業的門類、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標準等,并注重提高產品質量,使農產品能夠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加大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資源產業,利用科技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農業的競爭優勢。改革農業科研立項和評估體系,提高農業科研的效率,改進技術服務體系,不斷滿足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農業科研水平和研發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農業科研體系,加強科研成果的運用,使其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推動高效農業農業的發展。
b增加政府對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保證資金的投入。同時加強資金的管理,對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還應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使他們更好的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更好的運用現代農業技術。
5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注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要想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重視發展生態農業。例如,改變秸稈、雜草等直接燃燒的情況,用作飼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對農業產品進行多層次的加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又如推行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產品質量,還能夠為廣大農民致富開拓新途徑??傊?,發展生態農業,能夠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護農業資源,并能夠防止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推動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
6發展特色農業
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農業,以某一特色產品為起點,適當延長食物鏈或者加工鏈,進而開發出一系列的農產品和食品,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生物能資源、廢棄物等等,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擴大市場占有率。同時,還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商品為目的,形成產業化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7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專業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專業經濟組織在發展現代農業的作用,培養農民經紀人隊伍,推行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農業生產基地、企業、農民之間的聯系,提高農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核心,發揮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支持。堅持特色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思路,將優勢主導產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結合起來,注重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規?;漠a業體系,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
8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第一,創新推廣方式。立足于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遴選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并組裝成集成配套技術,做好技術培訓工作。還有必要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場,對新技術、新品種進行展示,并積極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鄉等活動,開展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高推廣工作的實效。第二,健全考評機制。將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業績作為考評指標,將農村居民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進行考核,落實推廣人員的職責,根據技術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業績確定他們的薪酬。第三,細化推廣隊伍。根據實際情況,推動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調動農民、社團組織等參與到推廣工作中來,細化農業技術推廣隊伍,逐漸形成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通過以上種種方式,使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更好的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我國的生態學家馬世駿等人經過近30a的探索,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國外關于生態農業的研究理論,于1981年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定義為:運用農業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精華結合起來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農業體系。農業部頒布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技術規范》中將中國生態農業定義為: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并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2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2.1農村人口文化水平低。農業發展的關鍵是農業主體——農業勞動者。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是否能夠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而我國總體農業勞動者文化水平都比較低,《自耕農村統計年鑒》的關于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情況數據顯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達到5.47%,小學程度達到26%,而大專及以上程度達到2.65%。雖然我國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農村經濟水平的落后,農村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大多向二、三線城市流動,從事農業的高素質人才較少。我國傳統農業經濟是以粗放型經濟為主,從事農業活動都是體力活,通過體力不斷地重復生產,對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的升級,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對農業勞動者的文化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發展這種生態農業,傳統的落后的觀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態農業的相關內容。2.2農業可耕地面積少。我國雖然幅員遼闊,土地面積廣闊,但是可用于耕種的土地面積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鹽堿地,根本不利于種植。加上近年來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城市向農村擴張,占用了大量的農田土地,使得我國可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加上我國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劣,森林砍伐嚴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來越嚴重。我國曾經出現過圍湖造田、大面積的開荒,希望能夠擴大耕地面積,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加嚴重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劇,于是人們又開始退耕還林。事實證明,只有通過生態農業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3生態農業模式的類型
3.1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豬,就是豬圈;沼,就是沼氣池;果,就是果園。這種模式是國內南方目前應用比較多的一種循環經濟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養豬場產生的廢物排到沼氣池,通過沼氣池轉化成沼氣,用于照明或做飯,然后沼氣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來做果園的生態肥料,種植果樹。這一圈循環下來,把凝聚了復雜的生化反應的沼氣池作為中心,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能夠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提高。這種豬-沼-果的生態農業模式以養殖業為主,以沼氣池為核心,同時還能進行相關的果業和漁業,是對現有資源的一種充分利用。3.2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種養模式。這種模式是把水田作為基礎,通過沼氣和水田的有機結合來種養。通過把豬牛欄和廁所都與沼氣池連接起來,把產生的廢棄物全都排放到沼氣池,通過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可照明、做飯,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種植著農作物,還放養著鴨子。因為沼肥的有機肥含量比較高,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資料顯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夠降低紋枯病和稻曲病的發病率。相對于傳統農業的施肥方式,不僅生態環保,而且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的總體效益。這一系列的循環對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保護意義。
建設高效的生態農業模式,首先要發揮農民的主體優勢,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農村開辦農民培訓班,對農民進行先進的農業知識培訓,改變農民傳統的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逐漸加快,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必將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作者:李源 單位:河南省葉縣農業局
種植業是弱質農業,是人類生存的的根基,比較效益低受環境影響大。一家一戶土地面積有限,單純靠種植糧食棉花是難以致富的。以2014年為例,一般畝產籽棉450斤,每斤籽棉3•1元,毛收益1395元,投入化肥農藥種子等成本近450元(不包含土地承包費和采摘費),畝效益在900元。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即:一是改革舊的種植模式采用新的間作套種模式,解決植棉高產低效的問題,如采用瓜棉間作•瓜糧間作•早春西瓜采用拱棚育苗,終霜期及早定植巧打時間差,已取的畝效益的最大化。2013年我鎮一村部分村民發展工棚育苗西瓜50畝,畝效益均在4000左右。二是大力發展高效蔬菜種植業名特優新品種提高種植效益。以段家村為代表的辣椒種植已初具規模效益可觀。毛坨村成立了占地近300畝津發農業科技示范園,在臺田上面種植葡萄,畝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并且帶動過了周邊農民種值葡萄的積極性,成為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大投入引進推廣高產抗病適應機械化的優良品種,推廣糧棉間作,我省鑫秋種業公司成功開發出了麥棉兩熟雙高產配套技術推廣模式,畝產小麥440公斤皮棉95公斤,比純作棉田畝增收1000元,這種種植模式值得我鎮汀河工作區部分村推廣。
二、加快生態畜牧養殖也建設。
近幾年來,我真初步形成了以津合牧業•一村養豬示范基地等為代表的養殖示范小區。下一步應從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和薄弱環節入手,充分發貨資源優勢市場技術優勢,探索環保生態養殖模式,以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為重點。發展養殖小區,加快品種改良,科學飼養等技術的推廣。大力推廣生物發酵床自然養殖模式,即根據微生態理論,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在豬舍內鋪設鋸末•玉米秸等有機墊料,添加微生物菌劑降解豬糞,從源頭上實現環保無公害養殖。形成綠色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形成品牌,才會走向產業化,路才會越走越寬。
三、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
水產養殖產量穩定,投資小收益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發展潛力大。我鎮可養殖水面近8000畝,資源優勢明顯,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效漁業示范區,實施了科技入戶工程和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2014年養殖南美白對蝦5000畝,效益可觀,隨著經濟的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但在養殖過程中也出現了新問題,如:南美白對蝦病害越來越多,危害性越來越大,養殖環境惡化,蝦苗退化嚴重,抗病能力差等原因養殖戶經濟效益虧損,農民養殖積極性降低。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應為調整漁業結構。一是推廣魚蝦混養技術,減少病害的發生,降低養殖風險實現魚蝦雙豐收。南美白對蝦可與淡水白昌或漠斑牙鲆混養。二是發展以魚為主,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立體農業,即臺田養雞養豬,水中養魚蝦,水上養鴨鵝池邊種草,雞糞喂豬,豬糞喂魚形成了一種魚草禽畜相結合的良性循環模式,農民既增加了收益同時也保護了環境。三是推廣魚藕混作模式,利用魚藕共生互利的關系,減少了養殖過程廢棄物的產生,達到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可取得較高效益。四是推廣魚-黑麥草輪作新技術,這對多年淤積嚴重,清淤困難的連片魚池,以減少池底污染,防治魚病和泛塘十分有利,開辟了一條高效生態漁業的新路子。
四、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和觀光旅游農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休閑漁業,旅游農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新的漁業增長點。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向觀光農業•旅游業•服務業融為一體得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漁業格局發展。以裕后•光前•陳家等村為中心,在臺田上面種植葡萄西瓜等瓜果,池塘養魚蝦,集觀景,休閑•采摘•度假•垂釣•農耕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打造黃河三角洲風情的休閑觀光農業區,充分發揮農家田園特色,展現田園風光魅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五、積極發展林果業。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我鎮實施了“三網”綠化工程,鄉村文明提示工程,采用喬木灌木相結合的模式擴大了綠化面積。2014年植樹30萬棵,綠化標準高,樹木成活率高,已構成了多樹種,多層次•多形式的網•帶•片•點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下一步應重點發展林業育苗•果園等,前邵村•四一等村2011年大力發展林業育苗,目前已種植白蠟•檉柳•國槐•法桐等苗木1200畝,苗木遠銷省內外,效益可觀。
六、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以種植養殖業為基礎,有利于發展當地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優勢產品的發展壯大,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七、進一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加強水資源保護。
2014年實施了我鎮鄉村文明建設活動,徹底解決了農村臟亂差的局面。村內垃圾集中清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村以此為契機教育引導農民改掉陋習,爭做衛生模范。由于人為活動的影響,生活污水的排放,農藥和生產廢料,水產超負荷養殖等造成了水質污染,應積極運用現代工程技術,解決農業污染難題。在農業生產上通過配方施肥、科學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機肥施用量,秸稈還田等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加強農用地膜的回收和利用,有效地控制農業殘留物的污染,通過沼氣入戶工程,解決糞便污染問題。
八、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我鎮鹽堿地多,對黃河水的依賴性極強,應充分利用“渤海糧倉”示范工程項目,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水利設施應不斷完善,做到溝、渠、路、林、橋、涵、閘配套,旱能澆、澇能排,促進糧棉產量穩步提高。
九、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推進信息化建設。
在當前農業生產面向市場的情況下,農民更關心的是市場信息,應樹立以民為本的推廣理念,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用新途徑新技術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重視對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做到以點帶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
十、結語
1.1農業標準化體系不斷健全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我市近年來著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力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全市已制定省、市農業地方標準19項,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4個,涵蓋了園藝、糧食、水產、蔬菜等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努力推行品牌戰略,推動農產品向更高層的發展,全市共有21件農產品注冊了商標,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2個。農產品質量論證步伐加快,5個農產品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8個農產品獲綠色農產品稱號。
1.2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為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為導向,鎮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農業多元化投入機制。全市各級投入資金達4.56億元,先后完成沿江大堤防洪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8條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點農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產農田652hm2,加上沿江一帶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20多個,構建了揚中現代農業的新格局。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發展現代農業理念落后目前我市多數農戶習慣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對高效農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緊迫性認識不足,缺乏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和品牌意識。滿足于自產自銷的傳統農業生產經濟模式,缺少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系統培訓,應用先進技術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
2.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重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飼料添加劑、生長激素、防腐劑等化學合成物質的普遍應用,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形成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等各個層面的污染,農村水源部分地域有害物質殘留超標,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挑戰,影響城鄉居民的消費和健康水平。
2.3農產品缺少品牌形象功能效應農業標準化普遍存在重標準制定,輕標準實施,致使已有農業標準推廣范圍不大,建設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標準化程度差。目前農產品經營分散,規模偏小,大多農產品檔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馳名商標尚未實現零的突破,制約市場有效競爭力。
2.4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近幾年的農業生產實施表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農業結構的調整。無公害蔬菜是我市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目前仍然以鮮銷和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成為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由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資源利用率低,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和附加值提高,影響了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步伐。
3加快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
3.1創新機制,培育主體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要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原則,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提高農民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的組織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農業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提高高效生態農業規?;?。
3.2依靠科技,提高質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利用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必須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子。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為重點,實行產學研相結合,開展科技攻關,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和投入產出率。依托我市實施農業部新時期農民培訓工程和江蘇省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為抓手,加強對農戶的科技培訓,造就一大批具有現代農業素質的新型產業農民。
3.3改善設施,營造環境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根據我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大力實施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平原綠化工程、沿江防護林工程,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繼續以重點水利骨干工程為重點,帶動面上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發展后勁。以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為契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生態安全,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子。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后開發的一個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區[1]。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于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整體發展也具有借鑒作用。
1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處于國家戰略的高位,強調產業結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態發展模式,為東營市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機遇。2016年,東營市糧食播種面積為23.652萬公頃、增長7.2%,總產為169.91萬噸、增長16.6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水稻種植面積為約2.3萬公頃、蓮藕為4800公頃,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2家,經營面積8933.3公頃,年營業收入達到12.4億元。市級標準農業園區達到169家,園區化率達到48%以上。
2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
2.1優勢分析
2.1.1區位優勢明顯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可滿足農作物兩年三熟的氣候條件。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京津唐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結合部。隨著海陸空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區位優勢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2.1.2土地資源豐厚
黃河三角洲地區為黃河沖擊而成的新陸地,是我國成陸時間最短和最年輕的土地。黃河沖擊年均造地約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灘涂資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區。隨著沿海風暴潮防護體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備資源還會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質以及成土母質條件,全市鹽堿地與某些特定區域等土地利用類型經常處于動態轉換之中,即使現狀是耕地也不穩定,這種現象需要高度重視。
2.1.3發展時期優勢
東營市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在發展中有著相當的時期優勢。在國家的發展戰略引領下,能夠迅速明確發展方向,制定規劃,激發地區的發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鑒國內外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國際交流不斷加深,可以適時把握更多的機遇,通過項目專題合作和吸引外資、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區發展。
2.2劣勢分析
2.2.1淡水資源不足
東營地區年際年內降水不均,攔蓄利用難度大。近年來,作為重要客水來源的黃河來水持續減少加之斷流頻繁,不能滿足三角洲地區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資源貧乏;東營南部農業區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時也導致海水向內陸地區入侵,引起土地鹽堿化的問題。
2.2.2生態環境脆弱
黃河三角洲多為新生陸地,固結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鹽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時間短,不適當開發很容易破壞原生植被,導致土地、土壤次生鹽堿化、濕地系統遭受破壞,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退化。黃河三角洲區域內大面積的土地難以種植根系發達的喬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很弱,難以承受開發過程中帶來的破壞。
2.2.3農業產業體制不完善
從增長模式方面,盡管東營市農業發展較快,但是資源消耗和粗放式經營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傳統生產方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還比較低。從產業結構層級來看,東營市的農業產業結構仍較薄弱,產業加工鏈短,且農產品附加值和優質化水平偏低。從農業科技來看,東營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務水平不高。
3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3.1做好區域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立足東營市獨特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強化供給側改革成果,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組建具有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培植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個產業納入農業結構調整范疇。統籌資源,科學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典范,多點開花,以點帶面,逐步構建高效生態農業的格局,從而提高東營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3.2加強科學技術的支持與創新
加大農業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產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投入,重點做好土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支持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4]加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用高新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整體水平。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推動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打造農業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發現解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3.3提高淡水資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約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關鍵因素。應適度增加該地區的調水量,提高調水和蓄水能力。鼓勵大、中、小型水庫的工程建設,提高自然風險的抵御能力。在重點農業區域,在水庫建設用地方面給以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調整用水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好農村供水工作,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加強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環境惡化,不斷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6]
3.4推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目前東營市的高效生態農業主要集中在龍頭企業、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區域性推廣并沒有真正有效的實現。在加大對龍頭企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支持的同時,在當前的取得的經驗基礎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廣高效農業的生產模式,以點帶面,引領地區發展,并在探索發展的同時注重信息反饋,從而不斷完善整體的發展,最終形成具有我市區域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毛漢英,趙千鈞,高群.生態環境約束下的黃河三角洲資源開發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環境學報,2003,18(4):459-466.
[2]楊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探討[J].資源與環境科學,2012(10):9-11.
[3]崔步禮,常學禮,陳雅琳,等.黃河水文特征對河口海岸變化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6):957-964.
[4]張高生,王仁卿.現代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J].中國環境科學,2008,28(4):380-384.
[5]丁麟.科技支撐因素對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作用[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1):7-10.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統領,緊緊抓住“黃三角開發升為國家戰略”歷史機遇,強力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努力實現產業富村、科技興村、特色強村,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
年,我鎮將大力實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產基地1千畝,有機糧食種植1千畝,生態養殖基地1千畝,淺水藕和淡水養殖基地1千畝,新建蔬菜批發市場1處;新增“一村一品”專業村5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4個;新成立農民專業生產合作社3個;發展市級農業專業生產合作社2個。
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
(一)主攻高效,力求“三個提升”
一是著力提升傳統產業。重點做好傳統農業的提質擴面,糧食種植抓品質,在堤北生態園區內規劃建設1000畝有機小麥,提高糧食品質和產量;生態養殖抓規模,建設1000畝生態養殖基地,力爭形成以生豬、肉牛、奶牛、家禽為主的標準化畜牧產品生產基地。
二是著力提升特色產業。大棚蔬菜生產向精準化發展,蔬菜大棚內安裝電腦、感應器、滴管管道等數控設備,進行工廠化、智能化種菜的嘗試,發展精準農業;淡水養殖實現多樣化,在新建的淺水藕池中混養泥鰍,擴大鯉魚的養殖規模,促進淡水養殖產業的多元化;休閑農業逐步正規化,以2萬畝高效生態園建設為載體,發展大棚蔬菜、無花果采摘等休閑農業,積極開發推介齊東古城、渡口、大橋等旅游項目,逐步形成集示范種植、生產加工、采摘觀光于一體的休閑旅游農業,并加快以旅游產業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
三是提升科技應用水平。扎實抓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更好地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服務;加大新優農產品的引進推廣力度,促進農作物豐產豐收。同時,積極搜索各類農業科技信息,通過我鎮的“大喇叭工作平臺”向所有種植戶,為他們提前、產中、產后信息服務,讓農戶及時有效與市場對接。
(二)立足生態,力求“三個轉變”
一是堅持灘區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加快向生態型農業轉變。我鎮緊靠,2萬畝灘區受這一天然屏障保護,水土資源充沛無污染。農業生產上提倡使用有機肥、高效低殘留農藥,對病蟲防治推行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減少化學防治,降低土壤中的化肥、農藥殘留量;對生態養殖場要高標準規劃基礎設施,做好排泄物治理,實行生態化養殖。
二是立足生態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向綠色有機轉變。嚴格按綠色有機要求進行生產、加工、銷售,并積極申報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使農產品達到綠色安全標準。力爭年1-2個綠色有機品牌得到認證。
三是力抓產業鏈的延伸,實現農業向多功能轉變。我鎮的大棚蔬菜、淡水養殖等特色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專業化、集約化程度較高,要進一步抓好產業鏈的上下延伸,使這些產業一方面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拓展產業功能,使之成為休閑觀光農業、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夯實基礎,實現“三個加快”
一是加快土地流轉。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土地的規?;?、集約化是前提條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形式,推進成片、成組、成村土地向經營大戶、高效農業示范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流轉,政府對土地流轉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重獎。
二是加快農業企業化建設。堅持以農業企業化為抓手,主攻農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加大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引進力度。積極尋求與大專院校和科技企業的技術合作,利用科技改造推進農業企業化進程。
三是加快生態園綜合功能區建設。加大投入建設綜合功能區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生態園的功能。
三、獎勵扶持政策
對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政府將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予以獎勵,具體辦法如下:
(一)淡水養殖業
以堤北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為中心,向周邊地塊輻射帶動,規劃建設標準化養殖水面或淺水藕池。堤北每新發展50畝,獎勵村2000元,獎勵農戶2000元;其他區域每新發展50畝,獎勵村1000元,獎勵農戶1000元。
(二)種植業
1.冬暖蔬菜大棚。種植區不少于20個大棚,單棚種植面積不低于1畝。達到規劃標準的,堤北每新建一個棚,補助2000元,獎勵村200元;其他區域每新建一個棚,補助1000元,獎勵村100元。
2.一般綠色有機蔬菜種植。每新發展50畝蔬菜連片種植,獎勵村1000元。
3.有機林果種植。新發展林果連片種植100畝,在堤北的獎勵村2000元,其他區域獎勵村1000元。
4.有機糧食種植。新發展有機糧食連片種植500畝,在堤北的獎勵村2000元,其他區域獎勵村1000元。
(三)畜牧養殖業
達到以下建設標準,每新發展一個養殖小區(場),獎勵村2000元,獎勵養殖農戶1000元。
1.肉、奶牛養殖小區(場)。新建肉、奶牛養殖小區(場),入區養殖農戶達到3戶以上,戶均存欄20頭以上,養殖場存欄規模達到50頭以上,選址科學,布局合理,設施齊全,服務組織健全。
2.肉、蛋雞養殖小區(場)。肉、蛋雞養殖小區(場)。新建肉、蛋雞養殖小區(場),入區養殖農戶達到5戶以上,小區內養殖棚舍5個以上,年底存欄肉雞10000只或蛋雞5000只以上;養殖場棚舍5個以上或養殖棚舍面積2000平方米以上,存欄肉雞10000只以上或蛋雞5000只以上。
3.養豬小區(場)。新建養豬小區(場),選址科學,布局合理,達到環保要求,有封閉或半封閉式豬舍,入區養殖農戶達到3戶以上,戶均存欄育肥豬100頭以上;養殖場有封閉或半封閉式豬舍,存欄育肥豬達到200頭以上。
(四)其他獎勵
1.其他種植基地要求連片種植,鼓勵實施進行綠色有機生產,獎勵政策參考以上種植業標準。養殖小區(場)要求獨立場區,設施齊全,達到建設標準,入住戶數、戶均存欄或存欄總量、獎勵政策參考以上養殖業標準。
2.對獲得國家綠色認證或創建新品牌的獎勵2000元,對獲得農業畜牧實用性專利的獎勵2000元。
3.在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方面成績突出,被評為市縣典型示范村的,獎勵村干部1-3萬元。
4.各責任區每新建一個種植或養殖小區,獎勵500元,總支書記占60%,其他人員占40%。
5.對村的獎勵主要獎勵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其他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商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年是我鎮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之年,全鎮上下要充分認識,切實加強宣傳發動和組織領導,鎮政府成立領導小組和專門辦公室,各責任區、各村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緊緊抓住開春這段產業結構調整的黃金期,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二)強化科技支撐。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大力實施農民培訓工程,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形成農業科技支撐新體系。在結構調整中,要以基地建設為先導,通過基地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大面積結構調整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