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57
序論:在您撰寫美麗鄉村發展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 美麗鄉村建設新氣象探究 重慶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為魂 用文化引領和提升蓬萊美麗鄉村建設 科技創新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以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建設探索 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的建設 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淺析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討 《鄉村氣象站》為農服務顯成效 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問題研究 美麗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研究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白山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努力提升幸福指數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研究 以“四級聯創”為載體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突破口 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以古文化資源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新農村建設課題組.打造中國美麗鄉村統籌城鄉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安吉模式”研究報告[J].中國鄉鎮企業,2009, 28(10):6-13.
[3] 葉清,焦庚英,許曉利,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氣象問題及服務措施[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31-34.
[4] 劉慶華. 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研究-以瀏陽市柏加鎮渡頭村為例[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5] 汪彩瓊.新時期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 2012,23(8):1204-1207.
[6] 吳延年,王建勝,嚴春銀.需求與對策: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調查[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5(3):35-37.
[7] 黃磊,邵超峰,孫宗晟,等.“美麗鄉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4,10 (1):392-395.
[8] 劉麗偉.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經濟增長作用研究[J].世界農業,2009(11):19-22.
[9] 崔永軍. 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生態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J].吉林農業科學,2014,39(1):92-96.
[10] 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美麗鄉村建設課題組.美麗鄉村幸福安吉[N].農民日報,2012-12-20002.
[11] 楊祥珠,婁偉平,董家明.紹興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氣象服務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9):2772-2773.
[12] 張秀荷,郭洪杰,楊茂林,等.基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氣象事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23):7240,7242.
[13] 王忠偉,潘新民,王勝蘭,等.新疆城鄉地區氣象服務覆蓋面調查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 38(21): 11466-11467,11481.
關鍵詞: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研究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面對巨大的發展壓力,鄉村建設必須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立足于發展生態化美麗鄉村,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目前,鄉村規劃建設仍處在建設初期,很多建設內容和結構設計理念并不能支撐鄉村整個發展體系良性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生態型農村建設內容和結構依然存在諸多發展問題。
一、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發展現狀分析
1.1美麗鄉村建設簡述
鄉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短板,在決策科學理論中,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無論是小農經濟發展,還是鄉村生態結構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都是推動鄉村文化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良性發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態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在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總體目標的指引下,全縣鄉村建設視廊的空間面積逐步擴大,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結構,安吉中國美麗鄉村模式正式成為“國家標準”和省級示范,已被授予全國唯一的“縣級最佳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最佳人居獎”。浙江安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順利完成了編制建設目標,還為其他省市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示范經驗。
1.2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特征
生態型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現代化建設模式,不僅要突顯出鄉村的“美麗”,還要本著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創建新型農村,以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優化生存環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體化是生態型美麗鄉村應具備的主要特征,農村生態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秀麗風光不僅要通過規劃設計來呈現,還應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建設結構融合在鄉村地理環境中,在鄉水風格的影響下,突出自然的主導作用。
1.2.2環境優美
美麗鄉村除強化自然生態的重要性之外,還需注重鄉村衛生管理和監督,在公共場所、街道周圍都應設置警示性標語,讓居民能夠時刻保護鄉村環境,有利于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與城市相同,美麗鄉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也逐漸變得科學化,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為美麗鄉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管理空間。
1.2.3合理規劃
農村建筑的質量、結構布局可以影響整個美麗鄉村的空間造型和生態結構,所以在農村特定地理風貌環境的影響下,鄉村外貌形象必須與景觀相適應,在契合現實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土地的流轉、土地整合項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鄉村文化也一樣,傳統建筑、傳統文化、先進思想都需要在美麗村莊鄉村建設上有所體現。綜上分析可知,合理規劃是生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點發展項目,是集約化鄉村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
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受村民審美意識的限制,村民對新式洋樓推崇之至,對傳統建筑卻是嗤之以鼻,顯而易見,盲目的追求新潮會讓農村脫離傳統文化建設內涵。在“新村運動”的影響下,規劃鄉村必須以和諧美為建設目標,不僅要切實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發展矛盾,還需盡可能減少機械化生產給農村環境帶來的環境壓力。
“官民一體”是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農村居民生活需求和發展訴求的基礎上,農村政府還應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重點規劃項目。規劃需要具體建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需要在嚴格落實規劃內容的基礎上,完成鄉村發展目標,因此,從規劃和建設兩方面來講,規劃是前提,而建設是整體生態型美麗鄉村的項目核心。
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建筑、環境優化、村莊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實踐
本文以浙江安吉鄉村建設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規劃范圍內的主體建筑、環境優化內容、村莊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開詳細討論。
3.1主體建筑
浙江安吉鄉村的主體建筑大多為新型建筑,在保護傳統鄉村文化特色的同時,設置了保溫結構和裝飾模型,對老式建筑進行了全面的擴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細節調整??刂平ㄖ⒚媾c住宅結構之間的協同作用之后,施工單位還增設了多個保護性裝置,以烘托建筑特征為基準,將新型建筑的主體高度提高了2、3層(如圖1所示)。同時,農林、農田以及其他景觀建筑結構還需進行拓展改革,山體公園和休閑活動廣場應聯合相關經濟項目發展,與傳統發展項目不同,旅游開發建設可以幫助農村經濟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圖1 遞鋪鎮橫山塢村主體建筑設計樣圖
3.2村莊用地布局
主體建筑特征確定之后,村莊的用地布局也需要進行逐步改革,無論是結合經濟發展,還是策劃經濟項目,景觀環境是必須圍繞主體建筑,形成一個具有經濟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態景觀建筑群(如圖2所示)。在核心景觀的帶動下,一系列規劃服務項目設施也應隨之增加。以景觀軸為中心,各農業種植、經濟建設項目為景觀節點,如魚塘、駁岸、生態公園等。在浙江安吉鄉村的生態農業基地上,核心景觀是由生態公園和新型建筑構成的,不僅承擔著為農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間的責任,還承載著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任。同時,與景觀建筑交相輝映的還有公共服務建設,在核心服務項目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下,村民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創新式發展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從目前來看,生態環境與新型建筑景觀建設已成為浙江安吉村下一階段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圖2 遞鋪鎮橫山塢村功能建筑規劃示意圖
3.3空間環境規劃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農具、儲藏、養殖禽類的空間設計都需要進行“增值”設計,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選擇不同的空間環境,每個村民居住空間應形成高度的統一性,在統一的基礎上,增加道路系統、水利工程、農田建設、道路景觀等方面的空間結構調整(如圖3所示)。公共活動空間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需按照考察內容完成空間環境設計內容,對特色傳統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實施保護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觀為機理的雙重結構模式,可以突出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地形特點,使形成的空間環境與傳統鄉村形態呈現和諧統一的發展關系。
圖3 遞鋪鎮橫山塢村空間環境規劃示意圖
結論:通過上文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規劃和建設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可知,從本質上講,鄉村的美化過程不僅體現在現代化建設上,也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上。鄉村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地區,在地域經濟上雖然存在薄弱環節,但是其發展的意義和公益能力卻非常重大。因此,要創建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要注重考慮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還需在整頓農村經濟建設空間結構、環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須正確把握角色,在鄉村建設中與農村居民做好溝通,讓農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隊伍中來。
參考文獻:
[1]周源.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村莊規劃和村莊管理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麗,陶濤.旅游型美麗鄉村規劃對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3,12(07):109-114.
[3]吳玲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城市規劃,2011,12(23):110-130.
[4]馬玲燕,肖淑娟.鄉村空間資源化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設計探索[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14(04):109-114.
[5]葛丹東.基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背景的產業型鄉村綠道規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29):179-183.
一、美麗鄉村建設概況
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圍繞“12925”主要目標,以“六改六建”為主要內容,制定了“四新”推廣方案,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濃厚氛圍。以七家鎮茅荊壩鄉和新杖子鄉兩個典型片區為例,七家鎮茅荊壩鄉作為承德市隆華縣熱河皇家溫泉美麗鄉村片區,結合該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單式、復式產業鏈的深度開發,使其成為承德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承德市新杖子通過“一村一策”的實施,有效依托果品產業、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交通區位、特色文化等獨特優勢,打造出以“京郊花果山、祈福養生地”為主題特色項目,確定了“一心一帶四板塊”的布局,打造出4A級“京郊花果小鎮”。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兩個典型片區的深入分析可見一斑,但是,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在路上,面對建設過程中的產業升級、資源開發、政策保障等問題成為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新的研究課題。
二、a業支撐瓶頸分析
(一)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性有賴于產業的轉型升級
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性有賴于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承德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解決建設資金投入問題,不能僅靠政府補貼和企業反哺,必須構建鄉村財源基礎,而財源基礎的根本在產業;另一方面,承德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農民更好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產業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更好地為美麗鄉村建設爭取民意支持,農民的支持是確保美麗鄉村建設持久深入的內在動力。
(二)美麗鄉村建設缺少產業聯動
產業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規劃設計、建設實施與提升階段均應高度重視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規劃階段應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建設實施中應該注重特色產業的培養 ,在產業提升階段更要注重一二三產業聯動,充分發揮產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促進承德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三)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有待加強
目前,承德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醫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還相對滯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資金投入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但是,從國家層面到社會層面,專項資金的投入還遠遠不能解決目前鄉村產業建設的問題,承德市能爭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綁的項目和資金也不是很多。面對財政緊張、配套困難、資金不足成為制約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產業支撐對策及建議
(一)產業轉型升級
首先,以優化結構為主,挖潛提升種植業。切實打破地域界限和鄉村限制,建立“一片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其次,明確各產業發展方向,堅持走“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路子,以標準化生產推動品牌建設,并加大對品牌產品的宣傳力度。再次,以創新機制為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把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二)一二三產業聯動
堅持以農為本的發展戰略,跨二進三,實現“三農”跨越式發展。圍繞承德市生態牧場、有機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綠色林果、淡水養殖等各個特色產區進行深入開發,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真正做到了農業“接二連三”,一二三產聯動。同時,深入挖掘各縣區地域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費的民族性、生態性和專業性,并通過不斷挖掘與傳承,打造體現承德文化特色的書畫村、滿族文化村、生態屋、野生博物館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現象。
(三)強化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支持與引導
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支持與引導對全市產業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對全市產業發展格局進行整體的部署與安排,并能夠因地制宜地做好產業規劃與指導。其次,政府應該盡快出臺鄉村產業培育與發展專項計劃,成立鄉村產業培育專項基金,制定相應的推進措施和稅收信貸政策,引導資源更多流向鄉村。最后,政府應加大對各區域產業培育與發展方面的考核力度,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考核方案及獎懲措施,努力調動基層領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產業支撐作用
旅游業作為承德市的支柱產業,在支撐美麗鄉村建設中擁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和作用。一方面,要發揮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使其發揮其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優勢,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消費是一個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性消費活動,這些在居民消費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費形式多種多樣,能夠滿足各種消費人群的需求,使其發揮“一業興”帶動“百業興”的作用。
(五)準確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
【關鍵詞】傳統村落 文化保護 美麗鄉村建設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傳承保護也沒有一貫模式可循。如何結合當地情況,把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建設成“美麗鄉村”;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值得我們研究。
一、如何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傳統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蘋瞪踔料失,如何保護它迫在眉睫?!睹利愢l村建設指南》國準,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改變了以往美麗鄉村建設從方向性概念轉化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實踐,為全國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術指導標準。2017年全國兩會的召開,雄安新區的設立,也給我們河北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發展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我們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記得住燕趙情”,作為河北省內落地實施的規劃方案研究的目標。
根據《2016年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我們認為首先要積極整合河北省鄉村建設項目資源,發揮各方力量,突出重點,保護文化遺產、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為重點,研究一條屬于京津冀區域自己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規劃的方法。其次關鍵之處還是應該建立協調機制,制定建設規劃,明確實施指導意見,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全面開展,整體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可持續發展。再次,通過挖掘太行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概念提升、科技參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河北省古村落特點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及服務的文化產業形態。第四,發展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對深入挖掘和闡發河北省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為例看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挖掘與文化調性提升
以大激店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案為例,研究河北省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調研和實施落地,提出進一步創新河北省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機制,在全省內開展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設規劃經驗的推廣和學習,推動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一)通過古村落現狀概況分析了解村落發展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歷史沿革、交通狀況、用地現狀、歷史概況、古街巷現狀、建筑現狀、水系現狀。以保定大激店村為例,經過調研分析、實踐總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村內中心街功能內容單一,服務對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開敞空間系統不完善;三、基礎服務設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質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歷史建筑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六、管理水平上存在問題。雖然部分遺址已得到重視和原貌回復,現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護,但缺少一個統一的機構進行管理。歷史與現實產生劇烈碰撞,保持環境的完整統一面臨時間加空間的雙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強調現代人生活、生產所需而建。嚴重影響大激店村的總體文化形象和長遠利益。
(二)通過發展前景分析制定保護與更新對策。隸屬保定競秀區江城鄉的大激店村是中國北方古村落、保定傳統村落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與典范,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發展文化產業先進村”等。發展前景總結如下:一、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經濟發展呈現新亮點。三、城鎮建設出現新面貌。四、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從而得出以下對策分析:一、發展策略是保護與更新開發并重。二、保護文物建筑和優秀的近代建筑,應賦予新的使用功能。三、發掘與梳理村莊空間形態與肌理特征,建立生動有序的公共開敞空間系統和沿河景觀系統,提高大激店村的環境品質,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個性,增強村莊活動與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態上與保護建筑及街區空間的風貌的良好協調關系。五、注重居住環境與沿街商業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營造。
(三)通過設計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調性的提升。從實際出發,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一個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旅游鄉村。需要從制定規劃原則開始,合理繼承歷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統和建筑院落的空間格局,協調現代生活與傳統風貌保護的矛盾,并嘗試在改造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風格。作為保定市傳統村落風貌風俗的保護與開發,大激店村是重點建設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區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煉大激店村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與自然環境空間的保護,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確定規劃范圍,從而制定規劃目標為:保定市城區西部生活的家園、旅游的勝地的設計理念。規劃設計將遵循高標準、高質量的原則,嚴格服從規范,注重景觀效果。延續其歷史文脈,做到建筑風格的活態傳承,形成獨具特色的明清風格的北方水鄉古村落。以人為本,創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環境”。
發展保護京津冀地區的傳統村落,建設“美麗鄉村”,“走出去,引進來”向來是發展的良藥。將中國特有的傳統的東方元素展現在世界舞臺,傳統需要發展,需要和世界接軌。目前為止,兩屆保定大激店音樂節成功舉辦,讓保定在世界發聲,讓世界聽到了保定的聲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項目、藝術家院落的籌建、各種文化節藝術節的舉辦都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麗鄉村建設增磚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與改造在河北省內有較強的示范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新型城鎮化視域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何東升.延邊黨校學報. 2015(06)
關鍵詞 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 F30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歷史任務以來,全國各地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在當地新農村建設中促進規?;?、品牌化發展。2008年,作為黃浦江源頭的浙江省安吉縣出于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在積極借鑒其他地區處理發展問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打造“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農村建設口號,并制訂建成中國最美鄉村的目標?!笆濉逼陂g,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影響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此時廣東省增城、花都、從化等市縣也開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這種以整體化實施、品牌化經營的探索模式,不僅是新農村發展趨勢,也是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
1 理論與現實意義
結合住建部2013年40號文提出關于開展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工作,廣東省2011年決定創建宜居城鄉、打造具有鮮明廣東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的一批名鎮名村示范村建設,以及近期廣東省提出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在廣東全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1 “美麗鄉村”建設為區域協調發展延伸了內涵、拓展了空間
區域競爭是發展質量的競爭,區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區域協調發展就是區域尋求到良好競爭合作之后產生的必然結果和發展趨勢[1]。區域及其產業如何做到區域內外有效競爭與合作,如何通過區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已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區域協調發展關鍵所在?!懊利愢l村”建設秉承這一戰略理念,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高度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發展,不僅抓住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有利契機,也為區域協調發展延伸了內涵、拓展了空間,更為粵北地區進一步落實該省關于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落到實處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麗鄉村”建設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詮釋和實施
“環境提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廣東省推進該建設的核心任務。要建設“生態環境最優美、村容村貌最整潔、鄉土文化最繁榮、農民生活最幸?!钡泥l村,就要從生態環境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入手?!懊利愢l村”建設正是從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鄉土風格的原貌,尊重鄉村文化和歷史,從生活和生產2個方面抓好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也是對十報告中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求的有效詮釋和實施。
1.3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行動和途徑
“美麗中國”,既注重人們生存環境的宜居性,也體現自然、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它是“一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依托,實現經濟繁榮、制度完善、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全面發展社會”[2]的宏偉藍圖。要實現這一藍圖,就必須著手于規劃、建設和發展基礎生活單元――鄉村,從源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這是廣東省落實“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重要行動和途徑。
2 現有評價模式及優劣勢分析
我國新農村建設水平評價研究內容主要分為3個部分: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建設實踐研究[3]。其中,指標體系主要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新農村建設內涵挖掘或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等目標著手,基于地方實際,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依從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標體系基礎上,對當地新農村建設水平進行評價。最終獲得當地鄉村建設水平綜合評價結果?!懊利愢l村”建設是對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延伸,其評價模式既要繼承以往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麗”建設的核心要義。因此,總結目前廣東省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及其特點,是客觀衡量和評價地方“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的重要步驟。
2.1 縱向模式:以行政體系為基礎
2.1.1 主要內容。評價模式基于國家行政體系劃分,從省級至村級存在各行政層面的評價模式。其中:評價指標體系,從下到上宏觀指導性越來越強;從上到下微觀操作性越來越強;遵循系統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則;例如:省級層面,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素質提高、農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4];村級層面,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評價方法上,采用權重法、劃分評價標準和綜合評價相結合。
2.1.2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目標明確,工作易于推動,行政操作特點強。但若上級政府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不足,將導致建設目標脫離實際。同時,若基層政府對上級政策目標誤讀,將引起當地建設偏離中心路線問題。
2.2 橫向模式:以市級及其以上行政區劃為基礎
2.2.1 主要內容。評價模式基于廣東省區域發展存在差異性的事實,結合各地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制約因素,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如:珠三角地區農業產業化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城鄉收入差距大;東翼地區村組織經濟實力弱,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低,清潔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垃圾實施集中處理程度低;北部山區農民生活水平低,經濟落后[5]。評價方法上,仍采用權重法、劃分評價標準,獲得綜合得分。
2.2.2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充分考慮宏觀發展與微觀運作,有效結合地域差異性。既能客觀反映各地現實發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區域間的橫向比較與借鑒;既緊跟區域發展現實,又利于區域協調發展。但受地方發展定向思維影響,人為指標選取及劃分不可避免,評價結果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頗。
2.3 點狀模式:以縣級及其以下行政區劃為基礎
2.3.1 主要內容。評價模式基于以縣(市、區)域為評價單元,通過選取不同建設目標,結合現實政策發展實際,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如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或“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某地可專門以“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為一級建設指標,通過二級建設指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5個方面落實一級指標[6]。
2.3.2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基于單個縣(市、區)域范圍,評價體系特殊性強。評價的最終結果單純為落實上級建設要求提供服務,或借此契機為創新地方建設途徑服務。該評價一般僅適用于當地,或與當地情況類似的周邊縣(市、區)。實踐性、微觀性、局限性強,更高層次的宏觀指導性較差。
3 “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研究
3.1 “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線狀模式
由上文可知,3種常用的新農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雖各有特色,但評價程序(指標體系選取和評價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在于:縱向模式著重于行政指導性;橫向模式著重于區域借鑒性;點狀模式著重于可落實及特色性?;谏鲜龇治觯Y合“美麗鄉村”建設核心內容,即以村民群眾為主體,以村民基層組織為議事決策平臺,以規劃為龍頭,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完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為內容,切實縮小農村與城市在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實際生產中應該借鑒點狀模式的特色性、縱向模式的行政性、橫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區域交通干線為軸線的“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線狀模式,通過點的發展、線的輻射及面的整體提升,帶動區域“美麗鄉村”建設,既注重局部發展,又考慮到整體關系,有利于區域統籌。
3.2 注意的問題
3.2.1 指導思想。首先,近年來廣東省注重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注重發揮珠江三角洲地區輻射、服務和帶動功能,形成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帶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其次,為繼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廣東省注重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形成不同梯度與層次、相互配套、關聯互補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第三,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廣東省為適應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需要,一直著力于拓展交通運輸網絡的覆蓋深度和廣度,著力于優化運輸網絡結構,進一步推進區域和城鄉運輸一體化。這些都突出了選擇基于線狀評價模式的“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性,選擇線狀評價模式成為必然。因此,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指導思想上必須注重以交通干線沿線建設為核心,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為主線開展評價工作。
3.2.2 指標體系。以社會經濟建設內容為選取范圍,注重交通干道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影響,以“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環境美、管理民主和諧美”作為一級評價指標,對交通干道沿線區域、村莊及其內陸輻射地進行評價。同時,依據村莊離交通干線的區位距離,將評價區域劃分為優先建設區、主要建設區、農業建設區、保護建設區等4個區域,選取不同評價指標,進行差異評價,以滿足不同發展條件村莊有區別的建設目標。其中:優先建設區和主要建設區一般包括了工農業比較發達、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建設比較成熟、經濟條件好的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莊;農業建設區一般包括傳統農業發展成熟、經濟水平在當地發展適中,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加強的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莊;自然保護區一般包括開發較少、自然傳統村落明顯、區位條件差、經濟相對落后的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莊。
3.2.3 評價方法。著重不同類型評價區域指標權重選擇和標準劃分上的界定。其中,優先建設區、主要建設區以工農業/商貿型“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農業建設區以現代農業/農業保護區/傳統文化保護型“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保護建設區以旅游文化/傳統歷史文化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型“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三者均需制定權重及標準。
3.2.4 綜合評價?!懊利愢l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線性模式,與其他評價模式評價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評價模式。其特點就在于,結合了交通干道的線狀輻射功能,對交通干道周邊區域進行評價,是宏微觀的結合。缺陷在于,因人為的劃分,雖評價結果相對客觀,卻仍存在缺乏變通的可能性?;谡磧擅婵紤],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線狀模式的“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應基于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
4 參考文獻
[1] 孫海燕,王富喜.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探究[J].經濟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曉廣.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美麗中國建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9-25.
[3] 許可杰,劉喜波,馬鑫.我國新農村建設評價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改革與戰略,2013(3):77-79.
[4] 李大勝,余建斌,范文正.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監測指標體系研究[J].南方農村,2008(2):32-36.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1
“美麗中國”理念是黨在召開十時提出來的,為城鄉規劃帶來了明確的建設方向。在隨著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共同規劃作為首要任務已經被提上日程。但是,城鄉的發展隨著經濟差距的拉大,鄉村規劃遠遠不及城市。鄉村在建設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礙。經過多年的研究,眾多的專家學者在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在傳統的建設理念下不斷的進行創新,通過經濟的增長帶動鄉村的整體發展,從而對鄉村的環境進行完改善,實現“美麗鄉村”的總體任務。
一、“美麗鄉村”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
“美麗鄉村”是符合鄉村規劃的總體發展的,其設計原理對廣大的鄉村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在近幾年鄉村加大力度通過發展經濟,并結合環境建設,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逐漸邁進。對于廣大鄉村來說,建設“美麗鄉村”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進行建設,在不斷的發展改善中來完善景觀規劃的總目標。鄉村的規劃應該和當地的環境相結合,以保護鄉村景觀為主要目的,調整景觀與經濟文化的關系,從而合理的設計,共同創建一個美觀舒適的美麗鄉村風貌。
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原則。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首要原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具有人文景觀風貌的美麗鄉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原則。在鄉村的設計中,鄉村的原始風貌不可改變,因為鄉村的民風民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對鄉村進行設計中要保留這些歷史寶藏,能夠保護人民的精神財富。這些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特色,保護傳統文化能夠保證鄉村具有文化內涵。
(三)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原則。鄉村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人們在生活中比較注重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對于自然環境中的樹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多,這就要求在鄉村的設計規劃中要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出現濫砍濫伐的現象,應該最大限度的避免對鄉村環境的破害,應該充分利用資源環境,通過綠化實現鄉村規劃,最終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構成要素分析
(一)鄉村聚落性景觀。鄉村建筑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環境組成鄉村聚落性景觀,二者相結合成為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聚居地。鄉村的建筑能夠代表這個區域的原始風貌,體現出鄉村歷史價值。鄉村的生活環境主要體現在人民生活環境以及公共場所。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保證景觀能夠對人民帶來舒適的環境,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保持鄉村的原有風貌,尊重其歷史價值,在此基礎上,要對建設用地的擴張進行控制,進行合理的規劃。
(二)鄉村生態性景觀。在鄉村的生態性景觀包括水系、植被等,這些鄉村中原有的自然環境風貌是不能改變和破壞的,要進行保護。因此,在規劃鄉村時,要對水田、植被等自然風貌進行保護。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樹木以及對道路進行綠化,在保護的基礎上應該對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在設計中要創造合理的空間,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鄉村規劃中能夠使得人與自然相適應。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對其水系生態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規劃,創造出宜人的生態環境,建設出清澈靈動的水系特色,保證鄉村的協調性。
四、“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在鄉村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環境進行規劃,鄉村中擁有獨特的青山綠水、田野小道等能夠構成設計中的獨有特色。
(一)尊重傳統村莊肌理,構建聚落溫馨格局。鄉村從歷史上逐漸演變過來,經過了長時間的轉變發展,成為了能與自然相適應的環境。在鄉村設計的過程中,能夠保持鄉村的原有風貌,使得規劃出溫馨自然的鄉村格局,體現出良好的生活氛圍,使得居住區緊密相連,能夠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夠加強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得整個生活環境其樂融融。鄉村建設以鄉村原有自然形態為基本肌理,保證自然不被破壞,設計合理的鄉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鄉村規劃的景觀素材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二)發揚鄉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個地區的特色包含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傳統文化,是當地百姓的精神財富。在當地鄉村的設計中,應該融入新鮮元素的同時還要保持原有鄉村的歷史風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運用鄉村特色,使得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相適應。從而提升鄉土氣息,展現其文化魅力。這樣對今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有利保證,能夠提高經濟效益,保證鄉村經濟的發展,這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本目的。
(三)構造尺度宜人的鄉村生活空間。鄉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條條街道組織起來的,街道成為了連接鄉村空間的作用,這樣形成了鄉村特有的地理風貌。在對鄉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尺度合適的原則進行規劃。能夠充分的顯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證道路順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鄉村添加公共服務設施時,要保證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設在村民經常聚集的地方。在進行鄉村規劃的過程中,要對尺度合理設計,形成正常舒適的鄉村環境。
五、結束語
總之,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秉持著因地制宜的態度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創造美麗宜人的鄉村風貌?!懊利愢l村”建設是一項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韻的工程,這項工程能夠達到美化鄉村的目的,還能夠最終實現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能夠帶動鄉村的旅游業發展,提高鄉村的經濟,提高村民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12)
關鍵詞:美麗中國;美麗鄉村;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建設美麗中國,重點難點在鄉村。“美麗鄉村”創建是升級版的新農村建設,它既秉承和發展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豐富和充實其內涵實質?!懊利愢l村”之美既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和在農村地區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
一、美麗鄉村規劃
(一)美麗鄉村的規劃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56%。也就是超過半數的人口還是在農村里,要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首先一定要解決好農村突出的問題。目前,在一些經濟較落后的省份,城鄉二元分化現象嚴重,農村環境大多數是臟、亂、差,相應的配套設施嚴重缺乏,生活還處于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合理的規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嚴重,農村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鑒于此,全國上下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開展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示范工作。
(二)明確規劃重點
根據國家、省、市級建設美麗鄉村規劃相關文件精神,應充分調研了解村莊的實際情況,規劃重點要在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基礎上,突出規劃的可操作性和時效性,并通過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項目庫,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能有效指導解決創建美麗鄉村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要把村莊打造成為產業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環境更宜居、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的美麗鄉村。
(三)做好類型選定
美麗鄉村規劃必須把握住村莊的實際情況,結合相關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莊的潛力,進行SWOT分析,尊重村莊歷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實具體行動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時,還要做好美麗鄉村類型的選定。鄉村類型有多種形式,如人文歷史型、殷實宜居型、自然生態型、民居風貌型、休閑旅游型、工農結合型、農田水利型等。每個村莊可根據自身的特色選定合適的鄉村類型。
二、楓石村發展條件
(一)江山美麗鄉村建設背景
江山自然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經濟強市,并擁有江浙滬唯一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從2009年開始,江山抓點連線、以點帶面,在農村大力推進產業增收提升、環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務提升、農民素質提升和基層基礎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開展“農業產業提升創富裕鄉村、農村環境提升創美麗鄉村、公共服務提升創滿意鄉村、精神文明提升創文明鄉村、基層基礎提升創和諧鄉村”等“五村聯創”活動,力爭到2020年,把大多數行政村建設成“富裕、滿意、文明、美麗、和諧”的“中國幸福鄉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打造新的國家級區域品牌。
(二)楓石村概要
江山市楓石村位于峽口鎮東南面,離江山市區35公里,北距峽口政府2.5公里,東與大巒口村相連,南與三卿口村相連,交通十分便利。楓石村山水環抱,自然環境優美。全村有14個自然,594戶,1882人。2007年以來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級財務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級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爭先先進村等榮譽稱號。楓石村擁有全國聞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優良的自然、人文資源為楓石奠定了較好的發展基礎。
(三)“瓷”文化價值顯著
楓石村位于古時仙霞古道――“海上絲綢之路”一條重要的陸上運輸線上,自身文化優勢顯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楓石下轄碗廠自然村內,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窯址,也是中國早期青花瓷的發祥地之一。其工藝流程與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方法吻合度極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產設施、工場布局、技術工藝及生產組織方式,是中國傳統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對研究中國陶瓷史有重要價值。
(四)現代農業示范園
楓石村流轉土地800多畝,建立了江山市首個現代農業示范園,被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同時也是江山市唯一一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園區內共有5個公司、合作社――江山雙得利果蔬專業合作社、江山綠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江山賀康果蔬專業合作社、江山綠園花木有限公司。園區內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樹園區200多畝、花卉苗木園區400多畝、蔬菜園區200多畝。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發展、鄉風文明、服務配套的農村新社區已初步建成。在臺灣創業園優勢發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個引進臺灣先進農業技術、管理方式、資金和人才的平臺。有利于加強臺海關系、促進兩岸人群商業互動,對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國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特征
生態型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現代化建設模式,不僅要突顯出鄉村的“美麗”,還要本著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創建新型農村,以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優化生存環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體化是生態型美麗鄉村應具備的主要特征,農村生態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秀麗風光不僅要通過規劃設計來呈現,還應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建設結構融合在鄉村地理環境中,在鄉水風格的影響下,突出自然的主導作用。
(二)環境優美
美麗鄉村除強化自然生態的重要性之外,還需注重鄉村衛生管理和監督,在公共場所、街道周圍都應設置警示性標語,讓居民能夠時刻保護鄉村環境,有利于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與城市相同,美麗鄉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也逐漸變得科學化,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為美麗鄉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管理空間。
(三)合理規劃
農村建筑的質量、結構布局可以影響整個美麗鄉村的空間造型和生態結構,所以在農村特定地理風貌環境的影響下,鄉村外貌形象必須與景觀相適應,在契合現實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土地的流轉、土地整合項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鄉村文化也一樣,傳統建筑、傳統文化、先進思想都需要在美麗村莊鄉村建設上有所體現。綜上分析可知,合理規劃是生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點發展項目,是集約化鄉村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討
(一)鼓勵、引導富余資金流向鄉村
其具體措施是允許具有富余資金的城市居民和企業到農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農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廢棄土地,并允許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滿足其居住和經營需要的建構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據其要求最長可達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構筑物在合理范圍內歸其所有。這樣就會打消這部分群體向農村投資的顧慮,他們就會用心建設自己在租用地范圍內的家園。這樣不但帶來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大量資金, 而且也帶來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從而帶動農村地區居民思維方式的改變。他們來農村地區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他們必定要統一規劃設計、保護發掘歷史、建設漂亮的建筑、栽種果園,綠化荒山、完善道路、水電、通訊、環衛等公共基礎設施。這些設施必定在區域范圍內使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得到共享,這樣不但完善了農村地區的公共基礎配套,美化了鄉村,而且為農村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樣的改變不但使農村地區良性發展,保護傳統,還可以給農村地區居民以示范帶頭作用,讓他們都能學到新的技能知識和新的思維方式。投資主體會把在城市里積累的人脈和知識、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 投放到農村地區,潛移默化地感化農村地區居民。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污染防治規劃
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環境保護的政策體系,研究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為加強農村環境監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實現城鄉均等化環境管理。強化責任落實和考核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農村環境保護要求的評估標準、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積極爭取各項涉農資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項涉農資金,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外商投資用于楓石村環境保護工作。將楓石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以及基層環保能力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
結束語
總而言之,鄉村的美化過程不僅體現在現代化建設上,也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上。鄉村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地區,在地域經濟上雖然存在薄弱環節,但是其發展的意義和公益能力卻非常重大。因此,要創建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要注重考慮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還需在整頓農村經濟建設空間結構、環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須正確把握角色,在鄉村建設中與農村居民做好溝通,讓農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隊伍中來。
參考文獻
[1]吳理財,吳孔凡.美麗鄉村建設四種模式及比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寧四地的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5-22.
[2]王衛星.美麗鄉村建設:現狀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