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45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化教學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課程標準要求“運用相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要理解城市化的內涵,要從城市化的主要標志,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以及城市化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影響三個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另一方面,要學會運用相關資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相關的資料多以數據,表格,文學描述,地圖,地理統計圖等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從中概括出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所處的階段(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特點(起步的早晚,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各個階段城市化面臨的問題,并找出相應有解決措施。
[教材分析]
本章為人文地理的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最后一節,安排在《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和《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后,城市的空間結構讓學生知道城市內部功能分區的區位和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不同等級的城市的服務功能,決定了城市的大小,城市的服務范圍,以及區域內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最后安排城市化,城市化包括土地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從功能區的形成上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對于一個區域來說,城市化的表現就是區域內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前面兩節內容都是為城市化這一節做鋪墊。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
(1)理解城市化內涵,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標志是什么,城市化的動力在于什么,城市化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教材在編寫時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城市化的內涵,讓學生對城市化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
(2)要求運用相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教材安排了五個資料用于解決這個問題,分別是:
1)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折線圖和活動題;
2)城市化浪潮的閱讀資料;
3)城市化進程的示意圖;
4)英國美國巴西日本印度幾個國家城市化過程圖;
5)英國城市化進程的案例資料。
從時間和空間角度,說明全球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各國城市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水平,速度上差異.通過這些資料分析,讓學生對城市化進程有初步認識,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差異有大致了解,從中概括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學情分析]
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就南京市沿江工業園區。對城市化中出現的拆遷,征地現象比較熟悉,感性認識比較多。要通過材料分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讀圖能力方面,高一學生已經經過一個學期自然地理的學習,對于地圖,統計圖,文字說明,表格等統計資料并不陌生,加之第一章《人口的變化》部分的學習,訓練,具備初步的圖文轉換能力,但是本章節的圖表較多,城市和城市化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學生看圖,識圖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條經線,貫穿高中地理始終,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學生弱項,也是本節以及經后學習和訓練的重點內容,不要求學生要本節全部掌握,但有培養材料分析的能力。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明確城市化的定義
(2)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3)城市化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4)運用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圖和城市化進程圖,說明城市化全球城市化過程及特點。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案例論證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問題和概括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圖片 南京市林立的市區景觀圖(感悟南京地區城市化的發展變化)
展示圖片 南京市市區面積的變化,由早期的石頭城,到建國初期的市區范圍,再到現在的南京六城區(沒有包括高淳和溧水)。
教師歸納 南京市市區面積的變化用地規模的變化,等級的提升,反映了城市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1] 1985年和2000年長三角地區城市發展中,有哪些變化?
展示圖片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圖。
讀圖活動 學生從圖中找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城市等級提升,城市數量增加。
教師歸納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城市化就是等級的提升,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城市化就是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
[板書]一、什么城市化。
學生看書回答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問題探究2]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人口為什么會向城市地區集聚呢?
讀圖活動 展示教材中P32“圖2.18城鄉人口遷移的驅動力示意”,學生描述城市化驅動力。
教師歸納 城市化進程的動力是推力和拉力,拉力是城市的經濟水平高,就業機會多,交通便捷,社會福利好,文化設施齊等等。推力是農村自然災害,收入低,人口多,對土地壓力大等。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的表現。
[過渡]
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村變成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升高,所以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根據城市化水平高低和發展速度將城市化分為三個階段。
[板書]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讀圖活動 展示教材中P32“圖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異,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間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快速發展有什么差異。
(3)簡單分析產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
學生分組評論后,由各個小組長提供答案。學生可以通過不同國家城市化水平增長曲線斜率的變化,回答第一、二個問題。結合P33的閱讀材料回答第三個問題。
教師展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的對比表格,全體學生回答。
[過渡]
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
讀圖活動 展示教材中P33“圖2.20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學生讀圖思考,
1)不同的階段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有什么特征,會出現什么問題。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在什么階段,在城市化發展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讀取每個階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數值,觀察曲線的斜率,明確城市化進程中各階段的特點。學生分組評論,由各個組長提供答案。
[案例分析]P34-P35案例4,以倫敦為例總結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和問題。
教師展示圖片,文字資料,學生描述倫敦城市化進程中的表現(城市用地面積的擴大,城市數目的增長,城市人口雙重的上升)。
學生完成活動內容,教師講評總結,提供參考答案。
[過渡]
從案例中可以得出英國倫敦已經進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階段。而目前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所處的城市化階段是后期,發展中國家是中期加速甚至是初期階段,這反映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差異,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映了經濟發展水平,但也不是絕對的。
讀圖活動 展示教材中P34“圖2.21 幾個國家城市化過程”,分析幾個國家城市化發展中的差異。學生讀圖完成活動題:
1)城市化開始的時間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處于城市化的什么階段。
3)各國城市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教師總結歸納,從圖中可以看出巴西的城市化水平目前比美國日本的城市化水平還高,不是因為巴西的經濟學水平高于美國日本,是由于人口增加迅速,大量的人口由農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導致城市的畸形發展。
[總結]向學生提問什么是城市化,各城市化階段的名稱的特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差異。學生合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即可。同時教師講評。
[課堂反饋]略。
[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活動教學,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以南京市的城市化過程引入,提供大量的鄉土教材,切合實際,容易激發的學生學習興趣和認同感。重視采用案例教學法,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歸納教學內容,形成相對完整的思維過程。整個教學過程設計合理,過渡自然,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手段多樣,靈活,能很好的突破難點,讓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很好的達成已設的三維教學目標。通過這這節課,讓我更加相信在高中地理課堂上,要讓課堂活躍起來,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要由主導變成組織者,參與者,甚至是和學生一起參與的討論者,合作者;教師要放下身段,給學生創造平等的學習環境。
課堂氣氛的調動上,本人的教學語言達不到幽默風趣的水平,學生的積極沒有調起來,要這方面,我應該多向學校有經驗的教師學習,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我通過自己編寫的學生管理系統,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主動回答的問題的人多了起來。但是學生的積極性并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局限于少部分的同學。主要是因為高中學生的思想不像初中生,沒有主動回答問題習慣了,因此我自己編寫了這個管理系統,時時給出評價。學生對這個系統逐漸熟悉,不再有新鮮感,因而要時常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同時高中地理教師要加強基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學習,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去贏得學生的信任。
【新課標三維設計】
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標分解:本條課標的行為條件是“運用有關資料”,行為動詞是“概括”和“解釋”,認知內容是“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和“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從行為動詞的描述,可以確定本條課標的認知水平屬于理解層次。為了達到標準要求,教師的教學應當選取典型的資料作為概括和解釋的對象。同時,城市化的定義、動力因素和意義等基礎知識是達成該條課標必要的知識鋪墊。
(一)知識與技能
1.城市化的含義、表現;
2.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總結,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四)教學重點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五)教學難點
城市化的內涵,解決問題的措施。
【中圖版教材分析】
中圖版教材內容是把城市作為一個點,從整體上認識城市的發展過程。對本條課標的達成選擇了大量的資料。教材內容分為前后緊密聯系的三個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內涵,二是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三是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首先“搭橋”,選取了“深圳”圖片“城市化”這一課題,思考的形式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城市化;進一步,教材接著緊貼課標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圖表資料,分析不同類型的國家城市化水平的差異。同時再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過程的特點。然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圖片資料說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材在較好的達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還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高度上。
【教學方法】資料分析、案例探究與問題式討論
【課時安排】1課時
關鍵詞: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交通工程設施設計
作者簡介:陳隊永(1977-),男,河北無極人,石家莊鐵道大學交通運輸學院,講師;溫少芳(1979-),女,河北定州人,石家莊鐵道大學交通運輸學院,講師。(河北石家莊05004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7-0061-02
“交通工程設施設計”是交通工程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技術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交通工程設施設計方面的主要理論、主要知識和基本方法,并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論和方法基礎。隨著交通技術和交通學科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已逐漸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為此,信息化教學引入了“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在信息化環境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設計以及考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規劃,以實現“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的優化設計。
一、信息化教學優化設計需要考慮的方面
1.要有具體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
任課教師要在課程學體目標的框架指導下,把教學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具體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單元和模塊的教學內容細化為易于學生掌握的“學習任務”,通過這些小的“學習任務”來反映總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時,其教學目標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和掌握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
2.“教學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任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結合學生現有的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基本教學原則。對于新教學內容或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任務,教師最好事先演示或給出具體明確的關鍵操作步驟,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教學設計最好把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散到具體任務中,要盡量體現以“學生是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基本教學策略。
3.課堂上要注重營造適合的教學案例情境
在優化設計課堂信息化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積極創設與當前課堂教學主題內容相關的、盡可能反映真實情況的學習案例背景,有意識引導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盡可能激發學生的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等原有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利用新信息去整合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4.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優化教學設計方案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嘗試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敢于大膽猜想、聯想和分析判斷,并將其聯想、猜想作為邏輯推理的一種學習形式和發展學生創造力的一種重要方法手段。
5.要注重與其他相關課程的整合
信息化教學設計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主題“教學任務”帶動教學,應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各門相關課程的相互整合。這些“教學任務”總是把多門課程的知識內容和專業技能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強調各種資源信息服務于具體的教學任務,優化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成為學生獲取相關信息、探索專業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所以,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要注意體現課程和學科整合的理念,使學生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增強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優化設計
“交通工程設施設計”內容涵蓋了交通領域內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工程設施的基礎理論,是全面掌握交通工程設計知識結構的綜述性課程,課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廣,其中的基礎理論對于初學者來說較為抽象,這就對教學設計的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課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學生自主學習設計以及考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1.課程教學設計
交通工程專業在不同的高校,課程設置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各的側重點。雖然交通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是一樣的,但是在課程的目標、對學生的要求還是要根據自己學校的情況進行設計。
石家莊鐵道大學的交通工程專業就根據學校的優勢學科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在課程體系中安排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和計算機繪圖等課程,在“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設計過程中,強調學生不僅要知道現代交通管理的一般原則和手段,同時對于管理設置的依據也要有所了解。例如關于交通設施的學習,除了了解交通設置的類型外,還應該能夠獨立地進行交通設施設計,這些就是基于學生在大一、大二時學習的相關的建筑材料、力學分析等課程。針對這方面的訓練,學校專門設置了一周的課程設計。
“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中另外兩部分內容是交通規劃和交通流分析,這兩部分在設計過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交通流主要是將交通狀態用數學的形式建模,學生在理解上略顯抽象,主要是學生缺少對交通流的觀察,另一方面是對數學建模的過程了解較少。為了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在課程設計上,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交通狀態的分析及進行一些數學建模的講解,使得學生在學習交通流過程中更有興趣。在這部分課程的設計上應充分鼓勵學生觀察現實中的交通管理現象,并進行理論分析。
交通規劃注重的是學生對于系統分配原理的應用,目前也多是采用規劃軟件進行規劃設計。在這部分課程設計上,針對交通規劃實際操作性強的特點,設置了一周的交通規劃設計課,要求學生不僅知道規劃的原理步驟,還能夠應用相關的軟件進行實際的操作。因為目前規劃軟件相對較為成熟,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應用的同時,將規劃原理進行現實意義的模擬演示,擴大了知識應用面。
2.課堂教學設計
“交通工程設施設計”是一門基于交通現實狀態,內容豐富的綜合性課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如何將一堂50分鐘的課上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任課老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借助多媒體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多媒體工具的內容應該是多樣化的,不是僅僅利用PPT,添加一些圖片,一小段錄像就可以實現的。信息化條件下應盡可能多的利用好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多媒體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電子教學材料(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實驗大綱和實驗指導書等)、電子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專題學習網站、題庫等)和電子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網絡資源鏈接等)等。教師在課堂上應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加以綜合利用,并要根據學生的反映及時調整上課的進度和內容,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否將真實的信息反饋給教師,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在“交通工程設施設計”中,老師講解“交通三要素”時,將交通在自由流狀態和強迫流狀態下的交通錄像播放給學生,啟發學生描述這樣狀態下的交通對他們的影響如何,總結學生的說法,給出專業的理論定義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評,使學生對交通流的特點有了專業的認識,課堂的互動也是很活躍的,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學生自主學習設計
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意識也不斷增強。教師在安排學生的自主學習任務時候,應該結合課程的內容和學生的自身特點,因材施教。作為專業教師也應該盡力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學習,也幫助學生在搜索資料方面把一下關。在“交通工程設施設計”的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課后作業、課程小論文、交通設施調查方案的設計等,利用網絡平臺,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觀點,幫助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
4.考核設計
課程考核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理論考試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并采取提交作業、回答問題、平時測驗等信息化考評方法,力爭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多方位的考核,盡可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
三、專業課程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
根據“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專業課程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傳統的課程設計一般放在機械設計課程學完后二周進行,改革后將課程設計穿插于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將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項目,項目一為牛頭刨床機械傳動系統分析,項目二為帶式輸送機傳動裝置設計。課程設計的內容就穿插于項目二中教學,增加了原來課程教學中沒有的電動機選擇、傳動方案選擇、運動和動力參數計算等部分,這樣學生可以根據運動和動力參數計算的結果進行帶傳動、齒輪傳動、軸系結構等的設計。這樣使學生通過設計這個主線把所學知識串起來,感受本課程各部分內容的有機聯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自覺地投入學習,避免過去經常出現課程設計做完了才明白機械設計學的是什么的情況,課程學習更有目的性。
設計內容的變化
傳統的課程設計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設計作為內容,如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中的減速器設計。改革后將項目一機械傳動系統分析應用作為一個創新項目的輔助設計,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創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課程設計中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內容等都可以自行選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學生設計的多功能燈罩、多用廚灶、吸塵黑板刷、玩具熊貓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創意的作品。這種與社會工作相接軌的設計模式能極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社會。
繪圖方式改革
傳統的課程設計一般采用手工繪圖,而且零件圖一般選用軸或齒輪類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繪制裝配草圖,用CAD軟件繪制正式裝配圖及零件圖,而且零件圖要求每組有一套完整的非標準件零件的零件圖。對個別CAD軟件應用有難度的學生也允許用手工繪圖。
答辯方式改革
傳統的做法是設計完畢后統一答辯,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辯的時間較多,另外答辯中的問題學生沒弄清的答辯后可能也不會再去探究了。改革則采用教師在輔導過程中就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作為一個過程考核,這樣在設計過程中老師能利用閑暇時間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生也能通過問題弄清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達到課程設計的目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相對比較繁雜的,通過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并使抄襲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時也激勵大家既進行競爭又加強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模具0811班春同學在設計小結中寫道:“通過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平時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點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的連成‘線’,綜合起來后才能將自己的減速器完整地、正確地設計出來,遠比多上幾節課更讓我獲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夠多些此類型的課程,讓我們所學的知識能夠有一個大綜合,既可以鞏固知識、增長見識,更是為今后的工作進行的實戰訓練,同時,也讓我們拾起了即將遺忘的大一的知識,讓我們真正認識到復習鞏固的重要性,遠比老師叮囑幾遍來得更真切實在?!?/p>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微課程教學;設計分析
一、前言
所謂的微課程教學,實質上是指將教學要求、教學課程標準作為教學依據,通過視頻、演示動畫等載體來深入開展課程內容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視頻由教學素材PPT、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反饋以及課程練習、測試等內容構成,是開展微課程的關鍵內容,具有輔助教學的作用。
二、微課程教學的設計分析
1.明確教學目標
微課程整體上包括了知識點背景以及初中化學每一章節所要處理的問題。所以,有效的微課程應當在滿足學生認知特征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在認真分析教材的整體結構及考慮學生自身具有的特點的同時,構建符合化學實驗教學要求和滿足學生學習要求的化學知識網絡。不管微課程應當實現什么樣的目的,其深度、廣度以及容量均要滿足學生認知要求與認知規律。比如,在微課程中可設計“證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銅的實驗比較”“溶液的酸堿性”等標題,使教學目標直觀地、準確地在設計的標題中體現出來。當進入溶液酸堿性環節的教學時,可認識到實際生活中諸多物質具有酸堿性的特性,該教學目的是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并初步掌握通過酸堿指示劑來檢驗溶液酸堿性。
2.設計教學內容
微課程的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來源于教材、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等,能在較短時間內有效說明典型性問題,并且以適宜的表現形式合理呈現知識點的教學活動。具體表現如下:(1)知識點總結型。初中化學教材具有一定知識點分散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將知識點連接起來,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亂、知識點儲存不全等問題。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在有限學習時間內系統、全面理解總結化學知識點的能力,微課程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增設知識點總結的學習模塊。系統、科學的知識點總結模塊能夠確保學生高效地掌握分散雜亂的化學知識點,在解題時能夠準確判斷題型和快速、正確地解題。比如,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適當總結歸納“化學式定義”“水的化學性質”等知識點的內容。(2)實驗操作型。該類型的微課程內容設計來源于化學基本實驗操作以及重要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促使實驗操作要領、過程以及現象轉化為視覺化影像資源,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前學習、復習鞏固與深入分析。以影像資料等形式表現的演示實驗,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還能夠確保學生動手實驗的準確性、安全性,通過演示實驗來加深學生對化學相關知識點的深刻理解。例如,將部分典型化學實驗加入到該板塊的內容中,具體表現為:通過不同的實驗方案來驗證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銅混合形成的,并對比兩種實驗方案的優劣程度。甲乙兩位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鹽酸,充分振蕩觀察現象乙:黑色粉末在試管中加熱,將氣體導入澄清石灰水觀察現象1)甲方案中證明有氧化銅的實驗依據是;2)乙方案中證明有炭粉的實驗依據是;3)對比上述兩種實驗方案的優劣程度,并給出判斷依據。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銅的鹽溶液一般顯藍色,因此,該方案的實驗依據是:溶液變藍綠色。2)由于C+2CuO=2Cu+CO2,反應生成的CO2能夠使得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該方案的實驗依據是:石灰水變渾濁。3)甲操作只要將樣品加入試管中,加入鹽酸即可驗證;乙操作需要鐵架臺、酒精燈、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較復雜,故答案為:甲方案更好,操作簡單易行,不需加熱。通過演示實驗的現象觀察,學生能夠很好地判斷實驗的優劣,既有利于在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實驗方法的創新,又有助于學生培養發散性創新思維。(3)課程練習型。在微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時,根據實際實驗教學中學生遇到的難題、易錯題制成課程練習型的課程內容,其中包含推斷題、圖像題以及計算題等。課程練習型內容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典型題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確保學生在遇到同類型題時能夠快速、正確解題。
三、結束語
眾所周知,化學實驗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從初中生的角度出發,其對化學課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高主體意識,發揮主導作用,學會在碎片化時間里利用微課程等學習手段來實現預先學習新的化學知識、課后鞏固復習等目的,從而加深對較為抽象、分散的化學知識的總結、歸納以及理解,促進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鐘紹春,張琢,唐燁偉.微課設計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
關鍵詞:廣告設計;實踐教學;優化措施
一、引言
現代廣告設計應當具有展示城市文化的意識,強調基于城市文化、政治、經濟與人民需要求提供具體的廣告信息,做到廣告設計有的放矢,這樣才能體現出廣告實用價值,滿足公眾的審美與信息獲取需要。本文主要分析廣告設計中的城市文化要素,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優化廣告設計的方式。
二、城市文化對廣告設計的主要影響
(一)影響廣告設計理念城市文化是廣告設計的重要理念源泉,城市文化影響著廣告設計的內容,廣告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文化風尚的引領。城市居民生活中流行的各種要素都是廣告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城市文化內涵、市民的審美需求,地方傳統特色文化都會影響著廣告的最終設計效果。例如,經濟發達城市的廣告被城市居民看作展示城市積極生活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相對落后城市消費者往往認為廣告應當嚴肅的反映商品的特性,廣告必須對購買決策起到輔助作用。再例如,馬來西亞的街頭絕不會出現綠色為主的廣告,因此當地把綠色看作死亡的顏色,想當然的運用綠色作為主顏色會嚴重地影響廣告的投放。同理,在阿拉伯國家的城市里是不會出現以女性面部形象為主要繪畫形象進行廣告表達的,這些無不有著深刻的地方文化背景。
(二)影響廣告運作方式不同地區的廣告運作方式是有差異的,不同城市的廣告形式、媒介計劃、廣告投入預算都是有一定差異的。城市人群的特定思維方式、文化心理、生活習慣、風俗特色等都會影響廣告的運作與創意的成敗。例如,日本城市街頭的廣告更多的滿足受眾的感性訴求,而美國的廣告更偏于理性闡釋商品內容。因此,美國的廣告更傾向于用名人代言,強調權威性的表達產品信息,而日本等地的廣告通常放在城市某地、某區域的特定場景當中,強調廣告更好地融入當地人的感性生活。城市文化對廣告制作的元素選擇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同城市廣告中的顏色、音樂、模特與聲音無不與特定的城市歷史文化有著一定的必然聯系。為了更好地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文化就必須與城市文化保持一致性,防止因為廣告形式、顏色、內容的不同引起的文化誤解。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決定了廣告設計與傳播必須具有城市文化保持適應性。
(三)影響廣告表現形式不同城市的廣告表現方式是不同的,由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獨特的城市文化背景,都有相對獨立的社會、人文、歷史景觀,因此城市對廣告設計有獨特要求。優秀的廣告設計可以彰顯城市文化的特征,從而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的作用,達到帶動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目標。城市投放的廣告不僅具有商業展示價值,而且還有精神引領價值,優質的城市廣告可以起到引導文化潮流的作用?,F代廣告設計應當從城市文化需要出發,體現出人文設計理念,城市廣告還要在顏色、風格、內容上與城市風格保持整體一致性,從而才能和諧的存在于城市環境。
三、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缺乏恰當教學模式有些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的模式較為固定,廣告設計實踐教學主要運用案例賞析、任務訓練、學生設計操作、作品講評等環節構成,這種教學模式重在促進學生獨立地進行廣告作品的設計實踐,但是沒能讓作品更好地融入生活元素,不能在生活的情境中促進學生真正理解要表達主題的獨特價值,不能基于廣告受眾的實際需求進行廣告設計,導致學生廣告設計實踐的隨意性較大,廣告設計市場價值較小,未能真正的保證廣告作品與受眾需求保持緊密的一致性。
(二)學生自主參與性低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運用廣告理論知識和廣告設計技能解決廣告現實設計需求的過程。廣告設計教學的重要作用是優化學生的廣告設計思維,優化學生的廣告設計習慣,促進學生在設計實踐中把握時代脈搏,從而設計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廣告。有些廣告設計實踐課題缺乏真實度,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的情境性不足,沒能把市場上的真實廣告設計融入實踐教學當中。還有的教師盲目的指定課題,學生選題的自主性低,自選課題的整體質量水平較低。
四、城市文化背景下廣告設計實踐教學
(一)創新教學理念廣告設計實踐教學應當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注重設置典型情境,在尊重學生創新性的同時,促進學生認識到廣告的文化價值,切實引導學生從符合城市發展需要的角度進行廣告設計,這樣才能提高廣告設計作品的實用性,達到真正的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廣告專業設計人才。首先,在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知識授課時,應當促進學生充分的認識社會發展需要,著力打造實踐型的廣告設計人才,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其次,還要優化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的環境,加強相關硬件設施的建設,豐富廣告設計教學輔助資源,在廣告設計案例中充分的融入城市文化理念,強調以有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城市文化意識。
(二)豐富教學活動廣告設計實踐教學應當打破傳統的固定套路,應當創新性的采用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模式。例如,以城市廣告設計為主題,組織學生多層次的開展城市文化與城市廣告需求的調研活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社會化實踐中感受廣告設計的樂趣。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組織開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創意比賽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廣告設計主動性,引導學生在以人為本、尊重城市文化的理念下進行實踐操作,以更加清晰明確的滲透文化內涵的評價標準中引導學生設計實踐。
(三)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仍是當前最重要的培養廣告設計人才專業技能能力途徑,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具有特定城市文化背景的廣告設計實踐當中。引導學生在企業環境中學習商業、政治與工藝廣告的設計。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通過企業專家向學生貫徹正確的設計理念,在校企合作中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真實地認識到廣告設計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更積極地投身到廣告設計實踐教學當中。學校也可以引進大量的政府公益廣告項目,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公益廣告設計實踐強化城市文化意識,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城市文化理念,推動學生強化設計能力的效果。
關鍵詞:企業形象畫冊設計;建構主義;教學做一體化;基于工作過程;雙主模式
企業形象畫冊設計實踐教學課是以靜態圖形圖像處理課程中圖層蒙版技能的運用為教學內容,根據高職學生特點,用平面設計行業典型工作任務――企業形象畫冊設計項目驅動,以討論學院形象畫冊創意與制作技能為案例,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師生協作、學生協作,實現對本專業核心技能――圖層蒙版運用的掌握。
1 教學內容設計
1.1 教學內容為本專業核心技能
本課內容來自信息工程系多媒體專業、基礎部藝術設計專業核心主干課程靜態圖形圖像處理。本次實踐課程所講授的圖層蒙版技能是圖形圖像無損編輯的核心技術,是平面廣告設計、數碼圖像處理、網頁設計行業中一個比較難掌握,但又必須掌握的工具。
1.2 以行業典型工作任務驅動――典型性、實用性
本次課以廣告設計行業中實用性極強的企業形象畫冊設計項目驅動,通過對企業形象畫冊的設計與實現,掌握這種典型工作任務的實現方法,深層次地理解圖層蒙版技能在企業形象畫冊設計中所起的無損編輯、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不但能夠學會使用圖層蒙版工具,同時具備企業形象畫冊的設計能力。
1.3 身邊題材,創新設計――挑戰性
本次實踐課以本學院形象畫冊設計為實踐任務,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應具有對身邊事物的洞察能力,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掌握新技能,并配合原有技能,才能完成本次實踐任務。本次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既要求學生掌握圖層蒙版技能,也強調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性設計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1.4 基于工作過程――團隊協作
本次課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行業實際工作流程進行工作。在創意分析中,需要小組討論、統一意見。在樣品制作中,需要小組協作,共同完成任務。作為項目負責人,組長負責小組交流、協調、組員考核工作。通過小組作品評比活動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
2 教學目標設計
基于課程教學目標,企業形象畫冊設計實踐技能課教學目標設計如表1所示。
3 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
3.1 教學方法和手段總體設計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總體設計如圖1所示。
3.2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設計教學過程――創設情景,任務驅動
理論依據:建構主義思想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f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教學模式。
實施過程:本次實踐課,教師通過大量課前準備(學生情況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資源整理等1,精心創設適于本學院學生特點的學習情景:學習情景以企業形象畫冊設計任務驅動,在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自主探索、團隊交流、師生會話,深度挖掘任務解決方案,建構知識意義。
實施目的:通過創設情景、任務驅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引導下,師生通過真實的工作任務,以師生互動的形式解決教學難點,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實施效果:有利于教學知識與行業需求的接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3 “教、學、做”一體化突破教學重點
理論依據:“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推進高職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內容。
實施過程:本次課以圖層蒙版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企業形象畫冊的制作為實踐教學重點。在教學設計中,該教學重點以本學院形象畫冊樣本的實現為案例,通過案例制作展開,在技能的傳授與學習過程中,使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跟隨練習,教師“一邊教、一邊做”,學生“一邊做、一邊學”,教、學、做同步進行。
實施目的:“教、學、做”一體化將教師演示、學生模仿實踐合成,適用于制作技能的講解。
實施效果:有利于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符合學生對知識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符合學生喜愛興趣學習的年齡特征。
3.4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理論依據:校企共建、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理想教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統一,教學與就業無縫聯接。
實施過程:教學以提出工作任務――討論確定設計方案――設計樣品制作――設計樣品評價為主線,完全模擬平面廣告設計行業工作流程。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設計團隊工作環境。
實施目標:教學與就業結合、理論與實踐統一。
實施效果: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運用,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交流、協作培養學生社會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與真實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全面接觸,有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熏陶和養成。
3.5 “雙主”教學模式,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理論依據:北師大何克抗教授的“雙主模式”教學理論指出,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和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
實施過程:在本次實踐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啟發、技能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推動教學過程的進行,在整個教學中,利用教學藝術調動和組織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最重要的設計方案確定、樣品實現、設計作品評價環節中,學生完全充當主體,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協作者,學生主要是通過自主探索、團隊合作、獨立實踐等學習過程完成設計作品。
實施目標: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實施效果:“雙主模式”通過教學設計與教師主導,讓學生完全成為教學主體,使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4 教學過程設計
4.1 教學過程整體設計
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如表2所示。
4.2 師生雙邊活動設計
師生雙邊活動設計如表3所示。
5 結語
本次實驗教學設計充分利用學院多媒體實訓設備與平面設計行業典型工作任務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和實施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積極開展“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基于工作過程的雙主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深化改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昊悅,高傳喜.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8(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