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41
序論:在您撰寫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價值規律 市場經濟 國際市場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作用
1.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就是馬克思提出的:“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并在此基礎上實行等價交換?!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①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所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生產同一種產品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而不是個別耗費的勞動時間。而在第三卷,講的則是不同部門生產的不同類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問題?!吧唐返膬r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雹谶@個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像一只無形的手自發地調節著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說明了價值量既決定也實現價值規律。
1.2價值規律的作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價值規律恰好正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商品生產的目的是為追求更多的價值,商品的生產時為了交換,為了價值而生產。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生產者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力求使自己的產品的個別勞動耗費低于社會必要勞動耗費,以便使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是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和市場競爭是這個作用的理論源泉。商品生產者因為競爭和商品生產內部矛盾,生產者只能通過價格來判斷市場的供求關系。具體體現就是,當商品價格上漲時,現在市場中的該種類型的商品是供大于求的;當商品價格下降時,現在市場中該種商品是供不應求的。其次,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根據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又與勞動生產率生反比。競爭獲利的過程就在客觀上對生產者起到了促進和刺激的作用,使他們有強烈的愿望進行技術革新,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價格,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2、市場經濟下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
市場經濟的根本就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商品經濟發展到最高階段、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調節機制時,就形成了市場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價值規律是靈魂,是根本。
2.1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現實的資源(如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在社會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正如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必須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實現符合社會全部需要的生產,因此,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律?!雹?/p>
資源配置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計劃配置,指的是以計劃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一般中央計劃機構是資源配置的決策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另一種是市場配置,是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來進行資源分配。市場配置的特點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總的市場被分為不同的市場主體,分別進行決策,生產要素在企業間自由流通,市場需求是生產的決定性因素。
2.2市場機制的功能
市場機制有三大功能,分別是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基礎。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進一步說,價格上升,供給增加,需求降低;價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所以,價格與供求一起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但是這其中價格始終是核心,所以價格機制是基礎。
供求機制是輔助。只考慮供求機制是無法決定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活動的,它與價格機制一起發揮作用。之所以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就是因為有供求矛盾的存在。所以供求機制與價格機制合力使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進而促進市場經濟合理發展。
競爭機制是結果。因為有了價格和供求的波動,競爭就產生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各不相同,那么優勝者的利潤就越來越高,失敗者就面臨著消亡。這也是價值規律的作用之一,它使生產者優勝劣汰,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
3、國際市場中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
3.1國際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與其在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市場上的作用是否發生了變化?這是一個學術界眾說紛紜的問題。馬克思首先提出了國際價值的范疇,第一次把勞動價值論應用到了國際方面,揭示了價值規律的國際性質,并指出了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的重大變化。
商品的國際價值不是取決于各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是取決于“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边@個平均單位是在世界的平均技術條件下,在各國勞動者的平均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商品時所需要的世界必要勞動時間。平均的勞動單位隨著世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馬克思說:“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了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雹?/p>
3.2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
馬克思明確地提出“商品流通的國內領域或民族領域,同他們的普遍的國際市場領域是分開的。”國內市場上商品的交換一般是等量勞動的交換;而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上是不等量勞動的交換,或者說是不平等的交換。
知識技能
理解:(1)結合實例,分析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2)從調節、激勵、分化三個方面說明價值規律的作用。運用:用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商品生產者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力要求: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而在實際生活中,價格與價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樣質量的黃瓜,夏天的價格比冬天要便宜;春節左右的價格比平時的價格要貴;不同銷售攤點的價格也不相同。要使學生正確理解這一問題,必須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不管價格怎樣變化,離不開商品的價值,從長遠的、整體的觀點看,商品交換是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和市場競爭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他們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時間效率觀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以及為將來適應社會服務。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價值規律的含義: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我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進行。為了能夠使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必須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用價值規律指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價值規律的含義,教師可以運用具體實例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規律。它不是整個人類社會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會形態的產物,而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只要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存在價值規律。
2、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要求:
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②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價值規律,特別是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尊重價值規律。任何違背價值規律的做法必將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但我們可以利用價值規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重視、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
二、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對于這個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的實例來進行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例子然后教師進行概括、歸納。
這一點教師在分析的時候,可以結合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來分析:
由于價值決定價格并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一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而當高于價值的時候,生產者生產這一商品就有利可圖。商品的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紛紛轉向生產這一產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會向這一部門集中。這樣這一商品就會被大量生產出來,導致市場上這一商品供過于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而低于價值,商品生產者就會無利可圖,商品生產者又會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轉向生產其他有利潤的商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從這一部門自覺地向另一部門轉移。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于這一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勞動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很明白是為了獲取利潤。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弄清楚商品生產者如何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獲取更高的利潤。主要講清楚:
在市場交易中要求等價交換,而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似乎不可能獲取比其他企業更高的利潤。關鍵要弄明白這里的“等價”指的是價值規律內容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而商品生產者可以減少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銷售,這樣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而要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呢?就是要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講清楚了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就不難理解。由于商品生產者的技術、生產條件等各不相同,勞動生產率也不一樣。這樣商品生產者生產某一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也不一樣,當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就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就會賠本,在生產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三、等價交換原則是如何貫徹的
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這個原則,學生很難以理解,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事實”。因此對這個問題教師講解起來往往比較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透過不等價交換的現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質。
首先,應該肯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否定價值規律,相反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只不過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價值規律的內容要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雙方的價值量要相等。如果價值量不相等就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等價交換并非在每一個交換過程中、每一個場合都能實現。
第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貨幣出現以后就表現為價值和價格相等。但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符,價格往往偏離價值即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主要是因為價格除由價值決定外,還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大于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價格經常和價值相背離。這似乎和等價交換不相符合,但這說明的是短期的現象。但從長期看:
第四,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背離價值:
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價格還是和價格相等的。這是因為:
(1)價格的變動是以價值為軸的,無論價格怎樣變動都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也就是說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
(2)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同時供求關系反過來也影響價格,使價格不能偏離價值太遠。
(3)雖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和商品的價值相一致。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價值規律的含義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我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進行。為了能夠使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必須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用價值規律指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價值規律的含義,教師可以運用具體實例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規律。它不是整個人類社會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會形態的產物,而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只要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存在價值規律。
(2)、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要求:
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②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價值規律,特別是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尊重價值規律。任何違背價值規律的做法必將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但我們可以利用價值規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重視、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
2、等價交換的原則是怎樣貫徹的
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這個原則,學生很難以理解,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事實”。因此對這個問題教師講解起來往往比較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透過不等價交換的現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質。
首先,應該肯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否定價值規律,相反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只不過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價值規律的內容要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雙方的價值量要相等。如果價值量不相等就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等價交換并非在每一個交換過程中、每一個場合都能實現。
第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貨幣出現以后就表現為價值和價格相等。但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符,價格往往偏離價值即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主要是因為價格除由價值決定外,還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大于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價格經常和價值相背離。這似乎和等價交換不相符合,但這說明的是短期的現象。但從長期看:
第四,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背離價值:
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價格還是和價格相等的。這是因為:
(3)價格的變動是以價值為軸的,無論價格怎樣變動都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也就是說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
(4)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同時供求關系反過來也影響價格,使價格不能偏離價值太遠。
(3)雖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和商品的價值相一致。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對于這個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的實例來進行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例子然后教師進行概括、歸納。
這一點教師在分析的時候,可以結合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來分析:
由于價值決定價格并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一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而當高于價值的時候,生產者生產這一商品就有利可圖。商品的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紛紛轉向生產這一產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會向這一部門集中。這樣這一商品就會被大量生產出來,導致市場上這一商品供過于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而低于價值,商品生產者就會無利可圖,商品生產者又會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轉向生產其他有利潤的商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從這一部門自覺地向另一部門轉移。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于這一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勞動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很明白是為了獲取利潤。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弄清楚商品生產者如何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獲取更高的利潤。主要講清楚:
在市場交易中要求等價交換,而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似乎不可能獲取比其他企業更高的利潤。關鍵要弄明白這里的“等價”指的是價值規律內容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而商品生產者可以減少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銷售,這樣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而要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呢?就是要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講清楚了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就不難理解。由于商品生產者的技術、生產條件等各不相同,勞動生產率也不一樣。這樣商品生產者生產某一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也不一樣,當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就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就會賠本,在生產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教法建議:
1、價值規律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步步引導讓學生歸納出價值規律的內容。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種商品的價格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進行調查,說明價格并不完全與價格相一致,而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3、價格與供求的關系:教師結合上面的調查,接著讓學生調查不同時期商品的供應和需求情況,讓學生分析價格與供求的關系。
4、價格不會永遠偏離價值:這一問題教師可以依據上面的兩個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讓學生進行思考價格的這種變化對消費者、生產者、市場有什么樣的影響?這種影響為什么沒有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從而讓學生明白價格不會偏離價值太遠的原因。]
5、價值規律的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對當前社會上的一些熱門和冷門行業進行調查,看一看這些部門中的人員和資金的流向,以及一些企業獲得成功的經驗和倒閉的企業的經驗教訓。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表現形式
上課之前,讓文藝委員指揮大家唱一首歌,帶動課堂氣氛。
剛才我們一定能夠體會得到指揮著大家旋律,節奏,力度和速度等千變萬化的指揮棒的威力。在商品市場上,在紛繁復雜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也有一支威力無比的指揮棒,這是一支無形的指揮棒,支配著商品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這一無形的指揮棒就是―――――價值規律。
一、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1,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律,這些規律有些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有些只存在于某幾個社會形態中,而價值規律既不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規律,也不是某一社會特有的規律。而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要發生作用。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屬于商品經濟,因此我們現在的市場經濟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如果違背這一規律,就會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無論是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企業的生產都應該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否則必然要受到懲罰。
那么,我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價值規律呢?價值規律到底是什么樣的規律呢?請大家結合書上所講的內容并看視頻后回答(播放視頻《價值規律的內容》)
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這條規律要求:
(1)商品生產要符合“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商品交換要符合“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原則是價值規律的交換原則。為什么要實行等價交換原則呢?
這是因為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的實質是他們的勞動,如果有一個人吃虧,另一個人總占便宜,這種交換不會持久。商品生產者總想提高價格,而消費者又想降低價格,所以在長期的市場交換中,必然形成等價交換的趨勢。
二、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要符合等價交換原則,即商品的價值要和生產者所付出的勞動量相等。
在貨幣出現后,商品的價值就表現為價格。價格與價值應相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價格與價值的不相符。有時價格高于價值,有時價格低于價值。這種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就是:
1、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從這個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出,價格總是在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而我們在前面已經學到價格和價值應該是相符的。那么,在我們日常的經濟生活中的價格和價值不一致的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這主要是由供求關系引起的。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理解:(1)結合實例,分析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2)從調節、激勵、分化三個方面說明價值規律的作用。運用:用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商品生產者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力要求: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而在實際生活中,價格與價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樣質量的黃瓜,夏天的價格比冬天要便宜;春節左右的價格比平時的價格要貴;不同銷售攤點的價格也不相同。要使學生正確理解這一問題,必須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不管價格怎樣變化,離不開商品的價值,從長遠的、整體的觀點看,商品交換是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和市場競爭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他們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時間效率觀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以及為將來適應社會服務。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價值規律的含義: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我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進行。為了能夠使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必須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用價值規律指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價值規律的含義,教師可以運用具體實例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規律。它不是整個人類社會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會形態的產物,而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只要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存在價值規律。
2、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要求:
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②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價值規律,特別是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尊重價值規律。任何違背價值規律的做法必將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但我們可以利用價值規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重視、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
二、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對于這個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的實例來進行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例子然后教師進行概括、歸納。
這一點教師在分析的時候,可以結合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來分析:
由于價值決定價格并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一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而當高于價值的時候,生產者生產這一商品就有利可圖。商品的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紛紛轉向生產這一產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會向這一部門集中。這樣這一商品就會被大量生產出來,導致市場上這一商品供過于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而低于價值,商品生產者就會無利可圖,商品生產者又會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轉向生產其他有利潤的商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從這一部門自覺地向另一部門轉移。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于這一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勞動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很明白是為了獲取利潤。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弄清楚商品生產者如何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獲取更高的利潤。主要講清楚:
在市場交易中要求等價交換,而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似乎不可能獲取比其他企業更高的利潤。關鍵要弄明白這里的“等價”指的是價值規律內容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而商品生產者可以減少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銷售,這樣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而要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呢?就是要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講清楚了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就不難理解。由于商品生產者的技術、生產條件等各不相同,勞動生產率也不一樣。這樣商品生產者生產某一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也不一樣,當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就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就會賠本,在生產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三、等價交換原則是如何貫徹的
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這個原則,學生很難以理解,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事實”。因此對這個問題教師講解起來往往比較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透過不等價交換的現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質。
首先,應該肯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否定價值規律,相反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只不過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價值規律的內容要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雙方的價值量要相等。如果價值量不相等就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等價交換并非在每一個交換過程中、每一個場合都能實現。
第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貨幣出現以后就表現為價值和價格相等。但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符,價格往往偏離價值即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主要是因為價格除由價值決定外,還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大于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價格經常和價值相背離。這似乎和等價交換不相符合,但這說明的是短期的現象。但從長期看:
第四,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背離價值:
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價格還是和價格相等的。這是因為:
(1)價格的變動是以價值為軸的,無論價格怎樣變動都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也就是說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
(2)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同時供求關系反過來也影響價格,使價格不能偏離價值太遠。
(3)雖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和商品的價值相一致。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價值規律的含義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我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進行。為了能夠使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必須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用價值規律指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價值規律的含義,教師可以運用具體實例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規律。它不是整個人類社會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會形態的產物,而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只要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存在價值規律。
(2)、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要求:
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②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價值規律,特別是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尊重價值規律。任何違背價值規律的做法必將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但我們可以利用價值規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重視、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
2、等價交換的原則是怎樣貫徹的
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這個原則,學生很難以理解,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事實”。因此對這個問題教師講解起來往往比較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透過不等價交換的現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質。
首先,應該肯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否定價值規律,相反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只不過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價值規律的內容要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雙方的價值量要相等。如果價值量不相等就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等價交換并非在每一個交換過程中、每一個場合都能實現。
第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貨幣出現以后就表現為價值和價格相等。但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符,價格往往偏離價值即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主要是因為價格除由價值決定外,還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大于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價格經常和價值相背離。這似乎和等價交換不相符合,但這說明的是短期的現象。但從長期看:
第四,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背離價值:
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價格還是和價格相等的。這是因為:
(3)價格的變動是以價值為軸的,無論價格怎樣變動都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也就是說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
(4)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同時供求關系反過來也影響價格,使價格不能偏離價值太遠。
(3)雖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和商品的價值相一致。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對于這個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的實例來進行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例子然后教師進行概括、歸納。
這一點教師在分析的時候,可以結合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來分析:
由于價值決定價格并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一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而當高于價值的時候,生產者生產這一商品就有利可圖。商品的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紛紛轉向生產這一產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會向這一部門集中。這樣這一商品就會被大量生產出來,導致市場上這一商品供過于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而低于價值,商品生產者就會無利可圖,商品生產者又會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轉向生產其他有利潤的商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從這一部門自覺地向另一部門轉移。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于這一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勞動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很明白是為了獲取利潤。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弄清楚商品生產者如何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獲取更高的利潤。主要講清楚:
在市場交易中要求等價交換,而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似乎不可能獲取比其他企業更高的利潤。關鍵要弄明白這里的“等價”指的是價值規律內容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而商品生產者可以減少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銷售,這樣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而要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呢?就是要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講清楚了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就不難理解。由于商品生產者的技術、生產條件等各不相同,勞動生產率也不一樣。這樣商品生產者生產某一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也不一樣,當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就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就會賠本,在生產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教法建議:
1、價值規律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步步引導讓學生歸納出價值規律的內容。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種商品的價格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進行調查,說明價格并不完全與價格相一致,而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3、價格與供求的關系:教師結合上面的調查,接著讓學生調查不同時期商品的供應和需求情況,讓學生分析價格與供求的關系。
[關鍵詞]價值規律 表現形式
所謂價值規律是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為原則?!奔词股唐返膬r格在短時間內偏離商品的價值,在較長的時間內會自動回到商品的價值,高于商品價值的價格和低于商品價值的價格會互相抵消。價值規律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調節著人們在生產、生活各方面的活動?!皟r值決定價格,供求與價格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了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即價格以價值為基礎,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人們通常用曲線表示為:(見圖一)
但我認為有關價值規律表現形式的文字以及曲線表示有不妥之處,其原因如下:
我們在右圖中取五個點,分別為A、B、C、D、E點。依據人教版高一政治常識對價值規律表現形式的表述:“當某商品供不應求時,買者同買者就會競爭,從而使價格高于價值;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賣者同賣者就會競爭,從而使價格低于價值?!钡聦嵅⒎侨绱?。我們拿市場上經常銷售的雞蛋為例,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由于買者之間發生競爭,它的價格會逐漸上升,經過一段高峰期之后,人們的需求量會減少或者銷售商增多,所以供求關系的影響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從而導致其價格下降,那么是不是供過于求就會使得價格低于價值呢?我們看右圖的A、B兩點,這可能是雞蛋價格下跌所表示的點,當在A點時,此時雞蛋價格還是高于價值,只有到了B點的時候才會出現價格低于價值的現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的時候,其價格變化情況是有個逐步下降的過程,并不是絕對的會低于價值,因此我認為這句話的表述應該為“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價格會逐步下跌從而可能低于價值”,以此類推,“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從而可能高于價值。”這樣表達才會顯得更加準確,更加嚴密一些。
但是,當商品供過于求而到達C點時,我認為并不會出現由C點到D點的價格回升過程。依照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假如價格由C點到D點,就是該商品供不應求而發生的情況,那么,是否會出現由C點到D點的這一情況呢?我認為不會,試分析,當某一商品到達C點時,正是該商品由供過于求到供不應求的過渡時期,既然如此,該商品的生產也由原來的擴大變為縮小,而此時市場上該商品的供應量是很少的,買者與買者為了購買數量上極少的商品,他們之間必然會發生競爭,那么對于賣者來說恰是獲得利潤的時候,理所當然會抬高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又怎么會出現由價格低于價值然后逐步過渡到高于價值的過程呢?若是如此,人們也不會總結出生活中常說的“物以稀為貴”(這里的“物”指除文物等不能再生產的商品)這句話了。那么,此時的價格波動情況又會是如何呢?我認為價格回升的起點應為D點或其以上的某個點,例如E點,因此,就形成了圖二的曲線表示圖:
從此圖我們可以看出,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并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中存在著一個斷層,即圖二的虛線所示。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并不會出現價格低于價值的現象,而只會發生商品的價格等于或高于價值的現象,因此,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不能只用實線來表示,部分階段應該用虛線來表示。只有這樣才能更加顯示規律的準確性與嚴密性。
總之,價值規律表現形式: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并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中存在著一個斷層。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的時候,其價格變化情況是有個逐步下降的過程,并不是絕對的會低于價值:“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價格會逐步下跌從而可能低于價值”;“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從而可能高于價值?!彼?,在現實生活中,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這是由商品的供求關系的變化引起的,使價格上漲或下跌;反過來,價格的上漲或下跌也會影響供求關系,使供求趨于平衡,從而使價格接近價值。 其次,由于價格與供求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這樣就會產生以下情況:
第一:價格的上漲和下跌,都不會距離價值太遠,它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第二:從一個較長時間來看,從全社會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與它的價值相一致。
逐步學會理解不同層次的因素如何影響商品價格的認識能力,學會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價值決定價格”這一本質的辯證分析能力。下面是分享的高中政治商品價格與價值教學設計資料,歡迎參閱。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商品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理解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2.知道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了解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能力目標】
逐步學會理解不同層次的因素如何影響商品價格的認識能力,學會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價值決定價格”這一本質的辯證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以科學的態度認識價值決定價格,逐步增強參與經濟生活的自主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價值決定價格,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難點】
價值決定價格。
三、教學方法
案例法、情境探究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會采用時政新聞熱點導入法。通過PPT展示“蒜你狠”在20xx年再次來襲的相關報道,引導同學們思考“大蒜的價格再怎么上漲,也不會比一架波音飛機的價格高,那么,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是什么呢”?從而導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過渡語:通過剛才的講解,我們知道20xx年大蒜的價格上漲得很厲害,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商品價格的波動是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老師聽到有同學說商品價格的波動不是任意的。那么,商品價格的波動為什么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呢?商品價格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請同學們一起分析下面的案例:
即使供不應求,一輛普通自行車的價格再漲,也不會比一輛汽車的價錢高;即使供過于求,一臺彩色電視機的價格再降,也不會比一臺收音機便宜。那么,決定價格既不能無限上漲,也不能無限下跌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思考、討論、交流。
在師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使同學們明白:
(1)雖然商品價格的變動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但商品價格最終是由其價值決定的。
(2)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3)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為它們所包含的價值量不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2.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過渡語:商品的價值量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教師通過PPT展示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在一個簡陋的工作作坊里,生產者純靠手工生產,生產一雙皮鞋要1小時。
情境二:在一個現代化生產廠房里,生產者生產同樣一雙皮鞋要20分鐘。
情境三:根據社會調查,社會上大多數的皮鞋生產者生產同樣一雙皮鞋要花40分鐘。
情境展示完畢,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1)用哪一個生產者耗費的勞動時間作為標準來衡量商品的價值量?為什么?
(2)這對于商品生產者有什么啟示呢?
學生前后桌4人一組討論、并選派小組代表發言。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撥,使同學們明白: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處于有利的地位;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的地位。這就促使商品生產者努力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過渡語:那么,什么是勞動生產率呢?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分析下面的案例:
今天,鋁制品是物美價廉的普通商品。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情況卻截然不同。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1808-1873)每次宴請賓客時,賓客用的都是銀碗,唯有他一人用鋁碗。這是因為當時制作一只鋁碗要比制作一只銀碗花費更多的勞動時間,鋁碗價錢自然要比銀碗貴得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解鋁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生產鋁的勞動生產率翻了數番,現在鋁的價格要比銀低得多,一百多年前只有皇帝才用得起的鋁產品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請同學們思考:電解鋁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鋁產品的價值量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小結:如果某種商品的生產者普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會導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從而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若其他因素不變,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過渡語:請同學們分析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圖示,這個圖示反映了商品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價值規律,那么,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什么?
在學生思考、教師引導的基礎上,使同學們明白: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語:本節課我們需要重點掌握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填空。
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__________。(正比)
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__________。(無關)
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__________。(反比)
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__________。(無關)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重點掌握價值決定價格以及價格規律的相關內容。
作業:有句俗語是“同樣的生意不一樣的財利”。意思是指從事同一種經營,不同的生產者獲利不同;同一生產者的經營,在不同時間或地點獲利也會不同。請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價值決定價格
1.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2.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難點。
關鍵詞:教材資源;思想政治課堂;情境;重難點
進入新課改之后,《經濟生活》教材的內容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有大量的資料呈現。但很多教師在上課時更愿意用自己找的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筆者聽過很多這樣的課,往往在喧嘩熱鬧的課堂背后,隱藏著許多值得推敲與深思的“問題”。例如,選材是否合適,材料呈現方式如何取舍,提問方式是否恰當,與知識點的聯結是否契合等等,當然還包括由于材料呈現之后可能帶給學生的負面作用。而教材中的許多材料都是經過眾多專家精挑細選、反復推敲后才最后定奪的。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課文原有的材料與表述,那么既可以省時省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利用情境,整合知識
在《貨幣的基本職能》這一目題中,有這樣一段材料:
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為什么說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問題:為什么“摔壞”的是商品所有者?摔壞是什么意思?那么商品所有者如何讓自己不摔壞?
這個案例中對“摔壞”做了抽象的理解。而商品所有者被“摔壞”的意思學生也通過“商品―貨幣”這一過程的想象能很好地理解,即商品被大量積壓,商品所有者的資金鏈可能發生斷裂而導致可能破產的境地。至此,摔壞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接下來的問題是最關鍵的,商品所有者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被
摔壞?這里就涉及“商品―貨幣”過程的順利完成,即把商品順利地賣出去。而作為商品所有者要做到這點,就必須生產適銷對路的商
品,在這里就可以把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整合
進來。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但作為商品的所有者和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商品所有者想要完成“商品―貨幣”這驚人的一躍,順利地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把商品的質量(使用價值)提高上去,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對于使用價值的需求,讓其心甘情愿地付出與商品價值相應的錢,而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設置情境,突破難點
在《價值決定價格》這一目題中,“專家點評”中提到:
商品是勞動產品,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形成的,因而它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衡量的。
換句話說,衡量商品的價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勞動時間越長,生產出來的東西就越貴。此時設計一個情境,比如生產一雙鞋子,甲乙丙三個人分別用2、4、6個小時來生產一雙一樣的鞋
子,那么哪雙最貴?按照“勞動時間越長的東西越貴”這句話,最貴的鞋子應該是丙生產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三雙鞋子應該是一樣貴的。
問題:應該如何來界定勞動時間?
這個案例中很簡單地呈現了現實生活和思想感覺相矛盾的地方,在這個矛盾口,學生可以找到突破口,即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才是真正的“勞動時間”即價值量,而某一個生產者的勞動時間屬于個別勞動時間,接下來理解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也顯得順理成章。通過這樣一個很簡單的情境,學生很輕松直觀地掌握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這一難點。
三、“質疑”教材,掌握重點
在《價值決定價格》這一目題的最后,教材是這樣表述的: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內
容。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問題:照理說,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在這個表述中,為什么兩者恰恰是“矛盾”的?如何理解等價交換?
按照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價格與價值相等才是等價交換,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卻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教材所呈現的圖表中,只有9個點是完全相等的,用數學的邏輯來說,一條線上有無數個點,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恰恰與基本內容相“矛盾”。
此時,適時引入等價交換的表述:
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時漲時落,但從較長一段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符。
等價交換不是指每一次交換都必須等價,還包括“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交換。因為受到供求關系因素的影響,價格經常會出現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價格與價值仍然相符。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價格與價值是不相符的。通過此次質疑,學生再一次復習了前面學習的內容: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并且深刻理解“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恰恰就很好地表現了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形式與內容是相一致的。
在對教材進行反思整合的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如果能夠把教材中的情境、表達運用恰當、巧妙,就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青年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雖然還是基于教材的內容,但是不一樣的教法,學生的感受也會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變化,學生會覺得原來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課堂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學習的積極性也大為提高,當然教師教學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
《經濟與政治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經濟基礎知識和政治基礎知識兩大部分共九章內容,教學過程中感覺在教材編排上、知識點敘述上有眾多地方值得商榷,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順序重新編排和對知識點重新解釋,不能照本宣科?,F對教材編排和知識點設置方面提出三點看法:
1.知識點的承接不嚴密。知識點之間缺少內在聯系和系統性,比如,“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被安排在第四章“面對市場經濟中”的第一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來講,這與前面第一章“生活中的消費者”第一節“商品中的商品價值量”的內容相脫節,“商品價值量和價值規律”的內容可以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貫穿起來,在實際教學中應把“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這部分內容放在“商品價值量”知識后面來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以點代面,重點不突出。教材從內容上來講,涉及經濟基礎知識和政治基礎知識的所有知識點,但大多是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的闡述,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點重點不突出。比如通貨膨脹知識點只是放在“讀一讀”欄目里面一筆帶過,沒有做深入闡述。通貨膨脹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只有對通貨膨脹知識全面理解和重點把握后,才能分析和解釋經濟生活中眾多的經濟現象,因此在講述貨幣這部分內容時,要把通貨膨脹作為一個重要知識點來講述,并引領學生用通貨膨脹知識來分析生活中經濟現象。
3.知識點論述不嚴密。比如:教材在講到企業的經濟效益(教材P30)時,說“兼并的正式說法是收購”,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兼并的外延大于收購,兩者有區別。兼并是吞并或吸收被兼并方的全部法人財產,從而實現產權轉移,被兼并方消失,既表明一種結果,也形容一種形式。收購既可以全部收購也可以部分收購,僅作為一種過程。在教學中要列舉案例讓學生了解兼并與收購的聯系,但也要讓學生知道兩者的區別,不應該籠統說成“兼并的正式說法是收購”。
二、處理好傳統教授與多種教學手段的關系
單純的傳統教授直接影響著《經濟與政治基礎》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現在大多《經濟與政治基礎》教學手段還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授上,教學手段單一,講授照本宣科,沒有理論聯系實際,使經濟與政治基礎課空洞,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情緒,影響著教學有效性。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調查中發現,除“部分學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夠重視”、“相當學生學習投入不足”等原因外,還與“教學內容較為空洞,理論聯系實際不夠”有很大關系,認為“不能以理服人,教條化傾向嚴重”占調查學生的48.5%。
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提高《經濟與政治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五年制高職入學新生都是90后,計算機和網絡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能更好地讓他們接受和認可。在實際教學中應緊密結合知識點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在《經濟與政治基礎》課程第二部分政治基礎知識教授時,根據知識的理論性強、比較抽象的特點,緊密結合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實施錄像教學,通過觀看《改革開放30年紀實》視頻,讓學生更加形象化、直觀化地感受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政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績,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的政黨制度、國家制度,進而提高課堂效果。還要針對《經濟與政治基礎》教學內容相對枯燥的特點,在選擇教學手段上注重趣味性,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由被迫學向自愿學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動手、主動探索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教授紙幣知識點時,應查閱收集我國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和世界主要國家的紙幣圖片,把我國紙幣的發展過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我國紙幣的發展與世界主要國家的紙幣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教授“企業的經濟效益”時采用案例教學法,列舉大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和企業倒閉的案例,引領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并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等等。
三、處理好傳統評價與多樣化評價的關系
《經濟與政治基礎》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不能把考試作為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應把傳統評價與多樣化評價相結合,上課演講、平時作業、平時閉卷與期末開卷多樣化考評結合起來,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及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
1.上臺演講考評。每節課都給學生留一個問題,讓學生課后去查找相關資料,課前10分鐘隨機讓兩名學生上臺演講,通過上臺演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廣泛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價值規律基本內容時,讓學生課后思考價值規律的合理性,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上臺演講,在全班引起激烈的討論,總結出價值規律在市場經濟中還具有缺陷。
2.平時作業考評。在注重作業上交次數的同時,還應注重作業的質量、學生的作業態度等。在學期初,把教材教學計劃、作業題型劃分為幾個段落。在授課過程中,根據講課進度分段布置作業。隨著教學計劃的推進,分段收回作業、檢查、批改、評分,累計出作業成績,實行倒扣分制。
3.上課回答問題考評。在實際教學中,注重通過師生的互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針對多數同學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或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實行上課回答問題考評。在開學初第一節課上明確規定,凡是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回答的情況實行加分制,通過加分制來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由被動思考轉向主動思考,由被動回答轉向主動回答,達到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效果。